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日帝强征朝鲜劳工与东北军事工程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满洲国”时期,日帝对其殖民地劳动力资源的掠夺是骇人听闻的。尤其是“满洲国”后期“全民皆劳”的劳务政策,更是把“满洲国”人民推向了苦难的深渊。中日战争爆发后,日帝为了保证全面侵华战争的需要和对苏作战准备,于1937年和1939年先后推行了所谓的“产业开发五年计划案”和“北边振兴计划”。大批军事工程、基础设施建设的全面铺开,造成了劳动力的骤然紧缺。所以为了保证所需的劳动力及劳动力的管制,先后出笼了《劳动统制法》和《国民勤劳奉公法》,强征众多朝鲜劳工到东北军事工程。
     日帝在东北修建的军事工程规模极其庞大,其涉及地区为伪间岛、牡丹江、三江、黑河、兴安北、东安和北安省等7省。具体地讲,其一,沿着中苏、中蒙交界的“满洲国”境内共修筑了1900多公里长的14处庞大的筑垒地区——地下军事要塞,它的规模、设施、面积、战役容量及周长是法国“马其诺防线”的三倍;其二,新修铁路为11039公里,新建和改修的军用“国防”道路分别为7000公里、5800公里,修筑的军用公路及铁路使“满洲国”的各个军事要塞联为一体;其三,在战略要地建成20处空军基地,200多处降落场,总计修筑了400多处飞机场,战役容量为6000余飞机,延边地区就有14处飞机场;其四,增建了30多个发电厂,为日军进驻提供基本保证。为了修建这些军事工程,日帝强证华北、华中、华南的中国劳工的同时,把众多朝鲜劳工编为“勤劳奉公队”强征到东北军事工程。朝鲜劳工具体被强征到图佳线铁路工程、延边珲春机场建设、吉林大丰满水力发电厂建设、延边地区关东军野战兵器厂等军事工程。
     本文要通过论述在中国东北朝鲜劳工的劳动条件,分析日帝在“满洲国”推行的劳工政策及其实质,进而描述被强征到老头沟煤矿、图佳线铁路工程、延边珲春机场、吉林大丰满水力发电厂、延边地区关东军野战兵器厂等工程朝鲜劳工的状况。
"Manchukuo" period, Japanese imperialism it robs to be terrifying to resource, workforce of Northeastern. Especially at the later period of "Manchukuo" the service policy of "all the people all work" is the abyss that pushed the people of "Manchukuo" to the suffering even more. After Sino-Japanese war erupt, Japan imperialism for need to guarantee all-out war of aggression against China and to preparation that Soviet Union fight, successively pursued so-called "the industry develo ped the five-year-plan case" and "development plan in the north" in 1937 and 1939.Large quantities of military projects, infrastructure construction are fully under way, the ones that have caused the workforce are gathered rightly and in short supply. 300,000 or so laborers which depend on flowing into north China and freely only are already entirely inadequate. In this case, in order to guarantee the control of necessary workforce and workforce, successively come out and , strong to solicit numerous Korea laborer (Including northeast North Korean) reach the Northeast military project.
     The military project that the Japanese imperialism promotes in the Northeast is extremely huge in scale, it involves 7 provinces such as the island, Mudanjiang, Sanjiang, Heihe, north Xing' an, Dong' an and provinces of Bei' an as being false in the area. Specifically, first, in which cover with bounded for "Manchukuo", along Sino-Soviet、China-Mongolia within the border, have built long 14 huge building and building the area-underground military fortress of more than 1900 kilometers together. Its scale, facility, area, campaign capacity and girth is as triple as the "Maginot line" in France; Second, newly build 7000 kilometers, change to repair military "national defend" road of 5800 kilometers, military highway and railway built make each military fortress of "Manchukuo" unite for an organic whole; Third, build Up 20 air bases in the strategic area, more than 200 sites of landing field, total has been built to more than 400 airports, the campaign capacity is more than 6000 planes, there are 14 airports in Yanbian area; Fourth, expand more than 30 power plants and offer the basic assurance that the Japanese aggressor troop garrisons in. In order to build so huge a military project, while take over for use of the Chinese laborer in North China, Central China, and South China by force, in the meantime, Japanese imperialism arrange and call A numerous Korean laborers (including Northeastern Koreans) as "present the bodyguard team with respect industriously" to solicit strongly the military project in the Northeast. Korean laborer (Northeastern Korean), concrete taken over for use to by force in:airport construction of Yanbian、military road to the territory and Tujia、Xingning line railway project、engineering construction of military fortress in Dongning and other places, military projects such as the construction of Dafengman hydraulic power plant, etc.
