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方东树诗学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方东树是桐城派重要的古文家、诗论家,也是清代中后期的一位理学家。方东树强调诗歌创作要以切身体验和真情实感为基础,要“求真与立诚”,要求作为创作主体的诗人以追求自家面目为创作理想。他崇古黜俗,反对流易,追求厚重。他的诗歌理论著作《昭昧詹言》评述了从汉魏至唐宋元历代的诗人诗作,试图构建一个以杜甫、韩愈为中心的学诗典范系统。
     本论文以集中体现了方东树诗学思想的《昭昧詹言》为主要的研究对象,兼及方氏文集中的序跋、书牍(主要是诗序)等与诗学相关的著作,旁及方东树其他论著,以及桐城诸老等人的相关著述,方氏本人的诗歌创作,以期全面、系统地研究方东树的诗学。
     全文共分为五章,内容如下:
     绪论部分,综述方东树诗学的研究现状,以及研究方东树诗学的意义和本论文的研究设想。
     第一章方东树的生平、交游、著述与思想。主要介绍了方东树的生平、思想以及著述概况,他的交游及门生弟子情况。从方东树的交游可以探知他所处的时代的文化氛围,学术与文学风气,进而可以更加全面了解方东树的性情与为人,帮助我们更准确地概括其诗学。
     第二章方东树的诗学活动与诗学取向。介绍了方东树的诗歌创作情况以及诗学理论与批评著作《昭昧詹言》,总结了方氏的三点诗学取向:一是基本价值立场是正统儒家价值观;二是提出学诗应该涵养本原,应该多读书、多穷理;三是评析诗歌持有以文论诗的审美取向。
     第三章方东树的诗歌批评。论述了方东树评析魏晋南北朝以及唐宋诗人诗作的具体诗歌批评实践情况。
     第四章方东树对明清诗学的批评。概括总结了方东树对明、清,主要是清代的几个主要诗学派别,如神韵诗学、格调诗学的批评,以及对袁枚及性灵诗学、对桐城刘大櫆、姚范、姚鼐的批评。
     第五章《昭昧詹言》的诗学价值及其在诗学批评史上的地位。总括了方东树的诗学思想,论述了其诗学著作《昭昧詹言》的诗学价值及其在诗学批评史上的地位。
Fang Dong Shu,an important author of the classical Chinese Article and poetic theory as well as a Neo-Confucian in the middle and late Qing Dynasty. Fang stressed that poetry should take based on personal experience and true feelings, should Qiu-zhen (searching for expression of self) and Li-cheng (expressing honesty), and pursue own unique features as a creative ideal. He praised classical poetry and be against vulgar poems in pursuit of solemn. His theoretical works of poetry Zhao Mei Zhan Yan, aims to explore poems and poets from Han Wei to Tang Dynasty and creat a orthodox geneaology of poetic history with Du Fu and Han Yu As the center.
     This dissertation's the research object is Zhao Mei Zhan Yan that embodys poetic theory of Fang Dong Shu, and Fang Dong Shu's poems as well as forewords (mainly about poems), relevant works in relation to poetry and other works of the Tong-cheng School in order to analyse a thorough and systematic study of Fang Dong Shu's poetic thoery.
     The whole dissertion consists of five chapters. As follows:
     In preface, giving research status of Dong Shu's poetic thoery and the study of meaning and plans.
     The first chapter of his life, friends, Writings and thinking. It mainly deals with his life and thoughts.His students were also introduced. From his friends we can ascertain the cultural atmosphere of his time, know the academic and literary general mood, understand Fang Dong Shu's temperament. These help us more accurately summarized its poetics.
     Chapter Two about his poetic activities and poetics tendency.The chapter Introduces his poems and poetic theory works, Zhao Mei Zhan Yan,and summarises three key points. One is the basic value position is orthodox Confucian values, Second is Strengthening foundation and reading more. Three is "Yi-wen-lun-shi"(intepreting poems with prose mode) aesthetic orientation.
     Chapter threee is Fang Dong Shu's criticism practice of the chinese poems discussed from Wei and Jin dynasty to Tang and Song dynasity.
     Chapter Four Fang Dong Shu's poetic criticism in the Ming and Qing dynasity. It Summarized the poetic criticism of the main poetic factions,such as the verve of poetics, style poetics, Yuan Mei and his poetic thoery,and Liu dakui, YaoFan as well as YaoNai of the Tong-cheng School.
     Chapter five is the poetics value of Zhao Mei Zhan Yan and its position of history in poetics criticism. This chapter sums up poetic thought of Fang Dong Shu, discusses the poetics criticism in value and has its value in the history of literary criticism.
引文
①方东树《昭昧詹言》,汪绍楹校点,人民文学出版社,1961年版。
    ②冉欲达《读书偶得》,《鸭绿江》,1978年第7期。
    ①刘文忠《试论方东树(昭昧詹言)的诗歌鉴赏》,《江淮论坛》,1983年第5期。
    ②徐新民《方东树及其<昭昧詹言>》,《语文学刊》1995年第2期。
    ③吴宏一《方东树<昭昧詹言>析论》,《清代文学批评论集》,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98年版,第294页。
    ④钟耀《论方东树<昭昧詹言>的诗学思想》,《西南科技大学学报》,2007年第8期。
    ⑤许结《论方东树在桐城派文学理论建设中的作用》,《古代文学理论研究》第13辑,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第329-346页。
    ⑥龚敏《论方东树的诗学渊源》,《中国韵文学刊》,2006年第3期。
    ⑦吕美生《方东树(昭昧詹言.的价值取向》,《学术月刊》,2000年第10期。
    ①高政锐《方东树<昭昧詹言>论<古诗十九首>简评》,《大庆师范学院学报》2007年第12期。
    ②王友胜《方东树(昭昧詹言)论黄庭坚诗述略》,《中南大学学报》2007年第10期。
    ③王友胜《方东树论苏诗对桐城家法的承继与突破》,《衡阳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第4期。
    ④徐希平《方东树<昭昧詹言>论杜甫述略》,《杜甫研究学刊》,2005年第4期。
    ⑤杨淑华《方东树<昭昧詹言>及其诗学定位》,台湾国立成功大学,2004年博士学位论文。
    ⑥康维训《方东树诗论研究》,台湾国立高雄师范大学,1988年硕士学位论文。
    ⑦郭正宜《方东树诗学源流及其美感取向之研究》,台湾国立成功大学,1993年硕士学位论文。
    ⑧龚敏《方东树学术与文学研究》,南京大学,2005年博士学位论文。
    ⑨李佩玲《“唯务折衷”之诗学特质——方东树(昭昧詹言)诗学研究》,四川师范大学,2006年硕士学位 论文。
    ①田亚《方东树诗学的宋诗本位与桐城义法》,贵州师范大学,2009年硕士学位论文。
    ②《半字集题辞》,《半字集》,《仪卫轩诗集》,同治七年(1868)刻本,复旦大学图书馆藏。
    ③《半字集题辞》,《半字集》,《仪卫轩诗集》,同治七年(1868)刻本,复旦大学图书馆藏。
    ④《半字集题辞》,《半字集》,光绪十五年(1889)刻本,收入《方植之全集》本,上海图书馆藏。
    ⑤《半字集题辞》,《半字集》,《仪卫轩诗集》,同治七年(1868)刻本,复旦大学图书馆藏。
