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贺清泰《古新圣经》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圣经》是全世界流行最广的一本书,它在中国的翻译发展史源远流长。现存最早、最完整的《圣经》汉译本是《古新圣经》,而且它也是最早的汉语官话《圣经》译本。此书成书于嘉庆年间,根据哲罗姆《拉丁通俗本圣经》翻译而来,共三十七卷,一百四十多万字,除《雅歌》及部分先知书未曾译出外,翻译了其余的《旧约》以及全部《新约》,作者是一位法国传教士——贺清泰。
     这部几近完整的《圣经》对今天的《思高圣经》产生了不可忽略的影响,至今鲜有问津,实为可惜。在国内,研究《圣经》汉译的学者多从马世曼译本及马礼逊译本入手,而更早期的著作却被忽视。当下对于汉语神学的梳理,若忽略早期《圣经》的译介工作、不从源头做起,则根本无法理清基督教在中国的发展脉络;不回到根本,就不可能重建中国基督宗教史。因此应弥补这部分盲点,以扎实的态度回归原点,进行最根本的探索。更何况今天天主教的权威《圣经》——《思高圣经》,是在其编者翻阅贺清泰《古新圣经》的基础上完成的。
     目前对于《圣经》的研究,尚未从对勘角度入手的案例,而校勘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从汉代发展至今,学术意义甚远。此外,佛经对勘的研究愈来愈多,近年来佛经研究者们频频从该角度着手,将汉文佛经与梵文、藏文等版本进行对勘,效果颇丰,对勘法在佛经研究中已受到相当大的重视。在此基础上,《圣经》研究者们大可将日光投入该领域,学习、借鉴对勘法,吸取其智慧,从扎实的字句校对中,拓宽经文研究的广度与深度,开辟新的研究领域。过去对于汉语《圣经》的研究,多以译本为主,进行任意解读与诠释,未从对照角度,将译本与源本进行对勘研究,而只有从最基础的对勘研究中,才可还原作者的翻译原貌,得出最扎实有力的论断。本文从哲罗姆《拉丁通俗本圣经》入手,与《古新圣经》的四福音书部分进行逐句对勘,以第一于原始资料为本,在语句的翻译中探索贺清泰翻译策略,从顺应性翻译、北京土语方言、语气助词、明清用语等角度,窥探贺清泰的翻译特色,从而归纳、总结出贺清泰在《古新圣经》的翻译、写作中采取的译经策略,以重现《圣经》翻译史的源头。全文第一章总结前人研究结果,介绍方法论意义,即对勘研究的运用,从我国校勘史入手,梳理早期汉语《圣经》翻译史、介绍汉语《圣经》研究史以及对勘法对十汉译《圣经》研究的意义;第二章对贺清泰其人及《古新圣经》版本、结构、内容、注解部分、序言等进行介绍,以及源本哲罗姆《拉丁通俗本圣经》;第三章为翻译策略,分别从西方《圣经》翻译史、利玛窦路线等方面进行研究,进而介绍贺清泰译本的翻译背景,以及《古新圣经》中的具体翻译现象;第四章在对勘基础上,从新词、神学词汇两方而分别予以探讨,从外来词角度、概念史角度将对勘做一研究,梳理部分神学词汇在早期汉语《圣经》中的流变情况,分析神学概念在基督教与中国文化中的不同含义。
     《古新圣经》作为现存最早的汉译白话本《圣经》,在《圣经》汉译史、中西文化交流史、语言史等多方面深具价值,值得从不同领域进行深入研究。由于时间、能力有限,本文将《古新圣经》与《拉丁通俗本圣经》、《思高圣经》的四福音书部分进行了对勘,希望日后能在此基础上做出更多有意义的研究,并在对勘基础上,从多角度进行更进一步的深层次探求。
The Bible is one of the world's most popular books, the translation of which has a long history in China. The earliest and the most complete Chinese version of the Bible is Gu Xin Sheng Jing, which is also one of the earliest Chinese Mandarin Bibles. This thirty-seven volume book has more than1,400,000words and was accomplished during Jiaqing Period of the Qing dynasty, translated from the so-called "Sixto-Clementine Bible",which including the entire Biblewhth the exception of Song of songs and most of the prophetic books, based on SUerome's Vulgata
     This Bible is nearly complete and had a great influence on all later Chinese translations, thus, it is really a pity that until now was almost ignored and hardly mentioned. In China, the research on Chinese Bible usually focuses on the Bible of Joshua Marshman and Robert Morrison, or in recent years on the eight verses works of the Nestorian tradition,no mention the great influence of Gu Xin Sheng Jing on the contemporary Catholic translation, the Studium Biblicum Version. Yet the earlier works of Poirot are ignored.
     Until now there is no research on the Bible is from the way of Parallel Text and Translation Methodalthough this method has a long history in China.also in the research of the Buddhist Scripture,which using this method more and more recently and made great achievements. On the basis of this, we really should focus on this aspect and draw lessons from the Buddhist Scripture research to make basis reference and then get credible results. It is impossible to study in a scientific way the development of Christianity in China if we ignore those early translations of the Bible. Those translations are a basic source for the history of Chinese theology and they represent the foundation for a history of Chinese Christianity. My dissertation makes up this part and covers a blind spot by exploring this fundamental part offering a solid scientific inquiry to go back to the origin. My research used a "Parallel Text and Translation Method",which comparing translations has a long history in China, and a significant meaning in the academic world. Moreover, this research method is much used on the Buddhist Scriptures. Especially in recent years the researchers focus on this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the Chinese Buddhist classics, the Sanskrit, and the Tibetan versions, with great results. Following this method way, the researchers of the Bible can use the "Parallel Text and Translation Method" to expand the breadth and depth of Scripture study from the solid base of words-analysis and open up new areas of research. My dissertation starts from four Gospels according to the "Sixto-Clementine Bible", based on StJerome's Vulgata and compares them with two Chinese versions of the Bible:Poirot's and a contemporary one. In this way I can use the original data for the exploration of the writer s strategy in translation, Furthermore, I sum up the basic way of Jesuit's missionary strategy and their translation method, in order to reproduce the historical sources of the Chinese Bible. The first chapter makes a review of previous research results and introduces the significance of methodology, that is the use of the "Parallel Text and Translation Method", starting from the China collate history, the second chapter introduces He Qingtai and the version of Gu Xin Sheng Jing, as well as the "Sixto-Clementine Bible" Latin one; The third chapter is about translation strategies, both in Western Bible translation history and Matteo Ricci's strategy, then I introduce the background of He Qingtai's translation; in the fourth chapter, on the basis of exploring, discusses four aspects of translation:new words, theological vocabulary, foreign words and the history of the concepts.
     Gu Xin Sheng Jing is the earliest Chinese vernacular Bible, and has a the deep value in Chinese Bible translation history, cultural history, history of language and other aspects, so it is worth in-depth study. Because of the limited time and ability, my work compares only the four Gospels according to the Gu Xin Sheng Jing, the "Sixto-Clementine Bible" and a contemporary Catholic translation, the Studium Biblicum Version, opening the door for futher and deeper studies in this basis.
