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武威汉简·仪礼》形声字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本文以甘肃省博物馆、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整理、1964年文物出版社出版的《武威汉简》一书中所收九篇《仪礼》的字形为研究材料,对其中的形声字进行专门探讨。本文共分为七章。
     第一章“绪论”,首先对研究材料进行了介绍,指出了材料对文字学研究的重要价值。其次介绍了学术界对材料的研究现状,最后论述了本文研究的意义,指出了其对简帛文字的整理工作及汉代文字研究,对了解形声字的发展变化,进一步认识汉字的发展规律具有重要意义。还介绍了本论文的主要研究方法,即统计、对比、总结归纳法。
     第二章“简本《仪礼》中形声字的类型”,首先对简本《仪礼》中的形声字进行统计、分类,分为一形一声、亦声、省声、多形多声四大类,以列表的形式进行整理归纳。然后,对简本《仪礼》中23个“变异的形声字”进行探讨,着重分析它们变异的原因,即主要是由于隶变原因或者使形符和声符发生合并,或者使形体发生省变,或者使汉字结构发生简化,或者因形体相混而改变原来形声结构。
     第三章“简本《仪礼》形声字的构件分类和组合结构”,本章首先对简本《仪礼》形声字进行构件拆分,对其中所包含的基础构件和复合构件、成字构件和非字构件的情况进行了统计,发现简本《仪礼》形声字中以基础构件居多,以成字构件为主,成字构件与非字构件差别较大。然后对简本《仪礼》形声字的组合方式进行了测查,发现简本《仪礼》形声字的构形方式以层次组合为主,系统性较强,层次组合多为二层或三层组合。
     第四章“简本《仪礼》形声字形符研究”和第五章“简本《仪礼》形声字声符研究”,这两章主要是从形符、声符的位置、数量、构字频率方面对简本《仪礼》中形声字的形符、声符进行系统研究,主要以列表的形式进行分析。经过分析我们发现,简本《仪礼》中的形声字以左形右声结构为主,声符数量远远多于形符,而且形符系统构字能力较低,类化程度不高,形符之间存在着意义联系,并且通过这种有层次的联系使形符形成了一个有序的系统。声符构字能力低,类化程度比形符系统低得多。这一方面与声符系统本身的复杂性有关,另一方面也是人们对声符系统缺乏整理的结果。
     第六章“简本《仪礼》形声字字形历时对比研究”,本章把简本《仪礼》中形声字的字形与其在甲骨文、金文、小篆时期的字形进行对比,以期窥测形声字的发展规律。经过研究我们发现,从殷商甲骨文到周代金文,再到《说文》小篆、汉代成熟隶书,简本《仪礼》中这些形声字的发展经历了一个数量由少到多、位置由游离不定到定型定位,逐渐类化、系统化、规范化的过程。
     第七章“简本《仪礼》形声字特点总结”,本章是对以上研究成果的一个总结概括。从字形角度对简本《仪礼》中形声字的基本特点进行了整理概括。除前几章提到的特点外,简本《仪礼》形声字还存在着同一构件形体不同、构件混同、异体现象大量存在、省写现象严重等特点。
The paper will employ The Wooden and Bamboo Slips of the Han Dynasty from Wuwei as the research material. We researve from WuWei slips in Chicago by 9 the glyph for the Pictophmetic characters by specially research. The paper divided into seven chapters.
     The first chapter were summarized research materials, research status and research the significance and methods. The second chapter introduced in the Chicago posted type of pictophmetic characters, then the paper summarizes to form. Finally, the Chicago of posted variation analysis of pictophmetic characters and espesally analyses the reason they change.
     The third chapter introduced the Constructing classification and structure from the Chicago bamboo slips of pictophmetic characters. Through research we found that a large number of basic components andinto words components in the Chicago bamboo slips of pictophmetic characters. basic components and into words components difference is bigger.We also found the pictophmetic characters in the Chicago bamboo slips combined with hierarchical structure mode,and combined into 2 and 3 layers.
     The forth and the fiveth chapters respectivelly statistic the fractal number, location, word frequency state of pictophmetic characters.By analysis,we found posted by the Chicago of pictophmetic characters of fractal structure of left shape right and the quantity of the graphical ingredients than the ghonetic ingredients . The system of the ghonetic ingredients have lower ability of into words and class level is not high ,also the operator exists between the fractal meaning and forming an orderly system. The system of the graphical ingredients have lower ability of into words,too. The representation of the fractal degree is much lower than the operator.
