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荀学与西汉儒学之趋向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从儒学发展史的角度来说,儒学由孔子开创,孟子与荀子分别对孔子的思想在不同的路向上进行了引申和发挥,孟子着重对善的本原性问题进行了探讨,重视善的内在体认与自觉,开创了心性儒学的路向,为后来的宋明理学以及现代新儒家提供了思想资源;荀子则着重对善的现实化和普遍化问题进行了探讨,重视善得以实现的外在力量,开创了经世儒学的路向,对西汉儒学的产生及其发展皆产生了深远影响。荀学与西汉儒学之趋向主要体现于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在礼、法关系上,荀子通过对先秦儒家关于礼、法思想的批判和总结,将礼、法结合起来,以礼释法,以礼作为法的根本内容和价值取向;以法纳礼,以法作为礼的根本形式和实现途径,提出了礼的法典化的主张,西汉儒学在其发展趋向上体现了对荀学的回应。首先,汉初儒家在对秦代法家思想和流行于汉初的黄老道家思想的批判的过程中,在礼、法关系上实现了向荀学的回归。法家舍礼义而惟有刑法,最终导致秦王朝短命而亡;黄老道家虽与儒家一道批判了法家严酷的刑法制度,但却主张因循旧制,无为而治,故而无法应对汉初复杂的政治问题,在这种情况下,汉初儒家提出“定经制”的思想,主张以儒家的礼义之道来建构国家的政治制度,继承了荀学的礼法思想。其次,西汉中期,儒学取得了独尊地位,礼法制度的设想得到了实现,在解决现实问题方面的优势日益突显,西汉儒家积极地对礼法制度在现实运用中的方法进行了探讨,对荀学的礼法思想进行了发展。再次,随着礼法制度在政治生活中的应用和深入,其问题和弊端也日益暴露,发生于西汉中后期的盐铁会议,对礼法制度能否胜任当下政治生活这一问题进行了反思,体现了西汉儒学对荀学礼法思想的批判性回应。
     第二,在儒士精神上,荀子在继承儒士以礼义之道为其道统精神的基础上,大力倡导了儒士积极入仕为政的政统精神,并将两者统一起来,认为儒士的礼义之道正是要建立和维护统一、有序的礼法制度和政治秩序,而儒士也惟有在现实的政治生活之中方能实现其道统理想,西汉儒学在其发展趋向上体现了对荀学的回应。首先,汉初儒家一方面批判了秦代官吏道统精神的丧失,另一方面又在大一统的政治秩序之中,继承了秦代“以吏为师”和对“士”政统精神的发扬,并将两者统一起来,展现出对荀学的回归。其次,西汉儒家在坚守儒士道统精神的基础上,大力倡导儒士的政统精神,逐渐突出儒家思想的功效性,并使儒术取得了治世中的独尊地位,对荀学思想进行了发展。再次,西汉儒学在推动儒士政统精神的同时,儒术以其功效性受到了统治者和知识界的推崇,然而其结果却一方面导致了儒士功利主义的滋长和儒士道统精神的衰弱,另一方面由于以功效性为选取儒术的标准,故而当儒术不能更好地带来当下的政治利益和行政效益的时候,便产生了对儒术功效性的怀疑,为此,西汉中后期的盐铁会议对儒士的政统精神以及由此而带来的儒术的功利主义进行了反思,体现了西汉儒学对荀学关于儒士精神问题上的批判性回应。
     第三,在性、命关系上,荀子视人的先天情性和现实的物质基础为不可选择与避免的“天命”,既承认了其合理性,又认为两者由于存在着内在矛盾,故而有“顺是”为恶的趋势,因此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思想,通过将天命道德化、规律化,最终实现天命与人性的两得,西汉儒学在其发展趋向上体现了对荀学的回应。首先,汉初儒家一方面批判了秦代法家的“以人灭天”的思想,主张要对人的先天情性以尊重和合理地满足;另一方面又批判了黄老道家“蔽于天而不知人”的思想,认为应该积极地发挥人道的作用,对并不完善的天命以批判性的引导和改造,故而最终提出了“天人相参”的思想,实现了对荀学的历史继承。其次,西汉儒家继承了荀学“制天命而用之”的思想,在荀子将天命道德化、规律化的引导和改造的基础上,进一步地将天命权威化,解释天命,并利用天命,对荀学的性命思想进行了发展。再次,荀子针对天命中存在的人的先天情性与现实物质基础之间的矛盾,提出“制天命”的思想加以解决,但是随着西汉社会的发展以及由此带来的物质财富的增长,人的情欲也在逐渐膨胀,故而天命中的内在矛盾又再次显现出来,即当物质财富得到增长,可以在一定时期内可以满足人的情欲的时候,人的先天情欲是否还需要节制?礼义是否还有存在的必要?为此,西汉中后期的盐铁会议对这些问题进行了反思,体现了西汉儒学对荀学性命思想的批判性回应。
From the aspect of the development of Confucianism, Confucianism was founded by Master Kong. Master Meng and Master Xun had made contributions to Confucianism in different ways. Master Meng mainly focused on the originality of Good, as well as the internal cognition of Good, and he created the philosophy of human nature and mind, which dedicated a lot of thoughts and ideas to the later Neo-Confucianism during the Song and Ming period and modern new-confucianism; Master Xun emphasized on the actualization and the generalization of Good. He valued the force for realizing Good, and established the Practical Confucianism, which produced far-reaching effects to Confucianism in Western Han Dynasty. The trend in Xun Zi's doctrine and Confucianism in Western Han Dynasty can be displayed from three aspects.