     This text plan describe after "the industry develops the five-year-plan case", "development plan in the north" issuing, reach Northeastern industry construction and military over all picture of Korea laborer (including the Northeast Koreans) who were forced recruitment to the project in "Manchukuo", analyze the labor policy which the emperor pursues in "Manchukuo" on day and implements, is solicited strongly to industry's construction and life state of the Korean laborer of the military project of the Northeast, etc.
引文
[1]角田顺:《石原莞尔资料·国防论策》,原书房,1971年,第185页。转引自史丁:《日本关东军侵华罪恶史》,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参考第7部分所谓“三大国策”(1)
    [2]同上书,第139页。转引自史丁:《日本关东军侵华罪恶史》,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参考第7部分所渭“三大国策”(1)
    [3]所谓“产业开发五年计划”,是指以1937-1941年为期,日帝为保证侵略战争所需物资的自给自足,在东北推行资源掠夺的战争经济计划。其出发点完全是为了侵略战争的需要。“产业开发五年计划案”以1937-1941年为期,是由“方针”、“纲要”两部分组成。“方针”中强调:“产业开发五年计划”是根据日满经济统制纲要的根本方针,以有事之时所需的资源在现地开发资源为重点”,其重点有三个部门。1.矿工部门:以建立兵器、飞机、汽车、车辆等有关军需的产业,开发铁、液体燃料、煤、电力等重要基础产业为重点,特别是以国防上所需的铁、液体燃料的开发作为重点;2.农蓄部门:对小麦、大麦、燕麦、麻、棉花等与军需有关的农业资源,采取一切办法,竭力谋求增产;3.交通部门:关于铁路、港湾等,除国防上所需要的既定计划外,特别是把为产业开发所需要的设施作为重点。(中央档案馆等编:《日本帝国主义侵华档案资料选编》第14卷,《东北经济掠夺》,中华书局,1991年,第202页。)此外,移民事业也要有较大的发展。在“纲要”中,对三个重点部门规定了具体“开发”目标,工矿业是计划的主体。“产业开发五年计划案”的最初总投资额定为25亿日元(中央档案馆等编:《日本帝国主义侵华档案资料选编》第14卷,《东北经济掠夺》,中华书局,1991年,第202页。),其中工矿业占投资总额的55%(史丁:《日本关东军侵华罪恶史》,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参考第7部分所谓“三大国策”①)。
    [4]史丁:《日本关东军侵华罪恶史》,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参考第7部分所谓“三大国策”(1)
    [5]黑龙江省社科院历史所译:《满洲国史》(总论),1990年,第557页。转引自史丁:《日本关东军侵华罪恶史》,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参考第7部分所谓“三大国策”(1)
    [6]修正计划的特征是,第一,改变了原定以满足满洲当地军需资源的自给自足原则,确定为圆满供应日本军需资源的需要。第二,当初计划采取“满洲先行主义”,而修正计划明确为“日满并行”促进产业开发。也就是将“满洲国”经济与日本经济更加紧密地联系起来。(史丁:《日本关东军侵华罪恶史》,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参考第7部分所谓“三大国策”②)
    [7]满铁调查部:《满洲统制经济资料》,第71-79页。转引自史丁:《日本关东军侵华罪恶史》,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9月,参考第7部分所谓“三大国策”(1)
    [8]1937年4月开始,“产业开发五年计划案”开始分年度实施,由于该计划不是东北经济自身发展的产物,各种基本条件都不具备,因此,在其执行的第一年就困难重重。1938年执行计划的第二年,日帝开始执行《修正计划》。由于中日战争的不断扩大,计划的执行在人、财、物各方面,都受到了比上一年度大得多的困难。到1939年执行计划的第三年,“满洲国”为适应日本的《生产力扩充计划要钢》和“物资动员计划”,再次修订了“产业开发计划案”。进入1940年执行计划的第四年,资金、物资、人力都呈现出更大的困难,“满洲国”不得不从根本上改变计划,实行所谓“彻底重点主义”,全力倾注于重点开发钢铁、煤炭、电力、非铁金属等产业,其它部门的计划不得不缩减或停止。(佟冬主编:《中国东北史》第六卷,吉林文史出版社,1998年,第501-503页。)
