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中国古代小说体叙事的历时性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本文将中国古代叙事文体的发展梳理为历史叙事—六朝志怪—唐传奇—话本小说—“四大奇书”的脉络,从这一发展脉络入手,在文体的传承和文体生成的“社会一历史”语境中,来对中国古代小说的叙事观念、叙事者、叙事视角、叙事时间和叙事结构等五个叙事范畴的作具体的考察,进而从这一考察中,来探讨中国古代小说体叙事的历时性变化的特点。
     论文共分七个部分:
     “导论”回顾了中国古代小说体叙事研究的历程,提出了从“社会—历史”的角度来切入中国古代小说体叙事的研究立场,并对论文的研究意义和思路作了说明。
     第1章论述中国古代范式性的叙事文体——历史叙事的特点。首先指出了中国古代元初的叙事文字甲骨卜辞和神话对历史叙事的两点影响,即叙事时间的整体性操作和叙事结构的“空间化”。其次指出,历史叙事的“实录”要求与“记事”活动的历史渊源,使得其总体上采用了客观化的全知叙事视角模式,顺叙的叙事时间模式;《春秋》确立了历史叙事的儒家道统,确立了“史官式”叙事者道德权威的形象,而历史叙事的空间化结构又为儒家道德观念所贯穿,发展出有机构成的“空间化”形态。
     第2章论述从历史叙事中分化而来的六朝志怪叙事的特点。其在总体承传历史叙事的前提下,反映出新的叙事内涵。因为时代背景的文学性氛围,六朝志怪道德性的叙事观念融入了文学性的特质,其叙事者相应具有了“爱广尚奇”的审美性内涵;而由于题材上的“采录传闻”性质,基于承传历史叙事对事件的真实性的要求,在叙事视角上出现了叙事层次的安排,以“见证人”的模式展开了限知视角叙事,在叙事时间上则展开“见证人”倒叙模式。在叙事观念上,六朝志怪所秉持道德性的叙事观念中有了佛教“因果”的成分,并贯穿到叙事结构中,从而使其“空间化”结构表现出新的特点。
     第3章论述标志中国古代小说文体独立的唐传奇叙事的特点。首先指出唐传奇的独立不能脱离史传和六朝志怪的传统,反映到叙事实践上,仍然具有历史叙事和六朝志怪的特点。但是基于文学性的叙事观念,唐传奇的叙事者消解了历史性和道德性的内涵,表现出文学性的特质;并从文学性的叙事策略出发,唐传奇在叙事视角上进行全知和限知交替运用;在叙事时间上运用追求文学效果倒叙和预叙,并通过围绕人物性格来安排叙事节奏;在叙事结构上,早期唐传奇表现出“空间化”的取向,后期在文学性的叙事观念的掌控下,通过刻画人物性格,是人物行动具有了严密的因果逻辑联系,发展具有“时间性”特征的叙事结构。
     第4章论述话本小说叙事的特点。早期话本小说以“说书体”为叙事体例,其叙事不脱离口头叙事的特点。但是由文人所创作的拟话本小说,在叙事观念上,面对市民阶层的兴起,既传承了儒家道统,又融入了时代流行的“果报”和“宿命”观念,同时基于时代所要求的“情教观”,其中又有文学性的成分;在叙事视角上,通过设置“拟说书情境”,让“说书人”叙事者从全知视角展开道德说教,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又通过限知视角的运用追求文学性的审美效果;在叙事时间上从“说书体”和历史叙事传统的要求出发,总体上进行顺叙叙事,同时利用时间倒错来进行道德教化和进行文学性叙事;在叙事结构上,运用“果报”和“宿命”观念,发展出有机构成的空间化结构。
     第5章论述“四大奇书”的叙事特点。首先指出由民间“说话”伎艺而来的“小说”被统一到历史叙事话语中,“四大奇书”在“说书体”的外衣下,复归历史叙事传统,形成“奇书文体”。在叙事观念上,“四大奇书”表现出儒家道统和新兴思潮的矛盾特质,其“说书人”叙事者因之表现出反讽的内涵;在叙事视角上,“四大奇书”背离“说书体”,广泛运用历史叙事的全知视角模式,采用人物的流动性视角,但其间不乏文学性叙事的运用;在叙事时间上建构出历史性特征,总体采用顺叙叙事,但是在节奏上利用场景展开虚构叙事;在叙事结构上沿用了《史记》的“空间化”的形态,但是其构成更为复杂,并在客观上表现出文学性的审美效果。
     结语指出,在中国古代特有的“社会—历史”语境下,小说逐步脱离历史叙事母体,拓展文学性的叙事空间,但是历史叙事,始终是如影随形的伴随着小说体叙事的发展。中国古代小说体叙事的演进,就在实录和虚构、道德叙事和文学叙事两对矛盾的颉颃互进中进行。
This study from two perspectives:first, trying to come from a diachronic perspective to areas of ancient Chinese study of narrative fiction to the prevailing narrative of the study, the narrative text as a self-contained closed system, the synchronic study model breakthrough; Second, in the "social-history" of the level of narrative scope of ancient Chinese practice in the narrative, why a different face of the Western narrative tradition. This will be the development of ancient Chinese narrative style sort of historical narrative-Six Demon-Tang-if the novel-"Four Great Masterpieces" of the context, the development of context from the start, in the style of the heritage and style' generated a "social-History" in the Context to the ancient Chinese concept of the novels, the narrator, narrative perspective, narrative time, narrative and narrative structure of five specific areas for investigation, and then from this inspection, to explore the ancient Chinese novel narrative aspects of the characteristics of diachronic change.
     Thesis is divided into seven parts:
     "Introduction" to put forward from the "social-history" angle cut into the body of ancient Chinese novels of narrative stance, defining narrative of ancient Chinese novels and the two study areas, and the paper's ideas and systems described.
     The first chapter of Ancient Chinese Paradigm of Narrative Style-historical narrative features category. First of all, the early Yuan Dynasty in ancient China that the narrative text turtle shells and bones, and the myth of the historical narrative of the two effects, namely, the overall operation of narrative time and narrative structure of "space technology." Second, that the historical narrative of the "Record" & the "notebook" event history, and his whole has adopted an objective of the omniscient narrative perspective mode, along Syria's narrative time mode; "Spring" to establish the historical narrative of the Confucian Tradition, established the "historian-style" image of the narrator and moral authority, while the historical narrative structure of the space of another Confucian moral distress, the development of the organic composition of the "space" of form.
     The second chapter discusses the historical narrative from the Six Ghost differentiated from the characteristics of narrative categories. Historical heritage in the overall narrative premise, reflecting the new narrative meaning. Because the background of the literary atmosphere, the concept of Six Ghost in the narrative, into a literary qualities, its narrator corresponding with the "strange love still wide," the aesthetic content; and because the themes of the "collect and record hearsay" nature of the Based on the historical narrative of the events inheriting the authenticity of the request, the narrative perspective on the narrative level of the arrangement appeared to "witness" to start a limited one mode of narrative, the narrative time to start, "witness" flashback mode.In the narrative concept, Six Demon uphold the moral narrative that will have the Buddhist concept of "causation" element, and through the narrative structure, making it "space" of the structure shown new features.
