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建筑领域低空信息采集技术基础性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信息采集是建筑领域中一项重要的科研内容,建筑测绘、区域现状调查、环境数据采样等都属于信息采集范畴,所以建筑领域中,建筑史、建筑设计、城市规划、景观环境、建筑物理等专业都有对应的常见信息采集任务。
     在本论文中,“低空信息采集平台(技术)”是指利用无人航空器作为信息收集设备的载具,由地面人员控制,在空间中进行快速移动以覆盖广域范围并大量收集、存储、传回目标信息的作业平台和相关技术。因为无人航空器体积小、机动灵活,适于近地面、高精度作业,为了和传统的载人遥感、宇航遥感等技术相区别,所以称作“低空平台”。
     以无人航空器应用技术、建筑领域近距离信息采集技术为基础的建筑领域低空综合信息采集平台和传统的载人飞行作业平台相比具有廉价、安全、使用便捷、高效的优点;和建筑领域长期采用的人工作业相比人员劳动强度更低、速度更快,尤其是大大提高了信息采集的空间自由度,不仅不受到地面人员、交通条件的限制,也没有大型载人平台高度的限制,可以从零至数千米的不同距离、高度、角度上对建筑目标进行各种类型的信息采集作业,完成原来无法想象的高难度作业项目。
     本文总结天津大学建筑学院此课题近几年的研发经历、试验结果,对平台建设过程进行总结,分析其中产生的主要问题,介绍融合的新技术、得到的主要成果,以期抛砖引玉,将这一新兴的跨学科研究方向继续推进深入。本文分为基础技术准备、试验作业总结、各类型成果分析、高级应用分析以及普及应用展望这几个章节,首先简介飞行器作业原理,从设备选型、购置、人员技术培训几个方面分析如何建立基本作业平台,对关键部件的性能参数配合重点描述;其后通过大量实例列举和对实验结果的详细分析,总结通用的作业方法、技术要点,并针对建筑领域的常见作业条件和任务要求分析对作业平台进行改进和升级、添加辅助作业设备。在完成所有的技术准备后,本文分类介绍平台能够采集的信息和内业信息处理的流程、软硬件系统,以及在每一个应用领域的用途。最后,本文将无人空中信息采集平台与传统载人遥感系统、卫星遥感系统以及新兴的地面测绘仪器进行对比分析,对于该平台在建筑领域以及遗产保护、文物考古、农林环境等相关领域的应用前景、发展方向进行了分析、展望。
The Low Altitude Remote Sense System for architecture is based on unmanned aerial vehicle platform. It’s cheaper, safer, more convenient and efficient than traditional RS equipments. To serve as a info-acquiring instrument for architectural design, urban planning, cultural heritage protection, it can be used for investigation, photogrammetry, air sampling, and so on. This LARS system will become a new facility in the realm of architecture, agriculture, environment and archeology in few years. On the basis of experimentation with real situation, the author give us the most sorts of the UAV and their capability, specialty, and so on. The key points to establish a basic platform is selecting a fit type of aircraft, technical training of user and equipment assembly. First, the parameters and assembly works of each parts on the platform is shown in the article. Second, on the analysis of many experimentations, the author acquire the methods of upgrade the system in order to fit using for architectural information acquiring. After the presentation of all the technical preparations, this dissertation give us the usage of the LARS system in each study of architecture. At last, we compare this system with traditional RS equipments, such us satellite, manned aircraft and new info-acquiring facilities.
