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论居住权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我国的《物权法草案》(公开征求意见稿)已然在第十五章对居住权予以专门规定。在这种规定上升为正式的法律制度之前,面对居住权这种制度几经流变乃至中断的历史轨迹,面对这种不同于中国文化习惯背景的外在法律制度及我国处于转型社会时期的客观现实,我们有必要对这种制度安排在中国能否移植进行不断地追问与质疑,进行反复地科学论证,这既是一种论证的需要,更是一种认真的态度。本文探寻了居住权的源流,并以《法国民法典》和《德国民法典》为主线索对居住权的演变及其发展进行了梳理,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居住权的基本内涵及各国居住权制度的共性。在不论是赞同设立居住权的学者还是反对设立居住权的学者中,有很多都对居住权的内涵、功能等存在着误解,本文从人役权与地役权的结构划分等七个方面予以了澄清,并对居住权制度价值的理论争议进行了评析。运用社会学、比较以及经济学等多种方法,从实践的需要、物权法的发展趋势以及物权法定原则等多个方面论证了我国设立居住权的必要性,从用益物权的体系、国外的立法经验以及成本问题等多个角度论证了我国设立居住权的可行性。文章最后从居住权的立法体例、居住权的定义、居住权的设定、居住权的消灭以及居住权的内容等多个方面对我国的物权法草案(征求意见稿)中关于居住权的规定作了简要的评析,并提出了自己的修改意见,以期能对我国物权法的制定有益,这也是本文的最终目的。
The integrated and normative protection on the dwelling right has not been established in China.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dwelling right is indispensable from the points of view of the trend of the laws for property protection, the social needs, the requirement of judicatory practice and the mutual supplement and inner harmonization among the laws of property protection. Though dwelling right had been referred in the Civil Law (Draft) submitted in 2002, it is not perfect and needs to be improved further. It is an urgent job to design a system of dwelling right that is suited to the situation of China and can prevent the conflict between dwelling rights and the civil rights in future civil codes.
     The paper explores and hackles the orgin and evolution of the dwelling right. The paper analyses the basic intension of the dwelling right . There are many intercommunities in many countries’laws about the dwelling right . A lot of scholars do not know the basic intension of the dwelling right. There are many misunderstandings in their opinions about the dwelling right.The paper tries its best to clear the misunderstandings and puts forward its own opinions.The paper discusses the necessary of the dwelling right by the method of economics and sociology.The paper discusses the practice of dwelling right from the angle of practice,the law relating to rights over things development thread and cost. The paper puts forward its own opinions about the law of property protection about the dwelling right.The dwelling right ,which comes from roman law, has a long history in European countries. Facing to the dwelling right, we must have our own thoughts and choice. It is quite important to clean the basic intension and function of the dwelling right before we decide to plant it.
引文
[1] 转引自唐子艳.论居住权制度的保障功能.资料来源:http://www.chinaue. com/html /2005-12/20051212160914223.htm;访问时间:2006 年 5 月 9 日
