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财产犯罪原理论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财产犯罪是最常见多发的犯罪,也是疑难案件最多和理论争议最大的类罪。不仅在财产犯罪的法益、持有、侵犯、目的等传统问题上争议不断,而且随着社会发展,财产出现了泛证券化、电子化趋势,财产性利益在社会生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财产利用的重要性越来越凸显,但财产犯罪理论尚未给予回应。更为重要的是,在“定性+定量”的立法模式下,犯罪数额成了我国财产犯罪的特色,但要将其纳入传统的泊来于西方的犯罪论中,尚需要理论上的创新。基于此,本文选取“财产犯罪”进行研究,并努力站在财产犯罪研究的中国语境,根据宪法的财产保护框架,结合财产犯罪的未来趋势,对财产犯罪中的各种既有的、涌现的理论难题作出尽可能的解答,以试图提供适合于我国财产犯罪实际的基本原理以及我国财产犯罪体系完善的方向。
     基于上述问题意识,本文除了导论和结论外,分四章展开。
     导论除了框定本文研究的中国语境之外,还交代了财产犯罪发展对财产犯罪研究带来的冲击,以及本文的努力方向。
     第一章“财产犯罪的保护法益”。本章在简单梳理各种观点的基础上,指出财产法益应当具体化,即应当实现四个层面的联结:与财产利益相联结;与侵犯相联结;与刑法相联结;与被害人相联结。为此,在深入考察这四个层面之后,本文用“财产支配说”归纳刑法意义上的财产法益,即在特定加害行为中被害人无法运用个人力量进行妥当保护的财产之事实支配或者权利实现可能性。财产法益研究的最终目的在于确定财产犯罪的界限。在此问题上,目前争议最大的是以刑法禁止方式行使权利行为、侵犯违禁品、不法原因给付物、赌资等是否构成犯罪。为此,本章进一步根据行为人与被害人以财产为支点所形成的存在构造,并应用“财产支配说”,对上述难题给予综合解答。
     第二章“财产犯罪的存在构造”。本章分别从客观方面的持有与控制、侵犯、损害以及主观方面的故意、目的展开研究。在客观方面,与财物有关的研究已经比较深入,故本文重点围绕与财产性利益有关的控制、侵犯、损害展开深入研究。在主观方面,难题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财产犯罪的数额是否需要认识;第二,数额认识错误如何处理;第三,非法占有目的与非法占用目的的区别何在。对前两个问题,本文创造性地借助于财产犯罪的规范构造,指出财产犯罪中的数额包括行为数额和结果数额,行为数额属于认识内容,而结果数额则不属于认识内容。基于此,本文认为在行为数额认识错误问题上,认为应当采取“所知轻于所犯从所知,所知重于所犯从所犯”的原则进行处理。对于后一个问题,本文则通过法学方法论中的类型理论进行解决。
     第三章“财产犯罪的数额”。本章重点围绕数额认定、数额加重、数额累加和次数四个问题展开。在“数额认定”一节,论证了应当以被害人财产损失之客观价值为基础进行数额认定。在“数额加重”一节,在提倡既遂判断上的损失说和未遂犯如何处罚的分析基础上,重点研究了数额加重中部分既遂部分未遂的处理。在“数额累加”一节,论证了数额累加的司法技术可能导致定性上的加重和定量上的加重,但在同一刑种内数额累加的刑罚效果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并由此分析了数额累加的具体适用规则。在“次数”一节,首先检讨了多次盗窃入罪化问题,指出多次盗窃入罪化不具有正当性,应当予以废除;然后,以多次抢劫的立法例为基础,考察了多次加重犯问题,并指出由于多次加重犯的立法目的正当性不足,应当予以限缩性适用。
     第四章“财产犯罪的体系”。本章首先在比较国内外财产犯罪体系的基础上,指出我国财产犯罪体系的特色在于:(1)创造性地规定了挪用型犯罪和破坏生产经营罪;(2)将贪污罪移入贪污贿赂罪一章中;(3)将赃物犯罪移入破坏社会管理秩序罪一章中;(4)将经济诈骗犯罪移入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罪一章中;(5)对不动产和财产性利益考虑不足;(6)突出公私财产问题,并对公私财产进行平等性保护的同时给予差别性考虑。前四个特色涉及财产犯罪体系的设置是否科学合理,对此,本文在具体考察之后给予了肯定回答。后两个特色则涉及财产犯罪体系如何完善。本文在深入考察财产犯罪体系的发展趋势之后,认为我国财产犯罪体系的完善应当坚持以下三个基本原则:(1)财物与财产性利益均应当给予充分保护;(2)公私财产应当给予平衡保护;(3)应围绕财产归属与财产利用对财产进行具体保护。本文主要以解决我国财产犯罪中的关键问题为导向展开。
Property crimes are most frequently committed, and also most involved with hard cases and theoretical disputes. Apart from the fact that disagreements have always existed in traditional issues such as the legal interest, occupancy, infringement and purpose of the property crime, theories of property crimes are yet being challenged by the growing importance of property interests in society, which is instantiated by the pan-securitization and electronization of property. Moreover, though property amount of crime has become a feature of our property crimes law under the“nature & amount”legislative approach, it still remains incompatible with our mainstream crime theories of Western origin without some theoretical innovations. Taking all above into consideration, this treatise elects to make a study of property crimes, in which the author will try to answer the traditional and contemporary hard issues of property crimes theory in a Chinese perspective and according to the Constitutional framework of property protection, while also making an effort to cast a light on the future tendency of property crimes, so as to provide an approach both suiting the practical principles and helpful in perfecting the system of our property crimes law.
     This treatise, out of reasons mentioned above, contains four chapters plus preface and conclusion.
     The preface part, apart from defining the Chinese background of the discussion this treatise embarks on, explains what impact has the new development of property crimes made on according studies and what efforts this treatise tries to make.
     The first chapter is Legal Interest of Property Crimes Law. This chapter, after a brief summary of related opinions, points out that the legal interest of property should be specific, that is, be connected with four factors: property interests, infringement, criminal law and the victim. After deeper research into these four factors, this treatise adopts the“property domination theory”to sum up the legal interests of property in the criminal law sense: the legal interests of property is the factual domination or the realization possibility of rights which the victim cannot exercise his personal means to sufficiently protect from certain injurious acts. The study of legal interest of property is ultimately to define what property crimes refer to. In this respect, the current hot points of controversy are the incriminability of exercise of rights in a criminal law prohibiting way, the infringement on contraband, giving of matters with an illegal cause or gambling funds. For this purpose, this chapter, according to the analysis of the interest structure between the actor and the victim with subject property as axis, puts the“property domination theory”into use and tries to give answers to the above questions.
     The second chapter is Constitution of the Property Crime. This chapter discusses in such respects as objective holding and control, infringement and damage, as well as subjective intention and purpose. In objective respect, studies about subject matters have been largely satisfactory, so this treatise mainly focuses on control, infringement and damage relating to subject matters. In subjective respect, the main issues are: first, does the amount factor of property crimes need to be realized; second, how to do with a mistake about property amount; third, how to differentiate the illegal purpose of possession and of utilization. To the first two issues, this treatise, with the assistance of the normative constitution of the property crime, creatively points out that the amount in property crimes includes amount of act, which is of contents of cognizance, and amount of result, which is not. So, on the issue of cognitive mistake on amount of act, this treatise supports the approach“when what in his act is more apprehensible than what in his mind, what in his mind counts; when what in his act is less apprehensible than what in his mind, what in his act counts”. On the latter issue, this treatise adopts a type theory in legal methodology to resolve.
     The third chapter is The Amount Factor in Property Crimes. This chapter mainly deals with four questions, i.e. determination, aggravation, accumulation and repetition. In the section Determination of Amount, the treatise argues that the criterion should be the objective value of the victim’s loss in property. In the section Aggravation for Amount, the treatise, on the basis of the loss theory in determination of accomplishment and the analysis of how to do with the unaccomplished offender, centers on the solution for partly accomplishment and partly unaccomplishment in aggravation for amount. In the section Accumulation of Amount, the treatise discusses the possible aggravation of punishment under the judicial technique of amount accumulation, but also admits the rationality of amount accumulation within the same crime requirements, and then bring up the specific rules of amount accumulation. In the section Repetition, the treatise holds that the incrimination of repetitive minor thefts cannot be justified and should be abolished, and then surveys the question of repetitive aggravation of punishment on the basis of repetitive robbery, and points out that repetitive aggravation has insufficient justification and should be limited in application.
     The fourth chapter is The System of Property Crimes. This chapter first compares various property crimes systems in and aboard and then points out that the feature of our criminal code’s system is: 1) the creative provision of two crimes, misappropriation and sabotage of production or operation; 2) the transfer of graft into the chapter Graft and Bribery; 3) the transfer of stolen goods crimes into the chapter Crimes of Disrupting the Order of Social Administration; 4) the transfer of economic frauds into the chapter Sabotage of Socialist Market Economic Order; 5) ignorance of immovable and property interests; 6) emphasis of the differentiation between public and private property, and mixture of equal and different protections. The first four features involves whether the setting of property crimes system is reasonable, and the treatise, after specific surveys, answers yes. The last two features, on the other hand, involve how to perfect the system. With the tendency of the development of property crimes system fully studied, the treatise argues that three principles as follows must be upheld in perfecting the system: 1) both property and property interests must be sufficiently protected; 2) public and private property should be equally protected; 3) the protection should be specifically designed featuring the belonging and use of property this treatise set a goal to solve the critical problems in the property crimes law of our country,
