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北宋科举制度改革六次论争及相关问题之考察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在中国科举史上,北宋是一个特殊重要的朝代。北宋科举上承隋唐、下启元明清,在改革和发展中不断得到完善,中国古代社会也因之从门第社会逐渐演变为科举社会。然而,北宋科举制度的改革并非是一帆风顺的,其间经历了诸多曲折和反复。可以说,其他任何朝代的科举都不曾像北宋科举那样锐意革新,且每一项重大变革,都伴随着激烈的论争之声,甚至与政治斗争相纠结,呈现着一派波澜壮阔的独有景象。
     本文重点在于通过对北宋科举改革过程中六次论争的考察,展现北宋科举改革的基本面貌,并以此引申出对中国古代考试制度安排中一些基本矛盾的评析。全文共分八个部分:
     第一部分为绪论,对本文所涉及的研究对象进行简要的学术回顾,并概述本文选题的目的、意义、写作特色等。
     第二部分为武举科存废之争,论述了北宋武举科的开创,围绕武举科存废发生的争论及后果,分析了北宋武举制度的贡献及其缺陷。
     第三部分为糊名、誊录制度存废之争,论述了糊名、誊录制度的来历,采行后的利弊得失,以及就此产生的几次论争,分析了这一制度被后世长期沿用的原因。
     第四部分为学校取士与科举取士之争,论述了中国科举史上第三次科举存废之争的概况,以学校取士取代科举考试的实践及其结果,分析了学校教育与考试取士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
     第五部分为德行取士与考试取士之争,论述了北宋朝廷针对科举制度之弊而进行的是否应恢复察举制的讨论,分析了“德”、“才”标准的优劣,揭示科举制度长期存在的原因。
     第六部分为文学取士与经术取士之争,论述了关于科举考试内容的长期争论和反复探索,分析了考试内容与人才质量的关系问题。
     第七部分为逐路取士与凭才取士之争,论述了代表南北方士人利益的集团之间关于进士科录取名额分配的斗争,分析了考试中的地域公平问题。
     第八部分为全文的结语,分析了北宋科举制度改革几次论争的特点及影响。
Chinese imperial examination in the history of the Northern Song Dynasty is a special and important dynasty. For the Northern Song Dynasty imperial examination on the Sui and Tang dynasties, the blind-in the reform and development to keep improving, ancient Chinese society and therefore the first door from the community has evolved to the imperial examination society. However, the reform of the Northern Song Dynasty imperial examination system is not all smooth sailing, which has experienced many twists and turns there. It can be said that, Any other dynasty imperial examination not been as keen as the Northern Song Dynasty imperial examination innovation, and each of the major changes are accompanied by a fierce debate about the voice of political struggle, and even farcical, showing a unique faction magnificent scene.
     This paper focuses on the adoption of the reform process in the Northern Song Dynasty Imperial Examination Debate six inspections, displaying the reform of the Northern Song Dynasty imperial examination outlook, and this extended to the examination system in ancient China for some of the basic contradictions of the assessment. The full text is divided into eight sections:
     Introduction to the first part of this study involved a brief review of academic, and outlined the purpose of this paper topic, the significance of writing characteristics.
     Part II is divided into martial art of waste cited by the dispute over on the Northern Song-wu cite Section created around the retention or abolition of martial art by the argument and the consequences of the Northern Song-wu cite Section and its contribution to the defect.
     Part III is divided into sealing volume head, Transcript system of waste dispute, discuss the origins of volume on the first seal and the system Transcript , adopted after the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as well as the number of debates on this, the analysis of this system was used for long-term future generations.
     Part IV for admission into schools and Passing the examination for admission dispute, discussing the history of the Chinese imperial examinations third of the retention or abolition of the imperial examination indisputable profile so as to replace the school admitting disabilities and the practice of Imperial Examination results, analysis of the school education and examinations for admission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unity of opposites.
     Part V for moral examination for admission and the examination for admission struggle, On the court for the Northern Song Dynasty imperial examination system and the disadvantages of the system should be restored recommendation cited the discussion, analysis of the "integrity" and "only" standard pros and cons of imperial examination system, reveals the reasons for the long-term existence.
