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福建一次春季海雾的边界层特征及其成因分析
详细信息    查看全文 | 推荐本文 |
  • 作者:黄惠镕 ; 韩美 ; 潘宁 ; 陈德花 ; 张伟
  • 关键词:海雾 ; 边界层特征 ; 气海温差 ; 热量通量
  • 中文刊名:海峡科学
  • 英文刊名:Straits Science
  • 机构:海峡气象开放实验室;厦门市气象台;福建省气象台;
  • 出版日期:2019-03-15
  • 出版单位:海峡科学
  • 年:2019
  • 期:03
  • 基金:福建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编号:2016J01182);; 厦门市科技局科技惠民项目(编号:3502Z20164080);; 厦门市气象局海洋精细化预报创新团队共同资助
  • 语种:中文;
  • 页:14-17+27
  • 页数:5
  • CN:35-1292/N
  • ISSN:1673-8683
  • 分类号:P732
摘要
2018年3月3~4日,福建沿海及台湾海峡出现一次大范围自南向北发展的海雾过程,该文利用沿海自动站、浮标站资料、微波辐射计、风廓线雷达及ERA-Interim再分析资料对海雾成因及生消机理进行分析,着重探讨了海雾过程中的边界层特征及气海温差。结果表明,近地面逆温层、大湿度区维持、中层"干暖盖"、风速适宜、温度露点差小、液态水含量及综合水汽加大,对海雾形成有利;垂直风切变减小,海气界面之间湍流混合强度减弱,致使低层的暖湿空气不易向上输送,有利于海雾的生成发展;在海雾形成过程中,气温高于海温,使得冷海面上空暖湿空气降温冷却达到饱和形成海雾。
        
引文
[1]王彬华.海雾[M].北京:海洋出版社,1983.
    [2]苏鸿明.台湾海峡海雾的气候分析[J].台湾海峡,1998,17(1):25-28.
    [3]马治国,张春桂,陈家金,等.福建省沿海雾的气候变化特征分析[J].中国农业气象,2011,32(增1):69-73.
    [4]翁国玲,黄志刚,陈宏,等.1961-2010年平潭大雾的年际特征及雾季环流分析[J].海洋预报,2015,32(1):79-86.
    [5]张振顺,李岩招,蔡世旺.闽东海雾观测及其预报[J].科技创新与生产力,2015(7):54-56.
    [6]林卫华,蒋荣复,王正廷.湄洲湾海雾的发生规律和成因分析[J].海洋学研究,2008,26(3):71-76.
    [7]张春桂,林炳青.基于FY-2F卫星数据的福建沿海海雾遥感监测[J].国土资源遥感,2018,30(1):7-13.
    [8]韩美,高珊,曾瑾瑜,等.台湾海峡西岸海雾研究现状与未来发展方向[J].气象科技,2016,44(6):928-936.
    [9]Huang H J,Liu H N,Huang J,et al.Atmospheric Boundary Layer Structure and Turbulence during Sea Fog on the Southern China Coast[J].Monthly Weather Review,2015,143(5):1907-1923.
    [10]史得道,吴振玲,罗凯,等.2015-04-28渤海海雾形成过程中的海气相互作用分析[J].热带气象学报,2018,34(3):324-331.
    [11]汪靖,郭玲,吴振玲,等.渤海湾一次罕见持续性海雾过程的成因分析[J].环境科学与技术,2017,40(4):112-118.
    [12]黄彬,王睛,陆雪,等.黄渤海一次持续性大雾过程的边界层特征及生消机理分析[J].气象,2014.40(11):1324-1337.
    [13]吕晶晶,牛生杰,张羽,等.湛江东海岛一次春季海雾的宏微观结构及边界层演变特征[J].气象学报,2014,72(2):350-365.
    [14]张悦,樊曙先,张舒婷,等.海峡西岸一次雾过程微结构及其起伏特征研究[J].热带气象学报,2015,31(3):385-394.
    [15]张曦,牛生杰,魏锦成,等.厦门春季海雾天气分类及典型个例宏微观结构分析[J].气象科学,2016,36(1):121-127.
    [16]Eldridge R G.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visibility and liquid water content in fog[J].Journal of The Atmospheric Sciences,1971,28(7):1183-1186.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