引文
1 阮齐林:“新中国刑法传统与刑法解释”,载《人民法院报》2005 年 3 月 30 日。
    3 【英】查尔斯·A·赖希著,翟小波译:“新财产权”,原载《耶鲁法律评论》1964 年第 73期。
    
    6 阮齐林:“新中国刑法传统与刑法解释”,载《人民法院报》2005 年 3 月 30 日。
    7 马骏驹、梅夏英:“财产权制度的历史评析和现实思考”,载《中国社会科学》1999 年第 1期。
    8 参见张守增“私有财产能不能神圣?”,载《人民法院报》2002 年 12 月 4 日。
    9 李海东:《犯罪原理入门》,法律出版社 1998 年版,第 13 页。
    10 国内对德国、日本刑法理论中财产法益学说的详细介绍,可参见张明楷:《法益初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00 年版,第九章“侵犯财产罪的法益”。
    11 周光权:《刑法各论讲义》,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3 年版,第 87 页。
    12 乔传福:“侵犯财产罪法益问题研究”,载《襄樊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第 4 卷第 3 期,2005年 6 月。
    13 参见高铭喧主编:《刑法学》(修订本),法律出版社 1984 年版,第 480 页;赵秉志、吴振兴主编:《刑法学通论》,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3 年版,第 656 页;高铭喧主编:《新编中国刑法学》下册,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8 年版,第 756 页;高铭喧、马克昌主编:《刑法学》下编,中国法制出版社 1999 年版,第 884 页;刘明祥:《财产罪比较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01 年版,第 19 页、第 211 页等等。
    14 张明楷:《法益初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00 年版,第 596 页以下。
    15 黄冬生:“行使财产权行为的刑法评价问题”,载《厦门大学法律评论》第九辑,厦门大学出版社 2005 年版。
    16 参见张明楷:《法益初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00 年版,第五章“法益的机能”。
    17 陈志龙:《法益与刑事立法》,台湾大学丛书编辑委员会 1992 年版,第 121 页。
    18 陈志龙:《法益与刑事立法》,台湾大学丛书编辑委员会 1992 年版,第 48 页。
    19 陈志龙:《法益与刑事立法》,台湾大学丛书编辑委员会 1992 年版,第 121 页
    20 孟勤国:《物权二元结构论——中国物权制度的理论重构》,人民法院出版社 2004 年版,第 41 页。
    21 张明楷:《法益初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00 年版,第 166 页。
    22 陈志龙:《法益与刑事立法》,台湾大学丛书编辑委员会 1992 年版,第 62 页。
    23 张明楷:《法益初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00 年版,第 50 页。
    
    24 朱光仁:《刑罚裁量与比例原则》,司法院秘书处 1998 年发行,第 6—7 页。
    25 劳东燕:“被害人视角与刑法理论的重构”,载《政法论坛》第 24 卷第 5 期,2006 年 9 月。
     26 陈志龙:《法益与刑事立法》,台湾大学丛书编辑委员会 1992 年版,第 165 页。
    28 劳东燕:“事实与规范之间:从被害人视角对刑事实体法体系的反思”,载《中外法学》2006 年第 3 期。
    29 劳东燕:“事实与规范之间:从被害人视角对刑事实体法体系的反思”,载《中外法学》2006 年第 3 期。
    30 白建军:《关系犯罪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5 年版,第 269 页。
    31 蔡碧玉:“犯罪被害人之赔偿与刑事司法”,载《律师杂志》第 223 期,1998 年 4 月。
    32 资料来源:http://www.license.com.tw/lawyer/practice/news/cm109.shtml。
    34 参见王梅英、林钰雄:“从被害者学谈刑法诈欺罪”,载《月旦法学》1998 年 6 月。
    
    35 参见王梅英、林钰雄:“从被害者学谈刑法诈欺罪”,载《月旦法学》1998 年 6 月。
    36 参见王梅英、林钰雄:“从被害者学谈刑法诈欺罪”,载《月旦法学》1998 年 6 月。
    37 孟勤国:《物权二元结构论——中国物权制度的理论重构》,人民法院出版社 2004 年版,第 42 页以下。
    38 萨维尼语,转引自苏永钦:《走入新世纪的私法自治》,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02 年版,第 72—73 页。
    39 【德】黑格尔著,范扬、张企泰译:《法哲学原理》,商务印书馆 1961 年版,第 59 页。
    40 张翔:“论物权变动的理性基础及其实现”,载《法律科学》2002 年第 2 期;白玉廷、张波:“经济行为之物权变动规则研究”,载《企业经济》2006 年第 4 期。
    41 张翔:“支配于物的事实与支配于物的权利”,载《法律科学》2006 年第 3 期。
    42 [意]斯契巴尼著,范怀俊译:《物与物权》,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1999 年版,第 176 页。
    43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1 卷,人民出版社 1956 年版,第 382 页。
    44 参见张翔:“从占有到物权——论占有在物权法中的基础地位”,载《法律科学》2001 年第 4 期;吴文嫔:“占有性质的法律阐释”,载《河南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4 年第 1期。
    45 参见张翔:“支配于物的事实与支配于物的权利”,载《法律科学》2006 年第 3 期。
    48 参见张翔:“支配于物的事实与支配于物的权利”,载《法律科学》2006 年第 3 期。
    
    49 谢在全:《民法物权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1999 年版,第 1007 页。
    50 刘德宽:《民法诸问题与新展望》,台湾三民书局 1979 年版,第 50 页。
    
    51 陈志龙:《法益与刑事立法》,台湾大学丛书编辑委员会 1992 年版,第 233 页。
    52 参见张翔:“支配于物的事实与支配于物的权利”,载《法律科学》2006 年第 3 期。
    53 柯耀程:《刑法问题评释》,元照出版公司 2004 年版,第 144 页。
    58 【日】芝原邦尔著,陈宝树译:“现代社会与刑法”,原载[日]《法学家》1986 年。
    59 曲新久:《刑法的精神与范畴》,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03 年修订版,第 119 页。
    60 史尚宽:“民法之客观主义与刑法之主观主义”,载《军法专刊》第 6 卷第 5 期,1957 年5 月;程红:“刑罚与损害赔偿之关系新探”,载《法学》2005 年第 3 期等。
    61 参见李居全:“也论我国刑法中犯罪概念的定量因素——与储槐植教授和汪永乐博士商榷”,载《法律科学》2001 年第 1 期。
    63苏永钦:《走入新世纪的私法自治》,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02 年版,第 10 页。
    64 参见甘添贵:《刑法之重要理念》,瑞兴图书股份有限公司 1997 年版,第 342 页以下。
    65 劳东燕:“被害人视角与刑法理论的重构”,载《政法论坛》第 24 卷第 5 期,2006 年 9 月。
    
    67 白建军:《关系犯罪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5 年版,第 255 页以下。
    68曲新久:《刑法的精神与范畴》,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03 年修订版,第 333—334 页。
    69曲新久:《刑法的精神与范畴》,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03 年修订版,第 337 页。
    
    73 参见刘华:“刑法干预经济行为的‘边界原则’”,载《政治与法律》1995 年第 2 期。
    75 甘添贵:《刑法之重要理念》,瑞兴图书股份有限公司 1996 年版,第 344—345 页。
    76 【日】芝原邦尔著,陈宝数译:“现代社会与刑法”,原载[日]《法学家》1986 年。
    77 【德】黑格尔著,范扬、张企泰译:《法哲学原理》,商务印书馆 1961 年版,第 52 页。
    78 【德】黑格尔著,范扬、张企泰译:《法哲学原理》,商务印书馆 1961 年版,第 52 页。
    79 谢在全:《民法物权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1999 年版,第 29 页。
    80 参见孟勤国:《物权二元结构论——中国物权制度的理论重构》,人民法院出版社 2004 年版,第 46—48 页。
    81 参见孟勤国:《物权二元结构论——中国物权制度的理论重构》,人民法院出版社 2004 年版,第 44—45 页。
    82 参见金凯主编:《侵犯财产罪新论》,知识出版社 1988 年版,第 7 页;周振想:《刑法学教程》,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 1997 年版,第 525 页;赵秉志:《侵犯财产罪》,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 2003 年版,第 13 页等。
    83 赵秉志:《侵犯财产罪》,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 2003 年版,第 14—15 页。
    84 赵秉志:《侵犯财产罪》,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 2003 年版,第 15 页。
    86 参见张明楷:“财产性利益是诈骗罪的对象”,载《法律科学》2005 年第 3 期。
    87 参见张明楷:“财产性利益是诈骗罪的对象”,载《法律科学》2005 年第 3 期。
    88 刘颖:“货币发展形态的法律分析——兼论电子货币对法律制度的影响”,载《中国法学》2002 年第 1 期;赵家敏:“商业银行如何面对电子货币的挑战”,载《财经贸易》1999 年第2 期等。
    90 参见柯耀程:柯耀程:《刑法问题评释》,元照出版公司 2004 年版,第 146 页。
    94 毛 卓 俊 :“ 抢 回 输 掉 的 赌 资 案 件 若 干 问 题 探 讨 ”, 资 料 来 源 :www.zjzsds.jcy.gov.cn/HTML/198812302140.htm。
    
    96 陈兴良:“盗窃罪研究”,载陈兴良主编:《刑事法判解》,法律出版社 1999 年版,第 5 页以下。
    97 张明楷:《法益初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00 年版,第 604—605 页。
    98 叶智坚:“权利行使与财产罪的辨析”,载《上海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第 15 卷第 4期,2005 年 8 月。
    99 曲新久:《刑法的精神与范畴》,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03 年修订版,第 3 页。
    100 Manuel Cancio Melia. Victim Behavior and Offender Liability. European Perspective Buffalo Criminal Law,2004,(7).
    101劳东燕:“被害人视角与刑法理论的重构”,载《政法论坛》第 24 卷第 5 期,2006 年 9 月。
    102 刘明祥:《财产罪比较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01 年版,第 32 页。
    103 赵秉志:《侵犯财产罪》,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 2003 年版,第 14—15 页;陈兴良:“盗窃罪研究”,载陈兴良主编:《刑事法判解》,法律出版社 1999 年版,第 13 页等。
    104 张明楷:《法益初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00 年版,第 596 页以下。
    105 韩南生:“侵犯财产罪新论”,载第七届学术讨论会评选委员会编:《刑事立法与司法新问题——全国法院系统第七届学术讨论会优秀论文选》,人民法院出版社 1995 年版。
    106 张明楷:《法益初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00 年版,第 590 页以下。
    107 苏永钦:《私法自治中的经济理性》,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4 年版,第 78 页。
    108 周光权、李志强:“刑法上的财产占有概念”,载《法律科学》2003 年第 2 期。
    109 史尚宽:“论占有与持有”,载《军法专刊》第四卷第十期,1955 年 10 月;王泽鉴:《用益物权·占有》,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01 年版,第二编第二章第一节第三款“占有与持有”。
    110 刘明祥:“论刑法中的占有”,载《法商研究》2000 年第 3 期;周光权、李志强:“刑法上的财产占有概念”,载《法律科学》2003 年第 2 期;张翔:“从占有到物权——论占有在物权法中的基础地位”,载《法律科学》2001 年第 4 期。
    111 刘明祥:“论刑法中的占有”,载《法商研究》2000 年第 3 期;周光权、李志强:“刑法上的财产占有概念”,载《法律科学》2003 年第 2 期;吴坤山:《财产罪中持有关系之研究》,私立中国文化大学法律学研究所 1988 年硕士论文等。
    112 张明楷:“财产性利益是诈骗罪的对象”,载《法律科学》2005 年第 3 期。
    116 王利明:《民商法研究》(第四辑),法律出版社 1999 年版,第 170 页。
    
    118 阮齐林:“金融财产控制的特点与侵犯财产罪的认定”,载《法学》2001 年第 8 期。
    119 阮齐林:“金融财产控制的特点与侵犯财产罪的认定”,载《法学》2001 年第 8 期。
    121 阮齐林:“金融电子化、网络化提出的新问题——从财产罪认定与处罚的视角”,载《网络安全与技术应用》2001 年第 7 期。
    122 [英]哈特著,张文显等译:《法律的概念》,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1996 年版,第 134 页。
    123 [德]考夫曼著,吴从周译:《类推与“事物本质”——兼论类型理论》,台湾学林文化事业有限公司 1999 年版,第 117 页。
    126 曲新久等:《刑法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06 年修订版,第 256—257 页。
    127 曲新久等:《刑法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06 年修订版,第 259—260 页。
     128 许玉秀:《当代刑法思潮》,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 2005 年版,第 170 页。
    129曲新久等:《刑法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06 年修订版,第 264—265 页。
    130 参见赵秉志:《侵犯财产罪》,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 2003 年版,第 362—363 页;朱本欣、郭理蓉:《侵犯财产犯罪司法适用》,法律出版社 2005 年版,第 251—253 页等。
    132 参见朱本欣、郭理蓉:《侵犯财产犯罪司法适用》,法律出版社 2005 年版,第 142—143页。
    133 丁天球:《侵犯财产罪重点疑点难点问题判解研究》,人民法院出版社 2005 年版,第 281—287 页。
    137 参见张明楷:“论三角诈骗”,载《法学研究》2004 年第 2 期。
    139 参见张明楷:“论三角诈骗”,载《法学研究》2004 年第 2 期。
    140 参见张明楷:“论三角诈骗”,载《法学研究》2004 年第 2 期。
    142 参见李克:“宝马彩票案庭审激辩:杨×明诈骗还是行业舞弊?”,资料来源:http://news.china.com/zh_cn/domestic/945/20041113/11962775.html。
    146 参见刘佑生主编:《疑案精解》,中国检察出版社 2003 年版,第 136—137 页。
    148 参见王泽鉴:《损害概念及损害分类》,载《月旦法学》第 124 期。
    149 参见张丽卿:“毁损与背信的竞合”,载《月旦法学杂志》2000 年 8 月第 63 期。需要注意的是,德国刑法理论上的这些争论原本系针对毁损展开,但本文认为也可适用于损害的分析。
    150 张明楷:《诈骗罪与金融诈骗罪研究》,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6 年版,第 240 页。
     151 参见张明楷:《诈骗罪与金融诈骗罪研究》,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6 年版,第 240—250 页。
     152 刘玲玲、张黎媛:“盗用政府机关名义卖书属诈骗”,载《北京日报》2000 年 11 月 2 日。
    153 参见张明楷:《诈骗罪与金融诈骗罪研究》,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6 年版,第 247 页。
