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法官遴选制度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法官职业化建设在中国是一个长期的历史的过程,其基础和关键是建立科学严格的法官遴选制度。建立法官遴选制度的意义在于,摒弃法官职业准入的随意性和大众化,严格法官队伍的“入口”,一方面确保准入的人员具有良好的条件、较高的素质;另一方面确保不合格的人员进不了法院,当不了法官。没有严格的法官遴选制度,就不可能保证法官的高素质,更谈不上法官的职业意识、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职业形象。因此,建立一套科学、规范、符合中国国情的法官遴选制度,是推进法官职业化改革和确保司法公正的基础和首要任务。同时,法官遴选也是进行法院人事制度改革、实行分类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本文基于对法官遴选制度的理想的制度设计,采用实证分析、历史分析和比较分析的方法,在对西方法治发达国家特别是英美法系和大陆法系国家法官遴选制度及经验进行比较研究的基础上,从应然的角度,深入阐释了法官职业化背景下推进我国法官遴选制度改革的目标和路径选择;并对确立法官员额制度、法院职位分类管理、法官资格要素的重新界定、法官遴选机制的创新以及建立职业保障制度等问题进行理论上的探讨;进而从司法实践角度对我国法官遴选制度中一些具体制度的改革提出了建议。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professionalization of judge is a long historical process; the selection system of judge is its base and key. The main idea is that, in order to keep the high quality of judges, a judge’s commission should not be casual and popular. It is impossible to make a group of outstanding judges with professional consciousness, morality, skill and image, without a strict selection system. Therefore, to construct a scientific, standard selection system of judge, which fit for Chinese actual conditions, is the most important task of promoting the professionalization of judge and ensuring the judicial just. The selection system of judge is an important content of court’s reform of personnel administration at the same time.
     This thesis bases on the ideal designing of the selection system of judge, gives a clear explanation of the goal and the selection of approach of reforming the system of judge in China; redefines the system of judge’s specified number of personnel, classified management of posts in court and the essential factor of the judge’s quality; makes a theoretical discussion on the creation of the system of judge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professional ensure system; and then puts forward some specific proposals of the reform of the selection system of judge. The author uses the methods of analyzing the real fact, historical analyze and comparative analyze, by contrasting the system and experience Continental law system with Anglo-American Law system. The thesis consists of five chapters.
     Chapter one, the author states the base and function of the selection system of judge. In this chapter, the author explains the meaning and the main function of the selection system of judge, and points out that the main function is to guarantee the judges selected have higher quality and capacity to exercise the judicial authority correctly and fairly.
     Chapter two, the author discuss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selection system of judge and the professionalization of judge. He points out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judges, their status and their characteristics of multiple role in China, he mentions the professionalization of judge is the inevitable trend of the role change of judge in China that is to say from a multiple role to a purely judicator, from a referee of state to a neutral judicator between society and state, from an official to a neutral judicator, it is the internal demand of the modern administration of justice. Furthermore, the author explains the necessity and possibility of the reform of the professionalization of judge in China, and suggests that to set a scientific and strict selection system of judge is the base and key of the professionalization of judge, and the recent goal of the reform. At the same time, the author discuss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selection system of judge and the professionalization of judge, he points out that the selection system of judge is the inexorable demand of the professionalization of judge, and gives full scope to the professionalization of judge. And the professionalization of judge eagerly looks forward to the goal and route of the reform of the selection system of judge.
     Chapter three, the author compares and analyzes the selection system of judge of different genealogy of law, by investigating the concrete content and basic structure of the selection system of judge in German, Japan, UK, USA. The author compares the common ground and the differences of the two different genealogies of law, and their cause of formation. In this chapter the author points out the general law and pattern of the selection system of judge in the world, and summarizes as“five conditions, one procedure”, in order to guarantee judges selected have higher quality and capacity to exercise the judicial authority correctly and fairly.
     Chapter four, the author reviews the history of the selection system of judge in China, and analyzes the present situation. First, the author introduces the selection system of judge around the 1950’s, and points out that the coursing of the present situation is not historical. Because the selection of judge always was much valued in Chinese history, especially in the end of Qing dynasty and the Republic of China era, the selection system of judge is more advanced than today. The historical development of the selection system of judge has three characteristics: first, judge and administrator went form combined to separated; second, the selection of judge went from popular to professional; third, the qualification of judge adapted to the trial-grade. In this chapter, the author also discusses the legislative origins, theoretical basis and defect of present selection system of judge. At the end of this chapter, the author suggests that the present problems of the selection system of judge in China. First, the requirement of the educational background of junior judges is low; Second, more importance is put on book knowledge than law professional experience; third, the procedure of the selection of judge is not perfect; forth, there is lack of promotion system. Although there is obvious improvement about the selection system of judge by the historical view of point, but there still some problems, which affect the quality of trail and the whole intrinsic of judges, and even affect that whether the judiciary is fair. So, the present selection system of judge in China must be perfected.
     Chapter five, the author put forward the basic compose of perfecting the present selection system of judge in China. First, the author discusses the possibility and necessity of reform by deeply analyzing the realistic base, historical opportunity and affective factor. Then, considering the goal and the selection of approach of reforming the system of judge in China. The author points out that the goal of reforming the selection system of judge in China should be differentiated as the present goal and the long-term goal. The present goal is to select the elite of law and heighten the quality of judges. The long-term goal is to promote the professionalization of judge and ensuring the judicial justice. The author puts forward the basic structure and concrete measure of the selection system of judge in China. First, the author considers that the system of judge’s specified number of personnel, classified management of posts in court should be the presupposition and base of the reform of the selection system of judge. He mentions the standard of the classifying of the judge posts, the necessity and the basis of the system of judge’s specified number of personnel. Second, he puts forward to the idea of the quality of judge selected, which should have scientific attitude, professional knowledge especially, with good character, an important support of fair. Third, he perfects the design of the selection system of judge, establishes the procedure of selection. Forth, he puts forward the idea of establishing the judge career circumstances. By the system of professional guarantee and the system of punishment and supervision, judge’s behavior can be regular, and realize the judicial fair, safeguard the whole image of judge and provide good professional circumstances of the selection of judge.
引文
①http://www.dzwww.com/synr/sd/200709/t20070917_2472930.htm.
    ①张慧:《法官职业化建设探究》,安徽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年。
    ②[英]伊丽莎白?A?马丁:《牛津法律辞典》,蒋一平、赵文及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91年版,第269页。
    ③See Black’s Law Dictionary, at P. 754.
    ④[日]我妻荣:《新法学辞典》,董璠兴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365页。
    
