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日常思维生成机制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本文主要是在日常生活批判的视域内,将人们熟知而非真知的日常思维纳入研究视野,系统地考察日常思维的基本图式和生成机制,并结合现代性问题和中国社会的文化转型,反思中国的现代化与日常思维的变革,试图建构起适合中国日常思维的批判和重建模式,从而促进人自身的现代化。论文主要采用比较方法,以日常生活与非日常生活,日常思维与非日常思维的划分为理论前提,建构起日常思维的基本图式,其中日常思维的经验图式或常识图式,日常思维的习俗性图式或礼俗性图式是论文的立根之基,也是日常思维生成机制得以展开的前提和基础。由此,我们分别从历时态和共时态两个层面探寻出日常思维的四条生成途径。主要理论观点是:从历时态来看,原始思维和日常思维之间具有先后相继的直接的内在契合性,虽然原始社会已不复存在,但原始思维并没有因为原始社会的解体而消亡,它的许多规定性经过漫长农业文明仍以特殊的方式沉淀在日常思维中。从共时态来看,经验活动的图式化,日常交往活动的类型化,非日常思维的常识化,分别构成日常思维三条现实的生成途径。论文最后探讨中国的日常思维转型与重建问题,正是以这三条现实的生成途径为切入点展开的。
This dissertation mainly studies everyday thinking, which we are familiar with but have no true insight, within the region of everyday life criticism. Taking into account of modernization and culture transformation of Chinese society, it systematically studies the basic scheme and generative mechanism of everyday thinking, reflects on Chinese modernization and transformation of everyday thinking, and tries to construct critique and reconstruction pattern which is suitable for everyday thinking in China to improve modernization of human himself.The dissertation adopts comparison method with classification of everyday life and non-everyday life ,everyday thinking and non-everyday thinking as its theoretical premise. It constructs basic scheme of everyday thinking, among which, experience scheme or common sense scheme, custom scheme or etiquette scheme form the foundation of the thesis, and they are also premise and basis of everyday thinking generative mechanism.
     Therefore, diachronically and synchronically, we search out four generative ways of everyday thinking.Its main points are: Diachronically, primitive thinking and everyday thinking have successive and direct internal congruence. Though primitive society disappeared, primitive thinking does not die out together with it. Many conventions of primitive thinking remain in everyday thinking in special form after long agricultural civilization. Synchronically, schematization of experiences, typification of everyday communication, and enhancing non-everyday thinking as common sense, are three practical generative ways of everyday thinking. Finally, the dissertation discusses transformation and reconstruction of Chinese everyday thinking with the above mentioned three practical generative ways of everyday thinking as point of penetration.
引文
①参见衣俊卿.现代化与日常生活批判[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9-31页.
    ①傅小兰.认知研究厚积薄发[J].心理科学进展.2005年第13期.第385页.
    ①参见邓启耀.中国神话的思维结构[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6年版.序言第17-20页.
    ①陈学明等主编.让日常生活成为艺术品—列菲伏尔、赫勒论日常生活[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73页.
    
    ①I.阿西摩夫.人体和思维[M].第4分册,阮芳斌、张大卫译,北京:科学出版社,1978年版.第136页.
    ②参见田运主编.思维辞典[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第542页.
    ①巴甫洛夫:巴甫洛夫选集[M].吴生林、贾耕等译,北京:科学出版社,1955年版.第177页.
    ①参见夏甄陶、李淮春、郭湛主编.思维世界导论—关于思维的认识论考察[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111页.
    ①杨清.现代西方心理学主要派别[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139页.
    
    ①参见杨清.现代西方心理学主要派别[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196-222页.
    ②[德]库尔特·考夫卡.格式塔心理学原理[M].黎炜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第31页.
    
    ①[德]文德尔班.哲学史教程[M].上卷,罗达仁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第20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版.第358页.
    ①[美]梯利.西方哲学史[M].葛力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5年版.第287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23页.
    ③参见陈中立等著.思维方式方法与社会发展[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第38、41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62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84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57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4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9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6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5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84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3页.
    ①[德]文德尔班.哲学史教程[M].上卷,罗达仁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第18页.
    ①钱学森.系统科学、思维科学与人体科学[J].自然杂志.1981年第1期.第5页.
    ②辞海编辑委员会编.辞海[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79年版.第3837页.
    ③田运.思维科学[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88年版.第11页.
    ④石果助.思维与语言的关系[J].思维科学.1985年第3期.
    ⑤蒋星五.思维定义初探[J].思维科学.1988年第3期.
    ⑥马正平.从反映走向与创构、应对的结合——对人类思维概念和分类的当代思考[J].哈尔滨学院学报.2002年第1期.第57页.
    
    ①田运.思维是什么[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2期.第31页.
    ②田运.思维科学[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88年版.第14页.
    ③欧阳绛.思维效率[J].思维科学通讯.1989年第2期.
    ④黄浩森、张昌义.思维是特殊的信息过程[J].思维科学通讯.1989年第1期.
    