    154 参见帅国珍:“强行借款后又出具借条的行为如何定性”,载《人民法院报》2002 年 9 月2 日。
     156 参见王昭振:“数额犯中‘数额’概念的展开”,载《法学论坛》2006 年第 3 期。
    159 陈洪兵:“从我国犯罪概念的定量性探析犯罪未遂问题”,载《贵州警官职业学院学报》2002 年第 3 期。
    160 刘之雄:《犯罪既遂论》,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 2003 年版,第 135—138 页。
    161 马克昌:《犯罪通论》,武汉大学出版社 1999 年版,第 71、73 页。
    162 何秉松:《刑法教科书》,中国法制出版社 1997 年版,第 355 页。
     163 《刑事审判参考》总第 8 期,法律出版社 2000 年版,第 24 页。
    165 参见王昭振:“数额犯中‘数额’概念的展开”,《法学论坛》2006 年第 3 期。
    169 王昭振:“数额犯中‘数额’概念的展开”,载《法学论坛》2006 年第 3 期。
    170 参见黄丽勤、周铭川:“盗窃数额的若干问题”,载《吉林公安高等转科学校学报》2005年第 5 期。
    171 参见刘明祥:“试论盗窃罪犯罪构成中的主客观相统一问题”,载《法学评论》1985 年第2 期。
    172 参见郑立功:“论盗窃犯罪中价值认识错误”,载《太原师范学院学报》 2004 年 3 月第 3卷第 1 期。
    173 例如郑立功:“论盗窃犯罪中价值认识错误”,载《太原师范学院学报》 2004 年 3 月第 3卷第 1 期。
    175 参见许玉秀:《主观与客观之间》,春风煦日论坛 1997 年版,第 6—11 页。
    176 参见许玉秀:《主观与客观之间》,春风煦日论坛 1997 年版,第 6—11 页。
    177 参见许玉秀:《主观与客观之间》,春风煦日论坛 1997 年版,第 6—11 页。
    178 参见阮齐林:“论刑法中的认识错误”,载《法学研究》第 18 卷第 1 期。
    179 郑立功:“论盗窃犯罪中价值认识错误”,载《太原师范学院学报》 2004 年 3 月第 3 卷第 1 期。
    180 林山田:《刑法特论》,台湾三民书局 1995 年修订第 5 版,第 23 页。
    181 参见卢宇蓉:《加重构成犯罪研究》,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 2004 年版,第 24—25 页。
    182 参见阮齐林:“论刑法中的认识错误”,载《法学研究》第 18 卷第 1 期。
    184 参见张明楷:“论财产罪的非法占有目的”,载《法商研究》2005 年第 5 期。
    185 高铭喧、马克昌主编:《刑法学》下编,中国法制出版社 1999 年版,第 889 页以下。
    186 参见许玉秀著:“刑法第一百条的争议”(上)(下),载《法务通讯》,第 1552 期、1554期。
    187 参见张明楷:“论财产罪的非法占有目的”,载《法商研究》2005 年第 5 期。
    189 张明楷:“论财产罪的非法占有目的”,载《法商研究》2005 年第 5 期。
    190 陈兴良:“目的犯的法理探究”,载《法学研究》2004 年第 3 期;董玉庭:“主观超过因素新论”,载《法学研究》2005 年第 3 期。
    192 参见陈兴良:“目的犯的法理探究”,载《法学研究》2004 年第 3 期;董玉庭:“主观超过因素新论”,载《法学研究》2005 年第 3 期。
    193 参见吴俊毅:“窃盗罪不法所有意图之探讨”,载《刑事法杂志》第 43 卷第 2 期。
    194 参见柯耀程:《变动中的刑法思想》,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03 年版,第 248—249 页。
    195 参见陈兴良:“目的犯的法理探究”,载《法学研究》2004 年第 3 期;董玉庭:“主观超过因素新论”,载《法学研究》2005 年第 3 期。
    196 参见柯耀程:“表意犯的迷思”,载《月旦法学杂志》第 69 期,2001 年 2 月。国内刑法学者则将目的犯中的目的区分为直接目的和间接目的。前者如合同诈骗罪中的非法占有目的,后者如走私淫秽物品罪中的牟利或传播目的,参见陈兴良:“目的犯的法理探究”,载《法学研究》2004 年第 3 期。
    197 参见陈兴良:“目的犯的法理探究”,载《法学研究》2004 年第 3 期;柯耀程:《变动中的刑法思想》,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03 年版,第 240 页以下。
    198 参见张明楷:“论财产罪的非法占有目的”,载《法商研究》2005 年第 5 期。
    200 冯军译:《德国刑法典》,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00 年版,第 148 页。
    201 张明楷:“论财产罪的非法占有目的”,载《法商研究》2005 年第 5 期。
    202 刘明祥:“刑法中的非法占有目的”,载《法学研究》2000 年第 2 期。
    203 参见张明楷:《外国刑法纲要》,清华大学出版社 1999 年版,第 589 页。
    204 [德]考夫曼著,吴从周译:《类推与“事物本质”——兼论类型理论》,台湾学林文化事业有限公司 1999 年版,第 117 页。
    205 林山田:《刑法特论》(上册),三民书局印行 1978 年版,第 225 页。
    206 刘明祥:“刑法中的非法占有目的”,载《法学研究》2000 年第 2 期;张明楷:“论财产罪的非法占有目的”,载《法商研究》2005 年第 5 期。
    207 参见高铭暄主编:《中国刑法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89 年版,第 502 页以下。
    209 参见刘白笔等:《经济刑法学》,群众出版社 1989 年版,第 385 页以下。
    210 参见林山田著:《刑法特论》(上册),三民书局印行 1978 年版,第 219—220 页;黄惠婷:“‘使用盗窃’或盗窃既遂?”,载《台湾本土法学》第 68 期,2006 年 8 月等。
    211 参见林山田:《刑法各罪论》(上册),林山田发行 2004 年版,第 317—319 页。
    212 参见林山田:《刑法特论》(上册),三民书局印行 1978 年版,第 221 页。
    
    218 王礼仁:《盗窃罪的定罪与量刑》,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 2003 年版,第 69 页。
    219 王礼仁:《盗窃罪定罪量刑案例评析》,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 2003 年版,第 27 页。
    227 陈兴良:“盗窃罪的认定与处罚”,载《刑事司法指南》2002 年第 3 辑。
    228 丁天球:《侵犯财产罪重点疑点难点问题判解研究》,人民法院出版社 2005 年版,第158—160 页。
    229 陈咏梅:“‘天价葡萄案’之刑法剖析”,载《天中学刊》2005 年第 4 期。
    230 曲新久:《刑法的精神与范畴》,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03 年版,第 62 页以下。
    231 张明楷:《法益初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00 年版,第 325 页以下。
    232 刘之雄:《犯罪既遂论》,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 2003 年版,第 127 页。
    233 曾琳:“经济犯罪数额与量刑专题研究”,载《山东审判》第 22 卷第 171 期。
    234 郑宏广:“司法实践中认定盗窃数额问题的探讨”,载《九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 年第 1 期。
    235 郑宏广:“司法实践中认定盗窃数额问题的探讨”,载《九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 年第 1 期。
    236 许豪:《盗窃数额的研究》,中国政法大学 2005 年硕士论文。
    238 徐立:“犯罪数额问题研究”,载《刑事法评论》第 18 卷。
    239 曾琳:“经济犯罪数额与量刑专题研究”,载《山东审判》第 22 卷第 171 期。
    240 王千维:“由财产损害与非财产损害之区分,看民法第五百十四条之八之非财产损害的财产化”,载《私法学之传统与现代》(上)。
    241 王千维:“由财产损害与非财产损害之区分,看民法第五百十四条之八之非财产损害的财产化”,载《私法学之传统与现代》(上)。
    242 曾琳:“经济犯罪数额与量刑专题研究”,载《山东审判》第 22 卷第 171 期。
    243 史尚宽:《债法总论》,台湾荣泰印书馆 1978 年版,第 279 页。
    244 张明楷:《刑法学》,北京大学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5 年版,第 772 页。
    245 刘月祯、王波:“两次盗窃同一财物如何认定作案数额”,载《检察日报》2006 年 12 月 6日。
    247 欧阳涛、王永昌:《诈骗罪的剖析与对策》,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 1988 年版,第167 页。
    248 欧阳涛、王永昌:《诈骗罪的剖析与对策》,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 1988 年版,第167 页。
    249 赵秉志等编:《全国刑法硕士论文荟萃》,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 1989 年版,第 230页。
    250 金凯:《侵犯财产罪新论》,知识出版社 1988 年版,第 230 页。
    251 黎全阳:“关于诈骗罪认定若干问题的探讨”,载《法学家》1996 年第 2 期。
    252 王晨:《诈骗犯罪的定罪与量刑》,人民法院出版社 1999 年版,第 53 页。
    261 陈洪兵:“从我国犯罪概念的定量性探析犯罪未遂问题”,载《贵州警官职业学院学报》2002 年第 3 期。
    262 刘之雄:《犯罪既遂论》,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 2003 年版,第 131—132 页。
    263 唐世月:《数额犯论》,法律出版社 2005 年版,第 116 页以下。
    264 刘之雄:《犯罪既遂论》,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 2003 年版,第 135—138 页。
    265 张明楷:《刑法学》,法律出版社 2003 年版,第 774 页。
    266 刘之雄:《犯罪既遂论》,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 2003 年版,第 137 页。
    267 刘之雄:《犯罪既遂论》,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 2003 年版,第 129 页。
    268刘之雄:《犯罪既遂论》,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 2003 年版,第 137 页。
    269刘之雄:《犯罪既遂论》,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 2003 年版,第 138 页。
    270王礼仁:《盗窃罪定罪量刑案例评析》,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 2003 年版,第 87—88 页。
    271 邱兴隆:“配刑原则统一论”,载《中国社会科学》1999 年第 6 期;游伟、陆建红:“人身危险性在我国刑法中的功能定位”,载《法学研究》2004 年第 4 期等。
    272 张明楷:《刑法学》,法律出版社 2003 年版,第 291—292 页。
    274 薛进展:“论财产犯罪未遂的定罪处罚”,载《法学》2003 年第 9 期。
    275 王礼仁:《盗窃罪定罪量刑案例评析》,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 2003 年版,第 90—93 页;薛进展:“论财产犯罪未遂的定罪处罚”,载《法学》2003 年第 9 期等。
    276 王礼仁:《盗窃罪定罪量刑案例评析》,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 2003 年版,第 90—91 页。
    277 杨兴培等:“论犯罪构成的结构要件及其基本要素”,载《华东政法学院学报》2002 年第2 期;肖中华:“犯罪构成中的要件要素与犯罪形态”,载《法学》2005 年第 4 月;王昭振:“数额犯中‘数额’概念的展开”,载《法学论坛》2006 年第 5 期等。
    278 王昭振:“数额犯中‘数额’概念的展开”,载《法学论坛》2006 年第 5 期。
    279 刘之雄:《犯罪既遂论》,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 2003 年版,第 3—8 页。
    280 参见刘之雄:《犯罪既遂论》,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 2003 年版,第 4—5 页。
    281 刘之雄:《犯罪既遂论》,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 2003 年版,第 83—88 页。
    286 张小虎:“多次行为的理论定性与立法存疑”,载《法学杂志》2006 年第 3 期。
    288 张庆旭:“贪污罪立法缺陷探微”,载《比较法研究》2001 年第 4 期。
    289 马克昌主编:《犯罪通论》,武汉大学出版社 1999 年版,第 697 页。
    290 姜伟:《犯罪形态通论》,法律出版社 1994 年版,第 476—477 页。
    293许玉秀:《主观与客观之间》,春风煦日论坛 1997 年版,第 481—482 页;梁根林:《刑事法网:扩张与限缩》,法律出版社 2005 年版,第 60—65 页。
    294 许玉秀:《主观与客观之间》,春风煦日论坛 1997 年版,第 481 页。
    295 周佑勇、刘艳红:“试论行政处罚与刑罚处罚的立法衔接”,载《法律科学》1996 年第 3期。
    296 许玉秀:《主观与客观之间》,春风煦日论坛 1997 年版,第 481—482 页。
    297 赵威:《数额犯研究》,吉林大学 2005 年博士毕业论文,第 18 页。
    299 游伟、陆建红:“法官重刑化思想的诸种表现”,载《人民法院报》2001 年 4 月 3 日。
    300刘华:“论调整法定刑的适度与协调原则一兼评重刑化说与轻刑化说”,载《上海市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1 年第 11 期。
    301 田宏杰:《中国刑法现代化研究》,方正出版社 2000 年版,第 104 页。
    302 曲新久:《刑法的精神与范畴》,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03 年版,第 307—316 页。
    303王世洲:“现代刑罚目的理论与中国的选择”,载《法学研究》2003 年第 3 期。
    304刘华:“论调整法定刑的适度与协调原则一兼评重刑化说与轻刑化说”,载《上海市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1 年第 11 期。
    305 柯耀程:《变动中的刑法思想》,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03 年,第 386 页。
    306 刘华:“论调整法定刑的适度与协调原则一兼评重刑化说与轻刑化说”,载《上海市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1 年第 11 期。
    307王世洲:“现代刑罚目的理论与中国的选择”,载《法学研究》2003 年第 3 期。
    308 黄荣坚:《刑法问题与利益思考》,元照出版公司 1995 年版,第 490—492 页。
    309 刘华:“论调整法定刑的适度与协调原则一兼评重刑化说与轻刑化说”,载《上海市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1 年第 11 期。
    310 张明楷:“严格限制结果加重犯的范围与刑罚”,载《法学研究》2005 年第 1 期。
    311 公培华:“论刑罚轻缓化”,载《法学论坛》2000 年第 4 期。
     312 张勇:《犯罪数额研究》,中国方正出版社 2004 年版,第 22 页;肖中华著:《犯罪构成及其关系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0 年版,第 70—76 页等。
    313 曲新久等:《刑法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04 年版,第 136—137 页。
    314 柯耀程:《变动中的刑法思想》,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 年版。
     324 曲新久:《刑法的精神与范畴》,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03 年版,第 269 页。
    326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盗窃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 4 条。
    327 参见陈兴良:“禁止重复评价研究”,载《现代法学》1994 年第 6 期;刘为军、郭泽强:“禁止重复评价原则研究”,载《山东公安专科学校学报》2003 年第 2 期;王明辉、唐熠枫:“重复评价禁止与想象竞合犯”,载《中国刑事法杂志》2005 年第 2 期。
    329 许玉秀:《主观与客观之间》,春风煦日论坛 1997 年版,第 455 页。
    338 周道鸾、张军主编:《刑法罪名精释》,人民法院出版社 1998 年版,第 547 页。
    340 熊洪文:“再谈对抢劫罪之加重情形的认定”,载《人民检察》1999 年第 7 期。
    341 黄祥青:“论抢劫罪情节加重犯的认定思路与方法”,载《政治与法律》2005 年第 6 期。
    342 张本勇:“关于抢劫罪中部分情节加重犯的认定”,载《政治与法律》2005 年第 1 期。
    343 柯耀程:《刑法竞合论》,元照出版有限公司 2000 年版,第 91—95 页。
    
