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台湾政治文化中的“台独”倾向与对策分析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2008年3月台湾地区领导人选举之后,两岸局势发生了积极变化,两岸关系迎来难得的历史机遇。同年5月以来,两岸协商在“九二共识”的基础上得到恢复,并取得重要成果,两岸全面双向三通迈出历史性步伐,推动两岸关系展现出和平发展的前景。但是,由于台湾问题的复杂性,使得我们必须保持高度清醒的头脑,不能因为局面的缓和就以为“台独”思想将会萎缩,“台独”势力会从此消亡。本文就以此为背景,从台湾政治文化的角度来考察其中被异化的“台独”倾向,深入分析了台湾政治文化中几种“意识”的产生及其异化为“台独”倾向的过程,这是本文最主要的创新之处。同时,本文从历史政治分析的角度揭示了这些“台独”倾向的深刻背景根源。从而得出结论:在和平发展两岸关系的时候,台湾固有的政治文化中的“台独”因素也是我们不能忽视的,处理两岸关系的任务之一仍然是遏制“台独”倾向的发展,我们必须审慎应对。因此,本文根据中央对台方针政策的新变化,针对上述因素提出相应的对策,以加快海峡两岸的进一步和平发展,促进祖国的早日和平统一。
After the election of the leadership in Taiwan region in March, 2008, the situation of cross-straits has taken positive changes; the relations between the mainland and Taiwan have met a rare opportunity in history. Since May in the same year, the negotiation which is based on "1992 consensus" has resumed and has made more achievements. The mainland and Taiwan have stridden a historical step to advance their relations for a future of peaceful development through the policy of the comprehensive, two-way exchanges of mails, trade, air and shipping services. However, due to the complexity of the question of Taiwan, we must keep an alert mind and should not take for granted that the idea of advocating Taiwan secession will fade and the forces of advocating Taiwan secession will disappear because of the relaxation of the tension. This thesis takes it as its background and studies the alienated Taiwan secession tendencies from the points of the political culture in Taiwan region. And it makes an in-depth analysis of the emergence of several "ideologies " in the political culture in Taiwan region and the course of their being alienated to Taiwan secession tendencies, which is the main innovation of this thesis. In the meantime, it reveals the source of profound background for Taiwan secession tendencies from the analysis of points in politics and history. So it draws a conclusion: while making a peaceful development in the relations between the mainland and Taiwan, we should not ignore the inherent Taiwan secession factors in the political culture in Taiwan region. To deal with the relations between the mainland and Taiwan, one of our main tasks is still repressing the development of Taiwan secession tendencies, which must be handled cautiously. Therefore, according to the new adjustments in the Central Committee's policies to Taiwan region, this thesis puts forwards some relevant solutions aiming at the factors mentioned above, to accelerate the further development of cross-straits relations and the promotion of peaceful reunification as early as possible.
引文
[1][2]胡锦涛:新形势下发展两岸关系的“四点意见”——在看望参加全国政协十届三次会议民革、台盟、台联委员时的讲话,人民网:http://people.com.cn/。
    [3]胡锦涛:携手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同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纪念《告台湾同胞书》发表3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新华网:http://www.xinhuanet.com/。
    [1][2]加布里埃尔·A·阿尔蒙德,小G·宾厄姆·鲍威尔.比较政治学:体系、过程和政策[M].曹沛霖等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年版,第29页。
    [1]李艳丽:张力与互动:政治亚文化对政治稳定的积极功能分析[J].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07年第5期(总第317期)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8年,第104页。
    [1]加布里埃尔·A·阿尔蒙德,小G·宾厄姆·鲍威尔.比较政治学:体系、过程和政策[M].曹沛霖等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年版.第30页。
    [1]刘国深.台湾政治文化“脱中国化”现象当议[J].台湾研究集刊,1996年第4期。
    [1]胡锦涛:携手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同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纪念《告台湾同胞书》发表3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新华网:http://www.xinhuanet.com/。
    [1]胡锦涛:携手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同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纪念《告台湾同胞书》发表3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新华网:http://www.xinhuanet.com/。
    [1]刘国深:台湾政治概论[M].北京:九州出版社,2006年11月版,第26页。
    [1]哈耶克:通往奴役之路[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第1版,第147页。
    [1]尹章义:“台湾意识”的形成与发展—历史的观点[J].台湾研究,1994年第2期。
    [2]郑坚:“台湾意识”的基本特征[J].台声,1994年6月。
    [1]李家泉:六十年来“台湾意识”发展面面观[J].百年潮,2008年第二期。
    [1]马海军:台湾政治民主化中的民粹主义[J].社会主义研究,2005年第2期。
    [1]黄文涛,许祥文:抗战时期台湾民众抵制日本“皇民化运动”的斗争[J].南京政治学院学报,2005年第4期,第21卷。
    [1]刘国深:台湾政治概论[M].北京:九州出版社,2006年版,第17页。
    [1]人民网香港2001年11月11日电。
    [1]台湾“中央社”2005年1月30日报道。
    [2]环球时报·环球网2008年4月2日报道。
    [1]刘国深:台湾政治概论[M].北京:九州出版社,2006年11月版,第35页。
    [2]胡锦涛:携手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同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纪念《告台湾同胞书》发表3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新华网:http://www.xinhuanet.com/。
    [1][2]马英九5.20就职演说。
    [1]胡锦涛:十六字的对台方针——在会见中国国民党荣誉主席连战先生时的讲话,人民网:http://people.com.cn/.