    ①田运主编.思维辞典[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第240页.
    ②参见田运主编.思维辞典[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第652,629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9页.
    ①钱学森.关于思维科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20页.
    ②朱智贤、林崇德.思维发展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6年版.第20-29页.
    ③李廉.辩证逻辑[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22页.
    ④叶峻.关于人体思维功能态的几个问题[J].中国人体科学.1993年第1期.
    ①陈中立等.思维方式方法与社会发展[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第189-191页.
    ②田运.思维科学简论[M].北京:北京工业学院出版社,1985年版.60-69页.
    ③哈尔滨师范学院中文系形象思维资料编辑组编.形象思维资料汇编[C].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年版.第85-89页.
    ④参见田运.思维方式[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第40-85页.
    
    ①荣开明等.现代思维方式探略[M].武汉:华中理工大学出版杜,1989年版.第155-156页.
    ②李淮春等.现代思维方式与领导活动[M].北京:求是出版社,1987年版.第102页.
    ③赵光武主编.思维科学研究[C].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463-464页.
    ④苏富忠.思维科学[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82-101页.
    ①胡塞尔.欧洲科学的危机与超越论的现象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年版.第64页.
    
    ①阿格妮丝·赫勒.日常生活[M].衣俊卿译,重庆:重庆出版社,1990年版.第126-127页.
    ②阿格妮丝·赫勒.日常生活[M].衣俊卿译,重庆:重庆出版社,1990年版.第3页.
    ③参见衣俊卿.现代化与日常生活批判[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28-31页.
    ④参见衣俊卿.现代化与日常生活批判[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18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93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89页.
    
    ①参见王国有.日常思维与非日常思维[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15-30页,104页.
    ②衣俊卿.现代化与日常生活批判[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168页.
    ①阿格妮丝·赫勒.日常生活[M].衣俊卿译,重庆:重庆出版社,1990年版.第137页.
    ②阿格妮丝·赫勒.日常生活[M].衣俊卿译,重庆:重庆出版社,1990年版.第138页.
    ③阿格妮丝·赫勒.日常生活[M].衣俊卿译,重庆:重庆出版社,1990年版.第138页.
    ④阿格妮丝·赫勒.日常生活[M].衣俊卿译,重庆:重庆出版社,1990年版.第142页.
    ⑤卢卡契.审美特性[M].第1卷,徐恒醇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年版.第1页.
    ①阿格妮丝·赫勒.日常生活[M].衣俊卿译,重庆:重庆出版社,1990年版.第127页.
    ①阿格妮丝·赫勒.日常生活[M].衣俊卿译,重庆:重庆出版社,1990年版.第140页.
    ②阿格妮丝·赫勒.日常生活[M].衣俊卿译,重庆:重庆出版社,1990年版.第138-139页.
    ③阿格妮丝·赫勒.日常生活[M].衣俊卿译,重庆:重庆出版社,1990年版.第145页.
    
    ①施宾格勒.西方的没落[M].商务印书馆,北京:1995年版.第198页.
    ②阿格妮丝·赫勒.日常生活[M].衣俊卿译,重庆:重庆出版社,1990年版.第140页.
    ③阿格妮丝·赫勒.日常生活[M].衣俊卿译,重庆:重庆出版社,1990年版.第139页.
    
    ①卢卡契.审美特性[M].第1卷,徐恒醇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年版.第13页.
    ②卢卡契.审美特性[M].第1卷,徐恒醇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年版.第27页.
    
    ①卢卡契.审美特性[M].第1卷,徐恒醇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年版.第14页.
    ②卢卡契.审美特性[M].第1卷,徐恒醇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年版.第11页.
    ①阿格妮丝·赫勒.日常生活[M].衣俊卿译,重庆:重庆出版社,1990年版.第132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第2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204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42页.
    ①王国有.日常思维与非日常思维[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135页.
    ②阿格妮丝·赫勒.日常生活[M].衣俊卿译,重庆:重庆出版社,1990年版.第180页.
    ①阿格妮丝·赫勒.日常生活[M].衣俊卿译,重庆:重庆出版社,1990年版.第216页.
    ①费孝通.乡土中国[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23页.
    
    ①亚里士多德、贺拉斯.诗学·诗艺[M].罗念生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年版.第11页.
    ②[德]威廉·冯特.人类与动物心理学讲义[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134页.
    ③卢卡契.审美特性[M].第1卷,徐恒醇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年版.第68、67页.
    
    ①参见弗雷泽.金枝[M].徐育新、汪培基、张泽石译,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06年版.第18页.
    ②卢卡契.审美特性[M].第1卷,徐恒醇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年版.第68页.
    ③阿格妮丝·赫勒.日常生活[M].衣俊卿译,重庆:重庆出版社,1990年版.第185页.
    ①马玉蕾、房红梅.类比和隐喻[J].外语学刊.2005年第5期.第79-80页.
    ①维科.新科学[M].朱光潜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7年版.第180页.
    ②爱德华?泰勒.原始文化[M].连树声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244页.
    ①维科.新科学[M].朱光潜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7年版.第180-181页.
    ①洪谦编.西方现代资产阶级哲学论著选辑[C].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第137页.
    
