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海峡两岸数字艺术产业比较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近年来,文化产业在全球范围内的凸兴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在此背景下,数字艺术产业也取得了可观的发展。与发达国家和地区相比,我国海峡两岸的数字艺术产业都起步不久,尚未形成巨大的效应。不过,近年来海峡两岸都出台了很多关于发展文化产业的政策,这为数字艺术产业的勃兴创造了机会。
     本文所说的数字艺术,是指以数字媒介为生产、传播和接受工具,实现了以“0”和“1”为编码与解码原则的艺术;其产业化受惠于大众文化、消费文化在全球范围内的风靡与流行。从社会定位来讲,数字艺术产业是文化产业的一个分支。就表现形态来看,数字艺术产业主要有七种形式,即:互联网艺术产业、手机媒体艺术产业、数字电影产业、动漫产业、数字电视产业、游戏产业、DV艺术产业。本文主要就前面四种数字艺术产业进行比较研究。其中,对互联网艺术产业和手机媒体艺术产业的分析分别以网络文学和短信文学的产业化为重点,而对动漫产业的分析则主要以动画片的生产为重点。
     大体来看,海峡两岸数字艺术产业存在下述相似之处:在艺术生产方面,主题、风格及产业模式均存在“叙事"趋同倾向。在艺术传播方面,存在接受同步情况,一是指数字艺术在媒介的帮助下,在“第一时间”、以“第一现场”的形式在两岸同步传播;二是指境外的数字艺术在海峡两岸同步传播。在艺术接受方面,存在“消费共鸣”现象。比如,李安导演的《卧虎藏龙》,张艺谋导演的《英雄》在两岸都获得了高票房的收入,引起了广泛的共鸣。
     诚然,海峡两岸数字艺术产业这三种相似之处是各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以“叙事”趋同为例,它既是全球化背景下“叙事”趋同的体现和反映,也与数字艺术的产业化操作有关。不过,总的来看还是受媒介影响的结果。比如,两岸手机短信文学语言的诗性特征,从根本上来说是受手机媒介限制、影响的结果,即每条短信只能发送70个汉字。又以“接受同步”为例,它的出现也与很多因素有关,比如防盗版、防泄密的需要等。但是,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数字媒介的应用才是问题的关键。同样,“消费共鸣”的出现也是各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不过,文化是一个很关键的因素。因为,从接受美学的角度来看,两岸数字艺术接受过程中共鸣的产生,与两岸人民具有相同的文化心理结构这一事实具有不可分割的联系。一般而言,受众的文化心理结构相同或相似,就比较容易产生心理上的共鸣。
     本文认为,海峡两岸之间的任何比较研究,无论是政治、经济方面的比较研究,还是文化、艺术方面的比较研究,都应有一个历史启示和归宿,即我们应在探讨相关论题历史渊源和发展现状的基础上,为两岸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提供有意义的分析和借鉴。毕竟,在海峡两岸交流日趋频繁的今天,走向融合和统一已是大势所趋,学术的研究也应该履行共同的民族职责和使命,为创造一个和平、繁荣的中国而努力。因此,本文最后从全球化的角度简要阐述了两岸数字艺术产业交流与合作的重要性,它包括资金、技术、人才培养等方面的内容。
Recently, a fact that can not be denied is that the cultural industry is emerging worldwide. Under such environment, the digital art industry is also developing optimistically. However, compared with developed countries and regions, the development in our country is just at the initial stage, and did not cause huge effect until now. Whereas, there are many policies concerning developing cultural industry across the Taiwan strait issued, which creates many opportunities for the prosperity of digital art industry.
     The digital art mentioned hereby refers to the art with digital media as tools for production, transmission and reception. In this way, it realizes the goal of decoding and coding with bits of 0 and 1. The industrialization of digital art is benefited from the global popularization of popular culture and consumption culture. From the point of view of social orientation, digital art culture is just a branch of cultural industry. Seen from its representational condition, digital art industry mainly can be divided into seven kinds, namely, internet art industry, mobile media art industry, digital film industry, animation and comic industry, digital television industry, game industry, DV art industry. The thesis mainly does the comparisons between the first four. Among them, the analysis between internet art industry and mobile media art industry mainly focus on cyber literature and short message literature respectively. And the analysis of comic industry mainly focuses on the introduction of cartoons.
     Generally speaking, the similarities of digital art industry across the Taiwan strait are as follows: from the aspect of art introduction, we can sense that the tendencies of theme, style as well as industry mode all develops towards the same direction. From the aspect of art transmission, the phenomena of simultaneous reception appears, which means that on the one hand, with the help of media, digital art can be broadcast at the same time in the form of "the front line" in "the first time"; secondly, it means that the digital art from abroad is broadcasted across the strait simultaneously. Form the aspect of art reception; it appears the phenomena of "consumption resonance". For example, the film by Ann Lee, Crouching Tiger, Hidden Dragon as well as Hero directed by Zhang Yimou still has gained very good box office across strait as well as positive influence.
     However, these three similarities are the result of different kinds of effects. Take "narration"convergency as an example, it is either a kind of reflection of "narration"convergency under global background, but also has something to do with the operation of digital art industrialization. But generally speaking, it is influenced by media. For example, the poetic characteristic of literature language of cross-strait short messages, fundamentally speaking, is influenced by the limitation of mobile media and influence. That is, the maximum number of words for each short message to be sent must be within 70. Take another example of "simultaneous reception", its appearance is also related with many other factors, such as burglarproof, secret release proof and so on. But the application of digital media with internet as symbol is the key to the problem. At the same time, the appearance of "consumption resonance" is also the integrated effect of different kinds of facts. But culture is a very important factor. Because, from the point of view of Aesthetics Reception, the introduction of resonance during the process of accepting cross-straight art, is closely related with the fact that the cross-straight mass has same cultural structure. Generally speaking, if the audience's cultural ideological structure is same or similar, it is relatively easy to cause psychological resonance.
     According to the thesis, any cross-strait comparison studies, no matter politically, economically or from the aspect of literature or art, there should be a historical hint and end-result, that is, we should provide meaningful analysis on the basis of discussing the history and status quo of related topics. After all, today, due to the increasing prosperity of cross straight communication, the general tendency of going towards reunification and blending is settled down. And our national academic study should also fulfill the common national responsibility and commission, aiming to create a peaceful and prosperous China. Therefore, at last, the thesis clarifies the importance of communication and cooperation of cross-strait digital art industry. It includes capital, technology, talent cultivation and so on.
引文
[1]胡适:《中国新文学大系.建设理论集》(影印本),上海文艺出版社,2003年,第35页.
    [2][德]李斯特:《政治经济学的国民体系》,陈万煦译.商务印书馆,1961年,第140页,第142页.
    [3]景中强:《马克思精神生产理论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第32页,第33页.
    [1]景中强:《马克思精神生产理论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第32页.第33页.
    [2][德]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72页.
    [3][德]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82页.
    [4][德]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58页.
    [5][德]瓦尔特·本雅明:《摄影小史、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王才勇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49页.
    [6][德]马克思·霍克海默,西奥多·阿道尔诺:《启蒙辩证法》,渠敬东,曹卫东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108页.
    [1][德]马克思·霍克海默,西奥多·阿道尔诺:《启蒙辩证法》.渠敬东.曹卫东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121页.
    [2]张世鹏;《什么是全球化》,见http://www.hubce.edu.cn/cbb/qwjs/lib/10204.html,2007年5月23日.
    [1][美]阿尔文·托夫勒,《数字时代的震荡、冲击和力量》,见《网络的未釆》,安妮·利尔编.岳云霞,徐莺燕.钱家红译,中信出版社.2002年,第30页.
    [2]李国亭等著.《数字化生存的地球村》,军事科学出版社,2003年,第86页.
    [3][美]曼纽尔·卡斯特:《网络社会的崛起》.夏铸九,王志弘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
    [4][美]丹尼尔·贝尔:《后工业社会的来临--对社会预测的一项探索》.高锋译.上海商务印书馆.1984年,第2页.
    [5][美]安妮·利尔编著:《网络的未来》,岳云霞,徐莺燕.钱家红译,中信出版社.2002年.前言.
    [6][美]尼葛洛庞蒂:《数字化生存》.范海燕,胡泳译,海南出版社,1996年,前言,第15页.
    [7][古希腊]柏拉图:《柏拉图对话录》,张秀章,解灵芝选编,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年.
    [8][奥地利]弗洛伊德:《弗洛伊德文集》,长春出版社.2004年.
    [1][英]尼克·史蒂文森:《认识媒介文化》,王文斌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年.第182页.
    [2]张爱华,鲍玉衍:《“e”时代的艺术,理论与实践》,《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04年第2期.
    [2][美]尼葛洛庞蒂:《数字化生存》,范海燕.胡泳译,海南出版社,1996年.第140页.
    [4]张爱华,鲍玉衍:《“e”时代的艺术:理论与实践),《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04年第2期.
    [1][法]雅·.阿塔利:《21世纪词典》,梁志斐.周铁山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130页.
    [1]钱伟刚:《第四媒体的定义和特征》.《新闻实践》,2000年第1期(增刊).
    [2]杨斌:《期待中国的数码艺术航母》.《美术观察》,2004年第2期.
    [3][美]尼葛洛庞蒂:《数字化生存》,范海燕,胡泳译,海南出版社.1996年,第24页.
    [4]李四达编著:《数字媒体艺术概论》,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4页.
    [1][美]尼葛洛庞蒂:《数字化生存》,范海燕,胡泳译,海南出版社.1996年,第103页,第104页.
    [2][法]让·波德里亚:《消费社会》,刘成富,全志钢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1页.
    [3][法]让·波德里亚:《消费社会》.刘成富,全志钢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165页.
    [4]罗钢,王中忱主编:《消费文化读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第2页.
    [1][法]让·波德里亚:《消费社会》,刘成富.全志钢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164页.
    [2]罗钢.王中忱主编:《消费文化读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第1页.
    [3]罗钢,王中忱主编:《消费文化读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第2页.
    [1]张京成主编:《中国创意产业发展年报:创意引领中国新经济》(2006),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年,第38页.
    [2]张胜冰,徐向昱,马树华著:《世界文化产业概要》.云南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19页.
    [3]“行政院”:《挑战2008:“国家'发展重点计划》.2002年5月31日,中国台北.
    [4]Florida,Richard..The Rise of the Creative Class,New York,Basic Books,2002.
    [5]国家统计局:《文化产业及相关产业分类》.国统字[2004]24号.
    [1][美]爱德华·W·苏贾:《后现代地理学--重申批判社会理论中的空间》,王文斌译,商务印书馆,2004年,第1页.
    [2]钱伟刚:《第四媒体的定义和特征》.《新闻实践》,2000年第1期(增刊).
    [1]木心:《昆德拉:精神世界的漂泊者》,见《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捷克]米兰·昆德拉著,洪涛.孟湄译.贵州人民出版社,2001年,后记,第306页.
    [1]朱光潜:《西方美学史》,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第32页.
    [2]卢梭在《论科学与艺术》(全称是《科学与艺术的发展是败坏了风俗还是净化了风俗》中说:“随着科学与艺术的光芒在我们的天边上升起,德行也就消逝了.”《论科学与艺术》,[法]卢梭著,见《西方文论选》(上),伍蠡甫主编,上海译文出版社,1979年.第332页.
    [3][德]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58页.
    [4][德]尤尔根·哈贝马斯(Jurgen Habermas):《作为意识形态的技术与科学》,李黎.郭官义译,学林出版社,1999年.
    [5]张爱华,鲍玉衍:《“e”时代的艺术:理论与实践》,《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04年第2期.
