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马卡宁后现实主义创作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俄罗斯当代作家弗拉基米尔·谢苗诺维奇·马卡宁CeMeHOBИЧ MaKaИH,1937—)著述颇丰,在长达半个世纪的创作生涯中先后发表了多达六十余部长、中、短篇小说及随笔散文。马卡宁被俄罗斯著名文学评论家阿格耶夫(A.AreeB)、伊万诺娃(H. ИBaHOBa)、拉蒂尼娜(A. ЛaTЬIHИHa)、马尔琴科(A. MapЧeHKO)、罗德尼扬斯卡娅(И. PoДHЯHCKаЯ)、萨拉斯金娜(Л. CapacKИHa)和索洛维约娃(H.COпOBЬeBa)等人公认为“俄罗斯文学中最杰出的代表人物之一”。1能够获得如此高的赞誉,不仅是因为马卡宁获得过诸多的文学奖项,更重要的是因为他的作品彰显出独特的艺术风格,蕴含着深刻的哲理。
     近些年来,国内外对于马卡宁创作的研究已经形成了很大的规模,且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这些研究在为我们提供文献帮助、开拓研究思路的同时却令我们发现,它们要么停留在艺术技法层面,要么则是对其创作的社会政治议题给予关注,而对于他的某些作品的形而上的理念则缺乏逻辑一致的诠释。因此,在本研究中,我们试图从一个全新的视角——后现实主义文学的角度切入,对马卡宁作品的深层思想以及为之服务的艺术手段进行解析,以期能够推进马卡宁创作研究的进一步深入。
     本论文包括绪论、四个章节和结束语共计六个部分。绪论部分介绍了马卡宁的生平经历和文学成就以及其作品在俄罗斯、中国、欧美等地的反映与研究状况。绪论为解读马卡宁其人其作提供了背景知识,同时也为本论文内容的展开做了铺垫。
     论文第一章对后现实主义文学流派理论产生、发展的历史文化语境、研究状况、艺术书写策略和精神向度进行了详细介绍。在与后现代主义和传统现实主义的区别中揭示后现实主义的理论内涵。后现实主义文学与后现代主义之间在艺术技法、美学趣味、甚至思想倾向上存在一定的亲和性,但它又并非与后现代主义完全契合,在诸多方面表现出强烈的克服后现代主义的努力。后现实主义与后现代主义的最本质的区别在于,后现实主义文学没有放弃现实主义审美传统内的批判精神与意义追寻。后现实主义文学关注现实的真实形态,但它并不把对现实的怀疑作为自己的创作中心,表现出强烈的向历史和文化记忆纵深处追寻的努力,并试图在这种追溯中有所重建和构筑。后现实主义文学在像传统的现实主义文学那样将关注重点放到“自己与社会的关系”上的同时,更致力于在“自己与自己的关系”中发现问题,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
     马卡宁在他的作品中揉和了后现代主义文学的理论与技巧,甚至也会让其泛出“存在主义的声响”,但这些在很多情况下其实都是创作的表层现象,他作品中所蕴涵的思想深意,以及他长期以来对个体存在意义的孜孜以求,都赋予了他的小说罕有的哲学深度。一方面,马卡宁关注社会问题,致力于展现当代人的精神困境,通过对当代社会各色人物的考察,通过对他们的精神疾病的症候与病因坚持不懈地进行抨击和诊断,表达出对当下人类社会的关注和忧思。另一方面,马卡宁积极地为当代人的这种精神状貌谋划出路,从历史和传统文化中汲取精神营养,从人的本体需求与价值要求的角度进行探索,试图将人从病态的存在状态中引入一个和谐途径。马卡宁这样的文学探求方式恰好反映出后现实主义文学的精神向度。因此,在本研究中我们将选取马卡宁的《在天空跟群山相连的地方》、《逃跑的公民》、《一男一女》、《先知》、出入孔》、《中和的情节》、《审讯桌》、《地下人,或者当代英雄》作为研究对象,因为它们诊断当代人的精神“病因”、叩问其危机,并试图开出“药方”的努力恰恰彰显了后现实主义文学的特色。
     论文第二章主要探讨了马卡宁后现实主义作品里所呈现出的批判锋芒。在这里我们主要以《在天空跟群山相连的地方》、《逃跑的公民》、《一男一女》、《出入孔》、《中和的情节》等作品进行分析。马卡宁主要从社会、历史与人的角度来诊断“病因”。尤其在入的方面,马卡宁的这些“患者”中,一部分人不停地左冲右突,忙碌不止,付出紧张寻找的努力,希望以此去获得存在的价值意义,但他们却因自我的分裂与不完整而一无所获,并最终导致自己的内部世界土崩瓦解。还有一些人则干脆主动放弃自我的主体能力,通过将“我”放入群体当中来获得一时的心灵慰藉,但实际上,在他们庞大的数量优势下面隐藏的都是个体的软弱无力、虚弱不堪,他们丧失了“我想”或者“我是”的情感,最终使生命陷入了不自由的状态。