    ①[美]德沃金:《法律帝国》,李常青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6年版,第361页。
    ②曾洪波:《我国法官遴选制度简论》,湘潭大学硕士研究生毕业论文,2005年。
    ①关于法官遴选制度构成的具体内容,本文将在第三章和第四章分别对域外法官遴选制度和我国法官遴选制度做详细阐述。
    ②最高人民法院司法改革小组编:《美英德法四国司法制度概况》,韩苏琳编译,人民法院出版社2002年版,第466页。
    ③曾洪波:《我国法官遴选制度简论》,湘潭大学硕士研究生毕业论文,2005年。
    ①最高人民法院司法改革小组编:《美英德法四国司法制度概况》,韩苏琳编译,人民法院出版社2002年版,第574—575页。
    ②最高人民法院司法改革小组编:《美英德法四国司法制度概况》,韩苏琳编译,人民法院出版社2002年版,第460—461页。
    ③参见曾洪波:《我国法官遴选制度简论》,湘潭大学硕士研究生毕业论文,2005年。
    ①张华、王丽:《我国法官遴选制度研究》,《金陵法律评论》2004年秋季卷,第149—150页。
    ①孙笑侠:《法律家的技能与伦理》,《法学研究》2001年第4期,第5页。
    ①国外有学者把职业的标志概括为:(1)职业人员的技能以系统的理论知识为基础,而不仅仅根据特殊技能的训练;(2)职业人员对他们的工作有相当大的自主性;(3)职业人员形成联合体,它调整职业内部事务,对外则代表职业人员的利益;(4)加入一个职业受到现成员的认真审查,要成为一个职业成员往往要参加职业考试,获得许可证,得到头衔,这个过程受到有关职业组织的调整;(5)职业拥有道德法典,要求所有成员遵守它,违反者将可能被开除职业。参见[美]E·格林伍德《职业的特征》。转引自朱景文:《现代西方法社会学》,法律出版社1994年版,第103页。
    ②孙笑侠:《法律家的技能与伦理》,《法学研究》2001年第4期,第5页。
    ③[美]波斯纳:《超越法律》,苏力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44页。
    ④[美]波斯纳:《超越法律》,苏力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44页。
    ①李春林:《论法官职业化专业化的司法价值》,《人大研究》2000年第6期,第16页。
    ②赵小锁著:《中国法官制度构架——法官职业化建设若干问题》,人民法院出版社2003年版,第45页。
    ③张慧:《法官职业化建设探究》,安徽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年。
    
    ①张慧:《法官职业化建设探究》,安徽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年。
    ②马运涛:《论法官职业化》,清华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年。
    ①杨津:《法官职业化与司法现代化》(2007年1月4日)http://fayuan.kaiping.gov.cn/article.asp?id=1303。
    ①马运涛:《论法官职业化》,清华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年。
    ②李汉昌:《司法制度改革背景下法官素质与法官教育之透视》,《中国法学》2000年第1期,第49—52页。
    ③马运涛:《论法官职业化》,清华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年。
    ①杨津:《法官职业化与司法现代化》(2007年1月4日)http://fayuan.kaiping.gov.cn/article.asp?id=1303。
    
    ①庞林:《论法官职业化是司法改革的必由之路》,《探索与争鸣》2003年第10期,第93—94页。
    ②参见《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①庞林:《论法官职业化是司法改革的必由之路》,《探索与争鸣》2003年第10期,第93—94页。
    ②《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第二条本法所称公务员,是指依法履行公职、纳入国家行政编制、由国家财政负担工资福利的工作人员。第三条公务员的义务、权利和管理,适用本法。法律对公务员中的领导成员的产生、任免、监督以及法官、检察官等的义务、权利和管理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①庞林:《论法官职业化是司法改革的必由之路》,《探索与争鸣》2003年第10期,第93—94页。
    ②罗金寿:《社会转型时期的中国法官角色——以“法官十杰”事迹为考察对象》,《司法程序的实证研究》(第2辑),中国法制出版社2007年版,第58页。
    ③罗金寿:《社会转型时期的中国法官角色——以“法官十杰”事迹为考察对象》,《司法程序的实证研究》(第2辑),中国法制出版社2007年版,第58—59页。
    ①罗金寿:《社会转型时期的中国法官角色——以“法官十杰”事迹为考察对象》,《司法程序的实证研究》(第2辑),中国法制出版社2007年版,第58—60页。
    ②罗金寿:《社会转型时期的中国法官角色——以“法官十杰”事迹为考察对象》,《司法程序的实证研究》(第2辑),中国法制出版社2007年版,第58—60页。
     ①[英]弗兰西斯·培根:《培根论说文集》,水天同译,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第193页。
    ①庞林:《论法官职业化是司法改革的必由之路》,《探索与争鸣》2003年第10期,第93页。
    ②《论语·魏灵公》。
    ③王安石:《度支副使厅壁题名记》。
    ④王利明:《司法改革研究》,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第400页。
     ①见《孟子·离娄篇》。
     ①参见《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官法》。
    ①Eleni Skordaki. Judicial Appointment: An International Review of Existing Models,at P.13.
    ②Zoran Milovanovich. The selection and Accountability of Judges in Germany,The German Judiciary Act(1993). Rudiger Derwort, Qualification of Judges in Germany:Education,Selection,Appointment,Training.
    ③《联邦德国法官法》(The German Judiciary Act)确立了法律学习的一些最低要求,尤其是在实习阶段和对候选人进行测试方面。
    ①甄树青:《法官遴选制度比较研究》,《外国法译评》1999年第4期,第96—97页。
    ②关毅:《法官遴选制度比较》(上),《法律适用》2002年第4期,第12页。
    ③白春娟:《美国与德国法官选任制度之比较》,《湖南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年第3期,第92—95页。
    ②关毅:《法官遴选制度比较》(上),《法律适用》2002年第4期,第13页。
    
