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西方元素对中国近代学前教育的影响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中国学前教育近代化始于19世纪末,下迄1949年。其整个过程与来自西方的强烈影响有极大关系。本文以西方元素为切入点,从近代中国学前教育思想层面、制度层面,以及器物(包括实践)三大层面的变化发展为主轴,探讨西方元素对中国近代学前教育发展的具体影响,及其与中国学前教育近代化的内在逻辑。本文包括七个部分,即绪论、正文(共五章)、结语。各个部分主要内容如下。
     绪论部分主要对有关名词概念作了界定分析;陈述了选题缘由、研究价值和本文的创新之处;分析了选题研究现状,阐明了研究的基本框架与研究方法;此外还对论文涉及的文献、史料作了归纳、分析。
     第一章作为论文的背景和铺垫,探讨中国及西方学前教育发展的历史遗产。包括中国古代的重要幼儿教育观念、家庭类型、学前教育实施概况;以及西方古代的重要教育观念,近代社会化学前教育机构产生的条件及过程,近代重要学前教育思潮的由来及特点。
     第二章主要阐述在欧风美雨来袭下,中国学前教育思想的变化。本章侧重以西方元素中的“儿童本位”教育观(兼顾其他思想)——融入到中国学前教育思想里,所呈现出接触——学习——本土化的轨迹作为线索,来勾画中国学前教育思想不断向前的近代化之路。本章通过分析晚清一批“知西来之大势,识外国之文明”的有识之士提出的重视幼学等观点,以及在“中体西用”指导下,搭建的学前教育制度构想;对“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成人本位”,忽视儿童教育观的批判,对杜威实用主义教育等“儿童本位”学前教育思想的宣扬;新文化运动中后期以“人”为本,符合国情幼稚教育理论的提出,来阐明西方元素在中国学前教育思想层面的影响逐步深入,逐渐本土化的过程。
     第三章主要论述了中国学前教育制度从创建到逐步成熟的历程。本章通过对清末蒙养院制度、民初蒙养园制度、民国幼稚园制度的制定过程及其内容的介绍,以及有关制度与日本和欧美国家学前教育制度的比较,揭示了西方元素在中国学前教育制度近代化所扮演的助推器角色,同时也说明为创建一个较为完善并适应本土的制度,国人不可拘泥于照搬外国经验,因地制宜的努力不可缺少。
     第四、五章主要从器物、实践层面来剖析受西方元素影响中国学前教育的变化。其中第四章从幼稚园的类型、性质及办理、管理等角度进行论述。主要通过论述清末官、私立蒙养院、民国公、私立学前教育机构以及教会幼教机构的办理和管理变化,并选取案例介绍,来揭示中国学前教育机构与教会幼稚园、日式幼稚园、西式幼稚园千丝万缕的联系,且进一步分析西方元素在中国学前教育机构近代化进程里所发挥的作用。
     第五章主要探讨幼稚园的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问题。在教学上,探讨了从中国传统家庭到清末蒙养院,再到民国幼稚园的学前教育(教学)内容与方法的变化,分析教会式教学以及西洋式教学对中国学前教育机构教学的影响。四、两五章还分别介绍了中国教育家的本土化努力及成果。
     结语部分主要是对中国近代学前教育发展问题的思考。作者肯定了西方元素在中国学前教育近代化中的积极作用,提出外来影响是推动本土学前教育变革的重要动力,思想观念的转变是近代中国学前教育重要改革的先导等观点。结语还进一步提出:本土化是中外教育交流中不变的主题,中西融合演化,推陈出新才是中国学前教育近代化的关键。
Modernization of Chinese preschool education began in the late of 19th century till 1949. The whole process is strongly influenced from the western power. This dissertation is trying to make a profound analysis about the impact of western elements on the modern Chinese preschool education, and the logic relation between western elements and modernization of Chinese preschool education from the development of ideological level, system level and implemental level. It includes seven parts, namely the introduction, five chapters and the conclusion as following.
     In the introduction, it deals with defining terms and concepts, the origin of the topic and the value and innovation of the dissertation. Meanwhile, this part describes the basic framework and methods adopted in this research. In addition, it analyzes and summarizes the literatures and historical dates about the dissertation involved.
     The first chapter, as the background, explores the historical heritage of Chinese and the western preschool educational development including ancient Chinese thoughts and practice of preschool education, family type and its profiles; the ancient concepts of western education, producing conditions and the process of modern social preschool institutions, the origin and characters of the modern preschool education trend.
     The second chapter describes the change of Chinese preschool educational thought under the influences of western culture and civilization. This chapter focuses on the track that is contact-learning-localization and presents in the course of "children's standard" of the educational concept (including other thoughts) in the western elements melting into Chinese preschool education thought, as a clue to outline the modernization road of Chinese preschool education thought. This chapter clarifies the process of western elements influence in Chinese preschool educational thought by analyzing the thoughts and preschool education system concept which was given by the people who "knowing the general trend from the west and foreign civilization"; the criticism of "adult standard" education concept in the "May Fourth" New Culture Movement, publicity of Dewey pragmatism education thought; the education theory in line with Chinese conditions in the late of New Culture Movement.
     The third chapter mainly discusses the course of Chinese preschool education system from the creation to the maturity. This chapter introduces preschool education system in the late of Qing dynasty, in the early of ROC and the period of ROC, and compares them with Japan and the United States and Europe preschool education system in order to reveal the role of western elements in Chinese preschool education system modernization. It also illustrates that people should apply advanced experience according to local conditions and shouldn't apply it mechanically to built good system.
     The forth and fifth chapter analyzes the changes of Chinese preschool education which were influenced by the western elements from implements level. The forth chapter discusses the kindergarten type, characters, management. It reveals the relation between Chinese preschool education institutions and kindergartens of the church, Japanese-style and Western, through the discoursing changes of preschool education institutions in the late of Qing dynasty and in the period of ROC and church kindergartens, and selecting the cases study. In addition, it has the further analysis about the effect of the Western elements in the modernization of China preschool education institutions.
     The fifth chapter concerns with kindergarten teaching content and teaching methods. It refers to the changes of kindergarten teaching content and teaching methods of Chinese preschool education institutions from ancient China to Qing dynasty to the ROC, and the effect of Church -style and westernized teaching on the teaching of China preschool education institutions. The fourth and fifth chapter also introduces the Chinese educator efforts and achievements about the localization.
     The concluding part is on the thinking of modern preschool education development in China. The author affirms the positive role of the western elements in Modernization of Chinese preschool education, and gives opinion that the foreign influence is an important force to promote the local preschool education and the ideological change is the major reform in the modern Chinese preschool education. This part puts forward further that localization is the permanent theme in China and foreign educational exchange, and the combination of Chinese and western cultures and to weed through the old to bring forth the new are the key to the modernization of China preschool education
引文
①[英]安德鲁·韦伯斯特著,陈一筠译:《发展社会学》,华夏出版社1987年版,第32页。
    ②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国务院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http://www.gov.cn/zwgk/2010-11/24/c ontent 1752377.htm.