    [9]佟冬主编:《中国东北史》第六卷,吉林文史出版社,1998年,第559页。
    [10]日本防卫厅战史研究所编:《大本营陆军部》(1),朝云新闻社,1967-1975,第338-340页。
    [11]角田顺:《石原莞尔资料·国防论策》,原书房,1971年,第186-191页。转引自史丁:《日本关东军侵华罪恶史》,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9月,参考第7部分所谓“三大国策”(5)
    [12]黑龙江省社科院历史所译:《满洲国史》(总论),1990年,第688页。转引自史丁:《日本关东军侵华罪恶史》,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9月,参考第7部分所谓“三大国策”(5)
    [13]所谓“北边振兴计划”是1939年日帝在东北中苏边境一带推行的,以进行“国防建设”为主体的综合性备战计划,是专以北部国境地区为实行范围的军事化建设计划,是日帝整个法西斯主义战争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所谓“北边地方”是与苏联国境接近的北满和东满地区,即以吉林省的长春为中心,从正东方伪间岛省的珲春县起,沿苏联国境地带直到正北方面伪黑河省的漠河县,包括珲春、东宁、绥阳、穆棱、密山、虎林、饶河、抚远、同江、罗北、佛山、乌云、奇克、瑗珲、呼玛、欧浦、漠河十七县规定为“国境地带”,又叫“北边地方”。北边振兴计划表面上标榜为“国防建设”、产业开发和振兴民生,但根本点是以完成对苏作战为目标。计划以1939年6月至1942年5月三年为期,预计投资总额10亿元,其中“满洲国”负担2亿元,满铁为6亿元,特殊会社为2亿元。涉及地区为伪间岛、牡丹江、三江、黑河、兴安北、东安和北安省等7省。(中央档案馆等编:《日本帝国主义侵华档案资料选编》第14卷,《东北经济掠夺》,中华书局,1991年,第271页。)这项计划与关东军的“国境阵地”建设工程计划相配套,其主要内容有:第一,整备交通、通讯设施。第二,电力、供水和城镇的整备。第三,确保移民和劳动力。向所谓“国境接壤地带”大量移住日本和朝鲜移民,使之平时务农,战时从军,为保证各种军事设施的建设,强化劳动机关,确保劳动力的供给。第四,确保物资供应,为此设立物资调配委员会,与“物资动员计划”相适应,统一管理生产和生活资料。增建仓库,建立保证计划实施的物资流通体系。此外,还有防空、防疫、强化行政、福利保健等许多内容。(史丁:《日本关东军侵华罪恶史》,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9月,参考第7部分所谓“三大国策”⑤⑥)
    [14]浅田乔二等:《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东北的统制》,1994年,第484页。转引自佟冬主编:《中国东北史》第六卷,吉林文史出版社,1998年,第502页。
    [15]解学诗主编:《满铁与中国劳工》(日本)松村高夫,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第41页。
    [16]同上书,第197页。
    [17]同上书,第50页。
    [18]同上书,第51页。
    [19]解学诗:《伪满洲国末期‘紧急供出’》,抚顺“劳工问题研讨会”交流论文。
    [20]《纲要》强调为“确保建设国防国家和整顿战时体制不可缺少的劳动力”,要实现“强化劳务统制”、“强化政府劳务行政”、“促进企业团体的主动协作”、从而建立“全民皆劳”的劳动自给体制,将劳动统制权完全归于政府。《纲要》的主要内容是:第一,实行“国民皆劳”,推动“举国勤劳之运动”,“强化赋役和勤劳奉公之统制”。第二,“减少历来依靠华北劳动力之隋况”,“动员国内劳动力”,“确保国内劳动自给体制”。第三,劳务统制从“自治之统制转变为行政之统制、由募集统制提高到雇佣统制”。第四,“政府协和会成为一体”,展开“勤劳兴国”运动、“勤劳奉公”运动。第五,加强中央与地方劳务行政机 构。(王宗仁:《从旅顺到东宁》——日本关东军兴亡纪实,中国文史出版社,2005年,第218页。)
    [21]中央档案馆等编:《日本帝国主义侵华档案资料选编》第14卷,《东北经济掠夺》,中华书局,1991年,第862页。
    [22]佟杰:《劳工血泪史》,吉林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15页。
    [23]《国民勤劳奉公法》规定,凡年龄达到20岁到23岁的青年男子(1945年3月11日改延为30岁),不被征为“国兵”者,都有义务参加“勤劳奉公队”。服役时间,三年之内无代价的服役12个月,个别工程需要,服役期延长一年半或两年。勤奉队的编组,按地区,准照军队形式进行。故意逃避者要治罪和罚款。勤奉队的劳役包括:要塞、铁路、公路的修筑,生产开发、水利建设、农业抢种抢收、抢险救灾等劳动生产项目。颁布《国民勤劳奉公法》之后,“勤劳奉公队”一直是重要劳动生产部门的主要劳动力。
