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论人民法院依申请调查取证制度的内在矛盾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人民法院依申请调查取证制度以弱化法院职权为理念,强调法院调查取证的被动性和有限性;它是在我国民事诉讼改革过程中形成并不断完善的,经过近十几年的立法和司法实践已经形成了较为完整的制度体系。但是由于形成过程的渐进性,该制度在修补中难免出现前后矛盾和冲突的情况,特别是2007年《民事诉讼法》关于当事人申请再审的修改,更使这些矛盾凸显出来。具体表现在:新的再审规定强化了对人民法院依申请调查取证的监督,但也变相扩大了法院调查取证权,从而使这种对制度的完善与制度本身“去职权化”的理念相矛盾;而人民法院调查取证本身容易造成裁判者中立地位的偏失,与制度所追求的程序正义相矛盾。
     本文通过对人民法院依申请调查取证制度理论基础的分析,指出了人民法院依申请调查取证存在的必然性和应然性。首先,人民法院依申请调查取证行为是人民法院依据民事诉讼法的规定依法应当履行的义务,它与当事人依据证明责任所进行的调查取证存在明显不同,不能将人民法院认定为与当事人并列的证明责任主体。其次,人民法院依申请调查取证制度的完善和发展应当坚持“去职权化”的方向不变,同时要从人民群众对实体正义的需求和对法院维护公平正义的要求出发,平衡当事人私权自治和法院职权控制的关系,实现程序正义和实体正义的兼顾和协同。
     最后,针对人民法院依申请调查取证制度存在的问题,本文在总结地方法院司法实践经验和借鉴域外立法的基础上,从两方面提出了未来的发展建议。首先,在完善人民法院依申请调查取证制度本身方面,本文提出人民法院要准确把握对当事人调查取证申请的审查标准,在调查取证中实行调查人员与裁判人员的分离,同时要强化对人民法院依申请调查取证所获得的证据的质证,并要求人民法院履行必要的释明义务;另外,通过规范再审的启动,减少再审对人民法院依申请调查取证行为的不利影响。其次,为了保障人民法院的中立性,我国的民事诉讼改革应当积极构建人民法院依申请调查取证制度的替代性措施。通过对调查令制度的分析和地方法院调查令实施经验的总结,本文提出了建立调查令制度的几点意见;另外,从人民法院依申请调查取证制度存在的根源出发,建议我国民事诉讼立法对当事人举证予以必要的程序保障,通过赋予当事人必要的证明手段、规定对方当事人和诉讼外第三人的证据妨碍责任和协助调查义务,来解决当事人举证困难的问题。
Based on the concept of Weakening the Court Investigation Authority, People Court In Accordance with the Application of Investigation and Evidence Collection System emphasizes the passivity and limitation of the Investigation by the Court. Which is established and improved in the process of China Civil Procedure Reform, it has formed a relatively complete system after nearly ten years of legislative and judicial practice. However, due to the gradualness of the development, the modification of the system will inevitably lead to inconsistency and conflict, and "Civil Procedure Law" amendments about the parties to apply for a retrial in 2007 make it more obvious. Specific performance in: the new provision strengthens the Legal Supervision to Investigation and Evidence Collection By the Court, but also expands the Court Investigation Authority in disguised form, which results in contradictions between the improvement on the system and the guiding ideology of Weakening the Court Investigation Authority. In addition, the Investigation and Evidence Collection By the Court easily lead to the loss of Neutrality of the Judge, which is contradictory to Procedural Justice the system goes in for.
     In this thesis, the analysis on the theoretical basis of People Court In Accordance with the Application of Investigation and Evidence Collection System, points out its Inevitability and State-should-be. First, the Investigation and Evidence Collection By the Court is the court's Statutory obligations according to Civil Procedure Law, which is obviously different from the Proofs Investigation By the Party based on Burden of Proof. So the court cannot be identified as the body of Burden of Proof which is the same as the Parties. Second, People Court In Accordance with the Application of Investigation and Evidence Collection System should persist in the orientation of Weakening the Court Investigation Authority. Meanwhile, with reference to the Masses requirement for Substantive Justice and for the court to maintain fairness and justice, the system should also balanc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Parties Private-right Autonomy and the court Contral-the process Authority, in order to realize Substantive Justice and Procedural Justice of give attention to two or more things.
     Finally, problems for People Court In Accordance with the Application of Investigation and Evidence Collection System, the discussion sets out the future development proposals in two ways, based on summarizing the experience of the grass-roots court judicial practice and drawing on extra-territorial legislation. Firstly, In regard to improving People Court In accordance with Application of Investigation and Evidence Collection System, the thesis emphasizes that People Court should have an accurate grasp on standards of the Party application about Investigation and Evidence Collection, and adopt the method of distinguishing the investigator from the judge in the implementation of Investigation and Evidence Collection. The Cross-Examination to the proof investigated and collected by the court according to application should be emphasized and regulated. Judge ought to fulfill Clarification-Obligation essentially too. Furthermore, negative effects from re-trial can be lessened by the regulation of starting-retrial. Secondly, China Civil Procedure Reform should be active in establishing vicarious systems of People Court In Accordance with the Application of Investigation and Evidence Collection Systems, in order to insure Neutrality of the Judge. Based on the anlysis of Investigation Writ legal character and summaries about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grass-roots court, discussing on this paper proposes a few points to the establishment of Investigation Writ System. Moreover, from the root cause of People Court In Accordance with the Application of Investigation and Evidence Collection System, legislation for Civil Procedure is proposed to set up Procedural Safeguard System for the Parties Investigation and Evidence Collection, which contains providing parties with necessary means of proof, building the legal responsibility of Obstruction-of-Evidence and the obligation of Assistance-in-Investigation to the adversary and the third party, so the difficulty from the implementation of Parties Investigation and Evidence Collection will be solved.
