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汉唐间陶县政区变迁考察
详细信息    查看全文 | 推荐本文 |
  • 作者:司豪强
  • 关键词:汉唐 ; 廮陶 ; 政区变迁 ; 故城
  • 中文刊名:邢台学院学报
  • 英文刊名:Journal of Xingtai University
  • 机构:兰州大学敦煌学研究所;
  • 出版日期:2019-09-15
  • 出版单位:邢台学院学报
  • 年:2019
  • 期:03
  • 语种:中文;
  • 页:50-58
  • 页数:9
  • CN:13-1337/G4
  • ISSN:1672-4658
  • 分类号:K29
摘要
"廮陶"是宁晋县的旧称,该县位于今河北省邢台市,属华北平原腹地,自西汉置县以来,距今已有两千余年历史。以汉唐间历代官方正史及舆地著作等史料为根基,结合部分今人研究著作,基本厘清了汉唐间廮陶县历史沿革及其政区变动特点,并对其政区变动的原因进行了分析。
        
引文
[1]千年古县说宁晋[J].中国绿色画报,2015,(3).
    [2]李晓杰.东汉政区地理[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9.
    [3]孔祥軍.三國政區地理研究[M].新北市:花木蘭文化出版社,2012.
    [4]周振鹤.西汉政区地理[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7.
    [5]王仲荦.北周地理志[M].北京:中华书局,1980.
    [6]施和金.北齐地理志[M].北京:中华书局,2008.
    [7]班固.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1962.
    [8]范晔.后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1965.
    [9]陈寿.三国志[M].北京:中华书局,1982.
    [10]房玄龄,等.晋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4.
    [11]魏收.魏书[M].北京:中华书局,2018.
    [12]李百药.北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2.
    [13]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M].北京:中华书局,2005.
    [14]李延寿.北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4.
    [15]魏征,等.隋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3.
    [16]乐史,撰;王文楚,等点校.太平寰宇记[M].北京:中华书局,2007.
    [17]李吉甫,撰;贺次君,点校.元和郡县图志[M].北京:中华书局,1983.
    [18]刘昫,等.旧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5.
    [19]欧阳修,宋祁.新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5.
    [20]王溥.唐会要[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
    [21]顾祖禹,撰;贺次君,施金和点校.读史方舆纪要[M].北京:中华书局,2005.
    [22]郭嘉宁,张廴姮.宁晋县旧志校注[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15.
    [23]苏瑞广.宁晋金石志[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15.
    [24]侯晓荣.秦代政区地理[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
    [25]郦道元,著;陈桥驿,校证.水经注校证[M].北京:中华书局,2007.
    [26]司马迁.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2014.
    [27]藤川和俊.中国古代的交通和地域社会——以巨鹿郡的风俗为线索[A].钞晓鸿.海外中国水利史研究:日本学者论集[C].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
    [28]王子今.秦汉交通史稿[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
    [29]周振鹤.中国历史政治地理十六讲[M].北京:中华书局,2013.
    [30][英]崔瑞德,[英]鲁惟一.剑桥中国秦汉史(公元前221至公元220年)[M].杨品泉,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
    [31] 司马光.资治通鉴[M].北京:中华书局,2013.
    ①自然环境研究,如郭盛乔、曹家栋、张静等《宁晋泊地区全新世温暖期以来气候与环境变化研究》,《地球学报》1998年第4期、石超艺《明代以来大陆泽与宁晋泊的演变过程》,《地理科学》,2007年第3期;方言研究,如赵冀《简析宁晋县凤凰镇方言中的尖团音》,《大众文艺》2010年第9期、耿永坤《河北宁晋方言中的若干词缀分析》,《现代语文(语言研究版)》2010年第9期;经济发展和城市治理研究,如宋树恩、司有元、吴金祥等《宁晋县经济发展战略》,《地理学与国土研究》1988年第4期、曹军华《宁晋:服务县域经济发展》,《中国地产市场》,2013年第4期、赵倩《河北宁晋县城市社区治理研究》西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5年;教育研究,如师建峰《宁晋县中小学汉字书写教育推广研究》河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2年.综之,各其他专业领域关于宁晋的研究不少,此仅分类列举一二,不做赘言.
    ②此处的赵国包括张耳赵国和其后数位刘姓赵国.《中国行政区划通史·秦汉卷》考证认为巨鹿郡在秦始皇三十三年(前214)—汉武帝征和二年(前91)期间废弃,西汉巨鹿郡为征和二年后广平郡北部复置.笔者以为巨鹿郡或曾在秦时肢解废弃较可靠,但仅据《汉书·路温舒传》将巨鹿复置时间定为征和二年不甚可靠,故本文西汉巨鹿郡观点仍以《汉书》记载和周振鹤《西汉政区地理》考证为基础.
    ③据《三国志·魏志·武帝纪》建安十八年(213)十月,“分魏郡为东西部,置都尉”.由此,李晓杰《东汉政区地理》认为:汉末建安十八年,廮陶属魏郡西部都尉领县(由地望知),而孔祥军《三国政区地理研究》却认为:“(廮陶)然既是魏郡西部都尉地,據《魏志》卷二《文帝紀》則當為廣平郡,而李氏又以吴氏未劃廮陶縣入廣平郡为然,前後矛盾,似誤.”故考证以为廮陶县旋还.若从孔氏,廮陶未属西部都尉,则复归巨鹿应在建安十八年十月之前,此年五月以十郡封魏国,届时巨鹿、魏郡同属魏国,疑即此时廮陶复归巨鹿.若从李氏,廮陶曾属西部都尉,后未属广平郡,则廮陶应在魏皇初二年(221)设立广平郡时或之前复归巨鹿.结合二说,则廮陶复归巨鹿时间大致在建安十八年至皇初二年间.
