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网络舆论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网络舆论研究是一项具有重要理论和现实意义的全新课题。它不仅对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建设有着重要意义,而且对当今和谐社会的构建,以及中国共产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也有着重要的意义。然而,目前学术界对于网络舆论的研究还处于初始阶段,还没有形成相对完善的理论体系。同时对网络舆论引导与管理的相关对策研究也显得不够完善,或者说针对性相对较弱。
     鉴于网络舆论研究的现状,本文试图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网络舆论进行探索性的系统研究。本文力图在以下几方面有所创新:首先,试图从思想政治教育学的视角对舆论及网络舆论的定义进行全新的界定,以开拓思想政治教育学在该课题中的新领域。其次,将网络舆论与传统媒体舆论进行比较,对网络舆论的特性进行全新的界定。从网络舆论特性视角出发,分析网络舆论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同时基于这一视角研究网络舆论引导和管理的对策。
     本文分两部分,第一部分为导论部分,第二部分为正文部分,正文部分分为五章。导论及各章的主要内容如下:
     导论部分分析了选题的依据和意义,国内外网络舆论研究现状及评析,并对本文研究方法和论文结构、研究的创新点和难点进行了论述。
     第一章对网络舆论的概念和特性进行了全新的界定。本文所指的网络舆论是一种更为广义的界定,网络舆论是指社会群体或社会组织机构通过网络对客观社会表达的意见。网络舆论具有以下特性:全民性与互动性、全球性与即时性、海量性与爆炸性、虚拟性与自行性。
     第二章分析了网络舆论机遇。网络舆论推进了对内开放与对外开放。首先,在推进对内开放方面,网络舆论有利于上情下达、下情上传以及民众之间的交往;其次,在推进对外开放方面,网络舆论有利于中国了解世界、有利于世界了解中国,同时也有利于中外民间交流。
     第三章分析了网络舆论挑战。在主体地位方面:信息发布主体多元化,信息传播内容多样化;在主导作用方面:主管部门把关人作用受冲击、主流意识形态影响力受冲击。
     第四章探讨了网络舆论引导对策。首先,坚持“两真”。坚持披露真相,以事实为基础引导网络舆论。同时以网络为载体宣传真理,加强主流意识形态和传统文化的网络传播;其次,公开透明。要转变“公开”观念,从“要我公开”到“我要公开”。除了要转变“公开”观念,还要做到信息公开的常态化,从“个案公布”走向“常态公开”,建立信息“公开”的长效机制;再次,以人为本。网络舆论引导的前提就是为了“人”,为了更好地实现民众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为了实现最广大人民的利益,为了解决人民群众的实际问题。在网络舆论引导中要依靠“人”,要发挥多元主体的作用,具体来说就是提高领导干部引导舆论的能力以及组建一支专业的网络舆论引导队伍;最后,第一时间。网络舆论的即时性特性使得舆论传播速度大大提高。只有在“第一时间”及时发布信息,才能抢占舆论制高点。反之,会导致严重后果。网络舆论引导“第一时间”就是指快速知情和研判网络舆情、快速报送网络舆情和发布信息。
     第五章探讨了网络舆论管理对策。首先,依法管理。一方面我们要借鉴国外依法管理的经验,另一方面要完善我国法律法规体系;其次,民主管理。一是行业自律。要提高整个行业的自律水平,需要成立行业自律组织和制定相关的行业自律规范。二是企业自律。作为企业的网络媒体必然追求利润的最大化,因此,网络媒体应树立社会责任意识,开展自律活动和建立自律监督机制。三是个人自律。个人自律包括网络媒体从业人员自律和网民自律。具体来说就是要加强从业人员职业道德教育、建立从业人员准入机制、加强网民传播素养教育和提高网民的道德水平;最后,技术管理。一是积极运用IP地址阻断技术、防火墙技术、过滤技术等现有科学技术手段对网络舆论进行管理。二是加强研发网络新的技术。具体来说就是,提高技术研发能力、加大技术研发投入、增进技术交流合作。
Research of network opinion is a new field of important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significance. It not only has important significance to the construc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but also has important significance to the construction of harmonious society and Chinese communist party’s ruling ability.
     At present, academic research on network opinion is still in its initial stage, It doesn’t form the perfect theory system yet. At the same time, the guidance and management of network opinion isn’t perfect enough, or short of pertinence.
     In view of the research status of network opinion, the paper manages to develop research systems of network opinion based on former research. It will try to make innovations in the following aspects: Firstly, it defines the concept and characteristics of network opinion from multi-disciplinary probative ways. Secondly, it discloses the challenges and opportunities of public opinion according to the characteristics of network opinion. Lastly, the paper discusses the guiding and managing countermeasures of network opinion from the characteristics.
