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八十年代以来泰华文学中的异族叙事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虽然在对泰华社会的研究中,同化论影响深远,它还波及到泰华文学领域,“异族”也成为泰华文学较少涉及的话题,但“异族”在华人内心是存在的,在不同的情况下有不一样的体现。本文则从华族视角出发,尝试对该时期泰华文学中的异族人物与异族文化进行分析,在对其叙事技巧与叙事态度进行剖析的同时探求泰国华族在新时期的心灵变迁史。
     本文从人物与文化两个层面对八十年代以来泰华文学中的异族叙事进行了梳理,关于前者,“泰人”、“红毛”、印度人是泰华作家笔下主要的异族形象,叙述者对于三者的态度也迥然不同,对于“泰人”它的基调是同情,对“红毛”则经历了由厌恶到无奈再到主动接受的过程,印度人则是华人同病相怜、惺惺相惜的朋友;而在文化层面上,泰国华人作家身上往往同时体现出两种不同文化的交融与碰撞,而二者所占的比重在不同的作家身上又有所不同,其相同之处则是对“源”的诉求与渴望。“源”不仅指“中国文化之源”,也指其“本土之源”。
     在泰华文学的异族叙事中,在场与缺席、虚构与真实、稳定与变迁是矛盾统一体,它们相互交错,互为表里。只有从华族视角出发,揭开差异的面纱,我们才有可能领悟到泰华作家在综合了历史与现实、政治与文化等各因素之后的心灵变迁史。
The other really exists in the heart of Chinese-Thai despite of the deep influences of assimilation on Chinese-Thai communities, which affected Chinese-Thai literature so hardly that the other scarcely has been referred to. From the viewpoint of Chinese-Thai, this essay try to analyze the characters of the other and the culture of the other in Thai-Chinese Literature so as to discuss its narrative style and attitude and to explore Chinese-Thai's psychological transform during new period.
    This essay reviews the narrative of the other in Chinese-Thai literature since the 1980's from the aspect of character and culture. With regard to the former, Thai, Red Hair, and Indian are the main characters of foreign races. The narrator's attitudes towards the above three are extremely different: sympathy for the Thai, change from disgust, disablement and to initiative acceptance for the Red Hair, freemasonry and cherish for the Indian. With regard to the latter, in their works Chinese-Thai authors usually show mix and collision of two different cultures, which exhibit various proportions in different authors' works. The same factor on different authors is the appeal and aspiration for origin, which means not only the origin of Chinese culture, but also the origin of its own mainland.
    As to the narrative of the other in Chinese-Thai literature, presence and absence, stabilization and vicissitude, fabrication and reality are the affiliating and interrelating parts of a conflicting and unifying entity. Only from the viewpoint of Chinese race, could we probably reveal the fiction and appreciate the Chinese-Thai authors' psychological transform on the integration of various factors such as: history and realism, politics and culture.