    346 黄祥青:“论抢劫罪情节加重犯的认定思路与方法”,载《政治与法律》2005 年第 6 期。
    350 参见陈志龙:《法益与刑事立法》,台湾大学丛书编辑委员会 1992 年版,第 136 页。
    353 参见邓超:“论不纯正不作为犯的可罚性根据”,载《刑事法前言》(第 2 卷),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 2005 年版,第 120—121 页。
    356 胡世凯:《中国传统法律中的官吏渎职罪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02 年版,第 83页。
    357 参见赵秉志主编:《刑法修改研究综述》,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让 1990 年版,第 330页。
    358 陈兴良:《刑法疏议》,中国人民公安人学出版社 1997 年版,第 620 页。
    359 参见何承斌:《贪污犯罪比较研究——从<联合国反腐败公约>看中国廉政法制》,西南政法大学 2004 年博士论文。
    360 参见孟庆华、高秀东:《贪污罪的定罪与量刑》,人民法院出版社 2001 年版,第 38 页。
    361 参见孟庆华、高秀东:《贪污罪的定罪与量刑》,人民法院出版社 2001 年版,第 38 页。
    362 马克昌等主编:《刑法学全书》,上海科技文献出版社 1993 年版,第 355 页。
    363 刘光显、张泗汉主编:《贪污贿赂罪的认定与处理》,人民法院出版社 1996 年版,第 139页。
    
    366 参见于宏:《挪用犯罪论》,中国检察出版社 2005 年版,第 8—25 页。
    367 李凤梅译:《马耳他刑事法典》,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6 年版。
    368 参见于宏:《挪用犯罪论》,中国检察出版社 2005 年版,第 18—22 页。
    369 【英】J?C?史密斯、B?霍根著,李贵方等译:《英国刑法》,法律出版社 2000 年版,第558 页。
    370 参见于宏:《挪用犯罪论》,中国检察出版社 2005 年版,第 23—25 页。
    373 高铭暄主编:《新编中国刑法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8 年版,第 977 页。
    374 张明楷:《刑法学》(下),法律出版社 1997 年版,第 914 页。
    375 于宏:《挪用犯罪论》,中国检察出版社 2005 年版,第 34 页。
    376 高铭暄、马克昌主编:《刑法学》(下编),中国法制出版社 1999 年版,第 885 页。
    377 张明楷:《刑法学》(下),法律出版社 1997 年版,第 789 页。
    378于宏:《挪用犯罪论》,中国检察出版社 2005 年版,第 39 页。
    379高铭暄、马克昌主编:《刑法学》(下编),中国法制出版社 1999 年版,第 925 页。
    383参见冯英菊著:《赃物犯罪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00 年版,第 1 页。
    384参见冯英菊著:《赃物犯罪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00 年版,第 5 页。
    385参见冯英菊著:《赃物犯罪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00 年版,第 16 页。
    386 参见黄道秀:《俄罗斯联邦刑法典》,中国法制出版社 1996 年版,第 89 页。
    387 参见金峰玉等译:《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刑法》,法律出版社 1956 年版,第 41 页。
    388 参见赵秉志:“财产罪总论问题比较研究”,该文收入高铭暄、赵秉志:《中日经济犯罪比较研究》,法律出版社 2005 年版。
    389 参见金子桐等著:《罪与罚——妨害社会管理秩序罪的理论与实践》,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1989 年版,第 267—268 页;《中国刑法词典》编委会:《中国刑法词典》,学林出版社1990 年版,第 728~729 页。
    390 参见甘雨沛、何鹏:《外国刑法学》(下),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0 年版,第 950 页。
    391 参见赵秉志主编:《妨害司法罪》,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 1999 年版,第 224—228 页等。
    392 参见陈正云主编:《经济欺诈犯罪的界限与认定》,中国方正出版社 1997 年版,第 20—21 页。
    393 参见刘远:《金融诈骗罪研究》,中国检察出版社 2002 年版,第 102 页。
    394 参见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发布的《关于当前办理经济犯罪案件中具体应用法律的若干问题的解答》。
    395 参见吴玉梅:“中德金融诈骗罪比较研究——以犯罪分类标准和规范保护目的为视角”,载《法学杂志》2006 年第 3 期。
     396参见吴玉梅:“中德金融诈骗罪比较研究——以犯罪分类标准和规范保护目的为视角”,载《法学杂志》2006 年第 3 期。
    398 刘远、于改之:“金融诈骗罪立法评说——从欺诈犯罪说起”,载《法学》2001 年第 3 期。
    399 陈正云主编:《经济欺诈犯罪的界限与认定》,中国方正出版社 1997 年版,第 11—12 页。
    400 陈正云主编:《经济欺诈犯罪的界限与认定》,中国方正出版社 1997 年版,第 14—15 页。
    401 陈正云主编:《经济欺诈犯罪的界限与认定》,中国方正出版社 1997 年版,第 11—12 页。
     402参见赵秉志主编:《刑法修改研究综述》,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 1990 年版,第 271—272 页。
     403 参见皮荷芳,刘雯霞:“浅析破坏生产经营罪”,载《天津市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3年第 2 期。
    
    404 夏勇、柳立子:“论加强对不动产所有权的刑法保护”,载《法商研究》2001 年第 3 期。
    405 夏勇、柳立子:“论加强对不动产所有权的刑法保护”,载《法商研究》2001 年第 3 期。
    406 夏勇、柳立子:“论加强对不动产所有权的刑法保护”,载《法商研究》2001 年第 3 期。
    407 夏勇、柳立子:“论加强对不动产所有权的刑法保护”,载《法商研究》2001 年第 3 期。
    408 刘绍彬、曾利宏:“民事财产关系的刑法保护”,载《兰州大学学报》2000 年第 2 期;孙明先:“加大我国刑法对于债权保护力度的思考”,载《同济大学学报》2001 年第 6 期等。
    409 参见张明楷:“财产性利益是诈骗罪的对象”,载《法律科学》2005 年第 3 期;刘明祥:“论侵犯财产罪的对象”,载《法律科学》1999 年第 6 期等。
    411 参见姚国建:“论宪政背景下的公民财产权刑法保护制”,载《新疆大学学报》2006 年第2 期;刘绍彬、曾利宏:“民事财产关系的刑法保护”,载《兰州大学学报》2000 年第 2 期;孙明先:“加大我国刑法对于债权保护力度的思考”,载《同济大学学报》2001 年第 6 期等。
    412 夏勇、柳立子:“论加强对不动产所有权的刑法保护”,载《法商研究》2001 年第 3 期。
    413 孙明先:“加大我国刑法对于债权保护力度的思考”,载《同济大学学报》2001 年第 6 期;刘华、陈乃蔚:《关于完善财产犯罪立法的构想与论证》,《社会科学》1997 年第 1 期
    414 谭建林:“有偿服务可以成为侵犯财产罪的犯罪对象”,载《人民司法》1994 年第 5 期。
    415参见黄风译:《意大利刑法典》,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1998 年版,第 184~189 页。
    416夏勇、柳立子:“论加强对不动产所有权的刑法保护”,载《法商研究》2001 年第 3 期。
    417孙明先:“加大我国刑法对于债权保护力度的思考”,载《同济大学学报》2001 年第 6 期
    418罗结珍译:《法国刑法典》,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 1995 年版,第 114—1l5 页。
    419黄道秀译:《俄罗斯联邦刑法典释义》,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00 年版,第 478—526 页。
    420徐久生译:《瑞士联邦刑法典》(1996 年修订),中国法制出版社 1997 年版,第 57—59 页。
    421澳门政府法律办公室译:《澳门刑法典·澳门刑事诉讼法典》,法律出版社 1997 年版,第83—85 页。
    422 参见梅夏英:《财产权构造的基础分析》,人民法院出版社 2002 年版,第 8 页以下;冉昊:“所属和所有——论所有权发展过程中的两种含义”,资料来源:中国法学网 http://www.iolaw.org.cn/。
    423 参见孟勤国:《物权二元结构论——中国物权制度的理论重构》(第二版),人民法院出版社 2004 年版,第 148 页。
    424 严格说来,罗马法中并不存在近代意义上的所有权概念。彼德罗·彭梵得将其定义为“对物最一般的实际主宰或潜在主宰。”参见【意】彼德罗·彭梵得:《罗马法教科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1993 年版,第 194 页。
    425 [意]桑德罗·斯契巴尼《物与物权》,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1999 年版,第 2 页。
    426 R.S.Bhalla, “Legal Analysis of the Right of Property”,The Anglo-American LawReview,Vol.10, No. 3, P185。
    427 冉昊:“所属和所有——论所有权发展过程中的两种含义”,资料来源:中国法学网 http://www.iolaw.org.cn/。
    428 周枏:《罗马法原论》上册,商务印书馆 1994 年版,第 276 页。
    429 江平、米健:《罗马法基础》修订本第三版,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04 年版,第 176 页。
    430 冉昊:“所属和所有——论所有权发展过程中的两种含义”,资料来源:中国法学网 http://www.iolaw.org.cn/。
    431 谢在全:《民法物权论》(上),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1999 年版,第 10 页。
    432 冉昊:“所属和所有——论所有权发展过程中的两种含义”,资料来源:中国法学网 http://www.iolaw.org.cn/。
    433 参见梅夏英:《财产权构造的基础分析》,人民法院出版社 2002 年版,第 20—21 页;冉昊:“所属和所有——论所有权发展过程中的两种含义”,资料来源:中国法学网 http://www.iolaw.org.cn/。
    434冉昊:“所属和所有——论所有权发展过程中的两种含义”,资料来源:中国法学网 http://www.iolaw.org.cn/。
    435 冉昊:“论‘中间型权利’与财产法二元架构——兼论分类的方法论意义”,载《中国法学》2005 年第 6 期。
    439 参见夏勇、柳立子:“论加强对不动产所有权的刑法保护”,载《法商研究》2001 年第 3期。
    440 谭建林:“有偿服务可以成为侵犯财产罪的犯罪对象”,载《人民司法》1994 年第 5 期。
    441 参见陈兴良主编:《刑法疏议》,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 1997 年版,第 198—199 页。
    442 参见庄劲:“国有财产和私有财产:刑法面前如何平等——以‘合理分类理论’和‘一体刑的平等论’为基础”,载《中山大学学报》2007 年第 1 期。
    444 唐世月:“评刑法对公、私财产之解释”,载《法学评论》2003 年第 5 期。
    445 曲新久:“国有资产刑法特别保护的价值判断”,载《人民法院报》2001 年 7 月 16 日第 B02 版;张天虹:“论《刑法》对公有、非公有经济的平等保护”,载《山西大学学报》2004 年第 3 期;李慧英:“强化对私有财产的刑事法律保护”,载《行政与法》2006 年第10 期;范小霞,余松龄:“私有财产刑法保护的比较研究”载《湖南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第 17 卷第 3 期,2005 年 6 月;周蔚、任志中:“关于国有资产刑法特别保护的思辨”,载《河北法学》2002 年第 5 期;李邦友:“对非公有制经济刑法平等保护的思考”,载《人民检察》2006 年第 12 期(上);赖早兴、熊春明:“平等保护:刑法中的国有企业与非国有企业”,载《商业研究》2006 年第 8 期;姚国建:“论宪政背景下的公民财产权刑法保护制”,载《新疆大学学报》2006 年第 2 期;张蓉:“非公有经济的刑法平等保护——以贪污罪立法为视角”,载《现代法学》2006 年第 4 期。
    446 庄劲:“国有财产和私有财产:刑法面前如何平等——以‘合理分类理论’和‘一体刑的平等论’为基础”,载《中山大学学报》2007 年第 1 期。
    447 赵秉志:“财产罪总论问题比较研究”,该文收入高铭暄、赵秉志主编:《中日经济犯罪比较研究》,法律出版社 2005 年版。
    448 季卫东:“中国宪法改革的途径与财产权问题”,载《当代中国研究》1999 年第 3 期。
    449 参见季卫东:“中国宪法改革的途径与财产权问题”,载《当代中国研究》1999 年第 3 期。
    450参见 K 茨威格特、H 克茨:《比较法总论》,潘汉典等译,贵州人民出版社 1992 年版,第574 页。
    451 参见曲新久:“惩治商业贿赂犯罪的基本思路”,载《华东政法学院学报》2006 年第 5 期。
    452 参见季卫东:“中国宪法改革的途径与财产权问题”,载《当代中国研究》1999 年第 3 期。
    453 参见季卫东:“中国宪法改革的途径与财产权问题”,载《当代中国研究》1999 年第 3 期。
    454 参见季卫东:“中国宪法改革的途径与财产权问题”,载《当代中国研究》1999 年第 3 期。
    455 参见徐涤宇:“所有权的类型及其立法结构——《物权法草案》所有权立法之批评”,《中外法学》2006 年第 1 期。
    456 参见季卫东:“中国宪法改革的途径与财产权问题”,载《当代中国研究》1999 年第 3 期。
    457参见曲新久:“惩治商业贿赂犯罪的基本思路”,《华东政法学院学报》2006 年第 5 期(总第 48 期)。
    458参见徐涤宇:“所有权的类型及其立法结构——《物权法草案》所有权立法之批评”,《中外法学》2006 年第 1 期。
    459赵世义:“论财产权的宪法保障与制约”,载《法学评论》1999 年第 3 期。
    460徐涤宇:“所有权的类型及其立法结构——《物权法草案》所有权立法之批评”,《中外法学》2006 年第 1 期。
    461林来梵:“论私人财产权的宪法保障”,《法学》1999 年第 3 期。
    462参见徐涤宇:“所有权的类型及其立法结构——《物权法草案》所有权立法之批评”,载《中外法学》2006 年第 1 期。
    463参见徐涤宇:“所有权的类型及其立法结构——《物权法草案》所有权立法之批评”,载《中外法学》2006 年第 1 期。
    464赵世义:“论财产权的宪法保障与制约”,《法学评论》1999 年第 3 期。
    466 参见左羽、书生:“市场经济社会中的国家财产所有权”,载《中国法学》1996 年第 4 期。
    467 张建文:“社会转型与国有财产制度的变迁——以公产、私产区分的国家财产理论为视角”,载《长白学刊》2005 年第 5 期。
    468 翁岳生:《行政法》,中国法制出版社 2002 年版,第 466—469 页。
    469 参见左羽、书生:“市场经济社会中的国家财产所有权”,载《中国法学》1996 年第 4 期。
    470参见徐涤宇:“所有权的类型及其立法结构——《物权法草案》所有权立法之批评”,载《中外法学》2006 年第 1 期。
    471 张天虹:“论《刑法》对公有、非公有经济的平等保护”,载《山西大学学报》2004 年第3 期。
    472唐世月:“评刑法对公、私财产之解释”,载《法学评论》2003 年第 5 期。
     474 参见刘华、陈乃蔚:《关于完善财产犯罪立法的构想与论证》,载《社会科学》1997 年第1 期。
    475 参见刘华、陈乃蔚:《关于完善财产犯罪立法的构想与论证》,载《社会科学》1997 年第1 期;陈奋勇、林曦:“建议刑法分则设立挪用公物罪”,载《检察实践》2003 年第 1 期。
    476 陈奋勇、林曦:“建议刑法分则设立挪用公物罪”,载《检察实践》2003 年第 1 期;刘新娥、戴娟:“建议增设挪用公物罪”,载《检察实践》2003 年第 3 期;王胤颖:“刑法中应增设挪用公物罪”,载《法学》2005 年第 10 期等。
    477 鲜铁可、赵志华:“挪用非特定公物也可构成犯罪”,载《检察日报》2003 年 1 月 22 日。
    478 黄健、膝绿凤:“增设单位挪用专项资金罪势在必行”,载《人民检察》2006 年第 7 期(下)。
    479 刘华、陈乃蔚:《关于完善财产犯罪立法的构想与论证》,载《社会科学》1997 年第 1 期。
    480 毛芝红:“应该单独设立‘使用盗窃罪’”,载《检察实践》2003 年第 3 期。
    481 纪春祥:“增设骗用财物罪的立法建议”,载《法学》1993 年第 6 期。
    482 刘华、陈乃蔚:《关于完善财产犯罪立法的构想与论证》,载《社会科学》1997 年第 1 期。
    483 孙明先:“损害债权罪的比较研究”,载《河北法学》2002 年第 2 期。
    484 刘华、陈乃蔚:《关于完善财产犯罪立法的构想与论证》,载《社会科学》1997 年第 1 期。
    486参见刘华、陈乃蔚:《关于完善财产犯罪立法的构想与论证》,载《社会科学》1997 年第 1期。
    487 参见余能斌主编:《现代物权法专论》,法律出版社 2002 年版,第 94—98 页。
    488参见孟勤国:《物权二元结构论——中国物权制度的理论重构》(第二版),人民法院出版社 2004 年版;余能斌主编:《现代物权法专论》,法律出版社 2002 年版;马俊驹、梅夏英:“财产权制度的历史评析和现实思考”,载《中国社会科学》1999 年第 1 期。
    489 韩南生:“侵犯财产罪新论”,载第七届学术讨论会评选委员会编:《刑事立法与司法新问题——全国法院系统第七届学术讨论会优秀论文选》,人民法院出版社 1995 年版。
