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宋辽金乐舞服饰艺术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中华民族的乐舞文化历史悠久,传统深厚,上下五千年,记录中华乐舞发展轨迹的文字和图像连绵不断。乐舞文化集诗吟、乐曲、舞蹈三种中国传统经典艺术于一身,并在长期的发展中不断生发出服饰、舞美、道具等更多的艺术分支,特别是乐舞服饰,如同一面镜子般折射出乐舞文化的发展与变化。
     宋辽金时期是乐舞艺术发展的转折时期,乐舞在继承前朝的同时出现诸多转变。宫廷与民间乐舞十分繁盛,开始出现一定的情节和人物,孕育了后世戏曲艺术及多种艺术形式。纯舞逐渐衰落,乐舞中戏剧性因素逐渐增强。变革在乐舞服饰中亦得以体现,服饰的角色性、主题性逐渐增强,特别在杂剧类乐舞表演中,乐舞服饰带有较强的个性特征。乐舞者透过服饰传达出角色的身份、性格、地位等等信息,甚至将这些角色特点夸张与放大,呈现一定的戏剧效果。对宋辽金时期的乐舞服饰研究,无论对民族服饰文化、乐舞文化,或戏曲服饰文化溯源研究来说,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而本文的研究就是针对此问题而进行。
     本文将宋辽金的乐舞服饰其分为仪式表演类乐舞服饰、社会生活类乐舞服饰、宗教类乐舞服饰三种类型。其中仪式表演类乐舞服饰主要包括:大曲、大乐类服饰、队舞服饰、旗鼓乐舞服饰;社会生活类乐舞服饰则主要包括:伎乐服饰、舞队服饰、杂剧服饰、备宴与宴饮乐舞服饰、丧葬乐舞服饰等;宗教类乐舞则主要包括佛教乐舞服饰与道教乐舞服饰。并分别对其乐舞服饰的精神内涵与艺术特征进行研究分析。
     乐舞服饰的精神内涵涵盖广阔,包括乐舞主题、价值观念、社会审美观等多方面。宋辽金时期的乐舞服饰的主题涵盖了西域文化、节庆文化、宗教文化等;价值观念包括了尚“雅”的社会心理、尚“乐”的生命精神、尚“祥”的思想观念、“鬼神”崇拜的民间思想等等;社会审美观包括了崇尚“簪花”、道袍等。这些精神内涵是几千年来乐舞文化、民俗文化、礼乐文化不断发展和积淀的结果,是乐舞服饰文化精神内涵的精粹。
     乐舞服饰又是服饰艺术中一个特殊分支,它由形制、色彩、纹饰、搭配、材质、工艺等因素组成,创造出满足人们审美的视觉语言,因此它又是一种造型艺术。其艺术特征主要由审美性、装饰性和符号性构成。宋辽金时期深厚的文化底蕴,对前朝乐舞服饰文化的继承,尚雅崇儒的社会风气与审美趣味,广泛的民间乐舞土壤,乐舞中戏曲元素的产生,都使这一时期的乐舞服饰在审美性、装饰性和符号性这三方面皆取得了重大进展,为后世乐舞服饰的持续发展以及博大精深的戏曲服饰的产生起到巨大作用。
Chinese music and dance culture had a long history of about five thousand years,ithad Profound traditional culture. The record in the form of pictures and character about itsdevelopment path was continuous. Music and dance culture combined reciting poetry,music,dance,they were three forms of Chinese traditional classical art. Costumes,choreography,props and other more artistic branch gradually produced. Especially musicand dance costumes reflected the cultural development and the change like a mirror.
     Great changes took place in music and dance art in Song,Liao and Jin dynasties. Itinherited many of the former,simultaneously had changed.Music and dance art flourishedboth in the court and the civil. Plot and characters began to appear.It gaved birth to thefuture opera art and other forms. Pure dance began to decline gradually. Dramatic factorsgradually increased. The change in the music and dance costumes occurred. Roles,thematic gradually increased. Particularly in drama dance performances.Music and dancecostumes had strong personality traits. role actor's identity,character,status informationwas conveyed by music and dance costumes. Role characteristics was exaggerated andenlarged to exhibit dramatic effect. Study on the music and dance costumes in Song,Liaoand Jin Dynasty,has very important significance,regardless of the national costumeculture,music and dance culture,or opera costumes generation.And this Article will becompleted for these problems.