引文
1 沈英名著《泰国华侨概况》,台北:正中书局1994年6月版。
    2 陈博文《让你认识泰国》,2006年2月9日《新中原报》。
    3 潘翎主编;崔贵强编译《海外华人百科全书》,香港:三联书店(香港)有限公司1998年版,第218页。
    4 曹云华著《变异与保持——东南亚华人的文化适应》,中国华侨出版社2001年5月第1版,第2页。
    5 吴泽霖总纂:《人类学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91年版,第308页。
    6 同上,第237—238页。
    7 转引自马戎编著《民族社会学——社会学的族群关系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54页。
    8 转引自曾聪著《漂泊与根植》,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6页。
    9 美国学者阿诺德·罗斯将同化解释为:一个人或群体对另一个社会群体文化的采纳。这种采纳程度是如此彻底,以至没有任何特征可以把这个人或群体与其原先文化联系起来,对其原来的文化也不再有任何特别的忠诚。导向这种采纳的过程即是同化。
    10 社会学者、记者和行外人往往用“同化”(assimilmion)一词来指由族群间交往引起的没有失去族群认同和失去了其原有族群认同的社会与文化变迁。在涉及一个族群文化向另一个族群文化变迁的过程时,用“涵化”(acculturation)这个概念吏为适合一些。这可以是一个互动的过程,尽管这种互动通常是意味着少数族群在社会与文化方面更多地向主流群体的文化方向调适。从另一个方面米看,同化不仅意味着社会与文化的变迁,而且也意味着族群的变迁。比如,当我们说甲族群被乙族群同化的时候,我们是指甲族群已经在族群上被已族群吸纳了,这种吸纳的结果是甲族群丧失了原有的族群认同。正如特斯克(Teske)和纳尔逊(Nelson)(1974:365)正确地指出的那样,涵化不一定必然导致同化,但是,涵化是同化的必要条件,虽然不是一个充分的条件。
    11 张卫中著《母语的魔障——从中西语言的差异看中两文学的差异》,安徽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79页。
    12 饶芃子著《海外华文文学与比较文学》,选白饶芃子、傅莹编《多重视域中的文艺学——暨南文学文艺学研究与教学文集》,暨南大学出版社2005年7月第1版,第269页。
    13 参考[英]马克·柯里著,宁一中译《后现代叙事理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8月第1版,第130页。
    14 参考[英]马克·柯里著,宁一中译《后现代叙事理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8月第1版,第21页。
    15 同上。
    16 暨南大学华侨华人研究所编《华侨华人研究》第五辑,香港荣誉出版有限公司2001年11月第1版。
    17 林光辉著《碧城风云录》,泰国时代论坛出版社1999年出版,第34、35页。
    18 毛草、林文辉等5人著《赤贫儿女》,大众印务局承印1990年版
    19 参考《泰国民族问题》,http://post.baidu.com/f?kz=9679888
    20 黎毅著《黎毅短篇小说集1956-1992》,曼谷八音出版社,1993年5月第一版。
    21 《陈博文短篇小说自选集》[曼谷]八音出版社,一九九六年元月初版,第183页。
    22 [泰国]巴尔著《沸腾大地》,厦门大学出版社,1990年11月第1版。
    23 年腊梅著《黑腊肠》,曼谷大众摄影有限公司1993年5月初版。
    24 同上,第158页。
    25 黎毅著《黎毅短篇小说集1956-1992)),曼谷八音出版社,1993年5月第一版。
    26 司马攻主编《黎毅文集》,[厦门]鹭江出版社,1994年4月第1版。
    27 曾心著《一坛老菜脯》,泰华文学出版社,2000年11月第一版。
    28 曾心著《一坛老菜脯》,泰华文学出版社,2000年11月第一版。
    29 《椰风蕉雨》,大众摄影广告有限公司制版,年份不详。
    30 《泰华文学》第二十四期。
    31 琴思钢著《钢琴组诗》,八音出版社2000年7月初版。
    32 黎毅著《往事随想录》,八音出版社2000年7月第1版。
    33 黎毅著《黎毅短篇小说集1956-1992)),曼谷八音出版社,1993年5月第一版。
    34 《陈博文短篇小说白选集》[曼谷]八音出版社,一九九六年元月初版,第176页。
    35 司马攻著《明月水中来》,八音出版社1989年9月6日第1版。