     Firstly, from the relationship of rite and law, Master Xun combined them together by criticizing and summarizing the rite and law of confucianist during the pre-Qin period. He explained Law by Rite by making Rite as the primary coverage and value orientation of Law. He made Rite absorbed by Law by using Law as the basic form and a realizing method of Rite. He advocated the codificaciones of law, and the development in Confucianism in the Western Han Dynasty responded the Xun Zi's doctrine. In the first place, confucianists in the early stage of Han Dynasty made Rite and Law return to Xun Zi's doctrine by criticizing Legalist School during the pre-Qin period and Huang-Lao School in early Han Dynasty. Legalist School in the pre-Qin period advocated penalty rather than rite and ceremony, this led the a short-lived Qin regime. Huang-Lao School together with Confucianism repudiated the severe system of punishment of Legalist School., but Huang-Lao School claimed the conventionalism of former system, and also suggested that it should be handled in the spirit of laissez-faire, so Huang-Lao School was unable to cope with the complex political problems. In this case, Confucianists in the early stage of Han Dynasty proposed redesigning the political system by Confucius's idea of Law and Rite and and the Master Xun's idea of law, and that was the ideal of making the law of Confucian authorized. In the second place, confucianists in the mid-Western han Dynasty achieved the alone-honored status and realized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rule of the rites, and highlighted the advantages to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Beyond that, they discussed the ways of active application. Thus, confucianists in the mid-Western Han Dynasty developed Xun Zi's thoughts. In the third place, with implementing and the deepening of the rules of the Rite in political life, its problems and defects were also exposed increasingly. Then the Meeting of Salt and Iron happened in the middle and later part of West Han Dynasty, it contemplated whether the rule of rites would be competent to the current political life and reflected the critical responses to Master Xun.
     Secondly, from the spirit of confucianists, On the basis of inheriting the spirit of orthodoxy, Master Xun advocated the Confucian spirit of governance and unified the two spirit. Xun Zi thought that the spirit of orthodoxy is to establish and maintain the unified and orderly law of the rites and political order, and only in the real political life, Confucianists was able to achieve their idea. The development in Confucianism in the Western Han Dynasty responded the Xun Zi's doctrine. On one hand, Confucianists in the early stage of Han Dynasty criticized that the officials of Qin lost the spirit of orthodoxy, and under the trend of uniting multi-ethnic entity, they inherited the Qin Dynasty's tradition of venerating officials as teachers and the spirit of governance, the unification of the two by them inherited the thought of Xun Zi. On the other hand, on the basis of sticking to the spirit of orthodoxy, the Western Han Dynasty Confucianists advocated the Confucian spirit of governance and gadually highlighted efficacy of Confucianism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Xun Zi's doctrine. In this case, Confucian statecrafts finally achieved the dominant role in the respect of governance. Finally, when Confucianists in the mid-Western Han Dynasty prompted the spirit of orthodoxy, Confucian statecrafts was accoladed by the governors and scholars its efficacy. However, it resulted in spreading of the utilitarianism and decadency of the spirit of orthodoxy, and because it took efficacy as the standard, the Western Han Dynasty intellectual casted serious doubt on the Confucian statecrafts when it can not better contribute the contemporary political interests and administrative efficiency. So the Meeting of Salt and Iron examined the spirit of orthodoxy and the utilitarianism, and the reflection showed a critical response to Master Xun by the Western Han Dynasty Confucianism.
     Thirdly, from the relationship of nature and life, Master Xun believed that people's innate disposition and the actual material basis were not optional and avoidable. Xun Zi admitted their rationality, but also recognized the inherent contradiction of the two and the tendency of evil caused by the two. Therefore, the idea about grasping the mandate of Heaven and making use of it was presented by moralizing and regularizing the idea of the fate of Heaven, and this idea showcased both the mandate of Heaven and human nature eventually. The development in Confucianism in the Western Han Dynasty responded the Xun Zi's doctrine. In the first place, Confucianists in the early stage of Han Dynasty criticized the thought of Qin's legalists that man destroyed nature of Qin's legalists, and they claimed people's innate affection should be respected and reasonably satisfied. On the other hand, Confucianists in the early stage of Han Dynasty criticized the Huang-Lao School's thought of paying great attention to the Heaven but ignoring people's ability, and they thought that people should motivate the active function of people and the imperfect idea of Heaven needed critical guidance and regulation. Thus, Confucianists in the early stage of Han Dynasty inherited the thought of Xun Zi by proposing the idea of complementing the two opposing elements. In the second place, on the basis of Xun Zi's idea of grasping the mandate of Heaven and making use of it, Confucianists in the western Han Dynasty authorized the the mandate of heaven on the basis of Xun Zi's moralization and regularization of it. In the third place, for the inherent contradiction between people's innate affection and the material basis, for solving the contradiction Master Xun brought forward the thought of regularizing Heaven. Bu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society and the growth of the material wealth, the lust of the people were gradually inflated, therefore the inherent contradiction existing in the Heaven was revealed once again. That being said, When the increasing material wealth could satisfy people's desire and needs in a given period of time, is it necessary to moderate the desire of man? Is it necessary to maintain rite and ceremony? The Meeting of Salt and Iron introspected these problems, and reflected the critical response to Master Xun of the Western Han Dynasty Confucianism.
