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明清时期黄河三角洲名门望族比较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古代黄河三角洲是指黄河自远古至1855年改道山东大清河入海以前,以河南省的巩县为顶点,南到黄淮,北到天津的广大地域。黄河三角洲作为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蕴含着丰厚的文化资源,进入明清两代更是传统文化兴盛时期,突出表现在家族文化的繁荣,出现了许多名门望族,其中滨州杜氏与惠民魏氏家族最具代表性。
     杜魏两大家族同是明初由河北枣强迁至山东黄河三角洲。杜氏落户在滨州老城内,魏氏落户于棣州永安镇(后改名为魏集镇)。两大家族在最初的百余年并非大族大户,只是一般的平民阶层。后通过子孙读书入仕,逐渐摆脱了平民阶层,步入上流社会。但是魏氏子弟的读书似乎不象杜氏子弟那般成功,再加上经济生活上的压力,魏氏家族至第六世开始,子弟开始弃儒经商。至此,两大家族开始走上不同的发展道路。
     杜氏家族子弟的科举之路一帆风顺,直至十四世杜堮,官居内阁学士兼吏部侍郎、礼部侍郎,是继王渔洋之后山东文坛的领军人物,与其兄弟子侄形成作家群,奠定了杜氏家族显赫的社会地位。至15世杜受田时,杜氏家族发展到鼎盛时期,出现了一门十二进士、“四世六翰林”的极盛局面。魏氏家族至第七世魏毓柄经商取得极大成功,为家族积累巨额财产,通过捐助公益事业,获取官职,提高家族的政治地位,奠定了魏氏家族在当地的势力。经过历代的苦心经营,至十世魏肇庆,家族达到鼎盛时期,修建了闻名国内外的魏氏庄园。但是不管两大家族曾经有着怎样的辉煌,当他们身后的大树清王朝轰然倒塌之时,两大家族也不约而同的走向了衰落。
     通过两大家族的崛起到家族身份的确立,家族地位的奠定和最终由盛而衰的原因进行比较,我们可以看到清末科宦家族与商人家族发展的不同轨迹。
     杜氏家族历五百年不衰,魏氏家族在鲁北贫瘠的土地上发展为经商世家,历百年不衰,其重要原因之一就在于家族文化。通过两大家族的教育、处世态度、故居的建筑特点进行对比,我们可以管窥科宦家族和商人家族在文化上、价值取向上的不同。
     杜、魏两大望族一个是具有深厚文化积淀的科宦世家,一个是具有雄厚实力的商贾家族,他们对当地的经济文化产生的影响也不容忽视。通过探讨其中的规律性,可以彰显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和谐社会的建设发挥更大的作用。
From remote antiquity to the year of 1855, the ancient Yellow River located in the regions of the head of Gong county of Henan province, the Huai River to the south, Tianjin to the north. The yellow river, as the origin of China, accumulated rich culture resources and appeared many distinguished families such as Du and Wei on the booming of kin culture in Ming dynasty and Qing dynasty.
     The two families moved to the yellow river delta from Zaoqiang, Hebei province in the early Ming Dynasty, and then the Du family settled in the city of Binzhou and the later settled Yongan, Lizhou(now as the Weiji). At the beginning of one hundred years, the two family was not a big distinguished family but only was a common people as the others. Then they stepped into the upper ten through imperial examination. Unlike the success of Du's family, from the sixth generation Wei's family began to abandon imperial examination and mainly engaged in business. So the two family went into a different developing way.
     In the way of imperial examination, the Du's family was successful. the fourteenth of the family, Du E, the official of Cabinet Bachelor and Ministry of Official Personal Affairs and Ministry of Rites, became the leading character in Shandong literary world after Wang Yuyang. He and their brothers formed the composer group which determined their social class. On the top of family developing the fifteenth Du's family, Du Shoutian' family emerged twelve successful candidates and four members of the Imperial Academy. Du Shoutian was the teacher of Xianfeng emperor, Assisting Bachelor of Arts, tutorship of the prince, Zuo Duyushi(a power of official), the master of Royal school and the minister of labor, Punishments, Personal Affairs., Wei Yubing, Wei's seventh family, was successful on business and accumulated great properties. He got officer by endowing commonweal affairs to improve their political status, which established the great influences in their local region. On the top of their family, Wei Zhaoqing, the tenth Wei's family, built the famous Wei's manor. But with the collapse of Qing dynasty, the two family was gone into decline too.