    ⑥郑福照《方仪卫先生年谱》,《仪卫轩文集》附录,同治七年(1868)刻本,复旦大学图书馆藏。
    ⑦苏停元《仪卫方先生传》,《仪卫轩文集》,同治七年(1868)刻本,复旦大学图书馆藏。
    ⑧清谢垫《春草堂诗话》卷七,清道光间刻本,复旦大学图书馆藏。
    ⑨清孙雄辑《道咸同光四朝诗史》乙集卷一,清宣统二年刻本,《续修四库全书》第1628册。
    ⑩刘世南《清诗流派史》,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415-422页。
    ①钱基博《现代中国文学史》:“自曾国藩昌言其能以古文之义法通之于诗,特以劲气盘折;而张裕钊、吴汝纶益复张其师说;以为天下之言诗者,莫姚氏若也。于是桐城诗派始称于世。”江苏文艺出版社,2008年版,第176页。
    ②钱钟书《谈艺录》,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145-146页。
    ③吴孟复《桐城文学渊源撰述考·序》,载刘声木撰、徐天祥点校《桐城文学渊源撰述考》,黄山书社,1989年版。
    ④蔡镇楚《中国诗话史》,湖南文艺出版社,2001年版,第357页。
    ①方东树《名字说》、《更名说》、《改名后说》、《自题像赞》、《歇庵铭》、《冷斋说》等文,见《考槃集文录》卷二,光绪二十年(1894)刻本,《续修四库全书》第1497册。
    ②《庄子·大宗师》:“闻诸副墨之子,副墨之子闻诸洛诵之孙。”成玄英《疏》副,副贰也。墨,翰墨也;翰墨,文字也。临本谓之副墨,背文谓之洛诵。见郭庆藩撰《庄子集释》,中华书局1961年版,第256页。又见王先谦《庄子集解》引宣颖云:“文字是翰墨为之,然文字非道,不过传道之助,故谓之副墨。又对初作之文字言,则后之文字,皆其孳生者,故曰‘副墨之子’”。《庄子集解·庄子集解内篇补正》中华书局,1987年版,第62页。
    ③《论语·宪问篇》:“蘧伯玉使人于孔子,孔子与之坐而问焉,曰:‘夫子何为?’对曰:‘夫子欲寡其过而未能也。’使者出。子曰:‘使乎!使乎!’”《淮南子·原道训》说:“蘧伯玉年五十而知四十九年非。”又《庄子·则阳》:“蘧伯玉行年六十而六十化,未尝不始于是之而卒诎之以非也,未知今之所谓是之非五十九非也。成玄英《疏》:“姓蘧,名瑗,字伯玉,卫之贤大夫也。盛德高明,照达空理,故能与日俱新,随年变化。”郭象《注》:“顺物而畅,物情之变然也。”“物情之变,未始有极。”参见郭庆藩撰《庄子集释》中华书局1961年版,第905页。
    ④《国语·楚语》云:“昔卫武公年九十有五矣,犹箴儆于国曰:‘自卿以下至于师长士,苟在朝者,无谓我耄而舍我,必恭恪于朝,朝夕以交戒我’”。公元前758年,卫武公去世,被谥为“武”。卫人感其德,赋《淇奥》歌颂其高风大德,见《诗经·卫风》。方东树《再读放翁七十诗句》云:“常时故友如相问,寡过虚随卫大夫。”见方东树《考槃集》,《仪卫轩诗集》卷五,同治七年(1868)刻本,复旦大学图书馆藏。
    ⑤《清史稿》卷四百八十六,列传二百七十三,文苑三。《清史稿》第44册,赵尔巽等撰,中华书局,1977年版,第13430页。
    ⑥《清史列传》儒林传上二,卷六十七。《清史列传》第17册,王钟翰点校,中华书局,1987年版,第5415-5416页。
    ①方东树《思疚二首》其二,《考槃集》,《仪卫轩诗集》卷三,同治七年(1868)刻本,复旦大学图书馆藏。
    ②姚莹《感怀杂诗》云:“海内文章有惜翁,新城学士得宗风。方刘梅管均堪畏,输却家鸡是阿蒙。”小注云:“余谓若吾桐方植之东树、刘孟涂开、上元梅伯言曾亮及异之,皆惜翁高足,可称四杰。”《后湘诗集》二集卷五古近体诗。又姚莹《惜抱先生与管异之书跋》:“当时异之与梅伯言、方植之、刘孟涂称姚门四杰。”《东溟文后集》卷十。以上见同治六年姚溶昌安福县署刻中复堂全集本,《续修四库全书》,第1512-1513册。又郑福照《方仪卫先生年谱》则去姚莹,而以梅曾亮、管同、刘开和方东树并称“姚门四杰”。曾国藩《欧阳生文集序》云:“姚先生晚而主钟山书院讲席,门下著籍者,上元有管同异之、梅曾亮伯言,桐城有方东树植之,姚莹石甫。四人者,称为高第弟子,各以所得,传授徒友,往往不绝。”见《曾国藩诗文集》,曾国藩著、王澧华校点,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第285页。再又王先谦《续古文辞类纂》也以此四人为最著,其《原纂例略》云:“姬传之徒,伯言、异之、孟涂、植之最著。”王先谦《续古文辞类纂》,黄山书社,1992年版。
    ③方东树《答姚籀君追述金陵旧游兼简令兄庚甫》,《半字集》,《仪卫轩诗集》卷一,同治七年(1868)刻本,复旦大学图书馆藏。
    ④方宗诚《仪卫先生行状》,《柏堂集前编》卷七,光绪六年(1880)刻本,复旦大学图书馆藏。
    ⑤方东树《复姚君书》,《考槃集文录》卷六,光绪二十年(1894)刻本,《续修四库全书》第1497册。
    ⑥方东树《幕府》,《半字集》,《仪卫轩诗集》卷二,同治七年(1868)刻本,复旦大学图书馆藏。
    ⑦方东树《浈阳峡》,《考槃集》,《仪卫轩诗集》卷三。
    ⑧方东树《思疚二首》其一,《考槃集》,《仪卫轩诗集》卷三。
    ⑨方东树《丁酉二月将赴岭南吾生于是为四适粤矣感而赋此》,《考槃集》,《仪卫轩诗集》卷三。
    ①方东树《化民正俗对》、《病榻罪言》、《劝戒食鸦片文》、《治河书》、《读禹贡》,见《考槃集文录》卷二
    ②方东树《与魏默深书》,《考槃集文录》卷六,光绪二十年(1894)刻本。
    ③见《考槃集》,《仪卫轩诗集》卷三,同治七年(1868)刻本,复旦大学图书馆藏。
    ④苏惇元《仪卫方先生传》,见《仪卫轩文集》,同治七年(1868)刻本,复旦大学图书馆藏。
    ⑤苏惇元《仪卫方先生传》,见《仪卫轩文集》。
    ⑥方宗诚《仪卫先生行状》,《柏堂集前编》卷七,光绪六年(1880)刻本。
    ⑦马其昶《方植之先生传》,《桐城耆旧传》卷十,清宣统三年(1911)刻本,《续修四库全书》第547册。
    ⑧郑福照《方仪卫先生年谱》,《仪卫轩文集》附录,同治七年(1868)刻本,复旦大学图书馆藏。
    ⑨郑福照《方仪卫先生年谱》,《仪卫轩文集》附录。
    ⑩方宗诚《大意尊闻附录》,见《大意尊闻》,同治五年(1866)刻本,《四库未收书辑刊》,第06辑,第12册。
    ①苏惇元《仪卫方先生传》,见《仪卫轩文集》
    ②苏惇元《仪卫方先生传》,《仪卫轩文集》,同治七年(1868)刻本,复旦大学图书馆藏。
    ③《清史列传》卷七十二,文苑传三,刘开本传,《清史列传》第18册,中华书局,1987年版,第5921页。
    ④《清史稿》卷四百八十六,列传二百七十三,文苑三,刘开本传,第13426页。
    ⑤刘开《上阮芸台侍郎书》、《与阮芸台宫保论文书》,见《刘盂涂集》,清道光六年姚氏槃山草堂刻本,《续修四库全书》,第1510册。
    ⑥见《仪卫轩遗诗》,光绪十五年(1889)刻本,收入《方植之全集》,上海图书馆藏。
    ①方东树《壬辰岁二月姚伯山集朱芥生马元伯徐樗亭诸君南园饮酒用陶公闻多素心人乐与数晨夕句分韵赋诗余得素字》,《半字集》,《仪卫轩诗集》卷一,同治七年(1868)刻本,复旦大学图书馆藏。
    ②《桐城文学渊源撰述考》,刘声木撰,徐天祥点校,黄山书社出版社,1989年版,第160页。
    ③《清史列传》卷七十二,文苑传三,刘开本传云刘开“工诗及骈体文,其《诗集》十卷,先已刊行,殇后姚莹访其家得《后集》十二卷、《文》十卷、《骈体》两卷,因并刻焉。”见《清史列传》第18册,中华书局,1987年版,第5921页。
    ④赵尔巽《清史稿》卷四百八十六,列传二百七十三,文苑三,管同本传,见《清史稿》44册,中华书局,1977年版,第13426页。
    ⑤方东树《管异之墓志铭》:“道光五年乙酉,新城陈侍郎用光典试江南,力拔君得中举人,陈固姬传先生弟子。既得君,不敢以世俗门生之礼待君,其文字苟有称必曰丈。”见方东树《考槃集文录》卷十,光绪二十年(1894)刻本,《续修四库全书》1497册。另见《清史列传》卷七十三,文苑传四,管同本传:“其待同不敢以世俗门生之礼,苟有称必曰丈。”《清史列传》第19册,中华书局,1987年版,第6028页。
    ⑥方东树《管异之墓志铭》:“同邑中丞邓公巡抚安徽,延君课其子,后六年偕邓公子入都,道卒于宿迁旅次,年五十有二。”见《考槃集文录》卷十。
    ⑦方宗诚《管异之先生传》,《柏堂集续编》卷十二,光绪七年(1881)刻本,复旦大学图书馆藏。
    ⑧见管同《因寄轩文初集》卷五,清道光十三年管氏刻本,《续修四库全书》第1504册。
    ⑨如《九日抱瓮园小集迟方植之不至》、《九月十八日重集抱瓮园次前韵赠植之》,《半字集》,《仪卫轩诗集》卷一,同治七年(1868)刻本,复旦大学图书馆藏。
    ⑩方东树《赠管异之同》,见《王余集》卷一,光绪十五年(1889)刻本,收入《方植之全集》,上海图书馆藏。
    ①管同赠诗,见《半字集题辞》,《半字集》,光绪十五年(1889)刻本,收入《方植之全集》本,上海图书馆藏。
    ②管同《方植之文集序》,《因寄轩文二集》卷四,《因寄轩文集》17卷,清道光十三年管氏刻本,《续修四库全书》,第1504册。
    ③见《考槃集文录》,光绪二十年(1894)刻本,《续修四库全书》第1497册。
    ④见方东树《半字集》,《仪卫轩诗集》卷一,同治七年(1868)刻本,复旦大学图书馆藏。
    ⑤管同《屈子正音序》,见《因寄轩文二集》卷五,道光十三年管氏刻本,《续修四库全书》第1504册。
    ⑥《考槃集》,《仪卫轩诗集》卷三,同治七年(1868)刻本,复旦大学图书馆藏。
    ⑦方东树《奉中丞南阳公手札报管异之亡逝》,《考槃集》,《仪卫轩诗集》卷二。
    ⑧方东树《管异之墓志铭》,《考槃集文录》卷十,光绪二十年(1894)刻本,《续修四库全书》第1497册。
    ①姚莹《与方植之书》,《东溟文后集》卷七,同治六年姚溶昌安福县署刻中复堂全集本。
    ②姚莹《东溟文后集》卷八。
    ③方东树《姚石甫文集序》,《考槃集文录》卷三,光绪二十年(1894)刻本,《续修四库全书》,第1497册。
    ④见《考槃集》,《仪卫轩诗集》卷三。
    ①姚莹《后湘诗集续集》卷四,同治六年姚溶昌安福县署刻中复堂全集本。又可见姚莹《康輶纪行》卷十五,清同治刻本。
    ②方东树《寄石甫》,见《考槃集》,《仪卫轩诗集》卷三。
    ③《清史稿》卷四百八十六,列传二百七十三,文苑三,梅曾亮本传,见《清史稿》第44册,中华书局,1977年版,第13426页。
    ④姚莹《惜抱先生与管异之书跋》,《东溟文后集》卷十,同治六年姚溶昌安福县署刻中复堂全集本,《续修四库全书》,第1512册。
    ⑤方东树《岘柏山房文集后序》,见《枧柏山房全集》,咸丰六年杨以增杨绍糓等刻,民国七年蒋国榜补修本,《续修四库全书》第1514册。
