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当代中国大学教育基金会运行机制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大学教育发展基金会是在学校党委和校长领导下面向海内外的非营利性的筹款机构,其作用在于继续保持高等教育国家投入为主体的同时大力拓展社会筹资渠道,吸引社会力量投资高等教育、保证高等教育的持续,稳定、快速发展。作为一种非营利性组织,大学教育基金会是社会剧烈转型期的产物,可谓起步晚、经验少,国外的经验可借鉴程度也比较低。从这一角度来讲,在此背景下,研究大学教育基金会的现状与发展,对于我国教育基金会的发展以及对于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经济与社会意义,而要弄清目前高校教育基金会的发展,必须弄清高校教育基金会的现状,即它的人员组织结构、筹款机制、分配机制、监督以及项目的评估机制等,只有在此基础上,才能对我国大学教育基金会的发展提供有实际依据和价值的政策建议。
     文章以实地调查的经验资料和文献资料为基础,从社会转型理论、教育经济学与教育社会学理论、国家与社会关系理论、社会互构论的视角出发,试图通过对大学教育基金会的探讨中国大学教育基金会的组织机制、资金劝募机制、资金分配机制、激励机制、监督机制、评估机制等几大方面的详细论述,探讨大学教育基金会的能发展趋势和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而提出加强我国高等教育基金会管理的信念、制度、伦理等方面的建设举措,建构和形塑大学教育基金会的发展路径,使刚刚启步的我国各种高等教育基金会走上健康、安全的道路。
     文章第一章主要对大学教育基金会的基本概念进行了界定。首先从非营利组织的概念入手,对非营利组织的特征、范围、发展阶段、分类和法律管理体系、与政府间关系以及内外部监督管理体制等进行了阐述,同时对基金以及基金会的概念进行了分析,对我国基金会的有关特点进行了剖析,并进而引申出大学教育基金会的概念。
     第二章探讨了大学教育基金会运作机制中的组织机制。作为一种公共组织的大学教育基金会,在面对这种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和多重交织的社会效应时,首先大学教育基金会只有摆正与学校行政机关的互构关系,才能赢得自身的平等地位,才能避免出现高层权力“断电”现象,提高教育基金会发展的可预见性。其次大学教育基金会只有摆正与其工作人员的内部互构关系,才能设计出“以人为本”的将内部工作人员的个人利益与基金会组织利益很好的结合起来,提高自身的工作效率,更好地实现组织的目标。最后,大学教育基金会只有摆正与社会大众的互构关系,才能为社会大众提供优质的服务,才能取得社会大众,特别是捐赠者的信任,才能获得对基金会发展至关重要的捐赠资金。
     第三章认为作为联结大学教育基金会与社会各系统的纽带,与社会各方面直接发生互动关系的重要环节的劝募工作在基金会的运作过程中具有重要的战略性地位。换句话说,也只有劝募工作才能筹到大学教育基金会生存和发展的生命之泉。无论它的组织机构有多完善,如果没有劝募,也就没有资金来维持。在本研究中,我们集中探讨了大学教育基金会工作中劝募工作所处于的动脉地位,即大学教育基金会的自主性程度、劝募理念的初期性、大学教育基金会以校友捐赠为主等。此外还集中探讨了如果没有一个专门的劝募机构和一支高素质的劝募人员,如果没有确立好大学教育基金与学校的关系和转换落后的劝募理念,大学教育基金会是很难在竞争日益激烈、劝募空间增长缓慢和相对缩小的市场上立足的。
     第四章在资金分配机制方面,我们指出对当代中国大学教育基金会资金分配机制中资金分配的过程是由公益支出、运行成本、投资增值等三部分组成,资金分配的方式方面讲述了资金的结构、资金的使用方向目的,资金分配的渠道,资金分配的标准,资金分配的问题和漏洞等。进而在以上的分析基础上,指出了在资金分配过程中所出现的资金的稀缺性、资金分配途径多样化,灵活化趋势明显增强、资金分配决策方式的多样化等特点。
     第五章深入地探讨了建立科学合理的激励机制,是使工作人员长期保持高效率的工作状态的前提,是组织发展的助推器。在大学教育基金会方面,我们指出基金会对于员工的激励要把体制内的激励与体制外的激励严格区分开来,要将正式激励与非正式激励综合运用起来,要在经济利益激励的基础上大力运用文化价值激励。此外,大学教育基金会的激励也表现出了正式激励的不公平、非正式激励措施的不确定与价值激励措施的比较脆弱等特点,这些都是大学教育基金会在我国社会剧烈转型背景下必然表现出来的特点与问题。
     第六章结合实际情况,我们指出有效的监督不仅能保证整个系统的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而且能使基金会的社会行为事倍功半,大大提高社会运行效益。为了更好的研究大学教育基金会的监督机制,我们主要从自律与他律的两个角度出发,对大学教育基金会的发展状况进行了深刻的分析。通过类似的分析,指出正是自律与在当前大学教育基金会的完善与发展上所发挥的功能。随着人与社会关系的发展,互构型的社会逐步推动着大学教育基金会的“他律”向“自律”方面发展。这从中也体现了大学教育基金会本身的属性与功能,真正的体现了互构论中所描述的人与社会同向谐变的关系。
     第七章重点讲述了评估机制在大学教育基金会的运作系统中处于一种绝对重要的地位,是大学教育基金会完善与发展中的重要环节,具有着其它机制在这互构型社会中不可替代的功能是研究大学教育基金会运作过程不可忽视的一类机制。在此,现代大学教育基金会的评估已经形成了全方位的、综合性的评估,从内容上看,它包括了对基金会使命、战略规划、募捐绩效、项目开展、监督、能力建设、人力资源管理、财务管理等各方面的评估。从评估的组织者来看,包括有机构的自我评估、第三方评估、同行、媒体、公众以及政府对组织的评估等。从评估的参与主体来看,根据不同的需要和评估内容,包括有高层管理者、理事会成员、在基金会中负责项目或活动实施的人员、项目受益者、组织成员、社区领导、创始人员、资助者、合作伙伴以及主要志愿人员、管理人员等。
     最后,文章指出了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大学教育基金会自身的发展,新的问题也在实践的过程中不断涌现,对于这些问题,我们应从社会互构论的角度加强对大学教育基金会运作机制的分析。惟有如此,才能进一步地增强大学教育基金会的运作空间,提高大学教育基金会的运作能力。
The University Education and Development Fund is a non-profit fundraising organization under the leadership of the president and the university Party committee at home and abroad. Its function lies in maintaining the national investment of higher education as the principal sector continuingly, and energetically exploring the society's capital raising channels in unison in order to attract social force to make investment for higher education, and to ensure the durative, stable and rapid development of higher education. As a non-profit organization, the University Education Fund is a product under the intense ongoing transition of the society, which means, there's a late start and little experience. Meanwhile, the level of the models from abroad is relatively low. From this perspective, the study of the University Education Fund's status quo and its evolution can bring out some significant economic and social understandings related to the development of our country's funds for education and the national higher education under this background. Yet a clearer view o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funds for education in all universities depends on a profound knowledge of their status quo, which refers to the organization structure, fundraising system, distribution mechanism, supervision and the assessment system of the programs. Only on the basis of this can we provide and some policies and proposals with practical evidence and value.
     The paper takes some practical and theoretical materials with on-the-spot investigations as a foundation, from the angles of the social reform theory, the economics of education and the educational sociology theory, the country and the society relationship theory and the social interconnection theory, trying to discuss the developing trends and some possible problems of the University Education Fund and then further its step to propose plans on strengthening the faith, system and ethics on the administration of our nation's higher education funds, and to build & shape a developing path of them which will lead the newly started ones onto a healthy and safe road.
     The first chapter mainly defines the basic concept of the University Education Fund. Firstly, it opens with the concept of "non-profit" organization, which explains the characteristic, range, developing period, sorting system and the legal administration system, the interrelationship among governments and the supervision administration system with some analysis on the concept of "fund" & "foundation", and the related characteristics of China's national funds, in order to introduce the concept of university fund for education.