     论文的第三章侧重于对自由的探讨,它体现了马卡宁在混乱无序的语境中追寻人的存在意义的理解。马卡宁的自由观包含三个方面:首先,他认为自由是人类的种精神特质、是人天生的权力,因此,自由首先就是“我”是自己的主人,“我”不是他人的意志活动的工具。马卡宁为我们提供的获得这种主体权力的途径就是“逃离”——通过“逃离”摆脱“常人”的沉沦与规约的定格,获得精神上的不被控制。其次,人都有选择的自由,但选择并不意味着人就获得了自由。人在选择的同时也需要能够进行自我肯定,执着于自己的本真追求,只有这样才能获得自我独立的姿态。再次,马卡宁认为,自由并不是本体上的绝对,本体自由的无限膨胀最终会使人陷入彻底失去自由的状态。而要避免这种状态,人则需要爱的实践。
     论文第四章探讨了马卡宁后现实主义作品的艺术特色。在马卡宁的眼里,艺术的真正目的并不是为了构建宏大的理想或者制造一场风花雪月,而是为了理解世界的本貌、探寻个体如何在这种环境中实现存在意义的一种方式。这种努力促使马卡宁走向了语言、叙述策略等诸多方面的探索之路。马卡宁语言的“民主化”、独特的隐喻建构和非线性叙事手段都很好地展现了出了后现实主义文学建立多边性对话、寻求和谐的努力。
     论文的结束语部分总结了马卡宁后现实主义作品的诗学特征。马卡宁精神诉求与文体意识的自觉结合,他的生命关注与形式创新的有机结合,他的意欲重新找回文学叙事原初动力的努力,对于一味困顿于解构、脱序的迷宫中的创作者与读者来说都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引文
[24] 潘桂珍:《关于四十岁一代作家”的讨论述》,载《苏联文学》,1983年第5期,第61-63页。
    张建华:《“四十岁一代作家”的生力》,载《当代苏联文学》,1987年第2期,第121--129页。
    26 董晓:《敢问路在何方?——浅析弗·马卡宁的中篇小说﹤路漫漫﹥》,载《当代外国文学》,1995年第4期,第103--107页。
    27 薛冉冉:《一个平凡人的神话——马卡宁新作﹤阿桑﹥赏析》,载《外国文学动态》,2009年第6期,第16-18页。
    28 侯玮红:《论马卡宁小说创作的艺术风格》,载《外国文学评论》,2001年第2期,第60-66页。
    29 王丽丹:《弗马卡宁的“元小说”叙事策略—评﹤地下人,或者当代英雄﹥》,载《俄罗斯文艺》,2005年第1期,第36-40页。
    30 Dowsett Colin. Postmodernist allegory in contemporary soviet literature:Vladimir Makanin's Utrata//Australian Slavonic and East European studies,1990. Vol.4. (No.1-2). PP.21-35.
    31 Shneidman N. N. Russian Literature,1988-1994:The End of Era. Toronto-Buffalo-London:Univ. of Toronto Press, 1995. P.86.
    32 #12
    33 Peterson N. L. Vladimir Makanin's solutions to the loss of the past // Studies in Comparative Communism. 1988.-Vol. XXI.(No3-4). PP.349-356.
    34 Rashmi Doraiswamy Politics and Literature in Russia: Recent Trends // International Studies.2007. No 4. PP. 305-315.
    35 Rollberg P. Vladimir Makanin's outsiders. Wash.:Wilson center, 1993.
    36 Deming Bronson Brown The Last Years of Soviet Russian Literature: Prose Fiction 1975-1991. Cam.: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3.