    [1]范中汇:《英国文化产业状况》,见(2001-2002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报告》,江蓝生,谢绳武主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第267页.
    [2]韩磊:《各国文化产业产值》,《时事报告》,2004年第7期.
    [3]韩磊:《各国文化产业产值》,《时事报告》,2004年第7期.
    [4]刘悦笛:《美国文化产业何以雄霸全球》,《粤海风》.2006年第2期.
    [5]韩磊:《各国文化产业产值》,《时事报告》,2004年第7期.
    [1]韩磊:《各国文化产业产值》,《时事报告》,2004年第7期.
    [1]黄鸣奋:《电子艺术学》,科学出版社.1999年;《比特挑战缪斯:网络与艺术》,厦门大学出版社,2000年;《超文本诗学》.厦门大学出版社,2001年;《数码艺术学》.学林出版社,2004年;《互联网艺术),文化艺术出版社.2006年;《互联网艺术产业》,学林出版社,2008年.
    [2]黄鸣奋:《电脑艺术学刍议》.《厦门大学学报》,1997年第4期;《系统仿真:数码时代的艺术走向》,《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02年第3期;《网络媒体与艺术博物馆》,《现代传播》.2003年第6期;《媒体间性:数码时代的艺术探索》,《鹭江职业大学学报》,2004年第4期;《数码艺术50年:理念、技术与创新》,《文艺理论研究》.2004年第6期;《虚拟身体:现象学与数码艺术的汇聚》,《吉首大学学报》,2004年第7期;《数据艺术:信息时代的创新),《海南师范学院学报》(社科版),2005年第1期;《数码媒体与赛伯时间艺术》,《现代传播》.2005年第1期;《虚拟主体:间性、艺术与哲学》,《福建论坛)(社科版).2005年第3期.
    [1]袁晓舫,王清丽:《新媒体艺术与科技漫谈》,《湖北美术学院学报》.2002年第3期;
    周胜,《新媒体艺术与美学观念的变迁》,《成都大学学报》,2003年第4期;
    高琳:《解读当代新媒体艺术》,《美与时代》,2004年第3期;
    刘肖冰:《观念艺术的科技浪潮--新媒体艺术》.《中国科技信息》,2005年第22期,
    张燕翔;《新媒体艺术》,科学出版社,2005年;
    谷时雨:《多媒体艺术:后影视展望》,文化艺术出版社,2005年.
    [2]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2000年.
    [3]“行政院”:《挑战2008:“国家”发展重点计划》,2002年5月31日.中国台北.
    [1]李景平:《体验经济与文化产业》,见《中国文化产业评论》(第四卷),叶取源.王永章.陈昕主编,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136页,第138页.
    [2]陈立旭:《现代文化产业形成的经济社会条件》,见《中国文化产业评论》(第三卷).叶取源,王永章,陈昕主编.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43页.
    [3]韩永进:《“文化产业”概念的正式提出及其背景》,见《2001-2002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报告》.江蓝生,谢绳武主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第68-71页.
    [4][台湾]陈其南:《台湾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逻辑》,见《中国创意产业发展年报:创意引领中国新经济》(2006),张京成主编,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年,第282页.
    [5]“经济部”文化创意产业推动小组:《2003年台湾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年报》,2004年,中国台北.
    [1]苑洁:《当代西方文化产业理论研究概述》,见《世界文化产业发展前沿报告》,林拓,李惠斌,薛晓源主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第319页.第320页.
    [2]安宇等:《国外文化产业:概念界定与产业政策》.《世界政治与经济论坛》,2004年第6期.
    [3]海江,谭翔浔:《对文化产业概念的辨析》.《学术探索》,2005年第2期.
    [1]连连:《大众文化消费与我国文化产业发展关系探讨》,《福建论坛》,2000年第6期.
    [2]关于这些报告的出版情况,可参见本书的参考文献.
    [3]这两个章节分别为:第十三章《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计划》(台湾),以及第二十三章《台湾》,前者主要对台湾当局的《挑战2008:“国家”发展重点计划》进行了介绍.后者主要对台湾文化创意产业的推动历程与范畴、发展逻辑、2003年台湾创意产业发展概况、发展计划、人才需求与培训进行了介绍.见《中国创意产业发展年报--创意引领中国新经济》(2006).张京成主编.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年.第121页,第281页.
    [1][台湾]苏忠;《台湾文化创意产业现况之探讨》,见《文化产业评论》(第五卷).叶取源,王永章.陈昕主编,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274页.
    [2]叶取源.《伟大的复兴需要伟大的文化》.王永章:《共同推动海峡两岸文化产业繁荣发展》;洪碧玲:《发挥“五缘”优势,加快发展海峡两岸文化产业合作与发展》;祁述裕,《关于建立海峡两岸共同文化市场的构想》”,删大申;《携手两岸四地.共同体生中华文化创意国际竞争力》;李向民:《努力大造统一的两岸文化产业链》;叶世明.《转化与再造--海峡两岸文化产业互动与发展的二重奏》.以上文章均见《中国文化产业评论》(第四卷),叶取源,王永章.陈昕主编,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
    [1]齐勇锋,张小争:《论两岸文化交流与文化产业合作的途径和机制》.见《中国文化产业评论》(第五卷),叶取源,王永章,陈昕主编,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253页.
    [2]关于文化产业的分类,见《文化产业及相关产业分类》.国家统计局,国统字[2004]24号。
    [1]欧阳友权;《网络文学:挑战传统与更新观念》,《湘潭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1年第1期;
    欧阳友权筹:《网络文学论纲》,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年;
    欧阳友权:《网络文学本体论》.中国文联出版社,2004年.
    [2]于洋,汤爱丽.李俊:《文学网景--网络文学的自由境界》,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年.
    [1]匡文波:《论手机媒体》,《国际新闻界》,2003年第3期;《手机媒体的传播学思考》,《国际新闻界》,2006年第7期;《手机媒体概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
    [2]朱海松:《第五媒体》,广东经济出版社,2005年.
    [3]葛红兵:《拇指文化·短倌文学》,《文学报》,2003年7月10日;《短信写手从幕后走向前台》,《北京日报》(文艺周刊),2003年8月24日;
    叶从容:《论短信文学的基本特征》,《广州大学学报》,2004年第4期;
    付玉辉:《“第五媒体”与手机短倌》,《南通大学学报》(哲社版),2005年第1期;
    钟虎妹.《手机短信文学的特征和价值》,《文艺争鸣》.2005年第4期.
    [4]黄鸣奋:《电信与艺术:从电报到手机短信》.《河南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2004年9月.
    [5]张文俊主编:《数字时代的影视艺术》,学林出版社.2005年.
    [1]贾磊磊:《中国电影的数字化生存》.《电影创作》.2002年第5期.
    [2]董立娟:《数字化技术对传统电影的改变》,《当代电影》.2005年第5期.
    [3]尹鸿:《世纪之交:90年代中国电影备忘》,《当代电影》,2001年第1期.
    [4]巢乃鹏,万宇:《我国数字电影发展现状之研究》,《电影艺术》,2005年第3期.
    [5]熊澄宇,雷建军:《作为传媒的电影与作为产业的电影》,《当代电影》,2006年第1期.
    [1]朱梁:《数字技术对好莱坞电影视觉效果的影响》,《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05年第5期;
    何建平:《好莱坞“大制片厂”时代的制片策略》.周铁东:《好莱坞产业结构动力剖析》,均见《聚焦好莱坞文化与市场对接》,卢燕.李亦中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
    [2]孙慰川:《当代港台电影研究》.中国电影出版社,2004年;
    叶龙彦:《台湾电影史上的好莱坞势力》,见《聚焦好莱坞文化与市场对接》,卢燕.李亦中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
    尹鸿,萧志伟:《好莱坞的全球化策略与中国电影的发展》,《当代电影》,2001年第4期;
    尹鸿,《全球化、好莱坞与民族电影》,见《文化研究:理论与实践》.金元浦主编.河南大学出版社.2004年;
    骆思典:《“狼来了”;好莱坞与中国电影市场,1994至2000年》,见《全球化与中国影视的命运》,张凤铸等主编.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2年.
    [3]颜纯均主编:《文化的交响--中国电影比较研究》,中国电影出版社,2001年,第181页.
    [4]陈犀禾:《“第五代”导演和台湾新电影之比较研究》,《电影新作》,1995年第6期.
    [1]春文:《合拍片,中国电影的一道风景》,《电影艺术》.1997年第6期.
    [2]黄升民:《2004--2005中国动画产业发展报告》,见《2006年: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报告》,王晓明,胡慧林.章建刚主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
    田少煦:《作为文化产业的中国动画生产与发展》,《美术观察》,2004年第6期;
    刘红春:《中国动画艺术产业化的发展问题》.《成都纺织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年第2期;
    颜慧,索亚斌:《中国动画电影史》.中国电影出版社,2005年;
    谭玲,殷俊编著,《动漫产业》.四川大学出版社,2006年;
    李思屈编著:《数字娱乐产业》,四川大学出版社,2006年;动画产业年报课题组编著:《中国动画产业年报》,海洋出版社,2006年;
    [台湾]朱骐:《从Flash动画看台湾动画产业发展》http://www.chinalife365.com/dmebl2006103/15/250401,128510.htl?show.
    [3]胡献政:《福建应加快发展动漫产业》.《发展研究》,2005年第11期;
    林俐达:《发展动漫产业是福建拓展生产性服务业的必然选择》,《闽江学院学报》,2006年第4期.
    [1]黄鸣奋:《数码艺术50年:理念、技术与创新》,《文艺理论研究》,2004年第6期.
    [1]谷时雨,《多媒体艺术:后影视展望》,文化艺术出版社,2005年,第10页.
    [2]黄鸣奋:《电脑艺术学》,学林出版社,1998年.
    [3]朱光潜:《西方美学史》.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第32页.
    [4]转引王强:《网络艺术的可能:现代科技革命与艺术变革》,广东教育出版社,2001年,第4页.
    [5]黄鸣奋:《数码艺术50年:理念、技术与创新》.《文艺理论研究》,2004年第6期.
    [1]齐东旭:《数字化空间与计算机艺术》,见《数字艺术论坛:回顾与展望》.辜居主编,2002年,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第1页.
    [2]许鹏等:《新媒体艺术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
    [3]黄鸣奋;《传播心理学》,厦门大学出版社,1997年.
    [4]黄鸣奋;《数码艺术学》,学林出版社,2004年,第18页,第19页.
    [5]黄鸣奋:《电脑艺术学刍议》,《厦门大学学报》(社哲版),1997年第4期.
    [1]谷时雨:《多媒体艺术:后影视展望》.文化艺术出版社,2005年,第12页.
    [2]“行政院”:《挑战2008:“国家”发展重点计划》,2002年5月31日,中国台北.
    [3]谷时雨:《多媒体艺术:后影视展望》.文化艺术出版社,2005年,第13页.
    [4]张耕云:《数字艺术三题》.《美术研究》,2005年第2期.
    [5]廖祥忠:《数字艺术论》.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6年,第12页.
    [6]黄鸣奋:《数码艺术学》,学林出版社,2004年,第19页.
    [1]黄鸣奋:《数码艺术50年;理念、技术与创新》,《文艺理论研究》.2004年第6期.
    [2]黄鸣奋:《电子艺术学》,科学出版社,1999年.
    [3]“网际协议”,即Internet Protocol,简称IP协议;“传输控制协议”,即Transmission Control Protocol,简称TCP协议,这两个协议是互联网信息交换的基本协议.
    [1]NII计划.全称“National Infannafion Infrasmlcture”.即国家信息基础设施计划,俗称信息高速公路计划.