    36 司马攻、梦莉等8人著《轻风吹在湄江上》,八音出版社1988年版
    37 同35。
    38 李保初主编《南洋华人小说选》,北京:中国华侨出版公司,1989年版。
    39 白云著《羽毛脱落的翅膀》,饶公桥编校,1992年出版,第125页。
    40 同上,第159页。
    41 引自朱立立《历史记忆·史源想象·身份建构——马华新生代作家的历史书写及属性意识》,《华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3期,第77页。
    42 转引自孙淑芹《立足于民族 扎根于泰国》,泰国华文作家协会主办《泰华文学》第三十期,2004年5月。
    43 引自斯图亚特·霍尔《文化身份与族裔散居》,选自《文化研究读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9月第一版,第209页。
    44 参见《陈博文与泰华“佛幻现实主义”小说》,王列耀著《宗教情结与华人文学》,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4年12月第1版。
    45 同上。
    46 《陈博文短篇小说自选集》[曼谷]八音出版社,一九九六年元月初版,第266页。
    47 郑若瑟著《情债》,获益出版事业有限公司2004年5月初版。
    48 司马攻主编《倪长游文集》,鹭江出版社1998年4月第1版,第284页。
    49 都见《倪长游文集》。
    50 同上。
    51 梦莉著《在月光下砌座小塔》,八音出版社1992年7月第1版。
    52 《只要一个合十》,微型小说(专辑),《泰华文学》第三十二期http://www.thaisinoliterature.com。
    53 《新中原报》2006年2月17日。
    54 陈衍德《对抗、适应与融合——东南亚的民族主义与族际关系》,岳麓书社2004年第1版,第190页。
    55 《泰华文学》第三十五期,http://www.thaisinoliterature.com/book24.htm。
    56 《泰华诗集》,泰国华文作家协会1993年2月初版,第33页。
    57 黄水遥《琴与花朵》,大众印务局1989年10月初版,第34页。
    58 白云著《羽毛脱落的翅膀》,第8页,1992年出版。
    59 同上,第1页。
    60 《泰华诗集》,第61页。
    61 昔时的潮人剑海外含辛茹苦,有少数人经过艰苦奋斗,事业成功,成为富翁,被称为“座山”;有些人叶落归根,同到故乡——“唐山”。但不少的人,终究客_夕匕异国他乡,被收埋于“义山”。“义山”原是南洋一带的华人,收埋无人认领的同胞死尸的地方,后来成为公共坟场的通称。
    62 姚宗伟《拜好兄弟》,《泰华散文集》第213页,泰华写作人协会1989年7月出版。
    63 陆留《陆留散文集》(上),亚太文学出版社,1998年8月版,第169页。
    64 姚宗伟1988年3月10日《拜好兄弟》,《泰华散文集》,泰华写作人协会出版,1989年7月版,第214页。
    65 姚宗伟1988年4月5日《拜好兄弟》,《泰华散文集》,泰华写作人协会出版,1989年7月版,第216页。
    66 《泰华文学》第二十七期。
    67 子帆著《只缘在诗中》,时代论坛2000年9 月9日第一版,第21页。
    68 同上,第28页。
    69 湄南河副刊主编《待垦的土地》,泰国世界日报社出版,1987年五月初版。
    70 《新中原报》2006年1月17目。
    71 陈博文《咆哮森林》,《陈博文短篇小说自选集》[曼谷]八音出版社,一九九六年元月初版,第176页。
    72 《泰华散文集》,泰华写作人协会出版,1989年7月版,第107页。
    73 此三篇全选白琴思钢著《钢琴组诗》,八音出版社2000年7月初版。
    74 湄南河副刊主编《待垦的土地》,泰国世界日报社出版,1987年五月初版,第28页。
    75 同上,第38页。
    76 《泰华散文集》,泰华写作人协会出版,1989年7月版,第96页。
    77 同上,第203页。
    78 参见[英]马克·柯里著,宁一中译《后现代叙事理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8月第1版。
    79 同上。
    80 温广益主编《“二战”后东南亚华侨华人史》,中山大学出版社2000年9月第1版。
    81 [德]沃尔夫冈·伊瑟尔著,陈定家、汪正龙等译《虚构与想像——文学人类学疆界》,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年2月第1版,第6页。
    82 转引自《虚构与想像》。
    83 《陈博文短篇小说自选集》[曼谷]八音出版社,一九九六年元月初版,第278页。