     The second chapter discusses the organizational structure of the university fund for education in its operation. As a public organization, it is necessary to balance the interrelationship with the university's executive branch in order to win the equal status for itself while facing the complicated market environment and the multi-leveled social effects. Thus, the upper authority's "power-cut" phenomenon can be avoided, and the predictability of the fund's development can be advanced. Secondly, only when there's a good balance of the interconnection between the fund and its internal staff members can it come into the idea of "people foremost", which would successfully combine the internal staff members' benefits and the benefits of the fund itself, and then raise their working efficiency and more profitably achieve the goal. Lastly, the University Education Fund also has to balance the interrelationship with the public, for the sake of providing better service to the people and win their, especially the investors' trust, to acquire the fund's most important donations.
     The third chapter talks about the important strategic position of the essential donation-promotion work which directly interact with all sectors of the society as the bond of the University Education Fund and all other social systems in the fund's operating process. In another word, only the donation-promotion work can be the unfailing source of the fund's existence and development. No matter how flawless the organization might be, there would be no money to run the fund without the donation-promotion work. In this study, we have laid our focus on the dominant position of the donation-promotion work in the University Education Fund, including the fund's level of independence, the elementary feature of the promotion idea, and the alumni-oriented donation characteristic of the fund ...etc. Furthermore, there's a discussion on the opinion that the University Education Fund would neither survive in a comparatively minified market under increasingly heated competition and narrowed promotion space without a specialized organization and a well-trained team, nor without a good cooperation between the funds and the universities or a complete renewal of the donation-promotion idea.
     The fourth chapter points out the process of the capital distribution in the distribution mechanism of the university funds for education in contemporary China consists of three parts, including public expenditure, operation cost and investment appreciation. About the methods of capital distribution, its structure, aiming direction, distribution channels, distribution standards and resources are explained. On the basis of the analysis above, som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apital distribution like the deficiency of funds, the diversity and apparently reinforced flexibility of distribution means and the decision-making methods are discovered.
     The fifth chapter further explores the idea that the establishment of a reasonable scientific incentive mechanism is a premise for maintaining the staff members' high working efficiency and a propeller for the organization's development. From this aspect of the University Education Fund, we are now introducing the idea that we should strictly differentiate the internal and external incentive mechanisms for the staff members, and put together and take advantage of both the formal and the informal encouragements, as well as make good use of the culture-valued encouragement based on that of the economic interests. In addition, the incentive mechanism of the University Education Fund shows some features like the injustice of formal encouragement, the uncertainty of the informal encouragement, and the fragility of some value-focused incentive methods. These are all characteristics and problems of the University Education Fund that should be inevitably revealed under the backdrop of the intense ongoing transition of the society.
     The sixth chapter is a combination with the study of some practical conditions. We have found that an effective supervision would not only ensure a benign circle and a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the whole system, but also greatly raise the efficiency of the fund's social activities, and increase the benefits related to the social operation. In order to find a better way of investigating the supervision system of the University Education Fund, we have primarily made some deeper analysis on its status quo from the two angles of autonomy and heteronomy. Through such analysis, we have come to the decision: it is autonomy that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University Education Fund's perfection and development. As long as the public-society relationship develops, the interconnected society is also leading the University Education Fund forward from the heteronomy type to the autonomy type. This has partially demonstrated the nature and function of the fund and realized a co-direction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people and the society described in the interconnection theory.
     The seventh chapter mainly emphasizes the undoubtedly important position of the assessment system in the operation of the University Education Fund. The assessment system is an essential part of the perfection and development process of the fund, which possesses some irreplaceable functions in this interconnected society, and a non-negligible system in the operation. Hereby, the assessment of the University Education Fund has formed into an all-directional comprehensive one. Viewing from its content, it has covered different evaluations on the fund's duty, strategy, donation-efficiency, program-running, supervision, ability-construction, manpower resources management and financial administration. Viewing from the assessment leaders, there are organizational self-assessment, a third party assessment, and assessment from the peer-competitors, the media, the public and the government. Viewing from the main body of the participants, the upper-leveled administrators, council members, staff members in charge of certain programs or activities, beneficiaries, organizers, community leaders, founders, investors, cooperative fellows and major volunteers and administrators are all included.
     Lastly, the paper points out tha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both the society and the University Education Fund itself, new problems tend to appear constantly in the practical process. About these problems, we should strengthen the understanding of the operation mechanism in the University Education Fund. Only in this way, the operation space and operating ability of the fund could be enlarged and improved.
引文
① 王春:《90年代美国高等教育发展趋势分析》,www.Alumnird.com.2002-06-05.
    ② 李未:《完善教育基金会制度 拓展高等教育社会筹资渠道》,《中国高等教育》2004年第2期。
    ① China Medical Board of New York, Inc. Report for the 2000--2001.
    ② 张永玉、刘小强:《当前我国教育基金会的发展现状和问题分析——兼谈对江西省教育基金会筹办的建议》,《江西教育科学》2005年第1期。
    ① 郑杭生、杨敏:《社会互构论的提出》,《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3年第4期,《新华文摘》2003年第11期。
    ② 詹姆斯·S·科尔曼:《社会理论的基础》,第4页,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年版。
    ① T·W·舒尔茨:《制度与人的经济价值的不断提高》,载《财产权利与制度变迁》,第253页,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① 陈漭:《非营利性组织战略管理问题研究》,第7页,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② 田大山:《公共经济学》,第65页。团结出版社2000年版。
    ③ 田大山:《公共经济学》,第65页。团结出版社2000年版。
    ① 资料来源:邓国胜:《中国非营利性组织评估》,第58页,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此资料的实证调查过程中出现了调查对象具有并不完备性,但是鉴于本文的需要,仍然选用了此套资料.
    ① 乔尔 J·奥罗兹:《基金会权威工作指南》,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年版。
    ① 郑杭生:《社会互构的理路与东亚的共同繁荣》,河北学刊2005年第2期。
    ② Peter L. Berger and Richard John Neuhaus: To Empower People: The Role of Mediating Structures in Public Policy, Washington: American Enterprise Institute for Public Policy Research, 1977.
    ① 张建东、陆卫兵主编:《公共组织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61页。
    ② F.E.卡斯特,J.E.罗森茨韦克:《组织与管理——系统方法与权变方法》,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年版,第232页。
    ① [美]格罗费.斯塔林著:《公共部门管理》,上海译文出版社2003年版,第281页。
    ① 参见陈秀峰2006年11月13日对K大学教育基金会的访谈资料。
    ① 资料来源于陈秀峰于2006年11月12日、13日、14日先后收集的R大学、I大学、P大学、N大学、A大学、K大学、T大学的教育基金会的章程。
    ② 以下常务理事会、理事长、秘书长的职权及理事的权利与义务均来源于作者于2006年11月12日、13日、14日先后收集的R大学、I大学、P大学、N大学、A大学、K大学、T大学的教育基金会的章程.
    ③ 转引自马迎贤《非营利性组织理事会“制度同构”现象探析》,《社会团体研究》2006年第9期.