    ①关毅:《法官遴选制度比较》(上),《法律适用》2002年第4期,第14页。
    ②兰薇:《两大法系法官遴选制度之考察》,《武汉科技学院学报》2006年第9期,第65—67页。
    ①白春娟:《美国与德国法官选任制度之比较》,《湖南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年第3期,第92—95页。
    ②关毅:《法官遴选制度比较》(上),《法律适用》2002年第4期,第13页。
    ①兰薇:《两大法系法官遴选制度之考察》,《武汉科技学院学报》2006年第9期,第65—67页。
    ②丁艳雅:《法官选任方式与程序之比较研究》,《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4期,第108—112页。
    ①甄树青:《法官遴选制度比较研究》,《外国法译评》1999年第4期,第96页。
    ①周菁:《两大法系司法考试制度之比较与借鉴》,《广东行政学院学报》2002年第6期,第62—65页。
    ②甄树青:《法官遴选制度比较研究》,《外国法译评》1999年第4期,第97页。
    ③韩大元:《外国宪法》,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273页。
    ④季卫东:《法律职业的定位——日本改造权力结构的实践》,《中国社会科学》1994年第2期,第65—66页。
    ⑤周菁:《两大法系司法考试制度之比较与借鉴》,《广东行政学院学报》2002年第6期,第62—65页。
    ①最高法院对人员的挑选是建立在各级法院对法官所实行的职务评定制度的基础上的,评定工作原则上是由所属法院的院长进行(这与德国类似)。这些记载在“考核调查书”上。此外法官的个人情报也被收集起来,最后送最高法院事务总局存档。与德国不同的是,日本法院院长的评定往往会影响法官的独立性。参见龚刃韧:《现代日本司法透视》,世界知识出版社1993年版,第95页。
    ②丁艳雅:《法官选任方式与程序之比较研究》,《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4期,第108—112页。
    ③董璠兴编著:《日本司法制度》,中国检察出版社1992年版,第124—130页。
    
    
    ①关毅:《法官遴选制度比较》(中),《法律适用》2002年第5期,第11页。
    ②Seldon. Law and Lawyers in Perspective, Stevens, 1987, at P.63-64.
    
    ①孙惠芳、王雪其:《法官遴选制度探析》,《中州大学学报》2005年第3期,第4—5页。
    ②[美]奥萨魁:《比较法律传统》,米健等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3版,第122页。
    ③[德]茨威格特、克茨:《比较法总论》,潘汉典等译,贵州人民出版社1992版,第348页。
    ④孙惠芳、王雪其:《法官遴选制度探析》,《中州大学学报》2005年第3期,第4—5页。
    ①Seldon. Law and Lawyers in Perspective, Stevens, 1987, at P.58.
    ②丁艳雅:《法官选任方式与程序之比较研究》,《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4期,第108—112页。
    ③Judicial Appointments Procedures,Vol.1 Home Office Committee, 1995, at P.13.
    ④丁艳雅:《法官选任方式与程序之比较研究》,《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4期,第108—112页。
    ①兰薇:《两大法系法官遴选制度之考察》,《武汉科技学院学报》2006年第9期,第65—67页。
    ②Griffith. at Search for Justice: An Anatomy of the Law (Joshua Rozenberg), at P.58.
    ③Joshua Rozenberg. The Search for Justice: An Anatomy of the Law, 1994, at P.68-70.
    
