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民国时期中国农民银行在安徽的农贷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中国农民银行是经1933年设置的豫鄂皖赣四省农民银行改组而来,主要负责调剂全国日益枯竭的农村金融。中国农民银行的建立和发展在整个中国农村金融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自此开始有了国家组织的积极推行国家农业金融政策和措施的农业专业银行,这是中国农村金融现代化历程中的重要里程碑。
     安徽是民国时期中国农民银行最早开展业务的省份之一。1933年9月,中国农民银行在安庆设行后,遂积极“投身”于安徽农村金融之调剂和农村事业之发展。中国农民银行在安徽举办农村金融的最主要业务就是发放农业贷款。为有效开展农贷并发挥其绩效,中国农民银行在安徽逐步建立了一个严密的农贷网络体系:纵向方面,中国农民银行成立后即在安徽省会安庆设立分行,部分重要城市设立支行,部分县级地区设立办事处或分理处,并在基层设立合作社、农业仓库、农民借贷所、合作金库此类附属农贷机构;横向方面,中国农民银行依据政府银行专业化政策,逐步接管农本局、中国银行、交通银行、中央信托局在安徽的农贷业务,并接办战时由安徽省建设厅负责的农贷业务,建立了以其为主导统一的全省性农贷网络体系,形成了以其为核心,以农村合作社为主体的安徽农村金融体系。中国农民银行在安徽的农贷经过多年的实践和探索,结合时局的变化和安徽的自身特点,通过不断调整农贷发放办法,逐渐形成一套具有现代特性的、比较完整的农贷制度,建立了独具特色的农村金融格局。
     中国农民银行在安徽农贷的过程是政府干预乡村生活、整合农村社会的一个过程,作为新的经济事业,它不可避免地受到当时社会转型大背景的影响。中国农民银行在安徽的农贷体现出诸多的积极性和现代意义,但不可否认它也存在着明显的缺陷和不足,特别是基层农贷机构被地主、士绅旧势力把持,农民获利有限。本来农业银行配合国家农村经济政策无可非议,也理所当然。然而,由于国民政府从中央到基层建立了一套严密的官僚政治体制,其政治权力也渗入到中国农民银行。中国农民银行受政治和军事干预、左右和控制,成为它们的附庸和工具,银行系统和政治系统粘合在一起,纠缠不清,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和阻碍了它的发展。①尽管中国农民银行最终没有完成其复兴农村经济的历史使命,但它在安徽从1933年到1949年十六年的农村金融经营过程中,仍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经验和教训。特别是中国农民银行作为一种建立现代农村金融体系的改革方案,不仅是正确的,而且代表了历史发展的方向,是一种理性的选择。
The Farmers'Bank of China reorganizes from the four provinces Farmers'Bank which established in 1933, its main function is to relief the whole nation's increasingly dried up rural finance. The Farmers'Bank of China's establishment and development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China's rural financial history, it is Kuomintang first national agricultural specialized bank that zealously put in force the nation's agricultural policies and measures, which was the important milestone in the history of the modernization of the rural finance.
     Anhui is one of provinces that the Farmers'Bank of China started the agricultural loaning at the earliest of republican period. After setting up subsidiary bank in Anqing on September of 1933, the Farmers'Bank of China devoted into relieving Anhui's agricultural finance and promoting Anhui's rural project actively and immediately. The Farmers'Bank of China's uppermost operation in Anhui was the agricultural loaning and established a completed net work of the organization for agricultural loaning for the sake of implementing agricultural loaning and exerting its performance. In the aspect of lengthways, the Farmers'Bank of China established subsidiary bank in Anhui's provincial capital Anqing, subbranch banks in some important cities, agencies or local branches in some county-cities. Besides, the Farmers'Bank of China established affiliated institutions of agricultural loaning, such as cooperatives, agricultural warehouse, farmer leasehold houses and cooperative treasuries. In the aspect of breadthways, after implementing of legal tender policy and specialization of the four banks, the Farmers'Bank of China take over Agriculture-based bureau, Bank of China, Bank of communication, Central trusteeship bureau and Anhui reconstruction department' agricultural loaning, the Farmers'Bank of China unified agricultural loans gradually and became the Kuomintang's national agricultural specialized bank. The Farmers'Bank of China's agricultural loaning in Anhui undergo years'practice and exploration, which walked up a comparatively perfect road and formed a set of system of agricultural loaning by combining with current political situation's change and Anhui's own characteristics.
     The Farmers'Bank of China's agricultural loaning in Anhui is a progress that the government intervenes in rustication and conformities rural society, as a new economic enterprise, which was influenced by the general background of society' transformation inevitably. The Farmers'Bank of China's agricultural loaning in Anhui had its historic progress and modernity in some degree, regardless of some limitation, especially institutions of grass roots'agricultural loaning were controlled by landholders and folk gentry countryside, farmers'profit was extraordinary insufficient. Agricultural bank combines national rural economic policies is go without saying, but the National government established a rigorous bureaucratic system from central to regional government, its political powder penetrated in the Farmers'Bank of China ineluctability. Although the Farmers'Bank of China haven't accomplished it's historical mission of reviving rural economy, its 16 years'process of prosecuting Anhui rural finance still leaves us a precious experience and lecture. As a reformative blue print of establishing modern rural finance'system, the Farmers'Bank of China is not only proper, but also demonstrates the orientation of history, is a rational choice.
引文
①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研究所编: 《中国农民银行》,中国财政经济出版,1980年。
