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云南红河州石漠化演变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
详细信息    查看全文 | 推荐本文 |
  • 英文篇名:Evolution Characteristics of Rocky Desertification and Its Influencing Factors of Honghe Prefecture of Yunnan Province
  • 作者:赵磊磊 ; 陈俊松 ; 程燕芳 ; 朱仕荣 ; 周建洪 ; 唐芳林 ; 蓝芙宁
  • 英文作者:ZHAO Leilei;CHEN Junsong;CHENG Yanfang;
  • 关键词:石漠化 ; 演变特征 ; 影响因素 ; 红河
  • 中文刊名:中国水土保持
  • 英文刊名: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 in China
  • 机构:国家林业局昆明勘察设计院;中国地质科学院岩溶地质研究所国土资源部岩溶生态系统与石漠化治理重点实验室国土资源部广西岩溶动力学重点实验室;
  • 出版日期:2019-07-05
  • 出版单位:中国水土保持
  • 年:2019
  • 期:07
  • 基金: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2016YFC0502506);;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41471447)
  • 语种:中文;
  • 页:46-50
  • 页数:5
  • CN:41-1144/TV
  • ISSN:1000-0941
  • 分类号:X171.4
摘要
红河州是云南省石漠化较严重的州市之一,全州岩溶面积分布广泛,石漠化和生态环境问题突出。调查统计和遥感数据显示,红河州8个试点县市2005、2011、2016年土地石漠化面积分别为3 267.49、2 438.69、2 345.06 km~2,石漠化总体呈逆向演变趋势,岩溶生态环境持续好转,其中:2005—2011年石漠化面积显著减小,石漠化逆向演变特别明显;2011—2016年石漠化面积减少不明显,其中强度和极强度石漠化土地显著减少,轻度和中度石漠化土地却有所增加。特殊的生态环境地质背景和人类活动是影响石漠化发生和演变的主要因素,石漠化主要分布于泥盆系、石炭系、二叠系、三叠系碳酸盐岩类地层出露区,岩性以灰岩、白云岩和灰岩与白云岩组合为主。自2008年开始,红河州主要石漠化分布的县市先后实施了国家第一期和第二期岩溶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工程治理是全区石漠化得以遏制和生态环境改善的重要原因。因此,在云南红河州继续推进国家第二期岩溶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对于改善生态环境、加快生态文明建设、提高居民生活水平和促进当地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引文
[1] 王世杰.喀斯特石漠化概念演绎及其科学内涵的探讨[J].中国岩溶,2002,21(2):101-105.
    [2] 李阳兵,王世杰,容丽.关于喀斯特石漠和石漠化概念的讨论[J].中国沙漠,2004,21(6):689-695.
    [3] 刘拓,周光辉,但新球,等.中国岩溶石漠化:现状、成因与防治[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9:7.
    [4] 邱成,阳利永,杨艳俊.云南省石漠化综合治理措施与成效[J].亚热带水土保持,2014,26(1):28-30.
    [5] 周秀美,苗芸,程林.红河州地质灾害临界雨量及预报方法初探[J].云南地理环境研究,2012,24(3):37-42.
    [6] 王宇,张贵,张华,等.云南省岩溶水文地质环境地质调查与研究[M].北京:地质出版社,2018:15-21.
    [7] 王宇,张华,张贵,等.喀斯特断陷盆地环境地质分区及功能[J].中国岩溶,2017,36(3):283-295.
    [8] 莫美仙,王宇,李峰.滇东断陷盆地地下水污染的水文地质模式[J].昆明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39(5):88-95.
    [9] 蒋忠诚,罗为群,童立强,等.21世纪西南岩溶石漠化演变特点及影响因素[J].中国岩溶,2016,35(5):461-468.
    [10] 安国英,周璇,温静,等.西南地区石漠化分布、演变特征及影响因素[J].现代地质,2016,30(5):1150-1159.
    [11] 宋同清,彭晚霞,杜虎,等.中国西南喀斯特石漠化时空演变特征、发生机制与调控对策[J].生态学报,2014,34(18):5328-5341.
    [12] 白晓永,王世杰,陈起伟,等.贵州土地石漠化类型时空演变过程及其评价[J].地理学报,2009,64(5):609-618.
    [13] 王宇,张贵.滇东岩溶石山地区石漠化特征及成因[J].地球科学进展,2003,18(6):933-938.
    [14] 庞博,任光明,庞维华,等.会泽县石漠化演变特征及制约因素分析[J].中国水土保持,2016(3):60-63.
    [15] 李瑞玲,王世杰,周德全,等.贵州岩溶地区岩性与土地石漠化的相关分析[J].地理学报,2003,58(2):314-320.
    [16] 袁道先.西南岩溶石山地区重大环境地质问题及对策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4:88-92.
    [17] 覃星铭,蒋忠诚,何炳辉,等.南洞流域东部重点区石漠化现状及治理对策[J].中国岩溶,2014,33(4):456-463.
    [18] 王宇,张华,张贵,等.云南省石漠化调查及治理综述[J].中国岩溶,2016,35(5):486-496.
    [19] 藤艳.地质扶贫,瞄准断陷盆地精准发力[N].中国国土资源报,2016-12-22(3).
    [20] 武军.云南矿山环境地质问题[J].中国地质,1999(4):14-16.
    [21] 陈伟华,宋建波,苏孝良.矿山石漠化——与喀斯特石漠化并存的一种石漠化类型[J].矿业研究与开发,2007,27(5):39-41,81.
    [22] 尚文博,孙鹏.我国岩溶地区第三次石漠化监测结果公布[N].中国绿色时报,2018-12-14(1).
    [23] 莫剑锋,符如灿,罗雪梅,等.桂西南岩溶生态敏感区石漠化演变及治理经验[J].广东农业科学,2013(10):166-170.
    [24] 吴协保.继续推进岩溶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二期工程的现实意义[J].中国岩溶,2016,35(5):469-475.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