    ①Michael Zander. Cases and Materials of English Legal System, Butterworths, 1993, at P.24.
    ②关毅:《法官遴选制度比较》(中),《法律适用》2002年第5期,第12页。
    ③丁艳雅:《法官选任方式与程序之比较研究》,《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4期,第108—112页。
    ①Joshua Rozenberg. The Search for Justice: An Anatomy of the Law, at P.88-90.
    ②Michael Zander. A Matter of Justice: The Legal System in Ferment,1988, at P.109-111.
    ③甄树青:《法官遴选制度比较研究》,《外国法译评》1999年第4期,第96—97页。
    ④The Rt. Hon. The Lord MacKay of Clashfern, in his Lecture“The Administration of Justice”at P.8.
    ⑤关毅:《法官遴选制度比较》(中),《法律适用》2002年第5期,第10页。
    ①孙惠芳、王雪其:《法官遴选制度探析》,《中州大学学报》2005年第3期,第4—5页。
    ②孙惠芳、王雪其:《法官遴选制度探析》,《中州大学学报》2005年第3期,第4—5页。
    ③陈开琦:《美国法官遴选制的机理及启示》,《社会科学研究》2006年第6期,第93页。
    ①魏瑶:《法官遴选制度研究》,《河北大学学报》2005年第1期,第42页。
    ②关毅:《法官遴选制度比较》(中),《法律适用》2002年第5期,第11页。
    ③丁艳雅:《法官选任方式与程序之比较研究》,《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4期,第108—112页。
    ④陈开琦:《美国法官遴选制的机理及启示》,《社会科学研究》2006年第6期,第93页。
    ⑤陈开琦:《美国法官遴选制的机理及启示》,《社会科学研究》2006年第6期,第94页。
    ①甄树青:《法官遴选制度比较研究》,《外国法译评》1999年第4期,第96—97页。
    ②州民审查制通常具有以下三个特征:由律师协会的代表、州长选出的普通市民以及法官代表组成的法官提名委员会制作候选人名册;由政府首长(州长)从名册上记载的候选人之中任命;任期届满连任时由市民进行信任投票。
    ③丁艳雅:《法官选任方式与程序之比较研究》,《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4期,第108—112页。
    
    ①陈开琦:《美国法官遴选制的机理及启示》,《社会科学研究》2006年第6期,第93页。
    ②魏瑶:《法官遴选制度研究》,《河北大学学报》2005年第1期,第42页。
    ①陈开琦:《美国法官遴选制的机理及启示》,《社会科学研究》2006年第6期,第94页。
    ②陈开琦:《美国法官遴选制的机理及启示》,《社会科学研究》2006年第6期,第93—95页。
    ③丁艳雅:《法官选任方式与程序之比较研究》,《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4期,第108—112页。
    ①兰薇:《两大法系法官遴选制度之考察》,《武汉科技学院学报》2006年第9期,第65—67页。
    ②陈卫东、韩东兴:《司法官遴选制度探微》,《法学论坛》2002年第3期,第108页。
    ③陈卫东、韩东兴:《司法官遴选制度探微》,《法学论坛》2002年第3期,第109—110页。
    ④丁艳雅:《法官选任方式与程序之比较研究》,《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4期,第108—112页。
    ①甄树青:《法官遴选制度比较研究》,《外国法译评》1999年第4期,第96—97页。
    ②陈卫东、韩东兴:《司法官遴选制度探微》,《法学论坛》2002年第3期,第110页。
    ③丁艳雅:《法官选任方式与程序之比较研究》,《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4期,第108—112页。
    ①参见曾洪波:《我国法官遴选制度简论》,湘潭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年。
    ①程味秋:《外国刑事诉讼法概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14—16页。
    ②周道鸾、王泽农、赵震江、谷春穗:《美国的法官制度》(上),《人民司法》1989年第6期,第43页。
    ③章武生、左卫民:《中国司法制度导论》,法律出版社1994年版,第53—54页。
    ④龚刃韧:《现代日本司法透视》,世界知识出版社1993年版,第47页。
    ①陈卫东、韩东兴:《司法官遴选制度探微》,《法学论坛》2002年第3期,第108—110页。
    ①陈卫东、韩东兴:《司法官遴选制度探微》,《法学论坛》2002年第3期,第108—110页。
    
    ①见《尚书?立政》。
    ②参见曾洪波:《我国法官遴选制度简论》,湘潭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年。
    ①郭建等:《中国法制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442页。
    ②张晋藩主编:《中国法制史》,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167页。
    ③见《宋史?选举志》。
    ④见《宋史?太宗本记》。
    ⑤参见曾洪波:《我国法官遴选制度简论》,湘潭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年。
    ①中国政法大学特藏部藏有《法院编制法最初之稿》共十四章及附则,共计一百七十七条,署名为冈田朝太郎创稿,曹汝霖译,沈家本、刘若曾同订。
    ②谢振明:《中华民国立法史》(下)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987页。
    ③《法院编制法》第一百一十六条,见《大清法规大全》法律部,卷四,司法权限。
    ④《法院编制法》分别设有“推事及检察官之任用”、“书记官及翻译官”、“承发吏”专章,对上述人员的考核、任用进行规范,前己述及,兹不赘述。
    ⑤《宪政编查馆奏核定法院编制法并另拟各项暂行章程折》,见《大清法规大全》卷四,法律部,司法权限。
    
    ①参见《法部奏新疆法官考试实多窒碍拟请援照广西成案量予变通折》,载《大清宣统新法令》第二十三册。
    ②曾洪波:《我国法官遴选制度简论》,湘潭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年。
    ③汤能松:《探索的轨迹——中国法律考试发展略》,法律出版社1985年版,第165页。
    
    ①曾洪波:《我国法官遴选制度简论》,湘潭大学硕士研究生毕业论文,2005年。
    ②《董必武政治法律文集》,法律出版社1986年版,第235页。
    
    ①参见曾洪波:《我国法官遴选制度简论》,湘潭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年。
    ②张华、王丽:《我国法官遴选制度研究》,《金陵法律评论》2004年秋季卷,第149—150页。
    ③曾洪波:《我国法官遴选制度简论》,湘潭大学硕士研究生毕业论文,2005年。
    
