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唐代祭天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中国古代祭天文化形成于远古时期,至周代基本定型,在此后的发展演变中,唐代是其典制规范化的重要时期。
     唐代于圜丘冬至祀天,上辛日祀昊天上帝祈谷,孟夏雩祀,季秋大享,巡狩告天。仅有的明堂为武则天所建。五帝多处于从祀地位,仅以“五时迎气”之礼对其主祭。日月在唐代分别在春分和秋分被单独祭祀。唐代众星辰多从祀,但九宫贵神中九星及灵星、司中、司命、司人、司禄单独祭祀。封禅大典在唐代有三次之多。
     唐代祭天通常的步骤有:卜日、斋戒、陈设、省牲器、銮驾出宫、奠玉帛、进熟、燎柴和銮驾回宫等,其中冬至日、五时迎气等有固定日期,无需卜日。封禅的礼节更为周全。
     唐代祭天的功能包括从文化上维护李唐王朝的统治;有利于李唐王朝的大一统局面;对李唐统治者是一种约束等。而对于今天来说,唐代祭天是一种文化资源,大有必要加以开发,第一步和最为迫切的应是对唐长安城圜丘的保护与开发。
It is formed in the long ancient times for Chinese culture of offering sacrifices tothe Heaven and its basic stereotypes is in the Zhou Dynasty, but then there is stilldevelopment and evolution, as its synthesizer of the Tang Dynasty.
     In the Tang Dynasty, on the Yuanqiu, in the Winter Solstice sacrifices are offeredto Heaven,in the day of Shangxin, people request the grain for the Haotian God, in theMengxia request the rain, in the Jiqiu Wantonly celebrate, the Emperor tells theHeaven when he is going to ranger. Only a Mingtang,it is built by Wu Zetian . TheFive Legendary Emperors are the second worship status, only " Welcome the gas inthe beginning of 4 seasons" is their being worshipping. The sun and the moon are inthe spring equinox and the Autumnal Equinox by separate worship. Many stars arefrom the Tang Dynasty more than worship, but there are Jiugong your Jinnaka andJiuXing
     Xing Ling, Secretary, Siming, Secretary, Secretary Paul enjoy separateofferings. There are three times big ceremony as Fengshan in the Tang Dynasty.The offen courtesy of worship of heaven in the Tang Dynasty: divinate the date,fasting, furnishings, inspectofferings, the emeper leaves from the Palace, burning theYubo, contributing the cooked thing, firewood and the emeper return the Palace, suchas riding etiquette session, the Winter Solstice, " Welcome the gas in the beginning of4 seasons " have a fixed date, they need not divinate. Fengshan courtesys are morethoughtful.
     Tang worship of heaven from the function of protecting the cultural Li Tangdynasty's rule to Li Tang dynasties, a unified situation on the Li Tang is a constraintsuch as rulers. For today, the worship of heaven is the quality of the Tang Dynastycultural resources, great need to develop culture of the Tang Dynasty worship ofheaven, the most pressing of the Tang Chang'an City Yuanqiu protection anddevelopment.
引文
1《?十三经注疏·礼记》,第1345页。
    2阴法鲁、许树安:《中国古代文化史》第二册,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
    3胡戟:《中华文化通志·礼仪志》,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4方光华:《俎豆馨香——中国祭祀礼俗探索》,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5陈戍国:《中国礼制史·隋唐五代卷》,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6杨志刚:《中国礼仪制度研究》,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7李斌城:《唐代文化》,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