引文
1赵信会:《民事诉讼中的证据调查制度》,载《现代法学》2004年第6期。
    2赵泽君:《论民事诉讼法程序传承与移植的冲突与协调》,载《法律适用》2005年第9期。
    
    3张颖:《论民事再审制度立法的完善》,载《求索》2004年第4期。
    4柯阳友:《证明权与当事人收集证据制度》,载《法学杂志》2007年第2期。
    5江伟、吴泽勇:《证据法若干基本问题的法哲学分析》,载《中国法学》2002年第1期。
    
    6徐子良:《法院查证权的重新审视和定位》,载《法学》2008年第3期。
    7熊跃敏:《法官职权调查证据的比较研究》,载《比较法研究》2006年第6期。
    8毕玉谦主编:《〈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解释与适用》,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2002年版,第163页。
    9 See Roger C. Park, A Subject Matter Approach to Hearsay Reform, 86 MICH. L REV, 51, 111(1987).转引自:[美]约翰·J·凯博思奇:《证据法典化、统一立法与分别立法》(封利强译),载《证据科学》(京)2008年第2期。
    10 [美]约翰·J·凯博思奇:《证据法典化、统一立法与分别立法》(封利强译),载《证据科学》2008年第2期。
    11金俊银、吕方、陈海光:《论法院公正与效率,创世纪司法与审判新貌——最高人民法院“公正与效率世纪主题论坛”综述》,载《法律适用》2002年第1期。
    12许尚豪:《民事诉讼程序对抗形态的法哲学思考:必然及可能》,载《广西社会科学》2008年第5期。
    13常怡主编:《比较民事诉讼法》,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03—104页。
    14毕玉谦主编:《〈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释解与适用》,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2002年版,第150页。
    15陈立滨:《“公平”是新民事诉讼法的价值取向》,载《法制日报》2008年5月4日第9版。
    16 [日]兼子一、竹下守夫著:《民事诉讼法(新版)》,白绿铉译,法律出版社1995年版,第249页。
    17所谓再审的补充性,是指再审相对于上诉、申请复议等救济途径而言,是一种补充性的救济方式。造成裁判错误的事由,有些在第一审程序中就已经存在,对此,当事人完全可以通过上诉、提出异议和请求复议这些常规的方式寻求救济,而不应当等到判决生效后再来提起再审之诉。如果当事人明明能够用上诉等方式提出却没有提出,则会产生失权的效果,即不允许再以提起再审之诉或者申请再审的方式提出。详见李浩:《再审的补充性原则与民事再审事由》,载《法学家》2007年第6期。
    18徐昕:《程序、实体及程序正义的限度》,载《人民法院报》2008年7月15日第5版
    19齐树洁、黄斌:《论民事诉讼中的证据调查》,载《河南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2年第4期。
    20朱雁军:《申请职权调查取证中的若干问题》,载《上海法治报》2008年8月1日第6版。
    22李京波:《论法律义务》,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年。
    23刘子平:《论现代司法与证据裁判主义制度——我国诉讼证据制度基础理论的思考》,载何家弘主编:《证据学论坛(第4卷)》,中国检察出版社2002年版。
    24许尚豪:《民事诉讼程序对抗形态的法哲学思考:必要及可能》,载《广西社会科学》2008年第5期。
    25徐子良:《法院查证权的重新审视和定位》,载《法学》2008年第3期。
    26徐子良:《法官查证权的重新审视和定位》,载《法学》2008年第3期。
    27 [德]贝塔戈来斯著:《西德诉讼制度》,转引自唐力:《辩论主义的嬗变与协同主义的兴起》,载《现代法学》2005年第6期。
    28张勇:《从司法公正视角论法院调查取证》,郑州大学硕士论文,2006年。
    29刘荣军著:《程序保障的理论视角》,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第172页。转引自毕玉谦主编:《〈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释解与适用》,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2002年版,第146页。
    30同上。
    31 [意]莫诺·卡佩莱蒂著:《比较法视野中的司法程序》,徐昕、王奕译,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253页。
    32徐昕:《程序、实体与程序正义的限度》,载《人民法院报》2008年7月15日第5版。
    33民事诉讼协同主义,是由当事人的真实义务和法院的释明等一系列诉讼义务构成的理想化的诉讼图景。协同主义的基础条件是民事诉讼制度的社会化、福利化,通过适当扩大法院职权,修正、补充辩论主义。协同主义并非是一种独立的诉讼模式,而是协调各方诉讼行为的一种诉讼理想,其作用在于协调法院、当事人和其他诉讼参与人之间的整体关系。详见王福华:《民事诉讼协同主义:在理想和现实之间》,载《现代法学》2006年第6期。
    
    34王福华著:《民事诉讼专题研究》,中国法制出版社2007年版,第29页。
    35唐力:《辩论主义的嬗变与协同主义的兴起》,载《现代法学》2005年第6期。
    36许尚豪:《民事诉讼程序对抗形态的法哲学思考:必要及可能》,载《广西社会科学》2008年第5期。
    
    37肖剑锋:《论民事举证责任分配的价值蕴涵》,载《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学院学报》2002年第3期。