     Chapter III discusses the signs of ancient Chinese Tang Fiction independent narrative feature category. First of all, Tang pointed out that independence can not pass from the history and tradition of the Six Demon, reflected in the specific areas of application of the narrative, still has a historical narrative and Fantastic Six features. But based on the concept of literary narrative, the narrator digestion Tang historic and moral meaning, showing the characteristics of literary and narrative strategies from literary proceed omniscient narrative point of view and limited knowledge on the alternative use; in the pursuit of literature on the use of narrative time effect of flashback and pre-Syria, and through around the Characters in the arrangement of narrative rhythm; in the narrative structure, the early Tang Dynasty show "space" of the direction of the late literary narrative concept of control under by characterizing the personality, a character action with a tight logical connection of cause and effect, development of "timing" feature narrative structure.
     Chapter IV then discuss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narrative category. Early vernacular novels of "Storytelling" for the narrative style, its narrative scope is not out of the use of oral narrative features. But scholars are created by the Yuan and Ming Dynasties, in the narrative concept, the face of the rise of the middle class, not only inherited the Confucian orthodoxy, but also pop into the era of "retribution" and "fatalism" concept, and on the time required "Love Teachings", of which there are literary elements. In the narrative angle, by setting "to be storytellers situation," so that "storytellers," the narrator from the omniscient perspective to start moralizing, to a certain extent, also approved limited perspective of the use of the pursuit of literary aesthetic effect; in the narrative time from "Storytelling" and historical narrative tradition of the requirements, and to shun the whole narration, and perversion of the use of time to carry out moral education and to literary narrative; in the narrative structure, the use of "retribution" and "fatalism" concept, the development of the organic composition of the structure of space.
     Chapter V discusses the "Four Great Masterpieces" of the narrative feature category. First of all, that the civil "talk" of drama from the "fiction" is unified to the historical narrative discourse, the "Four Great Masterpieces" in the "Storytelling" under the guise of historical narrative tradition revert to form "Wonderful style." Concept in the narrative, "Four Great Masterpieces" show orthodox monks and contradictions emerging trend characteristics; the "storyteller" to show the narrator consequent meaning of irony; narrative point of view, the departure from the "Storytelling", extensive use of history omniscient narrative perspective mode, using the mobility of people perspective, but There were some use of literary narrative. In time to construct a historical narrative features, the overall use of smooth narration, but the rhythm on the use of fictional narrative scene started. In their narrative structure follows the "Historical Records" and "space" of the form, but its composition is more complex and objectively demonstrated literary aesthetic effect.
     Conclusion that in China "society-History" in the Context of the novel gradually from the historical narrative fiction the mother to gradually expand literary narrative space, but the historical narrative, always go hand in hand to accompany the development of Fictional Narrative. Narrative aspects of ancient Chinese evolution in Record and fiction, narrative and literary narrative of moral conflict which gives two pairs conducted into each other.
引文
1赵毅衡:《苦恼的叙述者——中国小说的叙述形式与中国文化》,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1994年版,第224页
    2刘宁:《<史记>叙事学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5页
    3赵毅衡:《苦恼的叙述者——中国小说的叙述形式与中国文化》,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1994年版,第225页
    1方正耀:《中国小说批评史略》,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75页
    1董乃斌:《中国古典小说的文体独立》,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2页
    2胡亚敏:《叙事学》,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11页
    3张寅德编选:《叙述学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5页
    1华莱士·马丁:《当代叙事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页
    2韩南:《中国白话小说史》,浙江古籍出版社1989年版,第2页“译者说明”
    3宁宗一、鲁德才编:《论中国古典小说的艺术》,南开大学出版社1984年版,第188,209页
    4K·Wong:《<红楼梦>的叙述艺术》, (台北)成文出版有限公司1988年版
    5王平:《中国古代小说叙事研究》,河北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3页
    1董乃斌:《中国古典小说的文体独立》,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年版
    2石昌渝:《中国小说源流论》,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4年版
    3罗小东:《话本小说叙事研究》,学苑出版社2002年版
    4陈平原:《中国小说叙事模式的转变》,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3页
    5陈平原:《中国小说叙事模式的转变·自序》,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2页
    1浦安迪:《中国叙事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2浦安迪:《明代小说四大奇书》,中国和平出版社1993年版
    3浦安迪:《中国叙事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30页,25页
    4杨义:《中国叙事学》,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7页
    周新民:《叙事学与近三十年中国小说理论批评形式观念的嬗变》,载《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6期
    1车尔尼雪夫斯基:《车尔尼雪夫斯基论文学》(上卷),上海译文出版社1978年版,第544页
    2杨义:《中国叙事学》,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4页
    1王平:《中国古代小说叙事研究》,河北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7页
    2董乃斌:《中国古典小说的文体独立》,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7页
    3杨义:《中国叙事学》,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13页
    1兹维坦·托多洛夫:《批评的批评》,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8年版,第178页
    2赵毅衡:《叙述形式的文化意义》,载《外国文学评论》1990年第4期
    3杨义:《中国叙事学》,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7页