    ⑥见梅曾亮《柏枧山房文集》卷五,《柏枧山房全集》,咸丰六年杨以增杨绍毅等刻,民国七年蒋国榜补修本,《续修四库全书》,第1513—1514册。
    ①《书林扬觯题辞》,见方东树《书林扬觯》,同治十年望三益斋刻本,《四库未收书辑刊》第09辑第15册。
    ②《考槃集》,《仪卫轩诗集》卷三,同治七年(1868)刻本,复旦大学图书馆藏。
    ③《柏枧山房诗集》卷三,《柏枧山房全集》,清咸丰六年杨以增杨绍毅等刻民国七年蒋国榜补修本,《续修四库全书》,第1513-1514册。
    ④《柏枧山房诗集》卷二,《柏枧山房全集》。
    ⑤《清史列传》卷七十三,文苑传四,梅曾亮本传云:“诗亦天机超妙,为同所推。官户部二十余年,冲淡自得,以资久将迁,闻弟病,遽乞归。”见《清史列传》第19册,中华书局,1987年版,第6028页。
    ⑥《桐城文学渊源撰述考》,刘声木撰,徐天样点校,黄山书社出版社,1989年版,第243页。
    ⑦《清史列传》卷七十三,文苑传四,梅曾亮本传云:“柏枧,宣城山名,曾亮祖居也。”见《清史列传》第19册,中华书局,1987年版,第6028页。
    ⑧《清史列传》儒林传下,卷六十九,《清史列传》第18册,第5604页。
    ⑨《汉学商兑题辞》,见方东树《汉学商兑》,道光十一年(1831)刻本,《续修四库全书》,第0951册。
    ⑩《半字集题辞》,见方东树《半字集》,光绪十五年(1889)刻本,收入《方植之全集》,上海图书馆藏。或同治七年(1868)刻本,收入《仪卫轩诗集》,复旦大学图书馆藏。
    ①《清史稿》卷四百八十六,列传二百七十三,文苑三,陆继辂本传,《清史稿》,第44册,第13410页。
    ②《清史列传》儒林传上二,卷六十七,方东树本传,王钟翰点校,中华书局1987年版,第17册,第5416页。
    ③《汉学商兑题辞》,见方东树《汉学商兑》,道光十一年刻本,《续修四库全书》,第0951册。
    ④《书林扬觯题辞》,见方东树《书林扬觯》,同治十年望三益斋刻本,《四库未收书辑刊》,第09辑第15册。
    ⑤方东树《王余集》,光绪十五年(1889)刻本,收入《方植之全集》,上海图书馆藏。
    ⑥陆继辂《崇百药斋三集》卷五,清道光八年安徽阜署刻本,《续修四库全书》第1497册。
    ⑦方东树《丁亥九月诸同人邀朱学博常二尹阳湖陆君集沈少府环山堂为前邑侯廖钟隐寿时少府园盆菊最盛廖侯先有诗见示依韵酬之》,《仪卫轩遗诗》卷一,光绪十五年(1889)刻本,见《方植之全集》,上海图书 馆藏。
    ①李兆洛《养一斋文集》卷十五,道光二十三年活字印二十四年增修本,《续修四库全书》,第1495册。
    ②《清史列传》儒林传上二,卷六十七,方东树本传,王钟翰点校,中华书局1987年版,第17册,第5416页。
    ③李兆洛《汉学商兑题辞》云:“读大著,私心畅然,知负荷世教自有人也。囊时读书,甚不喜康成,然于朱子,亦时时腹诽。读先生书,敬当力改其失,其为赐岂有量哉!窃谓汉、宋纷纭,亦事势相激而然,得先生昌言之,拨本塞源,廓清翳障,程、朱复明,此亦‘功不在禹下’者也。非博学深思,安能得此明辨哉!”见方东树《汉学商兑》,道光十一年(1831)刻本,《续修四库全书》,第951册。
    ④郑福照《方仪卫先生年谱》云:“李申耆大令推先生负荷世教,廓清翳障,使程朱之道复明。”
    ⑤方东树《文林郎山西阳城县知县前户部主事徐君墓志铭》,《考槃集文录》卷十。
    ⑥方东树《徐六襄城东祀先祠落成招同朱歌堂吴岳青马元伯置酒丙舍看桃花元伯先有诗时余将有岭南之行不果因补和兼柬六襄》、《再柬六襄》等,《半字集》,《仪卫轩诗集》卷二。又《南园集后八日樗亭复徵前会余得泉字》,《仪卫轩遗诗》卷一,光绪十五年(1889)刻本,收入《方植之全集》,上海图书馆藏。
    ⑦方东树《挽徐六骧》,《仪卫轩遗诗》卷二
    ①《桐城文学渊源撰述考》,刘声木撰,徐天祥点校,黄山书社出版社,1989年版,第172页。
    ②方东树《考槃集文录》卷八。
    ③《汉学商兑题辞》,见方东树《汉学商兑》,道光十一年(1831)刻本,《续修四库全书》,第0951册。
    ④《清史列传》文苑传四,卷七十三,张际亮本传。《清史列传》第19册,第6062页。
    ⑤姚莹《东溟文后集》卷十一,清中复堂全集本。
    ⑥方东树《送张亨父序》,见《考槃集文录》卷八。
    ⑦方东树《壬寅九月二日马公实邀同元伯光律原苏厚子家云室暨建宁诗人张亨父同集玉屏山楹光张二君作 诗余复继作一篇》,《考槃集》,《仪卫轩诗集》卷四。
    ①方东树《送张亨父序》,见《考槃集文录》卷八。
    ②张际亮《石甫明府出示方植之东树先生诗因题》,见张际亮《思伯子堂诗集》卷十四,清刻本,《续修四库全书》,第1526-1527册。
    ③《清史稿》卷四百八十六,列传二百七十三,文苑三,张际亮本传。《清史稿》第44册,第13428页。
    ④张际亮《答姚石甫明府书》,《张亨甫全集·文集》卷三,同治六年(1867)刊本,复旦大学图书馆藏。
    ⑤张际亮《答姚石甫明府书》《张亨甫全集·文集》卷三,同治六年(1867)刊本。
    ⑥张际亮《石甫明府出示方植之东树先生诗因题》,见张际亮《思伯子堂诗集》卷十四,清刻本,《续修四库全书》,第1526-1527册。又可见《方植之全集》本《半字集》卷首张际亮题词。
    ⑦《清史稿》卷四百八十六,列传二百七十三,文苑三,张际亮本传。《清史稿》第44册,第13428页。
    ⑧见方东树《考槃集》,《仪卫轩诗集》卷五,同治七年(1868)刻本,复旦大学图书馆藏。
    ⑨方东树《先友记》云:“马宗琏……母,姚姬传先生妹也,少学于舅氏,长游京师,改攻汉学,益治经,著《春秋左氏传补注》行世,最为仪征阮相国、高邮王尚书伯申所重,君性真率,东树已受室,君来犹呼东树乳时小名,近今无复此古风矣。”见《考槃集文录》卷九。
    ①方东树《己亥岁八月中广州作寄马元伯》,《考槃集》,《仪卫轩诗集》卷四。
    ②如《丙戌余自粤中归里时元伯家居日过从相与论诗因重题其树萱堂集》等诗,《半字集》,《仪卫轩诗集》卷二。
    ③《南园集后八日樗亭复徵前会余得泉字》,《仪卫轩遗诗》卷一,光绪十五年(1889)刻本,收入《方植之全集》,上海图书馆藏。
    ④方东树《南昌赠张子畏》,《考槃集》,《仪卫轩诗集》卷三。
    ⑤方东树《四题树蕿堂诗集》,《仪卫轩遗诗》卷二
    ⑥《桐城文学渊源撰述考》,刘声木撰,徐天祥点校,黄山书社出版社,1989年版,第161页。
    ⑦郑福照《方仪卫先生年谱》云:“(嘉庆)三年戊午,先生年二十七岁,授经江右新城陈石士侍郎用光家。”
    ⑧方宗诚《仪卫先生行状》:“(先生)少与新城陈石士侍郎友善,及侍郎典试江南,先生不与试。”见《柏 堂集前编》卷七,光绪六年(1880)刻本。
    ①郑福照《方仪卫先生年谱》云:“嘉兴沈鼎甫侍郎督学安徽,告抚军邓公方伯、佟公景文,欲选拔先生贡成均,先生不就试。”
    ②方东树《寄陈硕士侍郎》,见《半字集》,《仪卫轩诗集》卷二。《寄陈硕士太史》,《王余集》,光绪十五年(1889)刻本。《赠陈硕士用光》,《仪卫轩遗诗》卷二
    ③《清史稿》卷三百六十九,列传一百五十六,邓廷桢本传,《清史稿》第38册,第11496页。
    ④梅曾亮《双砚斋诗钞序》:“盖公之官安徽也,几十年矣。其总督两广及闽浙,皆不能如安徽之久,且政事之多暇也,故诗于是时为最盛。”
    ⑤方东树《双砚斋诗集序》,见《考槃集文录》卷三。又可见邓廷桢《双砚斋诗钞》,清末刻本,《续修四库全书》,第1499册。《双砚斋诗钞》书首有方东树《双砚斋诗钞序》,文字与《考槃集文录》中的《双砚斋诗集序》略有不同。
    ⑥方东树《懈筠中丞以双砚斋诗集命为作序因题其卷》,《半字集》,见《仪卫轩诗集》卷二
    ⑦梅曾亮《双砚斋诗钞序》,见邓廷桢《双砚斋诗钞》,清末刻本,《续修四库全书》,第1499册。
    ⑧《仪卫轩遗诗》卷一
    ①方东树《寄梅伯言》,《考槃集》,《仪卫轩诗集》卷三。
    ②如邓廷桢《偶得一大盘异之作诗以为宜鱼越日又以诗来谓岐亭戒杀也赋此答之》等,见《半字集》,《仪卫轩诗集》。
    ③《仪卫轩遗诗》卷一
    ④郑福照《方仪卫先生年谱》云:“(道光)七年丁亥先生年五十六岁,主庐州庐阳书院,七月邓懈筠中丞廷桢校刊展卿先生《屈子正音》于皖城。”“(道光)十七年丁酉,先生年六十六岁,二月赴粤东客总督邓蟒筠尚书幕中。六月编校展卿先生《鹤鸣集》,同里光律原方伯聪谐为刊行。”
    ⑤见郑福照《方仪卫先生年谱》,清同治七年(1868)《仪卫轩文集》本。
    ⑥方东树《即事》云:“郢质故交俄宿草,邓林遗杖竟连冈。”前句诗后小注云:“去岁毛生甫没。”后句注云:“传闻嶰筠尚书卒于贬所。”《考槃集》,《仪卫轩诗集》卷五。
    ⑦方东树《喜闻嶰筠先生赐环感而赋此》,《考槃集》,《仪卫轩诗集》卷五,同治七年(1868)刻本,复旦大学图书馆藏。
    ⑧《清史稿》四百三十六卷,列传一百五十一,《清史稿》第38册,第11424页。
    ①郑福照《方仪卫先生年谱》云:“(嘉庆)二十四年己卯,先生年四十八岁,赴粤东,时阮文达元总督两粤,延先生修《广东通志》,初任分纂,于所应编纂者一月内告竣,将辞去,文达留之,因属以总纂事。”清同治七年(1868)《仪卫轩文集》本附。
    ②郑福照《方仪卫先生年谱》云:“(道光)四年甲申,先生年五十三岁,授经阮文达幕中,著《汉学商兑》。”“时阮文达方辑刻《皇清经解》,以汉学导世,先生以是书上之。”
    ③郑福照《方仪卫先生年谱》云:“五年乙酉,先生年五十四岁,授经阮文达幕中。著《书林扬觯》。”
    ④方东树《上阮芸台宫保书》,《考槃集文录》卷六。
    ⑤方东树《上阮芸台宫保书》,《考槃集文录》卷六。
    ⑥《考槃集文录》卷十二
    ⑦《考槃集》,《仪卫轩诗集》卷三。
    ⑧郑福照《方仪卫先生年谱》云:“阮文达公初与先生论学不合,晚年乃致书称先生经术文章信今传后。又极赞所撰《三年丧辨》,谓其解中月而禫真解,创获实前人所未及。其言未出世,莫能知;其言既出世,莫能废,有功名教,为宇宙必不可少之言。”
    ⑨方东树《上阮相国》,其诗题下序文曰:“树自粤东归后,不见几二十年矣。去岁辱赐书,过蒙奖饰,呈此答谢。”
    ①见郑福照《方仪卫先生年谱》。
    ②《桐城文学渊源撰述考》,刘声木撰,徐天祥点校,黄山书社出版社,1989年版,第265-274页。
    ③曾国藩《欧阳生文集序》云:“在桐城者,有戴钧衡存庄,事植之久,尤精力过绝人,自以为守其邑先正之法,口之后进,义无所让也。见《曾国藩诗文集》,曾国藩著、王澧华校点,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第285页。又《清史稿》卷四百八十六,列传二百七十三,文苑三,戴钧衡传云:“钧衡有经济才,与国藩为友,著《书传补商》,国藩亟称之。”《清史稿》第44册,第13431页。
