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犯罪被害人谨慎防范理论及其刑法实现
详细信息    查看全文 | 推荐本文 |
  • 英文篇名:Criminal Victims' Cautious Prevention Theory andits Criminal Law Realization
  • 作者:陈凯琳
  • 英文作者:Chen Kailin;
  • 关键词:被害人谨慎防范 ; 量刑评价 ; 实现路径
  • 英文关键词:victims' cautious precautionsentencing evaluation;;realization approach
  • 中文刊名:北京政法职业学院学报
  • 英文刊名:Journal of Beijing College of Politics and Law
  • 机构:吉林大学法学院;
  • 出版日期:2019-03-15
  • 出版单位:北京政法职业学院学报
  • 年:2019
  • 期:01
  • 语种:中文;
  • 页:59-64
  • 页数:6
  • CN:11-5274/D
  • ISSN:1672-9285
  • 分类号:D925.2
摘要
犯罪被害人谨慎防范是指被害人应尽到合理的谨慎与注意,防止自己的法益暴露在易受侵害的境况中,以降低自身法益被犯罪人侵害的概率和可能性。犯罪被害人谨慎防范有利于预防和减少犯罪,并提高司法公正性。犯罪被害人谨慎防范的标准应采社会相当性标准,包括社会通识性标准和个体特殊性标准,同时,对犯罪被害人是否达到谨慎防范标准应进行个案分析。将被害人谨慎防范纳入刑法规范评价具有正当性。在具体实现路径上,可以犯罪人社会危害性为连接点实现被害人谨慎防范因素介入犯罪人的量刑评价之中。
        Crime victims' cautious precaution means that victims should exercise reasonable caution and attention in order to prevent their own legal interests from being exposed to vulnerable situations, and to reduce the probability and possibility of being infringed by criminals. Crime victims' cautious precaution is conducive to the prevention and reduction of crime and the improvement of judicial fairness. Social equivalent standards,which include social general standard and individual particularity standard, should be adopted as the standard of cautious prevention of crime victims. At the same time, case analysis should be conducted on whether the crime victims meet the cautious prevention standard. It is legitimate to incorporate the cautious prevention of victims into the normative evaluation of criminal law. As to the specific realization approach, the victims' cautious precautionary factors can be involved in the criminal sentencing evaluation by taking the social harmfulness of offenders as the connecting point.
引文
[2]陈光中:《刑事诉讼法》,北京大学出版社2016年版,第78页。
    [3]蔡应明:《犯罪预防学》,上海三联书店2010年版,第19页。
    [4]出自《周易·系辞上》,大意是对财物保管不善会招致偷盗,女子装扮过于妖艳会引诱他人调戏。
    [5]赵国玲、常磊:《中国犯罪被害人研究的兴起与发展》,《山东警察学院学报》2009年第3期,第78页。
    [6]许福生:《刑事政策学》,元照出版社2017年版,第466页。
    [7]王新清、袁小刚:《论刑事案件中的被害人过错》,《中国刑事法杂志》2008年第3期,第31页。
    [8]蒋鹏飞:《作为辩护理由的被害人过错:概念界定、理论基础与认定标准》,《中国刑事法杂志》2009年第8期,第29页。
    [9]王新清、袁小刚:《论刑事案件中的被害人过错》,《中国刑事法杂志》2008年第3期,第32页。
    [10]同上文,第33页。
    [11]《瑞士联邦刑法典》第64条规定:“在出于值得尊敬的动机、行为人因被害人行为的诱惑、非法刺激或侮辱造成行为人愤怒和痛苦这三种情况下,法官可对行为人从轻处罚。”
    [12]《德国刑法典》第213条规定:“非故意杀人者的责任,而是因为被害人对其个人或家属进行虐待或重大侮辱,致故意杀人者当场义愤杀人,或具有其他减轻情节的,处1年以上10年以下自由刑。”
    [13]陈璇:《刑法中社会正当性理论研究》,法律出版社2011年版,第7页。
    [14]于改之:《社会相当性理论的体系地位及其在我国的适用》,《比较法研究》2007年第5期,第23页。
    [15]赵桂民、程国栋:《刑法解释的社会相当性考评》,《学术交流》2015年第2期,第92页。
    [16]参见青岛市崂山区人民法院(2011)崂刑初字183号刑事判决书。
    [17]观察者网:《男子掉2万余元现金不知被身后大妈淡定老人与捡走》,http://news.sina.com.cn/s/qw/2015-09-27/docifxieymv7666518.shtml?cre=sinapc&mod=g&loc=10&r=u&rfunc=4,2019年1月19日访问。
    [18]参见黑龙江省高级人民法院(2014)黑刑一终字第152号刑事裁定书。
    [19]《两名男子下水救跳河女子岸上衣物被人偷走》,http://news.sina.com.cn/s/2014-06-25/041030417079.shtml,2019年1月19日访问。
    [20]徐松林:《刑法学》,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16年版,第31页。
    [21]刘军:《被害人谨慎义务的对弈思考--以控制犯罪成本为视角》,《法制与社会发展》2009年第5期,第160页。
    [22]参见青岛市市北区人民法院(2016)鲁0203刑初185号判决书。
    [23]曲新久:《刑法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145页。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