     Part VI for literature for admission and Confucianism admission struggle on the imperial examination on the content of the long-term controversy and repeated exploration of the examination content and the quality of talent relations. Part VII is divided into according region for admission and according ability for admission dispute over the South and the North on behalf of the candidates on the interests of the groups taking the struggle against the distribution of quotas, in the examination of the geographical question of equity.
     Part VIII for the full text of the conclusion, of the Northern Song Dynasty imperial examination system reform an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several debates and influence.
引文
[1]傅璇琮《宋代科举与文学考论·序》,大象出版社,2006年3月版,第2页
    [2]祝尚书《宋代科举与文学考论·后记》,同上,第447页
    [1]唐初武举设立之前即有武官铨选之法,其考试内容与武举大体相似。选拔对象主要是六品以下的武职事官,卫官,勋官、武散官,品子、视品国官府佐等。武举创立之后,武举及武制科及第者也在铨选之列。(参见:刘琴丽《唐代武官选任制度初探》,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第26-47页)
    [2]武举制度废除于清光绪二十七年(公元1901年),前后延续达一千二百多年。
    [3]《唐会要》卷五十九《兵部侍郎》,文渊阁四库全书,史部、政书类、通制之属
    [4]《新唐书》卷七十六《后妃传》上,中华书局,1975年2月版,第3479页
    [1]《续资治通鉴》.卷十一,中华书局1957年8月版,第105页
    [2]《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七,中华书局1979年8月版,第171页
    [3]《续资治通鉴》卷九,中华书局1957年8月版,第211页
    [4]《宋史》卷一百五十五《选举一》,中华书局1977年11月版,第3611页
    [5]《续资治通鉴长编》卷十八,中华书局1979年8月版,第394页
    [1]《宋史》卷一百五十七《选举三》,中华书局1977年11月版,第3679页
    [2]《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七十四,中华书局1979年8月版,第1010页
    [3]《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百零七,中华书局1979年8月版,第2500页
    [4][宋]王栐《燕翼诒谋录》卷五,中华书局1981年9月版,第44页
    [5]《宋史》卷一百五十七《选举三》,中华书局1977年11月版,第3679页
    [1]《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二百零二,中华书局1979年8月版,第4902页
    [2]《宋会要辑稿》第一百一十四册,《选举卷》一七之九,中华书局1957年11月版,第4535页
    [1]《宋史纪事本末》卷三十八《学校科举之制》,中华书局1977年5月版,第370页
    [2]《王安石集》,山西古籍出版社2006年版,第194-195页
    [3]《宋史》卷一百五十七《选举三》,中华书局1977年11月版,第3679页
    [1]许友根《武举制度史略》,苏州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2页
    [2]参见《左传·成公十三年》
    [3]参见[清]颜元《存学编》卷三
    [1]李秋华《宋代武举二题》,《菏泽学院学报》第29卷第4期,53-57页
    [1]《续资治通鉴长编》卷四,中华书局1979年8月版,第105页
    [2]《宋史》卷一百五十五《选举一》,中华书局1977年11月版,第3606页
    [1]《文献通考》卷三十《选举考三》,文渊阁四库全书,史部、政书类、通志之属
    [2]《宋史》卷一百五十五《选举一》,中华书局1977年11月版,第3608页
    [3]《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三十三,中华书局1979年8月版,第734页
    [4]《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百一十二,中华书局1979年8月第一版,第2621-2622页