    ④方宗诚《戴存庄权厝志》,《柏堂集》次编卷十,光绪六年刊本。又方宗诚《柏堂师友言行记》卷一云:“著《书传补商》合汉宋儒者之长,以释《周诰殷盘》,多探予说,是书在国朝经学中最有补于经术,曾节相极称之。”民国十五年京华印书局铅印本,《续修四库全书》540册。
    ⑤见方宗诚《柏堂师友言行记》卷一,民国十五年京华印书局铅印本,《续修四库全书》540册。
    ⑥《桐城文学渊源撰述考》,刘声木撰,徐天祥点校,黄山书社出版社,1989年版,第266页。
    ⑦方宗诚《柏堂文集自叙》,《柏堂集次编》卷一,光绪六年(1880)刊本,复旦大学图书馆藏。
    ①《清史稿》卷四百八十六,列传二百七十三,文苑三,方宗诚传,《清史稿》第44册,第13430页。
    ②方宗诚《斯文正脉叙》,《柏堂集次编》卷一,光绪六年(1880)刊本,复旦大学图书馆藏。
    ③《桐城文学渊源著述考》刘声木撰,徐天祥点校,黄山书社出版社,1989年版,第266页。
    ④史革新《晚清理学研究》:“他(方东树)的主要弟子方宗诚、苏惇元都是咸同时期的理学名家。”商务印书馆,2007年版,第18页。
    ⑤慕玄父《柏堂师友言行记·序》,民国十五年京华印书局铅印本,《续修四库全书》540册。
    ⑥方宗诚《大意尊闻序》后补文云:“今年衡阳彭雪琴宫保……赠赀,促予刊行所著书,予执意不可,爰取先生《大意尊闻》付剞劂焉。”见方东树《大意尊闻三卷附录一卷》,同治五年刻本,《四库未收书辑刊》第06辑,第12册。
    ⑦方东树《上阮芸台宫保书》,《考槃集文录》卷六。
    ⑧《清史稿》卷四百八十六,列传二百七十三,文苑三,方宗诚传,《清史稿》第44册,第13430页。
    ①方宗诚《苏厚子先生传》,《柏堂集》次编卷七,光绪六年刊本。
    ②方东树《望溪先生年谱序》,《考槃集文录》卷四。
    ③《桐城文学渊源撰述考》,刘声木撰,徐天祥点校,黄山书社出版社,1989年版,第270页。
    ④方宗诚《郑容甫哀词》,《柏堂集后编》卷十八,光绪七年刊本。
    ⑤郑福照《方仪卫先生年谱》:“福照年十六七时,初学为古今体诗,得读先生《昭昧詹言》,因略辨涂辙,岁庚戌以所作谒先生,过蒙奖誉,遂获时承讲授。”清同治七年(1868)《仪卫轩文集》本。
    ⑥方宗诚《大意尊闻附录》,见《大意尊闻》,同治五年(1866)刻本,《四库未收书辑刊》,第06辑第12册。
    ⑦方宗诚《柏堂集》次编卷一,光绪六年刊本。
    ①《诗经》之《卫风·考槃》:“考磐在涧,硕人之宽。独寤寐言,永矢弗谖。考磐在阿,硕人之蓬。独寐寤歌,永矢弗过。考磐在陆,硕人之轴。独寐寤宿,永矢弗告。“毛传说:“考,成。磐,乐也。”考槃:盘桓之意,指避世隐居。朱熹《诗集传》引陈傅良的说明:“考,扣也;磐,器名。”《考槃》描写一位在山涧结庐独居的人,自得其乐的意趣。
    ②方宗诚《柏堂集》,《柏堂集续编》卷二,光绪七年(1881)刊本。
    ③刘声木《桐城文学渊源撰述考》,黄山书社,1989年,第265页。
    ④刘声木《考槃集外文目录》:“桐城方植之茂才东树,所撰文集有两刊本。光绪甲午(1894),家刊《考槃集》全集本,名《考槃集文录》,十二卷,录文贰百贰拾壹篇,骈文拾捌篇。同治七年,合肥李文忠公鸿章等集资安庆刊本,为其门人从弟存之京卿宗诚所编,名曰《仪卫轩文集》十二卷《外集》一卷,所录之文,仅及《考槃集》之半。予得见其当日《考槃集》原稿本……予少时尝以之对勘家刊本《考槃集文录》,仍依茂才原本为多,方戴删节拟议之处未全遵录,然仍有遗文拾捌篇,为《考槃集》所未载。予依其刊文体例,编为《考槃集外文》一卷……”。见《苌楚斋随笔续笔三笔四笔五笔》,中华书局,1998年版,第711—712页。据此可知刘声木曾见过《考槃集文录》原稿本,并做过仔细地校勘比对,故知《考槃集文录》12卷早于《仪卫轩文集》12卷。中华书局,1998年版,第711—712页。
    ①江藩、方东树《汉学师承记:外二种》,三联书店,1998年。
    ①严灵峰编《书目类编》,台北成文出版社,1978年。
    ①方东树《援鹑堂笔记书後》,见《考槃集文录》卷五,光绪二十年(1894)刻本,《续修四库全书》1497册。
    ②周怀文《姚范及其(援鹑堂笔记.研究》,安徽师范大学,2006年硕士学位论文。
    ③方东树《先友记》,见《考槃集文录》卷九。
    ①《桐城文学渊源撰述考》,刘声木撰,徐天祥点校,黄山书社出版社,1989年版,第495-496页。
    ②马其昶《方植之先生传》,《桐城耆旧传》卷十,清宣统三年(1911)刻本,《续修四库全书》第547册。
    ③方东树《答姚石甫书》,《考槃集文录》卷六,光绪二十年(1894)刻本,《续修四库全书》1497册。
    ④方东树《述怀拟张曲江感遇》,《半字集》,《仪卫轩诗集》卷一,同治七年(1868)刻本,复旦大学图书馆藏。
    ⑤方东树《将度岭》,《考槃集》,《仪卫轩诗集》卷三,同治七年(1868)刻本,复旦大学图书馆藏。
    ⑥《清史稿》卷四百八十六,列传二百七十三,文苑三。《清史稿》第44册,赵尔巽等撰,中华书局,1977年版,第13430页。
    ⑦《经学历史》,[清1皮锡瑞著,周予同注释,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314页。
    ⑧章太炎《检论·清儒》,《章太炎全集》第三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475页。
    ①方东树《汉学商兑序略》,《书林扬觯》,清同治十年(1871)望三益斋刻本,《四库未收书辑刊》,第09辑第15册。
    ②苏惇元《仪卫方先生传》,见《仪卫轩文集》,同治七年(1868)刻本,复旦大学图书馆藏。
    ③方宗诚《仪卫先生行状》,《柏堂集前编》卷七,光绪六年(1880)刻本,复旦大学图书馆藏。
    ④郑福照《方仪卫先生年谱》,《仪卫轩文集》附录,同治七年(1868)刻本。
    ⑤王镇远《桐城派》,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
    ⑥方东树《汉学商兑·重序》,《汉学商兑》,道光十一年刻本,《续修四库全书》第951册。
    ⑦方东树《辨志一首赠甘生》,《考槃集文录》卷八。
    ⑧《经学历史》,[清]皮锡瑞著,周予同注释,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314页。
    ⑨侯外庐《中国思想通史》第五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56年版,第685页。
    ⑩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第69页。
    ①钱穆《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第574页,第576页。
    ②《汉学商兑》卷中之上,道光十一年刻本,《续修四库全书》第951册。
    ③黄爱平《<汉学师承记>与<汉学商兑>——兼论清中叶的汉宋之争》,《中国文化研究》1996年冬之卷(总第14期)。
    ④张舜徽《清人文集别录》卷三十,中华书局,1963年版,第358页。
    ⑤方东树《海门书院春晚读书》,《半字集》,《仪卫轩诗集》卷一
    ⑥苏惇元《仪卫方先生传》,见《仪卫轩文集》,同治七年(1868)刻本,复旦大学图书馆藏。
    ⑦姚莹《康輶纪行》卷十四,清同治刻本,《四库未收书辑刊》第05辑第14册。
    ⑧方东树《昭昧詹言·跋二》,《昭昧詹言》,人民文学出版社,1961年版,第538页。
    ①方东树《大意尊闻》卷一,清同治五年(1866)刻本,《四库未收书辑刊》,第06辑,第12册。
    ②方东树《大意尊闻》卷二,清同治五年(1866)刻本,《四库未收书辑刊》,第06辑第12册。
    ③方东树《复罗月川太守书》,《考槃集文录》卷六,光绪二十年(1894)刻本,《续修四库全书》1497册。
    ④方东树《汉学商兑·重序》,《汉学商兑》,道光十一年刻本,《续修四库全书》第951册。
    ⑤方东树《汉学商兑》卷下,道光十一年刻本,《续修四库全书》第951册。
    ⑥黄霖《论姚门四杰》, 《江淮论坛》1985年第2期,第60页。
    ⑦方东树《栎社杂篇自序》,《考槃集文录》卷三,光绪二十年(1894)刻本。
    ⑧方宗诚《大意尊闻附录》,《大意尊闻》,清同治五年(1866)刻本,《四库未收书辑刊》,第06辑第12册。
    ⑨方东树《徐荔庵诗集序》,《考槃集文录》卷三,光绪二十年(1894)刻本。
    ①方东树《答姚石甫书》,《考槃集文录》卷六,光绪二十年(1894)刻本。
    ②郑福照《方仪卫先生年谱》嘉庆四年,《仪卫轩文集》附录,同治七年(1868)刻本,复旦大学图书馆藏。
    ③方宗诚《仪卫先生行状》,《柏堂集前编》卷七,光绪六年(1880)刻本,复旦大学图书馆藏。
    ④方宗诚《大意尊闻附录》,《大意尊闻》,清同治五年(1866)刻本,《四库未收书辑刊》,第06辑第12册。
    ⑤方宗诚《大意尊闻附录》,《大意尊闻》,清同治五年(1866)刻本,《四库未收书辑刊》,第06辑第12册。
    ①方东树诗集版本等情况,见第一章第一节方东树著述概况。
    ②《半字集题辞》,《半字集》,光绪十五年(1889)刻本,《方植之全集》本,上海图书馆藏。
    ③方宗诚《仪卫先生行状》,《柏堂集前编》卷七,光绪六年(1880)刻本。
    ④方东树《半字集序录》,《半字集》,《仪卫轩诗集》,同治七年(1868)刻本,复旦大学图书馆藏。
    ①马其昶《桐城耆旧传》,清宣统三年(1911)刻本,《续修四库全书》第547册。
    ②方宗诚《仪卫先生行状》,《柏堂集前编》卷七,光绪六年(1880)刻本。
    ③《古诗笺》,[清]王士禛选,闻人倓笺,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以下文中提到的《古诗选》及诗作以此本为据。
    ④《今体诗钞》[清]姚鼐编选,曹光甫标点,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以下文中提到的《今体诗钞》及诗作以此本为据。
    ⑤《五七言今体诗钞序目》,《今体诗钞》[清]姚鼐编选,曹光甫标点,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
    ①郑福照《年谱》云:“(道光)十九年己亥,先生年六十八岁,在粤东。……著《昭昧詹言》十卷论诗学旨要。……卷一通论,二卷以下专论五言古诗,汉魏一卷,阮、陶、谢、鲍、小谢、杜、韩、黄各一卷,八月序之,未刊。”又今人民文学出版社,王绍楹1961年点校本,书首方东树《述旨》署签为:“道光己亥八月副墨子。”
