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东汉魏晋南北朝译经语料整理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本文阐述东汉魏晋南北朝译经语料整理的内容、方法及整理过程中应注意的若干问题,共分八章:
     第一章简述选题缘由、研究材料、研究方法。
     第二章简述东汉魏晋南北朝译经概况及各种版本情况,同时讨论译经的语言性质,指出学界在引用译经语料时存在的三个突出问题:轻信题署、忽略版本异文、轻信不当断句。
     第三章讨论东汉魏晋南北朝译经语料在词汇学、文字学及其在大型字书编纂中的价值。东汉魏晋南北朝译经语料富含新词新义、有助于揭示词义的由来;可为字书提供确切的释义;有利于厘清正、俗字的语境差异;在大型字书编纂中,东汉魏晋南北朝译经语料可纠《汉语大字典》不恰当的释义、补充义项、提供恰当例证等。
     第四章探讨东汉魏晋南北朝译经语料整理的内容。译经语料整理不仅应考虑其不同于传统文献的特殊性,更应结合微观、宏观两个层次。单篇译经语料的微观整理内容包括译经年代、译人、译经地点三个主要方面。译经语料的宏观整理内容包括校勘、注释等。
     第五、六、七章讨论译经语料整理的方法。
     第五章具体阐述译经语料鉴别的方法。译经语料可从文献学、语言学(语法、词汇、语音)、文化学等方面进行鉴别,并综合考证了《昙无德羯磨》的年代、《五阴譬喻经》的译人及《撰集百缘经》的翻译地点。
     第六章阐述译经中俗字的考辩方法。根据不同版本对“(?)”、“(?)”、“(?)”、“(?)”、“(?)”、“(?)”、“(?)”等俗字进行考辩;用演绎类推考辩了“(?)”、“(?)”、“(?)"、“(?)”、“(?)”等俗字;根据字、韵书,结合文义,比对版本及异出经等方法综合考辩了“(?)”、“(?)”、“(?)”、“(?)”、“(?)”、“(?)”、“(?)”、“(?)”等俗字。
     第七章是关于校勘学整理的方法。通语法、明语词、破假借、审文义可用来整理译经语料的句读;利用不同版本及同经异译等方法可纠正译经语料的脱、衍、错倒等讹误。
     第八章讨论译经语料整理时应注意的若干问题。语料鉴别时应注意参照译经的选择、区别性语料的提取、考证方法的应用;语料注释应结合实际语言用例、兼顾译经语言的地域性、审慎对待孤证;校勘时应注意选择善本、通晓译经文体、注意文字的使用等。
This dissertion takes Buddhist scriptures translated in Late Han,Wei,Jin,Northern and Southern Dynasties as researeh object,focus on the contents、methods of collation and some key problems run through it.This paper falls into eight chapters.
     ChapterⅠ:Briefly descript the reason for title selected,materials adoption and ways to study.
     ChapterⅡ:Briefly descript the survey of Buddhist scriptures translated in Late Han,Wei,Jin,Northern and gouthern Dynasties and its different versions,touch upon its linguistic inherency,meanwhile,we point out three problems in citing Buddhist sutra:accept title and false marks as Arguing materials,ignore variance in different version.
     ChapterⅢ:On the Value of Buddhist Sutra translated in Late Han, Wei,Jin,Northern and Southern Dynasties in etymology.Buddhist Sutra not only could provide An abundance of instances for meaning definition,but also have profitable effects on the Compiling of Large-Scaled Chinese Dictionary.
     ChapterⅣ:Contents of study on Buddhist Sutra should included in macroscopic and microcosmic.We should survey translator、time region of single Buddhist scripture.Meanwhile,we should pay more attention to the corpus collate and notation. ChapterⅤ、ⅥandⅦis about methodology.
     ChapterⅤ:we can examine the translation time of Buddhist sutra from the philology、linguistic and cultural perspective.we synthesize three methods to investigate translation time of Tanwudejiemo、translator of Wuyinbiyujing and region of Zhuan jibaiyuanjing.
     ChapterⅥ:we explains the meaning of chinese folk characters such as wan、you、qin、zhi and so on,according to the different version and deduction.
     ChapterⅦ:There are some methods in collate Buddhist scriptures,only we know grammar,understand the meaning of words,aware of borrow phenomena,can we right error、give it a supplement,exscinde words,put reversal in order.
     ChapterⅧ:There are some problems on collation of Buddhist scriptures, Particularly through out ascertaining the translation period of Buddhist sutra.the difficulties mainly iies in choicing Buddhist sutra for reference and extracting distinguish words.
引文
[1]李维琦《佛经词语汇释》,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
    [2]朱庆之《佛典与中古汉语词汇研究》,台北:文津出版社,1992年。
    [3]龙国富《姚秦译经助词研究》,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
    [4]凌敏《<百喻经>动词研究》,四川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年。
    [5]时良兵《支谦译经副词研究》,南京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年。
    [6]刘东《<入唐求法巡礼行记>助动词研究》,辽宁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年。
    [7]石琳《三国佛经中的双宾句式》,四川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年。
    [8]胡敕瑞《<论衡>与东汉佛典词语比较研究》,成都:巴蜀书社,2002年。
    [9]陈秀兰《魏晋南北朝文与汉文佛典语言比较研究》,北京:中华书局,2008年。
    [10]朱力《<太平经>与东汉佛经判断句比较研究》,四川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年。
    [11]汪祎《中古同经异译佛典词汇比较研究--以竺法护和鸠摩罗什译经为例》,南京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年。
    [12]熊娟《中古同经异译佛典词汇研究--以<梵天所问经>异译三经为例》,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年。
    [13]方一新《翻译佛经语料年代的语言学考察--以<大方便佛报恩经>为例》,《古汉语研究》,2003年第3期。
    [14]方一新《<分别功德论>翻译年代初探》,《浙江大学学报》,2003年第5期。
    [1]方一新《一般鉴别词的提取及原则》,“汉语历史词汇与语义演变学术研讨会”论文,浙江杭州,2008年。
    [1]陈寅恪《陈垣敦煌劫余录序》,《金明馆丛稿二编》第236页。
    [2]遇笑容《试说汉译佛经的语言性质》,《历史语言学研究》(第一辑)第76页。
    [3]梁僧祜撰《出三藏记集》第510页。
    [4]粱僧祜撰《出三藏记集》第518页。
    [5]梁僧祜撰《出三藏记集》第534页。
    [6]梁僧祜撰《出三藏记集》第562页。
    [1]唐李延寿《南史》第1720页。
    [2]郭朋《中国佛教简史》第42-43页。
    [3]高振农《中国佛教》第62页。
    [4]《礼记·王制》,《十三经今注今译》第773页。
    [5]梁启超《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第11页,东方出版社,1996年。
    [1]梁僧祜撰《出三藏记集》第310页。
    [2]粱僧祜撰《出三藏记集》第293页。
    [1]李际宁《佛经版本》第76页。
    [2]蒋唯心《金藏雕印始末考》,张曼涛主编《大藏经研究汇编》第237页。
    [3]何梅《<赵城金藏>的几个问题》,《中国典籍与文化》第32页,2008年第3期。