    ①阿格妮丝·赫勒.日常生活[M].衣俊卿译,重庆:重庆出版社,1990年版.第141-142页.
    ②[美]杰罗姆·S·布鲁纳.教育过程[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3年版.第40页.
    ③阿格妮丝·赫勒.日常生活[M].衣俊卿译,重庆:重庆出版社,1990年版.第141页.
    ④阿尔弗雷德·许茨.社会实在问题[M].霍桂桓、索昕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1年版.第36页.
    ①马凌诺夫斯基.文化论[M].费孝通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年版.第100页.
    
    ①维科.新科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第207页.
    ②[美]摩尔根.古代社会[M].杨东莼、马雍、马巨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7年版.第3页.
    ①J.G.弗雷泽.金枝[M].徐育新、汪培基、张泽石译,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06年版.第663页.
    ②马克斯·舍勒.人在宇宙中的地位[M].李伯杰译,贵州:贵州人民出版社, 2000年版.第54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第2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202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第3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164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5年版.第376页.
    ②[美]摩尔根.古代社会[M].杨东莼、马雍、马巨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7年版.第31页,注[21].
    ①[美]摩尔根.古代社会[M].杨东莼、马雍、马巨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7年版.第31页,注[21].
    ②[美]摩尔根.古代社会[M].杨东莼、马雍、马巨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7年版.第31页,注[21].
    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81页.
    
    ①[英]爱德华·泰勒.人类学[M].连树声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29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76-377页.
    ①[德]恩斯特·卡西尔.人论[M].甘阳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年版.第168页.
    ①爱德华·泰勒.原始文化[M].连树声译,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2年版.第93页.
    ②爱德华·泰勒.原始文化[M].连树声译,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2年版.第93页.
    ③J.G.弗雷泽.金枝[M].徐育新、汪培基、张泽石译,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06年版.第15页.
    ④J.G.弗雷泽.金枝[M].徐育新、汪培基、张泽石译,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06年版.第15页.
    
    ①马凌诺夫斯基.文化论[M].费孝通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年版.第56页.
    ②马凌诺夫斯基.文化论[M].费孝通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年版.第61页.
    ③马林诺夫斯基.巫术科学宗教与神话[M].北京: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6年版.第16页.
    ①[意]马利亚苏塞·达瓦马尼.宗教现象学[M].高秉江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1页.
    
    ①爱德华·泰勒.原始文化[M].连树声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347页.
    ②爱德华·泰勒.原始文化[M].连树声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351页.
    ③爱德华·泰勒.原始文化[M].连树声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350页.
    ④爱德华·泰勒.原始文化[M].连树声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349页.
    ①J.G.弗雷泽.金枝[M].徐育新、汪培基、张泽石译,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06年版.第57页.
    ②J.G.弗雷泽.金枝[M].徐育新、汪培基、张泽石译,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06年版.第60页.
    ③J.G.弗雷泽.金枝[M].徐育新、汪培基、张泽石译,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06年版.第52页.
    ④麦克斯·缪勒.宗教的起源与发展[M].金泽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5,13页.
    ⑤麦克斯·缪勒.宗教的起源与发展[M].金泽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14页.
    ⑥麦克斯·缪勒.宗教的起源与发展[M].金泽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31页.
    ⑦麦克斯·缪勒.宗教的起源与发展[M].金泽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18页.
    
    ①麦克斯·缪勒.宗教的起源与发展[M].金泽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34页.
    ②麦克斯·缪勒.宗教的起源与发展[M].金泽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155页.
    ③麦克斯·缪勒.宗教的起源与发展[M].金泽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123页.
    ④麦克斯·缪勒.宗教的起源与发展[M].金泽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124页.
    ⑤麦克斯·缪勒.宗教的起源与发展[M].金泽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157页.
    