引文
21 崛井(Toshikazu S.FOLEY), Faur-character Set Pluases:a Study of their Use in the Catholic and Eastern-Orthodox Ver sions of the Chinese New Testament《天主教研究学报》2011年第二期。
    22 金东昭,《东洋文库藏现存满文圣经稿本介绍》,《满语研究》2001年第三期。
    23 金东昭,《东洋文库藏现存满文圣经稿本介绍》,《满语研究》2001年第三期,2001年,第92-96页:
    5 《现代汉语词典》(第六版),商务印书馆,2007年,第689页。
    6 同上。
    7 戴震海,《校勘学概论》,陕西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122页。
    8 同上:
    9 陈垣,《校勘学释例》,中华书局,1963年,第144页。
    10 同上。
    11 同上。
    12 同上。
    13 《现代汉语词典》(第六版),商务印书馆,2007年,第343页。
    14 黄宝生,《梵汉佛经对勘丛书·总序》,中国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11年,第3页。
    15 景教即基督教的聂斯脱略派。此派始于叙利亚,其始创人姜斯脱略提倡“基督二位二性说”,即圣母玛利亚只是生育耶稣肉体,而非授予耶稣神性,因此反对将她作为神灵膜拜。公元431年被教会第三次大公会议定为异端,然而,此派积极传教,公元635年(即唐太宗贞观九年)聂斯脱略派传入中国,取名“景教”,意即“光明灿烂的宗教”。公元781年(即唐德宗建中二年)建立“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碑文讲述人类的堕落、弥施诃(即弥赛亚)的降生、救主在世的事迹等及介绍景教入华、盛衰的经过。在敦煌石窟发现的《尊经》中《诸经目录》,记载当时已有35部经典译成中文,其中某些名目,据学者考证可能是《圣经》书卷的中译名称,可惜这些经书的译本全都失传,有待考古学的新发现,方能有更进一步的研究。有关景教的研究,见朱谦之:《中国景教》,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林悟殊:《西安景教碑研究述评》,载于《中国学术》第一辑,北京:商务印书馆:林悟殊:《唐代景教再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翁绍军:《汉语景教文典诠释》,北京:三联出版社,1996年;刘振宁:《唐代景教的传教方略》,载于《贵州大学学报》,贵州:贵州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五期;刘振宁:《唐代景教“格义”论发凡》,载于《贵州大学学报》,贵州:贵州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四期;孙景尧:《解读唐代景教文献的启示》,载于《上第大学学报》,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一期。
    直至十三世纪中叶,在中国的土地上才出现第一位天主教传教士——孟高维诺主教(Bishop John of Montecorvino O. F.M.)。他于1247年生于意大利,之后成为方济会士,并于1294年被教宗尼阁四世(Nicholas Ⅳ)委任为特使,带着教宗给元世祖忽必烈的亲笔信抵达汗八里(现称北京)。他随即获许在元朝帝国境内传教,之后,更被教宗委任为东方全境总主教。孟主教在中国除传教外,也有翻译的工作。
    18 赵维本:《译经溯源—一现代五大中文圣经翻译史》,香港:中国神学研究院,1993年,第27页。
    19 有关孟高维诺翻译《圣经》的研究,参阅道森编,吕浦译:《出使蒙古记》,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年;穆尔著,郝镇华译:《1500年前的中国基督教史》,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
    20 有关罗明坚《天主实录》的研究,见张西平《西方汉学的奠基人罗明坚》、李新德《从西僧到西儒-从《天主实录》看早期耶稣会士在华身份的困境》等。
    21 白日升译本包括:《四史修编耶稣基利斯督福音之会编》(福音合辑)、《使徒行》、《福保禄总图与罗玛辈书》、《使徒与厄弗所辈书》。
    22 赵晓阳:《二马圣经译本与白日升圣经译本关系考辩》,载于《近代史研究》,2009年第四期。
    23 Rev. Bemward H. Wilkeke,"The Chinese BibleManuscript in the British Museum,"Catholic BiblicalQuaterty,No.7(1945):AlexanderWylie,"The Bible in China,"Chinese Researches,1898;G.W.Sheppand,"China and the Bible,Early Translations into Chinese,Lecture before the Royal Asiatic Society,Shanghai,cn February 22,1929," China Christian YearBook,No.17(1929).
    24 这几份抄本分别为:香港大学图书馆收藏的马祀逊抄本,这是1805年到1806年马礼逊在他的中国人助手容三德(Yong Sam-tak)的帮助下抄写了大英图书馆的抄本而带来中国的,有标音、注记;剑桥大学图书馆收藏的抄本,全205叶,每叶2面,每面12行,每行24字;罗马卡萨纳特(Casanatense)图书馆藏本,全七册,364叶,每叶2面,每面9行,每行22字。
    25 Comelius al pidc.The great commentary of Comelius a Lapide Edinburgh.1908.
    26 参见雷永明:《雷永明神父回忆录》,韩承良译,香港:思高世之学会出版社,1997年,第92-93页:雷永明神父“曾特意前往北京北堂图书馆查阅贺清泰神父那份著名的宝贵手稿…随后花了一个月的时间把这份手稿全部拍摄下来,作为日后翻译《圣经》的参考.这些照片不久即遭战争摧残,仅有其中一小部分保存下来。’
    27 冯瓒璋:《北平北堂图书馆暂编中文善本书目》,载于《上智编译馆馆刊》第二卷,第一期63-66页、第二期152-161页、第三期231-236页、第四期363-369页,北平,1947年。
    28 任东升,《圣经汉译研究:述评与展望》,《上海翻译》,2006年第三期。
    29 季羡林,《“五四”谈翻译》,《翻译通报》第五期,1951年,第28页。
    30 季羡林.《<西藏现藏梵文贝叶经目录>序》,《季羡林文集》第六卷,江西教育出版社,1996年,第204页。
    31 同上。
    32Louis Aloys Pfister,Notices biographiques et bibliographiques sur les Jesuites de L'ancienne mission de China,1552-1773(Shanghai:lmprierie de la Mission Catholique,1932),p.263.
    33Louis Aloys Pfister,Notices biographiques et bibliographiques sur les Jesuites de L'ancienne mission de China,1552-1773(Shanghai:lmprierie de la Mission Catholique,1932),p.966.
    34 (清)胡敬:《国朝院画录》,见卢辅圣主编:《中国书画全书》15册(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92)11:755.
    35Erlingvon Mende,:Problems in Transtating the Bible into Mandu:Observations on Louis Poirot's Old Testarnert",in Stephen Batalder,Sowing the Word:The Cultural Impact of the Bible and Foreign Bible Society,1804-2004(Sheffield Phonix Press,2004),P.152.
    36 有关满语本《古新圣经》,前文已说明。
    37 同注2
    38 李德林,《暗战1840:鸦片战争背后的真相》,中华联合工商出版社,2011年,第364页。
    39 吴伯娅,《乾嘉时期清廷的西方文化政策》,《暨南史学》2004年第一期,暨南大学出版社。
    40 费赖之,《在华耶稣会士列传及其书目》,中华书局,1995年,第1030页。
    41 顾为民《基督教宗教艺术在华发展史》,刀锋山基督教业林,2003,第203页。
    42 Louis Aloys Pfister,Notices biographiques et bibliographiques sur les Jesuites de L'andenne mission deChina,1552-1773(Shanghai:lmprierie de la Mission Catholique,1932),p967.
