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论我国审判委员会运作模式的改革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审判委员会制度作为颇具中国特色的一项司法制度,在我国已经历了一个长期的发展过程。随着当今法治的进步和人们权利意识的增强,其现有的工作模式暴露出了越来越多的弊端,很多专家学者围绕审判委员会制度进行了一系列探讨,可以说,审判委员会制度改革已成为当前司法改革的一个热点问题,笔者正是顺应这一潮流,对改革我国的审判委员会运作模式进行了探讨。在本文的论述中,笔者按照“审判委员会是什么、现在怎么样、怎么改、改成什么的”写作思路,共分成四章进行阐述。
     第一章介绍了审判委员会及其运作模式的理论基础,即阐述审判委员会是什么。笔者主要从审判委员会的性质、运作模式的内容、历史渊源、与国外相关制度的比较等方面多角度阐述审判委员会及其运作模式的理论基础,从而获得了对该制度深层次的理性认识,为以后的改革论述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第二章介绍了对我国审判委员会运作模式的理性分析,即阐述审判委员会现在怎么样。笔者主要结合详尽的数字表格,从当前审判委员会运作模式的现状、对运作现状的利弊分析以及正确认识和把握审判委员会的发展方向三个方面进行阐述,从而提出了审判委员会运作模式应当坚持改革完善的发展方向。
     第三章介绍了我国审判委员会运作模式的改革,即阐述审判委员会怎么改。笔者主要从改革应坚持的基本原则、当前改革的进展及评价以及改革的理想目标三个部分进行论述,最后提出了审判委员会改革的理想目标是建立开庭审理的运作模式。
     第四章介绍了审判委员会开庭审理运作模式的制度设计,即阐述审判委员会改成什么。笔者主要从审判委员会开庭审理的程序设计、回避设计、庭审规则设计、裁判效力设计、法律监督设计等五个方面进行了具体的制度构建,并对实践中可能出现的几个问题进行了预测并提出了解决建议,从而使审判委员会开庭审理的运作模式在实践中更具有操作性。
Try committee's system has gone through a long development coarse as a judicial system with Chinese character. With the advancement of nomocracy and the enhancement of people's right consciousness, more and more disadvantages happen for the current work mode of try committee's system. Many experts have accomplished a series of discussion around try committee's system. With another word, try committee's system reform has become a focal problem in the judicial reform. So we discuss the operation mode reform of Chinese try committee's system. We will introduce this paper with four chapters according to the following composition: what is try committee's system, how about it now, how to reform it and what is it after the reform.
     The first chapter introduces the theoretical basis of try committee's system and its operation mode, i.e. what is try committee's system. We introduce the theoretical basis of try committee's system and its operation mode from the character of try committee's system, its contents of operation mode, its historical origin and the comparison between it and the corresponding foreign system. So we can require the profound rational understanding of try committee's system, which establishes a stable basis for the following discussion of reform.
     The second chapter analyzes the operation mode of Chinese try committee's system, i.e. how about try committee's system. We discuss three aspects of its actuality, the advantages and the disadvantages of its actuality and the exact cognition and grasp of its developmental direction. And then we propose that the operation mode of Chinese try committee's system should insist the developmental direction of reform and improvement.
     The third chapter introduces the operation mode reform of Chinese try committee's system, i.e. how to reform Chinese try committee's system. We discuss three aspects of the basic principle insisted in reform, the headway and judgment of current reform and the ideal goal of reform. Finally we propose that the ideal goal of Chinese try committee's system reform should be to establish the operation mode of sessional trial.
     The forth chapter introduces the system design of sessional trial operation mode of Chinese try committee's system, i.e. what is it after the reform. We accomplish the system instruction concretely from five aspects of the program design of sessional trial, the avoidance design, the rule design of sessional trial, the juridical effectiveness design and the juristic supervision design of Chinese try committee's system. And we accomplish the forecast and propose the solution scheme for several problems producing in practice. Above all make that the sessional trial operation mode of Chinese try committee's system is realized easily in practice.