    84 《虚构与想像》,第26页。
    85 《虚构与想像》,第27页。
    86 《虚构与想像》,第17页。
    87 参见[德]沃尔夫冈·伊瑟尔著,陈定家、汪正龙等译《虚构与想像——文学人类学疆界》,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年2月第1版,第32页。
    88 段立生著,[泰]华侨崇圣大学出版社2000年元月第一版。
    89 引自弗兰克·林特利查《福柯的遗产:一种新历史主义?》,选自《新历史主义与文学批评》,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1月版,第157页。
    1.饶芃子著《世界华文文学的新视野》,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
    2.王列耀著《隔海之望——东南亚华人文学的“望”“乡”之路》,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
    3.王列耀著《宗教情结与华人文学》,文化艺术出版社,2005年3月版
    4.曾少聪著《漂泊与根植:当代东南亚华人族群关系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
    5.马戎著《民族社会学:社会学的族群关系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6.[美]本尼迪克特·安德森著,吴叡人译《想象的共同体:民族主义的起源与散布》,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7.[加拿大]威尔·金里卡著,应奇 葛水林译《自由主义、社群与文化》,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年5月第1版
    8.珍尼·理查森·汉克斯著,刘晓红主译《文化解读:美国及泰国部族文化研究》,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2年9月版
    9.孟华主编《比较文学形象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10.刘宏、黄立坚主编《海外华人研究的人视野与新方向——王赓武教授论文集》,八方文化企业公司2002年版
    11.王赓武著《王赓武自选集》,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12.曹云华著《变异与保持:东南亚华人的文化适应》,中国华侨出版社2001年版
    13.李金英著《东南亚“华人问题”的形成与发展:泰国、菲律宾、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案例研究》,北京:时事出版社2001年版。
    14.邵宗海等编《族群问题与族群关系》,幼狮文化事业有限公司(台北),1995年三月初版
    15.(美)爱德华·萨义德《东方学》,上海三联出版社,1997年 月第 版
    16.(德)弗里德里希.克拉托赫维尔P249—274:(德)弗里德里希.克拉托赫维尔:《公民权:在秩序的边界上》,选自约瑟大。拉彼得、弗里德里希。克拉托赫维尔《文化和认同——国际关系回归理论》,浙江人民出版社,2003年,
    17.(英)戴维.里查兹《差异的面纱》,辽宁教育出版社,2003年2月第1版
    18.[荷]米克·巴尔著,谭君强译《叙述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4月第2版
    19.[德]沃尔夫冈·伊瑟尔著,陈定家、汪正龙等译《虚构与想像——文学人类学疆界》,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年2月第1版
    20.[英]马克·柯里著,宁一中译《后现代叙事理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8月第1版
    21.[美]J.希利斯·米勒著,申丹译《解读叙事》,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5月第1版
    22.王宁编《精神分析》,四川文艺出版社1989年5月第1版
    23.叶舒宪著《文学与人类学——知识全球化时代的文学研究》,北京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11月第1版
    24.王中忱著《越界与想象:20世纪中国、日本文学比较研究论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8月第1版