    8任爽:《唐代礼制研究》,第25页,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9任爽:《唐代礼制研究》,第218页,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10黄正建:《中晚唐社会与政治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
    11陈烈:《中国祭天文化》,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0年。
    12何平立:《巡守与封禅:封建政治的文化轨迹》,济南:齐鲁书社,2003年版。
    13盖金伟:《唐代郊祀制度初论》,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科学版),1998年,第3期。
    14盖金伟:《论郊祀与唐代儒学宗教化倾向的加深》,昌吉师专学报,1999年,第2期。
    15盖金伟:《论郊祀与唐代社会生活》,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科学版),2000年,第1期。
    16杨华:《论<开元礼>对郑玄和王肃礼学的择从》,中国史研究,2003年,第1期。
    17赵小华:《唐代郊庙歌辞语境下的祭礼分析》,唐都学刊,2005年,第6期。
    18赵小华:《唐代郊庙歌辞的政治功利思想分析》,淮阴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2期。
    19张一平:《唐王室雩雨考述》,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3期。
    20张敏:《唐代封禅研究》,山东师范大学,2007届硕士学位论文。
    21方百寿:《唐代封禅活动特点述评》,华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1期。
    22方百寿:《唐代封禅的功能及意义》,泰安师专学报,2001年,第1期。
    23方百寿:《人类学视野下的<大唐开元礼>封禅仪式分析》,甘肃社会科学,2002年,第1期,第49页。
    24燕永成:《唐太宗屡辞封禅探析》,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年,第1期。
    25刘影:《论唐代封禅的变革》,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年,第4期。
    26介永强:《唐代帝王的封禅》,华夏文化,1999年,第2期。
    27何磊:《武则天选择嵩山封禅原因初探》,云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5期。
    28李锋敏:《浅谈武则天嵩山封禅与道佛两教的兴盛》,甘肃高师学报,2003年,第6期。
    29唐明贵:《武则天封禅嵩山论略》,山东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3期。
    30雷闻:《唐代道教与国家礼仪——以高宗封禅为中心》,中华文史论丛第68辑,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2年版。
    31姜波:《汉唐都城礼制建筑研究》,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1届博士学位论文,该文经作者修改后,已在2003年为文物出版社(北京)所出版。
    32雷闻:《隋唐国家祭祀与民间社会关系的研究》,北京大学,2002届博士学位论文。
    33王美华:《唐宋礼制研究》,东北师范大学,2004届博士学位论文。
    34张一兵:《明堂制度研究》,吉林大学2004届博士论文,该文经作者修改后,已在2006年为中华书局(北京)所出版。
    35赵贞:《唐五代星占与帝王政治》,首都师范大学, 2004届博士学位论文。
    36方光华:《俎豆馨香——中国祭祀礼俗探索》,第4页,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37 [清]段玉裁:《说文解字注》,第3页。
    38《十三经注疏·周礼上》,第450页。
    39《十三经注疏·尔雅》,第165页。
    40 [西汉]司马迁:《史记·封禅书》,第1393页。
    41陈梦家:《殷墟卜辞综述》,第562页,北京:中华书局,1988年版。
    42陈来:《古代宗教与理论》,第123页,上海:三联书店,1996年版。
    43阴法鲁、许树安:《中国古代文化史》第二册,第3页。
    44近人钱玄:《三礼通论》,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487—493页;亦可参见杨志刚《中国礼仪制度研究》,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268—278页;林素英:《古代祭礼中之政教观:以<礼记>成书前后为中心》,台北:文津出版社1997年版,第42—66页。
    1 [五代]刘煦:《旧唐书·礼仪志一》,第823、824页。
    46陈烈:《中国祭天文化》,第57页,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0年版。
    47陈烈:《中国祭天文化》,第26页,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0年版。
    48 [五代]刘昫:《旧唐书·礼仪志一》,第816页。
    49 [五代]刘昫:《旧唐书·礼仪志一》,第819-821页。
    50 [北宋]欧阳修:《新唐书·礼乐志三》,第334,335页。
    51 [北宋]欧阳修:《新唐书·礼乐志三》,第335页。
    52 [北宋]欧阳修:《新唐书·礼乐志三》,第335页。
    53 [五代]刘昫:《旧唐书·礼仪志一》,第830页。
    54 [五代]刘昫:《旧唐书·礼仪志一》,第831页。
    55 [五代]刘昫:《旧唐书·礼仪志一》,第833、834页。
    56 [北宋]欧阳修:《新唐书·礼乐志一》,第309页。
    57 [清]秦蕙田:《五礼通考·吉礼》,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35册,第317页。
    58 [东汉]班固:《汉书·郊祀志下》,第1257页。
    59 [西晋]陈寿:《三国志·魏书·明帝纪》,第110页。
