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问题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改革开放30年,我国城镇居民绝对收入、生活质量绝对标准得到提高,但我国是一个发展不平衡的国家,近些年来,城乡之间的差距不是缩小,而是进一步拉大了,并且城乡居民所享受的基本公共服务有很大差别,这不仅有悖于公平正义的原则,还会导致经济效率的下降。因此,如何在效率与公平原则两者结合好的基础上,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成为我国当前甚至以后很长一段时间社会发展的重要诉求。
     本文基于对我国公共服务均等化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扫描,分析出我国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现存问题的原因,探索实现我国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实现路径。我国目前之所以存在基本公共服务非均等化的原因在于:城乡二元体制尚未根本打破;国家财政资源配置制约着对农村公共服务的投入;中国的转移支付体系存在的问题;政府间财权事权划分存在的问题;城乡基本公共服务的多元供给机制尚未建立;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等等。鉴于此,提出实现我国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路径:改革户籍制度,确立平等的城乡居民身份;加快建立城乡统一的公共服务制度;构建财力与事权相匹配的税收体系;建立科学规范的转移支付体系;促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创新农村基本公共服务供给制度;完善促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法律法规;完善服务型政府的绩效评估体系。
30 years of reform and opening up, China's absolute income, the absolute standard of life quality are improved. However, China is an uneven developing country, in these years, the gap between urban and rural areas is not reduced, but further widened. If the gap continues to expand but we do not have a reasonable solution, we will face many latent instable factors. The inequality between urban and rural areas of basic public services has become the biggest obstruction in China. Therefore, how to achieve equalization of basic public services between urban and rural areas on the basis of the combination of both efficiency and fairness has become a major demand of social development.
     Through scanning the equalization of public services in our country's current situation and problems, analyzing China's equalization of basic public services of the reasons for the existing problems, and exploring basic public services for China's realization of the path of equalization. The reasons why China has the existence of non-equalization of basic public services are follows:the binary system of urban and rural areas does not be broken; national financial resources allocation restricts the rural areas; China's transfer payment system problems; the lack of overall strategic plan about the equalization of basic public services and so on. To achieve the equalization of basic public services,the paths are follows:the reform of household registration system, the establishment of equal status of urban and rural residents; speed up the establishment of a unified urban and rural public service system; a well-established system of public finance to promote equalization of basic public services; innovation and the supply of basic public services in rural areas system; improve basic public services in urban and rural areas to promote the equalization of the laws and regulations.
引文
①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努力开创中国特色卫生事业发展的新局面——卫生部部长陈竺在2008年全国卫生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国日报,2008年1月8日
    ①常修泽.中国现阶段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研究[J].中共天津市委党校学报,2007(2):23
    ②迟福林.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与城乡一体化.载中国农村改革新起点——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与城乡一体化[M].中国经济出版社,2009.121
    ①樊继达.统筹城乡发展中的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fMl.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9.135
    ②舒惠国.城乡二元结构与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载中国农村改革新起点——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与城乡一体化[M].中国经济出版社,2009.117
    ①李惠斌.从马克思主义的观点看分配正义[J].学习时报,2007.(3):16
    ②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07年10月15日
    ①国家教育督导团.国家教育督导报告2005.教育发展研究[J],2006(5):66
    ①樊继达.统筹城乡发展中的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8.137
    ①金鑫.中国问题报告.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299
    ①国家财政部.2008年财政预算报告——数字财政.http://www.mof.gov.cn/lm3568-1.htm,2008年3月7日
    ②温家宝在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http://www.china.com.cn/,2008年3月5日
    ①程红根,任力波.国务院个部门调研户籍制度改革时机基本成熟.载中国新浪网:http://news.sina.com.cn/c/20070130/154312181444.shtml
    ②温家宝:“在十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上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央政府门户网站,2007年3月5日
    ①人民日报海外版.要闻·专题栏.温家宝在山东考察民生.2009年10月31日
    ①世界银行.1997年世界发展报告:变革世界中的政府[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7.27
    [1]项中新.均等化:基础、理念与制度安排[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0.102