    37 #12
    38 #12
    39 #12
    40 #12
    41 #12
    42 #12
    43 #12
    44 #12
    45 #12
    46 #12
    47 吴泽霖:《末日梦魇中“自我”的寻求——几部九十年代俄罗斯文学重要作品印象》,载《当代外国文学》,2001年第4期,第106页。
    [49] 刘亚丁:《肖洛霍大的写作策略》,载《外国文学评论》,2000年第3期,第58页。
    [51] 李琳:《淡俄罗斯“四十岁一代”作家阿纳托利·金(莲花)的美》,载《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1994年第4期,第71页。
    [52] 张建华、王宗琥主编:《20世纪俄罗斯文学:思潮与流派》,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2年版,第213页。
    53 #12
    [77] 杨明明:《世纪之交俄罗斯现实主义文学流变》,载《浙江社会科学》,2002年第2期,第121页。
    [78]周启超:《后现实主义:文学思潮与艺术范式》,载《芒种》,2013年第9期,第45页。
    [79] 程金城: 《原型批评与重释》,上海东方出版社,1998年版,第292页。
    [80] #12
    [83] 马卡宁:《一男一女》,柳若梅译,中国青年出版社,2003年版,第73页。
    [88] 陈方:《彼特鲁舍夫斯卡娅小说的“别样”主题和“解构”特征》,载《俄罗斯文艺》,2003年第4期,第15页。
    [89] #12
    [90] 张建华:《多甫拉托夫:一个重要和鲜亮的后现代主义现象》,载《当代外国文学》,2004年第4期,第90页。
    [94] 作者认为,“仁慈”是普希金三十年代伦理观和世界观的核心,而“性善”则是《上尉的女儿》的主题思想。96 #12
    [95] 马卡宁:《地下人,或者当代英雄》,田大畏译,外国文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47页。
    [100] 周宪:《现代性的张力》,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18页。
    [103] 马卡宁:《地下人,或者当代英雄》,田大畏译,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411--412页。
    [104] 马卡宁:《地下人,或者当代英雄》,田大畏译,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465页。
    [1] 马卡宁《在天空跟群山相连的地方》,茹科夫编:《上诉理由》,王士燮译,外国文学出版社:,1987年版,第1页。注:本节中的小说译文均引自于此处。
    [113] 雷蒙·威廉斯的分析参见丁尔苏译《现代悲剧》,译林出版社:,2006年。
    [116] 黄晖、周慧:《流散叙事与身份追寻——奈保尔研究》,浙江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26-28页。
    120 卢梭:《论人类的不平等起源和基础》,李常山,译商务印书馆,1962年版,第85-87页。
    [122] 埃里克·埃里克森:《同一性:青少年与危机》,孙名之译,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18页。
    [125] 阿克塞尔:《全球遍刮怀旧风》,载《现代妇女》,1995年第6期,第2页。
    126 孙周兴:《海德格尔选集》上海三联书店,1996年版,第450页。
    127 马卡宁:《一男一女》,柳若梅译,中国青年出版社,2003年版,第110页。
    [129] 巴雷特:《非理性的人——存在主义哲学研究》,段德智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7年版,第243页。
    [130] 海德格尔著《面向心的事情》陈小文、孙周兴译,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第16贝。
    [131] 马卡宁:《一男一女》,柳若梅译,中国青年出版社,2003年版,第47页。
    [135] 《蔡元培全集》(第2卷),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188页。
    [136] 卡自拉图:《游叙弗伦苏格拉底的申辩克力同》,严群译,,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第99页。
    [138] 塞奇·莫斯科维奇:《群氓的时代》,许列民等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20页。
    [139] 译文引自于柳若梅译《洞口》,辑录于《一男一女》,中国青年出版社,2003年版,第315-316页。注:本章以及第三章有关《出入孔》的译文均转引自此处。
    [140] 塞奇·莫斯科维奇:《群氓的时代》,许列民等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98-99页。
    [141] 马卡宁:《地下人,或者当代英雄》,田大畏译,外国文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310--311页。注:本章以及第三章中有关《地下人,或者当代英雄》的译文均转引自此处。
    141转引自古斯塔夫勒庞:《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冯克利译,桂林:广两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75页。
    [144] 古斯塔夫勒庞:《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冯克利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66页。
    145 马卡宁:《审讯桌》,严永兴译,漓江出版社,2003年版,第41页。注:本小节关于《审讯桌》的译文均转引自此处。