    ②《方植之全集》本《昭昧詹言》之《续昭昧詹言》的序言云:“曩余为《昭昧詹言》十卷,论五言古诗又尝有论七古若干卷,未经写出。今复论七律及评录昔人诗话。……辛丑(1841)六月朔日书付虎福寿三孙。”则可知论七言古诗的若干卷未单独抄录出来,应该已经在家塾选本上的原文,撰写在道光二十一年(1841)六月朔日以前。又《昭昧詹言》之《跋一》写作时间为“庚子(1840)五月初二日”,则此部分写作时间应在道光二十年五月以前。
    ①据人民文学出版社1961年版《昭昧詹言》汪绍楹《校点后记》注释[八三]云:“《昭昧詹言》初刊于光绪间,收《桐城方植之先生遗书》内,分卷同光绪十七年重刊本,见清华大学编《丛书子目索引》及吴氏《测海楼书目》。”光绪十七年(1891)刊本《方植之全集》本之《昭昧詹言》无今本卷十三《解招魂》及其补遗、《陶诗附考》这些内容。
    ②《昭昧詹言》之“附论诸家诗话”第二二二则云:“……余年七十,始分明见得如此。……”见汪绍楹校点本《昭昧詹言》,人民文学出版社,1961年版,第533页。
    ③郑福照《年谱》云:“(道光)二十一年辛丑,先生年七十岁,著《续昭昧詹言》,专论七言律诗,六月朔序之,未刊。
    ④《昭昧詹言》,方东树著,汪绍楹校点,人民文学出版社,1961年版。以下凡引文出自该书者,随引文在括号中注明卷数、则数与页码,不再专门出注。
    ⑤《庄子·知北游》:冉求问于仲尼曰:“未有天地可知邪?”仲尼曰:“可。古犹今也。”冉求失问而退,明日复见,曰:“昔者吾问‘未有天地可知乎?’夫子曰:‘可。古犹今也。’昔日吾昭然,今日吾昧然。敢问何谓也?”《疏》:“昔日初咨,心中昭然明察;今时后闲,情虑昧然暗晦。敢问前明后暗,意谓如何?”仲尼曰:“昔之昭然也,神者先受之;今之昧然也,且又为不神者求邪!无古无今,无始无终。未有子孙而有孙子可乎?”冉求未对。《注》:“虚心以待命,斯神受也。”《疏》:“先来未悟,锐彼精神,用心求受,故昭然明白也。后时领解,不复运用精神,直置任真,无所求请,故昧然暗塞也。求邪者,言不求也。”《注》:“思求更致不了。”参见郭庆藩撰《庄子集释·齐物论》中华书局1961年版,第762页。又王先谦《庄子集解》:“不神者,迹象也。滞于迹象,故复求解悟。”见《庄子集解·庄子集解内篇补正》中华书局,1987年版,第193页。
    ①《庄子·齐物论》:“大言炎炎,小言詹詹”,《疏》:詹詹,词费也。夫诠理大言,犹猛火炎燎原野,清荡无遗。儒墨小言,滞于竞辩,徒有词费,无益教方。《释文》:“詹詹,音占。李颐云:小辩之貌。”参见郭庆藩撰《庄子集释·齐物论》中华书局1961年版,第51一52页。
    ②《昭昧詹言·述旨》,第1页。
    ③方宗诚《大意尊闻附录》,《大意尊闻》,清同治五年(1866)刻本,《四库未收书辑刊》,第06辑第12册。
    ①郑福照《方仪卫先生年谱》,《仪卫轩文集》附录,同治七年(1868)刻本,复旦大学图书馆藏。
    ②苏惇元《仪卫方先生传》,《仪卫轩文集》,同治七年(1868)刻本,复旦大学图书馆藏。
    ③见《仪卫轩诗集》目录后方宗诚识语,同治七年(1868)刻本,复旦大学图书馆藏。
    ④清谢堃《春草堂诗话》卷七,清道光间刻本,复旦大学图书馆藏。
    ⑤清孙雄辑《道咸同光四朝诗史》乙集卷一,清宣统二年刻本,《续修四库全书》第1628册。
    ⑥民国徐世昌辑《晚晴簃诗汇》卷五十七,民国十八年退耕堂刻本,《续修四库全书》第1629-1633册。
    ⑦为便于叙述,此节对方东树诗歌大致分类,若有两可的情况,则依据其诗歌的具体内容归入某一类。
    ⑧《考槃集》,《仪卫轩诗集》卷三,同治七年(1868)刻本,复旦大学图书馆藏。
    ①《壬殇》,《仪卫轩遗诗》卷一,光绪十五年(1889)刻本,收入《方植之全集》,上海图书馆藏。
    ②《仪卫轩遗诗》卷一。
    ③《仪卫轩遗诗》卷一。
    ④《考槃集》,《仪卫轩诗集》卷三。
    ⑤《半字集》,《仪卫轩诗集》卷二,同治七年(1868)刻本,复旦大学图书馆藏。
    ⑥《半字集》,《仪卫轩诗集》卷二
    ⑦《半字集》,《仪卫轩诗集》卷二
    ⑧《考槃集》,《仪卫轩诗集》卷三。
    ⑨《考槃集》,《仪卫轩诗集》卷三。
    ⑩《考槃集》,《仪卫轩诗集》卷三。
    11《考槃集》,《仪卫轩诗集》卷三。
    12《考槃集》,《仪卫轩诗集》卷三。
    13《考槃集》,《仪卫轩诗集》卷三。
    14《考槃集》《仪卫轩诗集》卷五。
    15《王余集》卷一,光绪十五年(1889)刻本,收入《方植之全集》,上海图书馆藏。
    16《王余集》卷一
    17《王余集》卷一
    18《王余集》卷一。
    ①《半字集》,《仪卫轩诗集》卷一。
    ②《半字集》,《仪卫轩诗集》卷二。
    ③方东树《咏慎火树效范云》,《半字集》,《仪卫轩诗集》卷二。
    ④《庭前无宿根忽生蘐草三本开花甚茂感赋》,《考槃集》《仪卫轩诗集》卷五。
    ⑤《半字集》,《仪卫轩诗集》卷一。
    ①《半字集》,《仪卫轩诗集》卷二
    ②《半字集》《仪卫轩诗集》卷四。
    ③《半字集》《仪卫轩诗集》卷二
    ④《仪卫轩遗诗》卷一。
    ⑤《半字集》,《仪卫轩诗集》卷四。
    ⑥《仪卫轩遗诗》卷一。
    ⑦《仪卫轩遗诗》卷一
    ⑧《半字集》,《仪卫轩诗集》卷一
    ⑨《考槃集》,《仪卫轩诗集》卷四。
    ⑩《考槃集》,《仪卫轩诗集》卷四。
    ①《半字集》,《仪卫轩诗集》卷一
    ②《仪卫轩遗诗》卷一。
    ③梅曾亮《双砚斋诗钞序》,见邓廷桢《双砚斋诗钞》,清末刻本,《续修四库全书》,第1499册。
    ①《半字集》,《仪卫轩诗集》卷二。
    ②《考槃集》,《仪卫轩诗集》卷三。
    ③《半字集》,《仪卫轩诗集》卷一。
    ④《王余集》卷一。
    ⑤《考槃集》,《仪卫轩诗集》卷三。
    ⑥《王余集》卷一。
    ⑦《考槃集》,《仪卫轩诗集》卷五。
    ⑧《考槃集》,《仪卫轩诗集》卷五。
    ⑨《考槃集》,《仪卫轩诗集》卷五。
    ⑩《考槃集》,《仪卫轩诗集》卷五。
    11《仪卫轩遗诗》卷一
    12《考槃集》,《仪卫轩诗集》卷五。
    ①《仪卫轩遗诗》卷一。
    ②《仪卫轩遗诗》卷一。
    ③《考槃集》,《仪卫轩诗集》卷三。
    ④《考槃集》,《仪卫轩诗集》卷五。
    ⑤《考槃集》,《仪卫轩诗集》卷五。
    ⑥《仪卫轩遗诗》卷一。
    ⑦《仪卫轩遗诗》卷二。
    ①《考槃集古体题辞》,见《仪卫轩诗集》卷首,同治七年(1868)刻本,复旦大学图书馆藏。
    ②《考槃集》,《仪卫轩诗集》卷三。
    ③《考槃集》,《仪卫轩诗集》卷三。
    ④《考槃集》,《仪卫轩诗集》卷三。今所据《仪卫轩诗集》,为同治七年(1868)刻本,复旦大学图书馆藏本,此刻本《遣兴五首》原文为《遗兴五首》,《遣兴六首》为《遗兴六首》,疑“遗”当作“遣”。
    ⑤《考槃集》,《仪卫轩诗集》卷三。
    ⑥《半字集题辞》,《半字集》,光绪十五年(1889)刻本,收入《方植之全集》本,上海图书馆藏。
    ⑦《考槃集》,《仪卫轩诗集》卷三。
    ①《半字集》,《仪卫轩诗集》卷二。
    ②《考槃集》,《仪卫轩诗集》卷三。
    ③《考槃集》,《仪卫轩诗集》卷五。
    ④《考槃集》,《仪卫轩诗集》卷五。
    ⑤《考槃集》,《仪卫轩诗集》卷三。
    ⑥《仪卫轩遗诗》卷一。
    ①《仪卫轩遗诗》卷一
    ②《考槃集》,《仪卫轩诗集》卷五。
    ③《考槃集》,《仪卫轩诗集》卷五。
    ④《考槃集》,《仪卫轩诗集》卷五。
    ⑤《半字集》,《仪卫轩诗集》卷一
    ⑥《半字集》,《仪卫轩诗集》卷一
    ①《半字集》,《仪卫轩诗集》卷二
    ②《半字集》,《仪卫轩诗集》卷二。
    ③《半字集》,《仪卫轩诗集》卷二。
    ④《半字集》,《仪卫轩诗集》卷二。
    ⑤《半字集》,《仪卫轩诗集》卷二。
    ⑥《半字集》,《仪卫轩诗集》卷二。
    ⑦《半字集》,《仪卫轩诗集》卷二。
    ⑧《王余集》卷一。
    ①《半字集》,《仪卫轩诗集》卷二。
    ②《半字集》,《仪卫轩诗集》卷二。
    ③《半字集》,《仪卫轩诗集》卷二。
    ④《半字集》,《仪卫轩诗集》卷二。
    ①《考槃集》,《仪卫轩诗集》卷三。
    ②《仪卫轩遗诗》卷一
    ③《仪卫轩遗诗》卷一
    ④《考槃集》,《仪卫轩诗集》卷三。
    ⑤《半字集》,《仪卫轩诗集》卷二。
    ⑥《半字集》,《仪卫轩诗集》卷二。
    ⑦《考槃集》,《仪卫轩诗集》卷三。
    ①《考槃集》,《仪卫轩诗集》卷四。
    ②《考槃集》,《仪卫轩诗集》卷五。
    ③《仪卫轩遗诗》卷二。
    ④《仪卫轩遗诗》卷二。
    ⑤《考槃集》,《仪卫轩诗集》卷四。
    ⑥《半字集》,《仪卫轩诗集》卷二。
    ⑦《半字集》,《仪卫轩诗集》卷二。
    ①《半字集题辞》,《半字集》,光绪十五年(1889)刻本,收入《方植之全集》本,上海图书馆藏。
    ②《考槃集》,《仪卫轩诗集》卷四。
    ③《仪卫轩遗诗》卷二。
    ④《半字集》,《仪卫轩诗集》卷二。
    ⑤《仪卫轩遗诗》卷二。
    ⑥《仪卫轩遗诗》卷二。
    ⑦《考槃集》,《仪卫轩诗集》卷五。
    ⑧《仪卫轩遗诗》卷二。
    ⑨《半字集》,《仪卫轩诗集》卷一
    ⑩《半字集》,《仪卫轩诗集》卷二
    11《半字集》,《仪卫轩诗集》卷二
    12《仪卫轩遗诗》卷二。
    13《半字集》,《仪卫轩诗集》卷二
    14《仪卫轩遗诗》卷二。
    15《仪卫轩遗诗》卷二。
    16《仪卫轩遗诗》卷二。
    ①《考槃集》,《仪卫轩诗集》卷三。
    ②《考槃集》,《仪卫轩诗集》卷五。
    ③《仪卫轩遗诗》卷一
    ④《考槃集》,《仪卫轩诗集》卷五。
    ⑤《考槃集》,《仪卫轩诗集》卷五。
    ⑥《考槃集》,《仪卫轩诗集》卷五。
    ①《考槃集》,《仪卫轩诗集》卷五。
    ②《王余集》卷一。
    ③《王余集》卷一。
    ④《半字集》,《仪卫轩诗集》卷二。
    ⑤《王余集》卷一。
    ⑥《考槃集》,《仪卫轩诗集》卷三。
    ⑦《仪卫轩遗诗》卷一
    ⑧《半字集》,《仪卫轩诗集》卷一
    ⑨《半字集》,《仪卫轩诗集》卷一
    ⑩《仪卫轩遗诗》卷一,或《考槃集》,《仪卫轩诗集》卷五。
    ①《仪卫轩遗诗》卷二
    ②《仪卫轩遗诗》卷一
    ③《仪卫轩遗诗》卷二
    ④《半字集题辞》,《半字集》,光绪十五年(1889)刻本,收入《方植之全集》本,上海图书馆藏。