    25.南帆著《文本生产与意识形态》,[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02年9月第1版
    26.彭兆荣著《文学与仪式:文学人类学的一个文化视野》,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12月第1版
    1.斯图亚特·霍尔《文化身份和族裔散居》,罗钢、刘象愚主编《文化研究读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
    2.(新加坡国立大学)曾国文、唐志强著,谧谷译《建立泰国各族文化交往与华人种族特性的模型》,《南洋资料译丛》1997年第2期
    3.[泰]旺威帕·布鲁沙达那攀著,其实译《泰国的华人特性》,《南洋资料泽丛》1997年第4期
    4.张训涛《泰国华文文学的文化特质及与政治之关系》,《广东教育学院学报》2004年第1期
    5.饶芃子《海外华文文学异族人物形象的文化分析》,《跨文化语境中的比较文学》,译林出版社,2004年第1版
    6.黄万华:《从华族文化到华人文化的文学转换——对东南亚华文文学发展趋势的一种考察》,《华侨大学报》(哲社版)1996年,第1期
    7.王列耀《东南亚华文文学:华族身份意识的转型》,《文学评论》2003年第5期
    8.钱晓霞《背景中寻根——浅谈美国青少年文学中的亚裔美国人形象》,《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1年第1期
    9.(台湾)陈大为《当代泰华文学中的湄南图像》,http://192.192.148.75/data/paper3.pdf2003-1-15
    10.孙淑芹《立足于民族 扎根于泰国——泰国华文文学特色浅論》http://www.thaisinoliterature.com
    11.陈秀容《东南亚华人融入所在国主流社会的地域差异——印尼与泰国之比较》http://www.hsm.com.cn/node2/node116/node119/node162/node470/userobject6ai29649.html,2001年12月28日
    12.罗喻臻《试论泰国佛教“华僧宗”的历史发展及其特征——兼论泰国华人的文化认同》http://www.olc.pku.edu.cn/filebase/show.aspx?id=72&cid=10
    13.《泰国华人的文化忧患》(1/6/2001)摘自《星洲日报》http://www.zaobao.com/chinese/region/others/pages/thai_chinese010601.html
    14.林琬绯《从“赏月”到“共婵娟”的华教理想》http://www.zaobao.com.sg/chinese/region/others/pages/thai_chinese120800.html
    1.阿谁著《阿谁文集》,出版社不详1992年版
    2.巴尔著《陋巷》,泰国大朋出版社1980
    3.巴尔著《就医》,泰国大朋出版社19801年版
    3.巴尔著《绘制钞票的人》,中国友谊出版公司1983年版
    4.巴尔著《沸腾大地》,厦门大学出版社1990年11月第1版
    5.白翎著《这里的夜静悄悄》,泰华文学出版社2000年11月第1版
    6.白翎、老羊执行编辑《还愿》,泰国华文作家协会1997年5月第1版
    7.白翎、曾天执行编辑《试金石》,泰国华文作家协会1992年7月第1版
    8.白翎责任编辑《泰华杂文集》,泰国华文作家协会1991年8月出版
    9.白令海著《小城残梦》,八音出版社1996年版
    10.白云著《万水千山总是情》,出版社不详1989年出版
    11.白云著《羽毛脱落的翅膀》,出版社不详1992年出版
    12.陈博文著《浮生漫笔》,八音出版社1996年8月初版
    13.陈博文著《泰国河山》,八音出版社1991年8月初版
    14.陈博文著《泰国风采(上)》,八音出版社1994年8月初版
    15.陈博文著《泰国风采(下)》,八音出版社1995年1月初版
    16.陈博文著《惊变》,八音出版社1995年12月初版
    17.陈博文著《蛇恋》,八音出版社1990年10月版
    18.陈博文著《雨声絮语(散文集)》,八音出版社1989年4月版
    19.陈博文著《畅言集》,八音出版社1989年4月版
    20.陈博文著《佛都旧忆》,八音出版社2000年版
    21.陈博文著《陈博文短篇小说白选集》,八音出版社1996年版
    22.陈博文著《晚霞满天》,八音出版社1993年版
    23.陈博文著《海忆》,泰华文学出版社2000年版