    [5]关于省试中采用糊名法始于何时,学界有不同的观点。徐规、何忠礼认为:“省试糊名始于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徐规、何忠礼《北宋的科举改革与封弥制》,《杭州大学学报》1981年第1期;徐规《仰素集》490-508页,杭州大学出版社,1999年):荒木敏一认为始于景德四年(1007年)(荒木敏一《宋代科举制度研究》第二章第七节《糊名法及誊录法》,同朋社,1969年);穆朝庆认为:省试封弥始于咸平二年(999年)(穆朝庆《宋代糊名法和誉录法的若干问题》,《中州学刊》1983年第5期);刘海峰、李兵则认为:“大中祥符四年(1011年),糊名法在省试中开始实行”(刘海峰、李兵《中国科举史》164页,东方出版中心,2004年)
    [1]《宋会要辑稿》第一百一十册,《选举卷》七之九,中华书局1957年11月版,第4360页
    [2]《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七十六,中华书局1979年8月版,第1740页
    [3]《续资治通鉴长编》卷八十四,中华书局1979年8月版,第1913页
    [4]《宋会要辑稿》第一百一十三册,《选举卷》一五之一○,中华书局1957年11月版,第4500页
    [1]《宋会要辑稿》第一百零九册,《选举卷》六之四八,中华书局1957年11月版,第4353页
    [2][宋]吴曾《能改斋漫录》卷一《糊名考校》,文渊阁四库全书,子部、杂家类、杂考之属
    [3][元]刘埙《隐居通议》卷三十一《前朝科诏》,文渊阁四库全书,子部、杂家类、杂说之属
    [1]《宋会要辑稿》第一百零八册,《选举卷》三之九,中华书局1957年11月版,第4266页
    [2][宋]沈括《梦溪笔谈》卷九,《全宋笔记》第二编,大象出版社,2006年1月版,第72页
    [3]《宋人轶事汇编》卷十三,中华书局1981年9月版,第684页
    [4]《宋史》卷三百四十六,中华书局1977年11月版,第10988页
    [1]《宋会要辑稿》第一百零九册,《选举卷》五之四,中华书局1957年11月版,第4314页
    [2]《宋会要辑稿》第一百零九册,《选举卷》六之一○,中华书局1957年11月版,第4334页
    [1]《宋史》卷二百九十五,中华书局1977年11月版,第9856页
    [2]《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百四十三,中华书局1979年8月版,第3436页
    [3]《宋会要辑稿》第一百零八册,《选举卷》三之二五,中华书局1957年11月版,第4274页
    [1]《包孝肃奏议集》卷二《选举》,文渊阁四库全书,史部、诏令奏议类、奏议之属
    [2]《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百六十四,中华书局1979年8月版,第3945-3946页
    [3]《苏魏公文集》卷十五《奏议》,文渊阁四库全书,集部、别集类、北宋建隆至靖康
    [1]《司马光奏议》卷二十四,山西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271页
    [2]《续资治通鉴长编》卷六十六,中华书局1979年8月版,第1642页
    [3]《欧阳修全集》,中华书局2001年3月版,第1716页
    [1][清]顾炎武《日知录集释》卷十七,花山文艺出版社1990年版,第768页
    [1]《全宋文》卷九,巴蜀书社1999年版,第650页
    [1]《全宋文》卷九,巴蜀书社1999年版,第776页
    [2]同上
    [3]同上,第560页
    [4]同上,第776页
    [5]《宋史》卷一百五十五《选举一》,中华书局1977年11月版,第3613页
    [6]《宋会要辑稿》第一百零八册,《选带卷》三之二四,中华书局1957年11月版,第4273页
    [1][宋]用况《儒林公议》,文渊阁四库全书,子部、小说家类、杂事之属
    [2]《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百五十三,中华书局1979年8月版,第3715页
    [3]《续资治通鉴》卷五十,中华书局1957年8月版,第1201页
    [1]《王安石集》,山西古籍出版社2006年1月版,第192页
    [2]同上,第187页
    [3]王安石《临川文集》卷四十二,文渊阁四库全书,集部、别集类、北宋建隆至靖康
    [4]《宋史》卷一百五十五《选举一》,中华书局1977年11月版,第3616页
    [1]《宋史》卷一百五十五《选举一》,中华书局1977年11月版,第3616页
    [2]同上,第3616-3617页
    [3]同上,第3617页
    [4]《续资治通鉴长编》卷六十八,中华书局1979年8月版,第1070-1071页
    [1]《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二百二十七.中华书局1979年8月版,第5529页
    [2]《续资治通鉴》卷七十四,中华书局1957年8月版,第1866页
    [1]《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二百八十二,中华书局1979年8月版,第6918页
    [2]元丰年间,太学士虞蕃向御史台起诉当时的学官,御史中丞蔡确奉命审理此案。蔡确借机弹劾许多朝臣命官,以翰林学士许将为首的许多人都牵连入狱。
    [3]《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三百七十七,中华书局1979年8月版,第9170页