     The paper is divided into two parts, the first part is about introduction and the second part is the body parts which includes five chapters. The main content of the introduction and chapters are as follows:
     The introduction analyzes the basis and significance of the topic, and domestic and international research status of network opinion. Then it elaborates research methods, paper structure, innovation points and difficulties in the paper.
     The first chapter gives the concept and characteristics of network opinion of a new definition. The opinion used in the paper is a kind of more broadly definition, means that the social groups or social organization express opinions through the network. So the definition of network opinion in this article is the opinions through the network transmission. It has such characteristics: network nationwide and interactivity, global and real-time, enormous and explosive, virtuality and autonomy.
     The second chapter analyzes the opportunities of network opinion. Network opinion propels internal opening-up and external opening-up. Firstly, in aspect of internal opening-up, network opinion is good for transmitting information to higher authority and passing it down to lower organization, and public contacts. Secondly, in aspect of external opening-up, it is good for China to know the world and let other countries know China, and be helpful for Chinese and foreign folk exchanges.
     The third chapter analyzes the challenges of network opinion. Network opinion is a“double-edged sword”. It brings many challenges to us while it brings us many opportunities. One hand, it makes information release of diversification, information dissemination content also diversification. The other hand it makes the information“gatekeeper”role of the authorities and mainstream ideology influence meet a shock.
     The fourth chapter discusses guidance countermeasure of network opinion. Firstly, adhere to“two true rules”: the one is to insist on disclosing truth based on the facts. The other one should take the network as the carrier to strengthen propaganda truth, enhance network dissemination of mainstream ideology and traditional culture. Secondly, it should keep open and transparent. It should change the“open”mind, from“want me to open”to“I want to promulgate”. In addition, it also should keep public information daily and establishing long-standing mechanism of information opening, from“case announcement”to“public normality”. Thirdly, it should take people as the foremost. The aim of network opinion guidance premise is for“people”to realize the rights of learning the truth, participating, expressing and supervising, to realize people’s most interest, and to solve the actual problem masses. The guidance of network needs to rely on“people”and play the role of plural subjects. Specifically it should improve the network guiding ability of leaders and the organizing ability of the guide team on network opinion. Finally, it should take the rule of very first time. The real-time characteristics of network opinion makes public opinion velocity get greatly increased. Only to keep the rule of very first time to release information, it can occupy opinion commanding heights. Conversely, it will cause serious consequence. The very first time of network opinion guidance refers to quickly informed and judge network opinion, then to rapid submit to network public opinion and release information.
     The fifth chapter probes management measures of network opinion. Firstly it needs managing according to law. On the one hand, we should learn from foreign management experience of network information. On the other hand, we should improve laws and regulations about network comments. Secondly, it needs democratic management. It includes self-discipline of organization, enterprise and individual. It needs establishing self-discipline organization and formulating relevant self-discipline regulations to improve the whole organizations self-discipline level, and it necessary for network media to enhance autonomy consciousness and value on self-discipline of action and supervision in order for maximal profit, and it needs strengthening moral education of career employees, establishing employees access mechanism, and improving the media literacy education and network moral level of netizens. Finally, it needs technology management. On the one hand, we should make full us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means to manage network opinion, such as IP address blocking technology, firewall technology, filtering technology of network. On the other hand, we should strengthen the new technology research of network through improving technology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capabilities, increasing technical investment and enhancing technical exchange & cooperation.
引文
①《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10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6年版,第194页。
    ②《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255页。
    ③江泽民:《视察人民日报社时的讲话》,中共广东省委宣传部:《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学习读本》,南方日报出版社2004年第1版,第198页。
    ②刘云山:《宣传思想工作要积极营造和谐舆论环境》,载《人民日报》2005年6月30日第九版。
    ①令计划:《十七大报告辅导读本》,人民出版社,2007年11月版。
    ①聂德民:《网络舆论与社会引导》,上海大学博士论文2009年。
    ②邹军:《虚拟世界的民间表达》,复旦大学博士论文2008年。
    ③谭伟:《网络舆论的概念及特征》,《湖南社会科学》,2003年第5期。
    ①昝玉林、许文贤:《引导网络舆论:现代思想政治工作导向功能的发展》,《求实》,2005年第6期。
    ②王天意:《网络舆论引导与和谐论坛建设》,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73-75页。
    ③赵志立:《试析网络舆论的基本特性和运行规律》,http://news.sohu.com/s2009/2009chuanbonianhui/.