    490 于宏:《挪用犯罪论》,中国检察出版社 2005 年版,第 35 页。
    491 于宏:《挪用犯罪论》,中国检察出版社 2005 年版,第 36 页。
    492 转引自张明楷:《法益初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00 年版,第 582—583 页。
    493 参见于宏:《挪用犯罪论》,中国检察出版社 2005 年版,第 37 页。
    494 时延安:“论民法意义的所有权与刑法意义的所有权之间的关系”,载《中国刑事法杂志》2003 年第 1 期。
    495马骏驹、梅夏英:“财产权制度的历史评析和现实思考”,载《中国社会科学》1999 年第 1期。
    496 陈华彬:《物权法原理》,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 1998 年版,第 213—217 页。
    497 孟勤国:《物权二元结构论——中国物权制度的理论重构》(第二版),人民法院出版社2004 年版,第 147—148 页。
    498 陈华彬:《物权法原理》,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 1998 年版,第 219 页。
    499 王利明:《物权法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1998 年版,第 254 页。
    500 孟勤国:《物权二元结构论——中国物权制度的理论重构》(第二版),人民法院出版社2004 年版,第 149—150 页。
    501 梅夏英:《财产权构造的基础分析》,人民法院出版社 2002 年版,第 78—79 页。
    502李欣宇:“统一和分离:罗马法所有权观念的演变”,载《华北电力大学学报》2006 年第 2 期。
    503梅夏英:《财产权构造的基础分析》,人民法院出版社 2002 年版,第 24—25 页。
    504孟勤国:《物权二元结构论——中国物权制度的理论重构》(第二版),人民法院出版社 2004年版,第 150 页。
    505 韩南生:“侵犯财产罪新论”,载第七届学术讨论会评选委员会编:《刑事立法与司法新问题——全国法院系统第七届学术讨论会优秀论文选》,人民法院出版社 1995 年版。
    506 参见高铭暄主编:《刑法修改建议文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7 年版,第 607 页。
    507 参见于宏:《挪用犯罪论》,中国检察出版社 2005 年版,第 22—23 页。
    508 陈奋勇、林曦:“建议刑法分则设立挪用公物罪”,载《检察实践》2003 年第 1 期;刘新娥、戴娟:“建议增设挪用公物罪”,载《检察实践》2003 年第 3 期;王胤颖:“刑法中应增设挪用公物罪”,载《法学》2005 年第 10 期等。
    509 刘华、陈乃蔚:《关于完善财产犯罪立法的构想与论证》,载《社会科学》1997 年第 1 期。
    510 参见刘华、陈乃蔚:《关于完善财产犯罪立法的构想与论证》,载《社会科学》1997 年第1 期。
    511 参见刘华、陈乃蔚:《关于完善财产犯罪立法的构想与论证》,载《社会科学》1997 年第1 期。
    512参见陈端洪:“《财产权与宪政》译序”,资料来源:http://www.xici.net/b46489/d49197423.htm。
    513参见陈端洪:“《财产权与宪政》译序”,资料来源:http://www.xici.net/b46489/d49197423.htm。
    1. 白建军:《关系犯罪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5 年版。
    2. 蔡枢衡:《中国刑法史》,中国法制出版社 2005 年版。
    3. 蔡墩铭:《现代刑法思想与刑事立法》,台湾汉林出版社 1977 年版。
    4. 蔡墩铭:《刑法总则论文选辑》,五南图书出版公司 1984 年版。
    5. 蔡墩铭主编:《刑法分则论文选集》,五南图书出版公司 1984 年版。
    6. 蔡墩铭主编:《刑法争议问题研究》,台湾五南图书出版公司 1999 年版。
    7. 蔡墩铭:《刑法各论》,三民书局 2001 年版。
    8. 蔡碧玉等:《二零零五年刑法总则修正之介绍与评析》,台湾刑事法学会 2005年版。
    9. 陈朴生编著:《刑法总论》,台湾正中书局 1969 年第 6 版。
    10. 陈朴生:《刑法专题研究》,台湾三民书局,1988 年版。
    11. 陈忠林:《意大利刑法纲要》,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9 年版。
    12. 陈兴良:《刑法各论的一般理论》,内蒙古大学出版社 1992 年版。
    13. 陈兴良、曲新久:《刑法案例教程》(上),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1994 年版。
    14. 陈兴良主编:《刑法疏议》,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 1997 年版。
    15. 陈兴良主编:《新、旧刑法比较研究——废、改、立》,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 1998 年版。
    16. 陈兴良:《刑法适用总论》,法律出版社 1999 年版。
    17. 陈兴良:《本体刑法学》,商务印书馆 2001 年版。
    18. 陈兴良、张军、郎胜:《刑法纵横谈》(总则部分),法律出版社 2003 年版。
    19. 陈兴良:《刑法适用总论》(上、下卷),法律出版社 1999 年版。
    20. 陈兴良:《本体刑法学》,商务印书馆 2001 年版。
    21. 陈兴良主编:《刑事法评论》,第 1 卷——第 18 卷。
    22. 陈志龙:《法益与刑事立法》,台湾大学丛书编辑委员会 1992 年版。
    23. 陈正云主编:《经济犯罪的刑法理论与司法适用》,中国方正出版社 1998 年版。
    24. 储怀植:《美国刑法》,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6 年版。
    25. 储怀植:《刑事一体化与关系刑法论》,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7 年版。
    26. 储槐植,载《刑事一体化》,法律出版社 2004 年版。
    27. 丁天球:《侵犯财产罪重点疑点难点问题判解研究》,人民法院出版社 2005年版。
    28. 樊季康:《信用卡法律关系之研究》,司法院秘书处 1998 年版。
    29. 范德繁:《犯罪实行行为论》,中国检察出版社 2005 年版。
    30. 冯英菊:《赃物犯罪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00 年版。
    31. 胡世凯:《中国传统法律中的官吏渎职罪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02年版。
    32. 柯耀程:《刑法竞合论》,元照出版有限公司 2000 年版。
    33. 柯耀程:《变动中的刑法思想》,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03 年版。
    34. 柯耀程:《刑法的思与辩》,元照出版公司 2003 年版。
    35. 柯耀程:《刑法问题评释》,元照出版公司 2004 年版。
    36. 姜伟:《犯罪形态通论》,法律出版社 1994 年版。
    37. 李海东主编:《日本刑事法学者》(上),中国·法律出版社,日本国·成文堂联合出版,1995 年版。
    38. 李海东:《刑法原理入门(犯罪论基础)》,法律出版社 1998 年版。
    39. 林东茂:《一个知识论上的刑法学思考》,五南图书出版公司 2000 年版。
    40. 黎宏:《日本刑法精义》,中国检察出版社 2004 年版。
    41. 刘远:《金融诈骗罪研究》,中国检察出版社 2002 年版。
    42. 刘明祥:《财产罪比较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01 年版等。
    43. 刘佑生主编:《疑案精解》,中国检察出版社 2003 年版。
    44. 刘之雄:《犯罪既遂论》,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 2003 年版。
    45. 刘白笔等:《经济刑法学》,群众出版社 1989 年版。
    46. 刘之雄:《犯罪既遂论》,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 2003 年版。
    47. 刘生荣:《犯罪构成原理》,法律出版社 1997 年版。
    48. 刘生荣、张相军、许道敏:《贪污贿赂罪》,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 1999年版。
    49. 刘树德:《罪状解构刑事法解释的展开》,法律出版社 2002 年版。
    50. 刘树德:《罪状建构论》,中国方正出版社 2002 年版。
    51. 刘树德:《阅读刑法典——罪状建构的若干比较》,人民法院出版 2004 年版。
    52. 刘艳红:《开放的犯罪构成要件理论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02 年版。
    53. 刘光显、张泗汉主编:《贪污贿赂罪的认定与处理》,人民法院出版社 1996年版。
    54. 卢宇蓉:《加重构成犯罪研究》,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 2004 年版。
    55. 梁根林:《刑事法网:扩张与限缩》,法律出版社 2005 年版。
    56. 何秉松:《犯罪构成系统论》,中国法制出版社 1995 年版。
    57. 何秉松:《刑法教科书》,中国法制出版社 1997 年版。
    58. 何秉松主编:《职务犯罪的预防与惩治》,中国方正出版社 1999 年版。
    59. 何泽宏主编:《刑法学分论论点要览》,法律出版社 2000 年版。
    60. 甘添贵:《刑法之重要理念》,瑞兴图书股份有限公司,1997 年初版。
    61. 甘添贵等:《刑法七十年之回顾与展望纪念论文集》(二),元照出版公司 2001年版。
    62. 甘添贵:《体系刑法各论——侵害个人非专属法益之犯罪》(第 2 卷),甘添贵发行 2004 年修订再版。
    63. 黄荣坚:《刑法问题与利益思考》,元照出版公司 1995 年版。
    64. 甘雨沛主编:《外国刑法学》(上、下),北京大学出版社 1985 年版。
    65. 高铭暄:《刑法问题研究》,法律出版社 1994 年版。
    66. 高铭暄主编:《刑法修改建议文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7 年版。
    67. 高铭暄、赵秉志编:《新中国刑法立法文献资料总览》,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 1998 年版。
    68. 高铭喧、马克昌主编:《刑法学》下编,中国法制出版社 1999 年版。
    69. 高铭暄、赵秉志:《新中国刑法学研究历程》,中国方正出版社 1999 年版。
    70. 高铭暄、赵秉志主编:《刑法论丛》(第 5 卷),法律出版社 2002 年版。
    71. 高铭暄、马克昌主编:《刑法学》,北京大学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5年版。
    72. 高仰止:《刑法总则之理论与实用》,台湾五南图书出版公司 1986 年版。
    73. 黄荣坚:《刑法问题与利益思考》,元照出版公司 1995 年版。
    74. 洪福增:《刑法理论之基础》,台湾刑事法杂志社印行,1977 年版。
    75. 韩忠谟:《刑法原理》,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02 年版。
    76. 金子桐等著:《罪与罚——妨害社会管理秩序罪的理论与实践》,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1989 年版。
    77. 马克昌等主编:《刑法学全书》,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3 年版。
    78. 马克昌主编:《近代西方刑法学说史略》,中国检察出版社 1996 年版。
    79. 马克昌主编:《经济犯罪新论》,武汉大学出版社 1998 年版。
    80. 马克昌:《比较刑法原理》,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2 年版。
    81. 马克昌主编:《犯罪通论》,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3 年版。
    82. 马克昌、丁慕英主编:《刑法的修改与完善》,人民法院出版社 1995 年版。
    83. 孟庆华、高秀东:《贪污罪的定罪与量刑》,人民法院出版社 2001 年版。
    84. 金凯主编:《侵犯财产罪新论》,知识出版社 1988 年版。
    85. 姜伟:《犯罪形态通论》,法律出版社 1994 年版。
    86. 林山田:《刑法特论》(上册),三民书局印行 1978 年版。
    87. 林山田:《刑法通论》,台北三民书局 1986 版。
    88. 林山田等:《刑法七十年之回顾与展望纪念论文集(一)》,元照出版公司 2001年版。
    89. 林山田:《刑法各罪论》(上册),林山田发行 2004 年版。
    90. 李洁:《犯罪结果论》,吉林大学出版社 1994 年版。
    91. 李洁:《犯罪既遂形态研究》,吉林大学出版社 1999 年版。
    92. 李邦友:《结果加重犯基本理论研究》,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1 年版。
    93. 李海东:《刑法原理入门(犯罪论基础)》,法律出版社 1998 年版。
    94. 吕继贵,宁青:《刑法比较研究》,澳门基金会 1997 年出版。
    95. 欧阳涛、王永昌:《诈骗罪的剖析与对策》,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 1988年版。
    96. 曲新久:《刑事政策的权力分析》,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02 年版。
    97. 曲新久:《刑法的精神与范畴》,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03 年修订版。
    98. 曲新久:《金融与金融犯罪》,中信出版社 2003 年版。
    99. 曲新久主编:《刑法学案例教程》,知识产权出版社 2003 年版。
    100.曲新久等编:《刑法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06 年修订版。
    101.邱兴隆:《关于惩罚的哲学——刑罚根据论》,法律出版社 2000 年版。
    102.苏俊雄:《刑法总论》Ⅱ,台湾大学 1997 年版。
    103.田宏杰:《中国刑法现代化研究》,方正出版社 2000 年版。
    104.杨春洗等主编:《刑法总论》,北京大学出版社 1981 年版。
    105.杨春洗、刘生荣、王新建:《香港刑法与罪案》,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 1996.年版。
    106.杨春洗、杨敦先主编:《中国刑法论》,北京大学 1998 年版。
    107.于宏:《挪用犯罪论》,中国检察出版社 2005 年版。
    108.张明楷:《犯罪论原理》,武汉大学出版社 1991 版。
    109.张明楷:《未遂犯论》,中国·法律出版社、日本国·成文堂 1997 年联合出版。
    110.张明楷:《外国刑法纲要》,清华大学出版社 1999 年版。
    111.张明楷:《法益初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00 年版。
    112.张明楷:《刑法学》,法律出版社 2003 年第二版。
    113.张明楷:《刑法的基本立场》,中国法制出版社 2002 年版。
    114.张明楷、黎宏、周光权:《刑法新问题探究》,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3 年版。
    115.张明楷:《刑法分则的解释原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4 年版。
    116.张明楷:《诈骗罪与金融诈骗罪研究》,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6 年版。
    117.张勇:《犯罪数额研究》,中国方正出版社 2004 年版。
    118.张晋藩:《中国刑法史稿》,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1991 年版。
    119.赵秉志等编:《全国刑法硕士论文荟萃》,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 1989 年版。
    120.赵秉志、吴振兴主编:《刑法学通论》,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3 年版。
    121.赵秉志主编:《刑法修改研究综述》,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让 1990 年版。
    122.赵秉志主编:《香港刑法》,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6 年 10 月版。
    123.赵秉志主编:《妨害司法罪》,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 1999 年版。
    124.赵秉志主编:《刑法争议问题研究》,河南人民出版社 1996 年版。
    125.赵秉志主编:《侵犯财产罪研究》,中国法制出版社 1998 年版。
    126.赵秉志主编:《侵犯财产罪疑难问题司法对策》,吉林人民出版社 2000 年版。
    127.赵秉志主编:《外国刑法原理(大陆法系)》,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0 年版。
    128.赵秉志主编:《海峡两岸刑法各论比较研究》(下卷),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年版。
    129.赵秉志主编:《中国刑法案例与学理研究》(分则篇四),法律出版社 2001 年版。.