    43 斯当东(Sir Geonge Stanton,1737-1801)着,叶笃义着:《英使谒见乾隆纪实》(香港:三联书店,1994),第275-276页及第286页。
    44 参见黄一农;《印象与真相——清朝中英两国的觐礼之争》,《‘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 2007年3月,第35-106页。
    45 Alain.Peyrefithe,The Imrinobile Empire,Alfred A Knopf,1992,P365.
    46 Bianca Maria Rinald,"The Chinese Garden in Good Taste":Jesuits and Europe's Knowledge of Chinese Flora and Artof the Garden in the 17th and 18th Cenuries(Munchen:Martin Meidenbauer Verlagsbuchhandlung,2006),p.263.
    47 莫小也:《十七一十八世纪传教士与西画东渐》,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2年,第227-261页。
    48 “如意馆”相关问题,见德偌昕:<乾隆时期的如意馆>,《故宫学术季刊》第23卷第3期(2006年春),第127-159页;另见莫小也:《十七-十八世纪传教士与西画东渐》(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2),第185页。莫着以下简称《西画》。
    49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清中前期西洋天主教在华活动档案史料》(第四册),北京:中华书局,2003年,第446页。
    50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清中前期西洋天主教在华活动档案史料》(第四册),北京:中华书局,2003年,第452页。
    51 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清中前期西洋天主教在华活动档案史料》(第四册),北京:中华书局,2003年,第462页。
    52 Lettera di Luigi de Poirot.Pekino 4 ottobre 1772,BNC,Mss.Fondo gesuitioo,1386,18,f.90r.
    53 Lettera di Luigi de Poirot.Pekino 4 ottobre 1772,BNC,Mss.Fondo gesuitioo,1386,18,ff.90r.-v.
    54 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清中前期西洋天主教在华活动档案史料》(第四册),北京:中华书局,2003年,第463页。
    55 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清中前期西洋天主教在华活动档案史料》(第四册),北京:中华书局,2003年,第475页。
    56 张晓光编:《清代铜版战功图全编》(北京:学苑出版社,2003),第22-37页;
    57 莫小也:《十七-十八世纪传教士与西画东渐》(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2),第211页。
    58 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清中前期西洋天主教在华活动档案史料》(第四册),北京:中华书局,2003年,第474页。
    59 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清中前期西洋天主教在华活动档案史料》(第四册),北京:中华书局,2003年,第477页。
    60 莫小也:《十七-十八世纪传教士与西画东渐》,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2年,第188页。
    61 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清中前期西洋天主教在华活动档案史料》(第二册),北京:中华书局,2003年,第825页。
    62 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清中前期西洋天主教在华活动档案史料》(第二册),北京:中华书局,2003年,第838页。
    63 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清中前期西洋天主教在华活动档案史料》(第二册),北京:中华书局,2003年,第833页。
    64 德天赐案全貌,见吴伯娅:(德天赐案初探),《清史论丛》(2008),页229-244。德氏约在乾隆四十九年入京,见《史料》,2:596。
    65 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清中前期西洋天主教在华活动档案史料》(第二册),北京:中华书局,2003年,第923页。
    66[清]福庆:(管理西洋堂事务大臣福庆等奏查明应遣归国之西洋人折>,见《清代外交史料(嘉庆朝)》(台北:成文出版社,1968),第331-332页。另参前此之(颁定西洋之传教治罪专条并遣令不谙天文之西洋人归国上谕),见同书页330-331,以及[清]王先谦编:《嘉庆东华续录》,2册(台北:文海出版社,2006),2:347。
    67 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清中前期西洋天主教在华活动档案史料》(第二册),北京:中华书局,2003年,第925页。
    68 [清]纪均等:<提要>,见《圣祖仁皇帝庭训格言》,载《[景印摛藻堂]四库全书荟要》,500册(台北:世界书局,1986-1988),185:3。
    69 Louis Aloys Pfister,Notioes biographiques et bibliographiques sur les Jesuites de L'ancienne mission de China,1552-1773(Shanghai:lmprierie de la Mission Catholique,1932),p.969.
    70 C Batteux and L.G.O.F. de Brequigriy,eds.,Memoires concemant I'histoire,les sciences,les arts,les mceurs,les usages,& c des Chinois:Par les Missionnaires de Pekin,Tome neuvieme(Paris:Nyon,1783),pp.65-282,esp.ⅵ.
    71 Ann M.Ridler,"Obedience and Disobeeience:George Borrow's ldiosynaratic Relation ship with the Bible Society,' in SW,p.295;Mende,"Problems in Transtating the Bible into Mandnu:Observations on Louis Poirot's Old Testarnent," in SW,p.154.另见金东昭:<最初中国语、满州语《圣书》译成者贺清泰神父>,第31页。康彼得后改名为康保罗,为第十届俄国传教团的领袖,其活动可见箫玉秋着:《俄国传教团与清代中俄文化交流》(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9),第61-63页。
    72 T.H.Darlow,Letters of George Bomow to the British and Foreign Bible Society((London:Hodder and Stoughton,1911),p.89.Alsosee Mende,"Problems in Transtating the Bible into Manchu:Observations on Louis Poinot's Old Testament,"in SW,pp.162-168.
    73 详细的经卷名称对比见后面的图表。
    74 方豪:《中国天主教史人物传》(下卷),北京:中华书局,1988年,第100页。
    75 有关思高藏本情况,下文将详细说明。
    77 参见郑海娟,《<古新圣经>初探》,2012年6月,第11页:“贺清泰于18世纪入华,《古新圣经》成书于19世纪初,此时欧洲《圣经》通行本为克宙芒武加大本,且耶稣会入华时,带来的《圣经》版本也仅为克雷芒本。
    78 方豪《中国天主教史任务传》三册(香港:公教真理学会,7967)399,称36卷:徐宗泽《明清间耶稣会士译著提要》(台北:中华书局,1958)页18称有38卷。所见徐家汇藏书楼本为37卷。
    79 《古新圣经》在章节上的变化为:《创世纪》分为《化为之经》与《造成经总论》两卷(两卷在章节上连续编排)、《审事官经》与《禄德经》合订为一卷(但章节上各自独立编排)、《智慧篇》与《寻道篇》合订,统称为《智德之经》、《众王经》下设四卷(前两卷为思高本《撒慕尔纪》、后两卷为思高本《列王记》)、将《若望书信》与《圣若望默照经》合编为一卷,以《圣若望默照经》为题。
    80 贺清泰,《圣徒玛窦万目略》,上海:徐家汇藏书楼,第3页。
    81 贺清泰,《圣徒玛窦万目略》,上海:徐家汇藏书楼,第5页。
    82 贺清泰,《造成经总论》,上海:徐家汇藏书楼,第9页。
    83 贺清泰,《造成经总论》,上海:徐家汇藏书楼,第11页。
    84 徐宗泽,《明清间耶稣会士译著提要》,台湾:中华书局,1958年,第38页。
    85 徐宗泽,《明清间耶稣会士译著提要》,台湾:中华书局,1958年,第39页。
    86 任东升,《<法句经序>与<圣经之序·再序>比较》,《外语与翻译》,中南大学出版社,2010年第3期。
    87 任东升《圣经汉译文化研究》,湖北教育出版社,2007年,第60页。
    88 晏可佳,《中国天主教简史》.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1年,第25页。
    89 晏可佳,《中国天主教简史》,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1年,第26页。
    90 孙邦华,《入乡随俗:明清耶稣会士的文化适应政策及其现代意义》,《东南学术》,2006年第四期。
    91 徐宗泽,《明清间耶稣会士译著提要》,台湾:中华书局,1958年,第7页。
    92 张西平:《传教士汉学研究》,大象出版社,2005年,第189页。
    93 何兆武:《利玛窦中国札记》,中华书局,1983年,第376页。
    94 利玛窦:《天主实义》,1603年在北京正式刊刻出版,共二卷八篇,收录于《四库全书》子部杂家类存目二。
    97 滕琪:《经典的认同;从<圣经>翻译看<圣经>在中文语境内的经典化》,载于《威真学刊》2008年第二期,加拿大:卑诗大学附属维真学院中国研究部,2008年。
    96 Propaganda Fide.后改名为万民福音传播部,1622年成立,专门负责培养和派遣传教士,布置和开展世界各地教会的传教工作,从经济和精神上给予支持。
    97 J Jennes, :A propos de la lith.(?)gie dinoise",Neue Zeitschnit fur Missionswissenschft Ⅱ,1946, p248, 注42
    98 任东升:《圣经汉译文化研究》,湖北教育出版社,2007年,第122页。
    99 Fr Amulf Camps: (《1945年思考圣经学会在中国》),以色列希伯来大学讲演词,1995年。
    100 在1605年5月12日写给阿桂委瓦(Aquaviva)的助手阿瓦尔(Alvatez)的信函中,利玛窦谈到过《圣经》的翻译以及他对别人请求的谢绝。参看P.Tacchi Venturi,Opere Storiche: II Le Lethe dalla China, Macerata,1913,第283页。
    101,123页。
    102 N.Kowalsky,Die Sacra Congregatio" de Propagaricta Fida"und die Ubersetzungde HI.Schrift.In J.Becknann(ed.),Die Heilige schrift in den kathoischen Missicnen Schoneck-Bedennied:Neue Zeitsd wift fur Mission swissenschafat,1966,p.30.