    ④按《晋书·地理志》巨鹿国辖下已无杨氏县.又据《魏书·地形志》载:“廮遥,永安二年分廮陶置,治杨城”(此杨城即为杨氏故城).由此二条可证,杨氏县确曾并入廮陶县,其时间应为西晋时期.《读史方舆纪要》云“晋以杨氏县省入”亦持此说.
    ⑤《晋书·载记·石勒上》所载:“(石勒)进军攻巨鹿、常山,害二郡守将.陷冀州州县堡垒百余”的时间在“寇邺”与“进军常山”两次军事行动之间.按《晋书·孝怀帝纪》得知这二者时间为永嘉二年十一月与永嘉三年九月.故巨鹿郡失陷约在永嘉三年.结合怀帝纪永嘉三年“夏四月,……石勒攻陷冀州郡县百余壁”的记载,则石勒攻陷巨鹿郡当在永嘉三年四月.
    ⑥《十六国疆域志》记载前燕时“巨鹿郡领县二”,即廮陶、巨鹿,可知停驾县已废.但前秦、后燕时期的巨鹿郡(国)领县中又皆出现停驾.若记载无误,停驾应于前秦复置.《魏书·地形志》未记载停驾,故可知停驾最迟北魏废入廮陶.《河北省志·建置志》在编写十六国时期廮陶、停驾史事时,亦用此说.
    ⑦按《魏书·地形志》定州条下云:太祖皇始二年(397)置安州,天兴三年(400)改.另《魏书·高湖传附高恒传》模糊记载高恒为“慕容垂巨鹿太守.太祖时,率郡降,……仍守巨鹿”,未标明巨鹿归魏具体年份.考察《魏书·太祖纪》记载:“(皇始元年)十有一月庚子朔,帝(拓跋珪)至真定.自常山以东,守宰或捐城奔窜,或稽颡军门,唯中山、邺、信都三城不下”可知,高恒应在此年顺应大势,以郡降魏,而新归附地区得以置安州.
    ⑧按《魏书·陆叡附陆俟传》载:“(太和)十六年,降五等之爵,以丽勋著前朝,封叡巨鹿郡开国公,食邑三百户”.而据张鹤泉《论北魏开国爵封地的封授及改封》可知:开国爵的封地可以被视为封国,并设置相,以和行政郡县长官区别.故廮陶所属定州巨鹿郡成为封国.当然仅有封国之名,无独立之实.又因之后殷州巨鹿郡为定州巨鹿郡析置.故此处的定州巨鹿郡应为《地形志》所载定州巨鹿郡与殷州巨鹿郡辖域之和.
    ⑨陆叡因参与穆泰谋反被赐死,巨鹿国除,按《魏书·高祖纪下》穆泰谋反事发生于太和二十年十二月,故将巨鹿国除时间系于该时.
    ⑩按《魏书·地形志》殷州为“孝昌二年(526)分定、相二州置,治广阿”,辖下有巨鹿郡、廮陶.然《河北省志·建置志》北魏时期未记载殷州,将廮陶系于定州赵郡下.而东魏、北齐、北周时期又明确记载了殷州巨鹿郡,并将廮陶系于其下.前后抵牾,恐误.今从魏志.
    (11)《北齐书·叱列平传》记载“(叱列平)随尔朱荣破葛荣,平元颢,……封廮陶县伯”,故其应在平定元颢后累计两次军功获封.据《魏书·孝庄纪》平定元颢时间当在永安二年秋七月,且此月下诏“北来军士及随驾文武、马渚立义,加泛五级”.而跟随尔朱荣的“北来”将军叱列平当于此时受封.因其有食邑且后升为开国侯,故其封爵为实封爵.而廮陶县为其封地.
    (12)施金和《北齐地理志》天保七年后巨鹿郡仅领廮遥一县,即该年廮陶县废.而王仲荦《北周地理志》将廮遥系于赵郡,以为:“(廮遥)并置巨鹿郡,及廮陶县,北齐并废”.二者分歧在于廮遥县是归属巨鹿郡还是赵郡.笔者考《北齐书·文宣纪》天保七年十一月北齐大量省并州郡县,廮陶县应废于此时.而赵州巨鹿郡废于北齐或是仅领廮遥一县,尚待考证.
    (13)《三国志·魏书·二公孙陶四张传》载:燕推牛角为帅,具攻廮陶.牛角为飞矢所中,被创且死.
    (14)鄡曾于和帝永元二年(90),短暂别属乐成国.
    (15)按《史记·秦始皇本纪》始皇最后一次巡游路线为:“至平原津而病……崩于沙丘平台……行,遂从井陉抵九原”.即巨鹿郡沙丘平台就处于自平原津至井陉的大道之中.
    (16)巨鹿城历史悠久,地位重要,秦灭赵后,它作为巨鹿郡郡治辖制整个赵国东部.秦末,巨鹿城成为赵王和张耳的避难之地和抵抗堡垒,其后著名的巨鹿之战发生于此.
    (17)参考《后汉书·光武帝纪下》所载“并省四百余县”.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