    ①[法]爱弥尔·涂尔干.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M].渠东、汲喆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84-85页.
    ②[法]爱弥尔·涂尔干.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M].渠东、汲喆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32页.
    ③[法]爱弥尔·涂尔干.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M].渠东、汲喆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39页.
    ④[法]爱弥尔·涂尔干.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M].渠东、汲喆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40页.
    ⑤[法]爱弥尔·涂尔干.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M].渠东、汲喆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4页.
    ①[法]爱弥尔·涂尔干.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M].渠东、汲喆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199页.
    ①[法]爱弥尔·涂尔干.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M].渠东、汲喆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182页.
    ②[法]爱弥尔·涂尔干.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M].渠东、汲喆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183页.
    ③[法]爱弥尔·涂尔干.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M].渠东、汲喆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399页.
    ①弗洛伊德.弗洛伊德自传[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98页.
    ①弗洛伊德.图腾与禁忌[M].文良文化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5年版.第167页.
    ②列维-斯特劳斯.野性的思维[M].李幼蒸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第73页.
    ③列维-斯特劳斯.野性的思维[M].李幼蒸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第183页.
    ④列维-斯特劳斯.图腾制度[M].渠东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版.第143页.
    ⑤列维-斯特劳斯.图腾制度[M].渠东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版.第122、143页.
    ①[美]阿兰·邓迪斯.西方神话学读本[M].朝戈金等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59-60页.
    ①爱德华·泰勒.原始文化[M].连树声译,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2年版.第232、230页.
    ②汤因比.历史研究[M].曹未风等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55页.
    ③荣格.荣格文集[M].冯川、苏克译,四川:改革出版社,1997年版.第41页.
    ④[美]阿兰·邓迪斯.西方神话学读本[M].朝戈金等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300-301页.
    ⑤荣格.荣格文集[M].冯川、苏克译,四川:改革出版社,1997年版.第226页.
    ①马林诺夫斯基.巫术科学宗教与神话[M].北京: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6年版.第86页.
    ②列维-斯特劳斯.结构人类学[M].张祖建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246页.
    ①列维-斯特劳斯.结构人类学[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225,224页.
    ②[日]大林太良.神话学入门[M].林相泰、贾福水译,北京: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9年版.第31页.
    ③[德]恩斯特·卡西尔.人论[M].甘阳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年版.第113页.
    ④[德]恩斯特·卡西尔.人论[M].甘阳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年版.第113页.
    ①列维-布留尔.原始思维[M].丁由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第5页.
    
    ①列维-布留尔.原始思维[M].丁由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第28页.
    ②列维-布留尔.原始思维[M].丁由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第37页.
    ③列维-布留尔.原始思维[M].丁由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第35页.
    
    ①列维-布留尔.原始思维[M].丁由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第70页.
    ②列维-布留尔.原始思维[M].丁由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第228页.
    
    ①列维-布留尔.原始思维[M].丁由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第45页.
    ②列维-布留尔.原始思维[M].丁由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第294页.
    
    ①列维-布留尔.原始思维[M].丁由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第405页.
    ②列维-布留尔.原始思维[M].丁由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第102页.
    ③列维-斯特劳斯.野性的思维[M].李幼蒸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第49页.
    ④列维-斯特劳斯.野性的思维[M].李幼蒸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第5页.
    ⑤列维-斯特劳斯.野性的思维[M].李幼蒸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第249页.
    ⑥列维-斯特劳斯.野性的思维[M].李幼蒸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第308-309页.
    
    ①列维-斯特劳斯.野性的思维[M].李幼蒸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第51,307页.
    ②列维-斯特劳斯.野性的思维[M].李幼蒸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第25页.
    ③列维-斯特劳斯.野性的思维[M].李幼蒸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第306页.
    ①列维-斯特劳斯.野性的思维[M].李幼蒸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第252页.
    ①列维-斯特劳斯.野性的思维[M].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第301页.
    ②列维-布留尔.原始思维[M].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第499、3页.
    ①弗兰兹·博厄斯.原始人的心智[M].项龙、王星译,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89年版.第113页.
    ②爱德华·泰勒.原始文化[M].连树声译,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2年版.第11页.
    ③爱德华·泰勒.原始文化[M].连树声译,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2年版.第56页.
    ①荣格.荣格文集[M].冯川、苏克译,四川:改革出版社,1997年版.第40页.
    
    ①荣格.荣格文集[M].冯川、苏克译,四川:改革出版社,1997年版.第226页.
    ②维科.新科学[M].朱光潜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7年版.第28页.
    ③爱德华·泰勒.原始文化[M].连树声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244页.
    ④引自(清)马骕撰,王利器整理.绎史[M].卷一,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版,第2页.
    
    ①卢卡契.审美特性[M].第1卷,徐恒醇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年版.第19页.
    ②卢卡契.审美特性[M].第1卷,徐恒醇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年版.第19-20页.
    ①参见衣俊卿.衣俊卿集[M].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第91-99页.
    ①费孝通.乡土中国[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42页.
    ①阿尔弗雷德·许茨.社会实在问题[M].霍桂桓、索昕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1年版.第403页.
    ①阿格妮丝·赫勒.日常生活[M].衣俊卿译,重庆:重庆出版社,1990年版.第213页.
    ①列宁.哲学笔记[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86页.
    ①卢卡契.审美特性[M].第1卷,徐恒醇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年版.第56页.
    ①衣俊卿.现代化与日常生活批判[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132-133页.
    