    ④林恩全:《网络舆论及其控制》,《军事记者》,2004年第9期。
    ⑤董德宾、宿亮:《网络舆论:特点、现状及引领途径》,《党政干部学刊》,2009年第8期。
    ⑥彭鹏:《网络舆论的功能和调控策略》,《南京政治学院学报》,2005年第3期。
    ⑦王天意:《网络舆论引导与和谐论坛建设》,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90-94页。
    ⑧王天意:《网络舆论引导与和谐论坛建设》,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95-102页。
    ①王海龙:《网络舆论与执政党的舆论引导工作》,中央党校2008年硕士论文,第7-15页。
    ②王天意:《网络舆论引导与和谐论坛建设》,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103页。
    ③王雄:《新闻舆论研究》,新华出版社,2002年版,第12页。
    ④王天意:《网络舆论引导与和谐论坛建设》,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106-107页。
    ①彭鹏:《网络舆论的功能及调控策略》,《南京政治学院学报》,2005年第3期。
    ②谢金林:《政府要有效引导网络舆论》,《理论探索》,2010年第2期
    ③关梅:《网络舆论的社会意义及其引导策略探析》,《东南传播》,2009年第9期。
    ④盛志宏:《自我节制:网络传播中受众的伦理选择》,《学术论坛》,2007年第8期。
    ⑥左光荣:《试论网络舆论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新闻知识》,2010年第8期。
    ①凯斯·桑斯坦:《网络共和国:网络社会中的民主问题》,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辛亥革命前十年时间论文选集》,三联书店1977年版,第627页。
    ①刘建明:《舆论学概论》,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9页。
    ②李普曼:《公共舆论》,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23页。
    ③廖永亮:《舆论调控学》,新华出版社2003年版,第29页。
    ①甘惜分:《新闻理论基础》,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52页。
    ②刘建明:《基础舆论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11页。
    ③李广智:《舆论学通论》,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第22页。
    ④孟小平:《揭示公共关系的奥秘——舆论学》,中国新闻出版社1989年版,第36页。
    ⑤秦志希、饶德江:《舆论学教程》,武汉大学出版社1994版,第28页。
    ⑥陈力丹:《舆论学——舆论导向研究》,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9年版,第11页。
    ⑦胡钰:《新闻与舆论》,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1年版,第113页。
    ⑧韩运荣、喻国明:《舆论学——原理、方法与应用》,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4页。
    ⑨陈力丹:《舆论学——舆论导向研究》,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9年版,第11页。
    ①林秉贤:《社会心理学》,群众出版社1990年版,第330页。
    ②时蓉华:《社会心理学》,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213页。
    ③刘伯高:《政府公共舆论管理》,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④徐向红:《现代舆论学》,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1991年版。
    ②(苏)M·C·奥舍罗夫、斯皮里多诺夫:《社会舆论与法》,新华出版社1991年版,第26页。
    ③赵强:《试论舆论的功能》,学术界,2009年第2期。
    ④徐向红:《基础舆论学》,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1991年版。
    ①金艳、刘巍:《舆论监督的基础和功能》,《江汉大学学报》2004年第2期。
    ②王勤、陈国权:《论新闻舆论的监督功能》,《社会科学》2001年第8期。
    ③同上。
    ①徐向红:《基础舆论学》,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1991年版,第262页。
    ②所谓“跨文化”就是指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背景群体的文化之间的相互交流和作用。
    ③徐向红:《基础舆论学》,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1991年版,第261页。
    ②谢海光:《互联网与思想政治工作概论》,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③韦吉峰:《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界定的立体考察》,《扬州大学学报》2003年第7期。
    ①[美]凯斯·桑斯坦:《网络共和国:网络社会中的民主问题》,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94页。
    ②郭良:《网络创世纪——从阿帕网到互联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前言”。
    ②《第27次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CNNIC(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2011年1月。
    ①《第27次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CNNIC(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2011年1月。
    ②《第27次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CNNIC(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2011年1月。
    ①《第26次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CNNIC(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2010年7月。
    ①《第27次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CNNIC(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2011年1月。
    ②谭伟:《网络舆论的概念及特征》,《湖南社会科学》2003年第5期。
    ③邓新民:《网络舆论与网络舆论的引导》,《探索》,2003年第5期。
    ①邹军:《虚拟世界的民间表达》,复旦大学博士论文,2008年。
    ②聂德民:《网络舆论与社会引导》,上海大学博士论文,2009年。
    ③王天意:《网络舆论引导与和谐论坛建设》,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①李林坚:《微博带来谣言时代?》,《青年记者》2008年第8期。
    ①喻国明:《舆论学:原理、方法与应用》,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219页。
    ①《十四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②《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32页。
    ①《第2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http://www.cnnic.net.cn/html/Dir/2010/07/15/5921.htm.
