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论我国环境法律的体系化
详细信息    查看全文 | 推荐本文 |
  • 英文篇名:On the Systematization of Chinese Environmental Laws
  • 作者:徐以祥
  • 英文作者:XU Yi-xiang;Economic Law School,Southwest University of Political Science and Law;
  • 关键词:环境法律 ; 体系化 ; 内在体系 ; 外在体系
  • 英文关键词:environmental law;;systematization;;internal system;;external system
  • 中文刊名:现代法学
  • 英文刊名:Modern Law Science
  • 机构:西南政法大学经济法学院;
  • 出版日期:2019-05-15
  • 出版单位:现代法学
  • 年:2019
  • 期:03
  • 基金: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重大招标项目“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制度研究”(15JJD820007);; 中国法学会环境资源法学研究会“环境法典研究(2018-2020)”招标项目“环境法律规范类型化研究”(CSERL-FDH-18013)
  • 语种:中文;
  • 页:84-96
  • 页数:13
  • CN:50-1020/D
  • ISSN:1001-2397
  • 分类号:D922.68
摘要
我国的环境法律在总体结构和功能上存在体系性的问题,需要借助于法律体系化的理论来将其体系化。法律体系化包括以法律原则为核心的内在价值体系构建和以法律规则为主要形态的外在规则体系构建两个维度。作为问题应对性的领域性法律,环境法律的体系化还应当符合增进环境法律的整体功能这一要求。我国的环境法律体系化应当从内在价值体系构建、完善环境法律的总体结构和增强环境法律制度的体系功能三个方面进行推进。
        There exist structural and functional problems in China's environmental laws,which need to be systematized with the help of the theory of legal systematization. Legal systematization concerns the internal systematization of legal value,which focus on the legal principles and the external systematization of legal rules. As problem oriented laws,the systematization of environmental laws should also meet the needs of promoting the overall function. According to the theory of legal systematization, the systematization of Chinese environmental laws should be promoted from three perspectives,to establish the internal value system,to improve the integral structure of environmental laws,and to enhance the systematic function of environmental legal institutions.
引文
[1]卡尔·拉伦茨.法学方法论[M].陈爱娥,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
    [2]K·茨威格特,H·克茨.比较法总论[M].潘汉典,米健,高鸿钧,贺卫方,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109.
    [3]吕忠梅.将环境法典纳入十三届全国人大立法计划[J].前进论坛,2017(4):50-51.
    [4]翟勇.中国的环境法治建设[J].人民法治,2015(5):51-53.
    [5]叶俊荣.环境政策与法律[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社,2003:118.
    [6]吴元元.信息能力与压力型立法[J].中国社会科学,2010(1):147-159.
    [7]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M].修订本.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1241.
    [8]雷磊.法律体系、法律方法与法治[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16.
    [9]冯威.法律体系如何可能?———从公理学、价值秩序到原则模式[J].苏州大学学报(法学版),2014(1):34-48.
    [10]Rodert Alexy. Zum Begriff des Rechtsprinzips[M]. Frankfurt:a. M,1995:S. 203.
    [11]雷磊.适于法治的法律体系模式[J].法学研究,2015(5):3-27.
    [12]方新军.内在体系外显与民法典体系融贯性的实现[J].中外法学,2017(3):567-589.
    [13]赵宏.行政法学的体系化建构与均衡[J].法学家,2013(5):34-54.
    [14]王利明.民法典体系研究[M]. 2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
    [15]李萱,沈悦.水污染防治法律规范体系协调性评估研究[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15:45.
    [16]雷磊.融贯性与法律体系的构建———兼论当代中国法律体系的融贯性[J].法学家,2012(2):1-16.
    [17]熊伟.问题导向、规范集成与领域法学之精神[J].政法论丛,2016(6):54-61.
    [18]李明华,陈真亮.环境法典立法研究:理念与方法[M].北京:法律出版社,2016:128-144.