    ①阿尔弗雷德·许茨.社会实在问题[M].霍桂桓、索昕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1年版.第284页.
    ②阿尔弗雷德·许茨.社会实在问题[M].霍桂桓、索昕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1年版.第42页.
    ③阿尔弗雷德·许茨.社会实在问题[M].霍桂桓、索昕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1年版.第44页.
    ④阿尔弗雷德·许茨.社会实在问题[M].霍桂桓、索昕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1年版.第43页.
    ⑤阿格妮丝·赫勒.日常生活[M].衣俊卿译,重庆:重庆出版社,1990年版.第3页.
    ①阿格妮丝·赫勒.日常生活[M].衣俊卿译,重庆:重庆出版社,1990年版.第233页.
    ②衣俊卿.现代化与日常生活批判[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137页.
    ③衣俊卿.现代化与日常生活批判[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142页.
    
    ①辞海[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79年版.第3498页.
    ②衣俊卿.现代化与日常生活批判[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43页.
    
    ①林语堂.中国人[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5年版.第208页.
    ②林语堂.中国人[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5年版.第207页.
    ③费孝通.乡土中国[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46页.
    
    ①林语堂.中国人[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5年版.第208页.
    ②林语堂.中国人[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5年版.第208页.
    ①阿尔弗雷德·许茨.社会实在问题[M].霍桂桓、索昕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1年版.第189页.
    ②费孝通.乡土中国[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23页.
    ①衣俊卿.现代化与文化阻滞力[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331页.
    ②衣俊卿.现代化与文化阻滞力[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358页.
    ①注:对文化模式的划分参见衣俊卿文化哲学[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108-117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77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5页.
    ②吴国盛.反思科学[M].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04年版.第11、19页.
    ③爱因斯坦.爱因斯坦文集[M].第1卷,北京:商务印书馆,1976年版.第574页.
    ④阿格妮丝?赫勒.日常生活[M].衣俊卿译,重庆出版社,1990年版.第114页.
    ①[德]黑格尔.美学[M].第1卷,朱光潜译,商务印书馆,1979版.第201页.
    ①卢卡契.审美特性[M].第1卷,徐恒醇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年版.第1-2页.
    ②卢卡契.审美特性[M].第1卷,徐恒醇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年版.第12页.
    ①林惠祥.文化人类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第299页.
    ②丹纳.艺术哲学[M].傅雷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64页.
    ③孙正聿.哲学通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2页.
    ①吴国盛.科学的历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54页.
    ①梅森.自然科学史[M].周煦良等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0年版.第1页.
    
    ①卢卡契.审美特性[M].第1卷,徐恒醇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年版.第10页.
    ②卢卡契.审美特性[M].第1卷,徐恒醇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年版.第94页.
    ③卢卡契.审美特性[M].第1卷,徐恒醇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年版.第76页.
    ①霍克海默、阿多尔诺.启蒙的辩证法[M].洪佩郁等译,重庆:重庆出版社,1993年版.第118页.
    ②霍克海默、阿多尔诺.启蒙的辩证法[M].洪佩郁等译,重庆:重庆出版社,1993年版.第135页.
    ①阿格妮丝?赫勒.日常生活[M].衣俊卿译,洪佩郁等译,重庆:重庆出版社,1990年版.第203页.
    ①卢卡契.审美特性[M].第1卷,徐恒醇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年版.第40页.
    ①万俊人.现代性的伦理话语[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133页.
    ②[美]道格拉斯·凯尔纳、斯蒂文·贝斯特.后现代理论[M].张志斌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年版.第2-3页.
    ③[英]安东尼·吉登斯.现代性的后果[M].南京:译林出版社,2000年版.第1页.
    ④[英]安东尼·吉登斯、克里斯托弗·皮尔森.现代性——吉登斯访谈录[M].尹宏毅译,北京:新华出版社2001年版.第69页.
    ①[美]道格拉斯·凯尔纳、斯蒂文·贝斯特.后现代理论[M].张志斌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年版.第310页.
    ②[美]马歇尔·伯曼.一切坚固的东西都烟消云散了[M].徐大建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第15页.
    ③[美]马歇尔·伯曼.一切坚固的东西都烟消云散了[M].徐大建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第461页.
    ④福柯.何为启蒙.引自文化与公共性[M].汪晖等主编,上海:三联书店,1998年版.第430页.
    ①安东尼·吉登斯.现代性的后果[M].田禾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0年版.第4页.
    
    ①安东尼·吉登斯.现代性的后果[M].田禾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0年版.第18页.
    ②安东尼·吉登斯.现代性的后果[M].田禾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0年版.第69页.
    ③黑格尔.法哲学原理[M].范扬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1年版.第11页.
    
    ①哈贝马斯.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M].曹卫东等译,上海:学林出版社,1999年版.第32页.
    ②哈贝马斯.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M].曹卫东等译,上海:学林出版社,1999年版.第23页.
    ①周宪主编.文化现代性精粹读本[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52页.
    ①阿格妮丝·赫勒.日常生活[M].衣俊卿译,重庆:重庆出版社,1990年版.第258页.
    
    ①安东尼·吉登斯.现代性的后果[M].田禾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0年版.第4页.
    ②霍克海默、阿多尔诺.启蒙辩证法[M].洪佩郁等译,重庆:重庆出版社,1993年版.第28页.
    
