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台湾内渡士绅施士洁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台湾内渡士绅,是乙未割台后内渡大陆的一个特殊“地域历史人群”,是闽台近代关系研究中一个不可逾越的社会群体。作为台湾社会的菁英人物,内渡之后,他们积极融入当地社会,与近代中国社会的剧变紧紧相扣,渐次实现人生转型,最终在近现代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方面涌现了一批可圈可点的优秀人才。本文所探讨的就是台湾内渡士绅如何转型、如何融入内地社会、哪些因素促使他们转型、他们的转型对台湾岛内士绅产生哪些影响等,并力图透过施士洁这一代表人物的分析来提供答案。
     施士洁是清末台湾文学一代宗师,在台湾旧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他幼承庭训,弘扬家学,科举顺利,早成进士,与父亲施琼芳成为台湾唯一的“父子进士”。青年施士洁凭藉科举功名和诗文名气,被唐景崧延聘为台湾最高学府——海东书院山长等职,成为引领台湾士类、声望极高的名士。
     与文学史塑造的诗人形象不同,施士洁亦是一位台湾名绅。1860年代台湾由移民社会转为定居社会,台湾科举士绅阶层随之形成、壮大,施士洁作为名绅则介入台湾公共事务,在管理培元局、协助清赋、举办团练、调解案件、掌管盐务等方面留下新的作为。
     日本侵占台湾,中断了台湾社会发展的“内地化”进程,殖民政府推行以警察制度为核心的社会管理体系,彻底破坏在台湾生根发芽的传统乡绅制度,台湾乡绅的乡村社会主导权被警察侵夺,社会活动空间也被相关殖民机构挤占。遭遇制度威胁的台湾士绅,激于民族气节纷纷离台内渡,施士洁作为其中的一员也返回祖籍泉州西岑定居,快速融入祖籍社会,成为泉南的一位知名乡绅,在乡村宗族事务、调解械斗、文教事业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甲午战后,中国社会进入加速转变期,商品经济大潮对传统农村经营模式产:生巨大的冲击力,维持“乡绅之治”的宗法体系渐次松动,促使施士洁开始向城市经济体靠拢,向新兴职业转型。在泉州、福州两地寻求机遇无果的情况下,施士洁迁居厦门,供职于厦门商务总会,’完成了由名绅向绅商的转型。随着商会的发展,绅商阶层成为地方经济命脉的掌控者和地方财政的提供者,实为地方政府仰赖的对象。在清末民初政权嬗替的特殊时期,以厦门商会领导人为主体的厦门参事会担负起地方的安全事务和经济事务,成为地方社会稳定和市政管理的主导力量。在厦门商会的帮助下,施士洁出任厦门周边的马巷通判,代表着商会权力向地方政权的延伸,是绅商阶层在近代政治舞台的一次尝试。
     以施士洁为例分析内渡士绅转型,本文得出:
     一、中国传统乡绅制度的渐次破坏推动内渡士绅不断转型,同时得出日本侵台后台湾乡绅制度的破坏崩溃,也是士绅纷纷内渡大陆的一个重要的制度性因素。
     二、内渡士绅的转型与中国近代社会的巨变相契合,体现内渡士绅的历史进步性。
     三、清末民初的政治更替为内渡士绅的转型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促使他们登上近代政治、经济舞台,对日据台湾岛内士绅参与政治、经济活动产生极大影响。
     四、内渡士绅在转型的同时坚守民族核心文化,他们以旧文学为载体,开展与岛内士绅的文化交流,共同推进汉文化在日据台湾的传承。
The squires returning from Taiwan after it was ceded to Japan in1895were a special group in terms of history and area. They were a social group which cannot be ignored in the research of relations between Fujian and Taiwan in modern times. After coming to the mainland as an elite group in Taiwan, they proactively involved themselves into local society, closely linked to dramatic change in modern China. They gradually came to make their own change of life and became extraordinary in fields of politics, economy, culture, science and so on. This article makes a study of how the squires changed and involved into the mainland, what facilitated their change, and how much their change influenced those squires within Taiwan. This article also tries to provide answers by analyzing the symbolic figure of Shi Shijie.
     Shi Shijie was a master of Taiwanese literature at the end of the Qing Dynasty and took an important position in the history of old Taiwan literature. He was well educated from a young age, succeeded in imperial examination and became Jinshi at early time. Because his father Shi Qiongfang was also Jinshi, they were the only Taiwanese family in which both the father and the son were Jinshi. The young Shi Shijie, renowned for his poem and literature and success in imperial examination, was appointed by Tang Jingyan to be head of the Haidong Academy and became a leading celebrity of Taiwan squires with high fame.
     Apart from being a poetic figure in the history of literature, Shi Shijie was also a renowned official. In the1860's, Taiwan shifted from an immigrant society to a settled society. A class of squires from imperial examinations formed and grew strong. As a member of the class, Shi Shijie participated in public affaires of Taiwan and made a new dent in managing Peiyuan Council, helping with taxation, organizing civil corps, mediating cases, administering salt affairs and so on.
     The Japanese occupation of Taiwan interrupted the localization process of Taiwanese social development. The colonial authorities put into practice a social management system centered on police and completely destructed the traditional squire system which had been deeply rooted and budded in Taiwan. The supremacy the squires had taken in the countryside was snatched away by the police and their space for social activities was occupied by relevant colonial institutions. Threatened by systems and stimulated by national morale, the squires, one after another, left Taiwan for the mainland. Shi Shijie, as part of the influx, returned to Sicen, Quanzhou, his ancestral home. He quickly integrated into the society, became a famous local squire in south Quanzhou, and played an active role in religious affairs, mediation of fights, cultural and educational matters.
     After the Sino-Japanese War of1894-1895, the Chinese society entered into a phase where changes accelerated. Waves of commodity economy brought great impact to the traditional rural mode of operation and the patriarchal system upon which the dominance of squires depended began to dismantle. Shi Shijie was forced to move toward urban economic entity and shift to new profession. After the failures in Quanzhou and Fuzhou, he relocated in Xiamen and worked in the Chamber of Commerce of Xiamen. He succeeded in shifting from a famous squire to a merchan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hambers of commerce, the class of merchants became the people who dominated the local economic lifeline and they were the supporters of local finance and economy. The local governments actually depended upon them. In the special transforming period between the end of the Qing Dynasty and the early years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the Council of Counselors of Xiamen in which the leaders of the Chamber of Commerce of Xiamen played the major part, took on local security and economic affairs and became the leading force in social stabilization and municipal management. With the assistance of the Chamber of Commerce of Xiamen, Shi Shijie became Tongpan in Maxiang, an official position in charge, of affairs around Xiamen. It marked the extension of power of commercial associations toward local political institutions and another effort of the class of merchants to show up on the political stage of modern times.
     This article, taking Shi Shijie as an example, analyzes the change of those squires returning from Taiwan and makes the following conclusions:
     Ⅰ. The gradual dismantlement of the traditional system of squires pushed up the continuous change of those squires returning from Taiwan. Meanwhile, the destruction and breakdown of the squire system in Taiwan after the Japanese occupation was also an important systematic element in the withdrawal to the mainland of the squires.
     Ⅱ. The change of those squires coincided with the dramatic change of modern society of China. It shows the historical progressiveness of those squires.
     Ⅲ. The political transition between the end of the Qing Dynasty and the early years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provided a wide space for the change of those squires, and facilitated them to take onto the political and economic stage of modern times, bringing about great impact to the squires within Japan-occupied Taiwan for participating in the political and economic activities.
     Ⅳ. The squires returning from Taiwan held fast to core national culture when making their change. Taking old literature as an carrying instrument, they made cultural exchanges with those squires within Taiwan and jointly carried on the Chinese culture within Japan-occupied Taiwan.
引文
[1] 厦门大学台湾研究所《台湾资料丛刊》之三,1981年4月版。
    [2] 汪毅夫《台湾近代诗人在福建》,台北幼狮文化事业出版社,1998年版。
    [3] 汪毅夫《台湾近代文学丛稿》,海峡文艺出版社,1990年版。
    [4] 收录在王毅夫著《闽台历史社会与民俗文化》一书,鹭江出版社,2000年8月版。
    [5] 刘登翰等主编《台湾文学史》,海峡文艺出版社,1993年版。
    [6] 朱双一《闽台文学的文化亲缘》,福建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7] 同上,第49页。
    [8] 朱双一《台湾文学创作思潮简史》,九州出版社,2010年版。
    [9] 同上,第16页。
    [10] 张宁《许南英评传》,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博士论文,2005年,第49页。
    [11] 陈贻庭、张宁、陈丽《台湾古诗选》,九州出版社,2006年版。
    [1] 李诠林《台湾现代文学史稿》,海峡文艺出版社,2007年版。
    [2] 孟建煌《施士洁评传》,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博士论文,2009年。
    [3] 黄乃江《台湾诗钟研究》,福建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07年。
    [4] 黄乃江《东南坛坫第一家——菽庄吟社研究》,武汉出版社,2011年1月版。
    [5] 陈香注《施芸况诗钞》,台湾商务书局,1986年8月版。
    [6] 龚显宗《东坡身后施士洁》,《城乡生活杂志》,1996年,第43-48页。
    [7] 余美玲《海东进士施士洁的诗情与世情》,《逢甲大学人文社会学报》,2000年第1期。
    [8] 该文发表于台湾辅仁大学中文系主办的第四届先秦两汉学术国际研讨会论文集《上下求索——楚辞的文学艺术与文化观照》。
    [9] 向丽频《施士洁乙未内渡怀乡诗探析》,发表于《日治时期的台湾传统文学研讨会论文集》。
    [10] 王建国《施士洁(后苏龛诗钞)之乡愁书写》,《文学台湾》,2002年第7期。
    [11] 田启文《一样文章两样情:施士洁(耐公六十自祭文)与陶渊明<自祭文>之比较》,《台南文化》新59期,2005年11月。
    [12] 廖一瑾《台湾诗史》,文史哲出版社,1999年版。
    [13] 陈淑美《施士洁及其(后苏龛研究)》,台湾政治大学硕士论文,2006年。
    [14] 李渔叔《三台诗话》,台北学海出版社,1976年版。
    [15] 李禧《紫燕金鱼室笔记》,中国广播学院出版社,1995年12月版。
    [1] 曾阅、李灿煌主编《晋江历史人物传》,海峡文艺出版社,1991年9月版。
    [2] 蔡友谋主编《海内外石狮人著述资料汇编》之《古代著述卷(综合卷一)》,香港人民出版社,2003年12月版。
    [3] 汪毅夫《地域历史人群研究:台湾进士》,《东南学术》2003年第3期。
    [4] 江毅夫《台湾内渡文人与清末民初社会变迁和社会问题——以台湾进士许南英、丘逢甲和汪春源为例》,《台湾研究集刊》,2006年第1期。
    [5] 见汀毅夫《台湾社会与文化》,海峡文艺出版社,1999年9月版。
    [6] 见汪毅夫《闽台区域社会研究》,鹭江出版社,2004年3月版。
    [7] 北京市台湾同胞联谊会《台湾会馆与同乡会》,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4月版。
    [8] 《后苏龛文集》,《台湾文献从刊》第二一五种,台湾银行经济研究室,1965年1月版,第1页。(后注省)
    [9] 南史《(后苏龛泉厦日记)的史料价值》,《台南文化》第八卷第二期,1965年。
    [10] 卢嘉兴《开台唯一父子进士施琼与施士洁》,见《台湾研究汇集一》。
    [11] 谢碧连《府城台南父了双进士——施琼芳、施士洁》,《台南文化》第53期,2002年10月,第43-63页。
    [12] 王甘菊《台南米街父子进士》,台湾《联合报》,1992年12月28日。
    [1] 桑兵《甲午战后台湾内渡官绅与庚子勤王运动》,《历史研究》,1995年第6期。
    [2] 孙祥吉、(日)村田雄二郎《罕为人知的中日结盟及其他:晚清中日关系史新探》,巴蜀书社,2004年1月版。
    [3] 陈新伟《粤东杏坛第一缕近代教育之曙光——丘逢甲与韩山书院》,《韩山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第5期。
    [4] 汤国云《近代爱国先驱者丘逢甲》,《岭南文史》,1984年第2期。
    [5] 李祖基《战血台澎心未死,寒笳残角海东云——丘逢甲乙未内渡后思想事迹述论》,《台湾研究》,1998年第2期。
    [6] 张克宏《丘逢甲的南洋之行》,《华侨华人历史研究》,2000年第4期。
    [7] 陈荆淮《丘逢甲与岭东同文学堂若干史实考证》,《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22卷6期。
    [8] 徐博东、黄志平《丘逢甲传》,九州出版社,2011年2月版。
    [9] 宋德华《论丘逢甲的维新思想——兼与康梁等人相比较》,《广东社会科学》,2011年第5期。
    [10] 丘铸昌《丘逢甲交往录》,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6月版。
    [11] 郑喜夫编撰《民国丘仓海先生逢甲年谱》,台湾商务印书馆,1981年11月版。
    [12] 徐肇诚《丘逢甲<岭云海日楼诗钞>研究》,成功大学历史所论文,1993年。
    [13] 陈娟英《厦门博物馆藏板桥林家相关资料厘述》,《台湾研究集刊》,1998年第4期。
    [14] 陈娟英《板桥林家与闽台诗人林尔嘉》,海风出版社,2011年4月版。
    [15] 王颖《雾峰林家》,九州出版社,2009年3月版。
    [16] 郑喜夫《台湾先贤先烈专辑(第四辑)·林朝栋传》,台湾省文献委员会,1979年4月版。
    [17] 黄富三《日本领台与雾峰林家之肆应:以林朝栋为中心》,《日据时期台湾史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台湾大学历史系,1993年6月。
    [18] 黄富三《台湾总督府樟脑专卖政策与雾峰林家》,《日据时期台湾殖民地史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九州出版社,中国社科院台湾史研究中心,2010年11月版。
    [1] 黄长义《龚自珍的掌故学述略》,《江汉论坛》,1999年第4期。
    [2] 王西德《漫谈近代掌故之学》,《寻根》,2008年第3期。
    [1] 瞿兑之《一士类稿序》,徐一士《一士类稿》,中华书局,2007年10月版,第5页。
    [2] 同L。
    [3] 王西德《漫谈近代掌故之学》,《寻根》,2008年第3期。
    [4] 汪毅夫《祖地——台湾漳州人的故土序》。
    [5] 西德《漫谈近代掌故之学》,《寻根》,2008年第3期。
    [6] 徐珂《清稗类钞》,中华书局,1984年12月版,第7页。
    [7] 徐珂《清稗类钞》,中华书局,1984年12月版,第3页。
    [8] 徐一士《一士谭荟序》,徐一士《一士谭荟》,中华书局,2007年10月版,第1页。
    [1] 徐泽昱《整理说明》,徐一士《一士谭荟》,中华书局,2007年10月版,第4页。
    [2] 王西德《漫谈近代掌故之学》,《寻根》2008年第3期。
    [3] 同上。
    [4] 瞿兑之《一士类稿序》,徐一士《一士类稿》,中华书局,2007年10月版,第1页。
    [5] 黄典权《窥园留草·后记》,见许南英《窥园留草》,台湾文海出版社,1972年8月版,第249页。
    [6] 黄典权《后苏龛合集·弁言》,见施士洁《后苏龛合集》
    [1] 王甫勤《西方社会流动研究综述》,《兰州学刊》,2008年第8期。
    [2] 赵泽洪、周绍宾主编《现代社会学》,重庆大学出版社,2003年5月版;第220-221页。
    [1] 同上,第221页。
    [2] 同上,第221页。
    [3] 潘光旦、费孝通:《科举与社会流动》,《费孝通文集》第五卷,群言出版社,1999年版,第440-455页。
    [4] Pin-ti, Ho,1962, The Ladder of Success in Imperial China:Aspects of SocialMobility,1368-1911.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5] 马敏、肖芃主编《苏州商会档案丛编》,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1月版。
    [6] 章开沅、马敏、朱英《中国近代史上的官绅学商》,湖北人民出版社,2000年5月版。
    [7] 马敏《辛亥时期苏州商会研究》,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7月版。
    [8] 陈孔立《清代台湾移民社会研究》,九州出版社,2008年3月版。
    [3] 汪毅夫《台湾社会与文化》,海峡文艺出版社,1994年9月版。
    [4] 汪毅夫《中国文化与闽台社会》,海峡文艺出版社,1997年4月版。
    [5] 汪毅夫《闽台历史社会与民俗文化》,鹭江出版社,2000年8月版
    [6] 汪毅夫《闽台区域社会研究》,鹭江出版社,2004年3月版。
    [7] 汪毅夫《闽台缘与闽南风——闽台关系、闽台社会与闽南文化研究》,福建教育出版社,2006年7月版。
    [8] 汪毅夫《闽台地方史研究》,福建教育出版社,2008年7月版。
    [9] 陈支平《民间文书与台湾社会经济史》,岳麓出版社,2004年8月版。
    [10] 陈支平《闽南区域发展史》,福建人民出版社,2007年10月版。
    [11] 陈支平《福建向台湾移民的家族外植与联系》,《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2004年第二期。
    [12] 许维勤《日本同化政策对台湾社会的戕伤——以分中雾峰林氏为例》,《台湾研究集刊》,2002年第4期。
    [13] 徐鲁航《试论日本统治时期的台湾议会设置请愿运动》,《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01年第2期。
    [14] 陈小冲《板垣退助、林献堂与台湾同化会》,《台湾研究集刊》,1996年第3期。
    [15] 陈小冲《台湾1937年:皇民化运动与林献堂——以<灌园先生日记>资料为中心》,《台湾研究集刊》,2008年第4期。
    [16] 孙春芝《简析台湾洋务新政特点形成原因》,《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4期。
    [17] 李祖基《晚清台湾社会的转变及其特征》,《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年第4期。
    [18] 李祖基《晚清福建地方精英与台湾建省——以林维源为研究对象看国家与社会的互动过程》,《漳州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4期。
    [1] 刘殊芳《闽籍士绅对清代台湾社会的影响》,《教育评论》,2008年第6期。
    [2] 徐万民《论台籍士绅对台湾近代化的贡献》,武夷山首届“中国东南社会变迁与现代化(1842——2002)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02年5月。
    [3] 纪志霞《清代台湾士绅阶层研究》,厦门大学台湾研究所硕士论文,2001年。
    [4] 张敏《台湾士绅与清代台湾海防——兼以刘铭传时代为个案透视》,厦门大学台湾研究院硕士论文,2007年。
    [5] 郑镛《台湾建省前后与巨族的互动——以台湾板桥林家、雾峰林家为研究对象》,《东南学术》,2007年第2期。
    [6] 李国祁《中国现代化的区域研究——闽浙台地区(1860-1916)》,台湾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1982年版。
    [7] 同上,第138页。
    [8] 同上,第158页。
    [9] 陈其南《台湾的传统社会》,台北允晨文化公司,1987年3月版。
    [10] 蔡渊洁《清代台湾的社会领导阶层(16841895)》,台湾师范大学历史研究所硕士论文,1980年。
    [11] 许达然《十八及十九世纪台湾民变和社会结构》,《台湾文献》,2000年第51卷第2期。
    [12] 尹章义《台湾←→福建←→京师—“科举社群”对于台湾开发以及台湾与大陆关系之影响》,《台湾开发史研究》,台北联经出版社,1989年版。
    [1] 吴文星《日据时期台湾社会领导阶层之研究》,台北中正书局,1992年版。
    [2] 庄英章、连瑞枝《从账簿资料看日据北台湾乡绅家族的社会经济生活——以北埔姜家为例》,《汉学研究》,1998年。
    [3] 陈世荣《民间信仰与菁英:以张丽俊为核心的社会网络》,《(水竹居主人日记)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台中县文化局,2005年。
    [4] 陈世荣《清代北桃园的地方菁英及“公共空间”》,《政治大学历史学报》第18期,2001年。
    [5] 陈世荣《近代丰原地区地菁英影响力的形成与发挥》,台湾政治大学博士论文,2010年。
    [6] 黄富三《清季台湾外患、新政与雾峰林家——林家之际遇与绅权性格之转变》,《故宫学术季刊》,2001年19(1)期。
    [7] 尹章义编《台湾鉴湖张氏族谱》,张士箱家族拓展史研篡委员会,1985年版。
    [8] 许雪姬《龙井林家的历史》,台湾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1990年版。
    [9] 黄富三《雾峰林家的兴起:从渡海拓荒到封疆大吏(1729——1846)),台北《自立晚报》,1987年。
    [10] 黄富三《雾峰林家的中挫(1861——1885)》,台湾《自立晚报》,1992年。
    [11] 黄富三《帝国边陲与家族社会流动:雾峰林家的发展模式》,发表于台湾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纪念张光直先生学术研讨会”,2002年3月。
    [12] 黄富三《试论台湾两大家族之性格与族运》,《台湾风物》,1995年。
    [13] 李昭容《鹿港丁家之研究》,鹿港左羊出版社,2002年版。
    [14] 林钲昇《台中地区林姓族人的发展(1701——1945):以林簪家族为例》,中兴大学历史系硕士论文,2002年。
    [15]黄朝进《清代竹堑地区的家族与地域社会——以郑、林两家为中心》,台北“国史馆”,1995年版。
    [16]陈佩羚《清代台湾中部“筱云山庄”吕家的发展》,东海大学历史系硕士论文,2003年。
    [1] 汪寅、黄翠瑶《哈贝马斯的交往理论与网络交往》,《广西社会科学》,2003年第8期。
    [2] 哈贝马斯《交往行动理论·第二卷·论功能主义理性批判》,洪郁佩、蔺青译,重庆出版社,1994年9月版,第122-140页。
    [3] 艾四林《哈贝马斯交往理论评析》,《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年,第10卷第3期。
    [4] 哈贝马斯《交往行为理论·第一卷》,曹卫东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274页。
    [5] 同上,第276页。
    [6] 刘泉华《哈贝马斯交往理论研究》,南昌大学哲学系硕士论文,2009年。