    [2]王强:《网络艺术的可能:現代科技革命与艺术变革》,广东教育出版社.2001年,第130-144页.
    [1]黄鸣奋:《网络艺术刍议》.《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03年第4期.
    [2]路易斯·H.拉潘姆(Lewis H.Lpham)在《麻省理工学院版序--永恒的现在》中说:“该书(即《理解媒介》.引者注)首创了一个如今习以为常的术语--媒介,同时还首创了一些我们当作训诫的警语.比如‘地球村'和‘信息时代'(Age of Information).这些东西已经成为通用词语.”见《理解媒介》.[加]马歇尔·马克卢汉著,何道宽译,商务印书馆,2000年.第1页.
    [3]谷时雨:《多媒体艺术:后影视展望》,文化艺术出版社,2005年.第160页.
    [1][加]马歇尔·麦克卢汉:《理解媒介》,何道宽译,商务印书馆,2000年.
    [2]弗兰西斯·巴尔,杰拉尔·埃梅里:《新媒体》,张学信译.商务印书馆,2005年,第1页.第2页.
    [3]关于国际电信联盟的媒体分类,参见《多媒体艺术:后影视展望》,谷时兩著,文化艺术出版社,2005年,第162页.
    [1][美]爱德华·W·苏贾:《后现代地理学--重申批判社会理论中的空间》.王文斌译,商务印书馆,2004年.
    [英]戴维·莫利,凯文·罗宾斯:《认同的空间--全球媒介、电子世界景观和文化边界》,司艳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
    [1][美]June Jaarich Parsons,Dan Oja:《计算机文化》,吕云翔,张少宇,曹蕾等译.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年,第41页.
    [2]黄鸣奋:《数码媒体与赛伯时间艺术》.《现代传播》,2005年第1期.
    [3]苏东水主编:《产业经济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第4页.
    [1]苏东水主编:《产业经济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第23页.
    [2]苏东水主编:《产业经济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第29页.
    [3]李向民:《中国文化产业史》,湖南文艺出版社,2006年.
    [1]许南明主编:《电影艺术词典》,中国电影出版社,1986年,第58页.
    [2]张耕云:《数字艺术三题》,《美术研究》,2005年第2期.
    [1][德]本雅明:《摄影小史、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王才勇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67页.第68页.
    [1][德]马克思,思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72页.
    [2][德]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58页.
    [3][德]瓦尔特·本雅明:《作为生产者的作家》,见当代文化研究网,http://www.cul-studies.com.
    [4][德]瓦尔特·本雅明:《摄影小史、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王才勇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49页.
    [1]黄鸣奋:《数码艺术50年:理念、技术与创新》,《文艺理论研究》,2004年第6期.
    [2]玛丽·劳勒·莱思:《电脑时代的叙事学:计算机、隐喻和叙事》.见《新叙事学》,戴卫·赫尔曼主编,马海良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63页.
    [3]黄鸣奋:《数码艺术50年:理念、技术与创新》,《文艺理论研究》.2004年第6期.
    [1]黄鸣奋:《数码艺术50年:理念、技术与创新》,《文艺理论研究》,2004年第6期.
    [1][美]约·冯·诺依曼:《计算机与人脑》,甘子玉译.商务印书馆.1965年.
    [2]杨若冰只对前两个阶段的人机对话进行了命名.“虚拟人”阶段是本文根据相关特点进行命名的.相关情况可参见:http://home.donews.com/donews/article/9/90099.html.
    [3]关于微软公司“视窗”系统的发展历史,参见微软官方网站.
    [1]黄鸣奋:《超文本诗学》,厦门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1页.
    [1][新西兰]肖恩·库比特.《数字美学》,赵文书,王玉括译.商务印书馆.2007年,第16页.
    [2][美]爱德华·W·苏贾:《后现代地理学--重申批判社会理论中的空间》,王文斌译.商务印书馆,2004年,第2页.
    [3][古希腊]亚里斯多德:《诗学》,张中梅译,商务印书馆.2003年,第81页.
    [4][奥地利]弗洛伊德,《创造性作家与白日梦》.见《弗洛伊德文集》.长春出版社.2004年.
    [5]参见黄鸣奋:《网络媒体与艺术发展》,厦门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460页.
    [1]俞兆平:《现代性与中国现代文学的研究视野--兼与袁国兴先生商榷》,《文艺争鸣》,2003年第3期.
    [2]马传栋:《可持续发展经济学》,山东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2页.
    [1][法]让·波德里亚:《消费社会》,刘成富,全志钢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1页.
    [2][法]让·波德里亚:《消费社会》,刘成富,全志钢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1页.
    [3]参见李景平:《体验经济与文化产业》,见《中国文化产业评论》(第二卷).叶取源.王永章,陈听主编,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134页.
    [1][德]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78页,第79页.
    [2][德]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776页.
    [1]黄鸣奋:《需要理论与文艺创作》,新疆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1页.
    [2]黄鸣奋:《需要理论与文艺创作》,新疆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1页.
    [3][美]马斯洛:《动机与人格》,许金声,程朝翔译.华夏出版社,1987年.
    [1]薛晓源.曹荣湘主编:《全球化与文化资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第6页.
    [2]薛晓源,曹荣湘主编:《全球化与文化资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第6页.
    [3]薛晓源.曹荣湘主编:《全球化与文化资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第2页.
    [1]张京成主编:《中国创意产业发展年报:创意引领中国新经济》(2006年),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年.第37页.
    [2]张京成主编:《中国创意产业发展年报:创意引领中国新经济》(2006年).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年.第38页.
    [1]陶德言:《知识经济浪潮》,中国城市出版社,1998年,第5页.
    [1]李思屈,李涛在《文化产业概论》中曾独辟一章“文化产业与国家软实力”,专门论述二者的关系.由此也可见发展文化产业对提升国家“软实力”的重要性.见《文化产业概论》,李思屈.李涛编著.浙江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69页.
    [2][日]日下公人:《新文化产业论》,范作申译,东方出版社,1989年,第12页.
    [3][日]日下公人:《新文化产业论》,范作申译,东方出版社,1989年.第12页.
    [4]王国荣:《信息化与文化产业》,上海文化出版社.2004年,第1页.
    [1]叶朗:《信息产业与文化产业的结合》,《信息空间》,2003年12期.
    [2]金元浦:《新技术革命与文化产业》,《瞭望新闻周刊》.2004年第21期.
    [3]黄静,高福安:《现代信息技术对文化产业的冲击和影响》.《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3年第4期.
    [4]王国荣:《信息化与文化产业:互动、问题与对策》,《社会科学》,2003年第12期.
    [5]王国荣:《信息化与文化产业》,上海文化出版社.2004年.
    [1]王强:《网络艺术的可能:现代科技革命与艺术变革》.广东教育出版社.2001年.第118页.
    [1]参见黄鸣奋,《当艺术上了网》,《读书》,2007年第8期,第136页.
    [2]参见黄鸣奋:《网络媒体与艺术发展》.厦门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538页.
    [3]黄鸣奋:《网络媒体与艺术发展》.厦门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538页.
    [1]黄鸣奋:《互联网艺术》,文化艺术出版社,2006年,第260页.
    [2]黄鸣奋:《当艺术上了网》,《读书》,2007年第8期,第137页.
    [3]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所,国家文化产业创新与发展研究基地编:《中国文化产业年度发展报告》(2006),湖南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380页.
    [1]参见黄鸣奋:《互联网艺术》.文化艺术出版社.2006年,第260页.
    [2]童晓渝等编著:《第五媒体原理》.人民邮电出版社.2006年,第40页.
    [1]匡文波:《手机媒体概论》,中国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3页.
    [1][美]保罗·莱文森:《手机;挡不住的呼唤),何道宽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序言,第2页.
    [2][美]保罗·莱文森:《手机:挡不住的呼唤》,何道宽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前言,第1页.
    [3][美]保罗·莱文森.《手机:挡不住的呼唤》.何道宽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前言,第4页.
    [4][美]保罗·莱文森,《手机:挡不住的呼唤》,何道宽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前言.第4页.
    [5][美]保罗·莱文森,《手机:挡不住的呼唤》,何道宽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前言.第4页.
    [1]匡文波:《手机媒体概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91页.
    [2]童晓渝等编著:《第五媒体原理》,人民邮电出版社.2006年.第96页.
    [1]美国、法国在世界贸易组织之乌拉圭回合谈判关于电影之“特殊商品”的争论就是例证.
    [1]1944年.第二次世界大战进入尾声,此时德军在比利时战场处境极为被动,战争物资极度匮乏.士兵士气极为低落.然而,此时德国国内给他们送来的不是武器弹药,而是一个反映法国在“一战”后如何瓜分、占领德国疆土的电影,德国法西斯统治者此举的目的,就是要挑起士兵的仇恨情绪.从而继续战斗.
    [2]关于电影,我们可以从各种各样的角度加以研究,比如,艺术、技术、产业等.而艺术的角度就涉及意识形态的问题.也就是说,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有不少人从意识形态的角度来研究电影.当然,我们在此提出电影研究的意识形态传统并非否认它的文化产品属性,这是需要说明的.
    [1]中国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数字电影技术要求》(暂行).广发影字[2002]818号.
    [2]张会军.李进:《北京电影学院访问台湾、香港纪行》,《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04年第5期.
    [3]张歌东编著:《数字时代的电影艺术》,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3年,第40页.
    [4]张歌东编著:《数字时代的电影艺术》,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3年.第44页.
    [1]张歌东编著:《数字时代的电影艺术》.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3年,第62页.
    [2]张歌东编著:《数字时代的电影艺术》.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3年,第65页.
    [3]CG技术即Computer Graphics,汉语意思为“电脑图形图像技术”.包括虚拟技术、数字合成技术、三维动画、非线性编辑等类型,这些都是数字电影的必备技术.
    [4]张歌东编著:《数字时代的电影艺术》,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3年,第6页.
    [5]张歌东编著:《数字时代的电影艺术》,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3年,第62页.
    [6]纪哲;《数字电影:让中国电影另起炉灶》.http://www.cnii.com.cn/20030409/ca194493.htm.
    [1]动画产业年报课题组编著:《中国动画产业年报》,海洋出版社,2006年.第2页.
    [2]金辅堂编著:《动画艺术概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11页.
    [3]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所,国家文化产业创新与发展研究基地编:《中国文化产业年度发展报告》(2006),湖南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592页.
    [4]李思屈编著:《数字娱乐产业》.四川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143页.
    [5]谭玲,殷俊编著:《动漫产业》.四川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9页.
    [6]谭玲,殷俊编著:《动漫产业》,四川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8页.
    [7]谭玲,殷俊编著:《动漫产业》.四川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8页.
    [1]李思屈编著:《数字娱乐产业》,四川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137页.
    [2]谭玲,殷俊编著:《动漫产业》.四川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8页.
    [3]国务院:《关于推动我国动漫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办发[2006]32号.
    [4]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所.国家文化产业创新与发展研究基地编:《中国文化产业年度发展报告》(2006),湖南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592页.
    [5]谭玲,殷俊编著:《动漫产业》,四川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9页.
    [1]http://www.siggraph.org/artdesign/profile/whitney/biointro.html.
    [2]金辅堂编著,《动画艺术概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72页.
    [3]金辅堂编著:《动画艺术概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186页.
    [4]金辅堂编著:《动画艺术概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57页.
    [5]金辅堂编著:《动画艺术概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73页.
    [1]金辅堂编著:《动画艺术概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60页.
    [2]柳斌杰:《把漫画做成大产业--为<动漫创意产业论>序),见《动漫创意产业论》,[日]中野晴行著.甑西译,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7年.
    [3][日]中野晴行:《动漫创意产业论》,甑西译,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7年,序言.
