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北泉议礼初探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在抗日战争的后期,国民政府注意到了礼仪建设,加紧了制礼的进程,蒋介石指定戴季陶主持负责此事。1943年11月,戴季陶召集内政、外交、教育、宣传、铨叙、礼俗司、文官处等各部门有关人员和各界名流专家,在重庆北碚温泉召开礼制讨论会,会议制定了《中华民国礼制》,会后将各组讨论的初稿整理成《北泉议礼录》出版刊行,《中华民国礼制》包含在《北泉议礼录》中。本文以北泉议礼及其成果《中华民国礼制》为中心展开分析论述。
     第一部分介绍北泉议礼的背景。回顾整个民国时期政府制定的礼制可以看出,民国时期的礼制具有实用性、单项性、规模小的特点,缺乏系统的、完整的礼节;当时民间礼俗是新旧杂陈,中西混用,政府举行的仪式也缺乏适宜的礼节,这使社会凸显出无序性和混乱性,亟须加以规范;1934年开始的新生活运动以“礼义廉耻”为中心准则,其中“礼”是最重要的,为了这一运动的深入开展,需要制定礼仪,蒋介石、戴季陶等政要人物十分关注制礼的工作,在他们的影响和督促下,召开了礼制讨论会,制定了《中华民国礼制》。
     第二部分介绍北泉议礼的基础、准备及成果。北泉议礼的基础是1932年教育部和内政部会同制定的《礼制草案》,此草案因内容存在问题,未能施行。抗战时期,国民政府迁都重庆后,忙于战争,制礼的事情被搁置下来。直到1943年,国立礼乐馆成立后,召开了礼制谈话会,对《礼制草案》重新加以讨论,经过此次会议的修改,使《礼制草案》得到初步完善。同年11月,戴季陶主持召开的礼制讨论会继续对《礼制草案》加以修改,并将其内容扩充,制定了《中华民国礼制》。
     第三部分是对《中华民国礼制》的分析评价。首先介绍了当时人士对会议及《中华民国礼制》的各种建议和评价,他们有的赞成,有的反对,有的仅从学术的立场出发,发表自己的看法;然后从现在反观历史,重新对其加以分析评价,既指出了文本中存在的弊端,也肯定了其进步性。
     第四部分分析《中华民国礼制》未能推行的原因。首先,《中华民国礼制》作为讨论会的草稿,没有最终颁布,无法推行实施;其次,当时是抗日战争相持阶段的后期,国民政府忙于应付战争,加强反共和抢占胜利果实,根本无暇顾及礼仪的制定工作;最后分析了《中华民国礼制》未能推行的其它原因。
     当今政府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的过程中,都十分注重礼仪的作用,社会不可以无礼,因此要制定适宜的礼仪,但也要从国民政府的制礼活动中吸取经验和教训,注意礼仪的实用性和时代性。
At the end of the Sino-Japanese War, the national government noted the etiquette construction and stepped up the system ritual work. Chiang Kai-Shek assigned Jitao Dai to take responsibility of this matter. In November, 1943, Jitao Dai convened the people and experts from the Ministry of Interior, Ministry of Foreign Affairs, Ministry of Education, Propaganda department, Ministry of Personnel, Ritual vulgar department, the Civil official place and various departments , to hold a symposium about etiquette at the Chongqing Beibei sping. After the meeting first draft discussed by each group was reorganized as Record of Bei Quan Ritual Discussion and was published. The paper based on discussing the ritual at Bei Quan and its results Ceremony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The first part introduces the background of discussing the ritual at Bei Quan. From the whole etiquette system of national government, we can see that the rituals of that ti me had the characters of usability, the single item, the small scale and lacked its integrity. At that time the folk decorum and customs were a mass, mixed with new and old, West and East. The