    [1]马英九:5.20就职演讲。
    [1]中国评论新闻网:http://cn.chinareviewnews.com/.
    [1]胡锦涛:携手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同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纪念《告台湾同胞书》发表3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http://www.xinhuanet.com/.
    [1]胡锦涛:携手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同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纪念《告台湾同胞书》发表3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http://www.xinhuanet.com/.
    [1]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07年10月15日。
    [1][2]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07年10月15日。
    [1]李家泉:再谈台湾政坛中的某些“文革”现象[M].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1年7-8月。
    [2]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07年10月15日。
    1.胡锦涛:携手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同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纪念《告台湾同胞书》发表3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人民网http://people.com.cn/.
    2.胡锦涛:新形势下发展两岸关系的“四点意见”——在看望参加全国政协十届三次会议民革、台盟、台联委员时的讲话,人民网http://people.com.cn/.
    3.胡锦涛:十六字的对台方针——在会见中国国民党荣誉主席连战先生时的讲话,人民网http://people.com.cn/.
    4.叶剑英:告台湾同胞书——《人民日报》1979年1月1日.
    5.江泽民文选,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6.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7.陈云林:共同开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新局面[J].统一论坛,2008年第3期.
    8.史卫民:解读台湾选举[M].北京:九州出版社,2007年9月第一版.
    9.俞可平:民主是个好东西[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10月第一版.
    10.党朝胜,刘宏:民进党大陆政策研究[M].北京:九州出版社,2004年版.
    11.刘国深:民进党意识形态研究[M].北京:九州出版社,2005年版.
    12.刘红:民进党执政状况研究[M].北京:九州出版社,2004年版.
    13.席汝楫:台湾的社会发展[M].台北:东大图书股份有限公司,1989年版.
    14.姜南扬:台湾政治转型之谜[M].北京:文津出版社,1993年版
    15.彭付芝:台湾政治与经济[M].北京: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16.刘国深:台湾政治概论[M].北京:九州出版社,2006年11月第一版.
    17.黄嘉树:台湾选举研究[M].北京:九州出版社,2006年8月第一版.
    18.王业立:比较选举制度研究[M].台北:五南图书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3年3月第版.
    19.黄光国:民粹亡台论[M].北京:友谊出版公司,1997年9月第一版.
    20.陆先才:马英九上台:两岸关系面临的机遇和挑战[J].理论参考,2008年第6期.
    21.陈孔立:构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理论框架[J].理论参考,2008年第6期.
    22.赵楠:搁置争议共创双赢 两岸关系新契机[J].两岸关系,2008年第6期.
    23.张建青:“文化台独”思潮及其对策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年4月.
    24.才家瑞:对台湾意识与中国意识的几点思考[J].台湾研究,1999年第2期.
    25.李涛,杨建新:关于台湾意识历史考察及文化渊源的思考[J].台湾问题研究,2001年第1期.
    26.马海军:台湾政治民主化中的民粹主义[J].社会主义研究,2005年第2期.
    27.李家泉:六十年来“台湾意识”发展面面观[J].百年潮,2008年2月.
    28.郭中军:台湾民主转型中的民粹主义[D]复旦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6年5月.
    29.刘国深,李炜:影响台湾地区政治文化变迁的外部因素分析[J].台湾研究集刊,2007年第3期.