引文
1丁红杰,复合材料在无人机上的应用,电光系统,2004 No.1(总第107期)
    2陈洪升吴科,航空模型汽油发动机的工作原理(上),航空模型,2004年第4期
    3雷荣兴,无线电遥控模型飞机动力系统的调配,南昌航空工业学院学报,2000年12月第14卷第4期
    
    4本技术已经获得中国专利,专利号:ZL 2006 2 0026472.5
    5刘敦桢主编中国古代建筑史,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4年6月第二版,P289,P357
    6同济大学主编城市规划原理(第二版),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1年11月第二版,P285
    1桑雨生,飞行员与飞行品质,航空知识,2000年第11期
    2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航空航天模型协会,无线电遥控鸭式联结翼模型飞机,航空模型,2001年第3期
    2朱伟锋,飞行模拟技术第一课:基本飞行原理,航空知识,2004年第9期
    4晋中李丹,助飞又抑飞-风对飞机飞行的影响,航空知识,2002年第6期
    5王建民,把好进近着陆安全的最后防线-复飞,中国民航飞行学院学报,2002年9月Vol.13 No.3
    6孙文胜林明,直升机飞行中的涡环状态研究,系统工程与电子技术,2004年9月第26卷第9期
    
    7赵培会郝凤友孟丽,浅谈低空、超低空飞行特点
    8高明泉,如何选拔飞行员(一)-飞行能力测试,中华航空航天医学杂志,1999年第2期第10卷
    9束泱泱,特情处置中的心理品质分析,民航经济与技术,2000.1
    
    10蒋
    11李连生吴强,处境意识浅析,民航科技,2002年第5期总第93期
    德秋,超轻型飞机的安全飞行,航空知识,2001年第1期
    1贾大壮,人为因素和飞机可控飞行撞地研究(一),中国民航飞行学院学报,2000(2)
    2鸥汛,航母的拦阻装置,现代舰船,2005.9
    3盛怀洁,无人机发射回收方式面面观,无人机
    
    4胡连荣,高层楼宇的强风效应,辽宁气象,2000(4)
    5张伯寅桑建国吴国昌,建筑群环境风场的特性及模拟-风环境模拟研究之一,力学与实践,第26卷第3期2004年6月
    6魏荷英,山区气象特点及对飞行的影响,中国民航飞行学院学报,2001年12月
    7卢玉宝赵毅菲王思思,关于云的夜间观测的几点体会,民航科技,2002年第二期(总第90期)
    3王晓燕戴青郝力,360度柱面全景图像的生成,微计算机信息(测控自动化),2006年第22卷第6-1期
    4张祖勋,数字摄影测量的发展与展望,地理信息世界,2004年6月第2卷第3期
    5朱丽娜张剑清詹总谦,近景摄影测量可视化摄影与处理管理,地理空间信息,2006年2月第4卷第1期
    6郑德华杨林,数字近景摄影测量辅助三维激光影像扫描的建筑物表面数据采集系统,建筑科学,2004年8月第20卷第4期
    7图1引自《中国古代建筑史第二版》,刘敦桢主编,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4年6月,P218
    1李文辉张岩陈海旭王彤李晶,一种新的动态全景图表示方法,吉林大学学报(工学版),2006年7月第36卷第4期
    2张栋刘允才,高分辨率航拍灰度图像中的房屋主轮廓识别,上海交通大学学报,2003年11月第37卷第11期
    3陈正华李希华王燕,虚拟现实技术在建筑领域的应用,工程建设与设计,2005年第8期
    
    4刘烈辉,虚拟现实技术与建筑设计,南方建筑,2006年第2期
    5程效军朱鲤刘俊领,基于数字摄影测量技术的三维建模,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1月第33卷第1期
    6吴成东唐铁英杨丽英,建筑设计虚拟现实技术,沈阳建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3月第21卷第2期
    7王心源陆应诚高超席道瑛,广义遥感环境考古的技术整合,安徽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3月第29卷第2期
    8刘益军张子树,数码相机用于经济林生态测量的探讨,经济林研究,2004,22(3)
    [1] AIRPLANE FLYING HANDBOOK, U.S. Department of Transportation, Federal Aviation Administration, FAA-H-8083-3A, 2004
    [2] ROTORCRAFT FLYING HANDBOOK, U.S. Department of Transportation, Federal Aviation Administration, FAA-H-8083-21, 2000
    [3] INSTRUMENT FLYING HANDBOOK, U.S. Department of Transportation, Federal Aviation Administration, FAA-H-8083-15A, 2007