    ① 资料来源于 http://www.zgjrw.com/News/200566/work/423465157300.html。
    ② 参见瞭望东方周刊记者对上海通商投资研究所首席经济研究员朱长春先生的访谈 http://www.china-cbn.com/CBNBlogs/cakoo/。
    ③ 资料来源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400号《基金会管理条例》。
    ① [美]格罗费.斯塔林著:《公共部门管理》,上海译文出版社2003年版,第281页。
    ② 参见陈秀峰2006年11月12日对R大学的访谈资料。
    ① 杨善华主编:《当代西方社会学理论》,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192-193页。
    ② 陈振明,孟华主编:《公共组织理论》,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71页。
    ① 参见作者2006年11月14日收集的T大学教育基金会章程。
    ① 参见陈秀峰收集的北京大学教育基金会的相关资料。
    ② 参见陈秀峰2006年11月13日对K大学的访谈资料。
    ③ 根据清华大学NGO研究所2000年在全国范围内采用多级抽样方法,对1508家NGO进行的调查结果分析,有41.4%的非营利性组织认为资金缺乏是最突出的问题,占所有非营利性组织面临困难中的第一位。大学教育基金会也是非营利性组织。
    ① 参见陈秀峰2006年11月13日对A大学教育基金会的访谈资料。
    ① 参见:北京大学教育基金会网站中的鸣谢办法:http://www.pkuef.org/mxbf/。
    ② 资料来源于:http://bhuef.buaa.edu.cn/dispnews.php?ntype=7&nid=152。
    ① 参见陈秀峰2006年11月12日对R大学教育基金会的访谈资料。
    ① 参见陈秀峰2006年11月13日对P大学教育基金会的访谈资料。
    ① [美]理查德.达夫特著:《组织理论与设计》,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333页。
    ② [法]H.法约尔著:《工业管理与一般管理》,团结出版社1999年版,第25页。
    ① 参见陈秀峰2006年11月12日对I大学教育基金会的访谈资料。
    ② 参见陈秀峰2006年11月12日对R大学教育基金会的访谈资料。
    ① 参见陈秀峰2006年11月14日对T大学教育基金会的访谈资料。
    ② 郑杭生主编:《社会学概论新修》,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156页。
    ① 参见陈秀峰2006年11月12日对R大学教育基金会的访谈资料。
    ② 同上。
    ③ 张建东、陆江兵著:《公共组织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89页。
    ① 参见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400号《基金会管理条例》。
    ① 引自新华网新华社区:http://forum.xinhuanet.com/detail.jsp?id=38672126。
    ② 资料节选自新华网新华社区论坛:http://news3.xinhuanet.com/forum/2007-01/13/content_5598093.htm。
    ① 郑杭生教授将社会的运行和发展分为三类:良性运行、中性运行和恶性运行;协调发展、模糊发展和畸形发展。所谓社会的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是指特定社会的经济、政治和思想文化三大系统之间以及各系统内部不同部分、不同层次之间的相互促进,而社会障碍、失调等因素被控制在最小的限度和最小的范围之内。所谓社会的中性运行和模糊发展,是指社会运行有障碍,发展不甚平衡,包含较多明显的不协调因素,但它们还未危害、破坏社会的常态运行。所谓社会的恶性运行和畸形发展,是指社会运行发生严重障碍、离轨、失控。
    ② 请参见青少年基金会的公益调查报告《中国贫困生调查报告》,http://news.qq.com/a/20060711/001587.htm.
    ③ 转引自王方华、周洁如编著的《非营利性组织营销》,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249页。
    ④ 根据清华大学NGO研究所2000年在全国范围内采用多级抽样方法,对1508家NGO进行的调查结果分析,有41.4%的非营利性组织认为资金缺乏是最突出的问题,占所有非营利性组织面临困难中的第一位。大学教育基金会也是非营利性组织。
    ① The Random House Dictionary of English Langugage, 1987. P129
    ② 此处基金会是指与大学生教育基金会性质类同的其他基金会,如宋庆龄基金会、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等社会公益组织。本文中为表述简练,除非特殊说明,基金会都代指大学教育基金会。
    ③ Mixer, Joseph R.(1993:10-11). Principles of Professional Fundraising: Useful Foundations for Successful Practice,,San Francisco, California: Jossey-Bass Publishers.
    ① 中国社会学家郑杭生在2003年提出社会互构论的思想,详情请参见《社会互构论的提出——对社会学学术传统的审视和快速转型期经验现实的反思》,《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3年第4期。
    ② 此处基金会指与大学教育基金会性质相同的带有公益性质的基金会或其它组织,也包括大学教育基金会.
    ③ [美]詹姆斯.P.益拉特著:《21世纪非营利性组织管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88-113页。
    ① Robert F. Sharpe, Jr., "SuccessfulFundraisinginChallengingTimes", presentationtoAmericanCancerSocietyNational Fundraising Leardership Conference, Orlando, FL, Septemper23, 1994.
    ① 蒋宇,张松涛:《有关私募基金的几个法律问题》,《经济论坛》2003年第4期。
    ② 这方面的研究请参看杜征征《加快私募资金的合法化》,《安徽工作大学学报》2002年第4期;左浩苗《论我国私募资金的合法化及监管》,2006年9月等。
    ① 郑杭生:《社会互构的理路与东亚的共同繁荣》,《河北学刊》2005年第2期。
    ① 参见陈秀峰2006年11月12日对R大学教育基金会的访谈资料。
    ② 参见陈秀峰2006年11月14日对A大学教育基金会的访谈资料。
    ① 王名编著的《非营利性组织概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203页。王名所使用的是“筹资理念”,大学教育基金的劝募工作类似于非营利性组织的筹资工作,因此作者认为其劝募理念的发展也应该会经历这三个阶段。
    ② 卢汉龙主编《慈善:关爱与和谐》,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4年版,第3页。
    ③ 参见陈秀峰2006年11月12日对I大学教育基金会的访谈资料。
    ① Council for Aid to Education, http://www.cae.org/default.asp.
    ① 参见陈秀峰2006年11月13日对K大学教育基金会的访谈资料。
    ② 参见陈秀峰2006提11月13日对P大学教育基金会的访谈资料。
    ③ 参见陈秀峰2006年11月13日对K大学教育基金会的访谈资料。
    ① 参见陈秀峰2006年11月14日对A大学教育基金会的访谈资料。
    ② 参见陈秀峰2006年11月12日对I大学教育基金会的访谈资料。
    ① 参见陈秀峰2006年11月12日对I大学教育基金会的访谈资料。
    ① 参见陈秀峰2006年11月12日对R大学教育基金会的访谈资料。
    ② 参见陈秀峰2006年11月12日对I大学教育基金会的访谈资料。
    ① 参见陈秀峰2006年11月12日对I大学教育基金会的访谈资料。
    ① 参见陈秀峰2006年11月13日对K大学教育基金会的访谈资料。
    ① 卢梭著,何兆武译《社会契约论》,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第100页。
    ② 国家统计局2004年、200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③ 来源于网易新闻中心2006年两会特别报道,http://news.163.com/06/0310/09/2BRF26P10001124L.html
    ① 参见陈秀峰2006年11月14日对P大学教育基金会的访谈资料。
    ② 国家统计局2004年、200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① 王开岭:西方“瘦身”与东方“胖虚”——慈善文化漫谈,载《书屋》,2003年第8期。
    ①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1月24日03:53重庆商报。
    ② 参见陈秀峰2006年11月14日对P大学教育基金会的访谈资料。
    ① 参见陈秀峰2006年11月13日对K大学教育基金会的访谈资料。
    ① [德]马克思.韦伯著,林荣远译《经济与社会》上卷,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第269页.
    ① 参见陈秀峰2006年11月12日对R大学教育基金会的访谈资料。
    ② 参见陈秀峰2006年11月12日对I大学教育基金会的访谈资料。
    ① 参见陈秀峰2006年11月12日对I大学教育基金会的访谈资料。
    ② http://news.xinhuanet.com/misc/2006-03/06/content_4264120.htm,来源:人民网
    ③ 来源于网易新闻中心2006年两会特别报道,http://news.163.com/06/0310/09/2BRF26P10001124L.html。
    ① 郑杭生:《中国特色社会学理论的探索》,第616页,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① 内部资料,《基金会管理条例》(2004年版),中国社会出版社2004年版。
    ② http://www.gongyishibao.com/index.htm。
    ① 郑杭生、杨敏:《社会互构论的提出》,《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3年第4期,《新华文摘》2003年第11期。
    ② 朱卫国:《基金会管理条例评析》,http://www.chinalaw.gov.cn/。
    ① 郑杭生、杨敏:《社会互构论的提出》,《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3年第4期,《新华文摘》2003年第11期.
    ② http://www.crcf.org.cn/news/findnews/s。
    ① http://www.chinanpo.gov.cn/web/showBulltetin.do?id=15978&dictionid=1203。
    ② Steven Seidman, ed, The Postmodern Turn, Cambridge, 1994, p. 205.
    ③ 郑杭生:《中国特色社会学理论的探索》,第782页,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④ 陈秀峰:2006年5月3日访谈资料。
    ① 陈秀峰:2006年8月12日访谈资料。
    ① 尼格尔·多德:《社会理论与现代性》,第58页,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
    ② 陈秀峰:2006年10月20日访谈资料。
    ③ 陈秀峰:2006年11月1日访谈资料。
    ① 陈秀峰:2006年11月7日访谈资料。
    ② 马和民:《新编教育社会学》,第127页,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① 张力:《中国教育绿皮书》(2001年),第122页,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
    ② 安东尼·吉登斯:《第三条道路:社会民主主义的复兴》,第107页,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① 陈秀峰:2006年11月2日访谈资料。
    ② 陈秀峰:2006年10月7日访谈资料。
    ① 对于社会的性质,这方面的论述较多,如吉登斯、贝尔、林南等。为了本研究的方便,在这里我们仅仅将目前的社会看作是信息化的社会。
    ② 郑杭生:《中国特色社会学理论的探索》,第779页,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① 郑杭生主编:《社会学概论新修》,第221页,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① Mixer, Joseph R.(1993:10-11). Principles of Professional Fundraising: Useful Foundations for Successful Practice. San Francisco. California: Jossev-Bass Publishers.