    ①张华、王丽:《我国法官遴选制度研究》,《金陵法律评论》2004年秋季卷,第149—150页。
    ②张华、王丽:《我国法官遴选制度研究》,《金陵法律评论》2004年秋季卷,第149—150页。
    ①陈祥军:《我国法官遴选制度历史考究》,维普资讯http://www.cqvip.com.
    ②陈祥军:《我国法官遴选制度历史考究》,维普资讯http://www.cqvip.com.
    ③见《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官法》。
    
    ①孙建:《法官选任制度的构建研究》,《皖西学院学报》2004年第3期,每83—84页。
    ②孙建:《法官选任制度的构建研究》,《皖西学院学报》2004年第3期,每83—84页。
    ①张华、王丽:《我国法官遴选制度研究》,《金陵法律评论》2004年秋季卷,第149—150页。
    
    ①陈卫东等:《司法官遴选制度探微》,《人民大学复印资料?诉讼法学、司法制度》2002年第8期。
    ②魏瑶:《法官遴选制度研究》,《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1期,第41—42页。
    ③张华、王丽:《我国法官遴选制度研究》,《金陵法律评论》2004年秋季卷,第149—150页。
    ④魏瑶:《法官遴选制度研究》,《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1期,第41—42页。
    
    ①甄树清:《法官遴选制度比较研究》,《外国法译评》1999年第4期,第96—97页。
    ②胡夏冰、冯仁强:《司法公正与司法改革研究综述》,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60页。
    ③魏瑶:《法官遴选制度研究》,《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1期,第41页。
    ④张华、王丽:《我国法官遴选制度研究》,《金陵法律评论》2004年秋季卷,第149—150页。
    ⑤魏瑶:《法官遴选制度研究》,《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1期,第42页。
    ①[美]达玛什卡著:《司法和国家权力的多种面孔——比较视野中的法律程序》,郑戈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2页。
    ②苏力:《法治及其本土资源》,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34页。
    ①公丕祥:《法制现代化的理论逻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365—370页。
    ②胡夏冰:《司法公正与我国法官制度的变革》,载张卫平主编:《司法改革论评》(第三辑),中国法制出版社2002年版,第86—87页。
    ③王明新:《现代社会中的法官——兼论当代中国职业法官群体的塑造》,南京师范大学博士毕业论文,2006年。
    ④参见2009年《最高人民法院工作报告》。
    
    ①王明新:《现代社会中的法官——兼论当代中国职业法官群体的塑造》,南京师范大学博士毕业论文,2006年。
    ②[美]埃尔曼:《比较法律文化》,贺卫方等译,三联书店1990年版,第104页。
    ③朱景文:《比较法社会学的框架和方法》,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656页。
    ①王明新:《现代社会中的法官——兼论当代中国职业法官群体的塑造》,南京师范大学博士毕业论文,2006年。
    ②朱景文:《比较法社会学的框架和方法》,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657—659页。
    ①王明新:《现代社会中的法官——兼论当代中国职业法官群体的塑造》,南京师范大学博士毕业论文,2006年。
    ①王明新:《现代社会中的法官——兼论当代中国职业法官群体的塑造》,南京师范大学博士毕业论文,2006年。
    ②王明新:《现代社会中的法官——兼论当代中国职业法官群体的塑造》,南京师范大学博士毕业论文,2006年。
    ③张卫平:《论我国法院体制的非行政化——法院体制改革的一种基本思路》《,法商研究》2000年第3期,第3—10页。
    ①公王祥:《现代法律的社会机理——一种比较历史分析》,载南京师范大学法制现代化研究中心编:《法制现代化研究》(第四卷),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163—167页。
    ②吴吉远:《清代地方政府的司法职能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319页。
    ③转引自王明新:《现代社会中的法官——兼论当代中国职业法官群体的塑造》,南京师范大学博士毕业论文,2006年。
    
    
    ①王明新:《现代社会中的法官——兼论当代中国职业法官群体的塑造》,南京师范大学博士毕业论文,2006年。
    ②http://bbs.tiexue.net/post_2056029_1.html.
    ③http://blog.sina.com.cn/s/blog_4ab022f8010007wt.html.
    
    ①王明新:《现代社会中的法官——兼论当代中国职业法官群体的塑造》,南京师范大学博士毕业论文,2006年。
    ②王明新:《现代社会中的法官——兼论当代中国职业法官群体的塑造》,南京师范大学博士毕业论文,2006年。
    ①傅郁林:《法官职业化:一个社会分工的视角》,载苏泽林主编:《法官职业化建设指导与研究》,人民法院出版社2004年第2辑,第30页。
    ②[美]波斯纳:《联邦法院:挑战与改革》,邓海平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39页。
    ③王晨光:《对法官职业化精英化的再思考》,载苏泽林主编:《法官职业化建设指导与研究》,人民法院出版社2003年1辑,第42页。
    ④王明新:《现代社会中的法官——兼论当代中国职业法官群体的塑造》,南京师范大学博士毕业论文,2006年。
    ①郭丹、王肃元:《努力实现法官同质化》,《法制日报》2001年9月23日。
    ②王明新:《现代社会中的法官——兼论当代中国职业法官群体的塑造》,南京师范大学博士毕业论文,2006年。
    
    ①也有学者提出对法院“工作人员”进行分类管理,笔者认为对“职位”进行分类管理的提法更为贴切。
    ②王明新:《现代社会中的法官——兼论当代中国职业法官群体的塑造》,南京师范大学博士毕业论文,2006年。
    ①参见2009年《最高人民法院工作报告》。
    ①陈祥军:《我国法官员额比例问题研究》,《特区法坛》2003年第79期。
    ②[美]波斯纳:《联邦法院:挑战与改革》,邓海平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48-160页、第375-391页。
    