    [2] [意] 彼德罗·彭梵得.罗马法教科书.黄风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2:251
    [3] 张岩石.居住权制度比较研究——兼谈对我国立法的借鉴意义.资料来源:http://www.ccelaws.com/int/artpage/z/art-6050.htm;访问时间:2006 年 7 月 4 日
    [4] 周枏.罗马法原论(上册).商务印书馆,1998:539
    [5] 参见申卫星.视野拓展与功能转换:我国设立居住权制度必要性的多重视角.中国法学,2005(5)
    [6] 周枏.罗马法原论(上册).商务印书馆,1994:361
    [7] 黄风.罗马私法导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222
    [8] 周枏.罗马法原论(上册).商务印书馆,1994:406
    [9] 陈朝璧.罗马法(下册).商务印书馆,1936:362
    [10] 程 纪 寒 . 居 住 权 法 律 性 质 浅 析 . 资 料 来 源 : http://www.zjbar.com/show. php?id=12513;访问时间:2006 年 6 月 7 日
    [11] 参见申卫星.视野拓展与功能转换:我国设立居住权制度必要性的多重视角.中国法学,2005(5 )
    [12] 于小蓁.居住权制度探析.资料来源:http://article.chinalawinfo.com/article/user/ article-display.asp?Article ID=31685;访问时间:2006 年 6 月 7 日
    [13] 参见申卫星.视野拓展与功能转换:我国设立居住权制度必要性的多重视角.中国法学,2005(5 )
    [14] 王泽鉴.用益物权·占有.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73
    [15] 张岩石.居住权制度比较研究——兼谈对我国立法的借鉴意义.资料来源:http://www.ccelaws.com/int/artpage/z/art-6050.htm;访问时间:2006 年 7 月 4 日
    [16] 申卫星.视野拓展与功能转换:我国设立居住权制度必要性的多重视角.中国法学,2005(5 )
    [17] 参见阿计.回望物权立法之路.政府法制,2005(12)
    [18]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草案》的河山建议稿、梁慧星建议稿、王利明建议稿以及孟勤国的建议稿中,均没有规定居住权。其中,以梁慧星先生的观点最为坚决,其强烈反对在我国物权法中设立居住权制度。参见梁慧星.对物权法草案(第三次审议稿)的修改意见.易继明(主编).私法第 5 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15;梁慧星.我为什么不赞成规定“居住权”?.资料来源:http://www.iolaw.org. cn/showar ticle.asp?id=1245;访问时间:2006 年 5 月 8 日;梁慧星.对物权法草案(第四次审议稿)的修改意见.资料来源:http://culturelaw.ccnt.com.cn/index2. php?col=6&file=1400;访问时间:2006 年 5 月 8 日;河山.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草案.易继明(主编).私法第 5 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1;梁慧星.中国物权法草案建议稿.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王利明(主编).中国物权法草案建议稿及说明.中国法制出版社,2001;孟勤国.中国物权法草案建议稿.法学评论,2002(5)
    [19] 在现代各国(地区)民法上,役权立法主要有两种模式:一是二元模式,即在立法上将役权分为地役权与人役权两种形态加以规定。这种模式以法国、德国为代表;二是一元模式,即在立法上仅规定地役权一种形态,而不规定人役权。这种模式以日本、我国台湾地区为代表。参见房绍坤.役权的立法选择.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4)。我国物权法应当选择何种役权立法模式,学者间存在不同的认识。一种观点认为,我国物权法应当采取二元模式,即同时规定人役权和地役权。但如何规定人役权,又有不同的认识。参见孙宪忠.中国物权法总论.法律出版社,2003:78;关涛.大陆法系民法中的人役权——兼论民法典中用益物权的体系.王利明等主编.中国民法典基本理论问题研究.人民法院出版社,2004:68—470。另一种观点认为,我国物权法应当采取一元模式,即仅规定地役权,而不应规定人役权。参见郭明瑞.关于我国物权立法的三点思考.中国法学,1998(2);王利民.我国用益物权体系基本概念研究.法学评论,2005(2)。王利明教授主持拟订的《物权法草案建议稿》采取了一元模式,仅规定了地役权,但其主持拟订的《中国民法典草案建议稿》则采取了二元模式,规定了地役权和居住权。参见王利明主编.中国物权法草案建议稿及说明.中国法制出版社,2001;王利明主编.中国民法典草案建议稿及说明.中国法制出版社,2004
    [20] 徐国栋教授主持的《绿色民法典草案》中的他物权之用益物权部分专门设节规定人役权,并分别规定用益权,使用权和居住权。参见徐国栋主编.绿色民法典草案.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368—378
    [21] 参见钱明星.关于在我国物权法中设置居住权的几个问题.中国法学,2001(5)
    [22] 参见张晓阳、李岩、纪涛.居住权制度的立法必要性研究.法律适用,2002(4)
    [23] 参见葛丽君.居住权与中国的立法选择.社科纵横,2005(6)