ceremonies held by the government were also short of suitable courtesy, which caused the society to be random and chaotic, needed to be regulated urgently. In 1934, the government launched a campaign called "The New Life Movement", among which the ritual was the most important one. To further this movement, needed to formulate the etiquette, in main points of administration character's under and so on the Chiang Kai-Shek, Jitao Dai influences and the supervision, they held symposium of the rituals of state and formulated Ceremony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The second part talkes about the basis , preparation and results of discussing the ritual at Bei Quan. The initial form of discussing the ritual at Bei Quan was Promulgated by the Ministry of Education and the Ministry of Interior in 1932, but this draft was not able to be executed because of flaws in its content. During the Sino-Japanese War and after moving the capital Chongqing, the national government was busy with the War and put the matter of ritual aside. Not until 1943 and after the state-run ritual music hall had been established did the government hold a conference of the rituals of state conversation, rediscussed Rituals of state Draft, and formed a detailed council book. Through the revision this conference did Rituals of state Draft obtain the preliminary consummation. In November of this year, Jitao Dai presides over the rituals of state symposium which convened to continue revising Rituals of state Draft, expanded its content, finally formed Ceremony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The third part is the appraisal of Ceremony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I first introduce various suggestions and evaluations of that conference and the text of Ceremony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n by people living at the moment. Some of them approved, some opposite, and some only expressed own view from the academic standpoint. Then I try to re-evaluate them from the present counter-view history and point out in my thesis that this text contained malpractice while also affirmed its progressiveness.
