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新世纪中国特情电视剧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新世纪以来,特情电视剧在国内荧屏掀起了收视高潮,无论是原创剧作还是根据经典反特类电影改编而来的特情电视剧,在创作质量和数量上都形成了一定的类型规模,《誓言无声》、《梅花档案》、《暗算》、《特殊使命》等剧更以较高的收视率和含蕴丰富的艺术内涵获得了大众的一致认可。
     反特电影作为建国初期风靡一时的类型片曾受到大众的热烈追捧,影视的差异和时代的变迁赋予了特情电视剧新型的文化内涵和叙事风格,本文在对特情电视剧进行概念界定和追溯特情电视剧历史渊源的基础上,通过对新世纪以来特情电视剧创作概貌的梳理,探究其深层人物形象、内在意蕴和叙事风格。在新世纪的时代背景下特情电视剧采取了新型的认同模式来归属其主流意识形态,在创作模式上秉承反特电影的传统经典的叙事模式,以悬念架构全局、制造悬疑气氛是特情电视剧常用的叙事策略,但本人认为特情电视剧不可拘泥于此,还应该采用转换和扩大叙事视角等方式来开拓其叙事策略。
     特情电视剧中突出的两类人物形象——新英雄主义人物形象和女特务形象给观众留下的印象最为深刻。新英雄主义人物形象有别于昔日概念程式化的英雄形象,具有多元化的价值取向、人性化的情感世界和层次复杂的内心世界,然其不变的英雄主义精神内涵依旧圆了观众的“英雄梦”;妖娆多情、鲜活生动的女特务形象符合男性视角下的女性编码,满足了男权话语下的“女性消费”和受众的“窥视欲”。特情电视剧多元化的主题内涵也丰富了这一类型剧作的创作特色。
Since the beginning of new century, espionage TV serials have become popular and got a high audience rating. The quality and quantity of both original works and adaptations have arrived at a new height. "Silent Oath", "Files of Plum Blossum", "A Pair of Embroidered Shoes", "Plot" etc. Have all won approval for their rich artistic content as well as good audience rate.
     Compared with the anti-spy movie, which was very popular in the 1950s, espionage TV serials have different artistic and narrative characteristics because of the differences in era and genre. This paper aims to analyze the concept and historical development of the espionage TV serials, which grows prosperous in the new century. Basing on a summary of the anti-spy movies, this paper mainly dwells on the character personality, artistic content and narrative skills. In the present time, espionage TV serials adopt the latest pattern recognitions to build their mainststream ideology, and inherit the traditional narrative skill during its creation. Suspenses are used very often in order to make the story more attractive, but this is not a unique technique. The author of this paper considers the skill of shifting and broadening the narrative perspective as equally important.
     There are two types of characters impress audience most in the espionage TV serials, that is, new heroes and female spies. New heroes are no more conceptual and stereotyped but with multiple value orientation, and carry a lot of humane emotion and complicated personality. But this does no harm in building their heroic image in the story. The charming and lovely female spies are in accordance to the "female coding" and "female expectation" from male audience, fulfilling their "wish to peep". The diversified themes and modern audio-visual techniques also make espionage TV serials, pleasant and entertaining.
引文
[1]吴琼,《中国电影的类型研究》,中国电影出版社,2005年版,第179页。
    [1]孟犁野,《50年代公安题材电影创作回顾——影片个案艺术分析7例》,《电影艺术》,1998年第2期。
    [2]陈刚,《从反特新片所想到的一些问题——兼评<跟踪追击>与<冰山上的来客>》,《电影艺术》,1963年第6期。
    [1]高鑫、吴秋雅,《20世纪中国电视剧史论》,学苑出版社,2002年版,第197页。
    [2]司徒兆敦:《惊险片并非雕虫小技》,《电影艺术》,1985年第3期。
    [1]胡克,《一种反特片模式》,《电影艺术》,1999年第4期。
    [2]胡智锋,《电视美学大纲》,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3年版,第193-196页。
    [1]夏明,《反特影片与国家安全》,《电影艺术》,1985年第3期。
    [2]张钟等,《当代中国文学概观》,北京大学出版社,1986年版,第479页。