    [4]谭玲,殷俊编著:《动漫产业》,四川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8页.
    [1]大体来讲,可以把迄今的电视技术分成两个阶段.即模拟电视和数字电视,两者的区别在于传输信号的方式上,前者依据的模拟信号,后者依据的是数字信号.关于数字电视.现在还有几个相关概念需注意,即“互动电视”、“交互电视”、“网络电視”等,实际上,数字电视的概念最为清晰地把它的原理和特征表达出来了,故本文以“数字电视”为基准.
    [2][美]尼葛洛庞蒂;《数字化生存》,蒞海燕.胡泳译,海南出版社,.996年.第51页.第52页.
    [3][美]尼葛洛庞蒂说:“1990年,呈現在我们面前的一种可能情况是.日本、欧洲和美国.会各自沿着完全不同的方向发展新一代电视.当时.日本已投入了18年的金钱和精力发展高清晰度电视.”见[美]尼葛洛庞蒂.《数字化生存》.范海燕,胡泳译.海南出版社..996年,第53页.
    [4][美]尼葛洛庞蒂:《数字化生存》,范海燕,胡泳译,海南出版社.1996年,第53页.
    [1]《数字风暴席卷中国影视界》,见《人民日报·华南新闻》,2002年9月5日。
    [2]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所,国家文化产业创新与发展研究基地编:《中国文化产业年度发展报告》(2006),湖南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310页,311页。
    [1]毛晶惠:《13.5万亿市场谁来分食 世界巨头盯上中国数字电视》,《北京青年报》,2005年3月15日。
    [2]《数字风暴席卷中国影视界》,见《人民日报·华南新闻》,2002年9月5日。
    [3]毛晶惠:《13.5万亿市场谁来分食 世界巨头盯上中国数字电视》,《北京青年报》,2005年3月15日。
    [4]国家广电总局:《广播影视科技“十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规划》,广发技字[2001]105号。
    [5]《关于鼓励数字电视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国办发[2008]1号。
    [1]关于台湾地区数字电视的发展情况,参见《台湾开始试播DTV》,《广播与电视技术》,2000年第9期。
    [2]中国投资咨询网:《2008年中国数字电视产业分析及投资咨询报告》,见http://www.ocn.com.cn/reports/2006124shuzids.htm.
    [1]需要说明的是,这段话是冯至和范大灿为了便于读者理解而作的一个内容提要,见《席勒精选集》,[德]席勒著,冯至,范大灿译,张黎编选,山东文艺出版社,1998年,第702页。
    [2]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所,国家文化产业创新与发展研究基地编:《中国文化产业2006年度发展报告》,湖南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443页。
    [3]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所,国家文化产业创新与发展研究基地编:《中国文化产业年度发展报告》(2006),湖南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443页。
    [4]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所,国家文化产业创新与发展研究基地编:《中国文化产业年度发展报告》(2006),湖南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450页,第460页,第461页。
    [1]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所,国家文化产业创新与发展研究基地编:《中国文化产业年度发展报告》(2006),湖南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447页。
    [2]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所,国家文化产业创新与发展研究基地编:《中国文化产业年度发展报告》(2006)。湖南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447页。
    [3]中国投资咨询网:《2008年中国网络游戏市场分析及投资咨询报告》,见http://www.ocn.com.cn/reports/2006233wangluoyouxi.htm.
    [1]关于游戏尤其是网络游戏的产业性质,网易掌门人丁磊的话也许很有代表性。他说:“世界上投资最少,甚至每天睡觉都可以有成千上万收入的行业有哪种,网络游戏便可以.”见《中国文化产业年度发展报告》(2006),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所,国家文化产业创新与发展研究基地编,湖南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453页。
    [1]黄鸣奋:《化瞬间为永恒,融永恒入瞬间--一分钟影像艺术论析》,《杭州师范学院学报》(社科版),2006年第2期。
    [2]黄鸣奋:《化瞬间为永恒,融永恒如瞬间--一分钟影像艺术论析》,《杭州师范学院学报》(社科版),2006年第2期。
    [1][台湾]梁良:《2004年的台湾影坛回顾》,见《中国电影年鉴》(2005)。
    [1]江蓝生,谢绳武主编:《2001-2002年: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报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第7页。
    [1][台湾]陈其南:《台湾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逻辑》,见《中国创意产业发展年报:创意引领中国新经济》(2006),张京成主编,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年,第282页。
    [2]“行政院”:《挑战2008:“国家”发展重点计划》,2002年5月31日,中国台北。
    [3]“行政院”:《挑战2008:“国家”发展重点计划》,2002年5月31日,中国台北。
    [1]“行政院”:《挑战2008:“国家”发展重点计划》,2002年5月31日,中国台北。
    [2]有关文化产业的分类研究,代表性的文章有,安宇等:《国外文化产业:概念界与产业政策》,《世界政治与经济论坛》,2004年第6期;国家统计信息中心课题组:《国外关于文化产业统计的界定》,《中国统计》2004年第1期;张永红等:《文化产业统计指标体系的设计与实施》,《统计与决策》,2004年第6期。
    [3]中国国家统计局:《<文化及相关产业分类>编制说明》,国统字[2004]24号。
    [1]中国国家统计局:《<文化及相关产业分类>编制说明》,国统字[2004]24号。
    [2]孙安民:《文化产业理论与实践》,北京出版社,2005年,第8页。
    [3]孙安民:《文化产业理论与实践》,北京出版社,2005年,第8页。
    [4]张晓明等:《迎接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的新时代》,见《2001-2002年: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报告》,江蓝生,谢绳武主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第2页,第3页。
    [1]张晓明等:《迎接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的新时代》,见《2001-2002年: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报告》,江蓝生,谢绳武主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第2页,第3页。
    [2]文化产业规划研究课题组:《文化产业发展第十个五年发展纲要》,见《2001-2002年: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报告》,江蓝生,谢绳武主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第99页,第100页。
    [3]“行政院”:《挑战2008:“国家”发展重点计划》,2002年5月31日,中国台北。
    [1]“经济部”文化创意产业推动小组:《2003年台湾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年报》,2004年,中国台北。
    [2]张胜冰,徐向昱,马树华:《世界文化产业概要》,云南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271页。
    [1]张胜冰,徐向昱,马树华:《世界文化产业概要》,云南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272页。
    [2]张胜冰,徐向昱,马树华:《世界文化产业概要》,云南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272页。
    [3]张胜冰,徐向昱,马树华:《世界文化产业概要》,云南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271页。
    [4][澳]约翰·哈特利编著:《创意产业读本》,曹书乐等译,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5页。
    [1][澳]约翰·哈特利编著:《创意产业读本》,曹书乐等译,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5页。
    [2][澳]约翰·哈特利编著:《创意产业读本》,曹书乐等译,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5页。
    [3]张晓明,胡慧林,章建刚认为,“当代中国的文化产业起步可以追溯到改革开放之初的1979年.当时,广州东方宾馆开设了国内第一家音乐茶座。”见《2001-2002年: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报告》,江蓝生,谢绳武主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第3页,第4页。
    [4]江蓝生,谢绳武主编:《2001-2002年: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报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第4页。
    [5]祁述裕:《中国文化产业国际竞争力报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第4页。
    [1]江蓝生,谢绳武主编:《2001-2002年: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报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第4页。
    [2]“经济部”文化创意产业推动小组:《2005年台湾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年报》,2006年,中国台北。
    [1][台湾]王清华:《台湾电影市场五十年来的变化》,《中国电影年鉴》(2005)。
    [2]前面我们曾经提到,关于文化产业兴起的标志,除了政府出台的政策文件之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街量标准,即是否实行了市场经济.众所周知,大陆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实行的是计划经济,因此文化都是被当作是“事业”来看待的,其产业化运作在1992年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之后才变得比较明显.当然,如果从数量、娱乐收入等方面来看,那么大陆的电影业也曾创造出辉煌的业绩.以电影产业为例,有学者认为至少存在三种电影产业模式,即以好莱坞为代表的美国电影、以法国为首的欧洲电影、以前苏联和中国为标志的社会主义国家电影业。但总的来看,在比较长的一段时间内,我们的电影生产是一种不计生产成本、不计经济效益的生产,因此不是一种严格意义上的文化产业生产,关于电影产业的三种模式,见《中国电影产业史》,沈芸,中国电影出版社,2005年,第230页。
    [3]《2006-2007年中国文化产业分析及投资咨询报告》,见中国投资咨询网:http://www.ocn.com.cn.
    [1]“经济部”文化创意产业推动小组:《2005年台湾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年报》,2006年,中国台北。
    [2]“经济部”文化创意产业推动小组:《2005年台湾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年报》,2006年,中国台北。
    [3]文化部:《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文政法发[2006]27号。
    [1]文化部:《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文政法发[2006]27号。
    [2]“行政院”:《挑战2008:“国家”发展重点计划》,2002年5月31日,中国台北。
    [3]“经济部”文化创意产业推动小组:《2004年台湾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年报》.2005年,中国台北。
    [1]文化部:《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文政法发[2006]27号。
    [1]“行政院”:《挑战2008:“国家”发展重点计划》,2002年5月31日,中国台北。
    [2]“行政院”:《挑战2008:“国家”发展重点计划》,2002年5月31日,中国台北。
    [3]“行政院”:《挑战2008:“国家”发展重点计划》,2002年5月31日,中国台北。
    [1]九三学社中央:《我国文化产业发展潜力巨大》,《光明日报》,2006年8月31日。
    [2]九三学社中央:《我国文化产业发展潜力巨大》,《光明日报》,2006年8月31日。
    [3]关于大陆文化产业管理部门分工不明确的问题,我们还可用网络游戏的情况为例说明。比如,企业界人士曾指出:“作为IT产品,网络游戏理应归信息产业部门监管,但作为文化产品,又在文化部的监管范围,如果作为出版物,新闻出版署也有监管责任。众多政府部门关注网络游戏本来是件好事,但是由于职能不清导致重复监管问题,不仅会降低政府的行政效率,也会增加网游企业的压力,影响产业发展。”见《中国文化产业年度报告》(2006),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所,国家文化产业创新与发展研究基地编,湖南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447页。
    [4]《国务院关于非公有资本进入文化产业的若干规定》,国发[2005]10号。
    [1]参见欧阳友权,柏定国主编:《2007中国文化品牌报告》,中国市场出版社,2007年,第4页。
    [1]动画年报课题组编著:《中国动画产业年报》(2004-2005),海洋出版社,2006年,第2页。
    [2]《台湾地区网络发展概况》,http://ad.nccu.edu.tw/lai/courses/webad/characters/chara.html.
    [1]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2007年1月。
    [2]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2007年1月。
    [3]阿祥:《台湾IT制造业的“地利”探源》,《国际金融报》,2005年11月29日。
    [1]“行政院”:《挑战2008:“国家”发展重点计划》,2002年5月31日,中国台北。
    [2][台湾]叶亭佳:《2007年3月底台湾上网人口》,见http://www.find.org.tw/find/home.aspx.
    [3]《台湾人口总数2277万人》,《人民日报》(海外版),2006年2月7日。
    [4]台湾网路资讯中心(TWNICC),是目前台湾地区唯一一个专门负责互联网信息统计、域名注册、IP地址发放等事务的非营利组织,正式成立时间是1999年12月29日,办公地点在中国台北.该组织的前身是1994年3月“台湾网络资讯中心二年实验计划”推行单位,以及在此基础上于1996年6月成立的“中华民国电脑学会台湾网路中心”。
    [5][台湾]李雅萍:《2006年第四季台湾网际网路联机频宽调查》,见:http://www.find.org.tw.