    4(美)克罗伯、科拉克洪:《文化:一个概念定义的考评》,转引自王先霈主编:《文学批评理论》,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119页
    1浦安迪:《中国叙事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43页
    2杨矗:《六合思维与天地境界——中国叙事的大文化模式》,载《社会科学战线》2008年第10期
    3杨义:《中国叙事学的文化阐释》,载《广州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第3期
    4浦安迪:《中国叙事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30页
    5杨义:《中国叙事学》,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123—130页
    6参见赵毅衡:《苦恼的叙述者——中国小说的叙述形式与中国文化》,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1994年版
    1浦安迪:《中国叙事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43页
    2杨矗:《六合思维与天地境界——中国叙事的大文化模式》,载《社会科学战线》2008年第10期
    3杨义:《中国叙事学的文化阐释》,载《广州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第3期
    4浦安迪:《中国叙事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30页
    5杨义:《中国叙事学》,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123—130页
    6参见赵毅衡:《苦恼的叙述者——中国小说的叙述形式与中国文化》,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1994年版
    1魏伯·司各特:《西方文艺批评的五种模式》重庆出版社1983年版,第66页
    1戴维·赫尔曼(主编):《新叙事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6页
    2苏珊·S·兰瑟:《虚构的权威》,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94页,第17页
    3申丹:《叙事形式与性别政治——女性主义叙事学评析》,载《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1期
    4申丹等:《叙事学的中国之路——全国首届叙事学学术研讨会发言摘要》,载《漳州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1期
    1杨义:《中国叙事学》,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15页
    2李剑国:《唐前志怪小说史》,南开大学出版社1984年版,第7-8页
    3鲁迅:《中国小说史略》,人民文学出版社1973年版,第29页
    1韩南:《中国白话小说史》,浙江古籍出版社1989年版,第23页
    2浦安迪:《中国叙事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23-24页
    3浦安迪:《明代小说四大奇书》,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6年版,第2页
    4浦安迪:《中国叙事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23页
    5高小康:《中国古代叙事观念与意识形态》,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7页
    1华莱士·马丁:《当代叙事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64页
    2王平:《中国古代小说叙事研究》,河北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3页
    3苏珊·S·兰瑟:《虚构的权威———女性作家与叙述声音》,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3-5页
    4赵毅衡:《苦恼的叙述者——中国小说的叙述形式与中国文化》,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1994年版,第157页
    5王平:《中国古代小说叙事研究》,河北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208-220页
    1石昌渝:《中国小说源流论》,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4年版,第31,36,41页
    2陈平原:《中国古代小说体叙事模式的转变·导言》,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3页
    3浦安迪:《中国叙事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57页
    4浦安迪:《中国叙事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57页
    5胡经之主编:《西方文艺理论名著教程》,北京大学出版社1986年版,第68页
    1浦安迪:《中国叙事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56页.“缀段”之说的代表观点还有如Richard G.Irwin的"San-kuo yen-i and Shui-hu chuan suffer from the structural weakness and rudimentary characterization typical of such pioneering efforts.The limitations of San-kuo yen-i derive from its factual basis and from a lack of selection, while the demands of an artificial mold make for the uneven narrative quality found in Shui-huchuan."(Richard.G.Irwin,The Evolution of a ChineseNovel:Shui-hu chuan(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53),p.5转引自Peter Li,Narrative Patterns In San-kuo And Shui-hu,in Andrew H.Plaks edited,Chinese Narrative:Critical and Theoretical Essays(Princeton: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77)p.73
    2陈寅恪:《论再生缘》, 《寒柳堂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第60页
    1林岗:《明清小说之际评点学之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141—142页
    1傅修延:《先秦叙事研究——关于中国叙事传统的形成》,东方出版社1999年版,第42-43页
    2王靖宇:《中国早期叙事文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版,第31页
    3徐岱:《小说叙事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5页
    4真德秀:《文章正宗·纲目》
    1杨义:《中国叙事学》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14页
    2朱靖华:《先秦寓言选释》,中国青年出版社1959年版,第72页
    3马永源主编:《中国青铜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第358页
    1杨义:《中国叙事学》,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129—130页
    2同上,第129页
    1余国藩:《历史、小说与对中国叙事的解读》,乐黛云、陈珏编选:《北美中国古典文学研究名家十年文选》,江苏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357页
    2杨义:《中国叙事学》,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123页
    1李宗桐:《中国古代社会史》,(台北)中国文化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第125页
    2陈梦家:《商代的神话与巫术》,《燕京学报》第二十期
    3傅修延:《先秦叙事研究——关于中国叙事传统的形成》,东方出版社,1999年版,第45页
    1浦安迪:《中国叙事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39页
    2鲁迅:《汉文学史纲要》,人民文学出版社1973年版,第3页
    3袁珂:《中国古代神话》,华夏出版社2006年版,第9页
    4鲁迅:《中国小说史略》,齐鲁书社1997年版,第22页
    1袁珂:《中国神话史》,上海文艺出版社1988年版,第21页
    2浦安迪:《中国叙事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42页
    3实际上,浦安迪认为 “中国时间性的神话”,仅是—种假设而已,见其《中国叙事学》,第43页注2
    4浦安迪:《中国叙事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43页
    1杨矗:《六合思维与天地境界——中国叙事的大文化模式》,载《社会科学战线》2008年第10期
    2袁珂:《中国神话史》,上海文艺出版社1988年版,第18页
    3邓启耀:《中国神话的思维结构》,重庆出版社2004年版,第28页
    1傅修延:《先秦叙事研究——关于中国叙事传统的形成》,东方出版社1999年版,第144页
    2袁珂:《中国古代神话》,华夏出版社2006年版,第10页
    3章太炎:《中国通史略例》,《章太炎全集》,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330页
    4王德威:《想像中国的方法—历史·小说.叙事》,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3年版,第303页
    1杨义:《中国叙事学》,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7页
    1华莱士·马丁:《当代叙事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64页
    2高小康:《中国古代叙事观念与意识形态》,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7页
    3同上
    4班固:《汉书·司马迁传》
    1高小康:《中国古代叙事观念与意识形态》,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30页
    2同上
    3同上,第31页
    1高小康:《中国古代叙事观念与意识形态》,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75页
    2庞天佑:《秦汉历史哲学思想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35页
    3余国藩:《历史、小说与对中国叙事的解读》,乐黛云、陈珏编选:《北美中国古典文学研究名家十年文选》,江苏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360页