    [4] SEAPLANE, SKI PLANE, AND FLOAT/SKI EQUIPPED HELICOPTER OPERATIONS HANDBOOK, U.S. Department of Transportation, Federal Aviation Administration, FAA-H-8083-23, 2004
    [5] BALLOON FLYING HANDBOOK, U.S. Department of Transportation, Federal Aviation Administration, FAA-H-8083-11, 2001
    [6] GLIDER FLYING HANDBOOK, U.S. Department of Transportation, Federal Aviation Administration, FAA-H-8083-13, 2003
    [7] INSTRUMENT PROCEDURES HANDBOOK, U.S. Department of Transportation, Federal Aviation Administration, FAA-H-8261-1A, 2007
    [8] AIRCRAFT WEIGHT AND BALANCE HANDBOOK, Federal Aviation Administration, FAA-H-8083-1A, 2007
    [9] PILOT’S HANDBOOK OF AERONAUTICAL KNOWLEDGE, U.S. Department of Transportation, Federal Aviation Administration, FAA-H-8083-25, 2003
    [10] POWERED PARACHUTE FLYING HANDBOOK, U.S. Department of Transportation, Federal Aviation Administration, FAA-H-8083-29, 2007
    [11] AMATEUR-BUILT AIRCRAFT AND ULTRA LIGHT FLIGHT TESTING HANDBOOK, U.S. Department of Transportation, Federal Aviation Administration, AC90-89A, 19951
    [12]长谷川克,植本多寿美,翼型Vol.1-RC模型飞机的翼型374种,电波实验社,1992
    [13] J.Tadema, Royal Netherlands Naval College, Gen Helder, The Netherlands E.Theunissen, Delft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Delft, The Netherlands, FEASIBILITY OF USING SYNTHETIC VISION THCHNOLOGY FOR UAV OPERATOR SUPPORT,2004
    [14] Dr. Huge Stone(University of Sydney) Gary Clarke(Sonacom, Pty Ltd.),T-WING VTOL UAV:Technology Demonstrator
    [15](韩)Radio Control Tecnique,2004,7,2004,8
    [16] (日)世仓新藏著,米云汉译,模型直升机的操纵,香港万里书店有限公司,1981年5月版
    [17] (俄)A·M·扎戈尔丹著,直升机飞行原理,空军司令部军训部译,1972年4月版
    [18] (美)米歇尔·A·马科斯基,超轻型飞机手册,航空工业出版社,1987年9月第一版
    [19]李占科宋笔锋宋海龙,微型飞行器的研究现状及其关键技术,飞行力学,2003年12月第21卷第4期
    [20]李烽石文欧忠明周伟江,微型飞行器气动特性和飞行控制,空气动力学学报,2005年3月第23卷第1期
    [21]李绪东,无人机的发展现状及发展趋势,飞机设计参考资料,2002年6月第2期
    [22]张元明,无人机回收减震气囊的理论研究,液压与气动,2005年第1期
    [23] Unmanned Aircraft Systems Roadmap 2005-2030, Office of the Secretary of defense, 4 AUG. 2005
    [1]高国钧编著,模型发动机,上海教育出版社,1984年
    [2]谭楚雄,模型飞机飞行调整原理,中国青年出版社,1990年
    [3]中国有色金属工业总公司西安勘察院主编.工程摄影测量规范GB50167-92.工程建设国家标准.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
    [4]李德熊.航空摄影.科学出版社,1980年6月
    [5]宋小冬,叶嘉安.地理信息系统及其在城市规划与管理中的应用.科学出版社,1995年10月
    [6]戴勇书,张庆龄.摄影与航空摄影.解放军出版社,1989年6月
    [7]金其坤,彭福坤.建筑测量学.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1996年5月
    [8]杨晶梅.军用无人机揭密.北京国防大学出版社,2004年8月
