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新青年》的孔孟观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针对众多文学史著作对《新青年》孔孟观论述不完整的问题,本文力求完整详实呈现《新青年》孔孟观。《新青年》的孔孟观复杂多变,不是彻底的“覆孔孟,铲伦常”,而是在批判的同时保留合理成分。本文主要分为“修身治国”、“最后之觉悟”、“高扬反孔旗帜”以及“反孔反礼教的退潮延续”四个阶段来呈现《新青年》孔孟观。
     第一阶段的孔孟观主要由陈独秀一人呈现,陈独秀对待孔孟的态度是以是否阻碍青年进步为思想取舍的标准;第二阶段,展示孔孟观的阵营有所扩大,陈独秀开始反孔;易白沙力求以平和的心态对待孔子及其学说,有肯定也有否定;高语罕则在很大程度上肯定孔孟思想。第三阶段是孔孟问题讨论的焦点时期,很多激进知识分子在此阶段对传统进行了猛烈攻击,但是陈独秀还是将传统文化中儒家学说的“恭良温俭”等概念剥离出来予以保留,吴虞也有肯定孔孟思想的地方,王浧也高度赞扬孔孟学说中“仁”和“坚忍”?谒慕锥危粤纾为代表的守旧派和蔡元培的论战显示《新青年》并没有“覆孔孟,铲伦常”,陈独秀姿态发生了明显的转变,而吴虞、胡适、鲁迅等健将将反礼教继续深入扩展,渐渐将思想形式的反孔转换为文学作品对礼教的控诉。
     《新青年》的孔孟观复杂多变,形式多样。《新青年》不同撰稿人对待孔孟的态度不同,同一个人在不同阶段态度又不同,有猛烈抨击,也有保留乃至赞成,并非彻底“覆孔孟,铲伦常”。
This article mainly focus on the problem of the attitudes to Confucius and Mencius on Newly Youth which is not presented fully in literary history and tries to present the attitudes to Confucius and Mencius on Newly Youth completely. The author thinks the attitudes to Confucius and Mencius on Newly Youth are complex,various and don’t disagree drastically . It is divided into four phases: cultivate morality to administer country, realise in end ,intensively oppose Confucianism and the ebb of opposing Confucianism.
     The attitudes to Confucius and Mencius in the first phase is mainly shown only by Chen Duxiu, with whether the thought blocks the progresses of the youth for standard to take or not ; In the second phase, the camp has extended, Chen shows to start opposing Confucianism and Yi Baisha tries hard to treat Confucius’theory justly, having affirmations and negation; Gao Yuhan mainly affirms the Confucius and Mencius.The third phase is the focal period of the discussing . A lot of intelligentsias attack the tradition hard, but Chen still shows benignancy, goodness, reverence and frugality to give reservation .Wu Yu also has affirmation on the tradition; Wang Ying also praises the benvolence and the tenacity. In the fourth phase, the discussing between Lin Shu and Cai Yuanpei shows that Chen’s attitude has changed .Wu Yu ,Hu Shi and Lu Xun continue the anti- social morals to go deep in to expand, opposing Confucianism thought attitudes to Confucius and Mencius on Newly youth is not drastically opposing. And the form from conversion turns to writing articles .
     The attitudes to Confucius and Mencius on Newly Youth are complex and various. The different authors’attitudes to Confucius and Mencius on Newly Youth are different and even the same person holds different attitudes in different phases not only attacking violently but also reservation and agreement , not drastically opposing.
引文
① 孙玉石. 五四新文化运动反孔思潮之平议. 中国文化研究, 1999,(总 25): 30-36.
    ② 陈方竞,刘中树. 对〈新青年〉发动批孔及文学革命的再认识.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报, 2005,(3): 37-48.
    ③ 黄林非.论《新青年》的反孔非儒.北京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5,(3): 52-59 .
    ① 何玲华.《新青年》“反传统”的历史语境.探索与争鸣,2006(3): 49-51.
    ② 季进.《新青年》的激进风潮.美文,2006,(5).
    ③ 刘湘香.彻底的颠覆与重建——《新青年》杂志之陈独秀反孔思想浅论.绥化学院报,2005,(2): 97-99.
    ④ 陈平原.思想史视野中的《新青年》(上).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2,(3): 1-31. 陈平原.思想史视野中的《新青年》(下).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3,(1): 116-155..
    ⑤ 章清.传统:由“知识资源”到“学术资源”——简析 20 世纪中文化传统的失落及其成因.http://www.zmw.cn/bbs/dispbbs.asp?boardid=10&id=3495.
    ⑥ 1919 年,林纾《致蔡鹤卿书》称《新青年》为主要阵地的文学革命和新文化运动为“覆孔孟,铲伦常”。详细参见蔡元培著、高平叔编.蔡元培全集第三卷.北京:中华书局, 1984. 267-278.
    ① 冯光廉、朱德发等编著.中国现代文学史题解. 济南: 山东教育出版社, 1984.11.
    ② 程光炜、孔庆东等主编. 中国现代文学史. 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0. 37.
    ③ 蒋淑娴、殷鉴主编. 中国现代文学史.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02. 11-12.
    ④ 朱栋霖、丁帆等主编. 中国现代文学史.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9.18.
    ⑤《新青年》1 卷 1 号至 1 卷 6 号指《青年杂志》全卷,本文为使文章叙述一致,故采用此种说法。
    ① 陈独秀. 说国家. 原载安徽俗话报, 第 5 期. 转载自陈独秀文章选编. 北京, 生活 · 读书 ·新知三联书店,1984: 39—41.
    ②陈独秀. 说国家. 原载安徽俗话报, 第 5 期. 转载自陈独秀文章选编. 北京, 生活 · 读书 ·新知三联书店,1984: 39—41.
     ① 复旦大学中文系庄森在《陈独秀与〈青年杂志〉》一文中认为:陈独秀创办《青年杂志》不是一个深思熟虑的计划,而是一种源于谋生的选择。
    ② 王晓明. 一份杂志和一个“社团”. 上海文学. 1993, (4): 66.
     ① 《故乡》、《风波》延续了《狂人日记》对国人在封建礼教下形成的劣根性的批判,但由于分别刊于8 卷 1 号和 9 卷 1 号,故不再本文的研究范围之内。
    