    [24]所谓“勤劳奉公队”分成“勤劳奉公”大队、中队和小队,在各级队长率领下,广大队员在各地从事国防建设、铁路公路建设、兴建水利、造林、土地开发、主要生产事业、农,产品生产、灾害救护,以及其它指定的事业。(中央档案馆等编:《日本帝国主义侵华档案资料选编》第14卷,《东北经济掠夺》,中华书局,1991年,第859页。)换句话说,“勤劳奉公队”是干活的军队,组织编制按地区准照军队形式,总司令和副总司令令由各地的伪政权头目担任。(史丁:《日本关东军侵华罪恶史》,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9月,参考第七部分关东军与伪满经济伪满时期的奴化教育⑥)
    [25]史丁:《日本关东军侵华罪恶史》,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9月,参考第七部分:关东军与伪满经济伪满时期的奴化教育(6)
    [26]中央档案馆等编:《日本帝国主义侵华档案资料选编》第14卷,《东北经济掠夺》,中华书局,1991年,第859页。
    [27]同上书,861页。
    [28]同上。
    [29]东北经济沦陷十四年史吉林编写组译:《满洲国史》分论(下),吉林内部资料,1990年,第834页。
    [30]周艾民:《‘东方马其诺防线’大揭秘》,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年,第339页。
    [31]参考据厚生省复员局《关于满洲用兵的观察》第4卷附表第10“满洲飞机场的状况”制成的在满洲飞机场的分布状况表。转引自东北沦陷十四年史吉林编写组译:《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东北的统治》,1993年,第146页。
    [32]岗崎哲夫:《秘录·北满永久要塞》,第1页。转引自周艾民:《‘东方马其诺防线’大揭秘》,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年,第9页。
    [33]周艾民:《‘东方马其诺防线’大揭秘》,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年,第21页。
    [34]同上书,第51页。
    [35]王宗仁:《从旅顺到东宁》——日本关东军兴亡纪实,中国文史出版社,2005年,第3页。
    [36]中国二战劳工网:http://www.warslave.net
    [37]中央档案馆等编:《日本帝国主义侵华档案资料选编》第14卷,《东北经济掠夺》。中华书局。1991年,第863页。
    [38]《东宁县志》,第428页。转引自王宗仁:《从旅顺到东宁》——日本关东军兴亡纪实,中国文史出版社,2005年,第211页。
    [39]王宗仁:《从旅顺到东宁》——日本关东军兴亡纪实,中国文史出版社,2005年,第212页。
    [40]东北沦陷十四年史吉林编写组译:《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东北的统治》,1993年,第520页。
    [41]同上书,第522页。
    [42]同上书,第520页。
    [43]东北沦陷十四年史吉林编写组译:《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东北的统治》,1993年,第555页。
    [44]图佳线由图们为起点,沿嘎呀河逆其主流而上,在三道沟离开嘎呀河主流,再沿支流的峡谷北进,然后经过山南洞村庄的南山脚下360米半径的盘山道到达砂金沟岭,又经过汪清、大荒沟、骆驼山、春阳,再进入构成间岛省与牡丹江省交界的老松岭密林地带,而后经过本线第二盘山道穿过北老松岭山脉,进入牡丹江沿岸的大平原,接着穿过平坦的农田,再经由东京城,出牡丹江岸,过宁安到达位于东北满的牡丹江,并和北满铁路相交叉再北进,过林口,经勃利到达松花江的重要城市佳木斯。
    [45]东北沦陷十四年史辽宁编写组译:《满洲开发四十年史》,1987年,第259页。
    [46]图们铁路分局史志编纂委员会编:《图们铁路分局大事记》,1922-1985年(内部资料),1987年,第11页。
    [47]同上书,第12页。
    [48]图们铁路分局史志编纂委员会编:《图们铁路分局概况》,内部资料,1987年,第15页。
    [49]图们铁路分局史志编纂委员会编:《图们铁路分局大事记》,1922-1985年(内部资料),1987年,第13页。
    [50]同上书,第10页。
    [51]东北沦陷十四年史辽宁编写组译:《满洲开发四十年史》,1987年,第285页。
    [52]同上。
    [53]图们铁路分局史志编撰委员会编:《图们铁路分局概况》,内部资料,第27页。
