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地市级媒体转企改制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一向以报道改革为己任的新闻媒体自身也在改革的范畴中,从新闻理念到实际操作,三十年来从未间断过。2002年,国家提出文化体制改革的战略思想后,地市级媒体作为新闻传媒业微观主体的改革进入到了转企改制阶段,成为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选取了牡丹江新闻传媒集团作为地市级媒体改革的样本,通过对它十几年改革历程的追溯、调查、考证和剖析,认识媒体改革的实质,即要建立什么样的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媒体?如何建立这种媒体?认识媒体与市场的关系;媒体与国家的关系。
     处于转型时期的中国媒体既不能选择西方私有私营的管理体制,也不能囿于只做宣传工具的政党体制,而是要探索出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改革之路。经过三十年的改革历练,对于媒体来说已经不是改不改的问题,而是怎么改的问题。为此,牡丹江新闻传媒集团抓住媒体产业化的契机,把发展作为压倒一切的首要任务,以转企改制为根本,尝试着回答了如下问题:
     改变从业人员国有事业、公务员身份,选择国有企业性质。从业人员作为新闻传媒集团公司的一员获取岗位薪酬,集团为广大员工提供发挥自身价值的平台,改革成果与员工利益休戚相关。政企分开、政事分开,体制改革不搞“翻牌”,而是“洗牌”;机制转换既“换汤”也“换药”。
     集团公司作为国有实体明晰产权,作为国有资产产权归国资委所有,由国资委派驻的监事会负责监察,行使国有资产运行监督功能。由此,集团获得了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管理、自我发展的“四自”权利。按照现代公司治理结构明确法人职责,完善董事会、党委会和监事会相互制衡的机制,完善扁平化管理结构,减少中间层次,降低管理成本,提高管理效率。把“国家支持、优劣全包、不计成本、只生不死”的局面转变为“独立核算、自负盈亏、财政断奶、照章纳税”的新局面。
     集团公司将宣传与经营分开。在宣传上加大舆论引导力度,建立严格的宣传纪律,任何时候,都要自觉地把党管媒体和社会效益放在首位。保证企业性质的集团公司不但不会削弱党对媒体的领导,而且还会通过新闻精品战略强化宣传的效果和影响。
     在经营上不断地培育市场经济主体。将所属产业划分为本源产业、延伸产业和关联性产业,实施项目牵动,锻炼经营人才‘,提高经营素质。抓好产业扩张和资本扩张,不断地进行跨媒体、跨区域的重组,在重组中调整产业结构、强化自生能力。
     让属于宣传的归宣传,属于产业的归产业,这一切,均指向媒体改革的终极目标:建立覆盖面广、传输快捷、有竞争力的传媒体系。
     地市级媒体在中国金字塔式的媒体格局中时常面临着尴尬的处境,虽然它们数量很多,但在市场上竞争的实力却很有限。现在,牡丹江新闻传媒集团为地市级媒体改革趟出了一条从人力到财力、从体制到结构的改革路线图。它所要证明的是来自基层的媒体变革愿望一旦与国家的政策层面相对接,就会演变为巨大的内驱性力量,吸引着媒体不断地创新,寻求自身的完善和发展;尽管改革的过程不乏艰难,但这种碎步前行的探索路径却在昭示着一种勇气,一种进步,一种趋势,一种文明。
Chinese media which take reporting reform as responsibilities are also experiencing reform per se. Media reform has never stopped during the last three decades in both the field of journalistic ideas and the field of journalistic practices. In the year 2002, China proposed a strategic idea of taking cultural system reform. As a micro subject in China's media industry, municipal media came into a transforming stage from institution to enterprise, which constitute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development of culture industry in China.
     The thesis takes Mudanjiang Media Group (MMG) in Heilongjiang province as a sample. By analysing MMG's more than ten years'reform history through textual analysis, interviews and archive analysis. The thesis aims to understand the nature of media reform in China by raising and answering these crucial questions:(1) what kind of media system is compatible with the market economic system in a socialism country? (2) How to change the old media system into a new compatible media system through reform? (3) How to understand the new relations between media and market, media and state?
     Media reform in China can neither follow the privatization of media system in western societies, nor can it confine media's function as propaganda machine only. It is urgent to explore a way of reform that suits China's special national conditions. After experiencing a thirty-year reform, for Chinese media, taking reform or not is not a question anymore. The main problem now is how to take reform. Therefore, MMG grasped the opportunity to realize its demutualisation. During the process of demutualisation, MMG tests to answer the following questions.
     Firstly, MMG took reform in personnel system. All working staff in MMG changed their identities from a civil servant in public service unit to an employee in corporation. As a member of MMG, all people are paid according their contributions to the corporation. MMG provides platform for all the staff to realize ultimately their own values. It successfully separated the administrative functions from enterprise management. The system reform is not'turn over the cards'but'shuffle the cards'. The mechanism transformation is not to'change the soup'but to 'change the medicine'.
     Secondly, MMG made clear its ownership. As state-owned assets, the property right of MMG belongs to the State-owned Assets Supervision and Administration Commission of the State Council (SASAC). SASAC assigns board of supervisors to MMG to supervise how it operates the state-owned assets. Therefore, MMG obtains'four autonomy'rights:self-operation, self-responsibility for its own profit and loss, self-management and self-development. According to the modern management in corporations, MMG clarifies the duty of the legal representative and balances the relations among the boards of directors, the Party committee and the board of supervisors. By reducing hierarchies and cost in management and enhancing efficiency in management, MMG broke down the old discipline of media management in China and created a new way for media management.
     Thirdly, MMG separated propaganda from operation. It keeps enhancing its the capacity to lead the direction of propaganda, strictly following the discipline of propaganda and putting ahead the leadership of Party and the social effect of media. The nature of corporation does not weaken the leadership of the Party. Moreover, it improves the effect and influence of propaganda through producing quality news programs.
     Fourthly, MMG consistently improves its competence in market economy environment. It divided its industry into original industry, extension industry and connection industry. Through developing multi-industries, MMG practices its personnel and improves its operational capacity. MMG also tested cross-media and cross-area regrouping in order to expand its industry and capitals. Through regrouping, MMG continuously adjusts its structure and enhances its competitive power.
     Separating the propaganda function of media from its corporation nature aims to realize the ultimate goal of media reform, that is, to establish an extensively-covering, fast-communicating and competitive media system.
     Municipal media live in an awkward situation in China's pyramid-structured media system. They have very limited competitive power in media market. MMG, as one of the municipal media has found a successful reform model, ranging from personnel system to financial system, media system to media structure. MMG's media reform proves that once the desire to take reform from below corresponds with the policy reform from above, an enormous reforming power will be generated. It is this reforming power that attracts media consistently to innovate, improve and develop. Although the way to (on) the reform is not smooth, these small steps show a spirit, an improvement, a tendency and a civilization.
引文
1 崔保国,周逵.2010年中国传媒发展报告中“2004-2009年中国传媒产业业态数据表明报纸广告经营额2004年为230.7亿元,2009年为370.46亿元;广播广告经营额2004年为32.9亿元,2009年为71.87亿元;电视广告经营额2004年为291.5亿元,2009年为536.2亿元。”.【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5.
    2 冯文礼.立足本地办出特色 地市报发展潜力大——访国家新闻出版署副署长李东东【N】.中国新闻出版报,2008.05.29
    3 论文作者在齐齐哈尔电视台的实地调研【R】.哈尔滨,2006.10.