    ② 陈独秀. 敬告青年. 新青年, 1915, 1 卷 1 号.
    ③ 陈独秀. 法兰西人与近代文明. 新青年, 1915, 1 卷 1 号.
    
    ① 陈独秀. 东西民族根本思想之差异. 新青年, 1915, 1 卷 4 号.
    ② 陈独秀. 今日之教育方针. 新青年, 1915, 1 卷 2 号.
    ③ 陈独秀. 抵抗力. 新青年, 1915, 1 卷 3 号.
    ① 《大学》中关于修身治国的论述如下“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② 陈独秀:《敬告青年》 《新青年》 1 卷 1 号.
    ③在筹安会宣言里,杨度说:“彼外人之轸念吾国者,且不惜大声疾呼,以为吾民忠告,而吾国人士乃反委生任 运,不思为根本解决之谋,甚或明知国势之危,而以一身毁誉利 害所关,瞻顾徘徊,惮于发议,将爱国之谓何?国民义务之谓何?我等身为中国人民,国家之存亡,即为身家之生死,岂忍苟安漠视,坐待其亡。度特纠集同志,组成此会,以筹一国之治安。”
    ④ “任重道远”出自《论语·泰伯》。
    
    ① 陈独秀. 一九一六. 新青年, 1915, 1 卷 5 号.
    ② 陈独秀. 吾人之最后觉悟. 新青年, 1915, 1 卷 5 号.
    
    ① 孟子卷一.梁惠王章句上.
    ② 陈独秀. 吾人之最后觉悟. 新青年, 1915, 1 卷 5 号.
    