    38徐子良:《法官查证权的重新审视和定位》,载《法学》2008年第3期。
    39公丕祥:《法制现代化的理论逻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6页;转移自汤维建:《论民事诉讼法修改的指导思想》,载《法律科学》2007年第6期。
    40毕玉谦主编:《〈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释解与适用》,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2002年版,第171-172页。
    41白绿铉:《我国民诉制度改革与比较民诉法研究——谈比较民诉法的研究体会》,载《法学评论》1999年第5期。
    42根据法国民法典第287-2条规定,在确定行使亲权与探望方式或将子女交由第三人照管的任何最终或临时决定作出之前,法官得委派任何有资格的人进行社会调查。这种调查的目的在于,收集有关家庭的财产与道德状况、子女生活与教养条件,为其利益有必要采取的措施等方面的情况材料。详见毕玉谦著:《民事证据原理与实务研究》,人民法院出版社2003年版,第460页。
    43王福华著:《民事诉讼专题研究》,中国法制出版社2007年版,第33页。
     44 [日]谷口安平著:《程序的正义与诉讼》(增补本),王亚新等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49页。
    45李浩:《民事再审程序改造论》,载《法学研究》2000年第5期。
    46宋平、严俊:《“攻击防御方法”之平衡——简论民事证据调查令制度》,载《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22卷第5期。
    47王建平:《浅议民事诉讼调查令制度》,载《上海法治报》2007年2月25日第6版。
    48汤维建:《论美国民事诉讼中的证据调查与证据交换——鉴于我国作简单比较》,载王利明等著:《中国民事证据的立法研究与应用》,人民法院出版社2000年版,第1049页。
    49在德国,为了弥补现行法的不足,实务通过判例创造了证明妨害法理。所谓证明妨害,是指不负证明责任的当事人因妨害对方利用证据而导致负有证明责任的当事人陷入证明困难时,对不负证明责任的当事人做出不利的事实认定。详见熊跃敏:《大陆法系民事诉讼法中的证据收集制度论析——以德国民事诉讼为中心》,载《甘肃政法学院学报》2004年第8期。
    50白绿铉、卞建林著:《美国联邦民事诉讼规则证据规则》,中国法制出版社2000版,第72-76页。
    1、[日]谷口安平著:《程序的正义与诉讼(增补本)》,王亚新、刘荣军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2、[德]莱奥·罗森贝克著:《证明责任论》,庄敬华译,中国法制出版社2003年第2版。
    3、[德]汉斯-约阿希姆·穆泽拉克著:《德国民事诉讼法基础教程》,周翠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4、[日]中村英郎著:《新民事诉讼法讲义》,陈刚等译,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
    5、汤维建等著:《民事诉讼法全面修改专题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6、肖建国著:《民事证据法理念与实践》,法律出版社2005年版。
    1、姚红著:《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解读》,中国法制出版社2007年版。
    2、罗玉珍主编:《民事证明制度与理论》,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
    3、江伟主编:《民事诉讼法学》,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4、常怡主编:《比较民事诉讼法》,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5、江伟主编:《民事诉讼法原理》,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6、毕玉谦主编:《〈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释解与适用》,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2002年版。
    1、吴献雅:《〈民事诉讼法〉关于当事人申请再审程序修改之影响》,载《法律适用》2008年第5期。
    2、李浩:《民事再审程序的修订:问题与探索——兼评《修正案(草案)》对再审程序的修订》,载《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学院学报)》2007年第6期。
    3、韦杨、曾俊怡、刘亚玲:《当事人调查取证权之程序保障的路径尝试——以调查令制度的检讨及其实证量化分析为研究视点》,载《法律适用》2008年第3期。
    4、徐子良:《法院查证权的重新审视和定位》,载《法学》2008年第3期。
    5、王福华:《民事诉讼协同主义:在理想和现实之间》,载《现代法学》2006年第6期。
    6、白绿铉:《我国民诉制度改革与比较民诉法研究——谈比较民诉法的研究体会》,载《法学评论》1999年第5期。
    1、张勇:《从司法公正视角论法院调查取证》,郑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年。
    2、李京波:《论法律义务》,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年。
    1、徐昕:《程序、实体及程序正义的限度》,载《人民法院报》2008年7月15日第5版。
    2、朱雁军:《申请职权调查取证中的若干问题》,载《上海法治报》2008年
    8月1日第6版。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