    [54]王宗仁:《从旅顺到东宁》——日本关东军兴亡纪实,中国文史出版社,2005年,第211页。
    [55]《文史资料选辑》第39辑,第87页。转引自史丁:《日本关东军侵华罪恶史》,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9月,参考第7部分所谓“三大国策”(6)
    [56]《战史丛书 关东军》,第261-264页。转引自东北沦陷十四年史吉林编写组译:《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东北的统治》,1993年,第145页。
    [57]《观察》第三卷,第29-30页。转引自东北沦陷十四年史吉林编写组译:《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东北的统治》,1993年,第145页。
    [58]据厚生省复员局《关于满洲用兵的观察》第4卷附表第10“满洲飞机场的状况”制成。转引自东北沦陷十四年史吉林编写组译:《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东北的统治》,1993年,第146页。
    [59]《关东军和远东苏军》,第302页。转引自东北沦陷十四年史吉林编写组译:《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东北的统治》,1993年,第147页。
    [60]王宗仁:《从旅顺到东宁》——日本关东军兴亡纪实,中国文史出版社,2005年,第211页。
    [61]根据黑龙江省东宁县文物管理所提供的飞行航班示意图。
    [62]佟杰:《劳工血泪史》,吉林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6页。
    [66]金旻荣(韩):“日帝的朝鲜人劳动力掠夺研究——以强制动员为中心”,全南大学大学院博士学位论文,1991年。
    [67]孙春日:《‘满洲国’时期朝鲜开拓民研究》,延边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286页。
    [68]《毛泽东选集》(合订本),第549页。转引自祁刚利:“日本侵华战争期间强掳与奴役中国战俘劳工的几个问题”,《警喻中国人》(薛建中着),民主与建设出版社,1997年。
    [69]何天义主编:《伪满劳工血泪史》,日军枪刺下的中国劳工丛书 第二卷,新华出版社,1999年,第2、3页。
    [70]金旻荣(韩):“萨哈林韩国人的迁移及劳动”,《国际地域研究》,2000年。
    [71]金旻荣(韩):“日帝的朝鲜人劳动力掠夺研究——以强制动员为中心”,全南大学大学院博士学位论文,1991年。
    [72]“百万户移民计划”与“产业开发五年计划”、“北边振兴计划”共同构成所谓“三大国策”。
    [73]《全满朝鲜人民联合会会报》,第6卷,第3页。转引自孙春日:《‘满洲国’时期朝鲜开拓民研究》,延边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158页。
    [74]孙春日:《解放前东北朝鲜族土地关系史研究》(下),吉林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410页。
    [75]《满洲移民关系资料集成》第4卷,不二出版社,1990年第33、34页。转引自孙春日:《‘满洲国’时期朝鲜开拓民研究》,延边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172页。
    [76]朝鲜开拓民入殖的形式是集团、集合、分散等三种形式。开拓民也分为集团开拓民、集合开拓民、分散开拓民。孙春日:《‘满洲国’时期朝鲜开拓民研究》,延边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289页。
    [79]《满洲国史》(各论),第1170页。转引自苏崇民等编:《劳工的血与泪》,东北沦陷十四年史丛书,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5年,第303页。
    [80]中央档案馆等编:《日本帝国主义侵华档案资料选编》第7卷,《伪满宪警统治》,中华书局,1991年,第645、646页。
    [81]同上书,第878页,歧部与平口供。
    [84]满洲劳工协会:《康德六年 满洲工场矿山劳动调查书》,1940年,第1、2页。
    [85]尹辉铎:“伪满洲国劳动界的民族结构和民族间的位置关系”,《抗日战争研究》,2004年第1期。
    [86]满洲劳工协会:《康德六年 满洲工场矿山劳动调查书》,1940年,第21、22页。
    [88]实际1939年调查的中国劳工141,299名中,有配偶者75,169名,占全体劳工的53.2%,无配偶者66,130名,占46.8%。转引自尹辉铎:“伪满洲国劳动界的民族结构和民族间的位置关系”,《抗日战争研究》,2004年第1期。