    ①李诚忠主编:《教育词典》,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1989年版,第481页。
    ②《大戴礼·保傅》中说:“古者年八岁而出就外舍”。
    ③《礼记·内则》中声称“10岁”以前为学前教育期。
    ④《尚书·大传》中称“13岁”之前为儿童的学前教育期。
    ⑤喻本伐编著:《中国幼儿教育史》,大象出版社2000年版,第6页。
    ①汝信主编:《社会科学新辞典》,重庆出版社1988年版,第927-928页。
    ②笔者注:在本文中,一般西文人名仅第一次出现时附注原文,重要人物不受此限,且必要时加注生卒年代。
    ③[英]泰勒著,连树声译:《原始文化》,上海文艺出版社1992年版,第1页。
    ④骆东升著:《教育理性的自觉》,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78-80页。
    ①王玉德著:《文化学》,云南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53页。
    ②张立文等主编:《传统文化与现代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第4页。
    ③郑金洲著:《教育文化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12页。
    ④李忆民编:《现代汉语常用词用法词典》,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1273页。
    ①[日]远山茂树著,翟新译:《福泽谕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228页。
    ②辞海编辑委员会编:《辞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5年版,第1178页。
    ③徐泰来主编:《中国近代史记(1840—1919)》(上),湖南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27页。
    ④吴承明著:《吴承明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236页。
    ①《邓小平文选》(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85-86页。
    ②史远芹主编:《中国近代化的历程》,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9年版,第3页。
    ③何晓夏、史静寰著:《教会学校与中国教育近代化》,广东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第4-5页。
    ④田正平著:《留学生与中国教育近代化》,广东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总前言”第7、11页。
    ⑤卢乐山、林崇德、王德胜主编:《中国学前教育百科全书》(教育理论卷),沈阳出版社1995年版,第296页。
    ①陈友松:《教育工作中的教条主义和官僚主义》,《文汇报》1957年4月30日。
    ①费孝通著:《论人类学与文化自觉》,华夏出版社2004年版,第188页。
    ②邵澜:《缓解入园难须将学前教育义务化》,《武汉晚报》2012年3月13日。
    ③刘晶波、丰新娜:《“全国教育科学规划课题”中学前教育课题研究的状况与分析》,《学前教育研究》2008年第11期。
    ①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图书资料室编:《解放前出版的教育图书目录》,第23-195页(笔者按:本书属内部资料,未标明出版时间)。
    ②任钟印:《序》,杨汉麟著:《外国幼儿教育史》,人民教育出版社2011年版,第1页。
    ①卢清编著:《中外学前教育史研究》,贵州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2页。
    ①杨汉麟著:《外国幼儿教育史》,人民教育出版社的2011年版,第4页。
    ①根据《读秀—期刊》搜索“陈鹤琴”的数据(2012-01-29)。
    ①田正平主编:《中外教育交流史》,广东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第69页。
    ②[美]郭斐蔚:《设学校以育人才论》,《万国公报》1901年第151期。
    ①陶行知:《今日之幼稚园》,华中师范学院教育科学研究所主编:《陶行知全集》(第二卷),湖南教育出版社1985年版,第158页。
    ①陈建宪主编:《文化学教程》,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88-189页。
    ②郑金洲著:《教育文化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121页。
    ①陈独秀:《吾人最后之觉悟》,《青年杂志》第1卷(1916年)第6号。
    ②蒋梦麟著:《西潮·新潮》,岳麓书社2000年版,第241页。
    ①梁永平、张奎明主编:《教育研究方法》,山东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142页。
    ②游光中主编:《历代散文名句鉴赏》(下篇),四川辞书出版社2010年版,第188页。
    ①鲁洁主编:《教育社会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第135页。
    ②王为国主编:《新资治通鉴》(第一卷),光明日报出版社1997年版,第387页。
    ③颜之推:《教子》,《颜氏家训》,蓝天出版社2006年版,第7-8页。
    ①朱熹:《题小学》,《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卷第七十六),四部丛刊,上海商务印书馆1919年景印。
    ②孙奇逢著:《孝友堂家训》(孙子遗书之一),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1页。
    ③王廷相著,冒怀辛译注:《慎言·雅述全译》,巴蜀书社2009年版,第341页。
    ④孔子:《学而》,臧知非注说:《论语》,河南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108页。
    ⑤朱熹:《学一》,《朱子全书》(第十四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273页。
    ①孔子:《开明宗义》,《孝经》,中国纺织出版社2007年版,第53页。
    ②钱焕琦、刘云林著:《中国教育伦理学》,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40-41页。
    ③颜之推:《教子》,《颜氏家训》,蓝天出版社2006年版,第7页。
    ④朱熹:《答吴晦叔书》,《朱熹集》(四),四川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第1970页。
    ⑤孟子:《滕文公上》,《孟子》,时代文艺出版社2008年版,第54页。
    ⑥班固著:《董仲舒传》,《汉书》,三秦出版社2009年版,第98页。
    ⑦董仲舒:《基义》,《春秋繁露》,河南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306页。
    ①张鸣、李东亮主编:《文白菜根谭大系》(上),北京燕山出版社1998年版,第696页。
    ②教育大辞典编纂委员会编:《教育大辞典》(第一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第11页。
    ①田景正著:《中国学前教育史论——近代以来中国对外国学前教育的引进与创新》,湖南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1页。
    ②滕大春主编:《外国教育通史》(第一卷),山东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第52页。
    ③杨茂义主编:《中国古代家庭教育简论》,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2页。
    ④颜之推:《明万历甲戌颜嗣慎刻本序跋》,吴玉琦、王秀霞注译:《颜氏家训译注》,吉林文史出版社1998年版,第417页。
    ①《子孙违犯教令》,刘俊文校点:《唐律疏议》,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第472页。
    ②《子孙违犯教令》,刘俊文校点:《唐律疏议》,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第472页。
    ③宋若莘:《女论语》,《蒙养书集成》(二),三秦出版社1990年版,第23页。
    ④费孝通著:《生育制度》,天津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19-21页。
    ⑤李天燕著:《家庭教育学》,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34页。
    ⑥陈澔编:《礼记集注》(第五卷),中国书店1984年版,第162页。
    ①“克绍箕裘”来自《礼记·学记》:“良治之子,必学为裘;良弓之子,必学为箕”。唐朝经学家孔颖达解释说:“言善冶之家,其子弟见其父兄世业陶铸金铁,使之柔合,以补治破器皆令全好,故此子弟仍能学为袍裘,补续兽皮,片片相合,以致完全……善为弓之家,使干角挠屈调和成其弓,故其子弟亦睹其父兄世业,仍学取柳和软挠之成箕也。”“良冶”和“良弓”,分别指的是精于冶金和制弓之人。这段话的大意是说,生活并成长在冶金家庭里的孩子,从小受父兄所从事行业的影响,往往也成为补续兽皮的工匠;生活并成长于制弓家庭里的孩子,从小受家业的渍染,往往也成为制造竹器的工匠(参阅赵忠心编著:《中国家教之道》,广西科学技术出版社1991年版,第18页)。
    ②可参阅滕大春主编:《外国教育通史》(第一卷),山东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第52页。
    ①《祭义第三十四》,张国树点注:《礼记》,青岛出版社2009年版,第208页。
    ②《曲礼上第一》,张国树点注:《礼记》,青岛出版社2009年版,第2页。
    ③江灏等审校:《今古文尚书全译》,贵州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312页。
    ④孟子:《万章下》,《孟子》,时代文艺出版社2008年版,第98页。
    ⑤孔子:《为政》,臧知非注说:《论语》,河南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117页。
    ①雷群明编著:《明代散文》,上海书店出版社2000年版,第20页。
    ②张润秀、孙如琨编著:《弟子规》,浙江少年儿童出版社2007年版,第61、66页。
    ③颜之推:《勉学》,《颜氏家训》,蓝天出版社2006年版,第84页。
    ①沈琪芳、应玲素著:《儿童诗性逻辑与中国儿童文化建设》,浙江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60页。
    ②万美容著:《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发展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56页。
    ③吕坤编:《闺范图说》卷四。另见《礼篇》,《德育课本》(二集第三册),第7页。http://wenku.baidu.com/view/lbfaa2205901020207409c39.html/2012-02-14.
    ④王阳明:《训蒙大意示教读》,《传习录全译》,贵州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76页。
    ⑤吕坤著:《呻吟语》,中国纺织出版社2007年版,第275页。
    ①王廷相著,冒怀辛译:《慎言·雅述全译》,巴蜀书社2009年版,第340页。
    ②《大学第四十二》,张国树点注:《礼记》,青岛出版社2009年版,第287页。
    ③程颖、程颐著:《二程集》(上册),中华书局2004年版,第21页。
    ④王阳明著:《传习录》,中州古籍出版社2004年版,第238页。
    ⑤王阳明著:《传习录》,中州古籍出版社2004年版,第238页。
    ①张艳玲、隆仁主编:《世界通史》(第二卷),中国致公出版社2005年版,第272页。
    ②据考古学家考证,公元前2000~前1200年,地中海的克里特岛(属于大希腊地区)及迈锡尼曾产生过文明,后来因不明原因湮灭。希腊重回原始社会。经过荷马时代(前11~9世纪)后,在公元前8世纪重新进入文明时代(张艳玲、隆仁主编:《世界通史》第二卷,中国致公出版社2005年版,第272页)。
    ③参阅任宝祥、任钟印主译:《外国教育史料》,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206-207页。
    ④[古罗马]昆体良著,任钟印选译:《昆体良教育论著选》,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第13页。
    ①[古罗马]奥古斯丁著,周士良译:《忏悔录》,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第10页。
    ②参阅H.Good and J.Teller, A History of Western Education.London:McMillan Company,1969, p.153.
    ③ P. Aries, Centuries of Childhood:A Social History of Family Life, New York:Jonathan Cape Ltd,1962,p.412.
    ④[美]格莱因著,计文莹等译:《儿童心理发展的理论》,湖南教育出版社1983年版,第5页。
    ①[捷]夸美纽斯著,任钟印选编:《夸美纽斯教育论著选》,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第15页。
    ②[捷]夸美纽斯:《人类改进通论》,任钟印主编:《世界教育名著通览》,湖北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第340-343页。
    ③广义的社会学前教育可以包括公共学前教育,指脱离家长及家庭,在公共设施内由专业工作者对学前儿童进行的集体养护及教育。如果狭义理解,学前社会教育与“学前家庭教育”相对,系指由个人、团体或社会机构为法人开展的幼儿集体教育;学前公共教育则指属于国家、政府行为或由政府掌控的幼儿集体教育。
    ④ I. L. Kandel, The New Era in Education:A Comparative Study, New York:Houghton Mifflin Company,1955, p.51.
    ①[日]梅根悟监修:《世界教育史大系》第21卷(幼儿教育史1),日本讲谈社1974年日文版,第78页。
    ②[英]拉斯克著,周竞中译:《幼稚教育史》,商务印书馆1939年版,第102页。
    ①单中惠、刘传德著:《外国幼儿教育史》,上海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第95页。
    ①杨汉麟编:《外国教育史纲要》,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2007年印行,第27页。
    ②参阅蒋径三著《西洋教育思想史》(上册),商务印书馆1935年版,第87页。
    ①[美]杜威:《明日之学校》,赵祥麟主编:《杜威教育论著选》,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131页。
    ②张焕庭主编:《西方资产阶级教育论著选》,人民教育出版社1979年版,第173页。
    ③张斌贤、褚洪启等著:《西方教育思想史》,四川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第484页。
    ④张斌贤、褚洪启等著:《西方教育思想史》,四川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第485页。
    ⑤[德]福禄培尔:《人的教育》,杨汉麟主编:《外国幼儿教育名著选读》,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186页。
    ① J.Dewey, Interest in Ralation to Training of the Willl, 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895,p.29.
    ② Paul Monroe,A Text Book in the History of Education, New York:Macmillan Company,1906, p.573.
    ③ L.C. Heffron, Francis Wayland Parker,p.55.转引自杨汉麟主编;《外国教育实验史》,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264页。
    ①[瑞典]爱伦·凯:《儿童的世纪》,杨汉麟主编:《外国幼儿教育名著选读》,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220页。
    ② M. Montessori, The Montessori Method, New York:Schocken Books,1964, p.14.