    ① 唐宝林,林茂生. 陈独秀年谱. 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 1988. 72.
    ② 关于信仰问题,陈独秀在 3 卷 3 号《复俞颂华》中还有论述:“无宗教,吾人未必精神上无所信仰心,宗教观念极薄弱。今欲培养信仰心,以增进国民之人格,未必无较良知方法。”
    ① 陈独秀在 3 卷 2 号《复常乃德》中说:“孔教之为国粹之一,而影响于数千年来之社会心理及政治者最大,且为当时社会之名产,此均吾人所应绝对承认者。”
    ② 陈万雄. 五四新文化的源流. 北京: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1999: 121.
    ③ 陈方竞, 刘中树. 对〈新青年〉发动批孔及文学革命的再认识.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报, 2005, (3): 37-48.
    ④ 唐宝林,林茂生. 陈独秀年谱. 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 1988. 78.
    ① 陈独秀. 再论孔教问题. 新青年, 1917, 2 卷 5 号.
    ② 陈独秀. 复俞颂华(二). 新青年, 1917, 3 卷 3 号.
    ① 陈独秀. 孔子之道与现代生活. 新青年, 1916, 2 卷 4 号.
    ② 陈独秀. 复俞颂华(一). 新青年, 1917, 3 卷 1 号.
    ③ 陈独秀. 宪法与孔教. 新青年, 1916, 2 卷 3 号.
    ④ 陈独秀. 孔子之道与现代生活. 新青年, 1916, 2 卷 4 号.
    ⑤ 陈独秀. 孔子之道与现代生活. 新青年, 1916, 2 卷 4 号.
    ⑥ 陈独秀. 复常乃德. 新青年, 1917, 3 卷 2 号.
    ① 陈独秀在《孔子之道与代生活》中将“孔子之道”称为“依违调和为真理发见之最大障碍”.
    ② 葛兆光. 中国思想史第一卷 七世纪前中国的知识、思想与信仰世界. 上海: 复旦大学出版社, 1998: 88-93..
    ③ 干春松. 制度化儒家及其解体, 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3. 17-18.
    ④ 关于“礼”的论述《论语》里有:《论语·颜渊》: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论语·尧曰》:子曰:“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不知礼,无以立也。不知言,无以知人也。”等等。
    ① 干春松. 制度化儒家及其解体.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3. 63.
    ② 陈独秀. 宪法与孔教. 新青年, 1916, 2 卷 3 号.
    ③ 陈独秀. 宪法与孔教. 新青年, 1916, 2 卷 3 号.
    ④ 陈独秀. 复俞颂华. 新青年, 192, 3 卷 3 号.
    ⑤ 陈独秀在《新青年》二卷三号《宪法与孔教》中有这样的阐释“宋以后之孔教,为君权化之伪孔教;原始孔教,为民间化之真孔教;三纲五常,属伪孔教范畴;取司马迁之说,以四教(交、行、忠、信)、四绝(毋意、毋必、毋固、毋我)、三慎(斋、战、疾)为原始之真孔教范畴”。
    ① 陈独秀. 宪法与孔教. 新青年, 1916, 2 卷 3 号.
    ② 陈独秀. 复吴又陵(一). 新青年 1917, 2 卷 5 号.
    ③ 陈独秀. 复吴又陵(一). 新青年 1917, 2 卷 5 号.
    ④ 陈独秀. 旧思想与国体问题. 新青年, 1917, 3 卷 3 号.
    ⑤ 陈独秀. 复〈新青年〉爱读者. 新青年, 1917, 卷 5 号.
    ⑥ 陈独秀. 复常乃德. 新青年, 1917, 2 卷 6 号.
    ⑦ 陈独秀. 复傅桂馨. 新青年, 1917, 3 卷 1 号.
    ⑧ 陈独秀. 宪法与孔教. 新青年, 1916, 2 卷 3 号.
    ⑨ 陈独秀. 宪法与孔教. 新青年, 1916, 2 卷 3 号.
    ① 陈独秀. 吾人最后之觉悟. 新青年,1916, 1 卷 6 号.
    ② 陈独秀. 尊孔与复辟. 新青年, 1917, 3 卷 6 号.
    ③ 陈独秀. 复佩剑青年. 新青年, 1917, 3 卷 1 号.
    ④ 陈独秀. 复常乃德. 新青年, 1917, 3 卷 1 号.
    ⑤ 陈独秀. 旧思想与国体问题. 新青年, 1917, 3 卷 3 号.
    ⑥ 陈独秀. 复淮山逸民. 新青年, 1917, 3 卷 1 号.
    ① 陈独秀. 复〈新青年〉爱读者. 新青年, 1917, 3 卷 5 号.
    ② 吴稚晖. 青年与工具. 新青年. 1915, 2 卷 2 号.
    ③ 陈独秀在《青年与工具》的文末有如下一个注释:“吴先生稚晖,渎行好学,老而愈挚,诚国民之模范,吾辈之师资,此文章于发热剧烈时力疾为之,以践本誌之约,其诲不倦,重然诺如此,全文无一字非药石,我中国人头脑中得未曾有,望读者诸君珍重读之,勿轻轻放过一行一句一字也。”
    ④ 陈独秀. 复常乃德(二). 新青年, 1917, 2 卷 6 号.
    ⑤ 陈独秀. 我之爱国主义. 新青年, 1917, 2 卷 2 号.
    ⑥ 陈独秀. 复佩剑青年. 新青年, 1917, 3 卷 1 号.
    ① 吴虞. 家族制度为专制主义之根据论. 新青年, 1917, 2 卷 6 号.
    ② 吴虞. 消极革命之老庄. 新青年, 1917, 3 卷 1 号.
    ③ 吴虞. 消极革命之老庄. 新青年, 1917, 3 卷 1 号.
    ④ 吴虞. 礼论. 新青年, 1917,3 卷 3 号.
    ⑤ 吴虞. 礼论. 新青年, 1917, 3 卷 3 号.
    
