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面向二语习得的现代汉语双音节轻声词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跟古代汉语相比,现代汉语的复音词大量增加,尤其是双音节词。轻声词通过语音形式的变化起到区别词语、改变词的词义、词性等作用,体现出较为丰富的别义功能。而双音节轻声词在语音上的表现形式也成为证明现代汉语复音化发展趋势的证据之一。
     双音节轻声词一般分为必读和可读两大类,必读轻声词是轻声词的主体和核心部分。具有别义作用的轻声词,归属于必读轻声词范围。
     本文以《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和《汉语8000词词典》收录的双音节轻声词作为研究对象,以词汇学和形态学的思路为理论依据,通过形式、结构、语义、语用等角度的分析,探讨双音节轻声词的类型功能和语法功能。
     本文针对第二语言学习的特点对双音节轻声词的形式与意义的联系进行了较为细致的阐述,对双音节轻声词的必读与两读进行了判定,并选择全部归于双音节轻声词范围的复合趋向动词进行趋向补语的偏误分析,通过对偏误的细致分析,明确了产生偏误的主要原因一是对语法意义的类型及立足点的不同缺乏认识,二是对与其他成分的搭配限制不了解。
     本研究成果对第二语言学习的词汇教学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Compared with the ancient Chinese, polysyllabic words especially bysyllable words in modern Chinese increase in abundance, Through the change of voice, neutral-tone words can distinguish words, change the meaning of words and part of speech, etc, so that they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telling the words function. And the voice form of bisyllable neutral-tone words becomes one proof of the disyllabization in Chinese vocabulary.
     Bisyllable neutral-tone words are divided into two major categories: typical bisyllable neutral-tone words and borderline bisyllable neutral-tone words. The first category including neutral-tone words which can distinguish the meaning is the core part of bisyllable neutral-tone words.
     This thesis uses bisyllable neutral-tone words appearing both in the Modern Chinese (5th edition) Dictionary and the Dictionary of 8000 Chinese Words, taking lexics and morphology as the theoretical basis, and analyze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form, structure, meaning and usage, etc, so as to point out their type function、meaning function and grammar function.
     Based on the characteristic of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 this thesis probes into the relation between the form and meaning of bisyllable neutral-tone words as well as analyzes on the grammatical errors of compound verbs of direction which are included in bi-syllable soft-sounded words and used as complex directional complement. Though this analysis, the author points out that the main reason for the error lies in aspects: on the one hand, the user are short of the knowledge about the type and stand-point of the grammar function; on the other hand, the author does not know the restriction on the words arrangement well.
     The thesis is significant for teaching vocabulary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引文
[1]劲松.现代汉语轻声动态研究[M].民族出版社,2002年.
    [1]吴为善.双音化、语法化和韵律词的再分析[J].汉语学习,2003年2期.
    [1]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M].商务印书馆,1980年.
    [1]张斌.新编现代汉语[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年.
    [1]晓东.亟需解决的一个问题[J].语文建设,1998年3期.
    [1]罗常培.普通语音学纲要[M].商务印书馆,1981年.
    [1]胡裕树.现代汉语(增订本)[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年.
    [1]国家汉语水平考试委员会办公室考试中心.汉语水平词汇与汉字等级大纲(修订本)[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1年.
    [1]朱志平.汉语双音复合词属性研究[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
    劲松.现代汉语轻声动态研究[M].民族出版社,2002年.
    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高名凯译)[M].商务印书馆,1980年.
    张斌.新编现代汉语[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年.
    高名凯 石安石.语言学概论[M].中华书局,1987年.
    黄伯荣 廖序东.现代汉语增订4版[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
    叶蜚声 徐通锵.语言学纲要[M].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
    徐通锵.基础语言学教程[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
    潘文国 叶步青.汉语的构词法研究[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
    刘叔新.汉语描写词汇学[M].商务印书馆,1990年.
    宋欣桥.普通话测试员使用手册[M].商务印书馆,2000年.
    现代汉语八百词增订本[M].商务印书馆,2004年.
    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M].商务印书馆,2002年.
    汉语8000词词典[M].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2000年.
    实用现代汉语语法(增订本)[M].商务印书馆,2001年.
    罗常培 王均.普通语音学纲要[M].商务印书馆,1981年.
    孙德金.对外汉语语音及语音教学研究[M].商务印书馆,2006年.
    王国栓.趋向问题研究[M].华夏出版社,2005年.
    朱志平.汉语双音复合词属性研究[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
    马庆株.现代汉语词缀的性质、范围和分类[M].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1998年.
    国家汉语水平考试委员会办公室考试中心.汉语水平词汇与汉字等级大纲(修订本)[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1年.
    徐世荣.试论普通话中词的语音结构[J].1978年.
    邵敬敏.关于“轻声词”的若干疑难问题[J].语文建设,1999年1期.
    史定国.普通话中必读的轻声词[J].语文建设,1992年6期.
    袁光中.轻声词的类型、功能和结构[J].怀化师专杜会科学学报,1989年3期.
    林焘.现代汉语轻音和句法结构关系[J].中国语文,1962年7期.
    周一民.汉语构词后缀的识别和规范[J].语文建设,1998年11期.
    张苗.轻声的词汇与语法功能[J].阜阳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3期.
    徐枢.轻声的作用[J].语文学习,1980年7期.
    姜文振.试谈轻声词的辨义功能[J].北方论丛,2003年2期.
    陈小燕.论轻声词界定的必要性、一致性原则[J].语言文字应用,2004年1期.
    何建明.试论轻声词语正误判定的宽严度[J].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0年6期.
    蒋宗霞.二十世纪汉语轻声研究述评[J].绍兴文理学院学报,2000年6期.
    刘英.普通话“轻声词”琐议[J].辽宁师专学报,2000年3期.
    刘富华.轻声的“调位”及相关问题[J].汉语学习,2000年5期.
    王小潮.普通话水平测试的轻声和次轻音问题[J].现代传播,2001年2期.
    李根芹.轻声衰退现象应引起足够的重视[J].语文学刊,2001年4期.
    杨贺.试论前缀“老”的语法化历程及意义[J].山东科技大学学报,2003年2期.
    秦坚.后缀“子”的类型和意义[J].语言与翻译,2005年1期.
    徐越.现代汉语的“-头”[J].语言教学与研究,2001年4期.
    郭振伟.谈汉语轻声词的类后缀[J].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05年1期.
    杨秋玲轻声词的分类和特点[J].汉语言文化研究(第八辑),2001年1期.
    孙玉卿.对外汉语教材中应重视轻声词的注音问题[J]消费导刊,2007年2期.
    李蓓.类词缀研究[DI].辽宁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5年6.
    罗进军.“X性”词族探微[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3期.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