    103 Verschueren:《语用学新解》,外语研究与教育出版社,1999年,第173页。
    104 廖品、施红梅:《语用顺应论下的翻译过程》,载于《求索》205年第六期,湖南社科院,第160页。
    105 任东升:《圣经汉译文化研究》,湖北教育出版社,2007年,第160页。
    106 宋志平、杨颖:《从适应性理论看翻译研究的语用取向》,载于《东北师大学报》2004年第三期,第22页。
    107 劳伦斯,韦努蒂:《翻译与文化身份的塑造》,北京:中央编辑出版社,2001年,第359页。
    108 谢天振,《译介学》,上海外语出版社,1999年,第1页。
    109 贺清泰,《圣徒玛窦万日略》,《古新圣经》.上海:徐家汇藏书楼清朝抄本,第69页。
    110 贺清泰,《圣若望圣经》,《古新圣经》,上海:徐家汇藏书楼清朝抄本,第16页。
    111 拉丁文为augurabimini",《古新圣经》第四卷《肋未孙子经》
    112 拉丁文为auguria",《古新圣经》第六卷《第二次传法度经》。
    113 拉丁文为citharam",《古新圣经》第九卷《众王经书序》。
    114 拉丁文为canentium tibiis",《古新圣经》第十一卷《众王经卷三》。
    115 拉丁文为prophetes",《古新圣经》第十一卷《众王经卷三》。
    116 拉丁文为philosophi",《古新圣经》第三十卷《诸徒行实》。
    117 参见郑海娟《<古新圣经>初探》,北京大学比较文学研究所博士毕业论文,2012年6月,第58页。
    118 拉丁文为"oratio",《古新圣经》第二十六卷《圣徒玛窦万日略》。
    119 贺清泰,《圣徒玛窦万日略》,《古新圣经》,上海:徐家汇藏书楼清朝抄本,第26页。
    120 徐宗洋.《明清间耶稣会士译著提要》,台湾:中华书局,1958年,第2页。
    121 谢天振,《译介学》,上海外语出版社,1999年,第14页。
    122 贺清泰,《圣徒玛窦万日略》,上海:徐家汇藏书楼,第17页。
    123 北京土话“饽饽”,即馒头,宋孝才编:《北京话语词汇释》,北京: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67年,第51页。
    124 “被卧”即被子、棉被,徐世荣编:《北京土话辞典》,北京:北京出版社,1990年,第22页。
    125 “腰子”即动物肾脏,徐世荣编:《北京土话辞典》,北京:北京出版社,1990年,第443页。
    126 “盐蝙蝠”即蝙蝠,李行健编:《河北方言词汇编》,北京:商务印书馆,1995年,第122页。
    127 “咕噜”即花蕾,徐世荣编:《北京土话辞典》,北京:北京出版社,1990年,第154页。
    128 “都鲁”即垂下的一串或一簇,徐世荣编:《北京土话辞典》,北京:北京出版社,1990年,第114页。
    129 “家伙”即容器,宋孝才编:《北京话语词汇释》,北京: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67年,第328页。