    [24] 参见陈耀东、贺立群.论居住权制度在我国的建立.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2)
    [25] 参见房绍坤.居住权立法不具有可行性.中州学刊,2005(4)
    [26] 参见刘文献.我国居住权立法质疑.中国学术研究,2005(11)
    [27] 梁慧星.我为什么不赞成规定“居住权”?.资料来源:http://www.iolaw.org.cn/showar ticle.asp?id=1245;访问时间:2006 年 5 月 8 日
    [28] 屈茂辉.论人役权的现代意义(下).资料来源:http://www.civillaw.com.cn/ weizhangldefault.asp?id=7877;访问时间:2006 年 5 月 9 日
    [29] 王利明.物权法专题研究.吉林人民出版社,2002:668
    [30] 曾大鹏.居住权制度价值的理论争议及其评析.民商法网刊,2006(3)
    [31] 参见王红五、章鸿.论我国居住权立法不具有可行性.法学研究,2005(11)
    [32] 参见马开轩.论居住权.河南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6)
    [33] [日]我妻荣.日本物权法.有泉亨修订.李宜芬校订.五南图书出版公司,1999:76
    [34] 苏永钦.走入新世纪的私法自治.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248
    [35] 屈茂辉.论人役权的现代意义(下),资料来源:http://www.civillaw.com.cn/ weizhangldefault.asp?id=7877;访问时间:2006 年 5 月 9 日
    [36] 申卫星.视野拓展与功能转换:我国设立居住权制度必要性的多重视角.中国法学,2005(5 )
    [37] 转引自于小蓁.居住权制度探析.资料来源:http://article.chinalawinfo.com/article/ user/article-display.asp?Article ID=31685;访问时间:2006 年 6 月 7 日
    [38] 《意大利民法典》第 1024 条禁止居住权转让或出租,而由于准用第 979 条,故居住权因权利人的死亡而告终结,居住权也不得继承。《意大利民法典》第 979条第 1 款规定:“用益权的最长期间,以用益权人的终身为限。”
    [39] 黄风.罗马私法导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222
    [40] 参见梁慧星.我为什么不赞成规定“居住权”?.资料来源:http://www.iolaw.org. cn/showar ticle.asp?id=1245;访问时间:2006 年 5 月 8 日
    [41]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中国的社会保障状况和政策》白皮书.资料来源:http://www.rdgjj.com/News/200575213932.html;访问时间 2006 年 7 月20 日
    [42] 也有学者认为,近现代各国民法典中规定居住权更主要的是基于历史和传统的原因而非科学的原因,在罗马法直接影响下,这些国家的民法典必然表现出制度的历史惯性和强烈的罗马法情结。参见高富平.土地使用权和用益物权:我国不动产物权体系研究.法律出版社,2001:6
    [43] 参见陈华彬.在我国物权法上确立居住权的几个问题.资料来源:http://w.taierman. com/law/faxue lilun/10_04_00_777_2.html;访问时间:2006 年 5 月 9 日
    [44] 参见王娓娓.居住权制度.资料来源:http://www.jcrb.com/zyw/n411/ca310173.htm;访问时间:2006 年 7 月 16 日
    [45] 魏振瀛主编.民法北京大学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154
    [46] 郑玉波.民法物权.台湾三民书局,1995:141
    [47] 钱明星.关于在我国物权法中设置居住权的几个问题.中国法学,2001(5)
    [48] 申卫星.视野拓展与功能转换:我国设立居住权制度必要性的多重视角.中国法学,2005(5)
    [49] 这是西宁市中级人民法院于 1995 年 2 月 27 日审理的一个案件,资料来源:http://www.jtsgzx.com/fc-fca1044.asp;访问时间:2006 年 7 月 3 日
    [50] 参见袁峥嵘.离婚妇女居住权保护之思考.社科纵横,2001(5)
    [51] 参见郭立天.论我国居住权制度的建立.法学,2005(3)
    [52] 参见课题组.老年人的居住安排与晚年生活——对北京市一个街道的探索性研究(中).中华女子学院学报,2000(6)
    [53] 胡子敬.物权法草案征求意见中的争论焦点.政府法制,2005(10)
    [54] 参见梁慧星.我为什么不赞成规定“居住权”?.资料来源:http://www.iolaw.org.cn/ showar ticle.asp?id=1245;访问时间:2006 年 5 月 8 日
    [55] 参见朱彩霞.居住权制度探析.沧州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5(3)
    [56] 申卫星.视野拓展与功能转换:我国设立居住权制度必要性的多重视角.中国法学,2005(5)
    [57] 申卫星.视野拓展与功能转换:我国设立居住权制度必要性的多重视角.中国法学,2005(5)
    [58] 钱明星.物权法原理.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12
