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古代汉语用典理论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用典,是引用修辞方式的一种,指的是运用典故来表情达意。由于其所引语料的特殊性使得它在引用之外又形成了自我鲜明的特色,极具研究价值。因此,该篇文章在借鉴古代文献有关用典现象的论述及近年来相关论文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针对研究现状中的一些不足之处,就此一课题进行了比较系统的探讨。
     首先,对用事、用典与引用三者之间的关系加以分析辨别,澄清了用典修辞研究过程中在基本概念的运用上存在的一些指称混乱的现象,明确了典故及用典的内涵。其次,沿着用典产生、运作及接受效果的一般发展轨迹,结合有关的修辞理论,阐述了用典运作的思维机制、基本规律与功能意义,对用典的方法、要求与禁忌等进行了总结。在此基础上,尝试为古代汉语用典修辞理论建立起一个较为体系化的构架。
     文章结合用典实践,在具体探讨过程中,探其根源,理其脉络,究其功用,力图为用典修辞勾勒出一个大致的概貌,从而在古代汉语修辞学史上给予它应有的地位。
Citing allusion is a kind of rhetoric quomodo of adduction, which means expressing one' s sentiment and sense by citing allusion. Due to the particularity of its lingual materials, it is provided with vivid traits and has tarnal more researchful value. So the article refers to the dissertation concerned in archaic literatures and production of some theses in recent years, makes a more systemic discuss on this subject aiming at the limitation.
    First, analyze the relation among yongshi. citing allusion and adduction, defecate the confusion in appellation of basic conceptions and define the meaning of allusion and citing allusion. Secondly, following the common track of its emergence. action and effect, we set forth its thinking mechanism. principal disciplinarian and function using involved rhetoric theories and sum up the methods and tactic in the course of citing allusion. By this try to set up a more systematism frame for the theory of citing allusion in archaic Chinese.
    The article digs its source. coordinates its venation and explores its effect combining the practice of citing allusion, strive for outlining general picture, thereby give it a proper station in the history of archaic Chinese rhetoric.
引文
[1][9] 辞源(修订本)[Z],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年:0318页、1293页
    [2] 辞海[Z],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9年:831页
    [3] 汉语大词典[Z],上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88年:114页
    [4] 古今汉语词典[Z],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年:297页
    [5] 辛夷、成志伟主编.中国典故大辞典·序[Z],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1991年:8页
    [6][10] 常棣、蔡镜浩.文言修辞概要[M],北京:北京出版社,1988年:140页、141页
    [7] 陈学祖、曾晓峰.稼轩词典故之符号学阐释[J],湖北大学学报,1998年,第3期:49页
    [8] 王德春主编.修辞学词典[Z],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87年:196页
    [11] 罗邦柱主编.古汉语知识辞典[Z],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88年:248页
    [12] 郑奠、谭全基.古汉语修辞学资料汇编[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年:389页
    [13] 陈炯.中国文化修辞学[M],无锡:江苏古籍出版社,2001年:55页
    [14] 杨胜宽.用典:文学创作的一场革命[J],复旦学报,1994年,第6期:109页
    [15][16][17] 钱冠连.汉语文化语用学(第二版)[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年:99页、131页、135页
    [18] 葛兆光.论典故——中国古典诗歌中一种特殊意象的分析[J],文学评论,1989年,第12期:8页
    [19] 李军.对修辞研究视角的思考[J],修辞学习,1996年,第4期:3页
    [20][22] 明·王骥德著,陈多、叶长海注.曲律[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3年:131页
    [21] 南朝·梁·刘勰著,周振甫注.文心雕龙注释[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412页
    [23][24] 清·何文焕辑.历代诗话[M],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413页、346页
    [25] 明·胡应麟撰.诗薮[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58年:64页
    [26][28] 温科学.英语新修辞观[J],修辞学习,1999年,第4期:14页
    
    
    [27] 李鑫华.典故的话语表演、内涵叙述推理与修辞想象主题[J],山东外语教学,2001年,第4期:43页
    [29] 清·王夫之等撰.清诗话[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63年:688页
    [30] 刘永济.文心雕龙校释[M],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146页
    [31][32] 胡纬.文心雕龙字义通释[M],香港:文德文化事业有限公司,1997年:96~97页
    
    
    1.郑子瑜、宗廷虎主编.《中国修辞学通史》,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2.陈望道.《修辞学发凡》,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7年新二版
    3.冯春田.《文心雕龙释义》,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86年版
    4.詹镆.《文心雕龙义证》,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版
    5.唐启运.《成语、谚语、歇后语、典故概说》,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6.祝鼎民.《典故·知识·查检》,北京:知识出版社,1992年版
    7.《王力文集》(第九卷),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88年版
    8.王占福.《古代汉语修辞学》,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9.辛夷、成志伟主编.《中国典故大辞典》,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1991年版
    10.郑颐寿主编.《辞章学辞典》,西安:三秦出版社,2000年版
    11.陆尊梧、李志江编著.《历代典故辞典》,北京:作家出版社,1992年版
    12.于石等编.《常用典故词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5年版
    13.《古书典故辞典》,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
    14.《文学典故词典》,济南:齐鲁书社,1987年版
    15.主编.《中国古代诗话词话辞典》,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16.杨玉东等.《典故的美学诠释》,焦作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2期
    17.莫海斌.《摹天换日:诗歌的用典》,西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3年,第3期
    18.罗积勇.《用典中的蕴含之研究》,华中科技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4期
    19.邓国栋.《引用的语境观透视》,修辞学习,1995年,第2期
    20.卢兴基.《用典和袭故——中国古代诗歌意象构织的特殊技巧》,江海学刊,1992年,第2期
    
    
    21.柴春华、李之亮.《引用典故的修辞艺术——明·高琦的“用事十四法”论析》,修辞学论文集(第二集),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
    22.张福勋.《诗用“翻案法”》,文史知识,1996年,第1期
    23.李景新、王吉鹏.《典故词对典故因素的摄取——典故词的形成之研究》,湛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年,第3期
    24.何鸣.《<聊斋志异>镅蕴轿ⅰ罚魃缁峥蒲В?000年,第1期
    25.汪小洋.《<牡丹亭>鹗鲇锓ㄌ教帧罚暇┦Υ笱П?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4期
    26.顾之京.《易安词用典探析》,南开学报,1992年,第6期
    27.张黔.《古诗词用典的文化审美意义》,华夏文化,1998年,第4期
    28.徐毅.《古诗文中典故的运用》,南通职业大学学报,2001年,第1期
    29.光汉.《关于典故溯源的再思考》,古汉语研究,2000年,第4期
    30.袁世全.《关于典故辞典的十大关系》,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1999年,第2期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