    [9]刘晓艳,林珲,张宏.虚拟城市建设原理与方法.科学出版社,2003年8月
    [10]地形图航测内外业规范(GB7930-87)、(GB7931-87)
    [11]地形图图式(GB/T7929-1995)
    [12]立面图图式(DB/1994-6)
    [1]孙传伟,徐进,带大载荷吊挂直升机悬停纵向操纵性分析,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第37卷第4期2005年8月
    [2]赵小瑞,对水利水电工程航空摄影的几点体会,东北水利水电,1996年第4期(总第142期)
    [3] T.L.Jones美国联合精确攻击验证计划办公室,多模长波红外成像系统在无人驾驶飞机上的验证(上),《红外》月刊,2001年第9期
    [4] T.L.Jones美国联合精确攻击验证计划办公室,多模长波红外成像系统在无人驾驶飞机上的验证(下),《红外》月刊,2001年第10期
    [5]胡连荣,高层楼宇的强风效应,辽宁气象,2000(4)
    [6]胡晓煜,国外微型无人机推进技术的发展,INTERNATIONAL AVIATION,2004.1
    [7]胡秉科韩英明,航空空气动力学研究与发展(一),INTERNATIONAL AVIATION,2003.3
    [8]胡秉科韩英明,航空空气动力学研究与发展(二),INTERNATIONAL AVIATION,2003.4
    [9]胡秉科韩英明,航空空气动力学研究与发展(三),INTERNATIONAL AVIATION,2003.5
    [10]高字民,航拍经验点滴谈,中国有线电视,2003(03/04)
    [11]钟平于前洋金光续志学,机载摄像设备图像稳定方法探讨,光电工程,第29卷增刊2002年12月
    [12]张建立冯如鹏,基于DSP的全数字航拍跟踪平台的系统设计,红外与激光工程,第30卷第6期2001年12月
    [13]张伯寅桑建国吴国昌,建筑群环境风场的特性及模拟-风环境模拟研究之一,力学与实践,第26卷第3期2004年6月
    [14]王永忠,气温、气压对飞行安全的影响分析,南京气象学院学报,第24卷第2期2001年6月
    [15]马世强,浅析舰载机的最佳降落方式,兵工科技,2002年第1期
    [16]丁静薛模根戴宗友,区域航拍图像重构中的配准与相互校正方法,情报指挥控制系统与仿真技术,2003年第4期(总第178期)
    [17]樊海刚孙超,士兵的“眼睛”会飞翔,国防,2005年第8期
    [18]朱书峰艾剑良,微型飞机及其研制的关键技术,飞机设计,第2期2005年6月
    [19]李占科宋笔锋宋海龙,微型飞行器的研究现状及其关键技术,飞行力学,2003年12月第21卷第4期
    [20]李烽石文欧忠明周伟江,微型飞行器气动特性和飞行控制,空气动力学学报,2005年3月第23卷第1期
    [21]李绪东,无人机的发展现状及发展趋势,飞机设计参考资料,2002年6月第2期
    [22]张元明,无人机回收减震气囊的理论研究,液压与气动,2005年第1期
    [23] Thomas J.Muller James D.Delaurier,小型飞行器空气动力学,力学进展,2004年5月第34卷第2期
    [24]李玉珍马震王兴海白京元高丕周,小型无人机发动机化油器高度调节器研究,飞行力学,2006年3月第24卷第1期
    [25] Ashok Gopalarathnam Chirstopher W.McAvoy,翼型特性对飞机性能的影响,飞机设计参考资料,2003年3月第1期
    [26]高明泉,如何选拔飞行员(一)-飞行能力测试,中华航空航天医学杂志,1999年第2期第10卷
    [27]赵曙光,遥控模型直升机系列讲座(三)-模型直升机自旋着陆及联系方法,航空模型,2002年第6期
    [28]赵曙光,遥控模型直升机基础讲座,航空模型,2002年第2期
    [29]赵曙光,遥控模型直升机系列讲座(二)-两种典型遥控模型直升机的组装,航空模型,2002年第3期
    [30]赵培会郝凤友孟丽,浅谈低空、超低空飞行特点,
    [31]陈绍杰,复合材料与无人飞机,航空制造技术,2003年第12期
    [32]王建民,把好进近着陆安全的最后防线-复飞,中国民航飞行学院学报,2002年9月Vol.13 No.3
    [33]高佩习编译,The Accurate Navigation with DGPS差分GPS下的精确空中导航,民航经济与技术(No.222),2000年6月
    [34]蒋德秋,超轻型飞机的安全飞行,航空知识,2001年第1期
    [35]李连生吴强,处境意识浅析,民航科技,2002年第5期总第93期
    [36]浦传彬,飞机在空中的振动与排振,期刊佚
    [37]杨林,遥感与航空摄影考古在中国的首次尝试-河南洛阳地区航空摄影考古勘察工作追记,中国历史文物,2002年第3期
    [38]景爱,古居延绿洲的消失与荒漠化-从考古和卫星遥感观察,中国历史文物,2003年第2期
    [39]王心源陆应诚高超席道瑛,广义遥感环境考古的技术整合,安徽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3月第29卷第2期
    [40]宋宝泉,航空摄影考古学的方法与应用(讲座材料)
    [41]张文平,航空摄影考古在内蒙古地区的初步发展,内蒙古文物考古,2002年第2期