    1韩兆琦:《史记选注集评》,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289页
    2同上,第487页
    3海登·怀特:《后现代历史叙事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52页
    1托多洛夫:《文学作品分析》,《叙述学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71页
    2赵毅衡:《苦恼的叙述者——中国小说的叙述形式与中国文化》,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1994年版,第26-27页
    3王平:《中国古代小说叙事研究》,河北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10页
    4章学诚:《文史通义·答客问上》
    5傅修延:《先秦叙事研究——关于中国叙事传统的形成》1999年版,第182—184页
    1刘勰:《文心雕龙·史传》
    2范宁:《春秋谷粱传·序》
    1傅修延:《先秦叙事研究——关于中国叙事传统的形成》,东方出版社1999年版,第182页
    2刘知几:《史通》
    3杨伯峻:《春秋左传注》,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15页
    1班固:《汉书·司马迁传》
    2刘知几:《史通》
    1傅修延:《先秦叙事研究——关于中国叙事传统的形成》,东方出版社1999年版,第42-43页
    2王靖宇:《中国早期叙事文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版,第31页
    1石昌渝:《中国小说源流论》,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4年版,第75页
    1钱钟书:《管锥编》,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151页
    2石昌渝:《中国小说源流论》,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4年版,第355页
    3转引自孙觉:《春秋经解》
    4J·W·汤普森:《历史著作史》,谢德风译,商务印书馆1988年版,第22页
    1钱钟书: 《管锥编》,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165页
    2转引自钱钟书:《管锥编》,第166页
    1萧统:《文选·序》
    1丁琴海:《中国史传叙事研究》,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2年版,第127页
    2韩愈:《进学解》
    3王靖宇:《中国早期叙事文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版,第31页
    1《史记·十二诸侯年表》
    2《汉书·艺文志》
    3米克·巴尔:《叙述学:叙事理论导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第59页
    4热拉尔·热奈特:《叙事话语·新叙事话语》,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17页
    5《四库全书存目丛书(经·春秋类)》
    6热拉尔·热奈特:《叙事话语·新叙事话语》,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17页
    1同上
    2丁琴海:《史传文体的演化痕迹——<史记>与<左传>在时间结构上的比较》,载《国际关系学院学报》1995年第3期,
    3华莱士·马丁:《当代叙事学》,伍晓明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65页
    1李景星:《四史评议·史记评议》
    1浦安迪: 《中国叙事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57页
    2同上,第33页
    3阿尔伯特·贝茨·洛德:《故事的歌手》,中华书局2004年版,第97-135页
    1阿尔伯特·贝茨·洛德:《故事的歌手》,中华书局2004年版,第138页
    2同上,第135页
    1浦安迪:中国叙事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42页
    2同上,第47页
    3同上,第56页
    4刘知几:《史通通释》卷一
    5余国藩:《历史、小说与对中国叙事的解读》,乐黛云、陈珏编选:《北美中国古典文学研究名家十年
    文选》,江苏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360页
    1浦安迪:《中国叙事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60-61页
    2同上,第59-60页
    1陈寅恪:《论再生缘》, 《寒柳堂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第60页
    1高小康: 《中国古代叙事观念与意识形态》,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30页
    2同上
    3同上,第31页
    1司马迁:《报任安书》
    2余国藩:《历史、小说与对中国叙事的解读》,乐黛云、陈珏编选:《北美中国古典文学研究名家十年文选》,江苏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360页
    3高小康:《中国古代叙事观念与意识形态》,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75页
    1庞天佑:《秦汉历史哲学思想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35页
    2浦安迪:《中国叙事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95页
    3韩兆琦:《史记选注集评》,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289页
    1同上,第487页
    2海登·怀特:《后现代历史叙事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52页
    1李剑国:《唐前志怪小说史》,南开大学出版社1984年版,第7-8页
    2石昌渝:《中国小说源流论》,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4年版,第116页
    3鲁迅:《中国小说史略》,齐鲁书社1997年版,第39页
    4同上,第108页
    5石昌渝:《中国小说源流论》,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4年版,第116页
    6鲁迅:《中国小说史略》,人民文学出版社1973年版,第29页
    1刘知几: 《史通·杂述》
    1刘师培:《中国中古文学史讲义》,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第144页
    2黄震:《黄氏日抄·读诸子》
    3王充:《论衡·艺增》
    4绿天馆主人:《古今小说序》
    5杨义:《中国古典小说史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9页
    1王充:《论衡·对作》
    2余英时: 《士与中国文化》,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370页
    1齐治平校注《拾遗记》,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1页
    1王平:《中国古代小说叙事研究》,河北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10页
    2鲁迅:《中国小说史略》,齐鲁书社1997年版,第39页
    3章学诚:《文史通义·答客问上》
    4刘知几:《史通·杂述》
    1余英时:《士与中国文化》,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370页
    2鲁迅:《中国小说史略》,齐鲁书社1997年版,第52页
    1刘勰:《文心雕龙·史传》
    1傅修延:《先秦叙事研究——关于中国叙事传统的形成》,东方出版社1999年版,第42-43页
    2王靖宇:《中国早期叙事文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版第31页
    1王平:《中国古代小说叙事研究》,河北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10页
    石昌渝:《中国小说源流论》,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4年版,第355页
    1鲁迅:《中国小说史略》,齐鲁书社1997年版,第.39页
    2同上,第52页
    1丁琴海:《中国史传叙事研究》,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2年版,第127页
    2王靖宇:《中国早期叙事文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版,第31页
    3杨义:《中国叙事学》,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187页
    4杨义:《中国叙事学》,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187页
    1丁琴海:《史传文体的演化痕迹——<史记>与<左传>在时间结构上的比较》,载《国际关系学院学报》1995年第3期
    2同上
    1李伟防:《英国哥特小说与六朝志怪小说比较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12页
    2杨义:《中国叙事学》,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150页
    3李伟昉:《英国哥特小说与六朝志怪小说比较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弟120贝
    1罗纲:《叙事学导论》,云南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41页
    2杨义:《中国叙事学》,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152页
    3干宝:《搜神记序》
    4热拉尔·热奈特:《叙事话语·新叙事话语》,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17页
    1王平:《中国古代小说文化研究》,山东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91页
    2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从》
    3王平:《中国古代小说文化研究》,山东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93页
    4杨义:《中国古典小说史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106页
    1林岗:《明清之际小说评点学之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115页
    2普慧:《南朝佛教与文学》,中华书局2002年版,第221页
    3朱贻庭主编:《中国传统伦理思想史》,华东师范大学1994年版,第300页
    4吴士余:《中国文化与小说思维》,上海三联书店2000年版,第86页
    1鲁迅:《中国小说史略》
    2参见董乃斌《中国古典小说的文体独立》中的相关论述,
    3王国良:《魏晋南北朝志怪小说研究》,(台北)文史出版社1984年版,第102页