    4 王锋等.2004年10月3-7日,由中国视协秘书长、党组副书记王锋博士率队的全国传媒学界学术考察团,对牡丹江新闻传媒集团进行的考察调研活动。参加人有中国传媒大学传媒产业研究所博士导师周鸿铎教授,清华大学陆地教授,《南方广播电视学刊》常务副总编朱剑飞,中国视协理论研究部主任张德祥,中国传媒大学教授、《现代传媒》杂志常务副主编胡智锋博士,上海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副院长孟建博士,华南理工大学新闻学院院长李幸教授,北京大学艺术系教授陈旭光博士,中国社科院新闻研究所广电研究室主任时统宇研究员,清华大学新闻学院教授范红博士。【C】.南方广播电视学刊,2004(12)
    5 李长春.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 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J】.求是,2008(22):3-5.
    6 王超.产业化转型中牡丹江新闻传媒集团运行机制探索【D】.哈尔滨:黑龙江大学,2009.杨驰原.牡丹江新闻传媒集团体制改革调查报告【J】.传媒,2005(3):12-16.周鸿铎主编.牡丹江新闻传媒集团发展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1-6.严三九 樊凡.牡丹江新闻传媒集团发展与改革的产业经济学分析——写在牡丹江新闻传媒集团实施“二次创业”之际【J】.现代传播,2010(12):100-102.7 雷鸣.地级市党报生存策略探析【J】.新闻知识,2007(7):21-22.谭军波.地市级报如何应对大报冲击【J】.新闻战线,2009(4):35-37.王晖军.撬动地市党报“影响力”的三个支点【J】.传媒观察,2009(7):14-15.
    8 隆英豪.珠三角强龙VS地头蛇——对佛山、东莞两地报业格局的思考【J】.青年记者,2006(21):4-6.宋守山,庄莹.山东纸媒地市竞争的瓶颈与破局【J】.青年记者,2008(11):5-6.赵金.如何应对地市媒体的竞争时代——访淄博日报党委书记、社长李贡平【J】.青年记者,2008(2):3-6.赵维,孙平.整合报业资源的战略合作——铁岭日报社和辽保集团合作的回顾与思考【J】.青年记者,2010(1):2-4.
    9 李丽.地市报纸如何强化“地缘效应”【J】.传媒观察,2005(11):13-14魏雪.强化受众意识,提高地市媒体的竞争力【J】.新闻知识,2007(6)21-23.
    10 张健,佘贻明.困惑与抉择:当前地市电视媒体竞争现状分析【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3 (6): 53-54.
    11 徐向明.地市报业与广电业合并发展刍议【J】.新闻战线,2010(2):16-17
    12 李良荣.试论当前我国新闻事业的双重性【J】.新闻大学,1995(夏):32-36.李良荣.媒体的双轨制:再论中国新闻媒体的双重性【J】.现代传播,2003(4):24-26.李良荣.新闻改革与深化新闻改革【J】.甘肃社会科学,2007(1)65-69.李良荣.论中国改革的优先目标—写在新闻改革30周年前夕【J】.现代传播,2007(4)31-34.
    13 李良荣.艰难的转身:从宣传本位到新闻本位【J】.国际新闻界,2009(9)28-30.
    14 潘忠党.新闻改革与新闻体制改造-我国新闻改革实践的传播社会学之探讨【J】.新闻与传播研究,1997(3):5-10.
    15 喻国明.新闻改革实践的主体研究和发展研究-对全国新闻界关于新闻改革问题抽样调查的分析报告【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1989(02)
    16 喻国明.新闻改革实践的主体研究和发展研究-对全国新闻界关于新闻改革问题抽样调查的分析报告【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1989(02)
    17 喻国明.新闻改革实践的主体研究和发展研究-对全国新闻界关于新闻改革问题抽样调查的分析报告【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1989(02)
    18 陈怀林.九十年代中国传媒的制度演变【J】.二十一世纪,1999(6):55-60.李金铨.论社会理论对中国新闻业的解放潜力【M】超越西方霸权:传媒与文化中国的现代性.伦敦:牛津大学出版社,2004:110-112.潘忠党.序言:传媒的公共性与中国传媒改革的再起步【J】传播与社会学刊,2008(6):67-70.魏昂德.现代中国国家与社会关系研究:从描述的现状到解释变迁【M】改革开放与中国社会.伦敦:牛津大学出版社,1999:84-90.赵月枝.中国和国际传播的民主化【J】.传播与社会学刊,2008(6):37-42.
    19 邱林川等.《阶级,传播与中国》等【J】.《全球传播》,2010(12):1-70.
    20 钱颖一.现代经济学与中国经济改革【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121-135.
    21 林毅夫.自生能力、经济发展与转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1-35.22 刘伟.改革与发展的经济学分析【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83-90.刘伟 李绍荣.转轨中的经济增长与经济结构【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05:98-120.刘伟.转轨经济中的国家、企业和市场【M】.北京:华文出版社,2001:46-58.刘伟.工业化进程中的产业结构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79-93.
    23 周其仁.真实世界的经济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54-68.周其仁.产权与制度变迁【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142-156.
    24 (美)普沃斯基著,包雅钧译.民主与市场:东欧与拉西美洲的政治经济改革【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97-121.
    25 (匈)雅诺什.科尔奈著,张安译.社会主义体制-共产主义政治经济【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7:211-230.
    26 何增科.中国政治改革研究【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8:67-95.
    27 周天勇等.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研究【M】.北京:水利水电出版社,2004:95-116.
    28 熊培云.重新发现社会【M】.北京:新星出版社,2010:36-50.
    29 孙立平.转型与断裂-改革以来中国社会结构的变迁【M】.北京:清华大出版社,2004:1-15.
    30 孙立平.现代化与社会转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1-32.
    31 李强.转型时期社会分层【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6:3-27.
    32 事业单位涵义[EB] baike.baidu.com/view/65492.htm 2010-9-10
    33 柳斌杰.中国出版业的重构与展望【N】.中国新闻出版报,2009.04.27.
    34 柳斌杰.鼓励新闻出版企业跨媒体跨所有制并购重组【N】.光明日报,2010.04.9
    35 柳斌杰.新闻出版体制改革要准备啃硬骨头【N】.中国新闻出版报,2010.08.24.
    36 杨锡怀,冷克平,王江.企业战略管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09-12.
    37 杨锡怀 冷克平 王江.企业战略管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40-43.
    38 潘维,玛雅主编.人民共和国六十年与中国模式【M】.北京:三联书店,2010:290-295.
    39 潘维,玛雅主编.人民共和国六十年与中国模式【M】.北京:三联书店,2010:134-135.
    40 潘维,玛雅主编.人民共和国六十年与中国模式【M】.北京:三联书店,2010:213-214.
    41 潘忠党.新闻改革与新闻体制改造-我国新闻改革实践的传播社会学之探讨【J】.新闻与传播研究,1997(03):51-68.
    42 本刊评论员.把历史的内容还给历史【J】.历史研究,1987(01):2.
    43 杨念群.为什么重提“政治史”研究【J】.历史研究,2004(04):3-23.
    44 行龙.走向田野与社会【M】.北京:三联书店,2007:29.
    45 蔡少卿,孙江.回顾与前瞻——关于社会史研究的几个问题【J】.历史研究,1989(04):12-20.
    46 李彬.中国新闻社会史【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4.
    47 钱颖一.现代经济学与中国经济改革【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2-5.
    48 【美】劳伦斯·纽曼,郝大海译.社会研究方法【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181-183.
    49 【美】劳伦斯·纽曼,郝大海译.社会研究方法【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184.