    [4]李富华、何梅《汉文大藏经研究》第302页。
    [1]李际宁《佛经版本》第55页。
    [2][韩]柳富铉《<高丽藏>的底本及雕造考》,《文献季刊》第117-135页,2002年第4期。
    [1]王云路《试说翻译佛经新词新义的产生理据》,《语言研究》第91页,2006年第2期。
    [2]董琨《“同经异译”与佛经语言特点管窥》,《中国语文》第559页,2002年第6期。
    [3]朱庆之《试论佛典翻译对中古汉语词汇发展的若干影响》,王云路、方一新编《中古汉语研究》(一)第125-129页。
    [1]此词《大词典》(3203页)首例举南朝梁简文帝《<大法颂>序》,偏晚。
    [2]唐贤清《佛教文献三音节副词特点及产生、衰落的原因》,《古汉语研究》第74页,2007年第4期。
    [3]杜纯梓《论“偏义复词”》,《古汉语研究》第71-79,2004年第3期。
    [4]竺家宁《魏晋佛经的三音节构词现象》,《纪念王力先生百年诞辰学术论文集》第245页。
    [5]《大词典》第5045页。
    [1]梁僧祜撰《出三藏记集》第508页。
    [1]朱惠仙《<大正藏>断句首创与致误条陈--以<出曜经>为例》,《江西社会科学》第215-216页,2005年第5期
    [2]方一新《从疑问句看<大方便佛报恩经>的翻译年代》,《语言研究》第54页,2005年第3期。
    [3]方一新《从疑问句看<大方便佛报恩经>的翻译年代》,《语言研究》第54页,2005年第3期。
    [4]董琨《汉魏六朝佛经所见若干新兴语法成分》,王云路、方一新编《中古汉语研究》(一)第355页。
    [1]魏培泉《东汉魏晋南北朝在语法史上的地位》,朱庆之编《中古汉语研究》(二)第200页。
    [2]梁僧祜撰《出三藏记集》第37页。
    [3]方一新《<兴起行经>翻译年代初探》,《中国语言学报》.2003年第11期。
    [4]王云路《汉魏六朝诗歌语言论稿》第233-234页。
    [5][荷兰]许理和著、蒋绍愚译《最早的佛经译文中的东汉口语成分》,《语言学论丛》(第十四辑)第197-225页。
    [6]陈秀兰《对许理和教授<最早的佛经译文中的东汉口语成分>一文的几点补充》,《古汉语研究》第56-57页,1997年第2期。
    [7]唐钰明《中古“是”字判断句述要》,《中国语文》第394-399页,1992年第5期。
    [8]汪维辉《系词“是”发展成熟的年代》,《中国语文》,1998年第2期。
    [9][荷兰]许理和《佛教征服中国》第35页、87页。
    [10]吕激《中国佛学源流略讲》第284页。
    [11]史光辉《东汉汉译佛经考论》,《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第48页,2007年第1期。
    [1]唐贤清《副词“互相”、“相互”的演变及其原因分析》,《古汉语研究》第9页,2006年第4期。
    [1]胡敕瑞《<道行般若经>与其汉文异译的互校》,《汉语史学报》(第四辑)第142页。
    [2]唐贤清《副词“互相”、“相互”的演变及其原因分析》,《古汉语研究》第9页,2006年第4期。
    [3]唐贤清《副词“互相”、“相互”的演变及其原因分析》,《古汉语研究》第9页,2006年第4期。
    [4][荷兰]许理和著、蒋绍愚译《最早的佛经译文中的东汉口语成分》,《语言学论丛》(第十四辑)第197-225页。
    [5]唐钰明《中古“是”字判断句述要》,《中国语文》第394-399页,1992年第5期。
    [6]陈秀兰《对许理和教授<最早的佛经译文中的东汉口语成分>一文的几点补充》,《古汉语研究》第56-57页,1997年第2期。
    [7]汪维辉《系词“是”发展成熟的年代》,《中国语文》,1998年第2期。
    [8]魏培泉《东汉魏晋南北朝在语法史上的地位》,朱庆之编《中古汉语研究》(二)第203页。
    [9]方一新《翻译佛经语料年代的语言学考察--以(大方便佛报恩经)为例》,《古汉语研究》第80页,2003年第3期。
    [1]梁晓虹等《佛经音义与汉语词汇研究》第249页。
    [1]蔡镜浩《魏晋南北朝词语例释》第294-295页。
    [2]季琴《三国支谦译经词汇研究》,浙江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4年。
    [3]《汉语大字典》第106页。
    [4]袁宾《变文词语考释录》,《敦煌语言文学论文集》第157页。
    [1]“怿”高丽本作“释”,但据文义,我们觉得还是以“怿”为妥。
    [2]张永言《从词汇史看<列子>的撰写时代》(修订稿),《汉语史学报》(第六辑)第4页。
    [3]《列子》见1例“化人”,但该书写作年代尚存争议,据张永言先生考证,它的撰人很可能就是生活于东晋中后期的本书的注者张湛。详见张永言《从词汇史看<列子>的撰写时代》(修订稿),《汉语史学报》(第六辑)第9页。
    [1]胡敕瑞《<道行般若经>与其汉文异译的互校》,《汉语史学报》(第四辑)第131页。
    [1]江蓝生《处所词的领格标记用法与结构助词“底”的由来》,《著名中年语言学家自选集·江蓝生卷》第52页。
    [2]胡敕瑞《“尔许”溯源--兼论“是所”、“尔所”、“如所”、“如许”等指别代词》,朱庆之编《中古汉语研究》(二)第222页。
    [3]江蓝生《处所词的领格标记用法与结构助词“底”的由来》,《著名中年语言学家自选集·江蓝生卷》第54页。
    [4]志村良治《中国中世语法史研究》第98页。
    [5]蒋礼鸿、江蓝生、太田辰夫、志村良治诸家均认为可作句尾助词。
    [1]胡敕瑞《“尔许”溯源--兼论“是所”、“尔所”、“如所”、“如许”等指别代词》,朱庆之编《中古汉语研究》(二)第223-224页。
    [2]今有多方考证该字书作者为明张自烈,详参喻剑庚《<正字通>作者考》,《南昌大学学报》,1994年第4期;董琨《<正字通>一书及其作者》,《辞书研究》,1996年第3期;张民权《张自烈<正字通>原本考正及其古音注释研究》,《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02年第5期。
    [3]明梅鹰祚、清吴任臣《字汇、字汇补》第552页。
    [4]郑贤章《从汉文佛典俗字看<汉语大字典>的缺漏》,《中国语文》第255页,2002年第3期。
    [5]辽行均撰《龙龛手镜》第291页。
    [1]张涌泉《汉语俗字续考》(二),《中国文字研究》(第六辑)第81页。
    [2]冯利华《道书俗字与(汉语大字典)补订》,《古汉语研究》第88页,2008年第2期。
    [1]辽行均撰《龙龛手镜》第214页。
    [2]郑贤章《(龙龛手镜)研究》第217页。
    [3]明梅膺祚、清吴任臣《字汇、字汇补》第261页。
    [4]明梅膺祚、清吴任臣《字汇、字汇补》第152页。
    [1]明梅膺祚、清吴任臣《字汇、字汇补》第137页。
    [1]明梅膺柞、清吴任臣《字汇、字汇补》第137页。
    [2]明梅膺祚、清吴任臣《字汇、字汇补》第65页。
    [3]杨宝忠《疑难字考释与研究》第314页。
    [4]张涌泉《试论汉语俗字研究的意义》,《中国社会科学》第172页,1996年第2期。
    [5]郑贤章《(龙龛手镜)研究》第305页。
    [6]郑贤章《(龙龛手镜)研究》第305页。
    [7]郑贤章《(龙龛手镜)研究》第32页。
    [8]郑贤章《(龙龛手镜)研究》第42页。
    [9]郑贤章《(龙龛手镜)研究》第120页。
    [1]Langacker R W.Foundations of Cognitive Grammar vol.Ⅰ:Theoretical Prerequisites[M]Stanford,California: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1957,35.
    [2]/之上为俗字,下为正字。
    [3]详细考证参本章第三节。
    [4]详细考证见本文第六章。
    [1]详细考证见本文第六章。
    [1]辽行均撰《龙龛手镜》第498页。
    [2]辽行均撰《龙龛手镜》第27页。
    [1]张涌泉《(正字通)对(字汇)的匡正及存在的问题》,《中国语文》第367页,2005年第4期。
    [2]辽行均撰《龙龛手镜》第33页。
    [3]详细考证参本文第六章。
    [1]张涌泉《校勘在大型字典编纂中的作用例释》,《中国文字学报》(第一辑)第136页。
    [2]转引王力《理想的字典》,《龙虫并雕斋文集》第358页。
    [3]张涌泉《大型字典编纂中与俗字相关的若干问题》,《旧学新知》第45页。
    [4]杨宝忠等《大型字书“死字”的来源》,《语言文字应用》第26页,2004年第4期。
    [5]方一新《(大方便佛报恩经)语汇研究》,《浙江大学学报》第55页,2001年第5期。
    [6]此标注为《汉语大字典》页码。
    [1]杨宝忠《疑难字考释与研究》第417页。
    [2]杨宝忠《疑难字考释与研究》第508页。
    [3]许慎《说文解字》第215页。
    [4]辽行均撰《龙龛手镜》第241页。
    [1]志村良治《中国中世语法史研究》第32页。
    [2]蒋绍愚《近代汉语语法研究》第115页。
    [3]李维琦《佛经词语汇释》第302页。
    [4]胡敕瑞《“尔许”溯源--兼论“是所”、“尔所”、“如所”、“如许”等指别代词》,朱庆之编《中古汉语研究》(二)第223-224页。
    [5]胡敕瑞《“尔许”溯源--兼论“是所”、“尔所”、“如所”、“如许”等指别代词》,朱庆之编《中古汉语研究》(二)第223-224页。
    [6]《昙无德羯磨》共有“尔许”7例,正文6例,注1例,不包括以下有异文例:“大德僧听,今有尔许比丘集。”(T22,no.1433,p.1052,b7)“尔”圣本作“今”。“大德僧听,我比丘某甲,故畜尔许长衣。”(T22,no.1433,p.1055,b23)“许”圣本作“所”。
    [7]吕澂《新编汉文大藏经目录》第62页。
    [8]吕澂《新编汉文大藏经目录》第73页。
    [1]梁僧祐撰《出三藏记集》第98页。
    [2]据史光辉考证此经风格与魏晋译经相近,最早也只能是三国译经。详参史光辉《从语言角度判定(伅真陀罗所问如来三昧经)非支谶所译》,《汉语史学报》(第五辑)第280-286页。
    [3]详参梁晓虹《从语言上判断(旧杂譬喻经)非康僧会所译》,《中国语文通讯》第40期;
    遇笑容、曹广顺《也从语言上看(六度集经)与(旧杂譬喻经)的译者问题》,《古汉语研究》。1998年第2期;
    遇笑容、曹广顺《从语言的角度看某些早期译经的翻译年代问题--以(旧杂譬喻经)为例》,《汉语史研究集刊》(第三辑).