    [146] 采奇·莫斯科维奇:《群氓的时代》,许列民等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98负。
    [147] 塞奇·炎斯科维奇:《群氓的时代》,许列民等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119页。
    [148] 埃里希·弗罗姆:《埃里希·弗罗姆作品精选集》刘林海译,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7年,第82页。
    [149] 马卡宁:《中和的情节》,王景生译,辑录于侯玮红等译《透气口》,南海出版公司,2003年,第188页。
    [150] #12
    [151] 弗罗姆:《逃避自由》,陈学明译,北京工人出版社,1987年版,第104页。
    153 郑滨:《当前的题材很少使我心动——记者阿穆尔斯基访马卡宁》,载《苏联文学》,1991年第4期,第76页。
    [154] 以赛亚柏林:《自由论》,胡传胜译,译林出版社,2003年版,第189页。
    155 李泽厚:《历史本体论 己卯五说》(增订本),北京三联书店,2006年版,第63-64页
    [156] 马卡宁:《当侍从的人》,山征译,载:《苏联文学》,1983年,第5期,第60页。
    [157] 弗罗姆:《逃避自由》,陈学明译,北京工人出版社,1987年版,第39页。
    [158] #12
    [159] 萨特著:《存在与虚无》,陈宣良等译,北京三联书店,1997年版,第599页。
    [161] 吴琼:《他者的凝视——拉康的“凝视”理论》,载《文艺理论》,2010年第4期,第34-35页。
    [162] 巴赫金:《陀思妥耶夫斯基诗学问题》,白春仁、顾亚铃译,北京三联书店,1988年,第89页。
    [163] 陀思妥耶夫斯基:《地下室手记》,陈尘译,解放军文艺出版社,1997年版,第82负。
    [164] 波诺马廖娃著《陀思妥耶夫斯基——我探索人生奥秘》,张变革译,商务印书馆,2011年版,第120页。
    [165]吴洋霖:末日梦魔中“自我”的寻求——几部九十年代俄罗斯文学重要作品印象,载《当代外国文学》,2001年第4期,第108页。
    167 徐崇温主编:《存在主义哲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年版,第186页。
    [169] 侯玮红,《自由时代的“自由人”》,载《俄罗斯文艺》,2002年第2期,第72页。
    [172] 米哈伊尔·巴赫金:《陀思妥耶夫斯基诗学问题》,白春仁、顾亚铃译,北京三联书店,1988年版,第135页。
    [175] 叶夫多基夫:《俄罗斯思想中的基督》,杨德友译,上海学林出版社,1999年版,第92页。
    [176] 马卡宁:《先驱者》,孔霞蔚,万海松译,南海出版公司,2006年版,第49贝。注:本节有关《先驱者》的译文均转引自此处。
    [180] 鲁迅:《再论雷峰塔的倒掉》,载《鲁迅全集》(卷I)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192页。
    [188] 马卡宁:《地下人,或者当代英雄》,田大畏译,外国文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356页。
    191 程殿梅:《流亡人生的边缘书写》,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年,第121页。
    192 许德金,周雪松:《作为类文本的括号——从括号的使用看﹤女勇士﹥的文化叙事政治》,载《外国文学》2010年第2期,第48--56页。
    193 乐秀拔,刘谋:《标点符号的多种实用价值》,湖南教育出版社,1988年版,第126页。
    194 柏拉图:《蒂迈欧》,载《西方思想宝库》,吉林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1451页。
    195 加斯东·巴什拉:《空间的诗学》,张逸婧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9年版,引言第23页。
    [197] 马卡宁:《地下人,或者当代英雄》,田大畏译,外国文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28页。
    198 白春仁等译《巴赫金全集》(第三卷),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275页。
    199 伊丽莎白·鲍温:《小说的兴起》,载吕同六主编《20世纪世界小说理论经典》(上),华夏出版社,1995年版,第602页。
    [200] 罗钢:《叙事学导论》,云南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45页。
    [201] 徐岱:《小说叙事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255页。
    [202] 罗兰·巴尔特:《符号学历险》,李幼蒸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118页。
    [204] 周启超:《后现实主义:文学思潮与范式》,载《芒种》,2013年,第45页。
    [206] 别尔嘉耶夫著:《自由精神哲学》,石衡潭译,上海三联书店,2009年,第86页。
    [208] 爱克曼辑录:《歌德谈话录》,朱光潜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88年,第105页。
    [209] #12
    [210] #12
    [211] 董晓:《论20世纪90年代以来弗·马卡宁的创作》,载:金亚娜主编,《俄语语言文学研究文学卷第1辑》,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2年版,第337-338页。
    92.埃里克·埃里克森:《同一性:青少年与危机》,孙名之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93.巴赫金:《陀思妥耶夫斯基诗学问题》,白春仁、顾亚铃译,北京:三联书店,1988年。