    [2]樊继达.统筹城乡发展中的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9.14-18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500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93-294
    [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20
    [6]李华.中国农村:公共品供给与财政制度创新[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5.34-38
    [7]邓大松、刘昌平.改革开放30年中国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回顾、评估与展望[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03):12
    [8]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百姓·民生——共享基本公共服务100题[G].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8.44
    [9]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基本公共服务与人类发展[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8.16
    [10]中国统计年鉴2006[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6.56-66
    [11]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2007/08中国人类发展报告-惠及13亿人的基本公共服务》[M].北京:中国出版集团公司,2008.66-68
    [12]舒惠国.城乡二元结构与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载中国农村改革新起点——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与城乡一体化[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9.117
    [13]汪玉凯.深化行政体制改革是实现城乡一体化的重要保障:载中国农村改革新起点——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与城乡一体化[G].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9.55
    [14]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拉动农村消费重在基本公共服务:载中国农村改革新起点——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与城乡一体化.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9.166-169
    [15]金鑫.中国问题报告[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167-176
    [16]国家卫生部统计信息中心.中国卫生服务调查研究第三次国家卫生服务调查分析报告.[M].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04.17-23
    [17]杜月勋,张文鸣.我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发展.中国医疗卫生发展报告N0.3/医疗卫生绿皮书[M].北京:社科文献出版社,2007.56-67
    [18]闫坤.中国农村减贫财税政策研究.[M].北京:中央财政经济出版社,2008,(10):19
    [19]迟福林.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与城乡一体化:载中国农村改革新起点——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与城乡一体化[J].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9.46
    [20]约瑟夫.E斯蒂格利茨.公共部门经济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134-138
    [21]萨缪尔森.经济学.(第17版)[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2.189
    [22]董立人.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与政府责任恪守[J].行政论坛,2009,(02):15
    [23]常修泽.中国现阶段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研究[N].中共天津市委党校学报,2007,(03)
    [24]唐钧.公共服务均等化与中国的发展[N].中国改革论坛,2007,(01):36
    [25]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07年10月15日
    [26]李惠斌.从马克思主义的观点看分配正义[J].学习时报.2007,(03):12
    [27]刘尚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目标及政策路径[N].中国经济时报.2007,(06):39
    [28]陈海威,田侃.我国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问题探讨[N].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07,(05):46
    [29]唐铁汉.建设服务型政府与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N].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08,(02):9
    [30]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课题组.农村基本公共服务现状与问题入户调查报告.中改院简报658期.农村基本公共服务现状与问题“三农”专家问卷调查报告.中改院简报657期
    [31]国家教育督导团.国家教育督导报告2005.教育发展研究.2006,(05):38
    [32]张步峰,熊文钊.以公共服务均等化缩小区域差距[J].瞭望,2009,(11):17
    [33]王翠芳.试探新农村建设中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问题[J].经济问题,2007,(05)
    [34]武小惠.民生的福祉: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J].山西财税,2010,(03):29-30
    [35]邱霈恩.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全民均等受益、共享发展成果[J].红旗文稿,2010,(03):28-30
    [36]舒惠国.城乡二元结构与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载中国农村改革新起点——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与城乡一体化[J].中国经济出版社,2009.78
    [37]王建华.改善民生必须推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J].四川行政学院学报,2007,(06):6-7
    [38]王谦.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问题研究[D].[博士学位论文].济南:山东大学,2008
    [39]郭厚禄.我国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研究[D].[博士学位论文].北京:中共中央党校,2009
    [40]曾明.财政转移支付政策效应研究[D].[博士学位论文].天津:南开大学,2009
    [41]刘文静.中国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济南:山东大学,2008
    [42]裴晓勇.西部地区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问题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兰州:兰州大学,2009
    [43]陈玫.我国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标准框架探讨[D].[硕士学位论文].厦门:厦门大学,2009
    [44]王秀霞.中国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济南:山东大学,2009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