    50 阎云翔著,龚小夏译.私人生活的变革【M】.北京:上海书店出版社,2009:17.
    51 贺照田.制约中国学术思想界的几个问题【J】.开放时代,2002(01):5.
    1 李景山主编.牡丹江日报社志[R].牡丹江:牡丹江日报社,1997:12.
    2 牡丹江市志编审委员会.牡丹江市志下卷[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3:1324.
    3 牡丹江市志编审委员会.牡丹江市志下卷[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3:1321-1625.
    4 黄林书 依然.孙永先和他的经广人[J].新闻传播,1995,03:6-10.
    5 作者走访调查.牡丹江,2008-12-18.
    6 若水.经广台·经广人·经广效应[N].牡丹江广播电视报,1994,12(17):1-2.
    7 作者走访调查.牡丹江,2008-12-18.2009-2-16.
    8 作者走访调查.牡丹江,2008-12-18.2009-2-16.2010-6-20
    9 图1-图6均为作者根据走访调查所绘.
    10 牡丹江新闻传媒集团.作者根据牡丹江新闻传媒集团2004年工作总结牡丹江新闻传媒集团2009年工作总结牡丹江新闻传媒集团2010年工作总结整理而成[R].牡丹江:牡丹江新闻传媒集团办公室,2004.2009.2010.
    11 张宝才.面向新世纪在改革中再创广播电视发展新优势——在牡丹江市广播电视局党员大会上的讲话[R].牡丹江:牡丹江新闻传媒集团办公室,1999.9.17.
    1 杨锡怀,冷克平,王江.企业战略管理——理论与案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125.
    2 杨锡怀,冷克平,王江.企业战略管理——理论与案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126.
    3 杨锡怀,冷克平,王江.企业战略管理——理论与案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127-128.
    4 张宝才.再造体制、机制和资源优势实现牡丹江传媒业的可持续发展[R].牡丹江:牡丹江新闻传媒集团,2004,10(15).
    5 韩建平.小村之“恋”——追记牡丹江市兴隆镇大团村原党支部书记刘春利[J].党的生活,2010,03:11-12.
    6 文天心.穆棱市河西派出所所长郭松:我工作,我快乐[N].黑龙江日报,2010,04(1):1.
    7 王惊黎.用激情写就忠诚[N].牡丹江日报,2010,05(11):1.
    8 牡丹江新闻传媒集团办公室.2010年工作总结[R].牡丹江新闻传媒集团:牡丹江,2011,01.
    9 吴敬琏,钱颖一.论公司化[A].新望主编.改革30年:经济学文选[C].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9:454.
    10 吴敬琏,钱颖一.论公司化[A].新望主编.改革30年:经济学文选[C].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9:460.
    11 吴敬琏.当代中国经济改革[M].上海:远东出版社,2003:81.
    12 吴敬琏.当代中国经济改革[M].上海:远东出版社,2003:64.
    13 吴敬琏.当代中国经济改革[M].上海:远东出版社,2003:65.
    14 张宝才.再造体制、机制和资源优势实现牡丹江传媒业的可持续发展[R].牡丹江:牡丹江新闻传媒集团,2004,10(15).
    15 刘伟.国有制改革必须与社会产权构造转变融为一体.改革与发展的经济学分析[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16.
    16 牡丹江新闻传媒集团办公室.董事会、党委会、监事会和经理层的职权界定[R].牡丹江新闻传媒集团:牡丹江,2007,06.
    17 牡丹江新闻传媒集团办公室.董事会、党委会、监事会和经理层的职权界定[R].牡丹江新闻传媒集团:牡丹江,2007,06.
    18 牡丹江新闻传媒集团办公室.董事会、党委会、监事会和经理层的议事及履行职权规则[R].牡丹江新闻传媒集团:牡丹江,2007,06.
    19 牡丹江新闻传媒集团办公室.董事会、党委会、监事会和经理层的议事及履行职权规则[R].牡丹江新闻传媒集团:牡丹江,2007,06.
    20 杨锡怀,冷克平,王江.企业战略管理——理论与案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78.
    21 杨锡怀,冷克平,王江.企业战略管理——理论与案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79-80.
    22 杨锡怀,冷克平,王江.企业战略管理——理论与案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87.
    23 杨锡怀,冷克平,王江.企业战略管理——理论与案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83.
    24 牡丹江新闻传媒集团办公室.董事会、党委会、监事会和经理层的议事及履行职权规则[R].牡丹江新闻传媒集团:牡丹江,2007,06.
    25 牡丹江新闻传媒集团办公室.2008年工作总结[R].牡丹江新闻传媒集团:牡丹江,2008,12.
    26 魏杰.中国企业改革的若干要点:1978-2008.转型中国:难点与路径[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249.
    27 牡丹江新闻传媒集团办公室.人力资源管理制度[R].牡丹江新闻传媒集团:牡丹江,2007,06.
    28 牡丹江新闻传媒集团办公室.副总监(副主编)级以上人员聘任程序有关规定[R].牡丹江新闻传媒集团:牡丹江,2007,06.
    29 牡丹江新闻传媒集团办公室.关于实行“首席制”的若干规定[R].牡丹江新闻传媒集团:牡丹江,2007,06.
    30 牡丹江新闻传媒集团办公室.关于实行“首席制”的若干规定[R].牡丹江新闻传媒集团:牡丹江,2007,06.
    31 牡丹江新闻传媒集团办公室.关于实行“首席制”的若干规定[R].牡丹江新闻传媒集团:牡丹江,2007,06.
    32 牡丹江新闻传媒集团办公室.新聘任高、中层管理人员实行见习期制度管理规定[R].牡丹江新闻传媒集团:牡丹江,2007,06.
    33 牡丹江新闻传媒集团办公室.新聘任高、中层管理人员实行见习期制度管理规定[R].牡丹江新闻传媒集团:牡丹江,2007,06.
    34 张宝才.再造体制、机制和资源优势实现牡丹江传媒业的可持续发展[R].牡丹江:牡丹江新闻传媒集团,2004,10(15).
    35 杨锡怀,冷克平,王江.企业战略管理——理论与案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256.
    36 杨锡怀,冷克平,王江.企业战略管理——理论与案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257-258.
    37 温家宝.政府工作报告[N].新华社,2007,03(5)
    38 张宝才.再造体制、机制和资源优势实现牡丹江传媒业的可持续发展[R].牡丹江:牡丹江新闻传媒集团,2004,10(15).
    39 牡丹江新闻传媒集团办公室.关于进一步提高员工工作、学习和生活待遇的若干规定[R].牡丹江新闻传媒集团:牡丹江,2007,06.
    1 杨锡怀,冷克平,王江.企业战略管理——理论与案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47.
    2 杨锡怀,冷克平,王江.企业战略管理——理论与案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47-48.
    3 杨锡怀,冷克平,王江.企业战略管理——理论与案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49.
    4 宁启文.1949——1956年大陆报业企业化经营概述[J].北京:新闻与传播研究,2001,04:32
    5 董天策等著.中国报业的产业化运作[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2:69.
    6 董天策等著.中国报业的产业化运作[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2:69.
    7 赫建中.关于报业经营管理的讨论综述[G].北京:中国新闻年鉴,1987:79.
    8 周熙明.中央党校学员关注的文化问题[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10(03):62.
    9 关于在报纸刊物上展开批评和自我批评的决定析.中国共产党新闻工作文件汇编[M].北京:新华出版社,1980:06.
    10 唐绪军.报业经营的探索和改革——新中国的报业经营[J].新闻战线,1999(10)39-41.
