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西北民族叙事诗的结构模式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西北民族叙事诗是产生并流传在西北各少数民族地区的以说唱为主要形式,以叙述故事、刻画人物为主要内容的一种文学形式,包括产生和流传在西北地区的史诗,它是我国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运用比较的方法,从叙事学的角度,对西北各民族典型的叙事诗进行全面的解构和分析。本文主体部分,着重探讨西北民族叙事诗的人物形象结构,以三大英雄史诗《江格尔》、《格萨尔》、《玛纳斯》为重点研究对象,从人物形象的类型入手,在同质烘托和异质反衬的对比中探求人物形象的结构模式。接着通过对西北民族叙事诗的时间顺序和空间顺序的分析,展示其独特的情节结构模式。然后运用口头程式理论从西北民族叙事诗的主题、句式以及数字程式和重复这几个方面论述,从而探讨西北民族叙事诗所特有的程式结构。最后通过对各民族叙事诗的共性和个性的分析,比较不同民族叙事诗在多民族文化互融中所起的作用,得出各民族地理条件和生态环境对叙事诗的影响,以及叙事诗如何维系和强化了民族感情和民族认同,由此,对西北民族叙事诗独特的文化内涵做多向度的阐释。总之,西北民族叙事诗是口头性、集体性和变异性等特征非常明显的文学样式,在结构上还呈现出内容结构的模式化、情节的类型化、人物形象的多元化、结构模式的程式化等特征,本文从西北少数民族叙事诗结构模式的总体特征作系统的梳理与分析的基础之上,进一步总结出西北民族叙事诗的结构规律和内部传承规律。
The Northwest national epic are originated and diffused in the northwest of the ethnic minority areas as the main form of narrative stories forms, it is a main contents of a form literature, including the diffusion of the epic in the northwest region, which is one of China's important part national culture. The paper using comparison methods and the narrative point of view, typically explored a comprehensive deconstruction and analysis the north-west of the national epic. The paper which focused on the north-west of the characters epic structure to the three major heroic epic "Jianger.", "Gesar" and "Manas" is the focus of the study,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figure pattern, aimed the same contrast and contrast the quality of the comparison of heterogeneity to explore the structure of model characters. The second step northwest demonstrated its unique plot structure and the use of program theory of oral narrative poetry through the nation's epic chronological and spatial sequence analysis, used the formula theory to taking on theme, the sentence formula and the number formula to explore the Northwest Nationalities epic structure . Through the national epic of the common and individual characters, the last step compared the different narrative poems, the national epic of different cultures interactions, which produced in the role of various ethnic groups and the geographical conditions that impact on the narrative poem, as well as how to maintain the narrative poem and strengthen the national sentiments and national identity. Thus, the paper concluded the national epic of the Northwest's unique cultural connotation. In short, the north-west national expressed the oral epic, the collective characteristics and variability of the literary style, its also showed up at the structure of the content and the model, the pattern of circumstances, the diversity of characters and the structure of the stylized pattern characteristics, this paper takes on the north-west minority narrative poem of the formula structural model ,especially summed up the North West national epic structure rules and the internal inheritance rules.