引文
2贾谊:“仁义恩厚者,此人主之芒刃也;权势法制,此人主之斤斧也。”引自《汉书·贾谊传》
    3《汉书·元帝本纪》
    4《荀子·儒效》
    5《荀子·王霸》:“然后皆内自省以谨于分,是百王之所以同也,而礼法之枢要也。”《荀子·王霸》:“出若入若,天下莫不平均,莫不治辨,是百王之所同而礼法之大分也。
    6王国维.观堂林集,上册《释礼》.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6月
    7郭沫若.十批判书.北京:东方出版社,1996年3月,第96页
    8 《论语·八佾》
    9同上
    10李泽厚.中国古代思想史论著.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8年6月,第3页
    11《论语·为政》
    12梁治平.寻求自然秩序中的和谐.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7年5月,第261页
    13《荀子·儒效》
    18《荀子·非相》
    19王天海.荀子校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月12月,第423页
    20《荀子·荣辱》
    21《荀子·王制》
    22《荀子·王霸》
    23《荀子·王制》
    24同上
    25梁启超.饮冰室合集,第2册《文集之十六·论中国成文法编制之沿革得失》.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3月,第8页
    26梁治平.寻求自然秩序中的和谐.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7年5月,第45页
    27俞荣根.儒家法思想通论.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92年5月,第414页
    28马小红.礼与法:法的历史连接.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8月,第134页
    29王天海.荀子校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月12月,第178页
    30同上
    31《论语·里仁》
    32杨伯峻.论语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第41页
    33俞荣根.儒家法思想通论.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92年5月
    34《论语·子路》
    35《孟子·公孙丑上》
    36《论语·为政》
    37《论语·雍也》
    38《孟子·尽心上》
    39《荀子·王制》
    40《荀子·正论》
    41《荀子·富国》
    42《荀子·王制》
    43《荀子·议兵》
    44《荀子·正论》
    45《荀子·疆国》
    46同上
    47《荀子·议兵》
    48同上
    49《荀子·王霸》
    50同上
    51《荀子·天论》
    52《荀子·王制》
    53同上
    54《荀子·议兵》
    55同上
    56王维堤,唐书文.春秋公羊传译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7月,第212-212页
    57王维堤,唐书文.春秋公羊传译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7月,第325页
    58《荀子·疆国》
    59《荀子·尧问》
    60《荀子·修身》
    61《荀子·疆国》
    62《荀子·正论》
    63同上
    64《荀子·议兵》
    65同上
    66同上
    67同上
    68同上
    69《荀子·疆国》
    70《荀子·大略》
    71《荀子·富国》
    72《荀子·仲尼》
    73《荀子·不苟》
    74《荀子·议兵》
    75孔繁.荀子评传.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11月,第78页
    76 《荀子·疆国》
    77冯良方.汉赋与经学.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8月,第28页
    78《新语·术事第二》
    79《新书·过秦下》
    80《新书·保傅》
    81徐复观.西汉思想史.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2月,第58页
    82《新语·无为》
    83《新书·过秦下》
    84《史记.孝文本纪》
    85《新语·道基》
    86《汉书·贾谊传》
    87《新语·至德》
    88徐复观.西汉思想史.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2月,第59-60页
    89《史记·商君列传》
    90《新书·时变》
    91《汉书·王莽传》
    92《新书·大政上》
    93《孟子·尽心下》
    94《新书·大政上》
    95同上
    96《新书·过秦上》
    97《新书·俗激》
    98睡虎地秦墓竹简整理小组编.睡虎地秦墓竹简.北京:文物出版社,1990年9月,第15页
    99《史记·秦始皇本纪》
    100《新语·至德》
    101《汉书·贾谊传》
    102《新书·制不定》
    103《新书·容经》
    104《汉书·贾谊传》
    105俞荣根.儒家法思想通论.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92年5月,第500-501页
    106丁原明.黄老学论纲.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1997年12月,导言第1-3页
    107丁原明.黄老学论纲.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1997年12月,第2页
    108冯良方.汉赋与经学.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8月,第19-20页
    109《汉书·贾谊传》
    110《淮南子·原道训》
    111《新书·至德》
    112《新书·道术》
    113《淮南子·俶真训》
    114《新语·道基》
    115《新书·道德说》
    116《新书·大政下》
    117《黄老帛书·经法》
    118《淮南子·修务训》
    119《淮南子·原道训》
    120《淮南子·修务训》
    121《淮南子·原道训》
    122同上
    123《新语·无为》
    124《新语·慎微》
    125《新书·属远》
    126《新书·数宁》
    127《淮南子·原道训》
    128《新书·修政语上》
    129《新书·益壤》
    130《淮南子·主术训》
    131《淮南子·诠言训》
    132《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133同上
    134《淮南子·汜论训》
    135《淮南子·原道训》
    136《淮南子·俶真训》
    137《淮南子·齐俗训》
    138同上
    139《淮南子·览冥训》
    140《淮南子·精神训》
    141《淮南子·主术训》
    412同上