    ②比尔·盖茨:《未来之路》,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232页。
    ①冯晓芬:《移动“十七大手机报”发行量达1.5亿份》,http://www.gznet.com/news/2007-11-01.
    ②《互联网宣传报道党的十七大:四个第一四个亮点》,http://www.gov.cn/jrzg/2007-10/21/content_781369.htm.
    ③《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44-145页。
    ②麦克·卢汉:《麦克·卢汉精粹》,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225页。
    ①查尔斯·普拉特:《混乱的连线——因特网上的冲突与秩序》,河北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16页。
    ①吕坤良:《网络舆论传播与和谐社会构建》,《青年记者》2007年第8期。
    ②黄鸣刚:《社会转型背景下的网络传播》,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7年版,第184页。
    ①胡锦涛:《在全国宣传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2003年12月5日。
    ③王帆:《了解世界,中国还做得不够》,环球时报,2007年11月26
    ①比尔·盖茨:《未来之路》,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327页。
    ①《跨媒体:报纸、广播、电视、网络,谁跟谁携手》,千龙新闻网,2001年11月15日。
    ②何辉、刘朋:《新媒体环境中的国家形象的构建与传播》,外文出版社2008年版,第174页。
    ①赵启正:《互联网:中日交流的新渠道》,2002年5月13日在东京新闻协会俱乐部“中日媒体研讨会”上的讲话,载http://www.china.com.cn/zhuanti2005/txt/2005-07/05/content_5903483.htm(2008年8月6日访问)
    ②何加正:《高度重视网络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的作用》,http: //media. people. com. cn/BIG5/40606/6997811. htm.l.
    ②侯迎忠、郭光华:《对外报道策略与技巧》,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237页。
    ③杨子岩:《网络外交崭露头角》,人民日报海外版,2009年7月23日。
    ①赵启正:《由民间外交到公共外交》,《外交评论》,2009年第5期。
    ②《法国前资深外交官:解读西方对中国的误解》,
    ①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前沿》,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348页。
    ①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前沿》,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348-349页。
    ②尹艳秋、叶绪江:《主体间性教育是对个人主体性教育的超越》,《教育研究》2003年第2期。
    ③王锐生等:《社会哲学导论》,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55页。
    ④杨春时:《文学理论:从主体性到主体间性》,《厦门大学学报》,2002年第1期。
    ①周奉真:《“麦克风时代”与舆论引导问题》,《求是》,2010年第2期。
    ②[英]戴安·科伊尔:《无重的世界——管理数字化经济的策略》,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24页。
    ③《国外社会科学前沿》,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676页。
    ①王怀诗:《网络文化帝国主义:起源、表现及其伦理影响》,《图书与情报》2006年第6期。
    ②童兵主编:《中西新闻比较论纲》,新华出版社1998年版,第72-73页。
    ①《毛泽东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2版,第1318页。
    ②《毛泽东新闻工作文选》,新华出版社1983年第1版,第149-151页。
    ③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255页。
    ④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272页。
    ⑤胡锦涛:《在全国宣传部长会议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02年1月11日。
    ①杨立英、曾盛聪:《全球化、网络化境遇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研究》,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120页。
    ②谢山河,左功业,周黎:《网络舆情中的安全隐患研究》,《求实》2010年第7期。
    ①吴玉荣:《互联网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研究》,中共中央党校博士论文2004年,第82页。
    ②[美]施拉姆:《报刊的四种理论》,新华出版社1980年版。
    ③这里指各级党委宣传部门,及各级政府文化、新闻出版等管理机构。
    ①张衍前:《网络时代执政党意识形态危机及对策研究》,中共中央党校博士论文,2005年,第53页。
    ①[美]阿尔温·托夫勒:《权力的转移》,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9年版,第220页。
    ②[美]尼古拉·尼葛洛庞帝:《数字化生存》,海南出版社1996年版,第269-270页。
    ③转引自郭明飞:《网络发展与我国意识形态安全》,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114页。
    ④[美]尼古拉·尼葛洛庞帝:《数字化生存》,海南出版社1996年版,第274页。
    ①阚道远,夏玉婷:《微型博客——网络舆论引导的新视点》,《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09年第8期。
    ②李林坚:《微博带来谣言时代?》,《青年记者》2008年第8期。
    ②伍丽群:《点击率与网络媒介公信力的缺失研究》,《新闻爱好者》,2010年第4期。
    ③周元英,丁乙乙:《剖析网络黑社会——谁在操纵中国网络舆论导向》,《IT时代周刊》,2010年第1期。
    ④谢山河,左功业,周黎:《网络舆情中的社会安全隐患研究》,《求实》,2010年第7期。
    ①谢山河,左功业,周黎:《网络舆情中的社会安全隐患研究》,《求实》,2010年第7期。
    ②唐克超:《网络舆论对国家安全影响问题探析》,《中国软科学》,2008年第6期。
    ①王海龙:《网络舆论与执政党的舆论引导工作》,中共中央党校2008年硕士论文。
    ②张鸷远:《网络政治参与的负面影响及对策分析》,《中共山西省直机关党校学报》,2010年第2期。
    ③[英]约翰·B·汤普森:《意识形态与现代文化》,译林出版社2005年版,第286页。