    1董乃斌:《中国古典小说的文体独立》,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版,第106页
    2冯沅君:《唐传奇作者身份的估计》,载《冯沅君古典文学论文集》,山东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65页
    3鲁迅:《六朝小说和唐代传奇文有怎样的区别》
    4鲁迅:《中国小说的历史变迁》
    1吴功正:《唐代美学史》,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701页
    2叶朗:《中国美学史大纲》,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256页
    3唐道宣:《集古今佛道论衡》卷丙
    1杜贵晨:《传统文化与古典小说》,河北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144页
    2鲁迅:《且介亭杂文二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73年版,第87页
    3鲁迅:《中国小说史略》,齐鲁书社1997年版,第74页
    4同上,第75页
    5虞集:《道园学古录·写韵轩记》
    6彭翥:《唐人说荟序》
    1鲁迅:《中国小说史略》,齐鲁书社1997年版,第59页
    1托多洛夫:《文学作品分析》, 《叙述学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71页
    2赵毅衡:《苦恼的叙述者——中国小说的叙述形式与中国文化》,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1994年版,第26-27页
    3王平:《中国古代小说叙事研究》,河北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10页
    4同上,第10页
    1鲁迅:《中国小说史略》,齐鲁书社1997年版,第59页
    2石昌渝:《中国小说源流论》,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4年版,第147-150页
    3江守义:《唐传奇叙事》,安徽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35页
    1王平:《中国古代小说叙事研究》,河北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20页
    2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从》
    3董乃斌:《中国古典小说的文体独立》,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202页
    1虞集:《道学古录·写韵轩记》
    2章学诚:《文史通义·答客问上》
    1朱熹:《朱子语类》卷八十三
    1鲁迅:《中国小说史略》,齐鲁书社1997年版,第69页
    1胡亚敏:《叙事学》,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19页
    2同上
    3同上,第43页
    1石昌渝:《中国小说源流论》,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4年版,第147-150页
    1赵毅衡:《中西小说的叙述分层》,载《中国比较文学》1988年弟1期
    1马奇主编:《西方美学史资料选编》上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96页
    1林岗:《明清之际小说评点学之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115页
    2董乃斌:《中国古典小说的文体独立》,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157页
    1石昌渝:《中国小说源流论》,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4年版第168页
    2同上,第168页
    1陈鸿:《大统记序》, 《全唐文》卷612
    1丁琴海:《史传文体的演化痕迹——<史记>与<左传>在时间结构上的比较》,载《国际关系学院学报》1995年第3期
    2同上
    3李伟昉:《英国哥特小说与六朝志怪小说比较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12页
    4董乃斌:《中国古典小说的文体独立》,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201页
    5同上,第171页
    1热拉尔·热奈特《叙事话语·新叙事话语》,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版,第38页
    2同上,第38页
    1林岗:《明清之际小说评点学之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115页
    1同上
    2杰拉尔·日奈特:《论叙事文话语——方法论》,转引自张寅德(编选):《叙述学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219页
    3热拉尔·热奈特:《叙事话语·叙事新话语》,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53-72页
    4杰拉尔·日奈特:《论叙事文话语——方法论》,转引自张寅德(编选):《叙述学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219页
    5罗钢:《叙事学导论》,云南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6罗小东:《话本小说叙事研究》,学苑出版社2002年版,第78页
    1石昌渝:《中国小说源流论》,生活·新知·读书三联书店1994年版,第154页
    2王平:《中国古代小说叙事研究》,河北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143页
    1孟昭连、宁宗一:《中国小说艺术史》,浙江古籍出版社2003年版,第101页
    1《四库提要·史部传记类》
    2同上
    1袁宏道:《虞初志》卷七《补江总白猿传》眉批
    2董乃斌:《中国古典小说的文体独立》,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203页
    1刘开荣:《唐代小说研究》,商务印书馆1956年版,第49页
    2袁宏道:《虞初志》卷六《古镜记》眉批
    1董乃斌:《中国古典小说的文体独立》,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205页
    2傅承洲:《明清文人话本研究》,人民文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314页
    3董乃斌:《中国古典小说的文体独立》,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201页
    4胡尹强:《小说艺术:品性和历史》,上海文艺出版社1993年版,第27页
    1胡经之、伍蠡甫等主编:《西方文艺理论名著教程》,北京大学出版社1986年版,第68-69页
    2侯宗义:《隋唐五代小说史》,浙江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第77页
    3周先慎:《古典小说鉴赏》,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59页
    1周绍良:《唐传奇笺证》,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54页
    2黑格尔:《美学》第一卷,北京大学出版社1979年版,第303页
    3周绍良:《唐传奇笺证》,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55页
    1赖力行:《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学》,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154页
    2林岗:《明清之际小说评点学之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116页
    1胡士莹:《话本小说概论》,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156页
    2欧阳代发:《话本小说史》,武汉出版社1994年版,第8-10页
    3同上,第12~21页。也有研究者将这一体制分为题目、篇首、入话(篇首诗词后的解释或议论)、头回、正话和结尾。参见胡士莹:《话本小说概论》,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134~147页。
    4刘知几:《史通·杂述》
    5石昌渝:《中国小说源流论》,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4年版,第147-150页
    1鲁迅《中国古代小说的历史的变迁》,《中国小说史略》,人民文学出版社1973年版,第287页
    2赵毅衡:《苦恼的叙述者——中国小说的叙述形式与中国文化》,北京十月文艺出版1994年版,第19-20
    3同上,第20页
    4同上,第21页
    1刘勰:《文心雕龙·时序》
    2《东京梦华录·京瓦伎艺》
    1孟昭连、宁宗一:《中国小说艺术史》,浙江古籍出版社2003年版,第171页
    2罗烨:《醉翁谈录》
    3鲁迅:《中国小说史略·明之拟宋市人小说及后来选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3年版,第143页
    4沈既济:《任氏传》
    5马端玲:《文献通考》之《杂纂》
    6杜睿:《觉世名言序》
    1陈敏直:《“市井细民”的文学革命——简论宋代话本小说》, 《人文杂志》,1998年第4期
    2孟昭连、宁宗一:《中国小说艺术史》,浙江古籍出版社2003年版,第178页
    3同上
    4孟昭连、宁宗一:《中国小说艺术史》,浙江古籍出版社2003年版,第180页
    1同上
    2刘知几:《史通·杂述》
    1刘宗固:《人谱类记》卷下
    2鲁迅:《中国小说史略·明之拟宋市人小说及后来选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3年版,第143页
    3胡士莹,《话本小说概论》,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21页
    4凌濛初:《二刻拍案惊奇》卷十二“硬勘案大儒争闲气,甘受刑侠女著芳名”
    5鲁迅:《中国小说史略·明之拟宋市人小说及后来选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3年版,第143页
    1冯梦龙:《情史类略·朱燕·评语》
    2冯梦龙:《情史类略·朱燕·评语》
    1周敦颐:《通辞文书》
    1欧阳代发:《话本小说史》,武汉出版社1994年版,第12-21页。也有研究者将这一体制分为篇首、入话
    (篇首诗词后的解释或议论)、头回、正话和结尾。参见胡士莹《话本小说概论》,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134~147页。
    2王德威:《想像中国的方法——历史·小说·叙事》,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年版,第80页
    1董乃斌:《中国古典小说的文体独立》,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198页
    2赵毅衡:《苦恼的叙述者——中国小说的叙述形式与中国文化》,北京十月文化出版社,第33页
    3同上,第33页
    4同上,第23-25页
    1Partrick Hanan."The Nature of Ling Meng-ch'u's Fiction,"in Chinese Narrative,ed. Andrew Plaks (Princeton:Princeton UP,1977), P.87.