     The fourth part analyses the reason why Ceremony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was not able to be carried out. Firstly, Ceremony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as a rough draft of that symposium was not promulgated and put into implementation in the end; Secondly, at that time was the Sino-Japanese War is locked in a stalemate the stage later period, the national government were committed to fighting against Japanese , enhancing its anti-communist and grabbing the fruits of victory, so they had no time to take into consideration the formulation of the etiquette; Finally, other reasons are exhibited of its failure to be executed.
     At present, in the process of implementing Citizen Moral reconstruction of Implementation Summary and constructing socialist harmonious society, our government pays great attention to the function of the etiquette. Society can not be short of etiquettes; therefore we must formulate suitable ones. But we must absorb experience and lessons from the ritual activities of national government and notice its usability and contemporaneity.
引文
①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藏:全宗号十二(6),案卷号18160。
    ① 严昌洪著:《西俗东渐记——中国近代社会风俗的演变》,湖南出版社,1991年,第9页。
    ② 该书作者著成于40年代,80年代由西南师范学院历史系漆泽邦等整理出版。
    ① 杨志刚著:《中国礼仪制度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5月,第249页。
    ②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档案资料汇编》第2辑,江苏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第31页。
    ③ 《丁祭除去跪拜》,《申报》,1912年3月5日。
    ① 《东方杂志》第9卷第4号,中国大事记,1912年10月。
    ② 《大总统受任礼节》,见蔡鸿源《民国法规集成》,黄山出版社,1999年,26册,第78-80页。
    ① 左玉河著:《婚丧嫁娶》,中国文史出版社,2005年1月。
    ② 《国葬法》,蔡鸿源主编:《民国法规集成》,黄山书社出版,1999年,第37册,第193页。
    ③ 本段参考严昌洪:《民国时期丧葬礼俗的改革与演变》,《近代史研究》,1998年第5期。
    ① 丁世良、赵放主编:《中国地方志民俗资料汇编·中南卷》上册,书目文献出版社,1991年,第499页。
    ② 蔡鸿源主编:《民国法规集成》,黄山书社出版,1999年,37册,第192页。
    ③ 蔡鸿源主编:《民国法规集成》,黄山书社出版,1999年,41册,第43页。
    ④ 蔡鸿源主编:《民国法规集成》,黄山书社出版,1999年,38册,第75页。
    ⑤ 《总理纪念周条例》,见蔡鸿源主编《民国法规集成》,黄山书社出版,1999年,69册,第159页。
    ① 邓子琴著:《中国风俗史》,巴蜀书社,1987年,第346页。
    ②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藏:全宗号十二(6),案卷号18099。
    ① 《改革习俗工作》,《革命文献》第六十八辑,中央文物供应社出,1975年,第245页。
    ② 《华阳县志》三十六卷,1934年刻本,丁世良、赵放主编:《中国地方志民俗资料汇编·西南卷》,书目文献出版社,1999年,第13页。
    ③ 民国《临汾县志》卷二礼俗略,风俗。
    ④ 民国《淮阳县志》卷二,舆地下,婚。
    ⑤ 《张北县志》,丁世良、赵放主编:《中国地方志民俗资料汇编汇编·华北卷》,书目文献出版社,1989年,第150页。
    ① 转引自董江爱:《近代华北农村丧葬礼制的特点及成因》,《晋阳学刊》,1997年第3期。
    ② 《社会建设中婚丧礼节问题》,《申报》1935年2月12日。
    ③ 戴季陶:《学礼录》,中国国民党中央委员会党史史料编纂委员会编《革命先烈先进诗文选集》,第296页。
