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日本大学创新能力的历史建构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到2012年日本大学在自然科学研究领域已经培养了16位诺贝尔奖科学家,特别是近十多年来日本科学家获诺贝尔奖频率明显呈加速度发展态势,这些获奖科学家的大学教育、科研训练基本出自日本国立大学系统,其中11位科学家获诺奖部分研发工作是在国立大学完成,这种后发外生型大学系统井喷似地获得诺贝尔奖堪称“诺贝尔奖井喷现象”。日本大学之所以出现这种现象其本质在于国立大学系统形成了高层次创新能力,本研究即以诺贝尔奖井喷现象为切入点,从构建大学创新能力的基本理论入手,提出大学创新能力是大学为促进知识体系以及知识运行体系的发展而形成的以组织—权力—信念为基本要素的动力机制系统,根据教育和科学内外部关系规律推演出日本大学创新能力内外部动力机制的逻辑体系,采用历史分析法和案例分析法研究这些动力机制系统的历史建构过程。
     从大学外部来看,教育审议会制度形成了国家层面的学术权力表达机制;大学财政制度形成了以自由与规制为主要特征的科研经费供给体系,切合了大学科研的自由性、意外性、远期性等特征;大学“科研费”制度在设计上具有马太效应,培育和激发了特定大学和特定研究人员的研究能力;从知识本位走向能力本位的产学合作机制使大学不断回归其本质从而使大学不断提高创新能力;“巴斯德象限”取向的科研定位战略促进大学在应用与基础研究的两难困境中开辟中间道路,进而促进社会对大学科研经费投入的持续增长;学会组织作为学科文化的终结归属将散落在不同大学的研究人员凝聚起来成为学科的学术共同体。从大学内部来看,内聚型的治理机制以学术权力为基本逻辑,通过法治主义的治理机制、教师的身份保护等实现大学自治和教授的学术自由;讲座制作为日本国立大学的基层学术组织形成了教学—科研—学习一体化的知识创新共同体;通过“学分制”、“研究室讨论课”以及“共同研究”等富有本土化特色的研究型教学机制促进教师与学生创新能力共同提高;教养教育在培养理念、教育内容、运行机制等设计上以提高学生科学创新基础能力为目标;教授层面的学科建设战略;大学国际化采取从追赶中心走向建设自我中心的战略路径,以提高自身创新能力为战略目标,形成了具有日本特色的国际化战略文化;大学文化发展形成嫁接与自主的基本逻辑,通过推进日本大学模式的形成和促进人的发展不断提高大学创新能力。
     综合起来看可以发现,日本大学创新能力内外部动力机制系统的发展与提高是一个长期历史演化过程,呈现出系统建构与重点突破的统一、传承与创新的融通、日本化与西洋化的互动、渐变与突变的交织等基本特征。组织—权力—信念是构成动力机制系统的核心要素,组织是动力机制系统的基本载体,权力是动力机制系统的中枢神经,信念是动力机制系统的价值支撑。这些富有本土化特色动力机制系统的构建是日本大学形成高层次创新能力的标志,也是日本国立大学之所以出现诺贝尔奖井喷现象的根本缘由,本研究也试图通过暗比对我国大学创新能力建设提供一些借鉴。
By the end of2012sixteen scientists in Japan have won the Nobel Prize in natural science research field. It is obvious that in the recent more than10years Japanese scientists have the accelerating tendency of winning the Nobel Prize. Most of their university education and science research training have been achieved in Japanese national university system. Among them there are11scientists whose part of research work for the Nobel Prize finished in national universities. That the universities with late epigenetic and exogenous style have frequently won the Nobel Prizes is called the blowout phenomenon of the Nobel Prize. The reason for the phenomenon in Japanese university is that the system of Japanese national university has formed the high-level innovation ability. With the breakthrough point of the blowout phenomenon of the Nobel Prize, the study in this thesis starts from the basic theory of construction of university innovation ability, putting forward the idea that university innovation ability is the driving mechanism system with the basic elements of organization-power-belief, in the system can the knowledge system and the running of the knowledge system develop well. According to the law of inner and outer relationship of science and education the thesis deduces the logical system of driving system of inner and outer of innovation ability of university of Japan. The thesis has studied the historical construction process of the driving mechanism system, adopting the method of historical analysis and case analysi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outer of university, educational review meeting system forms the expressional mechanism of academic right at the national level. University finance system forms the supply system of scientific research fee with the feature of freedom and regulation, which meets and satisfies the need of freedom, accidentalness and long-term of university scientific research. In terms of the designing, the system of scientific research fee of university has the Matthew effect, which has cultivated and inspired the research ability of the designated researcher and the designated university.Industry-university cooperation mechanism from the knowledge orientation to ability orientation makes university regress constantly its original mission and continuously enhances the creativity of university. Society, as the cohesion of the researcher of the same discipline in different university, forms the final home of discipline culture, which in turn makes society become a national academic common community of a disciplin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inner of university, the strategy of the orientation of scientific research of "Pasteur quadrant" makes university obtain the middle way in dilemma between application and basic research, which promotes the constant increasing of scientific research fee invested by society. Governess structure with cohesion style makes the autonomous ness of university and the academic freedom of the professor come true, on the basis of academic right of basic logic, by means of the designing of governess structure and the protection of the identification of teacher, ect.Lecture system, as the basic academic organization of national university of Japan, has formed the knowledge innovation common community with the pattern of teaching-research-study. By means of teaching mechanism with research style, such as credit system, seminar and joint research and son on, the creativity of teacher and student has been improved. Education aims at enhancing the basic ability of scientific innovation in terms of design, such as cultivating idea, the educational content and the operating mechanism and so on. In the aspect of university internationalization, university of Japan has adopted the strategic approach from the catching-center to the construction of self-center, with the strategic goal of improving its own creativity, which has featured the strategic culture of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Japan. The development of university culture forms the basic logic of grafting and autonomy. Historically, the development of improvement of creativity of university of Japan is a long-term evolution process featuring the unification of history and logic, the interaction of system and culture and the micro-breakthrough and system construction. It gradually has formed the driving system with local feature, These driving systems are the embodiment of the university philosophy of Japan. With the theory of Foucault powers-knowledge, it can seen that the driving systems both in inner and outer of university are unified by power.
     Comprehensively, the development and improvement of the inner and outer driving mechanism system of innovation ability of university of Japan is a long historical process which is featured by the unification of system construction and emphasis breakthrough, the integration of inheriting and innovation, the interaction of system and culture, the interweaving of Japanization and westernization, the mingling of gradual changing and sudden changing, and so forth. Organization-power-belief is the core element of the driving mechanism in which organization is the carrier; power is its central nerve; belief is its value support. The Japanese driving mechanism system is the symbol of the formation of high level innovation ability in Japan and the fundamental cause for the blowout phenomenon of the Nobel Prize in Japanese national universities. The study in the thesis intends to offer some references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innovation ability of university in China.
引文
①天野郁夫著.大学の诞生(上)[M].东京:中央公论新社,2009:13.
    ②[日]天野郁夫著.高等教育的日本模式[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中文版序Ⅰ—Ⅱ.
    ①[美]E·A·阿克曼.日本的自然资源[M].东京:经济新闻社,1949:528.转引自那日苏著.日本战后的科学技术与社会[M].中国经济出版社,1999:1.
    ②饶毅.知耻而后勇:中国科学百年能否赶上日本?[OL]http: //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237&do=blog&id=6396882012年12月10日。
    ①分别是1954年获奖的小平邦彦、1970年获奖的广中平佑、1990年获奖的森重文。广中平佑1931年出生于日本,1954年毕业于京都大学理学部,1960年取得哈佛大学博士学位,1968年开始在哈佛大学从事研究工作;森重文1951年出生于日本,在京都大学理学部和大学院理学研究科接受大学和研究生教育,1975年开始在京都大学理学部担任助教,1980年开始担任名古屋大学理学部讲师、副教授和教授,1990年到京都大学数理解析研究所担任教授,其获得菲尔茨奖部分研究工作全部在日本本土完成。参见:编辑部.菲尔茨奖及历届菲尔茨奖得主简介[J].西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5):12,15。
    ②龚子卿编著.怎样防止井喷[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1958:1.
    ①汉语大词典编辑委员会、汉语大词典编撰处编撰.汉语大词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8:728730.
    ②[以]约瑟夫·熊彼特(Schumpeter, J.A.)著:经济发展理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0:74
    ③张宗庆.技术创新研究的综合化趋势[J].国外社会科学,2000(6).
    ①[英]克里斯托夫·弗里曼著.技术政策与经济绩效:日本国家创新系统的经验[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8:22.
    ②辞海编辑委员会编.辞海[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0:548.
    (?)[美]伯顿·克拉克著.高等教育系统——学术组织的跨国研究[M].杭州:杭州大学出版社,1994:6.
    ①[美]伯顿·克拉克著.高等教育新论——多学科的研究[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88:109.
    ②关于创新能力的高层次和低层次之分,主要受到迈克尔·波特竞争优势理论的启示。波特的研究路径是,从研究企业战略和企业的竞争力上升到产业和国家的竞争力层面,进而形成国家竞争优势理论。对于企业而言,可以将企业的竞争优势分为低层次竞争优势和高层次竞争优势,低层次的竞争优势是种“低成本竞争优势”,而高层次的竞争优势则是一种“产品差异型竞争优势”。这启示笔者将大学创新能力也可以分为“高层次”与“低层次”两个层次。参见:迈克东·波特著.国家竞争优势[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
    ①[美]伯顿·克拉克主编.研究生教育的科学研究基础[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2
    ①[美]伯顿·克拉克主编.研究生教育的科学研究基础[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3.
    ②[美]伯顿·克拉克著.探究的场所-现代大学的科研和研究生教育[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190.
    ③[美]伯顿·克拉克著.探究的场所—现代大学的科研和研究生教育[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192.
    ④[美]伯顿·克拉克著.探究的场所一现代大学的科研和研究生教育[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193.
    ⑤[美]伯顿·克拉克著.探究的场所一现代大学的科研和研究生教育[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215.
    ⑥[美]伯顿·克拉克著.探究的场所一现代大学的科研和研究生教育[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193.
    ⑦[美]伯顿·克拉克著.探究的场所一现代大学的科研和研究生教育[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189.
    ①[美]伯顿·克拉克著.探究的场所—现代大学的科研和研究生教育[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215,216.
    ②[美]伯顿·克拉克著.探究的场所—现代大学的科研和研究生教育[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207.
    ③[美]伯顿·克拉克著.探究的场所—现代大学的科研和研究生教育[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215.
    ④[美]伯顿·克拉克著.探究的场所—现代大学的科研和研究生教育[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185.
    ⑤[美]伯顿·克拉克著.探究的场所—现代大学的科研和研究生教育[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214,185-186.
    ⑥[美]伯顿·克拉克著.探究的场所—现代大学的科研和研究生教育[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212.
    ①[美]伯顿·克拉克主编.研究生教育的科学研究基础[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351.
    ②[美]伯顿·克拉克主编.研究生教育的科学研究基础[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351-352.
    ③[美]伯顿·克拉克主编.研究生教育的科学研究基础[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346;
    [日]文部省编集.我ガ国の文教施策——生涯学胃社会の裸题と展望——進む多様化と高度化(平成8年度)[M]束京:大蔵省印刷局,1996:491
    ①[美]伯顿·克拉克主编.研究生教育的科学研究基础[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344.
    ②[美]伯顿·克拉克主编.研究生教育的科学研究基础[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344.
    ③[美]伯顿·克拉克主编.研究生教育的科学研究基础[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354.
    ①中山茂著.科学技术の战后史[M].东京:岩波书店,1995:177-180.
    ②中山茂著.科学技术の战后史[M].东京:中央公论社,1978:140-141
    ③中山茂著.科学技术の战后史[M].东京:中央公论社,1978:141.
    ④[加]约翰·范德格拉夫等编著.学术权力—七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比较[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142-143.
    ①[加]约翰·范德格拉夫等编著.学术权力—七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比较[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144.
    ②[加]约翰·范德格拉夫等编著.学术权力—七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比较[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140.
    ③[加]约翰·范德格拉夫等编著.学术权力—七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比较[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157.
    ④[加]约翰·范德格拉夫等编著.学术权力—匕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比较[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146.
    ⑤[加]约翰·范德格拉夫等编著.学术权力—匕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比较[M].杭州:浙汀教育出版社,2001:147-148.
    ①[加]约翰·范德格拉夫等编著.学术权力—七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比较[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150.
    ②[荷兰]弗兰斯·F·范富格特主编.国际高等教育政策比较研究[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3.
    ③[荷兰]弗兰斯·F·范富格特主编.国际高等教育政策比较研究[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221.
    ④[荷兰]弗兰斯·F·范富格特主编.国际高等教育政策比较研究[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219.
    ⑤[荷兰]弗兰斯·F·范富格特主编.国际高等教育政策比较研究[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219.
    ⑥[荷兰]弗兰斯·F·范富格特主编.国际高等教育政策比较研究[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220.
    ①[荷兰]弗兰斯·F·范富格特主编.国际高等教育政策比较研究[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236.
    ②[荷兰]弗兰斯·F·范富格特主编.国际高等教育政策比较研究[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230.
    ③[荷兰]弗兰斯·F·范富格特主编.国际高等教育政策比较研究[M].杭州:浙汀教育出版社,2001:207.
    ④[荷兰]弗兰斯·F·范富格特主编.国际高等教育政策比较研究[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221.
    ⑤[日]永井道雄著.近代化与教育[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84:222223.
    ⑥[日]永井道雄著.近代化与教育[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84:223.
    ⑦[日]永井道雄著.近代化与教育[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84:223-224.
    ⑧[日]永井道雄著.近代化与教育[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84:225.
    ①[日]永井道雄著.近代化与教育[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84:226.
    ②唐卫民等.试析日本现代大学:自治与学术自由观的建立[J].辽宁教育研究,2010(3):58.
    ③[日]永井道雄著.日本的大学——产业社会里大学的作用[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2:49.
    ④[日]永井道雄著.日本的大学——产业社会里大学的作用[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2:49-50.
    ⑤[日]永井道雄著.日本的大学——产业社会里大学的作用[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2:51
    ①陈学飞主编.美国、德国、法国、日本当代高等教育思想研究[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263.
    ①陈学飞主编.美国、德国、法国、日本当代高等教育思想研究[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273-274.
    ②黄福涛主编.外国高等教育史[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201,246.
    ③黄福涛主编.外国高等教育史[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350.
    ④黄福涛主编.外国高等教育史[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464.
    ①胡建华著.战后日本大学史[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28.
    ①很多人把日本长期以来没有重视基础研究但创造了尖端技术的科技发展现象称为“科学迷思(myth)"。事实上许多世界著名科学家如李政道等对日本长期以来重视基础科学研究的史实已经进行了详细考证,正如有学者提出,“即使在日美交恶的二战时期,军方还是用潜水艇运回西方出版的《物理评论》等重要学术刊物,以供本土学者研究之用。”参见:欧阳钟灿.震撼与思索:白川英树获奖历程回顾[J].科学,2010(3)。
    ①[英]卡尔·波普尔.科学发现的逻辑[M].北京: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8:ⅹⅱ-ⅹⅲ.
    ②张红霞著.教育科学研究方法[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9.417.
    ③刘岳兵著.日本近现代思想史[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10:前言第7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著.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122。
    ①[德]奥斯瓦尔德·斯宾格勒著.西方的没落[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6:修订版序言3.
    ②雷通群著.西洋教育史[M].北京:东方出版社,2007:3.
    ③严云受编.胡适学术代表作(下卷)[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7:25.
    ①美国联邦教育部教育研究和改革办公室日本教育研究组著.日本的教育现状——美国对日本教育的研究报告.转引自吕达、周满生主编.当代外国教育改革著名文献(日本、澳大利业卷)[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78.
    ②[德]克劳塞维茨著.战争论(第一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8:17.
    ①正如饶毅教授所言,“正确估计和理解中国科学的发展趋势,将影响中国的发展道路和科学工作者的选择。以估计值得获诺贝尔奖工作出现的时间,可以比较方便地讨论中国科学发展的一个方面。……日本于50年前就有科学家以在日本国内的工作第次获得诺贝尔奖,迄今日本已经获得十几项诺贝尔奖。中国如果在30年内有多个工作出现,也并没有在80年内追上日本,只是使差别小于80年。”参见:饶毅.2039:中国30年内将出现多项值得获诺贝尔奖的工作[N].南方周末,2009-12-10.
    ②[日]辻清明著.日本官僚制研究(新版)[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8:序3.
    ③汪丁丁著.经济思想史讲义[M].L海人民出版社,2008:自序,第1页.
    ①[以]约瑟夫·本戴维.科学家在社会中的角色[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8:332.
    ②[英]阿什比著.科技发达时代的大学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3:7.
    ①天野郁夫著.大学の诞生(上)[M].东京:中央公谕新社,2009:12.
    ②[日]冈本薰著.太阳升起地方的教育.转引自吕达、周满生主编.当代外国教育改革著名文献(日本、澳大利亚卷)[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231.