    [42]许志勇编译,航空摄影与考古的基本方法,北方文物,2001年第1期(总第65期)
    [43]杨瑞霞张震宇鲁鹏周昆叔张瑞云,黄河中下游数字环境考古研究,地域研究与开发,2005年4月第24卷第2期
    [44]田庆久,江苏西溪贝丘遗址的高光谱遥感考古研究,遥感应用,2007年1月
    [45]吴爱琴赵红杰杨瑞霞刘春迎郭仰山王超,开封市古城址和古河道遥感考古试验研究,地域研究与开发,2002年9月第21卷第3期
    [46]刘建国王清山,考古遥感研究综述,测绘通报,2006年第12期
    [47]万余庆周日平,老航片在考古中的应用研究,国土资源遥感,2007年3月第1期(总第71期)
    [48]钱育华杨林杨进生吕振洲王磊,鸟瞰航摄历史遗迹景观的技术分析,地球信息科学,2004年9月第6卷第3期
    [49]陈德超刘树人陈中原陈杰,上海地区古遗址遥感初步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年9月第3期
    [50]洪友堂田淑芳陈建平江明,四川三星堆遗址多源遥感研究,国土资源遥感,2006年12月第4期(总第70期)
    [51]刘树人,我国遥感考古回顾及展望,国土资源遥感,1998年6月第2期(总第36期)
    [52]车夫,我与航空摄影,中国记者,2000年第6期
    [53]李先华周坚华刘树人姚萌,西部典型地区遥感考古的设想,地球信息科学,2003年12月第4期
    [54]周小虎谭克龙万余庆段清波宋德闻牛新龙,现代遥感技术在秦始皇陵考古研究中的应用,现代地质,2007年3月第21卷第1期
    [55]杨林,遥感与航空摄影考古,中国文化遗产,2004年第3期
    [56]蔡李,卫星遥感与航空摄影在公路环评中的应用,交通环保,1997年18卷3期
    [57]祝炜平方起东,浙北土墩墓遥感考古研究,人文地理,1999年3月第14卷第1期
    [58]张立吴健平,浙江余杭瓶窑、良渚古城结构的遥感考古,文物,2007年第2期
    [59]杨则东宫希成,安徽省南陵县古遗迹遥感调查,中国地质,1998年第10期
    [60]陈宏伟袁国斌,基于地图图像的区域识别,计算机工程与科学,2003年第25卷第1期
    [61]刘建国王琳,空间分析技术支持的聚落考古研究,遥感信息2006.3
    [62]李安波毕硕本裴安平闾国年,田野考古地理信息系统研究与建设,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4年1月第20卷第1期
    [63]宫希成,遥感考古在安徽的实践,安徽地质,2001年第11卷第4期
    [64]刘建国,地理信息系统在考古研究中的应用,Management and Review of Social Sciences,2006年第1期(总第29期)
    [65]陆洋高正,直升机涡环状态和改出,INTERNATIONAL AVIATION,2002.3
    [66]崔瑛高正,直升机吊挂运输中的安全稳定分析,航空科学技术,2005年第3期
    [67]陈伟张雷,直升机的山区飞行,航空知识,2001年8月
    [68]郑绛宇,用路途全景图增强地理信息系统的可视性,遥感学报,2006年5月第10卷第3期
    [69]稳鸢姜忠良编译,译自日本《无线电技术》,本多律里著,用RC电动模型滑翔机在喜马拉雅山地区成功实施气象观测(下),航空模型,2003年第6期
    [70]周洲,祝小平,影响螺旋桨式无人机安全发射的诸因素,飞行力学,2000年9月第18卷第3期
    [71]伍春洪游福成杨扬,一种基于3维全景图像技术的深度测量方法,中国图像图形学报,2006年4月第11卷第4期
    [72]四明,形形色色的无人机任务载荷,无人机,2005.2
    [73]崔秀敏王维军方振平,小型无人机发展现状及其相关问题分析,飞行力学,2005年3月第23卷第1期
    [74]杨致明,小型无人机的截获回收技术,无人机
    [75]陈青昂海松,现代无人机布局的特点分析,江苏航空,2003年第3期
    [76]许妙忠朱宜萱,大型木造建筑物的计算机仿真和质量控制,武汉测绘科技大学学报,1999年第1期第24卷
    [77]雷荣兴,无线电遥控模型飞机动力系统的调配,南昌航空工业学院学报,2000年12月第14卷第4期
    [78]苏垚昀张晓林,无人直升机遥控系统关键技术研究,遥测遥控,2002年11月
    [79]李俊,无人机自动起飞和着陆系统,无人机
    [80]刘荣科张晓林,无人机载图像实时传输方案的研究,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2002年4月第28卷第2期
    [81]崔红霞孙杰林宗坚,无人机遥感设备的自动化控制系统,测绘科学,2004年2月第29卷第1期
    [82]崔红霞林宗坚孙杰,无人机遥感监测系统研究,测绘通报,2005年第5期
    [83]成刚杨随虎,无人机机载光电系统综述,应用光学,2005年7月
    [84]李紫薇曹红杰刘煜彤孙杰,无人机海监测绘遥感系统的应用前景,遥感信息,1998年第4期
    [85]盛怀洁,无人机发射回收方式面面观,无人机
    [86]孙杰林宗坚崔红霞,无人机低空遥感监测系统,遥感信息,2003.1
    [87]束泱泱,特情处置中的心理品质分析,民航经济与技术,2000.1
