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论周作人小资书写的独特性及其当代意义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周作人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无法抹去的记忆,他的《人的文学》确立了五四新文学的方向。由他倡导并于他手中成熟的小品文与鲁迅的杂文树立了现代散文的典范,并称现代散文的双峰,迄今无人能及。由于他抗战期间附逆的历史污点,在政治标准为唯一标准的年代,现代文学史上他的名字不大出现,也很少有人谈及其人其文,这是他作为成为国家与民族的千古罪人付出的必然代价。
     到了20世纪80年代,多重标准取代了唯一的政治标准,周作人身上的封条被小心翼翼地解开,他的文学价值与成就被一点一点重新发现、重估,并逐渐形成一股周作人热,对周作人的研究也日益客观、全面,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果。纵观已有的对周作人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政治附逆与文学成就两方面,而文学成就研究又主要集中在其文艺观与散文两方面,成绩斐然。如钱理群先生、舒芜先生、倪墨炎先生,李景彬先生,以及罗钢、黄开发、赵京华、顾琅川、哈迎飞等诸学者,他们从自由主义、人道主义、传统文化等多方面、多角度来进行研究,为我们了解周作人其人其文打开了多扇窗,呈现出一个客观的、立体的周作人。
     在这众多的研究中,专从小资这个角度来切入的相关研究,笔者还暂未发现,而事实上,周作人自身的小资性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他的文艺观及创作,使他的书写不同于关于宏大叙事、意识形态的传统书写,这种富有小资特性的书写也使得他的作品在众多的传统书写作品中卓然独秀,独具特色。同时,周作人的小资书写不仅不同于传统书写,也迥异于普通的小资书写。这也即是论文的创新之处,即找出周作人小资书写的独特性并深挖其背后的思想根源,指出正是多种思想文化的影响,使周作人的小资书写呈现出独特魅力。当代小资文化盛行,小资书写空前的繁荣,但无论是普通民众还是专业评论界,对当代小资书写的评价并不高,当代的小资书写被认为流于空泛、浮躁不实、失去贯穿文字始终的灵魂,这类作品泛滥成灾,使人误认为小资书写是垃圾、糟粕,毫无可取之处。这实在是有失偏颇,小资书写还是有可取之处,如它对自由表达、个性自然的坚持,值得肯定。这种认识偏差正是本论文的生发点。找出当代小资书写存在的问题,并试图从周作人独特的小资书写中为当代小资书写提供一点启示和借鉴,这就是本论文的最终目的。
     论述分为三章,加上结语,论文共四部分。
     论文第一章通过对中西方关于小资的认知的梳理,着力廓清“小资”这个概念的外在表征与内在精神,使人对“小资”有一个较清晰的认知;确定周作人的小资身份,指出其异于普通小资之处。小资性决定了周作人的书写不再是传统书写中关于宏大叙事、意识形态的书写,它充满了小资气息,在体裁、语言、风格等多方面无不体现着小资的文化、情调与精神。同时,周作人的书写也迥异于普通的小资书写,这也是论文第二章中着力论述的内容。周作人小资书写的独特性主要体现在外在题材、内在精神与独特风格三个方面,论文试图从传统文化、西方文化及日本文化中找到其独特性背后的深层的思想根源,同时指出周作人对传统文化、西方文化及日本文化的学习和借鉴,始终坚持人类性的、世界性的眼光,贯穿着个性自由、独立自主、以人为本的精神,正是这种精神,使得周作人的书写具有了质的厚重,具备了永恒的、独特的价值与魅力。第三章中笔者试图在周作人小资书写的参照下,找出当代小资书写失败的症结,即失去了人文关怀,启蒙理想和理性主义被颠覆,陷入到书写个人领域的极端。根据哈贝马斯的公共空间理论,指出文学是个人领域与公共领域的调和一致,只注重个人,从个人的感受出发,写个人的空间,只能流于狭隘,个性是建立在共性之上的,只有以人为本,从人出发,才能由个人空间通向公共空间,从而获得认可。这也正是本论文的实践指导意义之所在。
Zhou zuo ren is a great writer.the history of modern Chinese literature can not erase the memories of his book——"human's literature", which has established the new literary direction of May Fourth Movement. The essays that Initiated and development by he and his brother Lu Xun,has set a model of modern prose, has been looked as the two peaks of the modern prose.Their success is so big that no one else can achieve. How ever,because of his stain in war against japan,attached to the period, the only standard is the political standard, his name has not be so ofen related to the modern literary, few people talked about his personality and his writings, it was he as a sinner must pay out for who betray his country and the nation.