    130.赵秉志主编《犯罪总论问题探索》,法律出版社 2002 年版。
    131.赵秉志:《侵犯财产罪》,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 2003 年版。
    132.赵秉志主编:《刑法基础理论探索》(第一卷),法律出版社 2003 年版。
    133.赵秉志主编:《刑法总论问题探索》(第三卷),法律出版社 2003 年版。
    134.赵秉志主编:《刑法评论》(第 4 卷),法律出版社 2004 年版。
    135.赵秉志等主编:《英美刑法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4 年版。
    136.赵廷光主编:《中国刑法原理》(各论卷),武汉大学出版社 1992 年版。
    137.于志刚主编:《刑法问题与争鸣》(第七辑),中国方正出版社 2003 年版。
    138.周光权:《刑法各论讲义》,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3 年版。
    139.周振想:《刑法学教程》,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 1997 年版。
    140.周其华:《刑法典问题之全景揭示》,法律出版社 2003 年版。
    141.周密:《中国刑法史纲》,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8 年版。
    142.朱光仁:《刑罚裁量与比例原则》,司法院秘书处 1998 年发行。
    143.朱本欣、郭理蓉:《侵犯财产犯罪司法适用》,法律出版社 2005 年版。
    144.唐世月:《数额犯论》,法律出版社 2005 年版。
    145.唐世月:《贪污罪研究》,人民法院出版社 2002 年版。
    146.最高人民检察院法律政策研究室编:《典型疑难案例评析》第 1——6 辑。
    147.最高人民法院刑庭:《刑事审判参考》第 1——50 期。
    148.最高人民检察院:《刑事审判指南》第 1——25 期。
    149.王礼仁:《盗窃罪的定罪与量刑》,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 2003 年版。
    150.王礼仁:《盗窃罪定罪量刑案例评析》,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 2003 年版。
    151.王晨:《诈骗犯罪的定罪与量刑》,人民法院出版社 1999 年版。
    152.吴振兴:《罪数形态论》,中国检察出版社 1996 年版。
    153.许玉秀:《当代刑法思潮》,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 2003 年版。
    154.许玉秀:《主观与客观之间》,春风煦日论坛 1997 年版。
    155.许武峰:《电脑犯罪理论与实务问题研究》,司法院秘书处 1998 年版。
    156.肖中华:《犯罪构成及其关系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0 年版。
    157.薛瑞麟:《俄罗斯刑法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00 年版。
    158.谢望原主编:《台,港,澳刑法与大陆刑法比较研究》,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 1998 年版。
    1. 澳门政府法律办公室译:《澳门刑法典?澳门刑事诉讼法典》,法律出版社 1997年版。
    2. 卞建林等译:《加拿大刑事法典》,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1999 年版。
    3. 陈琴译:《瑞典刑法典》,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5 年版。
    4. 冯军译:《德国刑法典》,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00 年版。
    5. 黄道秀译:《俄罗斯联邦刑法典》,中国法制出版社 1996 年版。
    6. 黄道秀译:《俄罗斯联邦刑法典释义》,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00 年版。
    7. 黄风译:《最新意大利刑法典》,法律出版社 2007 年版。
    8. 金峰玉等译:《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刑法》,法律出版社 1956 年版。
    9. 金永哲译:《韩国刑法典及单行刑法》,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6 年版。
    10. 李凤梅译:《马耳他刑事法典》,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6 年版。
    11. 刘仁文等译:《美国模范刑法典及其评注》,法律出版社 2005 年版。
    12. 刘涛、柯良栋译:《新加坡刑法》,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6 年版。
    13. 罗结珍:《法国新刑法典》,中国法制出版社 2003 年版。
    14. 马松建译:《挪威一般公民刑法典》,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5 年版。
    15. 潘灯译:《西班牙刑法典》,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04 年版。
    16. 肖怡译:《芬兰刑法典》,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5 年版。
    17. 谢望原主译:《英国刑事制定法精要》(1351-1997),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 2003 年版。
    18. 谢望原译:《丹麦刑法典与丹麦刑事执行法》,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5 年版。
    19. 徐留成译:《蒙古国刑法典》,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6 年版。
    20. 徐久生、庄敬华译:《瑞士联邦刑法典》,中国方正出版社,2004 年版。
    21. 徐久生译:《奥地利联邦共和国刑法典》(2002 年修订),中国方正出版社 2004年版。
    22. 吴光侠译:《泰国刑法典》,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 2004 年版。
    23. 张旭辉译:《尼日利亚刑法》,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7 年版。
    24. 张旭等译:《澳大利亚联邦刑法典》,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6 年版。
    25. 张明楷译:《日本刑法典》,法律出版社 1998 年版。
    26. 【俄】斯库拉托夫、列别捷夫主编,黄道秀译:《俄罗斯联邦刑法典释义》下册,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00 版。
    27. 【日】川端博著,余振华译:《刑法总论二十五讲》,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03年版。
    28. 【日】大谷实著,黎宏译:《日本刑法各论》,法律出版社 2003 年版。
    29. 【日】大谷实著,黎宏译:《刑法总论》,法律出版社 2003 年版。
    30. 【日】大塚仁著,冯军译:《刑法概说(总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3年版。
    31. 【日】大冢仁著,冯军译:《刑法概说》(各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3年版。
    32. 【日】大塚仁著,冯军译:《犯罪论的基本问题》,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1993年版。
    33. 【日】福田平、大塚仁编:《日本刑法总论讲义》,辽宁人民出版社 1986 年版,第 289 页。
    34. 【日】泷川幸辰著,王泰译:《犯罪论序说》,法律出版社 2005 年版。
    35. 【日】木村龟二主编:《刑法学词典》,上海翻译出版公司 1987 年版。
    36. 【日】牧野英一著,陈承泽译:《日本刑法通义》,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03年版。
    37. 【日】小野清一郎著,王泰译:《犯罪构成要件理论》,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 2004 年版。
    38. 【日】西原春夫主编:《日本刑事法的形成与特色》,法律出版社、成文堂联合出版 1997 年版。
    39. 【日】西原春夫主编,金光旭、冯军、张凌译:《日本刑事法的重要问题》(第二卷),法律出版社、成文堂联合出版 2000 年版。
    40. 【日】野村稔著,全理其、何力译:《刑法总论》,法律出版社 2001 年版。
    41. 【日】曾根威彦著,黎宏译:《刑法学基础》,法律出版社 2005 年版。
    42. 【德】冈特·施特拉腾韦特,洛塔尔·库伦著:《刑法总论》,杨萌译,法律出版社 2006 年版。
    43. 【德】李斯特著:《德国刑法教科书》,徐久生译,法律出版社 2000 年版。
    44. 【德】耶赛克、魏根特著,徐久生译:《德国刑法教科书》(总论),中国法制出版社 2001 年版。
    45. 【德】格吕恩特·雅科布斯著,冯军译:《行为·责任·刑法》,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1997 年版。
    46. 【美】乔治·P·弗莱彻著,王世洲等译:《刑法的基本概念》,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04 年版。
    47. 【美】道格拉斯·N·胡萨克著,谢望原等译:《刑法哲学》,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 2004 年第 2 版。
    48. 【美】保罗·H·罗宾逊著,何秉松,王桂萍译:《刑法的结构与功能》,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 2005 年版。
    49. 【韩】吴昌植编译:《韩国侵犯财产罪判例》,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4 年版。
    50. 【英】J?C?史密斯、B?霍根著,李贵方等译:《英国刑法》,法律出版社 2000年版。
    51. 【法】卡斯东·斯特法尼等著,罗结珍译:《法国刑法总论精义》,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1998 年版。
    52. 【意】杜里奥·帕多瓦尼著,陈忠林译:《意大利刑法学原理》,法律出版社1998 年版。
    1. 蔡碧玉:“犯罪被害人之赔偿与刑事司法”,载《律师杂志》第 223 期,1998年 4 月。
    2. 曹璐:“论刑法分则中数额的性质和作用”,《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 年第 6 期。
    3. 程红:“刑罚与损害赔偿之关系新探”,载《法学》2005 年第 3 期。
    4. 陈奋勇、林曦:“建议刑法分则设立挪用公物罪”,载《检察实践》2003 年第1 期。
    5. 陈洪兵:“从我国犯罪概念的定量性探析犯罪未遂问题”,载《贵州警官职业学院学报》2002 年第 3 期。
    6. 陈航:“贪污罪若干问题新论”,载《甘肃政法学院学报》1998 年第 4 期
    7. 陈千万:“论窃取电磁记录”,载《刑事法杂志》第 45 卷第 6 期。
    8. 陈咏梅:“‘天价葡萄案’之刑法剖析”,载《天中学刊》2005 年第 4 期。
    9. 陈兴良:“数额与共同经济犯罪”,载《法学》1988 年第 12 期。
    10. 陈兴良:“禁止重复评价研究”,载《现代法学》1994 年第 1 期。
    11. 陈兴良:“盗窃罪研究”,载《刑事法评论》(第 1 卷),法律出版社 1999 年版。
    12. 陈兴良:“盗窃罪研究”,载陈兴良主编:《刑事法判解》,法律出版社 1999年版。
    13. 陈兴良:“盗窃罪的认定与处罚”,载《刑事司法指南》2002 年第 3 辑。
    14. 陈兴良:“定罪之研究”,载《河南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0 年第 1 期。