    ①周如俊,王天琪:《网络舆情: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领域》,《思想理论教育》,2005年第6期。
    ②易周:《我在美国信息高速公路上》,兵器工业出版社1997年版,第294页。
    ①[美]罗特科普夫:《赞美文化制度化扩张吗?》,美国《外交政策》1997年夏季号。
    ①刘毅:《网络舆情研究概论》,天津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355页。
    ②谢山河,左功业,周黎:《网络舆情中的安全隐患研究》,《求实》2010年第7期
    ③徐宝义:《运用新媒体密切党群关系初探》,中央党校博士论文。
    ④刘阳:《网络意识形态工作:挑战与对策》,《新视野》2008年第2期。
    ①张旺,袁海军:《网络德育环境从无序到有序》,《中国德育》2010年第5期。
    ②姜地忠:《当前我国主流意识形态认同问题研究》,吉林大学2009年博士论文,第79页。
    ①转引自,刘伯高:《政府公共舆论管理》,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161页。
    ②俞良佑:《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在当代的发展》,《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07年第6期。
    ①《毛泽东新闻工作文选》,新华出版社1984年版,第835-836页。
    ②刘伯高:《政府公共舆论管理》,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161页。
    ①蔡尚伟、唐丕跃:《从成都公交“6·5”燃烧事件看政府网络舆论引导力的提升》,《今传媒》2009年第7期。
    ②岳艳:《从近期重大事件报道谈新闻的客观真实》,《新闻三味》2008年第7期。
    ③钟新著:《危机传播———信息流及噪音分析》,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256页
    ①张静、周三胜:《论网络传播条件下党的意识形态建设》,《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05年第6期。
    ②中央党校“党的领导和意识形态建设”课题组:《网络文化革命与意识形态领导权》,《理论参考》2009
    ①周国平:《信息化条件下的意识形态安全策略》,《党建研究》2010年第6期。
    ②吴玉荣:《互联网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研究》,中共中央党校博士论文,2004年。
    ①《江泽民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110页。
    ①秦维红:《网络条件下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策略与对策》,《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09年第5期。
    ①叶皓:《信息公开的成功范例》,《传媒观察》2008年6月。
    ①刘建明:《宣传舆论学大辞典》,经济日报出版社1992年版,第357-358页。
    ②张品良:《网络传媒背景下党委新闻发言人制度建设》,《东南传播》2010年第2期。
    ①郭旭:《网络政治沟通与政党能力建设研究》,《黑龙江社会科学》2009年第2期。
    ①《重视网络社区建设开展网络新互动》,《网络舆情》,2010年第74期。
    ①徐培喜:《互联网的话语、权力与身份》,《网络传播》2010年第4期。
    ①王天意:《网络舆论引导与和谐论坛建设》,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255一257页。
    ①王天意:《网络舆论引导与和谐论坛建设》,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255一257页。
    ①展江,单光鼐,于建嵘,胡泳:《石首事件:政府如何面对“麦克风时代”》,人民网,2009-06-24。
    ①潘立南:《主导话语权:网上舆论引导的关键》,《网络传播》2010第7期。
    ②叶皓:《正确应对网络事件》,江苏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41页。
    ①《云南日报》,2009年11月27日。
    ①[美]尼古拉·尼葛洛庞蒂:《数字化生存》,海南出版社1996年版,第278页。
    ②邢璐:《德国网络言论自由保护与立法规则及其对我国的启示》,《德国研究》2006年第3期。
    ①邢璐:《德国网络言论自由保护与立法规则及其对我国的启示》,《德国研究》2006年第3期。
    ②严三九:《论网络内容的管理》,《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5期,第69页。
    ①胡凌:《1998年之前的中国互联网立法》,《互联网法律通讯》,2008年第2期。
    ②李永刚:《我们的防火墙》,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75页。
    ①李永刚:《我们的防火墙》,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76-77页。
    ①李永刚:《我们的防火墙》,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89页。
    ②杨立新:《网络立法的现状和思考》,《信息安全和通信保密》,2001年第6期。
    ①张恒山:《英国网络管制的内容及其手段探析》,《重庆工商大学学报》,2010年第3期。
    ④王天意:《网络舆论引导与和谐论坛建设》,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236页。
    ①《中央领导高度重视网络舆论,民意汇入中南海》,《半月谈》,2006年4月10日。
    ④李永刚:《我们的防火墙》,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99页。
    ②陈华:《行业自律的北京样本》,《新闻与写作》,2010年11期。
    ①石萌萌:《美国网络舆论管理对我国的启示》,中国新闻观察中心,2009年9月25日。
    ②唐守廉:《互联网及其治理》,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30页。
    ③转引自,郭明飞:《网络发展与我国意识形态安全》,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222页。
    ④李永刚:《我们的防火墙》,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131页。
    ①刘毅:《网络舆情研究概论》,天津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405页。
    ②李永刚:《我们的防火墙》,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133页。
    ①曲青山:《进一步加强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理论前沿》2009年第9期。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2]毛泽东选集(第1-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3]毛泽东新闻文选[M].北京:新华出版社,1984.