    [1] 哈贝马斯《交往行动理论·第二卷·论功能主义理性批判》,洪郁佩、蔺青译,重庆出版社,1994年9月版,第191页。
    [2] 同上。
    [3] 同上,第172页。
    [4] 刘泉华《哈贝马斯交往理论研究》,南昌大学哲学系硕士论文,2009年。
    [5] “普通语用学,是以重建言语的普遍有效性基础为目的的研究,其方向是研究人与人之间达成良好沟通、理解的可能条件,是服从于哈贝马斯的重建社会秩序的理论理想的。”参见赵芹《述评哈贝马斯的普遍语言学》,复旦大学哲学系硕士论文,2006年。
    [6] 王庆丰《哈贝马斯生活世界理论的语用学转型》,《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5年第6期。
    [1] 汪毅夫《推动学术进步、推动两岸和平发展——在闽台关系研究中心的学术演讲》,《闽台地方史论稿》,海峡书局,2011年9月版,第229页。
    [2] 同上。
    [3] 汪毅夫《学术短论六种》,《闽台区域社会研究》,鹭江出版社,2004年3月版,第276页。
    [4] 同上,第277页。
    [1] 汪毅夫《文学的周边文化关系》,《闽台地方史研究》,福建教育出版社,2008年7月版,第109页。
    [2] 汪毅夫《多学科研究的视角——以台湾文学研究为例》,《闽台地方史论稿》,海峡书局,2011年9月版,第112、113页。
    [3] 同上,《陈孔立序》。
    [1] 汪毅夫《推动学术进步、推动两岸和平发展——在闽台关系研究中心的学术演讲》,《闽台地方史论稿》,海峡书局,2011年9月版,第230页。
    [2] 高鸿业主编《西方经济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6年2月版,第131页
    [3] 汪毅夫《推动学术进步、推动两岸和平发展——在闽台关系研究中心的学术演讲》,《闵台地方史论稿》,海峡书局,2011年9月版,第229页。
    [1] 同上,第200页。
    [2] 参见高喜军《“作为资本的文化”——解读布尔迪厄文化资本》,首都师范大学哲学系硕士论文,2008年。
    [3] 许冠三在《存真史、现活态、为生人》一文中认为梁启超的历史研究法贵“活动”:“是说共有四义:—以史为‘有生命’之物,至变而又至动;二以史著应为往事活态之再现;三以史家能事在活化僵迹;四以史籍为活人而作,非为死人而写。第四义最寻常亦最动听。”许冠三《新史学九十年》,岳麓书社,2003年9月版,第35页。
    [1] 厦门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整理《民国厦门市志》,方志出版社,1999年5月版,第629页。
    [2] 《台湾省通志》卷七《人物志·学行篇》,台湾文献委员会,1970年6月版,第317页。
    [3] 《重修台湾省通志》卷九《人物志》,台湾文献委员会,1998年6月版,第448页。
    [1] 黄典权《后苏龛合集·弁言》,施士洁《后苏龛合集》,台湾银行经济研究室,1965年11月版,第1--2页。
    [2] 曾阅、李灿煌主编《晋江历史人物传》,海峡文艺出版社,1997年12月版,第247页。
    [3] 同上,第248页。
    [4] 同上,第250页。
    [5] 刘登翰、庄明萱等主编《台湾文学史》,海峡文艺出版社,1991年6月版。
    [6] 汪毅夫《(后苏龛合集札记)——(台湾近代文学史实丛考)之二》,《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1988年第5期。
    [7] 孟建煌《施士洁评传》,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博士论文,2009年。
    [8] 《重修台湾省通志》卷九《人物志》,台湾文献委员会,1998年6月版,第449页。
    [1] 施士洁《后苏龛诗钞自序》,《后苏龛合集》,台湾银行经济研究室,1965年11月版,第1页。
    [2] 连横《台湾诗乘》,《台湾文献史料丛刊》第八辑,台湾大通书局,1987年版,第217页。
    [3] 施士洁《后苏龛诗钞自序》,《后苏龛合集》,台湾银行经济研究室,1965年11月版,第1页。
    [4] 《民国厦门志》,《中国地方志集成·福建府县志辑》,上海书店出版社,2000年10月版,第736页。
    [5] 黄典权《后苏龛合集·弁言》,施士洁《后苏龛合集》,台湾银行经济研究室,1965年11月版,第1--2页。[6] 同上。
    [1] 陈淑美《施士洁及其(后苏龛研究)》,台湾政治大学硕士论文,2006年。
    [1] 陈孔立《清代台湾移民社会研究》,九州山版社,2003年8月版,第15页。
    [2] 李国祁《中国现代化的区域研究:闽浙台地区,1860--1916》,台湾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1982年5月版,第569页。
    [3] 同上。
    [4] 参见宋光宇《台湾史》,人民出版社,2007年9月版,第95-97页。
    [5] 参见徐万民《论台籍士绅对台湾近代化的贡献》,武夷山首届“中国东南社会变迁与现代化(18422002)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02年5月。
    [1] 施士洁《次韵答陈仲璚茂才》,《后苏龛合集》。
    [1] 施士洁《耐公六十自祭文》:“二十登第,三十从戎”,《后苏龛合集》。
    [1] 参见汪毅夫《清代台湾的幕友》,《东南学术》,2004年第1期。
    [2] 黄典权《后苏龛合集·弁言》。
    [1] 见《台湾历史人物小传——明清暨日据时期·王元稺传》,台湾“国家图书馆”,2003年12月版,第47-48页。
    [1] 见《福建省志·王仁堪传》。
    [2] 见《泉州市志·吴鲁传》。
    [3] 见陈泗东《清代末科泉州的举人进士遗闻录》。
    [4] 见朱汝珍《词林辑略》“光绪二年丙子恩科”条,第460页。
    [5] 施士洁《宣南旅夕,听瑞春堂主人桐仙即席鼓琴》,《后苏龛合集》。
    [1] 许南英《读施淫舫山长诗草,恭拟题词》,见许南英《窥园留草》,台湾文海出版社,1972年8月版,第15页。
    [2] 同上。
    [3] 叶梦珠《阅世编·卷一》,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6月版,第83页。
    [4] 见刘铭传《刘壮肃公奏议》:《请建沈葆桢吴赞诚专祠折(十五年三月十二日)》、《请建林文察专祠折(十六年八月二十九日)》。
    [5]见孟建煌《施士洁评传》,福建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09年。
    [6]参见刘璈《巡台退思录》和《台湾会馆与同乡会》,及汀毅夫《顺天府乡试与北京的会馆——写给北京台湾会馆的学术报告》。
    [7]施士清《闻刘省三爵帅到台,张幼樵星使到省有感,仍用前韵(甲申六月初四日)》、《读刘爵帅与法夷书,和星皆韵》,《后苏龛合集》。
    [8]见《光绪会典事例》卷三十《吏部官制》。
    [1] 《重修台湾省通志》卷九《人物志·白鸾卿传》,台湾省文献会,1999年6月版,第184页。
    [2] 《重修台湾省通志》卷八《职官志》,台湾省文献会,1993年版,第204页。
    [3] 同上,第220页。
    [4] 同上,第204页。
    [5] 同士,第221页。
    [6] 见施士洁《朱树吾明府重至台郡,旋奉檄赴彰邑会办—巨户历年京控积案。适余客鹿浦,明府馆于乌日庄,时复往还,出示近作,因和原韵(辛巳十月作)》,《后苏龛合集》。
    [7] 《重修台湾省通志》卷八《职官志》台湾省文献会,1993年版,第255页。
    [8] 同上,第128页。
    [9] 同上,第127页。
    [1] 汪毅夫《幕府风流笔阵横——从唐景崧幕府看台湾幕府与台湾文学》,《台湾社会与文化》,海峡文艺出版社,1994年9月版,第214页。
    [2] 汪毅夫《清代的台湾幕友》,《闽台区域社会研究》,鹭江出版社,2004年3月版,第160页。
    [3] 参见施十洁《喜晤杨苹笙大令》、《苹叟诗来,如韵答之》、《柬苹叟用前韵》,《后苏龛合集》。
    [4] 参见刘璈《巡台退思录》。
    [5] 见《台湾杂咏合刻·杨希闵序》:“同治末,日本借番社起衅,朝廷命重臣经理其事;于是‘开川抚番’之议起,移福建巡抚驻台主持大局。光绪元年,中承王公莅台;海波不兴,庶务毕举。暇时,作《台阳杂咏》数十首,足与夏公后先辉映。一时随员中如何竞山司马、校官中如马了翊孝廉,皆有继作。”
    [6] 见施士洁《辛陔招同江子仪孝廉、李叙卿广文饮红毛楼下寓斋,用前韵》,《后苏龛合集》。
    [7] 罗大佑《栗园诗钞》有:《重九日游翠帷山,江子仪献琛孝廉过访未遇,乃登凤山,归作诗见示次韵奉》、《将之福州,王鸿卿缵棻广文招饮署斋有诗赠行,即席赋答,并视江子仪孝廉》、《尤溪别江了仪孝廉献琛》等诗。
    [8] 丘复《愿丰楼杂记·卷六·二十九、张公润培精明》记:平湖李叙卿教谕适以事入谒,张公询之日:“君居距官出若干程?”教谕日:“五里许。”
    [9] 参见《永淳县志·循吏传》,王迈常、王蘧常《部畇府君年谱》。
    [1] 见徐世昌《晚晴移诗汇·卷一六八》。
    [2] 丘铸昌《丘逢甲交往录》,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10月版,第304页。
    [3] 见施上洁《施又笙孝廉捐济募启》,《后苏龛合集》。
    [4] 汪毅夫《幕府风流笔阵横——从唐景崧幕府看台湾幕府与台湾文学》,《台湾社会与文化》,海峡文艺出版社,1994年9月版,第219页。
    [5] 施士洁《鹭门重晤以鹤笙大令》、《鹭门午日次何劲臣贰尹韵》,《后苏龛合集》。
    [6] 见郑祖庚《闽侯乡土志》。
    [7l郑国瑞编《台湾书法家小传》,高雄复文图书出版社,2009年5月版,第42页。并参见《政和县志·人物传》。
    [8] 汪毅夫《幕府风流笔阵横——从唐景崧幕府看台湾幕府与台湾文学》,《台湾社会与文化》,海峡文艺出版社,1994年9月版,第224页。
    [9] 参见陈孔立《清代台湾移民社会研究》,九州出版社,2003年8月版,第15页。
    [1] 参见李国祁《中国现代化的区域研究:闽浙台地区,1860—1916》,台湾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1982年5月版。
    [2] 参见纪志霞《清代台湾士绅阶层研究》,厦门大学硕士论文,2001年。
    [3] 同上。
    [4] 见施士洁《寄怀青孺诸罗代柬》,《后苏龛合集》
    [1] 余美玲《海东进士施士洁的诗情与世情》,《逢甲人文社会学报》第1期,第33-54页,2000年11月。
    [2] “名士”一词最早见于《礼记·月令》:“勉诸侯,聘名士,礼贤者。”此名士,相当于隐士。故郑玄注曰:“名士,不仕者。”唐孔颖达疏次句亦云:“谓王者勉劝次诸侯,令聘问有名之士,谓其德行贞纯,道术通明,王者不得臣而隐居不在位者也。”
    [3] 《眉庐丛话》,山西古籍出版社1995年版,第222页。
    [1] 《村庐所闻录、故都见闻录》,山西古籍出版社,1995年版,《村庐所闻录》第28页。
    [2] 《石屋余瀋、石屋续瀋》,山西古籍出版社,1995年版,第210页。《郑孝胥日记》第1册,中华书局,1993年版,第203页。
    [3] 刘红裕《东汉:女子、小人、名士》,浙江文艺出版社,2010年1月版。
    [4] 嵇康《释私论》。
    [5] 范毓周《从汉末名士到竹林七贤:魏晋风度的渊源与形成历程》,《寻根》杂志,2009年第2期。
    [6] 汪毅夫《地域历史人群研究:台湾进士》,《东南学术》,2003年第3期。
    [7] 《台湾省通志》卷七《人物志·学行篇》,台湾省文献委员会,1970年6月版,第311页。
    [8] 张仲礼《中国绅士——关于其在19世纪中国社会中作用的研究》,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1年5月版,第30页。
    [9] 汪毅夫《从台湾进士看清代科举制度》,《闽台地方史论稿》,海峡书局,2011年9月版,第33页。
    [10] 姚莹《东槎纪略》(道光九年著):“汉人蕃衍,丁口已二百五十余万,而生、熟社番不及二十分之一。”
    [1] 台湾省文献委员会《台湾省通志》卷七《人物志》,第110页。
    [2] 施士洁《台澎海东书院课选序》,《后苏龛合集》。
    [3] 参见连横《台湾通史·郑用锡传》,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4月版,第506页。
    [4] 吴德功《戴施两案纪略》。
    [5] 同上。
    [1] 见施琼芳《石兰山馆遗稿》。
    [2] 见施士洁《后苏龛合集》。
    [3] 连横《台湾通史·陈瑸传》,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4月版,第489页。陈瑸生平,参考丁宗洛编《陈清端公年谱》,《台湾文献丛刊》第207种。
    [4] 见施士洁《后苏龛合集》。
    [5] 施琼芳“神主牌”记录:“星阶公镇圭卒于同治戊辰七年九月十三戌时”。转引自《施士洁及其(后苏龛合集)研究》第43页。
    [6] 据《重修台湾省通志》卷八《职官志》,其间兵备道还有瑞殡,“咸丰四年任,未到任”。
    [7] 见《“开台进士”郑用锡评述》,福建师范大学闽台区域研究中心编《闽台经贸文化与华侨华人问题研究专辑》,海洋出版社,2012年5月版。
    [8] 连横《台湾通史·郑用锡传》,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4月版,第507页。
    [1] 见高启进、陈益源、陈英俊合著《开澎进士蔡廷兰与<海南杂著)》,澎湖县文化局,2005年版。
    [2] 《澎湖厅志》卷七《人物·蔡廷兰传》。
    [3] 连横《台湾通史·郑用锡传》,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4月版,第506页。
    [4] 施昭澄,晋江人,优贡,曾任建平、溧阳教育,咸丰间渡台。参见孟建煌《施士洁评传》和余美玲《海东进士施士洁的诗情与世情》。
    [5] 施士洁《台澎海东书院课选序》,《后苏龛合集》。
    [6] 施士洁《阙题》,《后苏龛合集》。
    [7] 见《晋书·王献之传》。
    [8] 见《宋书》卷六十《王准之列传》。
    [1] 黄典权《后苏龛合集·弁言》。
    [2] 同上。
    [3] 陈衍《石遗室文集》卷九《知稼轩诗序》。
    [4] 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
    [5] 由云龙《定庵诗话》。
    [6] 参见陈曾寿《苍虬阁诗集》,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1月版。
    [7] 张佩纶《涧于日记·己丑卷》,涧于草堂石印本。
    [8] 郭则澐《十朝诗乘》。
    [9] 刘熙载《艺概》卷二《诗概》。
    [10] 陈衍《石遗室诗话》。
    [11] 林昌彝《射鹰楼诗话·卷十四》,清同治刊本。
    [12] 陈衍《石遗室诗集》卷五《东坡生日陶斋尚书招集宝华庵,成长句七百字》。
    [13] 陈衍《石遗室诗话》。
    [1] 施士洁《赠林氅云孝廉》,《后苏龛合集》。
    [2] 施士洁《桐郡病中》,《后苏龛合集》。
    [3] 施士洁《意有未尽,辄书级尾》,《后苏龛合集》。
    [4] 施士洁《艺农、幼青强欲觞予初度,自维屈正则庚寅谪降,不禁感怀身世,无限苍凉,伏枕口占,沉沉睡去;醒后录尘允白、杏泉,并谢诸君子(除夕前十一日)》,《后苏龛合集》。
    [5] 施士洁《杏泉汪大令(春源)以诗寿我兼以赠别,如韵答之》,《后苏龛合集》。
    [6] 施士洁《后苏龛合集》《后苏龛诗钞》卷一。
    [7] 同上。
    [1] 余美玲《海东进士施士洁的诗情与世情》,《逢甲人文社会学报》第1期,2000年11月,第33-54页。
    [2] 叶梦珠《阅世编·卷一》,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6月版,第83页。
    [3] 梁启超《各省举人上皇帝书》,《饮冰室文集》卷三。
    [4] 参见李国祈《中国现代化的区域研究:闽浙台地区,1860—1916》,台湾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1985年5月版。
    [5] 《论秀才轻重》,见《申报》光绪癸未年(1883)10月18日。
    [6] 见施士洁《竹堑登高和林丈薇屏韵》、《郑稼田观察招饮北郭园即席赋赠》、《花朝过大甲庄,沈耿廷鹾尹留宿,见月喜作》、《鹿溪与春舫族兄夜话》,《后苏龛合集》。
    [7] 见施士洁《林次皋明经以所居波心庄图索题,画杜老(清江一曲抱村流>全首诗意》、《题王纯卿司马“剑潭夜光”图,即用高倜承吏部韵》、《又题王翁“自锄明月种梅花”图》,《后苏龛合集》。
    [8] 笔者以为,王紫溟即王园稺,时为署台湾府学训导。
    [1] 见施士洁《五月廿九日,方伯夏小涛师命陪杨卧云山长、杨心贶农部、王紫溟校官午宴裴亭,赋此志谢》,《后苏龛合集》。
    [2] 参见宫留记《资本—社会实践工具(布尔迪厄的资本理论)》,河南大学出版社,2010年7月版。
    [3] 施士洁《题扬抟九孝廉令先尊慈读续图》,《后苏龛合集》。
    [4] 台湾政治大学硕士论文,2006年。
    [1] 此两次分别为:道光十三年(1833),周凯以兴泉永道“权分巡台湾兵备道”,时间不到一年;道光十六年(1836)九月,周凯再任台湾道,十七年七月殁于任。见《台湾省通志》卷七《人物志·周凯传》。
    [2] 同上,第108页。
    [3] 参见周凯《内自讼斋文集》附录(二)《内自讼斋文集参订及校刊者姓氏》,《台湾文献丛刊》第82种。
    [4] 参见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
    [5] 台湾文献委员会《台湾省通志》卷七《人物志·周凯传》,第107页。
    [6] 周凯《芸皋先生自纂年谱》,《内自讼斋文集》,《台湾文献丛刊》第82种。
    [7] 同上。
    [8] 参见周凯《海南杂著·序》,《内自讼斋文集》,《台湾文献丛刊》第82种。
    [1] 见《石兰山馆遗稿序》,《台南文化》第8卷1期,1958年6月15日,第1页。
    [2] 施琼芳《石兰山馆遗专辑》,《台南文化》第8卷1期,1958年6月15日,第102页。
    [3] 孟建煌《施士洁评传》,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博士论文,2009年,第14页。
    [4] 见《石狮文史资料》第四辑《施琼芳、施士洁父子两进士》。
    [5] 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官之迁皆以年资,人无干进之心,即干亦无幸获。得第早而享年永者,则驯跻卿相,否则以词馆郎署老。俗既俭朴,事畜易周,而寒士素惯淡泊,故得与世无竞,而终其身于学。京官簿书期会至简,惟日夕闭户亲书卷,得间与同气相过从,则互出所学相质”。
    [6] 施士洁《斐亭诗钟序》。
    [7] 施士洁《艋川除夕遣怀》,《后苏龛合集》。
    [1] 同上。
    [2] 《重修台湾省通志》卷八《职官志》,台湾省文献委员会,1993年6月版,第127页。此外,“光绪三年(待考)撤任”,应是光绪四年。
    [3] 《重修台湾省通志》卷九《人物志》,台湾省文献会,1999年6月版,第184页。
    [4] 参见连横《台湾通史》、沈葆桢《沈文肃公牍》等。
    [5] 施士洁《哭邑侯白仲安师》,《后苏龛合集》。
    [6] 唐李冗《独异志》卷下:“唐崔群为相,清名甚重。元和中,自中书舍人知贡举。既罢,夫人李氏因暇日常劝其树庄田以为子孙计。笑答曰:‘余有三十所美庄良田遍天下,夫人复何忧?’夫人曰:‘不闻君有此业。’群曰:‘吾前岁放榜三十人,岂非良田耶?’夫人日:‘若然者,君非陆相门生乎?然往年君掌文柄,使人约其子简礼,不令就春闱之试。如君以为良田,则陆氏之庄荒矣。’群惭而退,累日不食。”
    [7] 《重修台湾省通志》卷八《职官志》第37页,台湾省文献委员会,1993年6月版。
    [1] 汪毅夫《从台湾进士看清代科举制度》,《闽台地方史论稿》,海峡书局,2011年9月版,第24页。
    [2] 参见孟建煌《施士洁评传》,福建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09年,第22页。
    [3] 汪毅夫《闽台文化史札记》,收录《闽台历史社会与民俗文化》,鹭江出版社,2008年8月版,第192页。
    [4] 孟建煌《施士洁评传》,福建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09年,第23页。
    [5] 丘逢甲《次韵寄谭彤士桂林》之三:“欧阳门下吾尤愧,但有文章放出头。”即用此典。
    [6] 《台湾省通志》卷七《人物志·夏献纶传》,台湾文献委员会,第119页。
    [7] 江西黎川县政协文史资料研委会《黎川文史资料》第一辑,,1989年5月,第146页。
    [4] 引自抚州日报主办“临川文化网”之“杨希闵”简介(文章来源:抚州党史办)。
    [5] 连横《雅言》之一五二条,《台湾文献丛刊》第一六六种。
    [6] 见刘声木《苌楚斋随笔》。
    [7] 唐赞衮《台阳见闻录》卷下“台南书院”条记:“海东膏火生息……光绪三年,夏前道改派杨训导承藩经理”(夏前道即夏献纶,杨承藩可能即是杨希闵),《台湾文献丛刊》第三〇种。
    [8] 唐赞衮《台阳见闻录》卷下“台南书院”条,《台湾文献从刊》第三〇种。
    [9] 同上。
    [10] 参见《清史稿》《艺文志二》。
    [1] 杨希闵《黄文节公年谱序》,见杨希闵编《宋黄文节公庭坚年谱》,台湾商务印书馆,1982年10月版,第1页。
    [2] 杨希闵《宋韩忠献公年谱序》,见杨希闵编《宋韩忠献公年谱》,台湾商务印书馆,1981年10月版,第2页。
    [3] 杨希闵《明王文成公年谱序》,见杨希闵编《明王文成公年谱》,台湾商务印书馆,1981年12月版,第2页。
    [4] 据“临川文化网”之“杨希闵”简介:杨希闵“撰有《乡诗摭谭》正集10卷、《续集》10卷、《遐憩山房诗》4卷、《痛饮词》、《过存草》、《绝句诗选》3卷、《覆瓿草》10卷、《诗榷》12卷、《四书改错平》14卷、《桃溪杨氏先德录》2卷、《读书举要》2卷、《水经注汇校》40卷等。亦通医学,著有《伤寒论百十三方解略》、《金匮百七十五方解略》6卷、《旴客医谈》4卷等。”
    [5] 同上。
    [6] 见《黎川文史资料》第一辑,江西黎川县政协文史资料研委会,1989年5月,第146页。
    [7] 丁绍仪《听秋声馆词话》之“杨希闵词”条。
    [1] 同上,《后苏龛合集卷一》。
    [2] 陈淑美《施士洁及其<后苏龛研究>》,台湾政治大学硕士论文,2006年。
    [3] 余美玲《海东进十施士洁的诗情与世情》,《逢甲人文社会学报》第1期,2000年11月,第33-54页。
    [4] 汪毅夫《从台湾进士看清代科举制度》,《闽台地方史论稿》,海峡书局,2011年9月版,第33页。
    [5] 《台湾省通志》卷七《人物志·陈望增传》,台湾文献委员会,第292页。
    [6] 《台湾省通志》卷七《人物志·蔡德芳传》,台湾文献委员会,第315页。
    [7] 黄登瀛即黄秀娘之堂兄,参见吴煜煜《石壁探璞》,方志出版社,2011年2月版。
    [8] 薛绍元总纂《台湾通志》之《选举篇》,《台湾文献从刊》第一三〇种。
    [1] 许南英《窥园留草》,台湾文海出版社,1972年8月版,第15页。
    [2] 《台湾省通志》卷七《人物志·施士洁传》,台湾文献委员会,第317页。
    [3] 参见连横《台湾通史·教育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4月版。
    [4] 刘璈《禀筹办全台乡会试馆宾兴及育婴养济义仓各事宜由(光绪九年正月初六日)》,《巡台退思录》。
    [5] 参见李国祁《中国区域现代化:闽浙台1860—1916)》。
    [6] 刘璈《决科告示(光绪八年六月初八日)》,《巡台退思录》。
    [1] 徐宗干《斯未信斋文集·卷五·寄浙抚梁楚香中丞书》,《治台必告录》,《台湾文献丛刊》第一七种。
    [2] 刘璈《禀筹办全台乡会试馆宾兴及育婴养济义仓各事宜由(光绪九年正月初六日)》,《巡台退思录》。
    [3] 刘璈《决科告示(光绪八年六月初八日)》,《巡台退思录》。
    [4] 连横《台湾通史·丘逢甲列传》,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4月版,第540页。
    [5] 孟建煌《施士洁评传》,福建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09年。
    [6] 《清史稿》卷四八一《儒林二》《孔广森传》。
    [7] 《清史稿》卷四八一《儒林二》《凌廷堪传》。
    [8] 支伟成《清代朴学大师列传》(上册),岳麓出版社,1998年8月版,第60页。
    [9] 杨国强《儒学的衍变与清代士风》,《史林》1995年第1期。
    [1] 施士洁《艋川除夕遣怀》,《后苏龛合集》。
    [2] 同上。
    [3] 姜广辉《汉末魏晋的名士风度》,冯友兰、李泽厚等著《魏晋风度二十讲》,华夏出版社,2009年1月版,第142页。姜广辉论及“名士”特点,以为:“一些洁身自爱的士人便有‘乱世不为官’的信条,功名心淡泊,心智也就比较自由,因此在学术思想方面处处表现出一种活跃开放的情状,士人厌恶经学的烦琐、功名的卑污、礼教的峻刻,而趋于通脱、玄远和放达。”
    [4] 施士洁《台澎海东书院课选序》,《后苏龛合集》。
    [5] 刘登翰等主编《台湾文学史》,海峡文艺出版社,1991年版,第252页。
    [6] 连横《台湾诗乘》,《台湾文献丛刊》第六四种。
    [7] 工松《台阳诗话》,《台湾文献丛刊》第三四种。
    [1] 连横《台湾诗乘》,《台湾文献丛刊》第六四种。
    [2] 同上。
    [3] 许赞堃(地山)《窥园先生自传》,见许南英《窥园留草》,台湾文海出版社,1972年8月版,第235页。
    [4] 同上,第246页:“(许南英)在台湾时发起‘崇正社’,以‘崇尚正义’为主旨;时时会集于竹溪寺,现在还有许多社友。”
    [1] 赖子清《古今台湾诗文社(一)》,《台湾文献》十卷一期,1959年9月版,第79页。
    [2] 参见黄乃江《诗钟研究》,福建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08年;王文颜《台湾诗社之研究》,台湾政治大学硕士论文,1979年。
    [3] 汪毅夫《台湾近代诗人在福建》,台湾幼狮出版社,1998年版,第131页。
    [4] 施士洁《意有未尽,辄书级尾》,《后苏龛合集》。
    [1] 施士洁《和冯秋槎广文寄赠五十韵》,《后苏龛合集》。
    [2] 见连横《台湾通史·唐刘列传》,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4月版,第544页。
    [3] 刘义庆《世说新语》第二十三门《任诞》。
    [4] 鲁迅《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鲁迅全集》第三卷《而已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521、523页。
    [5] 连横《台湾通史·林占梅列传》,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4月版,第474-475页。
    [6] 连横《台湾通史·唐刘列传》,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4月版,第544页。
    [7] 连横《台湾通史·丘逢甲列传》,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4月版,第540页。
    [1] 姜广辉《汉末魏晋的名士风度》,冯友兰、李泽厚等著《魏晋风度二十讲》,2009年1月版,第133页。
    [2] 施士洁《寄怀青孺诸罗代柬》,《后苏龛合集》。
    [3] 同上。
    [2] 见况周颐《餐樱庑随笔》。
    [3] 徐珂《清稗类钞·娼妓类》《金三姐为袁子才所眷》。
    [4] 施士洁《桂华妆阁题词为蓝铸生作》,《后苏龛合集》。
    [5] 徐珂《清稗类钞·风俗类》。
    [1] 参见陈世荣《近代丰原地区地方菁英影响力的形成与发挥》,台湾政治大学历史系博士论文,2010年。
    [2] 王先明《近代绅士——一个封建阶层的历史命运》,天津人民出版社,1997年12月版,第107页。
    [3] 参见蔡渊洁《清代台湾的社会领导阶层(1684——1895)》,第167页。
    [4] 参见纪志霞《清代台湾士绅阶层研究》,厦门大学硕士论文,2001年,第19页。
    [5] 陈其南《台湾的传统中国社会》,台湾允晨文化公司,1987年版,第138页。
    [6] 陈孔立《清代台湾移民社会研究》,九州出版社,2003年8月版,第84页。“这是社会转型的主要标志。在这个前提下,与社会转型相关联的某些历史现象,如宗族械斗逐渐取代分类械斗,超越祖籍人群的祭祀圈的出现,以及移民社会其他特点的变化,都可以作为社会转型的次要标志。
    [1] 李国祁《中国现代化的区域研究:闽浙台地区,1860—1916》,台湾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1982年5月版,第95页。
    [2] 宋光宇《台湾史》,人民出版社,2007年9月版,第95、96页。
    [3] 《台湾番政志》,第1册,第265页。
    [4] 李国祁《中国现代化的区域研究:闽浙台地区,1860—1916》,台湾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1982年5月版,第191页。
    [1] 张仲礼著、李荣昌译《中国绅士:关于其在19世纪中国社会中作用的研究》,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1年5月版,第54页。
    [2] 施士洁《台郡海神庙募启(代潘邑侯作)》,施士洁《后苏龛合集》,台湾银行经济研究室,1965年11月版,第357页。
    [1] 刘铭传《请建沈葆桢吴赞诚专祠折(十五年三月十二日)》,刘铭传《刘壮肃公奏议》,《台湾文献丛刊》第二七种,台湾大通书局,1987年版,第293页。
    [2] 同上,第295--296页。
    [3] 转引孟建煌《离台内渡的进士施士洁与台湾儒学》,第五届儒学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
    [4] 连横《台湾通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4月版,第44页。
    [5] 刘璈《详覆台湾各海口抽收大小洋药章程并拟提款筹办善后事宜由(光绪八年六月初二日)》,刘璈《巡台退思录》,《台湾文献丛刊》第二一种,台湾银行经济研究室,1958年版,第106页。
    [1] 刘璈《禀台南北各商承办洋药茶脑船货税厘情形由(光绪八年七月二十三日)》,刘璈《巡台退思录》,《台湾文献丛刊》第二一种,台湾银行经济研究室,1958年版,第108页。
    [2] 喻长霖《民国台州府志》卷九十八《刘璈传》,台湾成文出版社,1970年版,第201页。
    [3] 参见李一、周琦主编《台州文化概论》,中国文联出版社,2002年5月版。
    [4] 郑瑛中《台州知府刘璈》,浙江临海新闻网,[EB/OL].(2007年9月13日),http://ihnews.ziol.com.cn/ihnews/system/2007/09/13/010055727.shtml.