    130 参见郑海娟《<古新圣经>初探》,北京大学比较文学研究所博士毕业论文,2012年6月,第54页。
    131 钱钟书,《林纾的翻译》,《中国翻译》1985年第11期,中国翻译编辑部。
    132 “小价”即仆人,这个词如今鲜见,但在明清小说中如《西游记》、《儒林外史》中频繁使用。
    133 参见郑海娟《<古新圣经>初探》,北京大学比较文学研究所博士毕业沦文,2012年6月,第55页。
    134 贺清泰,《圣徒玛窦万日略》,《古新圣经》,上海:徐家汇藏书楼清朝抄本,第26页。
    135 贺清泰,《圣徒玛窦万日略》,《古新圣经》,上海:徐家汇藏书楼清朝抄本,第15页。
    136 贺清泰,《圣史马尔谷万日略》,《古新圣经》,上海:徐家汇藏书楼清朝抄本,第26页。
    137 贺清泰,《圣史路加万日略》,《古新圣经》,上海:徐家汇藏书楼清朝抄本,第28页。
    138 Walter Benjamin,The Task of the Translation.In Hannah Arendt,New York:Haroourt,Brace&World,1968,P.74.
    139 赵朴初《佛教常识问答》,中国佛教协会出版社,1983年,第93页。
    140 黄宝生.《梵汉佛经对勘丛书·总序》,中国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11年
    141 《藏要》,王辑,收佛书七十种,四百余卷,近代欧阳渐、吕澂编校。支那内学院于民国十八年(一九二九)出版第一辑,民国二十四年(一九三五)年出版第二辑,一九八五年,金陵刻经处将当时尚未完成的零本编为第三辑,与前二辑一起成套出版。另有台湾新文丰出版公司和上海书店的影印本。雪那内学院禀察承杨文会编辑《大藏辑要》,进而对历代刻印的大藏经进行整理考订的遗训,本着「讲学以刻经」的办学方针,自一九二七年起,即组织认力,用新的研究力祛在全部藏经中选择要典,校勘文字,编辑一套精要的佛经丛书《藏要》。尽量搜罗国外校印的梵文、巴利文、藏文佛典及康藏各种刻本的西藏大藏经,比较研求,对汉文翻译的藏经集加考证,以为佛学研究提供可靠的文献基础。《藏要》的编校方法是:第一、采取刻校、译校、类校三周校勘方式,在校勘文字上一变从来重视高丽本的偏向,而在刻校方面取南宋后思溪版藏经为底本,勘以北宋福州及高丽新雕版,误文夺字,皆订正注明。第二、在译校方面,对译文内错落晦涩的地方,择要用原典或异译本来证文,并加标注。第三、在类校方面,取有关义解之异籍参证,分清段落,剖析章句,并阐明学说上的相关联系,第四、对书中的重要义理,用提要体裁写成叙,以供学人了解,欧阳渐对二十余种重要经论作了叙文,对各书的传承和前后变化,皆能穷源竟委,扼其学说大意。
    142 黄宝生,《梵汉佛经对勘丛书·总序》,中国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11年,第3页。
    143 黄宝生,《梵汉佛经对勘丛书·总序》,中国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11年,第9页。
    144 参阅黄河清:《利玛窦对汉语的贡献》,《语文建设通讯》第74期,2003年6月。
    145 参阅黄河清:《利玛窦对汉语的贡献》,《语文建设通讯》第74期,2003年6月。
    146 参阅黄河清:《利玛窦对汉语的贡献》,《语文建设通讯》第74期,2003年6月。
    147 罗竹风:《汉语大词典》,上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86年。
    148 香港中国语文学会:《近现代汉语新词词源词典》,上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2001年。
    149 北京扫叶科技文化有限公司成立于2001年,“中国古典数字工程”由钱钟书先生倡导,历经27年,己经完成了数据库的基础建设,至今收录7亿汉字的内容,主要有四部分内容:人,所有在正史诸版中出现的人物,总人数36万,辅名15万,总字数2200万字,超过目前最大的“中国人名大辞典”总人数五倍多,总字数四倍以上;时:以历史日历为核心。逐日编辑中国四千年历史上每位皇帝的每一天,总计是519万天,总字数24575万字;地:以地名及古代地图为核心。目前已完成24史和20部地理名著全部的地名著录。每条地名下均注有文献出处及不同年代的变动,制作字数已达800万条:事:以作品为核心。目前己基本完成宋代以前全部作品,总数己超过20万件。可供文字检索的重要珍稀图形文件,达到八万余福,每件作品均经过精校,注明版本来源,提供完整的正文文本,约三、四亿字。
    150 刘正埮、高名凯:《现代汉语外来词研究》,文字改革出版社,1958年,第8页。
    151 赵元任:《汉语口语语法》,商务印书馆,1979年,第79页。
    152 路加福音22: 1:“将近无酵馒头瞻礼,名巴为沙卜”,拉J‘语原文为adpropinquabat autem dies festus azymorum qui dicitur pascha."贺清翁将pascha音译为巴斯卦,在阳玛诺《圣经直解》,中已采用这种译法,今天的思高《圣经》意译为“逾越节”。
    153 马西尼:《现代汉语词汇的形成》,上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97年,第169-170页
    154 贺清泰,《圣徒玛窦万日略》,《古新圣经》,上海:徐家汇藏书楼清抄本,第12页。
    155 《汉语大词典》,罗竹风主编,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86年,第382页。
    156 习语一般指那些常用在一起,具有特定形式的词组,其蕴含的意义往往不能从记号组中单个词的意思推测而得。习语通常包括成语、俗语、格言、歇后语、谚语、理语、行话等。其表现形式音节优美,音律协调,或含蓄幽默,或严肃典雅,言简意赅,形象生动,妙趣横生,给人一种美的享受。习语是语言的精华,它带有浓厚的民族色彩和鲜明的文化内涵。
    157 构式语法主要有一个特点:单层面—不可逆性、信息的综合性和共性—遗传等级模式。单层面—不可逆性是指构式语法认为它是不存在任何形式的转化:信息的综合性是指构式语法认为句法意义跟语义和使用的条件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而且,语义和语用之间没有严格的分界线:构式本身是一个完整的体系,该体系具有高度的统一性。构式与构式之间一般末说是紧密的联系在一起的,构式之间的共同点构成这些构式之间的共性。
    158 相关论著,参见梁晓红《佛教与汉语史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赵朴初《佛教与中国文化的关系》,《文史知识》,1986年第十期,第131页、中国佛教文化研究所《俗语佛源》,天津人民出版社,2008年等。
    159 阳玛诺,《圣经直解》.京都:武林堂,1636年。
    160 白日升,《四史攸编耶稣基利斯督福音之会编》,大英图书馆藏斯隆抄本,编号Sloane 3599folio2r.
    161 赵晓阳,《二马圣经译本与白日升圣经译本关系考辨》,《近代史研究》,2006年第4期。
    162 内田庆市,《白日升汉译圣经考》,《西学东渐与东亚近代知识的形成与交流》,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国海外汉学研究中心、出版博物馆编,上海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91-100页。
    163 张西平,《明清之际<圣经>中译溯源研究》,《西学东渐与东亚近代知识的形成与交流》,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国海外汉学研究中心、出版博物馆编,上海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72-90页。
    165 参见科塞雷克:《宪法史编纂的概念史问题》,《宪法史编纂的内容和概念》,柏林:Dunder&Humblot,1983年,第14、34页。
    166 参见科塞雷克:《历史基本概念——德国政治社会用语历史辞典·导论》,赖因哈特.科塞雷克等编撰,斯图加特出版社,1997年,第ⅩⅢ-ⅩⅩⅧ页。
    166 参见舒尔茨:《概念史与论证史》,载科塞雷克编《历史语义学与概念史》,斯图加特Klett-Cotta1978年,第45页。黄兴涛《新史学》,中华书局。
    167 景耀山,《爱的课题》,台中,:光启出版社,1973年,第9页。
    168 贺清泰,《圣徒玛窦万日略》,《古新圣经》,上海:徐家汇藏书楼清抄本,第12页。拉丁原文为audistis quia dictum est diliges proximum tuum et deio habebis inimicum tum.
    169 贺清泰,《圣徒玛窦万日略》,《古新圣经》,上海:徐家汇藏书楼清抄本,第57页。拉丁原文为arit illi Iesus diliges Dominm Deum tuum ex toto corde tuo et in tcta anima tua et in tota mente tua.
    170 贺清泰,《圣徒玛窦万日略》,《古新圣经》,上海:徐家汇藏书楼清抄本,第46页。拉丁原文为propter quod dico tibi remittentur eipeccata multa qumiam dilexitmultum cui autem mitus dimittitur minus diligit
    171 马尔谷福音20:13,拉丁原文为dixit autem dominus vineae quid faciam mittam filium meum dilectum forsitan a mhunc viderit verdburtur.
    172 罗光,《圣经的爱与儒家之仁》,《神学论集》,1975年,第7页。
    173 Balthasar,H.Ursvon.Glaubhaft ist nur die Liebe Ensiedeln:Johannes Verlag,1963.P.55
    174 Ford,LS.The Love of Good. Philadelphia: Fortress Press,1978.P.116
    175 Kittel,G."Agapao,agape."TbDNT,vol.1.P.21。
    176 黄凤梧编,《地狱》,《人类的未来:基督信仰中的末世论》,台中:光启出版社,1977年,第158页。
    177 贺清泰,《圣徒玛窦万日略》,《古新圣经》,上海:徐家汇藏书楼清抄本,第26页。拉丁原文为et nolite timere eos qui occidunt. corpus amimarn autern non posst.nt.occidere sed potius eum timets qui potest et animan et copus perdere in gehennam.