    60 [唐]魏徵:《隋书·礼仪志一》,第117页。
    61 [五代]刘昫:《旧唐书·礼仪志一》,第820页。
    62 [北宋]欧阳修:《新唐书·礼乐志一》,第325页。
    63 [五代]刘昫:《旧唐书·礼仪志一》,第833-834页。
    64 [北宋]欧阳修:《新唐书·礼乐志一》,第310页。
    65 [唐]杜佑:《通典·礼典六十九》,第1470页。
    66 [唐]杜佑:《通典·礼典六十九》,第1471页。
    67 [唐]杜佑:《通典·礼典六十九》,第1472页。
    68 [唐]杜佑:《通典·礼典六十九》,第1473页。
    69 [唐]杜佑:《通典·礼典六十九》,第1474页。
    70 [唐]杜佑:《通典·礼典六十九》,第1474页。
    71 [唐]杜佑:《通典·礼典六十九》,第1475页。
    72 [唐]杜佑:《通典·礼典六十九》,第1476页。
    73 [唐]杜佑:《通典·礼典六十九》,第1478页。
    74 [唐]杜佑:《通典·礼典六十九》,第1479-1480页。
    75 [唐]杜佑:《通典·礼典六十九》,第1480页。
    76 [唐]杜佑:《通典·礼典六十九》,第1480页。
    77 [西汉]司马迁:《史记·封禅书》,第1394页。
    78《十三经注疏·礼记》,第930页。
    79 [刘宋]范晔:《后汉书·祭祀志中》,第3181页。
    80 [北宋]欧阳修:《新唐书·礼乐志三》,第336页。
    81 [唐]杜佑:《通典·礼典四》,第631页。
    82 [五代]刘昫:《旧唐书·礼仪志二》,第853-862页。83 [五代]刘昫:《旧唐书·礼仪志二》,第862-863页。84 [五代]刘昫:《旧唐书·礼仪志二》,第867页。85 [五代]刘昫:《旧唐书·礼仪志二》,第873页。86 [五代]刘昫:《旧唐书·礼仪志二》,第873-876页。87胡戟:《中华文化通志·礼仪志》,第223页,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88 [唐]杜佑:《通典·礼典七十》,第1484-1485页。
    89 [唐]杜佑:《通典·礼典七十》,第1484-1485页。
    90 [唐]杜佑:《通典·礼典四》,第633页。
    91 [唐]杜佑:《通典·礼典七十》,第1485页。
    92 [唐]杜佑:《通典·礼典七十》,第1486页。
    93 [唐]杜佑:《通典·礼典七十》,第1486页。
    94 [唐]杜佑:《通典·礼典七十》,第1486页。
    95 [唐]杜佑:《通典·礼典七十》,第1487页。
    96《十三经注疏·左传》,第1506-1507页。
    97《十三经注疏·周礼上》,第47页。
    98 [西汉]司马迁:《史记·封禅书》,第1358页。
    99 [东汉]班固:《汉书·郊祀志上》,第1213页。
    100 [东汉]班固:《汉书·郊祀志下》,第1268页。
    101 [唐]杜佑:《通典·礼典三》,第625页。
    102 [唐]杜佑:《通典·礼典三》,第617页。
    103 [元]马端临:《文献通考》,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611册,第793-794页。
    104 [唐]魏徵:《隋书·礼仪志二》,第130页。
    105 [五代]刘昫:《旧唐书·礼仪志四》,第913页。
    106 [唐]杜佑:《通典·礼典七十》,第1489页。
    107 [唐]杜佑:《通典·礼典七十》,第1491页。
    108 [唐]杜佑:《通典·礼典七十》,第1491-1492页。
    109转引自:胡戟《中华文化通志·礼仪志》,第233页,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110 [唐]杜佑:《通典·礼典四》,第639页。
    111 [唐]房玄龄:《晋书·礼志上》,第586页。
    112 [北齐]魏收:《魏书·高祖纪下》,第169页。
    113 [五代]刘昫:《旧唐书·礼仪志一》,第820页。
    114赵贞:《唐五代星占与帝王政治》,首都师范大学,2004届博士学位论文,第123页。
    115 [唐]杜佑:《通典·礼典四》,第645页。
    116 [唐]杜佑:《通典·礼典四》,第646页。
    117转引王美华:《唐宋礼制研究》,第38页。
    118 [唐]杜佑:《通典·礼典》,第1471、1488页。
    119 [唐]杜佑:《通典·礼典七十一》,第1499页。
    120 [唐]杜佑:《通典·礼典七十一》,第1502页。
    121《十三经注疏·周礼》,第451页。
    122 [西汉]司马迁:《史记·封禅书》,第1375页。
    123 [唐]魏徵:《隋书·礼仪志二》,第147页。
    124 [唐]杜佑:《通典·礼典七十一》,第1504、1505页。
    125任爽:《唐代礼制研究》,第35页。
    126 [元]马端临:《文献通考·郊社十三》,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611册,第816-817页。
    127 [北宋]王钦若:《册府元龟·弥灾二》,第1752—1753页。
    128 [北宋]王钦若:《册府元龟·赦宥八》,第1040—1041页。
    129 [五代]刘昫:《旧唐书·礼仪志四》,第916页。
    134 [唐]杜佑:《通典·礼典七十一》,第1506页。
    135 [五代]刘昫:《旧唐书·礼仪志四》,第929页。
    136 [北宋]王钦若:《册府元龟·崇祭祀三》,第367页。
    137 [五代]刘昫:《旧唐书·礼仪志四》,第929页。
    138 [五代]刘昫:《旧唐书·礼仪志四》,第930—933页。
    139 [元]马端临:《文献通考·郊社》,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612册,第189页。
    140《十三经注疏·左传》,第1196页。
    141《十三经注疏·春秋公羊传》,第268-269页。
    142 [西汉]司马迁:《史记·封禅书》,第1398页。
    143 [刘宋]范晔:《后汉书·祭祀志上》,第3169页。
    144介永强:《唐代帝王的封禅》,华夏文化,1999,2,第23页。
    145 [唐]吴兢:《贞观政要·纳谏》,第70页。