    [5] 刘璈《禀筹办全台乡会试馆宾兴及育婴养济义仓各事宜由(光绪九年正月初六日)》,刘璈《巡台退思录》,《台湾文献丛刊》第二一种,台湾银行经济研究室,1958年版,第112页。
    [6] 北京市台湾同胞联谊会《台湾会馆与同乡会》,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4月版,第69-74页。
    [7] 刘璈《禀筹办全台乡会试馆宾兴及育婴养济义仓各事宜由(光绪九年正月初六日)》,刘璈《巡台退思录》,《台湾文献丛刊》第二一种,台湾银行经济研究室,1958年版,第112页。
    [8] 同上,第113页。
    [1] 同上,第113页。
    [2] 刘璈《咨覆收支各项善举经费由(光绪十年三月十一日)》,刘璈《巡台退思录》,《台湾文献丛刊》第二一种,台湾银行经济研究室,1958年版,第124页。
    [3] 同上,第123页。
    [4] 连横《台湾通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4月版,第540页。
    [5] 同上,第544页。
    [6] 同上,第152页。
    [7] 唐赞衮《台阳见闻录》,《台湾文献丛刊》第三〇种,台湾银行经济研究室,1958年版,第89页。
    [1] 汪毅夫《地域历史人群研究:台湾进士》,汪毅夫《闽台区域社会研究》,鹭江出版社,2004年3月版,第133页。
    [2] 施士洁《耐公六十自祭文》,施士洁《后苏龛合集》,台湾银行经济研究室,1965年11月版,第387页。
    [3] 郑剑顺《甲申中法马江战役》,厦门大学出版社,1990年19月版,第13页:“法国侵略舰队第一个侵犯目标是台湾,其次是福建,它想用武力侵占中国领土,以此作为谈判的筹码、要挟的担保。1884年8月5日,法海军舰队副司令利士比率法军舰三艘炮击基隆炮台……杀机毕露。”
    [4]施士洁《后苏龛合集》,台湾银行经济研究室,1965年11月版,第321页。
    [5] 参见《宋史·刘锜传》。
    [1] 《刘壮肃奏议·保台略序三》:“初,公之过沪也,法使数来会,探行期,公则置酒高会,声言某日乘某舰渡台。是夜大风雨,公乃微服乘小艇登他舰疾行,去岸数时,法使乃觉,疾发兵舰追之,思要之于海。比至沪尾,则公已登岸两时矣。”刘铭传《刘壮肃公奏议》,《台湾文献丛刊》第二七种,台湾大通书局,1987年版,第123页。
    [2] 同上。
    [3] (清)薛绍元总纂《台湾通志》,《台湾文献丛刊》第一三〇种,台湾银行经济研究室,1962年版,第380页。
    [4] 陈淑美《施士洁及其<后苏龛研究)》,台湾政治大学硕士论文,2006年,第73页。
    [5] 台湾中正大学“台湾古典文学研究室”,“施懿琳个人资料及研究成果”,http//140.116.14.94/history.htm。
    [6] 刘璈《禀嘉义网民江浮安等拿匪酿命一案应提府讯办并请由省委员覆查由(光绪十年七月初十日)》,刘璈《巡台退思录》,《台湾文献丛刊》第二一种,台湾银行经济研究室,1958年版,第75页。
    [1] 刘璈《议办全台团练章程由(光绪十年二月二十二日)》,刘璈《巡台退思录》,《台湾文献从刊》第二一种,台湾银行经济研究室,1958年版,第249页。
    [2] 连横《台湾通史》:“七年春,福建巡抚岑毓英巡视台湾。改团练总局为培元总局。”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4月版,第44页。
    [3] 同上。
    [4] 汪毅夫《地域历史人群研究:台湾进士》,《闽台区域社会研究》,鹭江出版社,2004年3月版,第133页:“施琼芳—字星陪,施士洁的友人、1882年任台湾知县的祁征祥亦字星陪。施士洁在其诗文中,为避父讳,将‘祁星階’缺笔写成‘祁星皆’,或改用同音、同义字写作‘祁辛陔’、‘祁辛垓’”。
    [5] 邱树森《中国历代职官辞典》“城守尉”条:“清代驻防旗兵将领。在无将军或副都统之次要地方设之。正品,掌驻城旗籍。”江西教育出版社,1991年7月版,第457页。
    [6] 福州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福州市志(第六册)》之《清代军事机关和驻军》,方志出版社,1999年11月版。
    [7] 转引自孟建煌《施士洁评传》,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博士论文,2009年,第50-51页。
    [1] 刘璈《议办全台渔团章程由(光绪十年八月初一日)》,刘璈《巡台退思录》,《台湾文献丛刊》第二一种,台湾银行经济研究室,1958年版,第276-277页。
    [2] 同上,第272页。
    [3] 施士洁《读刘爵帅与法夷书,和星皆韵》,施士洁《后苏龛合集》,台湾银行经济研究室,1965年11月版,第327页。
    [4] 徐中约《中国近代史(1600—2000中国的奋斗》,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8年1月版,第80页。
    [1] 施士洁《鹿溪九日》,施士洁《后苏龛合集》,台湾银行经济研究室,1965年11月版,第16页。
    [2] 连横《台湾通史·郭光侯、施九缎列传》,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4月版,第461页。
    [3] 施士洁《家悦秋孝廉祭文》,施士洁《后苏龛合集》,台湾银行经济研究室,1965年11月版,第383页。
    [4] 刘铭传《彰匪围城劫馆派兵剿平折(十四年九月二十四日)》:“惟据鹿港绅士进士蔡得芳并各堡绅士来彰诉称:彰化县知县李嘉棠性情刚愎,不洽舆情”,刘铭传《刘壮肃公奏议》,《台湾文献从刊》第二七种,台湾大通书局,1987年版,第404页。
    [5] 连横《台湾通史·郭光侯、施九缎列传》,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4月版,第460页。
    [6] 吴德功《戴施两案纪略》,《台湾文献丛刊》第四七种,台湾银行经济研究室,1959年版,第106页。
    [7] 施梅樵《梅樵诗集》,台湾龙文出版社,2001年版,第9页。
    [8] 《重修台湾省通志》卷九《人物志》,台湾省文献委员会,1998年6月版,第468页。
    [9] 叶大沛《鹿港发展史》,彰化左羊出版社,1997年6月版,第704页。
    [1] 吴德功《戴施两案纪略》,《台湾文献丛刊》第四七种,台湾银行经济研究室,1959年版,第106页。
    [2] 粘良图《开拓台湾的晋江人》,《晋江史志》,2008年12月第4期。
    [3] 汪毅夫《幕府风流笔阵横——从唐景崧幕府看台湾幕府与台湾文学》,汪毅夫《台湾社会与文化》,海峡文艺出版社,1994年9月版,第224页。
    [4] 参见梁治平《清代习惯法》,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5] 参见林峻立《调处:十九世纪台湾社会民事纷争解决途径之研究》,台湾大学法律研究所硕士论文,1997年。
    [1] 洪弃生《代南北投诸绅士与邱仙根山长书》,洪弃生《寄鹤斋选集》,《台湾文献从刊》第三〇四种,台湾银行经济研究室,1972年版,第172页。
    [2] 郑喜夫《民国丘仓海先生逢甲年谱》,台湾商务印书馆,1981年11月版,第34页。
    [3] 洪弃生《与吕汝玉书(癸巳)》,洪弃生《寄鹤斋选集》,《台湾文献从刊》第三〇四种,台湾银行经济研究室,1972年版,第173页。
    [4] 徐中约《中国近代史(1600—2000中国的奋斗》,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8年1月版,第80页。
    [5] 参见郭松义《清代的任官回避制度》,《清史镜鉴:部级领导干部清史读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0年11月版。
    [6] (清)汪祖辉《学治臆说》卷上《礼士》,王云五主编《从书集成初编》,商务印书馆,1939年12月版,第10页。
    [7] (清)姚莹《复方本府求言札了》,《争朝经世文编》卷二三,《魏源全集》第十四册,岳麓书社,2011年2月版,第395页。
    [1] 吴德功《瑞桃斋诗话·卷三》:“朱树梧名干隆,湖南人。……甲戌,知彰化县事。”吴德功《吴德功全集》,台湾省文献会,1992年5月版。
    [2] 沈傈桢《福建台湾奏折》之《请奖开山首先出力人员折》(同治十三年十二月初五日):“同知衔、署彰化县知县朱干隆,勤于听断,奋发有为,此次弋获著名匪首陈心妇仔,克除民害;拟请补缺后以同知直隶州知州,留闽尽先补用。”《台湾文献丛刊》第二九种,台湾银行经济研究室,1959年版,第21页。
    [3] 见《丁中丞(日昌)政书》之《抚闽奏稿》:“署知县朱干隆纵勇殃民,请撤任参办。”沈云龙主编《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续编》第七十七辑,文海出版社,1980年版,第521页。
    [4] 参见《连江县志》及湖南省图书馆“天下湖南·湘人著述”网页:“朱干隆,字树梧,清宁乡人。署台湾彰化,再任连江。著《献璞堂诗草》二卷、《续草》二卷,清光绪十四年(1888)刻本。”http://www.txhn.net/xrzs/。
    [5] 《重修台湾省通志》卷八《职官志》,台湾省文献会,1993年版,第204页。
    [6] 见朱干隆《兼善集》,转引自汪毅夫《清代福建的匿女之风与童养婚俗》,《东南学术》2007年第2期。参见连横《台湾通史》:“彰化育婴堂,在县治,道光年间官绅合建,久而荒废。光绪七年,知县朱干隆乃劝绅富重设,以抄封家屋充用”。连横《台湾通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4月版,第303页。
    [7] 《清季申报台湾纪事辑录》之《书“都察院奏福建林戴氏呈控冤案折”后》,《台湾文献丛刊》第二四七种,台湾银行经济研究室,1959年版,第763页。
    [1] 关于林文明案,史料、著述甚多,不再赘述,可参考黄富三《雾峰林家的中挫(18611885)》等。
    [2] 《清季申报台湾纪事辑录》之《闽浙督何(璟)奏遵限查明未接案件片(八月十六日京报)》:“兹届半年汇奏之期,查奏交案件,有未结彰化县职妇林戴氏、福鼎县寡妇周徐氏、漳浦县民李渎、陈风烈、南靖县民张龙光及续奉奏交海澄县武生蓝忠庸、南安县附贡生杨鼎泰共七案;其咨交案件,除彰化县民林达生、南安县革生许瞻云二案业经分别奏咨完结、诏安县世职吴宗锜一案现经由司详办外,尚有未结彰化县革员林奠国、闽县民林在忠、福清县贡生俞瑞年、长泰县民张讲、郑乌定及续奉咨交南安县监生梁国勋、诏安县民妇林吴氏共七案。”《台湾文献丛刊》第二四七种,台湾银行经济研究室,1959年版,第900页。
    [3] 参见郑喜夫《林朝栋传》,台湾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
    [4] 《清季申报台湾纪事辑录》:光绪二年《都察院景(廉)奏为福建职妇林戴氏遣抱京控请旨究办折(三月初五日京报)》,《台湾文献丛刊》第二四七种,台湾银行经济研究室,1959年版,第606页。
    [5] 李惠萍《清代后期台湾雾峰林家与官府之关系研究》,厦门大学台湾研究院硕士论文,2006年,第57页。
    [6] 《清季申报台湾纪事辑录》:光绪三年十二月初二日《恭录上谕(一道)》,《台湾文献丛刊》第二四七种,台湾银行经济研究室,1959年版,第750页。
    [7] 《清季申报台湾纪事辑录》:光绪五年《闽浙总督何(璟)奏为京控案犯请俟获案后再行审讯片(九月二十九日京报)》,《台湾文献丛刊》第二四七种,台湾银行经济研究室,1959年版,第919页。
    [1] 如同治十三年《闽督李(鹤年)奏闽省京控奏咨交审未结各案恳请展限片(十一月初九日京报)》、光绪二年《都察院景(廉)奏为福建职妇林戴氏遣抱京控请旨究办折(三月初五日京报)》光绪三年《十一月十三日上谕》、《都察院全(庆)奏为奏闻请旨折(十二月初二日京报)》、光绪五年《五月二十七日上谕》、《署都察院志(和)等奏为请旨折(六月初九日京报)》、《闽浙督何(璟)奏遵限查明未接案件片(八月十六日京报)》、《闽浙总督何(璟)奏为京控案犯请俟获案后再行审讯片(九月二十九日京报)》、光绪六年《闽浙督何(璟)奏报京控未结各案片(补录九月初六日京报)》等。《清季申报台湾纪事辑录》,《台湾文献丛刊》第二四七种,台湾银行经济研究室,1959年版。
    [2] “平原绣”,典出李贺《浩歌》:“买丝绣作平原君”,表达思念之意;“顾恺呆”,典出《晋书·文苑》:“顾恺之尤信小术,以为求之必得。人尝以一柳叶绐之,曰:‘此蝉所翳叶也,取以自蔽,人不见之。’恺之喜,引叶自蔽,信其不见己也,甚以珍之。”
    [3] 《清季申报台湾纪事辑录》:光绪八年(壬午)六月二十四日《本馆电音》,《台湾文献丛刊》第二四七种,台湾银行经济研究室,1959年版,第1063页。
    [4] 施士洁《后苏龛合集》,台湾银行经济研究室,1965年11月版,第318页。
    [1] 李惠萍《清代后期台湾雾峰林家与官府之关系研究》,厦门大学台湾研究院硕士论文,2006年,第69页。
    [2] 刘铭传《刘壮肃公奏议》,《台湾文献丛刊》第二七种,台湾大通书局,1987年版,第295页。
    [3] 邱树森《历代职官辞典》:“(内阁)中书,明代为中书舍人简称。清沿明制,设于内阁,掌撰拟、记载、翻译、缮写等,定额为满洲七十人,蒙古十六人,汉军八人,秩从七品。”江西教育出版社,1991年7月版,第100页。
    [4] 王甘菊《台南米街父子进士》,台湾《联合报》,1992年12月28日。。
    [1] 《大清雍正朝会典》卷七十六,第7-8页。
    [2] 《浙江潮》,第二期,第8页。
    [1] 谢放《晚清文献中“乡绅”的对应词是“城绅”》,《近代史研究》,2004年第4期。
    [2] 同上。
    [3] 周锡瑞著、杨慎之译《改良与不舍—辛亥革命在两湖》,中华书局,1982年版,第77-78页。
    [1] 梁启超《康有为向用始末》,《戊戌政变记》,台北中华书局,1969年版,第1页。
    [2] 洪弃生《瀛海偕亡录》,《台湾文献史料丛刊》第七辑,台湾大通书局,1984年版,第2页。
    [3] 吴德功《吴德功全集·让台记》,台湾文献委员会,1992年版,第119页。
    [4] 参见王德威《后遗民写作》,台北麦田出版社,2007年版。
    [5] 吴德功《瑞桃斋诗稿》,台湾省文献委员会,1992年版,第122页。
    [6] 洪弃生《寄鹤斋选集》·诗选二·七言古体》,《台湾文献丛刊》第三〇四种。。
    [7] 见丘逢甲《海日岭云楼诗集》。
    [8] 许南英《窥园留草》,台湾文海出版社,1972年8月版,第35页。
    [1] 见施士洁《别台作》,《后苏龛合集》。
    [2] 汪毅夫《台湾近代诗人在福建》,台北幼狮文化事业出版社,1998年版,第162页。
    [3] 陈孔立《简明台湾史》,九洲图书出版社,1998年1月版,第126页。
    [4] 李国祁《中国现代化的区域研究:闽浙台地区,1860--1916》,台湾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1982年5月版,第96页。
    [1] 转引自吴文星《日治时期台湾的社会领导阶层》,第24-25页。
    [1] (清)王有光《吴下谚联》卷3《座台上乡绅》,清嘉庆二十五年刻同治十二年民国二十四年补修本,第39页。
    [2] 张光岳《寄鹤斋集序》。
    [1] 张瑞岳《寄鹤斋集序》。
    [2] 洪弃生《寄鹤斋诗矕自跋》。
    [3] 林朝崧《无闷草堂诗存》。
    [4] 同上。
    [1] 李汝和《台湾省通志·政事志》,台湾文献委员会,1972年12月版,第75页。
    [2] 徐祖澜《乡绅之治与国家权力——以明清时期中国乡村社会为背景》,《法学家》,2010年第6期。
    [1] 筱杨《日据时期台湾的警察政治》,《史料荟萃》,1995年第4期。
    [2] 雷吉乐德·康《福尔摩萨考察报告》,“中研院”台湾史研究所筹备处,2000年版,第8页。
    [3] 吴浊流《台湾连翘》,草根出版事业有限公司,1995年版,第18页。
    [1] 陈小冲《日本统治台湾五十年》,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9月版,第9页。
    [2] 洪炎秋《弁言一》,《寄鹤斋选集》,《台湾文献丛刊》第三〇四种。
    [3] 江亢虎《台游追记》,黄哲永、吴福助主编《全台文》五十四册,文昕阁,2007年版,第331页。
    [1] 转引自陈小冲《日本统治台湾五十年》,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9月版,第18页。
    [2] 矢内远忠雄《日本帝国主义下的台湾》,台湾银行,1964年,第8页。
    [3] 《日本对台湾的经济掠夺及其后果(1895—1945)》,《闽江学院学报》,2003年第6期。
    [4] 许赞堃(地山)《窥园先生自传》,见许南英《窥园留草》,台湾文海出版社,1972年8月版,第244页。
    [5] 黄富三、黄颂文《台湾总督府樟脑专卖政策与雾峰林家》,《日据时期台湾殖民地史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九州出版社,2010年11月版,第348页。
    [1] 徐祖澜《乡绅之治与国家权力——以明清时期中国乡村社会为背景》,《法学家》,2010年第6期。
    [2] 梁启超《游台书牍第三信》,许俊雅《黑暗中的追寻——栎社研究》,东方出版中心,2006年6月,第292页。
    [1] 江亢虎《台游追记》,黄哲永、吴福助主编《全台文》五十四册,文昕阁,2007年版,第316页。
    [2] 同上,第317页。
    [3] 吴浊流《台湾连翘》,草根出版事业有限公司,1995年版,第19页。
    [4] 同上,第20页。
    [1] 黄鸿翔《丙寅留稿序》,《丙寅留稿、秀英阁诗合刊》,东山图书馆印本,第1页。
    [2] 陈孔立《简明台湾史》,九洲图书出版社,1998年1月版,第159页。
    [1] 施士洁《西岑消夏和毓臣韵》,《后苏龛合集》。
    [1] 林鹤年《福雅堂诗钞》戊戌年录有《李石鹤太史、陈耀秋郎中约同出都,次津门,率辂儿为余举觞,诗以专谢》。其中,李清琦,号石鹤,光绪甲午恩科台湾进士。
    [1] 见《广东省志·人物志》《许应骙传》。
    [1] 陈衍《福建通志列传选》卷六《许贞干传》,《台湾文献丛刊》第一九五种,台北大通书局,1984年版,第367页。
    [2] 见《民国厦门志》卷二十五《文苑传·陈海梅》。厦门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整理《民国厦门市志》,方志出版社,1999年5月版,第629页。
    [3] 张天禄主编《福州市畲族志》《历代进士、举人、贡生名表》,海潮摄影艺术出版社,2004年11月版。
    [4] 清·薛绍元总篡《台湾通志·选举表》:“光绪十四年(戊子科)郑怀陔榜:吕赓年(廪生。原籍诏安)。”
    [5] 见《民国厦门志》卷十三《人文志》。
    [6] 见《民国厦门志》卷二十五《文苑传·林鹤年》。
    [7] 郑喜夫《民国连雅堂先生横年谱》台湾商务印书馆,1980年11月版,第41页。
    [8] 何振岱《我春室文集·林怡庐小传》,《何振岱集》,福建人民出版社,2009年6月版,第93页。
    [9] 陈衍《福建通志列传选·林晸传》,《台湾文献丛刊》第一九五种,台北大通书局,1984年版,第368页。
    [10] 清·薛绍元总篡《台湾通志·选举表》:“台北府岁贡:黄星华(十六年),”
    [11] 吴煜煜《石壁采璞》,方志出版社,2011年2月版,第64页。
    [12] 郑鹏云、曾逢辰编《新竹县志初稿·选举表》。
    [13] 同上。
    [1] 《历代职官》“武秩”条,厦门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整理《民国厦门市志》,方志出版社,1999年5月版,第243页。
    [2] 施士洁《后苏龛泉厦日记》,《台南文化》第八卷第二期,1965年,第71页。
    [3] 陈恭源《浩授通议大夫黎公墓志铭》:“(黎景嵩)先后摄海澄、霞浦、安溪知县,马巷通判,基降、厦防同知,龙岩直隶州知州,台南、台中、泉州知府,所至皆有政声。当甲午之役,朝议割台归日本时,公仕台,民戴之拒口人。事虽不遂,然海内由是知公名矣!自著有《台湾思痛录》纪其事。”
    [4] 《重修台湾省通志》卷八《职官表》,台湾文献委员会,第102页。
    [5]黎景嵩抗日具体事迹见洪弃生《瀛海偕亡记》。
    [6] 《台湾诗乘》(卷六)记:“(林)南强名资修,字幼春,台邑雾峰人,林刚愍公之从孙也;受业于子嘉先生乙未之役,年方十六,亦作《诸将》六首,以论台事,犹少陵诗史也。诗曰:‘花里鸣鞭五马嘶,孤城如斗彗星低。极知此事同巢幕,未便高飞径拔梯。人笑鴀钦难学凤,我怜鹦鹉不如鸡。俱为说梦知谁足,试把闲情问鄂鹈(黎们鄂太守)。’”
    [7] 《历代职官》“同知”条,厦门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整理《民国厦门市志》,方志出版社,1999年5月版,第254页。
    [8] 施士洁《后苏龛泉厦日记》,《台南文化》第八卷第二期,1965年,第84页。
    [9] 林晶《近代福建城市社会阶层的变化》,《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04年第6期:“厦门德记洋行买办傅孚伯捐过候补道台。”
    [1] 李禧撰:《读林氅云丈福雅堂集》。李禧著:《梦梅花馆诗钞·鹿呦集》,“壬寅(1962年)孟秋”厦门刊本,第27页。
    [2] 汪毅夫《<畅所欲言)与1897--1928年间泉州的市井文化》,《闽台缘与闽南风:闽台关系,闽台社会与闽南文化研究》,福建教育出版社,2006年7月版,第233页。
    [3] 谢放《晚清文献中“乡绅”的对应词是“城绅”》,《近代史研究》,2004年第4期。
    [4] 徐祖澜《乡绅之治与国家权力——以明清时期中国乡村社会为背景》,《法学家》,2010年第6期。
    [5] 清·王有光《吴下谚语》卷三《座台上乡绅》,嘉庆二十五年刻同治十二年、民国二十四年补修本,第39页。
    [6] 见常建华《清代国家与社会研究》,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417页。
    [7] 吴晗、费孝通《皇权与绅权》.天津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63页。
    [8] 张仲礼《中国绅士:关于其在19世纪中国社会中作用的研究》,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1年5月版,第135页。
    [1] 同上,第5页。
    [2] 见易顺鼎《魂南记》。
    [3] 见孟建煌《施士洁评传》,福建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09年。
    [4] 见施士洁《避地鹭门,骨肉离遏数月矣,岁暮始复团聚。举家乘小轮船赴默林澳,风逆浪恶,不得渡,晚宿吴堡,感事书怀》,《后苏龛合集》。
    [5] 张仲礼《中国绅士:关于其在19世纪中国社会中作用的研究》,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1年5月版,第54页。
    [6] 王先明《近代绅士——一个封建阶层的历史命运》,天津人民出版社,1997年12月版,第53--55页。
    [7] 参见李国祁《中国现代化的区域研究:闽浙台地区,1860—1916》,台湾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1982年5月版;陈其南《台湾的传统中国社会》,台湾允晨文化公司,1987年版。
    [1] 陈支平主编《闽台区域文化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7月版,第87页。
    [2] 汪毅夫《台湾近代诗人在福建》,台湾幼狮出版社,1998年版,第24-25页。
    [3] 许赞堑(地山)《窥园先生自传》,见许南英《窥园留草》,台湾文海出版社,1972年8月版,第238--240页。
    [4] 郑喜夫《民国丘仓海先生逢甲年谱》,台湾商务印书馆,1981年11月版,第101--108页。
    [5] 施士洁《乙未除夕山斋题壁》,《后苏龛合集》。
    [1] 施琼芳《施氏先坟被毁呈控文卷》,《石兰山馆遗专辑》,《台南文化》第8卷1期,1958年6月15日,第116页。
    [2] 施士洁《乙未除夕山斋题壁》,《后苏龛合集》。
    [3] 张仲礼《中国绅士:关于其在19世纪中国社会中作用的研究》,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1年5月版,第34-35页。