    24.陈博文著《人海涟漪》,大朋出版社1981年版
    25.陈博文著《博文杂记》,八音出版社1999年版
    26.陈皮著《陈皮诗文集》,捷印公司印刷1993年版
    27.陈小民译《黑本子与红叶》,泰华文学出版社2000年11月第1版
    28.范模王著《董事长来了》,八音出版社1992年9月1日版
    29.伽玛耀摩编著《佛国书简》,景溪越考蔓观音阁佛化世界研究组印行1983年6月15日出版
    30.海华编《茉莉花串——梦莉作品评论集》,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94年11月第1版
    31.何韻《女记者生涯传真》,新中原报丛书1989年1月1日再版
    32.洪林编著《泰华文华人物辞典》,泰中学会2000年1月第1版
    33.洪林主编《泰华名人传》,英国剑桥华人世界出版有限公司1994年12月
    34.胡惠南著《走过历史》,黄金地出版社1994年版
    35.黄水遥著《琴与花朵》,大众印务局承印1989年版
    36.剑曹著《冷热集》,新中原报1988年6月第1版
    37.剑曹著《踏影集》,八音出版社1990年11月版
    38.剑曹著《晚节集》,八音出版社1994年11月初版
    39.江水寒著《我的歌》,泰国文学研究社1996年5月版
    40.老羊著《薪传》,泰国华文作家协会1995年版
    41.老羊著《花开花落》,八音出版社1990年版
    42.黎毅著《春迟》,泰华文学出版社2000年11月第1版
    43.黎毅、倪长游执行编辑《春天咯咯的笑声》,泰国华文作家协会1993年2月第2版
    44.黎毅著《往事随想录》,八音出版社
    45.黎毅著《黎毅短篇小说集1956-1992》,八音出版社1993年版
    46.李虹、乃方、李栩等9人著《风雨耀华力》,地平线出版社1983年版
    47.李润新著《文化之花——梦莉评传》,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97年3月第1版
    48.李栩著《光华堂》,大众摄影广告有限公司1986年印
    49.李栩著《火砻头家》,大朋出版有限公司1981年版
    50.李栩著《不断的根》,出版不详,90年代
    51.林聪著《她的一生》,上海书局有限公司印行1973年8月初版
    52.林光辉著《碧城风云录》,时代论坛1999年2月出版
    53.刘映东著《悠悠岁月四十年》,八音出版社2002年版
    54.柳烟著《柳烟诗存》,不祥
    55.龙彼德著《曾心散文选评》,泰华文学出版社2000年6月第1版
    56.卢楚高等著《巳未中秋丁巳重阳题襟集》,出版不祥
    57.鲁纯著《鲁纯文集》,郁垒社1992年出版
    58.陆留著《家在椰林》,中国友谊出版公司1987年版
    59.陆留著《陆留散文集》,亚太文学出版社1998年版
    60.罗慧仪著《慧仪文集》,寿星俱乐部1994年3月初版
    61.马凡著《蝶花恋》,湄江文艺出版社1996年7月版
    62.毛草、林文辉等5人著《赤贫儿女》,大众印务局承印1990年版
    63.湄南河副刊主编《待垦的土地》,泰国世界日报社民国七十六年版
    64.梦莉著《烟湖更添一段愁》,八音出版社1989年4月
    65.梦莉著《在月光下砌座小塔》,八音出版社1992年7月第1版
    66.梦莉著《我家的小院长》,八音出版社2000年6月第1版
    67.梦莉著《片片晚霞点点帆》,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93年版
    68.倪长游著《未运通怪行录》,八音出版社2000年2月初版
    69.倪长游著《狗精传》,泰华文学出版社2000年11月第1版
    70.倪长游著《只说一句》,八音出版社1996年版
    71.年腊梅著《黑腊肠[小说]》,曼谷大众摄影有限公司1993年5月初版
    72.年腊梅著《年腊梅散文集》,八音出版社1989年5月初版
    73.年腊梅著《泰华写作人剪影》,八音出版社1990年版
    74.年腊梅著《湄南河畔的故事》,八音出版社1990年版
    75.年腊梅著《花街》,大朋出版社1980年版
    76.潘兴吾著《布衣草》,不祥
    77.秦程著《春节的故事》,泰京汽车客运公司1992年出版
    78.秦程著《生死恋》,泰京汽车客运公司1992年出版
    79.琴思钢著《钢琴组诗》,八音出版社2000年7月初版
    80.饶公桥编《泰华散文集》,泰华写作人协会1989年出版
    81.饶公桥编《泰华文学五人作品选》,晨耕文艺出版社1994年版
    82.饶公桥著《椰风蕉雨》,出版社不详1987年版