    [1]国家统计局:《文化及相关产业分类》,国统字[2004]24号。
    [1]关于《大连金州没有眼泪》的情况,可参见老榕的文章《一个老账,关于<大连金州没有眼泪>》,见:http://blog.sina.com.cn/s/blog_59179f440100009z.html.
    [2]关于何员外的情况,参见http://www.chinabaike.com/article/316/wenxue/2007/20071113632094.html.
    [1]李海鹏:《摹容雪村:愈怀疑,愈藏匿》,http://www.chinanewsweek.com.cn/2002-10-14/1/537.html.
    [2]大陆网络文学也有“三驾马车”,分别是:李寻欢、宁财神、邢育森.见新浪论坛,2006年11月5日。
    [1]李海鹏:《慕容雪村:愈怀疑,愈藏匿》,http://www.chinanewsweek.com.cn/2002-10-14/1/537.html.
    [1][台湾]粱良:《2000年台湾电影概况》,《中国电影年鉴》(2001)。
    [1]雷俊:《网络文学淘金全攻略》,见http://www.literature.org.cn/Article.asp?ID=27771。
    [2]http://video.sina.com.cn/tvs/2005-08-22/164410152.html.
    [1]台湾方面,由于比较强调知识产权的保护,因此原创网络文学网站的运营非常少,其早期网络文学作品的“发表”主要以BBS发帖的形式出现,后期则主要以个人“部落格”(博客)的形式出现,像痞子蔡的《第一次亲密接触》就是在其个人网站上“发表”的。
    [2]关于“幻剑书盟”的发展历程,参见“幻剑书盟”网站.http://pic.hjsm.tom.com/foot/skin/default/aboutus.htm.
    [1]谭贻国,乌林奇著,《手机风云--国产手机成功揭秘》,广东经济出版社,2003年,代序。
    [2]谭贻国,乌林奇著,《手机风云--国产手机成功揭秘》,广东经济出版社,2003年,代序。
    [3]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中国通信统计年度报告》(2006),人民邮电出版社,2007年。
    [4]《我国电话用户破9亿,连续8年每年新增1亿》,见新浪科技,2007年11月28日。
    [1]匡文波:《手机媒体概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40页。
    [2][台湾]吴建兴:《2007年第一季台湾行动上网观测》,“资策会”,2007年5月21日。
    [3][台湾]叶亭佳,《2007年3月底止台湾上网人口》,“资策会”,2007年7月3日。
    [1]与互联网艺术产业的情形一样,国家统计局在《文化及相关产业分类》(国统字[2004]24号)中,也未将手机媒体艺术产业独立划分出来,而只是纳入到相关产业的门下.本文只是为了论述的方便,把与手机媒体有关的艺术产业现象统称为“手机媒体艺术产业”。同样,由于手机媒体艺术产业涉及到众多内容,比如:手机音乐、手机电影、手机电视、手机游戏、手机短信文学等,因此我们不可能对每一种手机媒体艺术的产业化现象进行全面分析。本文之所以选取手机短信文学的产业化现象作为分析对象,主要出于两个方面的考虑,一是论文专业的要求,二是笔者的能力及所掌握的资料所限,这是需要再次说明的。
    [2][美]保罗·莱文森:《手机:挡不住的呼唤》,何道宽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
    [3]《短信写手从幕后走向前台》,《北京日报》(文艺周刊),2003年8月24日。
    [4]葛红兵:《拇指文化·短信文学》,《文学报》,2003年7月10日。
    [5]黄鸣奋:《电信与艺术:从电报到手机短信》,《河南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2004年9月。
    [1]http://bt.acnow.net/Ent/2005/11/25/325835.shtml.
    [1]谭贻国,乌林奇著,《手机风云--国产手机成功揭秘》,广东经济出版社,2003年,代序。
    [2]前面我们提到日本的手机短信文学作品《深爱》,就是按照这个模式运作的,即先在手机媒体上传播,然后回归现实出版发行,最后改编成影视作品。相对而言,海峡两岸的手机短信文学目前只实现了前两步,影视改编尚未出现成功的案例,但我们相信只要有合适的文学作品,短信文学作品的影视改编最终会出现。
    [3]http://www.southcn.com/it/itgdxw/200410181561.htm
    [1]童晓渝等编著:《第五媒体原理》,人民邮电出版社,2006年,第224页。
    [1]中国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数字电影技术要求》(暂行),广发影字[2002]818号。
    [1]张歌东编著:《数字时代的电影艺术》,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3年,第41页。
    [2]“经济部”文化创意产业推动小组:《2005台湾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年报》,2006年,中国台北。
    [3]“经济部”文化创意产业推动小组:《2005年台湾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年报》,2006年,中国台北。
    [4]“经济部”文化创意产业推动小组:《2005年台湾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年报》,2006年,中国台北。
    [1]许浅林:《中国电影技术发展简史》,中国电影出版社,2005年,第198页。
    [1]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所,国家文化产业创新与发展研究基地编:《中国文化产业年度报告》(2006),湖南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307页。
    [2]国家广电总局:《电影数字化发展纲要》,广发影字[2004]257号。
    [3]“经济部”文化创意产业推动小组:《2005年台湾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年报》,2006年,中国台北。
    [1]关于《横空出世》、《紧急迫降》、《宇宙与人》三部影片数字特技镜头时间长度的数据,参见《数字时代的电影艺术》,张歌东编著,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3年,第99页,第101页,第104页。
    [1][台湾]梁良:《2002年台湾电影概况》,《中国电影年鉴》(2003)。
    [2][台湾]粱良:《2003年台湾电影概况》,《中国电影年鉴》(2004)。
    [3][台湾]粱良:《2003年台湾电影概况》,《中国电影年鉴》(2004)。
    [4][台湾]梁良:《2004年的台湾影坛回顾》,《中国电影年鉴》(2005)。
    [5][台湾]粱良:《2004年的台湾影坛回顾》,《中国电影年鉴》(2005)。
    [1]http://www.ocn.com.cn/reports/2006189wenhuachanye.htm.
    [2]《2006年电影统计情况》,见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网站。
    [3][台湾]李钧:《台湾电影产业状况》,见http://www.fanhall.com/show.aspx?id=4815&tcid=52.
    [1][台湾]李钧:《台湾电影产业状况》,见http://www.fanhall.com/show.aspx?id=4815&cid=52.
    [2]李思屈编著:《数字娱乐产业》,四川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163页。
    [1]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所,国家文化产业创新与发展研究基地编:《中国文化产业年度发展报告》(2006),湖南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593页。
    [1]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所,国家文化产业创新与发展研究基地编:《中国文化产业年度发展报告》(2006),湖南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599页。
    [1][台湾]梁良:《1997-1998台湾电影业概述》,见《中国电影年鉴》(1997-1998)。
    [2][台湾]梁良:《2003年台湾电影概况》,见《中国电影年鉴》(2004)。
    [3][台湾]朱骐:《从Flash动画看台湾动画产业发展》,见中国动画网http://www.chinalife365.com/dmweb/2006/03/15/250401.128510.htm?show.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人民日报》,2004年3月23日。
    [1][台湾]朱骐:《从Flash动画看台湾动画产业发展》,见中国动画网http://www.chinalife365.com/dmweb/2006/03/15/250401.128510.htm?show.
    [2]“行政院”:《挑战2008:“国家”发展重点计划》,2002年5月31日,中国台北。
    [3]《世界动漫产业发展与中国动浸现状分析》,见http://www.silverpub.net/simple/index.php?t9046.htm.
    [1]动画产业年报课题组编著:《中国动画产业年报》,海洋出版社,2006年,第11页。
    [2]动画产业年报课题组编著:《中国动画产业年报》,海洋出版社,2006年,第11页。
    [3]李思屈编著:《数字娱乐产业》,四川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166页。
    [1][澳]约翰·哈特利编著:《创意产业读本》,曹书乐等译,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5页。
    [1]“经济部”文化创意产业推动小组:《2005年台湾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年报》,2006年,中国台北。
    [2]http://www.ccpa.org.tw.
    [1]以上数据来自历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年报》。
    [2]数据来源:中国台湾网。
    [3]数据来源:中国台湾网。
    [4]数据来源:中国台湾网。
    [5]数据来源:中国台湾网。
    [1]数据来源:中国台湾网。
    [2][澳]约翰·哈特利编著:《创意产业读本》,曹书乐等译,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5页。
    [3][澳]约翰·哈特利编著:《创意产业读本》,曹书乐等译,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16页。
    [1]以上参见:《中国文化产业年度发展报告》(2006),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所,国家文化产业创新与发展研究基地编,湖南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17页。
    [1]国家广电总局:《关于发展我国影视动画产业的若干意见》,广发编字[2004]356号。
    [1]“经济部”文化创意产业推动小组:《2005年台湾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年报》,2006年,中国台北。
    [2]“经济部”文化创意产业推动小组:《2005年台湾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年报》,2006年,中国台北。
    [1]“经济部”文化创意产业推动小组:《2005年台湾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年报》,2006年,中国台北。
    [2]台湾世新大学网址:http://www.shu.edu.tw/.
    [3]台湾政治大学网址:http://www.nccu.edu.tw/.
    [1]台湾艺术大学网址:http://www.ntua.edu.tw/.
    [2][台湾]朱骐:《从Flash动画看台湾动画产业发展》http://www.chinalife365.com/dmweb/2006/03/15/250401,128510.htm?show.
    [3]中国台湾网。
    [1]索绪尔逝世后,由其学生于1919年在日内瓦整理出版了他的讲稿《普通语言学教程》,索绪尔从此蜚声世界:列维-斯特劳斯的代表作有:《亲族关系的基本结构》(1949),《结构人类学》(1958),《近日图腾》(1962),《神话学》(1964-1971)等,其文集已于2006年由中国人民大学出版。
    [2]罗钢:《叙事学导论》,云南人民出版社,1994年,引言,第1页。
    [3]罗钢:《叙事学导论》,云南人民出版社,1994年,引言,第1页,第2页。
    [4]罗钢:《叙事学导论》,云南人民出版社,1994年,引言,第2页。
    [1][美]勒内·韦勒克,奥斯汀·沃伦:《文学理论》,刘象愚等译,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年。
    [2]申丹:《总叙》,见戴卫·赫尔曼主编,马海良译,《新叙事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1页。
    [3]申丹:《总叙》,见戴卫·赫尔曼主编,马海良译,《新叙事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2页。
    [4]玛丽-劳勒·莱思:《电脑时代的叙事学:计算机、隐喻和叙事》,见藏卫·赫尔曼主编,马海良译,《新叙事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61页。
    [5]玛丽-劳勒·莱恩:《电脑时代的叙事学:计算机、隐喻和叙事》,见戴卫·赫尔曼主编,马海良译,《新叙事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63页。
    [6]http://baike.baidu.com/view/37900.htm.
    [1]需要说明的是,由于海峡两岸的网络文学、手机短信文学、数字电影、动画片的年产量很大,因此我们无法对所有作品的主题进行统计分析,而只能以一些较有代表性的作品加以分析。
    [2]http://product.dangdang.com/product.aspx?product_id=8937562
    [3][台湾]范芷琦:《晴天娃娃》,现代出版社,2002年。
    [4]杨泽文:《短信文学还能走多远?》,http://ent.sina.com.cn/2004-10-14/0336532015.html.