    ② 陈秀峰:2006年11月17日访谈资料。
    ① 陈秀峰:2006年11月23日访谈资料。
    ② 黄书孟、张美凤、俞锋华:《高校基金会的研究和探索——浙江大学竺可桢教育基金会的实践经验总结》,《中国高等教育》2001年第10期。
    ③ 陈秀峰:2006年7月12日访谈资料。
    ① 柯国庆、叶诸榕:《基金会和大学发展》,《研究与发展管理》2003年第2期。
    ① 郑杭生:《社会互构的理路与东亚的共同繁荣》,《河北学刊》2005年第2期。
    ② 为了和社会发展相配套,一些专家或政府部门提出建议,设置一定的法律,但事实上我国不是无法可依,而是有法不依,执法不严。对于这个问题我们将在大学教育发展基金会的监督机制里面进行详细的论述,在此将不赘述,以节省有限的空间。
    ③ 周雪光:《组织社会学十讲》,第34页,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① 王绍光:《多元与统一》,第104页,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① 曼昆:《微观经济学》,第167页,经济出版社2003年版。
    ② 康晓光:《创造希望——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研究》,第672页,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对于此报道还可以参见当时的期刊杂志等。
    ① 陈秀峰:2006年11月1日访谈资料。
    ② 陈秀峰:2006年11月23日访谈资料。
    ① 康晓光:《创造希望——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研究》,第343页,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① 郑杭生、杨敏:《权益自主与权力规范——对现代社会中个人与社会关系的多视角分析》,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03年第3期。
    ① 杨敏:《现代性的反叛与理论社会学的前景》,《甘肃社会科学》2006年第3期。
    ② (美)荷尔瑞格等著,胡英坤等译:《组织行为学(第八版)》,第132页,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① 俞文钊著:《中国的激励理论极其模式》,第4页,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② 在近有的文献回顾中,除去我们经常谈到的这两种理论之外,还有几种综合型激励理论倍受关注。
    ③ 张克昕等:《现代管理心理学:理论与应用》,第139页,北京:航空工业出版社1998年版。
    ④ 程正方:《现代管理心理学》,第166-177页,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⑤ (美)荷尔瑞格等著,胡英坤等译:《组织行为学(第八版)》,第132页,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① 周雪光:《组织社会学十讲》,第207页,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① 孙晓莉:《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国家与社会》,第53页,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
    ② 龙献忠、邱跃华:《大学单位制改革的制度路径》,《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6年第5期。
    ① 郑杭生:《社会三大部门的协调建设与发展》,《新华文摘》2006年第11期。
    ② 资料来源于北京大学教育基金会,网址http://www.pkuef.org/gywm/zz.htm.
    ③ 郑杭生、杨敏:《社会互构论的提出》,《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3年第4期,《新华文摘》2003年第11期。
    ④ 陈秀峰,2006年8月9日对于I大学教育基金会秘书长的访谈记录。
    ⑤ 郑杭生:《社会运行导论》,第123页,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① 陈秀峰,2006年8月9日访谈资料。
    ② 郑杭生、杨敏:《社会互构论的提出》,《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3年第4期,《新华文摘》2003年第11期.
    ① 国务院国发(1993)79《国务院关于机关和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工资制度改革问题的通知》。
    ② 陈秀峰,2006年5月6日访谈资料。
    ① 陈秀峰,2006年5月6日访谈资料。
    ② 郑杭生、杨敏:《现代性的新发展与社会互构的时代》,《广西民族学院学报》,2004年第1期.
    ① 风笑天主编:《社会学导论》,第151-152页,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② 陈秀峰,2006年7月9日访谈资料。
    ③ 陈秀峰,2006年11月12日访谈资料。
    ① 陈秀峰,2006年11月12日访谈资料。
    ① 陈秀峰,2006年11月12日访谈资料。
    ① [德]马克思·韦伯著,林荣远译:《经济与社会 上卷》,第56页,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
    ② 陈秀峰,2006年11月3日访谈资料。
    ① 陈秀峰,2006年9月8日访谈资料。
    ② 陈秀峰,2006年12月8日访谈资料。
    ③ [德]马克思·韦伯著,林荣远译:《经济与社会上卷》,第70页,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
    ① 陈秀峰,2006年8月9日访谈资料。
    ① 田凯:《科尔曼的社会资本理论及其局限》,《社会学研究》,2001年第1期。
    ② 陈秀峰,2006年7月6日访谈资料。
    ① 郑杭生、杨敏:《权益自主与权力规范——对现代社会中个人与社会关系的多视角分析》,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03年第3期。
    ① 郑杭生:《社会互构论的提出——对社会学学术传统的审视和快速转型期经验现实的反思》,《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3年第4期。
    ① 陈文超:《市场经济体制下大学教育基金会的运作空间》,(未刊稿)。
    ②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367页,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
    ① Ware, Alan (1989), Between Profit and State: Intermediate Organization in Britain and the United States, Cambridge/Oxford: Polity Press in association with Basil Blackwell Ltd. p. 205.
    ② 周志忍、陈庆云主编:《自律与他律》,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① 徐晓军:《结构与关系:乡村街坊研究》,第163页,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② 何清涟:《现代化的陷阱——当代中国的经济社会问题》,第48页,今日中国出版社1998年版。
    ③ 资料来源于《报刊文摘》1999年5月10日。
    ① 缪爱社:《略论舆论监督》,《中国政治》1997年第11期。
    ① 周志忍、陈庆云主编:《自律与他律》,第56页。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版。
    ① 内部资料,《基金会管理条例》,第83页,中国社会出版社2004年版。
    ① 郑杭生、杨敏:《权益自主与权利规范》,《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03年第3期。
    ② 陈秀峰:2006年7月3日访谈资料。
    ③ 陈秀峰:2006年7月4日访谈资料。
    ① 陈秀峰:2007年1月11日访谈资料。
    ① 郑杭生、杨敏:《关于中国特色社会学理论的构建》,《华中科技大学学报》2003年第4期。
    ① 孙立平:《向市场经济过渡过程中的国家自主性问题》,《战略管理》1996年第4期。
    ② Hayes, Treasa (1996), Management, control and Accountability in Nonprofit/Voluntary Organizations, Aldershot: Ashgate Publishing Limited.
    ③ 陈秀峰:2006年11月3日访谈资料。
    ① 郑杭生、杨敏:《社会互构论的提出》,《新华文摘》2003年第11期。
    ② 《社会团体管理条例》第一章《总则》,第六条。此外,在现实生活中大学教育基金会的主管部门并不是完全相同的,这也是由于高校所属单位不一致所造成的。
    ① 陈秀峰:2006年11月12日访谈资料。
    ① 陈秀峰:2006年5月3日访谈资料。
    ① 郑杭生:《中国特色社会学理论的探索》,第616页,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② 郑杭生、杨敏:《权益自主与权利规范》,《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03年第3期。
    ③ 陈秀峰:2006年11月12日访谈资料。
    ① 张静:《法团主义》,第123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
    ① 菲利普·柯尔库夫,《新社会学》,第126页,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
    ① 邓国胜:《非营利组织评估》,第9页,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
    ② 杨团、唐钧:《非盈利机构评估》,华夏出版社1998年版。
    ① 杨团:《上海罗山市民会馆个案研究》,华夏出版社2001年版。
    ② 周志忍、陈庆云:《自律与他律》,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③ 宋林飞:《社会发展的研究》,《南京社会科学》1998年第4期。
    ① 郑杭生、杨敏:《社会互构论的视野》,《新华文摘》2003年第11期。
    ③ Steven Seidman, ed, The Postmodem Turn, Cambridge, 1994.
    ③ 邓国胜:《非营利组织评估》,第76页,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
    ① 陈秀峰:2006年7月3日访谈资料。
    ② 郑杭生主编:《社会学概论新修》,第6页,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① 陈秀峰:2006年11月12日访谈资料。
    ② Peter F. 1999. The Drucker Foundation Self Assessment Tool: Particioant Workbook. Jossev-Bass Publishers.