    [4] 汪毅夫《闽南碑刻札记》,《闽台缘与闽南风——闽台关系、闽台社会与闽南文化研究》,福建教育出版社,2006年7月版,第242页。
    [1] 陈支平主编《闽台区域文化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7月版,第85页。
    [2] 同上,第85-86页。
    [3] 清《浦城龙泉李氏族谱·序》。
    [4] 施士洁《重修岑江家庙碑记》,《后苏龛合集》。
    [5] 汪毅夫《闽南碑刻札记》,《闽台缘与闽南风——闽台关系、闽台社会与闽南文化研究》,福建教育出版社,2006年7月版,第245页。
    [1] 施士洁《后苏龛泉厦日记》,《台南文化》第八卷第二期,1965年,第91页。
    [2] 汪毅夫《台湾人民与日据台湾时期的闽、台关系》,《中国文化与闽台社会》,海峡文艺出版社,1997年4月版,第52页。
    [3] 施士洁《鹿川募建宗祠启》,《后苏龛合集》。
    [4] 《台南市讯》:《五条港地方文化馆简介:五条港传统艺文中心》,转引自陈淑美《施士洁及其<后苏龛合集>研究》,台湾政治大学硕士论文,2006年,第423页。
    [5] 汪毅夫《试论明清时期的闽台乡约》,《闽台区域社会研究》,鹭江出版社,2004年3月版,第43页。
    [1] 录自晋江《浔海施氏族谱》天部《浔海施氏族约》。
    [1] 参见施士洁《后苏龛泉厦日记》。
    [2] 同上。
    [3] 同上。
    [4] 同上。
    [5] 参见汪毅夫《台湾近代诗人在福建》。
    [1] 参见《泉州文史资料(1-10辑汇编)》之《泉州辛亥光复纪略》和《泉州拆城辟路与市政概况》二文,施韵珊(蛰龙)曾参与辛亥革命,并任孔昭同时期泉州市政局长一职。
    [2] 参见吴德功《戴施两案纪略》。
    [3] 据《养正小学历届校友》记录,施寿南属于1914年12月小学毕业生的第3组。
    [4] 施士洁《后苏龛合集》之《后苏龛诗钞卷十》:《家寿南毕业高等,诗以勖之(小山茂才之子)》。
    [1] 施伯箴,又名施百箴,字耐夫,石狮市鲁东村人。
    [2]《晋江经济报》2009年11月16日《龙湖尊道小学百年校庆》:“尊道小学创办于1909年,后来迁到钱江施氏宗祠教学。1932年,旅菲侨亲关心家乡教育事业,捐建校舍,学校所占基地由前港村施议浮慷慨贡献,施硕谋、施百箴两位老师执教。”
    [3]见《泉州晚报》:《秋味孙崧樵七律诗选注》,2010年5月31日。语冰吟社的主要诗人还有李苍岩、施祖怀、秦达泉等。
    f4]施伯箴:《前后港大规模械斗概况》,晋江县政协文史资料工作组编《晋江文史资料》第三辑,第133页。
    [5]秦晖《传统中华帝国的乡村基层控制》,《中国乡村研究》(第一辑),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第2贝。
    [6]吴晗、费孝通《皇权与绅权》,上海观察社,1948年12月版,第50页。
    [1] 梁启超《论湖南应办之事》,《饮冰室文集》,中华书局,1941年版,第2册,第43页。
    [2] 同上,第46页。
    [3] 参见纪果庵(纪庸)《清史世家略记(下)》“直隶定兴鹿氏”,《古今》第57期(休刊号),1944年10月。
    [4] 《军机处档折件·163798号》。
    [5] 据《福州市志·第六册》,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八月,鹿学良以按察使兼任福建全省警务总局总办至宣统二年(1910年)四月;1902年,鹿学良“全闽大学堂”会办。
    [6] 《福建省志·人民代表大会志》:“福建省咨议局筹办处于1908年8月21日开办,设在省城东街文昌官簪堂,总办向其亨、婉文倬、鹿学良。”
    [7] 秦国经主编《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清代官员履历档案全编》第5册,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10月版,第685页:“鹿学良,现年三十九岁,系直隶定兴县人,由光绪乙亥恩科举人应庚辰科会试中式进士。奉旨以部属用笺分刑部,六年五月到部,九年四月学习期满,奏留。十五年九月,补授提牢,十六年八月提牢期满,议叙以本部主事即补,九月随同钦差、前都寨院左都御史沈源深,前往福建查办事件,十一月,题补陕西司主事。十七年二月,差竣回京。是年三月,题升福建司员外郎,派充秋审处坐办。十八年正月,派充律例馆提调,九月,题升广东司郎中。二十年,京察一等。”
    [8] 秦国经主编《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清代官员履历档案全编》第5册,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10月版,第50页。
    [1] 朱汝珍《词林辑略》,明文书局,1985年版,第461页。
    [2] 许应骙曾多次奏请以金学献署兴化知府、泉州知府等实缺,如《军机处档折件150711号“闽浙总督许应骙奏为候补知府金学献委署兴化府由”》:“许应骚片:再,现任兴化府调补福州府知府玉贵奉准部履,应即饬赴调任供职。所遗兴化府缺,查有候补知府金学献办事稳练,堪以委任。据福建藩臬两司会详,前来除咨部外,谨附片具陈,伏乞圣鉴,谨奏。光绪二十八年十月十七日奉朱批:吏部知道,钦此。”又如《军机处档折件153944号“奏请以金学献委署福建泉知府(折片)》:“闽浙总督许应骙片:再,福建泉州府知府万本敦在任病故,遗缺查有候补知府金学献办事稳练,堪以委署。据福建藩臬两司会详,前来除咨部外,谨附片具陈,乞伏圣鉴,谨奏。光绪二十九年二月初五月奉朱批:吏部知道,钦此。”
    [3] 《泉州市志·大事记》“1902年条”,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5月版。
    [4] 施士洁《泉郡守金韶笙(学献)同年秩满将行,赋此志别》,《后苏龛合集》。
    [5] 施士洁《赠计伯庸二尹用芝生韵》,《后苏龛合集》。
    [6] 施士洁《晋水官斋喜晤曹芝生二尹》,《后苏龛合集》。
    [7] 第74页。
    [8] 参见吴心谷《历代画史汇传补编》,台湾启文出版社,1960年版。
    [9] 此处据“山东日照市政府”网站,查朱汝珍《词林辑略》,光绪十五年己丑科、十六年庚寅恩科、十八年壬辰科,皆无此人,故存疑于此。
    [10] 《尤溪县志》“宋至清代知县表”:“苏元柽,光绪二十二年任。”尤溪县志编纂委员会编《尤溪县志》,福建省地图出版社,1989年4月版。
    [11] 《尤溪县志·附录二》《重要文件选》载署尤溪县知县苏元柽《禁革公帮告示》:“凡买卖诸物两不和同而把持行市专取其利者,杖八十。……尤溪地瘠民贫,惟赖纸为生计。至于纸米之价,请由官定,其言似公矣。然百货涨落无常,但使买卖和同,即是公平价值,何必请由官定?……是犹把持抵制之诡谋,何足为信!各类考试资源,尽在成果。……无论何籍商人,俱准开设纸行,槽户愿向何行买卖,各听其便,不得阻挠。至各行买纸卖米,以及百货价值,尤须公平交易,不需仍前高抬抑勒。如有私立帮规,罔取市利,一经查出,当照两罪并治之便,一律穷究。此系奉宪饬禁,期在必行,慎勿尝试!(光绪二十二年丙申五月二十 日)。”尤溪县志编纂委员会编《尤溪县志》,福建省地图出版社,1989年4月版。
    [1] 《晋江市志》卷四十二《人物表录》《历代职官表》“清知县”:“苏元柽,光绪二十三年至二十九年。”晋江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晋江市志》,上海三联书店1994年3月版,第1646页。关于苏元柽的任期是否到光绪二十九(1903),此处存疑。
    [2] 施士洁《后苏龛泉厦日记》,《台南文化》第八卷第二期,1965年,第68页。
    [3] 同上,第69页。
    [4] 同上。
    [5] 同上。
    [6] 同上。
    [7] 见《军机处档折件·149464号》:“福建晋江县准补连江县知县章景枫,金华县举人,光绪二十八年五月初九日在任。”
    [1] 施士洁《后苏龛泉厦日记》,《台南文化》第八卷第二期,1965年,第74页。
    [2] 同上75页。
    [3] 《军机处档折件·149464号》:“奏报闽省连江知县章景枫丁忧开缺事(折片)”。
    [4] 施士洁《后苏龛泉厦日记》,《台南文化》第八卷第二期,1965年,第82页。
    [5] 参见晋江县政协文史资料工作组编《晋江文史资料》(1--10辑)之《古檗山庄题咏集》。
    [6] 施士洁《后苏龛泉厦日记》,《台南文化》第八卷第二期,1965年,第70页。
    [7] 施士洁《口口口夕,孙韶青二尹招饮寓斋口口口赠》,《后苏龛合集》。
    [8] 施士洁《迭前韵柬芝生并示伯庸》:“仇香自昔称鸾凤,吏隐如君即地仙(芝生自署‘吏隐’)。”《后苏龛合集》。
    [9] 施士洁《晋水官斋喜晤曹芝生贰尹》,《后苏龛合集》。
    [1] 施士洁《赠计伯庸二尹用芝生韵》云:“越客无憀事宦游,萍蓬—醉鲤城秋。”《后苏龛合集》。
    [2] 施士洁《晋水官斋喜晤曹芝生贰尹》,《后苏龛合集》。
    [3] 同上。
    [4] 施士洁《《感事,迭前韵示伯庸》》,《后苏龛合集》。
    [5] 施士洁《后苏龛泉厦日记》,《台南文化》第八卷第二期,1965年,第68页。
    [1] [清]周学曾等纂修《晋江县志(道光版)》卷之十三《公署志·仓厥》“附鹧鸪巡检司”:“旧为祥芝司。在县东二十一都祥芝。国朝康熙年间,改驻三十六都今所。赁住民房,未建衙署。”
    [2] 吴煜煜《明代深沪巡检司》,《石壁探璞》,方志出版社,2011年2月版,第125页。
    [1] 参见泉州政协文史委编《泉州文史·第十辑》《试论泉州历史上的械斗》。
    [2] 施士洁《赠苏次杉明府》,《后苏龛合集》《台湾文献丛刊·第215种》台湾银行1972年版,第84页。
    [2] 徐祖澜《乡绅之治与国家权力——以明清时期中国乡村社会为背景》,《法学家》,2010年第6期。
    [3] 张仲礼《中国绅士:关于其在19世纪中国社会中作用的研究》,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1年5月版,第102页。
    [4] 《台湾历史人物小传——明清暨日据时期·李清琦传》,台湾“国家图书馆”,2003年12月版,第178页。
    [5] 《清末福建省泉州府中学十年史话》,泉州政协文史委《泉州文史·第一辑》。
    [1] 《台湾历史人物小传——明清暨日据时期·陈浚芝传》,台湾“国家图书馆”,2003年12月版,第523页。
    [2] 施士洁《七迭前韵为晓沧作》,《后苏龛合集》。
    [3] 施士洁《寿蔡晓沧观察五十(生闰八月,与今闰同)》,《后苏龛合集》。
    [4] 《泉州五中史话》,泉州市政协文史委《泉州文史资料第十六辑(内部发行)》。
    [5]《清末福建省泉州政中学十年史话》,泉州政协文史委《泉州文史·第一辑》。
    [6] 同上。
    [7] 《泉州五中史话》,泉州市政协文史委《泉州文史资料第十六辑(内部发行)》。
    [8] 《民国厦门志·蔡谷仁传》:“蔡谷仁,字乃赓,号澍村,岁贡生,世居台湾。光绪乙未,清廷割台令下,挈眷内渡。与许允白、丘沧海同趋,皆有志之士,所谓义不帝秦者也。循循儒者,从无疾言遽色,一望而知其学养。工于诗,恬吟密咏,一字不苟。居鼓时,时与漳浦杨抟九倡和。书法清遒,颇似张船山。晚年重游泮水,卒于鼓屿。”厦门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整理《民国厦门市志》,方志出版社,1999年5月版,第692页。
    [9] 石狮市政协文史委编《石狮文史资料·第四辑》:《永宁与台湾的亲缘关系》。
    [10] 石狮市政协文史委编《石狮文史资料·第h辑》:《石狮对台贸易的历史及其影响》。
    [11] 参见石狮市(文林)图书馆《海内外石狮人著述资料汇编》《施之东传》。
    [1] 参见石狮市(文林)图书馆《海内外石狮人著述资料汇编》《许献琛传》。
    [2] 郑喜夫《连雅堂先生年谱》,台湾风物社,1975年版,第41页。
    [3] 《泉州华侨志》,中国社会出版社,1996年版,第382页。
    [4] 参见《施士洁交往表》,附论文后。
    [5] 参见施士洁《后苏龛泉厦日记》,《台南文化》,1965年。
    [6] 傅金星《蚶江志略(节选)》:“雍正七年(1729年),由巡抚兼管泉州海关,不久,巡抚转托道府榷征,再转由镇闽将军管辖办理。税口设在泉州城南关外一所、法石一所、蚶江一所。凡商船出入省境贸易的都由负责官员办理征税。”石狮市政协文史委编《石狮文史资料·第二辑》。
    [7] 《泉州拆城辟路与市政概况》:“1921年,泉州‘工务局’已完成旧城的绘制及市区交通的设计工作;继则着手于城南外新桥头一带的拆卸,从而辟成马路。……不久,‘工务局’改为‘市政局’,……于六个月中,继续完成新桥头马路的收尾工作。该路全长200余公尺,宽约9公尺,水泥路面。”泉州政协文史委《泉州文史资料·第八辑》,1963年2月,第37页。
    [8] 林朝崧《赠谢傅为孝廉(贤霖)二首》,《无闷草堂诗存》,《台湾文献丛刊》第七二种。
    [1] 许在全《蔡枢南与玉浦台湾进士第》,《泉州古厝》,福建人民出版社,2006年2月版,第139页。
    [2] 刘振维《彰化白沙书院之始末及其基本精神》,台湾《止善》第六期,2009年6月。
    [1] 陈祖泽《泉州人物小志》,见泉州市鲤城区地方志编纂委员会、鲤城区政协文史资料委编《泉州文史资料(1-10辑汇编)》,1994年12月,第505页。
    [2] 汪毅夫《(畅所欲言)与1897--1928年间泉州的市井文化》,《东南学术》,2004年第6期。
    [2] 施士洁《蔡寿人司马四十三初度和澄秋韵·三迭前韵》,《后苏龛合集》,《台湾文献丛刊·第215种》,台湾银行1972年版,第110页。
    [3] 蔡绍斌整理、吴荣发校对《清水第一大街编年史》,网站:http://gomo.tacocity.tw/townhsow/history.htm。
    [4] 谢金蓉《蔡惠如和他的时代》,台湾大学出版中心,2005年11月版,第91页。
    [5] 许雪姬、薛化元、张淑雅等编《台湾历史辞典》,台湾远流出版公司,2003年版,第1233-1234页。
    [1] 刘铭传《刘壮肃公奏议·卷九·奖贤略》《奏保绅士片(光绪十五年二月)》:“臣查蔡占鳌帮同官军解散胁从,且能拏获同族匪首蔡芳送官惩办,实属不避嫌怨,尚义急公。……分部郎中蔡占鳖,可否赏加道衔,工部主事林启东,可否赏加五品衔,并均请赏戴花翎,俾昭激劝。”
    [2] 参见本文附《施士洁交往表》。
    [3] 见《蔡姓·加曾寨蔡氏》,《石狮姓氏溯源》,《石狮侨报》第4版,2011年12月23日。
    [4] 光绪二十六年(1900)有闰八月,同时蔡敏川出生于1851,由此,确定此诗创作时间。
    [5] 谢金蓉《蔡惠如和他的时代》,台湾大学出版中心,2005年11月版,第88页。
    [6] 同上。
    [1] 乙未割台,蔡德芳长子蔡谷元力持危局,积劳病瘁,病逝于光绪二十年(1895)。
    [2] 詹雅能《竹梅吟社与<竹梅吟社诗钞>》,新竹市文化局,2011年12月版,第57-58页。
    [3] 施士洁《清通议大夫赏戴花翎三品衔记名简放道学部总务司郎中吏部主事恩贡生竹溪郑公墓志铭(壬戌四月,王友竹嘱作)》,《后苏龛合集》。
    [1] 全台诗编辑小组编撰《全台诗》第11册,国立台湾文学馆,2008年4月版,第381页。。
    [2] 同上,第383页。
    [3] 施士洁《清通议大夫赏戴花翎三品衔记名简放道学部总务司郎中吏部主事恩贡生竹溪郑公墓志铭(壬戌四月,王友竹嘱作)》,《后苏龛合集》。
    [4] 詹雅能《竹梅吟社与(竹梅吟社诗钞>》,新竹市文化局,2011年12月版,第55页。
    [1] 王松《台阳诗话》,《台湾文献丛刊》第34种,台湾银行经济研究室,1959年1月版,第11页。
    [2] 王松《沧海遗民剩稿·四香楼少作附存》录有《和吴水田广文(逢清)(春日书怀)韵》,郑鹏云《师友风义录》载吴逢清诗二首。
    [3] 《后苏龛泉厦日记》亦记:“壬寅年十二月二十日,晴,丹圈苏诗”,这与“挑灯喜诵《后苏诗》”的描写是一致的。
    [4] 此处典故为“布鼓雷门”,出自班固《汉书·王尊传》:“毋持布鼓过雷门。”
    [5] 吴煜煜《遂园文酒会》,《石壁探璞》,方志出版社,2011年2月版,第145页。
    [6] 同上,第145-146页。
    [7] 同上,第144-145页。
    [1] 同上,第145页。
    [2] 吴煜煜《吴汝暄与施芸舫》,《石壁采璞》,方志出版社,2011年2月版,第64页。
    [3] “槐忙”,典出“槐花黄、举子忙”,指举子赴试。
    [4] 张仰薇《清代科举制度》:“光绪乙巳年(公元1905年)废科举后,为旧口生员谋出路,又定于十年三科之内,冉举行考优贡三次、拔贡一次。优贡名额,五倍其数(福建省三十名),拔贡名额,各学皆加一倍。 光绪丙午考优贡一次,宣统元年已西再考优拔各一次,先考拔贡,后考优贡。优贡首场,考经义、史论各一篇,我省以是年应考者多,首场考毕先出榜一次,共取二百余名;次场时务策二道,考讫再出榜一次,取录四十二名;复试史论一篇,取中三十名,外加旗籍两名,为三十二名。陪优者十名。”泉州政协文史委编《泉州文史资料(1-10辑汇编)》,第431页。
    [1] 转引自吴煜煜《吴汝暄“汝暄观”诸事琐谈》,《石壁采璞》,方志出版社,2011年2月版,第73页。
    [2] 同上,第74页。
    [3] 周仪扬《深沪镇、村地名钩沉》,见陈仲初编《晋江文史资料第二十四辑:晋江风物、地名钩沉》,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1年9月版,第134页。
    [4] 泉州市鲤城区政协文史委《泉州鲤城文史资料第十二辑》《黄抟扶事略》,1994年12月。
    [1] 泉州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泉州市志·人物传》,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5版,第3833页。
    [2] 王建新、杨行山《一位台湾进士的故园情节》,《石狮日报》,2005年10月1日。
    [3] 郑国瑞编《台湾书法家小传》,高雄复文图书出版社,2009年5月版,第84页。
    [1] 厦门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整理:《民国厦门市志》,方志出版社,1999年5月第1版,第692页。
    [2] 《重修台湾省通志》卷九《人物志》,台湾省文献会,1999年6月版,第194页。
    [3] 蔡寿星《皇清授文林拔贡生号式庵享年四十有三岁蔡府君墓志铭》。
    [4] 转引自吴煜煜《吴汝暄“汝暄观”诸事琐谈》,《石壁采璞》,方志出版社,2011年2月版,第73页。
    [1] “泉州名人录”网:http://tieba.haidu.com/p/444457939。
    [2] 《泉州歇后语故事——“旧馆驿王——不是龚(景)”》:“泉州清光绪年间,旧馆驿巷内有龚显鹤、王海文两座京官的府邸,两宅相距不远,均为红砖墙面,坐向相同。龚显鹤退仕在家,是为泉州名绅,常有人托他办事。初来者不知明里,常将王府当作龚府,误敲王家而喊‘龚部爷在家吗?’王府家人总说:‘我们是旧馆驿王,不是龚。’多次后难免不耐烦给脸色看,客人自觉无趣。在泉州话中‘不是景’指情况不妙或某人靠不住,要当心。泉州方言中‘龚’、‘景’同音,’于是里人就据此编出‘旧馆驿王——不是龚(景)’的歇后语,颇显风趣。”
    [3] 据《泉州宿燕寺沿革》载:“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郡绅、内阁中书黄启泰,举人陈育才、黄鹤,生员陈修改、徐寿慈、黄文鹏等为其筹款,在宋代海岸寺废墟上修建寺庙并置寺产。”
    [4] 《泉州市志》“文学篇”载,黄启太著作有:《恕斋随笔》3卷(又名《逸翰楼随笔》)、《逸翰楼文集》、《前明乐府》、《逸翰楼诗集》、《墨迹未乾》(琴舫氏杂体)、《词曲闲评》1卷、《颐园诗草》1卷。其书或由泉图藏,或由泉文管会藏。据泉州图书馆,该馆还藏有黄启太《逸翰楼赋稿》一卷。
    [1] 吴增《雪芗林先生墓志铭》,刊于《泉州市鲤城文史资料第十一辑》之《有关两件国宝的下落》,1993年9月。
    [2] 费孝通著、惠海鸣译《中国绅士》,中国社会出版社,2006年1月版,第39-40页。
    [1] 马克斯·韦伯将此称为中国古代的“有限官僚制”:“正式的皇家行政,事实上只限于市区和市辖区的行政。·一出城墙,皇家行政的权威就一落千丈,无所作为了。”[德]马克斯·韦伯《儒教与道教》,王荣芬译,商务印书馆,1995年版,第145页。
    [2] 张仲礼《中国绅士:关于其在19世纪中国社会中作用的研究》,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1年5月版,第55页。
    [3] 汪一驹《中国知识分子与西方》,台北久大文化股份有限公司,1991年版,第162页。
    [1] 章开沅、马敏、朱英主编《中国近代史上的官绅商学》,湖北人民出版社,2000年6月版,第681页。
    [2] 林朝崧《无闷草堂诗存》,《台湾文献丛刊》第七十二种,第30页,《观杨树浦筑屋,赋呈家兄荫堂,兼示诸侄,将归台湾》:“哲兄卜吉地,百堵临江兴;崇制欲干云,瑰材屯如陵”。
    [3] 许赞堃(地山)《窥园先生诗传》,见许南英《窥园留草》,台湾文海出版社,1972年8月版,第240页。
    [4] 郑喜夫《民国丘仓海先生年谱》,台湾商务印书馆,1981年11月版,第166-167页。
    [1] 广东省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广东省志·人物志》,广东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186-187页。
    [1] 陈遵统《福建编年史》,福建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525页。
    [2] 张先清、刘映珏《清末福建留日学生状况探讨》,载《福建史志》(1999)。
    [3] 陈遵统《福建编年史》,福建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497页。
    [1] 许赞垫(地山)《窥园先生诗传》,见许南英《窥园留草》,台湾文海出版社,1972年8月版,第238--239页。
    [2] 郑喜夫《民国丘仓海先生年谱》,台湾商务印书馆,1981年11月版,第155--158页。
    [3]参见漳州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漳州市志》卷四十二《艺文》《诗选与文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11月版。
    [4] 黄鸿翔《丙寅留稿序》,《丙寅留稿·绣英阁诗合刊》,福建东山县图书馆石印本,1989版,第2页。
    [5] 此点也从施士洁与福建布政使周莲、兴泉永道延年、厦门厘税局长郑煦等一批福建洋派人物的密切往来中可看出端倪。
    [6] 王石鹏《台湾三字经》,《台湾文献史料丛刊》第八辑(《台湾语典》、《雅言》、《台湾三字经》合订本),台湾大通书局,1987年10月版,第8页:“开四港,约通商;上淡水,及基隆;下安平,与打狗;最重要,及澳口(咸丰十年,天津条约既成,许以淡水、基隆、安平、打狗四港为通商场)。”
    [1] 《建省略序六》,刘铭传《刘壮肃公奏议》,《台湾文献丛刊》第二七种,台湾大通书局,1987年版,第27页。
    [2] 参见卢廷光《广东第一家族》将广州许氏家族誉为“近代广东巨族之首”,岭南美术出版社,2004年版。
    [1] 周思璋《近代如皋的几位省级财政大员》,《东皋话旧》,南通市文联,2006年12月版,第28--29页。
    [2] 据《民国厦门志·职官志》“兴泉永道”条载:“周莲,光绪二十一年(1895)至光绪二十四年(1898)”。厦门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整理《民国厦门市志》,方志出版社,1999年5月版,第249页。
    [3] 钱实甫《清代职官年表·按察使年表》,中华书局,1980年7月版,第2199页-2201页。
    [4] 钱实甫《清代职官年表·布政使年表》,中华书局,1980年7月版,第1959页-1963页。
    [5] 福州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福州市志·第8卷》,方志出版社,2000年12月版,第584页。
    [1] 许赞垫(地山)《窥园先生诗传》,许南英《窥园留草》,台湾文海出版社,1972年8月版,第244页。
    [2] “陈芳国”,典出唐代冯贽《云仙杂记》的《文星典吏》:“杜子美十余岁,梦人令采文于康水,觉而问人,此水在二十里外。乃往求之,见鹅冠童子告曰:“汝本文星典吏。天使汝下谪,为唐世文章海,九云诰已降,可于豆垅下取。”甫依其言,果得一石,金字曰:“诗王本在陈芳国,九夜扪之麟篆熟。声振扶桑享天福。”后因佩入葱市,归而飞火满室。有声曰:“邂逅吾秽,令汝文而不贵。”“叔末”,典出《后汉书·党锢传序》:“叔末浇讹,王道陵缺”,指衰世。