     This article will classify the music and dance costumes in Song,Liao and Jin dynastyto ritual acting music and dance costumes.Social music and dance costumes and religiousmusic and dance costumes. Ritual acting dance and music costumes will include: okuma、great music apparel,team music and dance costumes,flag drumming music and dancecostumes. Social music and dance costumes includes:Kuregaku costumes,dance teamcostumes,drama costumes,Feast music and dance,funeral music and dance costumes and so on.Spiritual content and artistic characteristics of music and dance costumes will beanalysised and researched.
     Spiritual connotation of the music and dance costumes containes lot. Including musicand dance theme,values,social aesthetics and other aspects. Music and dance costumes inSong, Liao and Jin Dynasties covered the topic of the Western, festivals andReligion.The thought of Values included advocating Elegance, Joy, Auspicious,Ghosts and fairies so on. Social aesthetics included advocating flower and Robes.Thesespiritual connotation was the result of developing of Music and dance culture,folk culture,Ritual culture. it was the the essence of music and dance cultrue.
     Dance costumes is a special branch of the costume art,It consists of shapes,colors,decoration,matching,material,technology and other factors composed. It created a visuallanguage to meet people's aesthetic.Therefore,it is also one kind of Modeling art. Artisticfeatures are composited mainly by aesthetic,decorative and symbolic. rich culturalaccumulation in Song,Liao and Jin Dynasties,the inheritance of the former dancecostumes for cultural,The social atmosphere and the social atmosphere of pursuiting ofelegance and confucianism.The wide range of folk music and dance of the soil,Musicaldance drama production,all above-mentioned made the music and dance costumes makegreat progress In practicality,aesthetic,decorative and symbolic aspects.It played asignificant role for music and dance costumes developing continuously and the generationof the drama costumes.
引文
1张灏:《汉乐舞服对中国戏曲服饰审美形成之影响》,《中国戏曲学院学报》北京,2012年11月第33卷第4期,页116
    1张灏《汉乐舞服对中国戏曲服饰审美形成之影响》,《中国戏曲学院学报》北京,2012年11月第33卷第4期页116
    1官修:《旧唐书·四志》,北京:中华书局,1071页
    2官修:《旧唐书·四志》,北京:中华书局,1071页
    1王溥【宋】:《唐会要》,北京:中华书局,1955年,页624
    1王菲菲《两宋时期辽、金、西夏的歌舞及其与汉族的交流》,《艺术百家》江苏省南京:艺术百家编辑部,2009年,第3期,页125
    1王菲菲《两宋时期辽、金、西夏的歌舞及其与汉族的交流》,《艺术百家》江苏省南京:艺术百家编辑部,2009年,第3期,页125
    2王克芬:《中国舞蹈发展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页318
    1项春松:《辽代历史与考古》,内蒙古:内蒙古人民出版社,页380
    1蔡子谔《中国服饰美学史》,河北:河北美术出版社页695
    1王菲菲《两宋时期辽、金、西夏的歌舞及其与汉族的交流》,《艺术百家》江苏省南京:艺术百家编辑部:,2009年第3期,页108
    1袁媛《宋代队舞研究》,河南大学,音乐学,2008,硕士论文
    1李敏《莫高窟唐代前期艺术中的菩萨头冠》,《敦煌研究》,甘肃:敦煌研究院,2004年第6期页42
    2刘振乾《菩萨蛮队舞考》广西师范大学文学院《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湖南省衡阳13卷第2期,页108
    1韩宁:《〈浑脱舞〉考》,选自《民族文学研究》2012年5期,页59
    1刘虹《柘枝舞研究综述》陕西师范大学西北民族研究中心,《新疆艺术学院学报》2011年3月第9卷第1期页134-138
    1海滨:《文学与考古双重视野中的“柘枝舞”》,《新疆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社会科学版)》,新疆,2011年5月第39卷第3期
    1陈海涛:《胡旋舞、胡腾舞与柘枝舞—对安伽墓与虞弘墓中舞蹈归属的浅析》,选自《考古与文物》,2003年3月,页91.