    ①王明新:《现代社会中的法官——兼论当代中国职业法官群体的塑造》,南京师范大学博士毕业论文,2006年。
    ②[美]梅里曼:《大陆法系》,顾培东、禄正平译,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第34页。
    
    ①张建军:《我国司法官遴选制度的建构》,《国家检察官学院学报》2005年第5期,第53页。
    ②张建军:《我国司法官遴选制度的建构》,《国家检察官学院学报》2005年第5期,第53页。
    
    ①[美]埃尔曼:《比较法律文化》,贺卫方等译,三联书店1990年版,第136页。
    ①张建军:《我国司法官遴选制度的建构》,《国家检察官学院学报》2005年第5期,第53页。
    ①关于法官遴选委员会如何设立,其法律地位如何定位,其职责权限如何确定,因涉及到有关的宪法问题,比较复杂,还需要进一步研究。
    ②宋建朝、付向波:《探索中国特色的法官遴选制度》,《人民司法》2006年第3期,第30—36页。
    ①宋建朝、付向波:《探索中国特色的法官遴选制度》,《人民司法》2006年第3期,第30—36页。
    [1]石少侠.检察权要论[M].北京:中国检察出版社,2006.
    [2]张文显.法哲学范畴研究(修订版) [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
    [3]张文显,信春鹰,孙谦.司法改革报告—法律职业共同体研究[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2.
    [4]张文显.法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5]肖扬.当代司法体制[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8.
    [6]贺卫方.司法的理念与制度[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8.
    [7]张慜,蒋惠岭.法院独立审判问题研究[M].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1998.
    [8]霍存福.权力场—中国人的政治智慧[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98.
    [9]韩大元.外国宪法[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
    [10]孙笑侠.法的现象与观念[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1.
    [11]孙笑侠.程序的法理[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12]马新福.法理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
    [13]姚建宗.美国法律与发展研究运动述评[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6.
    [14]章武生,左卫民.中国司法制度导论[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4.
    [15]江伟,杨荣新主编.民事诉讼机制的转变[M].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1998.
    [16]黄文艺.比较法:原理与应用[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17]熊先觉.中国司法制度新论[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
    [18]王利明.司法改革研究[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1.
    [19]丁义军,隋明善.法院文化研究[M].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2002.
    [20]上海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司法制度和律师制度[M].北京:知识出版社,1981.
    [21]左卫民,周长军著.变迁与改革—法院制度现代化研究[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0.
    [22]胡夏冰,冯任强.司法公正与司法改革研究综述[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
    [23]张卫平.司法改革论评(1-4辑)[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2.
    [24]苏力.送法下乡—中国基层司法制度研究[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
    [25]周道鸾.外国法院组织与法官制度[M].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2000.
    [26]张晋藩.中国法制史[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
    [27]孙万胜.司法权的法理之维[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2.
    [28]最高人民法院政治部.入世与人民法院[M].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2002.
    [29]陈业宏,唐鸣.中外司法制度比较[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
    [30]宋希仁.伦理与人生[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
    [31]井涛.法律适用的和谐与归一—论法官的自由裁量权[M].北京:中国方正出版社,2001.
    [32]周道鸾.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官法资料汇编[M].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1995.
    [33]周道鸾.法官法讲义[M].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1995.
    [34]张凤鸣,周宝峰.中国司法制度学[M].呼和浩特:内蒙古大学出版社,1993.
    [35]李游,昌安青.走向理性的司法—外国刑事司法制度比较研究[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
    [36]仁允正,刘兆兴.司法制度比较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
    [37]董璠兴.日本司法制度[M].北京:中国检察出版社,1992.
    [38]周振雄.美国司法制度概览[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出版社,2000.
    [39]沈忠俊,解廷民,金连约,倪才忠.司法道德新论[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9.
    [40]杨一平.司法正义论[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9.
    [41]王兴和,黄英强.司法道德教程[M].武汉: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98.
    [42]刘同君,夏民.伦理文化与法治文化同构[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1.
    [43]白绿铉.日本新民事诉讼法[M].北京:法制出版社,2000.
    [44]苏力.法治及其本土资源[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6.
    [45]汤维建.美国民事司法制度与民事诉讼程序[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1.
    [46]徐昕.英国民事诉讼与民事司法改革[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
    [47]谭世贵.中国司法改革研究[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0.
    [48]蔡彦敏,洪浩.正当程序法律分析—当代美国民事诉讼制度研究[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