    ③参阅舒新城编:《现代教育方法》,商务印书馆1930年版,第31页。
    ①杨汉麟著;《外国幼儿教育史》,人民教育出版社2011年版,第350-351页。
    ②张雪门;《幼稚教育新论》,《张雪门幼儿教育文集》(上卷),北京少年儿童出版社]994年版,第459页。
    ③唐淑、钟绍华主编:《中国学前教育史》,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第230页。
    ①王韬:《洋务》(上),《弢园文录外编》,上海书店出版社2002年版,第25页。
    ②根据梁启超1896年所编《西学书目表》和徐维则1899年所编《东西学书录》数目分类进行统计。
    ①张静庐辑注:《论译书四时期》,《中国出版史料补编》,中华书局1957年版,第62页。
    ②璩鑫圭、童富勇编:《教育思想》,上海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第447页。
    ③王林著:《西学与变法——<万国公报)研究》,齐鲁书社2004年版,第63-64页。
    ④[瑞典]爱伦·凯著,魏肇基译:《儿童之世纪》,上海晨光书局1936年版,第104页。
    ①舒新城编:《近代中国教育思想史》,福建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第231页。
    ②[美]林乐知:《论中国亟需设立幼稚园》,《万国公报》1905年第201期。
    ③梁启超著:《梁启超文集》,线装书局2009年版,第47页。
    ④梁启超主编:《教育政策私议》,《新民丛报汇编》,1904年(明治37年)印本,第287页。
    ⑤郑观应著,夏东元编:《郑观应集》(下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242页。
    ①朱有瓛主编:《中国近代学制史料》(第二辑上册),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第82页。
    ②茅盾:《评儿童公育问题》,《茅盾全集》第14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7年版,第148页。
    ①康有为著:《大同书》,华夏出版社2002年版,第227页。
    ②康有为著:《大同书》,华夏出版社2002年版,第233、236页。
    ③此处不妨将柏拉图的相近观点列举一二。柏拉图在《理想国》一书中主张任何人都得过集体的公共生活,取消家庭,实行共妻共子制:个人无婚姻自主权,而由执政者掌控;实行计划生育,好男配好女,尽量减少不良男女的相配;妇女怀孕期间要注重精神因素对胎儿的影响,实施胎教;孩子出生后分婴儿、幼儿两个阶段实行公共教育。他认为只有这样,儿童长大后才能成为国民中的优秀分子,才能确保国民身体素质,才能一代胜过一代(参阅柏拉图著,郭斌和、张竹明译:《理想国》,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第190-207页)。
    ①邹小站著:《西学东渐:迎拒与选择》,四川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147页。
    ②冯桂芬:《校邠庐抗议·采西学议》,《中国变革文化名著》,延边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245页。
    ③郑观应著,夏东元编:《西学》,《郑观应集》(上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276页。
    ④陈旭麓著:《近代史思辨录》,广东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59页。
    ①吴鹏森等主编:《中国现代化发展战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79页。
    ②杜承宪、单中惠主编:《幼儿教育思想史》,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第109页。
    ③郑观应著,夏东元编:《教养》,《郑观应集》(上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480页。
    ④余子侠、方玉芬编著:《中国幼儿教育名著选读》,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140页。
    ⑤余子侠、方玉芬编著:《中国幼儿教育名著选读》,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141页。
    ①[清]张之洞著:《劝学篇》,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77页。
    ②杨汉麟著:《外国幼儿教育史》,人民教育出版社2011年版,第152页。
    ③朱有瓛主编:《中国近代学制史料》(第二辑下册),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573页。
    ④蔡振生著:《张之洞教育思想研究》,辽宁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第130页。
    ⑤陈学恂主编:《中国近代教育文选》,人民教育出版社1983年版,第236页。
    ①[英]罗素著,马元德译:《西方哲学史》(下卷),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第386-387页。
    ②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饮冰室合集》(文集之三十四),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1页。
    ③转引自褚洪启著:《杜威教育思想引论》,湖南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235页。
    ④赵祥麟:《重新评价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思想》,《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1980年第2期。
    ①孙中山:《伦敦被难记》,《孙中山全集》(第一卷),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51页。
    ②[美]杜威著,王承绪译:《民主主义与教育》,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第76页。
    ③单中惠著:《现代教育的探索——杜威与实用主义教育思想》,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186-195页。
    ④ William W. Brickman and Stanley Lehrer, John Dewey:Master Educator, New York:Society for the Advancement of Education,1961,p.10.
    ①秦宝琦著:《五千年中外文化交流史》(第四卷),福建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64页。
    ②周谷平著:《近代西方教育理论在中国的传播》,广东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第148页。
    ③丁钢主编:《历史与现实之间:中国教育传统的理论探索》,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155-156页。
    ①蔡元培:《对于教育方针之意见》,刘铁芳主编:《新教育的精神:重温逝去的思想传统》,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6页。
    ②[美]杜威著,赵祥麟、任钟印等译:《学校与社会·明日之学校》,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第44页。
    ③胡适:《易卜生主义》,《新青年》第4卷(1918年)第6号。
    ④王志蔚著:《批判与重建:鲁迅的文化选择与文学姿态》,安徽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180-181页。
    ①蒋梦麟:《为什么要教育》,曲士培主编:《蒋梦麟教育论著选》,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第176页。
    ②蒋梦麟:《儿童心理》,《蒋梦麟教育论著选》,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第186页。
    ③鲁迅:《看图识字》,《鲁迅杂文全集》,河南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714页。
    ④鲁迅:《我们现在怎样做父母》,《鲁迅杂文全集》,河南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43页。
    ⑤梁启超:《五十年中国教育进化概论》,《饮冰室合集》(文集之三十九),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46页。
    ⑥陈独秀:《本志罪案之答辩书》,《新青年》,第6卷(1919年)第1号。
    ①鲁迅:《随感录二十五》,《鲁迅杂文全集》,河南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94页。
    ②鲁迅:《随感录二十五》,《鲁迅杂文全集》,河南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94页。
    ③鲁迅:《我们现在怎样做父母》,《鲁迅杂文全集》,河南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42页。
    ④鲁迅:《我们现在怎样做父母》,《鲁迅杂文全集》,河南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41页。
    ⑤鲁迅:《我们现在怎样做父母》,《鲁迅杂文全集》,河南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44页。
    ①鲁迅:《我们现在怎样做父母》,《鲁迅杂文全集》,河南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42页。
    ②鲁迅:《我们现在怎样做父母》,《鲁迅杂文全集》,河南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41页。
    ③鲁迅:《上海的儿童》,《鲁迅杂文全集》,河南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498页。
    ④余子侠、方玉芬编著:《中国幼儿教育名著选读》,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140-141页。
    ⑤周作人:《人的文学》,《新青年》第5卷(1918年)第6号。
    ①蔡元培:《新教育与旧教育之歧点》,《蔡元培教育文选》,人民教育出版社1980年版,第48页。
    ②恽代英:《儿童公育在教育上的价值》,《中华教育界》第10卷(1920年)第6期。
    ③舒新城编:《近代中国教育思想史》,福建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第203页。
    ④严复:《原强》,《严复文选》,百花文艺出版社2006年版,第28页。
    ①孙培青主编:《中国教育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392页。
    ②陈独秀:《敬告青年》,《青年杂志》第1卷(1915年)第1号。
    ③蒋梦麟著:《西潮·新潮》,岳麓书社2000年版,第92页。
    ④陈鹤琴:《未达学龄的儿童之研究》,陈秀云、陈一飞编:《陈鹤琴全集》(第一卷),江苏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第372页。
    ①蒋梦麟:《建设新国家之教育观念》,《蒋梦麟教育论著选》,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第47-48页。
    ②可参阅华震(生)著,章益、潘硌基译:《行为主义的幼稚教育》,黎明书店1930年版,第2-4章。
    ①张雪门:《增订幼稚园行为课程》,戴自俺主编:《《张雪门幼儿教育文集》(下卷),北京少年儿童出版社1994年版,第1088页。
    ②张雪门:《增订幼稚园行为课程》,《《张雪门幼儿教育文集》(下卷),北京少年儿童出版社1994年版,第1090页。
    ③张雪门:《幼稚园的研究》,戴自俺主编:《张雪门幼儿教育文集》(上卷),北京少年儿童出版社1994年版,第24页。
    ④张雪门:《幼稚园教育概论》,《张雪门幼儿教育文集》(上卷),北京少年儿童出版社1994年版,第339页。
    ⑤张雪门:《幼稚园教育概论》,《张雪门幼儿教育文集》(上卷),北京少年儿童出版社1994年版,第342页。
    ⑥张雪门:《增订幼稚园行为课程》,台湾书店1966年版,第1页。
    ⑦张雪门:《增订幼稚园行为课程》,台湾书店1966年版,第1页。
    ①张雪门:《增订幼稚园行为课程》,台湾书店1966年版,第2页。
    ②张雪门:《幼稚园教育概论》,《张雪门幼儿教育文集》(上卷),北京少年儿童出版社1994年版,第375页。
    ③张雪门:《幼稚园课程编制》,《张雪门幼儿教育文集》(上卷),北京少年儿童出版社1994年版,第127页。
    ④唐淑主编:《学前教育思想史》,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年版,第123页。
    ①陶行知:《今日之幼稚园》,《陶行知全集》(第二卷),湖南教育出版社1985年版,第160页。
    ②马建强著:《追寻近代教育大师》,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153页。
    ③陶行知:《生活即教育》,《陶行知全集》(第二卷),湖南教育出版社1985年版,第183页。
    ④陶行知:《晓庄三岁敬告同志书》,《陶行知全集》(第二卷),湖南教育出版社1985年版,第211页。
    ⑤陶行知:《在湘湖师范教学做讨论会上的答问》,《陶行知全集》(第二卷),湖南教育出版社1985年版,第161页。
    ⑥陶行知:《教学做合一之教科书》,《陶行知全集》(第二卷),湖南教育出版社1985年版,第290页。
    ①董宝良、周洪宇主编:《中国近现代教育思潮与流派》,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172页。
    ②陶行知:《生活教育之特质》,《陶行知全集》(第三卷),湖南教育出版社1985年版,第27页。
    ③陶行知:《生活教育之特质》,《陶行知全集》(第三卷),湖南教育出版社1985年版,第25-27页。
    ④陶行知:《幼稚园应有之改革及进行方法》,《陶行知全集》(第五卷),湖南教育出版社1985年版,第135页。
    ⑤陶行知:《创设乡村幼稚园宣言书》,《陶行知全集》(第一卷),湖南教育出版社1984年版,第618页。
    ⑥陶行知:《创设乡村幼稚园宣言书》,《陶行知全集》(第一卷),湖南教育出版社1984年版,第619页。
    ⑦余子侠、方玉芬编著:《中国幼教名著选读》,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238-239页。
    ⑧陶行知:《创造的教育》,《陶行知全集》(第二卷),湖南教育出版社1985年版,第615页。
    ①何晓夏主编:《简明中国学前教育史》,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273页。
    ②陈鹤琴:《给全国教育科学规划会议的信》,《陈鹤琴全集》(第六卷),江苏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第295页。
    ③陈鹤琴:《什么叫做“活教育”》《陈鹤琴全集》(第五卷),江苏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第20页。
    ④喻本伐编著:《中国幼儿教育史》,大象出版社2000年版,第407页。
    ⑤陈鹤琴:《活教育》,《陈鹤琴全集》(第四卷),江苏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第270-271页。