    ③[日][日]冈本薰著.太阳升起地方的教育.转引自吕达、周满生主编.当代外国教育改革著名文献(日本、澳大利亚卷)[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231.
    ④[美]安德鲁·戈登著.日本的起起落落:从德川幕府到现代[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95.
    ⑤[日]天野郁夫著.大学的诞生[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1:中文版序.
    ①[日]天野郁夫著.高等教育的日本模式[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168.
    ②[日]天野郁夫著.大学的诞生[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1:11.
    ③[日]天野郁夫著.大学的诞生[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1:中文版序.
    ④[日]天野郁夫著.大学的诞生[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1:27.
    ⑤胡建华著.战后日本大学史[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4.
    [日]天野郁夫著.大学的诞生[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1:1.
    ①金龙哲、王东杰编著.东京大学[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2:6.
    ②[日]天野郁夫著.大学的诞生[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1:49.
    ③[日]天野郁夫著.大学的诞生[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1:49.
    ①[日]天野郁夫著.大学的诞生[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1:2.
    ②[日]天野郁夫著.大学的诞生[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1:4.
    ③[日]天野郁夫著.大学的诞生[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1:331.
    ④[日]天野郁夫著.大学的诞生[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1:335.
    ⑤[日]天野郁夫著.大学的诞生[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1:20.
    ⑥[日]天野郁夫著.大学的诞生[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1:35.
    ①梁忠义分卷主编.世界教育大系·日本教育[M].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2000:193.
    ②[日]天野郁夫著.大学的诞生[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1:332.
    ③[日]天野郁夫著.大学的诞生[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1:332.
    ①[日]天野郁夫著.大学的诞生[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1:495.
    ②[日]天野郁夫著.大学的诞生[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1:468-471.
    ③当然,另外还有两所私立大学——庆应义塾大学和早稻田大学,从其历史发展来也定位于研究型大学,而且属于创新能力较强的大学。
    ①[日]天野郁夫.日本高等教育改革的动向与问题[J].教育与经济,2002(2):2-5.
    ②[日]天野郁夫著.大学的诞生[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1:2.
    ③金龙哲、王东杰编著.东京大学[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2:7-8.
    ①二战结束后的头二三十年日本的经济计划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复兴计划”阶段,其标志为1949年颁布的《经济复兴计划》,目标设定年度为1953年;“自立计划”阶段,其标志为1955年颁布的《经济自立5年计划》,目标设定年度为1960年;“成长计划”阶段,其标志为1960年颁布的《国民收入倍增计划》,目标设定年度为1970年。按此复兴——自立——成长的发展计划,到1968年口本的国民生产总值超过了法国、英国和联邦德国等西方强国,仅次于美国,成为世界第二经济大国。国民生产总值的迅速增强为大学改革奠定了极为重要的基础。参见:[日]汤浅光朝著.利学文化史年表[M].北京:科学普及出版社,1984:218。
    ②[日]汤浅光朝著.科学文化史年表[M].北京:科学普及出版社,1984:218.
    ③[日]汤浅光朝著.科学文化史年表[M].北京:科学普及出版社,1984:218.
    ①其中医学教育的学制有别于其他学科。在1886年《帝国大学令》颁布以前,东京大学法、理、文三个学部的学制为四年制,医学部的学制为五年制。与《帝国大学令》同时颁布的还有《高等学校令》,《高等学校令》明确了高等学校的大学预科性质,《帝国大学令》则明确了帝国大学的法、理、文三个分科大学的学制为三年制,医科大学的学制为四年制(其中药学科改为三年制),战后新制大学改革后医学教育的学制为六年。
    ②[荷兰]弗兰斯·F·范富格特主编.国际高等教育政策比较研究[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215
    ①[日]浜野洁等著.日本经济史1600—2000[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0:238.
    ①天野郁夫.日本国立大学的法人化——现状与课题[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6(2):95.
    ②数据来源:
    (1)国立大学法人政府投入经费来源于日本文部科学省网站《学校基本调查·平成20年度学校基本调查(确定值)》。参见http://www.mext.go.jp/b_menu/toukei/001/08121201/index.htm。
    (2)私立大学政府投入经费最主要包括“经常费”和“设施设备费”两项。其中“经常费”来源于《平成17年版文部科学白书·私立学校の振兴のために》。参见http: //www.mext.go.jp/b_menu/hakusho/html/hpba200501/002/004/0201.htm。
    (3)“设施设备费”由《平成15年度私立大学·大学院等教育研究装置施设整備費補助交付额一覽》与《平成15年度私立大学等研究設備整備費等補助金(私立大学等研究設備等設備费)交付额一覽》提供的数据统计而成。参见http://www.mext.go.jp/a_menu/koutou/shinkou/07021403/002/002.htm。
    ③[日]天野郁夫.国立大学法人化背景下的高等教育未来走向[OL]http: //www.cshe.nagoya-u.ac.jp/seminar/amano/.2009年10月21日。
    ④[日]文部科学省高等教育局国立大学法人支援課[OL].http://www.mext.go.jp/b_menu/houan/kakutei/03042401.htm2009年10月21日。 http//www.mext.go.jp/component/a_menu/education/detail/__icsFiles/afieldfile/2009/04/17/1251913_1.pdf. 2009年5月20日.
    ②[日]文部科学省教育基本法资料室[OL]http://www.mext.go.jp/b_menu/kihon/houan.htm2009年5月20日。
    ①为整合两个评价机构,2009年1月日本国会通过《国会提出法律·第171回国会にわける文部科学省提出法律案·独立行政法人に係る改革を推進するための文部科学省関保法律の整に関する法律案》,两个评价机构于2010年4月1日合并为“大学改革支援·学位授予机构”。参见:日本文部科学省高等教育
    局国立大学法人支援課.[OL]http://www.mext.go.jp/b_menu/houan/an/171/1236091.htm2009年10月2日。
    ②[日]文部科学省.国立大学法人化10问[0L]http://www.mext.go.jp/a_menu/koutou/houjin/03052702.htm.2009年10月2日.
    ①[日]文部科学省.关于监事职能的强化[OL]http://www.mext.go.jp/b_menu/shingi/daigaku/002/houkoku/03080703/003.htm2009年10月2日
    ①[日]天野郁夫.日本国国立大学的法人化:现状与课题[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6(2):93-109.
    ①金龙哲、王东杰编著.东京大学[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2:45-46.
    ②李振玉.论东京大学在日本研究生教育改革中的旗舰作用[J].高等教育研究,2009(6):97.
    ①金龙哲、王东杰编著.东京大学[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2:63.
    ①唐耀辉编著.高等学校办学特乜建设与案例实务手册[M].石家庄:河北音像出版社,2005:1508.
    ①李振玉.论东京大学在日本研究生教育改革中的旗舰作用[J].高等教育研究,2009(6):98.
    ②孔寒冰等.日本东京大学理上科的学术组织与创新[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2002(1):95.
    ①佐佐木毅.日本社会的结构变化与高等教育的课题[J].中外大学校长论坛文集,2011(1):40.
    ②佐佐本毅.日本社会的结构变化与高等教育的课题[J].中外大学校长论坛文集,2011(1):40.
    ③佐佐木毅.日本社会的结构变化与高等教育的课题[J].中外大学校长论坛文集,2011(1):43.
    ①李永连著.京都大学[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3:14.
    ②李永连著.京都大学[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3:20.
    ①李永连著.京都大学[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3:28-29.
    ②李永连著.京都大学[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3:29.
    ③李永连著.京都大学[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3:34.
    ④李永连著.京都大学[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3:35.
    1京都大学百年史编集委员会编.京都大学百年史[D].京都:京都大学後援会,1997:511(自编)
    2京都大学百年史编集委员会编.京都大学百年史[D].京都:京都大学後援会,1997:512(自编)
    1京都大学百年史编集委员会编.京都大学百年史[D].京都:京都大学後援会,1997:495-496(自编)
    2京都大学百年史编集委员会编.京都大学百年史[D].京都:京都大学後援会,1997:510(自编).
    ①这里我们可以发现,日本大学所形成的“散落的驾驭重心”这一特点与伯顿克·拉克所描述的欧洲几所经典的创业型大学实现组织转型的途径之一——“强有力的驭核心”恰恰相反。伯顿·克拉克所提出欧洲儿所创业型大学组织转型的主要途径主要包括:强有力的驾驭核心:拓宽的发展外围:多元化的资助基地:激活的学生心脏地带以及整合的创业文化。详见:伯顿·克拉克著.建立创业型大学:组织上转型的途径[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4-7.
    ①[日]冈本薰著.太阳升起地方的教育.转引自吕达、周满生主编.当代外国教育改革著名文献(日本、澳大利亚卷)[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235.
    ②[日]冈本薰著.太阳升起地方的教育.转引自吕达、周满生主编.当代外国教育改革著名文献(日本、澳大利亚卷)[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247.
    ①[日]冈本薰著.太阳升起地方的教育.转引自吕达、周满生主编.当代外国教育改革著名文献(日本、澳大利亚卷)[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248.
    ②[日]冈本薰著.太阳升起地方的教育.转引自吕达、周满生主编.当代外国教育改革著名文献(日本、澳大利亚卷)[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248.
    ③[日]冈本薰著.太阳升起地方的教育.转引自吕达、周满生主编.当代外国教育改革著名文献(日本、澳大利亚卷)[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249.
    ④美国联邦教育部教育研究和改革办公室日本教育研究组著.日本的教育现状——美国对日本教育的研究报告.转引自吕达、周满生主编.当代外国教育改革著名文献(日本、澳大利业卷)[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
    社,2004:181.
    ⑤[日]冈本薰著.太阳升起地方的教育.转引自吕达、周满生主编.当代外国教育改革著名文献(日本、澳大利亚卷)[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249.
    ①这里的“有用性”并不完全指向掌握特定的知识或技能,而是符合日本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②[日]冈本薰著.太阳升起地方的教育.转引自吕达、周满生主编.当代外国教育改革著名文献(日本、澳大利亚卷)[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232.
    ③黄福涛主编.外国高等教育史[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358.
    ④[日]冈本薰著.太阳升起地方的教育.转引自吕达、周满生主编.当代外国教育改革著名文献(日本、澳大利亚卷)[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249.
    ⑤[日]天野郁夫著.大学的诞生[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1:1.
    ⑥[日]天野郁夫著.大学の诞生(上)[M].东京:中央公论社,2009:9.
    ①美国联邦教育部教育研究和改革办公室日本教育研究组著.日本的教育现状——美国对日本教育的研究报告.转引自吕达、周满生主编.当代外国教育改革著名文献(日本、澳大利亚卷)[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81.
    ②潘懋元主编.现代高等教育思想的演变——从20世纪到21世纪初期[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34.
    ①[日]天野郁夫著.大学の诞生(上)[M].东京:中央公谕社,2009:12.
    ①[日]清水俊彦编著.教育审议会①総合的研究[M].东京:多贺出版株式会社,1989:9.
    ①[日]海後宗臣编、教育改革·战後日本の教育改革第一卷[M].东京:东京大学出版会,1969:324
    ②[日]海後宗臣编、教育改革·战後日本の教育改革第一卷[M].东京:东京大学出版会,1969:325.
    ①根据羽田贵史等著《中央教育审议会と大学改革(?)第35页表格整理而得。
    ①[日]清水俊彦编著.教育审议会の捻合的研究[M].东京:多贺出版株式会社,1989:13.
    ②[日]清水俊彦编著.教育审议会の捻合的研究[M].东京:多贺出版株式会社,1989:4.
    ③[日]文部省编集.我が国の文教施策——生涯学习の新しい展开(昭和63年度)[O L]http: //www.mext.go.jp/b_menu/hakusho/html/hpad198801/index.html2011年11月2日。
    ④[日]日本教育政策研究会编著.臨教審総覽(上卷)[M].东京:第一法规出版株式会社,1987:54.
    ①[日]日本教育政策研究会编著.臨教審総覽<上卷>[M].东京:第一法规出版株式会社,1987:53.
    ②[日]日本教育政策研究会编著.臨教審総覽<上卷>[M].东京:第一法规出版株式会社,1987:54
    ③藏佩红著.日本近现代教育史[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10:前言第8页.
    ①[日]日本教育政策研究会编著.臨教審総覽<上卷>[M].东京:第一法规出版株式会社,1987:68.
    ②[日]清水俊彦编著.教育审议会の総合的研究[M].东京:多贺出版株式会社,1989:5.
    ③[日]清水俊彦编著.教育审议会の総合的研究[M].东京:多贺出版株式会社,1989:4.
    ④[荷兰]弗兰斯·F·范富恪特主编.国际高等教育政策比较研究[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225.
    ⑤[日]清水俊彦编著.教育审议会の総合的研究[M].东京:多贺出版株式会社,1989:19
    ①[日]清水俊彦编著.教育审议会の総合的研究[M].东京:多贺出版株式会社,1989:19.
    ②[日]清水俊彦编著.教育审议会の総合的研究[M].东京:多贺出版株式会社,1989:20.
    ③[日]清水俊彦编著.教育审议会の総合的研究[M].东京:多贺出版株式会社,1989:14
    ④[日]清水俊彦编著.教育审议会の総合的研究[M].东京:多贺出版株式会社,1989:14.
    ①[日]海後宗臣编.教育改革·战後日本の教育改革第一卷[M].东京:东京大学出版会,1969:335.
    汪丁丁、韦森、姚洋著.制度经济学三人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94.
    ②[日]清水俊彦编著.教育审议会の総合的研究[M].东京:多贺出版株式会社,1989:5.
    ③汪丁丁、韦森、姚洋著.制度经济学三人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178.
    ①汪丁丁、韦森、姚洋著.制度经济学三人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187.
    ②[日]喜多村和之著.现代大学の变革と政策——历史的比较的考察[M].东京:玉川大学出版部,2001:13-19.
    ③[日]喜多村和之著.现代大学の变革と政策——历史的比较的考察[M].东京:玉川大学出版部,2001:18.
    ④胡建华著.战后日本大学史[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35.
    ⑤[日]喜多村和之著.现代大学の变革と政策——历史的比较的考察[M].东京:玉川大学出版部,2001:19
    ①[日]喜多村和之著.现代大学の变革と政策——历史的比较的考察[M].东京:玉川大学出版部,2001:18
    ①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编辑部编.中国大百科全书·财政税收金融价格[M].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3:38—39.
    ②[日]编集委员会.经济学大辞书(?)[M].东洋经济新报社,1980:753.
    ①[日]阿曽沼明裕著.戰後國立大学における研究費補助[M].东京:多賀出版,2003:104.
    ①[日]天野郁夫等.国立财务セソター研究报告—国立大学の财政·财务に関する総合的研究[M].2003:4
    ②东京大学百年史编集委员会编.束京大学百年史·通史一[M].东京:东京大学出版会,1984:418.
    ③东京大学百年史编集委员会编.束京大学百年史·通史一[M].东京:东京大学出版会,1984:418.
    ④东京大学百年史编集委员会编.束京大学百年史·通史一[M].东京:东京大学出版会,1984:421.
    ①针对其它类型国立学校,日本政府同时还颁布了《学校及图书馆会计法》。
    ②东京大学百年史编集委员会编.东京大学百年史·通史二[M].东京:东京大学出版会,1984:40.
    ④东京大学百年史编集委员会编.束京大学百年史·通史二[M].东京:东京大学出版会,1984:369.
    ⑤东京大学百年史编集委员会编.束京大学百年史·通史二[M].东京:东京大学出版会,1984:47.
    ①东京大学百年史编集委员会编.束京大学百年史·通史二[M],东京:东京大学出版会,1984:369
    ②东京大学百年史编集委员会编.束京大学百年史·通史二[M],东京:东京大学出版会,1984:374
    ②东京大学百年史编集委员会编.束京大学百年史·通史二[M],东京:东京大学出版会,1984:374.
    ③东京大学百年史编集委员会编.束京大学百年史·通史二[M],东京:东京大学出版会,1984:374.
    ④[日]阿曽沼明裕著.戰後國立大学における研究費補助[M].东京:多賀出版,2003:106.
    ⑤东京大学百年史编集委员会编.束京大学百年史·通史二[M],东京:东京大学出版会,1984:663.
    ⑥[日]寺崎昌男著.日本における大学自治制度の成立[M].评论社,2000:385
    ①[日]阿曽沼明裕著.戰後國立大学における研究費補助[M].东京:多賀出版,2003:126.
    ②[日]阿曽沼明裕著.戰後國立大学における研究費補助[M].东京:多賀出版,2003:128—129.
    ③非实验讲座设置1名教授、1名副教授、1名助手,实验讲座设置2名助手、临床讲座设置3名助手:实验学科日设置1名教授、1名副教授、1名助手,而非实验学科目设置1名教授、1名副教授、0.5名助手。
    ④[日]阿曽沼明裕著.戰後國立大学における研究費補助[M].东京:多賀出版,2003:128.