    ①刘冰: 《豫鄂皖赣四省农民银行史料选》, 《民国档案》,第1期,1986年。
    ②董长芝: 《简论中国农民银行在抗日战争中的作用》, 《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6期,1986年。
    ③韩德章、詹玉荣: 《民国时期的新式农业金融》, 《中国农史》,第2期,1989年。
    ④刘冰: 《中国农民银行述论》, 《商丘师范学院学报》,第3期,1992年。
    ⑤徐唐龄: 《中国农村金融史略》,中国金融出版社,1996年。
    ⑥李金铮: 《民国时期现代农村金融的运作方式——兼与传统高利贷的比较》, 《江海学刊》,第3期,2002年:李金铮: 《绩效与不足:民国时期现代农业金融与农村社会关系》, 《中国农史》,第1期,2003年。
    ⑦蒋国河:《中国农民银行农贷业务评析》,《福建师范大学·哲学社会科学版》,第4期,2003年。
    ⑧邹晓昇: 《中国农民银行与农村金融现代化》,河北大学历史系硕士论文,2003年。
    ⑨邹晓异、黄静: 《论中国农民银行的农贷运行机制》, 《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4期,2004年。
    ⑩窦祥铭: 《民国时期中国农民银行在安徽的农贷》(《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第6期,2009年。
    11邹晓昇: 《试论中国农民银行角色和职能的演变》,《中国经济史研究》,第4期,2006年。
    12龚关: 《中国农民银行办理土地金融探析》, 《中国农史》,第4期,2009年。
    13吴筹中、顾文炳: 《中国农民银行及其发行的钞票》, 《中国钱币》,第3期,1991年。
    ①李丽: 《禁烟督察处与中国农民银行贩卖鸦片》, 《历史教学》,第7期,1994年。
    ②李妍: 《旧中国的中国农民银行》, 《黑龙江农村金融研究》,第5期,1995年。
    ③孙修福: 《蒋介石与中国农民银行》, 《民国档案》,第1期,1996年。
    ④付文武:《中国农民银行未加入国民政府法币发行银行之原因探析》,《绵阳师范学院学报》,第4期,2007年。
    ⑤朱一鸣: 《中国农民银行发行纸币质疑》, 《安徽钱币》,第4期,2009年。
    ⑥侯厚培、侯厚吉: 《农业金融论》,商务印书馆,1935年。
    ⑦王志莘、吴敬敷: 《农业金融经营论》,商务印书馆,1935年。
    ⑧吴敬敷、徐若渊: 《农业金融经营论》,商务印书馆,1936年。
    ⑨林和成: 《中国农业金融》,中华书局,1936年。
    ⑩中央经济研究处编著: 《中国农业金融概要》,商务印书馆,1936年。
    11姚公振: 《中国农业金融史》,中国文化服务社,1947年。
    ①中国近代金融史编写组编写: 《中国近代金融史》,中国金融出版社,1984年。
    ②詹玉荣:中国农村金融史》,北京农业大学出版社,1991年。
    ③桑润生编著: 《简明近代金融史》,立信会计出版社,1994年。
    ④徐唐龄: 《中国农村金融史略》,中国金融出版社,1997年。
    ⑤姚遂: 《中国金融思想史》,中国金融出版社,1994年。
    ⑥石国强: 《中国金融史话》,青岛出版社,1997年。
    ⑦朱玉湘: 《中国近代农民问题与农村社会》,山东大学出版社,1997年。
    ⑧丁长清、慈鸿飞: 《中国农业现代化之路》,商务印书馆,2000年。
    ⑨李金铮: 《民国乡村借贷关系研究——以长江中下游地区为中心》,人民出版社,2003年。
    ⑩韩德章: 《旧中国农村的高利贷》, 《中国农史》,第4期,1984年;韩德章: 《民国时期的新式农业金融》, 《中国农史》,第2期,1989年。
    11郑庆平: 《中国近代高利贷资本及其对农民的盘剥》,《经济问题探索》,第4期,1986年。
    12姚会元: 《国民政府“改进农村金融”的措施和结局》, 《江汉论坛》,第3期,1987年。
    13姜宏业: 《近代金融史研究与现实的金融改革》, 《金融研究》,第1期,1987年。
    14杜询诚: 《抗战前中国金融业的两种集中趋势》, 《南京社会科学》,第4期,1990年。
    15单强: 《民国时期江南农村信贷市场之特》, 《中国经济史研究》,第2期,1995年。
    ①宫玉松: 《30年代农村金融危机论述》, 《中国经济史研究》,第4期,1995年。
    ②傅建成: 《二三十年代农家负债问题分析》, 《中国经济史研究》,第3期,1997年。
    ③黄立人: 《论抗战时期国统区的农贷》, 《近代史研究》,第6期,1997年。
    ④徐畅: 《“合会”新论》,《近代史研究》,第2期,1998年;徐畅: 《高利贷与农村经济和农民生活新论——以20世纪二三十年代苏、浙、皖三省为中心》,《江海学刊》,第4期,2004年;徐畅: 《近代长江中下游地区农村典当三题》, 《安徽史学》,第3期,2005年。
    ⑤张丽: 《关于中国近代农村经济的探析》, 《中国农史》,第2期,1999年。
    ⑥邱松庆: 《简评南京国民政府初建时期的农业政策》, 《中国农史》,第4期,1999年。
    ⑦周中建: 《二三十年代苏南农家收支状况研究》, 《中国农史》,第4期,1999年。
    ⑧向玉成: 《三十年代农业大危机原因探析》, 《中国农史》,第4期,1999年。
    ⑨单强、咎金生: 《近代江南合会述论》, 《中国经济史研究》,第4期,2002年。
    ⑩李金铮:《旧中国高利贷与农家关系新解》,《浙江学刊》,第6期,2002年;李金铮:《绩效与不足:民国时期现代农业金融与农村社会关系》, 《中国农史》,第1期,2003年;李金铮: 《20世纪20—40年代典当业的衰落—以长江中下游为中心》, 《中国经济史研究》,第4期,2004年。
    11程霖、韩丽娟:《论国民政府时期关于农业金融制度建设的四种模式》,《中国经济史研究》,第4期,2006年。
    12王颖: 《近代西北农村金融现代化转型初探》, 《史林》,第2期,2007年。
    13易棉阳、姚会元: 《近代中国农业金融的转型及其特点》, 《福建论坛》,第1期,2008年。
    ①本章部分内容笔者已发表——窦祥铭、陈蕊:《20世纪30年代上半期的安徽农村金融》,《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汉文综合版》,第6期,2009年。特此说明!
    ②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研究所编:《中国农民银行》,第1、2页,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80年。
    ③孙琰: 《蒋介石“治理”农村金融》,《当代金融家》,第7期,2007年。
    ①马乘风: 《最近中国农村经济诸实相之暴露》, 《中国经济》,第1卷第1期,1933年。
    ②蔡斌咸: 《现阶段中国农村金融恐慌的探讨》, 《新中华》,第3卷第13期,1935年。
    ③邵仲香: 《从乌江农业展览会谈到乌江农村问题》, 《农林新报》,第12卷第30、31合期,1935年。
    ④卜凯: 《中国土地利用》中译本,第428页,金陵大学农业经济系印行,1941年。
    ⑤李金铮在《民国乡村借贷关系研究——以长江中下游地区为中心》(人民出版社,2003年)一书中认为农民负债主要是由于贫困导致的,而造成农民贫困的主要因素有:土地缺乏;农业生产力水平低下;家庭副业生存艰难;商业资本盘剥、榨取:租税剥削严重;天灾人祸破坏不断;婚丧陋习的影响。
    ⑥蒋杰: 《乌江乡村建设研究》,第246页,南京朝报印刷所,1935年。
    ①蒋杰: 《在乌江》, 《农林新报》,第10卷第36期,1933年。
    ②李文治、章有义编: 《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第3辑,第759页,三联书店,1957年。
    ③行政院农村复兴委员会编: 《浙江省农村调查》,第133页,安徽大学图书馆藏,1933年。
    ④陈翰笙:《解放前的地主与农民——华南农村危机研究》,第84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年。
    ⑤[美]马若孟: 《中国农民经济——河北和山东的农民发展(1890—1949)》,第274页,江苏人民出版社,1999年。
    ①中央农业试验所编: 《各省农民借贷调查》, 《农情报告》,第2卷第4期,1934年。
    ②陈忠贞: 《皖西革命史》,第65页,安徽人民出版社,1987年。
    ③余醒民: 《安徽怀宁县农村经济概况》, 《经济评论》,第1卷第4号,1934年。
    ④吴敬敷、王志莘: 《农业金融经营论》,第255-257页,商务印书馆,1936年。
    ①中央农业试验所编: 《各省农民借贷调查》, 《农情报告》,第2卷第4期,1934年。
    ②程凤谷主编: 《安徽农村金融志》,第229页,安徽人民出版社,1997年。
    ①宓公干:《典当论》马寅初序,商务印书馆,1936年。
    ②上海商业储蓄银行编印:《陈光甫先生言论集》,第122页,苏州大学图书馆藏,1949年。
    ③吕思勉:《燕石续礼》,第65页,上海人民出版社,1958年。
    ④金陵大学农学院农业经济系编纂:《豫鄂皖赣四省农村经济调查报告第4号·豫鄂皖赣四省之典当业》,第1、2页,南京农业大学图书馆藏,1936年。
    ⑤宓公干:《典当论》,第211页,商务印书馆,1936年;安徽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安徽省志·金融志》,第61页,方志出版社,1999年。
    ⑥宓公干:《典当论》,第496页,商务印书馆,1936年。
    ①国民政府中央农业试验所编:《全国农民借贷关系调查》,南京农业大学图书馆藏,1934年。
    ②中国银行总管理处经济研究室编:《全国银行年鉴》第N部分,第49页,安徽大学图书馆藏,1936年。
    ③《宁国县志》第8卷, 《实业志》,第5页,安徽省图书馆藏,1936年。
    ④王宗培: 《中国之合会》,第6页,中国合作学社,1935年。
    ⑤李景汉: 《中国农村金融与农村合作问题》,《东方杂志》,第33卷第7号,1936年;程凤谷: 《安徽农村金融志》,第236页,安徽人民出版社,1997年。
    ①王宗培:《中国之合会》,第5页,中国合作学社,1935年。
    ②王宗培:《中国之合会》,第151页,中国合作学社,1935年。
    ③中央银行经济研究处编:《中国农业金融概要》,第263页,商务印书馆,1936年。
    ④吴承禧:《合会在中国今日农村金融中的地位》,《益世报》,1934年10月9日
    ①秦孝仪主编:《革命文献》第85辑,第44-71页,(台北)中央文物供销社,1980年。