    [4]《宋史》卷一百五十七《选举三》,中华书局1977年11月版,第3662页
    [1]《宋会要辑稿》第五十四册,《崇儒》卷二之八,中华书局1957年11月版,第2191页
    [2]同上
    [3]同上,第2190-2191页
    [1]《九朝编年备要》卷二十六,文渊阁四库全书,史部、编年类
    [2]《续资治通鉴长编纪事本末》卷一百二十六,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3年5月版,第3921页
    [3]同上,第3924页
    [4]《宋史》卷一百五十七《选举三》,中华书局1977年11月版,第3664页
    [5]同上,第3665页
    [1][宋]魏泰《东轩笔录》卷六,中华书局1983年10月版,第71页
    [2]《文献通考》卷三十一《选举考四》.文渊阁四库全书,史部、政书类、通制之属
    [3][宋]陆游《老学庵笔记》卷二,中华书局1979年11月版,第27页
    [4]《群书考索后集》卷二十七《士门》,文渊阁四库全书,子部、类书类
    [1]《群书考索后集》卷二十八《士门》,文渊阁四库全书,子部、类书类
    [2]《文献通考》卷四十六《学校考七》,文渊阁四库全书,史部、政书类、通制之属
    [3]《宋史》卷一百五十五《选举一》,中华书局1977年11月版,第3622页
    [1]《群书考索后集》卷二十七《士门》.文渊阁四库全书,子部、类书类
    [2]《宋会要辑稿》第七十五册,《职官》二八之二一,中华书局1957年11月版,第2982页
    [3]据《礼记·王制》记载,西周除了在王城和各诸侯国的国度设立国学之外,还在地方上设立了乡学。并建立了一整套由学校培养和选拔优秀学生从政的严密完善的人才选任机制。虽然后世的许多学者都对这一制度是真实否存在或是否曾经实行表示怀疑,但其中所体现的“选贤任能”的思想还是十分有价值的。
    [1]《宋史》卷一百五十五《选举一》,中华书局1977年11月版,第3617页
    [1]《司马光奏议》卷二十四,山西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271页
    [2]“十科”的名目是:行义纯固可为师表科;节操方正可备献纳科;智勇过人可备将帅科;公正聪明可备监司科;经术精通可备讲读科;学问该博可备顾问科;文章典丽可备著述科;善听狱讼尽公得实科;善治财公私俱便科;练习法令能断请谳科。
    [3]《宋史》卷一百五十七《选举三》,中华书局1977年11月版,第3664页
    [1]《续资治通鉴》卷九十,中华书局1957年8月版,第2303页
    [2]同上
    [3]《宋会要辑稿》第一百一十二册,《选举卷》十二之三五,中华书局1957年11月版,第4465页
    [4]《文献通考》卷三十一《选举考四》,文渊阁四库全书,史部、政书类、通制之属
    [1]参见[东晋]葛洪《抱朴子·审举》
    [1]刘海峰《科举制长期存在原因析论》,《厦门大学学报》(哲社版),1997年第4期
    [2]《司马光奏议》,卷二十四,山西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272页
    [1]《续资治通鉴长编》卷六十八,中华书局1979年8月版,第1522页
    [1][宋]沈作喆《寓简》卷五,文渊阁四库全书,子部、杂家类、杂说之属
    [2]《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五十三,中华书局1979年8月版,第1169页
    [3]《续资治通鉴长编》卷六十八,中华书局1979年8月版,第1522页
    [4]《续资治通鉴》卷三十三,中华书局1957年8月版,第752页
    [5]《宋会要辑稿》第一百零八册,《选举卷》三之一五,中华书局1957年11月版,第4269页
    [6]《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百三十五,中华书局1979年8月版,第3214-3215页
    [1]《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百四十三,中华书局1979年8月版,第3435-3436页
    [2]《续资治通鉴》卷四十六,中华书局1957年8月版,第1112页
    [3]《全宋文》卷九,巴蜀书社1999年版,第650页
    [4]《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百四十三,中华书局1979年8月版,第3436页
    [5]同上
    [6]《文献通考》卷三十一《选举考四》,文渊阁四库全书,史部、政书类、通制之属
    [7]《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百五十五,中华书局1979年8月版,第3761页
    [8]《宋会要辑稿》第一百零八册,《选举卷》三之三一,中华书局1957年11月版,第4277页
    [1]《王安石集》,山西古籍出版社2006年1月版,第247页
    [2]《文献通考》卷三十一《选举考四》,文渊阁四库全书,史部、政书类、通制之属
    [3]同上
    [4]《宋名臣奏议》卷七十八《儒学门·学校上》,文渊阁四库全书,史部、诏令奏议类、奏议之属
    [5]《续资治通鉴》卷六十六,中华书局1957年8月版,第1642页