     Through the studying on the process from the key man in key time to the foundation of the family status and comparing the two family from prosperous to decline, we can find the developing their tracks of emperor examination' family and business family.
     Du's family was booming for five hundred years, and Wei's family was booming as a successful business old and well-known family in the poor north of Shandong province for hundred years too. All of this can contribute their family culture. By comparing the education, manner of living, the feature of building of the two families, we can know the differences of their tropism on the culture and the living value.
引文
[1]吴仁安:《明清时期上海地区的著名望族》,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2页。
    [1]张金路等:《黄河三角洲文化概要》,齐鲁书社2007年版,第25页。
    [2](清)李熙龄纂修:《滨州志·风俗》,消咸丰10年刊本影印本,台北:成文出版社1976版。
    [3]《史记·齐太公世家》,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1480页。
    [4]《明史·食货志》,商务印书馆1958年版,第820页。
    [5]乾隆《惠民县志》,卷一,《地理志·风俗》,影印本
    [1]《滨县杜氏家乘》,1931年八修版。
    [2]侯玉杰:《杜氏家族科举统计表》,《滨州杜氏家族研究》,齐鲁书社2003年版,第333页。
    [1]侯玉杰:《杜氏家族主要职官统计表》,《滨州杜氏家族研究》,齐鲁书社2003年版,第334页。
    [2]同上
    [3](清)李熙龄纂修:《滨州志·风俗》,清咸丰10年刊本影印本,台北:成文出版社1976版。
    [1]侯玉杰:《杜氏家族主要职官统计表》,《滨州杜氏家族研究》,齐鲁书社2003年版,第334页。
    [1]《魏氏家谱》,1886年重修版。
    [1]王桂云:《山东方志汇要》,宁夏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126页。
    [2]《惠民文史资料》第三辑,第88页。
    [3]《滨县杜氏家乘》,1931年八修版。
    [1]关增岭整理:杜堮撰、杜(乔羽)续编《杜文端公自订年谱》,《滨城文史集粹》,中国文化出版社2006年版,第201页。
    [1]李文治编:《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57年版,第一辑,第337页。
    [2]王守中:《近代的山东》,《山东史志资料》,山东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二辑,第31页
    [3]李文治编:《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57年版,第一辑,第384页。
    [1]白乐天主编:《中国逸史》,光明日报出版社2000年版,第2108页。
    [1]《滨州市志》,滨州市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齐鲁书社1993年版,第736页。
    [2]李炳炎主编:《中国经济大辞典》,南京出版社1990年版,第282页。
    [1]侯玉杰:《杜氏家族主要职官统计表》,《滨州杜氏家族研究》,齐鲁书社2003年版,第334页。
    [2]《滨州市志》,滨州市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齐鲁书社1993年版,第735页-736页。
    [3]《魏氏家谱》,1886年重修版。
    [1]《魏氏家谱》,1886年重修版。
    [1](清)刘子壮:《江西方伯杜公传》,侯玉杰等:《滨州杜家·文征》,香港:天马出版有限公司2004年版,第785页。
    [2]滨州杜家族谱序跋,《高杜人说高杜事·文献辑存》,齐鲁书社2005年版,第554页。
    [1]《魏氏家谱》,1886年重修版。
    [2]同上
    [3]杜漺重修世谱序,《高杜人说高杜事·文献辑存》,齐鲁书社2005年版,第550页。
    [4]同上
    [5]侯玉杰等:《滨州杜家》,香港:天马出版有限公司2004年版,第769页。
    [1]《四书五经》,《礼记·学记》,中国书店出版1985年版,第199页。
    [2]关增岭整理:杜堮撰、杜(乔羽)续编《杜文端公自订年谱》,《滨城文史集粹》,中国文化出版社2006年版,第195页。
    [3]同上,第201页。
    [1]《魏氏家谱》,1886年重修版。
    [2]同上
    [3]同上
    [1](明)张四维:《保趁堂集》卷28,续修四库全书本。
    [2]李浩:《中国古代商贾家族教育传统试探》,《民俗研究》,2006年第2期,第163页。