    143张岂之主编;黄留珠分卷主编.中国思想学说史,秦汉卷.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1月第601页
    144金春峰.汉代思想史.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年4月,第53页
    145俞荣根.儒家法思想通论.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92年5月,第512页
    146《荀子·尧问》
    147干春松.制度儒学.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9月,第57页
    148《荀子·荣辱》
    149《孟子·尽心上》
    150《荀子·劝学》
    151《荀子·非十二子》
    152《荀子·修身》
    153王天海.荀子校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月12月,第703页
    154同上
    155《荀子·正论》
    156《荀子·解蔽》
    157《荀子·王制》
    158《荀子·君子》
    159《荀子·不苟》
    160《荀子·非相》
    161王天海.荀子校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月12月,第179页
    162同上
    163同上
    164冯友兰.中国哲学史新编,上册.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7月,第685页
    165《荀子·非相》
    166《荀子·非相》
    167王天海.荀子校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月12月,第179页
    168王天海.荀子校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月12月,第180页
    169[法]班达著,佘碧平译.知识分子的背叛.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5月,第142页
    170蒋庆.政治儒学:当代儒学的转向、特质与发展,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3年5月,第99-102页
    171《荀子·非十二子》
    172《荀子·王制》
    173《荀子·儒效》
    174同上
    175《荀子·君道》
    176《孟子·离娄上》
    177《荀子·君道》
    178《荀子·致士》
    179《新书·五美》
    180《新书·俗激》
    181《春秋繁露义证卷第八·度制第二十七》
    182[英]崔瑞德,鲁惟一编;杨品泉等译.剑桥中国秦汉史.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2月,第737页
    183《史记·刘敬叔孙通列传》
    184《新书·俗激》
    185《新书·益壤》
    186《新书·藩伤》
    187《新书·铜布》
    188陈寅恪.《冯友兰中国哲学史审查报告》.引自冯友兰.中国哲学史.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11月,第440页
    189《新书·数宁》
    190[英]崔瑞德,鲁惟一编;杨品泉等译.剑桥中国秦汉史.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2月,第358页
    191《新书·礼》
    192同上
    193《汉书·贾谊传》
    194[美]克利福德·格尔兹著,纳日碧力戈等译.文化的解释.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1月,第359页。
    195《新书·服疑》
    196《新书·辅佐》
    197《史记·封禅书》
    198俞荣根.儒家法思想通论.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92年5月,第555页
    199冯良方.汉赋与经学.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8月,第39页
    200《汉书·董仲舒传》
    201《汉书·景十三王传》
    202《汉书·武帝纪》
    203皮锡瑞.经学历史·经学开辟时代.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
    204《史记·儒林列传》
    205《史记·秦始皇本纪》
    206《史记·晁错列传》
    207《汉书·成帝纪》
    208王国维.观堂林集,卷四,汉魏博士考.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6月
    209《史记·儒林列传》
    210汤志钧,华友根,承载,钱杭.西汉经学与政治.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12月,第83页
    211陈来.古代思想文化的世界:春秋时代的宗教、伦理与社会思想.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9年4月,第216页
    212《史记·孔子世家》
    213《孟子·滕文公下》
    214《汉书·董仲舒传》
    215《春秋繁露义证卷第一·楚庄王第一》
    216《论衡·程材篇》
    217张岂之主编;黄留珠分卷主编.中国思想学说史,秦汉卷.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1月,第2页
    228《春秋繁露义证卷第一·玉杯第二》
    219《春秋繁露义证卷第三·玉英第四》
    220《春秋繁露义证卷第一·楚庄王第一》
    221同上
    222《春秋繁露义证卷第五·重政第十三》
    223《春秋繁露义证卷第六·俞序第十三》
    224《春秋繁露义证卷第一·玉杯第二》
    225同上
    226《春秋繁露义证卷第三·精华第五》
    227俞荣根.儒家法思想通论.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92年5月,第597页
    228《春秋繁露义证卷第五·重政第十三》
    229《春秋繁露义证卷第二·竹林第三》
    230《春秋繁露义证卷第六·二端第十五》
    231《春秋繁露义证卷第一·楚庄王第一》
    232同上
    233王维堤,唐书文.春秋公羊传译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7月,第76页
    234《春秋繁露义证卷第二·竹林第三》
    235同上
    236王维堤,唐书文.春秋公羊传译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7月,第76页
    237《春秋繁露义证卷第二·竹林第三》
    238《春秋繁露义证卷第三·玉英第四》
    239苏舆撰,钟哲点校.春秋繁露义证.北京:中华书局,1992年12月,第60页
    240苏舆撰,钟哲点校.春秋繁露义证.北京:中华书局,1992年12月,第61页
    241苏舆撰,钟哲点校.春秋繁露义证.北京:中华书局,1992年12月,第95页
    242《汉书·昭帝纪》
    243《盐铁论·执务》
    244《汉书·西域传下》