    ⑤[日]阿曽沼明裕著.戰後國立大学における研究費補助[M].东京:多賀出版,2003:128
    ⑥[日]阿曽沼明裕著.戰後國立大学における研究費補助[M].东京:多賀出版,2003:169
    ①[日]阿曽沼明裕著.戰後國立大学における研究費補助[M].东京:多賀出版,2003:276.
    ②[日]阿曽沼明裕著.戰後國立大学における研究費補助[M].东京:多賀出版,2003:227
    ③[日]阿曽沼明裕著.戰後國立大学における研究費補助[M].东京:多賀出版,2003:256
    ①[美]伯顿·克拉克.探究的场所——现代大学的科研和研究生教育[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196.
    ②[日]白川英树著.我的诺贝尔之路[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8687.
    ③[日]白川英树著.我的诺贝尔之路[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87.
    ④白川英.在日本政府综合科学技术会议第12次会议上的发言[OL]http: //www8.cao.go.jp/cstp/siryo/haihu13/siryo7.pdf.2001年11月28日。转引自:节艳丽著.对日本战后基础研究
    发展与诺贝尔科学奖获得的历史考察[D].北京:清华大学,2004:59.
    [日]白川英树著.我的诺贝尔之路[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8687.
    [日]]岛原健三.日本化学家获诺贝尔奖的社会背景[J].东北大学学报(社会利学版),2007(3):189—197.
    ①[日]飯田益雄著.科学研究費の基礎知識[M].東京:科学新闻社, 1998:27-28.
    ①[美]约翰·S·布鲁贝克著.高等教育哲学[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987:13.
    ②[日]阿曽沼明裕著.戰後國立大学における研究費補助[M].东京:多賀出版,2003:28.
    ③[日]阿曽沼明裕著.戰後國立大学における研究費補助[M].东京:多賀出版,2003:29.
    ④[日]阿曽沼明裕著.戰後國立大学における研究費補助[M].东京:多賀出版,2003:29.
    [日]飯田益雄著.科学研究費の基礎知識[M].東京:科学新闻社,1998:けしがき.
    ②日本学术振兴会主页:科研费データhttp://www.jsps.go.jp/j-grantsinaid/index.html.
    ①[日]阿曽沼明裕著.戰後國立大学における研究費補助[M].东京:多賀出版,2003:307.
    ①[日]阿曽沼明裕著.戰後國立大学における研究費補助[M].东京:多賀出版,2003:108.
    ②[日]飯田益雄著.科学研究費の基礎知識[M].東京:科学新闻社,1998:34.
    ③[日]阿曽沼明裕著.戰後國立大学における研究費補助[M].东京:多賀出版,2003:109.
    ①[日]阿曽沼明裕著.戰後國立大学における研究費補助[M].东京:多賀出版,2003:149.
    ①[日]飯田益雄著.科学研究費の基礎知識[M].東京:科学新闻社,1998:90.
    ②[日]飯田益雄著.科学研究費の基礎知識[M].東京:科学新闻社,1998:204.
    ③[日]飯田益雄著.科学研究費の基礎知識[M].東京:科学新闻社,1998:207.
    ①[日]飯田益雄著.科学研究費の基礎知識[M].東京:科学新闻社,1998:197
    ①鲍健強.JSPS:日本科技进步的助推器[J].科学学研究,2001(1):94.
    ②[日]阿曽沼明裕著.戰後國立大学における研究費補助[M].东京:多賀出版,2003:109.
    [日]白川英树著.我的诺贝尔之路[M].李春艳,王生龙译.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36.
    ①鲍健强.JSPS:日本科技进步的助摊器[J].科学学研究,2001(1):96.
    ①[日]飯田益雄著.科学研究費の基礎知識[M].東京:科学新闻社,1998:150.
    1日本学术会议.日本学术会议における活动の手引き[OL].http://www.scj.go.jp/.2011年11月。
    2[日]飯田益雄著.科学研究費の基礎知識[M].東京:科学新闻社,1998:354-358
    3[日]飯田益雄著.科学研究費の基礎知識[M].東京:科学新闻社,1998:193.
    ①[日]飯田益雄著.科学研究費の基礎知識[M].東京:科学新闻社,1998:24.
    ①辞海编辑委员会.辞海[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9:0242.
    ②[日]马场靖宪、後藤晃编.产学连携の実证研究[M].东京:东京大学出版会,2007:20.
    ①[日]青木昌彦等编.大学改革:课题と争点[M].东京:东洋经济新报社,2001:380.
    ②[日]马场靖宪、後藤晃编.产学连携の実证研究[M].东京:东京大学出版会,2007:4.
    ③李约瑟(J.Needham)在精研中国科学技术史后较早地在其巨著《中国科学技术史》中提出了一个两难问题:“为什么在前现代社会中国科技摇摇领先于其他文明?为何现代中国不再领先?”这个难题后来被人们称为“李约瑟之谜”。从破解这个难题本身、也仅仅从破解这个难题本身出发,很多学者进行了卓越探索。但对东西方学者包括日本学者而言,似乎鲜有学者认为有必要对“李约瑟之谜”进行扩展进而提出“近代科学为何未发生在日本”这样的命题。正如日本科学史学者杉本勋所言,“现代科学的历史系统完全在西欧,……科学文化史,往往被认为只是西方科学文化史。一般认为,要在这个系统以外的亚洲各国,特别要在中国文化影响下的近代以前的日本探讨科学史是不可能的,也是没有意义的。……从整体上看,非独创性则为其特色。”“产生日本的特殊性只在于科学制度方面”([日]杉本勋著.日本科学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1—2;318)。照此理解,就近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而言,日本科技史主要的不是“学科史”,而是发展科学技术的“制度史”或“政策史”。这个判断虽是一家之言,但在一定意义上说明,研究日本发展科学技术的“政策史”比研究日本科学技术的“学科史”更有价值,特别是对试图揭示战后日本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的原委显得更有必要。这里有必要补充的另一个话题是,在充分肯定李约瑟对中国科学技术史研究巨大贡献的同时,必须指出“李约瑟之谜”在本质上是一个伪问题,人类学、科学史等不同学科的学者已经从不同角度进行了辨析,典型的如民族学学者萨义德(E.W.Said)所言,“东方(The Orient)是西方学者的一种话语,它代表着现代欧洲近来从仍属异质的东方(The East)(?)所创造出来的东西。”因为“就19和20世纪的西方而言,人们普遍接受了这样一个假定:东方以及东方的一切如果不明显地低于西方一等的话,也需要西方的正确研究(才能为人们所理解)。”所以并非中国、日本等东方国家近代及以前真的没有
    “科学(Science)", "李约瑟之谜”不过是西方话语霸权下的推论罢了。参见:王纪潮:亚美文化连续体背景下的科学——“李约瑟问题”的人类学观察[J],自然科学史研究,2003(3)。
    ①[日]阿曽沼明裕著.戰後國立大学における研究費補助[M].东京:多賀出版,2003:103.
    ②胡建华著.战后日本大学史[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7.
    ③[日]日本科学技术政策史研究会编.日本科学技术政策史[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13.
    ④[日]玉井克哉、宫田由纪夫编著.日本の产学连携[M].东京:玉川大学出版部,2007:9.
    ⑤[日]马场靖宪、後藤晃编.产学连携の実证研究[M].东京:东京大学出版会,2007:4.
    ⑥[日]玉井克哉、宫田由纪夫编著.日本の产学连携[M].东京:玉川大学出版部,2007:10
    ①[日]马场靖宪、後藤晃编.产学连携の実证研究[M].东京:东京大学出版会,2007:4.
    ②[日]青木昌彦等编.大学改革:课题と争点[M].东京:东洋经济新报社,2001:131.
    ③[日]永井道雄著(李永连等译).日本的大学——产业社会里大学的作用[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2:8:22.
    [日]科学技术厅编集.科学技术白书(平成7年版)[M].东京:大藏省総称印刷局,1995:52.
    ②[日]科学技术厅编集.科学技术白书(平成7年版)[M].东京:大藏省総称印刷局,1995:84.
    ③[日]玉井克战、宫田由纪夫编著.日本の产学连携[M].东京:玉川大学出版部,2007:12.
    ④美国工业界“与学术界合写的论文所占份额从1981年的21.6%增加到1995年的40.8%”, 所以日本大学与工业界合著论文同美国同期相比更普遍。参见:儿玉文雄等主编.知识产业化——美日两国大学与产业之间的组带[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3:112—113。
    ①[日]冈本薰著.太阳升起地方的教育.转引自吕达、周满生主编.当代外国教育改革著名文献(日本、澳大利亚卷)[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264.
    ②鲁迅:且介亭杂文·且介亭杂文二集[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2:31.
    ③日本前文部大臣、著名教育家永井道雄认为,日本民族、特别是日本大学具有善于从“模仿”向“创造”跃迁的文化特性,他说,“以翻译为中心的学校,也就是由外国语学校的发展而产生大学的国家是罕见的。这一方面说明日本完全不是那种从自己国家的传统文化中逐渐产生出学术研究的‘先进型’国家,而是后进的、有意识地断绝与本国文化之间的联系的国家。另一方面,翻译也不是完全依靠外国文化。……日本大学……是以模仿为中心的特殊的日本型。”(永井道雄著.日本的大学——产业社会里大学的作用[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2:51.)永井道雄的这番论述容易使人联想到库恩(Thornas S.kuhn)对'范式(Paradigrn)"概念的解读,库恩认为科学革命的本质是科学革命前后的“范式”具有“不可通约性(Incommensurabi lity)"科学家们在沟通新旧“范式”时首先要“翻译(Translation)",库恩说,“从事这种翻译工作,能使被阻塞的交流的参与者设身处地地经验到彼此观点的优点和缺点,那么,它就是劝说和使人转变信念的有力工具。……翻译可以提供探索神经过程重新编序的入口。”(参见:[美]托马斯·库恩著.科学革命的结构[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181—183)在库恩眼里,“翻译”不仅是科学家对新“范式”的“解谜(Puzzlesolving)”,更是赋予了自己对旧范式的理解从而取得了超越。所以,日本民族特别是日本大学善于借鉴、吸收外来文化并不断取得超越,在本质上也是对外来文化“翻译”的过程,所形成的“翻译文化”可以作为日本民族文化和日本大学文化的内在特性之一。这里对日本大学文化进行初步思考,本研究的第三章第七竹对日本大学文化的发展逻辑进行了详细考察。
    ④[日]永井道雄(李永连等译).日本的大学——产业社会里大学的作用[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2:54.
    ①[日]玉井克哉、宫田由纪夫编著.日本の产学连携[M].东京:玉川大学出版部,2007:36.
    ②[日]儿玉文雄等主编.知识产业化——美日两国大学与产业之间的纽带[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3:28.
    1[日]马埸靖宪、後藤晃编.产学连携の突缸研究[M].东京:东京大学出版会,2007:67.
    2[日]青木昌彦等编.大学改革:课题と争点[M].东京:东洋经济新报社,2001:376.
    3[日]青木昌彦等编.大学改革:课题と争点[M].东京:东洋经济新报社,2001:130131
    TLO是产学合作极为重要的中介组织,从日本第一个TLO即1998年12月束京大学成立的校外组织-东京大学TLO股份有限公司以来,到2010年日本大学系统经过法律许可共设置了46个TLO。其中校外TL029个,主要的是区域内大学联合设置共享的独立法人组织:校内TL017个,系隶属于某个大学的行政机构。
    ①[日]马埸靖宪、後藤晃编.产学连携の突缸研究[M].东京:东京大学出版会,2007:116-117
    ①[日]马场靖宪、後藤晃编.产学连携の実证研究[M].东京:东京大学出版会,2007:114-115.
    ②[日]马场靖宪、後藤晃编.产学连携の実证研究[M].东京:东京大学出版会,2007:9-10.
    ③[日]儿玉文雄等主编.知识产业化——美日两国大学与产业之间的纽带[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3:51.
    ①[日]CoSTEP著.铃木章ノーベル赏ヘの道[M].北海道:北海道大学出版会,2011:33
    ②曲钦岳著.大学的使命与目标——曲钦岳教育文集[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244.
    ①[美]亨利·埃兹科维茨等编.大学与全球知识经济[M].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99:137-138.
    ②[日]玉井克哉、宫田由纪夫编著.日本の产学连携[M].东京:玉川大学出版部,2007:28.
    ③[日]青木昌彦等编.大学改革:课题と争点[M].东京:东洋经济新报社,2001:131.
    ①[美]熊彼特(Schumpeter,J.A.)著(何畏等汗):经济发展理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0:74.
    ②[美]史蒂芬·科(?)(Stephen, C.)著(林建成等译).科学的制造[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译者前言第4—5页.
    [美]伯顿·克拉克.探究的场所——现代大学的科研和研究生教育[M].王承绪等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196.
    ①[美]艾·里斯、杰克·特劳特.定位[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2:2-3.
    ②[美]米兰娜·普里贾维奇.战略定位[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8:5.
    ③[美]艾·里斯、杰克·特劳特.定位[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2:189.
    ②严建新、王续琨.试论科学研究的三维分类模型[J].科学学研究,2009,(9):1299.
    ③[英]J.D.贝尔纳.科学的社会功能[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327.
    ④这里应当强调的是,“布什范式”与“布什思想”之间的关系,人们不应忽视“布什思想”的历史贡献,如“布什思想”的一个重要历史贡献就在于“改变了源自古希腊的‘科学的价值就在于获取知识本身’这个缺乏说服力的科学发展理由,确立了基础研究的重要战略地位。”参见:周寄中主编.创新的基础和源泉:基础研究的投入、评估和协调,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107。
    ⑤[美]V.布什等著.科学——没有止境的前沿[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64.
    ⑥在贝尔纳看来,在人类历史上的大部分时期,“技术”往往主要是由“技术促进者”来发现和完善的,而不是来自“基础理论”的驱使。“基础理论”催生“技术”或两者之间的互动主要是在19世纪末第二次科学革命导致“技术”复杂化之后。曾在爱迪生实验室工作多年的知名学者和发明家杰斯拉就指出:“如果爱迪生要在干草堆中寻找一跟针,他将不把时间花在确定最可能找到这根针的地方上。他将带着蜜蜂般的激昂勤奋,很快开始一根麦秆一根麦秆地搜索,直到找到自己所搜寻的东西为止。他的方法极其无效,如果不是幸运的机会帮了他的忙,他也许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而什么也达不到。最初,我带着忧虑观察他的事
    业,与此同时意识到:不多的理论学识和计算,有可能给他节省百分之三十的劳功量。”([苏]巴利切夫斯 基著.科学研究:对象、方向、方法[M].北京:轻工业出版社,1984:4)在这个意义上,前苏联学者巴利切夫斯基的科研分类思想值得思考,他注意到了科学研究状态的复杂性,但仍没有脱离“基础—应用”范式的窠臼,如他提出,“根据(研究)目的——认识的或者实际的——分为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上述的研究分类是相对的,因为基础研究可以过渡到应用研究,反之亦然,这种分类反应着科学认识及其实际应用结果的相互联系程度。”([苏]巴利切夫斯基著.科学研究:对象、方向、方法[M].北京:轻工业出版社,1984:25)针对这个难题,他根据研究对象的输入信息、自身结构以及输出(反应)信息用函数的形式表示科学研究的不同形式,如下表,
    资料来源:巴利切夫斯基著《科学研究:对象、方向、方法》王魁业等翻译,轻工业出版社,1984:27。
    ①[美]D.E.司托克斯著.基础科学与技术创新:巴斯德象限[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9:7.
    ②从布什(V. Bush)的科研分类主要思想来看,主要是针对自然科学研究领域,而司托克斯的“象限理论”不仅适用于自然科学研究领域,也适用于社会科学研究领域,如凯恩斯(J.M.Keynes)关于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就属于巴斯德象限的研究,凯恩斯的研究不仅在宏观理论上试图认识经济发展的动力与根源,更为重要的乃在于试图在应用层面上为资本主义消除经济萧条。
    ①如图2-3所示,司托克斯认为左上角的单元是指研究只受认知需求的引导,不关注实际应用,丹麦物理学家玻尔(N.H.D.Bohr)对原子结构模型的研究便是这个单元的典型,故称其为“玻尔象限”;右下角的单元是指仅由应用目的引起的研究,并不追求对研究对象的全面而纯粹认识,爱迪生发明灯泡等诸多研究就是这个单元的典型,爱迪生追求实际应用,不追求学理,所以称之为“爱迪生象限”;左下角的单元指“系统地探索特殊现象的研究,既不考虑一般的解释目的,也不考虑其结果会有什么实际应用。与法国和英美对“科学”的界定比较而言,它更接近于德国对“科学(Wissenschaft)”的界定。司托克斯认为如果要举例的话,可称之为“皮特森象限”, “《皮特森北美鸟类指南》关于昆虫标记和发病率的高度系统化的研究”可以作为这一象限的典型。对于四个象限之间的关系及其漂移的可能性来看, “皮特森象限”的研究“可能是玻尔象限研究的重要先驱”,“也可能是爱迪生象限研究的重要先驱”(参见:D.E.司托克斯著.基础科学与技术创新:巴斯德象限[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9:64)。
    ②关于“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在研究过程中的时空关系,司托克斯并没有论述,笔者在其著作的字里行间体会到两者间的关系——“不即不离”,这个体会主要受大南京大学南放教授在论述“大学与社会关系的理想模式:不即不离”这一议题的启发。参见:龚放.试论现代大学的社会责任[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8,(2):126。
    ③[美]D.E.司托克斯著.基础科学与技术创新:巴斯德象限[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9:67.