     In the sixth chapter, we embark on pictophmetic characters. We have posted in the Chicago pictophmetic characters and oracle, jinwen font, seal and modern Chinese. After the study we found that the development of pictophmetic characters experienced by less a number, location to condemn to finalize the design fixed position by dissociation, gradually class, systematic process . The Chicago glyph is posted on the seal system and also laid the foundation of modern Chinese
     The seventh chapter mainly for the shift of characteristics of Chicago posted a summary.Besides the characteristics that earlier chapters mentioned , the Chicago bamboo slips of pictophmetic characters still exist in the same components form different combinations, general component, write, write a phenomenon exists, etc.
引文
①以下部分参考张焕军、刁小龙,武威汉简《仪礼》研究四十年综述,中国史研究动态,2005年第5期。
    ①甘肃省博物馆、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辑,《武威汉简》,文物出版社,1964年,第14页。
    ①甘肃省博物馆、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辑,《武威汉简》,文物出版社,1964年,第82页。
    ①汉许慎撰、宋徐铉校定,《说文解字》,中华书局,1963年,第314页。
    ②清·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第755页。
    ③裘锡圭,《文字学概要》,商务印书馆,1988年,第11页。
    
    ①裘锡圭,《文字学概要》,商务印书馆,1990年,第160页。
    ②高明,《中国古文字学通论》,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第54页。
    ③裘锡圭,《文字学概要》,商务印书馆,1990年,第156至157页。
    ④张素凤,《说文解字中多形多声字研究》,河北大学硕士论文,2001年。
    
    ①蒋善国,《汉字形体学》,文字改革出版社,1959年,第184页。
    ②蒋善国,《汉字形体学》,文字改革出版社,1959年,第184页。
    ①陈淑梅,《东汉碑隶构形系统研究》,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年,第54页。
    ②郑振峰,《论甲骨文字构形系统的特点及其演变》,语言研究,2004年9月第3期。
    ③陈淑梅,《东汉碑隶构形系统研究》,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年,第88页。
    ①陈淑梅,《东汉碑隶构形系统研究》,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年,第88页。
    ①郑振峰,《论甲骨文字构形系统的特点及其演变》,语言研究,2004年9月第3期。
    ①李国英,《小篆形声字研究》,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第56页。
    
    ①马育良,《关于早期形声化现象的再认识》,安徽大学学报(哲社版),1999年第6期。
    ②史燕君,《汉古文字与纳西东巴文形声字比较研究》,华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1年通过。
    ③沈之傑,《楚简帛文字研究——形声字初探篇》,华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年通过。
    ④李国英,《小篆形声字研究》,第56页,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
    ⑤苏培成,《现代汉字学参考资料》,第126页,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
    ①李国英,《小篆形声字研究》,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第77页。
    
    ①邹晓丽、李彤、冯丽萍,《甲骨文字学述要》,第55页,岳麓书社,1999年。
    ②沈之傑,《楚简帛文字研究——形声字初探篇》,华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年通过。
    ③李国英,《小篆形声字研究》,第77页,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
    ④苏培成,《现代汉字学参考资料》,第144页,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
    ①许慎撰,徐铉校定,《说文解字》,中华书局,1963年,第271页。
    ②高明,《中国古文字学通论》,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第151页。
    ③高明,《中国古文字学通论》,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第153页。
    ④许慎撰,徐铉校定,《说文解字》,中华书局,1963年,第161页。
    ⑤高明,《中国古文字学通论》,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第130页。
    [1]甘肃省博物馆、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武威汉简》[M].北京:文物出版社.1964.
    [2]沈文倬.〈礼〉汉简异文释[J].文史.第三十三辑至三十六辑.1990年至1992年.
    [3]裘锡圭.文字学概要[M].上海:商务印书馆.1990.
    [4]王凤阳.汉字学[M].吉林:吉林文史出版社.1989.
    [5]蒋善国.汉字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7.
    [6]蒋善国.汉字形体学[M].北京:文字改革出版社.1959.
    [7]王宁.汉字构形学讲座[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
    [8]启功.古代字体论稿[M].北京:文物出版社.1999年3月第二版.
    [9]高明.中国古文字学通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
    [10]清·顾蔼吉.隶辨[M].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影印本.
    [11]宋·洪适.隶释[M].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影印本.