    245汤志钧,华友根,承载,钱杭.西汉经学与政治.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12月,第170页
    246俞荣根.儒家法思想通论.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92年5月,第522页
    247[英]崔瑞德,鲁惟一编;杨品泉等译.剑桥中国秦汉史.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页2月,第99页
    248[英]崔瑞德,鲁惟一编;杨品泉等译.剑桥中国秦汉史.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页2月,第172-174页
    249李泽厚.中国古代思想史论.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8年6月,第295页
    250汤志钧,华友根,承载,钱杭.西汉经学与政治.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12月,第181页
    251《盐铁论·轻重》
    252《盐铁论·杂论》
    253《盐铁论·散不足》
    254《盐铁论·授时》
    255《盐铁论·论》
    256《盐铁论·险固》
    257《盐铁论·世务》
    258《盐铁论·结和》
    259《盐铁论·取下》
    260《春秋繁露义证卷第七·考功名第二十一》
    261《春秋繁露·仁义法》
    262汤志钧,华友根,承载,钱杭.西汉经学与政治.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12月,第182-183页
    263(汉)许慎撰;(宋)徐铉校定.说文解字.北京:中华书局,1963年12月,一上,页一八
    264《白虎通疏证卷一·爵》
    265转引自余英时:士与中国文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1月,第4页
    266顾颉刚.史林杂记初编.北京:中华书局,1963年,第85-88页
    267[清]孙诒让著;孙以楷总校.墨子间诂.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2月,第621页
    268余英时.士与中国文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1月,第22页
    269[法]班达著,佘碧平译.知识分子的背叛.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136页
    270[法]班达著,佘碧平译.知识分子的背叛.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55页
    271《荀子·解蔽》
    272[汉]陆贾撰;王利器校注.新语校注.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8月,第2页
    273王天海.荀子校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12月,第61页
    274《论语·卫灵公》
    275王天海.荀子校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12月,第61页
    276《新语·道基》
    277[清]顾炎武著;黄汝成集释;栾保群,吕宗力校点.日知录集释,上册,《夫子言性与天道》.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12月,第402页
    278《论语·泰伯》
    279《论语·里仁》
    280《论语·卫灵公》
    281《论语·泰伯》
    282《孟子·尽心上》
    283《孟子·滕文公下》
    284《荀子·非十二子》
    285《论语·子罕》
    286《论语·先进》
    287《论语·里仁》
    288《论语·卫灵公》
    289《论语·泰伯》
    290《孟子·万章下》
    291《荀子·非十二子》
    292《荀子·修身》
    293《荀子·劝学》
    294《论语·子罕》
    295《论语·微子》
    296《论语·先进》
    297《论语·季氏》
    298《荀子·不苟》
    299瞿同祖著;邱立波译.汉代社会结构.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4月,第106页
    300《墨子间诂·尚贤上》
    301《史记·公史公自序》
    302《孟子·万章下》
    303《孟子·万章下》
    304[法]班达,佘碧平译.知识分子的背叛.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41页
    305[法]班达,佘碧平译.知识分子的背叛.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78页
    306李泽厚.中国古代思想史论.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8年6月,第285页
    307《史记·李斯列传》
    308《论语·述而》
    309《论语·雍也》
    310余英时.士与中国文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1月,引言第8页
    311《孟子·公孙丑下》
    312《荀子·劝学》
    313《荀子·荣辱》
    314《荀子·尧问》
    315《孟子·公孙丑下》
    316《孟子·告子上》
    317《荀子·君道》
    318《荀子·王霸》
    319《孟子·万章上》
    320《孟子·梁惠王下》
    321《荀子·荣辱》
    322《荀子·不苟》
    323《孟子·离娄下》
    324《孟子·万章下》
    325《荀子·成相》
    326《荀子·臣道》
    327《荀子·修身》
    328《论语·季氏》
    329《荀子·子道》
    330《荀子·臣道》
    331同上
    332王天海.荀子校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12月,第581页
    333《荀子·性恶》
    334《荀子·非十二子》
    335《荀子·儒效》
    336同上
    337《荀子·不苟》
    338《诗经·小雅·北山》
    339余英时.士与中国文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1月,第97-98页
    340《史记·秦始皇本纪》
    341李贽:《史纲评要》卷四《后秦纪》,90页,北京:中华书局,1974
    342《韩非子·奸劫弑臣》
    343《韩非子·说疑》
    344《韩非子·二柄》
    345《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346《韩非子·八说》
    347《韩非子·外储说左下》
    348《韩非子·五蠹》
    349同上
    350《韩非子·难势》
    351《韩非子·难势》
    352同上
    353睡虎地秦墓竹简整理小组编.睡虎地秦墓竹简.北京:文物出版社,1990年9月,第19页
    354《韩非子·难势》
    355《史记·秦始皇本纪》
    356《韩非子·忠孝》
    357《史记·秦始皇本纪》