    ④[美]D.E.司托克斯著.基础科学与技术创新:巴斯德象限[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9:10.
    ①[日]马埸靖憲、後籐晃.產学連携の実証研究[M].東京:东京大学出版会,2007:4.
    ②张利华.日本战后科技体制与科技政策研究[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2:172.
    ③张利华.日本战后科技体制与科技政策研究[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2:174.
    ①张利华.日本战后科技体制与科技政策研究[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2:174-178.
    ②[日]青木昌彦等.大学改革:裸题と争点[M].东京:东洋经济新报社,2001:124.
    ③[日]马埸靖憲、後籐晃.產学連携の実証研究[M].東京:东京大学出版会,2007:4.
    ④[日]马埸靖憲、後籐晃.產学連携の実証研究[M].東京:东京大学出版会,2007:
    ①[美]V.布什等著.科学——没有止境的前沿[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64.
    ②[日]乾侑.日本科技政策[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87:254.
    ③[美]亨利·埃兹科维茨,(荷)劳埃特·雷德斯多夫(夏道源等译).大学与全球知识经济[M].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99:7.
    ④[美]亨利·埃兹科维茨,(荷)劳埃特·雷德斯多夫(夏道源等译).大学与全球知识经济[M].南昌:汀西教育出版社,1999:217.
    ⑤[苏]巴利切夫斯基(王魁业等译).科学研究:对象、方向、方法[M].北京:轻工业出版社,1984:27.
    ⑥[日]马埸靖憲、後籐晃.產学連携の実証研究[M].東京:东京大学出版会,2007:4.
    ⑦[日]科学技术厅.现代的日本科学技术[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85:3.
    ①日本《科学技术白皮书》的主题通常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该年度制定和实施的科学技术政策总体特征和重点,而每年出版《科学技术白皮书》主题的呈现方式是其副标题。
    ②[日]乾侑.日本科技政策[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87:98.
    ③[日]乾侑.日本科技政策[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87:99.
    ④[日]乾侑.日本科技政策[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87:124125.
    ①张利华著.日本战后科技体制与科技政策研究[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2:180.②为了研究方便,本研究仍按照“布什范式”将科学研究分为“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开发研究”类,如果套用司托克斯的话说,这种分类本身就是“思想史上的佯谬”,尚且在日本更是如此。
    ③[美]D.E.司托克斯著.基础科学与技术创新:巴斯德象限[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9:9394;
    ④[美]伯顿·克拉克.探究的场所——现代大学的科研和研究生教育[M].杭州:浙汀教育出版社,2001:196.
    ①以至于有很多研究者把日本作为模仿型创新国家的案例,典型的如杨栋梁先生认为人类在走向现代化的过程中,英、法、荷是“原生范式”的代表,而日本则是“继起范式”的代表(刘岳兵.日本近现代思想史[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10,总序第2页)
    ②刘岳兵著.日本近现代思想史[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10:7.
    ③[美]D.E.司托克斯著.基础科学与技术创新:巴斯德象限[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9:91-92.
    ④[日]白川英树著.我的诺贝尔奖之路[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15.
    ⑤[日]白川英树著.我的诺贝尔奖之路[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1516.
    ①[日]白川英树著.被化学所诱惑[M].台北:世潮出版有限公司,2001:96.
    ②[日]白川英树著.被化学所诱惑[M].台北:世潮出版有限公司,2001:97.
    ③[日]白川英树著.被化学所诱惑[M].台北:世潮出版有限公司,2001:97.
    ④[日]福井谦一著.学问的创造[M].石家庄:河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原序2.
    ①赵洪州著.科学能力学引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1984:122.
    ②本-戴维认为,学会的产生标志着科学走向独立和体制化,而科学的独立和体制化最早在英国得到了实现,“如果把1700年科学在英国的地位与在其他国家时相比的话,那么可见的最重要差别就是科学在英国已经体制化了。……这里所说的体制化有如下的意思:(1)社会把一种特定的活动接受下来作为一种重要的社会功能,它是因其本身的价值才受到尊敬的;(2)存在着一些调整特定活动领域中的行为规范,其管理方式适于该领域中的活动实现自己的目标和有别于其他活动的自主性;(3)其他活动领域中的规范要在某种程度上适应特定活动的社会规范。社会体制就是一种已按上述几点体制化了的活动。对于科学而言,体制化意味着承认精确的以及经验的科学研究是一种探索方法,它导致了重要的新知识的发现。这些知识靠其他获取知识的途径(如传统、思辨、启示)是不能得到的。”在本-戴维看来,英国实现科学的体制化主要标志有如下几个方面,第一是皇家学会的产生。“科学独立于其他的探索领域,以及承认科学的规范独立于其他规范,这是皇家学会的正式计划的一部分。皇家学会成员的工作风格也证明了这种独立性。”第二是在英国实现了科学的“古典派”和“现代派”之间的平等。实际上英国在17世纪末期所谓“现代派”的科学已经从传统哲学中获得较大自主性了。第三,英国的体制化规范适应了科学自身发展的需要。英国“从17世纪60年代开始,出现了一系列根据自我管理的机械体系的模型来决定政治和经济的哲学及其实践的尝试,这些尝试并不把至高无上的权威强加的命令作为根据。因此政治社会被设想成是由独立的个人组成的,就像物质是由原子组成的一样,行政、法律等各种冲突的力量,以及君主、贵族和社团的既得利益使政治社会保持平衡和稳定。……另一方面,在大陆上科学仍然被认为是一种有潜在危险的颠覆哲学,必须严格控制和缩小它对政治、经济和宗教-道德行为的影响。”([以]约瑟夫·本-戴维.科学家在社会中的角色[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8:147-149)
    ②严格地说,英国皇家学会“是1660年正式成立,1662年国王查理士二世赐给学会张皇家特许状,在这张特许状里,学会定名为皇家学会。”参见:邢天寿著.论学会[M].福州:编建科学技术出版社,1986:5。
    ①邢天寿著.论学会[M].福州: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1986:5.
    ②[以]约瑟夫·本-戴维.科学家在社会中的角色[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8:158.
    ③值得申辩的一个问题是,对科学史上以英国皇家学会为代表的学会与以法兰西科学院为代表的科学院之间关系的认识。科学史表明,科学的体制化其实并没有使得英国长期保持科学的领袖地位,到18世纪中后期,法国逐渐成为世界科学中心,“到18世纪的最后10年,法国科学的质量在每一个领域都超过了英国。”([以]约瑟夫·本-戴维著.科学家在社会中的角色[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8:151)与此同时,“法兰西科学院成为世界上最有声望的科学组织。”([以]约瑟夫·本-戴维著.科学家在社会中的角色[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8:151)“英国皇家学会的建立是朝科学体制化迈出的决定性步骤,但法兰西科学院就不属于这种情况。前者是一个使宗教多元论和社会变革合法化的过程的一部分,科学被承认有自身价值。……另一方面,法国设立科学院的方式表达了王室企图破坏专门的科学技术与唯科学主义运动之间联系的意图。这是一种把科学从社会环境中孤立出来的尝试。王室支持科学的条件是科学只追求它自己的目的。”([以]约瑟夫·本-戴维著.科学家在社会中的角色[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8:158-159)法兰西科学院逐步成为专门进行科学研究的场所,用体制把科学孤立起来的-种策略。
    ④[以]约瑟夫·本-戴维著.科学家在社会中的角色[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8:173.
    ⑤赵洪州著.科学能力学引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1984:124.
    ⑥“无形学院”(Invisible College)这一概念最初由素有“化学之父”之称的英国著名科学家波义耳(Robert Boyle)提出,波义耳于17世纪40年代针对不同于传统教学形式的学术交流途径和方式对科学研究的重要作用提出“无形学院”这一概念。之后“无形学院”逐渐演变为一个“有形”的科学命题,特别是“被学界尊为科学社会学之父”的R.K.默顿(Robert K.Merton)于20世纪70年代间以T.S.库恩为案例,系统研究了“无形学院”(如哈佛研究员协会、古根海姆基金会、行为科学高级研究中心、J.B.科南特等)与库恩学术思想的形成之间互动关系,人们开始把“无形学院”作为科学学领域的重要概念、范畴和对象进行研究和运用。在默顿看来,“无形学院”就是“个体和个体类集的社会和结构影响、人际影响和认识影响的混合互动”([美]R.K.默顿著.科学社会学散忆[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104)。前者“个体和个体类集的社会和结构”意在表明这种影响对个体或非正式组织影响的“无形性”,后者“人际’更为直接表明这种影响的“无形性”,这两种影响统称为“无形学院”。默顿之后的很多学者之所以重视“无形学院”对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的重要影响是因为这种影响的潜在性、深刻性和持久性往往超越了传统学 院对人的显性影响。特别强调无形学院对意外发现、灵感等创新思维发展的促进作用。不过,当前对“无形学院”的研究仍然面临着很多困惑,诸如主要载体究竟有哪些?影响力究竟如何评价?等等。
    ①梅森著.自然科学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3:418.
    ②赵洪州著.科学能力学引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1984:128.
    ③邢天寿著.论学会[M].福州: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1986:9.
    ④邢天寿著.论学会[M].福州: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1986:10.
    ⑤[德]弗·鲍尔生著.德国教育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6:84.
    ⑥邢天寿著.论学会[M].福州: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1986:4.
    ①赵洪州著.科学能力学引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1984:17.
    ②科学学会在日本之所以能够产生,最为重要的根源乃在于明治维新运动的发展,“在德川幕府时代,人民能够在政治舞台上有合法角色这种想法是天方夜谭。人民通常被视为政治活动的客体,本身无任何主体能力。仁心仁德的统治者的责任是让其子民能活下去,但亦仅此而已。”参见:安德鲁·戈登著.日本的起起落落:从德川幕府到现代[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93。
    ③“明六社”是以福泽谕吉(1835—1901)为核心领导人,在1873年成立的政治性社团。由于1873年在日本传统历法中是明治六年,因此将该社团称为“明六社”。“明六社”的宗旨在于把西方民主与科学的思想介绍到日本。福泽谕吉是日本幕府末期到明治时代著名的启蒙思想家,是明治时代极具影响力的知识分子,他出身汉学世家,深受儒家思想洗礼,后来出访欧洲,又深受西方近代文明影响,转而轻视东方文化,极力鼓吹西方文化,认为“现代世界的文明情况,要以欧洲各国和美国为最文明的国家,土耳其、中国、日本等亚洲国家为半开化国家,而非洲和澳洲的国家算是野蛮的国家。”(参见:福泽谕吉著.文明论概略[M].北京:九州出版社,2008:17)所以他提出日本必须“脱亚入欧”,为了宣传他的所谓“现代性”思想理论,1873年在创办“明六社”的同时又出版了《明六杂志》,作为宣传“现代文明”的阵地。
    ④“西南战争”又称为“西乡作乱”。在明治初期朝野上下出现了不同的政治主张和激烈的政治争论,对于新生的明治政府来说面临着多种势力的挑战。其中,主要的包括两个方面,其一是被称为激进派的自由民 权运动。激进派提出了“最关键的是两个基本问题:首先是日本应采取哪一种政治体制?其次是哪些人才可以参与?”激进派的一个简单逻辑是,“西方是当时世界最富强的地方,而西方各国都有宪法,日本人民也希望日本富强,故日本亦需要一部宪法。”(参见:安德鲁·戈登著.日本的起起落落:从德川幕府到现代[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97)所以,1889年2月11日明治宪法的颁布以及民选国会的召开主要是自由民权运动的产物。其二是被称为保守派的武士叛乱、农民起义。“西南战争”是武士叛乱的最高潮,武士叛乱的根源在于武士没有能够参与明治政府的决策过程,1873年因为征韩论导致政府内部分裂时,西乡隆盛辞去政府官职,1877年领兵反抗政府,经过三个星期的血腥战争最终被政府军队击败,西乡隆盛失败也标志着武士叛乱最终失败。当然,在明治初期还有各种反政府势力,诸如新宗教运动等,但这些势力并没有构成对明治政府的重要威胁。
    ①[日]天野郁夫著.大学の诞生(上)[M].东京:中央公论社,2009:200.
    ③[日]岡田节人など编集.专门家集团の思考と行动[M].株式会社岩波书店,1999:129.
    ②[日]天野郁夫著.大学の诞生(上)[M].东京:中央公论社,2009:201.
    ③[日]莲沼宏.“数物”後半から日本物理学会発足まで[J].日本物理学会誌,第32卷第10号:753.
    ④[日]莲沼宏.“数物”後半から日本物理学会発足まで[J].日本物理学会誌,第32卷第10号:753.
    [日]莲沼宏.“数物”後半から日本物理学会発足まで[J].日本物理学会誌,第32卷第10号:75
    ②[日]柿内贤信.创立のころ[J].日本物理学会誌,第32卷第10号:754.
    ①[英]J.D.贝尔纳著.科学的社会功能[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43.
    ②文部省编集.平成7年度我が国の文教施策--新しい大学像を求めて-进む高等教育の改革[OL]http: //www.mext.go.jp/b_menu/hakusho/html/hpad199501/index.html2011年12月10日。
    ③文部省编集.平成2年我が国の文教施策--新しい高等教育の构筑を日指して[OL]http: //www.mext.go.jp/b_menu/hakusho/html/hpad 199001/index.html2011年12月10日。
    ④日本物理学会.日本物理学会について[OL]http://wwwsoc.nii.ac.jp/jps/gakkai/katudou.html2011年12月20日。
    ①[美]伯顿·克拉克.高等教育新论——多学科的研究[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88:113.
    ②[荷兰]弗兰斯·F·范富格特主编.国际高等教育政策比较研究[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218.
    ①宣勇著.大学变革的逻辑(下)[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423-425.
    ②宣勇著.大学变革的逻辑(下)[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431.
    ③[法]爱弥儿·涂尔干著.教育思想的演进[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134-135.
    ④[法]爱弥儿·涂尔干著.教育思想的演进[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137.
    ①[法]爱弥儿·涂尔干著.教育思想的演进[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116.
    ①[日]天野郁夫著.大学的诞生[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1:61.
    ②[日]天野郁夫著.大学的诞生[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1:5.
    ③[日]天野郁夫著.大学的诞生[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1:54—55.
    ④金龙哲、王东杰编著.东京大学[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2:42.
    ⑤[日]天野郁夫著.大学的诞生[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1:61.
    ①[日]天野郁夫著.大学的诞生[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1:450.
    ②[日]天野郁夫著.大学的诞生[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1:61.
    ③[日]天野郁夫著.大学的诞生[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1:450.
    ⑤互建华著.战后日本大学史[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113.
    ⑥[日]海後宗臣、寺崎昌男著.大学教育·战後日本の教育改革第九卷[M].东京:东京大学出版会,1969:12.
    ①李永连著.京都大学[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3:20.
    ②孙传钊.京都大学的惯例及其局限[J].复旦教育论坛,2011(1):73-74.
    ①李永连著.京都大学[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3:37-38.
    ②孙传钊.京都大学的惯例及其局限[J].复旦教育论坛,2011(1):75.
    梁忠义分卷主编.世界教育大系·日本教育[M].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2000:311.
    李永连著.京都大学[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3:4748.
    ②[日]海後宗臣、寺崎昌男著.大学教育·战後日本の教育改革第九卷[M].东京:东京大学出版会,1969:18.
    ①[日]海後宗臣、寺崎昌男著.大学教育·战後日本の教育改革第九卷[M].东京:东京大学出版会,1969:570.
    ②金红莲.战后日本国立大学教授会的确立及其问题[J].外国教育研究,2012(5):109.
    ①[日]海後宗臣、寺崎昌男著.大学教育·战後日本の教育改革第九卷[M].东京:东京大学出版会,1969:21.
    ②[日]海後宗臣、寺崎昌男著.大学教育·战後日本の教育改革第九卷[M].东京:东京大学出版会,1969:643.
    ③[日]海後宗臣、寺崎昌男著.大学教育·战後日本の教育改革第九卷[M].东京:东京大学出版会,1969:572.④胡建华著.战后日本大学史[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115.
    ⑤李永连著.京都大学[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3:68.
    ⑥[荷兰]弗兰斯·F·范富格特主编.国际高等教育政策比较研究[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229.
    ①[荷兰]弗兰斯·F·范副格特主编.国际高等教育政策比较研究[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219.
    [日]天野郁夫.日本国立大学的法人化——现状与课题[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6(2):95.
    ①[荷兰]弗兰斯·F·范副格特主编.国际高等教育政策比较研究[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236-237.
    ①[日]海後宗臣、寺崎昌男著.大学教育·战后日本の教育改革第九卷[M].东京:东京大学出版会,1969:506.