    ②《安徽省赈务会刊·第一期灾情》(1931年9月),安徽省地方志办公室编:《安徽水灾备忘录》,第30页,黄山书社,1991年。
    ①吴敬敷:《华洋义赈会农村合作事业访问记》,《农村复兴委员会会报》第4期,第48页,1934年。
    ②沈云龙编:近代中国史料丛刊三编第28辑《安徽民政工作纪要》,第365页,(台北)文海出版社,1987年。
    ③《华洋赈救总会举行募捐运动》,《新闻报》,1934年9月30日。
    ④章元善:《华洋义赈会的合作事业》,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文史资料委员会编:《文史资料选辑》第80辑,第159页,文史资料出版社,1982年。
    ①李厚芬:《豫鄂皖三省农村金融救济概况》,《银行周报》,第18卷第2期,1934年。
    ②实业部劳动年鉴编纂委员会编:《民国二十二年中国劳动年鉴第三编·劳动设施》,第75页,中国劳动出版社,1933年。
    ③《银行周报》第17卷第16期,薛念文:《1927—1937年上海商业储蓄银行的农贷活动》,《民国档案》,第1期,2003年。
    ④实业部劳动年鉴编纂委员会编:《民国二十二年中国劳动年鉴第三编·劳动设施》,第159页,中国劳动出版社,1933年。
    ⑤蚌埠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蚌埠市志·金融》,第657页,方志出版社,1995年。
    ⑥中央党部国民经济计划委员会编:《十年来之中国经济建设(1927—1936)下编第四章·安徽省之经济建设》,第3页,安徽大学图书馆藏,1937年。
    ①秦孝仪主编:《革命文献》第84辑,第325、326页,(台北)中央文物供销社,1977年
    ②安徽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安徽省志·金融志》,第171页,方志出版社,1999年。
    ③《一年来复兴农村政策之状况》,《农村复兴委员会会报》,第2卷第3号,1934年。
    ④安徽建设厅编印:《最近安徽之农村救济及调查》,第2、3页,安徽省图书馆藏,1936年。
    ⑤中国银行总管理处经济研究室编:《全国银行年鉴》第一章A部分,第45页,安徽大学图书馆藏,1935年。
    ⑥《1936年行政总报告·钱币部分》,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五辑第一编,财政经济四,第64页,江苏古籍出版社,1994年。
    ①程凤谷主编:《安徽农村金融志》,第1页,安徽人民出版社,1997年。
    ②安徽省档案馆编:《安徽概览(1944)》,第223页,安徽省档案馆、图书馆藏,出版年限不详。
    ①本节部分内容笔者已发表——窦祥铭:《抗战前的安徽农村合作运动》,《湖北函授大学学报》,第1期,2009年。特此声明!
    ②《中国农民银行1934年业务报告》,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五辑第一编,财政经济四,第523页,江苏古籍出版社,1994年。
    ③秦孝仪主编: 《革命文献》第85辑,第372、507页,(台北)中央文物供销社,1980年。
    ①《安徽省合作社发展概况表(1931—1937)》,谢国兴:《中国现代化的区域研究——安徽省(1860—1937)》,第389页,(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91年。
    ②《安徽建设厅公函第2499号》,《安徽农村合作》,第1卷第1期,1934年。
    ③沈云龙编:近代中国史料丛刊三编第28辑《安徽民政工作纪要》,第365、366页,(台北)文海出版社,1999年。
    ④谢国兴:《中国现代化的区域研究——安徽省(1860—1937)》,第388页,(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91年。
    ⑤沈云龙编:近代中国史料丛刊三编第28辑《安徽民政工作纪要》,第366、370、396页,(台北)文海出版社,1999年;《安徽省二十四年度(1935)合作概况》,《合作月刊》,第9期,1936年。
    ⑥程岐鸣、黄浪如:《安徽省之农村合作事业》,《农友》,第4卷第1期,1936年。
    ①程凤谷主编: 《安徽农村金融志》,第418页,安徽人民出版社,1997年。
    ①安徽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安徽省志·供销合作社志》,第36、37页,方志出版社,1997年;安徽省档案馆编: 《安徽概览(1944)》,第225、226页,安徽省档案馆、图书馆藏,出版年限不详。
    ②《合作消息》, 《安徽合作(月刊)》,第4卷第8期,1943年。
    ①张德粹: 《农业合作》,第271页,商务印书馆,1946年。
    ②储应时: 《安徽之农业建设》, 《中农月刊》,第4卷第1期,1943年。
    ①蒋叔雍:《上海银行的农贷》,上海市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上海市文史资料存稿汇编·经济金融》,第169页,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
    ②实业部劳动年鉴编纂委员会编:《民国二十二年中国劳动年鉴——第三编·劳动设施》,第104页,中国劳动出版社,1933年。
    ③谢国兴: 《中国现代化的区域研究——安徽省(1860—1937)》,第392、393页, (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91年。
    ④《四省农民银行第一次营业报告》,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 《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五辑第一编,财政经济四,第517页,江苏古籍出版社,1994年。
    ⑤程凤谷主编: 《安徽农村金融志》,第111页,安徽人民出版社,1997年。
    ⑥安徽省政府建设厅编: 《一年来之安徽建设》,第196页,安徽省图书馆藏,1933年。
    ⑦《武汉日报》,1936年3月16日。
    ①中央党部国民经济计划委员会编: 《十年来之中国经济建设——安徽省之经济建设(1927-1936)》,第3页,安徽大学图书馆藏,1937年。
    ②杨绵仲: 《两年来安徽财政之整理与建设》, 《安徽地方银行旬刊》,第1卷第9期,1937年。
    ③程凤谷主编: 《安徽农村金融志》,第113页,安徽人民出版社,1997年。
    ④程凤谷主编: 《安徽农村金融志》,第114页,安徽人民出版社,1997年。
    ①《南陵闹粮荒,原因系农行仓库收储》,《公正报》,1948年6月6日。
    ①《本行重要消息》, 《农友》,第4卷第4期,1936年。
    ②《本行重要消息》, 《农友》,第4卷第7期,1936年。
    ③《申报》,1937年5月27日。
    ④合肥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 《合肥市志·金融》,第1610页,安徽人民出版社,1999年。
    ⑤程凤谷主编: 《安徽农村金融志》,第8页,安徽人民出版社,1997年。
    ⑥安徽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 《安徽省志·金融志》,第171页,方志出版社,1999年。
    ①秦孝仪主编: 《革命文献》第84辑,第620、621页, (台北)中央文物供销社,1977年。
    ②程凤谷主编:《安徽农村金融志》,第79页,安徽人民出版社,1997年;徐畅: 《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华中地区农村金融研究》,第259页,齐鲁出版社,2005年。
    ③《合作消息》, 《安徽合作(半月刊)》,第3卷第11期,1942年。
    ④芜湖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 《芜湖县志·金融》,第435页,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3年。
    ⑤安徽大词典编纂委员会编著: 《安徽大词典·中央信合作金库安徽分支机构》,第373、374页,上海辞书出版社,1992年。
    ⑥程凤谷主编: 《安徽农村金融志》,第85页,安徽人民出版社,1997年。
    ①《工商报》,1948年4月9日。
    ②慕杰: 《农本局之设立及其现状》, 《商专月刊》,第1卷第6期,1937年。
    ③《经济资料·农本局在皖南设立合作金库》, 《安徽地方银行旬刊》,第1卷第7期,1937年。
    ④《经济资料·农本局发展农贷业务》, 《安徽地方银行旬刊》,第1卷第9期,1937年。
    ①谢国兴: 《中国现代化的区域研究——安徽省(1860—1937)》,第387页, (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91年;《经济资料·农本局在皖南设立合作金库》,《安徽地方银行旬刊》,第1卷第7期,1937年。
    ②安徽省档案馆编: 《安徽概览(1944)》,第223页,安徽省图书馆藏,出版年限不详。
    ③程凤谷主编: 《安徽农村金融志》,第7页,安徽人民出版社,1997年。
    ④《安徽建设》,第1卷第3期,1941年。
    ①储应时:《安徽之农业建设》,《中农月刊》,第4卷第1期,1943年;《合作消息》,《安 徽合作》,第2卷第2期合刊,1941年。
    ①安徽省档案馆编:《安徽概览(1944)》,第225、226页,安徽省图书馆藏,出版年限不详。
    ②程凤谷主编: 《安徽农村金融志》,第81页,安徽人民出版社,1997年。
    ①慕杰: 《新币制策动下之银行投资农村》, 《统计月报》,第31号,1937年。
    ②程凤谷主编: 《安徽农村金融志》,第4、5页,安徽人民出版社,1997年。
    ①安徽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 《安徽省志·金融志》,第84页,方志出版社,1999年。
    ②慕杰: 《新币制策动下之银行投资农村》, 《统计月报》,第31号,1937年。
    ③安徽大词典编纂委员会编著: 《安徽大词典·中央信托局芜湖办事处》,第371页,上海辞书出版社,1992年。
    ④《经济要闻》, 《安徽合作》,第4卷第3期,1943年。
    ①本章部分内容笔者已发表——窦祥铭: 《民国时期中国农民银行在安徽的农贷》, 《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第6期,2009年。特此说明!