    [88]武庆录,探索风切变之谜,江苏航空,2000年第3期
    [89]迈克尔.密查姆圣弗朗西斯科,探索背包式垂直起落飞行器迈出了第一步(First Steps Taken in Uuest to Prove Backpack Vtol Aircraft),INTERNATIONAL AVIATION,2001.12
    [90]高恭娴,数字航空摄像机洛阳大学学报,2005年6月第20卷第2期
    [91]任宁宁,手掷式无人机,飞航导弹,2004年第8期
    [92]朱云芳,叶秀清,顾伟康,视频序列的全景图拼接技术,中国图像图形学报,2006年8月第11卷第8期
    [93]赵鹏岳红梅,失速教学,中国民航飞行学院学报,2001年3月
    [94]张祖勋詹总谦郑顺义季铮,摄影全站仪系统——数字摄影测量与全站仪的集成,测绘通报,2005年第11期
    [95]魏荷英,山区气象特点及对飞行的影响,中国民航飞行学院学报,2001年12月
    [96]王永寿,日本对无人机起飞与着陆技术的研究,飞航导弹,2005年第3期
    [97]贾大壮,人为因素和飞机可控飞行撞地研究(一),中国民航飞行学院学报,2000(2)
    [98]贾大壮,人为因素和飞机可控飞行撞地研究(二),中国民航飞行学院学报,2000(3)
    [99]贾大壮,人为因素和飞机可控飞行撞地研究(三),中国民航飞行学院学报,2000(4)
    [100]凌云峰朱齐丹吴自新张智,全景视觉图像柱面理论展开算法实现及其改进,应用科技,2006年9月第33卷第9期
    [101]陈水全李宗吉,球面全景图像的拼接算法研究,计算机与现代化,2006年第10期(总第134期)
    [102]李春生,浅谈风对航空飞行的影响,空中交通管理,2001年第1期
    [103]李悦周同礼董立敏,某型无人机拦阻网回收系统设计,南昌航空工业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年3月第18卷第1期
    [104]孙惠杰,林区空中摄影航模机研制及实摄简报,林业资源管理,1996年第6期
    [105]林宗坚刘先林张继贤李成名左建章孙杰洪志刚,精确时空立体景观虚拟现实的构建与应用方法研究,测绘科学,2005年4月第30卷第2期
    [106]宾斌,舰载飞机的着舰,环球飞行,2005年第1期
    [107]陈洪滨马舒庆汪改宣越健潘毅李强樊克平王普才吕达仁,基于微型自动驾驶飞机的航拍航摄遥感系统,遥感技术与应用,2001年9月第16卷第3期
    [108]全秋燕,基于全景显示的几种插件的比较,电脑知识与技术,2006年第6期
    [109]赵丽央余海艳,基于全景技术的旅游景点动态模拟系统研究与实现,计算机系统应用,2006年第11期
    [110]葛诚彭启民刘鹏贾云得,基于多域分析和全局优化的全景图拼接方法,中国图像图形学报,2006年7月第11卷第7期
    [111]李立鸿施鹏飞赵群飞,基于多分辨率技术的快速全景图图相匹配算法,中国图像图形学报,2006年9月第11卷第9期
    [112]赫罡张玉琢李江红,基于边缘提取的无人机图像定位方法研究,测控技术,2004年第7期
    [113]鸥汛,航母的阻拦装置,现代舰船,2005.9A
    [114]陈洪升吴科,航空模型汽油发动机的工作原理(上),航空模型,2004年第4期
    [115]胡晓煜,国外微型无人机推进技术的发展,INTERNATIONAL AVIATION 2004.1
    [116]张于燕,国外长航时无人迹综述,无线电通信技术,2001年第27卷第2期
    [117]张栋刘允才,高分辨率航拍灰度图像中的房屋主轮廓识别,上海交通大学学报,2003年11月第37卷第11期
    [118]丁红杰,复合材料在无人机上的应用,电光系统,2004 No.1(总第107期)
    [119]冯宗沂王小华,基于照片的图像合成技术,杭州电子工业学院学报,2003年23卷第6期
    [120]崔红霞林宗坚孙杰,大重叠度无人机遥感影像的三维建模方法研究,测绘科学,2005年4月第30卷第2期
    [121]俞飞姬红丽,低空风切变的分析与预报,四川气象,2001年第3期总第77期
    [122]王朝霞,低空风切变对飞机起飞及着陆的影响,陕西气象,2001(4)
    [123]邓寅哲黄圣财刘亮龚振邦,超小型无人驾驶直升机研究现状,机电一体化,2004年第1期
    [124]王晓燕戴青郝力,360度柱面全景图像的生成,微计算机信息(测控自动化),2006年第22卷第6-1期
    [125]李文辉张岩陈海旭王彤李晶,一种新的动态全景图表示方法,吉林大学学报(工学版),2006年7月第36卷第4期
    [126]陈新玺李浩杨彪,基于VirtuoZo的普通数码影像处理,铁道勘查,2005年第5期
    [127]陈正华李希华王燕,虚拟现实技术在建筑领域的应用,工程建设与设计,2005年第8期
    [128]朱丽娜张剑清詹总谦,近景摄影测量可视化摄影与处理管理,地理空间信息,2006年2月第4卷第1期
    [129]陶俊,基于投影器-数码相机的物体三维重建,科技导报,2006年第1期(总第211期)
    [130]王小平唐剑郑团结,微型无人数字航空摄影系统的设计与实践,测绘技术装备,2006年第1期第8卷
    [131]尚涛孔黎明,古代建筑保护方法的数字化研究,武汉大学学报(工学版),2006年2月,第39卷第1期