    [49]王怀安.论审判方式的改革[M].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1995.
    [50]徐世京.司法心理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
    [51]武彪.司法制度和律师制度[M].北京:知识出版社,1981.
    [52]王世杰,钱端升.比较宪法[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7.
    [53]王盼,程政举.审判独立与司法公正[M].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2.
    [54]信春鹰,李林.依法治国与司法改革[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1999.
    [55]陈一云.证据学[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4.
    [56]王怀安.中国民事诉讼法教程[M].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1992.
    [57]陈文兴.法官职业与司法改革[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58]李晓兵.宪政体制下的法院角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59]缪蒂生.当代中国司法文明与司法改革[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7.
    [60]李修源.司法公正理念及其现代化[M].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2002.
    [61]怀效锋.法院与法官[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6.
    [62]唐代兴.公正伦理与制度道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
    [63]孙正聿.理论思维的前提批判——论辩证法的批判本性[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92.
    [64]张中秋.中西法律文化比较研究[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
    [65]徐显明,徐祥民.中国历史上的法制改革与改革家的法律思想[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1999.
    [66]吕忠梅.法眼观庭[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67]宋冰.读本:美国与德国的司法制度及司法程序[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8.
    [68]陈瑞华.刑事审判原理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
    [69]夏勇.走向权利的时代[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5.
    [70]王亚新.社会变革中的民事诉讼[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1.
    [71]龚祥瑞.西方国家司法制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
    [72]宋冰.程序、正义与现代化[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8.
    [73] [英]伊丽莎白·A·马丁.牛津法律辞典[M].蒋一平等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1.
    [74] [英]约翰·洛克.政府论(下篇)[M].叶启芳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
    [75] [英]A·E·泰勒.柏拉图——生平及其著作[M].谢随知等译,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6.
    [76] [英]弗兰西斯·培根.培根论说文集[M].水天同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
    [77] [英]哈特.法律的概念[M].张文显等译,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6.
    [78] [英]丹宁勋爵.最后的篇章[M].刘庸安等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00.
    [79] [英]丹宁勋爵.法律的未来[M].刘庸安译,北京:法律出版社,1999.
    [80] [英]丹宁勋爵.法律的正当程序[M].李克强等译,北京:法律出版社,1999.
    [81] [英]丹宁勋爵.家庭故事[M].刘庸安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00.
    [82] [英]丹宁勋爵.法律的界碑[M].刘庸安等译,北京:法律出版社,1999.
    [83] [英]丹宁勋爵.法律的训诫[M].刘庸安等译,北京:法律出版社,1999.
    [84] [德]茨威格特,克茨.比较法总论[M].潘汉典等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2.
    [85] [法]勒内·达维德.当代主要法律体系[M].漆竹生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4.
    [86] [美]德沃金.法律帝国[M].李常青译,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6.
    [87] [美]庞德.通过法律的社会控制[M].沈宗灵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
    [88] [美]博登海默.法理学:法律哲学与法律方法[M].邓正来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
    [89] [美]波斯纳.法理学问题[M].苏力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4.
    [90] [美]萨拜因.政治学说史(上册)[M].盛葵阳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6.
    [91] [美]波斯纳.超越法律[M].苏力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
    [92] [美]奥萨魁.比较法律传统[M].米健等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3.
    [93] [美]达玛什卡.司法和国家权力的多种面孔——比较视野中的法律程序[M].郑戈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
    [94] [美]埃尔曼.比较法律文化[M].贺卫方等译,北京:三联书店,1990.
    [95] [美]波斯纳.联邦法院:挑战与改革[M].邓海平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
    [96] [美]梅里曼.大陆法系[M].顾培东等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04.
    [97] [美]罗伯特·达尔著.论民主[M].李柏光等译,北京:商务出版社,1999.
    [98] [美]汉密尔顿.联邦党人文集[M].程逢如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5.
    [99] [美]盖瑞·史宾塞.最佳辩护[M].魏丰等译,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3.
    [100] [美]诺内特,[美]塞尔兹尼克.转变中的法律与社会[M].张志铭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4.
    [101] [美]迈克尔·D·贝勒斯.法律的原则——一个规范的分析[M].高卫译,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6.
    [102] [日]大木雅夫著.比较法[M].范愉译,北京:法律出版社,1999.