    [1]侯玉杰:《杜氏家族科举统计表》,《滨州杜氏家族研究》,齐鲁书社2003年,第333页。
    [2]张满堂主编:《明清两朝滨州进士成绩单》,《一代帝师杜受田家族史话》,中国文联出版社2009年版,第251页。
    [3]侯玉杰:《杜氏家族主要职官统计表》,《滨州杜氏家族研究》,齐鲁书社2003年,第334页。
    [4]侯玉杰等:《滨州杜家》,香港:天马出版有限公司2004年版,第769页。
    [1](宋)张载:《张子全书》卷四,《宗法》,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154页。
    [2]常建华:《明代宗族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1页。
    [1]《魏氏家谱·原序》,1886年重修版。
    [1]杜述先重修世谱小引,《高杜人说高杜事·文献辑存》,齐鲁书社2005年版,第551页。
    [2]滨州杜家族谱序跋,《高杜人说高杜事·文献辑存》,齐鲁书社2005年版,第550页、第552页、第555页。
    [3]钟敬文主编:《中国民俗史·明清卷》,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187页
    [1]《滨县杜氏家乘》,1931年八修版。
    [2]《魏氏家谱》,1886年重修版。
    [1]封欣:《魏氏庄园》,山东省地图出版社2003年版,第30页。
    [2]关增岭整理:杜堮撰、杜(乔羽)续编《杜文端公自订年谱》,《滨城文史集粹》,中国文化出版社2006年版,第196页、第206页。
    [3]《礼记·祭疏》,见《十三经注疏》,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1602页。
    [1]杜述先重修世谱小引,《高杜人说高杜事·文献辑存》,齐鲁书社2005年版,第551页。
    [2]杜协五修世谱序,《高杜人说高杜事·文献辑存》,齐鲁书社2005年版,第554页。
    [1](清)刘子壮:《江西方伯杜公传》,侯玉杰等:《滨州杜家·文征》,香港:天马出版有限公司2004年版,第785页。
    [1](消)杜堮:《述训》,第三十八则。《高杜人说高杜事·文献辑存》,齐鲁书社2005年版,562页。
    [1]《魏氏家谱》,1886年重修版。
    [2]同上
    [3]同上
    [1]《魏氏家谱》,1886年重修版。
    [2]同上
    [1]《惠民县志》,齐鲁书社出版1997年版,第269页。
    [2]同上,第622页。
    [1]牛国栋,《齐鲁览胜》,山东省地图出版社2006年版,第275页。
    [2]李靖莉:《黄河三角洲古代商业考论》,《滨州学院学报》,2005年第2期,第14页。
    [1]侯玉杰:《滨州杜氏家族研究》,齐鲁书社2003年,第31页。
    [1](消)杜堮:《述训》第三十八则、十一则、三十三则,《高杜人说高杜事·文献辑存》,齐鲁书社2005年版,第562页、第558页、第561页。
    [1]李靖莉,《魏氏庄园主不是官僚地主》,《滨州教育学院学报》,2000年第6卷第4期,第20页。
    [1](清)沈尧:《落帆楼文集》卷24《黄席山先生七十寿序》,丛书集成续编本。
    [2]关增岭整理:杜堮撰、杜(乔羽)续编《杜文端公自订年谱》,《滨城文史集粹》,中国文化出版社2006年版,第201页。
    [3](清)杜堮:《述训》第二十三则,《高杜人说高杜事·文献辑存》,齐鲁书社2005年版,第560页。
    [1](清)杜堮:《述训》第三十五则,《高杜人说高杜事·文献辑存》,齐鲁书社2005年版,第562页。
    1.《魏氏家谱》,1886年重修版。现存惠民魏集镇魏氏族人手中。
    2.《滨州杜氏家乘》,1911年版,第七次修谱。
    3.《滨县杜氏家乘》,1931年版,第八次修谱。
    4.《杜氏宗族简谱》,1999年版。
    5.关增岭整理:杜堮撰、杜(乔羽)续编《杜文端公自订年谱》,《滨城文史集粹》,中国文化出版社2006年版。
    1.《汉书·地理志下》,中华书局1983年版。
    2.《明史·食货志》,商务印书馆1958年版。
    3.《史记·齐太公世家》,中华书局1985年版。
    4.(清)李熙龄纂修,咸丰《滨州志》,1985年影印本。
    5.(清)赵尔巽:《清史稿》,中华书局1977年版。
    6.《清朝野史大观卷七清人逸事》,上海书店出版社1981年版。
    7.《清史列传·杜受田传》,中华书局1987年版。
    8.白乐天主编:《中国全史:中国逸史(10-12卷)》,光明日报出版2000年版。
    9.章乃炜:《清宫述闻》,北京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
    10.梁廷灿:《历代名人生卒年表》,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2年版。
    11.(清)杨容盛主修:《滨州志》,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刻本影印本。
    12.王桂云:《山东方志汇要》,宁夏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
    13.《惠民文史资料》,政协惠民县文史委员会主编。
    14.(清)沈世铨:《惠民县志》[M],光绪12年。
    15.《山东史志资料》,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16.《滨州市志》,齐鲁书社1993年版,滨州市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编。