    [4]许理和《佛教征服中国》第36页。
    [5]许理和《佛教征服中国》第36页。
    [6]梁僧祐撰《出三藏记集》第512页。
    [1]梁僧祐撰《出三藏记集》第47-48页。
    [2]周俊勋等《(搜神记)(二十卷本)语料构成及价值》,《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第82-83页,2004年第3期。
    [3]李蓝《方言比较、区域方言史与方言分区》,《方言》第57页,2002年第1期。
    [4]陆法言《切韵·序》。
    [5]谭晓平《湘南江永勉语中的上古汉语借词》,《语言研究》第125页,2009年第2期。
    [1]汪维辉《东汉--隋常用词演变研究》第139页:
    汪维辉《六世纪汉语词汇的南北差异--以(齐民要术)与(周氏冥通记)为例》。《中国语文》第178页,2007年第2期。
    [2]梁僧祐撰《出三藏记集》第511页。
    [3]唐陆德明《经典释文·序》,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
    [4]王利器《颜氏家训集解》(增补本)第529页。
    [1]梁僧祐撰《出三藏记集》第419页。
    [2]此例有异文,“椰”明本作“邪”。
    [1]王利器《颜氏家训集解》(增补本)第529页。
    [2]李维琦《佛经词语汇释》第21页。
    [3]此例“标”圣本作“檦”。
    [1]梁僧祐撰《出三藏记集》第52页。
    [2]梁僧祐撰《出三藏记集》第51页。
    [3]此例被梁宝唱撰《经律异相》引用:“过去世时,有三亲友,象、猕猴、鵽鸟,依一尼拘律树止。”(卷四十七,T53,no.2121,p.247,b2-3)
    [1]郭平梁《魏晋南北朝时期车师-高昌-带的民族及其相互关系》,《新疆文物》,1988年第3期。
    [2]梁僧祐撰《出三藏记集》第59页。
    [3]董永强《四至八世纪吐鲁番的多民族问题探索》第61页。
    [4]汉司马迁《史记》第3160页。
    [5]南朝宋范晔《后汉书》第2914页。
    [6]董永强《四至八世纪吐鲁番的多民族问题探索》第17-19页。
    [7]李维琦《佛经词语汇释》第78页。
    [1]方一新、王云路《中古汉语读本》第79页。
    [2]方一新、王云路《中古汉语读本》第79页。
    [3]王嵘《故国寻梦--高昌》第115页。
    [4]此例转引自方一新、王云路《中古汉语读本》第79页。
    [5]此例“时人”高丽本作“明人”,方一新先生认为“明人”系后人所改,详见方一新、王云路《中古汉语读本》第79页。
    [6]方一新、王云路《中古汉语读本》第79页。
    [7]方一新、王云路《中古汉语读本》第79页。
    [1]颜洽茂《(大正新修大藏经)平议二题》,《汉语史学报》(第二辑)第202-206页。
    [2]太田辰夫、江蓝生《(生经·舅甥经)词语札记》,原载《语言研究》,1989年第1期。后收入王云路、方一新编《中古汉语研究》(一)第186页。
    [3]谭代龙《(生经·舅甥经)“不制”解》,《古汉语研究》第82页,2008年第2期。
    [1]清王先谦《荀子集解》第505页。
    [2]陈文杰《同经异译语言研究价值新探》,《古汉语研究》第28页,2008年第1期。
    [3]李维琦《佛经词语汇释》第397页。
    [1]梁僧祐撰《出三藏记集》第65页。
    [2]梁僧祐撰《出三藏记集》第65页。
    [3]梁僧祐撰《出三藏记集》第80页。
    [1]季羡林《原始佛教的语言问题》第26页。
    [2]刘坚等《近代汉语虚词研究》第34页。
    [3]张涌泉《从语言文字的角度看敦煌文献的价值》,《中国社会科学》第155页,2001年第2期。
    [4]方一新《中古汉语词义求证法论略》,《浙江大学学报》第33-34页,2002年第5期。
    [5]郑贤章《从汉文佛典俗字看(汉语大字典)的缺漏》,《中国语文》第253页,2002年第3期。
    [1]郑贤章《(龙龛手镜)俗字丛考》(一),《古汉语研究》第67页,2004年第1期。
    [2]辽行均撰《龙龛手镜》第463页。
    [1]方一新、王云路《中古汉语读本》第43页。
    [2]江蓝生《魏晋南北朝小说词语汇释》第158-161页。
    [3]方一新《(分别功德论)翻译年代初探》,《浙江大学学报》第95页,2003年第5期。
    [4]遇笑容、曹广顺《中古汉语中的“VP不”式疑问句》,《纪念王力先生百年诞辰学术论文集》第125-135页。
    [1]方一新《20世纪中古汉语词汇研究》,朱庆之编《中古汉语研究》(二)第55页。
    [2]胡敕瑞《中古汉语语料鉴别述要》,《汉语史学报》(第五辑)第272页。
    [3]方一新《从译名演变看疑、佚佛经的翻译年代》,《历史语言学研究》(第一辑)第55页。
    [4]胡敕瑞《中古汉语语料鉴别述要》,《汉语史学报》(第五辑)第273页。
    [5]梁僧祐撰《出三藏记集》第245页。
    [1]梁僧祐撰《出三藏记集》第310页。
    [2]梁僧祐撰《出三藏记集》第271页。
    [3]梁僧祐撰《出三藏记集》第271页。
    [4]梁僧祐撰《出三藏记集》第244页。
    [5]梁僧祐撰《出三藏记集》第247页。
    [6]梁僧祐撰《出三藏记集》第245页。
    [7]梁僧祐撰《出三藏记集》第511页。
    [8]梁僧祐撰《出三藏记集》第572页。
    [9]梁僧祐撰《出三藏记集》第523页。
    [1]余嘉锡《古书通例》第1页。
    [2]胡敕瑞《中古汉语语料鉴别述要》,《汉语史学报》(第五辑)第273页。
    [1]梁僧祐撰《出三藏记集》第124页。
    [2]张永言《从词汇史看(列子)的撰写时代》(修订稿),《汉语史学报》(第六辑)第10页。
    [3]张永言《从词汇史看(列子)的撰写时代》(修订稿),《汉语史学报》(第六辑)第11页。
    [4]许理和《佛教征服中国》第41页。
    [1]季羡林《大唐西域记校注》第859页。
    [2]季羡林《大唐西域记校注》第860页。
    [3]宋李昉等《太平御览》第4349页。
    [4]宋李昉等《太平御览》第4349页。
    [1]《汉语大词典》(713页)“僧房”条首例举南朝宋谢灵运《山居赋》:“临浚流,列僧房。”偏晚。
    [2]另有3处有异文,“坊”作“房”。
    [3][日本]辛岛静志《(道行般若经)和“异译”的对比研究》,《汉语史研究集刊》(第四辑)第324页。
    [4]转引自[日本]辛岛静志《(撰集百缘经)的译出年代考证--出本充代博士的研究简介》,《汉语史学报》(第六辑)第50页。
    [5]吕澂《新编汉文大藏经目录》第5页。
    [6]胡敕瑞《中古汉语语料鉴别述要》,《汉语史学报》(第五辑)第275页。
    [1]方一新《翻译佛经语料年代的语言学考察》,《古汉语研究》第80页,2003年第3期。
    [2]方一新《从译名演变看疑、佚佛经的翻译年代》,《历史语言学》(第一辑)第55页。
    [3]方一新《(兴起行经)翻译年代初探》,《中国语言学报》,2003年第11期。
    [4]方一新、高列过《从疑问句看(大方便佛报恩经)的翻译年代》,《语言研究》,2005年第3期。
    [5]史光辉《从语言角度判定(伅真陀罗所问如来三昧经)非支谶所译》,《汉语史学报》(第五辑)第280-286页。
    [1]方一新、高列过《(分别功德论)翻译年代初探》,《浙江大学学报》第92-99页,2003年第5期。
    [2]方一新《翻译佛经语料年代的语言学考察--以(大方便佛报恩经)为例》,《古汉语研究》第77-83页,2003年第3期。
    [3]梁僧祐撰《出三藏记集》第57页。
    [4]梁僧祐撰《出三藏记集》第543页。
    [1][荷兰]许理和《佛教征服中国》第56页。
    [2][荷兰]许理和《佛教征服中国》第192页。
    [3]吕澂《新编汉文大藏经目录》第62页。
    [1]方一新、王云路《中古汉语读本》第59页。
    [1]方一新、王云路《中古汉语读本》第55页。
    [1]梁僧祐撰《出三藏记集》第563页。
    [2]梁僧祐撰《出三藏记集》第53页。
    [3]梁僧祐撰《出三藏记集》第14页。
    [1]梁僧祐撰《出三藏记集》第43页。
    [1]有学者考证“慧果”当为“僧果”,不过两人均生活在元嘉时代,详参王孺童校注《比丘尼传校注·前言》第19页。
    [1]遇笑容《梵汉对勘与中古译经语法研究》,《汉语史学报》(第六辑)第63页。
    [2]吕澂《中国佛学源流略讲》第285页。
    [3]吕澂《中国佛学源流略讲》第285页。
    [4]梁僧祐撰《出三藏记集》第25、77页。
    [5]吕澂《新编汉文大藏经目录》第38页。
    [6]吕澂《中国佛学源流略讲》第284页。
    [7][荷兰]许理和《关于初期汉译佛经的新思考》,《汉语史集刊》(第4辑)第306-307页。
    [8][荷兰]许理和《关于初期汉译佛经的新思考》,《汉语史集刊》(第4辑)第309页。
    [9]任继愈主编《中国佛教史》第463页。
    [10]胡敕瑞《中古汉语语料鉴别述要》,《汉语史学报》(第五辑)第272页。
    [1]有15部经,分别是:《长阿含十报法经》、《人本欲生经》、《一切流摄守因经》、《四谛经》、《本相猗致经》、《是法非法经》、《漏分布经》、《普法义经》、《佛说八正道经》、《七处三观经》、《大安般守意经》、《阴持入经》、《道地经》、《阿含口解十二因缘经》、《阿毗昙五法行经》。可参考史光辉《东汉汉译佛经考论》,《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科版)第45-48页,2007年第1期。
    [2]此例转引自董琨《汉魏六朝佛经所见若干新兴语法成分》,王云路、方一新编《中古汉语研究》(一)第335页。但董氏将《阿律念八经》作东汉语料使用,似可商榷。