    ①齐格蒙特·鲍曼.现代性与大屠杀[M].杨渝东、史建华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2年版.第10页.
    ②安东尼·吉登斯.现代性的后果[M].田禾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0年版.第3页.
    ③安东尼·吉登斯.现代性的后果[M].田禾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0年版.第34页.
    ④安东尼·吉登斯.现代性的后果[M].田禾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0年版.第32页.
    
    ①斯宾格勒.西方的没落[M].齐世荣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1年,第39页.
    ②本尼迪克特.文化模式[M].王炜等译,上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8年版.第219、218页.
    
    ①本尼迪克特.菊与刀[M].吕万和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年版.第154页.
    ②卡尔·雅斯贝斯.历史的起源和目标[M].魏楚雄、俞新天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89年版.第8-9页.
    ③卡尔·雅斯贝斯.历史的起源和目标[M].魏楚雄、俞新天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89年版.第14页.
    ①卡尔·雅斯贝斯.历史的起源和目标[M].魏楚雄、俞新天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89年版.第66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18页.
    ②[英]保罗·卡特里奇主编.剑桥插图古希腊史[M].郭小凌等译,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05年版.第150页.
    ①斯宾格勒.西方的没落[M].齐世荣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1年,第304页.
    ①费孝通.乡土中国[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17页.
    ②费孝通.乡土中国[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18页.
    ①费孝通.乡土中国[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17页.
    ②费孝通.乡土中国[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18页.
    ③金耀基.人际关系中人情之分析[M].见杨国枢主编中国人的心理[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75页.
    ①费孝通.乡土中国[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45页.
    ①衣俊卿.文化哲学十五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97-98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76-277页.
    ①衣俊卿.文化哲学[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353页.
    