    146 [北宋]欧阳修:《新唐书·太宗纪》,第40页。
    147 [北宋]欧阳修:《新唐书·太宗纪》,第40页。
    148 [北宋]王钦若:《册府元龟·封禅一》,第391页。
    149 [北宋]欧阳修:《新唐书·太宗纪》,第351页。
    150 [北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卷201,第6345页。
    151 [北宋]欧阳修:《新唐书·礼乐志四》,第350页。
    152 [五代]刘昫:《旧唐书·礼仪志三》,第885页。
    153 [五代]刘昫:《旧唐书·礼仪志三》,第886页。
    154 [北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卷205,第6503页。
    155胡戟:《中华文化通志·礼仪志》,第263页,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156何磊:《武则天选择嵩山封禅原因初探》,云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5,第49页。
    157 [五代]刘昫:《旧唐书·礼仪志三》,第892页。
    158 [北宋]欧阳修:《新唐书·礼乐志四》,第352页。
    159 [北宋]欧阳修:《新唐书·礼乐志四》,第352页。
    160 [唐]杜佑:《通典·礼典七十九》,第1591页。
    161 [唐]杜佑:《通典·礼典七十九》,第1592页。
    162 [唐]杜佑:《通典·礼典七十九》,第1592页。
    163 [唐]杜佑:《通典·礼典七十九》,第1593页。
    164 [唐]杜佑:《通典·礼典七十九》,第1594页。
    165 [唐]杜佑:《通典·礼典七十九》,第1596-1597页。
    166 [唐]杜佑:《通典·礼典七十九》,第1599页。
    167 [唐]杜佑:《通典·礼典七十九》,第1587页。
    168 [五代]刘昫《旧唐书·礼仪志三》,第898页。
    169李斌城:《唐代文化》,第1257—1265页。
    170韩春平:《周代祭祀研究》,西北师范大学,2001届硕士学位论文,第4页。
    171 [东汉]班固:《汉书·郊祀志下》,第1253—1254页。
    172 [清]董诰:《全唐文·请郊见上帝议》,第2940页。
    173 [清]董诰:《全唐文·五帝皆称帝敕》,第990页。
    174 [清]董诰:《全唐文·祀五方配帝不称臣诏》,第560页。
    175《十三经注疏·礼记》,第1313页。
    176 [西汉]司马迁:《史记·六国年表》,第685页。
    177 [五代]刘昫:《旧唐书·肃宗纪》,第252页。
    178 [五代]刘煦昫:《旧唐书·德宗纪上》,第351页。
    179黄正建:《中晚唐社会与政治研究》,第118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
    180《十三经注疏·论语》,第35页。
    181 [五代]刘昫:《旧唐书·礼仪志三》,第903页。
    182《全唐诗》,第728页。
    183 [北宋]司马光:《资治通鉴》,第6442页。
    184陈烈:《中国祭天文化》,第174—177页,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0年版。
    185张根荣:《“天谴”理念对权力的制衡——论唐代帝王罪己诏》,曲阜师范大学,2006届硕士学位论文,第10—11页。
    186胡如雷:《李世民传》,第108页,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版。
    187陈富荣:《宗教礼仪与文化》,第41页,北京:新华出版社,1992年版。
    188任爽:《唐代礼制研究》,第25页,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189王柏中:《两汉国家祭祀制度研究》,第162页。
    190任爽:《唐代礼制研究》,第245页,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191胡惠林:《文化产业概论》,第169页,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192 [五代]刘昫:《旧唐书·礼仪志三》,第900页。
    193《中国文物报》,1999年5月23日报道,题为《唐长安城圜丘遗址发掘出土》。
    194《十三经注疏·礼记》,第1345页。
    195 [北宋]王钦若:《册府元龟·封禅二》,第393页。
    196薛明扬:《中国传统文化概论》,第1页,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197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07年10月15日),第36页,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198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07年10月15日),第33页,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199王仲尧:《中国文化产业与管理》,第6页,北京:中国书店,2006年版。
    202《西安日报》,2007年5月14日,题为《隋唐天坛亟待保护》。
    1.《十三经注疏》(标点本),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2.[西汉]司马迁:《史记》,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版。
    3.[西汉]董仲舒:《春秋繁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版。
    4.[东汉]班固:《汉书》,北京:中华书局,1964年版。
    5.[东汉)许慎:《说文解字》,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年版。
    6.[西晋]陈寿:《三国志》,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版。