    11 陈怀林 陈韬文.鸟笼里的中国新闻自由[M].香港:中国传媒新论,太平洋世纪出版社,1998:50-63.
    12 何舟.中国大陆的新闻自由:过去、现在和将来[M].香港:中国传媒新论,太平洋世纪出版社,1998:12-49.
    13 喻国明.变革传媒——解析中国传媒转型问题[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5:15.
    14 唐绪军.报业经济与报业经营[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2:111.
    15 唐绪军.报业经济与报业经营[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2:112.
    16 唐绪军.报业经济与报业经营[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2:111.
    17 梁衡.论报纸走向市场[J].新闻记者,1992(12)10-13.
    18 唐绪军.报业经济与报业经营[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2:112.
    19 钱蔚.政治、市场与电视制度——中国电视制度变迁研究[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7:68
    20 周熙明.中央党校学员关注的文化问题[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10(03):65.
    21 周熙明.中央党校学员关注的文化问题[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10(03):67.
    22 周熙明.中央党校学员关注的文化问题[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10(03):68.
    23 周熙明.中央党校学员关注的文化问题[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10(03):69.
    24 周熙明.中央党校学员关注的文化问题[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10(03):67.
    25 杨锡怀,冷克平,王江.企业战略管理——理论与案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50.
    26 杨锡怀,冷克平,王江.企业战略管理——理论与案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50-51.
    27 杨锡怀,冷克平,王江.企业战略管理——理论与案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52.
    28 河流牡丹江[EB].baike.baidu.com/view/17733.htm 2009-8-25
    29 牡丹江市主要历史遗存[EB].baike.baidu.com/view/17733.htm 2009-8-25
    30 刘小侨 张铭.值得关注的宁古塔流人文化[N].牡丹江日报,2009-5-26.
    31 于春英.中东铁路与近代牡丹江地区城镇的兴起[J].长春:东北亚论坛,2008(1)
    32 郁百雄.北大荒的昨天、今天和明天[EB].www.can0769.com/viewnews-18505.html2006-7-24
    33 11右派下放北大荒的材料有很多,这里主要查阅的是在牡丹江地区的情况。相关内容参见:殷毅.回首残阳已含山[M].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03.许国荣、张洁.吴祖光悲欢曲[M].成都:四川文艺出版社,1986.聂绀弩生平[EB]. baike.baidu.com/view/115439.htm2006-5-7.寓真.聂绀弩刑事档案[J].北京:中国作家,2009(7).戴煌.九死一生:我的右派经历[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95-120.北大荒的音乐家顾震夷[EB].哈尔滨:黑龙江日报,2001-7-11.
    34 朱晓军.留守在北大荒的知青——纪念知识青年上山下乡40周年[J].哈尔滨:北大荒文学2008(6)
    35 杨锡怀,冷克平,王江.企业战略管理——理论与案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78.
    36 魏杰.中国企业改革的若干要点:1978-2008.转型中国:难点与路径[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251.
    37 魏杰.国有资产的形态转化.转型中国:难点与路径[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54.
    38 张宝才.面向新世纪在改革中再创广播电视发展新优势——在牡丹江市广播电视局党员大会上的讲话[R].牡丹江:牡丹江新闻传媒集团办公室,1999.9.17.
    39 张宝才.面向新世纪在改革中再创广播电视发展新优势——在牡丹江市广播电视局党员大会上的讲话[R].牡丹江:牡丹江新闻传媒集团办公室,1999.9.17.
    40 张宝才.面向新世纪在改革中再创广播电视发展新优势——在牡丹江市广播电视局党员大会上的讲话[R].牡丹江:牡丹江新闻传媒集团办公室,1999.9.17.
    41 张宝才.再造体制、机制和资源优势实现牡丹江传媒业的可持续发展[R].牡丹江:牡丹江新闻传媒集团,2004,10(15).
    42 刘伟.产权范畴的理论分歧及其对我国改革的特殊意义.改革与发展的经济学分析[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4.
    43 牡丹江新闻传媒集团办公室.2008年工作总结[R].牡丹江新闻传媒集团:牡丹江,2008,12.
    44 牡丹江新闻传媒集团办公室.牡丹江新闻传媒集团产业结构资料[R].牡丹江新闻传媒集团:牡丹江,2009,12.
    45 牡丹江新闻传媒集团办公室.牡丹江新闻传媒集团产业结构资料[R].牡丹江新闻传媒集团:牡丹江,2009,12.
    46 牡丹江新闻传媒集团办公室.牡丹江新闻传媒集团产业结构资料[R].牡丹江新闻传媒集团:牡丹江,2009,12.
    47 牡丹江新闻传媒集团办公室.牡丹江新闻传媒集团产业结构资料[R].牡丹江新闻传媒集团:牡丹江,2010,06.
    48 牡丹江新闻传媒集团办公室.牡丹江新闻传媒集团产业结构资料[R].牡丹江新闻传媒集团:牡丹江,2010,06.
    49 牡丹江新闻传媒集团办公室.牡丹江新闻传媒集团产业结构资料[R].牡丹江新闻传媒集团:牡丹江,2010,06.
    50 牡丹江新闻传媒集团办公室.牡丹江新闻传媒集团产业结构资料[R].牡丹江新闻传媒集团:牡丹江,2010,06.
    51 牡丹江新闻传媒集团办公室.牡丹江新闻传媒集团2010年工作总结[R].牡丹江新闻传 媒集团:牡丹江,2011,1.
    52 牡丹江新闻传媒集团办公室.牡丹江新闻传媒集团2010年工作总结[R].牡丹江新闻传媒集团:牡丹江,2011,1.
    53 牡丹江新闻传媒集团办公室.牡丹江新闻传媒集团2010年工作总结[R].牡丹江新闻传媒集团:牡丹江,2011,1.
    54 牡丹江新闻传媒集团办公室.牡丹江新闻传媒集团2010年工作总结[R].牡丹江新闻传媒集团:牡丹江,2011,1.
    1 契合点[EB].blog.163.com/panke13623/blog/static/76026...2010-7-252 童兵.正确的抉择重大的胜利——纪念中国新闻改革30年中写道:“1979年3月,中共中央宣传部在北京召开新闻工作座谈会,会议的首要议题是:新闻工作的重心如何转移到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来。会议号召解放思想,改进工作,把发挥新闻工作者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同加强党的集中领导密切结合起来,把新闻传媒办得既有思想性、科学性和战斗性,又丰富多彩、引人入胜。同年10月,在北京地区社会科学界庆祝新中国成立30周年学术讨论会新闻学组的会议上,与会的新闻界代表提出,新闻传媒必须进行自身改革,以更好地满足新的历史时期的要求。1980年2月,北京新闻学会成立,胡乔木在会上传达了邓小平对新闻工作的要求:报刊要成为巩固安定团结、生动活泼的政治局面的思想中心,促进这个政治局面的发展。代表们提出,为了当好这个思想中心,新闻工作就要从加强同实际工作和人民群众的结合抓起,从抓重大主题、新生事物、重大典型、最能说明问题的材料入手,这是新闻改革的突破口。这三个会议,振奋了新闻界的革命精神,把思想解放落到了实处:根据中央对新闻工作的新要求实行改革。”[J].新闻记者,2009(2)
    3 童兵.从“外部断奶,内部搞活”说起——兼议新闻体制改革的目标设定[J].新闻知识,1998(6).