    [5]《短信情缘》共有八个“章节”。分别是是:偶然相遇,相识相知、另有其人、与你相恋、不可饶恕的错、天各一方、另有爱人、永远在一起。
    [6]言风:《阿贵牵手掌上灵通小说(距离)面世》,见《中国图书商报》,2004年11月18日。
    [1]言风:《阿贵牵手掌上灵童小说(距离)面世》,《中国图书商报》,2004年11月18日。
    [2]洪碧玲:《发挥“五缘”优势,加快海峡两岸文化产业合作与发展》,见《中国文化产业评论》(第二卷),叶取源,王永章,陈昕主编,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16页。
    [1]洪碧玲:《发挥“五缘”优势,加快海峡两岸文化产业合作与发展》,见《中国文化产业评论》(第二卷),叶取源,王永章,陈昕主编,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16页。
    [2][美]尼葛洛庞蒂:《数字化生存》,范海燕,胡泳译,海南出版社,1996年,第35页。
    [1]童庆炳主编:《文学理论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年,第269页。
    [2]童庆炳主编:《文学理论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年,第272页。
    [1]童庆炳主编:《文学理论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年,第303页。
    [1]《中国电影年鉴》(2000)。
    [2]《中国电影年鉴》(2004)。
    [3]《中国电影年鉴》(2005)。
    [4]《中国电影年鉴》(2001)。
    [5]童庆炳主编:《文学理论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年,第303页。
    [1]Lewis H.Lapham在《麻省理工学院版序--永恒的现在》中说:“该书(指《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引者注)首创了一个如今习以为常的术语--媒介。”见《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加]马歇尔·麦克卢汉著,何道宽译,商务印书馆,2000年,第1页。
    [1][加]马歇尔·麦克卢汉:《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何道宽译,商务印书馆,2000年,第33页。
    [1]需要说明的是,在电报、电话、广播、电视等众多电子媒介当中,电话却实现了交互性。不过,电话给艺术生产带来的影响比较小,故我们不将它作为分析的对象。
    [2][美]尼葛洛庞帝:《数字化生存》,胡泳,范海燕译,海南出版社,第26页。
    [1]赵宪章:《文体与形式》,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第313页。
    [2]欧阳友权:《数字媒介与文学历史节点的延伸》,《文艺争鸣》,2005年第4期.
    [3]欧阳友权:《数字媒介与文学历史节点的延伸》,《文艺争鸣》,2005年第4期.
    [4][加]马歇尔·麦克卢汉:《理解媒介》,何道宽译,商务印书馆,2000年,第2页.
    [5]1827年1月31日,歌德说:“中国人在思想、行为和情感方面几乎和我们一样,使我们很快就感到他们是我们的同类人,只是在他们那里一切都比我们这里更明朗,更纯洁,也更合乎道德.”随后,歌德还说:“民族文学在现代算不了很大的一回事,世界文学的时代已快来临了,现在每个人都应该出力促使它早日来临。不过我们一方面这样重视外国文学,另一方面也不应拘守某一种特殊的文学,奉它为模范。”见《歌德谈话录》,爱克曼辑录,朱光潜译,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年,第115页,第117页。
    [1][美]保罗·莱文森:《手机:挡不住的呼唤》,何道宽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
    [2][美]保罗·莱文森:《手机:挡不住的呼唤》,何道宽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
    [3]林成滔编著:《科学简史》,中国友谊出版公司,2004年。
    [4][美]保罗·莱文森:《手机:挡不住的呼唤》,何道宽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
    [5][美]保罗·莱文森:《手机:挡不住的呼唤》,何道宽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
    [1][美]保罗·莱文森:《手机:挡不住的呼唤》,何道宽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
    [2][英]尼克·史蒂文森:《认识媒介文化》,王文斌译,商务印书馆,2001年,第182页。
    [1][英]尼克·史蒂文森:《认识媒介文化》,王文斌译,商务印书馆,2001年,第182页。
    [2][英]尼克·史蒂文森:《认识媒介文化》,王文斌译,商务印书馆,2001年,第183页。
    [1]马睛:《短信小说不会受歧视》,见中国经济网,2004年12月2日。
    [1]以上事件参见龙锦:《我国广播影视业的集团化之路》,见《上海大学学报》(社科版),2000年第4期。
    [1]参见《我国报业集团化苦旅》,《河南画报》,2003年10月20日。
    [1]新闻出版署:《关于书报刊音像出版单位成立集团问题的通知》,新出报[1994]356号。
    [2]参见《我国报业集团化苦旅》,《河南画报》,2003年10月20日。
    [3]国务院:《关于加强广播电视有线网络建设管理的意见》,国务院办公厅发[1999]82号。
    [4]国家广电总局:《关于广播电影电视集团化发展试行工作的原则意见》,广发办字[2000]284号。
    [5]国家广电总局:《关于深化新闻出版广播影视业改革的若干意见》,中办发字[2001]17号。
    [1]《今后不再批准组建事业性质的广电集团》,新华网,2004年12月22日。
    [2]国家广电总局,文化部:《关于进一步深化电影业改革的若干意见》,广发影字[2000]320号。
    [3]关于电影集团组建参见沈芸:《中国电影产业史》,中国电影出版社,2005月,第224页。
    [1]国家广电总局:《关于加快电影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广发影字[2004]41号。
    [1]吴信训,金冠军主编:《中国传媒经济研究:1949-2004》,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377页,378页。
    [2]中国台湾网,2006年1月7日。
    [3]《人民日报》(海外版),2007年3月5日。
    [4]关于台湾地区各种媒体的数量,截至时间为2006年底,参见中国台湾网。
    [1]张玉国:《文化产业与政策导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第5页。
    [2]张玉国:《文化产业与政策导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第5页。
    [3]张玉国:《文化产业与政策导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第5页。
    [1]张世鹏:《什么是全球化》,见http://www.hubce.edu.cn/cbb/qwjs/lib/10204.html,2007年5月23日。
    [2]张世鹏:《什么是全球化》,见http://www.hubce.edu.cn/cbb/qwjs/lib/10204.html,2007年5月23日。
    [3]张玉国:《文化产业与政策导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第6页。
    [4]张世鹏:《什么是全球化》,见http://www.hubce.edu.cn/cbb/qwjs/lib/10204.html,2007年5月23日。
    [1]关于中国复关和加入WTO大事记,见《WTO与中国文化产业》,刘玉珠主编,文化艺术出版社,2001年,第290-296页。
    [2]《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定》,见《WTO与中国文化产业》,刘玉珠主编,文化艺术出版社,2001年,第208页。
    [1]李思屈,李涛编著:《文化产业概论》,浙江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85页.
    [2]见人民网:http://www.people.com.cn/GB/jinji/20020206/664318.html.
    [1][台湾]魏均:《从全球化脉络重新检视台湾新电影的意义》,见《中国电影年鉴》(2003).
    [2][台湾]卢非易:《世纪末的台湾电影》,台湾电影资料库,网址为:http://cinema.nccu.edu.tw.
    [1][台湾]卢非易:《世纪末的台湾电影》,台湾电影资料库,网址为:http://cinema.nccu.edu.tw.
    [2][台湾]魏玓:《从全球化脉络重新检视台湾新电影的意义》,见《中国电影年鉴》(2003)。
    [3][台湾]梁良:《1997-1998台湾电影业概述》,见《中国电影年鉴》(1997-1998)。
    [4][台湾]小贝:《台湾放宽外片输入》,见《中国电影年鉴》(2000)。
    [1]《台湾加入WTO后对岛内经济及两岸经济关系的影响》,见http:/www.so100.cn/html/lunwen/jingji/guomin/2006-3/13/200606313233123868133459.htm
    [2]《台湾当局为加入WTO修订“电影法”》,见《中国电影年鉴》(2002)。
    [1]“行政院”:《挑战2008:“国家”发展重点计划》,2002年5月31日,中国台北。
    [2]戴维·莫利,凯文·罗宾斯:《认同的空间--全球媒介、电子世界景观与文化边界》,司艳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67页。
    [3]戴维·莫利,凯文·罗宾斯:《认同的空间--全球媒介、电子世界景观与文化边界》,司艳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67页。
    [4]张英进:《好莱坞成功背后的秘密:文化工业与全球化策略》,见《聚焦好莱坞坞文化与市场对接》,卢燕,李亦中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33页。
    [5]戴维·莫利,凯文·罗宾斯:《认同的空间--全球媒介、电子世界景观与文化边界》,司艳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68页。
    [1]张英进:《好莱坞成功背后的秘密;文化工业与全球化策略》,见《聚焦好莱坞坞文化与市场对接》,卢燕,李亦中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30页。
    [2][台湾]魏玓:《从全球化脉络重新检视台湾新电影的历史意义》,见《中国电影年鉴》(2003)。
    [3]蓝爱国:《后好莱坞时代的中国电影》,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173页。
    [4][台湾]叶龙彦:《台湾电影史上的好莱坞势力》,见《聚焦好莱坞文化与市场对接》,卢燕,李亦中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296页。
    [5][台湾]叶龙彦:《台湾电影史上的好莱坞势力》,见《聚焦好莱坞文化与市场对接》,卢燕,李亦中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296页。
    [6][台湾]叶龙彦:《台湾电影史上的好莱坞势力》,见《聚焦好莱坞文化与市场对接》,卢燕,李亦中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298页。
    [1][台湾]王清华:《台湾电影市场五十年来的变化》,见《中国电影年鉴》(2005)。
    [2][台湾]叶龙彦:《台湾电影史上的好莱坞势力》,见《聚焦好莱坞文化与市场对接》,卢燕,李亦中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299页。
    [3]刘伟光:《台湾电影衰退的十大原因》,《中国电影年鉴》(1988)。
    [1]刘伟光:《台湾电影衰退的十大原因》,《中国电影年鉴》(1988)。
    [2][台湾]廖金凤:《李安的电影世界-一个难能可贵的商业艺术平衡》,《中国电影年鉴》(1995)。
    [3][台湾]廖金凤:《李安的电影世界-一个难能可贵的商业艺术平衡》,《中国电影年鉴》(1995)。
    [4][台湾]梁良:《鱼与熊掌:影展荣誉与票房收入》,《中国电影年鉴》(1995)。
    [5][台湾]梁良:《2000年台湾电影概况》,《中国电影年鉴》(2001)。
    [1][台湾]梁良:《2000年台湾电影概况》,《中国电影年鉴》(2001)。
    [2]参见[台湾]叶龙彦:《台湾电影史上的好莱坞势力》,见《聚焦好莱坞文化与市场对接》,卢燕,李亦中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301页。
    [3][台湾]魏玓:《好莱坞过台湾--一段电影殖民史的开端》,《当代》(台湾),第139期,1999年。
    [1]蓝爱国:《后好莱坞时代的中国电影》,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173页。
    [2]蓝爱国:《后好莱坞时代的中田电影》,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174页。
    [3]尹鸿,萧志伟:《好莱坞的全球化策略与中国电影的发展》,见《全球化与中国影视的命运》,张凤铸,黄式宪,胡智锋主编,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2年,第112页。
    [1]何秀君:《张石窗和明星影片公司》,见《文史资料选辑》(第67期),中华书局,1980年。
    [2]洪谟:《<影迷传>与美国电影》,见《大众电影》(第一卷第四期),1950年7月20日。
    [3]《扫清美帝电影影响,涤除媚美恐美心理》,《大众电影》(第一卷第十一期),1950年11月6日。
    [4]《中国人民电影事业一年来的光辉成就》,《人民日报》,1951年1月3日。
    [1]蓝爱国:《后好莱坞时代的中国电影》,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179页,第180页。
    [2]夏辰:《大片入侵8周年祭》,《南方周末》(文化版),2002年2月28日。
    [3]夏辰:《大片入侵8周年祭》,《南方周末》(文化版),2002年2月28日。
    [4]夏辰:《大片入侵8周年祭》,《南方周末》(文化版),2002年2月28日。
    [1]陈弋弋,伍洁敏:《进口大片,我们的敌人还是朋友?》,《南方都市报》,2004年11月19日。
    [2]国家广电总局,文化部:《关于进一步深化电影业改革的若干意见》,广发影字[2000]320号。
    [3]国家广电总局:《关于加快电影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广发影字[2004]41号。
    [1]约翰·福特说:“你无法在地理上确定好莱坞:我们根本不知道好莱坞在哪里。”在此,约翰·福特当然不是从自然地理的角度来说的,而是从文化地理的角度来说。因为,关于好莱坞的自然地理位置,谁都知道它就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洛杉矶市郊。但是,好莱坞以其独特的叙事方式形成了一个艺术神话,这个神话几乎侵占了世界的每一个角落。因此,从这个角度来说,好莱坞的位置我们几乎无法确定。关于约翰·福特的话,见《聚焦好莱坞坞文化与市场对接》,卢燕,李亦中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6月第1版,第35页。
    [1]陈晓明:《文化研究:后-后结构主义时代的来临》,见《文化研究:理论与实践》,金元浦主编,河南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2页。
    [2]单世联:《何为文化研究》,《美术馆》,2003年第2期.