    ① 吴虞. 儒家主张阶级制度之害. 新青, 1917, 3 卷 4 号.
    ② 吴虞. 儒家主张阶级制度之害. 新青, 1917, 3 卷 4 号.
    ③ 吴虞. 儒家主张阶级制度之害. 新青, 1917, 3 卷 4 号.
    ④ 吴虞. 儒家大同之义本于老子说. 新青年, 1917, 3 卷 5 号.
    
    ① 此篇以吴曾兰的名字发表在《新青年》3 卷 4 号 《女子问题》专栏。
    ② 吴虞. 儒家主张阶级制度之害. 新青年, 1917, 3 卷 4 号.
    
    ① 陈独秀. 复胡适之. 新青年, 1917, 2 卷 2 号.
    
    ① 鲁迅. 狂人日记.. 新青年, 1918, 4 卷 5 号.
    ② 程光炜等. 中国现代文学史. 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0.59.
    ③ 鲁迅.《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二集序》. 且介亭杂文二集.25.
    ① 常乃德. 我之孔道观. 新青年, 1917, 3 卷 1 号.
    ①王浧. 时局于对青年之教训. 新青年,1917, 2 卷 1 号.
    ② 王浧. 时局于对青年之教训. 新青年,1917, 2 卷 1 号.
    ③ 钱理群、吴福辉等著.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修订本).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8.6.
     ① 陈独秀. 《新青年》罪案之答辩书. 新青年, 1919, 6 卷 1 号.
     ① 陈独秀. 《新青年》罪案之答辩书. 新青年, 1919, 6 卷 1 号.
    
    ① 陈独秀. 随感录十四. 新青年, 1918, 5 卷 1 号.
    ② 陈独秀. 偶像破坏论. 新青年, 1918, 5 卷 2 号.
    ③ 陈独秀. 随感录十三. 新青年, 1918, 4 卷 6 号.
    ④ 陈独秀. 复易宗夔. 新青年,19118,5 卷 4 号.
    ⑤ 陈独秀. 克林德碑. 新青年,1918, 5 卷 5 号.
    