    2刘虹《柘枝舞研究综述》陕西师范大学西北民族研究中心,《新疆艺术学院学报》2011年3月第9卷第1期
    1林春李金梅《古代中亚的胡腾舞考释》,兰大敦煌学研究所,《敦煌学辑刊》,2010年第1期
    1《旧唐书》卷45《舆服志》,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页1953
    2冯恩学《蹀躞带—契丹文化中的突厥因素》,《文物季刊》1998年第1期,山西:文物出版社;页65
    3《“鞢带”综论》马冬,《藏学学刊》(第5辑),四川:四川大学出版社,页106
    1刘秉果《剑器舞臆说》,选自《体育文史》,1985年第3期,页17
    1王秀林,张君梅,《爱僧不爱紫衣僧小考》选自《人文杂志》2002年第6期,页108
    2孙克宽:《宋元道教之发展》,台湾:台湾私立东海大学出版社,1965年版,页43
    1张振谦《北宋文人士大夫穿道服现象论析》,选自《世界宗教研究》,北京,2010年第4期,页93
    1《太真玉帝四极明科经》,卷五,《道藏》第3册,页443
    1徐颂列《唐代的襦、半臂与裆考》,《浙江学刊》,浙江杭州,2005年第1期,页215
    1赵爱军《辽墓壁画中的乐舞图》,选自《内蒙古文物考古》内蒙古自治区,2001年第2期
    1李晖《唐代竹马风俗考略》选自《中南民族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第20卷第2期,2000年4月38页
    1陈军、李雁《中国古代狮子舞的起源及兴衰史》选自《农业考古》,出版地:江西省南昌市,2009年第6期
    1杨富斗、杨及耕《金墓砖雕丛探》选自《文物季刊》,山西省文物局,1997年第4期
    1麻国钧《〈大傩图〉综合论说》,选自《中国音乐学》,中国艺术研究院,2012年第2期
    1王兆乾,《苏汉臣的〈婴戏图〉与傩戏〈五星会〉》,引自《黄梅戏艺术》,出版地:安徽省安庆市,2002年03期,页4-7
    1周华斌《灯戏图例-中国戏曲史上的两件重要文物》,选自《四川戏剧》,2011年第2期总第140期,页12
    1黄竹三、延保全《中国戏曲文物通论》山西教育出版社、三晋出版社,页259
    1周锡葆《中国古代服饰史》,上海:中国戏剧出版社,页284
    1白维国:《<金瓶梅>风俗谈》选自《文史知识》,2007年01期
    1赵爱军:《辽墓壁画中的乐舞图》,选自《内蒙古文物考古》,出版地: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2001年第
    2期,页65
    1刘锡诚、王文宝:《中国象征辞典》,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1991年,页127
    2王子初:《中国音乐文物大系湖南卷》,山西:大象出版社,页291
    1张振谦:《北宋文人士大夫穿道服现象论析》,《世界宗教研究》2010年第4期,页94
    1王青煜:《契丹传统袍服及辽朝乐舞人物服饰浅探》,《中国古都研究(第十八辑上册)中国古都学会2001年年会暨赤峰辽王朝故都历史文化研讨会论文集》,页392
    2冯恩学:《内蒙古六七号辽墓壁画的人物身份》,《北方文物》,出版地:黑龙江省哈尔滨市,1999年第3期
    1胡军:《论湖北的汉唐道教之乐舞》,选自《黄钟》(中国武汉音乐学院学报)2012年第12期,页95
    1胡军:《论湖北的汉唐道教之乐舞》,选自《黄钟》2012年第2期,页95
    1韩翔、朱英荣:《龟兹石窟》,新疆:新疆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页172
    2《妙法莲华经今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版,页225
    1马文娟:《敦煌壁画中飞天服饰的研究》,硕士学位论文,东华大学设计艺术学专业
    1王宁宁:《解读形象,聆听理想石窟乐舞形象与佛教思想精神》,《文艺研究》,中国艺术研究院,2003年第5期
    2盛艳:《佛教寺庙的神圣性和世俗化浅谈》[J]《消费导刊》,中国轻工业联合会,2008年第10期,页225.