    7.[刘宋]范晔:《后汉书》,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版。
    8.[北齐]魏收:《魏书》,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
    9.[唐]房玄龄:《晋书》,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
    10.[唐]李百药:《北齐书》,北京:中华书局,1972年版。
    11.[唐]令狐德棻:《周书》,北京:中华书局,1971年版。
    12.[唐]魏徵:《隋书》,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版。
    13.[唐]张九龄:《唐六典》(全译本),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14.[唐]吴兢:《贞观政要》,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
    15.[唐]萧嵩:《大唐开元礼》,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76版。
    16.[唐]杜佑:《通典》,长沙:岳麓书社,1994年版。
    17.[唐]温大雅:《大唐创业起居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
    18.[唐]王泾:《大唐郊祀录》,台北:文津书店,2000年版。
    19.[唐]刘肃:《大唐新语》,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版。
    20.[唐]欧阳询:《艺文类聚》,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
    21.[唐]封演:《封氏见闻记》(校注本),北京:中华书局,2005年版。
    22.[五代]刘煦:《旧唐书》,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
    23.[五代]王定保:《唐摭言》,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版。
    24.[北宋]王溥:《唐会要》,北京:中华书局,1957年版。
    25.[北宋]李昉等:《太平御览》,北京:中华书局影印本,1960年版。
    26.[北宋]李昉等:《文苑英华》,北京:中华书局影印本,1966年版。
    27.[北宋]王应麟:《玉海》,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76版。
    28.[北宋]欧阳修:《新唐书》,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
    29.[北宋]王钦若等:《册府元龟》,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版。
    30.[北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北京:中华书局,1976年版。
    31.[北宋]范祖禹:《唐鉴》,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版。
    32.[北宋]宋敏求编:《唐大诏令集》,北京:商务印书馆,1959年版。
    33.[北宋]姚铉:《唐文萃》,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76年版。
    34.[南宋]郑樵:《通志》,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 1976年版。
    35.[元]马端临:《文献通考》,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76年版。
    36.[清]秦蕙田:《五礼通考》,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76年版。
    37.[清]徐乾学:《读通礼考》,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76年版。
    38.[清]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上海:上海书店,1992年版。
    39.[清]陈立:《白虎通疏证》,北京:中华书局,1994年版。
    40.[清]赵翼:《二十二史札记》,北京:中国书店,1987年版。
    41.[清]董诰等编:《全唐文》,北京:中华书局影印本,1983年版。
    42.《全唐诗》,北京:中华书局点校本,1960年版。
    1.陈寅恪:《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
    2.《辞源》,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
    3.胡如雷:《李世民传》,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版。
    4.何新:《诸神的起源》,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86年版。
    5.《中国文化史三百题》,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
    6.常玉芝:《商代周祭制度》,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年版。
    7.王世仁:《明堂形制初探》,《<中国文化>研究集刊第四辑》,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
    8.陈梦家:《殷墟卜辞综述》,北京:中华书局,1988年版。
    9.阴法鲁、许树安:《中国古代文化史》,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
    10.何星亮:《中国自然神与自然崇拜》,上海:三联书店,1992年。