    ②[日]海後宗臣、寺崎昌男著.大学教育·战后日本の教育改革第九卷[M].东京:东京大学出版会,1969:12.
    ③[日]天野郁夫.日本的大学改革——在美国化与市场化的中间[J].有色金属高教研究,2000(3):42.
    胡建华著.战后日本大学史[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52.
    ①[德]伊曼努尔·康德著.论教育学(附系科之争)[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61.
    ②[以]约瑟夫·本-戴维著.科学家在社会中的角色[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8:332.
    ③[以]约瑟夫·本-戴维著.科学家在社会中的角色[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8:332.
    ④[以]约瑟夫·本-戴维著.科学家在社会中的角色[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8:333.
    ⑤[以]约瑟夫·本-戴维著.科学家在社会中的角色[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8:333.
    ①杨东平编.大学二十讲[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9:286.
    ②[美]伯顾·克拉克.高等教育新论——多学科的研究[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88:116.
    ③[法]爱弥儿·涂尔干著.教育思想的演进[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106.
    ①[法]爱弥儿·涂尔干著.教育思想的演进[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136.
    ②[法]爱弥儿·涂尔干著.教育思想的演进[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127.
    ③这四个法团统一的名称在当时的拉丁文当中为‘'F a c u l t e s",史上通常翻译为“教授会”,后来逐步演变为英文"faculty",通常翻译为“学院”或“院系”。另外,关于翻译为“艺学院”,而不是翻译为“文学院”、“人文学院”、“哲学院”等,是译者试图突出“自由七艺”的源流,同时译者也参照了赵敦华在《基督教哲学1500年》一书中的译法。参见:爱弥儿·涂尔干著.教育思想的演进[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138-139。
    ④这种法团的名称在当时的拉丁文当中为"N a t i o n a u x"史上通常翻译为“同乡会”
    ⑤[法]爱弥儿·涂尔干著.教育思想的演进[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134135.
    ⑥[法]爱弥儿·涂尔干著.教育思想的演进[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137.
    ⑦[德]弗·鲍尔生著.德国教育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6:41.
    ①贺国庆著.德国和美国大学发达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33.
    ②[德]弗·鲍尔生著.德国教育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6:79.
    ③[德]弗·鲍尔生著.德国教育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6:82.
    ④[德]弗·鲍尔生著.德国教育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6:80.
    ⑤[德]弗·鲍尔生著.德国教育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6:125.
    ⑥贺国庆著.德国和美国大学发达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51.
    ⑦陈洪杰著.德国古典大学观及其对中国的影响(修订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51.
    ⑧[德]弗·鲍尔生著.德国教育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6:127.
    ①贺国庆著.德国和美国大学发达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62.
    ②贺国庆著.德国和美国大学发达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62.
    ③贺国庆著.德国和美国大学发达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65.
    ④胡钦晓.大学讲座制的历史演变及借鉴[J].现代大学教育,2010(6):79.
    ⑤这里有必要对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之间关系稍加分析,当前两者之间的关系之所以成为改革和研究的重要对象,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对行政权力“异化”的声讨。笔者认为中国大学导致行政权力“异化”的原因主要在于这样儿个方而,一是大学的集权化现象,大学的行政权力高度集中于大学层面,基座部分权力缺乏;二是大学的社会化现象,大学职能过于庞杂,行政事务遮蔽学术事务;三是学术权力的行政化运行方式,学术权力采用科层制方式运行,教授特别是一线教师和教授缺乏行使学术权力的机会。正是基于这些原因,龚放教授提出中国大学行政权力的“异化论”不仅是分析当前大学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关系失范的 思维方式,更是解决的策略。参见:龚放.大学“去行政化”的关键:确立大学行政管理的科学性[J].探索与争鸣,2010(11)。
    (?)对于学部的次级单位——“学科”来说,针对本科生的任务而言主要是“学习”,“学科”的划分相对宽阔;而研究科的次级单位——“专攻”,针对研究生的任务而言主要是“研究”,“专攻”的划分相对狭窄。不过
    ‘专攻”和“学科”在翻译成英文时一般都翻译为department"。
    2旧]天野郁夫著.大学の诞生(上)[M].东京:中央公谕社,2009:204.
    3旧]寺崎昌男著.日本における大学自治制度の成立[M].东京:评论社,2000:391.
    ①井上毅于1894年因患肺结核病遂辞去文部大臣一职,在任实际时间仅2年又5个月。
    ②[日]寺崎昌男著.日本における大学自治制度の成立[M].东京:评论社,2000:392.
    ③[日]寺崎昌男著.日本における大学自治制度の成立[M].东京:评论社,2000:392.
    ④[日]寺崎昌男著.日本における大学自治制度の成立[M].东京:评论社,2000:393.
    ⑤[日]寺崎昌男著.日本における大学自治制度の成立[M].东京:评论社,2000:385.
    ⑥[日]寺崎昌男著.日本における大学自治制度の成立[M].东京:评论社,2000:387
    ⑦[日]寺崎昌男著.日本における大学自治制度の成立[M].东京:评论社,2000:388.
    ①此处的“副教授”在原文献中为日语词汇——“助教授”,意为“助于教授之职”,这里的翻译按照国内研究惯例仍翻译为副教授。对于日本大学教师职衔的规定从二战前的建立之日起一直延续到2007年,2007年4月1日起施行《改正部分学校教育法之法律》,紧接在教授F面的职衔改为“准教授(associate professor)这就意味着“副教授”的职能定位发生了显著变化,从辅助性的地位即“助于教授之职”转变为具有较强独立地位的“准”于“教授之职”,基本相当于中国的副教授之职。另外,文部省在此前的2005年7月修改了《学校教育法》,把大学的学衔设置为教授、准教授、助教、助手。其中,“助教”的英文译名为assistant professor相当于中国的“讲师”:“助手”的英文译名为“assistant相当于中国的“助教”。参见:[日]天野郁夫著.大学的诞生[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30。
    [日]寺崎昌男著.日本における大学自治制度の成立[M].东京:评论社,2000:382.
    [日]寺崎昌男著.日本における大学自治制度の成立[M].东京:评论社,2000:389.
    ①[日]海後宗臣、寺崎昌男著.大学教育战后日本の教育改革第九卷[M].东京:东京大学出版会,1969:148.
    ②[日]海後宗臣、寺崎昌男著.大学教育战后日本の教育改革第九卷[M].东京:东京大学出版会,1969:145.
    ③[日]海後宗臣、寺崎昌男著.大学教育战后日本の教育改革第九卷[M].东京:东京大学出版会,1969:145.
    ③继野依良治的实验之后,法国巴黎第十一大学卡跟教授(Henri B.Kagan)在1970年代初,以“磷笨二甲酸二异辛酯”(DIOP)为分子核心的催化剂率先以8.6:1.4的比例,成功选择了天然状态不存在的右旋氨基酸。1972年美国孟山都公司(Monsanto)的研究人员诺尔斯(William S.Knowles)采用含有DIPAMP配位基的催化剂,产生了9.7:0.3的比例从而精制出单一构型的氨基酸,并开发出相关生产技术。诺尔斯与野依在2001年分享了诺贝尔奖。参见:读卖新闻中部社会部著.相扑谜的化学梦:实验狂野依良治的诺贝尔之路[M].台北:远流出版事业股份有限公司,2004:148。
    ①[日]天野郁夫著.大学の诞生(上)[M].东京:中央公论社,2009:208.
    ②吴光辉著.转型与建构:日本高等教育近代化研究[M].世界知识出版社,2007:210.
    ①[日]天野郁夫著.大学—变革の时代[M].东京:东京大学出版会,1994:84.
    ②[日]天野郁夫著.大学の诞生(上)[M].东京:中央公论社,2009:207.
    ①[美]彼得·F·德鲁克、[日]中内功著.德鲁克看中国与日本[M].北京:东方出版社,2009:48-49.
    ②转引自约翰·S·布鲁贝克著.高等教育哲学[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87:14.
    ①[日]関正夫著.日本の大学教育の现状と课题ー历史的·国际的视点からの考察一(高等教育研究叢書35)[M].広岛:広岛大学大学教育セソター出版部,1995:49.
    ②[荷兰]弗兰斯·F·范富格特主编.国际高等教育政策比较研究[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238.
    ③[日]矢沢科学事务所编著.诺贝尔奖中的科学:化学奖卷[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2:18.
    ①[日]関正夫著.日本の大学教育の现状と课题ー历史的·国际的视点からの考察一(高等教育研究叢書35)[M].広岛:広岛大学大学教育セソター出版部,1995:33.
    ②[日]大沢胜など编集.讲座·日本の大学改革·第三卷[M].东京:青木书店,1982:66.
    ①[日]大桥秀雄.东京大学机械工学教育的变迁(上)[J].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社科版),1995(1):76.
    ③胡建华著.战后日本大学史[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106.
    ①[日]清水一彦.日米の大学单位制度の比较史的研究[M].东京:风间书房,1998:434-435.
    ②胡建华著.战后日本大学史[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255.
    ③胡建华著.战后日本大学史[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255.
    ①[日]清水一彦.日米の大学单位制度の比较史的研究[M].束京:风间书房,1998:50.
    ②关于医学教育的学制详见第一章相关注释。
    ③这里值得注意的是,东京帝国大学的法科大学率先进行了“科目制”探索。在京都帝国大学成立五年前的1893年将“学年制”改为“科目制”,但法科大学的探索并没有对帝国大学整个教学机制的运作产生重要影响,影响范围仅限制在法科大学之内,虽然法学部在东京大学时期曾经素有“第一学部”的地位。
    ①[日]清水一彦.日米の大学单位制度の比较史的研究[M].东京:风间书房,1998:329.
    ②[日]清水一彦.日米の大学单位制度の比较史的研究[M].东京:风间书房,1998:365.
    ③[日]清水一彦.日米の大学单位制度の比较史的研究[M].东京:风间书房,1998:434-435.
    ①“研究室讨论课”有其特定含义,这里有必要稍作辨析,其一,“研究室讨论课”在日本通常被称为“者密”,也就是西方所说的“习明纳(seminar),由于‘'seminar"在日文里作为一个外来词“ゼミ”,其读音为"zhemi",所以日本大学通常把“习明纳”称为“者密”;其二,“研究室讨论课”不同于“新生研讨课”,新生研讨课(Freshman Seminar)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在美国的研究型大学迅速推广,旨在训练、提高大学一年级学生的学术研究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进入21世纪,特别是近几年来,我国部分研究型大学开始开设新生研讨课。从些大学的新生研讨课开设情况来看,教学方式主要以小组方式与开课教授就某一专题共同开展研究,在教授指导下开展小组讨论,进行口头辩论和写作训练。一般没有固定教材,开课主业领域比较广泛,多为交义学科,选课一般不分专业,学生可以根据自身兴趣爱好自由选择课程。“研究室讨论课”的核心特征是导师面向指导的所有学生进行的讨论课。
    ②[日]金子元著.大学教育力[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55.
    ③[日]金子元著.大学教育力[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55.
    ①刘劲聪.日本大学本科Seminar课程教学模式在我国的应用探析[J].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2008(5):105.
    ①[日]狭间直树.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共同研究班:以中国近代史为例[J].近代史研究,2007(2):93.
    ②[日]狭间直树.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共同研究班:以中国近代史为例[J].近代史研究,2007(2):93.
    ③茅海建.京都大学的“共同研究”[J].读书,1999(12):74.
    ①茅海建.京都大学的“共同研究”[J].读书,1999(12):73.
    ①[日]金子元久著.大学教育力[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53-54.
    ②[日]関正夫著.日本の大学教育の现状と裸题一历史的·国际的视点からの考察一(高等教育研究丛书35)
    [M].広岛:店岛大学大学教育セソター出版部,1995:32
    ③胡建华著.战后日本大学史[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270.
    ③[日]金子元久著.大学教育力[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54.
    ④胡建华著.战后日本大学史[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271.
    ①雷通群著.西洋教育史[M].北京:东方出版社,2007:41.
    ②对于“艺学院(Facuite desarts)"(?)的翻译,这里引用了李康在翻译涂尔干的著作《教育思想的演进》时的译法,正如李康对此译法的注解,“关于‘艺学院’的译法(而不是‘文学院’或‘人文学院’等更能为现代读者所接受的措辞),当然是想要突出‘自由七艺’的源流,也依据了赵教华《基督教哲学1500年》的译法。”参见:爱弥儿·涂尔干.教育思想的演进[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139。[法]爱弥儿·涂尔干著.教育思想的演进[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142.
    ①[美]博耶著.关于美国教育改革的演讲[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59.
    ②此处对自由教育从中世纪之后在欧洲和美国的分化情况的论述受到黄福涛教授研究的启发,参见:黄福涛.能力本位教育的历史与比较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12(1):29-30。
    ①日本高等教育学者金子元久对大学教育类型提出的“三分法”颇有启示,他提出大学教育从理念和目的上来看可以分为“职业准备”、“学术专业”以及“教养”三种取向,职业准备性的“大学教育的首要目的和理念应该是为进入特定的专门职业做准备。”这种大学教育以中世纪大学教育为代表。学术专业性的大学教育“被寄予厚望的是通过获取专业知识这一过程从而领会各专业的基本思维方法,并由此掌握职业和未来生活中的基本思维方法。”这种大学教育以洪堡理念及其柏林大学为代表。教养性的“大学教育的目的是获得作为成人所必需的一般知识和思维方式”,这种大学教育以美国等的大学教育为代表。参见:[日]金子元久著.大学教育力[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10-11。
    ②[美]伯顿·克拉克著.高等教育系统——学术组织的跨国研究[M].杭州:杭州大学出版社,1994:203.
    ③[日]有本章编.教餋的教育からみた学部教育改革[M].広岛:広岛大学大学教育研究セソター,1998:28.
    ②胡建华著.战后日本大学史[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5.
    ③[日]天野郁夫著.大学的诞生[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1:,2011:67.
    ④[日]天野郁夫著.大学的诞生[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1:,2011:259.
    ⑤[日]天野郁夫著.大学的诞生[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1:,2011:68.
    ①[日]天野郁夫著.大学的诞生[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1:259-260.
    ②[日]天野郁夫著.大学的诞生[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1:469.
    ③[日]天野郁夫著.大学的诞生[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1:469.
    ④[日]海後宗臣、寺崎昌男著.大学教育·战后日本の教育改革第九卷[M].东京:束京大学出版会,1969:388
    ⑤根据1918年颁布的《高等学校令》规定,高等学校内部分为高等科和寻常科,这里主要指高等科。
    ⑥事实上,在战后二二分段制以及后来的四年一贯制的课程制度设计上,很多大学教养教育和专业教育也是分校区进行,如川年一贯制改革后东京大学仍然分校区进行。
    ①[日]天野郁夫著.大学的诞生[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1:68.
    ②[日]海後宗臣、寺崎昌男著.大学教育·战后日本の教育改革第九卷[M].东京:东京大学出版会,1969:390.
    ③[日]天野郁夫著.大学的诞生[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1:374.
    ④胡建华著.战后日本大学史[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63.
    ①东京大学百年史编集委员会编.束京大学百年史·通史三[M].东京:束京大学出版会,1984:121
    ②[日]海後宗臣、寺崎昌男著.大学教育·战后日本の教育改革第九卷[M].东京:束京大学出版会,1969:415.
    ③东京大学百年史编集委具会编.东京大学百年史·通史三[M].束京:束京大学出版会,1984:122
    ④[日]海後宗臣、寺崎昌男著.大学教育·战后日本の教育改革第九卷[M].东京:束京大学出版会,1969:483
    ①东京大学百年史编集委员会编.东京大学百年史·通史三[M].东京:东京大学出版社,1984:131.
    ②东京大学百年史编集委员会编.东京大学百年史·通史三[M].东京:东京大学出版社,1984:130-131.
    ①东京大学百年史编集委员会编.东京大学百年史·通史三[M].东京:东京大学出版社,1984:132
    ①[日]有本章编.学部教育の展开[M].広岛:広岛大学大学教育研究センター,2000:
    ②[日]有本章编.学部教育の展开[M].広岛:広岛大学大学教育研究センター,2000:1
    ①[日]天野郁夫.日本研究型大学的动向[J].大学教育科学,2011(3):10.
    ①[日]福井谦著.直言教育:亚洲第一位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福井谦一谈教育[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285.
    ②[日]福井谦一著.学问的创造[M].石家庄:河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162.
    ③[日]福井谦一著.学问的创造[M].石家庄:河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147-148.
    ④[日]福井谦一著.学问的创造[M].石家庄:河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148-149.
    ①[日]福井谦一著.学问的创造[M].石家庄:河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151-152.
    ②[日]福井谦一著.学问的创造[M].石家庄:河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151.
    ③[日]福井谦一著.学问的创造[M].石家庄:河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151.
    ①[日]福井谦一著.学问的创造[M].石家庄:河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155.
    ②[日]福井谦一著.学问的创造[M].石家庄:河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166-167.
    ③[日]福井谦一著.学问的创造[M].石家庄:河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17.