    ①阿格妮丝·赫勒.日常生活[M].衣俊卿译,重庆:重庆出版社,1990年版.第201页.
    ②阿格妮丝·赫勒.日常生活[M].衣俊卿译,重庆:重庆出版社,1990年版.第202页.
    [1] Agnes Heller,Everyday Life,Routledge & Kegan Paul London and New York, 1984.
    [2] Alfred Schutz , Collected Papers:Ⅰ.The Problem of Social Reality,ed.Maurice Natanson,Martinus Nijhoff, the Hague,1962.
    [3] Afred Schutz, The Structures of the Life-World,Volume 1, 2 (trans. R.M. Zaner and T. Engelhardt, Evanston: Northwestern University Press, and London: Heinemann,1983).
    [4] Anthony Giddens, The Consequences of Modernity,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Stanford, California. 1990.
    [5] Henri Lefebvre,Everyday Life in the Modern World,Allen Lane The Penguin Press,1971.
    [6] Karel Kosik,Dialectics of the Concrete,D.Reidel Publishing Company,1976.
    [7] Erving Goffman, The Presentation of Self in Everyday Life, Doubleday & Company, INC.Carden City, New York.
    [8] Erving Goffman,Behavior in public places, New York:Free Press,1963.
    [9]马克思恩格斯选集(1、2、3、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10]卢卡契.审美特性[M].第1卷,徐恒醇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年版.
    [11]阿格妮丝·赫勒.日常生活[M].衣俊卿译.重庆:重庆出版社,1990年版.
    [12]阿尔弗雷德·许茨.社会实在问题[M].霍桂桓、索昕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1年版.
    [13]埃德蒙德·胡塞尔.生活世界现象学[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现代.
    [14]埃德蒙德·胡塞尔.欧洲科学危机和超验现象学[M].王炳文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年版.
    [15]黑格尔.精神现象学[M].贺麟、王玖兴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
    [16]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M] .贺麟、王太庆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
    [17]文德尔班.哲学史教程[M].罗达仁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
    [18]皮亚杰.发生认识论原理[M].王宪钿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
    [19]安东尼·吉登斯.现代性的后果[M].田禾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0年版.
    [20]安东尼·吉登斯.现代性与自我认同[M].上海:三联出版社,1998年版.
    [21]安东尼·吉登斯.超越左与右:激进政治的未来[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
    [22]丹尼尔·贝尔.资本主义文化矛盾[M].上海:三联书店,1989年版.
    [23]齐格蒙特·鲍曼.现代性与大屠杀[M].杨渝东、史建华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2年版.
    [24]齐格蒙特·鲍曼.立法者与阐释者[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0年版.
    [25]亚里士多德、贺拉斯.诗学·诗艺[M].罗念生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年版.
    [26]列维·布留尔.原始思维[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
    [27]维科.新科学[M].朱光潜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7年版.
    [28]马克斯·舍勒.人在宇宙中的地位[M].李伯杰译.贵州:贵州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29]爱德华·泰勒.原始文化[M].连树声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30]爱德华·泰勒.人类学:人及其文化研究[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31]J.G.弗雷泽.金枝[M].徐育新、汪培基、张泽石译.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06年版.
    [32]马林诺夫斯基.巫术科学宗教与神话[M].北京: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6年.
    [33]马林诺夫斯基.科学的文化理论[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34]马凌诺夫斯基.文化论[M].费孝通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年版.
    [35]马凌诺夫斯基.西太平洋的航海者[M].梁永佳、李绍明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年版.
    [36]弗兰兹·博厄斯.原始人的心智[M].项龙、王星译.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89年版.
    [37][苏]海通.图腾崇拜[M].何星亮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38][奥]弗洛伊德.图腾与禁忌[M].文良文化译.北京:中央编译局出版社,2005年版.
    [39]列维·斯特劳斯.野性的思维[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
    [40]列维·斯特劳斯.结构人类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41]列维·斯特劳斯.图腾制度[M].渠东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42]列维·斯特劳斯.忧郁的热带[M].上海:三联书店,2000年版.
    [43]埃德蒙·利奇.列维·斯特劳斯[M].北京:昆仑出版社1999年版.
    [44][美]阿兰·邓迪斯.西方神话学读本[M].朝戈金等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45]斯宾格勒.西方的没落[M].齐世荣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1年.
    [46]汤因比.历史研究.[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47]本尼迪克特.文化模式[M].王炜等译,上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8年版.
    [48]本尼迪克特.菊与刀[M].吕万和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年版.
    [49]卡尔·雅斯贝斯.历史的起源和目标[M].北京:华夏出版社,1989年版.
    [50][日]大林太良.神话学入门[M].林相泰、贾福水译.北京: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9年版.
    [51]亨利·摩尔根.古代社会[M].杨东莼、马雍、马巨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7年版.
    [52][美]瑟维斯.人类学百年争论[M].贺雄等译.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1977年版.
    [53][法]爱弥尔·涂尔干.乱伦禁忌及其起源[M].付德根等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54] [法]爱弥尔·涂尔干.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M].渠东、汲喆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55][德]威廉·冯特.人类与动物心理学讲义[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56]荣格.荣格文集[M].冯川、苏克译.四川:改革出版社,1997年版.
    [57]荣格.探索心灵奥秘的现代人[M].黄奇铭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87年版.
    [58]马斯洛.动机与人格[M].许金声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87年版.
    [59]霍尔等.荣格心理学入门[M].冯川译.上海:三联书店出版社,1987年版.
    [60][德]库尔特·考夫卡.格式塔心理学原理[M].黎炜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
    [61]克利福德·格尔兹.文化的解释[M]纳日碧力戈等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62]马克斯·舍勒.人在宇宙中的地位[M].李伯杰译.贵州:贵州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63][德]威廉·冯·洪堡特.论人类语言结构的差异及其对人类精神发展的影响[M].钱敏汝译.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64][德]恩斯特·卡西尔.人论[M].甘阳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年版.
    [65]卡西尔.神话思维[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版.
    [66][英]拉德克利夫·布朗.原始社会的结构与功能[M].潘蛟等译.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67]麦克斯·缪勒.比较神话学[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9年版.
    [68]阿兰·邓迪斯编.西方神话学读本[M].朝戈金等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69]E.E·埃文思-普理查德.原始宗教理论[M].孙尚扬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年版.
    [70]霍克海默、阿多尔诺.启蒙辩证法[M].洪佩郁等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71]霍克海默.批判理论[M].李小兵等译.重庆:重庆出版社,1993年版.
    [72]阿多尔诺.否定的辩证法[M].张峰译.重庆:重庆出版社,1993年版.
    [73]马尔库塞.单向度的人[M].重庆:重庆出版社,1993年版.
    [74]E·弗洛姆.逃避自由[M].哈尔滨.北方文艺出版社,1987年版.
    [75]E·弗洛姆.为自己的人[M].上海:三联书店,1988年版.
    [76]E·弗洛姆.健全的社会[M].贵州:贵州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77]哈贝马斯.作为“意识形态”的技术与科学[M].北京:学林出版社,1999年版.
    [78]哈贝马斯.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M].曹卫东等译.上海:学林出版社,1999年版.
    [79]哈贝马斯.现代性的哲学话语[M].北京:译林出版社,2004年版.