    [4]毛泽东新闻工作文选[M].北京:新华出版社,1983.
    [5]邓小平文选(第1-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6]邓小平论新闻宣传[M].北京:新华出版社,1998.
    [7]江泽民文选(第1-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8]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10册) [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6.
    [9]蔡文之.网络:21世纪的权力与挑战[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10] [美]凯斯·桑斯坦.网络共和国.网络社会中的民主问题[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11]徐建军.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方法[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
    [12]文军.网络阴影——问题与对策[M].贵州:贵州人民出版社,2002.
    [13]郭明飞.网络发展与我国意识形态安全[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9.
    [14]李永刚.我们的防火墙[M].广西: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9.
    [15]曹劲松.政府网络传播[M].江苏:江苏人民出版社, 2010.
    [16]刘福州柴志明.网络信息化与社会思潮引领机制构建研究[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9.
    [17]刘伯高.政府公共舆论管理[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8.
    [18]王天意.网络舆论引导与和谐论坛建设[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19]令计划.十七大报告辅导读本[Z].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20]王雄.新闻舆论研究[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2.
    [21]刘建明.舆论学概论[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9.
    [22]李普曼.公共舆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
    [23]廖永亮.舆论调控学[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3.
    [24]刘建明.基础舆论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8.
    [25]李广智.舆论学通论[M].黑龙江: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89.
    [26]孟小平.揭示公共关系的奥秘——舆论学[M].北京:中国新闻出版社,1989.
    [27]秦志希、饶德江.舆论学教程[M].湖北:武汉大学出版社,1994.
    [28]陈力丹.舆论学——舆论导向研究[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9.
    [29]徐向红.基础舆论学[M].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1991.
    [30]谢海光.互联网与思想政治工作概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
    [31]喻国明.舆论学:原理、方法与应用[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5.
    [32] [美]比尔·盖茨.未来之路[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
    [33] [美]麦克·卢汉.麦克·卢汉精粹[M].江苏: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
    [34] [美]查尔斯·普拉特.混乱的连线——因特网上的冲突与秩序[M].河北:河北大学出版社,1998.
    [35]黄鸣刚.社会转型背景下的网络传播[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7.
    [36]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前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37] [美]施拉姆.报刊的四种理论[M].北京:新华出版社,1980.
    [38] [美]尼古拉·尼葛洛庞帝.数字化生存[M].海南:海南出版社,1996.
    [39] [美]阿尔温·托夫勒.权力的转移[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9.
    [40]何辉、刘朋.新媒体环境中的国家形象的构建与传播[M].北京:外文出版社,2008.
    [41]侯迎忠、郭光华.对外报道策略与技巧[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8.
    [42] [英]约翰·B·汤普森.意识形态与现代文化[M].北京:译林出版社,2005.
    [43]刘毅.网络舆情研究概论[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7.
    [44]钟新著.危机传播——信息流及噪音分析[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7.
    [45]刘建明.宣传舆论学大辞典[M].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1992.
    [46]叶皓.正确应对网络事件[M].江苏:江苏人民出版社,2009.
    [47]唐守廉.互联网及其治理[M].北京: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2008.
    [48]童兵主编.中西新闻比较论纲[M].北京:新华出版社,1998 .
    [49]十四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 [Z].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
    [50]中共中央宣传部编.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论思想政治工作[Z].北京:学习出版社,2000.
    [51]陈华.走向文化自觉——中国网络媒体行业自律机制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
    [52]张久珍.网络信息传播的自律机制研究[M].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4.
    [1]唐克超.网络舆论对国家安全影响问题探析[J].中国软科学,2008 (6).