    ④[日]福井谦一著.学问的创造[M].石家庄:河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20.
    ①[日]福井谦一著.学问的创造[M].石家庄:河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21.
    ②[日]福井谦一著.学问的创造[M].石家庄:河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20-21.
    ③[日]福井谦一著.学问的创造[M].石家庄:河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102.
    ④[日]福井谦一著.学问的创造[M].石家庄:河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75-76.
    ①[日]福井谦一著.学问的创造[M].石家庄:河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193-194.
    ②[日]福井谦一著.直言教育:亚洲第一位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福井谦一谈教育[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36.
    ③[日]福井谦一著.直言教育:亚洲第一位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福井谦一谈教育[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268.
    ①福井谦一著.直言教育:亚洲第一位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福井谦一谈教育[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286.
    ②[日]冈本薰著.太阳升起地方的教育.转引自吕达、周满生主编.当代外国教育改革著名文献(日本、澳大利亚卷)[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249.
    ③[日]金子元久著.大学教育力[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中文版前言4.
    ①饶毅.我们可以向日本学什么?[OL]http: //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237&do=blog&id=6214092012年11月27日。
    ②所谓“多潜能细胞”,是指一个最初的细胞有多种潜能,而最后分化的细胞只参与了一个功能,比如长出头发的细胞、组成眼睛的细胞,而不同于大脑、肝脏和肾脏中的主要细胞。
    ③饶毅.取其精华 去其失误:析2012年诺贝尔奖将[OL]http: //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237&do=blog&id=6262742012年11月27日。
    ①饶毅.取其精华 去其失误:析2012年诺贝尔奖将[OL]http: //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237&do=blog&id=626274.2012年11月27日。
    ②饶毅.取其精华 去其失误:析2012年诺贝尔奖将[OL]http: //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237&do=blog&id=626274.2012年11月27日。
    ③饶毅.取其精华 去其失误:析2012年诺贝尔奖将[OL]http: //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237&do=blog&id=626274.2012年11月27日。
    ①陆根书等.国外高校学科建设问题概述[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版),2007(S1):90.
    ②[法]爱弥儿·涂尔干著.教育思想的演进[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58.
    ①[法]爱弥儿·涂尔干著.教育思想的演进[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61.
    ②[德]弗·鲍尔生著.德国教育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6:125.
    [德]弗·鲍尔生著.德国教育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6:132.
    ④[美]伯顿·克拉克主编.高等教育新论——多学科的研究[M].杭州:浙汀教育出版社,1988:107.
    ①[德]马克斯·韦伯著.韦伯论大学[M].南京:江苏人您出版社,2006:96.
    ②张维忙迎著.大学的逻辑[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序言2.
    ③[日]朝永振一郎著.乐园——我的诺贝尔奖之路[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51.
    ①[日]朝永振一郎著.乐园——我的诺贝尔奖之路[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51-52.
    ②[日]杉本勋著.日本科学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380.
    ③[日]杉本勋著.日本科学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416-417.
    ④[日]汤川秀树著.旅人:一个物理学家的回忆[M].石家庄:河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187.
    ①[日]汤川秀树著.旅人:一个物理学家的回忆[M].石家庄:河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215-216.
    ②[日]汤川秀树著.旅人:一个物理学家的回忆[M].石家庄:河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224-225.
    李永连著.京都大学[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3:174.
    ②[日]矢沢科学事务所编著.诺贝尔奖中的科学:物理学奖卷[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2:25.
    ③[日]汤川秀树著.旅人:一个物理学家的回忆[M].石家庄:河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216.
    ①二战前的东京文理科大学在1949年新制大学改革中与高等师范学校、农业教育专门学校以及体育专门学校合并而成东京教育大学,东京教育大学由于系四所学校合并而成,校区散落在东京的不同地方,所以东京教育大学一直处于“迁校”与“反迁校”的斗争之中。日本文部省、东京教育大学、学部教授会、学生四者之间经过长期争论最终以建立筑波大学而告终。1973年10月在东京都与茨城县交界的筑波山麓建立新构想大学——筑波大学并于1974年4月招收第一批新生,而东京教育大学向筑波大学的过渡经历了4年,直至1978年3月东京教育大学才正式闭校。
    ②[日]矢沢科学事务所编著.诺贝尔奖中的科学:物理学奖卷[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2:6.
    ③[日]矢沢科学事务所编著.诺贝尔奖中的科学:物理学奖卷[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2:5.
    ④[日]矢沢科学事务所编著.诺贝尔奖中的科学:物理学奖卷[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2:10.
    ①[日]矢沢科学事务所编著.诺贝尔奖中的科学:物理学奖卷[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2:11.
    ②[日]矢沢科学事务所编著.诺贝尔奖中的科学:物理学奖卷[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2:18.
    ③[日]矢沢科学事务所编著.诺贝尔奖中的科学:物理学奖卷[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2:2021
    ①[日]矢沢科学事务所编著.诺贝尔奖中的科学:物理学奖卷[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2:23.
    ②[日]矢沢科学事务所编著.诺贝尔奖中的科学:物理学奖卷[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2:23-24.
    ③[日]矢沢科学事务所编著.诺贝尔奖中的科学:物理学奖卷[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2:26.
    ④[日]矢沢科学事务所编著.诺贝尔奖中的科学:物理学奖卷[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2:27.
    ①[日]矢沢科学事务所编著.诺贝尔奖中的科学:物理学奖卷[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2:28-29.
    ②[日]矢沢科学事务所编著.诺贝尔奖中的科学:化学奖卷[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2:6.
    ①铃木章.致年轻化学家的信[J].教科文组织信使,2011年1月-3月:39.
    ②陈言. 2010诺贝尔化学奖得主:根岸英一、铃术章、理查德·赫克[N].中国新闻周刊.2010-10-18.
    ①[日]江渊一公著.大学国际化の研究[M].东京:玉川大学出版部,1997:15.
    ②[法]爱弥儿·涂尔干著,教育思想的演进[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119.
    ③[日]江渊一公著.大学国际化の研究[M].东京:玉川大学出版部,1997:15.
    ①事实上在日本大学制度建立之初,还同时出现了欧洲化与美国化浪潮,其中,欧洲化浪潮主要发生在帝国大学,美国化浪潮主要发生在私立高等教育机构。由于本研究主要指向国立大学即战前主要指向帝国大学、官立单科大学,所以这里提出战前的国际化战略目标主要是欧洲化。正如日本学者天野郁夫所说,“在明治十年代前半期,政府有关人员就大学、高等教育体系的模式应该取自欧洲还是美国引起过一场较为激烈的争论,那一段时期同志社、立教等教会私学正开始设立学院,说明支持美国模式的土壤正在逐步形成。官 立为主国家‘自上层’构建体系的对立面,是‘私立’为主由民间‘自底层’自发性地形成体系,不可忘记这两个性质迥异的选择项曾在日本并存过,虽然这段时间非常短暂。作为以德国为模式的国家大学,帝国大学的出现在这个意义上也极大地影响了日本私立高等教育的发展。”典型的如,主张英美式自由主义的大隅重信创建了早稻田大学。参见:旧]天野郁夫著:大学の诞生(上)[M]东京:中央公论新社,2009:163。
    ①以首任文部大臣森有礼的思想为例,森有礼早年深受西方思想影响,特别是任驻英国公使期间,深受当时德国首相俾斯麦的国家主义思想影响。俾斯麦领导建立了新德意志帝国,由分散的联邦制转变为中央集权制国家,1871年在普法战争中德国打败法国之后很快建立了世界强国地位,这对森有礼思想影响至深。森有礼认为德国之所以日趋强大是因为俾斯麦推行国家主义政策,所以日本如果要强大,必须以德国为师,必须奉行国家主义政策。1885年森有礼回国后担任伊藤博文内阁的第一任文部大臣之后,推行的学制改革以及1986年颁布的《帝国大学令》等便是其思想的典型反映。参见:金龙哲、王东杰编著.东京大学[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2:43-44。
    ②吕达、周满生主编.当代外国教育改革著名文献(日本、澳大利亚卷)[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83.
    ③[日]天野郁夫著.大学的诞生[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1:467.
    ④唐耀辉编著.高等学校办学特色建设与案例实务手册[M].石家庄:河北音像出版社,2005:1507.
    ①[日]江渊一公著.大学国隙化の研究[M].东京:玉川大学出版部,1997:15.
    ②实际上直到1982年日本政府出台《特别措施法》后才对外国教员参加教授会的资格放开了要求,明确提出外国教授具有参加大学内部管理决策的权利。
    ③[日]喜多村和之著.现代大学の变革と政策——历史的比较的考察[M].东京:玉川大学出版部,2001:307
    ④[日]日本教育政策研究会编著.臨教審総覽 上卷[M].第一法规出版株式会社,1987:98
    [日]天野郁夫.日本的大学改革——在美国化与市场化的中间[J].有色金属高教研究,2000(3):41.
    ①胡建华著.战后日本大学史[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0:34.
    ②[日]天野郁夫.日本的大学改革——在美国化与市场化的中间[J].有色金属高教研究,2000(3):40.
    ③[日]天野郁夫.日本高等教育改革的动向与问题[J].教育与经济,2002(2):2.
    ④这里有必要对日本从二战结束以来经常提及的“教育立国”、“技术立国”、“模仿立国”等国家发展战略进行简要辨析。明治维新以后特别是二战结束以后,日本政府提出了很多国家层面的发展战略,除了上述之外还有诸如“贸易立国”等战略,比较而言,具有全局意义和历史影响力的治国战略主要是上述三个。所谓“教育立国”主要是指与发展政治、经济、文化等相比而言,日本政府认为教育在国家发展中最具有战略意义,把教育发展作为社会发展的主要尺度,在国家发展战略中采取优先发展教育。日本政府之所以提出教育立国的发展战略主要基于两个背景,其一,政治制度在明治维新后形成一定格局,二战结束后没有必要再对政治制度进行大幅度改革的必要;其二,受人力资本理论等的影响,日本政府认为与优先发展经济等相比,教育更具有基础性地位,这可以从1960年口本政府颁布的《国民收入倍增计划》、1963年日本经济审议会提出的答申报告《经济发展中人的能力开发课题与对策》等政策和建议中看出来,在发展教育的政策报告中更是明确可见,所以教育立国在日本国家层面的发展战略中最具有治国哲学意义。相比之下,技术立国、模仿立国等发展战略主要是工具性意义上的治国战略。所谓技术立国主要是指在发展科学与技术的关系上日本政府提出优先发展技术,当然后来日本政府在真正处理科学与技术的关系上,笔者在第二章第五节提出运用“巴斯德象限”理论可以更合理地进行解读。所谓“模仿立国”主要是指对待外国的成功发展经验、发达的科学技术和与本国发展方式、后进科学技术之间关系上,日本政府乃至日本文化往往形成了先模仿甚至直接“拿来”成功经验和发达科学技术后自己再进行原创性研究的传统。⑤陈学飞主编.美国、德国、法国、日本当代高等教育思想研究[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4.
    ①[日]日本教育政策研究会编著.臨教審総覽 上卷[M].第一法规出版株式会社,1987:65.
    ②陈学飞主编.美国、德国、法国、日本当代高等教育思想研究[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16.
    ③吕达、周满生主编.当代外国教育改革著名文献(日本、澳大利亚卷)[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179.
    ①[日]日本教育政策研究会编著.臨教審総覽(上卷)[M].第一法规出版株式会社,1987:72.
    ②[日]日本教育政策研究会编著.臨教審総覽(上卷)[M].第一法规出版株式会社,1987:117
    ③[日]日本教育政策研究会编著.臨教審総覽(上卷)[M].第一法规出版株式会社,1987:341
    [美]亨利·埃兹科维获等编.大学与全球知识经济[M].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99:19.
    ①欧阳钟灿.震撼与思索:白川英树获奖历程回顾[J].科学,2010(3).
    ②[日]白川英树著.被化学所诱惑[M].台北:世潮出版有限公司,2001:7071.
    ③[日]白川英树著.被化学所诱惑[M].台北:世潮出版有限公司,2001:72.
    ④[日]白川英树著.被化学所诱惑[M].台北:世潮出版有限公司,2001:72-73.
    ①[日]白川英树著.我的诺贝尔之路[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52.
    ②[日]白川英树著.我的诺贝尔之路[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36.
    ①[日]小柴昌俊著.我不是好学生——诺贝尔奖获得者小柴昌俊的传奇人生[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51.
    ②[日]小柴昌俊著.我不是好学生——诺贝尔奖获得者小柴昌俊的传奇人生[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63.
    ③在宇宙中存在着万有引力、电磁力、强相互作用力以及弱相互作用力等四种相互作用力。万有引力是物体下落和行是运动的力。电磁力是将原子核分子等联系起来的作用力。强相互作用力和弱相互作用力是原子核内部的作用力。有观点认为,宇宙诞生的时候仅仅存在一种力,而随着时间的流逝逐步进化出四种力。
    “大统一理论”即是尝试用一种理论或规律将四种力统一起求,而且主要针对强相互作用力,因为在1967 年出现的“电弱统一理论”已经将电磁力和弱相互作用力统一起来,其中质子衰变便是“大统一理论”的预言之一。参见:[日]小柴昌俊著,16万光年之外的礼物:我的中微子发现之旅[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2:29-30。
    ①光电倍增管是一种光传感器,可以把微弱的光粒子转换成电子,并使其与电机相撞,使其增幅数百万倍。直径在一厘米以下的光电倍增管有数百种,一般都安装在电脑扫描仪及医疗用测量仪器等的关键部位。参见:小柴昌俊著.16万光年之外的礼物:我的中微子发现之旅[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2:102。
    ②所谓“超新星(supernova)",其实并不“新”,而是“旧”,是指衰老的大质量恒星在结束自己生命时的形态。距离地球16万光年的大麦哲伦星云爆发产生的超新星1987A是自400年前开普勒时代发明了近代观测仪后所能够看到的超新星。超新星爆发后产生的中微子遇到水中的质子,或者在排斥电子的时候,被排斥的电子也和质子衰变时一样会发出切伦科夫辐射,所以神冈探测器不仅可以探测质子衰变,也可以探测到因产生切伦科夫辐射的中微子。事实上,建立神冈探测器最初目的实际上是为了观测质子衰变现象而建立的装置,因为质子破裂时会发出切伦科夫辐射的极微弱的光。参见:[日]小柴昌俊著.16万光年之外的礼物:我的中微子发现之旅[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2:3;6-7。
    [日]小柴昌俊著.16万光年之外的礼物:我的中微子发现之旅[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2:3.
    ①[日]小柴昌俊著.16万光年之外的礼物:我的中微子发现之旅[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2:105.
    ②[日]小柴昌俊著.16万光年之外的礼物:我的中微子发现之旅[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2:106.
    吕达、周满生主编.当代外国教育改革著名文献(日本、澳大利亚卷)[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160.
    ①日本大学国际化战略发展主体之间“三重螺旋模型”关系的建构受到亨利·埃兹科维茨(Henry Etzkowitz)在论述后工业社会形成以知识生产为中心的大学—产业——政府的“三重螺旋模型论”的启示。参见:亨利·埃兹科维茨等编.大学与全球知识经济[M].南昌:汀西教育出版社,1999:229-230,249-256。
    ②l日]喜多村和之著.现代大学の变革と政策——历史的比较的考察[M].东京:玉川大学出版部,2001:13-15.
    ③吕达、周满生主编.当代外国教育改革著名文献(日本、澳大利亚卷)[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81.
    ④张应强著.文化视野中的高等教育[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135.
    ①[日]白川英树著.被化学所诱惑[M].台北:世潮出版有限公司,2001:194.
    ①[美]塞缪尔·亨廷顿等主编.文化的重要作用——价值观如何影响人类进步[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2:7.
    ②苏振华等.边缘的徘徊:重建中国社会科学传统的引路人——汪丁丁学术、思想研究.
    ③转引自:[英]保罗·史密斯等著.文化研究精粹读本[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1.
    ④马克斯·韦伯在《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中提出的核心观点是,新教教义,更具体地说是加尔文教派教义促进了现代资本主义的兴盛,他从自己的祖国德国了解到工业资本主义的兴盛的原因并不是由于它减轻或废除了罗马天主教的那些阻碍或抑制自由经济活动的条规,也不是由于它鼓励人们追求财富,而是在于它确定和支持了日常行为的伦理而促进了经济上的成功。韦伯认为,新教加尔文派教义做到这一点,最初是因为它确认了得救预定论:人不能靠信仰或行为而得救;能否得救是从每个人出世之初就预定了的,无论什么东西都改变不了一个人的命运。那么,这样一种信念很容易鼓励宿命论的态度,既然行为和信仰改变不了什么,为什么不纵欲寻欢呢?又何苦还要为善?这是因为按照加尔文派教义,善是上帝可能选择的对象。人人都可能被选中,但唯一理智的假定是,大多数被选中的人会通过自己的性格和行为表现出他们心灵的品质和命运的性质。这种含蓄的确认有力地鼓励了恰当的思想和行为。预定得救论的信念持续了(?)两代人的时间,然而它最终转化为一种世俗的行为准则:勤奋、诚实、严肃认真、节省金钱和时间。所有这些价值观有助于商业和资本积累。但韦伯强调,好的加尔文派教徒不以财富为目的。在宗教改革之前,欧洲就早有希望致富的人。韦伯的见解是,新教教义造就了新型实业家,他们致力于按一定方式生活和工作。重要的是这种方式,财富充其量不过是一种副产品而已。罗伯特·默顿在韦伯论点的基础上,提出新教教义与现代科学的兴起二者之间有着直接的关联。转引自:塞缪尔·亨廷顿等主编.文化的重要作用一
    价值观如何影响人类进步[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2:3940。
    ①邓正来主编.哈耶克读本[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490.