    [3]董琨《汉魏六朝佛经所见若干新兴语法成分》,王云路、方一新编《中古汉语研究》(一)第333页。
    [4]《转法轮经》中亦有1例:“不复转于五道也,轮即止。”(T02,no.109,p.503,b10-11),但此经译者有待于进一步考证。
    [1]蒋礼鸿《敦煌变文字义通释》第444页。
    [2]胡敕瑞《(论衡)与东汉佛典词语比较研究》第97页。
    [3]竺家宁《中古佛经的“所”字构词》,《古汉语研究》第70页,2005年第1期。
    [1]王云路《谈谈词缀在古汉语构词法中的地位》,朱庆之编《中古汉语研究》(二)第289页。
    [2]竺家宁《中古佛经的“所”字构词》,《古汉语研究》第72页,2005年第1期。
    [3]颜洽茂《佛教语言阐释--中古佛经词汇研究》第109页。
    [1]竺家宁《魏晋佛经的三音节构词现象》,《纪念王力先生百年诞辰学术论文集》第236页。
    [2]“所以者何”确切说是一种固定结构,但本文不另立标题作叙述,暂且放此讨论。
    [3]卢烈红《佛教文献中“何”系疑问代词的兴替演变》,《语言学论丛》(第三十一辑)第262页。
    [1]卢烈红《佛教文献中“何”系疑问代词的兴替演变》,《语言学论丛》(第三十一辑)第246页。
    [2]卢烈红《佛教文献中“何”系疑问代词的兴替演变》,《语言学论丛》(第三十一辑)第247页。
    [1]梁启超《翻译文学与佛典》,《佛学研究十八篇》第170页。
    [2]颜洽茂《佛教语言阐释--中古佛经词汇研究》第86页。
    [3]颜洽茂《佛教语言阐释--中古佛经词汇研究》第87页。
    [1]张永言《从词汇史看(列子)的撰写时代》(修订稿),《汉语史学报》(第六辑)第4页。
    [2]张永言《从词汇史看(列子)的撰写时代》(修订稿),《汉语史学报》(第六辑)第4页。
    [3]方一新、王云路《中古汉语读本》第61页。
    [4]陈士强《大藏经总目提要》第745页。
    [5]曾昭聪谓“目士”为“明目士夫”的“缩略语”,并进一步指出:“‘明目士夫'就是能透过现象看到本质的人,同时言及《汉语大词典》(4544页)未收此词的缺漏。详参曾昭聪《中古佛经词义抉要》,《咸阳师 范学院学报》第71页,2005年第1期。不过,汪维辉先生认为“目士”即“明目士夫”的简称,指明察秋毫之士。详参汪维辉《佛经词语考释四则》,《浙江大学学报》第159页,2005年第5期。两家均将《五阴譬喻经》作东汉语料、《佛说水沫所漂经》作东晋语料,似可商。
    [1]颜洽茂《魏晋南北朝佛经词汇研究》第206页。
    [1]吕澂《新编汉文大藏经目录》第38页。
    [2]太田辰夫《中国语历史文法》第361-362页。
    [3]孙锡信《汉语历史语法要略》第78-80页。
    [4]刘坚等《近代汉语虚词研究》第122-129页。
    [5]曹广顺《近代汉语助词》第98-107页。
    [6]吴福祥《敦煌变文语法研究》第313页。
    [7]梁银峰《汉语事态助词“来”的产生及其来源》,《中国语文》第333-342页,2004年第4期,。
    [8]龙国富《从中古佛经看事态助词“来”及其语法化》,《语言科学》第54-61页,2005年第1期。
    [1]郑贤章《(汉语大词典)书证初始例试补》,《古汉语研究》第94页,2000年第2期。
    [1]殷正林《(世说新语)中所反映的魏晋时期的新词和新义》,王云路、方一新编《中古汉语研究》(一)第92页。
    [1]季琴《从词语的角度看(撰集百缘经)的译者及成书年代》,《中国典籍与文化》,2008年第1期:
    季琴《从语法角度看(撰集百缘经)的译者及成书年代》,《语言研究》,2009年第1期;
    陈祥明《从语言角度看(撰集百缘经)的译者及翻译年代》,《语言研究》,2009年第1期。
    [2][日本]辛岛静志《(撰集百缘经)的译出年代考证--出本充代博士的研究简介》,《汉语史学报》(第六辑)第50-52页。
    [1]详细考证见本文第八章。
    [2]梁僧祐撰《出三藏记集》第59页。
    [3]季羡林《论梵文td的音译》,《中印文化关系史论文集》第377页。
    [4]汪维辉《域外借词与汉语词汇史研究》,《江苏大学学报》第66页,2009年第1期。
    [5]梁僧祐撰《出三藏记集》第62页。
    [6]梁僧祐撰《出三藏记集》第63页。
    [7]西晋陈寿著、南朝宋裴松之注《三国志》第535页。
    [1]季琴《从词语的角度看(撰集百缘经)的译者及成书年代》,《中国典籍与文化》第21页,2008年第1期。
    [2]梁僧祐撰《出三藏记集》第552页。
    [3]李维琦《佛经词语汇释》第205页。
    [1]方一新、王云路《中古汉语读本》第95页。
    [2]唐房玄龄《晋书》第981页。
    [3]王琪《上古汉语称谓研究》第1页。
    [4]俞理明《说“郎”》,《中国语文》第445-447页,1999年第6期。
    [5]西晋陈寿著、南朝宋裴松之注《三国志》第769页。
    [1]朱金涛《南朝吴声歌曲与西曲歌之综合研究》第64页。
    [2]季琴《三国支谦译经词汇研究》第94页。
    [1]西晋陈寿著、南朝宋裴松之注《三国志》第537页。
    [2]宋沈括《梦溪笔谈》第154页。
    [3]温翠芳《唐代外来香药研究》第68页。
    [4]旧题梁僧伽婆罗译《孔雀王咒经》有一例:“安息香、熏陆香。”(卷下,T19,no.984,p.458,c29-p.459,a1)此例还有异文,宋本无“陆”字。
    [5]梁僧祐撰《出三藏记集》第56页。
    [6]温翠芳《唐代外来香药研究》第4-6页。
    [1]辽行均撰《龙龛手镜》第136页。
    [2]梁僧祐撰《出三藏记集》第32、264、515页。
    [1]辽行均撰《龙龛手镜》第332页。
    [1]郭在贻《训诂学》(修订本)第115页。
    [2]辽行均撰《龙龛手镜》第31页。
    [3]郑贤章《(龙龛手镜)研究》第163页。
    [4]郑贤章《(龙龛手镜)研究》第231页。
    [5]郑贤章《(龙龛手镜)研究》第305页。
    [6]辽行均撰《龙龛手镜》第104页。
    [7]辽行均撰《龙龛手镜》第227页。
    [8]杨宝忠《疑难字考释与研究》第588页。
    [1]辽行均撰《龙龛手镜》第20页。
    [2]辽行均撰《龙龛手镜》第22页。
    [3]此经《祐录》未及,《开元释教录》曰:“寻捡其文,乃是此方抄集,而非梵本别翻。”从内容及后被道世撰于公元668年的《法苑珠林》引用来看,《陀罗尼杂集》的成书年代极有可能在《出三藏记集》(公元510-518年)之后、《法苑珠林》(公元668年)之前。
    [1]据方一新先生的考证,《分别功德论》的语言风格与魏晋译经相近,最早也只能是三国译经。详参《(分别功德论)翻译年代初探》,《浙江大学学报》第91-99页,2003年第5期。
    [2]郑贤章《从汉文佛典俗字看(汉语大字典)的缺漏》,《中国语文》第254页,2002年第3期。
    [3]张涌泉《俗字研究与敦煌文献的校理》,《旧学新知》第61页。
    [4]辽行均撰《龙龛手镜》第215页。
    [1]高明《中古史书词汇论稿》第130页。
    [2]裘锡圭《文字学概要》第216-217页。
    [1]辽行均撰《龙龛手镜》第284页。
    [2]杨宝忠《疑难字考释与研究》第340页。
    [3]辽行均撰《龙龛手镜》第245页。
    [1]辽行均撰《龙龛手镜》第207页。
    [2]张涌泉《试论汉语俗字研究的意义》,《中国社会科学》第173页,1996年第2期。
    [3]辽行均撰《龙龛手镜》第470页。
    [4]辽行均撰《龙龛手镜》第473页。
    [5]辽行均撰《龙龛手镜》第471页。
    [1]辽行均撰《龙龛手镜》第386页。
    [2]辽行均撰《龙龛手镜》第104页。
    [3]辽行均撰《龙龛手镜》第315页。
    [4]辽行均撰《龙龛手镜》第408页。
    [1]辽行均撰《龙龛手镜》第330页。
    [2]辽行均撰《龙龛手镜》第541页。
    [3]辽行均撰《龙龛手镜》第238页。
    [1]辽行均撰《龙龛手镜》第244页。
    [2]辽行均撰《龙龛手镜》第541页。
    [3]辽行均撰《龙龛手镜》第444页。
    [4]辽行均撰《龙龛手镜》第199页。
    [5]郑贤章《从汉文佛典俗字看(汉语大字典)的缺漏》,《中国语文》第263页,2002年第3期。
    [6]《犊子经》在《出三藏记集》(第156页)被列为失译经,周明俭等撰《大周刊定众经目录》将其列为吴支谦译经(卷四,T55,no.2153,p.395,c6),待考。
    [1]辽行均撰《龙龛手镜》第134页。
    [2]辽行均撰《龙龛手镜》第136页。
    [3]《汉语大字典》第1466页。
    [4]辽行均撰《龙龛手镜》第451页。
    [5]辽行均撰《龙龛手镜》第498页。
    [6]辽行均撰《龙龛手镜》第27页。
    [1]张涌泉《(正字通)对(字汇)的匡正及存在的问题》,《中国语文》第367页,2005年第4期。
    [2]辽行均撰《龙龛手镜》第241页。
    [3]辽行均撰《龙龛手镜》第238页。
    [4]辽行均撰《龙龛手镜》第452页。
    [5]辽行均撰《龙龛手镜》第56页。
    [1]辽行均撰《龙龛手镜》第245页。
    [2]张涌泉《汉语俗字丛考》第442页。
    [1]辽行均撰《龙龛手镜》第145页。
    [2]张涌泉《汉语俗字从考》第702页。
    [3]郑贤章《(龙龛手镜)研究》第198页。
    [1]张涌泉《汉语俗字从考》第772页。
    [2]郑贤章《(龙龛手镜)研究》第198页。
    [3]辽行均撰《龙龛手镜》第306页。
    [4]辽行均撰《龙龛手镜》第307页。
    [5][日本]释空海《篆隶万象名义》第114页。
    [6]颜洽茂《佛教语言阐释--中古佛经词汇研究》第60页。
    [1]俞樾《古书疑义举例·序》。
    [2]龙国富《汉语完成貌句式和佛经翻译》,《民族语文》第41页,2007年第1期。