    ②程凤谷主编: 《安徽农村金融志》,第173页,安徽人民出版社,1997年。
    ③林嵘: 《七年来中国农民银行之农贷》, 《中农月刊》,第1卷第1期,1940年。
    ④程凤谷主编: 《安徽农村金融志》,第117页,安徽人民出版社,1997年。
    ①《合作消息——<四联总处三十二年度农贷方针>》,《安徽合作》,第4卷第1期,1943年。
    ②戴维德: 《皖省淮汛重灾区贷款的效果》, 《中农月刊》,第8卷第8期,1947年。
    ③安徽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 《安徽省志·金融志》,第88页,方志出版社,1999年。
    ①李厚芬: 《豫鄂皖三省农村金融救济概况》, 《银行周报》,第18卷第2期,1934年。
    ②程凤谷主编: 《安徽农村金融志》,第406页,安徽人民出版社,1997年。
    ③实业部劳动年鉴编纂委员会编: 《民国二十二年年中国劳动年鉴第三编·劳动设施》,第75页,中国劳动出版社,1933年。
    ①安徽建设厅编印: 《最近安徽之农村救济及调查》,第4、5页,安徽省图书馆藏,1936年。
    ①程凤谷主编: 《安徽农村金融志》,第111、112页,安徽人民出版社,1997年。
    ②安徽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 《安徽省志·金融志》,第87页,方志出版社,1999年。
    ③《中国农民银行、国民政府农林部安徽水利贷款情况表》,程凤谷主编:《安徽农村金融志》, 第118页,安徽人民出版社,1997年。
    ④安徽省档案馆编: 《安徽概览(1944)》,第231页,安徽省档案馆、图书馆藏,出版年限不详。
    ⑤安徽省档案馆编: 《安徽概览(1944)》,第209页,安徽省档案馆、图书馆藏,出版年限不详。
    ①安徽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安徽省志·金融志》,第87页,方志出版社,1999年;程凤谷主编: 《安徽农村金融志》,第114-116、152、153、157、158页,安徽人民出版社,1997年。
    ①李叔明: 《一年来之中国农民银行》, 《中农月刊》,第8卷第4期,1947年。
    ②安徽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 《安徽省志·金融志》,第88页,方志出版社,1999年。
    ①《本行通讯》,第55期,1943年。
    ②宁国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 《宁国县志·金融》,第470页,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7年。
    ③寿进文: 《论当前的农贷》, 《新中华》,第5卷第6期,1947年。
    ①李厚芬: 《豫鄂皖三省农村金融救济概况》, 《银行周报》,第18卷第2期,1934年。
    ②《各种合作社贷款标准》, 《安徽农村合作》,第1卷第1期,1934年。
    ③程凤谷主编: 《安徽农村金融志》,第81、83、115、117页,安徽人民出版社,1997年。
    ①《安徽省农村合作社贷款办法》, 《合作月刊》,第6卷第11、12期合刊,1934年。
    ②泾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 《泾县志·金融》,第431页,方志出版社,1996年。
    ③程凤谷主编: 《安徽农村金融志》,第340页,安徽人民出版社,1997年。
    ④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研究所编: 《中国农民银行》,第370页,中国财政经济出版,1980年。
    ⑤秦孝仪主编: 《革命文献》第84辑,第532页, (台北)中央文物供销社,1977年。
    ⑥《安徽省农村合作社贷款办法》, 《合作月刊》,第6卷第11、12期合刊,1934年。
    ⑦《四联总处1948年上半年核办农贷报告》,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 《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 汇编》第五辑第三编,财政经济三,第606页,江苏古籍出版社,2000年。
    ①《关于发放农田水利贷款的具体办法》,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研究所编: 《中国农民银行》,第337页,中国财政经济出版,1980年。
    ②《中国农民银行办理绥靖区小本贷款办法》, 《中农月刊》,第8卷第3期,1947年。
    ③《两月来之农贷情报》, 《农友》,第6卷第1、2期合刊,1938年。
    ④《中国农民银行农贷统计(二十七年十月份)》, 《农友》,第6卷第10、11期合刊,1938年。
    ①周明懿: 《谈谈乌江农业推广事业》, 《农林新报》,第11卷第30、31合期,1934年。
    ②《各种农村合作社贷款标准》, 《安徽农村合作》,第1卷第1期,1934年。
    ①高虎臣: 《涡阳农村社会之轮廓》, 《安徽合作旬刊》,第1卷第4期,1937年。
    ②《中国农民银行屯溪支行三十三年度安徽省皖南农贷报告》B,1945年,未刊原件,南京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全宗号399,卷号5493。
    ③据程泌: 《农业生产贷款的效果》, 《中农月刊》,第8卷第8期,1947年。
    ④林嵘: 《七年来中国农民银行之农贷》,《中农月刊》,第1卷第1期,1940年。
    ⑤程凤谷主编: 《安徽农村金融志》,第85页,安徽人民出版社,1997年。
    ⑥怀宁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 《怀宁县志·金融》,第603页,黄山书社,1996年。
    ⑦望江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 《望江县志·金融》,第345页,黄山书社,1995年。
    ⑤实业部劳动年鉴编纂委员会编:《民国二十二年中国劳动年鉴——第三编·劳动设施》,第141页,中国劳动出版社,1933年。
    ①《安徽省农村合作委员会工作概况》,《安徽合作旬刊》,第1卷第12、13期合刊,1937年。
    ②《安徽省农村合作委员会工作概况》,《安徽合作旬刊》,第1卷第12、13期合刊,1937年。
    ③《合作情报·广德县杨月洲村信兼运经营植桐业务》,《安徽合作旬刊》,第1卷第3期,1937年。
    ④《合作情报·广德县倒溪口村信兼运社经营养鱼业务》,《安徽合作旬刊》,第1卷第6期,1937年。
    ⑤《安徽省农村合作委员会工作概况》, 《安徽合作旬刊》,第1卷第12、13期合刊,1937年
    ①《附载·农林》, 《安徽政务月刊》,第14期,1935年;行政院农村复兴委员会秘书处编:《一年来复兴农村政策之实施状况》,第247页,安徽大学图书馆藏,1934年。
    ②《三十五年度粮食作物推广工作总报告(1946)》, 《安徽农讯》,第4期,1947年。
    ③东至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 《东至县志·金融》,第439页,安徽人民出版社,1991年。
    ④安徽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安徽省志·供销合作社志》,第38页,方志出版社,1997年。
    ⑤舒城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 《舒城县志·金融》,第491页,黄山书社,1995年。
    ⑥《一年来之中国农民银行》, 《中农月刊》,第7卷第4期,1946年。
    ⑦刘广成: 《棉花贷款效果》, 《中农月刊》,第8卷第8期,1947年。
    ⑧定远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 《定远县志·金融》,第472页,黄山书社,1995年。
    ①《合作消息》, 《农友》,第2卷第6期,1934年。