    1蔡伟堂:《敦煌佛教造像汉族化与世俗化的形成》敦煌研究院、考古研究所,甘肃敦煌736200
    1龚云表:《羽人》,选自《东方艺术》,河南郑州:河南省艺术研究院,2007年02期,页27
    2王宁宁:《解读形象,聆听理想石窟乐舞形象与佛教思想精神》,《文艺研究》,中国艺术研究院,2003年第5期
    1刘玉霞:《唐代艺术与西域乐舞》《西域研究》2002年第4期
    1兰宇:《隋唐时期胡服对中原服饰的影响》选自《美与时代(上)》,出版地:河南省郑州市,2010年09期
    1田小军:《从岩画看我国原始宗教乐舞》选自《中国音乐》,2005年第3期
    2杨孝鸿:《汉代羽化升天基本图像模式论稿》,南京:《东南文化》1992年06期,页110
    1张晶:《佛教乐舞之禅意审美》,《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2010年第2期
    1王菲菲:《两宋歌舞初探》,福建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页92-93
    1脱脱:《宋史五行一上》卷61
    1刘烨:《如意文化与如意玉雕》,《新疆金融》,出版地: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乌鲁木齐市,2006年第4期。
    1王曾瑜:《宋辽金代的天地山川鬼神等崇拜》,选自《云南社会科学》,出版地:云南省昆明市,1997年第1期
    1安祥馥:《唐宋摊礼、摊戏与高丽摊戏》选自《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出版地:湖北省恩施市,第2卷第4期
    1郑继猛:《袅娜花枝含深意论宋词中的簪花、戴花意象》,《安康学院学报》,出版地:陕西省安康市,第
    22卷第2期2010年4月
    1王定勇:《全真教早期传播中的乐舞活动》,《世界宗教研究》,出版地:北京市,2012年第6期
    1[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M]邓之诚注,北京:中华书局,1982.
    1吴建川、承杰:《服饰造型动态美探议》,《装饰》2006年11月期,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页31
    1沈岩:《探微百褶裙》,《寻根》,2013年02期,页47
    1龚云表:《羽人》,《东方艺术经典》2007年第1期,页27-31
    2王菲菲:《两宋时期辽、金、西夏的歌舞及其与汉族的交流》,选自《艺术百家》,出版地:江苏省南京市,2009年第3期
    1李春青:《论“雅俗”——对中国古代审美趣味历史演变的一种考察》,云南:《思想战线》2011年01期,页111
    1蔡子鄂:《中国服饰美学史》,河北:河北美术出版社,页650
    1宋俊华:《中国古代戏剧服饰研究》,广东: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页134
    1陆游:【宋】《老学庵笔记》北京:中华书局,1997
    1王青煜:《辽代服饰》,辽宁:辽宁画报出版社页,页111
    1霍宇红:《论契丹族与汉族服饰文化的融合》,赤峰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6期
    1宋俊华:《中国古代戏剧服饰研究》,广东: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页241-242
    2刘君:《唐宋服饰纹样审美比较》,《丝绸》,2005年第5期
    1朱芸:《唐宋时期服饰色彩研究》陕西师范大学硕士论文
    1宋俊华《中国古代戏剧服饰研究》广东: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页182
    1韦夷:《服饰之美的符号学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广西师范大学,页34
    1广田律子:《鬼神假面的造型—从日本与中国的事例看咒眼的表现》日本,选自《傩宛-中国梵净山傩文化研讨会论文集》
    1宋俊华:《中国古代戏剧服饰研究》,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页205-206
    1、【汉】吕不韦:《吕氏春秋·古乐篇》之《仲夏纪·大乐》,北京:中华书局,2007
    2、【汉】《尚书》之《舜典》,北京:中华书局,2007
    3、【汉】《礼记·王制》之《舜典》,河南:中州古籍出版社,2010.01
    4、【汉】王充:《论衡·订鬼》,北京:中华书局,2009
    5、【汉】司马迁:《史记·乐书》,第一百零三卷,北京:中华书局,2008
    6、【唐】段安节:《乐府杂录》,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
    7、【唐】赵璘:《因话录》,北京:商务印书馆,1942
    8、【唐】杜环:《经行记笺注》,北京:中华书局,1963.01
    9、【唐】孟棨:《本事诗》,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04