    94.巴雷特著,段德智译: 《非理性的人——存在主义哲学研究》,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7年。
    95.柏拉图著,严群译: 《游叙弗伦苏格拉底的审判克力同》,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年。
    96.别尔嘉耶夫: 《自由精神哲学》,石衡潭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9年。
    97.波诺马廖娃著,张变革译《陀思妥耶夫斯基——我探索人生奥秘》,北京:商务印书馆,2011年。
    98.《蔡元培全集(第2卷)》,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
    99.曹葆华: 《苏联文学艺术问题》,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3年。
    100.程殿梅: 《流亡人生的边缘书写》,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年。
    101.程金城: 《原型批评与重释》,上海:上海东方出版社,1998年。
    102.弗罗姆《逃避自由》,北京:工人出版社,1987年。
    103.高尔基: 《俄国文学史》,缪灵珠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79年。
    104.古斯塔夫·勒庞著,冯克利译: 《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110.加斯东·巴拉什:《空间的诗学》,张逸婧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9年版。
    105.金亚娜主编: 《俄语语言文学研究,文学卷,第1辑》,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2年版。
    106.拉季舍夫著,汤毓强等译: 《从彼得堡到莫斯科旅行记》,北京:外国文学出 版社,1982年。
    107.乐秀拔,刘谋: 《标点符号的多种实用价值》,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8年。
    108.雷蒙·威廉斯:《现代悲剧》,丁尔苏译,上海:译林出版社,2006年。
    109.黎皓智: 《20世纪俄罗斯文学思潮》,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
    110.李辉凡主编: 《当代苏联文学中的人道主义问题》,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88年。
    111.李建军: 《小说修辞研究》,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112.李新梅: 《现实与虚幻:维克多·佩列文后现代主义小说的艺术图景》,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2年。
    113.李泽厚: 《历史本体论己卯五说》,北京:三联书店,2006年。
    114.列·舍斯托夫《约伯的天平》,北京:三联书店,1988年。
    115.卢梭著,李常山译, 《论人类的不平等起源和基础著》,北京:商务印书馆,1962年。
    116.罗钢: 《叙事学导论》,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4年。
    117.罗兰·巴尔特: 《符号学历险》,李幼蒸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118.罗兰·巴特:《符号学原理》,北京:三联书店,1988。
    119.马卡宁著,柳若梅译《一男一女》,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3年。
    120.马卡宁著,田大畏译: 《地下人,或者当代英雄》,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年。
    121.淼华编《20世纪世界文化语境下的俄罗斯文学》,,北京:外语教育与研究出版社,2007年。
    122.普希金著,查良铮译:《自由颂》,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8年
    123.萨特著,陈宣良等译: 《存在与虚无》,北京:三联书店,1997年
    124.塞奇·莫斯科维奇著,许列民等译:《群氓的时代》,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年。
    125.孙周兴:《海德格尔选集》,上海:三联书店,1996年。
    126.陀思妥耶夫斯基著,朱海观、王汶译, 《罪与罪》,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6年。
    127.王圣思著《静水流深》,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年。
    128.王士燮译: 《上诉理由》,北京:外国文学出版社,1987年。
    129.韦勒克,沃伦著: 《文学理论》,北京:三联书店,1984年。
    130.徐崇温主编:《存在主义哲学》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年。
    131.徐岱著: 《小说叙事学》,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
    132.叶·哈利泽夫著,周启超、黄玫等译:《文学学导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
    133.伊丽莎白·鲍温:《小说的兴起》,载吕同六主编《20世纪世界小说理论经典》(上),北京:华夏出版社,1995年。
    134.以赛亚柏林著,胡传胜:《自由论》,南京:译林出版社,2003年。
    135.张建华、王宗琥主编: 《20世纪俄罗斯文学:思潮与流派》,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2年。