    ⑤《半字集》,《仪卫轩诗集》卷一。
    ①《仪卫轩遗诗》卷二
    ②《仪卫轩遗诗》卷二。
    ③《仪卫轩遗诗》卷一
    ④《王余集》卷一。
    ⑤《半字集》,《仪卫轩诗集》卷一。
    ⑥《考槃集》,《仪卫轩诗集》卷三。
    ⑦《考槃集》,《仪卫轩诗集》卷三。
    ⑧《半字集题辞》,《半字集》,光绪十五年(1889)刻本,收入《方植之全集》本,上海图书馆藏。
    ①虞集《题渔村图》,《古诗笺》,(清)王士禛选,闻人谈笺,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第1166页。
    ②《昭昧詹言》卷十二,第四〇七则,第341页。
    ③《昭昧詹言》卷十一,第四则,第233页。
    ④《昭昧詹言》卷十一,第九则,第234页。
    ①《昭昧詹言》卷十一,第一则,第232页。
    ②《考槃集》,《仪卫轩诗集》卷三。
    ③《王余集》卷一
    ④《半字集》,《仪卫轩诗集》卷一
    ①《半字集题辞》,《半字集》,光绪十五年(1889)刻本,收入《方植之全集》本,上海图书馆藏。
    ②《半字集题辞》,《半字集》,光绪十五年(1889)刻本,收入《方植之全集》本,上海图书馆藏。
    ③《半字集》,《仪卫轩诗集》卷一。
    ④《半字集题辞》,《半字集》,光绪十五年(1889)刻本,收入《方植之全集》本,上海图书馆藏。
    ①《半字集题辞》,《半字集》,《仪卫轩诗集》,同治七年(1868)刻本,复旦大学图书馆藏。
    ②《半字集题辞》,《半字集》,《仪卫轩诗集》,同治七年(1868)刻本,复旦大学图书馆藏。
    ③《半字集题辞》,《半字集》,《仪卫轩诗集》,同治七年(1868)刻本,复旦大学图书馆藏。
    ④《半字集题辞》,《半字集》,光绪十五年(1889)刻本,收入《方植之全集》本,上海图书馆藏。
    ⑤《半字集题辞》,《半字集》,光绪十五年(1889)刻本,收入《方植之全集》本,上海图书馆藏。
    ⑥《考槃集古体题辞》,《考槃集》,《仪卫轩诗集》,同治七年(1868)刻本,复旦大学图书馆藏。
    ⑦钱基博《中国文学史》(下册),东方出版中心2008年版,第829页。
    ①方东树《书惜抱先生墓志后》,《考槃集文绿》卷五,光绪二十年(1894)刻本,《续修四库全书》1497册。
    ①《考槃集文录》卷三。
    ②《题赵子鹤大令诗卷》,《仪卫轩遗诗》卷二,光绪十五年(1889)刻本,收入《方植之全集》,上海图书馆藏。
    ③《梦异之》,《考槃集》,《仪卫轩诗集》卷三,同治七年(1868)刻本,复旦大学图书馆藏。
    ①方宗诚《大意尊闻附录》,《大意尊闻》,清同治五年(1866)刻本,《四库未收书辑刊》,第06辑第12册。
    ①郭绍虞《中国文学批评史》下卷,百花文艺出版社,第552页。
    ①《题姚丈问漪诗集》,《仪卫轩遗诗》卷二,光绪十五年(1889)刻本,收入《方植之全集》,上海图书馆藏。
    ②郭绍虞《中国文学批评史》下卷,百花文艺出版社,第554页。
    ③《昭昧詹言》,方东树著,汪绍楹校点,人民文学出版社,1961年版,第539页。
    ④《昭昧詹言》卷一,第三、四、八则,见第2、3页。
    ⑤《昭昧詹言》卷一,第二九则,第11页。又见卷一,第一五〇则,第48页。
    ⑥《昭昧詹言》卷一,第一五二则,第49页。
    ⑦《昭昧詹言》卷一,第六一则,第22页。
    ①姚鼐《与王铁夫书》,见《惜抱轩诗文集》(清)姚鼐著,刘季高校点,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第290页。
    ①汪绍楹校点《昭昧詹言》,人民文学出版社,1961年版。本论文除特别指明外,凡引用《昭昧詹言》内容皆出自此版本。
    ②卷七后附有张九龄、李白、柳宗元,此处统计比重除去这几位唐代诗人。
    ①《义门读书记》,(清)何焯著,崔高维点校,中华书局,1987年版,第900页。
    ②《古诗源》,(清)沈德潜选,中华书局,2006年版,第118页。
    ①[宋]叶少蕴《石林诗话》卷下,《历代诗话》本,(清)何文焕辑,中华书局,2004年版,第433页。
    ①杨明《当“兴象”评论形象描绘时如何正确理解》,《欣然斋笔记》,中国出版集团上海出版中心,2010年版,第298页。
    ①杜甫《古柏行》第三四句笺注下云:“‘云来’、‘月出’二句旧在‘爱惜’之下,今依须溪改正。”见《古诗笺》,[清]王士禛选,闻人倓笺,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第717页。
    ①《半字集》,《仪卫轩诗集》卷一
    ①姚范《援鹁堂笔记》卷四十,清道光十五年(1835)刻本,复旦大学图书馆藏。
    ②姚鼐《古文辞类纂序目》,《古文辞类纂》,姚鼐纂集,胡士明、李祚唐标校,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
    ①黄庭坚《题落星寺》,《今体诗钞》[清]姚鼐编选,曹光甫标点,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第338页。
    ②在方东树的《昭昧詹言》中,黄庭坚的《题落星寺》被评析过两次,第一次在论七言古诗的卷十二;第二次在论七言律诗的卷二十,《题落星寺》是黄庭坚的七言律诗。
    ①《黄庭坚诗选注》,陈永正选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第25页。
    ②黄庭坚《题落星寺》,《古诗笺》,[清]王士禛选,闻人倓笺,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第992页。
    ③《题落星寺岚漪轩》,《宋诗选注》,钱锺书选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97页。
    ①袁枚《随园诗话》,顾学颉校点,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版。
    ①吕美生《方东树<昭昧詹言>的价值取向》,《学术月刊》2000年第10期,第88至93页。
    ②方东树《先集后述》,《考槃集文录》卷十一
    ①《明史·文苑传序》,张廷玉等撰,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7307页。
    ①方东树《答叶溥求论古文书》,《考槃集文录》卷六。
    ①方东树《徐荔庵诗集序》,《考槃集文录》卷三,光绪二十年(1894)刻本,《续修四库全书》1497册。
    ②吴宏一《方东树<昭昧詹言>析论》,《清代文学批评论集》,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98年版,第313页。
    ③参见吴宏一《方东树<昭昧詹言>析论》,《清代文学批评论集》,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98年版,第314-315页。
    ①沈德潜《说诗晬语》,霍松林校注,见《原诗一瓢诗话说诗晬语》,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版,第238-240页。
    ①袁枚《随园诗话》,顾学颉校点,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版,凡引此书者均注明卷数,不再另出注。
    ①张少康《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下),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345页。
    ①方东树《昭昧詹言》卷二,清光绪十七年(1891)刻本,《续修四库全书》第1705册。
    ①姚莹《桐旧集序》,清同治六年姚浚昌安福县署刻中复堂全集本,《续修四库全书》第1512—1513册。
    ②《半字集题辞》胡晓东题辞,《半字集》,光绪十五年(1889)刻本,《方植之全集》本,上海图书馆藏。
    ③姚鼐《抱犊山人李君墓志铭》,《文后集》卷九,《惜抱轩诗文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第376页。
    ④姚鼐《刘海峰先生传》,《文集后集》卷五,《惜抱轩诗文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第309页。
    ⑤方苞《乔紫渊诗序》云其“绝意不为诗”,见《方望溪集·集外文》卷四。实际上,方苞今存集中有诗十五首。
    ①方宗诚《桐城文录序》,《柏堂集次编》卷十三,光绪六年刻本,复旦大学图书馆藏。
    ②方东树《书惜抱先生墓志后》,《考槃集文录》卷五,光绪二十年(1894)刻本,《续修四库全书》1497册。
    ①《考槃集近体题辞》,《仪卫轩诗集》。
    ①萧华荣《中国古典诗学理论史》(修订版),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282页。
    ②《桐城文学渊源撰述考》,刘声木撰,徐天祥点校,黄山书社出版社,1989年版,第138页。
    ③《晚晴簃诗汇》卷七十七,徐世昌辑,民国十八年(1929)退耕堂刻本,《续修四库全书》第1629-1633 册。
    ①姚范《援鹑堂笔记》卷四十,清道光十五年(1835)刻本,复旦大学图书馆藏。
    ①钱钟书《谈艺录》,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145页。
    ②《五七言今体诗钞序目》,《今体诗钞》[清]姚鼐编选,曹光甫标点,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第4 页。
    ①《五七言今体诗钞序目》,《今体诗钞》[清]姚鼐编选,曹光甫标点,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第3页。
    ②《五七言今体诗钞序目》,《今体诗钞》[清]姚鼐编选,曹光甫标点,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第2页。
    ①《五七言今体诗钞序目》,《今体诗钞》[清]姚鼐编选,曹光甫标点,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第3页。