    [59] 史尚宽.物权法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60
    [60] 易继明.财产本身就是一种幸福——财产权的三维价值结构与意识形态的终结.易继明主编.私法第 5 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515
    [61] 于小蓁.居住权制度探析.资料来源:http://article.chinalawinfo.com/article/user/ article-display.asp?Article ID=31685;访问时间:2006 年 6 月 7 日
    [62] 钱明星.我国用益物权体系的研究.北京大学学报(哲社版),2002(1)
    [63] 以北京为例,从上个世纪 90 年代起,北京每年净增的常住人口,就相当于增加一个中等城市人口规模。按目前态势分析,到 2008 年,北京全市常住人口将在现有基础上至少再增加 100 万,很有可能突破 150 万,全市常住人口届时很有可能突破 1600 万。到 2020 年,北京常住人口将突破 1800 万,很有可能达到 2000万。参见佚名.缓解城市人口压力需要新思路.资料来源:http://xx.gov.cn/ csgh/ Article/print.asp?ArticleID=387;访问时间:2006 年 5 月 3 日
    [64] 我国民法学界提出的用益物权体系基本上都是围绕土地展开的,涉及房屋的只有典权和居住权。在当前的物权法制定过程中,虽然学者们再次要求恢复原草案关于典权的规定,但该建议未被采纳,只保留了居住权的规定——这一立法背景让我们对居住权的取舍建议不得不格外小心!在这种局面下,倘若不规定居住权的建议被采纳,势必造成我国未来的用益物权体系很可能只针对土地,而无房屋的一席之地,我国奠基于土地与房屋这两种不动产之上的用益物权体系将有名无实,相关的理论也将与立法实践完全脱节。尤其是由于物权法定原则的实行,物权类型的固定意味着禁止当事人自由创设物权法以外的物权类型,如果物权法不继受域外相当成熟的居住权制度,不为当事人提供多种房屋用益物权类型,这在立法政策上很不妥当。参见曾大鹏.居住权制度价值的理论争议及其评析.民商法网刊,2006(3)
    [65] 参见张俊浩主编.民法学原理(上).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388-389
    [66] 黄松有.中国物权法应该规定居住权.资料来源:http://www.diyifanwen.com/ sfks/llzs/06513045057923.htm;访问时间:2006 年 6 月 23 日
    [67] 参见房绍坤.役权的立法选择.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4)
    [68] 张鹏.役权的历史渊源与现代价值定位.梁慧星主编.民商法论丛.第 1 号/总第 18 卷.金桥文化出版(香港)有限公司,2001:500—503
    [69] 张岩石.居住权制度比较研究——兼谈对我国立法的借鉴意义.资料来源:http://www.ccelaws.com/int/artpage/z/art-6050.htm;访问时间:2006 年 7 月 4 日
    [70] 曾大鹏.居住权制度价值的理论争议及其评析.民商法网刊,2006(3)
    [71] 钱明星.关于在我国物权法中设置居住权的几个问题.中国法学,2001(5)
    [72] 转引自陈耀东、贺立群.论居住权制度在我国的建立.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2)
    [73] 参 见 吴 存 在 . 浅 议 用 益 权 的 法 律 适 用 及 立 法 完 善 . 资 料 来 源 :http://www.66wen.com/03fx/faxue/faxue/06622/1793/html;访问时间:2006 年 7 月18 日
    [74] 作者未知.对自然资源法律制度中特许的权利的定性(上).资料来源:http://www.3644.cn/lwen/364446/w12259/;访问时间:2006 年 7 月 11 日
    [75] 参见原永梅、阎景磊.浅议物权法(草案)中的用益物权之居住权的设立.中国律师,2006(4)
    [76] 于小蓁.居住权制度探析.资料来源:http://article.chinalawinfo.com/article/ user/article-display.asp?Article ID=31685;访问时间:2006 年 6 月 7 日
    [77] 参见苏力.法治及其本土资源.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3—23
    [78] 解决这个矛盾还有一种方法,即删除第十五章中有关居住权人役性的限制,如不得转让和继承的规定等,变物权法中的居住权为独立的、适用于一般财产权利人的投资性居住权,将具有人身专属性的居住问题在婚姻家庭法中具体规定。参见王富博.居住权制度适用范围初探——兼评《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草案》的相关规定.法学论坛,2003(6)
    [79] 周枏.罗马法原论(上册).商务印书馆,1994:378—379
    [80] 参见吕杰、朱呈义.论居住权在我国民法典中的具体设计.烟台大学学报(哲社版),2004(3)
    [81] 陈耀东、贺立群.论居住权制度在我国的建立.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2)
    [82] 钱明星.关于在我国物权法中设置居住权的几个问题.中国法学,2001(5)
    [83] 参见金宾贵、张来柱.我国物权法上确立居住权制度的若干问题与思考.河北法学,2004(4)