    2王德威:《想像中国的方法——历史·小说·叙事》,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年版,第83-84页
    3同上,第85页
    1罗小东:《话本小说叙事研究》,学苑出版社2002年版,第130页
    2程毅中:《宋元小说研究》,江苏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第357页
    3罗小东:《话本小说叙事研究》,学苑出版社2002年版,第134页
    4同上,第139页
    5同上,第139,132页
    1罗小东:《话本小说叙事研究》,学苑出版社2002年版,第140页
    2同上,第150页
    3同上,第159页
    1罗小东:《话本小说叙事研究》,学苑出版社2002年版,第157页
    2杨义:《中国古典小说史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230页
    3杨义:《中国古典小说史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193页
    4同上
    1王德威:《想像中国的方法——历史·小说·叙事》,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年版,第81页
    2同上
    3浦安迪:《中国叙事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99页
    4王庆华:《话本小说文体形态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56页
    1罗小东:《话本小说叙事研究》,学苑出版社2002年版,第148页
    1瓦茨:《叙述文本的语意学分析》,转引自赵毅衡《苦恼的叙述者——中国小说的叙述形式与中国文化》,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1994年版,第86页
    1赵毅衡:《苦恼的叙述者——中国小说的叙述形式与中国文化》,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1994年版,第86页
    1W·C·布斯:《小说修辞学》,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第203-204页
    1罗小东: 《话本小说叙事研究》,学苑出版社2002年版,第11l页
    1罗小东:《话本小说叙事研究》,学苑出版社2002年版,第99页
    1陈平原、夏晓虹:《20世纪小说理论资料》(第一卷),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60页
    2韩南:《中国白话小说史》,浙江古籍出版社1989年版,第26页
    3赵毅衡:《苦恼的叙述者——中国小说的叙述形式和中国文化》,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1994年版,第158页
    1陈美林、李忠明:《中国古代小说的主题与叙事结构》,安徽文艺出版社2000年版,第177页
    1吴沃尧:《两晋演义》第一回回评
    1热拉尔·热奈特:《叙事话语·新叙事话语》,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38页
    1可参见罗小东所著的《话本小说叙事研究》,学苑出版社2002年版,第74-77页、伍雪平:《论话本小说中的预叙》,载《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5年第2期
    2罗小东:《话本小说叙事研究》,学苑出版社2002年版,第75页
    1热拉尔·热奈特:《叙事话语·叙事新话语》,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53-72页
    2罗小东:《话本小说叙事研究》,学苑出版社2002年版,第78页
    3杰拉尔·日奈特:《论叙事文话语——方法论》,转引自张寅德(编选): 《叙述学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219页
    4罗小东:《话本小说叙事研究》,学苑出版社2002年版,第91页
    5孟昭连、宁宗一:《中国小说艺术史》,浙江古籍出版社2003年版,第236页
    6罗小东:《话本小说叙事研究》,学苑出版社2002年版,第90页
    7转引自傅承洲:《明清文人话本研究》,人民文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313页
    1傅承洲:《明清文人话本研究》,人民文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314页
    2空观主人:《拍案惊奇序》
    1傅承洲:《明清文人话本研究》,人民文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313页
    2王平:《中国古代小说叙事研究》,河北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152页
    1鲁迅:《中国小说史略·明之拟宋市人小说及后来选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3年版,第143页
    2凌濛初:《二刻拍案惊奇》卷十二《硬勘案大儒争闲气,甘受刑侠女著芳名》
    1林岗:《明清之际小说评点学之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115页
    2傅承州:《明清文人话本研究》,人民文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313页
    1傅承州:《明清文人话本研究》,人民文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314页
    2空观主人:《拍案惊奇序》
    1刘宗固:《人谱类记》卷下
    1王昕: 《话本小说的历史与叙事》,中华书局2002年版,第214页
    1王听:《话本小说的历史与叙事》,中华书局2002年版,第207页
    1浦安迪:《中国叙事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23页
    2浦安迪:《明代小说四大奇书》,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6年版,第2页
    3浦安迪:《中国叙事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23页
    4可观道人:《新列国志序》
    5冥飞:《古今小说评林》,南开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375页
    6脂砚斋:《红楼梦·第十三回眉批》
    7饮冰等:《小说丛话》,参见陈平原、夏晓虹编《二十世纪中国小说理论资料》第一卷,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69页
    8张新之:《红楼梦读法》
    1浦安迪:《中国叙事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28页
    2同上,第33页
    1石昌渝:《中国小说源流论》,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4年版,第319页
    2鲁迅:《中国小说史略》,齐鲁书社1997年版,第9页
    3浦安迪:《明代小说四大奇书》,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6年版,第367页
    4浦安迪:《中国叙事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24页
    1刘知几:《史通杂述》
    2黄震:《黄氏日抄·读诸子》
    3罗烨:《醉翁谈录》
    4鲁迅:《中国小说史略》,齐鲁书社1997年版,第95页
    5转引自高小康:《市民、士人与与故事:中国近古社会文化中的叙事》,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39页
    1高小康:《市民、士人与与故事:中国近古社会文化中的叙事》,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26页
    2刘宗固:《人谱类记》卷下
    1绿天馆主人:《古今小说序》
    1宁宗一:《中国古代小说艺术史》,浙江古籍出版社2003年版,第264页
    1顾炎武:《日知录·科举》
    2高小康:《市民、士人与故事:中国近古社会文化中的叙事》,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98页
    1浦安迪:《中国叙事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122页
    2高辛勇讲演:《修辞学与文学阅读》,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第83页
    3王先霈、胡亚敏:《文学批评原理》,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150页
    4浦安迪:《中国叙事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121页
    5高小康:《市民、士人与故事:中国近古社会文化中的叙事》,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130页
    1浦安迪:《中国叙事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119页
    2同上,第119页
    1浦安迪:《中国叙事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122页
    2王德威:《想像中国的方法——历史·小说·叙事》,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年版,第85页
    3赵毅衡:《苦恼的叙述者——中国小说的叙述形式与中国文化》,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1994年版,第66
    页
    1赵毅衡:《苦恼的叙述者——中国小说的叙述形式与中国文化》,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1994年版,第69-70页
    2浦安迪:《明代小说四大奇书》,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6年版,第208页
    1浦安迪:《明代小说四大奇书》,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6年版,第301—302页
    2陈曦钟等辑校:《水浒传会评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2年版,第591-592页
    3鲁迅:《中国小说史略》,齐鲁书社1997年版,第105页
    1浦安迪:《明代小说四大奇书》,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6年版,第220页
    2王平:《中国古代小说叙事研究》,河北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452页
    1浦安迪:《明代小说四大奇书》,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6年版,第209页
    2(清)刘廷玑:《在园杂志》(卷二),朱一玄编《金瓶梅资料汇编》,南开大学出版社1985年版,第359页
    1孙述宇:《金瓶梅的艺术》,石昌渝、尹恭弘编《台港金瓶梅研究论文选》,江苏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第105页
    1石昌渝: 《中国小说源流论》,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4年版,第353页
    2瓦茨:《叙述文本的语意学分析》,转引自赵毅衡《苦恼的叙述者——中国小说的叙述形式与中国文化》,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1994年版,第86页
    3赵毅衡:《苦恼的叙述者——中国小说的叙述形式与中国文化》,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1994年版,第86页
    4同上
    5杨义:《中国叙事学》,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221页
    1石昌渝:《中国小说源流论》,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4年版,第355页
    1黄霖、杨红彬:《明代小说》,安徽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183页
    1王平:《中国古代小说叙事研究》,河北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112页
    1浦安迪:《中国叙事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28页
    1赵毅衡:《苦恼的叙述者——中国小说的叙述形式与中国文化》,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1994年版,第224页
    1徐岱:《小说叙事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247页
    2刘勰:《文心雕龙·史传》
    3杨义:《中国叙事学》,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129页
    4同上,第129-130页
    1杨义:《中国古典小说史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270页
    1余国藩:《历史、小说与对中国叙事的解读》,乐黛云、陈珏编选:《北美中国古典文学研究名家十年文选》,江苏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351页
    2(唐)张守节:《史记正义》