    10、【唐】马缟:《中华古今注》,辽宁:辽宁教育出版社,2000.06
    11、【唐】苏鹗:《杜阳杂编》(民国版),北京:商务印书馆,1959
    12、【后晋】官修:《旧唐书》,北京:中华书局,1975
    13、【宋】欧阳修,宋祁:《新唐书》,北京:中华书局,1972
    14、【宋】陈旸:《乐书》,北京图书馆和中国艺术研究院图书馆收藏,元至正七年福州路儒学刻本明递修本
    15、【宋】史浩:《鄮峰真隐漫录》,收于《四库全书》,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
    16、【元】脱脱:《辽史》,第二册,北京:中华书局,1983.08
    17、【元】脱脱:《金史》,第四册,北京:中华书局,1990.01
    18、【宋】沈括:《梦溪笔谈》,卷六,北京:中华书局,2009.10
    19、【宋】高承:《事物纪元》,北京:商务印书馆,1937
    20、【宋】吴自牧:《梦粱录》,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0.08
    21、【宋】耐得翁:《都城纪胜》,北京:中国商业出版社,1982.03
    22、【宋】郭茂倩:《乐府诗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
    23、【宋】程大昌:《演繁露》,上海:新文丰出版公司,1984.06
    24、【宋】太极太虚真人:《太平御览》卷上《敬法服品》,北京:中华书局,1952.10
    25、【宋】米芾:《画史》,北京:商务印书馆,1936
    26、【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北京:商务印书馆,1936
    27、【宋】朱熹:《诗集传》,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
    28、【宋】钱易:《南部新书》,北京:中华书局,2006
    29、【宋】马端临:《文献通考》,北京:中华书局,2011.09
    30、【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北京:中华书局,2007.03
    31、【宋】释元照:《四分律行事钞资持记》,台湾:和裕出版社,佛历2535
    32、【元】脱脱和阿鲁图:《宋史﹒乐志》,卷140、卷141,北京:北京出版社,2011
    33、【明】胡震亨:《唐音癸签》,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2057.05
    34、【明】陶宗仪:《说郛》,北京:北京中国书店,1986.07
    35、【清】允禄、张照:《御制律吕正义后编》,北京:吉林出版集团,2005.05
    36、【清】卞永誉:《式古堂书画汇考》,1958年初版,景印本,所用的版本是密韵楼藏书。
    37、【清】李宗孔:《宋稗类钞》,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85.12
    38、【清】陈元龙:《格致镜原》,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03
    39、【民国】任半塘:《唐戏弄》,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
    1、周宝珠等:《简明宋史》,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
    2、陶晋生:《宋辽关系史研究》,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84
    3、漆侠:《宋代经济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9
    4、王可宾:《女真国俗》,吉林:吉林大学出版社,1988
    5、李蔚:《西夏史研究》,宁夏:宁夏人民出版社,1989
    6、任继愈:《中国道教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
    7、候外庐:《宋明理学史》,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
    8、栾保群:《中国神怪大辞典》,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1
    9、胡飞:《中国传统设计思维方式探索》,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
    10、竺小恩:《敦煌服饰文化研究》,浙江:浙江大学出版社,2011.06
    11、李肖冰:《中国西域民族服饰研究》,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95.0812、
    12、赵评春赵鲜姬:《金代丝织艺术》,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05