    178 贺清泰,《圣徒玛窦万日略》,《古新圣经》,上海:徐家汇藏书楼清抄本,第59页。拉丁原文为vaevobis scribae et Pharisaei hypocrite quia cincuitis mare et anidam ut faciatis unum proselyth.met am fuerit factus facitis eum filium gehernae duplo quam vos
    179 贺清泰,《圣徒玛窦万日略》,《古新圣经》,上海:徐家汇藏书楼清抄本,第59页。拉丁原文为serpentes gerimina viperaum quamodo fugietis a iodicio gebennae.
    180 Finkenzeller,J."Hoelle."Beinert.P268.
    181 Tober,L M.and F.St Lusby."Heaven and Hell."Elade,vol.6.1992.P.237.
    182 温保禄,《天主恩宠的福音》,辅大神学丛书之二十六,台北:光启出版社,1989,第9页。
    183 Gnilka,J.and J. Ratzinger "Hoelle" LThK,vol.5.P.445。
    184 贺清泰,《圣史路加万日略》,《古新圣经》,上海:徐家汇藏书楼清抄本,第2页。拉丁原文为etingressus angelus ad eam dixit have gratia plena Dorninus tecurn benedicta tuin mulieribus.思高《圣经》译为:天使进去向她说:「万福!充满恩宠者,上主与你同在!」[在女人中你是蒙祝福的。]
    185贺消泰,《圣若望圣经》,《古新圣经》,上海:徐家汇藏书楼清抄本,第2页。拉丁原文为et Verbun caro facturn est et habitavit innobis et vidimus gloriam eius gloriarn quasi unigenifi a Patre plerum gratiae et venit185 思高《圣经》译为:于是,圣言成了血肉,寄居在我们中间;我们见了他的光荣,正如父独生者的光荣,满溢恩宠和真理。
    185 贺清泰,《圣若望圣经》,《古新圣经》,上海:徐家汇藏书楼清抄本,第2页。拉丁原文为:et de plenitudine eius nos omnes aooepimus et gratiam progratia.恩高《圣经》译为:从他的满盈中,我们都领受了恩宠,而且恩宠上加恩宠。
    187 贺清泰,《圣史路加万日略》,《古新圣经》,上海:徐家汇藏书楼清抄本,第4页。拉丁原文为puer autern crescebat.et confortabatur plenus sapientia et gratia Dei erat in illa.思高《圣经》译为:孩子浙渐长大而强壮,充满智慧,天主的恩宠常在他身上。
    188 温保禄,《救恩论入门》,台北:光启出版社,1986,第47页、
    189 Kueng,H.Justification:The Doctrine of Karl Barth and a Catholic Reflection.New York:Thomas Nelson and Sons,1964.P.334
    190 Segundo,J.L Graoe and the Human Condition.New York:Orbis Books,1973.P.24
    191 贺清泰,《圣徒玛窦万日略》,《古新圣经》,上海:徐家汇藏书楼清抄本,第12页。拉丁原文为sitautern sermovester est est. non non quod autern his abundartius est amaloest.思高《圣经》译为:你们的话该当是:是就说是,非就说非:其它多余的便是出于邪恶。
    192 贺清泰,《圣徒玛窦万日略》,《古新圣经》,上海:徐家汇藏书楼清抄本,第14页。拉丁原文为et neinducas nos in temptationem sed libera nos a malo.思高《圣经》译为:不要让我们陷入诱惑,但救我们免于凶恶。亚孟!
    199198 贺清泰,《圣徒玛窦万日略》,《古新圣经》,上海:徐家汇藏书楼清抄本,第21页。拉丁原文为vespereautemfacto obtuderunt ei multos daemonia habentes et eidebat spiritus verbo et ornnes male habentes a ravit.思高《圣经》译为:到了晚上,人们给他送来了许多附魔的人,他一句话就驱逐了恶神;治好了一切有病的人。
    194194 贺清泰,《圣徒玛窦万日略》,《古新圣经》,上海:徐家汇藏书楼清抄本,第33页。拉丁原文为bonus homo de bono thesauro profert bona et rnalus homo de malo thesauro profert mata.思高《圣经》译为:善人从善库里,取出善来:恶人从恶库里,取出恶来。
    195 吕格尔(P.Riooeur),翁绍军译,《恶的象征》,台北:桂冠图书讼司,1992年,第133页。
    196 Dingermann,F.and others."Uebel."LThK, vol.10.Freiburg:Herder,1965.P.429
    197 Bruce,V. The Four Gospels:An Introduction New York Doubleday,1967.P.3
    198 Cerfaux.L The Four Gospels. Westminster.Newman,1965.P.34
    199 Cerfaux,L The Four Gospels.Westminster.Newman,1965.P.102
    200 贺清泰,《圣徒玛窦万日略》,《古新圣经》,上海:徐家汇藏书楼清抄本,第63页。拉丁原文为et praed icabitur hocevangelium regni in universo orbe in testimonium omnibus gentibus et tunc veniet consummation.《思高圣经》译为:天国的福音必先在全世界宣讲,给万民作证,然后结局才会来到。
    201 贺清泰,《圣徒玛窦万日略》,《古新圣经》,上海:徐家汇藏书楼青抄本,第69页。拉丁原文为arnen dico volois ubicumque praedicaturn fuerit hocevangelium in toto mundo dicetur et quod haec fecit in memoriam eius.《思高圣经》译为:我实在告诉你们:将来在全世界,这福音无论传至那里,必要述说她所作的事,来记念她。」
    202 Grant,F.C. The Gospets:Their Origins and Their Growth. London:Faber and Faber,1957.P.76
    208 Gtant,F.C The Gospels:Their Origins and Their Growth. London:Faber andFabet;1957.P.77
    204204 贺清泰,《圣徒玛窦万日略》,《古新圣经》,上海:徐家汇藏书楼清抄本,第69页。拉丁原文为prima autem azymorum accesserunt discipuli ad lesum dicentes bui vis paremus tibi comedere pascha.思高《圣经》译为:无酵节的第一天,门徒前来对耶稣说:「你愿意我们在那里,给你预备吃逾越节晚餐?」
    205 贺清泰,《圣徒玛窦万日略》,《古新圣经》,上海:徐家汇藏书楼清抄本,第69页。拉丁原文为cenantibus autem eis accepit Iesus panem et benedixit ac fregit deditcue discipulis suis et ait accipite et comedite hoc est compusmeum.思高《圣经》译为:他们正吃晚餐的时候,耶稣拿起饼来,祝福了,掰开递给门徒说:「你们拿去吃吧!这是我的身体。」
    206 贺清泰,《圣徒玛窦万日略》,《古新圣经》,上海:徐家汇藏书楼清抄本,第68页。拉丁原文为vespere autem facto disoumbebat cum duodecim discipulis.思高《圣经》译为:到了晚上,耶稣与十二门徒坐席。