    3(明)陈继儒:《丛书集成初编·狂夫之言》
    4韩南:《韩南中国小说论集》,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9页
    1万春、杨敏:《从<金瓶梅>的叙事时间看作者的生命意识》,载《人文杂志》1998年第5期
    2浦安迪:《明代小说四大奇书》,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6年版,第191页
    1浦安迪:《明代小说四大奇书》,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6年版,第187页
    2赵毅衡:《苦恼的叙述者——中国小说的叙述形式与中国文化》,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1994年版,第158页
    1王平:《中国古代小说叙事研究》,河北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175页
    2金圣叹:《批评第五才子书法》
    1杨义:《中国叙事学》,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152页
    2王平:《中国古代小说叙事研究》,河北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186页
    1(清)杜纲:《北史演义·凡例》
    1丁琴海:《中国史传叙事研究》,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2年版,第127页
    2韩愈:《进学解》
    3赵毅衡:《苦恼的叙述者——中国小说的叙述形式与中国文化》,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1994年版,第141页
    1鲁迅:《中国小说史略》,齐鲁书社1997年版,第92页
    2赵毅衡:《苦恼的叙述者——中国小说的叙述形式与中国文化》,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1994年版,第140页
    3赵毅衡:《苦恼的叙述者——中国小说的叙述形式与中国文化》,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1994年版,第141页
    4金圣叹:《读第五才子书法》
    1黄霖、李桂奎、邓百意、韩琳等:《中国古代小说体叙事三维论》,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9年版,第418页
    2董乃斌:《中国古典小说的文体独立》,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175页
    1浦安迪:《中国叙事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57页
    2高小康:《中国古代叙事观念与意识形态》,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75页
    3浦安迪:《中国叙事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60页
    4庞天佑:《秦汉历史哲学思想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35页
    1余国藩:《历史、小说与对中国叙事的解读》,乐黛云、陈珏编选:《北美中国古典文学研究名家十年文选》,江苏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360页
    2王德威:《想像中国的方法—历史·小说.叙事》,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3年版,第303页
    3林岗:《明清之际小说评点学之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115页
    4同上,第116页
    1浦安迪:《中国叙事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95页
    2同上,第95页
    3同上,第96页
    4林岗:《明清之际小说评点学之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116页
    1浦安迪:《中国叙事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65页
    2同上
    1浦安迪:《中国叙事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78页
    2同上
    3浦安迪:《明代小说四大奇书》,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6年版,第187页
    4浦安迪:《中国叙事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78—79页、浦安迪:《明代小说四大奇书》,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6年版,第190页
    5浦安迪:《中国叙事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80页
    1雷家骥:《中古史学观念史》,(台北)学生书局1991年版,第73页
    1林岗:《明清之际小说评点学之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121页
    2浦安迪:《中国叙事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80页
    1浦安迪:《明代小说四大奇书》,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6年版,第190页
    2海登·怀特:《后现代历史叙事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53页
    3浦安迪:《中国叙事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87-88页
    4余国藩:《历史、小说与对中国叙事的解读》,乐黛云、陈珏编选:《北美中国古典文学研究名家十年文选》,江苏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360页
    1林岗:《明清之际小说评点学之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167-168页
    1浦安迪:《中国叙事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89页
    2乐云:《论西游记的叙事结构》,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4年第3期
    1浦安迪:《中国叙事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48页
    2浦安迪:《谈中国长篇小说的结构问题》, (台北)《文学评论》,1976年7月第3期,第53-62页
    3浦安迪:《谈中国长篇小说的结构问题》,叶维廉主编《中国古典文学比较研究》,(台北)黎明文化事业公司1977年版,第284-285页
    4浦安迪:《中国叙事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95页
    5浦安迪:《谈中国长篇小说的结构问题》,叶维廉主编《中国古典文学比较研究》,(台北)黎明文化事业公司1977年版,第284-285页
    6浦安迪:《明代小说四大奇书》,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6年版,第384页
    1浦安迪:《中国叙事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94页
    2林岗:《明清之际小说评点学之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182页
    3浦安迪:《明代小说四大奇书》,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6年版,第385页
    1浦安迪:《明代小说四大奇书》,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6年版,第384页
    2浦安迪:《中国叙事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46页
    3林岗:《明清之际小说评点学之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171页
    1热拉尔·热奈特:《叙事话语、新叙事话语》,王文融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
    2张寅德编选:<叙述学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年
    3苏姗·S·兰瑟:《虚构的权威》,黄必康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
    4 J·希利斯·米勒:《解读叙事》,申丹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
    5戴卫·赫尔曼主编:《新叙事学》,马海良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
    6 W·C·布斯:《小说修辞学》,华明等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年
    7华莱士·马丁:《当代叙事学》,伍晓明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年
    8里蒙—凯南:《叙事虚构作品》,姚锦清等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9年
    9米克·巴尔:《叙述学:叙事理论导论》,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
    10高辛勇:《修辞学与文学阅读》,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
    11詹姆斯·费伦:《作为修辞的叙事》,陈永国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
    12爱.摩·福斯特:《小说面面观》,苏炳文译,广州:花城出版社,1984年
    13海登·怀特:《后现代历史叙事学》,陈永国、张万娟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
    14徐岱:《小说叙事学》,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
    15赵毅衡:《当说者被说的时候—比较叙述学导论》,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年
    16董小英:《再登巴比伦塔—巴赫金与对话理论》,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4年
    17申丹:《叙述学与小说文体学研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
    18罗钢:《叙事学导论》,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5年
    19胡亚敏:《叙事学》,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
    20金健人:《小说结构美学》,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1987年
    21徐岱:《小说形态学》,杭州:杭州大学出版社,1992年
    22王阳:《小说艺术形式分析》,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年
    23饶梵子主编:《中西比较文艺学》,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
    24饶梵子主编《中西小说比较》,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4年
    25 Hayden White, Metahistory, The Historical Imagination in Nineteenth Century Europe (Baltimore&London: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1973)
    26高辛勇:《形名学与叙事理论》,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87年
    27王泰来等编译:《叙事美学》,重庆:重庆出版社,1987年
    28孟繁华:《叙事的艺术》,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9年
    29董小英:《叙述学》,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
    30董小英:《叙事艺术逻辑引论》,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7年
    31陆志平、吴功正:《小说美学》,北京:东方出版社,1991年
    32罗杰·福勒:《语言学与小说》,重庆:重庆出版社,1991版
    33巴赫金:《巴赫金文论选》,佟景寒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6年
    1浦安迪:《中国叙事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
    2杨义:《中国叙事学》,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年
    3董乃斌:《中国古典小说的文体独立》,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