     In the 20th century 80's, multiple standards to replace the only political criteria, the seal of Zhou zuo ren's study was carefully recovered, the value of his literary achievement was a little bit to re-discover, re-assessment, and gradually form a hotspot which about Zhou zuo ren's study, those researches on him were more objective, comprehensive, and achieved remarkable results. Looking at existing researches on Zhou zuo ren, mainly in political and literary achievements against the two laws, rather literary achievements studies also focused on his literary views and prose, both awards. Such as Mr. Qian Liqun, Mr. Shu Wu, and Mr. Ni Mo Yan, Mr. Li Jingbin, and Luo Gang, Huang kai fa, Zhao Jinghua, Gu Lang chuan, Ha ying fei etc. all this scholars make study about Zhou zuo ren from the liberal, humanitarian, cultural and other aspects of traditional multi-perspective,those studies help us to understand the Humanitarianism of his papers,and open many doors for us, showing an objective, three-dimensional zhou zuo ren.
     In many studies, specificall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bourgeoisie that cut over the research about zhou zuo ren, the author has not yet found.In fact, zhou zuo ren his own petty bourgeoisie has great influence on his literary conception and creating, so that his writing presents a unique charm, which makes durable resistance to reading his work and highly respected. With the timeless value and charm. Contemporary popular culture, the bourgeoisie, petty bourgeoisie written unprecedented prosperity, but both the general public or professional critics, the evaluation of contemporary writing is not high bourgeoisie, the petty bourgeoisie of contemporary writing is considered vague, impetuous false, these texts are always lost soul, these works flooded, people mistakenly believe that writing is a waste petty bourgeoisie, the dross, there is no merit. This is biased, Petty still has merit in writing, such as its freedom of expression, adherence to the natural character is worthy of recognition. Deviation of this understanding is the germinal point of this paper. Caused a dramatic contrast to identify the reasons behind this, and tries to write the contemporary bourgeoisie,looks for a little inspiration and reference, this is the purpose of this paper. Therefore, this paper star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bourgeoisie, trying to find Petty zhou's unique writing, this unique existence with its own bourgeoisie what kind of relationship, to explore the unique charm of writing deep ideological roots, and the Contemporary Petty inspiration to write reference. This is innovation of this thesis.
     This Paper is divided into three chapters, plus conclusion, the paper is made of four parts.
     In the first chapter, I try to carding cognitives about "Petty" which from West and East, focus on clearance, "Petty" external representation and the concept of inner spirit, makes the "bourgeoisie" to have a clearer understanding; confirm zhou zuo ren's "Petty" role, the bourgeoisie which is different from other's. the "Petty" role determined zhou zuo ren's writing is not from traditoinal writing,which is more about grand narrative and ideology. It is filled with "Petty" style, in genre, language, style all aspects of culture and embodies the "Petty bourgeoisie" style and spirit.
     zhou zuo ren's writing is different from ordinary Bourgeoisie writing, unique in the subject matter outside the main embodiment, the inner spirit and style in three aspects, the paper tries to traditional culture, Western culture and Japanese culture to find unique roots which deeply behind ideological,find out the combined effects of a variety of cultures, created the unique charm of zhou zuo ren's" Petty" writing. The Theories of the traditional culture, Western culture and Japanese culture and learn, always adhere to human nature, world vision, permeated with individual freedom, independent, people-oriented spirit, it is this spirit, the writing makes zhou zuo ren's thought look like with a thick quality. It is what I want to say in the second chapter.
     In the last chapter,I tried to find the failure to identify the crux of the contemporary bourgeoisie writing, contrast with zhou zuo ren Petty writing. Try to point out that the contemporary bourgeoisie writing is lost Humanism, Enlightenment ideals and rationalism were subversive, to write into the field of extreme individuals. According to Habermas's public space theory, that the individual in the field of literature and harmony in the public sphere, focusing only on individuals, starting from personal experience, writing personal space, can only narrow in scope, character is built upon common. But only people-oriented, starting from the people, can lead to public space by the personal space to be recognized. This is exactly the significance of this thesis lies the practice.