    [2]史安斌.全球网络传播中的文化和意识形态问题[J].新闻与传播研究,2003 (9).
    [3]卢新德.我国信息安全的战略保障[J].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06 (6).
    [4]董德兵、宿亮.网络舆论特点、现状及引领途径[J].党政干部学刊, 2009(8).
    [5]徐林.三网融合现状分析及展望[J].中国商界,2010(8).
    [6]赵启正.由民间外交到公共外交[J].外交评论,2009(10).
    [7]曾庆香.对“舆论”定义的商榷[J].新闻与传播研究,2007(10).
    [8]姚伟达.网络群体性事件:特征、成因及应对[J].理论探讨,2010(7).
    [9]王瑾.文化软实力建设与意识形态安全[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9(12).
    [10]罗成琰.论全球化背景下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建设[J].理论与创作,2004 (12).
    [11]张书林.论建立党委新闻发言人制度[J].探索,2010(2).
    [12]张静、周三胜.论网络传播条件下党的意识形态建设[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05(6).
    [13]周华.我国新闻发言人制度的积极意义、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甘肃行政学院学报,2004(6).
    [14]华清.加快建立党委新闻发言人制度[J].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09(11).
    [15]康素娟.网络文化冲击下的传统文化发展思考[J].理论导刊,2009(10).
    [16]卢龙.论我国网络表达自由的法律规制[D].湖南大学硕士论文,2009(3).
    [17]邢璐.德国网络言论自由保护与立法规制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德国研究,2006(8).
    [18]桑丽.国内网络舆论研究述评[J].中共杭州市委党校学报,2010(9).
    [19]桑丽.论非理性网络舆论产生的条件[J].西安社会科学, 2010(12).
    [20]曲青山.进一步加强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J].理论前沿, 2009(9).
    [21]张恒山.英国网络管制的内容及其手段探析[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2010(3).
    [22]陈华.行业自律的北京样本[J].新闻与写作,2010(11).
    [23]杨立新.网络立法的现状和思考[J].信息安全和通信保密,2001(6).
    [24]严三九.论网络内容的管理[J].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5).
    [25]潘立南.主导话语权:网上舆论引导的关键[J].网络传播,2010(7).
    [26]徐培喜.互联网的话语、权力与身份[J].网络传播,2010(4).
    [27]郭旭.网络政治沟通与政党能力建设研究[J].黑龙江社会科学,2009(2).
    [28]王辉.新闻发言人制度在我国的发展与思考[D].广西大学硕士论文, 2005(5).
    [29]童文胜、夏伦明、张丹.领导干部提升网络舆论引导能力策略浅析[J].武汉科技大学学报2010(4).
    [30]姜地忠.当前我国主流意识形态认同问题研究[D].吉林大学,2009(5).
    [31]叶皓.信息公开的成功范例[J].传媒观察, 2008(6).
    [32]秦维红.网络条件下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策略与对策[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09(5).
    [33]中央党校“党的领导和意识形态建设”课题组.网络文化革命与意识形态领导权[J].理论参考,2009(8).
    [34]周国平.信息化条件下的意识形态安全策略[J].党建研究,2010(6).
    [35]俞良佑.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在当代的发展[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07(6).
    [36]孙元元、张振中.加强当代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教育探析[J].学理论, 2010(11).
    [37]周如俊,王天琪.网络舆情: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领域[J].思想理论教育,2005(6).
    [38]刘阳.网络意识形态工作:挑战与对策[J].新视野, 2008(2).
    [39]尹艳秋、叶绪江.主体间性教育是对个人主体性教育的超越[J].教育研究,2003(2).
    [40]杨春时.文学理论:从主体性到主体间性[J].厦门大学学报,2002(1).
    [41]周奉真.“麦克风时代”与舆论引导问题[J].求是,2010(2).
    [42]王怀诗.网络文化帝国主义:起源、表现及其伦理影响[J].图书与情报,2006(6).
    [43]谭伟.网络舆论的概念及特征[J].湖南社会科学,2003(5).
    [44]昝玉林、许文贤.引导网络舆论:现代思想政治工作导向功能的发展[J].求实,2005(6).
    [45]林恩全.网络舆论及其控制[J].军事记者,2004(9).
    [46]董德宾、宿亮.网络舆论:特点、现状及引领途径[J].党政干部学刊,2009(8).
    [47]彭鹏.网络舆论的功能和调控策略[J].南京政治学院学报,2005(3).
    [48]谢金林.政府要有效引导网络舆论[J].理论探索,2010(2).
    [49]关梅.网络舆论的社会意义及其引导策略探析[J].东南传播,2009(9).
    [50]左光荣.试论网络舆论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J].新闻知识,2010(8).