    13、马大勇:《云髻凤钗-中国古代女子发型发饰》山东:齐鲁出版社,2009.04
    14、中国文物学会专家委员会:《中国服饰造型鉴赏图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7.12
    15、曾智洁:《中国历代服饰图典》,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2002.06
    16、宋俊华:《中国古代戏剧服饰研究》,广东: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07
    17、蔡子谔:《中国服饰美学史》,河北:河北美术出版社,2002
    18、王雪莉:《宋代服饰制度研究》,杭州:杭州出版社,2007.05
    19、沈从文:《中国古代服饰研究》,上海:上海世纪出版社,2002.08
    20、周锡保:《中国古代服饰史》,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84.09
    21、金秋:《丝绸之路-乐舞艺术研究》,新疆:新疆人民出版社,2009.06
    22、王克芬:《中国乐舞发展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09
    23、刘伯恩:《中国乐舞文物图典》,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2.12
    24、巴景侃:《辽代乐舞》,沈阳:万卷出版公司,2006.07
    25、史仲文:《中国艺术史-乐舞卷》河北:河北人民出版社,2006.05
    26、董锡玖,刘峻骧:《中国乐舞艺术史图鉴》,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7.12
    27、刘东升:《中国音乐史图鉴》,上海:人民音乐出版社,2008.05
    28、黄竹三,延保全:《中国戏曲文物通论》,山西:山西教育出版社、三晋出版社,2010.12
    29、王宁宁:《中国古代乐舞史》,山西:山西人民出版社,2009.09
    30、胡淼森、刘佳:《图说中国乐舞》,北京:华文出版社,2009.09
    31、高岛千春:《舞乐图》,北京:人民出版社;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32、彭庆生、曲令启:《唐代乐舞书画诗选》,北京: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85.05
    33、田仲一成:《中国戏剧史》,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07
    34、文物编辑委员会:系列《文物》期刊,北京:文物出版社,1979-2000
    35、中国国家博物馆:《文物中国史·宋元时代》,山西:山西教育出版社,2003
    36、奈良国立博物馆:《正仓院六十回展》,日本:株式会社,天理时报社,2008
    37、项春松:《辽代历史与考古》,内蒙古: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6
    38、石金鸣、海蔚蓝:《生死同乐(山西金代戏曲砖雕艺术)》,北京:科学出版社,2012.01
    39、河北省文物研究所:《宣化辽墓壁画》,北京:文物出版社,2001
    40、邵国田:《敖汉文物精华》,内蒙古:内蒙古文化出版社2002.01
    41、张家口宣化文物保管所:《宣化下八里Ⅱ区辽壁画墓考古发掘报告》,北京:文物出版社,2008.06
    42、易晴:《登封黑山沟宋墓图像研究》,北京:文物出版社,2012.08
    43、咸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五代冯晖墓》,重庆:重庆出版社,2011.09
    44、故宫博物院:《古代陶俑》,北京:紫禁城出版社,2007.08
    45、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成都文物考古研究所、泸州市博物馆、泸县文物管理所:《泸县宋墓》,北京:文物出版社,2004
    46、河北省文物研究所:《河北古代墓葬壁画》,北京:文物出版社,2000.11
    47、华蓥市文物管理所:《华蓥安丙墓》,北京:文物出版社,2008.01
    48、黄翔鹏:《中国音乐文物大系-四川卷》,河南:大象出版社,2010.07
    49、王子初:《中国音乐文物大系-山西卷》,河南:大象出版社,2000
    50、王子初:《中国音乐文物大系-山东卷》,河南:大象出版社,2010.07
    51、王子初:《中国音乐文物大系-湖南卷》,河南:大象出版社,2006
    52、王子初:《中国音乐文物大系-湖北卷》,河南:大象出版社,1999.10
    53、黄翔鹏:《中国音乐文物大系-新疆卷》,河南:大象出版社,2010.07
    54、王子初:《中国音乐文物大系-河北卷》,河南:大象出版社,2006.07
    55、黄翔鹏:《中国音乐文物大系-陕西、天津卷》,河南:大象出版社,2002.07