    ②杨德寿: 《中国供销合作社发展史》,第113页,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8年。
    ③杨甲: 《在开展中的安徽合作事业》, 《抗战中之安徽·丁编(经济)》,第53页,安徽省政府秘书处编行,1940年。
    ④《杨德寿: 《中国供销合作社发展史》,第113页,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8年。
    ⑤陈乃丰: 《中国农民银行与合作运动》, 《中农月刊》,第5卷第12期,1944年。
    ①李金铮: 《民国乡村借贷关系研究——以长江中下游地区为中心》,第384-387页,人民出版社,2003年。
    ②中国农民银行会计处编:《十年来之农行业务统计》,《中国农民银行十周年纪念刊》,《本行通讯》第53、54期合刊,第53、54页,1934年。
    ③程凤谷主编: 《安徽农村金融志》,第226页,安徽人民出版社,1997年。
    ④《中国农民银行屯溪支行三十三年度安徽省皖南农贷报告》B,1945年,未刊原件,南京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全宗号399,卷号5493。
    ⑤程凤谷主编: 《安徽农村金融志》,第83页,安徽人民出版社,1997年。
    ⑥程凤谷主编: 《安徽农村金融志》,第84页,安徽人民出版社,1997年。
    ①张良辰: 《抗战建国与合作金库制度》, 《中农月刊》,第1卷第8期,1940年。
    ②含山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 《含山县志·金融》,第359页,黄山书社,1995年。
    ③宣州地区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 《宣城县志·金融》,第400页,方志出版社,1996年。
    ④张锡昌: 《民元来我国之农村经济》,《银行周报》,第31卷第2、3期合刊,1947年。
    ⑤陈翰笙: 《陈翰笙文集》,222、223页,商务印书馆,1999年。
    ①六安县地方编纂委员会编: 《六安县志·金融》,第370页,黄山书社,1993年。
    ②《大公报》,1948年6月28日,
    ③张良辰: 《抗战建国与合作金库制度》, 《中农月刊》,第1卷第8期,1940年。
    ④《中国农民银行卫立煌办事处三十二年度办理安徽省江北区农贷报告书》:1944B,南京第二历史档案馆,全宗号399,卷号5468。
    ⑤石晓钟: 《美种烟叶生产贷款的效果》, 《中农月刊》,第8卷第8期,1947年。
    ①道格拉斯·诺思、罗伯特·托马斯: 《西方世界的兴起》,第153页,华夏出版社,1989年。
    ②《指导员注意事项提要(4—10次汇编)》, 《安徽农村合作》,第2、3期合刊,1934年。
    ③周莲生: 《合作社的毛病及其整顿》, 《农友》,第5卷第2期,1937年。
    ①潘劲: 《民国时期农村合作社的发展与评价》, 《中国农村观察》,第2期,2002年。
    ②于永: 《20世纪30年代农村金融救济活动的启示》, 《内蒙古师大学报》,第2期,2001年。
    ①朱静: 《金城银行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小本贷款述评》, 《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第3期,2005年。
    [1]刑必信、吴铎等编.第二次中国劳动年鉴[Z].北平:北平社会调查所,1932.
    [2]安徽省秘书处编.一年来之安徽政治[Z].安庆:安徽省秘书处,1933.
    [3]中国银行总管理处编.中国银行民国二十一年度营业报告[R].上海:中国银行总管理处,1933.
    [4]冯和法编.中国农村经济资料[Z].上海:黎明书局,1933.
    [5]冯和法编.中国农村经济资料续编[Z].上海:黎明书局,1935.
    [6]实业部劳动年鉴编纂委员会编.中国劳动年鉴[Z].北京:中国劳动出版社,1933.
    [7]实业部劳动年鉴编纂委员会编.中国劳动年鉴[Z].北京:中国劳动出版社,1934.
    [8]中国国民党中央统计处编.全国合作社统计[Z].南京:中央统计出版社,1934.
    [9]中国国民党中央统计处编.民国二十三年之建设[Z].南京:正中书局,1934.
    [10]行政院农村复兴委员会秘书处编.一年来复兴农村政策之实施状况[Z].南京:行政院农村复兴委员会,1934.
    [11]安徽省农村合作委员会编.安徽省农村合作事业概况[M].安庆:安徽省农村合作委员会,1934.
    [12]国民政府中央农业试验所编.全国农民借贷关系调查[M].南京:中央农业试验所,1934.
    [¨]上海申报年鉴社编.民国二十一年申报年鉴[Z].上海:美华书馆,1932.
    [14]上海申报年鉴社编.民国二十二年申报年鉴[Z].上海:美华书馆,1933.
    [15]上海申报年鉴社编.民国二十四年申报年鉴[Z].上海:美华书馆,1935.
    [16]上海申报年鉴社编.民国二十五年申报年鉴[Z].上海:美华书馆,1936.
    [17]中国银行总管理处经济研究室编.全国银行年鉴[Z].上海:中国银行总管理处经济研究室,1935.
    [18]中国银行总管理处经济研究室编.全国银行年鉴[Z].上海:中国银行总管理处经济研究室,1936.
    [19]全国合作事业讨论会办事处编.全国合作事业讨论会汇编[Z].南京:华东印务局,1935.
    [20]安徽省建设厅编.安徽一年来之农村救济与调查[M].安庆:安徽省建设厅,1936.
    [21]南京金陵大学农业经济系编.豫鄂皖赣四省之典当业[M].南京:金陵大学农业经济系,1936.
    [22]中央党部国民经济计划委员会编.十年来之中国经济建设(1927—1936)[M].南京:中央党部国民经济计划委员会,1937.
    [23]安徽省政府秘书处编.中华民国二十八年度安徽省政府工作报告[R].立煌:安徽省政府秘书处,1939.
    [24]安徽省政府编.安徽概览[M].立煌:安徽省政府,1944.
    [25]中国农民银行经济研究处编.中国农民银行第五届行务会议专刊[Z].南京:中国农民银行经济研究处,1946.
    [26]中央银行经济研究处编.金融法规大全[Z].上海:商务印书馆,1947.
    [27]行政院新闻局编.一年来我国的合作事业[M].南京:行政院新闻局,1947.
    [28]行政院新闻局编.中国合作事业[M].南京:行政院新闻局,1948.
    [29]中华年鉴社编.民国三十七年中华年鉴[Z].上海:中华年鉴社,1948.
    [30]华东军政委员会土地改革委员会编.安徽省农村调查[Z].上海:华东军政委员会土地改革委员会,1952.
    [31]严中平编.中国近代经济史经济资料选辑[Z].北京:科学出版社,1955.
    [32]李文治、章有义编.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第二辑[Z].北京:三联书店,1957.
    [33]李文治、章有义编.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第三辑[Z].北京:三联书店,1957.
    [34]秦孝仪主编.革命文献(第84辑)[M].台北:中央文物供销社,1977.
    [35]秦孝仪主编.革命文献(第85辑)[M].台北:中央文物供销社,1980.
    [36]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研究所.中国农民银行[Z].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1980.
    [37]薛暮桥、冯和法编.中国农村论文选(下)[C].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
    [38]安徽财政厅、安徽档案馆合编.安徽革命根据地财政经济史料选(一)[Z].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83.
    [39]中国近代金融史编写组编.中国近代金融史[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1984.