    [3] 张元奇(珍午)在京期间,与闽中诗钟大家曾结有“灯社”。卢美松《福州诗钟述略》:“福州人旅居北京、南京、上海、广州、厦门、南平、永安等地,多有吟社组织。可以说,国内各地凡有闽籍文士(官宦)聚集之处,即有诗钟活动存在。北京灯社发起人陈宝琛、郭曾炘、卓芝南、张珍午等人,每年灯节均有斗灯之举。”见卢美松《福州诗钟述略》,《史志》第23期,2007年4月。
    [4] 汪国垣《光宣诗坛点将录》。
    [5] 王辑唐《今传是楼诗话》云:“闽中诗人,甲于全国。余夙识者,尚有张姜斋(民政)。君名元奇,别字君常,所著有《知稼轩集》。石遗序之,谓其才笔驰骛自喜,中年以后,时敛就幽清,然终与坡公为近。盖其取径固与其乡并时诸贤略殊也。”
    [6] 《福建省志·大事记》“1913年条”。
    [7] 费孝通著、惠海鸣译《中国绅士》,中国社会出版社,2006年1月版,第43页。
    [1] 《台湾诗钞》,《台湾文献丛刊》第二八〇种,台湾银行,1972年版,第336页。
    [2] 汪毅夫《台湾近代诗人在福建》,台北幼师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1998年4月版,第66页。
    [3] 何振岱《何振岱集》,《我春室文集》,福建人民出版社,2009年6月版,第93页。
    [1] 汪毅夫《近代台湾诗人在福建》,台北幼师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1998年4月版,第171页。
    [2] 郑祖庚《闽县乡土志》,海风出版社,2001年7月版,第3页。
    [1] 厦门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整理《民国厦门市志》,方志出版社,1999年5月第1版,第694页。
    [2] 罗大佑有《寒食日林少鹤广文觞余于二十八曲寺楼,招同畿臣明经、蔡笃生、陈香雪海梅两孝廉分韵得宴字》一诗,涉及他与陈海梅的来往。罗大佑《栗园诗钞》手稿本,第90页。
    [1] 朱汝珍《词林辑略》,明文书局,1985年版,第490页。
    [2] 胡君复《古今联语汇选》第二册《庆贺(三)》,西苑出版社,2002年版,第837页。
    [3] 陈衍《石遗室诗话·卷二五》第四条。
    [4] 《台北市志·人物志》,台北市文献委员会,1980年版,第153页。
    [5] 陈衍《福建通志列传选》,《台湾文献丛刊》第一九五种,台北大通书局,1984年版,第368页。
    [1] 福建省文史研究馆编《百年闽诗1901--2000》,海风出版社,2004年版,第52页。
    [2] 官桂铨《林觉民的追悼会和挽诗》,《福州晚报》2011年5月24日。
    [3] 萧萧《铁血柔情林觉民》,《名人传记》2011年第10期。
    [4] 郭大路《省图的那些馆长们》,《海峡都市报》,2011年9月2日。
    [5] 周冉《藏匿历史的福州三坊七巷》,《文史参考》2011年第20期:“林孝颖考中秀才后,被逼与黄氏成婚。他不喜欢黄氏,结婚时连洞房都没进,因此二人没有生育。林孝颖的哥哥怜恤黄氏孤单,就把自己的儿子林觉民过继给林孝颖和黄氏”。
    [6] 福建省文史研究馆编《百年闽诗1901--2000》,海风出版社,2004年版,第32--33页。
    [7] 林涞《林履端与<尚干乡土志>》,《福州晚报》2009年1月4日。
    [1] 福州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福州市志·第8卷》,方志出版社,2000年12月版,第583页。
    [2] 连横《台湾诗乘》,台湾银行经济研究室,1960年1月版,第202页。
    [3] 见陈衍《石遗室诗话续编·卷二》第六六条。
    [4] 同上。
    [5] 《鼓楼区志·大事记》“中华民国”篇载:“民国五年(1916),许世英倡议设福建通志局编纂新《福建通志》,聘境内沈瑜庆、陈衍任正、副总纂,另聘10名里人参与编纂,实际多由陈衍主持。民国26年陈衍逝世,由郑贞文负责继续编纂审定,于次年冬完稿。全书644卷,分订100册。
    [1] 郑逸梅《艺林散叶》以林苍的号为趣事:“以煤字作名号者殊少,现有陈荒煤,较前有林耕煤。”
    [2] 福建省文史研究馆编《百年闽诗1901--2000》,海风出版社,2004年版,第139页。
    [3] 福建省图书馆编《福建文库》《闽人著述》,
    [4] 《福建画人传》
    [5] 《鼓楼区志》(2001年版)“中医”节载:“民国时期,鼓楼地区著名的中医诊所有陈笃初、陈桐雨、萧治安、林为霖、林达年、郭云团、郑宗洛、王德蕃、郑孙谋、陈云开、林景雯等。”其中,陈笃初、陈桐雨为父子。
    [6] 《福州市志·第七册》(1999年版)“儿科”节载:“民国时期,福州儿科世医辈出,较著名的有张贞镜、林寿淇、陈笃初、高润生、高希焯、李子光、陈桐雨、林景堂、陈宜根等。……陈笃初之子陈桐雨为陈氏儿科第七代传人,在福州市人民医院精于麻疹和疑难杂症,治疗胎黄(先天性胆管闭锁不全症)、呕吐(先天性幽门狭窄症)有独到之处,还著有《陈桐雨医案医话选集》。”
    [7] 《近代福州中医儿科名医特色介评》摘录陈笃初治疗儿科的病例,如:“陈笃初曾诊两木舌患儿,一死一生。某男,3岁,突然舌红赤肿胀满口,不能进食,呼吸受阻,势甚急迫,急以银针蘸酸醋,刺舌尖及两旁,出紫色血少许,并投导赤散加大黄而愈。另一男,5岁,麻疹后腹泻缠绵数月不愈,唇白舌淡,舌体时时吐出,动摇如蛇,陈氏予十全大补汤,其父因拘泥麻后忌温补之药,终不治。前者舌红,乃心脾积热上攻,所以刺其出血,使热从血解,银针蘸醋者,酸能收肿也,投以导赤散加大黄者,使心脾积热从大小肠而泄,亦釜底抽薪之义也;后者舌淡唇白,可知气血两虚,心脾失养,病后吐舌,证属凶险。以上辨证,一实一虚,一热一寒,证治各异,陈氏凭舌识证之老练可见一斑。”
    [8] 施士洁《后苏龛合集》,《台湾文献丛刊》第215种,台湾银行1972年版,第265页。
    [1] 郭白阳《竹间续话》卷四。
    [2] 汪辟疆《光宣诗坛点将录》,汪辟疆《汪辟疆文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12月版,第333页。
    [3] 2001年版《鼓楼区志》《文化篇》。
    [4] 陈声聪《兼于阁诗话》第三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10月版,第153--155页。
    [1] 施士洁《赠计伯庸二尹用芝生韵》,《后苏龛合集》。
    [1] 有关史料参见《中国鼠疫流行史》、《福建省卫生志》、《泉州市志》等。
    [2] 泉州市政协文史资料委《泉州文史资料第二辑(油印本)》,1961年6月,第60-63页。
    [1] 李玉尚《和平时期的鼠疫流行与人口死亡——以广东、福建为例》,《史学月刊》,2003年第9期。
    [2] 李玉尚《近代中国的鼠疫应对机制——以云南、广东和福建为例》,《历史研究》,2002年第1期。
    [3] 李玉尚《和平时期的鼠疫流行与人口死亡——以广东、福建为例》,《史学月刊》,2003年第9期。
    [1] 许赞堃(地山)《窥园先生诗传》,见许南英《窥园留草》,台湾文海出版社,1972年8月版,第234--237页。
    [2] 连横《台湾通史·教育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4月版,第151页。
    [3] 胡传《台湾日记与禀启》云:“台南盐课岁额不满十万金,不及江苏一厘卡;提调薪水月只洋银百元,并非优差。”其实,他所讲只是“提调薪水”,未涉及其他款项。
    [1] 陈凤虹《刘铭传在台盐政改革(1886—1888)》,台湾“中央大学”历史研究所《史汇》第10期,2006年9月,第171页。
    [2] 连横《台湾通史·榷卖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4月版,第267页。
    [1] 陈存仁《银元时代生活史》:“银元每一个,是用白银七钱三分铸成,库秤是七钱二分。”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5月版,第3页。
    [2] 陈寅恪《寒柳堂集》记:“犹忆光绪二十一年乙未,先祖擢任直隶布政使,先君侍先祖母留寓武昌(先祖母事迹见马通伯丈(其昶)所撰“陈母黄夫人墓志铭”。)一日忽见佣工携鱼翅一榼,酒一瓮并一纸封,启先祖母曰,此礼物皆谭抚台所赠者。纸封内有银票伍佰两,请查收。先祖母曰,银票万不敢受,鱼翅与酒可以敬领也。佣工从命而去。谭抚台者,谭复生嗣同丈之父继洵,时任湖北巡抚。曾患疾甚剧,服用先祖所处方药,病遂痊愈。谭公夙知吾家境不丰,先祖又远任保定,恐有必需,特馈以重金。寅恪侍先祖母侧,时方五六岁,颇讶为人治病,尚得如此酬报。在童稚心中,固为前所未知,遂至今不忘也。”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1年4月版,第189--190页。
    [1] 厦门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整理《民国厦门市志》卷三十一《货殖传》,方志出版社,1999年5月版,第645页。
    [2] 刘铭传《刘壮肃公奏议·建省略》,《台湾文献丛刊》第二七种,台湾大通书局,1987年版,第295页。
    [2] 陈三井、许雪姬访问,杨明哲纪录《林衡道先生访问纪录》,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92年12月版,第50页。
    [3] 王国璠编撰《板桥林本源家传》,台北林本源祭祀公业,1984年7月版,第140页。
    [4] 同上。
    [1] 厦门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整理《民国厦门市志》卷二十五《文苑传》,方志出版社,1999年5月版,第557页。
    [2] 见《明一统志·卷四十》。
    [1] 连横《雅堂文集》。
    [2] 见连横《剑花室诗集》。
    [3] 黄7乃江《东南坛玷第一家——菽庄吟社研究》,武汉出版社,2011年1月版,第21页。
    [1] 台湾省文献委员会《重修台湾省通志》卷九《人物志》,第193页。
    [2] 见《刘壮肃公奏议卷六·建省略》,《台湾文献丛刊·第27种》。
    [1] 《台湾历史人物小传——明清暨日据时期》,台湾“国家图书馆”,2003年12月版,第691页。
    [2] 陈汉光编《台湾诗录》,台湾文献委员会,1971年6月版,第476页。又关于潘成清卒年,记载不一,台湾文献委员会《台湾省通志·卷七·人物志·列传篇》第294页载:潘成清,光绪三十一年卒。
    [3] 台湾文献委员会《台湾省通志卷五·教育志·考选篇》,台湾泉文图书公司,1973年六月版,第77页。
    [1] 台湾文献委员会《台湾省通志·卷七·人物志·列传篇》第292页。
    [2] 汪毅夫《台湾近代诗人在福建》,台北幼狮出版社,1998年版,第81-82页。
    [3]厦门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厦门市志》:“在厦台航运中,也有台商包租船经营厦台航运的,如光绪三十年台商锦祥洋行就曾包租轮船前来厦门,再至南洋。还有台商自购船只从事台厦的航运,当时的《台湾日日新报》载,台绅陈有文(俗称陈亚顺)“以白手起家,购买轮船而积有业产,寓厦充当同文书院绅董,捐会助教,几与厦之富商相伯仲。”
    [4]《伊藤博文关系文书》之《林辂存致伊藤博文信》:“仆退隐后,置薄田数亩,奉亲娱乐。去年与儿玉总督创办东亚书院,一切章程,皆手为厘定。并举家君及林维源、林朝栋、陈纲、陈有文、陈悦周等分董其事,历办一年,颇有成效。”见伊藤博文关系文书研究会编《伊藤博文关系文书》第8册,伊藤博文关系文书研究会刊行,1980年版,第415页。
    [5]厦门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整理《民国厦门市志》卷二十五《文苑传》,方志出版社,1999年5月版,第337页,“同文中学”条:“该校创于前清光绪廿四年,由丘振祥、丘华饶、江宗尧、陈阿顺、叶清池、陈博学等及美领事创办,址在同文路”。陈阿顺,即陈有文。
    [6]施士洁《陈游戎墓志铭》,《后苏龛合集》。
    [1] 台湾文献委员会《台湾省通志卷五·教育志·考选篇》,台湾泉文图书公司,1973年六月版,第43页。
    [2] 《刘壮肃公奏议·卷九·奖贤略》之《迭平土匪请奖官绅折(十二年三月初四日)》:“廪生黄星华拟请以训导归部选用。”
    [3] 《厦门日报》2006年02月17日《海峡周刊》:《闽商:事业有成泽桑梓的光荣记忆》。
    [4] 台湾文献委员会《重修台湾省通志》卷八《职官表》第102页:“黎景嵩,光绪二十一年调署台湾知府,五
    [4] 康咏秋《乙未台海战争与台湾知府黎景嵩》.《湖南科技大学学报》2010年11月,第13卷第6期。
    [1] 见严光辉《辜鸿铭传》,海南出版社,
    [2] 李恩涵《东南亚华人史》,五南图书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3年11月版,第638页
    [3] 同上。
    [4] 徐友春主编《民国人物大辞典》,河北人民出版社,1991年5月版,第1140页。
    [5] 林斯陶《辜鸿铭(汤生)》,第101页:“辜鸿铭文章道德,为世所宗;各国方言,罔不精通,尤以英文,为中外人士所极推崇”
    [1] 见施士洁《瀞謻旅夕》。
    [2] 见施士洁《后苏龛诗钞自序》。
    [3] 见施士洁《三角庄歌寄厚庵》。
    [1] 赵泽洪、周绍宾主编《现代社会学》,重庆大学出版社,2003年5月版,第219页。
    [2] 宋林飞《现代社会学》,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406页。
    [3] 赵泽洪、周绍宾主编《现代社会学》,重庆大学出版社,2003年5月版,第221页。
    [4] 赵泽洪、周绍宾主编《现代社会学》,重庆大学出版社,2003年5月版,第220页。
    [5] 见《厦门市志》之“厦门市商会”:“清政府商部于光绪三十年(1904年)将厦门列入‘商务繁荣之区’,定为‘应设(商务)总会之处’。同年7月,厦门商务总会成立,为福建省最早成立的商务总会。
    [1] 章开沅、马敏、朱英主编《中国近代史上的官绅商学》,湖北人民出版社,2000年6月版,第216页。
    [2] 见梁启超《过渡时代论》。
    [3] 见《民国新绛县志》卷三《商业略》。
    [4] 王先明《近代士绅——一个封建阶层的历史命运》,天津人民出版社,1997年12月版,第166页。
    [1] 同上。
    [2] 徐建生、徐卫国《清末民初经济政策研究》,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12月版,第28页。
    [1] 《商法调查案理由书叙例》,《预备立宪公会报》,宣统元年(1909)第5期。
    [2] 郑学檬、蒋兆成、张文绮《简明中国经济通史》,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4年5月版,第493页。
    [3] 马敏、朱英《中国经济通史·第八卷》,湖南人民出版社,2002年12月版,第79-80页。
    [4] 《光绪朝东华录》第5册,第5013页。
    [5] 刘大鹏《退想斋日记》“光绪十六年十一月十五日”条,山西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17页。
    [1] 郑观应《盛世危言》三编,卷一。
    [2] 《议论中国宜另设艺塾》,《经世文四编》卷四二,“工艺制造”条。
    [3] 《光绪朝东华录》第5册,第5013页。
    [4] 汪敬虞《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第2辑(下),第732页。
    [1] 施士洁《陈游戎墓志铭》,《后苏龛合集》。
    [2] 《理财略序八》,刘铭传《刘壮肃公奏议》,《台湾文献丛刊》第二七种,台湾大通书局,1987年版,第34页。
    [3] 《台湾历史人物小传——明清暨日据时期》,台湾“国家图书馆”,2003年12月版,第532页。
    [1] 连横《台湾通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4月版,第529-530页。
    [2] 周翔鹤《日据初期台湾企业形态及社会经济形态的变迁》,见《日据时期台湾殖民地史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九州出版社,2010年11月版,第34页。
    [3] 林朝崧《无闷草堂诗存》《庚戊栎社春会,南北诗家毕至,喜而作歌,即呈在座诸君子》。
    [1] 余道生、陈金波等《厦门市金融业的盛衰概括》,《近代厦门经济档案资料》,厦门大学出版社,1997年5月版,第267页。
    [2] 《18791932年厦门进出口贸易情形》,同上,第178页。
    [1] (美)腓力普·威尔逊·毕《厦门方志——一个中国首次开埠港口的历史与事实》,中国基督教卫理公会出版社,1912年第二版,第116-117页。
    [2] 《光绪政要》第27册,卷31。
    [1] 连横《台湾通史·唐刘列传》,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4月版,第544页。
    [2] 施士洁《台北唐维卿方伯幕中补和台南“净翟园”韵》,《后苏龛合集》。
    [3] 施士洁《郑毓臣上舍师友风义录序》,《后苏龛合集》。
    [4] 刘铭传《严劾刘璈折(十一年五月二十六日)》,《刘壮肃公奏议》,《台湾文献丛刊》第二七种,台湾大通书局,1987年版,第429页。
    [5] 见《重修台湾省通志卷八·职官志》,台湾文献委员会,第28页。
    [6] 陈凤虹《刘铭传在台盐政改革(18861888)》,台湾“中央大学”历史研究所《史汇》第十期,2006年9月,第167页。
    [1] 刘铭传《刘壮肃公奏议》之《覆陈台省初分各局骤难裁并折(十五年二月十三日)》中,刘铭传批评台湾盐政时认为:“盐务则督销、分销,局卡林立,……其数不可胜计。所有专管之藩、运两司,转以循例画诺为了事”,也反证台湾盐务归“藩司”即布政使管理。
    [2] 见胡传《台湾日记与启禀》。
    [3] 胡传《台湾日记与启禀》录:“(光绪)十六年二月,台南盐局因无存款,未能解局,复由道宪唐商由善後局先於协台防费项下先行划抵”,其中“道宪唐”就是唐景崧。
    [4]刘铭传《严劾刘璈折(十一年五月二十六日)》:“从前正办、帮办,俱用亲戚、本家、妾父、妾舅,后经前督臣何璟查出,逐名开单驱逐,有案可稽。刘璈始将正办改委本省候补人员,帮办仍用私人。凡盐局委员出息一千两者,提出四成分归帮办。”《刘壮肃公奏议》。
    [1] 秦国经主编《清代官员履历档案全编》第五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10月版,第398-399页。
    [2] 见胡传《台湾日记和启禀》。
    [3] 胡传《复袁行南(大化)》,见胡传《台湾日记和启禀》。
    [1] 顾肇熙因有“按察使衔”故称“廉访顾公”。
    [2] 《重修台湾省通志》卷八《职官表》,台湾文献委员会,第28页。
    [3] 刘振鲁《台湾先贤先烈专辑——刘铭传传》,台湾省文献委员会,1979年版,第203页。
    [1] 胡传《致郑季垂》:“敝局盐水港、朴子脚二馆皆在贵治境;……该二馆额课万余金。”见胡传《台湾日记与启禀》。
    [2] 转引自陈凤虹《刘铭传在台盐政改革(]8861888)》,台湾“中央大学”历史研究所《史汇》第十期,2006年9月,第169页。
    [1] 连横《台湾通史·榷卖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4月版,第267页。
    [2] 同上。
    [3] 见胡传《台湾日记和启禀》。
    [4] 参见刘经华《中国传统盐务管理体制的制度分析——以清代官督商销制为中心》,《江汉论坛》2003年第4期。
    [1] 宋良曦《清代中国盐商的社会地位》,《盐业史研究》,1998年第4期。
    [2] 见胡传《台湾日记和启禀》。
    [3] 同上。
    [4] 姚礼珊,安徽黟县人,乡绅,曾负责渔亭镇盐务。
    [1] 连横《台湾通史·榷卖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4月版,第267页。
    [2] 连横《台湾通史·教育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4月版,第151页。
    [3] 见胡传《台湾日记与启禀·致邵班卿》。
    [4] 宋良曦《自贡地区的钱庄、票号和盐业发展》,《盐业史研究》,1994年第2期。
    [1] 福建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福建省志·华侨志》,福建人民出版社,1992年12月版,第273页。
    [2] 同上,第237页。
    [3] 王彦威、王亮《清季外交史料·卷119》,书目文献出版社,1987年9月版,第3213页。
    [1] 蔡佩蓉《清季驻新加坡领事之探讨(1877--1911)》第118页,新加坡国立大学中文系八方文化企业公司,2002年10月版。
    [2] 《湖北商务报》,光绪二十五年(1899),第13期。
    [3] 《湖北商务报》,光绪二十五年(1899),第13期。
    [1]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光绪宣统两朝上谕档·第二十五册》,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111页。
    [2] 福建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福建省志·华侨志》,福建人民出版社,1992年12月版,第236页。
    [3] 同上,第235页。
    [1] 转引自余丰、张镇世、曾世钦《鼓浪屿沦为“公共地界”的经过》,《厦门文史资料·第二辑》(1963年3月),第91页。
    [2] 福建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福建省志·对外经贸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6月版,第18页。
    [3] 《厦门金融志》编委会《厦门金融志》,鹭江出版社,1989年8月版,第33页。
    [1] 《厦门之钱庄业》,《钱业月报》,第十六卷第四号。
    [2] 《厦门金融志》编委会《厦门金融志》,鹭江出版社,1989年8月版,第33--34页。
    [3] 《厦门金融志》编委会《厦门金融志》,鹭江出版社,1989年8月版,第36页:“厦门钱庄除经营存款、放款、汇兑、储蓄等金融业务外,还兼营其他货物之买卖,如建源庄卖营口豆饼,漳源庄买卖煤炭,凡有利可得之事业,几乎皆可兼营。”
    [3] 福建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福建省志·华侨志》,福建人民出版社,1992年12月版,第236页。
    [1] [日]《义和团事变关系一件/各地警备/厦门(本腰寺烧失始末)》,1900年12月28日,日本外务省外交史料馆藏(JACAR REF:B0203 1 929200)。
    [2] 谭洪安《聚族而商话福佬》:“从汇丰退休之前,叶德水以其以往功劳为由,多次向洋老板要求,将买办职位传给自己的儿子,最终得到允许。此后他的儿子叶鹤秋、叶益六,孙子叶鸿翔(鹤秋之子)相继接任汇丰买办。1941年叶鸿翔退休,其子叶祥麟继任,直到中共军队占领厦门,汇丰银行业务被迫终结,叶家控制该行买办职位,前后达八九十年。”《中国经营报》,2012年9月1日。
    [3] 林枫《买办的家族性经营与乡族性特征——厦门叶家的个案》:“从叶德水到八子叶鹤秋、十二子叶益六,再到孙叶鸿翔,曾孙叶祥麟,玄孙叶采惠,五世买办,叶德水开创了厦门历史上十分重要的一个买办世家,并繁衍成为台湾高雄著名的旗后叫氏,在清末以降的闽台经济圈中占有一席之地。叶氏不仅从买办身份以及自我经营中积攒了巨额财富,并在叶征瑞堂的名义下,通过大规模购地计划,将叶家在厦门莲坂的势力更加实体化,从而体现出显著的家族性特征。”《第一届闽商国际研讨会会议论文摘要》,2010年4月28日。
    [4] 《近代资本主义势力侵蚀下的厦门城市经济》,民建厦门市委员会、厦门市工商业联合会编《厦门工商集萃(增补)》,厦门市图书馆藏本,第53--54页:“1873年,英国汇丰银行在厦门设立了分行,主要业务是代收海关关税,吸收侨汇以及办理洋行押汇和放款,八十年代中期,‘所出钞票,在厦门一隅,已约六七十万’。出口茶叶和华侨汇款均以汇丰的‘银元钞票支付’,厦门的海关税款一向被指定缴给汇丰银行。”