    ③ 迈克·阿里森是“非营利管理支持中心”咨询与研究小组族人,裘德·凯是“非管利管理支持中心”的资深职员顾问。
    ④ 事实上在中国一些高校内,有的成立并在政府单位内注册了大学教育基金会,但是许多高校目前由于种种因素的影响,尚未达到政府对此所限定的条件,但是仍然属于大学教育基金会的范畴,如果从严格意义上来说,他们应该是大学教育基金会的雏形,通常这类组织被称作为大学发展委员会或者发展办公室等.在项目的开展方面,他们也是进行的有声有色。
    ① 陈秀峰:2006年9月3日访谈资料。
    ② 邓国胜:《公益项目评估》,第23页,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
    ③ 陈秀峰:2006年10月14日访谈资料。
    ① 郑杭生:《中国特色社会学理论的探索》,第619页,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② 陈秀峰:2006年10月18日访谈资料。
    ① 互构论的视角使我们更加清醒地看到基金会与人以及社会的关系,为了基金会更好的发展、社会全体成员共享社会发展的成果,我们的评估机制就必须保持与社会的发展同样的步伐。这也是当今社会变幻规律时我们行为的一种要求,否则步履维艰,事倍功半。
    ② 郑杭生、李强等:《社会运行导论》,第139页,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① 陈秀峰:2006年10月28日访谈资料。
    ② 郑杭生:《中国特色社会学理论的探索》,第627页,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③ 袁方:《社会学研究方法教程》,第323页,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① 邓国胜:《非营利组织评估》,第252页,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
    ② 李小云:《谁是农村发展的主体》,第223页,中国农业出版社1999年版。
    ① R.A.鲍尔:《社会指标》,第69页,麻省理工学院出版社1966年版。
    ① 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综合评估方法也许根本没有按照此逻辑进行操作,但是经过我们的分析与整理,大致的程序应是如此此外需要说明的是,在整理这种方法的过程中,我们借鉴了一些关于非营利性组织关于此方法运用的经验以及技术。
    ② 陈秀峰:2006年11月3日访谈资料。
    ① 陈秀峰:2006年75日访谈资料。
    ① 郑杭生:《中国特色社会学理论的探索》,第629页,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① 朱传一:《关于第三部门与基金会的作用及其在中国的发展问题》,《社会》2000年第11期.
    1.布坎南:《自由、市场与国家》,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89年
    2.俞可平 等著:《中国公民社会的兴起与治理的变迁》,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11月
    3.邓正来,亚里山大编:《国家与市民社会:一种社会理论的研究路径》,中央编译出版社2002年
    4.资中筠 著:《散财之道——美国现代公益基金会述评》,上海人民出版社
    5.康晓光:《创造希望: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研究》,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
    6.官有垣 总策划 萧新煌等著:《台湾的基金会在社会变迁下之发展》台北财团法人洪建全教育文化基金会,2003.
    7.王名主编:《中国非政府公共部门》,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年1月
    8.王名 刘培峰等著:《民间组织通论》,时事出版社2004年9月
    9.王名编著:《非营利组织管理概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7月
    10.王名主编:《中国NGO研究——以个案为中心》,联合国区域发展研究中心,2000年8月
    11.王名主编:《中国NGO研究——以个案为中心》,联合国区域发展研究中心,2001年
    12.韩铁著:《福特基金会与美国的中国学》,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13.商玉生主编,《美国基金会研究》,中国科学基金研究会编(内部资料),1998年
    14.王绍光:《多元与统一:第三部门国际比较研究》,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年
    15.任进著:《政府组织与非政府组织——法律实证和比较分析的视角》,山东人民出版社2003年8月
    16.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非营利组织研究委员会编:《扩展中的公共空间》,天津人民出版社2002年4月
    17.基金会发展研究委员会:《处于十字路口的中国社团》,天津人民出版社2001年
    18.马伊里 杨团主编:《公司与社会公益》,华夏出版社2002年10月
    19.杨团 葛道顺主编:《公司与社会公益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12月
    20.李恒光著:《市场与政府之中介:聚焦当代社会组织》,江西人民出版社2003年12月
    21.国务院法制办公室:《理解:基金会管理条例》2004年11月
    22.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事业单位改革研究课题组 译:《分散化的公共治理——代理机构、权力主体和其他政府实体》,中信出版社2004年3月
    23.国务院法制办公室:《完善中国民间组织法律框架报告与倡议》2004年10月
    24.民政部民间组织管理局 国务院法制办政法司 编著:《基金会指南》,中国社会出版社2004 年8月
    25.张霞 张智河 李恒光主编:《非营利组织管理》,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年4月第1版
    26.范丽珠主编:《全球化下的社会变迁与非政府组织(NGO)》,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9月第1版
    27.汪玉凯著:《公共管理与非政府公共组织》,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3年2月
    28.成志刚 周批改:《非营利组织管理研究》,湖南人民出版社2005年2月
    29.王建芹著:《非政府组织的理论阐释》,中国方正出版社2005年6月
    30.王粤 黄浩明主编:《跨国公司与公益事业》,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9月
    31.唐士其著:《国家与社会的关系》,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5月
    32.李亚平 于海编选:《第三域的兴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8年11月
    33.贾西津著:《第三次改革——中国非营利部门战略研究》,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年8月
    34.郭于华 杨宜音 应星著:《事业共同体——第三部门激励机制个案探索》,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年10月
    35.秦晖著:《政府与企业以外的现代化——中西公益事业史比较研究》,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年10月
    36.中国科技促进发展研究中心 希望工程效益评估课题组:《捐款是怎样花的——希望工程效益评估报告》,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年10月
    37.周志忍 陈庆云主编:《自律与他律——第三部门监督机制个案研究》,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年10月
    38.孙立平 晋军 等著:《动员与参与——第三部门募捐机制个案研究》,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年10月
    39.毕监武著:《社团革命——中国社团发展的经济学分析》,山东人民出版社2003年9月
    40.文军 王世军著:《非营利组织与中国社会发展》,贵州人民出版社2004年3月
    41.陈漭著:《非营利组织战略管理问题研究》,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3年12月
    42.夏斌 陈道富著:《中国私募基金报告》,上海远东出版社2002年6月
    43.何增科主编:《公民社会与第三部门》,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8月
    44.丁元竹主编:《非政府公共部门与公共服务》,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年1月
    45.郭国庆著:《现代非营利组织研究》,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3月
    46.上海市慈善基金会 上海慈善事业发展研究中心 编:《慈善:关爱与和谐》,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4年12月
    47.陆道生 王慧敏 毕吕贵著:《非营利组织企业化运作的理论与实践》,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8月
    48.王名 刘国翰 何建宇著:《中国社团改革——从政府选择到社会选择》,社会科学文献出版 社2002年7月
    49.邓国胜著:《公益项目评估——以“幸福工程”为案例》,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11月
    50.邓国胜著:《非营利组织评估》,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12月
    51.冷明权 张智勇 著:《经济社团的理论与案例》,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12月
    52.北京大学公民社会研究中心:“转型期中国公民社会的发展——国际的视角”国际学术研讨会2005年10月
    53.孙晓莉:《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国家与社会》,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
    54.郭国庆:《现代非营利组织研究》,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55.李珍刚:《当代中国政府与非营利组织互动关系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
    56.萧新煌著:《台湾的民间基金会:组织与趋势》,香港海峡两岸关系研究中心1999
    57.萧新煌著:《台湾的非营利部门:现状、新动向与未来发展》,香港海峡两岸关系研究中心1999
    58.杨翠华著:《中基会对科学的赞助》,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91
    59.《立青文教基金会创立十周年纪念特刊》,台北立青文教基金会,1993
    60.李惠斌主编.:《全球化与公民社会》,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61.吴英明著:《携手打造一流公民社会》,民主DNA笔记书,台北月旦出版社股份有限公司,2004.