    ②转引自费孝通著.文化的生与死[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59.
    ③亨廷顿同时也指出,“大多数学者承认日本文明是一个独特的文明,它是中国文明的后代,出现于公元100
    -400年之间。”但在此之后,日本文明就游离于中国文明之外了。参见:塞缪尔·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M].北京:新华出版社,2010:23-24。
    ④[美]塞缪尔·亨廷顿著.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M].北京:新华出版社,2010:23.
    ⑤[日]丸山真男著.口本的思想[M].北京:三联书店,2009:65;[日]土居健郎著.日本人的心理结构[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37-39;[日]加藤周一著.日本文化中的时间与空间[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0:140; [英]罗素著.中国问题[M].上海:学林出版社,1996:76-77;刘迪.一个中国学者的日本观[J].日本学刊,2009,(9):张应强著.文化视野中的高等教育[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132。
    ⑥[英]罗素著.中国问题[M].上海:学林出版社,1996:76-77.
    ①张应强著.文化视野中的高等教育[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132.
    ①丁建洋等.论日本大学科研定位的“巴斯德象限”取向[J].复旦教育论坛,2010(5):83-87.
    ②张应强著.文化视野中的高等教育[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135.
    ③东京大学百年史编集委员会编.束京大学百年史·通史三[M].东京:东京大学出版会,1984:122.
    ④[日]日本教育政策研究会编著.臨教審総覽(上卷)[M].第一法规出版株式会社,1987:78.
    ①黄福涛主编.外国高等教育史[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198.
    ②在笔者看来,文化更多地是一种感悟,对日本崇尚自然的文化特质来源于一次学术聊天,日本同志社大学兼职教授、日本学术振兴会(JSPS)理事长小野元之先生与我们在一个日本料理店围绕日本料理“崇尚原生态”的文化属性进行讨论,对此促使笔者反思日本大学的文化特征,很多现象的叠加使笔者悟到口本大学文化的特性之——崇尚自然。这个感悟与留学日本多年的中国人民大学严平博士的感受不谋而合,在一次学术聊天中我直问严博十,“口本大学文化核心特征是什么?”他答道,“尊重自然”。
    ③[日]梅原猛著.森林思想——日本文化的原点[M].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1993:171.
    ④体现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特别是体现为经过高度工业化之后社会生活方式的自然化。
    这个启示主要来自于日本同志社大学社会学研究科博士生朱虹基于她在日留学多年的感悟,笔者与她交流时对此颇有同感。
    ①[日]喜多村和之著.现代大学の变革と政策——历史的比较的考察[M].束京:玉川大学出版部,2001:187.
    ②林毅夫.后发优势与后发劣势——与杨小凯教授商榷[J].经济学(季刊),2003(4):997.
    ③这里有两个问题非常值得讨论:
    (1)世界上是否存在一个公认的具有准则性的制度?作为一个价值判断问题长期以来一直是人们争论的焦点,以国家政治制度为例,在2000年前后以林毅夫和杨小凯等为代表进行了激烈争论。杨小凯等提出了“最优制度论”、“后发劣势论”,他们认为最优的制度是英、美式的对国家权力有一个制衡的共和宪政体制,这是一个放诸四海而皆准的制度,如果没有共和宪政体制来制衡国家的权力,少数政治精英就会滥用国家的权力,产生国家机会主义,使发展的果实落到少数政治精英手中,长期的经济发展就会失败。所以他认为落后国家有“后发劣势”,要克服后发劣势必须先完成共和宪政体制的改革,想获得技术模仿的后发优势,一定要先做个学习成功制度的好学生。在这种价值观背景下,他提出后发国家不应该采用“逆向制度发展工程学”,即后发国家不应该“首先试图模仿工业化模式;接着是经济制度,如私人企业的组织结构;再来是法律制度,如公司法;然后是政治体制,如代议制民主;也许最终采纳一些宪政规则,如权力的制衡及来自发达国家的意识形态和行为规范。”[Jeffrey Sachs、胡永泰、杨小凯.经济改革与宪政转轨[J].经济学(季刊),2003(4):967-968.]另外,还有学者从不同学科的角度提出了类似观点,如江晓原从科学史的角度提出,“在科学史领域,萨顿作为西方科学史‘正统’的精神‘教父’,他是无法被越过的——事实上,任何所谓‘跨越式发展’的愿景,都不可能略过该补的课、跳过该经历的阶段而实现”([美]乔治·萨顿著.科学的历史研究[M].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7:总序第4页)
    对此,以林毅夫为代表提出了“内生制度论”、“后发优势论”,林毅夫提出英美式共和宪政体制既不是发展中国家赶上发达国家的充分条件,也不是必要条件。而且该体制也不能保证英美的经济发展水平领先于没有这种体制的国家。同时,不先实现英美的宪政体制改革也不见得会使国家机会主义制度化。林毅夫提出,如果论为所谓英美式共和宪政制度是一个国家在经济发展阶段时最好的制度,把英美以外的国家经济发展中的问题都归咎于这些国家没有进行宪政体制改革或宪政体制改革不彻底,那么将是十分意识形态化的。林毅夫提出,不能设想一个国家或地区,先用50年、100年的时间完成宪政体制改革,然后才来发展经济。宪政体制改革其实并不仅是立宪,即使宪法规定行政权、立法权和司法权之间必须相互制衡,也并不代表现实中必然有这样的制衡。所以,虽然制度是重要的,但一个最优制度实际上是内生的,与发展阶段及历史、文化等有关(林毅夫.后发优势与后发劣势——与杨小凯教授商榷[J].经济学(季刊),2003(4):995-997)
    这些论争对大学制度研究具有重要启示,如同经济学等领域一样,现代大学制度大体上也有“西方大学制度中心论”和“中国特色大学制度论”两种论点,西方大学制度中心论主要有两种论点,第一,西方 现代大学制度与西方宪政相适应,形成了完善的制度体系,是适应学术规律的制度,具体表现为大学自治、教授治学、学术自由等;第二,西方大学源起于现代大学的原型——中世纪大学,西方现代大学制度具有内生性和原发性,所以是世界上许多国家大学制度的基本范式。中国特色大学制度论也主要有两种论点,第一,中国现代大学制度是适合现代中国宪法的大学制度, 《高等教育法》具体体现了中国宪法的规定,在外部治理上具有独立自主办学的法人资格等特征:第二,中国现代大学制度在内部治理上按照学术的逻辑治理大学,表现为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教授治学、学术自由等特征。中国现代大学制度究竟是否需要向现代西方大学制度看齐,否则就不符合大学和学术的发展规律?对于这个问题,经济学界的论争对高等教育学界同样具有方法论意义。
    (2)关于制度与文化的关系问题,这是讨论文化问题时不得不面临的一个问题。即使对于发展经济来说也难以存在一个制度核心,如杨小凯等所言,“制度核心是长期成功的经济发展的根本。”但他把日本20世纪中后期经济发展取得的巨大成功主要归因于模仿欧美的宪政制度改革,而且同时又指出,20世纪九十年代日本经济危机的主要原因也是由于日本的宪政制度改革不彻底,因为“日本从英国和德国模仿了全部的资本主义法律、政治和经济制度,但保留了天皇的特权。”(杨小凯等:972-973.)所以,这对于“最优制度论”来说有自相矛盾的地方,难以自圆其说。而对于教育、特别是对大学来说,并非一定要具有终结性的制度安排才是大学产生高层次创新能力的前提条件,对于大学的发展来说文化的影响力更大,这是由大学机构的保守本性所决定,这从大学作为世界上最为古老的机构也可以看出,如克拉克·克尔所考证,“关于历史上的大学,可以说,其他一切都变化,但是大学多半是持久的。西方世界在1520年以前建立的大约75个公共机构以可辨认的形式存在,有着类似的功能和未中断的历史,包括天主教会;……以及61所左右大学,这61所大学大部分仍在同样的地点,拥有一些同样的校舍,教授和学生从事很相同的事情,学校管理按基本上相同的方法进行。”(克拉克·克尔著.高等教育不能回避历史——21世纪的问题[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50—51)所以大学的保守本性决定了大学是文化地存在,文化传统对大学的影响力更大。
    [日]永井道雄著.日本的大学——产业社会里大学的作用[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2:54.
    ①鲁迅著.且介亭杂文·且介亭杂文二集[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2:31.
    ②[美]塞缪尔·享廷顿等仁编.文化的重要作用——价值观如何影响人类进步[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2:39.
    1[美]熊彼特(Schump eter, J.A.)经济发展理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0.74.
    ①弗孝通.反思·对话·文化自觉[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3):19.
    2[日]新渡户稻造著.武士道[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3.21.
    ①[日]冈本薰.太阳升起地方的教育.转引自吕达、周满生主编.当代外国教育改革著名文献(日本、澳大利业卷)[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235.
    ②[日]冈本薰.太阳升起地方的教育.转引自吕达、周满生主编.当代外国教育改革著名文献(日本、澳大利业卷)[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248.
    ③[日]冈本薰.太阳升起地方的教育.转引自吕达、周满生主编.当代外国教育改革著名文献(日本、澳大利亚卷)[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249.
    ④这里的“有用性”主要的并不是指向掌握特定的知识或技能等,而是符合日本社会对人才的需求特性。
    ⑤[日]天野郁夫著.大学の诞生(上)[M].东京:中央公论社,2009.9
    ⑥对于东西文化之间是否存在差距,萨义德(E W.Said)说了一段令人警醒的话:“现代东方学者对自己的定义足,他们足与别人有所不同,是把东方从迷惑、异化和怪诞中挽救出来的英雄。他们的研究重构了东 方已消失的语言、习俗甚至精神。他们的角色,类似于占坡里安,是他把古埃及的象形文字从罗萨塔石堆里发掘出来的。”(转引自费孝通著.文化的生与死[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192)日本大学文化的发展特质对我国大学文化建设有许多借鉴意义,首先要坚信我国的传统文化,坚信中华文化复兴的必然性。中国古代科学曾经引领世界长达10个世纪,只是到了17世纪才落后于西方,根据安格斯·麦迪森
    (A.M addison)的研究,“在公元1世纪,中国的汉朝和欧洲的罗马帝国处于同一个发展水平,直到1820年中国仍然是世界上最大的经济体,GDP总量仍占世界份额的32.4%。”[林毅夫.李约瑟之谜、韦伯疑问和中国的奇迹:自宋以来的长期经济发展[J].北京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4):5]在教育领域,中国汉代的太学与同一时期的西方古代高等教育机构相比不可一世,唐宋时期书院注重研习之风,主张走出山寨寻求与不同学派之间观点的碰撞,这些中国古代高等教育机构的文化传统绝非西方同一时期高等教育机构同日而语。这说明中国文化传统里具有求真、求异的科学精神和气质,具有创新的勇气,具有善于吸收外来文化、改造自身文化的传统。对于近代科学而言,也仅仅对于近代科学而言,我国属于后发外生型国家,现代科学在很多领域仍处于后进层次,所以借鉴别国的优秀大学文化应成为我国大学文化创新在很长一段时期里的必然选择,借鉴别国优秀大学文化的目的是实现自我文化的超越,这不仅是我国科学发展状态所决定,更重要的是一种大学文化创新的思维方式。
    ①费孝通.文化自觉和而不问[J].民俗研究,2000(3):13.
    ②“西方的没落”语出德国学者奥斯瓦尔德·斯宾格勒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接近尾声时出版的巨著——《西方的没落》,斯宾格勒在其开篇中说,“想去预断历史,想在一种文化的命运中去追踪尚未被人涉足过的各个阶段,尤其是我们的时代和我们的星球上那唯一实际上已处于完成状态的文化的各个阶段,那就是西欧及美洲文化。”但事实上,西方文化特别是大学文化并没有如斯宾格勒所逻辑推演的那样“已处于完成状态’参见:[德]奥斯瓦尔德·斯宾格勒著.西方的没落[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6:1。
    [日]天野郁夫著.大学的诞生[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1:7.
    ①[美]伯顿·克拉克著.高等教育系统——学术组织的跨国研究[M].杭州:杭州大学出版社,1994.49.
    ②[美]伯顿·克拉克著.高等教育系统——多学科的研究[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88:113-114
    ③[美]伯顿·克拉克著.高等教育系统——多学科的研究[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88:115.
    ①黄福涛.日报国立大学法人化的变化与影响——基于院校调查结果的分析[J].比较教育研究,2012(7):23.
    ②[美]伯顿·克拉克著.高等教育系统——多学科的研究[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88:117.
    ①[以]约瑟夫·本-戴维著.科学家在社会中的角色[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8.332.
    ②[美]伯顿·克拉克著.高等教育系统——学术组织的跨国研究[M].杭州:杭州大学出版社,1994:7
    ③[美]伯顿·克拉克著.高等教育系统——多学科的研究[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88:118.
    ①[美]伯顿克拉克著.高等教育系统——多学科的研究[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88:121
    ①陈永明编著.日本教育——中日教育比较与展望[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11.
    ②陈永明编著.日本教育——中日教育比较与展望[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11.
    ①徐国兴.日本国立大学中“大学自治”理论和实践的嬗变[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7(6):24.
    [比利时]尼科里斯、普利高津著.探索复杂性[M].陈奎宁译.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86.
    [德]彼得·贝格拉.威廉·冯·洪堡传[M].袁杰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4.
    [德]弗·鲍尔生著.德国教育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6.
    [德]马克斯·韦伯著.社会科学方法论[M].韩水法等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8.
    [德]马克斯·韦伯(Weber, M.)著.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德]马克斯·韦伯.韦伯论大学[M].孙传钊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
    [德]奥斯瓦尔德·斯宾格勒著.西方的没落[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6.
    [加]许美德、潘乃容主编.东西方文化交流与高等教育[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加]许美德著.中国大学1895-1995:一个文化冲突的世纪[M].许洁英主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
    [加]约翰·范德格拉夫等编著.学术权力—七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比较[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
    [法]爱弥儿·涂尔干著.教育思想的演进[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法]雅克·韦尔热著.中世纪大学[M].王晓辉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美]戴安娜·克兰.无形学院——知识在科学共同体的扩散[M].北京:华夏出版社,1988.
    [美]D.E.司托克斯.基础科学与技术创新:巴斯德象限[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9.
    [美]德雷克·博克[美].回归大学之道——对美国大学本科教育的反思与展望[M].侯定凯等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美]爱因斯坦著.爱因斯坦文集[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
    [美]德里克·博克.走出象牙塔——现代大学的社会责任[M].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
    [美]彼得·F·德鲁克、[日]中内功著.德鲁克看中国与日本[M].林克译.北京:东方出版社,2009.
    [美]阿什比.科技发达时代的大学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3.
    [美]安德鲁·戈登著.日本的起起落落:从德川幕府到现代[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美]巴伯.科学与社会秩序[M].顾听等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1.
    [美]伯顿·克拉克(王承绪等译).探究的场所——现代大学的科研和研究生教育[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
    [美]伯顿·克拉克.高等教育新论——多学科的研究[M].郑继伟等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
    [美]伯顿·克拉克,克劳迪亚斯·盖勒特,等.研究生教育的科学研究基础[M].王承绪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
    [美]伯顿·R·克拉克.高等教育系统——学术组织的跨国研究[M].王承绪译.杭州:杭州大学出版社,1994.
    [美]伯顿·克拉克著.建立创业型大学——组织上转型的途径[M].王承绪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美]博耶著.关于美国教育改革的演讲[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美]H·乍克曼著.诺贝尔奖获奖奥秘[M].劳永光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7.
    [美]菲利普·G·阿尔巴赫.变革中的学术职业——比较的视角[M].别敦荣译.青岛: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06.
    [美]克拉克·克尔著.大学之用[M].高銛等,等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美]克拉克·克尔.高等教育不能回避历史—21世纪的问题[M].王承绪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
    [美]罗伯特·金·默顿.十七世纪英格兰的科学、技术与社会[M].范岱年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
    [美]罗伯特·金·默顿著.科学社会学——理论与经验研究[M].鲁旭东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
    [美]鲁思·本尼迪克特著.菊花与刀——日本文化的诸模式[M].孙志民等译.北京:九州出版社,2005.
    [美]米兰娜·普里贾维奇.战略定位[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8.
    [美]罗伯特·金·默顿著.科学社会学散忆[M].鲁旭东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美]亨利·埃兹科维茨,(荷)劳埃特·雷德斯多夫著.大学与全球知识经济[M].夏道源等译.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99.
