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长江中游城市群绿色低碳协同发展分析
详细信息    查看全文 | 推荐本文 |
  • 英文篇名:Evaluation on Green and Low-carbon Development of Urban Agglomeration in the Middle Reaches of the Yangtze River
  • 作者:陈艳 ; 袁春来
  • 关键词:长江中游城市群 ; 绿色低碳 ; 协同发展 ; SBM模型
  • 中文刊名:环境保护
  • 英文刊名: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 机构: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中国矿产资源战略与政策研究中心;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经济管理学院;
  • 出版日期:2019-05-25
  • 出版单位:环境保护
  • 年:2019
  • 期:10
  • 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7BJL083);; 武汉市社会科学联合会一般项目(2017085043);;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资源环境经济问题研究中心开放基金一般项目(H2017018B)的阶段研究成果
  • 语种:中文;
  • 页:59-63
  • 页数:5
  • CN:11-1700/X
  • ISSN:0253-9705
  • 分类号:X321;F124.5
摘要
长江中游城市群是长江中游乃至全国的重要生态屏障,其绿色低碳协同发展意义重大。本文首先运用SBM分析方法测算长江中游城市群中武汉城市圈、荆襄宜城市带、环长株潭城市群、环鄱阳湖城市群及其所包含的28个城市绿色低碳发展的投入产出效率,对各城市及各城市群之间绿色低碳发展的投入产出效率值进行对比,再利用绝对收敛检验,通过回归系数显著为正可表明长江中游城市群绿色低碳效率是显著发散的,从而得出长江中游城市群绿色低碳弱协同发展的结论,并据此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引文
[1]秦尊文,张宁.长江中游城市群生态环保协调机制亟待建立[J].学习月刊,2016(1):15-16.
    [2]吴志军.长江中游城市群协调发展及合作路径[J].经济地理,2015(3):60-65.
    [3]冯占民.长江中游城市群低碳发展的跨域治理协调机制构建[J].湖北行政学院学报,2013(6):55-58.
    [4]WANG Q S,YUAN X L,CHENG X X.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energy,economy and environment subsystems-A case study[J].Ecological Indicators,2014(46):514-523.
    [5]DONG J,CHI Y,ZOU D A,et al.Energy-environment-economy assessment of waste management systems from a life cycle perspective:Model development and case study[J].Applied Energy,2014(2):400-408.
    [6]TAN F F,LU Z H.Study on the interaction and relation of society,economy and environment based on PCA-VAR model:As a case study of the Bohai Rim region,China[J].Ecological Indicators,2015(48):31-40.
    [7]刘敏,王海平.京津冀协同发展体制机制研究-基于世界六大城市群的经验借鉴[J].现代管理科学,2014(12):67-69.
    [8]覃成林,郑云峰,张华.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趋势及特征分析[J].经济地理,2013(1):9-14.
    [9]胡鞍钢,周绍杰.绿色发展:功能界定、机制分析与发展战略[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4(1):14-20.
    [10]蒋南平,向仁康.中国经济绿色发展的若干问题[J].当代经济研究,2013(2):50-54.
    [11]李晓西,刘一萌,宋涛.人类绿色发展指数的测算[J].中国社会科学,2014(6):69-95,207-208.
    [12]曾贤刚,毕瑞亨.绿色经济发展总体评价与区域差异分析[J].环境科学研究,2014(12):1564-1570.
    [13]邹辉,段学军.长江经济带经济-环境协调发展格局及演变[J].地理科学,2016(9):1408-1417.
    [14]刘登娟,吕一清.长江经济带成渝城市群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评价[J].经济体制改革,2017(2):36-42.
    [15]周正祥,张桢禛.长江中游城市群可持续发展对策研究[J].中国软科学,2016(11):84-97.
    [16]罗良文,梁圣蓉.中国区域工业企业绿色技术创新效率及因素分解[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6(9):149-157.
    [17]马勇,黄智洵.长江中游城市群绿色发展指数测度及时空演变探析-基于GWR模型[J].生态环境学报,2017(5):794-807.
    [18]李小玉,邱信丰.长江中游城市群工业绿色发展协作机制研究[J].经济纵横,2017(10):67-74.
    [19]胡江霞,文传浩,兰秀娟,重庆市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策略研究[J].生态经济,2015(12):44-48.
    [20]吴文恒,牛叔文,郭晓东,等.中国人口与资源环境耦合的演进分析[J].自然资源学报,2006(6):853-861.
    [21]王兵,黄人杰.中国区域绿色发展效率与绿色全要素生产率:2000-2010-基于参数共同边界的实证研究[J].产经评论,2014(1):16-35.
    [22]王辉,郭玲玲,宋丽.辽宁省14市经济与环境协调度定量研究[J].地理科学进展,2010(4):463-470.
    [23]史亚琪,朱晓东,孙翔,等.区域经济-环境复合生态系统协调发展动态评价-以连云港为例[J].生态学报,2010(15):4119-4128.
    [24]彭国华.中国地区收入差距、全要素生产率及其收敛分析[J].经济研究,2005(9):19-29.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