    62.张静著:《法团主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
    63.王颖等:《社会中间层:改革与中国的社团组织》,中国发展出版社1993年
    64.李鸿德:《社团管理》,中国社会出版社,1996年
    65.齐炳文:《民间组织:管理、建设、发展》,山东大学出版社,2000年
    66.李路路、王奋宇:《当代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社会结构及其变革》,浙江人民出版社1992年
    67.[美]霍德森(Hodson,H.V)著 过启渊译:《国际基金会指南》,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1990.3
    68.[美]莱司特·M·萨拉蒙等著 贾西津 魏玉等译:《全球公民社会——非营利部门视界》,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7月
    69.[加]伊恩·斯迈利 [英]约翰·黑利著 陈玉华译:《NGO领导、策略与管理:理论与操作》,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6月
    70.[美]Joan E·Pynes著 王孙禹 达飞译:《公共和非营利性组织的人力资源管理》,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年9月
    71.[美]保罗·C·纳特 罗伯特·W·巴可夫著:《公共和第三部门组织的战略管理:领导手册》,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9月
    72.史密司—巴克林协会著:《非营利管理》,中信出版社2004年4月
    73.[美]詹姆斯·P·盖拉特著:《21世纪非营利组织管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10月
    74.埃莉诺·奥斯特罗姆著:《公共事物的治理之道》,上海三联书店,2000年6月第1版
    75.[美]朱莉·费希尔 著 邓国胜 赵秀梅译:《NGO与第三世界的政治发展》,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7月
    76.[美]乔尔·J·奥罗兹著 孙韵译:《基金会工作权威指南:基金会如何发掘、资助和管理重点项目》,机械工业出版社2002年4月
    77.[美]罗伯特·T·戈伦比威斯基 杰里·G·史蒂文森 主编:《非营利组织管理案例与应用》,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9月
    78.里贾纳·E·赫兹琳杰等著:《非营利组织管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哈佛商学院出版社2000年6月
    79.[美]沃尔德马·尼尔逊:《大基金会》,纽约,1972年版
    80.[美]哈罗德·M·席勒 约瑟夫 c·金格:《基金会》,格雷伍德出版社,1984年
    81.塞巴斯蒂安·巴尔奇:“政治基金会:徜徉于社会与国家之间”,载于沃尔夫-迪特尔·艾伯魏因,卡尔·凯泽主编:《德国的新外交政策(第四册):机制与资源》,奥尔登堡出版社,慕尼黑,1998年版
    82.哈贝马斯著 曹卫东译:《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上海学林出版社1999年
    1、Laster M Salamon: Global Civil Society: Dimensions of the Nonprofit sector, The joins Hpokins Uinversity Maryland, 1999
    2、Sharon Moster: Strategic Management for Nonprofit Organizations: theory and cases,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5
    3、The Pacific Leprosy Foundation Archive and Oral Histories of Leprosy in the South Pacific. By: Buckingham, Jane. Journal of Pacific History, Jun2006, Vol. 41 Issue 1, 6p; DOI: 10.1080/00223340600652441; (AN 20855436)
    4、Phillips Foundation Announces Fellowship Winners for 2006. Human Events, 5/22/2006, Vol. 62 Issue 18, 1/2p; (AN 20930173)
    5、With the help of the NY Power Authority the Sports Foundation sets up the Robert L. Williams Scholarship. New York Amsterdam News, 5/11/2006, Vol. 97Issue 20, 1/2p; (AN 20968968)
    6、Lumina Foundation Seeks To Identify New Paths That Lead Hispanic Immigrants' to Colleges Doors. By: Orchowski, Peggy. Community College Week, 5/8/2006, Vol. 18Issue 20, 2/3p; (AN 20862508)
    7、Top 10 Liberal Foundations. Human Events, 5/8/2006, Vol. 62 Issue 16, 1/2p; (AN 20818211)
    8、Foundation Annual Reports. Chronicle of Philanthropy, 5/4/2006, Vol. 18 Issue 14, 1p, 3 charts; (AN 20784305)
    9、Research Foundations Find Strength in Numbers. By: Hede, Karyn. Journal of the National Cancer Institute, 5/3/2006, Vol. 98 Issue 9, 3p; (AN 20814212)
    10、The nation's foundations gave an estimated $33.6-billion in grants in 2005, an increase of 5.5 percent over 2004. But the outlook for 2006 is not so good. By: Strout, Erin. Chronicle of Higher Education, 4/28/2006, Vol. 52 Issue 34, 1/8p; (AN 20637882)
    11、Gates Foundation to Support New Causes. By: Wilhelm, Ian. Chronicle of Philanthropy, 4/20/2006, Vol. 18 Issue 13, 1/4p; (AN 20648330)
    12、Foundations Urged to Upgrade Communications Efforts. By: Wilhelm, Ian. Chronicle of Philanthropy, 4/20/2006, Vol. 18 Issue 13, 1/4p; (AN20648337)
    13、Michigan Asks Ford Foundation to Show It Is Following Donor's Intentions. By: Wilhelm, Ian. Chronicle of Philanthropy, 4/2012006, Vol. 18 Issue 13, 1/2p; (AN 20648332)
    14、College and universities that have made community engagement a part of their missions can apply for recognition for their efforts from the Carnegie Foundationfor the Advancement of Teaching. By: June, Audrey Williams. Chronicle of HigherEducation, 4/14/2006, Vol. 52 Issue 32, 1/8p; (AN 20510403)
    15、In Drug-Aid Foundations, Web of Corporate Interests. By: Berenson, Alex. New York Times, 4/8/2006, Vol. 155 Issue 53543, 1/5p; (AN 20642224)
    16、The Templeton Foundation: a Skeptic's Take. Chronicle of Higher Education, 4/7/2006, Vol. 52 Issue 31, 2p; (AN 20445771)
    17、Remarks to the Foundation for the Defense of Democracies. By: Bush, George W.. Weekly Compilation of Presidential Documents, 3/20/2006, Vol. 42 Issue 11, 8p; (AN 20374217
    18、An Introduction to the Van Cliburn Foundation and the 2006 MTNA National Conference Artists. By: Rodzinskl, Richard. American Music Teacher, Feb/Mar2006, Vol. 55 Issue 4, 4p; (AN 20055870)
    19、Corporate Foundations Fund Anti-Aiito Coalition. (cover story) By: Carney, Timothy P.. Human Events, 12/19/2005, Vol. 61 Issue 43, 2p; (AN 19271068)
    20、Science Foundations: A Novelty in Russian Science. By: Dezhina, Irina; Graham, Loren R.. Science, 12/16/2005, Vol. 310 Issue 5755, 2p, 1chart; (AN 19303900)
    21、Representing the Social Foundations of Education in NCATE: A Chronicle of Twenty-Five Years of Effort. By: Dottin, Erakine; Jones, Alan H.; Simpson, Douglas; Watras, Joseph. Educational Studies, Dec2005, Vol. 38 Issue 314p; DOI: 10.1207/s15326993es3803_4; (AN 19110780)
    22、State Farm Companies Foundation. NASSP Bulletin, Dec2005, Vol. 89 Issue 645, 1/3p; (AN 19765426)
    23、AASV Foundation seeks proposals for swine research. American Journal of Veterinary Research, Dec2005, Vol. 66 Issue 12, 1/5p; (AN 19728315)
    24、To improve health and health care, 1998-1999: the Robert Wood Johnson Foundation anthology / Stephen L. Isaacs and James R. Knickman, editors; foreword by Steven A. Schroeder. San Francisco: Jossey-Bass, c1998
    25、3r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the Foundations of Molecular Modeling and Simulation (FOMMS 2006), Semiahmoo Resort, Blaine, WA, USA, July 9-14, 2006 http://www.fomms.org. Molecular Simulation, Nov2005, Vol. 31 Issue 13, lp; DOI:10.1080/08927020500467379; (AN 19099121)
    26、Tech Cornerstone Ways to Give to the Tech Foundation. By: Kinsinger, Addie. TechTrends: Linking Research & Practice to Improve Learning, Nov/Dec2005, Vol. 49Issue 6, 1p; (AN 19808715)
    27、Winn Feline Foundation calls for grant proposals.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Veterinary Medical Association, Oct2005, Vol. 227 Issue 7, 1/6p; (AN 18457894)
    28、China Science Foundation Takes Action Against 60 Grantees. By: Yidong, Gong. Science, 9/16/2005, Vol. 309 Issue 5742, p1798-1799, 2p, 1 chart; (AN 18365925)
    29、Education Foundation Making the Grade. Sound & Video Contractor, Jul2005,Vol. 23 Issue 7, p24-26, 2p; (AN 17755311)