    [132]杨林闾国年盛业华裴安平毕硕本孙懿青陈济民,基于SuperMap的田野考古制图,地球信息科学,2006年3月第8卷第1期
    [133]刘烈辉,虚拟现实技术与建筑设计,南方建筑,2006年第2期
    [134]张建霞王留召王宝山,数字近景摄影测量测图应用探讨,测绘科学,2006年3月第31卷第2期
    [135]郑团结王小平唐剑,无人机数字摄影测量系统的设计和应用,计算机测量与控制,2006.14(5)
    [136]樊文有谢靖,MAPSUV数字测图成果3D模拟系统的设计,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2006年9月第31卷第5期
    [137]曹志刚冯仲科龙春玲,数字化测绘技术在源影寺古砖塔测绘中的应用,测绘科学,2006年9月第31卷第5期
    [138]陈正华王向阳韦建中,虚拟现实技术在建筑领域的应用,第十二届全国工程建设计算机应用学术会议论文集,2004
    [139]冯仲科殷嘉俭贾建华南永天,数字近景摄影测量用于森林固定样地测树的研究,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01年9月第23卷第5期
    [140]李丑荣李永生,全数字摄影测量在莫高窟崖面保护中的应用,测绘技术装备,2004年第3期第6卷
    [141]冯文灏,近景摄影测量的基本技术提要,出处佚
    [142]柯长青冯学智刘刚,基于ERDAS软件的敦煌壁画正摄影像的制作,测绘科学,第29卷
    [143]李妍于承新,基于数字摄影的钢结构变形监测系统研究,测绘信息与工程,2002年4月
    [144]于君明黄小波,基于数码相机立体像对的物体三维信息快速获取方法,测绘学院学报,2002年12月第19卷第4期
    [145]张玉双王子茹,用近景摄影测量方法观测建筑物变形,东北测绘,2000年第3期第23卷
    [146]张江霞,JX4ADPS全数字摄影测量工作站在近景摄影测量中的应用-数字“西夏王陵”获取及经验,东北测绘,2002年第3期第25卷
    [147]寇新建宋计棉,数字化摄影测量及期工程应用,大坝观测与土工测试,2001年2月第25卷第1期
    [148]陈清平李爱善洪亮梁旺谢华莉,近景摄影测量技术在铁路桥隧设计中的应用,地理空间信息,2004年8月第2卷第4期
    [149]张祖勋,数字摄影测量的发展与展望,地理信息世界,2004年6月第2卷第3期
    [150]郑书民,现代测绘技术在三峡地面文物保护工程中的应用,工程勘察,2001年第3期
    [151]丁军赵明泽陈祖军,利用近景摄影测量进行安丙家族墓文物考古测绘,工程勘察,2002年第4期
    [152]杨林盛业华闾国年裴安平毕硕本陈济民孙懿青,数字摄影测量技术在田野考古制图中的应用,工程勘察,2004年第5期
    [153]刘益军张子树,数码相机用于经济林生态测量的探讨,经济林研究,2004,22(3)
    [154]近景目标立体影像用于城市三维建模的空间定位,计算机工程与应用,2004.21
    [155]张建霞蒋金豹张健雄,数字近景摄影在建筑物变形观测中的应用,焦作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年9月第23卷第5期
    [156]郑德华杨林,数字近景摄影测量辅助三维激光影像扫描的建筑物表面数据采集系统,建筑科学,2004年8月第20卷第4期
    [157]顾峰华高井祥仇春平,近景摄影测量监测小变形体的误差分析与精度评定,矿山测量,2005年6月第2期
    [158]贺跃光王秀美曾卓乔,数字化近景摄影测量系统及其应用,矿冶工程,第四期第21卷
    [159]王秀美曾卓乔,数字摄影测量技术在森林调查中的应用研究林业资源管理,2001年第1期
    [160]于承新全锦李福柱顾立军,近景摄影观测钢结构挠度变形的实验研究,山东建筑工程学院学报,2000年6月第15卷第2期
    [161]吴成东唐铁英杨丽英,建筑设计虚拟现实技术,沈阳建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3月第21卷第2期
    [162]程效军朱鲤刘俊领,基于数字摄影测量技术的三维建模,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1月第33卷第1期
    [163]王平,北石窟寺地面近景摄影测量系列图的测制方法,铁路航测,2001年第1期
    [164]郭虎道,低空风切变对飞行的影响,四川气象,2001年第3期总第77期
    [165]干全徐娓李子良,低空风切变对飞行影响的理论分析,民航科技,2001年第六期总第88期
    [166]曹鹏飞孙凤伟,低空风切变对着陆的影响,民航科技,2003年第四期总第98期
    [167]张秋荣,低云对飞行安全的影响,空中交通管理,2002年第5期
    [168]李爱军沈毅章卫国,发展中的高空长航时无人机,航空科学技术,2001.2
    [169]杨戈(译)许云峰(校),飞机设计诸要素,飞机设计参考资料,2000年3月第一期
    [170]税清才王秋萍,飞机重心允许范围设计准则,飞行力学,2003年6月第21卷第2期
    [171]陈绍杰,复合材料与无人飞机,航空制造技术,2003年第12期
    [172]熊苹刘亚起,RS技术与GIS技术在考古领域的应用,测绘与空间地理信息,2005年10月第28卷第5期