    [1]宋郑樵《通志》第503页。
    [1]清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第207页。
    [2]汉孔安国传,唐孔颖达疏《尚书正义》第641页。
    [1]肖武男主编《阿弥陀佛经典》第356页。
    [1]杨宝忠《疑难字考释与研究》第29页。
    [2]辽行均撰《龙龛手镜》第61页。
    [1]辽行均撰《龙龛手镜》第216页。
    [2]杨宝忠《疑难字考释与研究》第193页。
    [3]张涌泉《汉语俗字新考》,《浙江大学学报》(社科版)第59页,2005年第1期。
    [1]辽行均撰《龙龛手镜》第145页。
    [2]辽行均撰《龙龛手镜》第474页。
    [3]详参本文第六章。
    [1]郑贤章《(可洪音义)与现代大型字典俗字考》,《汉语学报》第88页,2006年第2期。
    [1]汪荣宝撰《法言义疏》第491页。
    [2]宋洪兴祖《楚辞补注》第587页。
    [1]清王先谦《荀子集解》第505页。
    [1]殷正林《(世说新语)中所反映的魏晋时期的新词新义》,王云路、方一新编《中古汉语研究》(一)第121页。
    [1][荷兰]许理和《关于初期汉译佛经的新思考》,《汉语史研究集刊》(第4辑)第288页。
    [2]梁晓虹《从语言上判定(旧杂譬喻经)非康僧会所译》,《中国语文通讯》第40期,1996年。
    [3]遇笑容、曹广顺《也从语言上看(六度集经)与(旧杂譬喻经)的译者问题》,《古汉语研究》第7页,1998年第2期。
    [4]梁僧祐撰《出三藏记集》第26-27页。
    [5]梁僧祐撰《出三藏记集》第73页。
    [6]梁僧祐撰《出三藏记集》第268页。
    [7]梁僧祐撰《出三藏记集》第511页。
    [8]吕澂《中国佛学源流略讲》第289页。
    [1]汤用彤《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第66-69页。
    [2]汪维辉《从语言角度论一卷本(般舟三味经)非支谶所译》,《语言学论丛》(第三十五辑)第318页。
    [3]汪维辉《从语言角度论一卷本(般舟三味经)非支谶所译》,《语言学论丛》(第三十五辑)第318页。
    [4]方一新、高列过《从疑问句看(大方便佛报恩经)的翻译年代》,《语言研究》第27页,2005年第3期。
    [5]梁僧祐撰《出三藏记集》第98页。
    [6]此统计数据当包括1处异文:“(菩萨)回身四顾,索可以食虎,以济子命,都无所见。”(卷一,T03,no.152, p.2,b14-15)此例“都”宋、元、明本作“覩”,亦通,前文言“(菩萨)回身四顾”,后文言“覩无所见”,符合文义。详参遇笑容、曹广顺《也从语言上看(六度集经)与(旧杂譬喻经)的译者问题》,《古汉语研究》第7页,1998年第2期。
    [2]遇笑容、曹广顺《也从语言上看(六度集经)与(旧杂譬喻经)的译者问题》,《古汉语研究》第7页,1998年第2期。
    [3]胡敕瑞《(论衡)与东汉佛典词语比较研究》第97页。
    [4]不包括如下2处异文:“诸人若非人闻法者,发心所作功德,及初学菩萨道者,都计之合之,积累为上。”(卷三,T08,no.224,p.438,c12-14)此例宋本无“都”。“如梦中所见,都是三处。”(卷四,T08,no.224,p.459,b26)此例“都”元、明、宫本作“覩”。
    [5]《大词典》(6188页)义项4释为“统统”义,胡敕瑞认为“都卢”是叠韵连绵词,详参《(论衡)与东汉佛典词语比较研究》第67-68页。
    [1]梁僧祐撰《出三藏记集》第512页。
    [2]梁僧祐撰《出三藏记集》第513页。
    [3]梁僧祐撰《出三藏记集》第515页。
    [4]胡敕瑞《中古汉语语料鉴别述要》,《汉语史学报》(第五辑)第273-274页。
    [5]史光辉《从语言角度判定(伅真陀罗所问如来三昧经)非支谶所译》,《汉语史学报》(第五辑)第282页。
    [1]史光辉《从语言角度判定(伅真陀罗所问如来三昧经)非支谶所译》,《汉语史学报》(第五辑)第283页。
    [2]汪维辉《从语言角度论一卷本(般舟三味经)非支谶所译》,《语言学论丛》(第三十五辑)第308页。
    [3]魏培泉《东汉魏晋南北朝在语法史上的地位》,朱庆之编《中古汉语研究》(二)第183页。
    [4]胡敕瑞《中古汉语语料鉴别述要》,《汉语史学报》(第五辑)第276页。
    [5]胡敕瑞《中古汉语语料鉴别述要》,《汉语史学报》(第五辑)第276页。
    [6]方一新《一般鉴别词的提取及原则》,“汉语历史词汇与语义演变学术研讨会”论文,浙江杭州,2008年。
    [7]汪维辉《六世纪汉语词汇的南北差异--以《齐民要术)与(周氏冥通记)为例》,《中国语文》第175页,2007年第2期。
    [8]蓝吉富《佛教史料学》第246页。
    [1][日]辛岛静志《(道行般若经)和“异译”的对比研究》,《汉语史研究集刊》(第四辑)第321页。
    [1]承蒙同窗挚友赵庸相告,整理而成,不妥之处,本人负责。
    [2]季羡林《论梵文td的音译》,《中印文化关系史论文集》第377页。
    [1]李维琦《佛经词语汇释》第72页。
    [2]季琴《从词语的角度看(撰集百缘经)的译者及成书年代》,《中国典籍与文化》第21页,2008年第1期。
    [3]“级”宋、元、明本作“汲”。
    [4]李维琦《佛经词语汇释》第71页。
    [5]李维琦《佛经词语汇释》第71页。
    [6]李维琦《佛经词语汇释》第71-72页。
    [1]李维琦《佛经词语汇释》第72页。
    [2]李维琦《佛经词语汇释》第72页。
    [3]李维琦《佛经词语汇释》第72页。
    [4]李维琦《佛经词语汇释》第72页。
    [5]梁僧祐撰《出三藏记集》第62页。
    [1][日本]辛岛静志《(撰集百缘经)的译出年代考证--出本充代博士的研究简介》,《汉语史学报》(第六辑)第50页。
    [2]汪维辉《东汉-隋常用词演变研究》第409页。
    [3]蒋绍愚《近代汉语研究概要》第27页。
    [4]颜洽茂《佛教语言阐释--中古佛经词汇研究》第39页。
    [1]黎翔凤撰 《管子校注》 北京:中华书局 1987
    [2]刘文典撰 《淮南鸿烈集解》 北京:中华书局 1987
    [3]汉孔安国传,唐孔颖达疏 《尚书正义》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0
    [4]汉扬雄著,汪荣宝撰《法言义疏》 北京:中华书局 1987
    [5]汉司马迁 《史记》 北京:中华书局 1997
    [6]汉班固 《汉书》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7
    [7]晋范宁集解,唐杨士勋疏《春秋谷梁传注疏》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0
    [8]晋杜预注,唐孔颖达疏 《春秋左传正义》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0
    [9]西晋陈寿著,南朝宋裴松之注《三国志》 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 2007
    [10]南朝宋范晔 《后汉书》 北京:中华书局 2007
    [11]南朝梁萧子显 《南齐书》 北京:中华书局 1972
    [12]南朝梁顾野王 《原本玉篇残卷》 北京:中华书局 1985
    [13]南朝梁顾野王 《宋本玉篇》 北京:中国书店 1983
    [14]南朝梁慧皎 《高僧传》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1
    [15]南朝梁僧祐 《出三藏记集》 北京:中华书局 1995
    [16]南朝梁宝唱.《经律异相》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5
    [17]北齐魏收 《魏书》 北京:中华书局 1999
    [18]北齐颜之推著,王利器集解《颜氏家训集解》(增补本) 北京:中华书局 1993
    [19]唐房玄龄 《晋书》 北京:中华书局 1974
    [20]唐道宣 《广弘明集》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1
    [21]唐李延寿 《南史》 北京:中华书局 1975
    [22]唐姚思廉 《梁书》 北京:中华书局 1973
    [23]唐道世 《法苑珠林》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5
    [24]唐玄奘等著,季羡林校注《大唐西域记校注》 北京:中华书局 2008
    [25]唐陆德明 《经典释文》 北京:中华书局 1983
    [26]后晋刘峋《旧唐书》 北京:中华书局 1975
    [27]宋赞宁 《宋高僧传》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1
    [28]宋洪兴祖 《楚辞补注》 北京:中华书局 1983
    [29]宋郑樵 《通志》 北京:中华书局 1987
    [30]宋沈括 《梦溪笔谈》 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 1997
    [31]宋李昉等 《太平御览》 北京:中华书局 1960
    [32]辽释行均 《龙龛手镜》 北京:中华书局 1985
    [33]辽释行均 《龙龛手镜》(高丽本)北京:中华书局 2005
    [34]明张自烈 《正字通》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6
    [35]明梅膺祚 《字汇》 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 1991
