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考古所见隋唐以前瘤牛相关问题研究
详细信息    查看全文 | 推荐本文 |
  • 作者:史雪飞
  • 关键词:隋唐以前 ; 考古 ; 瘤牛 ; 产地 ; 传播 ; 功用
  • 中文刊名:文物鉴定与鉴赏
  • 英文刊名:Identification and Appreciation to Cultural Relics
  • 机构: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
  • 出版日期:2019-05-08
  • 出版单位:文物鉴定与鉴赏
  • 年:2019
  • 期:09
  • 语种:中文;
  • 页:76-78
  • 页数:3
  • CN:34-1312/K
  • ISSN:1674-8697
  • 分类号:Q915
摘要
瘤牛是黄牛的一种,它和普通黄牛的最大区别在于其颈部上方有发达的肌肉隆起。历史文献记载中,瘤牛的形象多与中国边疆及其周围地区的文化相联系。根据目前掌握的考古材料来看,中国古代瘤牛多分布在我国的西南部和西北部地区。关于瘤牛的产地、传播等问题,学界有不同的看法。通过对考古所见隋唐以前瘤牛形象及文献资料的分析,可以对中国古代瘤牛的来源、传播以及功用情况有较为全面的认识。
        
引文
[1](汉)班固.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1999.
    [2]曾养志.云南瘤牛[J].畜牧兽医学报,1984(4):217.
    [3]谢成侠.中国养牛羊史(附养鹿简史)[M].北京:农业出版社,1985.
    [4]冯中源,刘召乾.中国瘤牛[J].中国畜禽种业,2011(1):57—58.
    [5]葛长荣,田允波.云南瘤牛[J].黄牛杂志,1998(2):9.
    [6]曾本娟.云南家牛地方品种的遗传多样性及其分布格局[D].昆明:云南大学,2017.
    [7]赵刚.不同杂交组合牛及云南瘤牛抗蜱性能研究[J].黄牛杂志,1996(S1):27.
    [8]俞方洁.滇文化瘤牛形象研究[J].民族艺术,2016(3):72—81.
    [9]刘莉,陈星灿.中国考古学:旧石器时代晚期到早期青铜时代[M].北京:三联书店,2017.
    [10](汉)司马迁.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1959.
    [11]徐畅.弼马温、马上封侯与射爵——汉画像中的细节内涵[J].中国国家博物馆馆刊,2017(10):76—78.
    [12]张增祺.晋宁石寨山[M].昆明:云南美术出版社,1998.
    [13]俞方洁.滇文化瘤牛形象研究[J].民族艺术,2016(3):72—81.
    [14][16]汤惠生.十日谈:印度岩画与宗教文物纪行(上)[J].大众考古,2015(2):67.
    [15][17][29][30]中国青铜器全集编辑委员会.中国青铜器全集第14卷滇·昆明[M].北京:文物出版社,1996.
    [18]巫新华.新疆与中亚承兽青铜祭盘的琐罗亚斯德教文化意涵—从帕米尔高原吉尔赞喀勒墓葬群考古发现圣火坛中卵石数目谈起[J].载新疆艺术(汉文),2017(3).
    [19][20](宋)范晔:后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1965.
    [21]广西壮族自治区文物工作队,合浦县博物.合浦风门岭汉墓——2003—2005年发掘报告[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
    [22]广州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广州市博物馆.广州汉墓[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1.
    [23]李学勤.十三经注疏·尔雅注疏[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24]石家庄地区革命委员会文化局文物发掘组.河北赞皇东魏李希宗墓[J].考古,1977(6).
    [25](后晋)刘昫.旧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5.
    [26]葛承雍.北朝隋唐引牛驾车胡俑写实现象[J].中国历史文物,2010(3).
    [27]王蔚波.河南出土的古代陶牛车[J].收藏界,2009(4).
    [28](宋)范晔.后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1965.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