    [3]单世联:《何为文化研究》,《美术馆》,2003年第2期。
    [1][美]杰姆逊:《后现代主义与文化理论》,唐小兵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1页.
    [2]参见刘纪蕙:《文化研究与台湾状况》,见当代文化研究网:http://www.cul-studies.com。
    [1]参见刘纪蕙:《文化研究与台湾状况》,见当代文化研究网:http://www.cul-studies.com。
    [2]“台湾文化研究学会”:《文化研究学会章程》,见:http://hermes.hrc.ntu.edu.tw/csa/。
    [3][澳]约翰·哈特利编著:《创意产业读本》,曹书乐等译,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5页。
    [4]参见刘纪慧:《文化研究与台湾状况》,见当代文化研究网:http://www.cul-studies.com。
    [1]http://chst.nctu.edu.tw/router/pro/Routerl/Router_01.htm.
    [2]金元浦主编:《文化研究:理论与实践》,河南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12页。
    [1]金元浦主编:《文化研究:理论与实践》,河南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10页。
    [1]金元浦主编:《文化研究:理论与实践》,河南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6页。
    [2]金元浦主编:《文化研究:理论与实践》,河南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6页。
    [3]这实际上就是各地政府在发展文化产业政策上的“共鸣”,大家都知道这是一个朝阳产业,有利可图,因此都祈求通过出台优惠政策,把文化产业做大做强。
    [1]魏然:《加快发展福建文化产业研究》,《福建论坛》(经济社会版),2002年第9期。
    [2]郑锦扬:《文化产业:海峡西岸经济区的新支柱》,《发展研究》,2004年第8期。
    [1]福建省政府:《福建省“十一五”规划纲要》,见中国台湾网,2007年3月20日。
    [2]福建省政府:《福建省“十一五”规划纲要》,见中国台湾网,2007年3月20日。
    [3]《福建省“十一五”文化发展专项规划》,闽政[2006]62号。
    [1]《福建省“十一五”文化发展专项規划》,闽政[2006]62号。
    [2]相关情况参见http://www.afanti.org.cn/index.php/action_viewnews_itemiL346。
    [3]《关于推动福建省动漫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闽政办[2007]181号。
    [4]《福州市鼓励扶持动漫游戏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试行)》,榕政综[2006]109号。
    [1]《关于推动厦门市动漫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厦府办[2006]188号.
    [2]《关于推动厦门市动漫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厦府办[2006]188号。
    [1]《福州市鼓励扶持动漫游戏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试行)》,榕政综[2006]109号。
    [2]《关于推动厦门市动漫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厦府办[2006]188号。
    [1]洪碧玲:《发挥“五缘”优势,加快海峡两岸文化产业合作与发展》,见《中国文化产业评论》(第四卷),叶取源,王永章.陈昕主编,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15页。
    [1]关于厦门与台湾游戏产业的合作,参见《厦门游戏产业梅开二度 从研发走向运营》,安军,《海峡经济导报》,2006年2月7日。
    [2]刘强:《厦台动漫合作打造游戏研发的“圣地”》,《海峡导报》,2007年4月9日。
    [3]对此,我们可以用台湾大宇资讯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李永进的话来证明.早在2006年2月7日接受《海峡经济导报》记者安军的采访时曾这样说:“我的母亲是厦门人,我对厦门的感情很深,所以现在正全力参与厦门的建设。”见《厦门游戏产业梅开二度 从研发走向运营》,安军,《海峡经济导报》,2006年2月7日。
    [1][台湾]梁良:《2000年台湾电影概况》,《中国电影年鉴》(2001)。
    [2][瑞士]让·皮亚杰:《发生认识论原理》,王宪钿等译,商务印书馆,1981年。
    [3]王禾:《反映台湾和大陆血缘关系的几部影片》,《中国电影年鉴》(1981)。
    [1]王禾:《反映台湾和大陆血缘关系的几部影片》,《中国电影年鉴》(1981)。
    [2]“经济部”文化创意产业推动小组:《2005台湾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年报》,2006年,中国台北。
    [3]王禾:《反映台湾和大陆血缘关系的几部影片》,《中国电影年鉴》(1981)。
    [1][台湾]梁良:《2000年台湾电影概况》,《中国电影年鉴》(2001)。
    [2][台湾]梁良:《2000年台湾电影概况》,《中国电影年鉴》(2001)。
    [1][台湾]梁良:《2000年台湾电影概况》,《中国电影年鉴》(2001)。
    [2]国家广电总局对汤唯的封杀令,主要内容大致如下:1、所有广播电视新闻,专题,文艺,广告,直播等各类节目,从现在起,一律不得报道,炒作与汤唯有关的任何事情;2、对汤唯为联合利华旁氏所做广播影视广告,广播电视播出机构尚未与有关单位签署有关广告协议的,不得签署与播出。已经签署广告协议的,能退签的须立即坚决退签。正在播出的广告,尽快安捧播完,不得安排重播,不得续签协议.对汤唯所做的其它广告,也不要签署协议,不要播出。相关资讯参见:http://news.sina com.cn/o/2008-03-08/043613538683s.shml。
    [3]张羽茜:《<色·戒>全球票房收入过亿,北京首映成绩骄人》,见《燕赵都市报》,2007年11月4日。
    [4]徐词,王甜彬;《<色戒>刷新台湾中秋票房纪录,李安一哭惊民众》,见新浪娱乐频道,2007年9月28日.
    [5]赵静:《热血青年为国牺牲,马英九解释看<色·戒>流泪》,见中国台湾网,2007年9月27日。
    [1]赵静:《热血青年为国牺牲,马英九解释看<色·戒>流泪》,见中国台湾网,2007年9月27日。
    [2]赵静:《热血青年为国牺牲,马英九解释看<色·戒>流泪》,见中国台湾网,2007年9月27日。
    [1]http://www.ce.cn/xwzx/kjwh/gdxw/200507/22/t20050722_4251383.shtml。
    [2][美]孙隆基:《中国文化的深层结构》,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一版序,第2页。
    [3][美]孙隆基:《中国文化的深层结构》,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10页。
    [1][德]马克思·霍克海默,西奥多·阿道尔诺:《启蒙辩证法》,渠敬东,曹卫东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前言,第5页。
    [2]郭辉勤:《创意经济学》,重庆出版社,2007年,第20页。
    [1][法]让·波德里亚:《消费社会》,刘成富,全志钢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1页。
    [1]需要指出的是,虽然有人认为《青娜》是我国“第一个全数字短片”,比如张歌东在《数字时代的电影艺术》中就提到:“制片方希望这部短片(指《青娜》,引者注)能填补中国数字电影的空白。”实际上,早在1990年,中科院软件所王裕国教授领导的动画研究小组首次用TDI Explore系统制作了亚运会的动画片头。1991年,在北京市科学技术协会的支持下,北方工业大学和北京电视台动画部利用数码技术制作了儿童寓言电視片《咪咪钓鱼》,1992年第一部全数码动画片《相似》由北京科教电影制片厂与北方工业大学CAD中心合作摄制完成。
    [2]汤莉萍,殷瑜,殷俊编著:《世界文化产业案例选析》,四川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96页。
    [3]http://gdtj.chinasarft.gov.cn/Tiaomu.aspx?DocId=552.
    [4]孟晓驷:《中外文化产业比较》,《光明日报》,2003年8月20日。
    [5]“行政院”:《挑战2008:“国家”发展重点计划》,2002年5月31日,中国台北。
    [6]孟晓驷:《中外文化产业比较》,《光明日报》,2003年8月20日。
    [1]见中央电视台网站:tttp://news.cctv.com/special/C17274/01/20071107/102897.shtml。
    [2]1604年,荷兰侵台湾。1624年,荷兰占领台湾。1661年,民族英雄郑成功收复台湾.1895年,日本凭借《马关条约》强占台湾。1945年“二战”结束,台湾重新回到祖国的怀抱。
    [3][台湾]龚鹏程等著:《海峡两岸中国文化之未来展望》,台北:明文书局,民国81年(1992)。
    [1][美]安妮·利尔编著.网络的未来[M].岳云霞,徐莺燕,钱家红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02.
    [2][美]爱德华·W·苏贾.后现代地理学--重申批判社会理论中的空间[M].王文斌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3][古希腊]柏拉图.柏拉图对话录[M].张秀章,解灵芝选编,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
    [4][美]保罗·莱文森.手机:挡不住的呼唤[M].何道宽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5][美]丹尼尔·贝尔.后工业社会的来临--对社会预测的一项探索[M].高锋译,上海:商务印书馆,1984.
    [6][英]戴维·莫利、凯文·罗宾斯.认同的空间--全球媒介、电子世界景观和文化边界[M].司艳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
    [7]戴卫·赫尔曼主编.新叙事学[M].马海良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8][奥地利]弗洛伊德.弗洛伊德文集[M].长春:长春出版社,2004.
    [9]弗兰西斯·巴尔,杰拉尔·埃梅里.新媒体[M].张学信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10][德]H·R·姚斯,[美]R·C·霍拉勃.接受美学与接受理论[M].周宁,金元浦译,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
    [11][美]里斯本小组.竞争的极限--经济全球化与人类未来[M].张世鹏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2.
    [12][美]勒内·韦勒克,奥斯汀·沃伦.文学理论[M].刘象愚等译,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
    [13][德]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三卷)[M].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14][德]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
    [15][加]马歇尔·麦克卢汉.理解媒介[M].何道宽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
    [16][德]马克思·霍克海默,西奥多·阿道尔诺.启蒙辩证法[M].渠敬东,曹卫东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17][美]曼纽尔·卡斯特.网络社会的崛起[M].夏铸九,王志弘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18][美]尼葛洛庞蒂.数字化生存[M].范海燕,胡泳译,海口:海南出版社,1996.
    [19][英]尼克·史蒂文森.认识媒介文化[M].王文斌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
    [20][日]日下公人.新文化产业论[M].范作申译,上海:东方出版社,1989.
    [21][瑞士]让·皮亚杰.发生认识论原理[M].王宪钿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
    [22][法]让·鲍德里亚.消费社会[M].刘成富,全志钢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
    [23][美]孙隆基.中国文化的深层结构[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24][德]瓦尔特·本雅明.摄影小史、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M].王才勇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
    [25][新西兰]肖恩·库比特.数字美学[M].赵文书,王玉括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
    [26][美]约·冯·诺依曼.计算机与人脑[M].甘子玉译,上海:商务印书馆,1965.
    [27][德]尤尔根·哈贝马斯.作为意识形态的技术与科学[M].上海:学林出版社,1999.