引文
①陶立嶓:《民族民间文学理论基础》,北京: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90年,第330页。
    ②潜明兹:《史诗探幽》,北京: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6年,第1页。
    ③杨亮才、陶立嶓、邓敏文:《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231页。
    ④刘守华、陈建宪:《民间文学教程》,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169页。
    ⑤乌丙安:《民间文学概论》,沈阳:春风文艺出版社,1980年,第161页。
    ⑥刘守华、陈建宪:《民间文学教程》,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185页。
    ①嘉措顿珠:《格萨尔王传·门岭大战》,拉萨:西藏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238页。
    ①王沂暖:《格萨尔王传·降服妖魔之部》,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1981年,第112页。
    
    ①王沂暖、余希:《格萨尔王传·岭国大战》(上),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79页。
    ②王沂暖、华甲译:《格萨尔王传》贵德分章本,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1981年,第182页。
    
    ①王沂暖、华甲译:《格萨尔王传》贵德分章本,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1981年,第211页。
    ①嘉措顿珠:《格萨尔王传·门岭大战》,拉萨:西藏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189页。
    ①色道尔吉:《江格尔》,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年,第2—3页。
    ①色道尔吉:《江格尔》,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年,第29页。
    ②色道尔吉:《江格尔》,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年,第116页。
    
    ①色道尔吉:《江格尔》,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年,第63页。
    ②色道尔吉:《江格尔》,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年,第69页。
    ①色道尔吉:《江格尔》,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年,第72页。
    ①色道尔吉:《江格尔》,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年,第474页。
    ②色道尔吉:《江格尔》,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年,第235页。
    ①刘发俊:《玛纳斯》第一部(上),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142页。
    ①刘发俊:《玛纳斯》,第一部(上),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109页。
    
    ①刘发俊:《玛纳斯》,第一部(上),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126页。
    ②刘发俊:《玛纳斯》,第一部(上),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148页。
    ①刘发俊:《玛纳斯》,第一部(上),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209页。
    ①青海民族学院中文专科编:《青海民族民间文学资料·土族文学文集二》,西宁: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青海分会印,,1979年,第13页。
    ②青海民族学院中文专科编:《青海民族民间文学资料·土族文学文集二》,西宁: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青海分会印,1979年,第20页。
    ③常世杰:《哈萨克民间叙事长诗选》,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83年,第7页。
    ①常世杰:《哈萨克民间叙事长诗选》,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83年,第4—5页。
    ①山林、常世杰:《萨里哈与萨曼》,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80年,第2页。
    ①伍蠡甫:《西方文论选》(上),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79年,第59页。
    ②转引吴效刚:《小说艺术论》,兰州:敦煌文艺出版社,2001年,第63页。
    ③转引自王靖宇:《中国传统小说中的循环人生观及其意义》,孙乃修译,《<左转>与传统小说论集》,北京:北大出版社,1989年版,第86页。
    ④张寅德选编:《叙述学研究》,北京:中国科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62页。
    ①青海民族学院中文专科编:《青海民族民间文学资料·土族文学文集二》,西宁: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青海分会印,1979年,第28页。
    ①色道尔吉:《江格尔》,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年,第450页。
    ①色道尔吉:《江格尔》,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年,第456页。
    ②[法]兹韦坦?托多罗夫:《叙事作为话语》,《美学文艺学方法论》(下),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第567页。
    ③色道尔吉:《江格尔》,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年,第55页。
    ①刘发俊、岩石:《艾里甫与赛乃木》,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80年第39页。
    ②山林、常世杰:《萨里哈与萨曼》,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80年,第2—3页。
    ③李树江:《回族民间叙事诗集》,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1988年,第315页。
    ①安建均编选:《裕固族民间文学作品选》,北京:民族出版社,1984年,第127-128页。
    ①青海民族学院中文专科编:《青海民族民间文学资料·土族文学文集二》,西宁: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青海分会印,1979年,第142页。
    ②山林、常世杰:《萨里哈与萨曼》,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80年,第2页。
    ①青海民族学院中文专科编:《青海民族民间文学资料·土族文学文集二》,西宁: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青海分会印,1979年,第152页.
    ①山林、常世杰:《萨里哈与萨曼》,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80年,第25页。.