    11.赵文润:《隋唐文化史》,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12.王景海等:《中华礼仪全书》,长春:长春出版社,1992年版。
    13.陈富荣:《宗教礼仪与文化》,北京:新华出版社,1992年版。
    14.王子今:《权力的黑光——中国封建政治迷信批判》,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4年版。
    15.陈戍国:《魏晋南北朝礼制研究》,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
    16.任爽:《唐朝典制》,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95年版。
    17.钱玄:《三礼通论》,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18.陈来:《古代宗教与理论》,上海:三联书店,1996年版。
    19.王力等:《中国古代文化史讲座》,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20.刘晔原、郑惠坚:《中国古代的祭祀》,北京:商务印书馆国际有限公司, 1996年版。
    21.秦浩:《隋唐考古》,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22.朱筱新:《中国古代的礼仪制度》,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
    23.胡戟:《中华文化通志·礼仪志》,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版。
    24.陈戍国:《中国礼制史·隋唐五代卷》,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8版。
    25.陈其泰等编:《二十世纪中国礼学研究论集》,北京:学苑出版社,1998年版。
    26.杜希宙、黄涛:《中国历代祭礼》,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8年版。
    27.黄留珠:《周秦汉唐文明》,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28.任爽:《唐代礼制研究》,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29.王永平:《中国文化通史·隋唐卷》,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9年版。
    30.周良宵:《皇帝与皇权》,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
    31.陈烈:《中国祭天文化》,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0年版。
    32.方光华:《俎豆馨香——中国祭祀礼俗探索》,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33.邹昌林:《中国礼文化》,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
    34.金子修一(日):《古代中国和皇帝祭祀》,台北:汲古书院,2000年版。
    35.雷汉卿:《〈说文〉“示部”字与神灵祭祀考论》,成都:巴蜀书社,2000年版。
    36.刘泽华:《中国的王权主义》,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37.郭于华:《仪式与社会变迁》,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
    38.张荣明:《权力的谎言:中国传统的政治宗教》,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 2000年版。
    39.杨志刚:《中国礼仪制度研究》,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40.李斌城主编:《唐代文化》,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
    41.吴丽娱:《唐礼摭遗——中古书仪研究》,北京:商务出版社,2002年版。
    42.李清凌:《中国文化史》,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43.彭岚嘉、陈占彪:《中国西部文化发展战略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
    44.薛明扬:《中国传统文化概论》,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45.徐连达:《唐朝文化史》,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46.郁贤皓、胡可先:《唐九卿考》,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
    47.汤贵仁:《泰山封禅与祭祀》,济南:齐鲁书社,2003年版。
    48.何平立:《巡狩与封禅:封建政治的文化轨迹》,济南:齐鲁书社,2003年版。
    49.姜波:《汉唐都城礼制建筑研究》,北京:文物出版社,2003年版。
    50.刘筱红:《神秘的五行》,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51.胡惠林:《文化产业概论》,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52.申维辰:《评价文化:文化资源评估与文化产业评价研究》,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53.王柏中:《神灵世界秩序的构建与仪式的象征——两汉国家祭祀制度研究》,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年版。
    54.郭绍林:《隋唐历史文化》,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5年版。