    [1]《续资治通鉴》卷六十六,中华书局1957年8月版,第1642页
    [2]《文献通考》卷三十一《选举考四》,文渊阁四库全书,史部、政书类、通制之属
    [3]《王安石集》,山西古籍出版社2006年1月版,第192页
    [4]《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二百二十,中华书局1979年8月版,第5334页
    [1][宋]刘挚《忠肃集》卷四,中华书局2002年9月版,第93页
    [2]《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二百三十七,文渊阁四库全书,史部、编年类
    [1]《司马光奏议》卷三十七,山西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401页
    [2]《司马光奏议》卷十三,山西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143页
    [3][清]顾炎武《日知录》卷十六《经义论策》,文渊阁四库全书,子部、杂家类、杂考之属
    [4]《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三百九十二,中华书局1979年8月版,第6533页
    [5][明]陈邦瞻《宋史纪事本末·洛蜀党议》记载:“时吕公著独当国,群贤咸在朝,不能不以类相从,遂有洛党、蜀党、朔党之语。”[宋]王应麟《小学绀珠·名臣下·元祐三党》记载:“洛党:程颐为领袖,朱光庭、贾易等为羽翼:蜀党:苏轼为领袖,吕陶等为羽翼;朔党:刘挚为领袖。”
    [1]《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三百六十八,文渊阁四库全书,史部、编年类
    [2][宋]刘挚《忠肃集》卷四,中华书局2002年9月版,第93页
    [3][宋]毕仲游《西台集》卷一,文渊阁四库全书,集部、别集类,北宋建隆至靖康
    [4]《司马光奏议》卷三十七,山西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401页
    [1]《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三百七十四,文渊阁四库全书,史部、编年类
    [2]《续资治通鉴长编》卷四百零七,中华书局1979年8月版,第9899页
    [3]《续资治通鉴长编》卷四百一十七,中华书局1979年8月版,第10123-10124页
    [4]同上,第10124页
    [1]《续资治通鉴长编》卷四百二十,中华书局1979年8月版,第10171页
    [2]同上
    [3]同上
    [4]同上
    [5]《续资治通鉴长编》卷四百二十五,中华书局1979年8月版,第10280页
    [6]《宋史》卷一百五十五《选举一》,中华书局1977年11月版,第3621页
    [1]《续资治通鉴长编)卷四百二十九,中华书局1979年8月版,第10377页
    [2]《文献通考》卷三十一《选举考四》,文渊阁四库全书,史部、政书类、通制之属
    [3]《续资治通鉴长编》卷四百三十四,中华书局1979年8月版,第10466页
    [4]同上,第10467页
    [5]《续资治通鉴长编》卷四百三十六,中华书局1979年8月版,第10507页
    [6]《续资治通鉴长编》卷四百七十二,文渊阁四库全书,史部、编年类
    [1]《东坡全集》卷四十五,文渊阁四库全书,集部、别集类,北宋建隆至靖康
    [2]《唐会要》卷七十六《进士》,文渊阁四库全书,史部、政书类、通制之属
    [3]《司马光奏议》卷二十,山西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216页
    [4][宋]叶适《习学记言》卷四十七,文渊阁四库全书,子部、杂家类、杂学之属
    [5][清]王夫之《宋论》卷四《仁宗》一○,中华书局1964年版,第97页
    [6][清]顾炎武《日知录》卷十六《经义论策》,文渊阁四库全书,子部、杂家类、杂考之属
    [1]《唐宋散文导读》,长江文艺出版社,2005年版,第426页
    [2][宋]朱长文《乐圃馀稿》卷六《苏州学记》,文渊阁四库全书,集部、别集类,北宋建隆至靖康
    [3][宋]刘挚《忠肃集》卷四,中华书局2002年8月版,第94页
    [4]《历代名臣奏议》卷一百六十七《选举》,文渊阁四库全书,史部、诏令奏议类、奏议之属
    [5]《宋会要辑稿》第一百零九册,《选举卷》六之一八,中华书局1957年11月版,第4338页
    [1]刘海峰《科举取才中的南北地域之争》,《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7年第1期
    [1]《宋会要辑稿》第一百一十三册,《选举卷》一五之四,中华书局1957年11月版,第4494页
    [2]《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百五十五,中华书局1979年8月版,第3761页
    [3][宋]洪迈《容斋随笔》四笔卷五《饶州风俗》,文渊阁四库全书,子部、杂家类、杂考之属
    [1]《宋文鉴》,中华书局1992年3月版,第733页
    [2]同上,第732页
    [1]《宋文鉴》,中华书局1992年3月版,第732-733页
    [2]同上,第732页
    [1]《欧阳修全集》,中华书局2001年3月版,第1716页