    ①刘发俊:《艾里甫和赛乃木》,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80年,第3-4页。
    
    ①山林、常世杰:《萨里哈与萨曼》,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80年,第1页。
    ②刘发俊:《艾里甫和赛乃木》,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80年,第39页.。
    ③吴效刚:《小说艺术论》,兰州:敦煌文艺出版社,2001年,第185页。
    ①刘发俊:《玛纳斯》,第一部(上),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2页。
    ②山林、常世杰:《萨里哈与萨曼》,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80年,第29--30页。
    ①刘发俊:《玛纳斯》,第一部(上),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 1991年,第29页。
    ①约翰·迈尔斯·弗里著:朝戈金译:《口头诗学:帕里——洛德理论》,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第15页。
    ②约翰·迈尔斯·弗里著:朝戈金译:《口头诗学:帕里——洛德理论》,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第5页。
    ③尹虎彬:《古代经典与口头传统》,北京:中国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第101页。
    ④阿尔伯特·贝茨·洛德著:《故事的歌手》,尹虎彬译,北京:中华书局,第140页。
    ①黑格尔:《美学》,第三卷下册,北京: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第135页。
    ①朝戈金:《口传史诗诗学:冉皮勒<江格尔>程式语法研究》,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135页。
    ②王沂暖、华甲译:《格萨尔王传》贵德分章本,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1981年,第87页。
    ①色道尔吉:《江格尔》,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年,第63页。
    ②色道尔吉:《江格尔》,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年,第72页。
    ①王沂暖、华甲译:《格萨尔王传》贵德分章本,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1981年,第87页。
    ②青海民族学院中文专科编:《青海民族民间文学资料·土族文学文集二》,西宁: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青海分会印,1979年,第16页。
    ①泰勒:《原始文化》,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8年,第1页。
    
    ①王沂暖、华甲译:《格萨尔王传》贵德分章本,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1981年,第42页。
    ②色道尔吉:《江格尔》,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年,第218页。
    ③色道尔吉:《江格尔》,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年,第288页。
    ①色道尔吉:《江格尔》,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年,第327页。
    ①常世杰:《哈萨克民间叙事长诗选》,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83年,第121页。
    ②色道尔吉:《江格尔》,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年,第193页。
    ①伍蠡甫:《西方文论选》(上),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79年,第320页。
    [1]华莱士·马丁:《当代叙事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年。
    [2]罗钢:《叙事学导论》,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4年。
    [3]罗兰·巴特:《符号学美学》,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年。
    [4]热·热奈特:《叙事话语新叙事话语》,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
    [5]杨义:《中国叙事学》,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年。
    [6]董小英:《叙述学》,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
    [7]张寅德:《叙述学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年。
    [8]胡亚敏:《叙事学》,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
    [9]李文衡:《文学结构论》,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1997年。
    [10]刘孝存、曹国瑞:《小说结构学》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89年。
    [11]米兰·昆德拉:《小说的艺术》,上海:三联书店,1992年。
    [12]段宝林:《中国民间文学概要》,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
    [13]叶春生、施爱东:《民间文学概论》,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2年。
    [14]钟进文:《中国裕固族研究集成》,北京:民族出版社,2002年。
    [15]刘守华:《民间文学教程》,武汉:华中师大出版社,2006年。
    [16]钟敬文:《民间文学概论》,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2年。
    [17]乌丙安.《民间文学概论》,沈阳:春风文艺出版社,1980年。
    [18]朱宜初、李子贤:《少数民族民间文学概论》,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83年。