引文
1中共中央党校教务部:《马列著作选编》,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2年版,第77-78页。
    2中共中央党校教务部:《马列著作选编》,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2年版,第77-78页。
    3列宁:《列宁全集》第三十四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264-293页。
    4[法]皮埃尔·布迪厄:《文化资本与社会炼金术-布迪厄访谈录》,包亚明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189-212页。
    5毛泽东:《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载《中国农民》1926年第2期。
    6郑坚:《吊诡的新人——新文学中的小资产阶级形象研究》,百花洲文艺出版社2005年版,第33-34页。
    7周作人:《北京的茶食》,钟叔河编,周作人文类编(第六卷),湖南文艺出版社1998年版,第5页。
    8俞芳:《谈谈周作人》,《鲁迅研究动态》1988年第6期。
    9俞芳:《谈谈周作人》,《鲁迅研究动态》1988年第6期。
    10周作人:《喝茶》,钟叔河编,周作人文类编(第九卷),湖南文艺出版社1998年版,第267页。
    11周作人:《喝茶》,钟叔河编,周作人文类编(第九卷),湖南文艺出版社1998年版,第268页。
    12周作人:《喝茶》,钟叔河编,周作人文类编(第九卷),湖南文艺出版社1998年版,第268页。
    13陈离:《在“我”与“世界”之间——语丝社研究》,东方出版中心2006年版,第57页。
    14郁达夫:《中国新文学大系·散文二集导言》,赵家璧主编,上海良友图书印刷公司1935年版。
    15林非:《中国现代散文史稿》,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年版。
    16李素伯:《小品文研究》,新中国书局1932年版,第12-13页。
    17佘树森:《中国现当代散文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262-263页。
    18郁达夫:《<中国新文学大系·散文二集导言》,赵家璧主编,上海良友图书印刷公司1935年版。
    19范培松:《中国散文批评史》,江苏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75页。
    20朱自清:《朱自清散文选集·<背影>序》,百花文艺出版社1987年版,第128-129页。
    21胡适:《五十年来中国之文学》,见《胡适文存二集》卷二,上海亚东图书馆出版1924年版。
    22郁达夫:《中国新文学大系·散文二集导言》,赵家璧主编,上海良友图书印刷公司1935年版。
    23李素伯:《小品文研究》,新中国书局1932年版,第89页。
    24周作人:《北京的茶食》,钟叔河编,周作人文类编(第六卷),湖南文艺出版社1998年版,第5页。
    25周作人:《喝茶》,钟叔河编,周作人文类编(第九卷),湖南文艺出版社1998年版,第268页。
    26周作人:《喝茶》,钟叔河编,周作人文类编(第九卷),湖南文艺出版社1998年版,第268页。
    27周作人:《喝茶》,钟叔河编,周作人文类编(第九卷),湖南文艺出版社1998年版,第267页。
    28周作人:《北沟沿通信》钟叔河编.周作人文类编,(第九卷),湖南文艺出版社,1998。
    29周作人:《“结婚的爱”》,钟叔河编,周作人文类编(第五卷),湖南文艺出版社1998年版,第20页。
    30周作人:《诗的效用》,钟叔河编,周作人文类编(第三卷),湖南文艺出版社1998年版,第703页。
    31钱理群:《周作人论》,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1990年版,第224页。
    32周作人:《知堂回想录》(下),止庵校订,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436-437页。
    33周作人:《知堂回想录》(下),止庵校订,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234页。
    34周作人:《日本管窥之四》,钟叔河编,周作人文类编(第七卷),湖南文艺出版社1998年版,第49页。
    35王晓毅:《中国文化的清流》,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303页。
    36周作人:《自己的文章》,钟叔河编,周作人文类编(第三卷),湖南文艺出版社1998年版,第327页。
    37周作人:《雨天的书·自序二》,钟叔河编,周作人文类编(第九卷),湖南文艺出版社1998年版,第534页。
    38周作人:《雨天的书·自序二》,钟叔河编,周作人文类编(第九卷),湖南文艺出版社1998年版,第534页。
    39周作人:《雨天的书·自序二》,钟叔河编,周作人文类编(第九卷),湖南文艺出版社1998年版,第534页。