    358[英]崔瑞德,鲁惟一编;杨品泉等译.剑桥中国秦汉史.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2月,第68页
    359《资治通鉴》卷十九
    360《新语·资质》
    361同上
    362《新语·资质》
    363《新书·服疑》
    364《新书·阶级》
    365《新书·礼》
    366《新书·大政上》
    367《汉书·贾山传》
    368《新书·大政上》
    369《新书·大政下》
    370同上
    371《新书·六术》
    372《新书·大政下》
    373《新书·俗激》
    374《新书·时变》
    375(汉)贾谊撰;阎振益,锤夏校注.新书校注.北京:中华书局,2000年7月,第92页
    376《孟子·尽心上》
    377《孟子·滕文公下》
    378《孟子·万章下》
    379《孟子·告子下》
    380《孟子·滕文公下》
    381《孟子·尽心下》
    382《荀子·不苟》
    383《荀子·王霸》
    384《荀子·荣辱》
    385《荀子·王制》
    386《荀子·正论》
    387《荀子·大略》
    388《荀子·君子》
    389《荀子·王制》
    390《荀子·儒效》
    391《荀子·非十二子》
    392《荀子·不苟》
    393《荀子·非相》
    394《荀子·礼论》
    395王天海.荀子校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12月,第769页
    396孔繁.荀子评传.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11月,第191页
    397《荀子·王制》
    398王天海.荀子校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12月,第412页
    399《荀子·不苟》
    400《荀子·儒效》
    401《荀子·君道》
    402《荀子·不苟》
    403《荀子·儒效》
    404《荀了·君道》
    405《荀子·不苟》
    406《荀子·君道》
    407同上
    408丁原明于《黄老学论纲》中认为:“‘道术’是道家特有的概念,则是毋庸置疑的。”第236页
    409《论语.述而》
    410《孟子·梁惠王上》
    411《论语·里仁》
    412《孟子·滕文公上》
    413古代的一种礼节仪式,当国家的一件新的重要器物以至宗庙开始使用的时候,便要宰杀一件活物来祭它。
    414《孟子·梁惠王上》
    415《论语·里仁》
    416《孟子·公孙丑上》
    417《论语·阳货》
    418《孟子·告子下》
    419《论语·子罕》
    420《荀子·富国》
    421《荀子·不苟》
    422《荀子·非相》
    423《荀子·性恶》
    424孔繁.荀子评传.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11月,第104页
    425孔繁.荀子评传.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11月,第106页
    426郭沫若.十批判书.北京:东方出版社,1996年3月,第255页
    427《孟子·离娄下》
    428《新书·时变》
    429《新书·过秦下》
    430《新书·道术》
    431《新书·六术》
    432《新书·道术》
    433《新书·六术》
    434《新语·术事》
    435《新语·思务》
    436《论语·卫灵公》
    437杜牧:“丸之走盘,横斜圆直,计于临时,不可尽知。其必可知者,是知丸不能出于盘也。”见[唐]杜牧撰;何锡光校注.樊川文集校注.成都:巴蜀书社,2007年10月,第724页
    438《新语·本行》
    439《新语·道基》
    440《新语·辅政》
    441《新书·制不定》
    442《新书·匈奴》
    443同上
    444《春秋繁露·考功名》
    445《春秋繁露·必仁且智》
    446《汉书·公孙弘传》
    447《汉书.董仲舒传》
    448《汉书·武帝纪》
    449同上
    450汤志钧,华友根,承载,钱杭.西汉经学与政治.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12月,第84页
    451《汉书·公孙弘卜式兒宽传》
    452《春秋繁露义证卷第一·玉杯第二》
    453《春秋繁露义证卷第三·精华第五》
    454《盐铁论·刺复》
    455《盐铁论·执务》
    456《盐铁论·刺复》
    457《盐铁论·相刺》
    458《盐铁论·利议》
    459《盐铁论·相刺》
    460《盐铁论·殊路》
    461《盐铁论·论诽》
    462《盐铁论·和亲》
    463《盐铁论·徭役》
    464《汉书·元帝纪》
    465《汉书·禹贡传》
    466《盐铁论·忧边》
    467《盐铁论·复古》
    468《盐铁论·刺权》
    469《盐铁论·贫富》
    470《盐铁论·园池》
    471《盐铁论·地广》
    472同上
    473《盐铁论·刺议》
    474《盐铁论·论诽》
    475《汉书·夏侯胜传》
    476《新书·俗激》
    477《汉书·王贡两龚鲍传》
    478余英时.士与中国文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1月,第154页
    479汤志钧,华友根,承载,钱杭:“从贤良文学在议论中所发挥的思想来看,较多地反映出对孔子的‘仁学’、特别是孟子的‘民本’精神的继承和发展,绝少显露汉初以来儒法合流,注重荀子思想的痕迹。这是与汉初以来许多儒生、经师的言论不同的一个特征。”见汤志钧,华友根,承载,钱杭.西汉经学与政治.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12月,第181页。另外,金春峰在《汉代思想史》中也认为盐铁论中的贤良文学一派体现了孟子思想在汉代中期的崛起。见金春峰.汉代思想史.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年4月,第295-301页
    480唐君毅.中国哲学原论·原性篇.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10月,第6页
    481《孟子·万章上》
    482李泽厚.中国古代思想史论著.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8年6月,第119页
    483《荀子·荣辱》
    484《荀子·王霸》
    485《荀子·荣辱》
    486孔繁.荀子评传.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11月,第209页
    487《孟子·告子上》
    488同上
    489《孟子·告子上》
    490同上
    471《孟子·公孙丑上》
    492《荀子·大略》
    493《论语·阳货》
    494《孟子·离娄下》
    495《孟子·离娄下》
    496《孟子·公孙丑上》
    497《孟子·告子上》
    498同上
    499《孟子·公孙丑上》
    500《孟子·尽心下》
    501《孟子·告子上》
    502《荀子·性恶》
    503《荀子·正名》
    504《荀子·王制》
    505《孟子·万章上》
    506《孟子·尽心上》