    [19]柯坚.中国环境与资源保护法体系的若干基本问题———系统论方法的分析与检视[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118-124.
    [20]余谋昌.生态学哲学[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1:12.
    [21]E.马尔特比.生态系统管理———科学与社会问题[M].康乐,韩兴国,等,译.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2.
    [22]杜群.规范语境下综合生态管理的概念和基本原则[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4):18-28.
    [23]徐以祥,周骁然.论环境民事公益诉讼目的及其解释适用———以“常州毒地”公益诉讼案一审判决为切入点[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7,27(12):97-105.
    [24]汪劲.环境法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93.
    [25]唐绍均,蒋云飞.论基于利益分析的“环境优先原则”[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5):144-149.
    [26]王社坤,苗振华.环境保护优先原则内涵探析[J].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1):26-40.
    [27]解保军.生态马克思主义名著导读[M].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2014:54-55.
    [28]徐以祥.风险预防原则和环境行政许可[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9(4):105-110.
    [29]周珂.环境法[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33.
    [30]李艳芳.论生态文明建设与环境法的独立部门法地位[J].清华法学,2018(5):36-50.
    [31]孟磊,李显冬.自然资源基本法的起草与构建[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18(4):103-108.
    [32]孙佑海.完善生态文明法制体系哪些法律值得期待?[J].中国生态文明,2018(4):21-27.
    [33]夏少敏.中国环境法典体系研究———以自然保护法为分析视角[C]//2007年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论文集.兰州: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自版,2007:596.
    [34]环保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后续研究课题组.《环境与健康法(学者建议稿)》条文、理由及立法例[M].北京:法律出版社,2018:6-7.
    [35]徐祥民.环境质量目标主义:关于环境法直接规制目标的思考[J].中国法学,2015(6):116-135.
    (1)这种体系化方法是运用得最为广泛的一种方法,在民法学、行政法学、知识产权法学等部门法学中都有着广泛的运用。(参见:杨代雄.民法学体系化思维模式的谱系[J].江海学刊,2010(1):143-149;赵宏.行政法学的体系化建构与均衡[J].法学家,2013(5):34-54;李琛.论知识产权法的体系化[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1-26;张守文.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建设的经济法补缺[J].现代法学,2018(6):54-63.)
    (2)运用这一研究路径的研究,请参见:孙宪忠.我国民事立法的体系化和科学化问题[J].清华法学,2012年(5):46-60;尹田.民法典总则与民法典立法体系模式[J].法学研究,2006(6):3-10.
    (1)相关讨论,请参见:李挚萍.环境基本法体系结构的比较分析[J].清华法治论衡,2013(3):63-77;曹明德.对修改我国《环境保护法》的再思考[J].政法论坛,2012(6):175-182.
    (1)关于领域法学的讨论,请参见:刘剑文.论领域法学:一种立足新兴交叉领域的法学研究范式[J].政法论丛,2016(5):3-16;候卓.“领域法学”范式:理论拓补与路径探明[J].政法论丛,2017(1):87-96;熊伟.问题导向、规范集成与领域法学之精神[J].政法论丛,2016(6):54-61.
    (1)德国高度发达的法教义学对德国环境法律的体系化做出了重要贡献,通过法律的体系化阐释,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立法文本本身体系化的不足,这特别得益于德国由法官、律师和教授等法律职业共同体所编撰的法律评论。比较典型的环境法律的评论,请参见:Giesberts/Reinhardt,Umweltrecht,Verlag C.H.Beck,2007.
    (1)实际上,传统法律部门的法律体系实际上也具有功能实效的要求,但不进行特别强调。柯坚对法律部门意义上的法律体系的界定中,已经包括了功能的维度,其将法律部门的法律体系界定为“是由特定法律部门的有效规范或法律规范性文件共同构成的一个具有目的统一性、结构关联性、逻辑自洽性和功能协调性的法律子系统”(参见:柯坚.中国环境与资源保护法体系的若干基本问题---系统论方法的分析与检视[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119.)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