    207 贺清泰,《圣徒玛窦万日略》,《古新圣经》,上海:徐家汇藏书楼清抄本,第8页。拉丁原文为et cum esset singularis interogavenunt eum hii qui cum eo erant cum duodecim parabolas思高《圣经》译为:当耶稣独自一人的时候,那些跟从他的人和十二门徒便问他这些比喻的意义。
    208 Haekel,J,P.Hoffinann,and K.Rahner :Paradies." LThK,vol.8.P.67
    209 Schmidt,H. Die Erzaehlung vom Paradies und Suendenfall.Tuebingen,1931.P.84
    210 贺清泰,《圣史马尔谷万日略》.《古新圣经》,上海:徐家汇藏书楼清抄本,第12页。拉丁原文为et daemonia multa eiciebant et unguebant oleo multos aegrotos et sanabant思高《圣经》译为:并驱逐了许多魔鬼,且给许多病人傅油,治好了他们。
    211 贺清泰,《圣徒玛窦万日略》,《古新圣经》,上海:徐家汇藏书楼清抄本,第14页。拉丁原文为erat autemmulier gertilis Syrophoenissa genere et rogabet eum ut daemonium eiceret de filia eius思高《圣经》译为:这妇人是个外邦人,生于叙利腓尼基:她恳求耶稣把魔鬼从她女儿身上赶出去。
    212212 贺消泰,《圣史马尔谷万日略》,《古新圣经》,上海:徐家汇藏书楼清抄本,第16页。拉丁原文为et cum abisset domum suam invenit puellam iaoertem supra lectum et daemonium exisse思高《圣经》译为:她一回到自己的家里,看见孩子躺在床上,魔鬼已出去了。
    213213 贺消泰,《圣史马尔谷万日略》,《古新圣经》,上海:徐家汇藏书楼清抄本,第20页。拉丁原文为quirespondens eis dicito generatio incredula quamdiu apud vos ero quamdiu vos patiar adferte illum adme思高《圣经》译为:无论在那里,魔鬼抓住他,就把他摔倒,他就口吐白沫,咬牙切齿,并且僵硬了。我曾请你的门徒把魔鬼逐出,他们却不能。
    214 贺清泰,《圣若望圣经》,《古新圣经》,上海:徐家汇藏书楼清抄本,第20页。拉丁原文为respondit eis lesus nonne egovos duodeom elegi et exvobis unus diaboolus est.思高《圣经》译为:耶稣对他们说:「我不是拣选了你们十二个人吗?你们中却有一个是魔鬼。」
    215 Cristiani,L Evidence of Satan in the Modem World.1962.P.73。
    216 Ling,T. The Sigrificance of Satan:New Testament.Demonology and its Conternporary Relevance,1961.P.74.
    217 贺清泰,《圣若望圣经》,《古新圣经》,上海:徐家汇藏书楼清抄本,第2页。拉丁原文为in principio erat. Verbunet Verbun erat apud Daumet Deus erat Verbum.思高《圣经》译为:在起初已有圣言,圣言与天主同在,圣言就是天主。
    218 贺清泰,《圣徒玛窦万日略》,《古新圣经》,上海:徐肖汇藏书楼清抄本,第2页。拉丁原文为et Verbum caro facum est et.habitavit in nobis et vidimus gloniam eius gloniam quasi unigeniti a Patre plenum gratiae et veritatis.思高《圣经》译为:于是,圣言成了血肉,寄居在我们中间;我们见了他的光荣,正如父独生者的光荣,满溢恩宠和真理。
    219 Church,A. The Theology of the Word of God.Cork The Mercier Press,1970.P.122
    220 Jabusch,W.F.The Spolen Christ Reading and Preachingthe Transforming Word.New York Crossroad,1990.P.84
    221 温保禄讲述,陈丽文笔录,《原罪浅释》,台北:光启出版社,1991年,第4页。
    222 Hardt,M. "Erbsuende Was heisst das eigeritlich?" Stimmen der Zeit 208(1990),P.775.
    223 Vanneste,A. "Lanouvelle theologie du peche originel.",ETL 67 (1992),P.249
    224 Vanneste,A. "Lanouvelle theologie du peche originel." ETL 67 (1992),p.250
    225 Weger,K. H. Theologie der Erbsuende.Eds.H.Fries and R. Schnackenburg.Quaestiones Disputatae,vol.44.Freiburg.Herder,1970.P.221
    226 贺清泰,《圣徒玛窦万日略》,《古新圣经》,上海:徐家汇藏书楼清抄本,第43页。拉丁原文为respondens Simon Petrus dixit tu es Christus Filius Dei vivi思高《圣圣》译为:西满伯自多禄回答说:「你是默西亚,永生天主之子。」
    227 贺清泰,《圣若望圣经》,《古新圣圣》,上海:徐家汇藏书要青抄本,第14页。拉丁原文为ego sum panis vivus qui de caelo descendi.si quis manducaverit ex hoc pane vivet in aetemum思高《圣经》译为:我是从天上降下的生活的食粮:谁若吃了这食粮,必要生活直到永远。
    228 贺清泰,《圣若望圣经》,《古新圣经》,上海:徐家汇藏书楼清抄本,第15页。拉丁原文为qui manducat meam camem et bibit meum sanguinem habet vitam aetemam et ego resuscitabo eum in novissimo die.思高《圣经》译为:谁吃我的肉,并喝我的血,必得水生,在末日,我且要叫他复活。
    229 贺清泰,《圣徒玛窦万日略》,《古新圣经》,上海:徐家汇藏书楼清抄本,第49页。拉丁原文为et ecce unus aocedens ait illi magister bone quid boni faciam ut habeam vitam aetemam.思高《圣经》译为:有一个人来至耶稣跟前说:师傅!我该行什么『善』为得永生?」
    230 贺清泰,《圣徒玛窦万日略》,《古新圣经》,上海:徐家汇藏书楼清抄本,第49页。拉丁原文为et omnis qui reliquit domum vel fratres aut sorones aut patrem aut matem aut uxorem aut filios aut agros propter nomen meum oentuplum accipiet et vitarn aetemam possidebit思高《圣圣》译为:并且,凡为我的名,舍弃了房屋、或兄弟、或姊妹、或父亲、或母亲、或妻子、或儿女、或田地的,必要领取百倍的赏报,并承受永生。
    231 贺清泰,《圣徒玛窦万日略》,《古新圣经》,上海:徐家汇藏书楼清抄本,第66页。拉丁原文为et ibunt hii in supplicium aetemum iusti autem in vitam aetemam.思高《圣经》译为:这些人要进入永罚,而那些义人却要进入永生。
    Conathan Wright,"The Suppression and Restoration, "in Thomas Worcester,the Cambridge Companion to The Jesuits.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8. JD.Bartoli,"Historia Della Compania di Giesu:La China,Terza Parte Dell Asia",Roma,1663.