    507同上
    508《孟子·离娄上》
    509《孟子·尽心下》
    510《孟子·离娄下》
    511同上
    512《孟子·滕文公下》
    513《孟子·尽心上》
    514《孟子·万章上》
    515《孟子·离娄上》
    516《孟子·尽心上》
    517《孟子·公孙丑下》
    518《荀子·解蔽》
    519《荀子·非十二子》
    520《荀子·正论》
    521《荀子·礼论》
    522《荀子·天论》
    523同上
    524《荀子·性恶》
    525《荀子·正名》
    526《荀子·礼论》
    527同上
    529《荀子·儒效》
    529《荀子·礼论》
    530同上
    531《荀子·荣辱》
    532李泽厚.中国古代思想史论.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8年6月,第111页
    533《荀子·天论》
    534《荀子·王制》
    535《荀子·天论》
    536《荀子·王制》
    537《新语·明诫》
    538《新书·等齐》
    539《春秋繁露·深察名号第三十五》
    540《新语·本行》
    541《新书·孽产子》
    542《春秋繁露·度制第二十七》
    543《新语·道基》
    544《新书·匈奴》
    545《新语·明诫》
    546《新书·无蓄》
    547《新语·道基》
    548《春秋繁露·正贯》
    549《春秋繁露·保位权第》
    550《春秋繁露·保位权第》
    551《春秋繁露·天地施》
    552苏舆撰;锺哲点校.春秋繁露义证,北京:中华书局,1992年12月,第469页
    553《新书·属远》
    554《盐铁论·刑德》
    555《新语·道基》
    556《新书·审微》
    557《春秋繁露·天地施》
    558《新书·孽产子》
    559《新语·慎微》
    560《新书·耳痹》
    561《春秋繁露·服制》
    562《春秋繁露·二端》
    563《春秋繁露·王道》
    564《春秋繁露·重政》
    565《春秋繁露·深察名号》
    566《春秋繁露·楚庄王》
    567《白虎通·三正》
    568《春秋繁露·玉杯》
    569《春秋繁露·玉杯》
    570《春秋繁露·立元神》
    571《春秋繁露·顺命》
    572《春秋繁露·深察名号》
    573《春秋繁露·二端》
    574《春秋繁露·必仁且智》
    575同上
    576《春秋繁露·二端》
    577《盐铁论·毁学》
    578《盐铁论·散不足》
    579《盐铁论·通有》
    580《盐铁论·本议》
    581《春秋繁露·度制》
    582《盐铁论·论诽》
    583《盐铁论·通有》
    584《盐铁论·错币》
    585《盐铁论·禁耕》
    586《盐铁论·刺复》
    587《盐铁论·散不足》
    588《盐铁论·禁耕》
    589《盐铁论·疾贪》
    590《盐铁论·论诽》
    591《盐铁论·孝养》
    592《盐铁论·孝养》
    591孟子曰:“待文王而后兴者,凡民也。若夫豪杰之士,虽无文王犹兴。”《孟子·尽心上》
    594牟宗三.名家与荀子.台湾:学生书局,1979.第226页
    595牟宗三.名家与荀子.台湾:学生书局,1979.第198页
    596李泽厚.中国古代思想史论.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8年6月
    597《荀子·荣辱》
    598《荀子·性恶》
    599蒋庆.政治儒学:当代儒学的转向、特质与发展.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3年5月,第29页
    600梁启超等著;廖明春选编.荀子二十讲.北京:华夏出版社,2009年3月,第271页
    601牟宗三.名家与荀子[M].台湾:学生书局,1979.第197页
    602《荀子·性恶》
    603《荀子·正名》
    604《荀子·天论》
    605《荀子·富国》
    606牟宗三.名家与荀子.台湾:学生书局,1979年.第216页
    607梁启超等著;廖明春选编.荀子二十讲.北京:华夏出版社,2009年3月,第192页
    608梁启超等著;廖明春选编.荀子二十讲.北京:华夏出版社,2009年3月,第271页
    609《荀子·正名》
    610《荀子·解蔽》
    611《荀子·正名》
    612《荀子·解蔽》
    613《荀子·正名》
    614梁启超等著;廖明春选编.荀子二十讲.北京:华夏出版社,2009年3月,第274页
    615《荀子·解蔽》
    616同上
    617《老子》
    618《孟子·公孙丑上》
    619《荀子·劝学》
    620同上
    621《荀子·修身》
    622《荀子·性恶》
    623李泽厚.中国古代思想史论.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8年6月,第117页
    624《新书·道德说》
    625《新书·六术》
    626《新书·道德说》
    627同上
    628《新书·六术》
    629《新书·道术》
    630《春秋繁露·身之养重于义》
    631《春秋繁露·仁义法》
    632《春秋繁露·身察名号》
    633《新书·连语》
    634《春秋繁露·实性》
    635《新书·礼》
    636《春秋繁露·深察名号》
    637《春秋繁露·实性》
    638《新书·藩强》
    639同上
    640《春秋繁露·度制》
    [1]徐元诰撰;王树民,沉长云点校.国语集解.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6月
    [2]程俊英.诗经译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7月
    [3]陈鼓应.老子注释及评价.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5月
    [4](清)郭庆藩撰;王孝鱼点校.庄子集释.北京:中华书局,2004年1月
    [5]杨伯峻.论语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12月
    [6]杨伯峻.孟子译注.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1月
    [7][清]孙诒让著;孙以楷总校.墨子间诂.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2月
    [8]王天海.荀子校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月12月
    [9]王文锦.礼记译解.北京:中华书局,2001年9月
    [10]韩非著;李维新等注译.韩非子.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8年4月
    [11]王维堤,唐书文.春秋公羊传译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7月
    [12](宋)朱熹.四书章句集注.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10月
    [13](汉)司马迁.史记.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9月