    [40]沈云龙编.近代中国史料汇刊三编第20辑·中国战时经济志[M].台北:文海出版社,1986.
    [41]沈云龙编.近代中国史料丛刊三编第28辑·安徽民政工作纪要[M].台北:文海出版社,1999.
    [42]沈云龙编.近代中国史料丛刊三编第198辑·战时经济法规(二)[Z].台北:文海出版社,1999.
    [43]安徽省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安徽近代史辞典[Z].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1990.
    [44]中国人民银行上海市分行金融研究所编.上海商业储蓄银行史料[Z].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
    [45]中国人民银行总行.中国银行行史资料汇编[Z].北京:档案出版社,1991.
    [46]安徽大词典编纂委员会编.安徽大词典[Z].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2.
    [47]重庆市档案馆、重庆人民银行金融研究所编.四联总处史料[Z].北京:档案出版社,1993.
    [48]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四联总处会议录(第三册)[Z].南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49]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五辑第一编)[Z].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4.
    [50]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五辑第二编)[Z].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7.
    [51]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五辑第三编)[Z].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0.
    [52]安徽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安徽省志·供销合作社志[Z].北京:方志出版社,1997.
    [53]安徽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安徽省志·价格志[Z].北京:方志出版社, 1998.
    [54]安徽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安徽省志·金融志[Z].北京:方志出版社,1999.
    [55]程凤谷主编.安徽农村金融志[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97.
    [56]蔡鸿源编.民国法规集成[Z].合肥:黄山书社,1999.
    [57]戴鞍钢、黄苇编.中国地方志经济资料汇编[Z].上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99.
    [58]上海市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上海文史资料存稿汇编[Z].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
    [59]安徽省地方志丛书。
    《安徽农村合作委员会周讯》,《安徽合作》,《安徽农村合作》,《安徽合作月刊》,《安徽合作旬刊》,《安徽合作通讯》,《安徽地方银行月刊》,《安徽地方银行旬刊》,《安徽建设》,《安徽农业》,《安徽公报》,《安徽农学会报》,《安徽实业杂志》,《安徽政务月刊》,《合作讯》,《合作事业》,《合作与农村》,《合作评论》,《农林新报》,《农行月刊》,《农友》,《中国农民银行月刊》,《新中华》,《中国经济》,《东方杂志》,《申报》,《大公报》,《商业月报》,《合作风》,《合作月刊》,《农村合作》,《统计月报》,《金融周报》,《银行周报》,《农村经济》,《农村复兴委员会报》,《农报》,《农情报告》
    [1]马寅初.中国之劳工与经济[M].上海:商务印书馆,1928.
    [2]马寅初.中国经济改造[M].上海:商务印书馆,1934.
    [3]伍玉璋.中国合作运动小史[M].上海:中国合作学社,1929.
    [4]刘大方.中国农村合作之理论与实际[M].北京:立达书局,1930.
    [5]严恒之.中国乡村合作实际问题[M].上海:中国合作学社,1931.
    [6]董时进.农村合作[M].北京:北平大学农学院,1931.
    [7]张镜予.中国农村信用合作运动[M].上海:商务印书馆,1932.
    [8]陈振骅.农业信用[M].上海:商务印书馆,1933年。
    [9]佩宣编.中国农村经济与农业合作[M].北京:西北书局,1933.
    [10]杨季华.皖北农村社会经济状况[M].南京:京华印书馆,1933.
    [11]孔雪雄.中国今日之合作运动[M].上海:中山文化教育馆,1934.
    [12]侯哲苍.农村合作运动[M].上海:黎明书局,1934.
    [13]侯哲苍.合作理论[M].上海:黎明书局,1937.
    [14]朱若溪.农业生产合作[M].南京:江苏教育学院,1934.
    [15]王世颖.合作事业[M].上海:黎明书局,1934.
    [16]王世颖.农村经济与合作[M].上海:黎明书局,1934.
    [17]于树德.合作讲义[M].上海:中国合作学社,1934.
    [18]侯厚培、侯厚吉.农业金融论[M].上海:商务印书馆,1935.
    [19]蒋杰.乌江乡村建设研究[M].南京:南京朝报印刷所,1935.
    [20]王志萃、徐渊若.农业仓库论[M].上海:商务印书馆,1935年。
    [21]王惠民.农村合作[M].上海:大华书局,1935.
    [22]杨西孟.中国合会之研究[M].上海:商务印书馆,1935.
    [23]王宗培.中国之合会[M].上海:中国合作学社,1935.
    [24]王志莘、吴敬敷.农业金融经营论[M].上海:商务印书馆,1935.
    [25]郑厚博.中国合作运动之研究[M].上海:农村经济月刊社,1936.
    [26]朱其华.中国农村经济的透视[M].上海:中国研究书店,1936.
    [27]宓公干.典当论[M].上海:商务印书馆,1936.
    [28]马凌甫.安徽省农村事业概况[M].汉口:汉口新昌印刷,1936.
    [29]吴敬敷、徐若渊.农业金融经营论[M].上海:商务印书馆,1936.
    [30]林和成.中国农业金融[M].北京:中华书局,1936.
    [31]中央经济研究处编.中国农业金融概要[M].上海:商务印书馆,1936.
    [32]高建梓.中国经济建设[M].上海:商务印书馆,1937.
    [33]寿免成、李士豪.农村经济与合作[M].南京:正中书局,1936.
    [34]寿免成、李士豪.中国合作运动史[M].南京:正中书局,1937.
    [35]钱承续:《中国之合作运动:战前与战后》,上海:民智书局,1942.
    [36][日本]天野元之助.支那农业经济论[M].东京:日本东京改造社,1942.
    [37]杨体仁.由农贷到合作金融[M].昆明:中国合作事业协会云南分会,1942.
    [38]乔启明.农业金融[M].重庆:中央训练委员会内政部编印,1943.
    [39]郑林庄.战后中国农业金融[M].重庆:西南印书局,1945.
    [40]张德粹.农业合作[M].上海:商务印书馆,1946.
    [41]彭莲棠.民生建设经济与合作[M].南京:正中书局,1946.
    [42]彭莲棠.中国农业合作化之研究[M].北京:中华书局,1948.
    [43]姚公振.中国农业金融史[M].上海:中国文化服务社,1947.
    [44]中美农业技术合作团.改进中国农业之途径[M].上海:商务印书馆,1947.
    [45]朱斯煌编.民国经济史[M].上海:上海银行周报社,1948.
    [46]薛暮桥.旧中国农村经济[M].北京:农业出版社,1979.
    [47]赖建成.近代中国合作经济运动——社会经济史的分析[M].台北:正中书局,1980.
    [48]陈岩松.中华合作事业发展史[M].台北:商务印书馆,1983.
    [49]陈翰生.国主义工业资本与中国农民[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83.
    [50][美]德怀特·希尔德·珀金斯.中国农民的发展(1368—1968)[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4.
    [51]荣孟源主编.中国国民党历次代表大会及中央全会资料(下册)[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85.
    [52]王鹤鸣.安徽近代经济探讨[M].北京:中国展望出版社,1987.
    [53]陈忠贞.皖西革命史(1919—1949)[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87.
    [54][美]吉尔伯特·罗兹曼.中国现代化[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88.
    [55]程必定.安徽近代经济史[M].合肥:黄山书社,1989.
    [56]翁飞.安徽近代史[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90.
    [57]赖建成.近代中国合作经济运动——社会经济史的分析[M].台北:正中书局,1990.
    [58]詹玉荣.中国农村金融史[M].北京:北京农业大学出版社,1991.
    [59]谢国兴.中国现代化的区域研究——安徽省(1860—1937)[M].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91.
    [60]王鹤鸣、施立业.安徽近代经济轨迹[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91.
    [61]李守荣.中国金融体系概论[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1993.
    [62]姚遂.中国金融思想史[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1994.