    4王平:《中国古代小说叙事研究》,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2001年
    5傅修延:《先秦叙事研究——关于中国叙事传统的形成》,北京:东方出版社,1999年
    6.鲁迅:《中国小说史略》,济南:齐鲁书社,1997年
    7林岗:《明清之际小说评点学之研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
    8杨义:《中国古典小说史论》,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年
    9王靖宇:《中国早期叙事文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
    10高小康:《中国古代叙事观念与意识形态》,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
    11方正耀:《中国小说批评史略》,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
    12陈洪:《中国小说理论史》,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92
    13宁宗一主编:《中国小说学通论》,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5年
    14乐黛云、陈珏编选:《北美中国古典文学研究名家十年文选》,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6年
    15刘师培:《中国中古文学史讲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
    16余英时:《士与中国文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
    17王平:《中国古代小说文化研究》,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8年
    18朱贻庭主编:《中国传统伦理思想史》,上海:华东师范大学,1994年
    19吴士余:《中国文化与小说思维》,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0年
    20叶朗:《中国美学史大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年
    21杜贵晨:《传统文化与古典小说》,石家庄:河北大学出版社,2001年
    22孟昭连宁宗一:《中国小说艺术史》,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3年
    23王德威:《想像中国的方法——历史·小说·叙事》,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年
    24江守义:《唐传奇叙事》,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6年
    25罗小东著:《话本小说叙事研究》,北京:学苑出版社,2002年
    26王昕:《话本小说的历史与叙事》,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
    27高小康:《市民、士人与故事:中国近古社会文化中的叙事》,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年
    28钱钟书:《管锥编》,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
    29韩南著、尹慧眠译:《中国白话小说史》,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89年
    30丁琴海:《中国史传叙事研究》,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2年
    31赵毅衡:《苦恼的叙述者—中国小说的叙述形式与中国文化》,北京: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1994年
    32浦安迪:《明代小说四大奇书》,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6年
    33谭帆:《中国小说评点研究》,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
    34杨义:《重绘中国文学地图——杨义学术讲演集》,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
    35石昌渝:《中国小说源流论》,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4年
    36陈平原:《中国小说叙事模式的转变》,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
    37冯文楼:《四大奇书的文本文化学阐释》,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
    38谭帆著:《传统文艺思想的现代阐释》,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5年
    39周建渝:《传统文学的现代批评》,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
    40周英雄:《比较文学与小说诠释》,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年
    41叶维廉:《中国古典文学比较研究》,台北:黎明文化事业公司,1977年
    42李达三、罗钢主编:《中外比较文学的里程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7年
    43夏志清:《中国古典小说史论》,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年
    44吴光正:《中国古代小说的原型与母题》,北京: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
    45黄霖:《中国小说研究史》,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2年
    46王汝梅、张羽:《中国小说理论史》,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1年
    47黄霖、李桂奎、邓百意、韩琳:《中国古代小说体叙事三维论》,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9年
    48王彬:《中国文学观念研究》,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1997年
    1孙楷第:《中国通俗小说书目》,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
    2赵景深:《中国小说丛考》,济南:齐鲁书社,1983年
    3李忠明:《17世纪中国通俗小说编年史》,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03年
    4陈文新、鲁小俊、王同舟:《明清章回小说流派研究》,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年
    5孔另境:《中国小说史料》,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
    6韩锡铎、牟仁隆、王清原编:《小说书坊录》,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2年
    7孙逊,孙菊园编:《中国古典小说美学资料汇粹》,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
    8黄霖、韩同文:《中国历代小说论著选》,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
    9郭豫适:《中国古代小说论集》,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5年
    10侯忠义:《中国文言小说史稿》,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年
    11吴志达:《中国文言小说史》,济南:齐鲁书社1994年
    12陈文新:《中国文言小说流派研究》,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3年
    13赵明政:《文言小说》,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
    14欧阳健:《中国神怪小说通史》,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2年
    15薛洪助:《传奇小说史》,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8年
    16欧阳代发:《话本小说史》,武汉:武汉出版社,1994年
    17胡士莹:《话本小说概论》,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
    18陈大康:《通俗小说的历史轨迹》,长沙:湖南出版社,1993年
    19李剑国:《唐前志怪小说辑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
    20侯忠义:《汉魏六朝小说史》,沈阳:春风文艺出版社,1989年
    21王国良:《魏晋南北朝志怪小说研究》,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84年
    22江苏社会科学院明清小说研究中心、文学研究所编:《中国通俗小说书目》,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90年
    23宁稼雨:《中国文言小说总目提要》,济南:齐鲁书社,1990年
    24袁行需、侯忠义:《中国文言小说书目》,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1年
    25孙楷第:《日本东京所见小说书目》,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
    26丁锡根:《中国历代小说序跋集》,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6年
    27程毅中:《古小说简目》,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
    28鲁迅校录:《古小说钩沉》,济南:齐鲁书社,1997年
    29张新科:《唐前史传文学研究》,兰州:西北大学出版社,2000年
    30洪迈:《容斋随笔》,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
    31鲁迅校注:《唐宋传奇集》,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2年
    32洪梗编、石昌渝校点:《清平山堂话本》,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0年
    33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
    34桃源居士:《唐人小说》,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2年
    35孟元老:《东京梦华录》,上海: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1956年
    36谭正璧:《“三言”“二拍”资料》,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
    37萧欣桥,刘福元:《话本小说史》,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3年
    38程毅中:《宋元话本》,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
    39金盈之撰,罗烨编,周晓薇校点:《新编醉翁谈录》(合订本),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年
    40陈曦锤等辑校:《水浒传会评本》,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2年
    41黄永年、黄寿成点校:《西游记:黄周星定本西游证道书》,北京:中华书局,1993年
    42王汝梅、李昭询、于凤树校点:《张竹坡批评第一奇书金瓶梅》,济南:齐鲁书社,1987年
    43方铭编:《金瓶梅资料汇录》,合肥:黄山书社,1996年
    44朱一玄编:《金瓶梅资料汇编》,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85年
    45朱一玄、刘毓忱编:《西游记资料汇编》,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2年
    46朱一玄、刘毓忱编:《三国演义资料汇编》,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83年
    47唐风、冬梅编:《胡适、鲁迅解读<三国志演义)》,沈阳:辽海出版社,2001年
    48张庆善编:《胡适、鲁迅解读(水浒传》》,沈阳:辽海出版社,2001年
    49田晓菲:《秋水堂论金瓶梅》,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3年
    50毛宗岗评改:《三国演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
    51徐朔方主编、沈亨寿等译:《金瓶梅西方论文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
    52丁锡根:《中国历代小说序跋集》,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6年
    53向楷:《世情小说史》,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8年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