    4 时代.我国报业集团又增加4个新成员[J].传媒,2001(8).吕品.报业集团又增加六名新成员[J].传媒,2001(9)5 胡正荣.中国广播电视发展战略[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3:210-212.黄升民周
    燕.大变局;中国传媒市场[M].北京:中信出版社,2003:8
    6 张宝才.面向新世纪在改革中再创广播电视发展新优势[C].牡丹江,1999-9-17.
    7 徐朝.牡丹江模式—牡丹江新闻传媒集团传媒产业改革纪实中报道,对于牡丹江新闻传媒集团的改革,新华社发了内参,2004年, 《现代传播》和《南方电视学刊》分别以《中国第一个媒介产业化集团》、 《心无界 志高远》为题,发表了传媒业专家的充满赞誉之词的讨论记录,有的专家甚至称其为我国传媒业改革的“模式”。同时,业界也有不同的声音,认为“胆子是否大了些?步子是否快了些?”[J].奋斗,2009(9)
    8 马桂敏.省委宣传文化工作第二督查组来我市视察[N].牡丹江日报,2009-7-15.
    9 罗敏 宇航.全面深入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努力提升发展的文化软实力[N].牡丹江日报,2008-4-25.
    10 郝建华.加强文化阵地建设促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新发展[N].黑龙江日报,2005-9-24.
    11 钱颖一 许成纲 董彦彬译.中国的经济改革为什么与众不同——M型的层级制和非国有部门的进入和扩张[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1993(11)
    12 林毅夫 蔡昉 李周 著 张鹏飞译.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刑中认为:一个支持上述结论的事实是,与相同经济发展水平的非社会主义经济体相比较,无论在东亚或者苏联和东欧国家的社会主义经济体都有这大得多的工业、尤其是重工业部门。[J].Cato Journal,1996(6-2)
    13 牡丹江新闻传媒集团电话记录[C].牡丹江,2009-10-26
    14 林毅夫.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来自中国的经验 自生能力、经济发展与转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377.
    15 林毅夫.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来自中国的经验 自生能力、经济发展与转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378.
    16 林毅夫.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来自中国的经验 自生能力、经济发展与转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377-383.
    17 林毅夫.竞争、政策性负担和国有企业改革 自生能力、经济发展与转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142
    18 牡丹江新闻传媒集团公司章程[G].牡丹江,2004-12.
    19 林毅夫.发展战略、自生能力和经济收敛 自生能力、经济发展与转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4
    20 林毅夫.经济发展战略与中国的工业化 自生能力、经济发展与转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99
    21 林毅夫.经济发展战略与中国的工业化 自生能力、经济发展与转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102
    22 林毅夫.经济发展战略与中国的工业化 自生能力、经济发展与转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105
    23 林毅夫.发展战略、经济转型和落后地区发展所面临的挑战 自生能力、经济发展与转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425-427
    24 林毅夫.自生能力、经济转型和新古典经济学的反思 自生能力、经济发展与转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455
    25 林毅夫.自生能力、经济转型和新古典经济学的反思 自生能力、经济发展与转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456
    [1][英]丹尼斯·麦奎尔.麦奎尔大众传播理论[M].崔保国,李琨.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2][英]格雷姆·伯顿.媒体与社会:批判的视角[M].史安斌.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3][美]菲利普·帕特森,李·威尔金森.媒介伦理学[M].李青藜.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4][美]约翰·费斯克.关键概念:传播与文化研究辞典[M].李彬.北京:新华出版社,2004.
    [5][美]仙托·艾英戈,唐纳德·R·金德.至关重要的新闻:电视与美国民意[M].刘海龙.北京:新华出版社,2004.
    [6][美]哈罗德·D·拉斯韦尔.世界大战中的宣传技巧[M].张洁,田青,展江.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7][英]雷蒙·威廉斯.关键词:文化与社会的词汇[M].刘建基.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5.
    [8][美]沃纳·赛佛林,小詹姆斯·坦卡德.传播理论:起源、方法与应用[M].郭镇之.北京:华夏出版社.2000.
    [9][美]E·M·罗杰斯.传播学史——一种传记式的方法[M].殷晓蓉.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2.
    [10][美]埃弗雷特·M·罗杰斯.创新的扩散[M].辛欣.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2.
    [11][加]马歇尔·麦克卢汉.理解媒介[M].何道宽.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
    [12][美]R·A·巴伦,D·伯恩.社会心理学[M].杨中芳.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13][德]哈贝马斯.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M].曹卫东.上海:学林出版社,1999.
    [14][英]汤林森.文化帝国主义[M].冯建三.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
    [15][美]菲利普·科特勒.营销管理[M].梅汝和,梅清豪,周安柱,梅清豪.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
    [16][美]菲利普·科特勒.市场营销[M].俞利军.北京:华夏出版社,2003
    [17][加]柯林·霍斯金斯,斯图亚特·麦克法蒂耶,亚当·费恩.媒介经济学:经济学在新媒介与传统媒介中的应用[M].支庭荣,吴非.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05.
    [18][美]罗伯特·G·皮卡德.媒介经济学:概念与问题(中文版)[M].赵丽颖.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19][法]马特拉.传播的世界化[M].朱振明,陈卫星.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7.
    [20][美]阿诺德·S·戴比尔,约翰·梅里尔.全球新闻事业:重大议题与传媒体制[C].郭之恩.北京:华夏出版社,2010.
    [21][美]坦尼·哈斯.公共新闻研究:理论、实践与批评[M].曹进.北京:华夏出版社,2010.
    [22][美]弗雷德里克·S·西伯特,西奥多·彼得森,威尔伯·施拉姆.传媒的四种理论[M].戴鑫.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23][美]沃尔特·李普曼.公众舆论[M].阎克文,江红.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24][美]胡克.理性、社会神话和民主[M].金克,徐崇温.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25][英]詹姆斯·库兰,[美]米切尔·古尔维奇.大众媒介与社会[C].杨击.北京:华夏出版社,2006.
    [26][美]马克斯韦尔·麦库姆斯.议程设置:大众媒介与舆论[M].郭镇之,徐培喜.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27][美]詹姆斯·罗尔.媒介、传播、文化:一个全球性的途径.董洪川.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28]李良荣.新闻学导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29]李良荣.新闻学概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
    [30]李良荣.李良荣自选集[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
    [31]李良荣.当代西方新闻媒体[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
    [32]李良荣.当代世界新闻事业[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33]李良荣.西方新闻事业概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
    [34]李良荣.中国报纸文体发展概要[M].福建:福建人民出版社,2002.
    [35]张允若.外国新闻事业史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36]丁淦林.中国新闻事业史新编[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
    [37]李彬.中国新闻社会史[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
    [38]李彬.符号透视:传播内容的本体诠释[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
    [39]吴殿廷.区域经济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
    [40]张国良.现代大众传播学[M].四川:四川人民出版社,2001.
    [41]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42]童兵.中西新闻比较论[M].北京:新华出版社,1999.
    [43]童兵.马克思主义新闻经典教程[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
    [44]童兵.理论新闻传播学导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
    [45]童兵.新闻传播学导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46]刘华蓉.大众传媒与政治[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47]雷跃捷.电视新闻频道研究[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3.
    [48]谢识予.经济博弈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
    [49]张海潮.电视中国[M].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1.
    [50]张锦力.解密中国电视[M].北京:中国城市出版社,1999.
    [51]张骏德.当代广播电视新闻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
    [52]张耀辉.产业创新的理论探索[M].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2002.
    [53]孙旭培.当代中国新闻改革[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54]陈昌凤.中国新闻传播史:媒介社会学的视角[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55]张之华.中国新闻事业史文选(公元724年——1995年)[C].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56]丁柏铨.中国当代理论新闻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
    [57]孙燕君.报业中国[M].北京:中国三峡出版社,2002.