    ⑥陈鹤琴:《低能儿童之研究》,《陈鹤琴全集》(第一卷),江苏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第546页。
    ①陈鹤琴:《活教育的目的论》,《陈鹤琴全集》(第五卷),江苏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第59-60页。
    ②陈鹤琴:《活教育的目的论》,《陈鹤琴全集》(第五卷),江苏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第62页。
    ③陈鹤琴:《活教育的教学原则》,《陈鹤琴全集》(第五卷),江苏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第69页。
    ④陈鹤琴:《活教育与死教育》,《陈鹤琴全集》(第五卷),江苏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第22-23页。
    ⑤喻本伐编著:《中国幼儿教育史》,大象出版社2000年版,第417页。
    ①周予同著:《中国现代教育史》,良友图书印刷公司1934年版(上海书店发行),第14页。
    ②梁启超著:《戊戌政变记》,中华书局1937年版,第1页。
    ③吴永口述,刘志襄记:《庚子西狩丛谈》,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170页。
    ①郑振铎编:《晚清文选》(一),西苑出版社2003年版,第416页。
    ②汤志钧编:《康有为政论集》(上),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208页。
    ③汤志钧编:《康有为政论集》(上),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208页。
    ④梁启超著:《戊戌政变记》,中华书局1937年版,第22页。
    ⑤朱有璩主编:《中国近代学制史料》(第一辑下册),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6年版,第684页。
    ⑥杨宏雨著:《困顿与求索——20世纪中国教育变迁的回顾与反思》,学林出版社2005年版,第42-43页。
    ①璩鑫圭、唐良炎编:《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学制演变),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第10页。
    ②璩鑫圭、唐良炎编:《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学制演变),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第21页。
    ③李喜所著:《中国近代社会与文化研究》,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720页。
    ④[美]费正清、刘广京编:《剑桥中国晚清史》(下),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年版,第393页。
    ①朱有瓛主编:《中国近代学制史料》(第二辑上册),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第26页。参照谭汝谦所列资料。
    ②璩鑫圭、唐良炎编:《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学制演变),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第138页。
    ①[日]永井道雄著,王振宇等译:《近代化与教育》,吉林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55页。
    ②王立新著:《美国传教士与晚清中国现代化》,天津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144页。
    ③璩鑫圭、唐良炎编:《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学制演变),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第195页。
    ④其他还有:《大学堂章程》(附《通儒院章程》)、《初级师范学堂章程》、《优级师范学堂章程》、《实业教员讲习所章程》、《初等农工商实业学堂章程》、《中等农工商实业学堂章程》、《高等农工商实业学堂章程》、《实业学堂通则》、《译学馆章程》、《进士馆章程》、《各学堂管理通则》、《各学堂奖励章程》、《实业补习普通学堂章程》、《艺徒学堂章程》、《任用教员章程》、《各学堂考试章程》。
    ①舒新城编:《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上册),人民教育出版社1961年版,第109页。
    ②璩鑫圭、唐良炎编:《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学制演变),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第398-400页。
    ①璩鑫圭、唐良炎编:《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学制演变),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第401-402页。
    ②璩鑫圭、唐良炎编:《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学制演变),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第402页。
    ③璩鑫圭、唐良炎编:《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学制演变),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第402页。
    ①璩鑫圭、唐良炎编:《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学制演变),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第585页。
    ②中国学前教育史编写组:《中国学前教育史资料选》,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第99页。
    ①廖鸾扬:《近代日本教育之史的发展及现状》(续),《中华教育界》第21卷(1934年)第9期。
    ②邱生主编:《当代日本教育改革与教育立法》,辽宁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第147页。
    ③霍力岩著:《学前比较教育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133页。
    ①林本著:《日本教育之理论与实际》,台湾开明书店1967年版,第87-88页。
    ②璩鑫圭、唐良炎编:《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学制演变),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第73页。
    ③璩鑫圭、唐良炎编:《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学制演变),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第101页。
    ②吉林师范大学日本教育研究室:《明治年间小学教材中的孔孟之道》,《日本教育情况》1974年第6期。
    ③日本国立教育研究所编,张渭城、徐禾夫等译:《日本教育的现代化》,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年版,第56页。
    ④林本著:《日本教育之理论与实际》,台湾开明书店1967年版,第88页。
    ①璩鑫圭、唐良炎编:《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学制演变),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第646页。
    ②陶英惠:《蔡元培年谱》上册,台湾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76年版,第227页。
    ③陆费逵:《敬告民国教育总长》,《教育杂志》第3年(1912年)第10期。
    ①钱曼倩、金林祥主编:《中国近代学制比较研究》,广东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第142页。
    ②《教育部公布教育宗旨令》,《教育杂志》第4卷(1912年)第7号。笔者按:1912年的《教育杂志》标明出版卷、号(期)时,有时用“期”,有时用“号”。本文引文出处尊重原状。
    ③舒新城编:《近代中国教育史料》(第四册),中华书局1933年版(上海书店发行),第197页。
    ④我一:《临时教育会议日记》,《教育杂志》第4卷(1912年)第6号。
    ①璩鑫圭、唐良炎编:《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学制演变),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第851-852页。
    ②璩鑫圭、唐良炎编:《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学制演变),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第699页。
    ③璩鑫圭、唐良炎编:《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学制演变),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第755页。
    ①璩鑫圭、唐良炎编:《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学制演变),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第809-810页
    ②郑必仁著:《地方自治理论与实施》,文明书局1934年版,第81页。
    ③《记事》,《教育杂志》第13卷(1921年)第8号。
    ①唐淑主编:《学前教育史》,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第66页。
    ②舒新城:《近代中国幼稚教育小史》,《教育杂志》第19卷(1927年)第2号。
    ③舒新城:《近代中国幼稚教育小史》,《教育杂志》第19卷(1927年)第2号。
    ①陶行知:《我们对于新学制草案应持之态度》,《陶行知全集》(第一卷),湖南教育出版社1984年版,第189页。
    ①朱叔源:《改良现行学制之意见》,《中华教育界》第10卷(1920年)第3期。
    ②舒新城:《中学学制问题》,《教育杂志》第14卷(1922年)第1号。
    ③袁希涛:《新学制草案与各国学制之比较》,《新教育》第4卷(1922年)第2期。
    ①陶行知:《我们对于新学制草案应持之态度》,《陶行知全集》(第一卷),湖南教育出版社1984年版,第190页。
    ②陶行知:《我们对于新学制草案应持之态度》,《陶行知全集》(第一卷),湖南教育出版社1984年版,第191页。
    ③于述胜著:《中国教育制度通史》(第七卷),山东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34页。
    ④李大钊著:《李大钊文集》(上册),人民教育出版社1984年版,第264页。
    ①璩鑫圭、唐良炎编:《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学制演变),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第1008-1009页
    ①陶渊明:《归去来兮辞》,《陶渊明集》,湖南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242页。
    ②俞子夷:《关于全国教育会联合会议决学制系统草案初等教育段的问题》,《新教育》第4卷(1922年)第2期。
    ①中国学前教育史编写组:《中国学前教育史资料选》,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第257页。
    ②中国学前教育史编写组:《中国学前教育史资料选》,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第230-231页。
    ①中国学前教育史编写组编:《中国学前教育史资料选》,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第233-235页。
    ②中国学前教育史编写组编:《中国学前教育史资料选》,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第245页。
    ①何晓夏主编:《简明中国学前教育史》,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122页。
    ②教育部教育年鉴编篡委员会:《第二次中国教育年鉴》),商务印书馆1948年版,第11页。
    ③教育部教育年鉴编篡委员会:《第四次中华民国教育年鉴》,台北正中书局1974年版,第69页。
    ①中国学前教育史编写组编:《中国学前教育史资料选》,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第227-230页。
    ②杨汉麟著:《外国幼儿教育史》,人民教育出版社2011年版,第116页。
    ③简明忠著:《学前教育制度比较研究》,台湾复文图书出版社1987年版,第203页。
    ①冯晓霞主编:《幼儿教育》,吉林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87页。
    ①简明忠著:《学前教育制度比较研究》,台湾复文图书出版社1987年版,第130-131页。
    ②简明忠著:《学前教育制度比较研究》,台湾复文图书出版社1987年版,第154页。
    ③Geeta Rani Lall,Bernard Mohan Lall著,欧用生等译:《各国幼儿教育》,台湾复文图书出版社1988年版,第77页。
    ④中国学前教育史编写组:《中国学前教育史资料选》,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第235页。
    ①袁希涛:《五十年来中国之初等教育》,《最近之五十年》,申报馆1923年版,第258页。
    ①何晓夏、史静寰著:《教会学校与中国教育近代化》,广东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第85页。
    ②何晓夏、史静寰著:《教会学校与中国教育近代化》,广东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第85页。
    ③汤清著:《中国基督教百年史》,道声出版社1987年版,第559页。
    ④易慧清著:《中国近现代幼儿教育史》,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272页。
    ⑤李楚材编著:《帝国主义侵华教育史资料——教会教育》,教育科学出版社1987年版,第418页。
    ①李楚材编著:《帝国主义侵华教育史资料——教会教育》,教育科学出版社1987年版,第13页。
    ②顾长声著:《传教士与近代中国》,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228页。
    ③英华学堂:《招生通告》,《北华捷报》1865年7月12日。
    ④陈晴著:《清末民初新式体育的传入与嬗变》,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31页。
    ①《新定北洋督练处薪公饷项章程》,《政艺通报》1902年第4期。亦可见《东方杂志》第2卷(1905年)9期。
    ②唐淑、钟绍华主编:《中国学前教育史》,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第85页。
    ③ China Centenary Missionary Conference Records, New York:American Tract Society 1907, p.170.
