以地学为主导论洞庭湖的十个问题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  推荐本文 | | 获取馆网全文
摘要
以地学为主导探讨洞庭湖的十个问题:一是洞庭湖不会消亡只有兴衰变化;二是洞庭湖区现代沉降每年约10毫米左右;三是洞庭湖区是湖南地震多发区;四是洞庭湖的规模过去、现在和将来及其文化底蕴是国内任何淡水湖无法比拟的;五是从1980年代以来的考古证明洞庭湖是长江古文明之源;六是泥沙淤积造就洞庭湖文明和经济基础,同时引发洪涝灾害给洞庭人带来过深重灾难,但总的来说对人类的功大于过;七是三峡水库的运行,大大缓解了洪水对洞庭湖区的垸田人工湿地的威胁,对外湖自然湿地带来了一系列但可克服的负面影响;八是三峡水库运行后以防洪为主转化为以抗旱为主;九是解决洞庭湖季节性缺水,效法都江堰水利工程开凿洋溪口引水是最佳选择;十是城陵矶枢纽工程仅就工程地质在现有技术经济条件下实施难度很大。
引文
[1]李景保,王健,邓楚么,帅红.基于水沙过程的洞庭湖系统功能健康内涵及其表征[J].热带地理,2011,(31)2:205-209.
    [2]汪品先.亚洲形变与全球变冷——探索气候与构造的关系[J].第四纪研究,1998(3):213-219.
    [3]姜端午,黄树春,张苑平,余德清.基于地质环境遥感调查与监测数据探讨洞庭湖演变规律[J].国土资源遥感,2010(总86):126-129.
    [4]杨怀仁,唐日长.长江中游荆江变迁研究[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1999:124.
    [5]龚树毅,陈国金.长江中游地区第四纪河湖演变及其对环境的影响[J].地球科学,1997,22(2):199-203.
    [6]李景保,尹辉,卢承志,毛德华,周和平.洞庭湖区的泥沙淤积效应[J].地理学报,2008,63(5):513-525.
    [7]李景保,常德吕,殿青,朱翔,卢承志,周跃云,邓楚么.三峡水库调度运行初期荆江与洞庭湖的水文效应[J].地理学报,2009,64(11):1342-1351.
    [8]聂芳蓉.化洪水为资源[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9:126.
    [9]柏道远,周柯军,马铁球,王先辉,彭云益,李纲,陈渡平.第四纪洞庭盆地沅江凹陷东绿鹿角地区构造—沉积演化研究[J].地质力学学报,2009,15(4):409-418.
    [10]吴敦银,等.鄱阳湖控制工程的初步研究[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27(4):376-379.

版权所有:© 2023 中国地质图书馆 中国地质调查局地学文献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