    [58]施培公.后发优势——模仿创新的理论与实证研究[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
    [59]吴克宇.电视媒介经济学[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4.
    [60]赵曙光.媒介经济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61]刘建明,纪忠慧,王莉丽.舆论学概论[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9.
    [62]邵培仁.媒介舆论学:通向和谐社会的舆论传播研究[C].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9.
    [63]张淑华.网络民意与公共决策:权利和权力的对话[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0.
    [64]张昆.大众媒介的政治社会化功能[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
    [65]黄瑚.中国新闻事业发展史[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
    [1][美]迈克尔·舒德森.发掘新闻:美国报业的社会史.陈昌凤,常江.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2][美]安德鲁·基恩.网民的狂欢:关于互联网弊端的反思[M].丁德良.海口:南海出版社,2010.
    [3][美]詹姆斯·密尔.论出版自由[M].吴小坤.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8.
    [4][美]罗伯特·W·麦克切斯尼.传播革命——紧要关头与媒体的未来.高金萍.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9.
    [5][美]罗伯特·W·麦克切斯尼.富媒体 穷民主:不确定时代的传播政治[M].谢岳.北京:新华出版社,2004.
    [6][英]尼克·史蒂文森.认识媒介文化:社会理论与大众传播[M].王文斌.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
    [7][美]约翰·费斯克.理解大众文化[M]。王晓珏,宋伟杰.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
    [8][美]约翰·维维安.大众传播媒介 [M].顾宜凡.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9][英]科林·斯巴克斯.全球化、社会发展与大众媒体[M].刘舸,常怡如.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
    [10][美]约翰·R·霍尔,玛丽·乔·尼兹.文化:社会学的视野[M].周晓虹,徐彬.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
    [11][美]波特·比布.出奇制胜——媒体天才特德·特纳传奇[M].郑怀超.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1.
    [12][美]彼得·F·德鲁克.创新与创业精神[M].张炜.上海:上海人民出版,2002.
    [13][美]威廉·菲勒.默多克竞争策略全书[M].宿景祥.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02.
    [14]李良荣.历史的选择——中国新闻改革30年[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9.
    [15]李良荣,姚志明.中国传媒业的战略转型:以沿海非省会城市平面媒体为例[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
    [16]李良荣.为中国传媒业把脉(知名学者访谈录)[C].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
    [17]李良荣.企业与传媒:竟合之道——财富精英访谈录[C].上海:复旦大学 出版社,2006.张国良.新闻媒介与社会[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
    [18]行龙.走向田野与社会[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7.
    [19]熊培云.重新发现社会[M].北京:新星出版社,2010.
    [20]董天策.中国报业的产业化运作[M].四川:四川人民出版社,2002.
    [21]钱颖一.现代经济学与中国经济改革[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22]郑也夫.代价论——一个社会学的新视角[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5.
    [23]刘伟.改革与发展的经济学分析[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24]胡正荣,李煜.社会透镜——新中国媒介变迁六十年:1949—2009[C].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
    [25]新望.改革30年:经济学文选(上册)[C].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8.
    [26]新望.改革30年:经济学文选(下册)[C].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8.
    [27]周鸿铎.牡丹江新闻传媒集团发展报告[R].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28]中国传媒集团发展报告课题组.中国传媒集团发展报告[R].湖南:湖南教育出版社,2004.
    [29]张金海,梅明丽.世界十大传媒集团产业发展报告[R].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
    [30]上海文广新闻传媒集团发展研究部.06—07传媒主张[C].上海:学林出版社,2007.
    [31]上海文广新闻传媒集团发展研究部.07—08传媒主张[C].上海:学林出版社,2008.
    [32]崔保国.2004—2005年:中国传媒产业发展报告[R].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33]崔保国.2006年:中国传媒产业发展报告[R].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34]崔保国.2007年:中国传媒产业发展报告[R].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
    [35]崔保国.中国传媒产业发展报告(2007—2007)[R].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
    [36]崔保国.2009年:中国传媒产业发展报告[R].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 社,2009.
    [37]崔保国.2010年:中国传媒产业发展报告[R].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
    [38]喻国明.传媒的“语法革命”:解读Web2.0时代传媒运营新规则[M].广州:南方日报出版社,2007.
    [39]喻国明.传媒变革力——传媒转型的行动路线图[M].广州:南方日报出版社,2009.
    [40]喻国明.喻国明自选集(别无选择:一个传媒学人的理论告白)[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
    [41]喻国明.变革传媒:解析中国传媒转型问题[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5.
    [42]喻国明.传媒影响力(传媒产业本质与竞争优势)[M].广州:南方日报出版社,2003.
    [43]喻国明,张小争.传媒竞争力:产业价值链案例与模式[C].北京:华夏出版社,2005.
    [44]喻国明.拐点中的传媒抉择[M].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2007.
    [45]喻国明,焦中栋.拐点中的传媒抉择[M].北京:北京日报报业集团同心出版社,2009.
    [46]喻国明.中国大众媒介的传播效果与公信力研究[C].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
    [47]喻国明.中国传媒发展指数报告(2008)[R].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
    [48]喻国明.中国传媒发展指数报告(2009)[R].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09.
    [49]喻国明.中国传媒发展指数报告(2010)[R].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10.
    [50]喻国明.中国社会舆情年度报告(2010)[R].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10.
    [51]胡惠林.文化产业发展与中国新文化变革(1998—2008)[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
    [52]陈志武.为什么中国人勤劳而不富有[M].北京:中信出版社,2008.
    [53]陈志武.非理性亢奋[M].北京:中信出版社,2008.
    [54]陈志武.陈志武说中国经济[M].太原:山西经济出版社,2010.
    [55]宋守山.传媒三十年[C].广州:南方日报出版社,2008.
    [56]杜骏飞.沸腾的冰点——2009中国网络舆情报告[C].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0.
    [57]李永刚.我们的防火墙:网络时代的表达和监管[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58]邹建华.突发事件舆论引导策略:政府媒体危机公关案例回放与点评[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9.
    [59]王四新.网络空间的表达自由[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
    [60]蒋原伦.媒体文化与消费时代[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
    [61]蒋原伦,张柠.媒介批评(第一辑)[C].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62]蒋原伦,张柠.媒介批评(第二辑)[C].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63]蒋原伦,张柠.媒介批评(第三辑)[C].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64]蒋原伦,张柠.媒介批评(第四辑)[C].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65]许纪霖.大时代中的知识人[M].北京,中华书局,2007.
    [66]刘伯高.政府公共舆论管理[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8.
    [67]张静.转型中国:社会公正观研究[C].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68]周葆华.效果研究:人类传受观念与行为的变迁[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
    [69]张磊.和谐社会、公民社会与大众媒介[C].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9.
    [70]高丙中,袁瑞军.中国公民社会发展蓝皮书[G].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71]于平,傅才武.中国文化创新报告(2010)No.1[R].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
    [72]张晓明,胡惠林,章建刚.2009年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报告[R].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
    [73]张晓明,胡惠林,章建刚.2010年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报告[R].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
    [74]尹韵公.中国新媒体发展报告(2010)[R].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
    [75]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发展研究中心.2008年中国广播电视发展报告[R].北京:新华出版社,2008.
    [76]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发展研究中心.2009年中国广播电视发展报告[R].北京:新华出版社,2009.
    [77]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发展研究中心.2010年中国广播电视发展报告 [R].北京:新华出版社,2010.