    [19]刘守华、黄永林:《民间叙事文学研究》,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
    [20]钟敬文:《钟敬文民间文学论集》(上、下) ,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5年。
    [21]潜明兹:《史诗探幽》,北京: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6年。
    [22] (美)约翰·迈尔斯·弗里著:《口头诗学:帕里——洛德理论》,朝戈金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
    [23]尹虎彬:《古代经典与口头传统》,北京:中国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
    [24](美)阿尔伯特·贝茨·洛德著:《故事的歌手》,尹虎彬译,北京:中华书局。
    [25]陈来生:《史诗.叙事诗与民族精神》,上海: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
    [26]马少青:《保安族研究文集》,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2006年。
    [27]马自祥:《东乡族民间文学》,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1994年。
    [28]郎樱:《玛纳斯论》,呼和浩特:内蒙古大学出版社,1999年。
    [29]仁钦道尔吉:《江格尔论》,呼和浩特:内蒙古大学出版社,1999年。
    [30]马学良、梁庭望、张公瑾: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史(上、下册),北京: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92年。
    [31]王堡、雷茂奎:《新疆民族民间文学研究》,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86年。
    [32]毕桪:《哈萨克族民间文学概论》,北京: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87年。
    [33]陶立璠:《民族民间文学理论基础》,北京: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90年。
    [34]赵秉理:《格萨尔学集成》(一、二、卷),兰州:甘肃:甘肃民族出版社,1990年。
    [35]降边嘉措:《〈格萨尔〉初探》[M].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
    [1]巴依达吾列提整理、常世杰译:《哈萨克族民间叙事长诗选》,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83年。
    [2]麦和默提祖侬等整理、卜邵雨等译:《维吾尔族民间叙事长诗选》,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83年。
    [3]:李树江等主编:《回族民间叙事诗集》,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1988年。
    [4]色道尔基、梁一孺、赵永铣:《蒙古族历代文学作品选》,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2年。
    [5]青海师范学院中文系等搜集整理:《青海民族民间文学资料·土族文学专集》,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青海分会编印,1979年。
    [6]居素甫·玛玛依演唱、刘发俊等整理.《玛纳斯》:柯尔克孜族英雄史诗,第一部(上),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91年。
    [7]常世杰:《哈萨克民间叙事长诗选》,新疆人民出版社,1983年。
    [8]色道尔吉:《江格尔》,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年。
    [9]山林、常世杰:《萨里哈与萨曼》,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80年。
    [10]刘发俊:《艾里甫和赛乃木》,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80年。
    [11]王沂暖、华甲译:《格萨尔王传》贵德分章本,甘肃人民出版社,1981年。
    [12]王沂暖、余希贤译:《格萨尔王传·门岭大战之部》,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1986年。
    [13]嘉措顿珠:《格萨尔王传·门岭大战》,西藏人民出版社,1986年。
    [14]王沂暖:《格萨尔王传·降服妖魔之部》,甘肃人民出版社,1981年。
    [15]安建均等:《裕固族民间作品选》,北京:民族出版社,1984年。
    [16]汪玉良:《米拉尕黑》,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1981年。
    [17]阿不都克里木:《娜芝桂牡》,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81年。
    [18]海尔克特:《劳动与爱情》,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79年。
    [19]王浩:《脚户歌》,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
    [1]程锡麟等:《叙事理论的空间转向》,《江西社会科学》,2007第11期。
    [2]吴效刚:《论小说的叙述空间》,《西北师范大学学报》2000年第9期。
    [3]王钟陵:《我国中古时期的时空观》,《河北大学学报》1990年第4期
    [4]胡宗健:《文学存在的基本形式:时间和空间》,《株洲教育学院学报》,1999年第3期。
    [5]施定:《近20余年中国叙事学研究》,《学术研究》2003年第8期。
    [6]郎樱:《<玛纳斯>的叙事结构》,《民族文学研究》,1989年第5期。
    [7]曼秀·仁青道吉:《试论<格萨尔>史诗的六大特征》,《西北民族学院学报》,2001年第4期。
    [8]降边嘉措:《<格萨尔>的结构艺术》,《西藏民族学院学报》,1986年第1期。
    [9]姚宝瑄、谢真元:《中国三大史诗结构之比较》,《民族文学研究》,1989年第5期。
    [10]热依罕:《维吾尔族叙事诗的结构原则》,《民族文学研究》,1990年第3期。
    [11]田茂军《少数民族叙事诗略论》,《吉首大学学报》,1995年第1期。
    [12]尹虎彬:《史诗的诗学:口头程式理论研究》,《民族文学研究》,1996年第3期。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