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促进温室气体和大气污染物协同控制的建议
详细信息    查看全文 | 推荐本文 |
  • 作者:吴建平 ; 李彦 ; 杨小力
  • 关键词:温室气体 ; 大气污染物 ; 协同控制措施
  • 中文刊名:中国经贸导刊(中)
  • 英文刊名:China Economic & Trade Herald
  • 机构:安徽省芜湖县环境保护监测站;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战略研究和国际合作中心;山东师范大学商学院;
  • 出版日期:2019-08-16 10:59
  • 出版单位:中国经贸导刊(中)
  • 年:2019
  • 期:08
  • 语种:中文;
  • 页:41-43
  • 页数:3
  • CN:11-3876/F
  • ISSN:1007-9777
  • 分类号:X51
摘要
温室气体和大气污染物协同控制具有同根同源同步性,是"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顺应大气污染防治法的有效举措,更是推进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抓手;在综述我国温室气体和污染物减排技术控制措施的基础上,提出筛选并制定正负协同减排技术目录清单、统筹考虑以协同控制思维指导相关政策制定、加强制定分行业的协同减排指导性文件加大"管理减排"的力度等促进温室气体和大气污染物协同控制的建议。
        
引文
[1]杨曦,滕飞,王革华.温室气体减排的协同效益[J].生态经济,2013(08):45-50.
    [2]傅京燕,刘佳鑫.气候变化政策的协同收益研究述评[J].环境经济研究,2018,3(02):134-148.
    [3]胡涛,田春秀,毛显强.协同控制:回顾与展望[J].环境与可持续发展,2012,37(01):25-29.
    [4]薛冰.空气污染物与温室气体的协同防控[J].改革,2017(08):78-80.
    [5]卓成霞.大气污染防治与政府协同治理研究[J].东岳论丛,2016,37(09):183-187.
    [6]杨英明,孙建东,李全生.我国能源结构优化研究现状及展望[J].煤炭工程,2019,51(02):149-153.
    [7]戴红彬,杨建科.能源结构对绿色发展影响研究[J].陕西行政学院学报,2019,33(01):54-60.
    [8]肖雁飞,廖双红.绿色创新还是污染转移:环境规制效应文献综述与协同减排理论展望[J].世界地理研究,2017,26(04):126-133.
    [9]孙星,蒋平,高烁,郑佳佳,朱韵,张牧吟.广西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协同效益途径研究[J].复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55(02):173-182.
    [10]宋飞,付加锋.世界主要国家温室气体与二氧化硫的协同减排及启示[J].资源科学,2012,34(08):1439-1444.
    [11]谭琦璐,温宗国,杨宏伟.控制温室气体和大气污染物的协同效应研究评述及建议[J].环境保护,2018,46(24):51-57.
    [12]谭琦璐,温宗国,杨宏伟.控制温室气体和大气污染物的协同效应研究评述及建议[J].环境保护,2018,46(24):51-57.
    [13]胡涛,田春秀,李丽平.协同效应对中国气候变化的政策影响[J].环境保护,2004(09):56-58.
    [14]顾阿伦,滕飞,冯相昭.主要部门污染物控制政策的温室气体协同效果分析与评价[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6,26(02):10-17.
    [15]毛显强,邢有凯,胡涛,曾桉,刘胜强.中国电力行业硫、氮、碳协同减排的环境经济路径分析[J].中国环境科学,2012,32(04):748-756.
    [16]贺晋瑜.温室气体与大气污染物协同控制机制研究[D].山西大学,2011.
    [17]张绚.天津火电行业大气颗粒物及温室气体协同减排情景研究[D].南开大学,2013.
    [18]郑佳佳,孙星,张牧吟,蒋平,朱韵,高烁.温室气体减排与大气污染控制的协同效应——国内外研究综述[J].生态经济,2015,31(11):133-137.
    [19]覃小玲.温室气体与大气污染控制的协同减排效益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2.
    [20]龚微.大气污染物与温室气体协同控制面临的挑战与应对——以法律实施为视角[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17,38(01):108-113.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