    ④ Recoed of the General Conference of Protestant Missionaries of China Held at Shanghai May 10-24 1877, Presbyterian Mission Press 1878, p.32.
    ⑤阎广芬著:《中国女子与女子教育》,河北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212页。
    ⑥ Recoed of the General Conference of Protestant Missionaries of China Held at Shanghai May 10-24 1877, Presbyterian Mission Press 1878, p.177,171.
    ① Recoed of the General Conference of Protestant Missionaries of China Held at Shanghai May 10-24 1877, Presbyterian Mission Press 1878, p.177.
    ②陈阳风、丁美华:《湖北省教会学校的沿革及其接管述略》,《华中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1987年第2期。
    ③舒新城编:《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上册),人民教育出版社1961年版,第384页。
    ④李桂林、戚名琇、钱曼倩编:《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普通教育),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第20-21页。
    ⑤[美]林乐知:《论中国亟需设立幼稚园》,《万国公报》1905年第201卷。
    ⑥[美]林乐知:《论中国亟需设立幼稚园》,《万国公报》1905年第201卷。
    ⑦[美]麦女士:《基督教女子教育》,《中华基督教会年鉴》,商务印书馆1914年第1期,第82页。
    ①朱有瓛、高时良主编:《中国近代学制史料》(第四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60页。
    ②李桂林、戚名琇、钱曼倩编:《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普通教育),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第12页。
    ③《教育·论幼稚园》,《东方杂志》第4年(1907年)第3期。
    ①《教育·论幼稚园》,《东方杂志》第4年(1907年)第3期。
    ②李桂林、戚名琇、钱曼倩编:《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普通教育),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第12页。
    ③李桂林、戚名琇、钱曼倩编:《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普通教育),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第12页。
    ⑤《教育·论幼稚园》,《东方杂志》1907年(第4年)第3期。
    ①璩鑫圭,唐良炎编:《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学制演变),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第400页。
    ②李桂林、戚名琇、钱曼倩编:《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普通教育),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第12页。
    ③张百熙:《遵旨议奏湖广总督张(之洞)等奏次第兴办学堂折》,《张百熙集》,岳麓书社2008年版,第33页。
    ④黎仁凯等著:《张之洞幕府》,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4年版,第106页。
    ①汪向荣著:《日本教习》,中国青年出版社2000年版,第187页。
    ②《湖北幼稚园开办章程》,《东方杂志》1904年第11期。
    ③《湖北幼稚园开办章程》,《东方杂志》1904年第11期。
    ④《湖北幼稚园开办章程》,《东方杂志》1904年第11期。
    ⑤《湖北幼稚园开办章程》,《东方杂志》1904年第11期。
    ①《湖北幼稚园开办章程》,《东方杂志》1904年第11期。
    ②《湖北幼稚园开办章程》,《东方杂志》1904年第11期。
    ③何晓夏主编:《简明中国学前教育史》,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96页。
    ④张之洞:《两湖总督张札幼稚园文》,《东方杂志》1904年第7期。笔者按:据李桂林等编:《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普通教育)第6-7页,将张文篇名写为《札学处办敬节育婴堂文》。
    ⑤汪向荣著:《日本教习》,中国青年出版社2000年版,第187页。
    ⑥李桂林、戚名琇、钱曼倩编:《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普通教育),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第26页。
    ①《各省教育汇志》,《东方杂志》1907年第7期。
    ②《各省教育汇志》,《东方杂志》1906年第5期。
    ③李桂林、戚名琇、钱曼倩编:《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普通教育),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第27页。
    ④李桂林、戚名琇、钱曼倩编:《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普通教育),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第23页。
    ①李桂林、戚名琇、钱曼倩编:《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普通教育),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第17-18页。
    ②朱有瓛主编:《中国近代学制史料》(第二辑下册),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589-590页。
    ①严修撰,武安隆、刘玉敏点注:《严修东游日记》,天津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49页。
    ①中国学前教育史编写组编:《中国学前教育史资料选》,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第112-113页。
    ②中国学前教育史编写组编:《中国学前教育史资料选》,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第360页。
    ①上海通志编撰委员会编:《上海通志》第7册,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5年版,第4834-4835页。
    ②教育部教育年鉴编撰委员会:《第二次中国教育年鉴》),商务印书馆1948年版,第1456-1466页。按:根据教育部的初等教育统计,民国元年至1928年,初等教育的学生人数呈快速上升的趋势,但未见小学与幼稚园等的分类统计,故无法得知各自的具体数据。1929年以后,教育统计资料较为完备,已有幼稚园的专类统计,然而多未将公私立幼稚园数进行专项统计。另1929年教会幼稚园已划分到私立教育系统,该图表已包含教会幼稚园的统计。
    ③教育部中国教育年鉴编审委员会编:《第一次中国教育年鉴》(丁编“教育统计”),开明书店1934年版,第161页。
    ④教育部中国教育年鉴编审委员会编:《第一次中国教育年鉴》(丁编“教育统计”),开明书店1934年版,第161页。
    ①该年数据根据1946学年度各省市国民教育统计报告编制,未收录新增设省市材料。另《第二次中国教育年鉴》对该年第2、4、5项的统计包含了海外侨民设立幼稚园的相关数据,故笔者在制表时已将其剔除。
    ②李湘敏著:《基督教教育与近代中国妇女》,福建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第63页。
    ③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编:《中华归主(中国基督教事业统计1901—1920)》(下),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年版,第1194页。
    ④中国基督教教育调查会编:《中国基督教教育事业》,商务印书馆1922年版,第378页。
    ①它们分别是北京的博氏幼稚园、崇慈小学内幼稚园;天津的仰山幼稚园、中西女学附设幼稚园、维斯礼堂附设幼稚园;无锡的竞志女学附设幼稚园;上海的清心幼稚园;杭州的弘道女学附设幼稚园;宁波的圣模幼稚园、甬北幼稚园、群学社附设幼稚园。
    ②朱有瓛、高时良主编:《中国近代学制史料》(第四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784页。
    ③杨芳:《参观苏州慕家花园幼稚园记》,《妇女杂志》1917年第3期。
    ①张雪门:《参观三十校幼稚园后的感想》,《张雪门幼儿教育文集》(上卷),北京少年儿童出版社1994年版,第55页。
    ②张宗麟:《调查江浙幼稚教育后的感想》,《张宗麟幼儿教育论集》湖南教育出版社1985年版,第433页。
    ③张宗麟;《调查江浙幼稚教育后的感想》,《张宗麟幼儿教育论集》,湖南教育出版社1985年版,第434页。
    ①綦朝思:《解放前贵阳的教会幼稚园》,《贵阳志资料研究》1986年第10期。
    ②《私立博氏幼稚园》,《时代教育》第1卷(1933年)第6期。
    ③杨群熙等编辑点校:《潮汕教育事业发展资料》,潮汕历史文化研究中心2005年版,第332-333页。
    ④《教会对于女界责任》,中华续行委办会编辑:《中华基督教会年鉴》(第1期),商务印书馆1914年版,第88页。转引自唐淑、钟绍华主编:《中国学前教育史》,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第86页。
    ⑤张宗麟:《幼稚师范问题》,《张宗麟幼儿教育论集》,湖南教育出版社1985年版,第764页。
    ①喻本伐编著:《中国幼儿教育史》,大象出版社2000年版,第228页。
    ②教育部中国教育年鉴编审委员会编:《第一次中国教育年鉴》(丁编“教育统计”),开明书店1934年版,第163页。
    ③教育部教育年鉴编纂委员会:《第二次中国教育年鉴》),商务印书馆1948年版,第1464页。
    ④教育部中国教育年鉴编审委员会编:《第一次中国教育年鉴》(丁编“教育统计”),开明书店1934年版,第163页。
    ⑤教育部教育年鉴编纂委员会:《第二次中国教育年鉴》),商务印书馆1948年版,第1464页。
    ⑥教育部中国教育年鉴编审委员会编:《第一次中国教育年鉴》(丙编“教育概况”),开明书店1934年版。第458页。
    ⑦教育部中国教育年鉴编审委员会编:《第一次中国教育年鉴》(丙篇“教育概况”),开明书店1934年版,第478页。
    ①张克勤:《国内七市幼稚园教育今昔的比较观》,《中华教育界》第23卷(1935年)第1期。
    ②教育部教育年鉴编纂委员会:《第二次中国教育年鉴》),商务印书馆1948年版,第1464页。
    ③焦真:《师大幼稚园历年状况及将来计划》,《师大月刊》1932年第1期。
    ①《省立一中幼稚园概况》,《安徽教育》第1卷(1930年)第5-6期。
    ②李桂林、戚名琇、钱曼倩编:《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普通教育),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第444页。
    ③李桂林、戚名琇、钱曼倩编:《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普通教育),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第445页。
    ①李桂林、戚名琇、钱曼倩编:《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普通教育),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第446页。
    ②李桂林、戚名琇、钱曼倩编:《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普通教育),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第457页。
    ③薛钟泰:《南京高等师范附属小学校的幼稚园》,《中华教育界》第10卷(1920年)第5期。
    ④通通日报馆编辑部编:《二十年来之南通》,(伪)南通县自治会1938年版,第86页。
    ①通通日报馆编辑部编:《二十年来之南通》,(伪)南通县自治会1938年版,第86页。
    ②李中伦:《香山慈幼院四周概况》,《中华教育界》第14卷(1925年)第9期。
    ③张謇研究中心、南通市图书馆、江苏古籍出版社编:《张謇全集》(第四卷“事业”),江苏古籍出版社1994年版,第338页。
    ①中国学前教育史编写组编:《中国学前教育史资料选》,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第260-275页。
    ②唐淑、寇崇玲:《1889~1949中国学前儿童教育大记事(续)》,《学前教育研究》2003年第4期。
    ①庄宝珍:《集美师范附属幼稚园概况》,《福建教育》第2卷(1936年)第6期。
    ①陶行知:《创设乡村幼稚园宣告书》,《陶行知全集》(第一卷),湖南教育出版社1984年版,第619页。
    ②《南京鼓楼幼稚园》,《儿童福利通讯》1947年第2期。
    ③中国学前教育史编写组:《中国学前教育史资料选》,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第278-279页。
    ④教育大辞典编纂委员会编:《教育大辞典》(第二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第233页。
    ⑤陈鹤琴:《陈氏儿童活教具》,《教育研究》1942年第100期。
    ⑥陈鹤琴:《儿童玩具》,《儿童福利通讯》1948年第14期。
    ①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编:《百年中国幼教》(1903—2003),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4页。
    ②唐淑、钟绍华主编:《中国学前教育史》,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第134页。
    ①张雪门著:《新幼稚教育》,儿童书局1933年版,第5-6页。
    ②《内外时报》(上海学校调查记),《东方杂志》第12卷(1915年)第11号。
    ①张雪门:《幼稚园组织法》,《张雪门幼儿教育文集》(上卷),北京少年儿童出版社1994年版,第303页。
    ② Ellsworth C. Carlson, The Foohow Missionaries 1847-1880, Cambridge: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74, p.51.
