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信托金融理论体系和研究框架构想
详细信息    查看全文 | 推荐本文 |
  • 英文篇名:Trust Finance Theory System and Research Framework Plan
  • 作者:翟立宏 ; 陈新春 ; 李雪珊
  • 英文作者:ZHAI Li-hong;CHEN Xin-chun;LI Xue-shan;Southwestern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 关键词:信托金融 ; 理论体系 ; 研究框架
  • 英文关键词:trust finance;;theoretical system;;research framework
  • 中文刊名:山东工商学院学报
  • 英文刊名:Journal of Shandong Technology and Business University
  • 机构:西南财经大学金融学院;西南财经大学信托与理财研究所;普益寰宇研究院;
  • 出版日期:2019-06-15
  • 出版单位:山东工商学院学报
  • 年:2019
  • 期:03
  • 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我国银行理财产品市场系统性风险机理及监测方法研究”(14BJY189)
  • 语种:中文;
  • 页:7-12+25
  • 页数:7
  • CN:37-1416/F
  • ISSN:1672-5956
  • 分类号:F832.49
摘要
在简要梳理国内外现代金融理论框架形成的主要轨迹和理论工具的基础上,结合信托金融子系统的制度特征将信托金融理论体系划分为微观、中观、宏观三个层面。在三个层面上划分了若干研究方向,梳理了可以使用的金融理论工具。在每个研究方向上列举了一些具体的研究问题,并结合金融理论研究的现状和信托实践的特点提出了各个研究层面上最具理论研究意义和实践价值的信托金融理论研究课题。
        On the basis of a brief review of the main tracks and theoretical tools of the formation of the modern financial theoretical framework at home and abroad, this paper divides the theoretical system of trust finance into three levels, namely, micro level, medium level and macro level, according to the institution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trust financial subsystem. In three levels, this paper divides several research directions and combs the financial theory tools that can be used. In each research direction, some specific research issues are listed. Combining with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financial theory research an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rust practice, the most theoretical significance and practical value of research topics for trust finance theory at all research levels are put forward in this paper.
引文
[1]周小明.信托制度的比较法研究[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6.
    [2]曾康霖.金融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M].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8.
    [3]黄达.金融词义、学科、形势、方法及其他[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1.
    [4]黄达.金融、金融学及其学科建设(金融覆盖范围、金融学科体系设计、金融专业办学方向)[J].当代经济科学,2001,23(4):1-11.
    [5]许祥秦.金融产品设计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
    [6]王广谦.金融学科建设与发展战略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7]艾伦,盖尔.比较金融系统[M].王晋斌,丁新娅,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8]弗里德曼,哈恩.货币经济学手册[M].陈雨露,曾刚,等,译.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2.
    [9]胡庆康,刘宗华,魏海港.金融中介理论的演变和新进展[J].世界经济文汇,2003,(3):67-80.
    [10]孔祥毅.金融理论教程[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3.
    [11]吴晓求.金融的过去、今天和未来[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3,17(1):104-111.
    [12]吴晓求,王广谦.金融理论与政策[M].北京: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13]科斯,等.制度、契约与组织:从新制度经济学角度的透视[M].刘刚,冯健,杨其静,等,译.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
    [14]科斯,等.契约经济学[M].李风圣,等,译.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
    [15]曾康霖.试论当代金融学科发展及与其他学科的交叉融合:从建国以来我国金融学科的建设和发展谈起[J].金融研究,2005,(10):1-8.
    [16]翟立宏.信托产品创新:要素解构与环境分析:基于中国信托业发展进程的研究[D].成都:西南财经大学,2005.
    [17]米什金.货币金融学[M].刘毅,王秀萍,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18]塞勒.金融研究必备:方法论大全[M].金马,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19]米什金,等.金融市场与金融机构 [M].张莹,刘波,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20]黄达.金融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21]黄达.关于金融学科演进的几点认识[J].中国金融,2009,(4):24-26.
    [22]张显球.宏观审慎监管:理论含义及政策选择[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12.
    [23]李俊峰.金融学学科前沿研究报告[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13.
    [24]林继肯.再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金融学科[J].中国金融,2013,(19):24-26.
    [25]王国刚.宏观审慎监管理论及实践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
    [26]谢平.银行宏观审慎监管的基础理论研究[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13.
    [27]白钦先.中国金融学科建设发展(1978-2014)[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14.
    [28]廖岷,孙涛,丛阳.宏观审慎监管研究与实践[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14.
    [29]盛松成.社会融资规模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14.
    [30]埃文斯基,霍伦,罗宾逊.新财富管理学[M].翟立宏,杜野,张熊杰,译.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4.
    [31]中国社会科学院.财贸与金融学科前沿研究报告[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4.
    [32]何凌云,王文宾,李凯风.大学金融专业教学的微观化导向:基于国内外金融学科差异的分析[J].金融理论探索,2015,(1):58-62.
    [33]何凌云,李凯风,解凤敏.准研究型大学金融学科的发展及实践矛盾[J].金融理论与教学,2015,(4):100-103.
    [34]刘任重,王福友.后金融危机时期的金融学科课程设置与调整[J].金融理论与教学,2015,(4):78-80.
    [35]李永平,李淑峰.金融与财务管理专业研究生教育课程体系建设研究[J].金融理论与教学,2015,(5):94-97.
    [36]李俊峰.金融学学科前沿研究报告[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15.
    [37]吴念鲁.关于国际金融教材和学科建设问题的探讨[J].金融研究,2015,(7):7-12.
    [38]霍伦.私人财富管理[M].翟立宏,蔡栋梁,盛方富,译.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5.
    [39]白钦先,张坤.近现代中国金融研究范式的变迁[J].金融评论,2016,(2):1-11.
    [40]李俊峰.金融学学科前沿研究报告[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17.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