    15. 陈兴良:“社会危害性——一个反思性检讨”,载《法学研究》2000 年第 1 期。
    16. 陈兴良:“禁止重复评价研究”,载《现代法学》1994 年第 1 期。
    17. 陈兴良:“作为犯罪构成要件的罪量要素立足于中国刑法的探讨”,载《环球法律评论》2003 年秋季号。
    18. 陈兴良:“目的犯的法理探究”,载《法学研究》2004 年第 3 期。
    19. 陈兴良:“侵占罪研究”,载《刑事法判解》第 2 卷。
    20. 储槐植:“论我国刑法中犯罪概念的定量因素”,载《法学研究》,1988 年第2 期。
    21. 储槐植:“我国刑法犯罪概念的定量因素”,载《法学研究》1988 年第 2 期。
    22. 储槐植:“论刑法典分则修订的价值取向”,载《中国法学》1997 年第 2 期。
    23. 储槐植、汪永乐:“再论我国刑法中犯罪概念的定量因素”,载《法学研究》,2000 年第 2 期。
    24. 邓超:“刑法发展类型嬗变分析”,载《中国监狱学刊》2004 年第 6 期。
    25. 邓超:“论不纯正不作为犯的可罚性根据”,载《刑事法前言》(第 2 卷),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 2005 年版。
    26. 董玉庭:“主观超过因素新论”,载《法学研究》2005 年第 3 期。
    27. 冯军:“被害人承诺的刑法含义”,载《刑法评论》(第一卷)2002 年第 1 版。
    28. 范小霞,余松龄:“私有财产刑法保护的比较研究”载《湖南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 年。
    29. 公培华:“论刑罚轻缓化”,载《法学论坛》2000 年第 4 期。
    30. 韩南生:“侵犯财产罪新论”,载第七届学术讨论会评选委员会编:《刑事立法与司法新问题——全国法院系统第七届学术讨论会优秀论文选》,人民法院出版社 1995 年版。
    31. 黄丽勤、周铭川:“盗窃数额的若干问题”,载《吉林公安高等转科学校学报》2005 年第 5 期。
    32. 黄冬生:“行使财产权行为的刑法评价问题”,载《厦门大学法律评论》第九辑,厦门大学出版社 2005 年版。
    33. 黄惠婷:“‘使用盗窃’或盗窃既遂?”,载《台湾本土法学》第 68 期,2006年 8 月等。
    34. 黄祥青:“论抢劫罪情节加重犯的认定思路与方法”,载《政治与法律》2005年第 6 期。
    35. 黄健、膝绿凤:“增设单位挪用专项资金罪势在必行”,载《人民检察》2006年第 7 期(下)。
    36. 郝象、徐绍玲《多次抢夺单独定罪确有必要》,《人民检察》,2005 年第一期。
    37. 何承斌:《贪污犯罪比较研究——从<联合国反腐败公约>看中国廉政法制》,西南政法大学 2004 年博士论文。
    38. 贺平凡:“论刑事诉讼中的数量认定规则”,载《法学》2003 年第 2 期。
    39. 纪春祥:“增设骗用财物罪的立法建议”,载《法学》1993 年第 6 期。
    40. 贾宇、林亚刚:“犯罪概念与特征新论”,载《法商研究》1996 年第 4 期。
    41. 柯耀程:“表意犯的迷思”,载《月旦法学杂志》第 69 期,2001 年 2 月。
    42. 黎宏:“罪刑法定原则下犯罪的概念及特征——犯罪概念新解”,载《法学评论》2002 年第 4 期。
    43. 刘华:“刑法干预经济行为的‘边界原则’”,载《政治与法律》1995 年第 2 期。
    44. 刘华、陈乃蔚:“关于完善财产犯罪立法的构想与论证”,载《社会科学》1997年第 1 期。
    45. 刘华:“论我国刑法上的数额及数量”,载《刑事法评论》1998 年第 2 卷。
    46. 刘华:“论票据犯罪结果、数额及既未遂问题”,载《上海市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0 年第 15 卷第 4 期。
    47. 刘华:“论调整法定刑的适度与协调原则一兼评重刑化说与轻刑化说”,载《上海市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1 年第 11 期。
    48. 刘德法,孔德琴:“论经济犯罪数额的概念”,载《法学评论》1991 年第 1 期。
    49. 刘宪权:“金融犯罪数额问题的刑法分析”,载《法学》,1988 第 11 期。
    50. 刘之雄:“刑法上的数额犯研究”,武汉大学法律硕士专业学位论文,2003 年刊印。
    51. 刘明祥:“试论盗窃罪犯罪构成中的主客观相统一问题”,载《法学评论》1985年第 2 期。
    52. 刘明祥:“论侵犯财产罪的对象”,载《法律科学》1999 年第 6 期等。
    53. 刘明祥:“刑法中的非法占有目的”,载《法学研究》2000 年第 2 期。
    54. 刘明祥:“论刑法中的占有”,载《法律科学》2000 年第 3 期。
    55. 刘新娥、戴娟:“建议增设挪用公物罪”,载《检察实践》2003 年第 3 期。
    56. 刘得宽:“支票取消刑责后如何保障债权”,载《军法专刊》,第 32 卷第 7 期。
    57. 刘玲玲、张黎媛:“盗用政府机关名义卖书属诈骗”,载《北京日报》2000 年11 月 2 日。
    58. 刘绍彬、曾利宏:“民事财产关系的刑法保护”,载《兰州大学学报》2000 年第 2 期。
    59. 刘月祯、王波:“两次盗窃同一财物如何认定作案数额”,载《检察日报》2006年 12 月 6 日。
    60. 刘为军、郭泽强:“禁止重复评价原则研究”,载《山东公安专科学校学报》2003 年第 2 期。
    61. 李居全:“也论我国刑法中犯罪概念的定量因素——与储槐植教授和汪永乐博士商榷”,载《法律科学》2001 年第 1 期。
    62. 李海东:“社会危害性与危险性:中、德、日刑法学的一个比较——以法益实害未发生时的可罚根据为切入点”,载陈兴良主编:《刑事法评论》第 4 卷。
    63. 李邦友:“对非公有制经济刑法平等保护的思考”,载《人民检察》2006 年第12 期(上)。
    64. 李慧英:“强化对私有财产的刑事法律保护”,载《行政与法》2006 年第 10期。
    65. 李洁:“论财产犯罪定罪数额与法定刑的设定根据,载《法律科学》1998 年第 4 期。
    66. 李洁:“中日涉罪之轻微行为处理模式比较研究”,载《比较刑法》2002 年第10 期。
    67. 林东茂:“危险犯的法律性质”,载《台大法学论丛》,第 24 卷第 1 期。
    68. 林山田:“论电脑犯罪”,载《军法专刊》第三十卷第八期。
    69. 林瑞城:“从刑罚之目的和刑的量定论责任与预防之关系”,载《军法专刊》第 34 卷第 1 期。
    70. 劳东燕:“被害人视角与刑法理论的重构”,载《政法论坛》第 24 卷第 5 期,2006 年 9 月。
    71. 劳东燕:“事实与规范之间:从被害人视角对刑事实体法体系的反思”,载《中外法学》2006 年第 3 期。
    72. 赖早兴、熊春明:“平等保护:刑法中的国有企业与非国有企业”,载《商业研究》2006 年第 8 期。
    73. 甘添贵口述,史胜德记录:“刑法保护财产之基本理念”,载《军法专刊》第三十三卷第八期。
    74. 甘添贵:“冒用签帐卡,提款卡之刑事责任”,载《军法专刊》第三十八卷第四期。
    75. 黎宏:“罪刑法定原则下犯罪的概念及特征——犯罪概念新解”,载《法学评论》2002 年第 4 期。冷继林:“多次抢夺数额不大也应规定为犯罪”,载《检察日报》,2004 年 12 月 15 日。
    76. 刘艳红:《情节犯新论》,载《现代法学》2002 年第 10 期。
    77. 梁根林:《论犯罪化及其限制》,载《中外法学》1998 年第 3 期。
    78. 毛 卓 俊 : “ 抢 回 输 掉 的 赌 资 案 件 若 干 问 题 探 讨 ” , 资 料 来 源 :www.zjzsds.jcy.gov.cn/HTML/198812302140.htm。
    79. 毛芝红:“应该单独设立‘使用盗窃罪’”,载《检察实践》2003 年第 3 期。
    80. 乔传福:“侵犯财产罪法益问题研究”,载《襄樊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 年第 3 期。
    81. 刘远、于改之:“金融诈骗罪立法评说——从欺诈犯罪说起”,载《法学》2001年第 3 期。
    82. 曲新久、浦晔:“办理盗窃案件刑事司法解释的五大变化及其问题”,载《中国法学》1993 年第 5 期。
    83. 曲新久:“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罪的既遂、未遂与预备形态”,载《人民检察》1998 年第 10 期。
    84. 曲新久:“侵入他人股票帐户盗买盗卖股票行为的定性分析”,载《人民检察》1999 年第 9 期。
    85. 曲新久:“国有资产刑法特别保护的价值判断”,载《人民法院报》2001 年 7月 16 日第 B02 版。
    86. 曲新久:“认定信用卡诈骗罪若干问题研究”,载《刑事司法指南》2004 年第3 辑。
    87. 曲新久:“惩治商业贿赂犯罪的基本思路”,载《华东政法学院学报》2006 年第 5 期。
    88. 曲新久:“犯罪论体系片语”,载《政法论坛》第 21 卷第 6 期。
    89. 邱兴隆:“配刑原则统一论”,载《中国社会科学》1999 年第 6 期。
    90. 阮齐林:“论刑法中的认识错误”,载《法学研究》第 18 卷第 1 期。
    91. 阮齐林:“金融电子化、网络化提出的新问题——从财产罪认定与处罚的视角”,载《网络安全与适用》2001 年第 7 期。
    92. 阮齐林:“金融财产控制的特点与侵犯财产罪的认定”,载《法学》2001 年第8 期。
    93. 阮齐林:“应然犯罪之构成与法定犯罪之构成——兼论犯罪构成理论风格的多元发展”,《法学研究》,2003 年第 1 期。
    94. 阮齐林:“金融财产控制的特点与侵犯财产罪的认定”,《法学》,2001 年第 8期。
    95. 阮齐林:“应然犯罪之构成与法定犯罪之构成——兼论犯罪构成理论风格的多元发展”,《法学研究》,2003 年第 1 期。
    96. 阮齐林:“新中国刑法传统与刑法解释”,《人民法院报》2005 年 3 月 30 日。
    97. 阮齐林:“中国刑法上的新类型危险犯”,《国家检察官学院学报》,2005 年12 月第 13 卷第 6 期。
    98. 阮齐林:“论构建适应中国刑法特点的罪数论体系”,《河南师范大学学报》2006 年 5 月第 33 卷第 3 期。
    99. 孙明先:“加大我国刑法对于债权保护力度的思考”,载《同济大学学报》2001年第 6 期。
    100.孙明先:“损害债权罪的比较研究”,载《河北法学》2002 年第 2 期。
    101.宋为民:“刑法中犯罪构成要件之数额标准商榷”,载《中国刑事法杂志》总第 48 期。
    102.史尚宽:“民法之客观主义与刑法之主观主义”,载《军法专刊》第 6 卷第 5期,1957 年 5 月。
    103.时延安:“论民法意义的所有权与刑法意义的所有权之间的关系”,载《中国刑事法杂志》2003 年第 1 期。
    104.帅国珍:“强行借款后又出具借条的行为如何定性”,载《人民法院报》2002年 9 月 2 日。
    105.吴玉梅:“中德金融诈骗罪比较研究——以犯罪分类标准和规范保护目的为视角”,载《法学杂志》2006 年第 3 期。
    106.赵秉志:“财产罪总论问题比较研究”,该文收入高铭暄、赵秉志:《中日经济犯罪比较研究》,法律出版社 2005 年版。
    107.赵廷光、皮勇:“关于利用计算机实施盗窃罪的几个问题”,载《中国刑事法杂志》总第 43 期。
    108.张本勇:“关于抢劫罪中部分情节加重犯的认定”,载《政治与法律》2005 年第 1 期。
    109.张蓉:“非公有经济的刑法平等保护——以贪污罪立法为视角”,载《现代法学》2006 年第 4 期。
    110.张天虹:“论《刑法》对公有、非公有经济的平等保护”,载《山西大学学报》2004 年第 3 期。
    111.张瑞幸:“经济犯罪的数额对定罪量刑的作用”,载《法律科学》1990 年第 2期。
    112.张天一:“虚拟世界的恩怨情仇——论网路游戏上不正行为之可罚性”,载《军法专刊》第 48 卷第 20 期。
    113.张天一:“论刑法上“财产概念”之内涵”,载《刑事法杂志》第 47 卷第 1 期。
    114.张小虎:“多次行为的理论定性与立法存疑”,《法学杂志》2006 年第 3 期。
    115.张庆旭:“贪污罪立法缺陷探微”,载《比较法研究》2001 年第 4 期。
    116.张现明、苗庭选、韩朝军:“应将多次敲诈规定为犯罪”,《检察日报》2004年 10 月 21 日。
    117.张丽卿:“毁损与背信的竞合”,载《月旦法学杂志》2000 年 8 月第 63 期。
    118.张丽卿:“窃盗与抢夺的界限”,载《刑事法杂志》第四十一卷第四期。
    119.张丽卿:“机器与欺诈”,载《刑事法杂志》第四十卷第六期。
    120.张明楷:“犯罪概念探讨”,载《法学研究》1989 年第 3 期。
    121.张明楷:“刑法第 140 条‘销售金额’的展开”,载《清华法律评论》(第 2 辑)1999 年第 1 期。
    122.张明楷:“新刑法与并合主义”,载《中国社会科学》2000 年第 1 期.