    ③张雪门:《我国现时幼稚教育的派别》,《张雪门幼儿教育文集》(上卷),北京少年儿童出版社1994年版,第447页。
    ①《湖南蒙养院教课说略》,《东方杂志》第2卷(1905年)第9期。
    ②《湖南蒙养院教课说略》,《东方杂志》第2卷(1905年)第9期。
    ①《湖南蒙养院教课说略》,《东方杂志》第2卷(1905年)第9期。
    ②中国学前教育史编写组编:《中国学前教育史资料选》,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第113页。
    ①周谷平著:《近代西方教育理论在中国的传播》,广东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第67页。
    ②孟森:《地方自治与教育》,《教育杂志》第1年(1909年)第4期。
    ③《教育·论幼稚园》,《东方杂志》第4年(1907年)第3期。
    ④张雪门:《中国近年来幼稚教育课程之变迁》,《师大教育丛刊》第1卷(1931年)第4期。
    ①中国学前教育史编写组编:《中国学前教育史资料选》,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第196-197页。
    ②张雪门:《参观三十校幼稚园后的感想》,《张雪门幼儿教育文集》(上卷),北京少年儿童出版社1994年版,第190页。
    ③张雪门:《幼稚教育论丛》,《张雪门幼儿教育文集》(下卷),北京少年儿童出版社1994年版,第1331页。
    ④《湖南蒙养院教课说略》,《东方杂志》第2卷(1905年)第9期。
    ①《教育·论幼稚园》,《东方杂志》第4年(1907年)第3期。
    ①席文启、于大利主编:《东城区普通教育志》,北京出版社1998年版,第32-33页。
    ②杨芳:《参观苏州慕家花园幼稚园记》,《妇女杂志》第3卷(1917年)第3号。
    ①高时良主编:《中国教会学校史》,湖南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第64页。
    ②徐松石:《私立崇德女子中学附属幼稚园概况》,《大上海教育》1934年第6期。
    ③中国学前教育史编写组编:《中国学前教育史资料选》,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第245页。
    ①杨芳:《参观苏州慕家花园幼稚园记》,《妇女杂志》第3卷(1917年)第3号。
    ②易慧清著:《中国近代学前教育史》,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282页。
    ①《教育部公函》(第115号),《教育部公报》第3卷(1932年)第7期。
    ②“福尔勃”即福禄培尔。
    ③焦真:《师大幼稚园历年状况及将来计划》,《师大月刊》1932年第1期。
    ①薛钟泰:《南京高等师范附属小学校的幼稚园》,《中华教育界》第10卷(1920年)第5期。
    ②陈鹤琴:《我们的主张》,《陈鹤琴全集》(第二卷),江苏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第75页。
    ③中国学前教育史编写组编:《中国学前教育史资料选》,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第199页。
    ①李桂林、戚名琇、钱曼倩编:《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普通教育),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第444页
    ②中国学前教育史编写组编:《中国学前教育史资料选》,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第264页。
    ③陈鹤琴:《我们的主张》,《陈鹤琴全集》(第二卷),江苏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第75页。
    ④瞿葆奎主编:《教学》(上),人民教育出版社1988年版,第347-348页。
    ①高天明著:《20世纪我国中小学教学方法变革》,广东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32页。
    ②齐永康:《师大附属幼稚园教学法实验初步报告》,《师大月刊》1936年(民国25年)第25期。
    ③陈鹤琴:《现今幼稚教育之弊病》,《陈鹤琴全集》(第二卷),江苏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第3页。
    ①张雪门:《幼稚教育新论》,《张雪门幼儿教育文集》(上卷),北京少年儿童出版社1994年版,第471页。
    ②陈鹤琴:《我们的主张》,《陈鹤琴全集》(第二卷),江苏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第75页。
    ③陈鹤琴:《一年来南京鼓楼幼稚园试验概况》,《陈鹤琴全集》(第二卷),江苏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第5页。
    ④[美]庞锡尔(F. G. Bonser)著,郑晓沧、沈子善译:《设计组织小学课程论》,商务印书馆1925年版,第2页。
    ⑤陈鹤琴:《一年来南京鼓楼幼稚园试验概况》,《陈鹤琴全集》(第二卷),江苏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第6页。
    ①王伦信著:《陈鹤琴教育思想研究》,辽宁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第124页。
    ②张宗麟:《幼稚园的演变史》,《张宗麟幼儿教育论集》,湖南教育出版社1985年版,第395页。
    ③陈鹤琴:《一年来南京鼓楼幼稚园试验概况》,《陈鹤琴全集》(第二卷),江苏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第6页。
    ①陈鹤琴:《幼稚教育》,《陈鹤琴全集》(第二卷),江苏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第35页。
    ②杨汉麟著:《外国幼儿教育史》,人民教育出版社2011年版,第388页。
    ①陈鹤琴:《一年来南京鼓楼幼稚园试验概况》,《陈鹤琴全集》(第二卷),江苏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第6-7页。
    ②陶行知:《今日之幼稚园》,《陶行知全集》(第二卷),湖南教育出版社1985年版,第159页。
    ①蓝维著:《德育学科教学心理研究》,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91页。
    ①于洪波著:《日本教育的文化透视》,河北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54页。
    ②荣铁生主编:《中国近代史论文集》,河南大学学报编辑部1986年版,第287页。
    ③[美]费正清、刘广京编,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编译:《剑桥中国晚清史》(下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年版,第4页。
    ①[美]哈定等著,韩建军等译:《文化与进化》,浙江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71-72页。
    ②郑金洲著:《教育文化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123页。
    ③鲁迅:《随感录三十八》,《鲁迅杂文全集》,河南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00页。
    ④陈独秀:《东西民族根本思想之差异》,《青年杂志》第1卷(1915年)第4号。
    ⑤转引自毛礼锐主编:《中国教育史简编》,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年版,第484页。
    ⑥陈独秀:《敬告青年》,《青年杂志》第1卷(1915年)第1号。
    ①顾明远主编:《民族文化传统与教育现代化》,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23页。
    ①[美]罗伯特·C·克里斯托弗著,贾辉丰等译:《日本心魂》,中国对外翻译公司1986年版,第323页。
    教育部教育年鉴编纂委员会.第二次中国教育年鉴[G].上海:商务印书馆,1948.
    教育部教育年鉴编纂委员会.第四次中华民国教育年鉴[G].台北:台北正中书局,1974.
    教育部中国教育年鉴编审委员会.第一次中国教育年鉴[G].上海:开明书店,1934.
    李楚材.帝国主义侵华教育史资料——教会教育[G].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7.
    李桂林,戚名琇,钱曼倩.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普通教育)[G].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
    梁启超.新民丛报汇编[G].1904.
    璩鑫圭,唐良炎.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学制演变)[G].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
    任宝祥,任钟印.外国教育史料[G].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
    舒新城.近代中国教育史料(第四册)[G].上海:中华书局,1933年.