    [2]同上,第1717页
    [3][宋]陆佃《陶山集》卷四《札子》,文渊阁四库全书,集部、别集类,北宋建隆至靖康
    [1]《欧阳修全集》,中华书局2001年3月版,第1717页
    [2]《范忠宣集奏议卷上》,文渊阁四库全书,集部、别集类,北宋建隆至靖康
    [1]《东坡全集》卷五十二,文渊阁四库全书,集部、别集类,北宋建隆至靖康
    [2]John W.Chaffee:The Thorny Gates of Learning in Sung China:Social History of Examination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5.pp.132-133(《中国科举史》第185页引)
    [3]《文献通考》卷三十一《选举考四》,文渊阁四库全书,史部、政书类、通制之属
    [1]《中国考试制度史》,国民政府考选委员会,1936年4月版
    [2]Government Education and Examination in Sung China.Hong Kong:The Chinese University Press,1985(《中国科举史》第184页引)
    [1]金中枢《北宋科举制度研究》(上),《新亚学报)第6卷第1期
    [2]The Thorny Gate of Learning in Sung China:Social History of Examination.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5,p.184(《中国科举史》第156页引)
    [1]《宋会要辑稿》第一进零八册,《选举卷》三之二二,中华书局1957年11月版,第4272页
    [1]洪武三十年(1397)丁丑科,二月会试,以刘三吾、白信蹈为考试官,取录宋琮等51名,是为春榜。因所录51名全系南方人,故又称南榜。北方人一名未取,为历科所不见。会试落第的北方举人因此联名上疏,告考官刘三吾、白信蹈偏私南方人。明太祖朱元璋命于落第试卷中再择卷复阅,增录北方人入仕。但经复阅后上呈的试卷文理不佳,并有犯禁忌之语。有人上告说刘三吾、白信蹈等人故意以陋卷进呈。朱元璋大怒,对考试官严加治罪。六月,朱元璋亲自策问,取录任伯安等61名,是为夏榜。因所录61人全系北方人,故又称北榜。此事件开明朝分南北取士之先例,至洪熙以后遂成定制。
    [2]参见《墨子·尚贤》
    [3]《贞观政要》卷七《择官》,北京燕山出版社1995年10月版,第107页
    [1]参见[清]黄宗羲《明夷待访录·学校》
    [1]参见[清]张之洞、刘坤一《筹议变通政治人才为先折》
    [1]《宋会要辑稿》第一百零八册,《选举卷》四之三一,中华书局1957年11月版,第4306页
    [2]参见[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四十三回
    [1]杨学为《漫评科举考试》,《教育研究》1989年第11期(《中国考试思想史》第361页引)
    [2]梁实秋《谈考试》,《梁实秋散文》,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89年版,第281页
    《唐会要》[宋]王溥撰 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电子版)
    《新唐书》[宋]宋祁、欧阳修等撰(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
    《续资治通鉴》[清]毕沅编(北京)中华书局1957年版
    《续资治通鉴长编》[宋]李焘撰(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版
    《宋史》[元]脱脱等撰(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版
    《燕翼诒谋录》[宋]王栐著(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版
    《宋会要辑稿》[清]徐松编(北京)中华书局1957年版
    《宋史纪事本末》[明]陈邦瞻撰(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版
    《王安石集》[宋]王安石著 山西古籍出版社2006年版
    《文献通考》[元]马端临撰 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电子版)
    《能改斋漫录》[宋]吴曾著 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电子版)
    《隐居通议》[元]刘埙著 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电子版)
    《梦溪笔谈》[宋]沈括著(郑州)大象出版社2006年版
    《宋人轶事汇编》 丁传靖辑(北京)中华书局1981版
    《包孝肃奏议集》 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电子版)
    《苏魏公文集》 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电子版)
    《司马光奏议》[宋]司马光著 山西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欧阳修全集》[宋]欧阳修著(北京)中华书局2001年版