    [103] [日]我妻荣.新法学辞典[M].董璠兴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1.
    [104] [日]谷口安平.程序的正义与诉讼[M].王亚新等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6.
    [105] [古罗马]西塞罗.论法律[M].王焕生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7.
    [106] [古希腊]柏拉图.理想国[M].郭斌和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6.
    [1]石少侠.论我国检察权的性质——定位于法律监督权的检察权[J].法制与社会发展,2005(3).
    [2]姚建宗.国家统一司法考试与我国司法官遴选:基本认识与框架设计思路[J].法制与社会发展,2002(2).
    [3]甘雯.关于司法公正的几个基本问题[J].中国法学,2000(2).
    [4]张卫平.司法公正与法官形象[N].人民法院报,2002-12-27(3).
    [5]孙笑侠.法律家的技能与伦理[J].法学研究,2001(4).
    [6]甄树青.法官遴选制度比较研究[J].外国法译评,1999(4).
    [7]廖海.美国司法独立争论的历史考察[J].法律科学,1999(1).
    [8]魏瑶.法官遴选制度研究[J].河北大学学报, 2005(1).
    [9]陈开琦.美国法官遴选制的机理及启示[J].社会科学研究,2006(6).
    [10]刘庸安.丹宁勋爵和他的法学思想[J].中外法学,1999(1).
    [11]贺卫方.司法公正的增长点[N].人民法院报,2001-11-16(3).
    [12]季卫东.法律职业的定位——日本改造权力结构的实践[J].中国社会科学,1994(2).
    [13]柳双兴.司法独立与司法腐败[J].泉州检察,2002(5).
    [14]李国慧.法官的任职资格及约束机制[J].法律适用,2001(9).
    [15]高娣.专家质疑:为什么法院院长可以不是法官[N].法制日报,2001-4-9(4).
    [16]赵俊如.中国法官制度改革的基本思路[J].法律适用,2000(7).
    [17]白春娟.美国与德国法官选任制度之比较[J].湖南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3).
    [18]孙笑侠.司法权的性质就是判断权[J].法学,1998(8).
    [19]李晓.公正与效率和再审制度改革[N].人民法院报,2003-4-14(3).
    [20]蔡定剑.莫让正义的代价太沉重[N].法制日报, 2003-10-15(4).
    [21]张补旺.司法体制改革要选准突破口[N].人民法院报,2003-2-21(3).
    [22]李富金.职业道德:法官的灵魂[J].道德与文明,2000(3).
    [23]尹忠显.贯彻以德治国思想提高法官职业道德[J].法治之光,2002(1).
    [24]高洪宾.法官应具备怎样的职业道德[J].法律适用.2002(3).
    [25]兰薇.两大法系法官遴选制度之考察[J].武汉科技学院学报,2006(9).
    [26]丁国强.法官的司法良知与法律信仰[J].法律适用,2001(8).
    [27]邹宗翠.探索中国法官培训之路——“法律教学与法官培训教学方式、方法比较研究”研讨会之思考[J].法律适用,2000(7).
    [28]关毅.法官遴选制度比较(上)[J].法律适用,2002(4).
    [29]关毅.法官遴选制度比较(中)[J].法律适用,2002(5).
    [30]关毅.法官遴选制度比较(下)[J].法律适用,2002(6).
    [31]赵兴洪.被误读的法官素质[J].法律适用,2002(12).
    [32]于秀艳.美国法官的基本司法技能[J].人民司法,1998(9).
    [33]刘登高.法官职能ABC[J].河北法学,2002(11).
    [34]王琳.美国最高法院的故事[J].美国研究,2002(2).
    [35]李颖.美国法官培训对我国法官教育之借鉴[J].法律适用,2000(8).
    [36]品泽,何雁.法官独立与我国审判独立制度之完善[J].司法研究,2001(3).
    [37]庞林.论法官职业化是司法改革的必由之路[J].探索与争鸣,2003(10).
    [38]张影.法律移植与传统法律文化[N].光明日报,2002-11-19(3).
    [39]董华.日本法官制度[J].人民司法,1999(7).
    [40]王敏,杨光.司法改革应体现司法的权威性[J].法学杂志,2002(2).
    [41]李春林.论法官职业化专业化的司法价值[J].人大研究,2000(6).
    [42]郭卜乐.高薪可以“养廉”吗[J].理论探讨,2002(3).
    [43]朱苏力.论法院的审判职能与行政管理[J].中外法学,1999(5).
    [44]王立.中外法官权利能力和行为能力的比较分析——遴选优秀法官机制的法理基础比较解析[J].法律适用,2004(4).
    [45]李汉昌.司法制度改革背景下法官素质与法官教育之透视[J].中国法学,2000(1).
    [46]周道鸾,王泽农,赵震江,谷春穗.美国的法官制度(上)[J].人民司法,1989(6).
    [47]陈卫东等.司法官遴选制度探微[J].人民大学复印资料·诉讼法学、司法制度,2002(8).
    [48]张卫平.论我国法院体制的非行政化——法院体制改革的一种基本思路[J].法商研究,2000(3).
    [49]郭丹,王肃元.努力实现法官同质化[N].法制日报,2001-9-23(3).
    [50]陈祥军.我国法官员额比例问题研究[J].特区法坛,2003(79).
    [51]曾洪波.我国法官遴选制度简论[D].湘潭:湘潭大学法学院,2005年.
    [52]王明新.现代社会中的法官——兼论当代中国职业法官群体的塑造[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法学院,2006.
    [53]陈卫东.司法公正根植于法官的职业道德素质[J].南通师范学院学报,2001(4).
    [54]陈卫东等.法学家与法官的对话[J].民主与法制,2000(8).
    [55]丁国强.法官的司法良知与法律信仰[N].人民法院报, 2002-7-20(3).
    [56]董华.日本法官制度[N].人民法院报,2002-3-14(3).
    [57]冯云波,李绍鹏.制度比人性更可靠——邓小平政治哲学思想探析[J].青海师范大学学报,2005(4).
    [58]甘雯.关于司法公正的几个基本问题[J].中国法学,1999(5).
    [59]何兵.从美国民事诉讼的困境来看我国民事审判方式的改革[J].中外法学,1996(2).
    [60]何家弘.司法公正论[J].中国法学,1999(2).
    [61]黄双全.论公开审判制度的完善[J].中国法学,1999(1).
    [62]季卫东.法律程序的意义—对中国法制建设的另一种思考[J].中国社会科学,1993(1).
    [63]蒋德海.论裁判公正[J].政治与法律,1995(5).
    [64]矫波.依法治国—可持续发展的最佳选择[J].河北法学,2000(4).
    [65]景汉朝,卢子娟.经济审判方式改革若干问题研究[J].法学研究,1997(5).
    [66]景汉朝.传媒监督与司法独立的冲突与契合[J].现代法学,2002(1).
    [67]李浩.法官素质与民事诉讼模式的选择[J].法学研究,1998(3).
    [68]马建华.职业化的法官与法官的职业化[J].法律适用,2003(12).
    [69]申君贵.论审判程序公正[J].现代法学,2001(3).
    [70]苏力.法律活动专门化的法律社会学思考[J].中国社会科学,1994(6).
    [71]孙笑侠.两种程序法类型的纵向比较[J].法学,1992(8).
    [72]谭世贵.论司法独立[J].政法论坛,1997(1).
    [1] SELDON.Law and Lawyers in Perspective[J].Stevens,1987.
    [2] ELENI SKORDAKI.Judicial Appointment:An International Review of Existing Models[J].
    [3] RUDIGER DERWORT,Qualification of Judges in Germany:Education,Selection,Appointment,Training.
    [4] MICHAEL ZANDER.A Matter of Justice:The Legal System in Ferment[J],1988.
    [5] GRIFFITH.At Search for Justice:An Anatomy of the Law (Joshua Rozenberg) [J].
    [6] JOSHUA ROZENBERG.The Search for Justice:An Anatomy of the Law[J],1994.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