    [84] 吕杰、朱呈义.论居住权在我国民法典中的具体设计.烟台大学学报.(哲社版),2004(3)
    [85] 参见龙卫球.民法总论.中国法制出版社,2002:59—60
    [86] 重庆人形容一所房子简陋时就说它是用三根棒棒搭起来的。参见徐国栋主编.绿色民法典草案.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1
    [87] 《绿色民法典草案》第 532 条第 1 款规定:“使用权和居住权限于使用权人的个人需要,或仅限于居住权人及其家人的需要,此等需要依其社会地位确定。仅与权利人的职业或从事的商业交易相关的需要,不属于其需要。”该条第 2 款规定:“家人包括配偶和子女;此等成员既可为设定时已存在之人,也可以是在权利设立后出生之人;家庭必须的一定数目的保姆也包括在内;此外尚包括设定此等权利时和居住权人或使用权人共同居住之人,以及受他们扶养之人。”
    [88] 参见唐孝辉.居住权: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前沿,2003(8)
    [89] 参见薛军.物权法应如何设立居住权制度.资料来源:http://www.jcrb. com/zyw/n 731ca48/266.htm;访问时间:2006 年 7 月 18 日
    [90] 周枏.罗马法原论(上册).商务印书馆,1994:370—371
    [91] 《绿色民法典草案》第 498 条第 1 款规定:“一旦所有人的权利受到第三人妨碍,用益权人须通知所有人。未履行此项义务时,用益权人对于所有人遭受的损害,视为因其过失产生而负责。”该条第 2 款规定:“用益物灭失或毁损的,或有必要修缮、改良或采取保护措施的,适用前款规定。”
    [92] 申卫星.视野拓展与功能转换:我国设立居住权制度必要性的多重视角.中国法学,2005(5)
    [93] 俄罗斯联邦民法典的做法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例证我国物权法单独规定居住权具有可行性。俄罗斯联邦民法典第 274、275 和 276 条是关于地役权的规定。其第292 条规定了住房所有权人家庭成员的权利,有学者认为,从权利的实质内容来看,该条规定的“住宅使用权”(第 2 款的用语)和“住房权”(第 3 款的用语),即为大多数国家谓之“居住权”者。在俄罗斯联邦民法典中,居住权具有法定性、人民性和排它性,并强调对未成年家庭成员的特殊保护。这些学者进一步认为,俄罗斯的立法实践表明,脱离用益权和使用权的概念体系,单独就家庭成员的居住权在物权法中进行规定也是可行的,它依然保证了权利体系上的融洽性,居住权的嫁接在这里顺理成章而无断章取义之感,俄罗斯这种独树一帜的立法动向对固守罗马法传统者不无冲击。参见曾大鹏.居住权制度价值的理论争议及其评析.民商法网刊,2006(3)
    [1] 申卫星.视野拓展与功能转换:我国设立居住权制度必要性的多重视角.中国法学,2005(5)
    [2] 阿计.回望物权立法之路.政府法制,2005(12)
    [3] 孟勤国.中国物权法草案建议稿.法学评论,2002(5)
    [4] 王利民.我国用益物权体系基本概念研究.法学评论,2005(2)
    [5] 房绍坤.役权的立法选择.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4)
    [6] 钱明星.关于在我国物权法中设置居住权的几个问题.中国法学,2001(5)
    [7] 张晓阳、李岩、纪涛.居住权制度的立法必要性研究.法律适用,2002(4)
    [8] 陈耀东、贺立群.论居住权制度在我国的建立.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2)
    [9] 房绍坤.居住权立法不具有可行性.中州学刊,2005(4)
    [10] 曾大鹏.居住权制度价值的理论争议及其评析.民商法网刊,2006(3)
    [11] 王红五、章鸿.论我国居住权立法不具有可行性.法学研究,2005(11)
    [12] 马开轩.论居住权.河南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6)
    [13] 陈信勇、蓝邓骏.居住权的源流及其立法的理性思考.法律科学,2003(3)
    [14] 郭立天.论我国居住权制度的建立.法学,2005(3)
    [15] 钱明星.我国用益物权体系的研究.北京大学学报(哲社版),2002(1)
    [16] 黄松有.物权立法中若干争议问题之我见.法学家,2006(7)
    [17] 王富博.居住权制度适用范围初探——兼评《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草案》的相关规定.法学论坛,2003(6)
    [18] 吕杰、朱呈义.论居住权在我国民法典中的具体设计.烟台大学学报(哲社版),2004(3)
    [19] 金宾贵、张来柱.我国物权法上确立居住权制度的若干问题与思考.河北法学,2004(4)
    [20] 田中臣.离婚妇女居住权探讨.法学论坛,2003(6)
    [21] 关涛.大陆法系民法中的人役权——兼论民法典中的用益物权体系.法学论坛,2003(6)
    [22] 马俊驹、刘阅春.物权法的定位及基本体系分析.法学杂志,2004(5)
    [23] 梁慧星.中国民法典编纂的几个问题.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5)
    [24] 王利明.物权立法若干问题新思考.法学,2004(7)
    [25] 陈华彬.对我国物权立法的若干新思考——兼评 2005 年 7 月 10 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草案)》.浙江社会科学,2005(6)
    [26] 孟勤国.中国物权制度的基本构想.现代法学,1996(2)
    [27] 辛果.谈我国物权立法的法律基础.北方论丛,2003(2)