    [美]托比·胡弗(Toby E.Huff)著.近代科学为什么诞生在西方(第二版)[M].周程,等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美]尼尔·J·斯梅尔塞著.社会科学的比较方法[M].王宏周、张平平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
    [美]史蒂芬·科尔(Stephen Cole)科学的制造:在自然与社会之间[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
    [美]托马斯·库恩著.科学革命的结构[M].金吾伦,胡新和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美]伊曼努尔·华勒斯坦著.自由主义的终结[M].郝名玮,张凡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
    [美]约翰·S·布鲁贝克著.高等教育哲学[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87.
    [美]约翰·罗尔斯.正义论[M].何怀宏,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
    [美]约翰·S·布鲁贝克.高等教育哲学[M].王承绪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2.
    [美]达娃·索贝尔著.伽利略的女儿——科学、信仰和爱的历史回忆[M].谢延光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美]唐纳德·肯尼迪.学术责任(Academic Duty)[M].阎风桥等译.北京:新华出版社,2002.
    [美]小摩里斯·N·李克特.科学是一种文化过程[M].顾听,张小天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9.
    [美]萨义德著.东方学[M].王宇根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7.
    [美]塞缪尔·亨廷顿等主编.文化的重要作用——价值观如何影响人类进步[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2.
    [美]塞缪尔·亨廷顿著.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M].北京:新华出版社,2010.
    [日]安藤彦太郎著.早稻田大学与中国[M].李国胜、徐水生译.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10.
    [日]浜野洁等著.日本经济史1600—2000[M].彭曦等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0.
    [日]白川英树著.被化学所诱惑[M].萧志强译.台北:世潮出版有限公司,2001.
    [日]渡边洋三著.日本国宪法的精神[M].魏晓阳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9.
    [日]读卖新闻中部社会部著.实验狂野依良治的诺贝尔之路[M].张丽瓊译.台北:远流出版事业股份有限公司,2004.
    [日]儿玉文雄等主编.知识产业化——美日两国大学与产业之间的纽带[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3.
    [日]大田尧著.战后日本教育史[M].王智新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3.
    [日]白川英树.我的诺贝尔之路[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
    [日]福泽谕吉著.文明论概略[M].北京编译社译.北京:九州出版社,2008.
    [日]福井谦一著.直言教育:亚洲第一位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福井谦一谈教育[M].戚戈平,李晓武译.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
    [日]黑田龙彦著.上班族的诺贝尔奇迹——工程师田中耕一的成功传奇[M].宋碧华译.台北:远流出版事业股份有限公司,2004.
    [日]金子元久著.大学教育力[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日]金子元久著.高等教育的社会经济学[M].刘文君编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日]堀尾辉久主编.当代日本教育思想[M].王智新译.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1994.
    [日]加藤周一著.日本文化中的时间与空间[M].彭曦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0.
    [日]科学技术厅(王泉清等译).现代的日本科学技术[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85.
    [日]科学技术厅.现代的日本科学技术[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85.
    [日]乾侑.日本科技政策(葛化东译)[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87.
    [日]丸山真男著.日本的思想[M].区建英、刘岳兵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9.
    [日]永井道雄著.日本的大学——产业社会里大学的作用[M].李永连等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2.
    [日]新渡户稻造著.武士道[M].张俊彦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
    [日]小柴昌俊著.我不是好学生——诺贝尔奖获得者小柴昌俊的传奇人生[M].戚戈平,李晓武译.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
    [日]科学技术政策史研究会编著.日本科学技术政策史[M].邱华盛,等译.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
    [日]梅原猛著.森林思想——日本文化的原点[M].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1993.
    [日]南博著.日本人论:从明治到现代[M].邱淑雯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日]南部阳一郎著.夸克——基本粒子物理学前沿[M].刘东风等译.北京:知识出版社,1998:37.
    [日]矢沢科学事务所编著.诺贝尔奖中的科学:化学奖卷[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2.
    [日]矢沢科学事务所编著.诺贝尔奖中的科学:物理学奖卷[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2.
    [日]土居健郎著.日本人的心理结构[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
    [日]辻清明著.日本官僚制研究[M].王仲涛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8.桑新民著.呼唤新世纪的教育哲学——人类自身生产探秘[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3.
    [日]杉本勋.日本科学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
    [日]土居健郎著.日本人的心理结构[M].阎小妹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
    [日]汤川秀树著.创造力和直觉[M].周林东译.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87.
    [日]天野郁夫著.高等教育的日本模式[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
    [日]天野郁夫著.大学的诞生[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1.
    [日]汤川秀树著.旅人——一个物理学家的回忆[M].周林东译.石家庄:河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
    [日]汤浅光朝著.科学文化史年表[M].张利华译.北京:科学普及出版社,1984.
    [瑞典]胡森,[德国]波斯尔思维特,(外文主编),李维中译本主编,丁廷森,丁均等译.国际教育百科全书(1)[C].贵阳:贵州教育出版社,1990.
    [印]阿马蒂亚·森著.以自由看待发展[M].任赜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英]迈克尔·马尔凯著.科学社会学理论与方法[M].林聚任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
    [英]伯特兰·罗素著.中国问题[M].上海:学林出版社,1996.
    [英]伯特兰·罗素著.西方的智慧[M].崔权醴译.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5.
    [英]阿什比著.科技发达时代的大学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3.
    [英]保罗·史密斯等著.文化研究精粹读本[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英]贝尔纳著(伍况甫译).历史上的科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1959.
    [英]贝尔纳著.科学的社会功能[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
    [英]怀特海.教育的目的[M].徐汝舟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2.
    [英]J·D·贝尔纳.科学的社会功能[M].陈体芳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英]约翰·亨利·纽曼.大学的理想(The Ideal of A University)[M].徐辉,等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
    [英]J.D.贝尔纳.科学的社会功能[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英]克里斯托夫·弗里曼著.技术政策与经济绩效:日本国家创新系统的经验[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8.
    [英]卡尔·波普尔著.科学发现的逻辑[M].北京: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8.
    [英]阿诺德·汤因比著.历史研究(上、下册)[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
    [以]约瑟夫·本-戴维著.科学家在社会中的角色[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8.
    陈林、何曼青著.文明之约定:科技与社会的理性协奏[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7.
    陈永明编著.日本教育——中日教育比较与展望[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陈学飞主编.美国、德国、法国、日本当代高等教育思想研究[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
    陈洪杰著.德国古典大学观及其对中国的影响(修订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陈劲、柳卸林主编.自主创新与国家强盛[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
    邓正来主编.哈耶克读本[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风笑天.社会学研究方法[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费孝通著.文化的生与死[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
    蒋百里、戴季陶著.日本人与日本论[M].南京:凤凰出版社,2009.
    胡建华著.战后日本大学史[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
    黄福涛主编.外国高等教育史[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
    贺国庆著.德国和美国大学发达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
    胡建华等著.高等教育学新论[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
    胡建华著.现代中国大学制度的原点[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纪树立编译.科学知识进化论:波普尔科学哲学选集[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1987.
    江晓原主编.科学史十五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金吾伦主编.跨学科研究引论[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7.
    金龙哲、王东杰编著.东京大学[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2
    金忠明著.中外教育史汇通[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
    梁启超著.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梁忠义主编.战后日本教育研究[M].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93.
    廖正衡等主编.中日科技发展比较研究[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2.
    刘念才、Jan Sadlak主编.世界一流大学:特征·排名·建设[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7.
    刘岳兵著.日本近现代思想史[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10.
    雷通群著.西洋教育史[M].北京:东方出版社,2007.
    吕达、周满生主编.当代外国教育改革著名文献(日本、澳大利亚卷)[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李永连著.京都大学[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3.
    李正风著.科学知识生产方式及其演变[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冒荣著.科学的播火者——中国科学社述评[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
    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编.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4.
    那日苏著.日本战后的科学技术与社会[M].中国经济出版社,1999.
    钱里群、高远东主编.中国大学的问题与改革[C].天津人民出版社,2003.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1998.
    杨冬平编.大学精神[C].辽海出版社,2000.
    赵文华,龚放(主编).现代大学制度:问题与对策[C].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7.
    张斌贤、刘慧珍主编.西方高等教育哲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查有梁著.教育建模[M].桂林:广西教育出版社,1998.
    张人杰主编.国外教育社会学基本文选(修订版)[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周寄中主编.创新的基础和源泉:基础研究的投入、评估和协调[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
    潘懋元主编.现代高等教育思想的演变——从20世纪到21世纪初期[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 出版社,2008.
    饶毅著.饶议科学[M].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9
    王天一等编著.外国教育史(上下册)[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
    汪丁丁著.经济思想史讲义[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
    汪丁丁、韦森、姚洋著.制度经济学三人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吴国盛编.科学二十讲[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8.
    吴文侃、杨汉清主编.比较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
    吴光辉著.转型与建构——日本高等教育近代化研究[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7.
    宣勇著.大学变革的逻辑(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宣勇著.大学变革的逻辑(下)[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邢天寿著.论学会[M].福州: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1986.
    杨东平编.大学二十讲[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9.
    殷凤著.卓尔不群的创新者:约·阿·熊彼特[M].郑州:河北大学出版社,2001.
    张红霞著.教育科学研究方法[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9.
    张利华著.日本战后科技体制与科技政策研究[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2.
    张应强著.文化视野中的高等教育[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张维迎著.大学的逻辑[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藏佩红著.日本近现代教育史[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10.
    赵洪州著.科学能力学引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1984.
    岛原健三.日本化学家获诺贝尔奖的社会背景[J].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3).
    胡钦晓.大学讲座制的历史演变及借鉴[J].现代大学教育,2010(6)
    何晓芳等.知识经济时代的中日高等教育改革——第五届中日高等教育论坛综述[J].高等教育研究,2011(10).
    胡建华.由“国家控制的模式”向“国家监督的模式”转变——大学与政府关系发展的基本走向[J].复旦教育论坛,2003,(6).
    胡建华.思想的力量:影响19世纪初期德国大学改革的大学理念[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4,(4).
    刘迪.一个中国学者的日本观[J].日本学刊,2009(9).
    林毅夫.后发优势与后发劣势——与杨小凯教授商榷[J].经济学(季刊),2003(4)
    刘劲聪.日本大学本科Seminar课程教学模式在我国的应用探析[J].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2008(5).
    茅海建.京都大学的“共同研究”[J].读书,1999(12)
    天野郁夫.日本高等教育改革的动向与问题[J].教育与经济,2002(2).
    天野郁夫.日本高等教育改革的动向与问题[J].教育与经济,2002(2).
    天野郁夫.日本国立大学的法人化——现状与课题[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6(2).
    王建华.第三部门视野中的现代大学制度[J].高等教育研究,2007,(1).
    狭间直树.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共同研究班:以中国近代史为例[J].近代史研究,2007(2).严建新、王续琨.试论科学研究的三维分类模型[J].科学学研究,2009,(9).
    阿曾沼明裕著.战後国立大学における研究费补助[M].东京:多贺出版,2003.
    青木昌彦等编.大学改革:课题と争点[M].东京:东洋经济新报社,2001.
    朝永振一郎著.科学者の自由な樂圜[M].束京:岩波書店,2000.
    天野郁夫著.大学の诞生(上)[M].东京:中央公論新社,2009.
    天野郁夫著.大学——变革の時代[M].东京:束京大学出版会,1991.
    市川昭午著.高等教育の变貌と财政[M].东京:玉川大学出版部,2000.
    飯田益雄著.科学研究费の基礎知谶——文部省の制度·逢営·審查を複眼でみる[M].東京:科学新闻社,1998.
    上田耕一郎编.人生の同行者——上田耕一郎×小柴昌俊·鹤見俊辅·小田実对歆[M].东京:新日本出版社,2006.
    潮木守一著.京都帝国大学の挑戰[M].東京:講談社,1997.
    江渊一公著.大学国隙化の研究[M].东京:玉川大学出版部,1997:15.
    江崎玲於奈著.創造力の育て方·鍛え方[M].束京:講談社,1997.
    大嶋幸一郎·北村雅人编.ノーベル赏化学者野依良治博士:学问と創造[M].(株)化学同人,2002.
    冲田行司著.藩校·私塾の思想と教育[M].东京:日本武道馆,2011.
    大沢勝等编集.日本の大学改革——学術体制と大学[M].東京:青木書店,1982.
    大沢勝等编集.日本の大学改革——现代社会と大学[M].东京:青木書店,1982.
    大沢勝等编集.日本の大学改革——大学教育の改革1[M].东京:青木書店,1982.
    大沢勝等编集.日本の大学改革——大学教育の改革2[M].东京:青木書店,1982.
    大沢勝等编集.日本の大学改革——大学の制度改革[M].东京:青木書店,1982.
    大富敬康著.田中耕一の「自分を活力かす」術[M].東京:講談社,2003.
    同田節人など编集.尊門家集団の思考と行勤[M].株式会社岩波書店,1999.
    科学技術庁编集.科学技衍白害(平成7年版)[M].束京:大蔵省総称印刷局,1995.
    海後宗臣编.教育改革·戰後日本の教育改革第一卷[M].束京:束京大学出版会,1969.
    海後宗臣、寺崎昌男著.大学教育·戟後日本の教育改革第九卷[M].東京:東京大学出版会,1969.
    柿内賢信.创立のころ[J].日本物理学会誌,第32卷第10号.
    喜多村和之著.现代大学の变革と政策——历史的比较的考察[M].东京:玉川大学出版部,2001.
    京都大学编.京都大学百年史[M].京都:京都大学,1997.
    黑羽亮一著.大学政策:改革ヘの轨跡[M].东京:玉川大学出版部,2002.
    研究開凳研究会编.研究阴凳戟略(增訂3版)[M].東京:開発社,1990.
    靳馬剣禅著.東西両京の大学[M].东京:講談社,1988.
    须藤功著.戰後教育改革の欺瞒と虚構[M].东京:1995.
    清水俊彦编著.教育審議会の総合的研究[M].東京:多贺出版株式会社,1989.
    清水一彦著.日米の大学单位制度の比较史的研究[M].东京:風间書房,1998.
    田中耕一著.生涯最高の失败[M].东京:朝日新聞社,2003.
    玉井克哉、宫田由纪夫编著.日本の產学連携[M].東京:玉川大学出版部,2007.
    寺崎昌男著.日本における大学自治制度の成立.東京:評論社,2000.
    东京大学百年史编集委员会编.东京大学百年史·通史一[M].东京:东京大学出版会,1984.
    东京大学百年史编集委员会编.东京大学百年史·通史二[M].东京:东京大学出版会,1984.
    东京大学百年史编集委员会编.东京大学百年史·通史三[M].东京:东京大学出版会,1984.
    东京高等教育研究所·日本科学者会講.大学改革論の國際展開——コネスコ高等教育勧告宣言集[M].広岛青木书店,2002.
    东和大学国际教育研究所编者.日本人と教育[M].东京:文一総合出版,1970.
    中村诚太郎著.湯川秀榭と朝永振一郎[M].东京:読壳新闻社,1992.
    中山茂著.科学技术の战後史[M].东京:岩波书店,1995.
    中山茂著.帝国大学の诞生[M].东京:中央公论社,1978.
    中山茂著.科学と社会の现代史[M].东京:岩波书店,1981.
    教育事情研究会编集.中央教育审议会答申総览(增补版)[M].东京:ぎようせい,1992.
    西尾斡二.教育と自由——中教审报告から大学改革へ[M].东京新潮社,1992.
    日本教育政策研究会编著.临教审総覽<上卷>[M].东京:第一法规出版株式会社,1987.
    羽田贵史等著.中央教育审议会と大学改革凹.広岛大学大学教育研究セン夕一,1999.
    莲沼宏.“数物”後半から日本物理学会*足まで[J].日本物理学会志,第32卷第10号.
    浜林正夫など著.大学改革论の国际的展开[M].东京:青木书店,2002.
    马场靖宪、後藤晃编.产学连携の*证研究[M].东京:东京大学出版会,2007.
    原山优子编著.产学连携——「革新力」を高める制度设计に向けて[M].东京:东洋经济新报社,2003.
    编集委员会.经济学大辞书Ⅰ[M].东洋经济新报社,1980.
    堀尾辉久著.日本の教育はどこへ[M]东京清木书店,1990.
    村井実著.アメリカ教育使节団报告书[M].东京:讲谈社,2000.
    文部省编集.我が国の文教施策——生涯学习の新しい展开(昭和63年度).
    文部省编.学制百年史[M].东京:ぎようせい,1975.
    山边时雄.化学と私[M].京都:(株)化学同人,1982.
    山岸骏介著.大学改革の现场へ[M].东京:玉川大学出版部,2001.
    汤浅光朝著.科学五十年[M].东京:时事通信社,1952.
    有本章·山本真一编著.大学改革の现在[M].东信堂,2003.
    有本章编.学部教育の展开[M].広岛:広岛大学大学教育研究セン夕一,2000.
    教育白书
    科学技术白书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