    [78]王育济.中国文化产业学术年鉴1979-2002年卷(上册)[G].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10.
    [79]王育济.中国文化产业学术年鉴1979-2002年卷(下册)[G].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10.
    [80]王育济,齐勇锋,侯样祥,韩英.中国文化产业学术年鉴2003-2007年卷(上)[G].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9.
    [81]王育济,齐勇锋,侯样祥,韩英.中国文化产业学术年鉴2003-2007年卷(中)[G].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9.
    [82]王育济,齐勇锋,侯样祥,韩英.中国文化产业学术年鉴2003-2007年卷(下)[G].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9.
    [83]王育济,齐勇锋,侯样祥,韩英.中国文化产业学术年鉴2008年卷(上)[G].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8.
    [84]王育济,齐勇锋,侯样祥,韩英.中国文化产业学术年鉴2008年卷(下)[G].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8.
    [85]潘维,玛雅.人民共和国六十年与中国模式[C].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0.
    [86]张志扬.偶在论[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0.
    [87]黑龙江省互联网宣传管理领导小组办公室.2007中国网络媒体龙江行[C].黑龙江: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7.
    [88]林毅夫.自生能力、经济发展与转型:理论与实证[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89]冉华,周丽玲.传媒风云:来自武汉传媒市场的报告[C].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
    [90]周伟.媒体前沿报告[C].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02.
    [91]中国编辑学会教育专业委员会,河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前沿地带:把脉转型中的中国编辑出版业[C].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5.
    [92]高金萍.跨文化传播:中美新闻文化概要[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
    [93]新闻事业与中国现代化建设课题组.新闻事业与中国现代化[c].北京:新星出版社,1992.
    [94]杨击.传播文化社会——英国大众传播理论透视[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
    [95]陶菊隐.记者生活30年:亲历民国重大事件[M].北京:中华书局,2005.
    [96]汪兴明,李希光.政府发言人15讲[C].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97]田中初.新闻实践与政治控制:以当代中国灾难新闻为视阈[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
    [98]新闻调查栏目组.“调查”十年——一个电视栏目的生存记忆[C].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6.
    [99]新浪网.总编理念和传媒精神[C].北京:线装书局,2003.
    [100]李彬,王君超.媒介二十五讲[C].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101]石义彬.单向度、超真实、内爆——批判视野中的当代西方传播思想研究[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
    [102]陆建德.思想背后的利益:文化政治评论集[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103]林晖.未完成的历史:中国新闻改革前沿[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
    [104]林晖.历史的探索:中国新闻改革30年论文选[C].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9.
    [105]李晓林.历史的轨迹:中国新闻改革30年作品选[C].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9.
    [106]高振强.全球著名媒体经典案例剖析[M].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2003.
    [107]甘惜分.新闻论争三十年[M].北京:新华出版社,1988.
    [108]蒋学伟.持续竞争优势[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
    [109]刘勇.大追寻:美国媒体前沿报告[M].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2002.
    [110]陆哗.电视时代——中国电视新闻传播[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7.
    [111]欧阳国忠.中国电视前沿调查[M].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2002.
    [112]孙金岭.直问中国电视人[M].北京:中国海关出版社,2002.
    [113]孙玉胜.十年[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3.
    [114]唐世鼎.传承文明开拓创新:与时俱进的中央电视台[C].北京:东方出版社,2003.
    [115]王健.创新启示录:超越性思维[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
    [116]王纬.镜头里的第四势力——美国电视新闻节目[C].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0.
    [117]叶子.电视新闻节目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118]郑保卫.论媒介经济与传媒集团化发展(论文集)[C].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119]李本乾.媒介经济与中国经济[C].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0.
    [120]张鲁闽,陈桂林.集团化:城市电视新闻的对策[C].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2.
    [121]Chan. M Joseph.& Jinquan Li (1991):Mass Media and Political Transition:the Hong Kong Press in China's Orbit, Guilford Press.
    [122]Chu. C. Godwin (1978):Popular Media in China:Shaping New Cultural Pattern, University Press of Hawaii.
    [123]Curtin Michael & Hemant Shah (2010):Reorienting Global
    [124]Communication:Indian and Chinese Media Beyond Borders, University of Illinois Press.
    [125]Dover Bruce (2008):Rupert Murdoch's Adventures in China:How Murdoch Lost a Fortune and Found a Wife, Mainstream.
    [126]Hong Junhao (1998):The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Television in China: the Evolution of Ideology, Society, and Media Since the Reform, Praeger.
    [127]Keane Michael et al. (2002):Media in China:Consumption, Content and Crisis, Curzon.
    [128]Keane Michael (2007):Created in China:The Great New Leap Forward, Routledge.
    [129]Li Jianquan (2000):Power, Money, and Media:Communication Patterns and Bureaucratic Control in Cultural China, Northwestern University Press.
    [130]Li Jinquan (2003):Chinese Media, Global Contexts, Routledge.
    [131]Lynch. C. Daniel (1999):After the Propaganda State:Media, Politics, and "Thought Work" in Reformed China,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32]Ma Jiewei (1999):Culture, Politics, and Television in Hong Kong, Routledge.
    [133]Perry. J. Elizabeth & Merle Goldman (2007):Grassroots Political Reform in Contemporary Chin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34]Price. E. Monroe et al. (2002):Media Reform:Democratizing the Media, Democratizing the State, Routledge.
    [135]Scotton. F. James & Hachten A. William (2010):New Media for a New China, Wiley-Blackwell.
    [136]Wang Jiang (2007):Brand New China:Advertising, Media, and Commercial Cultur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37]Yang. L. Dali (2007):Discontented Miracle:Growth, Conflict, and Institutional Adaptations in China, World Scientific
    [138]Yu Haiqing (2009):Media and Cultural Transformation in China, Routledge.
    [139]Zha Jianying (1995):China Pop:How Soap Operas, Tabloids, and Bestsellers Are Transforming a Culture, New Press.
    [140]Zhao Yuezhi (1998):Media, Market, and Democracy in China:Between the Party Line and the Bottom Line, University of Illinois Press.
    [141]Zhu Ying (2008):Television in Post-reform China:Serial Dramas, Confucian Leadership and the Global Television Market, Routledge.
    [1]李良荣.当前中国传媒业新闻改革的若干特点[J].采.写.编,2005(01).
    [2]李良荣.中国新闻改革:20年的三次跨越[J].新闻界,1998(06).
    [3]李良荣.论中国新闻媒体的双轨制——再论中国新闻媒体的双重性[J].现代传播,2003(04).
    [4]李良荣.当前中国新闻改革的基本特点——纪念新闻改革25周年[J].现代传播,2004(05).
    [5]李良荣.中国传媒业的性质定位与制度创新[J].南方电视学刊,2004(2).
    [6]李良荣.十五年来新闻改革的回顾与展望[J].新闻大学,1995(01).
    [7]胡正荣.我国传播学研究与传播业的互动(论纲)[J].现代传播,1995(6).
    [8]童兵.市场经济:中国新闻界的新课题[J].新闻知识,1993(3).
    [9]喻国明.中国传媒业的发展模式与规则再造[J].北京社会科学,2003(01).
    [10]潘忠党.新闻改革与新闻体制的改造——我国新闻改革实践的传播社会学之探讨[J].新闻与传播研究,1997(3).
    [11]邢建毅.对中国电视改革与转型的思考[J].现代传播,2003(1).
    [12]陆哗.成名的想象[J].新闻学研究,2002(4).
    [13]刘瑜,罗艾文.媒体现状呼唤从业人员的专业化[J].新闻与传播,2002(3).