    ① 胡适. 贞操问题. 新青年, 1918, 5 卷 1 号.
    ② 胡适. 我对于丧礼的改革, 1919, 6 卷 6 号.
    ① 胡适. 终身大事. 新青年, 1919, 6 卷 3 号.
    ② 蒋淑娴等主编. 中国现代文学史.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02. 98.
    ① 萧新如等主编. 中国现代文学史. 长春: 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1986. 77.
    ② 易白沙. 诸子无鬼论. 新青年, 5 卷 1 号, 1918.
    ③ 吴虞. 吃人与礼教. 新青年, 1919, 6 卷 6 号.
    ④ 鲁迅在《新青年》上发表的杂文几乎都刊发在《随感录》这个专栏里面(《我之节烈观》《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除外),这些随感杂文都署名唐俟,收录在《热风》里面。
    ① 鲁迅. 随感录三三. 新青年, 1918, 5 卷 4 号.
    ② 鲁迅. 随感录三五. 新青年, 1918, 5 卷 5 号.
    ③ 鲁迅. 随感录四○. 新青年, 1919, 6 卷 1 号.
    ④ 鲁迅. 随感录四二. 新青年, 1919, 6 卷 1 号.
    ⑤ 鲁迅. 随感录四六. 新青年, 1919, 6 卷 2 号.
    ⑥ 鲁迅. 随感录四八. 新青年, 1919, 6 卷 2 号.
    ⑦ 鲁迅. 随感录五四. 新青年, 1919, 6 卷 3 号.
    ① 鲁迅. 我们怎样做父亲.新青年, 1919, 6 卷 6 号.
    ② 鲁迅. 我之节烈观.新青年, 1918, 5 卷 2 号.
    ③ 鲁迅. 孔乙己.新青年, 1919, 6 卷 4 号.
    ④ 鲁迅. 药.新青年, 1919, 6 卷 5 号.
     ① 孙玉石. 五四新文化运动反孔思潮之平议. 中国文化研究, 1999, (总 25): 30-36.
     ① 陈平原. 思想史视野中的《新青年》(上). 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2002, (3): 23.
    [1]陈方竞,刘中树.对〈新青年〉发动批孔及文学革命的再认识[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报,2005,(3):37-48.
    [2]陈平原.思想史视野中的《新青年》(上)[J].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2,(3): 1-31.
    [3]陈平原.思想史视野中的《新青年》(下)[J].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3,(1): 116-155.
    [4]何玲华.《新青年》“反传统”的历史语境[J].探索与争鸣,2006(3): 49-51.
    [5]何玲华. 《新青年》“反传统”问题研究 [D].上海:复旦大学,2003.
    [6]黄林非.论《新青年》的反孔非儒.北京青年政治学院学报[J],2005,(3): 52-59.
    [7]季进.《新青年》的激进风潮[J].美文,2006,(5).
    [8]刘湘香.彻底的颠覆与重建——《新青年》杂志之陈独秀反孔思想浅论[J].绥化学院报,2005,(2):97-99.
    [9]孙玉石.五四新文化运动反孔思潮之平议[J].中国文化研究, 1999,(总 25): 30-36.
    [10]章清.传统:由“知识资源”到“学术资源”——简析 20 世纪中文化传统的失落及其成因[J]..http://www.zmw.cn/bbs/dispbbs.asp?boardid=10&id=3495.
    [1]东方杂志,第 15 卷.
    [2]新青年(月刊),第 1 卷至第 9 卷.
    [3]新青年(季刊),第 1 期至第 4 期.
    [4]新青年(不定期刊),第 1 期至第 5 期.
    [5]学衡,第 1 卷.
    [1]北京大学等主编.中国现代文学史参考资料文学运动史资料[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79.
    [2]蔡元培著、高平叔编.蔡元培全集第三卷[M].北京:中华书局,1984.
    [3]陈平原著. 从文人之人到学者之文[M]. 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6.
    [4]陈益民主编.民国旧事 1916——1919[M] 老新闻.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8.
    [5]陈独秀著.陈独秀文章选编[M].上、下.北京:三联书店出版,1984.
    [6]陈德述著.儒学文化新论[M].成都:巴蜀书社,2005.
    [7]陈来著.中国近代思想史研究[M].上海: 务印书馆,2003.
    [8]程光炜,孔庆东等主编.中国现代文学史[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
    [9]程凯华,毛代胜主编.简明中国现代文学史[M]. 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1988.
    [10]董洪利著.孟子研究[M].南京: 江苏古籍出版社,1997
    [11]方克立主编.现代新儒学研究论集 1[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
    [12]冯光廉,朱德发等主编.中国现代文学史题解[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84.
    [13]冯奇编著.林纾评传作品选[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1998.
    [14]高力克著.五四的思想世界[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0.
    [15]干春松著.制度化儒家及其解体[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16]葛兆光著.中国思想史.第一卷七世纪前中国的知识、思想与信仰世界[M].上海: 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