    [5] 林星《晚清福建城市金融业的近代化——以福州和厦门为例》,《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8期。
    [1] 涓涓整理《厦门三井洋行出张所》,民建厦门市委员会、厦门市工商业联合会编《厦门工商集萃(第二辑)》,厦门市图书馆藏本,第130、133页:“日本的三井洋行出张所是外国洋行在厦门进行经济活动影响比较大的一家洋行。三井洋行于1903年来厦门设立三井洋行出张所,行址设在海后路。按:三井分设机构计有:支店,出张所,出张员、驻在员等四级。……三井洋行出张所在我国市场上与欧美各国洋行在商业上展开了激烈的竞争,它的竞争手法主要是:采取扬长避短的策略,它们对一些无法与欧美产品竞争的商品,暂时退避,对有把握战胜欧美的商品,则采取断然的手段给予打击。”
    [2] 《清实录》光绪朝卷327,中华书局,1987年版,第201页。
    [3] 厦门海关编《厦门海关志(1684-1989年)》,科学出版社,1994年1月版,第103页。
    [4] 厦门市志编纂委员会《近代厦门社会经济概况》,鹭江出版社,1990年6月出版,第338页。
    [1] 福建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福建省志·华侨志》,福建人民出版社,1992年12月版,第235页。
    [2] 同上,第203页:“在19世纪70年代以前,我国与南洋各地既无邮电通讯业务往来,也无银行汇兑,华侨要汇款寄信回国只能托交同乡‘水客’或‘客头’经办。”
    [1] 见《福建省志·大事记》1902年条。
    [2] 黄富三、黄颂文《台湾总督府樟脑专卖政策与雾峰林家》,《日据时期台湾殖民地史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九州出版社,2010年11月版,第346页。
    [1] 同上,第347页。
    [2] 吴德功《让台记》:“葛竹轩,福州人,曾为栋军账房。自彰化梧栖港由海道到台北,向郊户算脑金。见伊泽修二学务部长,引见民政局长,请领护照。日方询以台中情形,葛谓富绅内渡,无复斗心;彰化饷匮,亦不足恃。此事岳裔所言,按即邱师爷,前与竹轩同为林荫堂幕友。后黎知府侦知,将葛竹轩下狱。后林家保出。”
    [1] 福建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福建省志·商业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12月版,第33页。
    [2] 见王丹揆《陈考察长江一带商务大概情形,并请饬下各督抚,将大中小商业学堂次第筹办,以开商智而兴实业》。
    [3] 《署理闽浙总督江西巡抚李兴锐折》,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光绪朝殊批奏折》,中华书局,1995年版,102辑,第547页。
    [4] 同上,第88页。
    [5] 同上,第548页。
    [1] 《鹭江报》第61册,厦门图书馆藏本,1904年4月10日,附录第2页上下。
    [2] 洪鸿儒《本会沿革》,厦门总商会编《厦门总商会特刊》,1931年,《纪录》第一页。
    [3] 《申报》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六月二十八日。
    [4] 见单镇撰、单弘标点《桂阴居自订年谱》,苏州地方志网站。
    [5] 《厦门市工商联会史》,民建厦门市委员会、厦门市工商业联合会编《厦门工商集萃(增补)》,厦门市图书馆藏本,第1页。
    [1] 日本厦门帝国领事馆:《厦门商务总会》,第16页。
    [2] 周子峰《辛亥革命时期的厦门商务总会(19041913)》,见辛亥革命史研究会、武昌辛亥革命研究中心编《辛亥革命丛刊》第11辑,湖北人民出版社,2002年9月版,第252页。
    [3] 《厦门南洋商业公会会员录》,手抄本,厦门市图书馆馆藏。
    [1] 施景琛《鲲瀛日记》,《台湾游记》,台湾文献丛刊第89种,台湾大通书局,1987年版,第43、44页。
    [2] 施士洁与施景琛之父为同年,二人又属同姓,故施景琛称之为“年伯”。
    [3] 日本厦门帝国领事馆:《厦门商务总会》,第16页。
    [1] 见周凯纂《厦门志卷五·船政略》“洋船”条,《台湾文献丛刊·第95种》。
    [2] 同上。
    [3] 周子峰《辛亥革命时期的厦门商务总会(1904——1913)》,辛亥革命史研究会武昌辛亥革命研究中心《辛亥革命史丛刊(第11辑)》,湖北人民出版社,2002年9月版,第第253页。
    [4] 见单镇《桂阴居自订年谱》光绪三十一年(1905)条,苏州地方志网站。
    [5] 厦门总商会、厦门市档案馆编《厦门商会档案史料选编》,第315页。
    [6] 光绪三十二年(1906),商部改为农工商部;单镇后官至农工商部左丞。1946年,71岁的单镇在苏州欢迎以黄朝春、林献堂、叶荣钟、丘念台为代表的台湾光复致敬团成员。单镇《桂阴居自订年谱》民国三十五年(1946)“九月二十六日,台湾光复致敬团自京来苏参观,本县各界表示欢迎起见,在青年食堂,举行联欢会、聚餐。黄朝清、林叔桓、林献堂、李建兴、钟番、林为恭、叶荣钟、姜振骧、张吉甫、陈逸松、丘念台、陈炘、陈宰衡、林宪、李德松十五位成员。各团体咸推余为主席。余即席致欢迎词,详述甲午以后台湾同胞受敌人控制者五十余年,备尝困苦,今日回到祖国怀抱,不远千里相聚一堂,风雨同舟,竭诚欢迎。此后团结一气,共图建设,俾国势蒸蒸日上,跻于五强之列,不胜企盼。咸相鼓掌。宾主互相演说,情绪 至为热烈,尽欢而散。”
    [1] 见单镇《桂阴居自订年谱》宣统元年(1909)条,苏州地方志网站。
    [2] 见柯劭态《清史稿·本纪二十五·宣统皇帝本纪》。
    [3] 见《清史稿·列传八诸王七》。
    [4] 见《清史稿》之本纪二十三《德宗本纪一》。
    [5] 毓盈《述德笔记》,沈云龙主编《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第十六辑》,文海出版社,1974年版,第93页(毓盈为 毓朗之弟)。
    [1] 民国后,菽庄吟社的活动和林尔嘉夫妇“结婚三十年欢祝会”,毓朗都寄诗参与诗社活动。毓朗《贺林尔嘉夫妇“结婚三十年欢祝会”》:“我昔南游到岭表,人间十月秋未老。街市湫隘不可居,别有仙源似蓬岛。海天空阔白鸥轻,海上风来彻骨清。信美欲留留不得,至今魂梦尚为惊。林逋归来岁月闲,西俗珠婚事可传。名山有主自生色,十年遗憾为君捐。”见《菽庄林先生暨德配云环龚夫人结婚三十年帐词》,辛酉(1921年)十二月刊行本。
    [2] 太仓县志编纂委员会《太仓县志第二十六篇·人物》,江苏人民出版社,1991年9月版,第525页。
    [3] 唐文治《茹经年谱》第56--57页:“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丙午,四十二岁:九月,载尚书奉命偕徐菊人赴东三省查办事件。奉旨改商部为农工商部,简文治署理尚书。
    [4] 唐文治《茹经年谱》第52页:“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乙巳,四十一岁:正月,粤商张弼士入都,请办三水佛山铁路,并在山东开办葡萄酿酒公司。余为具奏,邀准。张濒行馈余二千金,余辞之,至于再三张滋不悦,则严却之。其后粤商张煜南请办潮汕铁路,闽商林尔嘉请办福州银行,均馈巨金,一律峻拒。”其中,张煜南系林尔嘉子林景仁的岳父张鸿南之胞兄。
    [5] 黄乃江《菽庄吟社研究》,第16页。
    [1] 张学华《福建汀漳龙道何君墓志铭》,王兆镛辑《碑传集三编·卷二一》,文海出版社,1970年5月版,第1265--1266页
    [2] 厦门市地方志编篡委员会编,方志出版社,2004年1月版《厦门市志》《清代兴泉永道尹年表》何成浩(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闰四月二十日,曾广铨(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八月七日)
    [1] 《闽南日报》,2005年4月25日。
    [2] 漳州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漳州市志·第三册》,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11月版,第1664页。
    [3] 林盛发《飘扬在漳州的第一面五色旗》:“辛亥革命前夕,陈嘉言挂印辞官。据有关资料显示,漳州的顺利光复与清朝地方政府首脑陈嘉言放弃抵抗有关。陈嘉言召漳郡父老协商安抚事宜,听其自治,挂印辞官返湘。(见熊希龄《梅生太史行略》)从1903年赴任,到1911年挂冠去职,陈嘉言治漳九年,‘三遇水灾,于浚河筑堤之役,纤细必躬亲。赈济以时,民忘其苦。漳郡滨海,民俗犷悍,常寻仇斗,先生一感之以诚,斗风尽弭。’”《闽南日报》2010年5月20日。
    [4] 《鹭江琐谈》,《台湾日日新报文辑二》,明治41年5月8日第5版,黄哲永、吴福助编《全台文》六十八卷《台湾日日新报文辑二》,文昕阁,2007年版,第870页。
    [7] 厦门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整理《民国厦门市志》,方志出版社,1999年5月第1版,第695页。
    [1] 《鹭江琐谈》,《台湾口日新报文辑二》,明治41年5月8日第5版,黄哲永、吴福助编《全台文》六十八卷《台湾日日新报文辑二》,文听阁,2007年版,第871页。
    [2] 王祖畲篡《民国镇洋县志》卷九《人物一·汪承庆传》,民国四年影印本,第95页。
    [1] 施士洁《和郑陶斋观察<七十自寿诗>韵(自署“罗浮待鹤山人”)》,《后苏龛合集》,台湾银行经济研究室,1965年版,第199页。
    [2] 夏东元编《郑观应集·上册》《前言》,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年9月版,第1页。
    [3] 同上。
    [2] 夏东元《郑观应传》,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317页。
    [1] 陈逢源《近代厦门港口的航运》,厦门市政协文史委、厦门总商会《厦门工商史事》,厦门大学出版社,1997年1月版,第2页。
    [2] 《红叶草堂笔记》,厦门图书馆编《厦门轶事》,厦门大学出版社,2004年12月第1版,第22页。
    [3] 李汝和等《台湾省通志卷七·人物志》,台湾文献委员会,第324页。
    [1] 陈盛明《闽南华侨史资料一脔——华侨墓志所反映的史实》,《泉州文史》第四辑,第92页。
    [2] 泉州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泉州市志·第五册》,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5月版,第3838页。
    [3] 《海上富贾文墨留芳——记菲银行家黄秀娘》,晋江市政协文史委编《晋江文史资料·第27辑》:“黄秀娘年过半百,萌发身后留芳之念,于民国元年(1912年)从‘炳记’银行中抽拨25万银元,在祖籍地东石檗谷村购地数十亩,营建‘古檗山庄’。”
    [1] 吴煜煜《石壁採璞》,方志出版社,2011年2月版,第79-80页。
    [2] 吴煜煜《台湾崇荣堂与深沪进士第》记:“黄登瀛,小名沧洲,字秀夫,一字篷,号松盒,清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五月廿六日出生于晋江深沪东垵。……黄登瀛自少聪颖,勤习举子业,幼随父移台之后,曾在聚奎阁继续攻读。清咸丰庚申(1860年)科试,名列府县前茅。同治壬戌(1862年)恩科开补为嘉义县第十二名庠生。辛未(1871年)晋正科,中式第一百七十三名举人。光绪三年丁丑科(1877年)入京会试,保和殿复试第二等,殿试第三甲三十二名,朝考三等三十六名,赐进士出身,累授文林郎,钦点山西即用知县。”
    [3] 据《泉州文史资料》之《黄登瀛故居》记录:“黄登瀛英年早逝,生道光壬寅年(1842),卒于光绪癸未年(1883),享年42岁。”
    [4] 一凡《富侨黄仲训杂事》,《泉州文史资料·第10辑》,1982年3月,第59页:“黄仲训与黄奕住同为鼓浪屿华侨首富,首富侨者必推二黄”。
    [2] 厦门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厦门市志·第五册》,方志出版社,2004年1月版,第3948页。
    [3] 许南英《窥园留草》也录有贺黄仲训母六十的诗作《祝黄仲训令堂郑太夫人六旬荣寿》:“西母瑶池敞寿筵,梅花初放小春前。鸱夷泛海成三徙,燕喜开堂庆百年。莱彩殊恩新紫绶,荻书懿训旧青毡。夜光杯晋麻姑酒,醉后狂吟小洞天。”见许南英《窥园留草》,台湾文海出版社,1972年8月版,第153页。
    [4] 陈延庭《我所认识的四位华侨》,《厦门文史资料·第23辑》,第67页:“黄仲训于是年(1898年)考进同安县秀才,拨入泉州府学为增生(彼时府学管辖下有廪生、增生、附生之级),想青云直上,赶省举而入仕途。适庚子八国联军陷北京,政局变动,乃于1901年赴安南堤岸,就其父经营地产业。”
    [5] 一凡《富侨黄仲训杂事》,《泉州文史史资料·第10辑》,1982年3月,第56页:黄仲训思想相对传统而“好读圣贤书”,“仲训在前清时,曾考中秀才,旧学与书法,都有造诣。”
    [6] 陈延庭《我所认识的四位华侨》,《厦门文史资料·第23辑》,第69页:“黄仲训在瞰青别墅建一座凉亭,标亭名为‘远而’,寄怀安南的二弟,邀厦鼓诗人聚会赋诗,限以远而为韵脚,群以典故狭窄,难得好诗。
    [7] 一凡《富侨黄仲训杂事》,《泉州文史资料·第10辑》,1982年3月,第58页。
    [1] 连横《台湾通史·黄南球传》,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4月版,第529页。
    [2] 参见吴德功《让台记》:“苗栗一县多广人,李烇系广东人,与绅民一气。闻日军已据新竹,与诸生吴汤兴、徐骧、举人谢维岳、富户黄南球等商议,遣徐炳文至台湾府请发军装,并请领饷银。……(吴汤兴)另保举苗人富户黄南球甚洽众望,可为诸军统领,请收兴统领关防。”
    [3] 《台湾历史人物小传——明清暨日据时期》,台湾“国家图书馆”,2003年12月版,第604页。
    [1] 何丙仲《民国年间厦门书画家传略》,《厦门文史资料第17辑》,厦门市政协文史委,第190页。
    [2] 郑喜夫《民国连雅堂先生横年谱》台湾商务印书馆,1980年11月版,第41页
    [1] 潘猛补《吕渭英传略》,温州市鹿城区政协学习文史委员会编《鹿城文史资料·第14辑》,2002年2月,第41-42页。
    [2] 参见《浙江实业银行的制度变迁(1923--1952年):以历次银行章程为考察中心》,复旦大学中国金融中心编《中国金融制度变迁研究》,2008年1]月版。
    [3] 张声和《乡馆著称两浙——吕文起在杭筹办温州会馆的经历》,《温州日报》,2005年4月10日。
    [4] 潘猛补编《吕渭英集》,香港天马图书有限公司,2001年10月版。
    [5]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吉林省社会科学院编《伪满傀儡政权》,中华书局,1994年版,第727页。
    [1] 张佩佩《试论清末简派财政监理官》:“清末财政困难,度支部采取种种措施清理财政、统一财权,但遭督抚敷衍,统治集团内中央各部也意见分岐。在诸多措施没有成效的情况下,度支部派遣财政监理官到各省清理财政。1909年4月4日,清廷发布上谕正式简派监理官。……福建为许汝菜。”《理论月刊·第7期》,2010年8月。
    [2] 福建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福建省志·金融志》,新华出版社,1996年3月版,第102页
    [3] 《厦门金融志》编委会《厦门金融志》,鹭江出版社,1989年8月版,第51-52页。
    [4] 同上,第52页。
    [1] 邱韵香《丙寅留稿·绣英阁诗合刊》(福建东山县图书馆,1989版,第14页):“《四月初八日亦钱仝二位家叔祖游石室院归来各赋一章因次其韵》:絮果兰因仔细参,夜台消息问僧安。谁知不是鸿都客,吟魄难招纪阿难。”(第25页)《步马亦钱原韵》:“马异诗名溢缥囊,冰为资格雪为肠。心存公益说天演,唤醒人间痴女郎。”
    [2] 林尔嘉《林菽庄先生诗稿》(1973年版)第41页录《晓送马亦钱返厦途中得一诗》:“客中愁送客归家,归客欢然滞客嗟。不唱阳关三叠曲,青山作伴让君夸。
    [3] 李培德《香港的福建商会和福建商人网络》,《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2009年第一期。
    [4] 马祖庚颇长寿,据《江声报》1948年4月15日刊:“陈世耀、马亦籛为舍侄国富孙女玉钗结婚启事”,可知马祖庚1948年尚在世。另外,《民国厦门市志》载:“林嘉,字瑞亭,东山县人。……来厦主马亦钱、黄省堂家,求画者踵相接也”,亦可推知马祖庚的财富实力。
    [5] 厦门市地方志编篡委员会编《厦门市志·第五册》,方志出版社,2004年1月版,第3656页。
    [6] 《鹭江琐谈》明治41年5月8日第5版,黄哲永、吴福助编《全台文》六十八卷《台湾日日新报文辑二》,文听阁,2007年版,第870页。施范其出任会长,当时《台湾日日新报》报道:“该会长施范其君熟悉时务,
    [1] 见高明诚编《古今分韵诗选》,台北五洲出版社,1998年2月版。
    [2] 丘逢甲《岭云海日楼·卷六》《题寒机课子图(为谢安臣孝廉母作)》:“慈竹斑斑满地阴,乌衣门巷雪华深。机声古屋三迁梦,灯影寒窗五夜心。晚节终怜范滂传,春晖长入孟郊吟。流传不待甘泉画,彤管先教写德音。”
    [3] 丘铸昌《丘逢甲交往录》,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10月版,第297页
    [1] 黄舜生《潮汕历代诗歌概览》,‘《汕头日报》2006年2月20日。
    [2] 《鼓楼区志》载:“施涵宇三兄弟在剑池后创办福州印刷公司”,即施景琛也投资于实业,参与经商活动。
    [1] 施景琛《鲲瀛日记序》《台湾游记》,台湾文献丛刊第89种,台湾大通书局,1987年版,第41页:“岁癸卯,日本大阪适有内国博览会之举,周子迪方伯檄余为视察员,蓬莱咫尺,一苇航之,彼邦文物,略窥梗概。”
    [2] 从施景琛的经历看,他对周边地区尤其是日本、台湾的经济发展十分关注,其《鲲瀛日记》对台湾近代的糖业、米业、盐业、手工业、自来水等方面都作了详细记录,留下第一手资料。
    [3] 同上,第43、44页。
    [2] 冷血《侠客谈》,《新新小说》第1号,1904年9月。
    [3] 虞和平《商会与中国早期现代化》,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年6月版,第228-229页:“今日之世,所谓商战世界即学战世界,泰西商人皆从学堂积学而出,中国商人要想在商战中立足,必以学战为后盾,开埠经商必须开阔知识和眼界,振兴实业以兴商学、开商智为先河。”
    [4] 同安县民政局编《同安县政区沿革》,厦门市图书馆藏本,1988年6月版,第2页。
    [1] 《乾隆马巷厅志》,《中国地方志集成·福建府县志辑4》,上海书店出版社,2000年10月版,第354页。
    [2] 同上,第355页。
    [3] 同上,第364页。
    [4] 同上,第364页。
    [5] 同上,第366页。
    [6] 《民国同安县志》卷三,《中国地方志集成·福建府县志辑4》,上海书店出版社,2000年10月版,第25页。
    [1] 邱树森《中国历代职官辞典》,江西教育出版社,1991年7月版,第96页。
    [2] 《乾隆马巷厅志》,《中国地方志集成·福建府县志辑4》,上海书店出版社,2000年10月版,第573页。
    [3] 厦门市地方志编篡委员会编《厦门市志·第一册》,方志出版社,2004年1月版,第34页。
    [4] 丘廑兢《厦门辛亥革命前后》,《辛亥革命专辑(福建文史资料第六辑)》,第115--116页。
    [1] 同上,第116页。
    [2] 李禧、余少文、朱鸿谟等《辛亥革命厦门见闻录》,《辛亥革命与厦门》,第33--34页。
    [3] 参见周子峰《辛亥革命时期的厦门商务总会(19041913)》,辛亥革命史研究会武昌辛亥革命研究中心《辛亥革命史丛刊(第11辑)》,湖北人民出版社,2002年9月版。
    [4] 林崧、杨纪波整理《厦门大事记》,《厦门文史资料·第五辑》,1983年12月,第128页。
    [1] 同上,第32页。
    [2] 《厦门辛亥革命纪事》,厦门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整理《民国厦门市志》,方志出版社,1999年5月版,第59页。
    [3] 同上。
    [4] 周子峰《辛亥革命时期的厦门商务总会(19041913)》,辛亥革命史研究会武昌辛亥革命研究中心《辛亥革命史丛刊(第11辑)》,湖北人民出版社,2002年9月版,第270-271页。
    [5] 《民国厦门市志》:“民国元年五月,参事会取消。”厦门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整理《民国厦门市志》,方志出版社,1999年5月第1版,第60页。
    [1] 厦门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厦门市志·第五册》,方志出版社,2004年1月版,第3921页。
    [2] 同上,第3928页。
    [1] 《厦门市统一战线志》编纂委员会编《厦门市统一战线志》,《厦门市统一战线志》编纂办公室,1999年9月版,第308-309页。
    [1] 同上,第3936页。
    [2] 厦门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厦门市志·第五册》,方志出版社,2004年1月版,第3953--3954页。
    [1] 见《“海后滩”之交涉》,厦门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整理《民国厦门市志》,方志出版社,1999年5月版,第558页。
    [2] 见《厦门辛亥革命纪事》,厦门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整理《民国厦门市志》,方志出版社,1999年5月版,第59页。
    [1] 厦门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厦门市志·第五册》,方志出版社,2004年1月版,第3932页。
    [1] 同上,3956。
    [2] 李禧《紫燕金鱼室笔记》,中国广播学院出版社,1995年12月版,第57--58页。
    [3] 同上,第97页。
    [1] 厦门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厦门市志·第五册》,方志出版社,2004年1月版,第3928页。
    [2] 赵钟麒《童年高科》,大正6年8月16日,《史遗文集》,吴福助编《全台文第三十七》,文昕阁,2007年版,第130页。
    [1] 王世元《爱国台胞王人骥》,庄威主编《辛亥革命在厦门》,当代中国出版社,2001年11月,第224--227页。
    [2] 陈衍《石遗室诗话·卷二十九》:“四、癸亥(1923-24)、甲子间,数至厦门,所识诗人以周墨史(殿薰)、黄雁汀(翰)称最。”
    [1] 施士洁《司训立轩庐公家传》,《后苏龛合集》。
    [2] 同上。
    [3] 卢文启曾参加栎社活动,如《栎社沿革志略》记:“中华民国十六年(丁卯)四月二十三日(古历三月二十二日)下午,沁园、笏山、了庵、少侯、灌园、南强、少舲、太岳、壶隐、子昭、鹤亭等十有一人,假灌园府第开春会。……是会,外客有壶隐妹倩,厦门卢君乃沃亦与焉”。
    [4] 《民国厦门市志》记“举人”科目:“余焕章,光绪壬寅恩科。”厦门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整理《民国厦门市志》,方志出版社,1999年5月版,第351页。
    [5] 《民国厦门市志》载:“陈海梅,在厦则邀周墨史、柯硕士、蔡维中、余雨农、翁亦卿辈,组织鹭江吟社于图书馆,斗诗联吟自遣”。厦门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整理《民国厦门市志》,方志出版社,1999年5月版,第694页。
    [1] 《民国同安县志》,《中国地方志集成·福建府县志辑4》,上海书店出版社,2000年10月版,第100页。
    [1] 清代,“通判”别称“别驾”。
    [2] 《芗城文史资料》总19辑,1991年第一辑,第4页:“上海军政府鉴:乞转武昌。漳州独立,速即致漳安民。临时办事处林者仁叩,祃。”