    方维规,《概念史研究方法要旨》,《新史学》第三卷,中华书局,2009年。
    方维规,《语言与思辨》,《学术研究》2011年第4期,广东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
    冯天瑜、余来明:《历史文化语义学:从概念史到文化史》,《中华读书报》2007年。
    黄凤梧编,《地狱》,《人类的未来:基督信仰中的末世论》,台中:光启出版社,1977年。
    黄兴涛:《近代中国新名词的思想史意义发微——兼谈对于“一般思想史”之认识》,《开放时代》2003年第4期。
    季羡林,《“五四”谈翻译》,《翻译通报》第五期,1951年。
    金东昭,《东洋文库藏现存满文圣经稿本介绍》,《满语研究》2001年第三期,2001年。
    李顺春:《圣经在中国的翻译和传播》,载于《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学报》第10卷第3期,2004年。
    廖晶、施红梅:《语用顺应论下的翻译过程》,载于《求索》205年第六期,湖南社科院。
    罗光,《圣经的爱与儒家之仁》,《神学论集》,1975年。
    宋志平、杨颖:《从适应性理论看翻译研究的语用取向》,载于《东北师大学报》2004年第三期。
    孙邦华,《入乡随俗:明清耶稣会士的文化适应政策及其现代意义》,《东南学术》,2006年第四期。
    滕琪:《经典的认同:从<圣经>翻译看<圣经>在中文语境内的经典化》,载于《威真学刊》2008年第二期,加拿大:卑诗大学附属维真学院中国研究部,2008年。
    吴伯娅,《乾嘉时期清廷的西方文化政策》,《暨南史学》2004年第一期,暨南大学出版社。
    Alain Peyrefitte, The Immobile Empire, Alfred A. Knopf,1992,第一版。
    Balthasar, H.Urs von. Glaubhaft ist nur die Liebe. Einsiedeln: Johannes Verlag,1963 P.55,第 一版。
    Bruce, V. The Four Gospels:An Introduction. New York:Doubleday,1967,第一版。
    Bruce, V. The Four Gospels:An Introduction. New York:Doubleday,1967.第一版。
    Camille de Rochemonteix, Joseph Amiot et les Derniers Survivants de la Mission, (1750-1795).
    Paris:Librairie Alphonse Picard et Fils,1915,第一版。
    Cerfaux, L. The Four Gospels. Westminster:Newman,1965.第一版。
    Church, A. The Theology ofthe Word of God. Cork:The Mercier Press,1970.第一版。
    Cornelius Lpide.The great commentary of Comelius a Lapide.Edinburgh,1908第一版。
    Dingermann, F. and others. "Uebel." LThK, vol.10. Freiburg:Herder,1965第一版。
    Ford, L.S. The Love of God. Philadelphia:Fortress Press,1978,第一版。George Macartney, An Embassy to China:Being the Journal Kept by Lord Macartney During his Embassy to the Emperor Chien-lung(1793-1794).London:Longmans,1962,第一版。
    Grant, F. C. The Gospels:Their Origins and Their Growth. London:Faber and Faber,1957.第一版。
    Hardt, M. "Erbsuende-Was beisst das eigentlich? " Stimmen der Zeit 208(1990),第一版。
    Jabusch, W. F. The Spoken Christ:Reading and Preachingthe Transforming Word. New York: Crossroad,1990第一版。
    Kittel, G "Agapao, agape." ThDNT, vol.1第版。
    Kueng, H. Justification:The Doctrine of Karl Barth and a Catholic Reflection. New York: Thomas Nelson and Sons,1964.P334
    Louis Aloys Pfister, Notices biographiques et bibliographiques sur les Jesuites de L'ancienne mission de China,1552-1773. Shanghai:Imprierie de la Mission Catholique,1932,第一版。
    Schmidt, H. Die Erzaehlung vom Paradies und Suendenfall. Tuebingen,1931第一版。
    Segundo, J. L. Grace and the Human Condition. New York:Orbis Books,1973第一版。
    Tober, L. M. and F. St Lusby. "Heaven and Hell." Eliade, vol.6.1992第一版。
    Weger, K. H. Theologie der Erbsuende. Eds. H. Fries and R. Schnackenburg. Quaestiones Disputatae, vol.44. Freiburg:Herder,1970,第一版。
    《汉语大词典》,罗竹风主编,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86年,第一版。
    《现代汉语词典》(第六版),商务印书馆,2007年,第一版。
    Verschueren《语用学新解》,外语研究与教育出版社,1999年,第一版。
    白日升,《四史攸编耶稣基利斯督福音之会编》,大英图书馆藏斯隆抄本,编号Sloane 3599folio2r.
    陈垣《校勘学释例》,,中华书局,1963年,第一版。
    戴震海《校勘学概论》,陕西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一版。
    方豪:《中国天主教史人物传》(下卷),北京:中华书局,1988年,第一版。
    费赖之,《在华耶稣会士列传及其书目》,中华书局,1995年,第一版。
    冯瓒璋:《北平北堂图书馆暂编中文善本书目》,载于《上智编译馆馆刊》第二卷,第一期63-66页、第二期152-161页、第三期231-236页、第四期363-369页,北平,1947年。
    顾为民,《基督教宗教艺术在华发展史》,刀锋山基督教业林,2003年,第一版。
    何兆武:《利玛窦中国札记》,中华书局,1983年,第一版。
    贺清泰,《古新圣经》,徐家汇藏书楼,清抄本。
    黄宝生,《梵汉佛经对勘丛书·总序》,中国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11年,第一版。
    黄河清:《利玛窦对汉语的贡献》,《语文建设通讯》第74期,2003年6月,第一版。
    黄兴涛主编《新史学》第三卷《文化史研究的再出发》,中华书局,2009年,第一版。
    季羡林,《<西藏现藏梵文贝叶经目录>序》,《季羡林文集》第六卷,江西教育出版社,1996年,第一版。
    景耀山,《爱的课题》,台中:光启出版社,1973年,第一版。
    劳伦斯,韦努蒂:《翻译与文化身份的塑造》,北京:中央编辑出版社,2001年,第一版。
    李德林,《暗战1840:鸦片战争背后的真相》,中华联合工商出版社,2011年,第一版。
    刘正埮、高名凯:《现代汉语外来词研究》,文字改革出版社,1958年,第一版。
    卢辅圣主编:《中国书画全书》15册,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92年,第一版。
    吕格尔(P. Ricoeur),翁绍军译,《恶的象征》,台北:桂冠图书公司,1992年,第一版。
    马西尼:《现代汉语词汇的形成》,上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97年,第一版。
    莫小也:《十七—十八世纪传教士与西画东渐》,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2年,第一版。
    任东升《圣经汉译文化研究》,湖北教育出版社,2007年,第一版。
    斯当东,《英使谒见乾隆纪实》,上海书店出版社,2005年,第一版。
    温保禄,《救恩论入门》,台北:光启出版社,1986,第一版。
    温保禄,《天主恩宠的福音》,辅大神学丛书之二十六,台北:光启出版社,1989年,第一版。
    温保禄讲述,陈丽文笔录,《原罪浅释》,台北:光启出版社,1991年,第一版。
    谢天振,《译介学》,上海外语出版社,1999年,第一版。
    徐宗泽《明清间耶稣会士译著提要》(台北:中华书局,1958),第—版。
    晏可佳.,《中国天主教简史》,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1年,第一版。
    阳玛诺,《圣经直解》,京都:武林堂,1636年。
    张西平:《传教士汉学研究》,大象出版社,2005年,第一版。
    赵维本:《译经溯源——现代五大中文圣经翻译史》,香港:中国神学研究院,1993年,第一版。
    赵元任:《汉语口语语法》,商务印书馆,1979年,第一版。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清中前期西洋天主教在华活动档案史料》(第4册),北京:中华书局,2003年,第一版。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