    83.姗姗著《海外五十年(上)》,南美有限公司1972年10月15日初版
    84.姗姗著《海外五十年(下)》,南美有限公司1974年11月初版
    85.沈逸文译《泰国作家短篇小说选》,中国友谊出版公司1986年版
    86.盛伯著《嘻哈集(一)》,1987
    87.盛伯著《嘻哈集(二)》,1987
    88.史青著《北游鳞爪》,大朋出版社1980年版
    89.史青著《葡萄架下的闲话》,新艺出版社1973年版
    90.史青著《搔痒集》,新艺出版社1974年版
    91.史青著《灰色的楼房》,香港上海书局印行1973年版
    92.史青著《波折》,香港上海书局印行1973年版
    93.司马攻著《明月水中来》,八音出版社1989年9月6日第1版
    94.司马攻著《梦余暇笔》,八音出版社1994年10月版
    95.司马攻著《湄江消夏录》,八音出版社1990年12月版
    96.司马攻著《人妖·古船》,八音出版社1998年2月泰国第1版
    97.司马攻著《司马攻序跋集》,八音出版社1996年5月版
    98.司马攻著《泰国琐谈》,八音出版社1990年7月16日第1版
    99.司马攻著《独醒[微型小说集]》,八音出版社1995年6月版
    100.司马攻、梦莉等8人著《轻风吹在湄江上》,八音出版社1988年版
    101.司马攻、梦莉主编《尽在不言中》,八音出版社1989年版
    102.司马攻编《冈为你是梦莉》,八音出版社1989年12月26日第1版
    103.司马攻主编《倪长游文集》,鹭江出版社1998年版
    104.司马攻主编《佟英文集》,鹭江出版社1998年版
    105.司马攻主编《黎毅文集》,鹭江出版社1998年版
    106.司马攻主编《泰华微型小说集19969,泰国华文作家协会1996编印
    107.司马攻著《泰华文学漫谈》,八音出版社1994年版
    108.司马攻著《演员》,八音出版社1991年版
    109.《亚细安散文集(泰国卷)》,泰国华文作家协会编印1994年版
    110.《春的漫笔》,泰国华文作家协会编印1996年1月初版
    111.吴继岳著《侨领?正传》,中国友谊出版公司1986年版
    112.吴继岳著《六十年海外见闻录》,南粤出版社1983年12月香港第1版
    113.谢增泰著《湄南河畔采风行》,大众摄影有限公司设计制版
    114.谢增泰著《湄南河畔采风行》,出版社、时间不详
    115.杨帆著《遥远的爱》,香港上海书局印行1973年版
    116.姚宗伟著《姚宗伟杂文集(泰国版)》,华文文化出版社1999年3月版
    117.姚宗伟著《欧游见闻录》,寄园1985年2月初版
    118.姚宗伟著《东游随笔》,寄园1985年11月26日初版
    119.姚宗伟著《寄园诗稿》,寄园1988年2月初版
    120.姚宗伟、范模士等编《泰华诗集》,泰国华文作家协会1993年版
    121.姚宗伟著《瓦罐里开的花》,寄园1990年出版
    122.姚宗伟著《姚宗伟短篇小说》,泰华文化出版社1997年版
    123.姚宗伟著《春暖》,寄园1991年出版
    124.叶树勋著《迷失鸟》,泰华文化出版社1996年版
    125.亦舍、亦非等6人著《破毕舍歪传》,泰京华文出版社1965年版
    126.余多糽著《鬼蜮正传》,上海书局印行1969年4月初版
    127.曾心著《心追那钟声》,泰华文学出版社1999年6月第1版
    128.曾心著《一坛老菜脯》,泰华文学出版社2000年版
    129.曾心著《大自然的儿子》,云南民族出版社1995年版
    130.赵朕著《尺水兴波的情愫——郑若瑟微型小说选评》,时代论坛出版社2001年10月出版
    131.郑若瑟著《情浓》,时代论坛出版社2007
    132.郑若瑟著《情解[微型]》,八音出版社1997年6月版
    133.郑若瑟著《情哀》,时代论坛出版社19997
    134.郑若瑟著《情味[微型]》,时代论坛2001年5月出版
    135.郑若瑟著《情结》,泰华文学出版社2000年11月第1版
    136.郑若瑟著《情债[极短篇]》,获益出版事业有限公司2004年5月初版
    137.周新心并《春在枝头已十分》,广东省归侨作家联谊会编2000年
    138.自然著《自然短篇小说集》,八音出版社1996年版
    139.《泰国华文作家协会文集》,泰国华文作家协会1991年出版
    140.《泰华短篇小说集》,泰华写作人协会1989年出版
    141.《流失的回思》,泰国华文作家协会编印1996年1月初版
    142.司马攻主编《泰华文学》第一期至第四十期
    143.2006年以来的《新中原报》《星暹日报》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