    ②《五七言今体诗钞序目》,《今体诗钞》r清]姚鼐编选,曹光甫标点,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第3页。
    ③方东树解释说:“中唐气格,雄直恣肆、变化动宕不及盛唐,而优柔往复,情韵如生,意绪明白,词旨朗隽,气概自清。至晚唐则有不明白之意,不成章之什,或重复纷沓,无虚实前后起结承转之法,或卑杂猥浅,或凑句拉杂,承接不通,求一清爽明白之作,不可得矣;然字句凝重,不滑不率。”(卷十八·一,419页)
    ④《五七言今体诗钞序目》,《今体诗钞》[清]姚鼐编选,曹光甫标点,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第4页。
    ①参见张健《清代诗学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645-648页。
    ②参见张健《清代诗学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648-650页。
    ①方东树《壬辰八月十五日归舟过韶州曲江江口堕水不死是夕对月遣闷杂书十四首》其十二,《考槃集》,《仪卫轩诗集》卷五。
    ①《昭昧詹言》卷二十一附论诸家诗话,是方东树辑录的诸家诗话,或只引原文,或引原文并“附按语以订正之”,方氏有发挥,有辩驳。笔者曾找出相关诗话的原文与方氏所录诗话进行比对,发现方氏所录诗话的一部分字句、意思等与原文有所不同,可知方氏在抄录的时候有所改动。通观《昭昧詹言》全书,此部分也贯穿了方东树一贯的诗论观点,故而,此部分大体也可以视作方东树的观点。关于这个问题可参看台湾学者吴宏一先生的《方东树<昭昧詹言>析论》之三方东树论诸家诗话的检讨。吴宏一《清代文学批评论集》,1998年版,联经出版事业公司,第305-324页。
    ①《续印昭昧詹言跋》,见民国七年(1918)亚东图书馆铅印本编者识语,复旦大学图书馆藏。
    ①方东树《先集后述》,《考槃集文录》卷十一,光绪二十年(1894)刻本,《续修四库全书》第1497册。
    ①方东树《跋一》,《昭昧詹言》,人民文学出版社,1961年版,第537页。
    ②方宗诚《校刊仪卫轩诗集后叙》,《柏堂集续编》卷二,光绪七年(1881)刊本,复旦大学图书馆藏。又可见《仪卫轩诗集》目录后附方宗诚识语,同治七年(1868)李鸿章刻本,复旦大学图书馆藏。
    ③方宗诚《校刊仪卫轩诗集后叙》,《柏堂集续编》卷二,光绪七年(1881)刊本,复旦大学图书馆藏。
    ④方宗诚《编辑仪卫轩遗书叙》,《柏堂集后编》卷三,光绪七年(1881)刊本,复旦大学图书馆藏。
    ⑤方东树《昭昧詹言》版本情况,见第一章第一节方东树著述概况。
    ①郑福照《方仪卫先生年谱》,清同治七年(1868)《仪卫轩文集》本,复旦大学图书馆藏。
    ②马其昶《戴蓉洲先生传》,《桐城耆旧传》卷一一,清宣统三年(1911)刻本,《续修四库全书》第547册。
    ③(清)叶名澧《戴存庄寄近刻诗有庚戌雪夜对酒见怀长篇赋答一律》,《敦夙好斋诗全集》初编卷十二薇省集四,清光绪十六年叶兆纲刻本,《续修四库全书》第1536册。
    ④(清)叶名澧《送戴存庄归桐城》,《敦夙好斋诗全集》初编卷十一薇省集三,清光绪十六年叶兆纲刻本。《续修四库全书》第1536册。
    ⑤《续印昭昧詹言跋》,《昭昧詹言》,民国七年(1918)上海亚东图书馆铅印本,复旦大学图书馆藏。
    ⑥吴汝纶《答方存之》,《吴汝纶全集》(三),(清)吴汝纶撰,黄山书社,2002年版,第20页。
    ①吴阎生《昭昧詹言·序》,民国七年(1918)武强贺氏刊本,复旦大学图书馆藏。
    ②方孝岳《中国文学批评》,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6年版,第212页。
    ①舒芜《我非方苞之后》,《寻根》,1992年第2期。
    ②刘声木《昭昧詹言》,《苌楚斋随笔续笔三笔四笔五笔》(上)书局,1998年版,第320-321页。
    ③汪绍楹《校点后记》,《昭昧詹言》,人民文学出版社,1961年版,第539-541页。
    ①吕美生《方东树(昭昧詹言)的价值取向》,《学术月刊》,2000年第10期。
    ②严云受《略论方东树的“诗道性情”说》,《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2004年第5期。
    ③王友胜《方东树论苏诗对桐城家法的承继与突破》,《衡阳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第4期。
    ④徐新民《方东树及其<昭昧詹言>》,《语文学刊》1995年第2期。
    ⑤刘文忠《试论方东树<昭昧詹言)的诗歌鉴赏》,《江淮论坛》,1983年第5期。
    ①敏泽《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1040-1041页。
    ②《中国文学理论史》(五),黄保真成复旺蔡钟翔著,北京出版社,1987年版,第84页。
    ③《中国诗论史》,霍松林主编,漆绪邦梅运生张连第撰著,黄山书社,2007年版,第1131页。
    ④吴宏一《方东树<昭昧詹言>析论》,《清代文学批评论集》,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98年版,第294页。
    ⑤《郑骞序》,吴宏一《清代诗学初探》,台湾学生书局,1986年,第3页。
    ①关爱和《古典主义的终结——桐城派与“五四”新文学》,上海文艺出版社,1998年版,第501页。
    ①胡适《五十年来中国之文学》,《胡适文存二集》,《胡适文集3》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520页。
    ②方东树《管异之墓志铭》,《考槃集文录》卷十,光绪二十年(1894)刻本,《续修四库全书》1497册。
    ③郭绍虞《中国文学批评史》下卷,百花文艺出版社,1999年版,第313页。
    ④许结《论方东树在桐城派文学理论建设中的作用》,《古代文学理论研究》第十三辑,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第330页。关于方东树对桐城古文等方面的总结、发展的贡献请参看此文。
    ①马其昶《幸余求定稿书后》,《抱润轩文集》,清宣统元年安徽官纸印刷局石印本,《续修四库全书》第1575册。
    ②吴汝纶《姚慕庭墓志铭》,《吴汝纶全集》(一),(清)吴汝纶撰,黄山书社,2002年版,第213页。
    ①郭绍虞《中国文学批评史》(下卷),百花文艺出版社,1999年版,第552页。
    ②见方东树《昭昧詹言》卷二十,第一三、一四、一六则,第447—-448页,人民文学出版社,1961年版。
    ①萧华荣《中国古典诗学理论史》(修订版),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277页。
    ②萧华荣《中国古典诗学理论史》(修订版),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281页。
    ③萧华荣《中国古典诗学理论史》(修订版),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282页。
    ①苏惇元《仪卫方先生传》,《仪卫轩文集》,同治七年(1868)刻本,复旦大学图书馆藏。
    ②蔡镇楚《中国诗话史》,湖南文艺出版社,2001年版,第357页。
    ③许结《论方东树在桐城派文学理论建设中的作用》,《古代文学理论研究》第13辑,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9月。
    ④张健《清代诗学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639页。
    [1]方东树.汉学商兑[M].清道光十一年刻本,复旦大学图书馆藏.
    [2]方东树.大意尊闻[M].清同治五年刻本,四库未收书辑刊,第06辑第12册.
    [3]方东树.书林扬觯[M].清同治十年望三益斋刻本,四库未收书辑刊,第09辑第15册.
    [4]方东树.考槃集文录[M].光绪二十年刻本,续修四库全书,第1497册.
    [5]方东树.仪卫轩文集[M].同治七年刻本,复旦大学图书馆藏.
    [6]方东树.仪卫轩诗集[M].复旦大学图书馆藏.
    [7]方东树.方植之全集[M].上海图书馆藏.
    [8]方东树.昭昧詹言[M].河北武强贺氏刊本,复旦大学图书馆藏.
    [9]方东树著,汪绍楹校点.昭昧詹言[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1.
    [1]江藩、方东树.汉学师承记:外二种[M].三联书店,1998.
    [2]方宗诚.柏堂师友言行记[M].民国十五年京华印书局铅印本,续修四库全书540册.
    [3]郑福照.清方仪卫先生东树年谱[M].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78.
    [4]郭庆藩.庄子集释[M].北京:中华书局,1961.
    [5]王先谦.庄子集解[M].北京:中华书局,1987.
    [6]姚范.援鹑堂笔记[M].清道光十五年刻本,续修四库全书,第1148—1149册.
    [7]姚莹.康輶纪行[M].清同治刻本,四库未收书辑刊,第05辑第14册.
    [8]杜甫著,仇兆鳌注.杜诗详注[M].北京:中华书局,1979.
    [9]黄庭坚著,任渊、史容、史季温注,黄宝华点校.山谷诗集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
    [10]姚鼐著,刘季高标校.惜抱轩诗文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
    [11]刘开.刘孟涂集[M].清道光六年姚氏檗山草堂刻本,续修四库全书,第1510册.
    [12]管同.因寄轩文集[M].道光十三年管氏刻本,续修四库全书第1504册.
    [13]陆继辂.崇百药斋三集[M].清道光八年安徽阜署刻本,续修四库全书,第1497册.
    [14]李兆洛.养一斋文集[M].道光二十三年活字印二十四年增修本,续修四库全书,第1495册.
    [15]张际亮.张亨甫全集[M].同治六年刊本,复旦大学图书馆藏.
    [16]姚莹.后湘诗集续集[M].同治六年姚溶昌安福县署刻中复堂全集本,续修四库全书,第1512册.