    [173]刁承泰黄京鸿,长江上游川渝地区的遥感考古研究构想,重庆社会科学,2001.6
    [174]张立吴健平,春秋时期吴国都城遗迹位置的遥感调查及预测,遥感学报,2005年9月第9卷第5期
    [175]齐乌云周成虎王榕勋,地理信息系统在考古研究中的应用类型,华夏考古,2005年第2期
    [176]黄文彬高连义,航空摄影的未来走向和发展趋势,影像技术,2000年第四期
    [177]李新召,基于摄影测量与遥感的三维数据获取,北京测绘,2003年第4期
    [178]李天子郭辉徐克科,近地超轻型飞机小数码航空摄影测量试验分析,测绘与空间地理信息,2006年8月第29卷第4期
    [179]刘建国,数字考古的理论与实践,南方文物,2007.1
    [180]李德仁,论21世纪遥感与GIS的发展,武汉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2003年4月第28卷第2期
    [181]万幼川刘良明张永军,我国摄影测量与遥感发展探讨,测绘通报,2007年第1期
    [182]万幼川刘良明舒宁,我国摄影测量与遥感发展现状,地理空间信息,2004年8月第2卷第4期
    [183]陈德超,遥感考古解读,地理空间信息,2004年10月第2卷第5期
    [184]聂跃平杨林王长林,遥感考古学-一门极具发展潜力的新兴交叉学科,学科发展,2005年第20卷第6期
    [185]张荣华,遥感信息技术在城市生态、环境、旅游考古方面应用探讨,城市勘测,2003年第2期
    [186]方莉王舒鹏,遥感在田野考古中的应用,阴山学刊,2006年9月第20卷第3期
    [187]张大春王国民,正摄影像技术在铁路勘测中的应用与发展,铁道工程学报,2007年1月第一期
    [188]吕涛,起落架的设计,航空模型,2001年第3期
    [189]杨迎化唐大全,单目机器视觉测距技术在无人机自动着舰中的应用,新技术新仪器,2003年第23卷第6期
    [190]鸥汛,航母的拦阻装置,现代舰船,2005.9
    [191]陈军,开发消防型民用无人机大有可为,航空科学技术,2004/1
    [192]刘德成摘译自AIAA96-3821王宏金涛校对,用视像法确定飞机在夜间着陆时的位置和姿态,试飞研究,2000年9月第三期
    [193]严雅琳,旋翼机技术研究新亮点,INTERNATIONAL AVIATION,2004.8
    [194]刘斌马晓平王和平周康生,小型电动无人机总体参数设计方法研究,西北工业大学学报,2005年6月第23卷第3期
    [195]陈怡枢,现代直升机与制造技术,航空制造技术,2000年第6期
    [196]周粉娥,西双版纳机场3-5月影响飞行的局地风特征分析,四川气象,2004年第1期(总第81期)
    [197]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航空航天模型协会,无线电遥控鸭式联结翼模型飞机,航空模型,2001年第3期
    [198] Phil Scott,不妨碍视野的目视器,科学,2001年第12期
    [199]杨戈许云峰,飞机设计诸要素(1),飞机设计参考资料,2000年3月第1期
    [200]朱伟锋,飞行模拟技术第一课:基本飞行原理,航空知识,2004年第9期
    [201]桑雨生,飞行员与飞行品质,航空知识,2000年第11期
    [202]程才凤,关于现代飞机的失速及预防,江苏航空,2000年第4期
    [203]卢玉宝赵毅菲王思思,关于云的夜间观测的几点体会,民航科技,2002年第二期(总第90期)
    [204]单鹏,漫话微型喷气发动机(上),航空模型,2004年1月
    [205]谢加云,模型飞行试验中的质量安全剖析,飞行试验,2000年12月
    [206]张晓林刘素洁,某直升机的电磁屏蔽设计,飞机设计,2000年3月第一期
    [207]于莹潇李嘉林,浅谈低空风切变对民航飞行安全的影响,江苏航空,2004年第2期
    [208]彭延辉徐国华,无人驾驶直升机的技术发展及其关键技术,飞行力学,2004年3月第22卷第1期
    [209]孙文胜林明,直升机飞行中的涡环状态研究,系统工程与电子技术,2004年9月第26卷第9期
    [210]王焕瑾高正,自转旋翼机的历史、特点和优势,直升机技术,2001年第3期(总第127期)
    [211]晋中李丹,助飞又抑飞-风对飞机飞行的影响,航空知识,2002年第6期
    [1]马瑞升,微型无人机航空遥感系统及其影像几何纠正研究,南京农业大学环境工程系硕士学位论文,2004年
    [2]雷鸿源,建筑虚拟现实中真实感技术的研究,华南理工大学机械设计及理论专业硕士学位论文,2005年
    [3]苗苗,明蓟镇长城沿线关城聚落研究,天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年。
    [4]李严,榆林地区明长城军事堡寨聚落研究,天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年。
    [5]陈俊志,无人飞行载具地面移动目标影像自动锁定追踪系统之研发,台湾成功大学航空太空工程学系硕士论文,2006年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