    [36]清吴任臣 《字汇补》 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 1991
    [37]清王引之 《经传释词》 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 2000
    [38]清郭庆藩 《庄子集解》 北京:中华书局 1987
    [39]清王先谦 《荀子集解》 北京:中华书局 1987
    [40]清刘淇 《助字辨略》 北京:中华书局 2004
    [41]清孙诒让 《契文举例》 济南:齐鲁书社 1993
    [42]清朱骏声 《说文通讯定声》 北京:中华书局 1998
    [43][日]释空海 《篆隶万象名义》 北京:中华书局 1995
    [1]陈垣 《校勘学释例》 北京:中华书局 2004
    [2]陈士强 《大藏经总目提要》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7
    [3]陈寅恪 《金明馆丛稿初编》 北京:三联书店 2001
    [4]蔡镜浩 《魏晋南北朝词语例释》 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 1990
    [5]曹广顺 《近代汉语助词》 北京:语文出版社 1995
    [6]曹小云 《中古近代汉语语法词汇丛稿》 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 2005
    [7]董志翘、蔡镜浩 《中古虚词语法例释》 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 1994
    [8]董志翘 《(入唐求法巡礼行记)词汇研究》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
    [9]段业辉 《中古汉语助动词研究》 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10]冯春田 《近代汉语语法研究》 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 2001
    [11]方一新 《东汉魏晋南北朝史书词语笺释》 合肥:黄山书社 1997
    [12]方一新、王云路 《中古汉语读本》 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6
    [13]高明 《中古史书词汇论稿》 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 2008
    [14]管锡华 《汉语古籍校勘学》 成都:巴蜀书社 2003
    [15]郭在贻 《训诂丛稿》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5
    [16]郭在贻 《训诂学》(修订本) 北京:中华书局 2005
    [17]何乐士、杨伯俊 《古汉语语法及其发展》 北京:语文出版社 1992
    [18]胡敕瑞 《(论衡)与东汉佛典词语比较研究》 成都:巴蜀书社 2002
    [19]黄征、张涌泉校注 《敦煌变文校注》 北京:中华书局 1997
    [20]江蓝生 《魏晋南北朝小说词语汇释》 北京:语文出版社 1988
    [21]蒋礼鸿 《敦煌变文字义通释》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杜 1988
    [22]蒋绍愚 《近代汉语研究概要》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6
    [23]季羡林 《原始佛教的语言问题》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2
    [24]季羡林 《中印文化关系史论文集》 北京:三联书店 1982
    [25]季羡林 《季羡林论佛教》 北京:华艺出版社 2006
    [26]金克木 《梵佛探·怎样读汉译佛典》 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 1996
    [27]蓝吉富 《佛教史料学》 台北:东大图书股份有限公司 1997
    [28]李际宁 《佛经版本》 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 2003
    [29]李富华、何梅 《汉文佛教大藏经研究》 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 2003
    [30]李维琦 《佛经词语汇释》 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31]李申主编 《近代汉语文献整理与研究》 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 2002
    [32]李宗江 《常用词演变研究》 上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 1999
    [33]梁晓虹《佛教词语的构造与汉语词汇的发展》 北京: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 1994
    [34]梁晓虹等 《佛经音义与汉语词汇研究》 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4
    [35]梁晓虹 《佛教与汉语史研究》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8
    [36]梁启超 《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 北京:东方出版社 1996
    [37]梁启超 《佛学研究十八篇》 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 2008
    [38]刘坚 《近代汉语虚词研究》 北京:语文出版社 1992
    [39]龙国富 《姚秦译经助词研究》 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40]吕叔湘 《近代汉语指代词》 北京:学林出版社 1985
    [41]吕澂 《中国佛学源流略讲》 北京:中华书局 1995
    [42]马祖毅 《中国翻译简史》 北京: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1984
    [43]潘文国、叶步青、韩洋《汉语的构词法研究》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44]裘锡圭 《文字学概要》 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1
    [45]任继愈主编 《中国佛教史》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
    [46]孙锡信 《汉语历史语法要略》 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1992
    [47][日]太田辰夫著,江蓝生等译《汉语史通考》 重庆:重庆出版社 1991
    [48]旧]太田辰夫著,蒋绍愚、徐昌华译《中国语历史文法》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3
    [49]汤用彤 《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 上海:商务印书馆 1938
    [50]唐长孺主编 《吐鲁番出土文书》(一) 北京:文物出版社 1992
    [51]唐长孺主编 《吐鲁番出土文书》(二) 北京:文物出版社 1994
    [52]唐长孺主编 《吐鲁番出土文书》(三) 北京:文物出版社 1996
    [53]唐长孺主编 《吐鲁番出土文书》(四) 北京:文物出版社 1996
    [54]吴福祥 《敦煌变文语法研究》 长沙:岳麓书社 1996
    [55]吴金华 《古文献整理与古汉语研究》 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 2001
    [56]肖武男主编 《阿弥陀佛经典》 北京:华夏出版社 2007
    [57][日]辛岛静志 《正法华经词典》 东京:创价大学国际高等佛教研究所 1998
    [58][日]小野玄妙 《佛教经典总论》 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 1983
    [59][荷兰]许理和 《佛教征服中国》 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 1998
    [60]项楚 《王梵志诗校注》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1
    [61]杨宝忠 《疑难字考释与研究》 北京:中华书局 2005
    [62]杨荣祥 《近代汉语副词研究》 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7
    [63]姚永铭 《慧琳(一切经音义)研究》 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 2003
    [64]颜洽茂 《魏晋南北朝佛经词汇研究》 高雄:佛光山文教基金会 2002