    [28][古希腊]亚里斯多德.诗学[M].张中梅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6.
    [29][法]雅克·阿塔利.21世纪词典[M].梁志斐,周铁山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30][澳大利亚]约翰·哈特利编著.创意产业读本[M].曹书乐等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1]龚鹏程等.海峡两岸中国文化之未来展望[C].台北:明文书局,民国81年(1992).
    [2]古远清.当今台湾文学风貌[M].南昌:江西高校出版社,2004.
    [3]谷时雨.多媒体艺术:后影视展望[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5.
    [4]黄鸣奋.需要理论与文艺创作[M].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95.
    [5]黄鸣奋.传播心理学[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1997.
    [6]黄鸣奋.电脑艺术学[M].上海:学林出版社,1998.
    [7]黄鸣奋.电子艺术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9.
    [8]黄鸣奋.比特挑战缪斯:网络与艺术[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0.
    [9]黄鸣奋.超文本诗学[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1.
    [10]黄鸣奋.数码艺术学[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4.
    [11]黄鸣奋.网络媒体与艺术发展[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4.
    [12]黄鸣奋.互联网艺术[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6.
    [13]景中强.马克思精神生产理论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14]金辅堂.动画艺术概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15]匡文波.手机媒体概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16]廖祥忠.数字艺术论[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6.
    [17]刘玉珠.WTO与中国文化产业[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1.
    [18]李国亭等.数字化生存的地球村[M].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2003.
    [19]李四达.数字媒体艺术概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20]李向民.中国文化产业史[M].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2006.
    [21]李思屈.数字娱乐产业[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6.
    [22]李思屈,李涛.文化产业概论[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7.
    [23]罗钢,王中忱.消费文化读本[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24]林成滔.科学简史[M].北京:中国友谊出版公司,2004.
    [25]卢燕,李亦中.聚焦好莱坞文化与市场对接[C].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26]欧阳友权等.网络文学论纲[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
    [27]欧阳友权.网络文学本体论[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4.
    [28]谭贻国,乌林奇.手机风云--国产手机成功揭秘[M].广州:广东经济出版社,2003.
    [29]汤莉萍.殷瑜.殷俊.世界文化产业案例选析[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6.
    [30]孙安民.文化产业理论与实践[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5.
    [31]孙慰川.当代港台电影研究[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4.
    [32]苏东水.产业经济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33]宋子文.台湾电影三十年[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
    [34]沈芸.中国电影产业史[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5.
    [35]陶德言.知识经济浪潮[M].北京:中国城市出版社,1998.
    [36]童晓渝等.第五媒体原理[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6.
    [37]谭玲,殷俊.动漫产业[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6.
    [38]王强.网络艺术的可能:现代科技革命与艺术变革[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1.
    [39]王国荣.信息化与文化产业[M].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2004.
    [40]吴信训,金冠军.中国传媒经济研究(1949-2004)[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
    [41]伍蠡甫.西方文论选(上)[M].上海译文出版社,1979.
    [42]许南明.电影艺术词典[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86.
    [43]许浅林.中国电影技术发展简史[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5.
    [44]薛晓源,曹荣湘.全球化与文化资本[C].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45]许鹏等.新媒体艺术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46]于洋,汤爱丽,李俊.文学网景--网络文学的自由境界[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
    [47]颜慧,索亚斌.中国动画电影史[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5.
    [48]叶取源.王永章,陈昕.中国文化产业评论(第一卷)[C].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49]叶取源,王永章,陈昕.中国文化产业评论(第二卷)[C].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
    [50]叶取源,王永章.陈昕.中国文化产业评论(第三卷)[C].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51]叶取源,王永章,陈昕.中国文化产业评论(第四卷)[C].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52]叶取源,王永章,陈昕.中国文化产业评论(第五卷)[C].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53]朱光潜.西方美学史[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
    [54]朱澄.漫步数字化艺术(网络出版物)[M].今日电脑天地,2002.
    [55]朱海松.第五媒体[M].广州:广东经济出版社,2005.
    [56]张凤铸等.影视艺术新论[M].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0.
    [57]张凤铸等.全球化与中国影视的命运[M].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2.
    [58]张歌东.数字时代的电影艺术[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3.
    [59]张文俊.数字时代的影视艺术[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5.
    [60]张胜冰,徐向昱,马树华著。世界文化产业概要[M].云南大学出版社,2006.
    [1]安宇等.国外文化产业:概念界定与产业政策[J].世界政治与经济论坛,2004(6).
    [2]陈飞宝.台湾新电影面面观[J].电影文学,1986(9).
    [3]陈犀禾.“第五代”导演和台湾新电影之比较研究[J].电影新作,1995(6).
    [4]蔡洪声.台湾电影的发展历程[J].当代电影,1995(6).
    [5]巢乃鹏,万宇联.我国数字电影发展现状之研究[J].电影艺术,2005(3).
    [6]葛红兵.拇指文化·短信文学[N].文学报,2003-7-10.
    [7]黄鸣奋.电脑艺术学刍议[J].厦门大学学报,1997(4).
    [8]黄鸣奋.电脑时代的文艺变革[J].厦门大学学报(社哲版),1999(1).
    [9]黄鸣奋.网络艺术刍议[J].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03(4).
    [10]黄鸣奋.数码艺术50年:理念、技术与创新[J].文艺理论研究.2004(6).
    [11]黄鸣奋.电信与艺术:从电报到手机短信[J].河南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2004(9).
    [12]黄鸣奋.数码媒体与赛伯时间艺术[J].现代传播,2005(1).
    [13]黄鸣奋.化瞬间为永恒,融永恒入瞬间--一分钟影像艺术论析[J].杭州师范学院学报(社科版),2006(2).
    [14]黄鸣奋.当艺术上了网[J].读书,2007(8).
    [15]黄静,高福安.现代信息技术对文化产业的冲击和影响[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3(4).
    [16]韩磊.各国文化产业产值[J].时事报告,2004(7).
    [17]贾磊磊.中国电影的数字化生存[J].电影创作,2002(5).
    [18]金元浦.新技术革命与文化产业[J].瞭望新闻周刊,2004(21).
    [19]匡文波.论手机媒体[J].国际新闻界,2003(3).
    [20]匡文波.手机媒体的传播学思考[J].国际新闻界,2006(7).
    [21]龙锦.我国广播影视业的集团化之路[J].上海大学学报(社科版),2000(4).
    [22]李子臣,李薇.火爆动漫--动漫的发展现状及社会心理需求[J].社会,2003(2).
    [23]孟晓驷.中外文化产业比较[N].光明日报,2003-8-20.
    [24]欧阳友权.网络文学:挑战传统与更新观念[J].湘潭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1(1).
    [25]欧阳友权.数字媒介与文学历史节点的延伸[J].文艺争鸣,2005.
    [26]钱伟刚.第四媒体的定义和特征[J].新闻实践[J].2000(增1).
    [27]单世联.何为文化研究[J].美术馆,2003(2).
    [28]田少煦.作为文化产业的中国动画生产与发展[J].美术观察,2004(6).
    [29]王国荣.信息化与文化产业:互动、问题与对策[J].社会科学,2003(12).
    [30]熊澄宇,雷建军.作为传媒的电影与作为产业的电影[J].当代电影,2006(1).
    [31]尹鸿.世纪之交:90年代中国电影备忘[J].当代电影,2001(1).
    [32]尹鸿,萧志伟.好莱坞的全球化策略与中国电影的发展[J].当代电影,2001(4).
    [33]叶朗.信息产业与文化产业的结合[J].信息空间.2003(12).
    [34]叶从容.论短信文学的基本特征[J].广州大学学报,2004(4).
    [35]张爱华.鲍玉衍.“e”时代的艺术:理论与实践[J].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04(2).
    [36]张耕云.数字艺术三题[J].美术研究,2005(2).
    [37]张会军,李进.北京电影学院访问台湾、香港纪行[J].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04(5).
    [38]钟虎妹.手机短信文学的特征和价值[J].文艺争鸣,2005(4).
    [1]福建省文化厅等.福建省“十一五”文化发展专项规划[Z].闽政办[200G]62号.
    [2]福建省政府.关于推动福建省动漫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Z].闽政办[2007]181号.
    [3]福州市政府.福州市鼓励扶持动漫游戏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试行)[Z].榕政综[2006]109号.
    [4]国家新闻出版署.关于书报刊音像出版单位成立集团问题的通知[Z].新出报[1994]356号.
    [5]国家广电总局.关于广播电影电视集团化发展试行工作的原则意见[Z].广发办字[2000]284号.
    [6]国家广电总局,文化部.关于进一步深化电影业改革的若干意见[Z].广发影字[2000]320号.
    [7]国家广电总局.关于深化新闻出版广播影视业改革的若干意见[Z].中办发字[2001]17号.
    [8]国家广电总局.广播影视科技“十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规划[Z].广发技字[2001]105号.
    [9]国家广电总局。数字电影技术要求(暂行)[S].广发影字[2002]818号.
    [10]国家统计局.文化产业及相关产业分类[S].国统字[2004]24号.
    [11]国家广电总局.关于加快发展电影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Z].广发影字[2004]41号.
    [12]国家广电总局.中国电影数字化发展纲要[Z].广发影字[2004]257号.
    [13]国家广电总局.关于发展我国影视动画产业的若干意见[Z].广发编字[2004]356号.
    [14]国务院.国务院关于非公有资本进入文化产业的若干规定[Z].国发字[2005]10号.
    [15]国务院.关于推动我国动漫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Z].国办发字[2006]32号.
    [16]国务院.关于鼓励数字电视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Z].国办发字[2008)1号.
    [17]文化部.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Z].文政法发字[2006]27号.
    [18]“行政院”.挑战2008:“国家”发展重点计划[Z].中国台北,2002.
    [19]厦门市政府.关于推动厦门市动漫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Z].厦府办[2006]188号.
    [20]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Z].2000.
    [1]动画产业年报课题组.中国动画产业年报[R].北京:海洋出版社,2006.
    [2]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所,国家文化产业创新与发展研究基地.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报告(2006)[R].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6.
    [3]江蓝生,谢绳武.2001-2002年: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报告[R].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
    [4]江蓝生,谢绳武.2003年: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报告[R].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
    [5]“经济部”文化创意产业推动小组.2003年台湾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年报[R].中国台北,2004.
    [6]“经济部”文化创意产业推动小组.2004年台湾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年报[R].中国台北,2005.
    [7]“经济部”文化创意产业推动小组.2005年台湾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年报[R].中国台北,2006.
    [8]林拓,李惠斌,薛晓源.世界文化产业发展前沿报告(2003-2004)[R].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
    [9]祁述裕.中国文化产业国际竞争力报告[R].北京:中国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
    [10]中国电影家协会,广播电影电视部电影事业管理局.中国电影年鉴(1981-2002)[R].中国电影出版社,1981-2002.
    [11]中国电影年鉴编辑委员会.中国电影年鉴(2003)[R].中国电影出版社,2003.
    [12]中国电影年鉴社.中国电影年鉴(2004)[R].中国电影出版社,20004.
    [13]中国电影家协会,广播电影电视部电影事业管理局.中国电影年鉴(2005)[R].中国电影出版社,2005.
    [14]中国电影年鉴社,中国电影年鉴(2006)[R].中国电影出版社,2006.
    [15]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1997-2007)[R].
    [16]张晓明,胡惠林,章建刚.2004年: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报告[R].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
    [17]张晓明,胡惠林,章建刚.2005年:中国文化产业年度发展报告[R].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18]张晓明,胡惠林,章建刚.2006年:中国文化产业年度发展报告[R].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19]张京成.中国创意产业发展年报:创意引领中国新经济(2006)[R].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