    30.金源坤:台湾意识的政治化与社会分裂[J].两岸关系,2006年4月.
    31.尹章义:“台湾意识”的形成与发展—历史的观点[J].台湾研究,1994年第2期.
    32.张少宁,黎良华:论“台独”所依赖的心理基础与文化基础[J].广西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5年8月,第17卷第3期.
    33.刘芳彬:探析台湾意识[J].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6年4月.
    34.庄礼伟:台湾政治文化的沉沦与迷失[J].南风窗,2001年12月(下).
    35.李家泉:“台湾意识”异化发展的危险趋向[J].台声,2007年10月.
    36.马 奔:民粹主义:对台湾近年政治现象的解读[J].社科纵横,2006年9月(总第21卷第9期).
    37.陈先才:国民党全面执政与两岸关系发展前景分析[J].世界政治与经济论坛,2008年第5期.
    38.艾明江,张永汀,叶迎:两岸关系的新路径选择:和平发展中的两岸多轨治理探究[J].世界政治与经济论坛,2008年第5期.
    39.蔡世彦:浅谈海峡两岸关系的缓和与曲折[J].天津市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8年第3期.
    40.曹小衡:不断强化两岸关系改善与发展的良好势头[J].两岸关系,2008年第9期.
    41.陈孔立:台湾政治的“省籍-族群-本土化”研究模式[J].台湾研究集刊,2002年第2期.
    42.郝时远:台湾的“族群”与“族群政治”析论[J].中国社会科学,2004年第2期.
    43.李家泉:再谈台湾政坛中的某些“文革”现象[J].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1年7-8月.
    44.李鹏:台湾难以实现稳定的政治文化根源[J].社会主义研究,2007年第3期.
    45.刘国深:台湾政治文化“脱中国化”现象刍议[J].台湾研究集刊,1996年第4期.
    46.杨选华:关于日据台湾时期“皇民化运动”若干问题的探讨[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2期.
    47.黄新宪:关于日据时期台湾皇民化运动若干问题的探讨[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5期.
    48.马庆钰:近50年来政治文化研究的回顾[J].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02年第6期.
    49.张碧婷,杨秀明:论2008年台湾大选后两岸关系的变化与走向[J].黑龙江史志,2008年第16期.
    50.苑基荣:台海:春暖严防倒春寒[J].世界知识,2008年第15期.
    51.李家泉:马英九上台后的“四大变化”[J].两岸关系,2008年第8期.
    52.刘国深:台湾政治危机与两岸关系前景[J].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05年第2期.
    53.牛可,刘宏:马英九“新政”解读[J].统一论坛,2008年第3期.
    54.邹振东:2008:台湾大变局[J].理论参考,2008年第6期.
    55.李道湘:2008年“大选”之后的台湾政局发展动向[J].山西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8年第1期.
    56.崔晓露:国民党退台后的历史及2008年台湾“大选”后两岸关系蠡测[J].黑龙江史志,2008年第20期.
    57.张玉冰:民众幸福指数降低呼唤台湾当局有效施政[J].统一论坛,2008年第5期.
    58.何仲山:台湾实现政党轮替后,两岸关系的基本走向[J].新远见,2008年第8期.
    59.张羽,张彩霞:近十年台湾节日变迁与文化认同研究[J].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5期.
    60.阮炜:多元语境中的中华文化认同[J].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2期.
    61.刘红:两岸关系进入战略机遇期[J].台声,2008年第9期.
    62.孙升亮:台湾局势动向及其趋势——两岸关系翻开新篇章[J].领导文萃,2008年第18期.
    63.吴秀风:切实领会中共十七大精神为和平发展两岸关系作贡献[J].湖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8年第1期.
    64.Paul,Taggart.Populism[M],Buckingham:Philadelphia.Open University Press,2000.
    65.Jonn F Copper.Taiwan's mid-1990s elections:taking the final steps to democracy[M],London:Westport Connectiact,1998.
    66.Joseph Wong.Healthy democracies:Polities in Taiwan and South Korea[M]Cornell University Press,2004.
    67.Conniff,M.L.Populism in Latin America[M]Tuscaloosa:University of Alabama Press,1998.
    68.Steven Tsang and Hung-mao Tien.Democratization in Taiwan:implications for China [M]Hong Kong:Hong Kong University Press 1999.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