    舒新城.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上册)[G].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61.
    陶英惠.蔡元培年谱(上册)[M].台北:台湾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76.
    席文启,于大利.东城区普通教育志[M].北京:北京出版社,1998.
    杨群熙等.潮汕教育事业发展资料[M].汕头:潮汕历史文化研究中心,2005.
    张静庐.中国出版史料补编[M].北京:中华书局,1957.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中华归主(中国基督教事业统计1901—1920下)[G].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
    中国学前教育史编写组.中国学前教育史资料选[G].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
    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百年中国幼教(1903—2003)[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
    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图书资料室.解放前出版的教育图书目录[G].
    朱有瓛,高时良.中国近代学制史料(第四辑)[G].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
    朱有瓛.中国近代学制史料(第一辑下册)[G].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6.
    朱有瓛.中国近代学制史料(第二辑上册)[G].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
    朱有瓛.中国近代学制史料(第二辑下册)[G].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
    [古罗马]昆体良.昆体良教育论著选[M].任钟印选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
    [捷]夸美纽斯.夸美纽斯教育论著选[M].任钟印选编.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
    [美]杜威.杜威教育论著选[M].赵祥麟主编.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1.
    陈鹤琴.陈鹤琴全集(第一卷)[M].陈秀云,陈一飞编.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8.
    陈鹤琴.陈鹤琴全集(第四卷)[M].陈秀云,陈一飞编.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8.
    陈鹤琴.陈鹤琴全集(第五卷)[M].陈秀云,陈一飞编.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8.
    陈鹤琴.陈鹤琴全集(第六卷)[M].陈秀云,陈一飞编.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8.
    陈学恂.中国近代教育文选[C].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3.
    程颢,程颐.二程集(上册)[M].北京:中华书局,2004.
    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高平叔.蔡元培教育文选[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0.
    蒋梦麟.蒋梦麟教育论著选[M].曲士培主编.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
    雷群明.明代散文[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0.
    李大钊.李大钊文集(上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4.
    梁启超.梁启超文集[M].北京:线装书局,2009.
    梁启超.饮冰室合集[M].北京:中华书局,1989.
    鲁迅.鲁迅杂文全集[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4.
    茅盾.茅盾全集(第14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7.
    牛仰山.严复文选[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6.
    任钟印.世界教育名著通览[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4.
    荣铁生.中国近代史论文集[C].开封:河南大学学报编辑部,1986.
    宋若莘.蒙养书集成(二)[M].西安:三秦出版社,1990.
    孙中山.孙中山全集(第一卷)[M].北京:中华书局,1981.
    汤志钧.康有为政论集(上)[M].北京:中华书局,1981.
    陶行知-陶行知全集(第一卷)[M].华中师范学院教育科学研究所主编.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4.
    陶行知.陶行知全集(第二卷)[M].华中师范学院教育科学研究所主编.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5.
    陶行知.陶行知全集(第三卷)[M].华中师范学院教育科学研究所主编.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5.
    陶行知.陶行知全集(第五卷)[M].华中师范学院教育科学研究所主编.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5.
    陶渊明.陶渊明集[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3.
    吴承明.吴承明集[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
    杨汉麟.外国幼儿教育名著选读[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余子侠,方玉芬.中国幼儿教育名著选读[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张百熙.张百熙集[M].长沙:岳麓书社,2008.
    张焕庭.西方资产阶级教育论著选[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79.
    张謇研究中心、南通市图书馆、江苏古籍出版社.张謇全集(第四卷事业)[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4.
    张雪门.张雪门幼儿教育文集(上卷)[M].戴自俺主编.北京:北京少年儿童出版社,1994.
    张雪门.张雪门幼儿教育文集(下卷)[M].戴自俺主编.北京:北京少年儿童出版社,1994.
    张宗麟.张宗麟幼儿教育论集[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5.
    郑观应.郑观应集(上册)[M].夏东元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
    郑观应.郑观应集(下册)[M].夏东元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
    郑振铎.晚清文选(一)[M].北京:西苑出版社,2003.
    朱熹.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卷第七十六)[M].四部丛刊.
    朱熹.朱熹集(四)[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6.
    朱熹.朱子全书(第十四册)[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
    [古罗马]奥古斯丁.忏悔录[M].周士良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6.
    [美]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M].王承绪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
    [美]杜威.学校与社会·明日之学校[M].赵祥麟等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
    [美]费正清,刘广京.剑桥中国晚清史(下)[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
    [美]华震(生).行为主义的幼稚教育[M].章益,潘硌基译.上海:黎明书店,1930.
    [美]格莱因.儿童心理发展的理论[M].计文莹等译.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3.
    [美]哈定.文化与进化[M].韩建军等译.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7.
    [美]罗伯特·C·克里斯托弗.日本心魂[M].贾辉丰等译.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公司1986.
    [美]庞锡尔(F. G.Bonser).设计组织小学课程论[M].郑晓沧,沈子善译.上海:商务印书馆,1925.
    [日]永井道雄.近代化与教育[M].长春:王振宇,张宝春译.吉林人民出版社,1984.
    [日]远山茂树.福泽谕吉[M].翟新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
    [瑞典]爱伦·凯.儿童之世纪[M].魏肇基译.上海:上海晨光书局,1936.
    [英]安德鲁·韦伯斯特.发展社会学[M].陈一筠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87.
    [英]拉斯克.幼稚教育史[M].周竞中译.上海:商务印书馆,1939.
    [英]罗素.西方哲学史[M].马元德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6.
    [英]泰勒.原始文化[M].连树生译.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2.
    [美]Geeta Rani Lall,Bernard Mohan Lall.各国幼儿教育[M].欧用生等译.高雄:台湾复文图书出版社,1988.
    班固.汉书[M].乙力编译.西安:三秦出版社,2009.
    蔡振生.张之洞教育思想研究[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4.
    陈澔.礼记集注(第五卷)[M].北京:中国书店,1984.
    陈建宪.文化学教程[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陈晴.清末民初新式体育的传入与嬗变[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陈旭麓.近代史思辨录[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84.
    褚洪启.杜威教育思想引论[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8.
    丁钢.历史与现实之间:中国教育传统的理论探索[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董宝良、周洪宇.中国近现代教育思潮与流派[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董仲舒.春秋繁露[M].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09.
    杜成宪、单中惠.幼儿教育思想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
    费孝通.论人类学与文化自觉[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4.
    费孝通.生育制度[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81.
    冯晓霞.幼儿教育[M].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2000.
    高时良.中国教会学校史[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4.
    高天明.20世纪我国中小学教学方法变革[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6.
    顾长声.传教士与近代中国[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
    顾明远.民族文化传统与教育现代化[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
    何晓夏、史静寰.教会学校与中国教育近代化[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1996.
    何晓夏.简明中国学前教育史[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
    霍力岩.学前比较教育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
    简明忠.学前教育制度比较研究[M].高雄:台湾复文图书出版社,1987.
    江灏.今古文尚书全译[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9.
    蒋径三.西洋教育思想史(上册)[M].上海:商务印书馆,1935.
    蒋梦麟.西潮·新潮[M].长沙:岳麓书社,2000.
    金林祥.中国教育制度通史(第六卷),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0.
    瞿葆奎.教学(上)[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8.
    康有为.大同书[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
    孔丘.论语[M].臧知非注说.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08.
    孔丘.孝经[M].陈书凯编译.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07.
    蓝维.德育学科教学心理研究[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
    黎仁凯.张之洞幕府[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4.
    李天燕.家庭教育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
    李喜所.中国近代社会与文化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
    梁启超.戊戌政变记[M].上海:中华书局,1937.
    梁永平,张奎明.教育研究方法[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6.
    林本.日本教育之理论与实际[M].台北:台湾开明书店,1967.
    刘俊文.唐律疏议[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9.
    刘铁芳.新教育的精神:重温逝去的思想传统[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卢清.中外学前教育史研究[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8.
    鲁洁.教育社会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
    吕坤.呻吟语[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07.
    骆东升.教育理性的自觉[M].大连: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7.
    马建强.追寻近代教育大师[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
    毛礼锐.中国教育史简编[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
    冒怀辛.慎言·雅述全译[M].成都:巴蜀书社,2009.
    孟轲.孟子[M].长春:时代文艺出版社,2008年.
    钱焕琦,刘云林.中国教育伦理学[M].徐州: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2000.
    钱曼倩,金林祥.中国近代学制比较研究[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1996.
    秦宝琦.五千年中外文化交流史(第四卷)[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0.
    邱生.当代日本教育改革与教育立法[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89.
    璩鑫圭,童富勇.教育思想[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7.
    日本国立教育研究所.日本教育的现代化[M].张渭城,王荐,戴剑梅等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
    单中惠.现代教育的探索——杜威与实用主义教育思想[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
    单中惠,刘传德.外国幼儿教育史[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7.
    上海通志编纂委员会.上海通志(第7册)[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5.
    沈琪芳,应玲素.儿童诗性逻辑与中国儿童文化建设[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9.
    史远芹.中国近代化的历程[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9.
    舒新城.近代中国教育思想史[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7.
    舒新城.现代教育方法[M].上海:商务印书馆,1930.
    孙培青.中国教育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汤清.中国基督教百年史[M].台北:道声出版社,1987.
    唐淑,钟绍华.中国学前教育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
    唐淑.学前教育思想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
    滕大春.外国教育通史(第一卷)[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5.
    田景正.中国学前教育史论——近代以来中国对外国学前教育的引进与创新[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9.
    田正平.中外教育交流史[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4.
    田正平.留学生与中国教育近代化[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996.
    通通日报馆编辑部.二十年来之南通[M].南通:[伪]南通县自治会,1938.
    万美容.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发展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
    汪向荣.日本教习[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0.
    王立新.美国传教士与晚清中国现代化[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8.