    [28] 徐国栋.民法典草案的基本结构——以民法的调整对象为中心.法学研究,2000(1)
    [29] 徐朝贤.关于构建我国用益物权体系的思考——以三个物权法草案的设计比较为线索.河北法学,2004(6)
    [30] 周枏.罗马法原论(上册).北京:商务印书馆,1994
    [31] 黄风.罗马私法导论.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
    [32] 梁慧星.中国物权法草案建议稿.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
    [33] 王利明主编.中国物权法草案建议稿及说明.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1
    [34] 徐国栋主编.绿色民法典草案.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
    [35] 王利明.物权法专题研究.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2
    [36] [日]我妻荣.日本物权法.有泉亨修订.李宜芬校订.台北:五南图书出版公司,1999
    [37] 苏永钦.走入新世纪的私法自治.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
    [38] 高富平.土地使用权和用益物权:我国不动产物权体系研究.北京:法律出版社,2001
    [39] 尹田.法国物权法.北京:法律出版社,1998
    [40] 何勤华、李秀清.外国民商法导论.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9
    [41] 魏振瀛主编.民法.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42] 郑玉波.民法物权.台湾:台湾三民书局,1995
    [43] 钱明星.物权法原理.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
    [44] 史尚宽.物权法论.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
    [45] 张俊浩主编.民法学原理(上).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
    [46] 苏力.法治及其本土资源.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
    [47] 龙卫球.民法总论.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2
    [48] [美]E.博登海默.法理学:法律哲学与法律方法.邓正来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
    [49] [德]Karl Larenz.法学方法论.陈爱娥译.台北:台湾五南图书出版公司,1999
    [50] [美]艾伦·沃森.民法法系的演变及形成.李静冰、姚新华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81
    [51] [德]梅迪库斯.德国民法总论.邵建东译.法律出版社,2000
    [52] [日]于保不二雄.日本民法债权总论.台北:台湾五南图书出版公司,1998
    [53] [日]四宫和夫.日本民法总则.唐晖等译.台北:台湾五南图书出版公司,1995
    [54] [日]我妻荣.日本物权法.台北:台湾五南图书出版公司,1999
    [55] [意]彼德罗·彭梵得.罗马法教科书.黄风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6
    [56] [日]林木禄弥.物权的变动与对抗.渠涛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
    [57] [英]梅因.古代法.北京:商务印书馆,1959
    [58] 梁慧星主编.中国物权法研究.北京:法律出版社,1998
    [59] 王利明.物权法论.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8
    [60] 孙宪忠.德国当代物权法.北京:法律出版社,1997
    [61] 陈华彬.物权法原理.北京: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1998
    [62] 王轶.物权变动论.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63] 王卫国.中国土地权利研究.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7
    [64] 王果纯、屈茂辉.现代物权法.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
    [65] F.H. Lawson,Introduction to the law of property.Oxford University Press,158
    [66] John Henry Merryman, David S.Clark,Comparative law western European and Latin American Legal Sistems,The Bobbs-Merrill Company, INC,1978
    [67] John E.Cribbet ,Corwin w.johnson,W.Johnson,PROPERTY,The Foundation Press, Inc,1978