    [89]满洲劳工协会:《康德六年 满洲工场矿山劳动调查书》,1940年,第7、26页。
    [90]同上书,第9、28页。
    [91]尹辉铎:“伪满洲国劳动界的民族结构和民族间的位置关系”,《抗日战争研究》,2004年第1期。
    [92]满洲劳工协会:《康德六年 满洲工场矿山劳动调查书》,1940年,第9、27页。
    [93]解学诗主编:《满铁与中国劳工》(日本)松村高夫,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第238页。
    [94]《满洲劳动统制方案》第30篇第1卷,第319页。转引自解学诗主编:《满铁与中国劳工》(日本)松村高夫,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第238页。
    [95]佟冬主编:《中国东北史》第六卷,吉林文史出版社,1998年,第504页。
    [96]尹辉铎:“伪满洲国劳动界的民族结构和民族间的位置关系”,《抗日战争研究》,2004年第1期。
    [97]同上。
    [98]解学诗主编:《满铁与中国劳工》(日本)松村高夫,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第260页。
    [99]满洲劳工协会:《康德六年 满洲工场矿山劳动调查书》,1940年,第12、30页。
    [100]尹辉铎:“伪满洲国劳动界的民族结构和民族间的位置关系”,《抗日战争研究》,2004年第1期。
    [101]《间岛地方》,康德二年,谭自京图线及其背后地经济事情,第44页。
    [102]延边朝鲜族自治州档案局编:《伪间岛省概况》,1984年4月,第7页。
    [103]所谓“外地煤”是指抚顺以外的抚顺煤矿直属采煤所。即:连京线(大连至长春)上的 烟台采煤所和瓦房店站以东的瓦房店矿、吉敦线中部以蛟河站为中心的蛟河采煤所、吉会线上的老头沟煤矿。此外,抚顺煤矿还包括“井下开采”、“露天矿”,“井下”是指大山、老虎台、龙凤采煤所;“露天”是指抚顺的西露天矿。(解学诗主编:《满铁与中国劳工》(日本)松村高夫,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第319页。)
    [104]解学诗主编:《满铁与中国劳工》(日本)松村高夫,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第319页。
    [105]同上书,第321-324页。
    [106]《昭和十八年抚顺炭矿统计年报》,第一编,第128、129页。转引自解学诗主编:《满铁与中国劳工》(日本)松村高夫,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第336页。
    [107]伪日满商事《调查统计月报》2第9、10号(1945.1),转引自苏崇民等编:《劳工的血与泪》,东北沦陷十四年史丛书,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5年7月,第134页。
    [108]《劳动条件》,第42页。转引自解学诗主编:《满铁与中国劳工》(日本)松村高夫,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第348页。
    [109]解学诗主编:《满铁与中国劳工》(日本)松村高夫,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第332页。
    [110]苏崇民等编:《劳工的血与泪》,东北沦陷十四年史丛书,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5年,第311页。
    [111]《日伪时期北票矿工的苦难生活》,第19-20页。转引自苏崇民等编:《劳工的血与泪》,东北沦陷十四年史丛书,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5年,第306页。
    [112]血铸中华网,伪满政府要员 中井久二 口供。
    [113]《满洲矿山劳动概况调查报告》,满洲调查研究资料第十四编,南满洲铁道株式会社调查部,昭和14年11月,第105、106页。
    [114]解学诗主编:《满铁与中国劳工》(日本)松村高夫,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第362页。
    [115]“万人坑”:由于劳工的大量死亡,日帝统制时期的“满洲国”,凡是大规模奴役劳工的地方,都有集中埋葬死难劳工尸骨的墓地,因为堆积尸骨成千上万,所以人们称之为“万人坑”。
    [116]土木建筑工程项目涉及范围广泛,但铁路修筑工程是其最基本的建设工程。包括铁路附属设施,诸如停车站、站台、通信、信号、电力、上下水道等铁路必备设施,以及与铁路有关的建筑物、铁路工厂、职工住宅、仓库、货栈等附属工程。
    [117]解学诗主编:《满铁与中国劳工》(日本)松村高夫,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第238页。