    55.杨英杰:《中国历史文化》,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56.黄正建:《中晚唐社会与政治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
    57.张一兵:《明堂制度研究》,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版。
    58.王仲尧:《中国文化产业与管理》,北京:中国书店,2006年版。
    59.袁行霈等:《中华文明史》(第一卷),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60.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07年10月
    15日),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1.王春茂:《清代的祀天大典》,紫禁城,1982年,第3期。
    2.吉书时:《封禅的缘起与发展》,文史知识,1982年,第8期。
    3.张继涛:《先秦社会对上帝的祭祀》,南都学刊,1989年第2期。
    4.莫金山:《历代泰山封禅综述》,青海社会科学,1989年,第4期。
    5.詹鄞鑫:《巡狩与封禅:论封禅的性质与起源》,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0年,第3期。
    6.杨平:《神话泰山是为了神话自己——论封建帝王封禅》,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1年,第6期。
    7.刘季富:《初探唐太宗终未封禅的原因》,殷都学刊,1993年,第2期。
    8.孙家洲:《秦汉祭天礼仪与儒家文化》,孔子研究,1994年,第2期。
    9.卢云婷、牛宏闳:《中国祭天文化及旅游价值探寻》,旅游学刊,1994年,第2期。
    10.曹千里:《祭天神坛与祭天文化——天坛漫话》,中外文化交流,1994年第5期。
    11.赵澜:《<大唐开元礼>初探——论唐代礼制的演化历程》,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4年,第5期。
    12.曹春平:《明堂初探》,东南文化,1994年,第6期。
    13.燕永成:《唐太宗屡辞封禅探析》,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5年,第1期。
    14.胡戟:《周秦汉唐礼仪文化的价值定位》,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年,第3期。
    15.郭绍林:《论唐代社会对皇权机制的制约》,中国史研究,1995年,第3期。
    16.勾承益:《南郊神位嬗变的阶段特征》,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 995年,第4期。
    17.张光直(美):《宗教祭祀与王权》,《华夏考古》,1996年,第3期。
    18.林少雄:《天人和一:中国祭祀礼仪的文化意蕴》,社会科学,1996年,第2期。
    19.金子修一(日)、常伯工:《略论则天武后在政治上对祭祀礼仪的利用》,武则天研究论文集,1997年。
    20.吴贤哲:《治人之道莫重于祭——论儒学的祭礼及其对传统文化的影响》,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年,第2期。
    21.刘潞:《论清前期冬至祭天的政治内容》,故宫博物院院刊,1998年,第1期。
    22.赵澜:《武则天时代的礼仪与政治》,东南学术,1998年,第2期。
    23.盖金伟:《唐代郊祀制度初论》,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8年,第3期。
    24.任爽:《唐代礼制论略》,史学集刊,1998年,第4期。
    25.任爽:《礼乐制度与唐代文化大一统局面的发展》,求是学刊,1998年,第4期。
    26.刘影:《论唐代封禅的变革》,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年,第4期
    27.王晖:《论周代天神性质与山岳崇拜》,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9年,第1期
    28.介永强:《唐代帝王的封禅》,华夏文化,1999年,第2期。
    29.盖金伟:《论郊祀与唐代儒学宗教化倾向的加深》,昌吉师专学报,1999年,第2期。
    30.盖金伟:《论郊祀与唐代社会生活》,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1期。
    31.方百寿:《唐代封禅活动特点述评》,华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0年,第1期。
    32.贾二强:《论唐代的华山信仰》,中国史研究,2000年,第2期。
    33.惠吉兴:《近年礼学研究综述》,河北学刊,2000年,第2期。
    34.王晓锋:《礼的起源、发展与功能》,唐都学刊,2000年,第3期。
    35.张一平:《唐王室雩雨考述》,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3期。
    36.王昌焕:《论唐代社会的神仙信仰》,史学月刊,2000年,第4期。
    37.贾贵荣:《儒家文化与秦汉封禅》,齐鲁学刊,2000年,第4期。
    38.杨英:《东汉郊祀制度》,天津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4期。
    39.方百寿:《唐代封禅的功能及意义》,泰安师专学报,2001年,第1期。
    40.张国刚:《二十世纪隋唐五代史研究的回顾与展望》,历史研究,2001年,第2期。
    41.陈建奎:《中国古代的雩祭》,中州今古,2001年,第3期。
    42.梁满仓:《论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五礼制度化》,中国史研究,2001年,第4期。
    43.薛拴平:《论唐玄宗的宗教政策》,兰州大学学报,2001年,第4期。