    [68] Jean Brissaud,A History of French Private Law,,John Murray, Albemarle Street, W.1912
    [69] Rational Basis Of Legal Institutions,The Macmillan Company, New York
    [70] Joseph William Singer,Property Law, Little, Brown and Company, 1993
    [71] Herbert Thorndike Tiffany,Real property, Callaghan and Company, 1970
    [72] WM.L.Burdick,Handbook of The Law Of Real Property, West Publishing Co,1914
    [73] Abraham, Henry A,The Judicial Process, An Introductory Analysis of the Courts of the United States, England, and France, 6th ed, 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3
    [74] Danelski, David J,and Jeanne C.Danelski,“Leaderslip in the Warren Court”, ed by Sheldon Goldman andAustin Sarat, American Court Systems, Readings in Judicial Process and Behavior, 2nd ed,New york:Longman,1989
    [75] Dworkin, Ronald,Taking Rights Seriously, Cambridge, Mass: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77
    [76] Frank H.Easterbrook,Foreword: The Court and the Economic System,Harvard Law Revivew, vol 98,1984
    [77] G.H.S. Fifoot,Frederic William Maitland: A Life,Massachusetts:Harvard Press,1971
    [78] H.U.Wehler,Deutsche Gesellschaftsgeschichte,Bd.l,Munchen,1987
    [79] H.F.Jolowicz,Roman Foundations of Modern Law,Oxford at the Clarendon Press,1957
    [80] John Henre Merryman,The Civil Law Tradation, 2nd ed,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5
    [81] Webster’s Ninth New Collegiate Dictionary,World Publishing Corp,1988
    [82] Peter Stein,Roman Law in European History,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9
    [83] Beatriz Arean,Curso de Derechos Rrales,Abeledo-Perrot,Buenos Aires,1980
    [84] Luis Donderis Tatay ,La Copropledad,editori8al Reus(S A),Madrid,1933
    [85] Fernando P.brebbia,Manual de Derecho Agrario,editorial Astrea de Alfredo y Ricardo Depalma S.R.L,Buenos Aires,1992
    [86] Ruben Delgado, MoyaSerecho a la propiedad rural y urbana,editorial Pac,S.A.de C.V.1993
    [87] R.S.Bhalla,the Basis of The Right of Property,The Angloamerican Law Review.1982 No.1 Vollume 2
    [88] R.S.Bhalla Legal Analysis Of The Right Of Property,The Angloamerican Law Reviews VOL.10,No.3,1981
    [89] Rolf Knieper,property and contract(translated by Daniel Smith)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he Sociology of Law,1990
    [90] J.W.Harris Private And Non-private Property:What Is The Difference,The LawQuarterly Review.1995 Volume 3
    [91] Jacob H. Beekhuis,Civil Law; Viktor Knapp:Socialist Countries, International Encyclopedia of Comparative Law Volume VI, Property And Trust Chapter 2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