    [14]俞虹.解析省级都市频道发展之道——以天津都市频道为例[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6(S2).
    [15]孔令华,张敏.费斯克的生产性受众观——一种受众研究的新思路.南京 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01).
    [16]苏继常.历史转型与新闻改革[J].当代传播,2003(03).
    [17]孔祥军.试论社会转型时期的新闻转型——兼作对李良荣教授《中国的新闻改革》的回应[J].甘肃社会科学,2003(05).
    [18]陈崇山.中国受众研究之回顾(上)[J].当代传播,2001(01).
    [19]陈崇山.中国受众研究之回顾(中)[J].当代传播,2001(02).
    [20]陈崇山.中国受众研究之回顾(下)[J].当代传播,2001(03).
    [21]唐弦,周毅.科学发展观与科学受众观[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5(11).
    [22]吴郁.地域新闻表达方式中主持人元素解读[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4(12).
    [23]尚大雷,柯惠新.社会转型时期我国不同受众类型对实证研究的影响[J].现代传播,2002(04).
    [24]张力.《非常新闻》与维权新闻[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6(S2).
    [25]任金州,卞清任.增强公共性和服务性进一步开放“公共话语空间”——中国电视新闻改革的“公共领域”建设构想[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06(01).
    [26]谢岳,陈振群.政治控制的限度:国家与社会关系研究新视角[J].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01(07).
    [27]方兴东,胡泳.媒体变革的经济学与社会学——论博客与新媒体的逻辑[J].现代传播,2003(06).
    [28]姜明媚.新媒体:一场不确定的革命[J].互联网周刊,2006(Z1).
    [29]牛玉霞,陈永康.我国“都市报”与西方大众化报纸的受众观比较[J].采.写.编,2003(05).
    [30]宁玉民,陈勇,潘纪凯.试论社会转型时期的中国政治文化变迁[J].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04).
    [31]唐弦.当前受众研究的几个问题[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1996(10).
    [32]郭晓建.中国传媒体制改革述评[J].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03).
    [33]黄芝晓.媒体改革与经济体制改革[J].复旦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04).
    [34]李涓.传媒管理初探[J].当代传播,2003(04).
    [35]张立伟.传媒竞争十大法则[J].新闻记者,2006(03).
    [36]曹鹏.媒介人力资源管理的难点与热点问题[J].新闻与写作,2005(08).
    [37]张晓群.我国新闻传媒业的改革与发展[J].开发研究,2004(02).
    [38]张涛甫.当代社会转型与中国传媒业改革[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04).
    [39]彭焕萍.论毛泽东新闻思想中以人为本的受众观[J].毛泽东思想研究,2005(06).
    [40]郑文彦.省级电视新闻节目演变的八个趋势——地方新闻频道和节目特点比较[J].中国记者,2006(07).
    [41]鄢光让,张蕾.受众地位的转变与传播者的对策(之一)[J].当代传播,1999(01).
    [42]吴松营.“眼光、技巧和开拓精神: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政治家办报[J].新闻战线,1996(6).
    [43]陈东冬.我国中产阶级研究的现状、意义及需要拓展的几个问题[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04(04).
    [44]钱群.个性化主持差异化竞争——浅析《范大姐帮忙》[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6(S2).
    [45]樊亚平.试论确立受众中心的两个层面[J].兰州大学学报,1997(04).
    [46]张涛甫.中国媒体改革动力机制分析[J].新闻大学,2006(04).
    [47]张建民,李哲莹.研讨从《阿六头说新闻》切入——全国电视地域新闻表达方式研讨会综述[J].新闻实践,(11).
    [48]李琦.博客:传统新闻界的梦魇亦或救星?[J].新闻界,2005(02).
    [49]陈怀林.九十年代中国传媒的制度演变[J].二十一世纪,1999(6).
    [50]郑丽勇.传媒体制变迁的模型建构与目标路径选择[J].新闻界,2005(06).
    [51]张建民.电视地域新闻的个性化谋略——兼议《阿六头说新闻》栏目理念[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4(12).
    [52]邵春霞.新闻生态:宣传控制、市场驱动和专业约束的矛盾互动[J]。社会科学,2005(07).
    [53]傅宏波.正在崛起的中国中产阶级[J].观察与思考,2004(07).
    [54]乔尚云.坚持毛泽东新闻思想和新闻工作的群众路线[J].毛泽东思想研究,2001(05).
    [55]李子薇.浅议媒介形态演变下的中国媒介体制改革[J].当代经理人,2006(09).
    [56]董锦瑞.从“群众办报”思想看毛泽东的亲民性[J].毛泽东思想研究,2005(05).
    [57]范葳,余奇敏.电视民生新闻与社会弱势群体的利益表达——基于湖北电视《经视直播》的个案分析[J].南方论刊,2006(01).
    [58]方兴东,张笑容.大集市模式的博客传播理论研究和案例分析[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06(03).
    [59]鄢光让,向寒松.应大力提倡受众中心论(之三)[J].当代传播,1999(03).
    [60]周劲.转型期中国传媒制度变迁的经济学分析——以报业改革为案例[J].现代传播,2005(01).
    [61]郝晓鸣,李展.传播科技对中国大陆传媒体制的挑战[J].新闻学研究,2001(10).
    [62]李云豪.透视“娱乐化”新闻背后的受众观[J].声屏世界,2004(08).
    [63]赵蔺.电视新闻故事化浅析[J].当代传播,2005(04).
    [64]李艳华.非完全国有制媒体存在的可能性[J].当代传播,2006(04).
    [65]柳旭波.传媒体制改革的制度经济学分析[J].新闻界,2006(02).
    [66]凌燕.变革中的中国电视体制矛盾与话语冲突[J].南方电视学刊,2003(1).
    [67]王朝晖.“多面人”——时代变迁中的受众[J].国际新闻界,(04).
    [1]魏金成.改革与创新:制度创新论视野下的央视新闻改革[D].上海:复旦大学,2005.
    [2]黄雄.我国地方电视台新闻改革现状分析及前瞻[D].湘潭:湘潭大学,2007.
    [3]罗斌.受众调查与新闻改革[D].北京: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1.
    [4]金君俐.社会转型背景下的报纸舆论引导研究[D].上海:复旦大学,2009.
    [5]赵智敏.改革开放30年中国新闻学之演进(1978—2008)[D].上海:复旦大学,2009.
    [6]张振亭.中国新时期新闻传播学术发展史[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08.
    [7]孔洪刚.执政党理念下新闻媒体的转型[D].上海:复旦大学,2006.
    [8]林晖.当代中国新闻媒介的整合与改革[D].上海:复旦大学,2003.
    [9]刘蕊.近30年中国传媒制度变迁特征之研究[D].上海:上海外国语大学,2009.
    [10]郑洁.浅论公共新闻对我国新闻事业发展启示[D].杭州:浙江大学,2006.
    [11]李璐.新时期我国受众调查之研究[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07.
    [12]蔡新宇.新时期媒体角色转型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05.
    [13]肖志.社会转型期新闻报道价值取向研究[D].长沙:湖南大学,2007.
    [14]岳华.试论我国报刊薪酬制度改革[D].保定:河北大学,2006.
    [15]刘建涛.国内传媒职业经理人生成机制与培养途径分析[D].保定:河北大学,2005.
    [16]周良逸.跨媒体发展——打造中国的强势媒体[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4.
    [17]陆舰.中国报业集团发展研究[D].广州:暨南大学,2000.
    [18]刘泉.中国报业集团发展模式研究[D].广州:暨南大学,2007.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