    [118]同上书,第246页。
    [119]吉田美之:《从移植民问题看图宁、宁佳线交通势力圈价值》,《劳务时报》第62号,第143页。转引自解学诗主编:《满铁与中国劳工》(日本)松村高夫,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10月,第247页。
    [120]延边朝鲜族自治州档案局编:《伪间岛省概况》,1984年,第7页。
    [121]解学诗主编:《满铁与中国劳工》(日本)松村高夫,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第260页。
    [122]东北沦陷十四年史吉林编写组译:《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东北的统治》,1993年,第530页。
    [123]图们铁路分局史志编撰委员会编:《图们铁路分局概况》,内部资料,第26页。
    [124]《珲春市志》,吉林省地方志丛书37,珲春市地方志编撰委员会,吉林人民出版社,2000年5月,第718页。
    [125]根据珲春飞机场实地踏查记录。(踏查时间:2006年7月13日,16:25)
    [126]吉林省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辑:《吉林百年》,吉林人民出版社,1990年,第277页。
    [127]佟杰:《劳工血泪史》,吉林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29页。
    [128]同上书,第29页。
    [129]同上书,第48页。
    [130]918爱国网《死亡工程》,原载《环球军事》。转引自梅桑榆:《日军铁蹄下的中国战俘与劳工》,中国党史出版社,2005年,第108页。
    [131]厚生省复员局(藤原岩市编辑):《观察》第7卷,1952年,第53页。转引自东北沦陷十四年史吉林编写组译:《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东北的统治》,1993年,第147页。
    [132]东北沦陷十四年史吉林编写组译:《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东北的统治》,1993年,第147页。
    [133]延边朝鲜族自治州档案馆(局),第19号全宗第1号目录第94号案卷,《关于补给诸厂派遣宪兵服务状况的报告》,1943年。
    [134]同上。
    [135]同上。
    [136]同上。
    [137]同上。
    [138]大藏省管理局:《关于日本人海外活动的历史调查》(8),满洲篇(上),高丽书林,1985年,190页。转引自孙春日:《‘满洲国’时期朝鲜开拓民研究》,延边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299页。
    [1]《满洲矿山劳动概况调查报告》,满洲调查研究资料第十四编,南满洲铁道株式会社调查部,1939年.
    [2]《满洲工场矿山劳动调查书》,1940年10月.
    [3]《关于满洲苦力的生话费》,满洲劳工协会,1940年.
    [4]《满洲劳务管理的新方向》,满洲劳工协会,1940年10月.
    [5]《康德六年满洲工场矿山劳动调查书》,满洲劳工协会,1940年.
    [6]《满洲劳动年鉴满洲劳工协会》,岩松堂,1941年1月.
    [7]《满洲的劳动问题与苦力》,满洲劳工协会,1941年1月.
    [8]《入离满劳动者统计的观察》,满洲劳工协会,1941年5月.
    [1]《日满纸浆制造株式会社敦化工厂概况》,吉林铁道局、总务局文书科,1941年.
    [2]延边朝鲜族自治州档案馆(局),第19号全宗第1号目录第94号案卷,《关于补给诸厂派遣宪兵服务状况的报告》,1943年.
    [3]延边朝鲜族自治州档案局编:《伪间岛省概况》,1984年4月.
    [4]图们铁路分局史志编纂委员会编:《图们铁路分局大事记》,1922-1985年(内部资料),1987年.
    [5]图们铁路分局史志编撰委员会编:《图们铁路分局概况》,内部资料,1987年。
    [6]东北沦陷十四年史辽宁编写组译:《满洲开发四十年史》,1987年.
    [7]《间岛地方》,康德二年,译自京图线及其背后地经济事情.
    [8]吉林省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吉林百年》,吉林人民出版社,1990年.
    [9]佟杰:《劳工血泪史》,吉林人民出版社,1991年12月.
    [10]中央档案馆等编:《日本帝国主义侵华档案资料选编》第7卷,《伪满宪警统治》,中华书局,1991年.
    [11]中央档案馆等编:《日本帝国主义侵华档案资料选编》第7卷,《东北经济掠夺》,中华书局,1991年.