引文
[1]余洪春:《从法官的角度看人民法院的审判委员会制度》,载吕伯涛主编《司法能力建设的新视角》,人民法院出版社2006年版,第117-118页。
    [2]参见黎军《审判委员会改革的几个基本问题》,载《上海政法学院学报》2006年第3期。
    [1]陈瑞华:《正义的误区-评法院审判委员会制度》,载《北大法律评论》1998年第1卷第2辑。
    [2]肖建国、肖建光:《审判委员会制度考》,载《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3期。
    [1]张天蔚:《审判委员会行政化弊端重重》,载2005年2月14日《北京青年报》。
    [2]徐旭:《从法官的角度看人民法院的审判委员会制度》,载万鄂湘主编《司法能力建设与司法体制改革问题研究》,人民法院出版社2006年版,第315页。
    [1]张晋藩主编:《中国司法制度史》,人民法院出版社2004年版,第567页。
    [1]参见西南政法学院编《中国法治史参考资料汇编》第三辑1982年印刷本,第513-515页。
    [2]参见尹忠显主编《法院工作规律研究》,人民法院出版社2003年版,第407-408页。
    [3]参见李晓辉《关于审判委员会制度的几个问题》,载《当代法学》2000年第1期。
    [1]肖建国、肖建光:《审判委员会制度考》,载《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3期。
    [2]尹忠显主编:《法院工作规律研究》,人民法院出版社2003年版,第409页。
    [3]参见李希昆、张树兴主编《中国法制史》,重庆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69、107、116、147页。
    [1]参见陈迎新《我国审判委员会制度反思》,载《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3期。
    [2]参见郭成伟主编《外国司法制度概要》,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81页。
    [1]参见陈瑞华《刑事诉讼的前沿问题》,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398页。
    [1]参加柴发邦主编《体制改革与完善诉讼制度》,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517页。
    [1]参见成都中院研究室《审判委员会制度运作现状调查及思考》,载陈光中主编《诉讼法理论与实践》,人民法院出版社2006年版,第97页。
    [1]参见成都中院研究室《审判委员会制度运作现状调查及思考》,载陈光中主编《诉讼法理论与实践》,人民法院出版社2006年版,第99页。
    [1]参见陈孙、林念贺《论异化与复归:审判委员会制度之检讨及重构》,载万鄂湘主编《司法能力建设与司法体制改革问题研究》,人民法院出版社2006年版,第268页。
    [1]参见尹忠显主编《法院工作规律研究》,人民法院出版社2003年版,第415页。
    [2]参见马建华《法官职业化研究》,人民法院出版社2004年版,第150页。
    [1]苏力:《送法下乡:中国基层司法制度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113页。
    [2]江平、陈桂明:《民事审判方式改革与发展》,中国法制出版社1998年版,第69页。
    [3]参见陈瑞华《正义的误区-评法院审判委员会制度》,载《北大法律评论》1998年第1卷第2辑。
    [1]张步文:《审判委员会制度亟待改革》,载《中国律师》1997年第10期。
    [2]参见程味秋、周士敏《论审判公开》,载《中国法学》1998年第3期。
    [3]参见刘亚林《论审判委员会讨论个案职权》,载《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年第4期。
    [1]参见马建华《法官职业化研究》,人民法院出版社2004年版,第153-154页。
    [1]参见廖中洪主编《民事诉讼改革热点问题研究综述》,中国检察出版社2006年版,第91-93页。
    [2]参见肖建国、肖建光《审判委员会制度考》,载《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3期。
    [3]康均心:《法院改革研究——以一个基层法院的探索为视点》,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256-257页。
    [1]参见尹忠显主编《法院工作规律研究》,人民法院出版社2003年版,第274-284页。
    [1]朱贵玉、张传军:《论基层法院审判委员会之改革与完善》,载《审判研究》2006年第2辑。
    [2]李修源:《司法公正理念及其现代化》,人民法院出版社2002年版。
    [1]肖扬:《在全国高级法院院长座谈会上的讲话(摘要)》,载2001年7月30日《人民法院报》。
    [2]参见景汉朝《中国司法改革策论》,中国检察出版社2003年版,第218-219页。
    [3]参见朱贵玉、张传军《论基层法院审判委员会之改革与完善》,载《审判研究》2006年第2辑。
    [1]参见尹忠显主编《法院工作规律研究》,人民法院出版社2003年版,第289-290页。
    [1]参见宋英辉、郭成伟主编《当代司法体制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29-130页。
    [1]参见郑春笋《试行审判委员会公开听讼制度的实践与思考》,载2006年6月16日《山东法制报》。
    [2]参见陈瑞华《刑事诉讼的前沿问题》,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414页。
    [1]参见陈瑞华《刑事诉讼的前沿问题》,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414页。
    [1]参见高洪宾《中国审判委员会制度改向何处――以本土化为视角的思考》,载万鄂湘主编《司法能力建设与司法体制改革问题研究》,人民法院出版社2006年版,第288页。
    [1]江伟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修改建议稿(第三稿)及立法理由》,人民法院出版社2005年版,第113页。
    [2]陈瑞华:《正义的误区-评法院审判委员会制度》,载《北大法律评论》1998年第1卷第2辑。
    [1]参见邢曼《寻找审判委员会制度改革的突破口》,载吕伯涛主编《司法能力建设的新视角》,人民法院出版社2006年版,第133页。