    如周作人:《人的文学》,钟叔河编,周作人文类编(第三卷),湖南文艺出版社1998年版,第32、33页。
    41周作人:《人的文学》,钟叔河编,周作人文类编(第三卷),湖南文艺出版社1998年版,第33页。
    42周作人:《喝茶》,钟叔河编,周作人文类编(第九卷),湖南文艺出版社1998年版,第268页。
    43周作人:《北京的茶食》,钟叔河编,周作人文类编(第六卷),湖南文艺出版社1998年版,第4页。
    44周作人:《文艺的统一》,钟叔河编,周作人文类编(第三卷),湖南文艺出版社1998年版,第77页。
    45周作人:《自己的园地》,钟叔河编,周作人文类编(第三卷),湖南文艺出版社1998年版,第63页。
    46周作人:《诗的效用》,钟叔河编,周作人文类编(第三卷),湖南文艺出版社1998年版,第703页。
    47周作人:《谈龙集》,钟叔河编,周作人文类编,湖南文艺出版社1998年版。
    48周作人:《剪发之一考察》,钟叔河编,周作人文类编(第五卷),湖南文艺出版社1998年版,第251页。
    49陈思和:《中国现当代文学名篇十五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79页。
    50周作人:《可爱的人》,《新青年》(第六卷第二号),人民出版社影印1954年版。
    51周作人:《小说与社会》,钟叔河编,周作人文类编(第三卷),湖南文艺出版社1998年版,第523、524页。
    52周作人:《<杂拌儿>跋》,钟叔河编,周作人文类编(第三卷),湖南文艺出版社1998年版,第637页。
    53陈少峰:《生命的尊严——中国近代人道主义思潮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5页。
    54恩格斯:《反杜林论》,《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56页。
    55戴维·艾伦费尔德:《人道主义的僭妄》,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88年版,第17页。
    56周作人:《人的文学》钟叔河编,周作人文类编(第三卷),湖南文艺出版社1998年版,第33、34页。
    57周作人:《读武者小路君所作一个青年的梦》,《新青年》第四卷第五号,人民出版社影印1954年版。
    58罗钢:《周作人的文艺观与西方人道主义思想》,《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87年第4期。
    59周作人:《自己的文章》,钟叔河编,周作人文类编(第三卷),湖南文艺出版社1998年版,第326页。
    ∞周作人:《自己的文章》,钟叔河编,周作人文类编(第三卷),湖南文艺出版社1998年版,第325页。
    60周作人:《自己的文章》,钟叔河编,周作人文类编(第三卷),湖南文艺出版社1998年版,第327页。
    61周作人:《自己的文章》,钟叔河编,周作人文类编(第三卷),湖南文艺出版社1998年 版,第328页。
    63周作人:《秉烛后谈序》,钟叔河编,周作人文类编(第三卷),湖南文艺出版社1998年版,第353页。
    64周作人:《两个鬼的文章》,钟叔河编,周作人文类编(第九卷),湖南文艺出版社1998年版,第609页。
    65周作人:《药味集·序》,钟叔河编,周作人文类编(第三卷),湖南文艺出版社1998年版,第530页。
    66陈思和:《中国现当代文学名篇十五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11页。
    67周作人:《寻路的人》,钟叔河编,周作人文类编(第九卷),湖南文艺出版社1998年版,第618页。
    68周作人:《寻路的人》,钟叔河编,周作人文类编(第九卷),湖南文艺出版社1998年版,第619页。
    69周作人:《草囤与茅屋》。钟叔河编,周作人文类编,湖南文艺出版社1998年版。
    70孙郁:《鲁迅与周作人》,辽宁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170页。
    71周作人:《谈劝酒》,载《晨报》,1938-08-04。
    72周作人:《杨柳》,钟叔河编,周作人文类编(第三卷),湖南文艺出版社1998年版,第241页。
    73亢德:《知堂小记》,转引自孙郁,黄乔生主编《知堂先生》,河南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29页。
    74周作人:《醉馀随笔》,钟叔河编,周作人文类编(第二卷),湖南文艺出版社1998年版,第257页。
    75周作人:《颜氏家训》,钟叔河编,周作人文类编(第二卷),湖南文艺出版社1998年版,第60页。
    76周作人:《金鱼》,钟叔河编,周作人文类编(第四卷),湖南文艺出版社1998年版,第163页。
    77周作人:《剪发之一考察》,钟叔河编,周作人文类编(第五卷),湖南文艺出版社1998年版,第251页。
    78周作人:《扬鞭集序》,钟叔河编,周作人文类编(第七卷),湖南文艺出版社1998年版。