    [3] 林盛发《飘扬在漳州的第一面五色旗》,《闽南日报》,2010年5月27日。
    [4] 参见郭松义《清代的任官回避制度》,《清史镜鉴:部级领导干部清史读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0年11月版。
    [1] 王根绵《火烧三府衙》,苏文田《马巷》,福建电子音像出版社,2008年1月,第12-13页。
    [1] 施士洁《辛亥舫山楼除夕》,《后苏龛合集》。
    [2] 陈遵统《福建编年史》,福建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732页。
    [1] 日本厦门帝国领事馆《厦门商务总会》,第16页。
    [2] 《乾隆马巷厅志》,《中国地方志集成·福建府县志辑4》,上海书店出版社,2000年10月版,第366页。
    [1] 同安县民政局编《同安县政区沿革》,厦门市图书馆藏本,1988年6月版,第2页。
    [2] 《商部劝办商会谕帖》,《东方杂志》第1年第2期。
    [3] 章开沅等主编《苏州商会档案丛编》第1辑,第37页。
    [1] 第279页。
    [2] 章开沅、马敏、朱英《中国近代史上的官绅商学》,湖北人民出版社,2000年6月版,第492页。
    [1] Philip C C Huang,"'Public Sphere'/'civil society in China?'The Tird Realm between State and Society", Modern China,vol.19,no2(April,1993), pj216-240。
    [1] 参见汪毅夫《地域历史人群研究:台湾进士》,《东南学术》2003年第3期。
    [2] 陈盛明《晚清泉州一个典型的世家——黄宗汉家族试探》《泉州文史·第八期》第37页。
    [1] 许赞堑(地山)《窥园先生诗传》,见许南英《窥园留草》,台湾文海出版社,1972年8月版,第246页。
    [1] 汪毅夫《台湾内渡文人与清末民初社会变迁和社会问题——以台湾进士许南英、丘逢甲和汪春源为例》,《台湾研究集刊》,2006年第1期。
    [1] 郑喜夫编撰《民国丘仓海先生逢甲年谱》,台湾商务印书馆,1981年11月版,第218—220页。
    [1] 方文图《关于厦门设市年月问题》,《厦门文史资料·第四辑》,1983年7月,第160页。
    1.安溪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安溪县志》,新华出版社,1995年版。
    2.班固(后汉)《汉书·王尊传》,中华书局,2000年版。
    3.北京市台湾同胞联谊会《台湾会馆与同乡会》,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4月版。
    4.布尔迪厄《文化资本与炼金术》,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1月版。
    5.布尔迪厄《实践与反思——反思社会学导论》,李猛译,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年版。
    6.蔡佩蓉《清季驻新加坡领事之探讨(1877-1911)》,新加坡国立大学中文系八方文化企业公司,2002年10月版。
    7.蔡友谋主编《海内外石狮人著述资料汇编》,香港人民出版社,2003年12月版。
    8.蔡渊洁《清代台湾的社会领导阶层(1684—1895)》,加利福尼亚大学,1980年版。
    9.常建华《清代国家与社会研究》,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10.冯贽(唐)《云仙杂记》,团结出版社编,1997年版。
    11.陈汉光编《台湾诗录》,台湾文献委员会,1971年6月版。
    12.陈孔立《清代台湾移民社会研究》,九州出版社,2008年3月版。
    13.陈娟英《板桥林家与闽台诗人林尔嘉》,海风出版社,2011年4月版。
    14.陈其南《台湾的传统中国社会》,台湾允晨文化公司,1987年版。
    15.陈泗东《清代末科泉州的举人进士遗闻录》,鹭江出版社,2003年1月版。
    16.陈香注《施芸况诗钞》,台湾商务书局,1986年8月版。
    17.陈贻庭、张宁、陈丽《台湾古诗选》,九州出版社,2006年版。
    18.陈振《宋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19.陈声聪《兼于阁诗话》,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10月版。
    20.陈存仁《银元时代生活史》,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5月版。
    21.陈三井、许雪姬访问,杨明哲纪录《林衡道访问纪录》,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92年12月版。
    22.陈锡璋《细说北洋》,台北传记文学出版社,1982年5月版。
    23.陈衍《石遗室文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版。
    24.陈衍《石遗室诗话》,人民文学出版社,2011年版。
    25.陈衍《福建通志列传选》,大通书局有限公司,1957年版。
    26.陈寅恪《寒柳堂集》,新知三联书店,2001年4月版。
    27.陈支平《民间文书与台湾社会经济史》,岳麓出版社,2004年8月版。
    28.陈支平《闽南区域发展史》,福建人民出版社,2007年10月版。
    29.陈支平主编《闽台区域文化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7月版。
    30.陈曾寿《苍虬阁诗集》,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1月版。
    31.陈遵统《福建编年史》,福建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32.池州地区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池州地区志》,方志出版社出版,1996年版。
    33.丁绍仪《听秋声馆词话》,中华书局,1986年版。
    34.范晔(南朝)《后汉书》,岳麓书社,1998年版。
    35.房玄龄(唐)《晋书》,中华书局,2010年版。
    36.费孝通著、惠海鸣译《中国绅士》,中国社会出版社,2006年1月版。
    37.冯友兰、李泽厚等《魏晋风度二十讲》,华夏出版社,2009年1月版。
    38.福建省文史研究馆《百年闽诗1901--2000)),海风出版社,2004年版。
    39.福建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福建省志》,中国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年1月版。
    40.福建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福建省志·对外经贸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6月版。
    41.福建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福建省志·华侨志》,福建人民出版社,1992年12月版。
    42.福建省地方志编篡委员会《福建省志·烟草志》《重要文献辑录》,方志出版社,1995年12月版。
    43.福建师范大学闽台区域研究中心编《闽台经贸文化与华侨华人问题研究专辑》,海洋出版社,2012年5月版。
    44.《福建画人传》,福建博物馆,1975年版。
    45.福州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福州市志》,方志出版社,2000年12月版。
    46.复旦大学中国金融中心编《中国金融制度变迁研究》,2008年11月版。
    47.高启进、陈益源、陈英俊《开澎进士蔡廷兰与<海南杂著)》,澎湖县文化局,2005年版。
    48.高鸿业《西方经济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6年2月版。
    49.高明诚编《古今分韵诗选》,台北五洲出版社,1998年2月版。
    50.广东省地方志编辑《广东省志》,广东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51.郭白阳《竹间续话》,海风出版社出版,2001年版。
    52.郭松义《清史镜鉴:部级领导干部清史读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0年11月版。
    53.郭则淫《十朝诗乘》,福建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54.宫留记《资本—社会实践工具(布尔迪厄的资本理论)》,河南大学出版社,2010年7月版。
    55.哈贝马斯《交往行动理论·第二卷·论功能主义理性批判》,洪郁佩、蔺青译,重庆出版社,1994年9月版。
    56.哈贝马斯《交往行为理论》,曹卫东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57.何振岱《何振岱集》,福建人民出版社,2009年6月版。
    58.黄朝进《清代竹堑地区的家族与地域社会——以郑、林两家为中心》,台北国史馆,1995年版。
    59.黄富三《雾峰林家的中挫(1861-1885)》,台北自立晚报文化出版部,1987版。
    60.黄乃江《东南坛坫第一家——菽庄吟社研究》,武汉出版社,2011年1月版。
    61.黄哲永、吴福助编《全台文》,文昕阁,2007年版。
    62.洪弃生《寄鹤斋选集》,《台湾文献丛刊》第三〇四种,台湾银行经济研究室,1972年版。
    63.洪弃生《瀛海偕亡录》,《台湾文献史料丛刊》第七辑,台湾大通书局,1984年版。
    64.胡思敬《国闻备乘》,中华书局,2007年版。
    65.胡君复《古今联语汇选》,西苑出版社,2002年版。
    66.晋江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晋江市志》,上海三联书店1994年3月版。
    67.柯劭态《清史稿》,中华书局,1976年版。
    68.况周颐(清)《餐樱庑随笔》,山西古籍出版社,1995年版。
    69.况周颐(清)《眉庐丛话》,山西古籍出版社1995年版。
    70.孔丘(春秋)《礼记》,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
    71.李恩涵《东南亚华人史》;五南图书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3年11月版。
    72.李国祁《中国现代化的区域研究:闽浙台地区,1860--1916》,台湾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1982年5月版。
    73.李诠林《台湾现代文学史稿》,海峡文艺出版社,2007年版。
    74.李启宇《厦门史略》,福建人民出版社,2008年6月。
    75.李冗(唐)《独异志》,中华书局,1983年版。
    76.李昭容《鹿港丁家之研究》,鹿港左羊出版社,2002年版。
    77.李一、周琦主编《台州文化概论》,中国文联出版社,2002年5月版。
    78.李禧《紫燕金鱼室笔记》,中国广播学院出版社,1995年12月版。
    79.李贤、彭时《明一统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
    80.李渔叔《三台诗话》,台北学海出版社,1976年版。
    81.《黎川文史资料》,江西黎川县政协文史资料研委会,1989年5月版。
    82.廖一瑾《台湾诗史》,文史哲出版社,1999年版。
    83.连横《台湾文献史料丛刊》,台湾大通书局,1987年版。
    84.连横《台湾通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4月版。
    85.连横《雅言》,《台湾文献丛刊》第一六六种,台湾银行经济研究室,1958年版。
    86.连横《台湾诗乘》,台湾银行经济研究室,1960年1月版。
    87.连横《台湾诗荟杂文钞》,台湾省文献委员会,1975年版。
    88.连横《台湾诗荟》,成文出版社,1977年版。
    89.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中华书局,2010年版。
    90.梁启超《饮冰室文集》,云南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91.梁治平《清代习惯法》,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92.梁启超《戊戌政变记》,台北中华书局,1969年版。
    93.梁启超《过渡时代论》,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94.连江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连江县志》,方志出版社出版,2001年版。
    95.林尔嘉《林菽庄先生诗稿》,1973年版。
    96.林昌彝(清)《射鹰楼诗话·卷十四》,清同治刊本。
    97.林盛发《祖地——台湾漳州人的故土情节》,中央文献出版社,2012年11月版。
    98.刘璈(清)《巡台退思录》,《台湾文献丛刊》第二一种,台湾银行经济研究室,1958年版。
    99.刘登翰《台湾文学史》,海峡文艺出版社,1993年版。
    100.刘红裕《东汉:女子、小人、名士》,浙江文艺出版社,2010年1月版。
    101.刘铭传(清)《刘壮肃公奏议》,《台湾文献丛刊》第二七种,台湾大通书局,1987年版。
    102.刘声木《苌楚斋随笔》,中华书局,1998年版。
    103.刘晌(五代)《旧唐书》,中华书局,1997年版。
    104.刘义庆(南朝)《世说新语》,江苏古籍出版社,2010年版。
    105.刘熙载(清)《艺概》,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
    106.刘振鲁《台湾先贤先烈专辑——刘铭传传》,台湾省文献委员会,1979年版。
    107.鲁迅《鲁迅全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
    108.罗大佑(清)《栗园诗钞》,手稿本。
    109.卢廷光《广东第一家族》,岭南美术出版社,2004年版。
    110.马克斯·韦伯《儒教与道教》,王荣芬译,商务印书馆,1995年版。
    111.马叙伦《石屋余瀋、石屋续瀋》,山西古籍出版社,1995年版。
    112.《民国新绛县志》,凰凰出版社,2005年版。
    113.潘猛补编《吕渭英集》,香港天马图书有限公司,2001年10月版。
    114.钱实甫《清代职官年表》,中华书局,1980年7月版。
    115.秦晖《中国乡村研究》(第一辑),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
    116.秦国经《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清代官员履历档案全编》,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10月版。
    117.丘铸昌《丘逢甲交往录》,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6月版。
    118.丘复《愿丰楼杂记》,黑龙江出版社,2009版。
    119.丘逢甲《海日岭云楼诗集》,文海出版社,1974年版。
    120.邱树森《中国历代职官辞典》,江西教育出版社,1991年7月版。
    121.邱辑臣、邱韵香《丙寅留稿·绣英阁诗合刊》,福建东山县图书馆石印本,1989版。
    122.瞿兑之《村庐所闻录、故都见闻录》,山西古籍出版社,1995年版。
    123.泉州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泉州市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5版。
    124.泉州华侨志编委会《泉州华侨志》,中国社会出版社,1996年版。
    125.石狮市政协文史委《石狮文史资料》,1992年版。
    126.施梅樵《梅樵诗集》,台湾龙文出版社,2001年版。
    127.施士洁《后苏龛合集》,《台湾文献丛刊》第二一五种,台湾银行经济研究室,1965年11月版。
    128.施景琛《鲲瀛日记》,《台湾游记》,台湾文献丛刊第89种,台湾大通书局,1987年版。
    129.沈葆桢(清)《福建台湾奏折》,《台湾文献丛刊》第二九种,台湾银行经济研究室,1959年版。
    130.沈葆桢(清)《沈文肃公牍》,福建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131.沈云龙《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续编》,文海出版社,1980年版。
    132.施琼芳(清)《石兰山馆遗稿》,海东山房,2007年版。
    133.沈钧(南朝)《宋书》,中华书局,1974年版。
    134.宋光宇《台湾史》,人民出版社,2007年9月版。
    135.宋林飞《现代社会学》,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136.苏文田《马巷》,福建电子音像出版社,2008年1月。
    137.孙祥吉、村田雄二郎(日)《罕为人知的中日结盟及其他:晚清中日关系史新探》,巴蜀书社,2004年1月版。
    138.唐赞衮(清)《台阳见闻录》,《台湾文献丛刊》第三〇种,台湾银行经济研究室,1958年版。
    139.同安县民政局《同安县政区沿革》,厦门市图书馆藏本,1988年6月版。
    140.《台湾历史人物小传》,台湾“国家图书馆”,2003年12月版。
    141.台湾文献委员会《清季申报台湾纪事辑录》,《台湾文献丛刊》第二四七种,台湾银行经济研究室,1959年版。
    142.台湾文献委员会《台湾省通志》,1970年6月版。
    143.台湾文献委员会《重修台湾省通志》,1998年6月版。
    144.《台湾诗钞》,《台湾文献丛刊》第二八〇种,台湾银行,1972年版。
    145.太仓县志编纂委员会《太仓县志》,江苏人民出版社,1991年9月版。
    146.王国璠《板桥林本源家传》,林本源祭祀公业,1984年7月版。
    147.王辑唐《今传是楼诗话》,辽宁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148.王德威《后遗民写作》,台北麦田出版社,2007年版。
    149.王迈常、王蘧常《部畇府君年谱》手稿本。
    150.王云五《丛书集成初编》,商务印书馆,1939年12月版。
    151.王水照《苏轼研究》,河北教育出版社,1999年5月版。
    152.王松《台阳诗话》,《台湾文献丛刊》第三四种,台湾银行经济研究室,1958年版。
    153.王先明《近代绅士——一个封建阶层的历史命运》,天津人民出版社,1997年12月版。
    154.王彦威、王亮《清季外交史料·卷119》,书目文献出版社,1987年9月版。
    155.王颖《雾峰林家》,九州出版社,2009年3月版。
    156.王有光(清)《吴下谚语》,嘉庆二十五年刻同治十二年、民国二十四年补修本。
    157.王兆镛辑《碑传集三编》,文海出版社,1970年5月版。
    158.王祖畲篡《民国镇洋县志》,民国四年影印本。
    159.汪国垣《光宣诗坛点将录》,中华书局,2008年版。
    160.汪一驹《中国知识分子与西方》,台北久大文化股份有限公司,1991年版。
    161.汪辟疆《汪辟疆文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12月版。
    162.汪毅夫《台湾近代诗人在福建》,台北幼狮文化事业出版社,1998年版。
    163.汪毅夫《台湾近代文学丛稿》,海峡文艺出版社,1990年版。
    164.汪毅夫《闽台历史社会与民俗文化》,鹭江出版社,2000年8月版。
    165.汪毅夫《台湾社会与文化》,海峡文艺出版社,1999年9月版。
    166.汪毅夫《闽台区域社会研究》,鹭江出版社,2004年3月版。
    167.汪毅夫《中国文化与闽台社会》,海峡文艺出版社,1997年4月版。
    168.汪毅夫《闽台缘与闽南风——闽台关系、闽台社会与闽南文化研究》,福建教育出版社,2006年7月版。
    169.汪毅夫《闽台地方史研究》,福建教育出版社,2008年7月版。
    170.汪毅夫《闽台地方史论稿》,海峡书局,2011年9月版。
    171.温州市鹿城区政协学习文史委员会《鹿城文史资料·第14辑》,2002年2月。
    172.吴德功《吴德功全集》,台湾省文献委员会,1992年5月版。
    173.吴德功《瑞桃斋诗稿》,台湾省文献委员会,1992年版。
    174.吴德功《让台记》,台湾文献丛刊第五七种,台湾银行经济研究室,1959年版。
    175.吴德功《戴施两案纪略》,《台湾文献丛刊》第四七种,台湾银行经济研究室,1959年版。
    176.吴晗、费孝通《皇权与绅权》,上海观察社,1948年12月版。
    177.吴文星《日据时期台湾社会领导阶层之研究》,台北中正书局,1992年版。
    178.吴心谷《历代画史汇传补编》,台湾启文出版社,1960年版。
    179.吴煜煜《石壁采璞》,方志出版社,2011年2月版。
    180.厦门金融志编委会《厦门金融志》,鹭江出版社,1989年8月版。
    181.厦门海关编《厦门海关志(1684-1989年)》,科学出版社,1994年1月版。
    182.《厦门市工商联会史》,民建厦门市委员会、厦门市工商业联合会编《厦门工商集萃(增补)》,厦门市图书馆藏本。
    183.《厦门南洋商业公会会员录》,手抄本,厦门市图书馆馆藏。
    184.夏东元编《郑观应集》,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年9月版。
    185.夏东元《郑观应传》,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1年版。
    186.厦门市政协文史委、厦门总商会《厦门工商史事》,厦门大学出版社,1997年1月版。
    187.厦门图书馆编《厦门轶事》,厦门大学出版社,2004年12月第1版。
    188.厦门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民国厦门市志》,北京:方志出版社,1999年5月版。
    189.厦门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民国厦门志》,方志出版社,1999版。
    190.夏剑钦《魏源全集》,岳麓书社,2011年2月版。
    191.谢金蓉《蔡惠如和他的时代》,台湾大学出版中心,2005年11月版。
    192.辛亥革命史研究会、武昌辛亥革命研究中心《辛亥革命史丛刊(第11辑)》,湖北人民出版社,2002年9月版。
    193.许雪姬《龙井林家的历史》,台湾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1990年版。
    194.许冠三《新史学九十年》,岳麓书社,2003年9月版。
    195.许南英《窥园留草》,《台湾文献丛刊》第一四七种,台湾银行经济研究室,1958年版。
    196.许大龄《明史》,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10年版。
    197.许在全《泉州古厝》,福建人民出版社,2006年2月版。
    198.许雪姬、薛化元、张淑雅《台湾历史辞典》,台湾远流出版公司,2003年版。
    199.徐博东、黄志平《丘逢甲传》,九州出版社,2011年2月版。
    200.徐珂《清稗类钞》,中华书局,1984年12月版。
    201.徐一士《一士类稿》,中华书局,2007年10月版。