    [65]颜洽茂 《南北朝佛经复音词研究》 高雄:佛光山文教基金会 2002
    [66]颜洽茂 《佛教语言阐释--中古佛经词汇研究》 杭州:杭州大学出版社 1997
    [67]余嘉锡 《古书通例》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3
    [68]俞理明 《佛经文献语言》 成都:巴蜀书社 1993
    [69]张曼涛主编 《大藏经研究汇编》 台北:台北大乘文化出版社1977
    [70]张涌泉 《汉语俗字研究》 长沙:岳麓书社 1995
    [71]张涌泉 《敦煌俗字研究》 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1996
    [72]张涌泉 《汉语俗字丛考》 北京:中华书局 2000
    [73]张涌泉、傅杰 《校勘学概论》 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 2007
    [74]张小艳 《敦煌书仪语言研究》 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7
    [75]张锡厚 《王梵志诗校辑》 北京:中华书局 1983
    [76]张中行 《文言与白话》 北京:中华书局 2007
    [77]郑贤章 《龙龛手镜研究》 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78][日]志村良治著,江蓝生、白维国译《中国中世语法史研究》 北京:中华书局 1995
    [79]周祖谟 《广韵校本》 北京:中华书局 2004
    [80]朱庆之 《佛典与中古汉语词汇研究》 台北:文津出版社 1992
    [81]朱庆之编 《中古汉语研究》(二) 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4
    [82]中国佛教文化研究所点校 《杂阿含经》 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 1999
    [83]王孺童 《比丘尼传校注》 北京:中华书局 2006
    [84]王云路 《汉魏六朝诗歌语言论稿》 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7
    [85]王云路、方一新 《中古汉语语词例释》 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 1992
    [86]王云路、方一新编 《中古汉语研究》(一) 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0
    [87]王嵘 《故国寻梦--高昌》 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 2002
    [88]王绍峰 《初唐佛典词汇研究》 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 2004
    [89]汪维辉 《东汉-隋常用词演变研究》 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 2000
    [90]杭州大学古籍所 《敦煌语言文学论文集》 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 1988
    [91]商务印书馆编辑部 《21世纪的中国语言学》 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6
    [92]向光忠主编 《文字学论丛》(第二辑) 武汉:崇文书局 2004
    [93]丁福保 《佛学大词典》 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 1991
    [94]慈怡主编 《佛光大辞典》 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 1989
    [95]《汉语大字典》 四川辞书出版社、湖北辞书出版社 1995
    [96]《汉语大词典》 上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 2002
    [97]《大正新修大藏经》 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 1985
    [98]《敦煌吐鲁番学研究论集》 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 1996
    [99]《法藏敦煌西域文献》(1-27册)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5-2002
    [1]曹荣芳 《从常用词看竺法护译经的词汇特点》 湖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06
    [2]董永强《四至八世纪吐鲁番的多民族问题探索》 陕西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2007
    [3]冯延举 《北凉昙无谶译经词汇研究》 暨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08
    [4]高列过 《东汉佛经被动句疑问句研究》 浙江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2003
    [5]葛佳才 《东汉佛经副词研究》 四川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00
    [6]季琴 《三国支谦译经词汇研究》 浙江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2004
    [7]荆亚玲 《中古汉译佛典文体研究》 浙江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2008
    [8]凌敏 《(百喻经)动词研究》 四川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08
    [9]刘东 《(入唐求法巡礼行记)助动词研究》 辽宁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06
    [10]刘传鸿 《两(唐书)列传部分词汇比较研究》 南京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2006
    [11]吕华萍 《东汉、三国译经副词系统比较研究》 湖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06
    [12]刘锋 《支谦译经异文研究》 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07
    [13]鲁小娟《(世说新语)、(洛阳伽蓝记)比较句研究》南京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08
    [14]时良兵 《支谦译经副词研究》 南京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
    [15]石琳 《三国佛经中的双宾句式》 四川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04
    [16]沈林林《魏晋南北朝汉译佛经疑问代词研究》 南京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06
    [17]王琪 《上古汉语称谓研究》 浙江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2005
    [18]王冰 《北朝汉语复音词研究》 吉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2008
    [19]温翠芳 《唐代外来香药研究》 陕西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2006
    [20]汪祎《中古同经异译佛典词汇比较研究--以竺法护和鸠摩罗什译经为例》南京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
    [21]许剑宇 《(佛本行集经)定中结构研究》 浙江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2006
    [22]徐朝红 《中古汉译佛经连词研究》 湖南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2008
    [23]熊娟《中古同经异译佛典词汇研究--以(梵天所问经)异译三经为例》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24]杨会永 《(佛本行集经)词汇研究》 浙江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2005
    [25]殷殷 《从(中阿含经)看东晋佛经代词系统》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06
    [26]朱力 《(太平经)与东汉佛经判断句比较研究》 四川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05