    30、Foundation Board Initiates Innovation in Fundraising Award. PT: Magazine of Physical Therapy, Jun2005, Vol. 13 Issue 6, p16-16, 1/3p; (AN 17207768)
    31、A New Arts Foundation With a Focus on Creativity. By: Lee, Felicia R.. New York Times, 5/2/2005, Vol. 154 Issue 53202, THEArts p3-3, 1/6p; (AN 17103166)
    32、Undergraduate Scholarships Available Through the ASM Materials Education Foundation. Advanced Materials & Processes, Mar2005, Vol. 163 Issue 3, p55-55,1/9p; (AN 16428207)
    33、Taking a Long view: The Roads and Mission of the Ford Foundation. By: Berresford, Susan V.. Ford Foundation Report, Winter2005, Vol. 36 Issue 1, pS0-53, 4p; (AN 16369959)
    34、The 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 Funding Opportunities for Social Workers.By: Jaskyte, Kristina. Research on Social Work Practice, Jan2005, Vol. 15 Issue 1,p47-51, 5p; DOI: 10.1177/1049731504269552; (AN 19487206
    35、Audit commission shakes up foundation. By: Forestie, Katherine. Times Educational Supplement, 12/24/2004 Issue 4615, p11-11, 1/4p; (AN 15727189)
    36、Tipitina's Foundation Brings Bluegrass, Crescent City Cultures Together. By: Tolleson, Robin. Downbeat, Dec2004, Vol. 71 Issue 12, p96-96, 2/3p, 1c; (AN15031848)
    37、National Arthritis Foundation (Singapore) 20th Anniversary Celebration Scientific Meeting. APLAR Journal of Rheumatology, Nov2004, Vol. 7 Issue 3, p247-247, 1p; DOI: 10.1111/j.1479-8077.2004.00111.x; (AN 14860371)
    38、Start the School Year Right with a Grant from The NEA Foundation. NEA Today, Sep2004, Vol. 23 Issue 1, p52-53, 2p, 3c; (AN 14301103)
    39、Rockefeller Foundation Names a New President. By: Winter, Greg. New York Times, 8/25/2004, Vol. 153 Issue 52952, pB2-B2, 1/8p; (AN 14537026)
    40、Education Foundation awards six fellowships for 2004. Rock Products, Jul/Aug2004 Supp Cement Americas, p6-6, 1/4p; (AN 15559030)
    41、INTERNATIONAL ANTHONY BURGESS FOUNDATION ANNOUNCEMENT. English Language Notes, Jun2004, Vol. 41 Issue 4, p84-84, 1p; (AN 13622365)
    42、The Hadassah Foundation. Education Grants Alert (Aspen Publishers Inc.),5/21/2004, Vol. 14 Issue 20, p5-6, 2p; (AN 13270134)
    43、NASD Investor Education Foundation. Education Grants Alert (Aspen Publishers Inc.), 5/7/2004, Vol. 14 Issue 18, p6-6, 1p; (AN 13129017
    44、The American Legion Child Welfare Foundation. Education Grants Alert (Aspen Publishers Inc.), 4/9/2004, Vol. 14 Issue 14, p5-5, 1p; (AN 12900992)
    45、Pacific Life Foundation. Education Grants Alert (Aspen Publishers Inc.), 4/9/2004, Vol. 14 Issue 14, p8-8, 1p; (AN 12902022)
    46、Carl and Eloise Pohlad Family Foundation After-School Program. Education Grants Alert (Aspen Publishers Inc.), 4/2/2004, Vol. 14 Issue 13, p5-5,1p; (AN12800326)
    47、Charity and Stewardship: Biblical Foundations. By: Baskar Jeyaraj, Jesudason. Evangelical Review of Theology, Apr2004, Vol. 28 Issue 2, p166-173, 8p;(AN 13122736)
    48、Report: Engaged Foundation Boards Are Most Effective. By: Greene, Stephen G.. Chronicle of Philanthropy, 3/4/2004, Vol. 16 Issue 10, p18o18, 1/3p; (AN12538160)
    49、National Academy Foundation at the forefront of high school reform. By:Emeagwall, Susan. Techniques: Connecting Education & Careers, Mar2004, Vol. 79Issue 3, p36-37, 2p; (AN 12370975)
    50、Nieman Foundation Hires Development Officer. By: Fiore, Lois. Nieman Reports, Spring2004, Vol. 58 Issue 1, p90-90, 1/3p; (AN 12829200)
    51、American Psychological Foundation Contributors, 2002. American Psychologist,Aug2003, Vol. 58 Issue 8, p665-669, 5p; (AN 10953354)
    52、The United States Golf Association Foundation. Education Grants Alert (Aspen Publishers Inc.), 7/18/2003, Vol. 13 Issue 29, pS, 1/2p; (AN 10313127)
    53、P. Buckley Moss Foundation for Children's Education. Education Grants Alert (Aspen Publishers Inc.), 2/21/2003, Vol. 13 Issue 8, p4, 2/5p; (AN 9176732
    54、Foundations Boost Diversity and Young Art. Art in America, Dec2002, Vol. 90 Issue 12, p23, 1/4p; (AN 8570706
    55、Open Meadows Foundation. Education Grants Alert (Aspen Publishers Inc.),11/22/2002, Vol. 12 Issue 46, p3, 2p; (AN 8779189)
    56、U. S. Baneorp Foundation. Education Grants Alert (Aspen Publishers Inc.),11/22/2002, Vol. 12 Issue 46, p4, 3/5p; (AN 8779191)
    57、People's Organizations and Foundations. By: Miller, Mike. Social Policy, Fall2002, Vol. 33 Issue 1, p1-1, 1p; (AN 7717871)
    58、Young America's Foundation. By: D'Agostino, Joseph A.. Human Events, 06/25/99, Vol. 55 Issue 23, p24, 1/2p, 1bw; (AN 1974831)
    59、 H. O. P. E. Foundation International receives presidential award. Heritage, Summer99, Vol. 13 Issue 2, p10, 1/2p, 1bw; (AN 2103594)
    60、The Rockefeller Foundation How It Operates. By: Williams, Greer. Atlantic Monthly, Apr64, Vol. 213 Issue 4, p106, 13p; (AN 9611916)
    61、Report of the Committee to Administer the Asia Foundation Grant for Improving Relations with Asian Sociologists. By: Ryan, Bryce; Eberhard, Wolfram; Levy, Marion J.; Jr.. 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 Dec62, Vol. 27 Issue 6, p929-930, 2p; (AN 12788978)
    62、Novo Nordisk Haemophilia Foundation website. British Journal of Haematology, Jul2006, Vol. 134 Issue 1, p122-122, 1p; DOI: 10.1111/j. 1365-2141.2006.06144.x;(AN 20967532)
    63、Council on Foundations: An Abbreviated History of the Philanthropic Tradition in the United States, 见http://www.cof.org/about/history
    64、Randall G. Holcombe, Writing off Ideas: taxation, foundations and philanthropy in America, Transaction Publishers: new Brunswick (USA) and London (UK), 2000, pp.25-39
    65、Foundation Center: Highlights of the Foundation Center's FOUNDATION YEARBOOK, 2001, 见http://www.fdncenter.org
    66、Foundation Center: Foundation Growth and Giving Estimates, 2001 Preview, 见http://www.fdncenter.org
    67、Celebrating Indonesia: fifty years with the Ford Foundation, 1953-2003/author, Goenawan Mohamad; editorial board, Suzannel E. Siskel.: Ford Foundation, c2003..
    68、Rethinking philanthropic effectiveness: lessons from an international network of foundation experts/Dirk Eilinghoff (ed.). [monograph]
    69、The future of philanthropy: economics, ethics, and management / Susan U. Raymond. [monograph]
    70、Foundations and higher education : grant making from golden years through steady state : a technical report for the Ford Foundation and the Carnegie Council on Policy Studies in Higher Education Cheit, Earl Frank.
    71、Guide to programs: fiscal year 1987 / National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China.
    72、The Henry Luce Foundation : a history : 1936-1986 / by Walter Guzzardi, Jr.
    73、Leader to leader : enduring insights on leadership from the Drucker Foundation's award-winning journal / Frances Hesselbein, Paul M. Cohen, editors. San Francisco : Jossey-Bass, c1999.