    [3]胡克,《一种反特片模式》,《电影艺术》,1999年第4期。
    [1][英]爱·摩·佛斯特,《小说面面观》,苏炳文译,花城出版社,1983年版,第63-64页。
    [2]夏虹,《努力提高惊险影片的创作质量》,《电影艺术》,1985年第3期。
    [3]夏虹,《努力提高惊险影片的创作质量》,《电影艺术》,1985年第3期。
    [1]汪方华,《通俗电视剧接受中的独特心理机制》,《现代传播》,2005年第1期。
    [2]傅庆萱,《当年手抄本如今热播剧》,《文汇报》,2003年11月26号第2版。
    [3]王承舜,《不仅仅是怀旧——手抄本叫座荧屏幕后》,《记者观察》,2004年第1期。
    [1]刘玉琴、王颖,《重拍“红色经典”放大精神内核》,《人民日报》,2006年8月17日第009版。
    [2]本刊记者,《电视连续剧<誓言无声>研讨会纪要》,《中国电视》,2002年第11期。
    [1]庄琦春,《电视剧叙事结局的美学阐释——以电视剧<暗算>为例》,《现代传播》,2007年第3期。
    [1]以上参见王寅,《李安:<色戒>是撕破脸了》,《南方周末》,2007年12月27日第005版。
    [1]陈晓春,《电视剧理论与创作技巧》,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212页。
    [1]张新英,《新英雄传奇的回归和传统叙事模式的魅力——评军旅题材电视剧创作的新倾向》,《声屏世界》,2007年第2期。
    [1]本刊记者,《电视连续剧<誓言无声>研讨会纪要》,《中国电视》,2002年第11期。
    [1]钱穆,《湖上闲思录》,三联书店,2000年版,第89页。
    [2]王岳川,《中国镜像:90年代文化研究》,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年版,第10页
    [3]高鑫、吴秋雅,《20世纪中国电视剧史论》,学苑出版社,2002年版,第231页。
    [1]刘岩,《中国电视剧女性形象研究》,来源于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2006年),第9页。
    [2][法]西蒙娜·德·波伏娃,《第二性》,陶铁柱译,中国书籍出版社,2004年版,第251页。
    [3]转引自刘岩,《中国电视剧女性形象研究》,来源于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2006年),第10页。
    [1]黎欢,《女性意识的缺席—论电视媒介中的女性形象》,《韶关学院学报》,2007年第1期。
    [1]吴琼,《中国电影的类型研究》,中国电影出版社,2005年版,第183页。
    [2]宋强,《挑战创作模式<英雄虎胆>成为“异类”》,来源于http://www.cpd.com.cn/gb/newspaper/2004-08/12/content_325305.htm
    [3]吴琼,《中国电影的类型研究》中国电影出版社,2005年版,第183页。
    [1]欧阳宏生等,《电视批评学》,四川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229页。
    [1]郝建,《影视类型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6页。
    [1]聂伟,《<霓虹灯下的哨兵>:战争意识形态笼罩下的城市感性》,《当代电影》,2005年第6期。
    [2]吴琼,《中国电影的类型研究》,中国电影出版社,2005年版,第180页。
    [3]王岳川,《中国镜像:90年代文化研究》,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年版,第10页。
    [4]陈虹,《90年代中国电视剧研究》,中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2003年),第5页。
    [1]周安华,《论当代中国电视剧意识形态“世俗化”的选择——以电视连续剧<红粉>为例》,《现代传播》,2007年第2期。
    [1]鲁迅,《集外集拾遗补篇·<绛洞花主>小引》,《鲁迅全集》,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41页。
    [2]陆绍阳,《主旋律影片的发展及社会价值》,《艺术评论》,2007年第10期。
    [1]赵杨,《叙事·文化·阐释——浅析近年中国悬疑电视剧》,《当代电视》,2007年第3期。
    [1]卢蓉,《电视剧叙事艺术》,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4年版,第86页。
    [1]林骧华主编,《西方文学批评术语辞典》,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9年版,第440页。
    [2]李林,《论希区柯克的电影悬念》,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2004年),第5页。
    [3]郝建,《影视类型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42页。
    [4]张育华,《电视剧叙事话语》,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6年版,第76页。
    [1]张育华,《电视剧叙事话语》,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6年版,第76页。
    [2]李林,《论希区柯克的电影悬念》,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2004年),第9-10页。
    [1]李林,《论希区柯克的电影悬念》,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2004年),第12-13页。
    [2]赵毅,《暗算的反潮流谋算》,《投资北京》,2007年第5期。
    [1]徐琼,《构建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叙事文本——<誓言无声>的叙事策略》,《写作》,2003年第7期。
    [2]张育华,《电视剧叙事话语》,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6年版,第30页。
    [1]张育华,《电视剧叙事话语》,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6年版,第30页。