    79周作人:《蔼里斯感想录》,钟叔河编,周作人文类编(第五卷),湖南文艺出版社1998年版,第152页。
    80吉林大学日本研究所文学研究室译:[日]铃木修次:《中国文学与日本文学》,海峡文艺出版社1989年版,第68页。
    81吉林大学日本研究所文学研究室译:[日]铃木修次:《中国文学与日本文学》,海峡文艺出版社1989年版,第68页。
    82吉林大学日本研究所文学研究室译,[日]铃木修次:《中国文学与日本文学》,海峡文艺出版社1989年版,第79页。
    83周作人:《枣和桥的序》,钟叔河编,周作人文类编(第三卷),湖南文艺出版社1998年版,第647页。
    84周作人:《故乡的野菜》,钟叔河编,周作人文类编(第四卷),湖南文艺出版社1998年版,第12页。
    85周作人:《奴隶的言语》,钟叔河编,周作人文类编(第一卷),湖南文艺出版社1998年版,第533、534页。
    86周作人:《麻醉礼赞》,钟叔河编,周作人文类编(第一卷),湖南文艺出版社1998年版,第687页。
    87周作人:《娼女礼赞》,钟叔河编,周作人文类编(第五卷),湖南文艺出版社1998年版,第563页。
    88周作人:《碰伤》,钟叔河编,周作人文类编(第一卷),湖南文艺出版社1998年版,第324页。
    89周作人:《蔼里斯感想录》,钟叔河编,周作人文类编(第五卷),湖南文艺出版社1998年版,第151页。
    90吉林大学日本研究所文学研究室译:[日]铃木修次,《中国文学与日本文学》,海峡文艺出版社1989年版,第3页。
    91吉林大学日本研究所文学研究室译:[日]铃木修次,《中国文学与日本文学》,海峡文艺出版社1989年版,第19页。
    92转引自吉林大学日本研究所文学研究室译:[日]铃木修次,《中国文学与日本文学》,海峡文艺出版社1989年版,第76页。
    93温儒敏:《中国现代文学批评史》,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47页。
    94周作人:《初恋》,钟叔河编,周作人文类编(第十卷),湖南文艺出版社1998年版,第28页。
    95周作人:《初恋》,钟叔河编,周作人文类编(第十卷),湖南文艺出版社1998年版,第28页。
    96俞平伯:《<冬夜>自序》,亚东图书馆1922年版。
    97周作人:《自己的园地旧序》,钟叔河编,周作人文类编(第三卷),湖南文艺出版社1998年版,第330页。
    98周作人:《自己的园地旧序》,钟叔河编,周作人文类编(第三卷),湖南文艺出版社1998年版,第330页。
    99周作人:《自己的园地旧序》,钟叔河编,周作人文类编(第三卷),湖南文艺出版社1998年版,第331页。
    100周作人:《生活与艺术序一》,钟叔河编,周作人文类编(第七卷),湖南文艺出版社1998年版。
    101陈晓明:《城市文学:无法现身的“大他者”》,转引自《全球化语境下的当代都市文学》杨宏海主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版,第13页。
    102陈平原:《难得浮生半日闲》,转引自《二十世纪中国文学三人谈漫谈文化》钱理群黄子平陈平原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214页。
    103陈晓明:《城市文学:无法现身的“大他者”》,转引自《全球化语境下的当代都市文学》杨宏海主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版,第13页。
    104何悠然:《小资辞典》,中国纺织出版社2006年版,第101页。
    105樊波:《试析个人化写作及其他》,载《文艺理论与批评》1998年第1期。
    106云亦云:《文学理论家李运抟阐释“欲望化写作”》,http://www. gxcounty. com/society/ssyl/20080310/32304. html。
    107周作人:《自己的园地》,钟叔河编,周作人文类编(第三卷),湖南文艺出版社1998年版,第63、64页。
    108杨飚:《关于九十年代个人化写作问题》,载《文学评论》2002年第2期。
    109何悠然:《小资辞典》,中国纺织出版社2006年版,第103页。
    110(日本)厨川白村:《苦闷的象征》,转引自鲁迅译《苦闷的象征·出了象牙之塔》,人民文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53页。
    111胡适:《五十年来中国之文学》,《胡适文存二集》(第二卷),上海亚东图书馆出版1924年版。
    112鲍风、林青:《周作人作品精选·序》,长江文艺出版社2003年版,第3页。
    113阿英:《现代十六家小品》,转引自程光炜编《周作人评说80年》,中国华侨出版社2000年版,第84页。
    114阿英:《现代十六家小品》,转引自程光炜编《周作人评说80年》,中国华侨出版社2000年版,第84页。
    115阿英:《阿英文集》,第11l页。转引自《周作人文学思想研究》,关峰著,民族出版社2006年版,第157页。
    [1]钟叔河编.周作人文类编[M].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1998.