    74、Report / China Foundation for the Promotion of Education and Culture. Shanghai: Foundation
    75、Report for the fiscal years / Wenner-Gren Foundation for Anthropological Research, Incorporated. New York, N. Y.: The Foundation
    76、The Rockefeller Foundation. New York : Rockefeller Foundation
    77、A summary report of the activities of the China Foundation for the Promotion of Education and Culture : from 1925 to 1945. [China : s.n.], 1946.
    78、Toward a global community of scholars: the special partnership between the Carnegie Foundation for the Advancement of Teaching and China's National Center for Education Development Research, 1988-1997 / by Hsi-Sheng Chi. Princeton, N. J.: Carnegie Foundation for the Advancement of Teaching, 1997
    79、World Peace Foundation (Boston: 1923) Boston: The Foundation, 1923
    80、To cast out disease: a history of the International Health Division of the Rockefeller Foundation (1913-1951)/John Farley, Oxford;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4.
    81、The Ford Foundation and Europe, 1950's-1970's : cross-fertilization of learning in social science and management / Giuliana Gemelli (ed.), Brussels : European Interuniversity Press, 1998.
    82、Steinbeis Foundation: Steinbeis University Berlin, Http//www.steinbeis. h errenberg,de 2002-10-15.
    83、Teresa Ode ndahl: American Wealthy and the Future of Foundations,[M] U S A: The Foundation Center, 1987
    1、孔祥玲:《基金会管理条例》的法律解读,社会福利2004.4
    2、叶隽:艾伯特基金会及其奖学金部运作基本情况,《德国研究》2000年第1期
    3、王少华:大众传媒在非营利组织合法性建构中的作用——以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为例,新视野2005.1
    4、张永玉 刘小强:当前我国教育基金会的发展现状和问题分析——兼谈对江西省教育基金会筹办的建议,江西教育科研2005年第1期
    5、赵震声、Birgit Teubner:德国洪堡基金会,光电子技术与信息,1999年6月
    6、范例,竺树声,叶润涛:德国史太白基金会的特点及对我们的启示,浙江科技学院学报,2003年9月
    7、闫瑾:德国政治基金会探析,德国研究,2003年第1期
    8、民政部考察团:对美国基金会的考察与思考,中国民政,2001年第1期
    9、马昕:非公募基金会及其管理体制研究,期刊网
    10、李宁:关于我国基金会投资问题的探讨,中国青年科技·1999年10月号·总第64期(非营利组织发展与中国希望工程国际研讨会)
    11、梁文平:洪堡基金会—德国科技对外交流的窗口,中国科学基金2004年第2期
    12、王名 贾西津:基金会的产权结构与治理,《经济界》2003年第1期
    13、委成武 杜宝贵 刘海波 朱旺喜:基金会的发展历史和发达国家基金与企业合作起源、特点探析,中国科学基金2004年第2期
    14、汪鑫 郑莹:基金会的税法规制初探,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7月第4期
    15、基金会工作人员应具备的基本素质,期刊网
    16、柯国庆 叶诸榕:基金会和大学发展,研究与发展管理2003年4月第2期
    17、郝杰英:基金会,美国社会发展的重要均衡因素,中国青年科技,1999年10月
    18、吴明:基金会应当遵守的基本规范,中国民政,37
    19、任晓:基金会与美国精神——读资中筠教授的《散财之道美国现代公益基金会述评》,《美国研究》2003年第2期
    20、陈军,加拿大创新基金会简介,加拿大创新基金会简介,全球科技经济瞭望,2001年第11期
    21、安青虎译:加拿大广告基金会,工商行政管理,1996年22期
    22、唐蕙敏:简析当代台湾基金会的社会功能,台湾研究·哲学社会 1998年第2期
    23、联合国儿童基金会驻京办事处,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的任务与近期社会目标,世界卫生组织动态,22
    24、蔡磊:论基金会的法律问题,学术探索,2003年第9期
    25、杨团:美国的非营利组织与基金会,21世纪杂志,1995年第6期
    26、刘鹏辉:美国的基金会与社会福利事业,世界经济与政治1995年第3期
    27、吴汉军:美国公司基金会对中国的启示,武汉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6月第2期
    28、陈淮 郑永和 韩建国: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加强内部管理的四项要点,中国基础科学,基金之窗,2001年4月
    29、龚旭:美国私人基金会及其支持科学事业的考察,自然辩证法通讯,2003 第4期
    30、张炎宇:美国思想库介绍——传统基金会,《国际资料信息》2001年第11期
    31、于雪梅 刘立新 席茹:赛德尔基金会在华发展15年综述,《德国研究》1998年第4期
    32、甄俊田 于敏:诺贝尔基金会简介,河南科技1997年第11期
    33、沈晓丹:社会团体暨基金会向民间组织发展的困扰与策略,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1996年,第1期
    34、赵震声:世界科学创新的发动机——洪堡基金会,中外管理导报2001年第6期
    35、新馨:司法机构致力于公益事业的模式——美国博芒特基金会,《国外社会科学》2003年第1期,摘自http:www.bmtfoundation.com
    36、田家炳基金会简介,闽西职业大学学报2002年3月第1期
    37、马胜利:外国的基金会制度,欧洲,1994年第1期
    38、孟强:先进欧洲研究中心基金会运行机制,全球科技经济嘹望,2004年第12期
    39、庄爱玲:中国基金会能力建设:爱德的启示,学海,2004年第4期
    40、雷虹:中美大学基金会比较研究,上海高教研究,1997年第12期
    41、梁治平:“民间”、“民间社会”和CIVIL SOCIETY——CIVIL SOCIETY概念再检讨,云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2卷·第1期
    42、王建平:从当代中国研究反观国家与社会的关系,学术交流,2003年第5期
    43、孙晓莉:从现代化的角度看我国国家与社会二者关系的变化,《长春市委党校学报》1999年第6期
    44、田成有 杨靖学:国家法治与民间自治的调适——国家与社会范式的阐释,学术探索, 2001年第4期
    45、臧乃康:国家与社会互动关系中的公共利益,南通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3期
    46、唐兴霖,吴志军,聂勇浩:国家与社会之间——论社会中介组织对中国社会转型的影响,天津行政学院学报,2002年第2期
    47、杨敏:后发现代化的发展逻辑与现实悖论——从国家与社会的分离看社会现代化,贵州社会科学,2000年第4期
    48、高清海 张海东:社会国家化与国家社会化——从人的本性看国家与社会的关系社会科学战线·2003年第1期
    49、郑杭生 洪大用:现代化进程中的中国国家与社会——从文化的角度看国家与社会关系的协调,《云南社会科学》1997年第5期
    50、靳志高:当代中国公民意识的生成机制探析,求实,2005.1
    51、董明:公民社会成长与和谐社会的构建,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4期
    52、邬泽天 林体:公民社会充分发挥作用的历史逻辑,玉溪师范学院学报(第21卷)2005年第4期
    53、邝少明,夏伟明.论我国非赢利组织的进入规制,中山大学学报(社科版),2004年第1期
    54、辛甜:社会网络与慈善筹资—上海市慈善基金会个案研究.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科版),2002年第4期
    55、吴勇敏,竺效:公益捐赠行为的法理剖析,浙江学刊,2001年第1期
    北京市民政信息网 www.bjmzj.gov.cn
    北京大学教育基金会 http://www.pkuef.org/
    清华大学教育基金会 http://www.tsinghua.edu.cn/docsn/jjh/
    霍英东教育基金会 http://www.hydef.edu.cn/
    AIEF美国教育基金会 http://www.aief.org.tw
    中国教育发展基金会 http://www.cedf.org.cn/
    台湾公益资讯中心 www.npo.org.
    台湾非营利组织研究网 npo.nccu.edu.tw/
    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 www.cydf.org.cn
    中国宋庆龄基金会 www.sclf.org/
    爱德基金会 www.amityfoundation.org.cn/
    北京志愿者协会 www.bjvolunteer.org
    中国民间组织网 www.chinanpo.gov.cn/
    今日志愿(美国) www.volunteertoday.com
    中国公益热线网站:http://www.onhelp.net
    中国NPO服务网网站:http://www.npo.com.cn 或者 www.chinanpo.org www.npo.org.cn
    中国公益信息网网站:http://www.ngorc.net.cn/
    青少年工作资源中心网站:http://www.socialwork.com.hk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