    [1]参见马向娟、曹嫒嫒《在基层法院设立法官专业咨询小组探索》,载刘春年主编《司法精义 ——审判热点探究》,人民法院出版社2003年版,第108页。
    [1]侯勇:《审判委员会制度与公正程序之价值初探》,载《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4期。
    [1]王瑞恒、刘传刚:《谈建立审判委员会委员的回避制度》,载《辽宁警专学报》2005年第1期。
    [1]曹军:《司法现代理念与本土化模式碰撞下的审判委员会价值功能重视与重塑》,载万鄂湘主编《司法能力建设与司法体制改革问题研究》,人民法院出版社2006年版,第318页。
    [1]叶新火:《判决书公布少数法官不同意见之探讨》,载毕玉谦主编《司法审判动态与研究》第3卷第1辑,法律出版社2005年版,第340-343页。
    [1]陈建平、徐英荣:《检察长列席审判委员会之合理性质疑》,载《法学》2006年第7期。
    [2]参见陈旭文《检察院派员列席法院审判委员会会议制度的完善》,载《法学》2005年第9期。
    [3]参见吴刚《完善检察长列席审判委员会制度之思考》,载《上海政法学院学报》2006年第2期。
    [1]余洪春:《从法官的角度看人民法院的审判委员会制度》,载吕伯涛主编《司法能力建设的新视角》,人民法院出版社2006年版。
    [2]黎军:《审判委员会改革的几个基本问题》,载《上海政法学院学报》2006年第3期。
    [3]陈瑞华:《正义的误区-评法院审判委员会制度》,载《北大法律评论》1998年第1卷第2辑。
    [4]肖建国、肖建光:《审判委员会制度考》,载《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3期。
    [5]张天蔚:《审判委员会行政化弊端重重》,载2005年2月14日《北京青年报》。
    [6]徐旭:《从法官的角度看人民法院的审判委员会制度》,载万鄂湘主编《司法能力建设与司法体制改革问题研究》,人民法院出版社2006年版。
    [7]李晓辉:《关于审判委员会制度的几个问题》,载《当代法学》2000年第1期。
    [8]陈迎新:《我国审判委员会制度反思》,载《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3期。
    [9]成都中院研究室:《审判委员会制度运作现状调查及思考》,载陈光中主编《诉讼法理论与实践》,人民法院出版社2006年版。
    [10]陈孙、林念贺:《论异化与复归:审判委员会制度之检讨及重构》,载万鄂湘主编《司法能力建设与司法体制改革问题研究》,人民法院出版社2006年版。
    [11]张步文:《审判委员会制度亟待改革》,载《中国律师》1997年第10期。
    [12]程味秋、周士敏:《论审判公开》,载《中国法学》1998年第3期。
    [13]刘亚林:《论审判委员会讨论个案职权》,载《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年第4期。
    [14]朱贵玉、张传军:《论基层法院审判委员会之改革与完善》,载《审判研究》2006年第2辑。
    [15]肖扬:《在全国高级法院院长座谈会上的讲话(摘要)》,载2001年7月30日《人民法院报》。
    [16]郑春笋:《试行审判委员会公开听讼制度的实践与思考》,载2006年6月16日《山东法制报》。
    [17]高洪宾:《中国审判委员会制度改向何处——以本土化为视角的思考》,载万鄂湘主编《司法能力建设与司法体制改革问题研究》,人民法院出版社2006年版。
    [18]邢曼:《寻找审判委员会制度改革的突破口》,载吕伯涛主编《司法能力建设的新视角》,人民法院出版社2006年版。
    [19]马向娟、曹嫒嫒:《在基层法院设立法官专业咨询小组探索》,载刘春年主编《司法精义——审判热点探究》,人民法院出版社2003年版。
    [20]侯勇:《审判委员会制度与公正程序之价值初探》,载《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4期。
    [21]王瑞恒、刘传刚:《谈建立审判委员会委员的回避制度》,载《辽宁警专学报》2005年第1期。
    [22]曹军:《司法现代理念与本土化模式碰撞下的审判委员会价值功能重视与重塑》,载万鄂湘主编《司法能力建设与司法体制改革问题研究》,人民法院出版社2006年版。
    [23]叶新火:《判决书公布少数法官不同意见之探讨》,载毕玉谦主编《司法审判动态与研究》第3卷第1辑,法律出版社2005年版。
    [24]陈建平、徐英荣:《检察长列席审判委员会之合理性质疑》,载《法学》2006年第7期。
    [25]陈旭文:《检察院派员列席法院审判委员会会议制度的完善》,载《法学》2005年第9期。
    [26]吴刚:《完善检察长列席审判委员会制度之思考》,载《上海政法学院学报》2006年第2期。
    [1]张晋藩主编:《中国司法制度史》,人民法院出版社2004年版。
    [2]尹忠显主编:《法院工作规律研究》,人民法院出版社2003年版。
    [3]李希昆、张树兴主编:《中国法制史》,重庆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4]郭成伟主编:《外国司法制度概要》,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5]陈瑞华:《刑事诉讼的前沿问题》,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6]柴发邦主编:《体制改革与完善诉讼制度》,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
    [7]马建华:《法官职业化研究》,人民法院出版社2004年版。
    [8]苏力:《送法下乡:中国基层司法制度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9]江平、陈桂明:《民事审判方式改革与发展》,中国法制出版社1998年版。
    [10]廖中洪主编:《民事诉讼改革热点问题研究综述》,中国检察出版社2006年版。
    [11]康均心:《法院改革研究——以一个基层法院的探索为视点》,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12]李修源:《司法公正理念及其现代化》,人民法院出版社2002年版。
    [13]景汉朝:《中国司法改革策论》,中国检察出版社2003年版。
    [14]宋英辉、郭成伟主编:《当代司法体制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15]江伟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修改建议稿(第三稿)及立法理由》,人民法院出版社2005年版。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