震前电磁辐射异常与地震关系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  推荐本文 | | 获取馆网全文
摘要
自1976年唐山地震后开展电磁辐射观测以来,至今在全国已建立了130个观测台站,观测频段已由初期的全频段观测改进为0.01—20HZ左右的超低频和几千赫至几十千赫的点频观测,从而减少了干扰提高了资料可信度。观测仪器主要有5种,对收集的40余次5级以上地震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5.0≤Ms≤5.9异常距离为500km,6.0≤Ms≤6.9为1000km,Ms≥7.0则异常距离可大于1000km;震前电磁辐射异常时间差别很大,大部分为2小时至45天,少数仅几分钟;绝大多数地震震时没有观测到电磁辐射现象;震前电磁辐射信号是不连续的、阵发性的,其发展过程是由弱-强-弱-平静-发生地震或多次反复上述过程。异常信息时间愈长、幅度愈大、则地震亦愈大,异常信息是频率低的出现早,频率高的出现晚。
引文
阿勃社拉别可夫,卡·纳·(著),蒋宏耀(译),1990.地壳中的电磁现象,p.195.学术书刊出版社,北京.陈宝华,1992.台湾7.6级地震及其强余震前电磁辐射特征.地震学刊,4:51—54.陈志勇、杜晓泉、徐东红、宋志新,1993.大震前电磁辐射信息的观测研究.地震学报,15,83—90.关华平、鲍振钢,1990.北京东三旗台大地电磁测深重复观测实验研究,地震预报方法实用化研究文集──地磁地电专辑,401—405.学术书刊出版社,北京.李均之、夏雅琴、沈壮,1989.岩石破裂辐射电磁波实验研究与地震预报,震前电磁波观测与实验研究文集,147-152.地震出版社,北京.王盛飞、刘淑蓉,1992.江苏两次地震前电磁信息资料的分析研究.地震学刊,4:8—13.张碧琼、周本诚、卢开南,1992.震前电磁波前兆观测研究.地震学刊,4:14—19.

版权所有:© 2023 中国地质图书馆 中国地质调查局地学文献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