    17.《惠民县志》,齐鲁书社1997年版,惠民县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编。
    18.《高杜人说高杜事》,齐鲁书社2005年版。
    19.李文治编:《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57年版。
    1.《礼记·祭疏》,见《十三经注疏》,中华书局1980年版。
    2.(清)沈尧:《落帆楼文集》卷24《黄席山先生七十寿序》,丛=R集成续编本。
    3.(明)张四维:《保趁堂集》卷28,续修四库全书本。
    4.吴仁安:《明清时期上海地区的著名望族》,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5.侯玉杰、冯美荣、刘学燕、张利民:《滨州杜氏家族研究》,齐鲁书社2003年版。
    6.张建国、张金璐、齐向东、朱学山:《魏氏庄园研究》,山东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7.封欣:《魏氏庄园》,山东省地图出版社2003年版。
    8.张金路、孙才顺、田家怡:《黄河三角洲文化概要》,齐鲁书社2007年版。
    9.惠中主编:《人类与社会》,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10.(清)黄本骥:《历代职官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
    11.冯尔康、常建华:《中国宗族社会》,浙江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12.张杰:《清代科举家族》,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
    13.陈国庆:《晚清社会与文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
    14.朱亚非主编:《明清山东仕宦家族研究》,山东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15.袁世硕:《山东古代文学家评传》,山东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
    16.徐扬杰:《中国家庭制度史》,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17.冯尔康、常建华:《中国宗族社会》,浙江人民出版1994年版。
    18.楼庆西:《中国传统建筑装饰》,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9年版。
    19.沈福煦:《中国古代建筑文化史》,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
    20.山东大学文史哲研究所主编:《中国历代著名文学家评传》,山东教育出版社1985年版。
    21.牛国栋:《齐鲁览胜》,山东省地图出版社2006年版。
    22.钟敬文主编:《中国民俗史·明清卷》,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23.常建华:《明代宗族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24.侯玉杰、刘雪燕、冯美荣等:《滨州杜家》,香港:天马出版有限公司2004 年版。
    25.李炳炎主编:《中国经济大辞典》,南京出版社1990年版。
    1.曹振武:《晋商习俗》,李希曾主编,《晋商史料与研究》,陕西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2.李靖莉:《魏氏庄园主不是官僚地主》,《滨州教育学院学报》,2000年第6卷第4期。
    3.李靖莉:《黄河三角洲移民文化的特点》,《石油大学学报》,2005年第3期。
    4.李浩:《中国古代商贾家族教育传统试探》,《民俗研究》,2006年第2期。
    5.孙远方、田惠莉:《魏氏庄园兴建原因探析》,《滨州教育学院学报》,2001年第2期。
    6.孙兵:《鲁北一奇——魏氏庄园》,《中州古今》,2002年第4期。
    7.齐向东:《惠民魏氏家族的兴盛》,《滨州师范学报》,2002年第1期。
    8.文江涛:《耕读传家与文化濡化》,《桂海论丛》,2006年第3期。
    9.徐扬杰:《中国家族史研究的历史和现状》,《中国史研究动态》,1994年第6期。
    10.王日根:《明清庶民地主家族延续发展的内在机制》,《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97年第2期。
    11.李靖莉:《黄河三角洲古代商业考论》,《滨州学院学报》,2005年第2期。
    12.孙成政:《魏氏庄园的建筑特色与文化资源的研究》,山东大学2008年硕士学位论文。
    13.王晓晖、王丽娜:《山东省魏氏庄园的建筑特色探析》,《山西建筑》,2008年第7期。
    14.张利民:《明清时期滨州杜氏家族个案研究》,山东大学2008年硕士学位论文。
    15.孙远方:《魏氏庄园主家世兴衰研究》,《滨州教育学院学报》,1998年第1期。
    16.孙远方:《魏氏庄园古建筑的破损与维护》,《滨州教育学院学报》,1998年第1期。
    17.杜立晖:《家学文化传承形式探析—以滨州杜氏家学为例》,《滨州学院学报》, 2009年第2期。
    18.杜立晖:《<杜氏述训>的处世智慧及其现代启示》,《滨州学院学报》,2009年第2期。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