    202.徐友春《民国人物大辞典》,河北人民出版社,1991年5月版。
    203.徐中约《中国近代史(16002000中国的奋斗》,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8年1月版。
    204.徐宗干(清)《治台必告录》,《台湾文献丛刊》第一七种,台湾银行经济研究室,1958年版。
    205.薛绍元总纂《台湾通志》,《台湾文献丛刊》第一三〇种,台湾银行经济研究室,1962年版。
    206.严光辉《辜鸿铭传》,海南出版社,1996年版。
    207.杨希闵《宋黄文节公庭坚年谱》,台湾商务印书馆,1982年10月版。
    208.杨希闵《《宋韩忠献公年谱,台湾商务印书馆,1981年10月版。
    209.杨希闵《明王文成公年谱》,台湾商务印书馆,1981年12月版。
    210.姚莹(清)《东槎纪略》,文海出版社,1980版。
    211.叶大沛《鹿港发展史》,彰化左羊出版社,1997年6月版。
    212.叶大年编《爱国送别篇》,纪念刊物,厦门市图书馆藏本。
    213.叶梦珠(清)《阅世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6月版。
    214.伊藤博文关系文书研究会《伊藤博文关系文书》,伊藤博文关系文书研究会刊行,1980年版。
    215.永瑢(清)《四库全书总目》,中华书局,1965年版。
    216.易顺鼎(清)《魂南记》,湾省文献委员会,1983年版。
    217.尹章义《台湾开发史研究》,台北联经出版社,1989年版。
    218.尹章义编《台湾鉴湖张氏族谱》,张士箱家族拓展史研篡委员会,1985年版。
    219.尤溪县志编纂委员会《尤溪县志》,福建省地图出版社,1989年4月版。
    220.喻长霖《民国台州府志》卷九十八《刘璈传》,台湾成文出版社,1970年版。
    221.毓盈《述德笔记》,文海出版社,1974年版。
    222.詹雅能《竹梅吟社与<竹梅吟社诗钞>》,新竹市文化局,2011年12月版。
    223.曾阅、李灿煌主编《晋江历史人物传》,海峡文艺出版社,1991年9月版。
    224.曾枣庄《苏轼研究史》,江苏教育出版社,2001年4月版。
    225.张佩纶(清)《涧于日记》,涧于草堂石印本。
    226.张意《文化与符号权力:布尔迪厄的文化社会学导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7月版。
    227.张天禄《福州市畲族志》,海潮摄影艺术出版社,2004年11月版。
    228.张先清、刘映珏《清末福建留日学生状况探讨》,《福建史志》(1999)。
    229.张仲礼《中国绅士——关于其在19世纪中国社会中作用的研究》,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1年5月版。
    230.章开沅、马敏、朱英主编《中国近代史上的官绅商学》,湖北人民出版社,2000年6月版。
    231.漳州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漳州市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11月版。
    232.赵泽洪、周绍宾《现代社会学》,重庆大学出版社,2003年5月版。
    233.郑国瑞编《台湾书法家小传》,高雄复文图书出版社,2009年5月版。
    234.郑剑顺《甲申中法马江战役》,厦门大学出版社,1990年19月版。
    235.郑鹏云《师友风义录》,广文书局,1981年版。
    236.郑孝胥《郑孝胥日记》,中华书局,1993年版。
    237.郑喜夫《民国连雅堂横年谱》台湾商务印书馆,1980年11月版。
    238.郑喜夫《民国丘仓海逢甲年谱》,台湾商务印书馆,1981年11月版。
    239.郑喜夫《林朝栋传》,台湾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
    240.郑喜夫《民国丘仓海年谱》,台湾商务印书馆,1981年11月版。
    241.郑逸梅《艺林散叶》,中华书局,1982年版。
    242.政和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政和县志》,中华书局,1994年2月。
    243.政协泉州市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泉州文史资料(1-10辑汇编)》,泉州晚报印刷厂,1996年版。
    244.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吉林省社会科学院编《伪满傀儡政权》,中华书局,1994年版。
    245.《中国地方志集成·福建府县志辑》,上海书店出版社,2000年10月版。
    246.中国医学科学院流行病学微生物学研究所《中国鼠疫流行史》,1984年版。
    247.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光绪宣统两朝上谕档》,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248.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光绪朝殊批奏折》,中华书局,1995年版。
    249.支伟成《清代朴学大师列传》,岳麓出版社,1998年8月版。
    250.朱汝珍《词林辑略》,明文书局,1985年版。
    251.朱双一《闽台文学的文化亲缘》,福建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252.朱双一《台湾文学创作思潮简史》,‘九州出版社,2010年版。
    253.周凯(清)《内自讼斋文集》,《台湾文献丛刊》第八十二种,台湾银行经济研究室,1958年版。
    254.周思璋《东皋话旧》,南通市文联,2006年12月版。
    255.周锡瑞著、杨慎之译《改良与不舍——辛亥革命在两湖》,中华书局,1982年版。
    256.周学曾(清)《晋江县志(道光版)》影印本。
    257.周子峰《辛亥革命时期的厦门商务总会(19041913)》,辛亥革命史研究会、武昌辛亥革命研究中心编《辛亥革命丛刊》第11辑,湖北人民出版社,2002年9月版。
    1.厦门大学台湾研究所《台湾资料丛刊》,1981年4月版。
    2.《鹭江报》第61册,厦门图书馆藏本,1904年4月10日。
    3.泉州市鲤城区政协文史委《泉州鲤城文史资料第十二辑》,2001年版。
    4.晋江县政协文史资料工作组《晋江文史资料》,1989年版。
    5.洪卜仁《解放前厦门的钱庄和银行》,民建厦门市委员会、厦门市工商业联合会编《厦门工商集萃(第二辑)》,厦门市图书馆藏本。
    6.洪鸿儒《本会沿革》,厦门总商会编《厦门总商会特刊》,1931年。
    7.《鹭江报》77册,厦门图书馆藏本,1904年9月14日。
    8.马敏《“绅商”词义及其内涵的几点讨论》,《历史研究》,2001年第2期。
    9.谢放《“绅商”词义考析》,《历史研究》,2001年第2期。
    10.赖子清《古今台湾诗文社(一)》,《台湾文献》十卷一期,1959年9月版。
    11.余丰、张镇世、曾世钦《鼓浪屿沦为“公共地界”的经过》,《厦门文史资料·第二辑》(1963年3月)。
    12.卢美松《福州诗钟述略》,《史志》第23期,2007年4月。
    13.陈凤虹《刘铭传在台盐政改革(18861888)》,台湾“中央大学”历史研究所《史汇》第十期,2006年9月。
    14.叶赛梅《“厦门天仙戏园事件”始末》,《福建史志.(1998)》。
    15.张宁《许南英评传》,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博士论文,2005年
    16.孟建煌《施士洁评传》,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博士论文,2009年。
    17.黄乃江《台湾诗钟研究》,福建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07年。
    18.余美玲《海东进士施士洁的诗情与世情》,《逢甲大学人文社会学报》,2000 年第1期。
    19.《上下求索——楚辞的文学艺术与文化观照》,台湾辅仁大学中文系主办的第四届先秦两汉学术国际研讨会论文集
    20.龚显宗《东坡身后施士洁》,《城乡生活杂志》,1996年。
    21.向丽频《施士洁乙未内渡怀乡诗探析》,《日治时期的台湾传统文学研讨会论文集》。
    22.王建国《施士洁<后苏龛诗钞>之乡愁书写》,《文学台湾》,2002年第7期。
    23.田启文《一样文章两样情:施士洁<耐公六十自祭文>与陶渊明<自祭文>之比较》,《台南文化》新59期,2005年11月。
    24.陈淑美《施士洁及其<后苏龛研究>》,台湾政治大学硕士论文,2006年。
    25.汪毅夫《地域历史人群研究:台湾进士》,《东南学术》2003年第3期。
    26.汪毅夫《台湾内渡文人与清末民初社会变迁和社会问题——以台湾进士许南英、丘逢甲和汪春源为例》,《台湾研究集刊》,2006年第1期。
    27.南史《<后苏龛泉厦日记>的史料价值》,《台南文化》第八卷第二期,1965年。
    28.卢嘉兴《开台唯一父子进士施琼与施士洁》,见《台湾研究汇集一》。
    29.谢碧连《府城台南父子双进士——施琼芳、施士洁》,《台南文化》第53期,2002年10月。
    30.王甘菊《台南米街父子进士》,台湾《联合报》,1992年12月28日。
    31.陈支平《福建问台湾移民的家族外植与联系》,《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2004年第二期。
    32.许维勤《日本同化政策对台湾社会的戕伤——以分中雾峰林氏为例》,《台湾研究集刊》,2002年第4期。
    33.徐鲁航《试论日本统治时期的台湾议会设置请愿运动》,《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01年第2期。
    34.陈小冲《板垣退助、林献堂与台湾同化会》,《台湾研究集刊》,1996年第3期。
    35.陈小冲《台湾1937年:皇民化运动与林献堂——以<灌园日记>资料为中心》,《台湾研究集刊》,2008年第4期。
    36.孙春芝《简析台湾洋务新政特点形成原因》,《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4期。
    37.李祖基《晚清台湾社会的转变及其特征》,《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年第4期。
    38.李祖基《晚清福建地方精英与台湾建省——以林维源为研究对象看国家与社会的互动过程》,《漳州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4期。
    39.刘殊芳《闽籍士绅对清代台湾社会的影响》,《教育评论》,2008年第6期。
    40.徐万民《论台籍士绅对台湾近代化的贡献》,武夷山首届“中国东南社会变迁与现代化(1842——2002)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02年5月。
    41.纪志霞《清代台湾士绅阶层研究》,厦门大学台湾研究所硕士论文,2001年。
    42.张敏《台湾士绅与清代台湾海防——兼以刘铭传时代为个案透视》,厦门大学台湾研究院硕士论文,2007年。
    43.郑镛《台湾建省前后与巨族的互动——以台湾板桥林家、雾峰林家为研究对象》,《东南学术》,2007年第2期。
    44.蔡渊洁《清代台湾的社会领导阶层(1684——1895)》,台湾师范大学历史研究所硕士论文,1980年。
    45.许达然《十八及十九世纪台湾民变和社会结构》,《台湾文献》,2000年第51卷第2期。
    46.庄英章、连瑞枝《从账簿资料看日据北台湾乡绅家族的社会经济生活——以北埔姜家为例》,《汉学研究》,1998年。
    47.陈世荣《民间信仰与菁英:以张丽俊为核心的社会网络》,《<水竹居主人日记>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台中县文化局,2005年。
    48.陈世荣《清代北桃园的地方菁英及“公共空间”》,《政治大学历史学报》第18期,2001年。
    49.陈世荣《近代丰原地区地菁英影响力的形成与发挥》,台湾政治大学博士论文,2010年。
    50.黄富三《清季台湾外患、新政与雾峰林家——林家之际遇与绅权性格之转变》,《故宫学术季刊》,2001年19(1)期。
    51.黄富三《雾峰林家的兴起:从渡海拓荒到封疆大吏(1729——1846)》,台北《自立晚报》,1987年。
    52.黄富三《帝国边陲与家族社会流动:雾峰林家的发展模式》,发表于台湾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纪念张光直学术研讨会”,2002年3月。
    53.黄富三《雾峰林家的中挫(1861——1885)》,台湾《自立晚报》,1992年。
    54.黄富三《试论台湾两大家族之性格与族运》,《台湾风物》,1995年。
    55.林钲昇《台中地区林姓族人的发展(17011945):以林簪家族为例》,中兴大学历史系硕士论文,2002年。
    56.陈佩羚《清代台湾中部“筱云山庄”吕家的发展》,东海大学历史系硕士论文,2003年。
    57.桑兵《甲午战后台湾内渡官绅与庚子勤王运动》,《历史研究》,1995年第6期。
    58.徐肇诚《丘逢甲<岭云海日楼诗钞>研究》,成功大学历史所论文,1993年。
    59.陈新伟《粤东杏坛第一缕近代教育之曙光——丘逢甲与韩山书院》,《韩山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第5期。
    60.汤国云《近代爱国先驱者丘逢甲》,《岭南文史》,1984年第2期。
    61.李祖基《战血台澎心未死,寒笳残角海东云——丘逢甲乙未内渡后思想事迹述论》,《台湾研究》,1998年第2期。
    62.张克宏《丘逢甲的南洋之行》,《华侨华人历史研究》,2000年第4期。
    63.陈荆淮《丘逢甲与岭东同文学堂若干史实考证》,《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22卷6期。
    64.宋德华《论丘逢甲的维新思想——兼与康梁等人相比较》,《广东社会科学》,2011年第5期。
    65.陈娟英《厦门博物馆藏板桥林家相关资料厘述》,《台湾研究集刊》,1998年第4期。
    66.黄富三《日本领台与雾峰林家之肆应:以林朝栋为中心》,《日据时期台湾史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台湾大学历史系,1993年6月。
    67.黄富三《台湾总督府樟脑专卖政策与雾峰林家》,《日据时期台湾殖民地史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九州出版社,中国社科院台湾史研究中心,2010年11月版。
    68.郭金鸿《(关于费尔巴哈提纲>中的“人的本质”的理论探析》,《青岛大学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3月,第22卷第1期。
    69.田心铭《“历史唯物主义的起源”——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研读》,《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0年第2期。
    70.汪寅、黄翠瑶《哈贝马斯的交往理论与网络交往》,《广西社会科学》,2003年第8期。
    71.艾四林《哈贝马斯交往理论评析》,《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年,第10卷第3期。
    72.刘泉华《哈贝马斯交往理论研究》,南昌大学哲学系硕士论文,2009年。
    73.赵芹《述评哈贝马斯的普遍语言学》,复旦大学哲学系硕士论文,2006年。
    74.王庆丰《哈贝马斯生活世界理论的语用学转型》,《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5年第6期。
    75.卜长莉《布尔迪厄对社会资本理论的先驱性研究》,《学习与探索》,2004年第6期。
    76.高喜军《“作为资本的文化”——解读布尔迪厄文化资本》,首都师范大学哲学系硕士论文,2008年。
    77.黄长义《龚自珍的掌故学述略》,《江汉论坛》,1999年第4期。
    78.王西德《漫谈近代掌故之学》,《寻根》,2008年第3期。
    79.汪毅夫《推动学术进步、推动两岸和平发展——在闽台关系研究中心的学术演讲》,《闽台地方史论稿》,海峡书局,2011年9月版。
    80.汪毅夫《(后苏龛合集札记)——<台湾近代文学史实丛考>之二》,《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1988年第5期。
    81.汪毅夫《清代台湾的幕友》,《东南学术》,2004年第1期。
    82.汪毅夫《顺天府乡试与北京的会馆——写给北京台湾会馆的学术报告》。
    83.范毓周《从汉末名士到竹林七贤:魏晋风度的渊源与形成历程》,《寻根》杂志,2009年第2期。
    84.李惠萍《清代后期台湾雾峰林家与官府关系研究》,厦门大学台湾研究院硕士论文,2006年。
    85.《论秀才轻重》,《申报》光绪癸未年(1883)10月18日。
    86.梁启超《近代学风之地理分布·十三福建》,《清华学报》1卷1期,1924年。
    87.施琼芳《石兰山馆遗专辑》,《台南文化》第8卷1期,1958年6月15日。
    88.杨国强《儒学的衍变与清代士风》,《史林》1995年第1期。
    89.王文颜《台湾诗社之研究》,台湾政治大学硕士论文,1979年。
    90.陈世荣《近代丰原地区地方菁英影响力的形成与发挥》,台湾政治大学历史系博士论文,2010年。
    91.孟建煌《离台内渡的进士施士洁与台湾儒学》,第五届儒学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
    92.粘良图《开拓台湾的晋江人》,《晋江史志》,2008年12月第4期。
    93.林峻立《调处:十九世纪台湾社会民事纷争解决途径之研究》,台湾大学法律研究所硕士论文,1997年。
    94.《浙江潮》,第二期。
    95.谢放《晚清文献中“乡绅”的对应词是“城绅”》,《近代史研究》,2004年第4期。
    96.林晶《近代福建城市社会阶层的变化》,《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04年第6期。
    97.徐祖澜《乡绅之治与国家权力——以明清时期中国乡村社会为背景》,《法学家》,2010年第6期。
    98.纪果庵(纪庸)《清史世家略记(下)》,《古今》第57期(休刊号),1944年10月。
    99.刘振维《彰化白沙书院之始末及其基本精神》,台湾《止善》第六期,2009年6月。
    100.萧萧《铁血柔情林觉民》,《名人传记》2011年第10期。
    101.周冉《藏匿历史的福州三坊七巷》,《文史参考》2011年第20期。
    102.李玉尚《近代中国的鼠疫应对机制——以云南、广东和福建为例》,《历史研究》,2002年第1期。
    103.李玉尚《和平时期的鼠疫流行与人口死亡——以广东、福建为例》,《史学月刊》,2003年第9期。
    104.陈凤虹《刘铭传在台盐政改革(1886——1888)》,台湾“中央大学”历史研究所《史汇》第10期,2006年9月。
    105.桑兵《甲午战后台湾内渡士绅与庚子勤王运动》,《历史研究》1995年第6期。
    106.康咏秋《乙未台海战争与台湾知府黎景嵩》,《湖南科技大学学报》2010年11月,第13卷第6期。
    107.刘经华《中国传统盐务管理体制的制度分析——以清代官督商销制为中心》,《江汉论坛》2003年第4期。
    108.宋良曦《清代中国盐商的社会地位》,《盐业史研究》,1998年第4期。
    109.宋良曦《自贡地区的钱庄、票号和盐业发展》,《盐业史研究》,1994年第2期。
    110.林枫《买办的家族性经营与乡族性特征——厦门叶家的个案》,《第一届闽商国际研讨会会议论文摘要》,2010年4月28日。
    111.林星《晚清福建城市金融业的近代化——以福州和厦门为例》,《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8期。
    112.厦门市志编纂委员会《近代厦门社会经济概况》,鹭江出版社,1990年6月出版。
    113.王丹揆《陈考察长江一带商务大概情形,并请饬下各督抚,将大中小商业学堂次第筹办,以开商智而兴实业》。
    114.李莉《中国第一个官方侨务机关——福建暨南局》,《炎黄纵横》,2003年第3期。
    115.张佩佩《试论清末简派财政监理官》,《理论月刊·第7期》,2010年8月。
    116.李培德《香港的福建商会和福建商人网络》,《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2009年第一期。
    117.《晋江经济报》2009年11月16日《龙湖尊道小学百年校庆》。
    118.《泉州晚报》:《秋味孙崧樵七律诗选注》,2010年5月31日。
    119.《石狮姓氏溯源》,《石狮侨报》第4版,2011年12月23日。
    120.《一位台湾进士的故园情节》,《石狮日报》,2005年9月4日。
    121.吴增《雪芗林墓志铭》,刊于《泉州日报》。
    122.官桂铨《林觉民的追悼会和挽诗》,《福州晚报》2011年5月24日。
    123.郭大路《省图的那些馆长们》,《海峡都市报》,2011年9月2日。
    124.林涞《林履端与<尚干乡土志>》,《福州晚报》2009年1月4日。
    125.《厦门日报》2006年02月17日《海峡周刊》:《闽商:事业有成泽桑梓的光荣记忆》。
    126.《湖北商务报》,光绪二十五年(1899),第13期。
    127.《厦门之钱庄业》,《钱业月报》,第十六卷第四号。
    128.《叻报》1904年1月16日。
    129.谭洪安《聚族而商话福佬》《中国经营报》,2012年9月1日。
    130.《申报》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六月二十八日。
    131.《闽南日报》,2005年4月25日。
    132.林盛发《飘扬在漳州的第一面五色旗》,《闽南日报》2010年5月20日。
    133.洪卜仁《厦门商会首届总理林尔嘉轶事》,见《厦门工商》,2008年8月。
    134.张声和《乡馆著称两浙——吕文起在杭筹办温州会馆的经历》,《温州日报》,2005年4月10日。
    135.谢惠如《清末民初的汕头报业》,《汕头日报》2008年6月8日。
    136.阙本旭《粤东近现代报人资料》(汕头大学图书馆)
    137.黄舜生《潮汕历代诗歌概览》,《汕头日报》2006年2月20日。
    1.抚州日报主办“临川文化网”之“杨希闵”简介。
    2.郑瑛中《台州知府刘璈》,浙江临海新闻网,[EB/OL].(2007年9月13日),http://ihnews.zjol.com.cn/ihnews/system/2007/09/13/010055727.shtml.
    3.台湾中正大学“台湾古典文学研究室”,“施懿琳个人资料及研究成果”,http//140.116.14.94/history.htm.
    4.湖南省图书馆“天下湖南·湘人著述”网页:“朱干隆,字树梧,清宁乡人。署台湾彰化,再任连江。著《献璞堂诗草》二卷、《续草》二卷,清光绪十四年(1888)刻本。"http://www.txhn.net/xrzs/。
    5.“山东日照市政府”网站,查朱汝珍《词林辑略》。
    6.蔡绍斌整理、吴荣发校对《清水第一大街编年史》,网站:http://gomo.tacocity.tw/townhsow/history.htm。
    7.“泉州名人录”网站。
    8.中国文学网,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主办,http://www.literature.org.cn/article.aspxid=4170。
    9.国务院参事室编《缀英集》,http://www.counsellor.gov.cn/item/3259.aspx。
    10.单镇《桂阴居自订年谱》光绪三十一年(1905)条,苏州地方志网站。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