    136.周宪著: 《现代性的张力》,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
    137.《马思全集》第1卷,北京:北京人民出版,1956年。
    期刊文章
    138.陈方:《彼特鲁舍夫斯卡娅小说的“别样”主题和“解构"特征》,载《俄罗斯文艺》,2003年。
    139.董晓: 《敢问路在何方?——浅析弗·马卡宁的中篇小说(路漫漫)》,载《当代外国文学》,1995年第4期。
    140.侯玮红, 《自由时代的“自由人”》,载《俄罗斯文艺》,2002年第2期。
    141.侯玮红: 《论马卡宁小说创作的艺术风格》,载《外国文学评论》,2001年第2期。
    142.姜雅明: 《俄语无人称句语义特色及教学策略》,载《中国俄语教学》,2011年第4期。
    143.刘亚丁: 《肖洛霍夫的写作策略》,载《外国文学评论》,2000年第3期。
    144.潘桂珍: 《关于“四十岁一代作家”的讨论评述》,载《苏联文学》,1983年第5期。
    145.王丽丹: 《弗马卡宁的“元小说”叙事策略—评(地下人,或者当代英雄)》,载《俄罗斯文艺》,2005年第1期。
    146.魏荒弩译《雷列耶夫诗三首》,载《诗刊》,1981年第12期。
    147.吴琼: 《他者的凝视——拉康的“凝视”理论》,载《文艺理论》,2010年第4期。
    148.吴泽霖: 《末日梦魇中“自我”的寻求——几部九十年代俄罗斯文学重要作品 印象》,载《当代外国文学》,2001年第4期。
    149.夏秋芬:《情节的后现代主义——浅析中篇小说中和的情节》,载《外国文学研究》,2007年第3期。
    150.许德金,周雪松:《作为类文本的括号——从括号的使用看(女勇士)的文化叙事政治》,载《外国文学》,2010年第2期。
    151.薛冉冉: 《一个平凡人的神话——马卡宁新作(阿桑)赏析》,载《外国文学动态》,2009年第6期。
    152.杨明明: 《世纪之交俄罗斯现实主义文学流变》,载《浙江社会科学》,2002年第2期。
    153.张建华多甫拉托夫: 《一个重要和鲜亮的后现代主义现象》,载《当代外国文学》,2004年第4期。
    154.张建华:《守望经典——后苏联俄罗斯现实主义文学谈》,载《俄罗斯文艺》,2011年第1期。
    155.张建华:《“四十岁一代作家”的生力》,载《当代苏联文学》,1987年第2期。
    156.赵杨:《从(午夜时分)看彼特鲁舍夫斯卡娅小说中的“绝望意识”》,载《外国文学研究》,2012年第1期。
    157.郑滨: 《当前的题材很少使我心动——记者阿穆尔斯基访马卡宁》,载《苏联文学》,1991年第4期。
    158.周启超:《后现实主义:文学思潮与艺术范式》,载《芒种》,2013年第11期。
    报纸文章
    159.侯玮红: 《马卡宁在北京》,载《人民日报》,2006.10.24.
    160.侯玮红:《是日落前的余晖还是黎明前的曙光?》,载《文艺报》,2002.08.06.
    161.林精华:《“布克奖”改写俄国文学史》,载《中国图书商报》,2003.11.07.
    162.陆建德: 《从休克中复苏》,载《光明日报》,2001.07.26.
    163.苏玲: 《时间在流逝中枯萎》,载《中国图书商报》,2003.11.07.
    164.严永兴: 《俄罗斯文坛三代佳作》,载《光明日报》,2002.06.13.
    165.余一中: 《读一读马卡宁的小说吧!》,载《经济观察报》,2010.03.01.
    166.张杰: 《将往何处去》,载《文艺报》,2000.06.13.
    167.钟青: 《俄罗斯当代小说(一男一女)》,载《文学报》,2003.09.11.
    学位论文
    168.陈静:《个体意志的守望:论弗·马卡宁1990年代以来的小说创作》(博士学位论文),南京大学,2009年。
    169.柳若梅:《从巴赫金的审美建构说看马卡宁九十年代创作中的作者问题》(博士学位论文),北京外国语大学,2000年。
    170.田洪敏:《弗·马卡宁1990年代创作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C.欧美文献:
    171. Deming Bronson Brown The Last Years of Soviet Russian Literature:Prose Fiction 1975-1991. Cam.: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3.
    172. Dowsett Colin. Postmodernist allegory in contemporary soviet literature: Vladimir
    173. Makanin's Utrata // Australian Slavonic and East European studies, 1990. Vol.4.
    (No.1-2).
    174. Laird S. Voices of Russian Literature. Interviews with Ten Contemporary Writers.
    Oxford:New York. 1999.
    175. Peterson N.L. Vladimir Makanin's solutions to the loss of the past//Studies in Comparative Communism. 1988.-Vol. XXI.(No 3-4).
    176. Rashmi Doraiswamy Politics and Literature in Russia: Recent Trends// International Studies. 2007.No4.
    177. Rollberg P. Vladimir Makanin's outsiders. Wash.:Wilson center,1993.
    178.Shneidman N.N.Russian Literature, 1988-1994: The End of Era. Toronto-Buffalo-London: Univ. of Toronto Press, 1995.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