    [14](汉)班固撰;(唐)颜师古注.汉书.北京:中华书局,2005年3月
    [15]何宁.淮南子集释.北京:中华书局,1998年10月
    [16](汉)陆贾撰;王利器校注.新语校注.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8月
    [17](汉)贾谊撰;阎振益,锺夏校注.新书校注.北京:中华书局,2000年7月
    [18]苏舆撰;锺哲点校.春秋繁露义证,北京:中华书局,1992年12月
    [19](清)陈立撰;吴则虞点校.白虎通疏证.北京:中华书局,1994年8月
    [20](汉)桑弘羊撰;王利器校注.盐铁论校注.北京:中华书局,1992年7月
    [21](唐)杜牧撰;何锡光校注.樊川文集校注.成都:巴蜀书社,2007年10月
    [22](清)顾炎武著;黄汝成集释;栾保群,吕宗力校点.日知录集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12月
    [23](清)皮锡瑞.经学历史·经学开辟时代.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
    [24]王国维.观堂林集.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6月
    [25]梁启超.饮冰室合集.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3月
    [26]冯良方.汉赋与经学.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8月
    [27]蒋庆.政治儒学:当代儒学的转向、特质与发展,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3年5月
    [28]马小红.礼与法:法的历史连接.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8月
    [29]梁治平.寻求自然秩序中的和谐.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7年5月
    [30]徐复观.西汉思想史.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2月
    [31]李泽厚.中国古代思想史论著.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8年6月
    [32]俞荣根.儒家法思想通论.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92年5月
    [33]睡虎地秦墓竹简整理小组编.睡虎地秦墓竹简.北京:文物出版社,1990年9月
    [34]李亚彬.道德哲学之维——孟子荀子人性论比较研究.人民出版社,2007年12月
    [35]干春松.制度儒学.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9月
    [36]赵明.先秦儒家政治哲学引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11月
    [37]丁原明.黄老学论纲.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1997年12月
    [38]孔繁.荀子评传.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11月
    [39]张岂之主编;黄留珠分卷主编.中国思想学说史,秦汉卷.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1月
    [40]金春峰.汉代思想史.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年4月
    [41]顾颉刚.秦汉的方士与儒生.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4月
    [42]冯友兰.中国哲学史新编.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7月
    [43]郭沫若.十批判书.北京:东方出版社,1996年3月
    [44]汤志钧,华友根,承载,钱杭.西汉经学与政治.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12月
    [45]陈来.古代思想文化的世界:春秋时代的宗教、伦理与社会思想.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9年4月
    [46]余英时.士与中国文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1月
    [47]顾颉刚.史林杂记初编.北京:中华书局,1963年
    [48]瞿同祖著;邱立波译.汉代社会结构.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4月
    [49]唐君毅.中国哲学原论·原性篇.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10月
    [50]牟宗三.名家与荀子.台湾:学生书局,1979年
    [51]梁启超等著;廖明春选编.荀子二十讲.北京:华夏出版社,2009年3月
    [52]任强.知识、信仰与超越——儒家礼法思想解读.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1月
    [53]于迎春.秦汉士史.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11月
    [54]李军.士权与君权.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8月
    [55]惠吉星.荀子与中国文化.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6年1月
    [56]马积高.荀学源流.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9月
    [57]冯契.中国古代哲学的逻辑发展.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年10月
    [58]侯外庐.中国思想史.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4月
    [59]杨国荣.伦理与存在——道德哲学研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1月
    [60](英)欧克肖特著;张汝沦译.政治中的理性主义.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年6月
    [61][法]班达著;佘碧平译.知识分子的背叛.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5月
    [62][英]崔瑞德,鲁惟一编;杨品泉等译.剑桥中国秦汉史.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2月
    [63][美]克利福德·格尔兹著;纳日碧力戈等译.文化的解释.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1月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