    56、王子初:《中国音乐文物大系-江西续河南卷》,河南:大象出版社,2009.07
    57、王子初:《中国音乐文物大系-甘肃卷》,河南:大象出版社,2010.07
    58、黄翔鹏:《中国音乐文物大系-北京》,河南:大象出版社,2005.07
    59、高春明、袁杰英、刘正:《中国织绣服饰全集-中国服饰的发展历程》,天津: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2004.12
    60、约翰·迪利(著)张祖建(译):《符号学基础》,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61、(英)米兰达·布鲁斯-米特福德,(英)菲利普·威尔金森著,周继岚译:《符号与象征》,上海:三联书店,2011
    62、董学文,王葵(译):《符号学美学》,辽宁: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
    1、【德】黑格尔著,朱光潜译《美学》(第一卷),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
    2、【美】维尔·杜伦:《东方的文明》,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98.10
    3、【美】玛里琳·霍恩:《服饰:人的第二皮肤》,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
    4、【德】玛莉安娜·波伊谢特:《植物的象征》,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6
    5、【法】罗兰·巴特著,李幼蒸译:《符号学原理》,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6、【法】罗兰·巴特著,李幼蒸译:《符号学历险》,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7、【法】路易一让·卡尔韦著,车谨山译:《结构与符号-罗兰·巴尔特传》,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
    8、【美】苏珊·朗格著,滕守尧等译:《艺术问题》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
    1、张蔚《对中国佛像造像审美的现实性和艺术性之分析》,《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03年第1期
    2、魏建震《先秦赵国丧葬文化初探》,《邯郸师专学报》,第10卷第2期
    3、刘胜利《胡服小考》,《彭城职业大学学报》,第17卷第5期
    4、田小军《从岩画看我国原始宗教乐舞》,《中国音乐》季刊2005年第3期
    5、张明月,衡潇《地戏面具的装饰造型研究》,《纺织与设计》2008年1月
    6、宋凤娣《青色与中国传统民族审美心理》,《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1期
    7、张红旺《论中国古代戏曲服饰舞台性》,《柳州师专学报》,第24卷第6期
    8、张学伟《浅谈服饰的象征性》,《美术大观》,2008年第1期
    9、张亚莉《唐代前期敦煌壁画的服饰色彩艺术》,《敦煌研究》,2005年第6期
    10、尚衍斌《外来文化对古代西域服饰的影响》,《喀什师范学院学报》,第17卷第1期
    11、许明《南宋金银头饰制作工艺及其佩戴方式》,《美术大观》,061
    12、祁嘉华《中国传统服饰美学思想浅论》,《青海师范大学学报(杜会科学版)》,1995年第4期
    13、蔡子谔《中国服饰审美文化的深层理性蕴意》,《河北学刊》1999年第1期
    14、郭学信《宋代俗文化发展探源》,《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5月
    15、宋静雯《宋诗对女性服饰裙的描写研究》,《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1期
    16、程华《我国古代女装披帛艺术研究》,《艺术理论》2009年第9期
    17、赵评春《金代女真服饰研究》,《黑龙江民族丛刊》1995年第1期
    18、王子怡《建都伊始衣冠变辽代南京(今北京)服饰研究》,《艺术设计研究》,2004年第1期
    19、刘科《道教仙真服饰研究─以吕洞宾为例》,选自《装饰》2012年第5期
    20、王定勇《全真教早期传播中的乐舞活动》,《世界宗教研究》2010年第6期
    21、孙勐《辽代道教文化与信仰的考古学考察》,《中国道教》,2010年第5期
    22、于平,《两宋理学家乐舞思想述略》,《北京舞蹈学院学报》1992年第1期
    23、张晶,《佛教乐舞之禅意审美》,《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2010年第2期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