    王林.西学与变法——(万国公报>研究[M].济南:齐鲁书社,2004.
    王伦信.陈鹤琴教育思想研究[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5.
    王守仁.传习录[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4.
    王守仁.传习录全译[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9.
    王韬.弢园文录外编[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2.
    王为国.新资治通鉴(第一卷)[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97.
    王玉德.文化学[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6.
    王志蔚.批判与重建:鲁迅的文化选择与文学姿态[M].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08.
    吴鹏森.中国现代化发展战略[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6.
    吴永.庚子西狩丛谈[M].刘志襄记.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湘敏.基督教教育与近代中国妇女[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99.
    徐泰来.中国近代史记(上1840-1919)[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9.
    严修.严修东游日记[M].武安隆,刘玉敏点注.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5.
    阎广芬.中国女子与女子教育[M].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1996.
    颜之推.颜氏家训[M].何贵芹编译.北京:蓝天出版社,2006.
    颜之推.颜氏家训译注[M].吴玉琦,王秀霞注译.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98.
    杨汉麟.外国教育史纲要[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印发,2007.
    杨汉麟.外国教育实验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杨汉麟.外国幼儿教育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1.
    杨宏雨.困顿与求索——20世纪中国教育变迁的回顾与反思[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5.
    杨茂义.中国古代家庭教育简论[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9.
    易慧清.中国近现代幼儿教育史[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
    游光中.历代散文名句鉴赏(下篇)[M].成都:四川辞书出版社,2010.
    于洪波.日本教育的文化透视[M].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2003.
    于述胜.中国教育制度通史(第七卷)[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0.
    喻本伐.中国幼儿教育史[M].郑州:大象出版社,2000.
    袁希涛.最近之五十年[G].上海:申报馆,1923.
    张斌贤,褚洪启.西方教育思想史[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4.
    张国树.礼记[M].青岛:青岛出版社,2009.
    张惠诚.中国变革文化名著[M].延边:延边大学出版社,1995.
    张立文等.传统文化与现代化[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7.
    张鸣,李东亮.文白菜根谭大系(上)[M].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1998.
    张润秀,孙如琨.弟子规[M].杭州:浙江少年儿童出版社,2007
    张雪门.新幼稚教育[M].上海:儿童书局,1933.
    张雪门.增订幼稚园行为课程[M].台北:台湾书店,1966.
    张艳玲,隆仁.世界通史(第二卷)[M].北京:中国致公出版社,2005.
    张之洞.劝学篇[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赵忠心.中国家教之道[M].南宁:广西科学技术出版社,1991.
    郑必仁.地方自治理论与实施[M].上海:文明书局,1934.
    郑金洲.教育文化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中国基督教教育调查会.中国基督教教育事业[M].上海:商务印书馆,1922.
    周谷平.近代西方教育理论在中国的传播[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1996.
    周予同.中国现代教育史[M].上海:上海书店,1934.
    朱文华.“再造文明”的奠基石——“五四”新文化运动三大思想家散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
    邹小站.西学东渐:迎拒与选择[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8.
    [美]郭斐蔚.设学校以育人才论[J].万国公报,1901,151.
    [美]林乐知.论中国亟需设立幼稚园[J].万国公报,1905,201.
    英华学堂.招生通告.北华捷报[N].1865,7.12.
    陈独秀.本志罪案之答辩书[J].新青年,1919(6),1.
    陈独秀.东西民族根本思想之差异[J].青年杂志,1915(1),4.
    陈独秀.敬告青年[J].青年杂志,1915(1),1.
    陈独秀.吾人最后之觉悟[J].青年杂志,1916.
    陈鹤琴.陈氏儿童活教具[J].教育研究,1942,100.
    陈鹤琴.儿童玩具[J].儿童福利通讯,1948,14.
    陈阳风,丁美华.湖北省教会学校的沿革及其接管述略[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1987,2.
    陈友松.教育工作中的教条主义和官僚主义[N].文汇报,1957.
    胡适.易卜生主义[J].新青年,1918(4),6.
    湖北幼稚园开办章程[J].东方杂志,1904,11.
    湖南蒙养院教课说略[J].东方杂志,1905(2),9.
    吉林师范大学日本教育研究室.明治年间小学教材中的孔孟之道[J].日本教育情况,1974,6.
    记事[J].教育杂志,1921(13),8.
    焦真.师大幼稚园历年状况及将来计划[J].师大月刊,1932,1.
    教育·各省教育汇志[J].东方杂志,1906,5.
    教育·各省教育汇志[J].东方杂志,1907,7.
    教育·论幼稚园[J].东方杂志,1907(4),3.
    教育部公函(第115号).教育部公报,1932(3),7.
    教育部公布教育宗旨令[J].教育杂志,1912(4),7.
    李中伦.香山慈幼院四周概况[J].中华教育界,1925(14),9.
    廖鸾扬.近代日本教育之史的发展及现状(续)[J].中华教育界,1934(21),9.
    刘晶波,丰新娜.“全国教育科学规划课题”中学前教育课题研究的状况与分析[J].学前教育研究,2008,11.
    陆费逵.敬告民国教育总长[J].教育杂志,1912(3),10.
    孟森.地方自治与教育[J].教育杂志,1909(1),4.
    内外时报·上海学校调查记[J].东方杂志,1915(12),11.
    南京鼓楼幼稚园[J].儿童福利通讯,1947,2.
    齐永康.师大附属幼稚园教学法实验初步报告[J].师大月刊,1936,25.
    綦朝思.解放前贵阳的教会幼稚园[J].贵阳志资料研究,1986,10.
    邵澜.缓解入园难须将学前教育义务化[N].武汉晚报,2012,3-13.
    省立一中幼稚园概况[J].安徽教育,1930(1),5-6.
    舒新城.近代中国幼稚教育小史[J].教育杂志,1927(19),2.
    舒新城.中学学制问题[J].教育杂志,1922(14),1.
    私立博氏幼稚园[J].时代教育,1933(1),6.
    唐淑,寇崇玲.1889~1949中国学前儿童教育大记事(续)[J].学前教育研究,2003,4.
    我一.临时教育会议日记[J].教育杂志,1912(4),6.
    新定北洋督练处薪公饷项章程[J].政艺通报,1902,4.
    徐松石.私立崇德女子中学附属幼稚园概况[J].大上海教育,1934,6.
    薛钟泰.南京高等师范附属小学校的幼稚园[J].中华教育界,1920(10),5.
    杨芳.参观苏州慕家花园幼稚园记[J].妇女杂志,1917(3),3.
    俞子夷.关于全国教育会联合会议决学制系统草案初等教育段的问题[J].新教育,1922(4),2.
    袁希涛.新学制草案与各国学制之比较[J].新教育,1922(4),2.
    恽代英.儿童公育在教育上的价值[J].中华教育界,1920(10),6.
    张克勤.国内七市幼稚园教育今昔的比较观[J].中华教育界,1935,23.
    张雪门.中国近年来幼稚教育课程之变迁[J].师大教育丛刊,1931(1),4.
    张之洞.两湖总督张札幼稚园文[J].东方杂志,1904,7.
    赵祥麟.重新评价杜威实用主义教育思想[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1980,2.
    周作人.人的文学[J].新青年,1918(5),6.
    朱叔源.改良现行学制之意见[J].中华教育界,1920(10),3.
    庄宝珍.集美师范附属幼稚园概况[J].福建教育,1936(2),6.
    辞海编辑委员会.辞海[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5.
    顾明远.教育大辞典(合编本)[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
    杭州大学教育系.教育辞典[M].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87.
    教育大辞典编纂委员会.教育大辞典(第一卷)[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0.
    教育大辞典编纂委员会.教育大辞典(第二卷)[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0.
    李诚忠.教育词典[M].哈尔滨: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1989.
    李忆民.现代汉语常用词用法词典[M].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1995.
    卢乐山,林崇德,王德胜.中国学前教育百科全书(教育理论卷)[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5.
    汝信.社会科学新辞典[M].重庆:重庆出版社,1988.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研究室.现代代汉语词典[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
    [日]梅根悟监修.世界教育史大系(第21卷·幼儿教育史1)[M].东京:日本讲谈社,1974.
    China Centenary Missionary Conference Records [C]. New York:American Tract Society,1907.
    J. Dewey, Interest in Ralation to Training of the Will [M]. 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895.
    Ellsworth C. Carlson. The Foohow Missionaries 1847-1880 [M]. Cambridge: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74.
    H.Good, J.Teller. A History of Western Education [M]. London:McMillan Company,1969.
    I. L. Kandel. The New Era in Education:A Comparative Study [M]. New York:Houghton Mifflin Company,1955.
    Lewis Clavin Walmsley. Western Influence on Chinese National Education [D]. 加拿大多伦多大学 博士学位论文,1945.
    M. Montessori. The Montessori Method [M]. New York:Schocken Books,1964.
    P.Aries. Centuries of Childhood:A Social History of Family Life [M]. New York:Jonathan Cape Ltd, 1962.
    Paul Monroe. A Text Book in the History of Education [M]. New York:N.Y. Macmillan Company, 1906.
    Record of the General Conference of Protestant Missionaries of China Held at Shanghai May 10-24 1877 [C]., Shanghai:Presbyterian Mission Press,1878.
    William W. Brickman, Stanley Lehrer. Dewey:Master Educator [M]. New York:Society for the Advancement of Education,1961.
    吕坤.闺范图说(卷四)http://wenku.baidu.com/view/1bfaa2205901020207409c39.html. [OL]. 2012-02-14.
    五行. http://baike.baidu.com/view/214761.htm. [OL].2012-02-10.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国务院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http://www.gov.cn/zwgk /2010-11/24/content_1752377.htm. [OL].2011-07-28.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