    [51]赵强.试论舆论的功能[J].学术界,2009(2).
    [52]金艳、刘巍.舆论监督的基础和功能[J].江汉大学学报, 2004(2).
    [53]王勤、陈国权.论新闻舆论的监督功能[J].社会科学, 2001(8).
    [54]韦吉峰.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界定的立体考察[J].扬州大学学报, 2003(7).
    [55]李林坚.微博带来谣言时代?[J].青年记者, 2008(8).
    [56]吕坤良.网络舆论传播与和谐社会构建[J].青年记者, 2007(8).
    [57]阚道远,夏玉婷.微型博客——网络舆论引导的新视点[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09(8).
    [58]伍丽群.点击率与网络媒介公信力的缺失研究[J].新闻爱好者, 2010(4).
    [59]谢山河.网络舆情中的社会安全隐患研究[J].求实, 2010(7).
    [60]周元英,丁乙乙.剖析网络黑社会——谁在操纵中国网络舆论导向[J].IT时代周刊,2010(1).
    [61]穆建刚;刘立红;连水仙.近年来我国网络舆论研究的历史性回顾[J].宁波大学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08(12).
    [62]雷奕超.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间性转向[D].华中师大硕士论文,2005(11).
    [63]扬州.新形势下提高舆论引导能力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硕士论文, 2010 (4).
    [64]赵瑞华.网络舆论特征及功能研究[D].暨南大学硕士论文, 2005(4).
    [65]淦家辉.中国网络政治沟通研究[D].中央党校博士论文, 2009(5).
    [66]郭超海.中国共产党执政能力建设与舆论引导机制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博士论文, 2010(4).
    [67]张衍前.网络时代执政党意识形态危机及对策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博士论文,2005(5).
    [68]王海龙.网络舆论与执政党的舆论引导工作[D].中共中央党校,2008 (5).
    [69]邹军.虚拟世界的民间表达[D].复旦大学博士论文,2008(4).
    [70]聂德民.网络舆论与社会引导[D].上海大学博士论文,2009(5).
    [71]徐宝义.运用新媒体密切党群关系初探[D].中央党校博士论文, 2010(5).
    [72]吴玉荣.互联网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博士论文, 2004(5).
    [73]毕延玲.中国网络媒体经营管理演变史[D].华中科技大学硕士论文, 2008(6).
    [74]曾小明.网络舆论及其导向研究[D].国防科技大学硕士论文, 2008(4).
    [75]赵平喜.审思和前瞻:新时期政府新闻发言人制度探析[D].四川大学硕士论文, 2005(3).
    [76]张品良.网络传媒背景下党委新闻发言人制度建设[J].东南传播,2010(2).
    [77]杨建国.透明政府视阈下的政府新闻发言人制度构建[J].东北大学学报2010(1).
    [1]中国互联网络发展大记事[EB/OL].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网站,2003年09月22日.
    [2]第27次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网站,2011年01月19日.
    [3]互联网宣传报道党的十七大:四个第一四个亮点[EB/OL].中央政府门户网站,2007年11月01日.
    [4]跨媒体:报纸、广播、电视、网络,谁跟谁携手[EB/OL].千龙新闻网,2001年11月15日.
    [5]法国前资深外交官:解读西方对中国的误解[EB/OL].二十世纪新闻网,2009年05月12日.
    [6]新媒体与党的建设[EB/OL].理论网,2010年10月21日.
    [7]中国政坛新气象:近七成领导干部有“触网”经历[EB/OL].人民网,2009年08月14日.
    [8]用网络沟通政务拉近官民距离广东网络问政或成机制[EB/OL].中国共产党新闻网,2009年08月19日.
    [1] Heather Saviguy, Public opinion, Political communication and the Internet. 2002 VOL 22(1).
    [2] Willhelm, Anthony G.,Democracy in the Digital Age: Challenges to Political Life in Cyberspace, New York:Routledge,2000.
    [3] Zhou, Yongming, Historicizing Online Politics: Telegraphy, the Internet, and Political Participation in China, Stanford, CA: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67.
    [4] Watts, Duncan J. Six Degress: The Science of a Connected Age, New York: W. W. Norton,2003.
    [5] Wallance, Jonathan and Mark Mangan, Sex, Laws, and Cyberspace, New York: Henry Holt Company,1996.
    [6] Xiao Qiang, The rising tide of internet opinion in China, Nieman Reports, Summer, 2004.
    [7] Guobing Yang, The internet and the rise of a transnational Chinese cultural sophere, Media Culture﹠ Society, Vol.25.
    [8] Zizi Papacharissi, The Virtual sphere: the internet as a public sphere. New Media﹠ Society,2005.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