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沉默权制度在我国的适用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沉默权的确立,有效地保护了在刑事诉讼中处于弱势地位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人权,平衡了诉讼双方的权利和义务,是刑事诉讼走向民主化的体现,也是人类通向文明的表现。但其弊端也不容忽视:一方面,程序正义的实现有时可能以实体正义的丧失为代价,片面地强调沉默权,极易放纵犯罪。这与刑事诉讼法的兼顾保障人权与打击犯罪的目的背道而驰。为此,也需要对沉默权做出必要的限制。本文在借鉴西方各国关于沉默权的成功经验,提出了沉默权制度在中国适用的设想。本文的引言部分简要介绍了学者们对于沉默权制度的学说,并在比较沉默权制度好处与弊端的基础上,提出了建立起一种符合我国国情的、有限的沉默权制度。本文的正文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讲述了沉默权的内容和沉默权在各国的规定,第二部分则介绍了国内外学者对于沉默权的学说和类型划分,第三部分阐明了我国有关沉默权的立法缺陷,第四部分论述了在我国确立沉默权制度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最后一部分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确立符合我国国情的沉默权制度设想。综上所述,本文借鉴西方国家沉默权实践的成功经验,结合中国的国情,分析了沉默权制度在我国的适用,提出了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沉默权制度的设想,希望这能够对我国未来的刑事诉讼立法和司法实践有所帮助。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right to silence has protected the criminal suspect and the accused person's human rights well which is at weaker position in the criminal lawsuits and it has balanced both sides' right and obligation. It is one of symbols of democratization of criminal prosecution; it also becomes the symbol to civilization. But the privilege's malpractice also shouldn't be neglected:on one hand, extreme realization of procedural justice sometimes is possibly at the cost of substantive justice, emphasizing on it is easy to indulge crime, and which runs counter to the Criminal Procedural Law's goal and the protect of human rights. Therefore, we should impose necessary restrictions on the right to silence. This article bases on western countries'successful experience and proposes the conception about how to use the right to silence with China's current conditions. Textual preface briefly introduced some theories of right to silence and through comparing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of silence power to propose establishing limited silence power. The textual text is divided into four parts. The first part mainly related contents and prescribe of silence power, the second part then introduced local and foreign scholar's theories and types of silence privilege, the third part discussed the bug of this system in our country, the fourth part discussed necessity and possibility of the system, the last part put forward conception to establish limited right to silence. In a word, this article get profits from successful experience of western countries and unifies China's current conditions to propose the tentative plan of establishment of silence power in conformity with China's current conditions. I hope this article could be helpful to our country's future criminal legislation and the judicial practice.
引文
[1]易延友著:《沉默的自由》,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4页。
    [2]孙长水著:《位查程序与人权》,中国方正出版社2000年版,第279页。
    [3]孙长永著:《侦查程序与人权》,中国方正出版社2000年版,第278页。
    [4]孙长永著:《侦查程序与人权》,中国方正出版社2000年版,第279页
    [5]孙长永著:《侦查程序与人权》,中国方正出版社2000年版,第316页
    [6]孙长永著:《侦查程序与人权》,中国方正出版社2000年版,第317~320页。
    [7]李昌道、董茂云:《西方沉默权比较研究》,载《复旦学报(社科版)》2002年第1期。
    [8]卫跃宁:《沉默权制度的建立与刑讯逼供的遏制》,载陈光中主编:《沉默权问题研究:兼论如何遏制刑讯逼供》,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40—141页。
    [9]宋英辉:《不必自我归罪原则和如实陈述义务》,载《法学研究》1998年第5期。
    [10]李昌道、董茂云:《美国最高法院报告.1966384,第4节》,转引自《西方沉默权比较研究》,载《复旦学报(社科版)》2002年第1期。
    [11]何家弘:《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沉默权制度》,载《上海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0年第6期。
    [12]卫跃宁:《沉默权制度的建立与刑讯逼供的遏制》,载陈光中主编:《沉默权问题研究:兼论如何遏制刑讯逼供》,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43页。
    [13]李昌道、董茂云:《西方沉默权比较研究》,载《复旦学报(社科版)》2002年第Ⅰ期。
    [14]卫跃宁:《沉默权制度的建立与刑讯逼供的遏制》,载陈光中主编:《沉默权问题研究:兼论如何遏制刑讯逼供》,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44页。
    [15]孙长永著:《侦查程序与人权》,中国方正出版社2000年9月第1版,第298—299页。
    [16]前注[15]。
    [17]万永海、姜福先:《我国不宜确立沉默权制度》,载陈光中、江伟主编:《诉讼法论丛》,法律出版社2001年12月第1版,第233页。
    [18]刘克苏等译:《康德文集》,改革出版社1997年版,第92页。
    [19]樊崇义:《沉默权与我国的刑事政策》,载《法学论坛》2001年第03期
    [20]陈光中主编:《沉默权问题研究一兼论如何遏制讯逼供》,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2年6月第1版,第134页。
    [21]前注[19],第148页。
    [22]周中政、林国徐:《沉默权制度应当缓行》,载于陈光中主编《沉默权问题研究-兼论如何遏制刑讯逼供》,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291页。
    [23]何家弘:《中国建立沉默权制度之我见》,载陈光中主编《沉默权问题研究》,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0年6月第1版.
    [24]宋随军、姜涛、周富强、岳发泉主编:《刑事诉讼证据实证分析》法律出版社2006年6月第1版,第97页
    [25]吴宏耀:《现代刑事诉讼的基石与灵魂》,载《中国法院网》2005年12月18日;
    [26]刘瑜:《论现代刑事诉讼理念》,载《中国法院网》2005年3月26日。
    [27]胡健泼:《试论建立我国的沉默权制度》,载陈光中主编:《沉默权问题研究》,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2002年6月第1版。
    [28]熊秋红:《刑事辩护论》,法律出版社1998年第2版,第253页。
    [29]王以真:《外国刑事诉讼法学参考资料》,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第1版,第438页。
    [30][美]卡尔威因、帕尔德森,徐卫东等译:《美国宪法释义》,华夏出版社1989年第1版,第138页。
    [31]彭焚、李智雄:《沉默权移植与刑事证明标准的重构》,《人民检察》1999年第12期。
    [32]康树华、赵国玲主编:《犯罪热点透视》,群众出版社1997年第1版,第252页。
    [33]陈瑞华著:《刑事审判原理论》,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第1版,第278页。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