    [63]刘秋根.中国典当制度史[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
    [64]徐唐龄.中国农村金融史略[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1996.
    [65]姜旭朝.中国民间金融研究[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6.
    [66]戴惠珍、王鹤鸣、杨雨润.安徽现代史[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97.
    [67]朱玉湘.中国近代农民问题与农村社会[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1997,
    [68]杨德寿.中国供销合作社发展史[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8.
    [69]李金铮.民国乡村借贷关系研究——以长江中下游地区为中心[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
    [70]丁长清、慈鸿飞.中国农业现代化之路[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
    [71]马忠富.中国农村合作金融发展研究[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1.
    [72]冯开文.合作制度变迁与创新研究[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3.
    [73]于海.中外农业金融制度比较研究[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3.
    [74]梅德平.中国农村微观经济组织变迁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75]荣兆梓、吴春梅.中国三农问题——历史·现状·将来[C].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76]徐畅.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华中地区农村金融研究[M].济南:齐鲁出版社,2005.
    [77]赵泉民.政府·社会·乡村社会——20世纪前半期国民政府合作运动研究[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
    [78]蒋玉珉.合作经济思想史论[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8.
    [1]李作用.中国的田赋与农民[J].新创造,1932,2(1、2).
    [2]杨荫溥.中国都市金融与农村金融[J].新中华,1933,1(8).
    [3]孙怀仁.中国农业恐慌之解剖[J].申报月刊,1933,2(7).
    [4]蒋杰.在乌江[J].农林新报,1933,10(36).
    [5]蒋杰.乌江实验区内乡民之一般意见[J].农林新报,1934,11(30、31).
    [6]李厚芬.豫鄂皖三省农村金融救济概况[J].银行周报,1934,18(2).
    [7]张一凡.我国典当业之研究[J].中国经济,1934,2(8).
    [8]吴承禧.合会在中国今日农村金融中的地位[N].益世报,1934-10-9.
    [9]吴承禧.中国各地的农民借贷[N].益世报,1935-1-5.
    [10]吴承禧.中国银行业的农业金融[J].上海社会科学杂志,1935,6(3).
    [11]程铨.复兴农村与合作运动[J].安徽农村合作,1934,1(1).
    [12]漠耕.信用合作事业与中国农村经济[J].中国农村,1934,1(2).
    [13]耕漠.近年来中国农村金融中的新事态[J].中国农村,1934,1(9).
    [14]蔡斌咸.救济农村声中之典当业[J].新中华,1934,2(15).
    [15]蔡斌咸.现阶段中国农村金融恐慌的检讨[J].新中华,1935,3(13).
    [16]陈晖.中国信用合作社的考察[J].中国农村,1935,1(8).
    [17]邵仲香.合作社·借钱·银行[J].农林新报,1935,12(23).
    [18]李紫翔.中国农村运动之理论与灾际[J].新中华,1935,3(18).
    [19]武育宣.银行业投资农村之检讨[J].中国经济,1935,3(5).
    [20]符致逵.商业银行对于农村放款问题[J].东方杂志,第32卷22号,1935.
    [21]王承志.银行资本在农村中的活动[J].经济评论,1935,2(5).
    [22]陈其鹿.改进中国农业金融之管见[J].中央银行月报,1935,4(5).
    [23]邵仲香.从乌江农业展览会谈到乌江农村问题[J].农林新报,1935,12(30、31).
    [24]程岐鸣、黄浪如.安徽省之农村合作事业[J].农友,1936,4(1).
    [25]秋明.中国信用合作社的透视[J].农村合作,1936,2(3).
    [26]李景汉.中国农村金融与农村合作问题[J].东方杂志,1936,33(7).
    [27]欧阳苹.乌江合作事业述详[J].农林新报,1936,13(16).
    [28]董中生.中国农村经济枯竭的原因[J].农业周报,1936,5(3).
    [29]汪洪法.我国农民负债之特质[J].文化建设,1936,2(6).
    [30]黄通.农本局之展望[N].申报,1936-6-1.
    [31]狄超白.对目前合作运动之评价[J].中国农村,1937,3(2).
    [32]慕杰.农本局之设立及其现状[J].商专月刊,1937,1(6).
    [33]薛暮桥.抗战前时期的合作事业[J].农村合作月刊,1937,3(1).
    [34]罗正纲.中国农村合作运动的自主路线[J].新中华,1937,2(13).
    [35]萧觉非.一年来中国农民银行之合作事业[J].农友,1937,5(1).
    [36]杨绵仲.两年来安徽财政之整理与建设[J].安徽地方银行旬刊,1937,1(9).
    [37]杨馥如.中国农业金融之新趋与本行投资农村应取之步骤[J].安徽地方银行旬刊,1937,1(7).
    [38]张良辰.抗战建国与合作金库制度[J].中农月刊,第1卷第8期,1940,1(8).
    [39]林嵘.七年来中国农民银行之农贷[J].中农月刊,1940,1(1).
    [40]林嵘.七年来中国农民银行之农贷(续)[J].中农月刊,1940,1(2)
    [41]林嵘.七年来中国农民银行之农贷(续完)[J].中农月刊,1940,1(11、12).
    [42]千家驹.论战时农村贷款政策[J].中国农村战时特刊,1940,6(4).
    [43]朱通九.我国农业金融机关最近对于融通农业资金之鸟瞰[J].中农月刊,1940,1(1).
    [44]赵之敏.论我国今后农贷政策[J].经济汇报,1942,5(11).
    [45]顾翊群.十年来之中国农民银行[J].中农月刊,1943,4(4).
    [46]储应时.安徽之农业建设[J].中农月刊,1943,4(1).
    [47]徐继庄.中国农民银行应负之使命及经营之途[J].中农月刊,1943,4(2).
    [48]陈乃丰.中国农民银行与合作运动[J].中农月刊,1944,5(12).
    [49]戴维德.皖省淮汛重灾区贷款的效果[J].中农月刊,1947,8(8).
    [50]李叔明.一年来之中国农民银行[J].中农月刊,1947,8(4).
    [51]乔启明、邹枋.中国农民银行怎样办理小本贷款[J].中农月刊,1947,8(3).
    [52]寿进文.论当前的农贷[J].新中华,1947,5(6).
    [53]张锡昌.民元来我国之农村经济[J].银行周报,1947,31(2、3).
    [54]寿进文.论当前的农贷[J].新中华,1947,5(6).
    [55]刘广成.棉花贷款效果[J].中农月刊,1947,8(8).
    [56]石晓钟.美种烟叶生产贷款的效果[J].中农月刊,1947,8(8).
    [57]韩德章.旧中国农村的高利贷[J].中国农史,1984,(4).
    [58]郑庆平.中国近代高利贷资本及其对农民的盘剥[J].经济问题探索,1986,(4).
    [59]董长芝.简论中国农民银行在抗日战争中的作用[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1986,(6).
    [60]姜宏业.近代金融史研究与现实的金融改革[J].金融研究,1987,(1).
    [61]姜宏业.四联总处与金融管理[J].中国经济史研究,1989,(7).
    [62]姚会元.国民党政府“改进农村金融”的措施与结局[J].江汉论坛,1987,(3).
    [63]卢汉川.中国早期的信用合作[J].信用合作,1988,(2).
    [64]韩德章、詹玉荣.民国时期的新式农业金融[J].中国农史,1989,(2).
    [65]姜枫.抗战前国民党的农村合作运动[J].近代史研究,1990,(3).
    [66]杜询诚.抗战前中国金融业的两种集中趋势[J].南京社会科学,1990,(4)
    [67]黄立人.四联总处的产生、发展和衰亡[J].中国经济史研究,1991,(2).
    [68]黄立人.论抗战时期国统区的农贷[J].近代史研究,1997,(6).
    [69]范崇山、周为号.抗战前我国农村信用合作社之考察[J].学海,1992,(2)
    [70]刘鼎铭.中央信托局概略[J].民国档案,1992,(2).