    1.[奥]阿尔弗雷德·阿德勒,《理解人性》,陈太肚等译,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0年。
    2.[法]西蒙娜·德·波伏娃,《第二性》,陶铁柱译,中国书籍出版社,2004年。
    3.[美]罗杰·菲德勒,《媒介形态变化—认识新媒介》,明安香译,华夏出版社,2000年。
    4.[美]尤金·维尔,《影视编剧技巧》,吴光灿等译,中国戏剧出版社,1991年。
    5.[英]爱·摩·佛斯特,《小说面面观》,苏炳文译,花城出版社,1983年。
    6.[英]安德鲁·古德温、加里·惠内尔,《电视的真相》,魏礼庆、王丽丽译,中央翻译出版社,2001年。
    7.曾庆瑞,《守望电视剧的精神家园》,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2年。
    8.陈晓春,《电视剧理论与创作技巧》,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
    9.高鑫、吴秋雅,《20世纪中国电视剧史论》,学苑出版社,2002年。
    10.郭镇之,《中国电视史》,文化艺术出版社,1997年。
    11.郝建,《影视类型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
    12.胡智锋,《电视美学大纲》,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3年。
    13.黄葵,《电视传播与受众》,四川大学出版社,2005年。
    14.金丹元、陈犀禾,《新世纪影视理论探索》,学林出版社,2004年。
    15.林骧华主编,《西方文学批评术语辞典》,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9年。
    16.卢蓉,《电视剧叙事艺术》,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4年。
    17.路海波,《电视剧编剧技巧》,南开大学出版社,1986年。
    18.欧阳宏生等,《电视批评学》,四川大学出版社,2006年。
    19.钱穆,《湖上闲思录》,三联书店,2000年。
    20.汪文斌、胡正荣,《世界电视前沿》,华艺出版社,2001年。
    21.王岳川:《中国镜像:90年代文化研究》,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年。
    22.吴琼,《中国电影的类型研究》,中国电影出版社,2005年。
    23.吴素玲,《中国电视剧发展史纲》,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7年。
    24.尹鸿,《世纪转折时期的中国影视文化》,北京出版社,1998年。
    25.张凤铸,《电视声画艺术》,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7年。
    26.张同道,《媒介春秋—中国电视观察》,中国电影出版社,2002年。
    27.张育华,《电视剧叙事话语》,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6年。
    28.张政、罗振宁,《理解电视的一个角度》,中国青年出版社,2000年。
    1.陈刚,《从反特新片所想到的一些问题——兼评<跟踪追击>与<冰山上的来客>》,《电影艺术》,1963年第6期。
    2.陈晓春,《电视剧类型研究》,《艺术广角》,1999年第4期。
    3.胡克,《一种反特片模式》,《电影艺术》,1999年第4期。
    4.胡志毅,《类型、叙事与视象》,《浙江广播电视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9年第4期。
    5.黎欢,《女性意识的缺席——论电视媒介中的女性形象》,《韶关学院学报》,2007年第1期。
    6.路春艳,《类型电影概念及特征》,《北京社会科学》,2006年第2期。
    7.陆绍阳,《主旋律影片的发展及社会价值》,《艺术评论》,2007年第10期。
    8.吕乐平,《从流派到类型:国产电视剧的文化偏移》,《现代传播》,2003年第2期。
    9.孟犁野,《50年代公安题材电影创作回顾——影片个案艺术分析7例》,《电影艺术》,1998年第2期。
    10.聂伟,《<霓虹灯下的哨兵>:战争意识形态笼罩下的城市感性》,《当代电影》,2005年第6期。
    11.潘晓生,《大众文化时代的电视剧创作》,《济南大学学报》,2003年第13卷第2期。
    12.司徒兆敦,《惊险片并非雕虫小技》,《电影艺术》,1985年第3期。
    13.宋晓英,《悬疑推理剧的得失》,《齐鲁艺苑》,2004年第3期。
    14.汪方华,《通俗电视剧接受中的独特心理机制》,《现代传播》,2005年第1期。
    15.王承舜,《不仅仅是怀旧——手抄本叫座荧屏幕后》,《记者观察》,2004年第1期。
    16.王彦霞,《我国影视剧创作现状及原因探析》,《现代传播》,2005年第4期。
    17.魏东晓,《电视剧人文追求与商业运作的对立与统一》,《剧作家》,2005年第4期。
    18.夏虹,《努力提高惊险影片的创作质量》,《电影艺术》,1985年第3期。
    19.夏明,《特情影片与国家安全》,《电影艺术》,1985年第3期。
    20.徐琼,《构建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叙事文本——<誓言无声>的叙事策略》,《写作》。2003年第7期。
    21.尹鸿、阳代慧,《中国电视剧艺术传统》,《现代传播》,2004年第5期。
    22.张新英,《新英雄传奇的回归和传统叙事模式的魅力—评军旅题材电视剧创作的新倾向》,《声屏世界》,2007年第2期。
    23.赵杨,《叙事·文化·阐释——浅析近年中国悬疑电视剧》,《当代电视》,2007年第3期。
    24.赵毅,《暗算的反潮流谋算》,《投资北京》,2007年第5期。
    25.周安华,《论当代中国电视剧意识形态“世俗化”的选择——以电视连续剧<红粉>为例》,《现代传播》2007年第2期。
    26.周燕妮,《悬疑电视剧有规可循》,《文艺报》,2003年6月14日。
    27.朱晓曦,《<暗算>:英雄归来》,《艺术评论》,2006年第6期。
    28.庄琦春,《电视剧叙事结局的美学阐释——以电视剧<暗算>为例》,《现代传播》,2007年第3期。
    29.邹韶军,《作为“契约”的电视剧叙事——长篇电视剧叙事策略》,《现代传播》,2000年第3期。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