    [2]包亚明译.[法]皮埃尔·布迪厄.文化资本与社会炼金术——布迪厄访谈录[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
    [3]郑坚.吊诡的新人——新文学中的小资产阶级形象研究[M].南昌:百花洲文艺出版社,2005.
    [4]赵家璧主编.中国新文学大系·散文二集导言[C].上海:良友图书印刷公司,1935.
    [5]林非.中国现代散文史稿[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
    [6]徐钟珏、蒋明译.[英]蔼理斯.生命之舞[M].上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9.
    [7]范培松.中国散文批评史[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0.
    [8]胡适.五十年来中国之文学,胡适文存二集(卷二)[M].上海:亚东图书馆出版,1924.
    [9]钱理群.周作人论[M].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1990.
    [10]钱理群.周作人研究二十一讲[M].北京:中华书局,2004.
    [11]王晓毅.中国文化的清流[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
    [12]吴中杰主编.中国古代审美文化论(第二卷)[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
    [13]陈思和.中国现当代文学名篇十五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14]陈少峰.生命的尊严——中国近代人道主义思潮研究[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
    [15]刘卫国.中国现代人道主义文学思潮研究[M].长沙:岳麓书社,2007.
    [16]李素伯.小品文研究[M].石家庄:新中国书局,1932.
    [17]佘树森.中国现当代散文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
    [18]鲍霁.中国现代散文艺术鉴赏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8.
    [19]陶东风.文体演变及其文化意味[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4.
    [20]赵宪章.文体与形式[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
    [21]关峰.周作人文学思想研究[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6.
    [22]孙郁.鲁迅与周作人[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2007.
    [23]孙郁,黄乔生主编.知堂先生[C].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04.
    [24]吉林大学日本研究所文学研究室译.[日]铃木修次.中国文学与日本文学[M].福州:海峡文艺出版社,1989.
    [25]温儒敏.中国现代文学批评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
    [27]方长安.选择·接受·转化——晚清至20世纪30年代初中国文化流变与日本文学关系[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
    [28]陈离.在“我”与“世界”之间——语丝社研究[M].上海:东方出版中心,2006.
    [29]温儒敏.新文学现实主义的流变[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8.
    [30]罗钢.历史汇流中的抉择[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0.
    [31]朱光潜.无言之美[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32]童庆炳.美学与当代文化讲演录[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33]陈晓明.城市文学:无法现身的“大他者”,转引自杨宏海主编.全球化语境下的当代都市文学[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
    [34]钱理群黄子平陈平原.二十世纪中国文学三人谈漫谈文化[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35]何悠然.小资辞典[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06.
    [36][日本]厨川白村.苦闷的象征,转引自鲁迅.鲁迅文集(第十三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8.
    [37]程光炜主编.周作人评说80年[C].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00.
    [38]张菊香、张铁荣编著.周作人年谱:1885-1967[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0.
    [39]徐敏.女性主义的中国道路:五四女性思潮中的周作人女性思想[M].北京: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
    [40]张铁荣.周作人平议[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41]陶明志.周作人论[C].上海:上海书店,1987.
    [42]陈广宏译.(英)卜立德.一个中国人的文学观:周作人的文艺思想[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
    [43]倪墨炎.中国的叛徒与隐士周作人[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0.
    [44]舒芜.周作人概观[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6.
    [45]黄开发.人在旅途:周作人的思想和文体[M].北京: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9.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