    [71]于治民.十年内战期间中国农村金融状况[J].民国档案,1992,(2).
    [72]刘冰.中国农民银行述论[J].黄淮学刊,1992,(3).
    [73]张士杰.中国近代农村合作运动的兴起和发展[J].民国档案,1992,(4).
    [74]卜国群.中国三十年代的合作运动及乡村改良潮[J].中国经济史研究,1994,(4).
    [75]宫玉松.30年代农村金融危机论述[J].中国经济史研究、1995,(4).
    [76]李妍.旧中国的中国农民银行[J].黑龙江农村金融研究,1995,(5).
    [77]孙休福.蒋介石与中国农民银行[J].民国档案,1996,(1).
    [78]林善浪.中国近代农村合作运动[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1996,(2).
    [79]傅建成.二三十年代农家负债问题分析[J].中国经济史研究,1997,(3).
    [80]徐畅.“合会”述论[J].近代史研究,1998,(2).
    [81]徐畅.高利贷与农村经济和农民生活新论——以20世纪二三十年代苏、浙、皖三省为中心[J].江海学刊,2004,(4).
    [82]徐畅.近代长江中下游地区农村典当三题[J].安徽史学,2005,(3).
    [83]慈鸿飞.二十世纪前期华北地区的农村商品市场与资本市场[J].中国社会科学,1998,(1).
    [84]刘帧贵.对抗日战争时期四联总处农贷政策的几点思考[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1998,(2).
    [85]张丽.关于中国近代农村经济的探析[J].中国农史,1999,(2).
    [86]高璐.析国民党农村合作运动[J].安徽史学,1999年,(3).
    [87]邱松庆.简评南京国民政府初建时期的农业政策[J].中国农史,1999,(4).
    [88]向玉成.三十年代农业大危机原因探析[J].中国农史,1999,(4).
    [89]张士杰.国民政府推行农村合作运动的原因与理论阐释[J].民国档案,2000,(1).
    [90]杨菁.四联总处与战时金融[J].浙江大学学报,2000,(3).
    [91]李金铮.民国时期现代农村金融的运作方式——兼与传统高利贷的比较[J].江海学刊,2002,(3).
    [92]李金铮.旧中国高利贷与农家关系新解[J].浙江学刊,2002,(6).
    [93]李金铮.绩效与不足:民国时期现代农业金融与农村社会关系[J].中国农史,2003,(1).
    [94]李金铮.20世纪20—40年代典当业的衰落——以长江中下游为中心[J].中国经济史研究,2004,(4).
    [95]傅宏.民国时期农村合作运动述评[J].徐州师范大学学报,2000,(4).
    [96]任荣.民国时期合作运动发展述略[J].档案与史学,2000,(5).
    [97]于永.20世纪30年代农村金融救济活动的启示[J].内蒙古师大学报,2001,(1).
    [98]于永.20世纪30年代农村金融救济“量”的考察[J].内蒙古师大学报,2002,(1).
    [99]伍野春、阮荣.蒋介石与四联总处[J].民国档案,2001,(4).
    [100]陈意新.二十世纪早期西方合作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和影响[J].历史研究, 2001,(6).
    [101]潘劲.民国时期农村合作社的发展与评价[J].中国农村观察,2002,(2).
    [102]杨琪.二三十年代国民政府的仓储与农业仓库建设[J].中国农史,2003,(2).
    [103]赵泉民.合作运动与国家力量的扩张——以20世纪三四十年代乡村合作运动中政府行为为中心[J].河北大学学报,2003,(4).
    [104]赵泉民.对20世纪中国合作经济困境的比较经济社会学分析[J].学术研究,2005,(8).
    [105]蒋国河.中国农民银行农贷业务评析[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2003,(4).
    [106]薛毅.华洋义贩会与民国合作事业略论[J].武汉大学学报,2003,(6).
    [107]梅德平.国民党政府时期农村合作社组织变迁的制度分析[J].民国档案,2004,(2).
    [108]张根福.战祸、自然灾害与难民迁移:抗战时期安徽个案研究[J].民国档案,2004,(4).
    [109]周苗苗、赵凡繁、吴冲锋.民间金融的独特方式——合会[J].当代经济科学,2004,(5).
    [110]蔡勤禹、侯德彤.二三十年代华洋义贩会的信用合作试验[J].中国农史,2005,(1).
    [111]蒋慕东、张芳.民国合作社法之演进[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2005,(2).
    [112]刘椿.抗战前国民党政府的农村合作运动[J].华南农业大学学报,2005,(3).
    [113]陈意新.农村合作运动与中国现代农业金融的困窘——以华洋义贩会为中心的研究[J].南京大学学报,2005,(3).
    [114]汪效驷.民国时期安徽农村合作运动[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2005,(5).
    [115]李玉敏.民国乡村合作社研究[J].北方论坛,2005,(6).
    [116]吴明华.安徽首家农村合作银行破蛹而出[J].决策,2005,(12)
    [117]吴春梅.民国时期农业科学知识的传播——以淮河流域为中心的考察[J].民国档案,2006,(4).
    [118]徐秀丽.民国时期的乡村建设运动[J].安徽史学,2006,(6).
    [119]王成兴.民国时期华洋义贩会淮河流域灾害救治述论[J].民国档案,2006,(4).
    [120]程霖、韩丽娟.论国民政府时期关于农业金融制度建设的四种模式[J].中国经济史研究,2006,(4).
    [121]赵泉民、刘巧胜.绩效与不足:合作运动对中国农业生产影响分析——以20世纪前半期乡村合作社为中心[J].东方论坛,2007,(2).
    [122]熊霞.华洋义赈会与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的农村信用合作社[J].中国矿业大学学报,2007,(3).
    [123]高媛.民国时期银行业对安徽农村金融的调剂[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2007,(2).
    [124]赵入坤.民国安徽的乡村建设[J].江淮论坛,2007年,(4).
    [125]付文武.中国农民银行未加入国民政府法币发行银行之原因探析[J].绵阳师范学院学报,2007年,(4).
    [126]易棉阳、姚会元.近代中国农业金融的转型及其特点[J].福建论坛,2008,(1).
    [127]陈业新.民国时期民生状况研究——以皖北地区为对象[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2008,(1).
    [128]房列曙.民国时期安徽的社会救济和社会保障[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2008,(2).
    [129]葛文光、李录堂.新中国成立前农村合作社的历史沿革及其评述[J].江南大学学报,2008,(3).
    [130]姚顺东、肖传林.论国民政府的农业仓库建设[J].求索,2008,(8).
    [1]陈淑铢.现代华中六省之农业金融[D].台北:台湾大学历史研究所,1983.
    [2]雷芳.论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农村合作运动[D].开封:河南大学,2002.
    [3]李莉.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农村合作运动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02.
    [4]邹晓异.中国农民银行与农村金融现代化[D].保定:河北大学,2003.
    [5]王奎.合作社组织与乡村社会变迁[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4.
    [6]谷秀清.近代农村信用合作社的制度分析[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5.
    [7]李均.南京国民政府统治初期农村金融与农村经济发展关系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05.
    [8]杨柳.南京国民政府的农村复兴运动——截至抗战前的考察[D].西安:西北大学,2005.
    [9]郗玉松.国民政府的农村合作运动研究[D].桂林:广西师范大学,2006.
    [10]万勇.民国时期安徽的农村合作运动——以和县乌江为中心的个案分析[D].合肥:安徽大学,2007.
    [11]胡中应.民国时期安徽农村合作运动研究[D].合肥:安徽大学,2008.
    [12]程春晖.民国时期安徽农村借贷关系研究(1927—1937)[D].合肥:安徽大学,2008.
    [1]董昕.中国银行上海分行研究[D].上海:复旦大学,2005.
    [2]李玉敏.民主革命时期国共两党合作经济政策比较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7.
    [3]王欣瑞.现代化视野下的民国乡村建设思想研究[D].西安:西北大学,2007.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