    ① 戴季陶:《学礼录》,中国国民党中央委员会党史史料编纂委员会编《革命先烈先进诗文选集》,第296页。
    ② 戴季陶:《学礼录》,中国国民党中央委员会党史史料编纂委员会编《革命先烈先进诗文选集》,第296页。
    ① 戴季陶:《学礼录》,中国国民党中央委员会党史史料编纂委员会编《革命先烈先进诗文选集》,第267页。
    ② 戴季陶:《学礼录》,中国国民党中央委员会党史史料编纂委员会编《革命先烈先进诗文选集》,第265页。
    ③ 戴季陶:《学礼录》,中国国民党中央委员会党史史料编纂委员会编《革命先烈先进诗文选集》,第265页。
    ④ 黎洁华、虞苇著:《戴季陶传》,广东人民出版社,2003年6月。
    ①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藏:《关于礼俗各项问题的草稿》,全宗号十二(6),案卷号18070。
    ②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藏:全宗号三十四,案卷号682。
    ③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藏:《礼制服制条例两草案及何总长礼制草案刍议》全宗号十二(6),案卷号18101。
    ①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藏:全宗号三十四,案卷号682。
    ② 顾毓琇辑:《北泉议礼录》,北泉图书馆印行,1944年。
    ① 严昌洪著:《西俗东渐记——中国近代社会风俗的演变》,湖南出版社,1991年,第9页。
    ① 李良玉:《“总理”、“总理纪念周”和“国父”》,《民国春秋》,1990年第2期。
    ② 李良玉:《“总理”、“总理纪念周”和“国父”》,《民国春秋》,1990年第2期。
    ①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藏:《礼制服制条例两草案及何总长礼制草案刍议》,全宗号十二(6),案卷号18101。
    ② 《北泉议礼录序》,顾毓琇辑:《北泉议礼录》,北泉图书馆印行,1944年。
    ③ 《北泉议礼记》,顾毓琇辑:《北泉议礼录》,北泉图书馆印行,1944年。
    ① 《北泉议礼录序》,顾毓琇辑:《北泉议礼录》,北泉图书馆印行,1944年。
    ② 邓子琴:《中国风俗史》,巴蜀书社,1987年,第347页。
    ①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藏:全宗号五,案卷号12060。
    ②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藏:全宗号五,案卷号12060。
    ③ 狄膺:《狄君武先生遗稿》,《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续辑》第956册,第3卷,第105页。
    ① 十二守则的内容为:忠勇为爱国之本,孝顺为齐家之本,仁爱为接物之本,信义为立业之本,和平为处世之本,礼节为治事之本,服从为负责之本,勤俭为服务之本,整洁为强身之本,助人为快乐之本,学问为济世之本,有恒为成功之本。
    ② 顾毓琇辑:《北泉议礼录》,北泉图书馆印行,1944年,第2页。
    ③ 顾毓琇辑:《北泉议礼录》,北泉图书馆印行,1944年,第4页。
    ④ 顾毓琇辑:《北泉议礼录》,北泉图书馆印行,1944年,第4页。
    ① 顾毓琇辑:《北泉议礼录》,北泉图书馆印行,1944年,第13页。
    ② 顾毓琇辑:《北泉议礼录》,北泉图书馆印行,1944年,第13页。
    ① 顾毓琇辑:《北泉议礼录》,北泉图书馆印行,1944年,第20页。
    ② 顾毓琇辑:《北泉议礼录》,北泉图书馆印行,1944年,第20页。
    ① 顾毓琇辑:《北泉议礼录》,北泉图书馆印行,1944年,第30页。
    ① 顾毓琇辑:《北泉议礼录》,北泉图书馆印行,1944年,第34页。
    ② 顾毓琇辑:《北泉议礼录》,北泉图书馆印行,1944年,第36页。
    ③ 顾毓琇辑:《北泉议礼录》,北泉图书馆印行,1944年,第37页。
    ① 顾毓琇辑:《北泉议礼录》,北泉图书馆印行,1944年,第41页
    ① 侯外庐:《杜国库文集序》,见杜国庠文集编写小组编《杜国庠文集》,人民出版社,1962年7月。
    ② 杜国庠文集编写小组编:《杜国库文集》,人民出版社,1962年7月。
    ① 燕义权:《儒家历史观(二)》,《文化先锋》,第3卷,第11期。
    ① 林同济:《民族宗教生活的革创——议礼声中的一个建议》,《大公报》(重庆),1943年11月21日。
    ① 参阅许纪霖:《林同济的三种境界》,《天地之间:林同济文集·代序》,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年6月。
    ② 潘新藻:《制礼不必泥于宗教——为倡宗教生活说者进一解》,《扫荡报》,1943年12月5日。
    ① 邓子琴:《读北泉议礼录》,《中国文化》第一期,1945年9月15日。
    ① 顾毓琇辑:《北泉议礼录》,北泉图书馆印行,1944年,第39页。
    ① 《中央举行两种纪念会》,《中央党务月刊》,纪事,第80期,第233页。