    [17]梅曾亮.柏枧山房全集[M].清咸丰六年杨以增杨绍毅等刻民国七年蒋国榜补修本,续修四库全书,第1513—1514册.
    [18]曾国藩著、王澧华校点.曾国藩诗文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
    [19]方宗诚.柏堂集[M].清光绪刊本,复旦大学图书馆藏.
    [20]吴汝纶.吴汝纶全集[M].合肥:黄山书社,2002.
    [21]王士禛选,闻人倓笺.古诗笺[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
    [22]沈德潜选.古诗源[M].北京:中华书局,2006.
    [23]姚鼐编选,曹光甫标点.今体诗钞[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24]锺嵘著,曹旭笺注.诗品笺注[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9.
    [25]严羽著.郭绍虞校释.沧浪诗话校释[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
    [26]王士禛撰,(清)张宗柟篆集,戴鸿森校点.带经堂诗话[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8.
    [27]袁枚著,顾学颉校点.随园诗话[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0.
    [28]王夫之等.清诗话[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
    [29]何文焕.历代诗话[M].北京:中华书局,1981.
    [1]安徽人民出版社编.桐城派研究论文集[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63.
    [2]安徽省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等编.桐城派研究论文选[M].合肥:黄山书社,1986.
    [3][美]艾尔曼.从理学到朴学——中华帝国晚期思想与社会变化面面观[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5.
    [4]蔡镇楚.中国诗话史[M].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1988.
    [5]蔡钟翔、黄保真、成复旺.中国文学理论史[M].北京:北京出版社,1987.
    [6]曹道衡、沈玉成编著.南北朝文学史[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1.
    [7]曹旭.诗品研究[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
    [8]陈良运.中国诗学体系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
    [9]陈良运.中国诗学批评史[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
    [10]陈衍.石遗室诗话[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
    [11]方孝岳.中国文学批评[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6.
    [12]关爱和.古典主义的终结——桐城派与“五四”新文学[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8.
    [13]葛兆光.中国思想史[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
    [14]葛晓音.八代诗史[M].北京:中华书局,2007.
    [15]顾易生、蒋凡、刘明今.宋金元文学批评史[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
    [16]郭延礼.中国近代文学发展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17]郭绍虞编,富寿荪校点.清诗话续编[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
    [18]郭绍虞.中国文学批评史[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1.
    [19]黄霖.近代文学批评史[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
    [20]霍松林主编,漆绪邦、梅运生、张连第撰著.中国诗论史[M].合肥:黄山书社,2007.
    [21]侯外庐.中国思想通史[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
    [22]胡晓明.中国诗学之精神[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
    [23]胡晓明.万川之月——中国山水诗的心灵境界[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24]李灵年、杨忠主编.清人别集总目[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0.
    [25]李春青.宋学与宋代文学观念[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6][日]吉川幸次郎著,章培恒等译.中国诗史[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
    [27]蒋寅.清诗话考[M].北京:中华书局,2005.
    [28]蒋寅.古典诗学的现代阐释[M].北京;中华书局,2003.
    [29]梁启超.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M].北京:东方出版社,2004.
    [30]刘声木.苌楚斋随笔续笔三笔四笔五笔[M].北京:中华书局,1998.
    [31]刘声木.桐城文学撰述渊源考.[M].合肥:黄山书社,1989.
    [32]刘世南.清诗流派史[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
    [33]刘再华.近代经学与文学[M].北京:东方出版社,2004.
    [34]罗宗强.隋唐五代文学思想史[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35]马其昶.桐城耆旧传[M].合肥:黄山书社,1990.
    [36]敏泽.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
    [37]皮锡瑞著,周予同注释.经学历史[M].北京:中华书局,1959.
    [38]钱基博.现代中国文学史[M].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2008.
    [39]钱穆.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
    [40]钱钟书.谈艺录[M].北京:中华书局,1984.
    [41]齐治平.唐宋诗之争概述[M].长沙:岳麓书社,1984.
    [42]乔象锺等编著.唐代文学史[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5.
    [43][日]清木正儿著,杨铁婴译,清代文学评论史[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
    [44]史革新.晚清理学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
    [45]孙望、常国武主编.宋代文学史[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6.
    [46]邬国平、王镇远.清代文学批评史[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
    [47]吴宏一.清代诗学初探[M].台湾:学生书局,1986.
    [48]吴宏一.清代文学批评论集[M].台湾: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98.
    [49]王小舒.神韵诗学[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
    [50]汪涌豪.中国文学批评范畴及体系[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
    [51]汪涌豪、骆玉明主编.中国诗学(第三卷)[M].北京:东方出版社,1999.
    [52]王运熙.望海楼笔记[M].上海:东方出版中心,1999.
    [53]王运熙.中古文论要义十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
    [54]王钟翰点校.清史列传[M].北京:中华书局,1987.
    [55]王镇远.桐城派[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
    [56]萧华荣.中国古典诗学理论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57]严迪昌.清诗史[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2.
    [58]杨明.汉唐文学辨思录[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
    [59]杨明.文心雕龙精读[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
    [60]杨明.欣然斋笔记[M].上海:中国出版集团上海出版中心,2010.
    [61]袁行云.清人诗集叙录[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4.
    [62]赵尔巽等.清史稿[M].北京:中华书局,1977.
    [63]赵建章.桐城派文学思想研究[M].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3.
    [64]张伯伟.中国诗学研究[M].沈阳:辽海出版社,2000.
    [65]张健.清代诗学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66]章培恒、骆玉明主编.中国文学史新著[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
    [67]张少康.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68]张舜徽.清人文集别录[M].北京:中华书局,1963.
    [69]张寅彭.新订清人诗学书目[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
    [70]周裕锴.宋代诗学通论.[M].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
    [71]周中明.桐城派研究[M].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1999.
    [72]朱维铮.中国经学史十讲[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
    [1]陈晓红.方东树著述考略[J].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10,(3)
    [2]方任安.以文论诗一桐城诗派的诗学观[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1997,(1)
    [3]高政锐.方东树《昭昧詹言》论《古诗十九首》简评[J].大庆师范学院学报,2007,(12)
    [4]龚敏.论方东树的学术渊源[J].江淮论坛,2007,(5)
    [5]龚敏.论方东树的诗学渊源[J].中国韵文学刊,2006,(3)
    [6]黄爱平.《汉学师承记》与《汉学商兑》兼论清中叶的汉宋之争[J].中国文化研究,1996,(14)
    [7]黄霖.论姚门四杰[J].江淮论坛,1985,(2)
    [8]姜广辉.乾嘉汉学再评价——兼评方东树对汉学的回应[J]哲学研究,1994,(12)
    [9]李帆.论清代嘉道之际的汉宋之争与汉宋兼采[J].求是学刊,2006,(9).
    [10]李涛、卢佑诚.建构古典诗学批评的新范式——方东树“以文论诗”新论[J].皖西学院学报,2007,(6)
    [11]李赞.方东树与十九世纪的汉学批评[J].史学集刊,2002,(3)
    [12]刘文忠.试论方东树《昭昧詹言》的诗歌鉴赏[J].江淮论坛,1983,(5).
    [13]吕美生.方东树《昭昧詹言》的价值取向[J].学术月刊,2000,(10).
    [14]吕美生.论方东树《昭昧詹言》——兼评“桐城诗派”的百年走势与价值取向[A].“新中国文学理论五十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
    [15]倪奇、刘飞.以“气”论诗与方东树的诗学思想[A].第三届全国桐城派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
    [16]吴强、邱瑰华.方东树以“气”论诗[A].第三届全国桐城派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
    [17]潘殊闲.方东树的“魂魄”论诗与中国诗学的“象喻”传统[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05,(3)
    [18]邱美琼.清代“桐城派”对黄庭坚诗歌的接受——以方东树《昭昧詹言》为中心[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2006,(6)
    [19]屈宁.方东树礼学思想评议[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2007,(2)
    [20]冉欲达.读书偶得[J].鸭绿江,1978,(7)
    [21]尚小明.门户之争,还是汉宋兼采?——析方东树<汉学商兑>之立意[J].云南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报,2001,(1)
    [22]邵伟.方东树论学诗[J].安徽文学[J].2009,(6)
    [23]田义勇.“棱汁”:方东树诗法论的重要范畴[J].保定学院学报,2009,(3)
    [24]王友胜.方东树论苏诗对桐城家法的承继与突破[J].衡阳师范学院学报,2004,(2)
    [25]王友胜.方东树《昭昧詹言》论黄庭坚诗述略[J].中南大学学报,2007,(10)
    [26]王友胜、李德辉.简述方东树对李白诗歌的论评[A].中国李白研究(2001-2002年集)——纪念李白诞生1300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
    [27]王镇远.桐城派诗论初探[J].江淮论坛,1983年第1期.
    [28]许结.方东树《汉学商兑》的通经致用思想[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1986,(2)
    [29]许结.论方东树在桐城派文学理论建设中的作用[C].古代文学理论研究,第13辑.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
    [30]许结.诗法鉴衡钩玄昭昧——方东树诗论述评[J].江淮论坛,1984,(1)
    [31]徐希平.方东树《昭昧詹言》论杜甫述略[J].杜甫研究学刊,2005,(4)
    [32]徐新民.方东树及其《昭昧詹言》[J].语文学刊,1995,(2)
    [33]徐文博.方东树古文理论刍议[A].第一届全国桐城派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
    [34]肖占鹏.方东树意境理论初探[A].意境纵横谈[C].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86.
    [35]杨明.“兴象”释义[J].中山大学学报,2009,(2)
    [36]严云受.略论方东树的“诗道性情”说[J].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2004,(3)
    [37]曾光光.桐城派与嘉道时期的经世致用思潮[J].江淮论坛,2003,(5).
    [38]张秋红.传承与开拓——简论方东树的诗学理论[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 报,2005,(4)
    [39]张淑红.《汉学商兑》与清中叶的汉、宋之争[J].南开学报,2004,(1).
    [40]钟耀.论方东树《昭昧詹言》的诗学思想[J].西南科技大学学报,2007,(8)
    [1]康维训.方东树诗论研究[D].台湾国立高雄师范大学,1988.
    [2]郭正宜.方东树诗学源流及其美感取向之研究[D].台湾国立成功大学,1993.
    [3]谢锡伟.方东树诗论研究[D].香港浸会学院,1994.
    [4]蔡美惠.方东树文章学研究[D].台湾师范大学,2002.
    [5]杨淑华.方东树《昭昧詹言》及其诗学定位[D].台湾国立成功大学,2004.
    [6]龚敏.方东树学术与文学研究[D].南京大学,2005年.
    [7]李佩玲.“唯务折衷”之诗学特质——方东树《昭昧詹言》诗学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06.
    [8]袁刚.试论晚清汉学与宋学的关系[D].西北大学,2006.
    [9]周怀文.姚范及其《援鹑堂笔记》研究[D].安徽师范大学,2006.
    [10]许晓瑛.方东树理学思想研究[D].复旦大学,2008.
    [11]田亚.方东树诗学的宋诗本位与桐城义法[D].贵州师范大学,2009.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