    123.张明楷:“新刑法与法益侵害说”,载《法学研究》2000 年第 1 期。
    124.张明楷:“论盗窃故意的认识内容”,载《法学》2004 年第 11 期。
    125.张明楷:“财产性利益是诈骗罪的对象”,载《法律科学》2005 年第 3 期。
    126.张明楷:“论财产罪的非法占有目的”,载《法商研究》2005 年第 5 期。
    127.张明楷:“严重限制结果加重犯的范围与刑罚”,载《法学研究》2005 年第 1期。
    128.张明楷:“论三角诈骗”,载《法学研究》2004 年第 2 期。
    129.张明楷:“论诈骗罪中的财产损失”,载《中国法学》2005 年第 5 期。
    130.褚剑鸿:“论恐吓取财罪‘恐吓’之解释”,载《军法专刊》第三十七卷第六期。
    131.郑宏广:“司法实践中认定盗窃数额问题的探讨”,载《九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 年第 1 期。
    132.赵秉志:“论盗窃罪数额的认定问题”,载《法律适用》1999 年第 11、12 期。
    133.赵秉志:“财产罪总论问题比较研究”,该文收入高铭暄、赵秉志主编:《中日经济犯罪比较研究》,法律出版社 2005 年版。
    134.赵威:“论数额犯”,载《辽宁公安司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4 年第 2 期。
    135.赵威:“数额犯研究”,吉林大学 2005 年博士毕业论文。
    136.周佑勇、刘艳红:“试论行政处罚与刑罚处罚的立法衔接”,载《法律科学》1996 年第 3 期。
    137.周光权:“量刑基准研究”,载《中国法学》1997 年第 5 期。
    138.周光权、李志强:“刑法上的财产占有概念”,载《法律科学》2003 年第 2 期。
    139.周骏如:“论数额数量犯罪的立法模式”,载《法学》1997 年第 1 期。
    140.宋为民:“刑法中犯罪构成要件之数额标准商榷”,载《中国刑事法杂志》总第 48 期。
    141.唐世月:“评刑法对公、私财产之解释”,载《法学评论》2003 年第 5 期。
    142.谭建林:“有偿服务可以成为侵犯财产罪的犯罪对象”,载《人民司法》1994年第 5 期。
    143.童伟华:“数额犯若干问题研究”,载《华侨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1年第 4 期。
    144.庄劲:“国有财产和私有财产:刑法面前如何平等——以‘合理分类理论’和‘一体刑的平等论’为基础”,载《中山大学学报》2007 年第 1 期。
    145.曾琳:“经济犯罪数额与量刑专题研究”,载《山东审判》第 22 卷第 171 期。
    146.郑立功:“论盗窃犯罪中价值认识错误”,载《太原师范学院学报》2004 年 3月第 3 卷第 1 期。
    147.杨兴培等:“论犯罪构成的结构要件及其基本要素”,载《华东政法学院学报》2002 年第 2 期。
    148.于志刚:“论网络游戏中虚拟财产的法律性质及其刑法保护”,载《政法论坛》第 21 卷第 6 期。
    149.杨兴培等:“论犯罪构成的结构要件及其基本要素”,载《华东政法学院学报》2002 年第 2 期。
    150.游伟、陆建红:“法官重刑化思想的诸种表现”,载《人民法院报》2001 年 4月 3 日。
    151.游伟、陆建红:“人身危险性在我国刑法中的功能定位”,载《法学研究》2004年第 4 期。
    152.杨书文:“客观主义及其在我国刑法中的映像”,载《河南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1 年第 4 期。
    153.王飞跃:“‘被害人自愿’与诈骗罪认定”,载《黑龙江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4 年第 4 期。
    154.王作富:“认定抢劫罪的若干问题“,载《刑事司法指南》2000 年第 1 辑。
    155.王正嘉:“刑事司法上被害人保护及其与犯罪人关系——一个批判的省思”,载《月旦法学杂志》,2004 年第 7 期。
    156.王昭振:“数额犯中‘数额’概念的展开”,载《法学论坛》2006 年第 3 期。
    157.王胤颖:“刑法中应增设挪用公物罪”,载《法学》2005 年第 10 期。
    158.王梅英、林钰雄:“从被害者学谈刑法诈欺罪”,载《月旦法学杂志》第 35期,1998 年 4 月。
    159.王世洲:“现代刑罚目的理论与中国的选择”,载《法学研究》2003 年第 3 期。
    160.王明辉、唐熠枫:“重复评价禁止与想象竞合犯”,载《中国刑事法杂志》2005年第 2 期。
    161.吴俊毅:“窃盗罪不法所有意图之探讨”,载《刑事法杂志》第 43 卷第 2 期。
    162.吴坤山:“财产罪中持有关系之研究”,私立中国文化大学法律学研究所 1988年硕士论文。
    163.许玉秀:“中共刑法分则的基本构造”,载《政大法学评论》第四十一期。
    164.许玉秀:“刑法第一百条的争议”(上)(下),载《法务通讯》,1552 期,1554期。
    165.许福生:“累犯加重之比较研究”,载《刑事法杂志》第 47 卷第 4 期。
    166.许恒达:“身份要素与背信罪的共同正犯——Roxin 构成要件理论的检讨”(上、下),载《万国法律》2002 年第 6 期。
    167.许豪:《盗窃数额的研究》,中国政法大学 2005 年硕士论文。
    168.熊洪文:“再谈对抢劫罪之加重情形的认定”,载《人民检察》1999 年第 7 期。
    169.薛进展:“论财产犯罪未遂的定罪处罚”,载《法学》2003 年第 9 期。
    170.夏勇、柳立子:“论加强对不动产所有权的刑法保护”,载《法商研究》2001年第 3 期。
    171.鲜铁可、赵志华:“挪用非特定公物也可构成犯罪”,载《检察日报》2003 年
    1 月 22 日。
    172.肖中华:“犯罪构成中的要件要素与犯罪形态”,载《法学》2005 年第 4 月。
    173.徐立:“犯罪数额问题研究”,载《刑事法评论》第 18 卷。
    174.姚国建:“论宪政背景下的公民财产权刑法保护制”,载《新疆大学学报》2006年第 2 期。
    175.叶智坚:“权利行使与财产罪的辨析”,载《上海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 年第 4 期。
    1. Legal Analysis of the Right of Property”, The Anglo-American Law Review,Vol.10,No.3,P185。
    2. Manuel Cancio Melia. Victim Behavior and Offender Liability. European Perspective Buffalo Criminal Law, 2004,(7).
    3. 【日】芝原邦尔著,陈宝树译:“现代社会与刑法”,原载[日]《法学家》1986年。
    4. 【日】福田平等著,李后政译:“占有之意义”,载《军法专刊》第 30 卷第 4期。
    5. 【德】伯恩特·许乃曼著,王秀梅、杜澎译:“刑事制度中之被害人角色研究”,载《中国刑事法杂志》2001 年第 2 期。
    6. 【德】许迪曼著,郑昆山、许玉秀译:“刑法上故意与罪责之客观化”,载《政大法学评论》第五十期。
    1.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1 卷,人民出版社 1956 年版。
    2. 【德】黑格尔著,范扬、张企泰译:《法哲学原理》,商务印书馆 1961 年版。
    3. 【德】考夫曼著,刘幸义译:《法律哲学》,法律出版社 2004 年版。
    4. 【德】考夫曼著,吴从周译:《类推与“事物本质”——兼论类型理论》,台湾学林文化事业有限公司 1999 年版。
    5. 【德】拉仑茨著,陈爱娥译:《法学方法论》,台湾五南图书出版公司 1996 年版。
    6. 【意】彼德罗?彭梵得:《罗马法教科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1993 年版,第 194 页。
    7. 【意】桑德罗?斯契巴尼:《物与物权》,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1999 年版。
    8. 【英】哈特著,张文显等译:《法律的概念》,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1996 年版。
    9. 【日】大木雅夫著,范愉译:《比较法》,法律出版社 1999 年版。
    10. 【美】格雷著,高新军译:“论财产权的解体”,载《经济社会体制比较》1994年第 5 期。
    11. 【英】查尔斯·A·赖希著,翟小波译:“新财产权”,原载《耶鲁法律评论》1964年第 73 期。
    12. 【英】J.C.亚历山大、邓正来编:《国家与市民社会:一种社会理论的研究路径》,中央编译出版社 1999 年版。
    13. 陈华彬:《物权法原理》,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 1998 年版。
    14. 黄明儒《行政犯比较研究——以行政犯的立法与性质为视点》,法律出版社2004 年版。
    15. 江平、米健:《罗马法基础》修订本第三版,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04 年版。
    16. 刘德宽:《民法诸问题与新展望》,台湾三民书局 1979 年版。
    17. 林立:《法学方法论与德沃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02 年版。
    18. 梅夏英:《财产权构造的基础分析》,人民法院出版社 2002 年版。
    19. 孟勤国:《物权二元结构论——中国物权制度的理论重构》,人民法院出版社2004 年版。
    20. 史尚宽:《债法总论》,台湾荣泰印书馆 1978 年版。
    21. 苏永钦:《私法自治中的经济理性》,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4 年版。
    22. 苏永钦:《走入新世纪的私法自治中》,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02 年版。
    23. 苏永钦:《民事立法与公私法的接轨》,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5 年版。
    24. 谢在全:《民法物权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1999 年版。
    25. 王文宇:《民商法理论与经济分析》,元照出版公司 2000 年版。
    26. 王泽鉴:《用益物权?占有》,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01 年版。
    27. 王利明:《物权法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1998 年版。
    28. 王利明:《民商法研究》(第四辑),法律出版社 1999 年版。
    29. 翁岳生:《行政法》,中国法制出版社 2002 年版。
    30. 余能斌主编:《现代物权法专论》,法律出版社 2002 年版。
    31. 赵廉慧:《财产权的概念——从契约的视角分析》,知识产权出版社 2005 年版。
    32. 周枏:《罗马法原论》上册,商务印书馆 1994 年版,第 276 页。
    33. 白玉廷、张波:“经济行为之物权变动规则研究”,载《企业经济》2006 年第4 期。
    34. 顾忠华:“‘风险社会’的概念及其理论意涵”,载《社会学理论与社会实践》1999年。
    35. 季卫东:“中国宪法改革的途径与财产权问题”,载《当代中国研究》1999 年第 3 期。
    36. 金可可:“论支配权概念——以德国民法学为背景”,载《中国法学》2006 年第 2 期。
    37. 李欣宇:“统一和分离:罗马法所有权观念的演变”,载《华北电力大学学报》2006 年第 2 期。
    38. 林来梵:“论私人财产权的宪法保障”,《法学》1999 年第 3 期。
    39. 林来梵:“针对国家享有的财产权———从比较法角度的一个考察”,《法商研究》2003 年第 1 期。
    40. 刘颖:“货币发展形态的法律分析——兼论电子货币对法律制度的影响”,载《中国法学》2002 年第 1 期。
    41. 马俊驹、梅夏英:“财产权制度的历史评析和现实思考”,载《中国社会科学》1999 年第 1 期。
    42. 宁金成、田土城:“民法上之损害研究”,载《中国法学》2002 年第 2 期。
    43. 冉昊:“论‘中间型权利’与财产法二元架构——兼论分类的方法论意义”,载《中国法学》2005 年第 6 期。
    44. 冉昊:“所属和所有——论所有权发展过程中的两种含义”,资料来源:中国法学网 http://www.iolaw.org.cn/。
    45. 史尚宽:“论占有与持有”,载《军法专刊》第四卷第十期,1955 年 10 月。
    46. 唐清利等:“财产权与所有制的考辨”,载《甘肃政法承认教育学院学报》2005年第 2 期。
    47. 王泽鉴:《损害概念及损害分类》,载《月旦法学》第 124 期。
    48. 王泽鉴:“危险社会、保护国家与损害赔偿法”,载《月旦法学杂志》2005 年第 2 期
    49. 吴汉东:“论财产权体系——兼论民法典中的‘财产权总则’”,载《中国法学》2005 年第 2 期。
    50. 吴汉东:“无形财产权的若干理论问题”,载《法学研究》第 19 卷第 4 期。
    51. 吴汉东:“财产权客体制度论——以无形财产权客体为主要研究对象”,载《法商研究》2000 年第 4 期。
    52. 吴汉东:“财产的非物质化革命与革命的非物质财产法”,载《中国社会科学》2003 年第 4 期。
    53. 吴文嫔:“占有性质的法律阐释”,载《河南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4年第 1 期。
    54. 徐涤宇:“所有权的类型及其立法结构——《物权法草案》所有权立法之批评”,《中外法学》2006 年第 1 期。
    55. 余立力:“论财产及其形态上的新变化”,载《法商研究》,2003 年第 6 期。
    56. 赵家敏:“商业银行如何面对电子货币的挑战”,载《财经贸易》1999 年第 2期。
    57. 张建文:“社会转型与国有财产制度的变迁——以公产、私产区分的国家财产理论为视角”,载《长白学刊》2005 年第 5 期。
    58. 张守增:“私有财产能不能神圣?”,载《人民法院报》2002 年 12 月 4 日。
    59. 张翔:“论物权变动的理性基础及其实现”,载《法律科学》2002 年第 2 期。
    60. 张翔:“支配于物的事实与支配于物的权利”,载《法律科学》2006 年第 3 期。
    61. 张翔:“从占有到物权——论占有在物权法中的基础地位”,载《法律科学》2001 年第 4 期。
    62. 赵世义:“论财产权的宪法保障与制约”,《法学评论》1999 年第 3 期。
    63. 左羽、书生:“市场经济社会中的国家财产所有权”,载《中国法学》1996 年第 4 期。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