    ① 顾毓琇辑:《北泉议礼录》,北泉图书馆印行,1944年,第2页。
    ② 顾毓琇辑:《北泉议礼录》,北泉图书馆印行,1944年,第40页。
    ③ 《贺县志》,1943年铅印本,《中国地方志民俗资料汇编·中南卷》,书目文献出版社,1991年,第1028页。
    ④ 顾毓琇辑:《北泉议礼录》,北泉图书馆印行,1944年,第7页。
    ① 《中华民国礼制草案总纲》,顾毓琇辑:《北泉议礼录》,北泉图书馆印行,1944年。
    ② 蔡鸿源主编:《民国法规集成》,黄山书社出版,69册,第549页。
    ③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藏:《国立礼乐馆礼制谈话会记录》,全宗号五,案卷号12060。
    ④ 顾毓琇辑:《北泉议礼录》,北泉图书馆印行,1944年,第2页。
    ① 《议礼之末议》,《大公报》(重庆),1943年12月13日。
    ② 顾毓琇辑:《北泉议礼录》,北泉图书馆印行,1944年,第17页。
    ③ 顾毓琇辑:《北泉议礼录》,北泉图书馆印行,1944年,第17页。
    ① 顾毓琇辑:《北泉议礼录》,北泉图书馆印行,1944年,第2页。
    ② 顾毓琇辑:《北泉议礼录》,北泉图书馆印行,1944年,第33页。
    ① 顾毓琇辑:《北泉议礼录》,北泉图书馆印行,1944年,第22页。
    ② 民国《解县志》卷之四,礼俗略。
    ③ 民国《续修曲沃县志》卷十三,风俗。
    ④ 高石钢:《民国时期农村婚姻论财规则初探》,《社会科学战线》,1995年第5期。
    ① 徐永志、吕炳丽:《近代华北民间婚姻论述》,《河北师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年第1期。
    ② 《首都志》,1935年铅印本,《中国地方志民俗资料汇编·华东卷》,书目文献出版社,1995年版,第357页。
    ③ 《齐东县志》,1935年铅印本,《中国地方志民俗资料汇编·华东卷》,书目文献出版社,1995年版,第189页。
    ① 顾毓琇辑:《北泉议礼录》,北泉图书馆印行,1944年,第1页。
    ② 顾毓琇辑:《北泉议礼录》,北泉图书馆印行,1944年,第19页。
    ① 顾毓琇辑:《北泉议礼录》,北泉图书馆印行,1944年,第26页。
    ② 戴季陶:《学礼录》,中国国民党中央委员会党试史料编纂委员会编《革命先烈先进诗文选集》,第295页。
    ③ 参阅仲富兰:《图说中国百年社会生活变迁:礼仪·乡情·宗教》,学林出版社,2001年12月。
    ① 《大清通礼》,文渊阁四库全书影印本。
    ② 杨志刚:《中国礼仪制度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5月,第250页。
    ① 杨志刚著:《中国礼仪制度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5月,第250页。
    ② 邓子琴:《读北泉议礼录》,《中国文化》第1期,1945年9月15日。
    ③ 戴季陶:《学礼录》,中国国民党中央委员会党史史料编纂委员会编辑:《革命先烈先进诗文选集》,第298页。
    ④ 戴季陶:《学礼录》,中国国民党中央委员会党史史料编纂委员会编辑:《革命先烈先进诗文选集》,第299页。
    ① 《中华民国礼制草案总纲》,顾毓琇辑:《北泉议礼录》,北泉图书馆印行,1944年。
    1、顾毓琇辑:《北泉议礼录》,北碚私立北泉图书馆印行,1944年。
    2、《国立礼乐馆礼制谈话会记录》,二档藏,全宗号五,案卷号12060。
    3、《内政部拟礼制草案稿》,二档藏,全宗号三十四,案卷号682。
    4、《礼制服制条例两草案及何总长礼制草案刍议》,二档藏,全宗号十二(6),案卷号18101。
    5、《关于礼俗各项问题的草稿》,二档藏,全宗号十二(6),案卷号18070。
    6、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档案资料汇编》第五辑第一编(文化),江苏古籍出版社,1994年。
    7、胡朴安:《中华全国风俗志》上海书店影印出版,1986年。
    8、丁世良、赵放:《中国地方志民俗资料汇编》,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1年。
    9、《戴季陶先生文存》
    10、蔡鸿源主编:《民国法规集成》,黄山书社出版,1999年。
    11、戴季陶:《学礼录》,《革命先烈先进诗文选集》第四辑,1965年。
    12、陈天锡:《戴季陶(传贤)先生编年传记》,《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续辑》。
    1、《东方杂志》
    2、《临时政府公报》
    3、《申报》
    4、《政府公报》
    5、《大公报》
    1、《周礼》
    2、《礼记》
    3、《仪礼》
    4、司马光:《书仪》
    5、朱熹:《家礼》
    6、《大清通礼》
    1、邓子琴著:《中国礼俗学纲要》,中国文化社发行,1947年。
    2、杜国庠文集编写小组编:《杜国庠文集》,人民出版社,1962年。