    [27]朱金涛《南朝吴声歌曲与西曲歌之综合研究》复旦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2007
    [28]史光辉 《东汉佛经词汇研究》 浙江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2001
    [1]陈秀兰《对许理和教授(最早的佛经译文中的东汉口语成分)一文的几点补充》,《古汉语研究》,1997年第2期。
    [2]陈文杰《同经异译语言研究价值新探》,《古汉语研究》,2008年第1期。
    [3]陈祥明《从语言角度看(撰集百缘经)的译者及翻译年代》,《语言研究》,2009年第1期。
    [4]董琨《(正字通)一书及其作者》,《辞书研究》,1996年第3期。
    [5]董琨《“同经异译”与佛经语言特点管窥》,《中国语文》,2002年第6期。
    [6]方一新《(大方便佛报恩经)语汇研究》,《浙江大学学报》,2001年第5期。
    [7]方一新《中古汉语词义求证法论略》,《浙江大学学报》,2002年第5期。
    [8]方一新《(分别功德论)翻译年代初探》,《浙江大学学报》,2003年第5期。
    [9]方一新《(兴起行经)翻译年代初探》,《中国语言学报》,2003年第11期。
    [10]方一新《翻译佛经语料年代的语言学考察--以(大方便佛报恩经)为例》,《古汉语研究》,2003年第3期。
    [11]方一新《从疑问句看(大方便佛报恩经)的翻译年代》,《语言研究》,2005年第3期。
    [12]方一新《从译名演变看疑、佚佛经的翻译年代》,中国社科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编《历史语言学研究》(第一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8年。
    [13]郭锡良《汉语第三人称代词的起源和发展》,《语言学论丛》(第六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0年。
    [14]胡敕瑞《(道行般若经)与其汉文异译的互校》,浙江大学汉语史研究中心编《汉语史学报》(第四辑),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年。
    [15]胡敕瑞《中古汉语语料鉴别述要》,浙江大学汉语史研究中心编《汉语史学报》(第五辑),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年。
    [16]江蓝生《处所词的领格标记用法与结构助词‘底'的由来》,《著名中年语言学家自选集·江蓝生卷》,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
    [17]卢烈红《佛教文献中“何”系疑问代词的兴替演变》,北京大学中文系编《语言学论丛》(第三十一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年。
    [18]史光辉《从语言角度判定(伅真陀罗所问如来三昧经)非支谶所译》,浙江大学汉语史研究中心编《汉语史学报》(第五辑),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年。
    [19]汪维辉《从语言角度论一卷本(般舟三味经)非支谶所译》,北京大学中文系编《语言学论丛》(第三十五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年。
    [20][日]辛岛静志《(撰集百缘经)的译出年代考证--出本充代博士的研究简介》,浙江大学汉语史研究中心编《汉语史学报》(第六辑),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年。
    [21][日]辛岛静志《(道行般若经)和“异译”的对比研究》,四川大学汉语史研究所编《汉语史研究集刊》(第四辑),成都:巴蜀书社,2001年。
    [22][荷兰]许理和《关于初期汉译佛经的新思考》,《汉语史集刊》(第四辑),成都:巴蜀书社,2001年。
    [23][荷兰]许理和著、蒋绍愚译《最早的佛经译文中的东汉口语成分》,《语言学论丛》(第十四辑),北京大学中文系,1987年。
    [24]遇笑容、曹广顺《从语言的角度看某些早期泽经的翻译年代问题--以(旧杂譬喻经)为例》,《汉语史研究集刊》(第三辑),成都:巴蜀书社,2000年。
    [25]遇笑容、曹广顺《中古汉语中的“VP不”式疑问句》,《纪念王力先生百年诞辰学术论文集》,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年。
    [26]遇笑容《试说汉译佛经的语言性质》,中国社科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编辑部《历史语言学研究》(第一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8年。
    [27]竺家宁《魏晋佛经的三音节构词现象》,北京大学中文系《纪念王力先生百年诞辰学术论文集》,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年。
    [28]张永言《从词汇史看(列子)的撰写时代》(修订稿),浙江大学汉语史研究中心编《汉语史学报》(第六辑),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年。
    [29]张涌泉《汉语俗字续考》(二),《中国文字研究》(第六辑),广西教育出版社。2005年。
    [30]郑贤章《(可洪音义)与现代大型字典俗字考》,《汉语学报》,2006年第2期
    [31]何梅《(赵城金藏)的几个问题》,《中国典籍与文化》,2008年第3期。
    [32]郭平梁《魏晋南北朝时期车师-高昌一带的民族及其相互关系》,《新疆文物》,1988年第3期。
    [33]冯利华《道书俗字与(汉语大字典)补订》,《古汉语研究》,2008年第2期。
    [34]季琴《从词语的角度看(撰集百缘经)的译者及成书年代》,《中国典籍与文化》,2008年第1期。
    [35]季琴《从语法角度看(撰集百缘经)的译者及成书年代》,《语言研究》,2009年第1期。
    [36]梁晓虹《从语言上判断(旧杂譬喻经)非康僧会所译》,《中国语文通讯》第40期。
    [37]梁银峰《汉语事态助词“来”的产生及其来源》,《中国语文》,2004年第4期,。
    [38]龙国富《从中古佛经看事态助词“来”及其语法化》,《语言科学》,2005年第1期。
    [39]龙国富《汉语完成貌句式和佛经翻译》,《民族语文》,2007年第1期。
    [40][韩]柳富铉《(高丽藏)的底本及雕造考》,《文献季刊》,2002年第4期。
    [41]史光辉《东汉汉译佛经考论》,《阜阳师范学院学报》,2007年第1期。
    [42]唐贤清《佛教文献三音节副词特点及产生、衰落的原因》,《古汉语研究》,2007年第4期。
    [43]唐贤清《副词“互相”、“相互”的演变及其原因分析》,《古汉语研究》,2006年第4期。
    [44]唐钰明《中古“是”字判断句述要》,《中国语文》,1992年第5期。
    [45]太田辰夫、江蓝生《(生经·舅甥经)词语札记》,《语言研究》,1989年第1期。
    [46]谭代龙《(生经·舅甥经)“不制”解》,《古汉语研究》,2008年第2期。
    [47]谭晓平《湘南江永勉语中的上古汉语借词》,《语言研究》,2009年第2期。
    [48]王云路《试说翻译佛经新词新义的产生理据》,《语言研究》,2006年第2期。
    [49]汪维辉《系词“是”发展成熟的年代》,《中国语文》,1998年第2期。
    [50]汪维辉《佛经词语考释四则》,《浙江大学学报》,2005年第5期。
    [51]汪维辉《域外借词与汉语词汇史研究》,《江苏大学学报》,2009年第1期。
    [52]喻剑庚《(正字通)作者考》,《南昌大学学报》,1994年第4期。
    [53]遇笑容、曹广顺《也从语言上看(六度集经)与(旧杂譬喻经)的译者问题》,《古汉语研究》,1998年第2期
    [54]俞理明《说“郎”》,《中国语文》,1999年第6期。
    [55]朱惠仙《(大正藏)断句首创与致误条陈--以(出曜经)为例》,《江西社会科学》,2005年第5期。
    [56]郑贤章《(汉语大词典)书证初始例试补》,《古汉语研究》,2000年第2期。
    [57]郑贤章《从汉文佛典俗字看(汉语大字典)的缺漏》,《中国语文》,2002年第3期。
    [58]郑贤章《(龙龛手镜)俗字丛考》(一),《古汉语研究》,2004年第1期。
    [59]郑贤章《(可洪音义)与现代大型字典俗字考》,《汉语学报》,2006年第2期。
    [60]张民权《张自烈(正字通)原本考正及其古音注释研究》,《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02年第5期。
    [61]张涌泉《试论汉语俗字研究的意义》,《中国社会科学》,1996年第2期。
    [62]张涌泉《从语言文字的角度看敦煌文献的价值》,《中国社会科学》,2001年第2期。
    [63]张涌泉《汉语俗字新考》,《浙江大学学报》,2005年第1期。
    [64]张涌泉《(正字通)对(字汇)的匡正及存在的问题》,《中国语文》,2005年第4期。
    [65]周俊勋等《(搜神记)(二十卷本)语料构成及价值》,《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2004年第3期。
    [66]曾昭聪《中古佛经词义抉要》,《咸阳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第1期。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