    《日知录》[清]顾炎武著(石家庄)花山文艺出版社1990年版
    《全宋文》 曾枣庄、刘琳等编(成都)巴蜀书社1999年版
    《儒林公议》[宋]田况著 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电子版)
    《九朝编年备要》[宋]陈均撰 文渊阁四库全书本上每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电子版)
    《东轩笔录》[宋]魏泰著(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
    《老学庵笔记》[宋]陆游著(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版
    《群书考索》[宋]章如愚撰 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电子版)
    《寓简》[宋]沈作喆著 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电子版)
    《宋名臣奏议》[宋]赵汝愚编 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电子版)
    《忠肃集》[宋]刘挚(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版
    《西台集》[宋]毕仲游著 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电子版)
    《东坡全集》 文渊阁四库全书录 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电子版)
    《习学记言》[宋]叶适著 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电子版)
    《宋论》[清]王夫之著(北京)中华书局1964年版
    《乐圃馀稿》[宋]朱长文著 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电子版)
    《历代名臣奏议》[明]黄准等编 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电子版)
    《容斋随笔》[宋]洪迈著 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电子版)
    《宋文鉴》[宋]吕祖谦编(北京)中华书局1992年版
    《陶山集》[宋]陆佃著 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电子版)
    《范忠宣集奏议卷上》[宋]范纯仁著 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皈(电子版)
    《贞观政要》[唐]吴兢撰 北京燕山出版社1995年版
    《宋代教育》 苗春德编 河南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中国科举考试制度》 张希清著(北京)新华出版社1993年版
    《武举制度史略》 许友根著 苏州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中国科举史话》 李树著(济南)齐鲁书社2004年版
    《中国考试思想史》 田建荣著(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4年版
    《科举学导论》 刘海峰著 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科举与诗艺——宋代文学与士人社会》高津孝著 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
    《中国科举史》 刘海峰、李兵著(上海)东方出版中心2006年版
    《中国历代科举生活掠影》 李世愉著 沈阳出版社2006年版
    《中国古代职官科举研究》 龚延明著(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版
    《宋代科举与文学考论》 祝尚书著(郑州)大象出版社2006年版
    《北宋科举考试与文学》 林岩著 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版
    《科举与宋代社会》 何忠礼著(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年版
    徐规、何忠礼《北宋的科举改革与封弥制》,《杭州大学学报》1981年第1期
    穆朝庆《宋代糊名法和誊录法的若干问题》,《中州学刊》1983年第5期
    刘海峰《科举制长期存在原因析论》,《厦门大学学报》(哲社版)1997年第4期
    刘海峰《科举取才中的南北地域之争》,《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7年第1期
    李秋华《宋代武举二题》,《菏泽学院学报》第29卷第4期
    徐红《宋朝科举制度的改革与社会价值观的演变》,《东岳论丛》第26卷第4期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