    3、吴相湘主编:《民国百人传》,传记文学出版社,1982年。
    4、蔡尚思主编:《中国现代思想史资料简编》,浙江人民出版社,1983年。
    5、邓子琴著:《中国风俗史》,巴蜀书社出版,1988年。
    6、朱筱新著:《中国古代礼仪制度》,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年。
    7、严昌洪著:《西俗东渐记——中国近代社会风俗的演变》,湖南出版社,1991年。
    8、严昌洪著:《中国近代社会风俗史》,浙江人民出版社,1992年。
    9、(苏)弗拉季连·沃龙佐夫著,彭卓吾译:《中国的拿破仑——蒋介石的命运》,红旗出版社,1992年。
    10、严如平主编:《蒋介石与结拜兄弟》,团结出版社,1994年。
    11、岳庆平著:《中国民国习俗史》,人民出版社,1994年。
    12、张亮采著:《中国风俗史》,东方出版社,1996年。
    13、龚书铎主编:《中国社会通史·民国卷》,山西教育出版社,1996年。
    14、严如平主编:《民国著名人物传》,中国青年出版社,1997年。
    15、郭学旺著:《孙中山与中国社会的变迁》,中国言实出版社,2001年。
    16、顾希佳著:《礼仪与中国文化》,人民出版社,2001年。
    17、李安宅著:《仪礼与礼记之社会学的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
    18、黎洁华、虞苇著:《戴季陶传》,广东人民出版社,2001年7月。
    19、庹平著:《蒋介石研究:解读蒋介石的政治理念》,团结出版社,2001年。
    20、薛君度、刘志琴主编:《近代中国社会生活与观念变迁》,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
    21、杨志刚著:《中国礼仪制度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
    22、费成康著:《中国家族传统礼仪》,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
    23、徐杰舜主编:《汉族风俗史》,学林出版社,2004年。
    24、张静如、刘志强主编:《中国现代社会史》,湖南人民出版社,2004年。
    25、仲富兰著:《图说中国百年社会生活变迁》,学林出版社,2001年。
    26、朱汉国、杨群主编:《中华民国史》,四川人民出版社,2006年。
    1、林同济:《民族宗教生活的革创——议礼声中的一个建议》,《大公报》(重庆), 943年11月21日。
    2、潘新藻:《制礼不必泥于宗教——为倡宗教生活说者进一解》,《扫荡报》,1943年12月5日。
    3、《议礼之末议》,《大公报》(重庆)社评,1943年12月13日。
    4、邓子琴:《读北泉议礼录》,《中国文化》第一期,1945年9月15日。
    5、胡绳武、程为坤:《民初社会风尚的演变》,《近代史研究》,1986年第4期。
    6、梁景和:《近代习俗变化的启示》,《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8年第3期。
    7、张学继:《民国时期的国葬制度》,《民国春秋》,1989年第2期。
    8、李学明:《民国时期的婚姻礼俗》,《民国春秋》,1989年第5期。
    9、习五一:《民国时期北京社会风俗的变迁》,《北京社会科学》,1993年第1期。
    10、李少兵:《民国风俗西化的几个问题》,《史学月刊》,1994年第4期。
    11、徐永志、吕炳丽:《近代华北地区民间婚姻述论》,《河北师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年第1期。
    12、董江爱:《近代华北农村丧葬礼制的特点及成因》,《晋阳学刊》,1997年第3期。
    13、李纳森:《胡适与五四时期的丧葬礼仪改革》,《求索》,1997年第3期。
    14、罗玲:《民国时期南京的社会风尚》,《民国档案》,1997年第3期。
    15、王文:《孔子诞辰纪念日》,《民国春秋》,1998年第3期。
    16、严昌洪:《民国时期丧葬礼俗的改革与演变》,《近代史研究》,1998年第5期。
    17、陈蕴茜、叶青:《论民国时期城市婚姻的变迁》,《近代史研究》,1998年第6期。
    18、林奇:《孙中山“国父”之称的由来》,《民国春秋》,1998年第6期。
    19、阮荣:《民国时期的各种节日》,《民国春秋》,1999年第5期。
    20、王青:《民国后抗战前山东婚丧礼俗的嬗变》,《山东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年第6期。
    21、阮荣:《民国时期纪念日的确定与变更》,《民国春秋》,2001年第1期。
    22、吴效马:《民国时期社会风俗现代转型的二重性特征》,《教学与研究》,2004年第12期。
    23、秦晓梅:《浅析民国时期的山东婚姻习俗》,《中华女子学院山东分院学报》,2005年第3期。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