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由“物”到“心”的地方性——从“重庆房子”谈起
详细信息    查看全文 | 推荐本文 |
  • 英文篇名:The Change of Locality from the Tangible to Subjective Expression:The Discussion of "Chongqing House"
  • 作者:谭雅秋 ; 王冬
  • 英文作者:Tan Yaqiu;Wang Dong;
  • 关键词:地方性 ; 建筑创作 ; 重庆房子 ; 转变 ; 认识
  • 英文关键词:Locality;;Architectural creation;;Chongqing house;;Transformation;;Understanding
  • 中文刊名:华中建筑
  • 英文刊名:Huazhong Architecture
  • 机构:昆明理工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 出版日期:2019-10-10
  • 出版单位:华中建筑
  • 年:2019
  • 期:10
  •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观念、文本、阐释:当代西南现代建筑‘地方性’思想话语演变研究(1950s-2010s)”(编号:51868027)
  • 语种:中文;
  • 页:108-110
  • 页数:3
  • CN:42-1228/TU
  • ISSN:1003-739X
  • 分类号:TU-86
摘要
建筑地方性作为社会传统文化的载体之一,能够清晰地刻画出人们对待历史以及传统的态度。该文通过对重庆博建设计中心(重庆房子)"地方性"呈现方式的解析,审视了当代背景之下,建筑师对建筑地方性及地方记忆的认识、建筑创作中的思维路径以及表达方式的转变,从而探讨建筑地方性关于"形"与"神"、"物"与"我"的新思考,以期延展对中国当代建筑地方性问题的持续性研讨。
        As one of the carriers of social traditional culture, architectural locality can clearly depict people's attitude towards history and memory.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he "local" expression way of Chongqing Bojian design center(Chongqing house), we examine the architect's understanding and thinking path of locality and local memory, and the transformation of expression patterns in architectural creation. Then we put forward the new thinking of architectural local "shape" and "spirit", "thing" and "me", in order to extend the continuous discussion on the local problems of Chinese contemporary architecture.
引文
[1] Colin Rowe, The Mathematics of the Ideal Villa and Other Essays, Cambridge,MA:MIT Press, 1976.
    [2]卢永毅.建筑:地域主义与身份认同的历史景观[J].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40-47.
    [3]陈航毅.建筑与城市——结合“重庆房子”的设计阐述原创的体会[J].住区,2017(2):88-97.
    [4]李向北.意义的建构——观察与思考[J].住区,2017(2):67-77.
    [5]李蕾.建筑与城市的本土观[D].上海:同济大学,2006.
    [6]坂本一成、郭屹民.反高潮的诗学坂本一成的建筑[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15:142-143.
    [7]王辉.异托邦与多维之境——西方建筑设计思维与审美的当代性思考[J].建筑师,2018,192(2):97-101.
    [8]王骏阳.日常建筑学的一个“零度”议题(上)[J].时代建筑,2016(10):22-29.
    [9]魏浩波. 2015追忆似水年华——关于卡洛·斯卡帕的“记忆”建构[J].城市建筑,2015(34):37-42.
    [10]沈克宁.建筑现象学[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15-18.
    [11]邹莺.符号的乡愁与具体的故乡[J].住区,2017(2):58-66.
    [12]李天宇.地形学视野下的建筑空间形态共构策略研究[D].昆明:昆明理工大学,2015.
    [13]支文军,戴春,郭小溪.调和现代性与历史记忆——马里奥·博塔的建筑理想之境[J].建筑学报,2018(3):80-86.
    [14]成伯清.乌托邦现实主义:何以可能与可取?——兼论吉登斯社会理论的特性[J].社会学研究,2008(6):22-32.
    [15]童明.何谓本土[J].城市建筑,2014(5):25-28.
    [16]朱涛.新集体论刘家琨的成都西村大院[J].时代建筑,2016(2):87-97.
    (1)梁思成《中国建筑艺术二十讲》,线装书局,2006年,第50页。
    (2)重庆的李子坝站设置于重庆轨道公司物业楼的八楼。
    (3)让·皮亚杰(Jean Piaget,生于1896年8月9日,逝于1980年9月16日),瑞士人,近代最有名的儿童心理学家。
    (4)坂本一成认为高潮的出现往往伴随的是结束、死亡、枯竭。而通向高潮的过程才是最值得被记录下来的。
    (5)安东尼·吉登斯(Anthony Giddens,Baron Giddens,1938年1月18日-)英国著名社会理论家和社会学家。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