    [12]东北沦陷十四年史吉林编写组译:《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东北的统治》,1993年.
    [13]解学诗:《历史的毒瘤》,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年.
    [14]苏崇民等编:《劳工的血与泪》,东北沦陷十四年史丛书,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5年7月.
    [15]佟冬主编:《中国东北史》第六卷,吉林文史出版社,1998年.
    [16]何天义主编:《伪满劳工血泪史》,日军枪刺下的中国劳工丛书 第二卷,新华出版社,1999年.
    [17]孙春日:《解放前东北朝鲜族土地关系史研究》(下),吉林人民出版社,1999年.
    [18]《珲春市志》,吉林省地方志丛书 37,珲春市地方志编撰委员会,吉林人民出版社,2000年5月.
    [19]孙春日:《‘满洲国’时期朝鲜开拓民研究》,延边大学出版社,2003年.
    [20]解学诗主编:《满铁与中国劳工》,(日本)松村高夫,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10月.
    [21]韩茂才:《要塞风云》,香港天马图书有限公司,2004年4月.
    [22]周艾民:《“东方马其诺防线”大揭秘》,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年8月.
    [23]史丁:《日本关东军侵华罪恶史》,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
    [24]何天义、范媛媛、何晓:《强制劳动——侵略的见证 死亡的话题》,日本侵华暴行实录丛书,中华书局,2005年7月.
    [25]全国政协文史和学习委员会编:《劳工血泪》,中国文史出版社,2005年7月.
    [26]王宗仁:《从旅顺到东宁》——日本关东军兴亡纪实,中国文史出版社,2005年7月.
    [27]宿伟东编:《侵华日军东宁要塞揭秘》,中国文史出版社,2005年8月.
    [28]郑惠琼(韩):《日帝统治末期朝鲜人强制动员历史——史料研究》,景仁文化社,2003年.
    [1]解学诗:“伪满洲国末期‘紧急供出’”,“抚顺劳工问题研讨会”交流论文.
    [2]祁刚利:“日本侵华战争期间强掳与奴役中国战俘劳工的几个问题”,《警喻中国人》(薛建中著),民主与建设出版社,1997年.
    [3]赵晓光:“伪满后期的劳工“行政供出”及其危害”,中国二战劳工网.
    [1]朴庆植:“强制动员记录”,未来社,1978年.
    [2]朴永锡:“关于日本帝国主义统治下韩人的日本移动”,《人文科学论丛》第14辑,建国大学附设人文科学研究所,1982年.
    [3]许粹烈:“朝鲜人劳动力强制动员状况——以朝鲜强制动员政策的实施为中心”,《日本的韩国殖民统治》,正音社,1985年.
    [4]金旻荣:“日帝的朝鲜人劳动力掠夺研究——以强制动员为中心”,博士学位论文,全南大学大学院,1991年。
    [5]金基浩:“日帝下韩国人劳动者的日本强制动员与劳务管理——以炭矿的劳务管理为中心”,李奎昌教授花甲纪念论集,《劳使关系的课题与人的资源开发战略》(1),1994年.
    [6]金旻荣:“萨哈林韩国人的迁移及劳动”,《国际地域研究》,2000年。
    [7]卢英钟:“日帝统治末期北海道朝鲜人的强制动员及抵抗”,《韩国近现代史研究》第17辑,韩国近现代史学会,2001年.
    [8]全基浩:“日帝统治时期朝鲜人强制动员的性质研究”,《经济研究》,庆熙大学校附设庆熙经济研究所,2000年.
    [9]尹辉铎:“伪满洲国劳动界的民族结构和民族间的位置关系”,《抗日战争研究》,2004年第1期.
    [1]依田熹家:“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朝鲜人强制动员和劳务对策”, 《社会科学讨究》,早稻田大学社会科学研究所,1972年.
    [2]小林英夫:“对于朝鲜总督府的劳动力政策”,《经济和经济学》,第34号,东京都立大学经济学会,1974年.
    [3]户冢秀夫:“日本帝国主义的崩溃和移入朝鲜人劳动者——煤炭产业为中心——例子研究”,《日本劳资关系论史》,1977年.
    [4]康成银:“战时日本帝国主义的农村劳动力掠夺政策”,《历史评论》,1979年.
    [5]远藤公(?):“战时朝鲜人劳动者强制动员政策的实施和劳资关系”,《历史学研究》,1987年.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