    [12]清·王念孙.《读书杂志·汉隶拾遗》[M].江苏:江苏古籍出版社.2002年.
    [13]徐中舒.秦汉魏晋篆隶字形表[M].四川:四川辞书出版社.1985年.
    [14]赵平安.隶变研究[M].河北:河北大学出版社.1993.
    [15]陈淑梅.东汉碑隶构形系统研究[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
    [16]汉·许慎.说文解字[M].北京:中华书局.1987.
    [17]清·段玉裁.说文解字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
    [18]南唐·徐锴.说文解字系传[M].北京:中华书局.1987.
    [19]清·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M].北京:中华书局.1984.
    [20]清·王筠.说文句读[M].北京:中华书局.1988.
    [21]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甲骨文编》[M].北京:中华书局.1965.
    [22]容庚撰集,张振林、马国权摹补.金文编[M].北京:中华书局.1985.
    [23]沈文倬.《礼》汉简异文释[J].文史.第三十三辑至三十六辑.1990年至1992年.
    [24]陈邦怀.读《武威汉简》[J].考古.1965年第11期.
    [25]王锷.汉代的仪礼研究[J].西北师范大学(社科版).2000年第5期.
    [26]王锷.武威《仪礼》简[J].丝绸之路[J].1993年第5期.
    [27]张焕军、刁小龙.武威汉简《仪礼》研究四十年综述[J].中国史研究动态.2005年第5期.
    [28]王锷.武威汉简本〈仪礼〉与“十三经”本〈仪礼〉比较研究[J].社会纵横.1994年第3期.
    [29]史杰鹏.〈仪礼〉今古文差异释例[J].古籍整理研学刊.1999年第3期.
    [30]祝中熹.存世最古经籍本——〈仪礼〉简[J].丝绸之路.1998年第1期.
    [31]陈荣杰.《武威汉简·仪礼》释文校勘札记[J].语文知识.2007年第2期.
    [32]李中生.读武威汉简本《仪礼》札记四则[J].暨南大学学报(人文科学与社会科学版) .1991年第4期.
    [33]孟美菊.武威汉简《仪礼》异文研究[D].重庆:西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3.
    [34]陈荣傑.《武威汉简·仪礼》整理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硕士论文.2006.
    [35]李丰娟.银雀山汉墓竹简〔壹〕形声字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硕士论文. 2007.
    [36]张素凤.说文解字多形多声字研究[D].河北:河北大学硕士论文.2001.
    [37]徐志学.汉字隶变和简化对形声字的影响[D].江西:江西师大硕士论文.2007.
    [38]李国英.小篆形声字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
    [39]苏培成.现代汉字学参考资料[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40]邹晓丽、李彤、冯丽萍.甲骨文字学述要[M].长沙:岳麓书社.1999年.
    [41]高明.高明论著选集[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年.
    [42]黄天树.论汉字结构之新框架[J].南昌大学学报(人社版).2009年第1期.
    [43]李恩江.汉字形声字形成过程初探[J].郑州大学学报(哲社版).1987年第6期.
    [44]李恩江.古文字阶段形声字的能动作用[J].郑州大学学报(哲社版).1989年第6期.
    [45]齐元涛.《说文》小篆构形系统相关数据的计算机测查[J].古汉语研究.1999年第1期.
    [46]唐莉.战国文字义符系统特点研究[D].陕西:陕西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4.
    [47]郑振峰.论甲骨文字构形系统的特点及其演变[J].语言研究.2004年第3期.
    [48]王蕴智.商代形声字探论[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 2004年第6期.
    [49]李海霞.形声字造字类型的消长—从甲骨文到《说文》小篆[J].古汉语研究.1999年第1期.
    [50]黄德宽.论形声结构的组合关系、特点和性质[J].安徽大学学报(哲社版) .1997年第3期.
    [51]王立.谈形声字特点及组成[J].外交学院学报.2000年第1期.
    [52]陈仕益.形声字的特殊偏旁和特殊结构[J].乐山师专学报(社科版) .1998年4期.
    [53]马育良.关于早期形声化现象的再认识[J].安徽大学学报(哲社版) .1999年第6期.
    [54]史燕君.汉古文字与纳西东巴文形声字比较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1.
    [55]沈之傑.楚简帛文字研究——形声字初谈篇[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5.
    [56]张振林.试论铜器铭文形式上的时代标记[J].古文字研究第五辑.1981.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