    [17]洪治纲主编.胡适经典文存[M].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2004.
    [18]华友根著.董仲舒思想研究[M].上海:上海社科院出版社,1992.
    [19]黄勇、袁祖社主编.儒家经典文库[M].第一卷.第五卷、第七卷、第九卷、第十卷, 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6.
    [20]黄俊杰著.中国孟学诠释史论[M].北京:中国社会文献出版社,2004.
    [21]胡适著.胡适散文选集[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90. [22 胡适著.胡适论学往来书信选下册[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
    [23]胡兴文等译注,华夏文化经典宝库之孝经[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3.
    [24]蒋淑娴、殷鉴主编.中国现代文学史[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2.
    [25]孔范今主编.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M].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1997.
    [26]李申著.儒学与儒教[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5.
    [27]李申译注.四书集注全译[M].成都:巴蜀书社,2002.
    [28]李泽厚著.中国思想史论(上、中、下)[M].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99.
    [29]李宪堂著.先秦儒家的专制主义精神:对话新儒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30]李玉刚编撰.吴虞易白沙[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05.
    [31]李贽著.李贽文集.第一卷焚书续焚书[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0.
    [32]刘半农原著.刘半农作品集(一)[M].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04.
    [33]刘炎生.中国现代文学论争史[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99.
    [34]鲁迅.鲁迅全集第六卷且介亭杂文二集[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
    [35]彭明主编.近代中国的思想历程:1840~1949[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36]钱理群等著.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37]钱穆著.孔子传[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5.
    [38]钱穆著 孟子研究[M].上海:开明印行,1948.
    [39]钱玄同著.钱玄同文集.第三卷汉字改革与国语运动[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40]邵伯周主编.简明中国现代文学史[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86.
    [41]沈寂主编.陈独秀研究.第二辑[M].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03.
    [42]唐宝林、林茂生著.陈独秀年谱[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
    [43]王健主编.儒学三百题[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
    [44]魏文华著.董仲舒传[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3.
    [45]韦政通著.中国思想史[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3.
    [46]萧公权著汪荣祖译[M].康有为思想研究.北京:新星出版社,2005.
    [47]徐志刚译注.论语通译[M]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7.
    [48]许登孝著.孟子导读[M].成都:四川辞书出版社,2003.
    [49]杨伯峻译注.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0.
    [50]杨慧杰.仁第一卷)[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
    [51]杨泽波著.孟子评传[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
    [52]张建业主编.李贽文集(主编..中国现代文学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53] 张秋升、王洪军主编.中国儒学史研究[M].济南:齐鲁书社,2004.
    [54]宗白华、田汉、郭沫若著.三叶集[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
    [55]翟迁晋著.孟子思想评析与探源[M].上海:上海社科院出版社,1992.
    [56]朱栋霖、丁帆等的涵义与仁的哲学[M].台北:牧童出版社,1975 年.
    [57]朱洪著.陈独秀传[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3.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