    [80]哈贝马斯.交往行为理论,第1卷[M].曹卫东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81]马克斯·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M].彭强、黄晓京译.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82][美] M.W.瓦托夫斯基.科学思想的概念基础—科学哲学导论[M].范岱年等译.北京:求实出版社,1982年版.
    [83]丹纳.艺术哲学[M].傅雷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84][英]J.D.贝尔纳.科学的社会功能[M].陈体芳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年版.
    [85]卡尔·波普.历史决定论的贫困[M].杜汝楫、邱仁宗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87年版.
    [86][美]杰罗姆·S·布鲁纳.教育过程[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3年版.
    [87]波普尔.科学知识进化论[M].纪树立编译.北京:三联书店,1987年版.
    [88]阿瑟·亨德森·史密斯.中国人的人性[M].姚锦镕译.北京:中国和平出版社,2006年版.
    [89]阿格尼丝·赫勒.现代性理论[M].李瑞华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
    [90][美]马歇尔·伯曼.一切坚固的东西都烟消云散了[M].徐大建、张辑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
    [91][美]道格拉斯·凯尔纳、斯蒂文·贝斯特.后现代理论[M].张志斌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年版.
    [92]马泰·卡林内斯库.现代性的五副面孔[M].顾爱彬、李瑞华译.商务印书馆,2002年版.
    [93]戈夫曼.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M].冯钢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94]爱因斯坦.爱因斯坦文集[M].第1卷,北京:商务印书馆,1976年版.
    [95]张奎良.张奎良集[M].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88年版.
    [96]张奎良.马克思的哲学历程[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97]张奎良.马克思的哲学思想及其现实意义[M].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98]衣俊卿.衣俊卿集[M].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 1995年版.
    [99]衣俊卿.20世纪的新马克思主义[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年版.
    [100]衣俊卿.文化哲学十五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101]衣俊卿.文化哲学[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102]衣俊卿.现代化与日常生活批判[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103]衣俊卿.现代化与文化阻滞力[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104]丁立群.哲学·实践与终极关怀[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105]孙正聿.哲学通论[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106]李小娟主编.走向中国的日常生活[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107]王国有.日常思维与非日常思维[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108]王晓东.日常交往与非日常交往[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109]费孝通.乡土中国[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110]林语堂.中国人[M].北京:学林出版社,2005年版.
    [111]文崇一、萧新煌主编.中国人:观念与行为[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
    [112]杨国枢主编.中国人的心理[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
    [113]孙荪主编.论中国人现象[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114]陈学明等主编.让日常生活成为艺术品—列菲伏尔、赫勒论日常生活[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115]洪谦编.西方现代资产阶级哲学论著选辑[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
    [116]张浩.思维发生学:从动物思维到人的思维[M].北京:社科出版社,2005年版.
    [117]陈中立、杨楹、林振义、倪健民.思维方式方法与社会发展[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
    [118]夏甄陶、李淮春、郭湛主编.思维世界导论—关于思维的认识论考察[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119]苗启明.原始思维[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120]刘文英.漫长的历史源头?原始思维与原始文化新探[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
    [121]邓启耀.中国神话的思维结构[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6年版.
    [122]叶舒宪.中国神话哲学[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123]朱天顺.原始宗教[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8年版.
    [124]叶舒宪选编.神话——原型批评[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
    [125]方川、王怀义.民俗思维[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126]吴国盛.科学的历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127]吴国盛.反思科学[M].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04年版.
    [128]林惠祥.文化人类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
    [129]钱学森主编.关于思维科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130]杨清.现代西方心理学主要派别[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131]单秀法、刘化锦.现代科学思维引论[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132]刘空林、杨春鼎.思维科学导论[M].北京:工人出版社,1989年版.
    [133]荣开明等.现代思维方式探略[M].武汉:华中理工大学出版杜,1989年版.
    [134]丁润生等.现代思维科学[M].重庆:重庆出版社,1992年版.
    [135]曾杰、张树相.社会思维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136]赵光武主编.思维科学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1999年版.
    [137]田运.思维辞典[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138]田运.思维科学[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88年版.
    [139]田运.思维科学简论[M].北京:北京工业学院出版社,1985年版.
    [140]李淮春、陈志良.现时代与现代思维方式[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141]李淮春等.现代思维方式与领导活动[M].北京:求是出版社1987年版.
    [142]吾淳.中国思维形态[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143]荣开明等.现代思维方式探略[M].武汉: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
    [144]苏富忠.思维科学[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145]卢明森.思维奥秘探索—思维学导引[M].北京:北京农业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146]朱长超.思维的历程[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 1990年版.
    [147]韩民青.现代思维方法学[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
    [148]梁作民主编.当代思维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149]田兆元主编.文化人类学教程[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150]岑家梧.图腾艺术史[M].北京:学林出版社,1987年.
    [151]张福三、傅光宇.原始人心目中的世界[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1986年版.
    [152]谢选骏.神话与民族精神[M].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1986年版.
    [153]何星亮.中国图腾文化[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1992年版.
    [154]袁珂.中国古代神话[M].北京:中华书局出版,1960年版.
    [155]茅盾.神话研究[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81年版.
    [156]李宝龙、杨淑琴主编.中国传统文化[M].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157]杨丽娟.世界神话与原始文化[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4年版.
    [158]高觉敷主编.西方心理学的新发展[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159]郭本禹主编.当代心理学的新进展[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160]刘魁立、马昌仪、程蔷编.神话新论[C].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7年版。
    [161]耿占春.隐喻[M].北京:东方出版社,1996年版.
    [162]胡壮麟.认知隐喻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163]庄华峰等.中国社会生活史[M].合肥: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164]方川、王怀义.民俗思维[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165]高奇等编著.走进中国民俗殿堂[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
    [166]顾希佳.社会民俗学[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167]张志伟.西方哲学十五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