    44.雷闻:《唐代道教与国家礼仪——以高宗封禅为中心》,中华文史论丛, 2001年,第4辑。
    45.赵澜:《略论〈开元礼〉的制定与封建礼制的完备化》,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02年,第1期。
    46.方百寿:《人类学视野下的<大唐开元礼>封禅仪式分析》,甘肃社会科学, 2002年,第1期。
    47.汤贵仁:《论泰山文化的社会历史价值》,泰安教育学院学报岱宗学刊, 2002年,第1期。
    48.杨永俊:《论北魏的西郊祭天制度》,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2期。
    49.汪受宽:《畤祭原始说》,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5期。
    50.杨华:《论<开元礼>对郑玄和王肃礼学的择从》,中国史研究,2003年,第1期。
    51.李玉珍:《祭祀礼仪中的“人生价值观”》,沈阳音乐学院学报,2003年,第3期。
    52.何磊:《武则天选择嵩山封禅原因初探》,云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5期。
    53.王柏中:《两汉明堂考实》,鞍山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第5期。
    54.杜玉俭:《试论唐代文学中天人感应观念的表现》,华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6期。
    55.李锋敏:《浅谈武则天嵩山封禅与道佛两教的兴盛》,甘肃高师学报,2 003年,第6期。
    56.乐胜奎:《王肃礼学初探》,孔子研究,2004年,第1期。
    57.赵克生:《明代郊礼改制述论》,史学集刊,2004年,第2期。
    58.赵克生:《明世宗祭礼改制对政治、经济的影响》,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2期。
    59.赵克生:《洪武十年前后的祭礼改制初探——以郊、庙、社稷礼为中心》,东南文化,2004年,第5期。
    60.唐明贵:《武则天封禅嵩山论略》,山东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 004年,第3期。
    61.姚士奇:《从郊天与封禅看玉器在古代国家宗法社会的地位》,珠宝科技, 2004年,第4期。
    62.李清凌:《畤文化考论》,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5期。
    63.刘子扬:《清代圜丘与祭天》,史苑,2004年,第6期。
    64.姜伯勤:《唐代礼乐文明与中华人文精神》,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年,第6期。
    65.何平立:《武周“革唐之命”与封禅礼》,学术界,2004年,第6期。
    66.胡戟:《复兴大唐重在人文复兴》,新西部,2005年,Z1期。
    67.邵治国:《武则天明堂政治和明堂大火考》,唐都学刊,2005年,第2期。
    68.吴丽娱:《营造盛世:〈大唐开元礼〉的撰作缘起》,中国史研究,2005年,第3期。
    69.段小群等:《唐天坛遗址保护工程》,文博,2005年,第4期。
    70.胡晓娟:《泰山封禅与帝王功德小议》,世界宗教文化,2005年,第4期。
    71.杨天宇:《周人祭天以祖配天考》,史学月刊,2005年,第5期。
    72.赵小华:《唐代郊庙歌辞语境下的祭礼分析》,唐都学刊,2005年,第6期。
    73.李梅:《论秦畤祭天》,唐都学刊,2005年,第6期。
    74.耿元骊:《五代祀天祭祖礼考述》,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06年,第3期。
    75.赵小华:《唐代郊庙歌辞的政治功利思想分析》,淮阴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2期。
    76.雷闻:《礼制、宗教与民间社会》,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7年5月10日。
    1.曹春平:《中国古代礼制建筑研究》,东南大学,1995届博士学位论文。
    2.杨英:《四世纪以前中国古代王朝祭礼的演进及其规律》,北京大学,2001届博士学位论文。
    3.姜波:《汉唐都城礼制建筑研究》,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1届博士学位论文。
    4.韩春平:《周代祭祀研究》,西北师范大学,2001届硕士学位论文。
    5.雷闻:《隋唐国家祭祀与民间社会关系研究》,北京大学,2002届博士学位论文。
    6.耿元骊:《五代礼制考》,东北师范大学,2003届硕士学位论文。
    7.王美华:《唐宋礼制研究》,东北师范大学,2004届博士学位论文。
    8.张一兵:《明堂制度研究》,吉林大学,2004届博士学位论文。
    9.王柏中:《两汉国家制度祭祀制度研究》,吉林大学,2004届博士学位论文。
    10.赵贞:《唐五代星占与帝王政治》,首都师范大学,2004届博士学位论文。
    11.钟兴龙:《〈唐六典〉撰修研究》,吉林大学,2004届硕士学位论文。
    12.陈琛:《先秦祭坛及相关问题研究》,武汉大学,2004届硕士学位论文。
    13.张影:《〈通典·礼典·吉礼〉研究》,东北师范大学,2006届硕士学位论文。
    14.杨晓芳:《封禅文学研究》,四川师范大学,2006届硕士学位论文。
    15.张根荣:《“天谴”理念对权力的制衡——论唐代帝王罪己诏》,曲阜师范大学,2006届硕士学位论文。
    16.张敏:《唐代封禅研究》,山东师范大学,2007届硕士学位论文。
    17.荆荣娜:《秦汉封禅研究》,山东师范大学,2007届硕士学位论文。
    18.刘玮:《唐代律令中的祭祀制度》,吉林大学,2007届硕士学位论文。
    1.《中国文物报》,1999年5?月23日,题为《唐长安城圜丘遗址发掘出土》。
    2.《西安日报》,2007年5月14日,题为《隋唐天坛亟待保护》。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